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6270阅读
  • 1回复

杂阿含经新译 (801-900经) 悟慈长老          自依止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159
铜币
160
威望
98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八○一、五法经:有五法,可帮助于修习出入息念。所谓持戒、少欲、饮食知量、不贪睡眠、闲处修持。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法,可以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出入息念)。那五种呢?1.安住于净戒的波罗提木叉律仪(别解脱律仪),威仪行处都具足。对于微细之罪,都会生起怖畏,而不敢冒犯,也就是受持学戒。就是名叫第一之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又次,比丘们!2.要少欲、少事、少务。就名叫做第二之法,多所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又次,比丘们!3.饮食能知量,多少都得适中,不为了饮食而起求欲之想,而精勤思惟。就名叫做第三之法,多所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又次,比丘们!4.在于初夜(五点至九点)、后夜(一点至五点),不着于睡眠,而精勤思惟,就名叫做第四法,多所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又次,比丘们!5.要在于空闲的林中,离诸愦闹(昏乱热闹)之处去用功。就名叫做第五法,多所饶益修习要那般那念(出入息念)。」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安那般那念经:本经叙述修习出入息,可得身心止息,明竹之想,修习满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习要那般那念!如果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得身之止息,以及心之止息,而至于有觉有观,而寂灭、纯一,而明分之想,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安那般那念经:本经乃详细叙述修习出入息之念的内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修习要那般那之念!如果比丘,修习要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得到身心的止息,而有觉有观,寂灭、纯一,而明分之想,能修习满足。
甚么叫做修习要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后,身心就能止息,而有觉有观,而寂灭、纯一,明分之想会修习满足呢?如比丘,依于聚落、城邑,而止住。在朝晨着衣持钵,进入村内去乞食时,都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而住。乞食后,还回住处,举放衣钵,洗足后,或者进入林中、闲房、树下,或者在空露之地,端身正坐,系念在于面前。断世间的贪爱,离欲而清净。瞋恚、睡眠、掉悔、疑等都断除,而度脱诸疑惑,对于诸善法,其心都得决定。远离五盖之烦恼于心。
因为五盖会使吾人的慧力羸弱,是障碍之分,是不趣于涅盘,故应远离。
念于内息(入息)时,系念而善于学习。念于外息(出息)时,也系念而善于学习。息之长,息之短(呼吸出入息之长短,都能自知),也觉知一切之身的入息,而于一切之身的入息善于学习(学习而觉知出入息之遍身,我将入息)。觉知一切之身的出息,而于一切之身的出息,善于学习。觉知一切之身之行息入息,而于一切之身的行息、入息,而善于学习。觉知一切之身的行息、出息,而于一切之身的行息,出息,善于学习。(以上为于身观身念处,修习要那般那念)。
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之行息、入息,而于觉知心之行息,入息,善于学习。觉知心之行息出息,而于觉知心之行息出息,善于学习。(以上为于受观受念处修习要那般那念。)
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觉知心之解脱入息,而于觉知心之解脱入息,善于学习。觉知心之解脱出息,而于觉知心之解脱出息,善于学习(以上为于心观心念处修习要那般那念)。
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观察灭入息,而于观察灭入息,善于学习。观察灭出息,而于观察灭出息善于学习(以上为于法观法念处修习要那般那念)。
这名叫做修习要那般那念,而身止息、心止息,有觉、有观的话,就会寂灭、纯一,明分之想之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断觉想经:本经叙述修习出入息念的话,可断诸觉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习要那般那念(出入息念)!如果修习要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的话,就会断除诸觉想。为甚么对于安那般那念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断除诸觉想呢?如比丘依止于聚落、城邑而住,都如上经广说过的。…乃至于出息之灭,善于学习。这名叫做将要那般那念去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断除诸觉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断觉想之经那样,像如是的,不动摇,而得大果大福利,像如是的得甘露,而究竟甘露,得二果、四果、七果等,一一之经,也如上说。



八○五、阿梨瑟咤经:佛陀启示阿梨瑟咤,真正的安那般那念,在于行住坐卧时,一息-息的念,乃至观察息之灭。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我所说的安那般那念,你们曾经修习过吗?」
那时,有一位比丘,名叫阿梨瑟咤,也坐在于大众当中。他听后,
就从座位站起,整一整其衣服,为佛作礼,右膝着在地上,合掌,而白佛说:「世尊!世尊所说的要那般那念,我已修习过了。」
佛陀告诉阿梨瑟咤比丘说:「你是怎样的修习我所说的要那般那念呢?」比丘白佛说:「世尊!我对于过去的诸行不顾念,对于未来的诸行不生欣乐,对于现在的诸行不生染着,对于内外的对碍想,都能善于正除灭。我已经像如是的修习过世尊所说的要那般那念。」
佛陀告诉阿梨瑟咤比丘说:「你已实修过我所说的安那般那念的了,并不是不修习过了。然而比丘!在你所修的要那般那念之处,更有胜妙,而超过于其上的。甚么是胜妙,而超过阿梨瑟咤你所修的要那般那念呢?所谓一位比丘依止于城邑、聚落,如前广说过的那样,…乃至对于出息之灭,而观察,而善于学习。这名叫做,比阿梨瑟咤比丘你还要胜妙,超过于你所修的要那般那念啊!」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六、罽宾那经:罽宾那比丘端坐不动,专心修持。佛陀教诸比丘也应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在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去乞食。乞食后,还回精舍,举放衣钵,洗足后,持尼师檀(坐具),进入于安陀林,坐在于一树下,作昼日(午时)的禅思。
那时,尊者罽宾那(劫宾那,房宿),也在于朝晨着衣持钵,进入
于舍卫城去乞食。还回后,举放衣钵,洗足后,持尼师檀(坐具),进入安陀林,在于树下坐禅。其位置,乃离开佛陀不远的地方。他正身不动,身心正直,而作胜妙的思惟。
那时,有好多的比丘,在于晡时(午后申时)从禅定中醒来,就往诣佛所,稽首礼佛足,而退坐在一边。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看见罽宾那吗?他离开我这里不远,正身端坐,身心不动,住于胜妙住。」
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我们常常看见那位尊者在正身端坐,善于收摄其身,不倾不动,专心而胜妙。」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如果比丘修习三昧,身心安住,而不倾不动,而住于胜妙住的话,则这位比丘,就能得这种三昧,不勤于方便,也能随其所欲而得。」
诸比丘们白佛说:「是以甚么三昧,这位比丘能得此三昧,而身心不动,而住于胜妙住呢?」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依止于聚落,早晨着衣持钵,进入林里去乞食后,还回精舍,举放衣钵,洗足后,入于林中,或者是闲房,或者是露天而坐,思惟而系念,…乃至息灭,而观察善学的话,这叫做三昧。如果比丘,端坐在思惟的话,就身心不动,而住于胜妙住。」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七、奢能伽罗经:世尊坐禅二个月,修出入息念,禅觉后,发表其所证:说无学之人之现住乐住,乃依安那般那念。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一奢能伽罗林(在憍萨罗国的婆罗门村)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欲坐禅二个月,诸比丘们,不可以在此期间一再的往来于此处,唯除送食的比丘,以及举行布萨时(僧团中每半月说戒一次,自知犯戒的,即于大众面前,数说罪行,及歼悔之)」。这时,世尊作此语后,就在那里坐禅二个月。在此期间并没有一位比丘敢往来打扰者,唯除送食,以及布萨之时者外。
那时,世尊坐禅二个月后,从禅定醒来,就在于诸比丘僧之前坐下,而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诸外道的出家人来问你们而说:『沙门瞿昙在于二个月当中,怎么坐禅呢?』你们就应回答说:『如来二个月,乃以安那般那念,而坐禅,而思惟,而住的。』为甚么呢?因为我在于二个月念安那般那,多多的安住而思惟。于入息之时,念入息,而如实而知,出息时,念出息,而如实而知。或者是长,或者是短,都觉知一切之身之入息之念,能如实而知,觉知一切之身之出息之念,都能如实而知,身行之休息,入息之念,都能如实而知,…乃至灭出息之念,能如实而知。我悉能知道后,我于那时,曾作此念:这是粗的思惟之住:『我今在于此思惟止息后,应当更修其余的微细之修住而住。』
那时,我息止粗的思惟后,就更入于微细的思惟,多住而住。这时,有三位天子,为极上的妙色,过夜(在夜间)来到我所。一位天子作此言而说:『沙门瞿昙!时已到了。』又有一位天子说:『这不是时到,乃是向于时至。』第三位天子说:『并不是时刻到,也不是时向至(向于时至)。此乃修住,是阿罗诃(应、佛)的寂灭耳!』」
佛陀说到这里,又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正说的话,就是圣住(得如实而知苦集灭道的四谛的话,就住于圣住),天住(得初二三四禅的话,就住于天住),梵住(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住于梵住),学住(有学圣者之住息处),无学住(无学圣者之住息处),如来住(得无上正遍觉者,住于如来住)。
学人所不得到的,当得到,不能到的当到,不能证的当证。无学之人之在于现法乐住,就是所谓安那般那之念,这就是正说。为甚么呢?因为安那般那念,就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之现法乐住之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八、迦磨经:本经叙述学住和如来住之不同之所以,乃引前经而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迦毘罗越之尼拘律树园中。时,释氏摩诃男(世尊之叔父),往诣尊者迦磨比丘之处,礼迦磨比丘之足后,退坐在一边。他向迦磨比丘说:「您的意见如何呢?尊者迦磨!所谓『学住』是否即是如来住呢?或者学住和如来住为不同吗?」(学住异,如来住异?)
迦磨比丘回答说:「摩诃男!学住异,如来住异(学住与如来住,有所不同)。摩诃男!所谓学住,乃断除五盖,而多多而住(常常安住于那种境界)。而如来住,乃对于五盖已断灭,已如实而知,也就
是已断除其根本,喻如截断多罗树之头那样,已经不会再生长(已枯死),对于未来世,已成为不生之法。」(此身为最后之身,未来世已不再生此烦恼身)。」
尊者解说后,又举前经之事而说:「有一时,世尊曾住于一奢能伽罗林中。那个时候,世尊曾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欲在此一奢能伽罗林内,坐禅二个月,你们诸比丘们,不可以在这期间到这里来来往往,唯除送食的比丘,以及布萨时者外。』广说如前经。…乃至无学之现法乐住。因此之故,摩诃男!学住异,如来住异。」(学住和如来住有异-不同)。
释氏摩诃男,听迦摩比丘所说而欢喜,然后从座起而去。



