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5327阅读
  • 3回复

以往译经总汇     古莲子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159
铜币
160
威望
98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三二四(二八六)
我听的这样
当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我回忆宿命,没成正觉的时候,独自在一僻静处,专精禅思,就象以上文所说的那样,(上经所记是逆十二因缘思维).有差别的地方是:比如用车拉十捆柴,二十捆,三十捆,四十捆,五十捆,百捆,千捆,百千捆柴,堆放在一起点燃,形成聚集的大火.如果还有人往火堆里加干草,柴薪,众位比丘,这样会怎么样?此火会不会日以继夜长久地猛烈燃烧呀?
比丘对佛说:正是这样世尊!
是的,众位比丘,对于所取的色法心法感受染着,挂念牵想,心就缚着,这种情况不断地增长,这种爱是因为取,取是因为存在,....乃至于成为纯粹的大苦的集聚,众比丘,如果那火堆炽烈地燃烧,不增加柴草,众比丘,这种情况会如何?那火会灭吗?
比丘们回答说:正是这样,世尊!
是的,众位比丘!对于所取的色法心法,观察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的缚着和爱就会灭,爱灭取就灭,就象这样,...乃至于到了最后这纯粹的大苦聚集就会息灭.
佛说此经后,从仳丘听了佛所说的,高兴地接受执行



二九○(三一二)
我这样听的:
当时,佛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那时,摩罗加舅比丘来到佛所,顶礼佛足,退坐在一面,对佛说:好呀!世尊!给我说法吧,我听了后,要独自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专精地思维,安住而不放逸,...直到最后达到不受后有.
当时,佛对摩罗迦舅说:你们众位年轻时就聪明根器好,出家不久,就尊从我的道理,尊守我的仪律,从没有懈怠过,何况你现在年老根性已经成熟,已经是老修行了,还做什么跑来要我教育教悔呢!
摩罗迦舅对佛说:世尊呀!我虽然年老根熟,但还想听您多少说一下教理和告诫,希望世尊给我稍稍教育告戒,我听法后,要独自到一僻静的地方,专心精进地思维修持,...要直到最后达到自己明白不再受后有的程度.摩罗迦舅这样再三地请求.
佛对摩罗迦舅说:你现在打住,不要再请求了,佛这样再三地对回答,不给他说法
当时,世尊对摩罗迦舅比丘说:这样吧,我现在问你,你随便回答我吧.
佛对摩罗迦舅说:如果眼睛从来没有见过物质色相,你想想看,你会对那色相起贪欲,起喜爱,起念头,起染着吗?
摩,罗迦舅比丘回答说:不会,世尊!
对于耳和声音,鼻子与香味,身体与触觉,意识的道理世尊与摩罗迦舅比丘也这样问答.
佛对摩罗迦舅说:好!好!摩罗迦舅!见就是见,闻就是闻,觉就是觉,识就是识.就此说偈道:
如果你不对他那样,他就也就不会这样.
也不是要在彼与此的两者之间,这就是苦边.
摩罗迦舅比丘对佛说:我知道了,世尊!我知道了,善逝!
佛对摩罗迦舅说:你为什么说在我仅仅这几句说的道理中广义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当时,摩罗迦舅说偈子回答佛道:
如果眼已经见到物质呈现,而失去正念,
那么就对于所见的物质呈现,而执取爱与念的现象.
有了执取爱乐现象的,心就会经着执着牵挂,
起了各种各样的爱欲,无边无量的色集就随着种种的爱的进一步扩展产生.
贪着,欲念,恨与伤害的感受,让他的本心退减,
长久地沉沦于众苦的状态,永远地离开了涅盘
如果见色不取着它的呈现,他的心还伴随着正念
不染着于不善,不美的心中的爱,也就不产生执着系挂,
种种的爱不起,即使无边无量的无止无尽的物质的变化呈现,
贪,欲,恨与伤害的觉受也就不能坏他的本心.
越来越少地沉沦于众苦之中,就一步步接近了涅盘.