八○九、金刚经:佛说不净观,比丘们学习后,因极厌患身而自杀,或请人杀。世尊因之而教人学习出入息念。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之萨罗梨林中。
那时,世尊为诸比丘阐说不净观。世尊赞叹不净观而说:「诸比丘们 !如果修习不净观,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得大果大福利。」
那时,诸比丘们,修习不净观后,极厌患其色身,有的用刀自杀,有的服毒药,有的用绳自绞,或者投岩自杀,或者叫余比丘杀他。有一位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之身,就到了鹿林梵志子之处,对鹿林梵志子说:「贤首!你能杀我的话,即这些衣钵就是属于你的了。」(请梵志杀他)。
这时鹿林梵志子,即杀那位比丘。杀后,持刀到了跋求摩河之边,正在洗刀时,有魔天住在于虚空中,赞叹鹿林梵志子说:「善哉!善哉!贤首!你已得无量的功德。你能使诸沙门释子,持戒的有德之人,还未得度的,能完成他得度,未解脱的,令他解脱,未苏息的,令得苏息,未涅盘的,使他得涅盘。那些诸长利、衣钵、杂物,都皆属于你的了。」
那时,鹿林梵志子听这赞叹之声后,就增长其恶邪见,而作此念:『我现在真正大大的作诸功德了!我能使沙门释子之持戒而有功德的人,还未得度的使他得度,未解脱的令他解脱,未苏息的令得苏息,未得涅盘的令得涅盘,衣钵、杂物又统统?属于我。』于是,就手执利刀,循诸房舍、诸经行之处、别房、禅房等处,看到诸比丘,就作此言而说:「那一位沙门,持戒而有功德,而还未得度的话,我会令他得度,还未解脱的,我会使他解脱,还未苏息的,.会使他苏息,未得涅盘的,使令他得涅盘。」
那时,有诸比丘,厌患色身的,都由房舍出来,大众对鹿林梵志子说 :「我还未得度,你当度我;我未得解脱,你当解脱我;我未得苏息,你当使我苏息;:我未得涅盘,你当使我得涅盘。」
那时,鹿林梵志子就用利刀杀死那些比丘,次第而杀,乃至杀死六十人。
那时,世尊到了十五日说戒之时,在于众僧之前坐下。世尊告诉尊者阿难说:「为甚么因,甚么缘,诸比丘们会转少、转减、转尽呢?」
阿难仰白佛说:「世尊为诸比丘们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观的功德,诸比丘们修不净观后,极厌患其色身,…广说乃至杀死六十位比丘。世尊!由于此因缘之故,令诸比丘一时转少、转减、转尽。唯愿
世尊更说其它之法,好使诸比丘们听后,能够依之而勤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
佛陀告诉阿难说:「因此之故,我现在将依次第而说:住于微细之住,随顺而开觉的话,则已起的,或未起的恶不善之法,能速使其休息。有如天降大雨时那样,那已起的,或未起的尘土,都能使其休息。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果修习微细住的话,则诸已起的,或未起的恶不善之法,均能使其休息。阿难!甚么为微细住,多多的修习,随顺而开觉的话,则已起的,或者未起的恶不善之法,都能使其休息呢?所谓安那般那念住是。」(出入息念住)
阿难仰白佛说:「甚么为修习安那般那念住,而随顺开觉后,则已起,或未起的恶不善之法,都能使其休息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若比丘依止于聚落,如前广说,…乃至如灭出息念而学。」
佛说此经后,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阿难经:本经叙述修习出入息念,能令四念处满足,七觉支满足,明、解脱满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金刚聚落的跋求摩河侧之萨罗梨林中。
那时,尊者阿难,独自一人在于静处,思惟禅思,曾作如是之念:「颇有一种法,将它修习,多多的修习后,能使四法(四念处)满足;四法满足后,七法(七觉分)满足;七法满足后,二法满足与否
呢?」(二法:三明、三解脱。1.宿命智证明。2.生死智证明。3.漏尽智证明。1.欲有漏心解脱。2.有有漏心解脱。3.无明有漏心解脱。)
这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后,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我独一在于静处,思惟禅思,曾作此念:『颇有一种法,多多的修习后,能使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与否呢?我现在请问世尊:宁有一种法,多多的修习后,能使…乃至二法满足与否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有一种法,多多的修习后,…乃至能令二法满足的。是那一种法呢?所谓安那般那念如果多多的修习后,就能使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后,七觉分会满足:七觉分满足后,三明、三解脱之二法就会满足。
怎样修习安那般那念,而能使四念处满足呢?一位比丘依止于聚落,…乃至灭出息念之学。阿难!像如是的圣弟子,在入息念时,如入息念而学,出息念之时,如出息念而学。身行之休息入息念之时,如身行之休息入息念而学;身行之休息出息念之时,如身行之休息出息念而学。圣弟子,在于那时,住于身之身观念而住。异于身的话,他也应如是的随身而比,而去思惟。
如果有时,圣弟子有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的话,在入息念之时,即如心行息入息念而学,心行息出息念之时,即如心行息出息念而学。这位圣弟子在于那时,对于受之受观念而住。若又异于受的话,他也应随着受之比,而思惟。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的话,即入息念时,应如入息念而学,心解脱出息念之时,即如心解脱出息念而学。这位圣弟子,在于那时,在于心之心观念而住。如果有异于心的话,他也应该随心而比,
而思惟。
如果圣弟子,有时观察无常之断、无欲而灭的话,即如无常之断,无欲而灭之观之住,而学。这位圣弟子在于那时,在于法之法观念住。而异于法的话,也应随法而比,而思惟。这名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满足四念处。」
阿难白佛说:「像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而能使四念处满足。那么,怎样修习四念处,而令七觉分满足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比丘,住于身之身观念而住,住于念后,系念而住而不忘的话,即于那时方便而修习念觉分。修习念觉分后,念觉分就会满足,念觉分满足后,对于法选择思量。那时即方便修习择法觉分,修习择法觉分后,择法觉分就会满足。对于法选择而分别思量后,就得精勤方便。那时即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习精进觉分后,精进觉分会满足。方便精进后,则心自会欢喜。那时即方便修习喜觉分,修习喜觉分后,喜觉分就会满足。欢喜后,身心就会猗息(轻安)。那时即方便修习猗觉分,修习猗觉分后,猗觉分会满足,身心乐已,就会得三昧。那时即修习定觉分,修习定觉分后,定觉分就会满足,定觉分满足后,贪忧就会消灭,就会得平等之舍。那时即方便修习舍觉分,修习舍觉分后,舍觉分会满足。受、心、法等之法念处,也如是之说,就名叫做修习四念处,满足七觉分。」
阿难白佛说:「此名修习四念处,而满足七觉分,已知道了。然而要怎么修习七觉分,而满足三明,和三解脱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比丘修习念觉分,而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向于舍。像如是的修习念觉分后,就能满足三明、满足三解脱。…乃至修习舍觉分,而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向于舍。像如是的修习舍觉分后,就会满足三明和三解脱。阿难!这名叫
做法法相类、法法相润。像如是之十三法(四念处、七觉分、明、解脱),如果一法为增上的话,即一法为门,次第而增进,而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后,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一、八一二、比丘经:此二经只列其名,而简说如前经。


像如是的1.异比丘之所问经,以及2.佛问诸比丘经,也像如上之说。


八一三、金毘罗经:本经叙述精勤修习四念处,正观入出息。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金毘罗聚落的金毘林中。
那时,世尊告诉尊者金毘罗说:「我现在将说精勤而修习四念处之事。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讲说。」那时,尊者金毘罗,默然而住。像如是的经过三次。
那时,阿难尊者乃提醒金毘罗尊者而说:「现在大师(师父)要告诉你学习法!」像如是的说三次。
金毘罗尊者乃回答阿难尊者说:「我已知道了,尊者阿难!我已知道了,尊者瞿昙!」(指阿难之姓)
那时,阿难尊者,仰白佛陀说:「正是时候了,世尊!正是时候了,善逝!唯愿为诸比丘们说精进勤修四念处之法。诸比丘们听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们解说。如果比丘,入息念之时,即如入息念而学,…乃至灭出息时,即如灭出息而学。那时,圣弟子念入息时,即如念入息而学,…乃至身行止息、出息时,即如身行止息、出息而学。那时圣弟子,乃于身的身观念而住,那时圣弟子于身之身观念住后,如是而知,善于内思惟。」佛陀并设喻问阿难说:「喻如有人,乘车舆,从东方,一路颠沛而来。当于那个时候。是否会践蹈过诸土堆拢吗?」阿难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像如是的,圣弟子之念入息时,即如入息念而学,如是乃至善于内思惟。如果那时圣弟子觉知喜,乃至觉知意行息而学的话,则圣弟子,就会于受之受观念而住。圣弟子于受之受观念而住后,即如是而知,而善于内思惟。喻如有人,乘车舆从南方颠沛而来。你想如何?阿难!当会践蹈土堆珑与否呢?」阿难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像如是的,圣弟子,于受之受观念住的话,即知善于内思惟。如果圣弟子,乃觉知心、欣悦心、定心、解脱心之入息的话,即如解脱心之入息而学,解脱心之出息的话,即如解脱心之出息而学。那时圣弟子,于心之心观念而住。像如是的,圣弟子,于心之心观念而住后,即知善于内思惟。喻如有人,乘车舆,从西方而来,他当会践蹈土堆珑吗?」阿难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像如是的,圣弟子,觉知心,-乃至心解脱出息的话,即如心解脱出息而学。像如是的,圣弟子,那时,于心之心
观念而住,即知善于内思惟。善能于身、受、心,其贪忧都灭舍。那时圣弟子,于法之法观念而住。像如是的,圣弟子,于法之法观念而住后,即知善于内思惟。阿难!喻如在四衢道,有土堆珑,而有人乘车舆从北方颠沛而来,当会践蹈土堆珑吗?」阿难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像如是的,圣弟子,于法之法观念住时,即知善于内思惟,阿难!这名叫做比丘之精勤方便,修习四念处。」
佛说此经后,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四、不疲经:本经叙述修习出入息念后,即不会疲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门说:「你们当修要那般那念!如果修习安那般那念,多多的修习后,身体就不会疲倦,眼根也不会患于乐,随顺于观,而住于乐,觉知而不会染着于乐。甚么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即身不会疲倦,眼根也不会患于乐,随顺于观而住于乐,觉知而不染着于乐呢?
这位比丘依止于聚落,…乃至观灭出息时,即如消灭出息而学,就名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身就不会疲倦,眼也不会患于乐,随顺于观而住于乐,觉知而不染着于乐。像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的话,就能得大果大福利。这位比丘如果欲求离开不善之法,有觉有观,而离生而得喜乐,而初禅具足的话,则这位比丘应当要修习安那般那念。像
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的话,就会得大果报大福利。这位比丘如果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三结之灭尽而得须陀洹果(初果),三结尽,贪、恚、痴微薄,而得斯陀含果(二果),五下分结尽,而得阿那含果(三果),得无量种的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的话,则如是的比丘,应当要修安那般那念。像如是的修习安那般那念,就能得大果大福利(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五、布萨经:本经叙述三世诸佛,和现在的比丘同样的,修习出入息念。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正在结夏安居。
那时,众多的上座声闻,都在世尊的左右的树下的窟中安居。这时有众多年轻的比丘,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
佛陀就为了诸年轻的比丘说种种之法,示教照喜他们。示教照喜后,大众都默然而住。
诸年轻的比丘,听佛所说液,都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作礼后离去。
诸年轻的比丘,然后往诣上座比丘之处,到后,礼诸上座之足后,退在于一边坐下来。
这时,诸上座的比丘,曾作此念:「我们应当摄受这些年轻的比
丘。或者一人摄受一人,或者一人摄受二人、三人、多人。」作此念后,即便摄受,或者一人摄受一人,或者摄受二人、三人、多人。或者有上座,乃至摄受六十人。
那时,世尊在于十五日布萨之时,在于大众之前面敷座而坐。
这时,世尊观察诸比丘后,告诉诸比丘们说:「善哉!善哉!我现在欢喜诸比丘们,能行诸正事,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再于勤勉精进!」
在此舍卫国里,于满迦低月(印度历第八个月,雨季后之月,也是我国阴历之八月),在人间到处游行的比丘,听到世尊在于舍卫国结夏安居,于满迦低月之期限后,就作衣服,然后持衣钵,向于舍卫国,而在人间游行。渐至于舍卫国后,就举放衣钵,洗足后,往诣世尊之处,稽首礼足后,退坐在一边。
那时,世尊为这些游行于人间的比丘,说种种之法。世尊示教照喜他们后,默然而住。
那时在人间游行的比丘们,听佛说法,欢喜而随喜,从座位站起后,作礼而去。然后往诣上座比丘之处,到后,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
这时,诸上座曾作此念:「我们应当摄受这些于人间游行的比丘,或者一人摄受一人,或者二人、三人,乃至多人。就便摄受他们,或者一人摄受一人,或者二人、三人,乃至有六十人的。那些上座的比丘,摄受诸位在于人间游行的比丘,教诫、教授他们,都善知先后次第。
那时,世尊于月之十五日布萨之时,在于大众前,敷座而坐,观察诸比丘众,而告诉诸比丘们说:「善哉!善哉!诸比丘们!我很欣悦你们所行的正事,喜乐你们所行的正事。诸比丘们!过去的诸佛也有
如比丘众所行的正事,如现在的这些比丘众,未来的诸佛所有的诸众,也当有如此所行的正事,如现在的这些比丘众。为甚么呢?因为现今的此众当中的诸长老比丘们,有的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而具足而住。有的比丘,三结已尽,而得须陀洹(预流,初果),已不堕于恶趣之法,决定而正向于三菩提,(正觉),七有之天人之往生后,就能究竟苦边。也有比丘,三结已尽,贪、恚、痴已微薄,而得须陀含(一来,二果)。也有比丘,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已断,而得阿那含(不还三果),往生色界而能般涅盘,不会再次还生于此世间。也有比丘,得无量神通的境界,所谓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有的比丘,修不净观,而断灭贪欲,修习慈心,而断灭瞋恚,修习无常想,而断灭我慢,修习安那般那念,而断灭觉想。为甚么呢?比丘们!为甚么修习安那般那念,而断灭觉想呢?这位比丘,依于此聚落,…乃至观灭出息,如观灭出息而学。这名叫做修习安那般那念,而断灭觉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门,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六、学经:本经叙述戒、意、慧之三学,而以偈赞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学。那三种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三学具足者  是比丘正行  增上戒心慧  三法勤精进
勇猛坚固城  常守护诸根  如昼如其夜  如夜亦如昼
如前如其后  如后亦如前  如上如其下  如下亦如上
无量诸三昧  映一切诸方  是说为觉迹  第一清凉集
舍离无明诤  其心善解脱  我为世间觉  明行悉具足
正念不忘住  其心得解脱  身坏而命终  如灯尽火灭
(三学具足的话,就是比丘的正行。此增上的戒、心、慧等三法,都勤勉而精进。将此勇猛坚固之城,恒常的守护其诸根!)
(不管是白天,或者是其晚上,夜间、白昼都守得坚固。不论是前面,或者是其后面,后面、前面都一样。就是上面,就是下面,下面、上面均为同样的没不相应。)
(无量的诸三昧,映现于一切的地方。说此为之觉迹,是第一的清凉之集。已舍离无明之诤执,其心已善于解脱。)
(我为之世间的觉者,明行都已具足。如以正念不忘的安住,则其心就是已得解脱。身坏命终之后,即如灯尽而火灭那样的不会再有生灭!)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门,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七、学经:本经叙述戒心慧三学,戒以怖畏律仪罪,定即说四禅,慧以四谛而明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又有三学。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甚么叫做增上戒学呢?如比丘安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别解脱)律仪。其威仪行处,都具足。看见微细之罪,就会生起怖畏,会受持戒学。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如比丘离欲、恶不善之法,…乃至第四禅具足而住。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如比丘对于此苦圣谛,能如实而知,集、灭、道圣谛,能如实而知,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那时,世尊即说偈颂,都如上所说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八、学经:本经以增上慧学为主,而说三学。也就是增上慧学成就时,则圆满三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比丘之增上戒学,而不是增上意学,不是增上慧学。也有增上戒学、增上意学,而不是增上慧学。
圣弟子们,如果对于增上慧,方便随顺而成就安住的话,则增上戒、增上意,都为之修习满足。像如是的圣弟子,对于增上慧,方便随顺而成就安住的话,则是在于无上之慧寿,活下法!(得永恒的慧命)。」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九、学经:本经叙述戒意慧三学,能摄诸戒。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过于二百五十戒,随着次第半个月而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戒经),使那些自求学习的人,依之而学习。而说三学,则能摄受这些数目很多之戒。那三种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学经:本经叙述三学,而说:如坚固的话,就能断诸结而得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甚么叫做增上戒学呢?所谓比丘重于戒的话,则戒会增上。不重于定的话,则定不会增上。不重于慧的话,慧就不会增上。在那些彼彼(各各)之分的细微之戒,如果有犯,就随时忏悔。为甚么呢?因为我并不说他不堪能。如他以戒而随顺于梵行的话,即能饶益梵行、久住于梵行。像如是的比丘,如对于戒坚固,戒师常住,戒常随顺而生,受
持而学的话,即能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能断三结,所谓身见、戒取见、疑是。断此三结后,即得须陀洹(预流果),而永不堕于恶趣而去。决定而正趣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人天来回转生各七次),然后、究竟苦边。就名叫做学增上戒。
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一位比丘重于戒,则戒增上。重于定。则定成就。而不重于慧,则慧不增上。在于彼彼(各各)之分的细微之戒,…乃至受持学戒,而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灭五下分结,所谓身见、戒取见、疑、贪欲、瞋恚是。断此五下分结,而受生般涅盘(生色界而涅盘),而得阿那含果(不还),不免再次还回此世间,就名叫做增上意学。
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一位比丘,重于戒,则戒增上,重于定,则定增上,重于慧,则慧增上。他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其『贪欲』的有漏心解脱,『有』的有漏心解脱,『无明』的有漏心解脱,而解脱知见,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一、学经:本经叙述戒意慧三学,都如上经,而文字的构造有些更动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过二百五十戒,随次第而于每半个
月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戒经)。如果那位善男子,欲自已随意所欲而学的话,我就会为之说三学。假若学习此三学的话,则能摄受一切的学戒。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
甚么叫做增上戒学呢?这位比丘,重于戒,则戒增上。不重于定,则定不增上,不重于慧,则慧不增上,对于彼彼之分之细微之戒,…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三结,所谓身见、戒取、疑。贪、恚、痴已微薄,成为一种子之道。该境地,还未至于等觉的,名叫斯陀含(一来、二果)。该地未至于等觉的,名叫家家的圣者(于人或天,往生三次或二次),该地未至于等觉的,名叫七有(初果),该地未至于等觉的,名叫随法行,该地未至于等觉的,名叫随信行。就名叫做增上戒学、(请参酌劣译俱舍学,以下同)
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一位比丘,重于戒,即戒会增上,重于定,则定会增上,而不重于慧,则慧不会增上。而在于彼彼(各各)之分之细微之戒学,…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灭五下分结。所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后,即得中般涅盘(往生色界途中之中有身而涅盘)。该地未到等觉的,就得生般涅盘(生色界而涅盘)。该地未到等觉的,就得无行般涅盘(生色界后,一段时间就得涅盘)。该地未到等觉的,就得有行般涅盘(生色界后,凭其功行,不久得涅盘)。该地未到等觉的,就得上流般涅盘(由色界,一层一层的往上界而涅盘)。这名叫做增上意学。
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一位比丘,重于戒,就得戒增上,重于定,就得定增上,重于慧,就得慧增上。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欲』的有漏心解脱、『有』的有漏心解脱、『无明』的有漏解脱、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二、涅盘经:本经叙述三学乃由怖罪始,而能至于不受后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住于具足戒的话,就能善于摄持波罗提木叉,而具足威仪行处,见细微之罪,也会生起怖畏。比丘住于具足戒,善于摄持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细微之罪。也能生怖畏的话,那就是等于受持学戒,而使三学修习到满足的。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甚么叫做增上戒学?这位比丘,以戒为满足,少定、少慧,对于彼彼(各各)之分的细微之戒,…乃至受持戒学。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除三结,所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后,得须陀洹,而不堕于恶趣之法,已决定正趣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转生人天各七次),而究竟苦边。
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这位比丘,定满足,三昧满足。而少于慧,对于彼彼(各各)之分的细微之戒,一旦有犯,就会随时悔过,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五下分结,所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后,得生般涅盘,是阿那含,(不还,三果),而不再还生于此世间,就名叫做增上意学。
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这位比丘,其定已满足,慧也已满足,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欲之有漏心解脱,有之漏心解脱,无明之有漏
心解脱,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三、涅盘经:本经叙述由于戒意慧三学,而断结得果之诸涅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住于具足戒的话,就能善于摄持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微细之罪,也能生怖畏,而受持学戒而住,而满足三学。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增上意、增上慧。
甚么叫做增上戒呢?这位比丘戒满足,而少定、少慧,对于彼彼之分之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三结,贪、恚、痴已微薄,得一种子之道。如果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得斯陀含(一来),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名为家家,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得须陀洹(预流),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得随法行,该地未等觉的话,就得随信行。就名叫做增上戒学。
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这位比丘,戒满足,定满足,而少于慧,在于彼彼的分之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而断五下分结,所谓身见、戒取见、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后,就得中般涅盘。在于彼地未等觉的,就得生般涅盘,在于彼地未
等觉的,就得无行般涅盘。在于彼地而未等觉的话,就得有行般涅盘。在于彼地未等觉的话,就得上流般涅盘。这名叫做增上意学。
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这位比丘,学戒满足,定满足、慧满足,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欲的有漏心解脱,有的有漏心解脱,无明的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四、学经:本经叙述三学,都是有关于学戒而能解脱之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学。那三种呢?所谓上戒学、上威仪学、上波罗提木叉学是。」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学者学戒时  直道随顺行  专审勤方便  善自护其身
得初漏尽智  次究竟无知  得无知解脱  知见悉已度
成不动解脱  诸有结灭尽  彼诸根具足  诸根寂静乐
持此后边身  摧伏众魔怨
(修学的人,学习戒律的时候,如能随顺于直道而行,能专一精神去审查,去方便努力,自己善于守护其身的话,就能得证最初的漏尽之智。)
(其次则能究竟过去的那些无知,而得到无知的解脱,知见均予以
度脱,而成就不动的解脱,而灭尽诸有漏。)
(这位修学的人,他的诸根都已具足,诸根都已寂静而得真正的快乐。而持此最后边之身,能摧伏所有的魔怨!)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五、学经:本经叙述由于比丘之学戒、修慧、净意,就能具足三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学习戒律的话,就能得到很多的福利,而能住于增上之智慧,能解脱坚固,意念(定)能得增上。假若比丘学习戒律而得福利,而得智慧增上,而能解脱坚固,意念得到增上后,就能使三学满足!那三学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学戒随福利  专思三昧禅  智慧为最上  现生之最后
牟尼持后边  降魔度彼岸
(学习戒律的话,福利就会随之而来。专一精神的集思就能得三昧之禅定。证得智慧,为最上,在于现在的此生就是最后之生身,牟尼寂静,乃持此最后之边身,而能降伏魔怨,而度过涅盘的彼岸。)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六、学经:本经叙述由于学戒,而得种种的大福利。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诸比丘们镇!甚么叫做学习戒律的话,福利就能随着而来呢?所谓大师为诸声闻们制定戒律,乃是为了所谓摄持僧团,极为摄持僧团,使不信的人,能够生起正信,有正信的人,能够增长其信心,调伏恶人,令有惭愧的人,能得安乐而住,在现法当中,能够防护有漏,在于未来当中,能够得正对治,(未生者令不生),使梵行能得久住。如是,大师已为声闻们制戒,所谓摄僧,…乃至梵行久住。像如是的如是而学戒的人,就应行坚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学戒。这名叫做比丘戒之福利。
甚么叫做智慧为上呢?所谓大师为诸声闻们说法,乃由于大悲哀愍,而以义饶益,或者是安慰,或者是安乐,或者是安慰安乐。像如是这般的,大师乃为了诸声闻说法,而由于大悲哀愍,而以义饶益,而安慰安乐。如是这般的,对于彼彼法(种种法)在于彼彼之处(到处),都以智慧而观察。这名叫做比丘之智慧为上。
甚么叫做解脱坚固呢?所谓大师,为诸声闻说法,是由于大悲哀愍,以义饶益,而安慰安乐。如是这般的,说彼彼(种种)之法,如是如是的于彼处得到解脱安乐(到处得安乐)。这名叫做比丘之坚固解脱。
甚么叫做比丘之念增上呢?如未满足戒身的人,则应专心系念而安
住。未观察的人,即应于彼彼(各处),以智慧系念而安住。已观察的人,即于彼彼处,重于系念而安住。未曾触及法的人,即于彼彼之处,安住于解脱之念。已触法的人,即于彼彼处,安住于解脱之念。这叫做比丘之正念之增上。」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学戒随福利  专思三昧禅  智慧为最上  现生最后边
牟尼持后边  降魔度彼岸
(学习戒律的话,即福利会随之而来。专一精神而思,即会为三昧之禅定。能启发智慧,就是最上的。这样,即现在的此生,就是最后边之身。牟尼寂静,能持这最后边之身,而降伏众魔,而度过涅筑的彼岸。)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尸婆迦修多罗(杂阿合卷三十五,九七六、九七七有二经,前经和此同),在后面,佛陀当会说。
像如是的阿难陀比丘,以及异比丘所问、佛问诸比丘等三经,也如上之说。