就是日种(瞿曇的另一种称呼,均指世尊的姓,所以,都是指世尊本人.)您所说的,离爱就般涅盘,
如果耳听到种种声音,而取这些声音现象,执意地取着而不放下,心就失去正念,
鼻闻香味,舌尝滋味,身体因触而有意识这些情况,如果取着的话,也一样忘失正念.
其心生起爱乐,执着固执地停留其间.
生起各种的众些喜好贪爱,派生出无边无尽的情行以及规律现象.
贪,嗔,痴,害的觉受,破坏他的心,让其退减,
长久地沉沦于众苦的集合之中,永远地离开了涅盘.
如果对于诸现象规律不染着,安住于正智正念
他的心就不会被污染,也就不愿意染着.
如果诸爱不起,即使是无量无边,无休无止的现象规则呈现,
贪嗔,痴,伤害的觉受就不会退转其心,
所有的苦随之消减,就渐渐地接近于涅盘.
这就是世尊所说的爱尽般涅盘.
这就是我在世尊稍微说的法中广义地理解到的道理.
佛告诉摩罗迦舅说:你果然对于我稍稍说法中广解其义,为什么这么说呢,正象你所说的偈子一样:
如果眼见众色,忘失了正念,就对所见的色相,趋就爱念....
就象你刚才全面的说的那样.
当时,尊者摩罗迦舅听了佛所说的,欢喜地随喜,作礼而去.
那时,摩天者摩罗迦舅对于世尊稍稍讲法中广解其义后,在独自一人的僻静之处,专一精进思维,安住于不放逸.....直到成了阿罗汉,心得解脱.


二七五(二七六)
我听到的是这样的
一次,佛住于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中
当时,有如是像類大聲聞尼眾住舍衛國王園中(此句不明未译或者意思是:有许多类同于大声闻比丘的比丘尼众或者,像类的意思是之类,这样的话,这句就应当译成有如此之类的大声闻的比丘尼们),这些比丘尼的名子是:纯純阤比丘尼、民阤比丘尼、摩羅婆比丘尼、波羅遮羅比丘尼、阿(25)羅毘迦比丘尼、差摩比丘尼、難摩比丘尼、告難舍瞿曇彌比丘尼、優鉢羅色比丘尼、摩訶波闍波提(世尊的养母)比丘尼,等等这些比丘尼和其它的比丘尼都住在王园中
当时,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和五百比丘尼前前后后相互一起,来佛所参访,顶礼佛足,退坐在一边,当时,世尊对摩诃波闍波提说法,开示教导清静解脱的参照.做种种的说法,开示完后,下了让她们回去逐客令,说,比丘尼,是当回去的时候了,应当走了.
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听了佛所说的开示,欢喜地随顺正法的喜乐,行礼而回.
当时,世尊知道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们走完了后,对比丘大众们说,我年纪已经老迈,不再能承当给众比丘尼说法了,你们今天这些很早成就德高威望的上座比丘僧,应当教授这些比丘尼.
那时,众比丘受世尊的教告,轮流教授比丘尼,轮到了难陀,当时,难陀接次序应当轮到了,但不想教授.
那时,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和五百位比丘尼前前后后一起到佛的住所,顶礼佛足....等等等等,最后到了听法后高兴地随喜,行礼而去.当时,世尊知道比丘尼们已经走了后,问尊者阿难说,今天轮到谁教授众比丘尼了?
尊者阿难对佛说:世尊!众上座轮流教比丘尼,次序到了难陀了,但是难陀不想教授.
那时,世尊对难陀说:你应该教授众比丘尼,给她们说法,为什么呢,我自己都教授比丘尼,你也应当这样,我都给比丘尼说法,你也应当这样.
那时,难陀默默地听从了
时至夜过,已经晨朝,难陀着衣持钵,进舍卫城中乞食,吃完,回到精舍,收拾起衣钵,洗脚后,进室内禅坐,出禅,穿僧伽梨(分九片或者二十片缝在一起的长衣.)带着一个比丘去往王园.众比丘尼远远看到尊者难陀来了,赶紧铺设好座位,请让难陀入座,尊者难陀坐下后,众比丘尼顶礼合十,退坐到一边,尊者难陀对比丘尼说:众位姊妹!你们要问我,我现在要给你们说法.你们明白了的,就说明白,如果不明白的,就说不明白.对于我所说的道理,如果明白了的,要好好受持.如果不明白的,你们应当再问,我会给你们讲.
众比丘尼对尊者难陀说:我们今天听您讲课,让我们提问,对我们说,"你们要有不明白的,现在都应当提出来,已经明白的要说自己明白了,不明白的也要说不明白.对于我所讲的道理已经理解的要接受修持,不明白的要进一步问",我们听到这话,心里非常高兴,不明白的,今天会问.
当时,尊者难陀对众比丘尼说:你们说,姊妹们,观照体察眼内入处,是我,不同于我,相互存在吗?
比丘尼回答说"不呀,尊者难陀,为什么呢,我曾经对于这有六想的身体如实地体照观察,没有我,我也常以这样的观点理解,六想之身确实没有一个我."
尊者难陀对众比丘尼说:很好!很好!你们对这个道理应当这样观照体察:这六想之身真正的实际情况是没有一个我,因为眼睛,物质而生出眼睛对物质的认识,这三件因缘和合反应而成.有反应是因为想的动力,这种想的动力,是我还是离我,还是与我相互不相干独立存在呀?
比丘尼回答:不是的,尊者难陀!
难陀又问,耳鼻舌身意这些世间法的呈在而生起意识,这三种和合是我呢,还是和我不相干呢还是与我独立存在呢?
回答说,不呀尊者难陀,为什么呢,我们已经对这六识之身如实地观察到无我,我们也常常这样理解,六识之身真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诉比丘尼:太好了,太好了!姊妹们!你们在这个道理上应当这样观察,六识之身真实无我,因为有眼,有物质,生起眼识,眼,物质,眼对物质的认识三种都是组合而产生对事物的感触,触的最终缘由是因为喜欢,这种喜欢,是我呢,还是与我不相干呢,还是与我独立存在呢?
回答说,不是呀尊者难陛!
耳鼻舌身意这些功能与色声香味触法派生出意识,三件事都是组合.这样对外界生起接触,触是因为喜欢,这种喜欢,是不是我,还是和我不相干,还是与我独立存在呢?
比丘尼回答说:不是这样呀尊者难陀,为什么呢,我们曾经对于这六爱之身真实观察,发现没有我,我们常这样想,这六有之身真实究竟没有我.
尊者难陛告诉众位比丘尼说:你们在这处道理上要这样观察:这六爱之身真实没有我,姊妹们!比如因为有油,有灯芯,灯就得以燃烧发出光明.那灯油无常,灯芯也无常,灯火也无常,灯具本身也无常,如果说这样的话:没有灯油,没有灯芯,没有点灯的火,没有灯具本身,而燃起灯光,常恒持久没有变化,说这样的话的,是符合实际的话法吗?
比丘尼们回答说,不呀尊者难陀,为什么呢,因为油,灯芯,灯具才是灯,那灯油,灯芯,灯具都无常,如果没有油,没有灯芯,没有灯具,所依赖这些而有的灯光也就随即灭,息止,得以清凉,因为不燃起而回归本来的真实.
"正是这样,姊妹们,此六内入处无常,如果有人这样说,这六内处因为各种因缘而得的喜乐,常久,永恒,不动,不会改变,没有打挠,这是切合实际的说法吗?
比丘尼们回答说:不呀,尊者阿难,为什么呢,我们已曾如实地观察,那些事派生出另一些事,那些派生的事物没有了,他派生出的东西也就随即覆灭,息灭,回归清凉与本来没有的真实.
尊者难陀告诉众比丘尼:好呀好呀!比丘尼!你们对于这个道理就应当象这样观察:这些东西缘生出那些东西,这些缘生的东西没有了,那些缘生出的也就随着消失,息灭,变得寂静清凉和真实.众位姊妹!比如大树的根,茎,枝,叶,根是无常的,茎枝叶也都是无常的,如果有这样的说法:没有那树根,茎,枝,叶,影子也会有,这个影子常恒不变易,而且是不会被挠乱,这话是切合实际的说法吗?