八二七、耕磨经:本经叙述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如同田夫随时善耕那样。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耕田的农夫,其作田有三种,
而随时善作一样。那三种呢?所谓那位农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是。那位农夫随时耕磨、溉灌、下种后,并不作如此之念:『欲使其今天就能生长,今天就能得果实,今天就能成熟。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
诸比丘们!虽然那位长者(指农夫),既耕田,溉灌、下种了后,并不作此念:『今天就能生长,就有果实,就会成熟,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但是那些种子既入地中,则自会随时生长,自会有果实与成熟。像如是的,一位比丘,对于此三学,随时善学,所谓善戒学、善意学、善慧学后,并不作此念:『欲令我,在于今天得到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虽然不作此念,但是自然会有神力,能令今天,或者明天,或者后天,会不起诸漏,会心善解脱。他已经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后,就能随着那时节,自得不起诺漏,而心善解脱。
喻如,比丘们!伏杂生卵后,或者十天,或者十二天,随时消息(照拂),随时冷暖爱护。那只伏鸡也不会作此念:『我在于今天,或者明天,或者后天,当用口去啄牠,或者用爪去刮牠,使其雏鸡能够安隐得生,然而伏杂乃善伏其子,随时爱护,其子自然会安隐得生。像如是的,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的话,就会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八、驴经:本经叙述如比丘不修学三学时,就不能叫做比丘,如驴之异于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驴马,随着牛群而行,而作此念:『我作牛声。然而牠的外形并不似牛,色彩也不像牛,所出之声,也不似牛。只随着大牛群,就说自己是牛,而欲依牛鸣,但是其去牛也,实为远矣。像如是的,有一愚痴的男子,违律犯戒,而随逐于大众,而说:『我是比丘,我是比丘。』而不学习胜欲-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而随逐于大众,而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实,他之去比丘,实在太远的啊!」
那时,世尊即说偈说:
同蹄无角兽  四足具声口  随逐大群牛  常以为等侣
形亦非牛类  不能作牛声  如是愚痴人  不随系心念
于善逝教诫  无欲勤方便  懈怠心轻慢  不获无上道
如驴在群牛  去牛常自远  彼虽随大众  内行常自乖
(同样的有脚蹄,而没有角的兽类,也俱有声与口。而随逐于大牛群,常以牠们为伴侣。然而看牠的外形,也不像牛类,也不能作出牛鸣之声。像如是的愚痴的人,不能随着而系其心念在于善逝〔佛陀〕的教诫里,不欲精勤方便,而懈怠,而心轻慢,则不能获得无上之道)。
(喻如驴马之在于牛群里,离去于牛,常为自远的了。他虽然随着大众,但是其内行,乃常于自乖违的哩!)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口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二九、跋耆子经:本经叙述如果随时学习三学的话,不久当得尽诸漏。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跋耆的聚落,尊者跋耆子有时也侍在于佛陀的左右(也住在那个地方之义,不一定为左右之侍者)。
这时,尊者跋耆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在于一边。白佛而说:「世尊!佛陀说过二百五十戒,使族姓子(仕绅)随次每半月,来听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令诸族姓子随欲去学习。然而现在,世尊!我实在不堪能随学而学。」
佛陀告诉跋耆子说:「你堪能随时学习三学与否呢?」跋耆子白佛说 :「堪能的,世尊!」
佛陀告诉跋耆子说:「你应当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随时精勤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后,不久当会得尽诸有漏,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在于现法当中,自知作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那时,尊者跋耆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作礼后,而去。
那时,尊者跋耆子,受佛的教诫、教授后,就独自在于一静处,专精思惟,都如上说,…乃至心善解脱,而得阿罗汉果。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完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




八三○、崩伽阇经:迦叶初不喜欢佛之戒相应法。后有所悔,而向佛悔过,世尊为说戒之重要性。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崩伽阇,崩伽耆林中。那时,
世尊为诸比丘们说戒之相应法,也赞叹制戒法。
那时,尊者迦叶氏,住在于崩伽聚落。他听闻世尊说戒的相应法,赞叹此戒,其心极为不忍不喜,而说:「此沙门极为赞叹是戒,极制是戒。」(过分的制欲之义)。
那时,世尊在于崩伽聚落随所乐住后,就向于舍卫国而去。曾次第到处游行,而到了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尊者迦叶氏,在世尊去后不久,心即生起悔过而作是念:「我现在失去了福利,得到大不利。对于世尊所说之戒相应法,而赞叹制戒时,曾在于世尊之处,心内极为不忍不喜。由于心不欢喜,而作此言:『沙门极制是戒,极赞叹是戒。』」
这时,尊者迦叶氏,过了夜间,在翌日之早晨,着衣持钵,进入崩伽聚落去乞食。乞食后,还回精舍,付嘱卧具(将坐卧等物收拾)后,就自持衣钵,向舍卫城,次第游行,而到了舍卫国。到后,举放衣钵,而洗足后,往诣世尊,稽首礼足,而白佛说:「悔过!世尊!
(我向世尊忏悔)悔过!善逝!我乃愚痴,而不善于辨别是非。我听世尊为诸比丘们说戒的相应法,赞叹制戒之时,在于世尊之处,不忍不喜,心不欣乐,而曾作此言:『这位沙门极制是戒。赞叹是戒(过于制欲)。』」
佛陀告诉迦叶氏说:「你甚么时候在于我处,心不忍不喜,不生欣乐,而作此言:『此沙门极制是戒,赞叹是戒』呢?」
迦叶氏白佛说:「那时,为世尊在于崩伽聚落的崩伽耆林中,为诸比丘们说戒的相应之法,而赞叹是戒。我就是在于那个时候,在于世尊之处,心得不忍,不欢喜,心不欣乐,而作此言:『是沙门极制是戒,赞叹是戒。』世尊!我今天自知我的罪悔,自见罪悔,唯愿世尊,受我悔过,由于哀愍我之故!」
佛陀告诉迦叶氏说:「你自己知道悔过。知道为愚痴,不能善于辨别。因此,听我为诸比丘们说戒的相应法,赞叹制戒时,而在于我所,不忍不喜,而心不欣乐,而作此言说:『这位沙门极制是戒,极叹是戒。』迦叶你现在自知悔过,自见悔后,在于未来世,会由律仪戒而生,我今接受你的忏悔,由于哀愍你之故。迦叶氏!像如是的忏悔的话,则善法会增长,终不退减。为甚么呢?因为若有人自知罪,自见罪而悔过的话,在于未来世,会由律仪戒而生,善法会增长,因为不退减之故。
迦叶!正使(假如)身为一上座的人,而不欲学戒,不重于戒,不叹制于戒的话,像如是的此丘,我乃不会赞叹的。为甚么呢?因为如果是被大师所赞叹的人,则其余之人,又会和其相互习近,而恭敬亲重。假若其余之人和其相互习近而亲重的话,就会与之同见,会同于彼所作。如同于彼所作的话,则长夜当得不饶益之苦。因此之故,我对于那些长老,初不赞叹。因为由于他,初始之时,不乐于学戒之
故。如长老那样,如果是中年的,或者是少年的,也是同样的。
假若是上座的长老,初始就重于戒学,赞叹制戒的话,则像如是之长老,乃为我所赞叹的。因为其初始就乐学戒之故。被大师所赞叹的话,则其余之人亦当会与之相习近亲重,会同其所见。由于同其所见之故,在于未来世,他当会于长夜。以义饶益。因此之故,对于那长老比丘,常当赞叹,因为他乃初始就乐于学戒之故。如果是中年的,或者是少年的,也是如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一、戒经:本经叙述世尊乃不赞叹不乐学戒的人,而赞叹乐于学戒的人。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诸上座的长老比丘,初始不乐于学戒,不敬重于戒,看见其余的比丘初始乐于学戒,敬重于戒,赞叹制戒时,他也不随时赞叹的话,我对于这等比丘,也是不会赞叹的。由于其初始就不乐于学戒之故。为甚么呢?因为如果大师赞叹他的话,其它的人也会习近而亲重于他,会同于其所见。由于同其所见之故,长夜当会受不饶益之苦。因此之故,我对于那位长老。…中年、少年,也是如此。至于乐于学戒的人,则如前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二、学经:本经叙述戒意慧三学,也就是戒定慧三学。虽和前面几经同,但说明则有些不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学。那三种呢?所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是。甚么叫做增上戒学呢?如果比丘,安住于波罗提木叉(律),具足威仪行处,看见微细之罪,就会生怖畏,而受持学戒,这名叫做增上戒学。甚么叫做增上意学呢?如比丘离开诸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由于出离而生喜乐,而初禅具足而住,…乃至第四禅具足而住,就名叫做增上意学。甚么叫做增上慧学呢?如比丘,对于此苦圣谛,能如实而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圣谛,能如实而知,就名叫做增上慧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有关于三学之其余之经,都如前面四念处经里所说的。
如禅经那样,像如是的无量、无色,如四圣谛那样,像如是的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四道、四法句、止观修习等经,也如是之说。



八三三、离车经:如对于佛法僧,及圣戒,有不坏之净信的话,命终后,会往生于人天而得十种法利。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国(东印度),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
那时,有善于调象之师的离车(跋耆国的毘舍离城之族姓,属于王族),名叫难陀,来讲于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
那时,世尊告诉离车难陀说:「如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纯粹的信仰)的话,则欲求寿命时,则能得到寿命。如求好色、好力、好乐、好辩、好自在的话,都能得到。那四种呢?所谓对于佛的不坏净成就,对于法、僧之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是。我可以预见这位圣弟子在于此命终之后,生于天上的话,就会在于天上得十种法。那十种呢?得天寿、天色、天的名称、天的乐、天的自在、天之色、声、香、味、触。如这位圣弟子在于天上命终之后,来生于人中的话,我会预见他必定会有十事之具足。那十事呢?人间的寿命、人的好色、名称、乐、自在,色、声、香、味、触。我会说那位多闻的圣弟子,不由于他而信,不由他而欲,不从他闻,不取他意,不因他思。我会记说,他有如实的正慧与知见。」
那时,难陀有一位侍从,他白难陀说:「澡浴的时间已到了,现在可以去了!」
难陀回答说:「我现在不须要人间的澡浴,我今在于此胜妙之法,以自沐浴。所谓于世尊处得清净的信乐!」
那时,离车族的调象师杂陀,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后,作礼而去。



八三四、不贫经:本经叙述成就四不坏净的话,生活自会富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国,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圣弟子,能成就四不坏净的话,就不会在于人中过着贫穷的生活,而会生活在于不寒乞(不苦求),而自然会富足。那四种呢?所谓对于佛之不坏净成就,对于法、僧、圣戒之不坏净成就。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如是而学:我当成就对于佛之不坏净,对于法、僧之不坏净,对于圣戒之成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五、转轮王经:转轮王具足七宝,成就四神力,治四天下。但仍未断轮回之苦。如净信,虽贫乏,也不会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转轮王乃七宝具足,为成就人中四种的神力,而王四天下(为四大部洲之王),其身坏命终后,会往生于天上。但是转轮圣王虽然七宝具足,成就人间的神力,能王四天下,其身坏命终后,得生天上。然而犹然未能断离地狱、畜生、饿鬼等恶趣之苦的。为甚么呢?因为转轮圣王对于佛不能得不坏净,对于法、僧,不能得不坏净,对于圣戒不能成就之故。
而多闻的圣弟子,虽然持粪扫衣,家家去乞食,坐卧于草蓐卧具,但是那些多闻的圣弟子却能解脱地狱、畜生、饿鬼等恶趣之苦。为甚
么呢?因为那些多闻的圣弟子,乃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僧不坏净,圣戒又成就之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六、四不坏净经:四不坏净不变易增损,若成就,则不堕三恶道。也应使人完成其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当起哀愍心,慈悲心。如果有人对于你们所说的,能乐闻、乐受的话,你就应当为说四不坏净,令其入信,令其安住。那四种呢?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不坏净,对于僧不坏净,对于圣戒成就。为甚么呢?因为如四大-地、水、火、风,虽然有变易增损,但是此四不坏净,乃未曾有增损变异。那些没有增损变异的,就是所谓多闻的圣弟子对于佛不坏净成就,而如果会堕入地狱、畜生、饿鬼者,是不会有之事!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作如是而学:我当成就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也当建立其余之人,使他们也成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七、过患经:如敬信人,而其人如违期望而犯戒,则信心会退钝而烦闷。故应信佛法僧戒。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若信人的话,乃会生五种的过患。则那个被你所敬信的人如果有时犯戒违律的话,就会被众人所遗弃。恭敬其人的人,当会作此念:此是我师,是我所敬重的人,而众僧却弃而薄待他。那么,我现在应该以甚么因缘,而又入其塔寺呢?假如不入其塔寺的话,就不能恭敬众僧,不恭敬众僧的话,就不得闻法。不闻法的话,就会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这名叫做信敬人之故,而生起的最初的过患(第一烦闷)。
又次,敬信人的话,被你所敬之人如果犯戒违律时,就会被众僧作为不见举。敬信那个人的人,当会作此念:此是我师,是我所敬重者,而今被众僧作不见举。我现在有甚么因缘又入该塔寺呢?如果不入该塔寺的话,就不能敬重众僧,不敬重众僧的话,就不得闻法,不得闻法后,就会退失善法。就会不得久住于正法中,这名叫做敬信人之故,而生的第二种过患(烦闷)。
又次,那个人如果持衣钵,在于余方游行的话,则敬信那个人的人,就会作此念:我所敬重的人,着衣持钵,在于人间游行,我今有甚么因缘再入其塔寺呢?不入该塔寺的话,就不得恭敬众僧,不恭敬众僧的话,就不得闻法。不闻法的话,就会退失善法,就不得久住于正法中,这名叫做敬信人之故,会生的第三种过患(烦闷)。
又次,那位被所信敬的人,已舍戒还俗。敬信那个人的人就会作此念:他是我师,是我所敬重的,已舍戒还俗,我今不应再入其塔寺。如不入该寺的话,就不能敬重众僧,不敬重僧伽后,就不得闻法,不
闻法的话,就会退失善法,就不得久住于正法中,这名叫做敬信人之故,而生起的第四种过患(烦闷)。
又次,那位被所敬信的人,身坏命终时,敬信那人的人就会作此念:彼是我师,是我所敬重的人,现在已经命终了,我今有甚么因缘再入该塔寺呢?不进入于该寺之故,就不得敬僧,不敬僧的话,就不得闻法,不闻法之故,就会退失善法,就不得久住于正法中,这名叫做敬信人之故,而生的第五种过患(烦闷)。
因此之故,诸位比丘们:应当要如是而学:我当成就对于佛之不坏净,对于法、僧之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八、食经:本经叙述如四食能长养众生那样,四不坏净之润泽福德,会为增长安乐之食。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食,会长养众生,会增长四大而摄受。那四种呢?所谓抟令(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是。像如是的,也会有福德润泽,而为安乐之食的(四法)。那四种法呢?所谓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作此学:我当成就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三九、戒经:本经叙述对于佛不坏净者,当闻法,而成就众僧所念的圣戒。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其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对于佛不坏净成就的话,乃为闻法、为众僧所念、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戒经:如对于佛不坏净,则对于法与僧也应起信。应离悭垢心,而圣戒成就。


其次之经(此经)也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如果对于佛之不坏净成就的话,则法与僧,虽有悭垢之缠,但是众生却会因之而离开悭垢之心。虽为在家,也会住于解脱,心里会常行布施,常乐于乐施,于舍而行平等施,而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一、润泽经:本经叙述四不坏净的功德,乃有无量的福利。


其次之经(此经),也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像如是的,圣弟子们!四种不坏净乃为福德润泽,润泽于善法,如欲称量其摄受的功德,可是却不可能称量尔所的果福,尔所之果,尔所之福果之集。然而他乃得众多的福利,是大功德聚之数!
喻如五河合流,所谓恒河、耶菩那、萨罗由、伊罗跋提、摩酰等河。在于那些河中之诸水,实在不能度量为百瓶、千瓶、百千万瓶的。然而那些河流之水,实在是非常的多,是大水聚之数之故。像如是的,圣弟子成就四功德润泽的话,则不能度量其福德之多少,然而那些多的福,实在是大功德聚之数。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作此学:我当成就对于佛之不坏净,对于法,对于僧之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众吉之巨海  自净能净彼  汪洋而平流  实诸百川长
一切诸江河  群生之所依  悉皈于大海  此身亦复然
施戒修功德  百福流所归
(具有很多吉祥的巨大之海,乃能自净,也能清净其它的一切。是汪洋而平流,实在就是诸百川之长!)
(一切的诸江河,乃为群生之所依靠的,一切都均皈于大海里,此身也不例外。如果修习施、戒的功德的话。就会为百福之流之所归处哩!)



八四二、婆罗门经:本经叙述婆罗门之愚说不能向于涅盘,世尊所
说的八圣道才是涅盘等觉之道。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婆罗门所说的乃为虚伪之道,是愚痴恶邪,并不是正确的趣向之道(推理想象出来之道,未必为事实)。并不是等觉之智,并不能向于涅盘。他们作如此之说,去教化诸弟子的:在于每月的十五日,用胡麻之屑、庵罗摩罗之屑,去沐浴身体,着新的劫贝,由头上垂下长缕,用牛屎涂在地上,而倒卧在其上面,而说:『善男子!在于晨朝,提早起来,将衣服脱下,放在一处,躶其形体,向东方奔驰而跑。假如在道中,逢着凶象、恶马、狂牛、猘狗(狂狗)、棘剌、丛林、坑涧、深水等物,也要直前而不可回避。如果因之而死亡的话,必定会往生于梵天。』这就是名叫外道之愚痴邪见,不是等觉之智,不是向于涅盘之道。我乃为诸弟子们说平正之路,不是愚痴,是向于智慧等觉,向于涅盘,所谓八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三、舍利弗经:由于佛陀和舍利弗之问答,而提示四不坏净与四入流分、流-八圣道之关系。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尊者舍利弗说:「所谓流者,到底甚么是流呢?」舍利弗白佛说:「世尊所说之流,乃谓八圣道。」(八圣道为趣向于涅筑之流)
佛陀又问舍利弗说:「所谓入流分,到底甚么为之入流分呢?」舍利弗白佛说:「世尊!有四种入流分。那四种呢?所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分就是入圣流之支分。如能欲入八正道之流之补助的事物是。法次法向就是依法次第而行)
佛陀又问舍利弗说:「入流的人,会成就几法呢?」(入圣者之流,即为须陀洹果。)
舍利弗白佛说:「有四分,如果成就的话,就会为入流者。那四分呢?所谓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不坏净,对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如你所说的!流就是所谓八圣道。入流分即有四种。所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依法-道次第而行)。入流者就是成就四法。所谓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不坏净,对于僧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后,尊者舍利弗,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四、舍利弗经:舍利弗回答阿难,有关于断除对于佛法僧戒之不信,而成就净信。佛会为记说为须陀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舍利弗往诣尊者阿难之处。问讯慰劳后,就退住在一边。舍利弗尊者对阿难尊者说:「我想请问你几件事。你是否有空可以回答我吗?」阿难尊者对舍利弗说:「请随意问出来好了,如我知道的,当会回答你的。」
舍利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到底要断除几种法,才能被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而记说那种人已得须陀洹果,已不会再入于恶趣法,而决定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后,就能究竟苦边呢?」(须陀洹为入圣流,经人天各生七次后,会证阿罗汉果,解脱一切苦恼。)
阿难尊者回答舍利弗尊者说:「要断除四法,成就四决,如来、应、等正觉才会记说那个人已得须陀洹果,已不会再堕恶趣法,而决定向于三菩提,经过七有天人的往生后,就能究竟苦边。那四法呢?所谓圣弟子,对于佛不信任,已断已知,而成就对于佛之不坏净(净信)。对于法、僧不信,以及恶戒,他都已断已知,已成就对于法、僧之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像如是之四法断除,四法成就的话,则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而会记说那个人已得须陀洹果,已不堕入于恶趣法,已决定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后,就究竟苦边。」
阿难尊者对舍利弗尊者说:「如是!如是!四法之断灭,四法之成就,即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会记说那个人已得须陀洹果,决定正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后,即能究竟苦边。」
这时,二位正士,共论议后,展转随喜,然后从座起而去。