比丘尼们回答说:不会,尊者难陀!为什么呢,就象那大树根,茎,枝,叶,根即然无常,茎枝叶也就无常,没有根,就没有茎,就没有枝,也就没有叶,所产生的树影,一切都没有了.
"众位姊妹!如果能产生因缘的外六入处无常,如果有人说,外六入处因缘产生的喜乐,常恒持久不会改变,不会被挠,这是不是切合实际的说法?
比丘尼们回答说:不啊,尊者阿难!为什么呢,我们已曾对于这个道理如实地观察,这些东西因缘生出那些东西,这些生出东西的因没有了,那些生出的东西也就随即消失,息灭,清凉,真实了.
尊者难陀告诉众比丘尼:好呀好呀!姊妹们!你对于这个道理要如实地观察,这些东西因缘生出那些东西,这些生出东西的因没有了,那些生出的东西也就随即消失,息灭,寂灭.清凉,真实了.众位姊妹!听我说比喻,智慧的人会因为比喻而理解.就象善于杀牛的师傅,善于杀牛的徒弟,手持快刀,解剥牛,沿着间隙剥,不伤里面的牛肉,不割坏外面的牛皮,把它的肢节筋骨分解.然后还把皮套上,如果有人说,这个牛皮肉都还完全连接,没有脱离,这是符合事实的说法吗?
比丘尼们回答说:不呀尊者难陀!为什么呢,那善于杀牛的师傅,杀牛的弟子手里拿着利刃,沿着间隙来剥,虽然不伤皮肉但是肢节筋骨都全断为一截一截,还拿皮盖上,皮肉已经脱离了,并不是没有脱离呀.
姊妹们!我所打的这个比喻,现在说一下它的道理,牛,用来比喻人的身体,就象箧毒蛇经广泛比喻的那样,肉是比喻内六入处,外皮比喻外六入处,杀牛是修行的过程,皮肉之间的筋骨是所有的贪喜,利刃是精见的智慧,多闻圣弟子用智慧的利刃截断一切情结,一切束缚,一切能产生驱使的功用,一切的烦恼,一切细微的产生烦恼的原动力,一切的纠缠,所以众位姊妹!要这样修习:对于所有可以,可能产生喜爱欢乐的东西,为了断绝除去贪,心不应当染着.为了断绝去除嗔,所有会产生嗔执的东西,不应当生嗔,所有可以产生迷惑的东西,不应当生起迷惑,这是为了断除心迷.对于五受阴,要观照它的生起和灭去.对于六入处,要观照所有六入处的灭去,在四念处方面(四念处: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要好好地持执以恒地修习对治心念.要安住于七觉分的修行,(七觉分:又称七觉支、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 (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修行七觉分之后,对于欲望这方面,心不攀缘执着,心得到解脱,对于存在的事物这方面,心不攀缘执着,心得到解脱,对于不明事理,不是真实面目的东西,心不攀缘执着,心就会得到解脱,众位姊妹,要这样修习.
当时,尊者难陛给众比丘尼说法,开示教告戒真正令人离苦得乐的观照修持,开示后,从座上起身离去.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又带着所领的五百比丘尼去佛的住所,顶礼佛足,退在一旁.....及至又对佛顶礼离开,
当时,世尊知道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们都走了后,对众位比丘说:就象十四日晚上明亮的月亮,有很多人观赏,这时的月亮是圆满了,是还不圆满呢?要知道那时的月亮还没有究竟圆满,象这样,善男子难陀给五百比丘尼正确地教授,正确地说法,她们在解脱方面还是没有究竟.然而,这些比丘尼命终的时候,身心没有一个障碍不了断的,这些,能让他们还投生到这个世间.
当时,世尊又对难陀说:再给比丘尼们继续讲法.
当时,尊者难陀静静地接受佛的吩咐.早上端着钵进城化缘,吃完.....再到王园,在座上座下,给众比丘尼说法,开示离苦得乐的观照修持.开示完,从座上起身离开,比丘尼们又都到佛的住所,给佛顶礼,....最后行礼告退.
此时,世尊知道比丘尼们都回去了,对众比丘们说:就象十五晚上的明月,没有人会怀疑月亮圆不圆了,因为那时的月亮彻底地圆满了.就是这样,善男子难陀给比丘尼们这样正确地客观地教授,她们究竟解脱,如果到了命终的时候的话,六道之中没有一道她是他们的趣向投生处.要知道这即是苦边.所以,做为佛,给他们五百比丘尼第一果的授记.(原文是授第一果记)
佛说完这话,众比丘听了佛所说的,高兴地受持修行


二七四(二七五)
我听到的这样
当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当时,佛告诉众位比丘说,有人说有大能力的人,要数难陀,这话很对,有人说相好最端庄的人,只有难陀.这说得也很对,有人说,爱欲最重的人,要数难陀,这话也说得很切实.
众位比丘,现在的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道节制,上半夜,下半夜精进地修行,成就正智,可以一生保持纯粹无瑕,梵行清静,明明白白,因为难陀比丘根门关闭,如果眼睛看到色相,不取色相,不就色相的形好,如果眼根接触到的有不合律仪的,比如无明暗障的东西,世间贪爱的东西,能够厌恶这些不好的举动呈现,不动摇自己的心念,规定各种的律条仪规,在防护眼耳鼻舌身意诸根方面,制定各种律仪,因为难陀比丘如此,所有,说他关闭根门.
说难陀比丘饮食知量,因为难陀比丘修梵行的原因,在饮食方面变得限制份量,不自增加,不狂饮大吃,不重形色,不重美食,只是维护身体罢了,随便什么,只要是得到的,就来止饥止渴;因为以前生起的苦的觉受让它息灭,没有升起的让它不再生起,养成了趋势于高尚修习的缘故,因为难陀神气平和安乐,默默无闻独自安住,就象拉人的车,涂上油膏,不是为了显示,也不是为了装饰,是为了能很好地跑路,又象给疮上药,不是为了贪图慈味,是为了平息疮苦,因为这样,优秀的难陀饮食知量,....以默默无闻地独处,所以说难陀知量而食.
之所以说那个优秀的比丘难陀上半夜,下半夜精进地进行修行.那个难陀白天,经行,坐禅,来除`障碍,来清净自己的身心,在上半夜,也是一样经行,坐禅,来除业障,以便清净自己,午夜的时候,在房外洗好脚,进到室内,右肋而卧,弯曲膝盖,两脚相叠,心中系向着明亮的实相.作好起觉的思想准备,在后夜的时候,慢慢禅觉而起,经行,坐禅,所以,我说,优秀的难陀比丘初夜,后夜精进地修习梵行.
说这难陀胜念正知,他看东面时,一心正念,安静止住地观照体察,观南西北方也是这样,一心正念,止住于平静详和,这样观照体察的人,世间的贪念,爱念,和不善的现象不能让他起心动念,这个善男子难陀诸受起完全觉知,诸受停留完全觉知,诸受灭去完全觉知,止于至善,不让心念散乱;诸想的升起他觉知,诸想的停驻他觉知,诸想的消失他觉知,心停止在正念上,不让这散乱.所以说难陀成就了正念正智.
所以,众位比丘们,应当学着这样,关闭根门,象难陀那样,饮食知量,象难陀那样,上半夜,后半夜精进地做修行的功课,象难陀那样,正念正智的成就,也要象善男子的一样.如果要给其它人教授难陀的修行方法,也应当把这些话给他们说.
当时,有一个比丘因此说偈道
世尊赞赏善男子难陀所做的这些,
好好地关闭根门,正念收摄安住心念.
饮食知道节制,觉知所有心念的实相
佛说完这话,众比丘听了佛所说的,高兴地接受执行.