八四五、恐怖经:离杀生,乃至饮酒之五恶,对三宝无疑惑,对四
圣谛如实而知见,就能得须陀洹,不堕恶道。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对于五种的恐怖、怨对,都能休息,对于三事(离佛法僧之疑惑)都能决定而不生疑惑,如实而知见贤圣之正道的话,则那位圣弟子就能自记而说:『地狱、畜生、饿鬼之恶趣已尽,已得须陀洹果,已不再堕入恶趣法,决定正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后,就能究竟苦边。』
甚么叫做五种恐怖怨对之休息呢?所谓如果由于杀生的因缘之罪之怨对,而会有恐怖之产生。假若断离杀生的话,则那些由于杀生之罪之怨对的因缘而生的恐怖,就会休息。如果由于偷盗、邪媱、妄语、饮酒等罪之怨对的因缘而会生恐怖。假若离开偷盗、邪媱、妄语、饮酒等罪之怨对之因缘而生的恐怖自会休息。这名叫做由于罪之怨对的因缘而生的五恐怖休息。
甚么叫做三事决定,而不生疑惑呢?所谓对于佛,决定断离疑惑,对于法与僧,决定断离疑惑,就名叫做三法决定,而离疑惑。
甚么叫做圣道如实而知见呢?所谓此苦圣谛,如实而知,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而知,就名叫做圣道如实而知见。
假若对于此五恐怖之罪之怨对休息,对于三法决定断离疑惑,对于圣道如实而知见的话,则这位圣弟子,就能自记说而说:「我对于地狱道已尽,对于畜生、饿鬼等恶趣已尽,已得须陀洹,已不会堕入于恶趣,已决定正趣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后,就能究竟苦边。」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六、恐怖经:本经叙述所谓如实而知圣道,乃如实而知八圣道、十二因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甚么叫做圣道如实而知见呢?所谓八圣道,也就是正见,乃至正定。」
次经也如是之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甚么叫做圣道如实而知见呢?所谓十二支缘起,如实而知见。如所说的:由于有了此事之故,而有了此事之有,有了此事之生起之故,才会有了此事之起。如缘于无明,而有行,缘于行而有识,缘于识而有名色,缘于名色而有六入处,缘于六入处而有触,缘于触而有受,缘于受而有爱,缘于爱而有取,缘于取而有了有,缘于有而有生,缘于生而有老、病、死、忧、悲、苦、恼,就名叫做圣弟子之如实知见。」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七、天道经:本经叙述四不坏净,乃清净众生,升诸天之道。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诸天的天道(生诸天之道)-而未净的众生,令其清净,已清净的则重令其清净。
那四种呢?所谓圣弟子,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与僧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就名叫做四种诸天之天道(生诸天之道),而未净的众生能令其净,已清净的重令其清净。」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八、天道经:本经叙述四不坏净就是生天之道的根由。而对于每一不坏净,都详细的说明。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往生于诸天的天道。那四种呢?所谓圣弟子,要如是的念如来事:『如来为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于此如来之事,应生起随喜之心。随喜后,心里就会欢悦。心欢悦后,身体就会猗息(轻安)。身体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就会入三昧禅定。三昧禅定后,圣弟子就应作如是而学:『甚么为上生诸天之天道呢?』又作此念:『我听说无恚就是上生诸天之天道。』然后就作此念:『我从今天起,在于世间里,不管是恐怖,是安隐,都不起瞋恚。我只要自己受持纯一的满净之诸天的天道』。这名叫做第一上生诸天的天道,而使未净的众生令净,已净的,即重令
其清净。
又次,比丘们!圣弟子要念法之事:『所谓如来阐说正法与律,使在现法当中,能离诸炽然,不待时节,而能通达于涅盘,即身而观察,而缘于自已而觉知。』像如是的知道法之事后,心里就会生随喜,心里生随喜后,身就会猗息(轻安),身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就会入于三昧正定,三昧正定后,圣弟子应作如是而学:『甚么是上生诸天之天道呢?』又作此念:『我听说无恚就是上生诸天的天道。我从今天起,在此世间,不管是恐怖,或者是安隐,都不起瞋恚。我应当受持纯一满净的诸天的天道。』这名叫做第二之上生诸天之天道。
又次,比丘们!或者对于僧之事起如是之正念:『所谓世尊的圣弟子僧,乃为等向于正直,是应当恭敬、尊重、供养之处的无上的福田。』他对于诸僧之事正忆念后,就会心生随喜,心随喜后,就会得欢悦,欢悦后,身就会猗息,身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就会入于三昧正定,三昧正定后,那位圣弟子就应作如是之学:『甚么是生上诸天之天道呢?』又作此念『我听说诸天乃以没有瞋恚为之上诸天之天道,我从今天起,在于诸世间,不管是恐怖,或者是安隐,都不起瞋恚。我只要受持纯一满净的上生诸天的天道。』这名叫做第三之上生诸天的天道。
又次,比丘们!所谓圣弟子,应自念所有之戒之事。应随忆念而说:『我在于此,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戒为明智所叹的,智者则不厌戒。』对于如是等戒之事正忆念后,心里就会生随喜,心随喜后,就会欢悦,心欢悦后,身就会猗息,身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就会入于三昧正定,三昧正定后,圣弟子就应如是之念:『甚么为之上生诸天的天道呢?』又作此念:『我听说诸天没有
瞋恚,为之上生诺天之天道。我从今天起,对于诸世间,不管是恐怖,或者是安隐,都不起瞋恚。我只要受持纯一满净的上生诸天之天道。』这名叫做第四上生之诸天的天道,使未净的众生能净,已净的,就重令其清净。」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四九、天道经:本经叙述对于佛法僧戒之四不坏净,就是上生诸天的天道。是前经之略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上生诸天的天道,能使未净的众生清净,已净的则增长其清净。那四种呢?所谓圣弟子念如来之事,要如是之念:『如来乃为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如是的念如来之事后,就能断恶贪,以及断心之恶不善之过罪。由于念如来之故,会心生随喜,心随喜后,就会欢悦,欢悦后,身就会猗息,身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就会入三昧正定,三昧正定后,圣弟子就作如是而学:『甚么为之上生诸天的天道呢?』又作此念:『我听说没有瞋恚为之上生诸天的天道。我从今天起,对于诸世间,不管是恐怖,或者是安隐,都不起瞋恚,但当受持纯一满净的上生诸天之道。』像如是的,对于法、僧、圣戒之成就,也像如是之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五○、天道经:本经叙述和前经一样,是力主四不坏净所生之好处,也是土生诸天之道。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上生诸天的天道,能使未净的众生清净,已净的则增其清净。那四种呢?所谓圣弟子,念如来之事,要如是的念:『如来为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那位圣弟子,念如来之事后,心里就不会被贪欲所缠,不会被瞋恚、愚痴所缠。其心会正直。念如来事的话,则这位圣弟子会得法之流水,会得义之流水,会得念如来之饶益之随喜,随喜后,就会生欢悦,生欢悦后,身就会猗息,身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就会入三昧正定,三昧正定后,这位圣弟子就作如是之学:『甚么为之上生诸天的天道呢?』又作此念:『我听说没有瞋恚为之上生诸天的天道。我从今天起,对于诸世间,不起瞋恚,只要受持纯一满净的上生诸天的天道。』像如是的,对于法与僧,以及圣戒之成就,也像如是之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五一、法镜经:本经叙述四不坏净就是法之镜,如被其照,即众生的一切,都能一目了然,故以法为镜而喻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将说法镜经。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说。甚么叫做法镜呢?所谓圣弟子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就名叫做法镜经。」(大法如镜之能照物,故以镜喻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五二、法镜经:佛答比丘们之间而说四位人士中,出家的死后已解脱,在家的已生天上而般涅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去乞食。在乞食时,听说出家的难屠比丘已命终,难陀比丘尼也已命终。在家的善生优婆塞(近事男)已命终,善生优婆夷(近事女)也已命终之事。大众乞食后,即还精舍,举放衣钵,洗足后,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他们白佛而说:「世尊!我们今天的早晨,入舍卫城去乞食时,听说难屠比丘、难陀比丘尼、善生优婆塞、善生优婆夷等人已命终。世尊!他们四人命终后,应该会转生到何处呢?」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那位难屠比丘,和难陀比丘尼,诸漏都已
尽,已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在现法当中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而善生优婆塞,以及善生优婆夷,他们的五下分结已尽,已得阿那含果(不还果,第三果),往生于天上而般涅盘,不再还生于此世间。」
那时,世尊并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为你们说法镜。对于佛不坏净,…乃至圣戒成就,就名叫做法镜经。」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五三、法镜经:本经简述另一比丘、比丘尼,与另一善男和信女之命终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其它都如上广说过的。有差别的地方就是:「有异比丘、毘比丘尼,和异优婆塞、异优婆夷之命终,也都如上说。」(有异比丘就是有一位比丘,其它例知)。



八五四、那梨迦经:那梨迦聚落众多的善男死后,都向佛问其生处。佛说一一提间为徒劳耳,应照法镜而自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那梨迦聚落的耆迦精舍。
那时那梨迦聚落里,有许多人命终。
这时,有众多的比丘,着衣持钵,进入于那梨迦聚落去乞食。大众都听说那梨迦聚落的厨迦舍优婆塞已命终。尼迦咤、佉楞迦罗。迦多梨沙婆、阇露、优婆阇露、梨色咤、阿梨色咤、跋陀罗、须跋陀罗、耶舍耶输陀、耶舍郁多罗等,都已命终。大众听后,还回精舍,举放衣钵,洗足后,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然后白佛说:「世尊!我们众多的比丘,早晨进入那梨迦聚落去乞食,曾听闻罽迦舍优婆塞等人已命终。世尊!他们命终后,当会转生到何处呢?」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罽迦舍等人,已经断五下分结,已得阿那含果,在于天上般涅盘,不再还生于此世间。」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又有超过二百五十位的优婆塞等人已命终。又有五百位优婆塞在此那梨迦聚落命终。他们都已断尽五下分结,而得阿那含(不还果),在那天上般涅盘,不再还生于此世间吗?又有超过二百五十位的优婆塞已命终。他们都断尽三结,贪、恚、痴已微薄,而得斯陀含,当会再受一生,然后究竟苦边吗?在此那梨迦聚落里,还有五百位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他们的三结都已尽,而得须陀洹(预流果),已不堕落于恶趣法,决定正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于人天来回各七次),然后会究竟苦边吗?」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随着他们的命终,而针对命终后之事来问,那是徒劳而已!这些事并不是如所乐于一一回答之事。所谓生者有死,那里有甚么奇怪之事呢?如来出世以及不出世,法性都是同样的常住。对于此事,如来乃自知,而成等正觉,而显现演说,分别开示。所谓有了此事之故,才会有了此事,有了此事之生起之故,才有了此事之生起。如缘于无明,而有了行,…乃至缘于生而有了老、
病、死、忧、悲、恼、苦。像如是的,有了苦阴之集。如果无明灭的话,则行会灭,…乃至生灭,就老、病、死、忧、悲、恼、苦都会灭。像如是的,苦阴之灭。现在将为你们说法镜经,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说。甚么叫做法镜经呢?所谓圣弟子,对于佛不坏净,对于法与僧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五五、难提经:本经叙述一切时如没有四不坏净的话,就是放逸,就是凡夫,反之,则为不放逸。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难提优婆塞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而说:「世尊!如果圣弟子,对于此五根,一切时,不成就的话,到底是放逸呢?或者不是放逸呢?」
佛陀告诉难提说:「假若在于此五根,一切时不成就的话,我就会说这些人就是凡夫之数。假若圣弟子不成就的话,就为之放逸,并不是不放逸。难提!如果圣弟子,对于佛之不坏净成就,但是不向上求,不在于空闲之林中,或者在于露地而坐,昼夜禅思,精勤修习的话,则不能胜妙出离,不能饶益随喜。因不随喜之故,欢喜就不会生起。欢喜不生后,身就不会猗息,身不猗息后,苦觉就会生起,苦觉发生后,心就不会得定。心不得定的人,则这位圣弟子乃为之放逸。对于法与僧,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也如是之说。
像如是的,难提!假若圣弟子成就对于佛之不坏净,其心不起知足之想(还不满足),而在于空闲的林中,或树下露地,昼夜都在禅思,都在精勤方便,而能起胜妙的出离,而随喜,随喜后,就会生欢喜,生欢喜后,身就会猗息,身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心就会定。假若圣弟子,其心能定的话,就名叫不放逸。对于法与僧之不坏净,以及圣戒成就,也如是之说。」
佛说此经后,难提优婆塞,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礼佛双足后离去。



八五六、难提:本经和前经同样的请问有关于一切时不成就四不坏净时,是否为不放逸,为前经之略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释迦族出身的难提,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假若圣弟子,对于四不坏净,一切时不成就的话,则这位圣弟子是否为之放逸?或者为之不放逸呢?」
佛陀告诉释氏难提说:「假若对于四不坏净,一切时不成就的话,我就会说这种人就是外凡夫之数。释氏鸡提!假若圣弟子放逸,或不放逸等事,现在当会为你解说。」佛陀于是为之阐说,广说如上。
佛说此经后,释氏难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作礼后离去。



八五七、难提经:本经叙述难提为世尊将远行,而心难舍。佛陀乃为之说随时修五种欢喜心之因。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在前三个月,结夏安居后,有众多的比丘,集在于食堂,为佛缝衣。佛陀于不久时,当其衣作完后,当着衣钵,而出离精舍,在人间到处游行教化。
那时,释氏难提,听说众多的比丘集聚于食堂,为了佛而缝衣,因为如来将于不久,在于作完衣后,会着衣持钵,而在于人间游行!释氏难提听此消息后,就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我现在的四体好像已支解,四方好像已易韵,先前所听之法,现在统统已忘掉。我听说众多的比丘集聚于食堂,为世尊您缝衣而说:『如来将于不久,在作衣完了之时,将着衣持钵,在人间到处游行。』因此之故,我现在的心,乃生起大苦,不知甚么时候才能再于见到世尊,以及所知识之比丘们?」
佛陀告诉释氏难提说:「你见到佛,或者见不到佛,或者见到知识的比丘,或者见不到,你都应该随时修习五种欢喜之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那五种呢?你当随时念如来之事:1.如来为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2.法事,3.僧事,4.自持戒事,5.自行世事。
要随时忆念:我得已利,我对于悭垢的众生之处,应当多多的修习离开悭垢而住。要修习解脱施、舍施、常炽燃施。乐于舍之平等惠
施,常怀布施之心。像如是的,释氏难提!此五支之定,不管是住,或者是行,或者是坐,或者是卧,乃至和妻子俱在一起时,也应常常系心于此三昧之念!」
佛说此经后,释氏难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作礼后离去。



八五八、难提经:佛在结夏安居时,受难提之供养,安居后,拟游行别处,难提惜别之情转深,佛教他念佛法僧戒施天之六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前三个月之夏安居之时。
这时,有释氏难提,听说佛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将作前三个月的结夏安居。听后,曾作此念:「我应当到那个地方去。并又在于那个地方,造作供养众事,供给如来,以及比丘僧们。」就这样的到了那个地方,去布施供养。到了三个月完了之时,众多的比丘,乃集合于食堂,为世尊缝衣,而作此言:「如来将于不久,在作衣完了之时,会着此衣、持钵,游行于他处的人间。」
这时,释氏难提听闻众多的比丘集合于食堂,在谈论:「如来将于不久,待作衣完了后,会着此衣、持钵,在于人间的别处游行。」他听后,就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在一边,仰白佛说:「世尊!我现在四体好像已支解,四方好像已易韵,先前所受之法,现在统统迷忘。我听说世尊将于人间的别处游行。我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世尊您,以及诸知识比丘呢?」
佛陀告诉释氏难提说:「不管是见到如来,或见不到如来,或者见
到知识比丘,或者见不到,你都应该随时修习六念。那六念呢?当念如来、法、僧等事、自所持戒、自所行施,以及念诸天。」
佛说此经后,释氏难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作礼后离去。



八五九、梨师达多经:本经叙述的内容为前经之略说。只有人物之有所变动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前三个月结夏安居,都如前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这时,有一位长者,名叫梨师达多(波斯匿王之大臣),以及富兰那(波斯匿王的大臣),兄弟二人,听说众多的比丘集合于食堂,为世尊缝衣,其它都同于上面难提修多罗处广说过的。
佛说此经后,梨师达多长者,以及富兰那,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后,作礼而去。



八六○、田业经:佛将远行,梨师达多长者兄弟心生不舍,佛教他随时修六念。长者告白在家之烦,然而受持教诫,得以完成在家学佛之愿。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前来三个月之结夏安居完了后,众多的比丘,乃集合在食堂,为世尊缝衣。
这时,有一位长者,名叫梨师达多,以及富兰那兄弟二人。他们在于鹿径泽之中,正在修治田业。他们曾经听说有众多的比丘,在于食堂,为世尊缝衣,并且说:「如来将于不久,在作衣完了后,会着衣持钵,在于人间游行。」听后,曾对于一位士夫说:「你现在应当往诣世尊之处,去瞻视世尊。假若世尊必定要去的话,就赶快回来告诉我。」
这时,那位士夫即受其教勅,往到某一处时,已看见世尊已出来。就连来回告梨师达多,以及富兰那而说:「世尊已出来了,以及诸大众也是!」
这时,梨师达多,及富兰那,就往迎世尊。世尊遥见梨师师达多及富兰那随路而来,就出路边,敷尼师坛(座具),正身端坐在那里。
梨师达多,及富兰那,乃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而白佛说:「世尊!我现在四体都已支解,觉得四方都已易韵似的。对忆念之事,现在统统迷忘。不晓得甚么时候才能得以再见到世尊,以及诸知识的比丘?世尊现在出至于拘萨罗(中印,十六大国之一),从拘萨罗至于伽尸(以竹名国。申印,拘萨罗国之北邻,十六大国之一),从伽尸至于摩罗(未罗,中印,恒河北部,迦毘罗城之东,十六大国之一),从摩罗至于摩竭陀(中印,古国名,十六大国之一),从摩竭陀而至于殃伽(摩竭陀之北部,十六大国之一),从殃伽而至于修摩(国名),从修摩而至于分陀罗(地名),从分陀罗而至于迦陵伽(国名)。因此之故,我现在极为忧苦,不知甚么时候才能再于得见世尊您,以及诸知识的比丘?」
佛陀告诉梨师达多,及富兰那说:「你不管是见到如来,或者不见到如来。不论见到诸知识比丘,或不见到,你都须要暂且随时修习六念。那六念呢?你应当念如来之事,…广说乃至念天。然而长者啊!在家之人比较愦挠(扰乱),在家之人都会染着,而出家之人,则为空闲。俗人实在很难处于非家(出家),很难为一向鲜洁,纯一满净,梵行清白的。」
长者白佛说:「奇哉!世尊!善说此法:『在家为愦挠,在家会染着。而出家则为空闲。俗人实在很难处于非家,很难一向鲜洁、纯一满净、梵行清白的。我是波斯匿王的大臣,波斯匿王如欲入园观时,就会叫我乘骑大象,而乘载大王的第一宫女,一人在于我的前方,一人在于我的后面,我则坐在其中间。大象将下?时,在前面的那位宫女会抱住我的项,后面的那一位,则攀在我的背上。大象上圾时,后面的那一位会抱住我的颈,前面的那一位则会攀住我的衿。那些诸婇女们,为了娱乐大王之故,都穿着缯婇之衣,涂着众妙香,都挂璎珞,庄严他们之身。我和她们同时出游时,都常护三事:第一为驾御大象。恐其失去了正道。第二为自护心,恐生染着之心。第三为自护持,恐其会颠坠。世尊!我在于那时,对于国王的婇女,一剎那之间,也没有不正的思惟。」
佛陀告诉长者说:「善哉!善哉!能善护心!」长者白佛说:「我在于家中的所有的财物,常与世尊,以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共同受用,也不会计较是我所有之物等事。」
佛陀告诉长者说:「善哉!善哉!你在拘萨罗国的钱财巨富之事,并没有人能和你同匹敌的。而你却能对于财物不计较是我所有之物!」(指长者不计较为自己所有之财物,都奉献出来供养三宝)。
那时,世尊为那位长者说种种之法,示教照喜他。示教照喜后,就
从座而去。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完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159
铜币
160
威望
98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8-25
Re:杂阿含经新译 (801-900经) 悟慈长老     自依止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





八六一、兜率天经:本经叙述兜率陀天虽为长寿,而愚痴无闻的凡夫,却把它空过,而堕落三恶道。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人间的四百岁,就是兜率陀天上(知足天,为第四层天)的一日一夜。像如是的三十日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岁,兜率陀天的寿命为四千岁。愚痴无闻的凡夫,在那个天上命终之后,会转生而堕落于地狱、畜生、饿鬼当中。至于多闻的圣弟子,如在那个天上命终,也不会转生而堕落于地狱、畜生、饿鬼当中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六二、化乐天经:本经叙述化乐天的寿命极长,凡夫虽生于彼。但命终后,还会堕落,如前经。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人间的八百岁,是化乐(第五层天)天上的一日一夜。像如是,三十日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岁,化乐天的寿命为入千岁。愚痴无闻的凡夫,在那个地方命终之后,还会转生而堕落于地狱、畜生、饿鬼当中。多闻的圣弟子,则在于那个地方命终之后,也不会转生到地狱、畜生、饿鬼当中。」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六三、他化自在天经:他化自在天虽极为长寿,然而凡夫生彼时,则只享受而空过,命终后难免堕落。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人间的一千六百岁,就是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欲界之顶)的一日一夜。像如是的三十日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岁,他化自在天的天寿为一万六千岁。愚痴无闻的凡夫,在于那个地方命终之后,还会转生而堕落于地狱、畜生、饿鬼当中。多闻的圣弟子,如在那个地方命终后,也不会转生到地狱、畜生、饿鬼当中。」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佛说之六经那样,像如是的,异比丘问六经、佛问诸比丘二:经等,也如是之说。


八六四、初禅经:本经叙述如比丘具足了初禅的话,则对于五阴会作正思惟,而离爱,而得涅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不管是行,或者是形,或者是相,都离开欲,脱离恶不善之法,而有觉有观,由于离欲而生的喜乐,而于初禅具足而住的话,他就不会忆念如是之行,如是之形,如是之相。而对于那些色、受、想、行、识(五阴)等法,会作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等思惟。会对于那些法生厌,而怖畏,而防护。生厌、怖畏、防护后,会用甘露门,而自饶益。如是而寂静,如是而胜妙。所谓舍离、余爱已尽,而无欲,而灭尽,而证涅盘!」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六五、解脱经:本经叙述如得初禅后,不久就会解脱欲、有、无明之三有漏。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后,就会将欲之有漏心解脱,有之有漏心解脱,无明之有漏心解脱,以及得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六六、中般涅盘经:得初禅后,不久将会于现法而得涅盘。如不得,也能由不还的五种涅盘而得涅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如果不能得到解脱的话,也能由于欲法、念法、乐法之故,而能取得『中般涅盘』。(得不还果的圣果,于欲界死后,往生色界的途中之中有身时,得涅盘而证阿罗汉果)。
如果不能如是的话,或者也会得『生般涅盘。』(不还果的圣者,生色界后,而得涅盘,证阿罗汉果)。
如果不能如是的话,或者也会为『有行般涅盘』(不还果的圣者,往生色界后,经一段时间,凭其加行勤修之力,而入于涅盘而得阿罗汉果。
如果不能这样的话,或者也会为『无行般涅盘』(不还果的圣者,往生色界后,虽无功行,也能凭其慧力而经过很久的时间,自会入涅盘,而得阿罗汉果。)
如果不能这样的话,或者也会获得『上流叶涅盘』(不还果的圣者,往生色界后,一层一层,一重一重的往上转生,终会证涅盘而得阿罗汉果)。
如果不能如是的话,或者又会即以此欲法、念法、乐法的功德,而往生于大梵天中(色界初禅天之一胜处)。或者会转生于梵辅天中(色界初禅天之一)。或者会转生于梵身天中。」(色界初禅之一)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六七、第二禅天:本经叙述具足第二禅而住的话,不久就会爱尽而得灭尽涅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如是之行,如是之形,如是之相,而息灭有觉有观(寻与伺,也就是粗与细之心理作用),内净一心,而无觉无观,由定而生喜乐的话,就会于第二禅具足而住。如果不如是之行,不如是之形,不如是之相忆念,而对于色、受、想、行、识等法,思惟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对于此等诸法,心生厌离、怖畏、防护。由于厌离而防护后,于甘露的法界,以自饶益的话,这就是寂静,这就是胜妙。所谓舍离一切有余,而爱尽、无欲、灭尽、涅盘。」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六八、解脱经:本经叙述具足第二禅后,对于五阴作正思惟之果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见的话,就会由欲有漏,而心解脱,有有漏,而心解脱,无明有漏,而心解脱,而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果不解脱,也能以他的法之欲、法之念、法之乐,而取中般涅盘(中有身而证阿罗汉果。如前解,以下同,劣译俱合学可参考)。假如不这样的话,也能取生般涅盘。如不这样,也能取有行般涅盘。如不这样,也能取无行般涅盘。如不这样,也能取上流般涅盘。如不能这样,也能以他的欲法,念法,乐法之故,而生于自性的光音天(色界二禅天之一)。假如不能这样的话,也能生于无量光天(色界二禅天之一)。如果不能这样的话,也能生在于少光天(色界二禅天之一。)」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六九、第三禅经:本经叙述第三禅之精神状态,以及其果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对于如是之行,如是之形,如是之相,而脱离其贪喜,而住于舍的话,则以正念正智,而觉身乐,而乐住于圣人之能说能舍之念,就名叫做第三禅具足住。如果不这样的话,也能以如是之行,如是之形,如是之相,而对于色、受、想、行、识之法,思惟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乃至上流般涅盘。如不这样的话,也能以他之法之欲,法之念,法之乐,而生于遍净天(色界第三禅天之一)。如不能这样,也能生于无量净天(色界第三禅天之一)。如不这样的话,也能生在于少净天(色界第三禅天之一)。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七○、第四禅经:本经叙述第四禅之精神状态,以及其果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对于如是之行,如是之形,如是之相,而离苦息乐,从前的忧喜已经消灭的话,就会不苦不乐舍,而净念一心,而第四禅具足而住。如果不如走忆念,而对于色、受、想、行、识,思惟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乃至上流涅盘。如不能这样的话,或者也会生于因性果实天(广果天,色界四禅天之一)。如果不然的话,也会生到福生天(色界四禅天之一)。如果不然的话,也能生到少福天(无云天,色界四禅天之
一)。」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四禅等经,如是四无色定经,也如是之说。


八七一、风云天经:本经叙述有风云天、焰电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热天等诸天的神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风云天,曾作此念:『我现在欲用神力之游戏』。作如是之念时,风云由是而起。像风云天那样,也有焰电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热天等,也如是之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所说的如走,而异比兵问佛,佛问诸比丘等经,也如是之说。


八七二、伞盖覆灯经:闇夜雷雨,阿难执伞以覆灯,随佛。此时,梵天等各持伞随在诸大弟子之后,佛见之而微笑。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在于夜闇中,天空于此时降下小雨,有电光之焰照。佛
陀告诉阿难说:「你可以执伞盖覆在灯上,将灯持出来。阿难尊者就受教,就将伞盖覆灯,随在佛的后面而行。到了某一处时,世尊乃微笑一下。阿难尊者就白佛而说:「世尊不会没有因缘而笑的。不知世尊,今天由于何因何缘而发微笑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是!如走!如来不会没有因缘而会笑的。你现在持伞盖覆灯,随我而行。我却看见梵天也是像如是的持伞盖覆灯,随在于拘邻比丘(阿若憍陈如,五比丘之一)之后面而行。释提桓因(帝释天),也同样的持伞盖覆灯,随在于摩诃迦叶(大迦叶)之后而行,秩栗帝罗色咤罗天王(持国天王,监护东方之四天王之一)也执持伞盖覆灯,随在舍利弗之后面而行,毘楼勒迦天王(增长天王,监护南方的四天王之一)也执持伞盖覆灯,随在大目犍连之后面而行,毘楼匐叉天王(广目天王,监护西方的四大天王之一)也执持伞盖覆灯,随着摩诃拘絺罗之后面而行,毘沙门天王(多闻天王,监护北方之四天王之一)也执持伞盖覆灯,随在摩诃劫宾那之后面而行。」
佛说此经后,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七三、四种调伏经:本经叙述善于修持的四众,为僧伽之光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善好调伏之众。那四种呢?所谓比丘之调伏、比丘尼之调伏、优婆塞之调伏、优婆夷之调伏。就
名叫做四众。」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若才辩无畏  多闻通达法  行法次法向  是则为善众
比丘持净戒  比丘尼多闻  优婆塞净信  优婆夷亦然
是名为善众  如日光自照  如则善好僧  是则僧中好
是法令僧好  如日光自照
(如果有才辩无碍,而无所畏惧,多闻而通达于法,而行持法次、法向的话,这就名叫善调伏的大众。)
(比丘能够受持净戒,比丘尼能够多闻,优婆塞能够净信,优婆夷也同样的净信,这叫做善众。有如日光之自照一样。)
(如果就是善好的僧众的话,就是僧众当中之良好者。这是法使僧众善好的,犹如日光之自照而有光辉那样啊!)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调伏经那样,像如是的辩、柔和、无畏、多闻、通达法、说法、法次法向、随顺法行等经,也如是之说。


八七四、三种子经:本经叙述随生之子,胜生之子,下生之子。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之子。那三种呢?有随生之子、有胜生之子,有下生之子。
甚么叫做随生之子呢?所谓父母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
酒,而其子也随之而学习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就名叫做随生之子(准于父母之子)。
甚么叫做胜生之子呢?如果其子的父母,不受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之戒,而其子却能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之戒,就名叫做胜生之子(优胜于父母之子)。
甚么叫做下生之子呢?如果其子的父母,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之戒,而其子却不能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之戒,这名叫做下生之子。」(劣于父母之子)。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生随及生上  智父之所欲  生下非所须  以不绍继故
为人法之子  当作优婆塞  于佛法僧宝  勤修清净心
云除月光显  光荣眷属众
(出生后,能随顺父母,以及生后,能上胜于父母,这是有智慧的父母所愿望的子女!)
(生后,为下劣,而不向上的子女,是不须要,是多余的。因为不能绍继良善的父母的家业之故。)
(如果有人,欲当做法之子的话,就应去做优婆塞。就应在于佛法僧三宝之下,去勤修清净之心。这样,则为喻如云除而月光显现那样,是有光荣的眷属之众啊!)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五戒之经那样,像如是的信、戒、施、闻、慧等经,也像如是之说。


八七五、四正断经:本经叙述有断断、律仪断、随护断、修断等四

正断。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正断。那四种呢?第一就是断断(已生之恶不善之法,令断)。第二就是律仪断(未生之恶不善之法,令不生)。第三就是随护断(未生之善法,令生起)。第四为之修断。」(已生之善法,令增长)。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七六、四正断经:本经和前经同。有差别之处,就是加一偈颂以说明。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正断(北传译为正断,南传译为正勤)。那四种呢?第一为断断,第二为律仪断,第三为随护断,第四就是修断(四断之简解如上经:次经也有其解)。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断断及律仪  随护与修习  如此四正断  诸佛之所说
(断断,以及律仪断,随护断和修习断。此四种正断,乃为诸佛之所说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七七、四正断经:本经叙述四正断的详细的内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正断。那四种呢?第一就是断断,第二为律仪断,第三为随护断,第四为修断。
甚么叫做断断呢?所谓比丘已生起的恶不善之法,令其断,而生欲(增上欲,欲勤),这样的方便精勤,而摄受于心,就叫做断断。
甚么叫做律仪断呢?未生起的恶不善之法,令其不生起,而生欲(增上欲、欲勤),这样的方便精勤而摄受。就名叫做律仪断。
甚么叫做随护断呢?未生起的善法,令其生起,而生欲(增上欲、欲勤),而方便精勤摄受。就名叫做随护断。
甚么叫做修断呢?已生起的善法,令其增益修习,而生欲(增上欲、欲勤),而方便精勤摄受,就名叫做修断。」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七八、四正断经:本经叙述如同前经。不同之处就是加一偈颂。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正断。那四种呢?第一为断断,第二为律仪断,第三为随护断,第四为修断。
甚么叫做断断呢?所谓比丘,己起之恶不善之法,令其断灭,而生欲(欲断,增上欲),而方便精勤,而摄受于心,就是断断。
甚么叫做律仪断呢?未起的恶不善之法,令其不起,而生增上之欲,而方便精勤摄受,就名叫做律仪断。
甚么叫做随护断呢?未生起的善法,令其生起,而生增上之欲,而方便精勤摄受,就名叫做随护断。
甚么叫做修断呢?已生起的善法,令其增益修习,而生增上欲,而方便精勤摄受,就名叫做修断。」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断断及律仪  随护与修习  如此四正断  诸佛之所说
(断断,以及律仪断、随护断,和修习断。如是之四正断,就是诸佛之所说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七九、四正断经:本经叙述的内容,比较前几经来的详细,是其广解。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正断。那四种呢?第一为断
断,第二为律仪断,第三为随护断,第四为修断。
甚么叫做断断呢?(以下总述四正断)。如比丘,已起之恶不善之法,令其断而生增上欲,而方便精勤摄受。未生起的恶不善之法,令不起而生增上欲,而方便精勤摄受。已生起的善法,增益修习而生增上欲,而方便精勤摄受,就名叫做断断。
甚么叫做律仪断呢?如比丘,善护眼根,隐密而调伏,而进向。像如是的善护耳、鼻、舌、身、意根,而隐密、调伏、进向,就名叫做律仪断。
甚么叫做随护断呢?如比丘,对于彼彼的真实之三昧相,善守护持。所谓青瘀相、胀相、脓相、坏相、食不净相,修习守护,不令退没,就名随护断。
甚么叫做修断呢?如比丘修四念处等,就名叫做修断。」
那时,世尊即说偈说:
断断律仪断  随护修习断  此四种正断  正觉之所说
比丘勤方便  得尽于诸漏
(断断、律仪断、随护断、修习断,此四种正断,乃正觉之所说的。比丘如精勤方便的话,就能得尽诸有漏!)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四念处经那样,像如是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等之正观修习,也像如是之说。


八八○、不放逸经:本经叙述修习禅法的根本,在于不放逸。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有人作世间上的建立时,其一切的一切,都得依于地。像如是的,比丘之修习禅法,一切都依不放逸为根本的。所谓不放逸之集,不放逸之生,不放逸之转是。比丘不放逸的话,就能修习四禅。」(善心专注的话,就不昏睡、不掉悔、而去贪、瞋、疑。此五盖一除,则禅定现,所以说,不放逸者,能修四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八一、断三经:本经叙述由于不放逸而能断贪瞋痴之三毒。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像如是的,比丘如不放逸的话,就能断除贪欲、瞋恚、愚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断贪欲、瞋恚、愚痴之经那样,像如是的,调伏贪欲、瞋恚、愚痴,贪欲之究竟,瞋恚、愚痴之究竟,出要、远离、涅盘等,也如是之说。


八八二、不放逸根本经:本经叙述种种的善法均以不放逸为根本,
而广说譬喻。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譬如百草药木,皆依于地,而得以生长一样,像如是的,种种的善法,都依于不放逸为根本的。其余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黑沉水香是众香当中之上香那样,像如是的,种种的善法,都以不放逸最为其上的。
喻如坚固之香,以赤旃檀为第一那样,如是一切之善法,一切的一切,均以不放逸为根本的。像如是,……乃至涅盘。
喻如水中陆上的诸华,以优钵罗华(青莲华)为第一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均以不放逸为根本的,……乃至涅盘。
喻如陆地所生之华,乃以摩利沙华(素馨、蔓华)为第一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均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乃至涅盘。
喻如,比丘们!一切畜生之迹中,乃以象迹为最上那样,像如是的,一切诸善法,皆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一切畜生,以狮子为第一那样,是所谓畜生之主。像如是的,一切善法,乃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一切屋舍堂阁,都以栋为第一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
喻如一切阎浮提当中的果实,唯得阎浮之名的,其果实乃最为第一的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
像如是的,一切俱毘陀罗树,(黑檀树),乃以萨婆耶旨罗俱毘陀罗树为第一的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乃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诸山,乃以须弥山王为第一,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其它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一切金,乃以阎浮提金(阎浮提出产的紫黄金)为第一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一切衣中,以伽尸(中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萨罗之北)的细氎为第一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一切色中,乃以白色为第一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众鸟当中,乃以金翅鸟为第一,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诸王当中,乃以转轮圣王为第一的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一切天王当中,乃以四大天王为第一的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一切三十三天,乃以帝释天为第一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焰摩天(时分天,第三层天)中,乃以宿焰摩天王为第一的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兜率陀天(喜足天,第四天),乃以兜率陀天王为第一的那
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乃以不放逸为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化乐天(第五层天),以善化乐天王为第一那样的,像如是的一切善法,乃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乃以善他化自在天子为第一,像如是的,一切善法,乃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梵天(色界天),乃以大梵天王为第一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阎浮提的一切众流,皆吨趣于大海,其大海者,就是最为第一,因为能容受一切之故,像如是的,一切善法,皆顺于不放逸。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一切雨谛,皆皈于大海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皆顺趣于不放逸之海,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一切萨罗(湖),乃以阿褥大萨罗(阿褥达池)为第一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第一。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阎浮提的一切河,乃以四大河为第一那样,所谓恒河、新头、搏叉、司陀。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第一。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众星的光明当中,乃以月亮为第一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第一。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诸大身的众生当中,乃以罗候阿修罗(覆障,阿修罗王)最为第一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诸受五欲当中,乃以顶生王为第一,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欲界的诸神力,乃以天魔波旬为第一,像如是的,一切善法,乃以不放逸为其根本。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一切众生,不管是无足、两足、四足、多足,不论是有色、无色,或者是有想、无想、非想、非无相,都以如来为第一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所有的诸法当中,不管是有为、无为,乃以离贪欲为第一,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一切诸法众当中,乃以如来众为第一,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喻如一切所有的诸界的苦行,乃以梵行圣界为第一那样,像如是的,一切善法,都以不放逸为其根本的。都如上说,……乃至涅盘。」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八三、四种禅经:本经叙述禅乃依有三昧善,与正受善,而有四种。这里为分别解说各种的四种禅。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之禅。有一种禅,为三昧善,而非正受善。有一种禅,为正受善,而非三昧善。有一种禅,为三昧善,也是正受善。有一种禅,为非三昧善,也非正受善。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禅住三昧善,而非住于正受善。有一种禅为住于正受善,而非住于三昧善。有一种禅为住于三昧善,也住于正受善。有一种禅非住于三昧善,也非住于正受善。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三昧起善,而非正受起善。有一种禅为正受起善,而非三昧起善。有一种禅为三昧起善,也是正受起善。有一种禅为非三昧起善,也非正受起善。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三昧时善,而非正受时善。有一种禅为正受时善,而非三昧时善,有一种禅为三昧时善,也为正受时善。有一种禅为非三昧时善,也非正受时善。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三昧处善,而非正受处善。有一种禅,为正受处善,而非三昧处善。有一种禅为三昧处善,也是正受处善。有一种禅,为非三昧处善,也非正受处善。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三昧迎善,而非正受迎善。有一种禅为正受迎善,而非三昧迎善,有一种禅为三昧迎善,也是正受迎善。有一种禅为非三昧迎善,也非正受迎善。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三昧念善,而非正受念善。有一种禅,为正受念善,而非三昧念善。有一种禅为三昧念善,也是正受念善。有一种禅为非三昧念善,也非正受念善。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三昧念不念善,而非正受念不念善。有一种禅为正受念不念善,而非三昧念不念善。有一种禅,为三昧念不念善,也是正受念不念善。有一种禅为非三昧念不念善,也非正受念不念善。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三昧来善,而非正受来善。有一种禅为正受来善,而非三昧来善。有一种禅为三昧来善,也是正受来善。有一种禅为非三昧来善,也非正受来善。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三昧恶善,而非正受恶善。有一种禅为正受恶善,而非三昧恶善。有一种禅为三昧恶善,也是正受恶善。有一种禅为非三昧恶善,也非正受恶善。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三昧方便善,而非正受方便善。有一种禅为正受方便善,而非三昧方便善。有一种禅为三昧方便善,也是正受方便善。有一种禅,为非三昧方便善,也非正受方便善。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三昧止善,而非正受止善。有一种禅为正受止善,而非三昧止善。有一种禅为三昧止善,也是正受止善。有一种禅为非三昧止善,也非正受止善。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三昧举善,而非正受举善。有一种禅,为正受举善,而非三昧举善。有一种禅,为三昧举善,也是正受举善。有一种禅为非三昧举善,也非正受举善。
其次,又有四种禅。有一种禅为三昧舍善,而非正受舍善。有一种禅为正受舍善,而非三昧舍善。有一种禅为三昧舍善,也是正受舍善。有一种禅,为非三昧舍善,也非正受舍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八四、无学三明经:本经叙述无学的三明,也就是阿罗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无学(阿罗汉已不受后有,故已无须再学)的三种明。那三种呢?所谓无学宿命智证通、无学生死智证通、无学漏尽智证通。」(详说在下一经)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观察知宿命  见天恶趣生  生死诸漏尽  是则牟尼明
其心得解脱  一切诸贪爱  三处悉通达  故说为三明
(观察而知一切宿命之事,看见而知人天、恶趣等众生的生死,生死的诸有漏已灭尽,这就是牟尼〔寂静〕之明。)
(其心已得解脱一切的诸贪爱。宿命、生死、漏尽等三处的真义,都已通达无遗,故说为之三明。)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八五、无学三明经:本经叙述无学的三明,是一详解。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无学的三明。那三明呢?所谓无学之宿命智证通,无学之生死智证通,无学之漏尽智证通。
甚么叫做无学之宿命智证通呢?所谓圣弟子知道种种之宿命之事:从一生至于百千万亿生,乃至劫数之成坏,我以及众生的宿命,所更(经)的如是之名,如是之生,如是之姓,如是之食,如是之受苦乐,如是之长寿,如是之久住,如是之所受的分齐,我及众生之在于
此处而死,而在于其余处之生,在于余处而死,在于此处而生,有如是之行,如是之因,如是之信,所受的种种之宿命之事,都统统了知无遗,就名叫做宿命智证明。
甚么叫做生死智证明呢?所谓圣弟子之天眼明净,胜过于人眼。能见诸众生之死时、生时,善色、恶色,上色、下色,向于恶趣,随业受生等事,都能如实而知。如此众生之身的恶行成就、口的恶行成就、意的恶行成就,谤毁圣人,以邪见而受邪法的因缘之故,身坏命终时,转生于恶趣泥犁(地狱)当中。此众生之身有善行、口有善行、意有善行,不谤毁圣人,正见成就,身坏命终,转生于人天的善趣当中等,都能看见清楚。就名叫做生死智证明。
甚么叫做漏尽智证明呢?所谓圣弟子,对于此为苦之事,能如实而知,此为苦之集,此为苦之灭,此为苦之灭道迹,都能如实而知。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见的话,则对于欲有漏,已心解脱,有之有漏,已心解脱,无明之有漏,已心解脱,已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漏尽智证明。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观察知宿命  见天恶趣生  生死诸漏尽  是则牟尼明
知心得解脱  一切诸贪爱  三处悉通达  故说为三明
(观察而知宿命,彻见转生于人天或恶趣等事。如生死的诸漏都已灭尽的话,这就是牟尼寂净之明的了。)
(察知内心已得解脱一切的贪爱,宿命、生死、漏尽之三处均能通达,因此之故,而说为是三明!)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八六、三明经:本经叙述婆罗门都说传承文字言说之上面的三明,佛陀所说之三明,乃真实体验之三明。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诣佛所,和世尊面相慰劳。慰劳后,退坐在一边,而作此言说:「这就是婆罗门的三明,这就是婆罗门的三明。」
那时,世尊告诉婆罗门说:「甚么叫做婆罗门之三明呢?」婆罗门白佛说:「瞿昙!婆罗门的父母,乃具足好相,并没有诸瑕秽。父母乃七世相承,并没有诸讥论。都是世世相承,而常为师长。都具足辩才而诵诸经典,对于物类的名字,万物的差品(种种差别不同),字类之分合,历世的本末等,此五种之记说,都能一一通达,而且容色也非常的端正,这就是,瞿昙啊!就是婆罗门之三明哩!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并不以名字言说,为之三明。要说的为贤圣的法门,乃为真实的三明。所谓贤圣的知见,贤圣之法与律之真实的三明。」婆罗门白佛说:「到底是如何呢?瞿昙,甚么叫做贤圣之知见,贤圣之法与律,所说之三明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有三种无学的三明。那三种呢?所谓无学之宿命智证明,无学之生死智证明,无学之漏尽智证明。」都如上经广说过的。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一切法无常  持戒寂静禅  知一切宿命  已生天恶趣
得断生漏尽  是为牟尼通  悉知心解脱  一切贪恚痴
我说是三明  非言语所说
(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的。如果持戒,而修习寂静的禅定的话,则能知道一切的宿命,也知道已经往生于人天,或恶趣,同时能得断除生死,得漏尽,这叫做牟尼寂静之神通。)
(均能知道心解脱一切的贪恚痴,我乃说这种真实的三明,并不是言语所说的三明。)
佛陀诡偈后,又说:「婆罗门!这就是圣之法与律所说的三明。」婆罗门白佛说:「瞿昙!这是真实的三明。」
那时,婆罗门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去。


八八七、信经:本经叙述信不是名字,是戒、施、闻、舍、慧等的实际生活上面所现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诣佛所,和世尊面相慰劳,慰劳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瞿昙!我的名叫做信!」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所谓信,乃信增上之戒,以及施,闻、舍、慧等,这才叫做信,并不是名字就是信。」
这时,婆罗门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然后从座起而去。


八八八、增益经:本经叙述增益不是名字,是信、戒、闻、舍、慧
之增益。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诣佛所,面相慰劳,慰劳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瞿昙!我的名叫做增益。」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所谓增益,乃谓信增益,戒、闻、舍、慧等之增益,这才是增益,并不是名字为之增益。」
这时,婆罗门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去。


八八九、等起经:本经叙述名字不是等起,生起信、戒、闻、舍、慧,才是等起。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诣佛所,问讯要否,问讯后,退坐在一边,白佛说:「世尊!我的名字叫做等起。」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所谓等起,乃谓起于信,起于戒、闻、舍、慧,才是叫做等起,并不是名字叫做等起。」
那时,婆罗门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而去。


八九○、无为法经:本经叙述无为法就是消灭贪瞋痴等,及一切的烦恼,八正道就是到此之道。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将为你们说无为之法,以及无为的道迹。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甚么叫做无为法呢?所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就是无为法。甚么叫做无为的道迹呢?所谓八圣道分,也就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就是名叫无为道迹。」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无为法经那样,像如是的,难见、不动、不屈、不死、无漏、覆荫、洲渚、济渡、依止、拥护、不流转、离炽焰、离烧然、流通、清凉、微妙、安隐、无病、无所有、涅盘等经,也如是之说。


八九一、毛端经:佛子见真谛果时,所断的如湖水之无量,未断的如毛端之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譬如湖池,广与长,都为五十由旬,深也是如是。假若有士夫用一毛之端,去渧那湖水的话,你们以
为如何呢?比丘们!那湖水为多呢?或者士夫的毛端之一渧水为多呢?」比丘白佛说:「世尊!士夫的毛端之水非常的  少,湖水乃为其无量的千万亿倍,不得为比例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具足而见真谛,正见具足的世尊的弟子,其见真谛之果,正为无间等的。他在于那时,已断、已知,已断其根本。有如截断多罗树头那样,已经不会一再的生长起来了。他所断的诸苦,乃为甚多无量,有如大湖之水,所残余之苦,乃如毛端之渧水那样了。」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毛端渧水之经那样,像如是的草筹之端之渧水,也如是之说。犹如湖池之水那样,萨罗多咤伽、恒水、耶扶那、萨罗溲、伊罗跋提、摩酰、大海等,也如是之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九二、六内处经:本经叙述于六入处,观察忍的话,即离凡夫地,而得须陀洹果,进而得阿罗汉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内六入处。甚么为六入处呢?所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之内入处是。对于此六法,观察忍的话,名叫信行,会超升而离生,而离开凡夫地。虽然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但是必定会得须陀洹果的。如果此诸法增上,而观
察忍的话,就名叫法行。会超升而离生,会离凡夫地。虽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但是必定会得须陀洹果的。如果对于此诸法,如实而以正智观察的话,则三结已尽、已知。所谓身见、戒取、疑是也。这名叫做须陀洹。决定而不堕入于恶趣,定趣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在人天各七次受生),而究竟苦边。对于此等诸法,而以正智观察,而不起诸漏,而离欲解脱的话,就名叫做阿罗汉。是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结,正智,而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六入处之经那样,像如是的,外六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界身、五阴等,也都如上所说的。


八九三、五种的种子经:如五种的种子虽得地,而无水,则不得生长那样,如无烦恼、爱、见、无明,则虽有业,也没有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之种子之生。那五种呢?所谓根的种子,茎的种子,节的种子,枝的种子,种的种子是。此诸种子乃不断、不破、不腐、不伤、坚而不穿。虽然新得地界,但是如不得水界的话,则那些诸种子,就不得生长增广。必须要得地界与水界,那些诸种子才能得以生长增广的。
像如是的,所谓业,必须有了烦恼,必须有了爱,有了见,有了
慢,有了无明等,才会生行的。如果只有业,而无烦恼、爱、见、无明的话,行就会灭。」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行那样,像如是的,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如是之说。


八九四、如实知经:凡夫世间的实状,及其原因,能如实而知之故,才能得解脱、出离,而成就正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我在世间,而对于世间,以及世间之集,不能如实而知的话,我终不得在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以及诸世间当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为离颠倒想,也不能名叫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由于我对于世间,以及世间之集,能如实而知之故,因此之故,我在于诸天、世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余的众生,为得解脱、为出、为离、心离颠倒,具足而住,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遍知)。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对于此世间、世间之集那样,有关于世间之灭、世间之集、世间之出,以及对于世间之集、世间之灭、世间之昧、世间之患、世间之出;世间之集、世间之灭、世间之出、世间之集、世间之灭道迹;世间之集、世间之灭、世间之集道迹、世间之灭道迹;世间之集、世间
之灭、世间之味、世间之患、世间之出;世间之集、世间之灭、世间之集道迹、世间之灭
道迹、世间之味、世间之患、世间之出,等也作同样之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九五、三爱经:本经叙述为了断灭欲、色、无色等之三爱之故,当求大师。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爱。那三爱呢?所谓欲爱(欲界)、色爱(色界)、无色爱(无色界)是(三界的爱缠)。为了断除此三爱之故,应当要求大师之启导!」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求大师那样,像如是的,对于次师、教师、广导师、度师、广度师、说师、广说师、随说师、阿阇梨(亲教师)、同伴、真知识之善友、哀愍、慈悲、欲义、欲安、欲乐、欲触、欲通、欲者、精通者、方便者、出者、坚固者、勇猛者、堪能者、摄者、常者、学者、不放逸者、修者、思惟者、忆念者、觉想者、思量者、梵行者、神力者、智者、识者、慧者、分别者、念处、正勤、根、力、觉、道、止观、念身、正思惟求等,也如是之说。


八九六、三有漏经:本经叙述为了断除三有漏之故,当求大师。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有之漏。那三有漏呢?所谓欲的有漏、有的有漏、无明的有漏是。为了断除此三有漏之故,当求大师。」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求大师那样,像如是的,……乃至求正思惟,也如是之说。


八九七、罗候罗经:本经叙述佛告罗候罗,如观察内六入处的话,就能尽诸漏,而得阿罗汉。


像如是的经敦,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尊者罗候罗(覆障,佛未出家时之子,密行第一)来诣佛所,稽首礼佛足下,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仰白佛说:「世尊!要怎样知,怎样见,才能对于我此识身,以及外境界的一切之相,不会忆念,在于其中间,能尽诸有漏呢?」
佛陀告诉罗候罗说:「有内之六入处。那六入处呢?所谓眼入处,耳、鼻、舌、身、意等入处是。如对于这些法,以正智去观察的话,就能尽诸有漏,而为正智,而心善解脱,就名叫做阿罗汉,而尽有
漏。所谓:所作已作,已舍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漏。正智而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观察内六入处那样,像如是的,外六入处,乃至五阴,也如是之说。


八九八、眼已断经:本经叙述对于眼之欲贪之断,为之眼已断。耳等也如是。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对于眼之欲贪断除,欲贪断除就名叫做眼已断。已知断除其根本,如截断多罗树的树头那样,于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像如是的,耳、鼻、舌、身、意,也如是之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之六入处那样,像如是的,外六入处,乃至五阴,也如是之说。


八九九、眼生经:本经叙述如比丘六处生、住、显现,就会有病、老、死之显现,反之则病老死会灭没。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眼生、眼住、眼显现的话,则苦就会生,病就会住,老死就会显现。像如是的,……乃至意,也如是之说。假若眼灭、眼息、眼没的话,则苦就会灭,病就会息,老死就会没。……乃至意,也如是之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六入处那样,像如是的外六入处,乃至五阴,也如是之说。


九○○、味着经:本经叙述如比丘于六处味着的话,就会生上烦恼,会为染污心而不离欲。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对于眼,而味着的话,就会生上烦恼。生上烦恼的话,则对于诸染污心,不能得以离开其欲贪。那些障碍也不得断除。……乃至意入处,也如是之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六入处那样,像如是的,外六入处,乃至五阴,也如是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