二六九(一一七五)
我这样听到
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当时,有一个比丘一个人独自坐禅,产生这样的想法,比丘怎么样明白,怎么样看待才能得以证见清净?这样想后,到众比丘那儿,对众比丘说,诸位比丘,怎么理解,怎么看才能让我得证清净.
比丘回答说,尊者,在六入处集,灭,味,患,离,如实地正确知晓,比丘,这样理解,这样见证的,得以证到清净.
这个比丘听了那些比丘自己的体会,心中不满意,又到其它比丘那儿,问他们说,诸位比丘,怎么理解,怎么观察,得以证见清净.那个比丘回答说:在六外处方面集,灭,味,患,离,如实是正确了解,正是这样,比丘,这样知见,得见清净!
当时,比丘听了他所自己心得的说法,心中也不满意,又到其余比丘那里,这样说:诸位比丘,怎么理解,怎么观察,得以证见清净?
那个比丘回答说,对于五受阴观照体察,象病态,象毒疮,象芒刺,象杀害,无常苦空不是我,作这样的理解,这样的见证,得以见到清净.
这个比丘听了所有比丘自己的心得,心里也不满意,就到了佛那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对佛说,世尊,我自己静静地思维,怎么理解,怎么观察,得以证见清净,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去找众比丘,把三处比丘所说的,我都告诉世尊,我听了他们说的,心中不如意,因此来找世尊您,把这个问题问问您,怎么理解,怎么观察,得以证见清净?
佛对比丘说: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个人,没有见过紧兽这种植物,去找曾经见过的,对他说,你见过紧兽吗,回答说,我知道,又问,它什么样呀,回答说,它的颜色黑得象火烧的柱子,那个时候他看到的,,紧兽是黑色的,象火烧的柱子,
这时,那个人听说紧兽是黑的,象火烧过的柱子,不大满意,又去见另一个曾经见过紧兽的人,又向那个人问道:你知道紧兽吗,那个人回答说,知道,又问,它什么样呀,那个曾经见过紧兽的人回答说,它色红而且开花,样子象肉段,因为那个人见到的时候,紧兽开花了,真的象肉段.
这个人听后,心里还是不满决,又问其它知道的,问,你知道紧兽吗,那人答,知道,又问,它什么样呀,那个人回答说,它的叶子是青色的,叶子很光滑,它的叶子长大,象尼拘娄罗树....就象那个人问那紧兽一样,听后不满意,到处又问,而那见到紧兽的,因为见到的时节不同,而给他说自己所看到的,所以不一样.
正是这样,众位比丘们,如果在一个地方独处专心精进思惟,安住不放逸,由于思维的修行方面而达到不起诸漏,心得解脱的,随着他们的证见而对此记说,你现在再听我说说比喻,其中,要是有智慧的人,因为比喻能够明白
就象有边地的国王,善于设置建造城墙,城门下面很坚固,交通要道平正通达,在四个城门分别安排的四队守卫,都很精明机灵,知道来往人的情况,当时在城中,有四条道交互的地方,安置了坐位,城主坐在上面,如果东方有来使,问守门的人,城主在什么地方,他就回答,城主在城中四条道相交的地方,在坐上会着,那个使者听后,去见城主,交了差,从还道回去,南西北方远来的人,问守问的,城主在什么地方,他们也回答,在城中四条道交会处,那些使者听后,去见城主,都交了差,各自回去.
佛对比丘说,我说这个比喻,现在要说一说它的意思,城,用来比喻人的身体色相,就象箧毒蛇比喻经中所说的一样,善于治理城墙的人,叫正见,交通要道平正用来说交入处,四门,比喻四识安住,四守门人比喻四念处,城主,比喻识受阴,使者,是正观,如实的回答,比喻四正谛,从道归还,比喻八正道.
佛对比丘说,因为慈悲,就象大师为弟子做作的那样,我已经做了,就象箧毒蛇比喻经中所说的那样.
此时,比丘听了佛说的后,专心精进地思维,不安逸地安住,进一步修持梵行....至到最后不受后有,成就了阿罗汉.




二六八(一一七四)
我这样听到:
一次,佛住在阿毗瘏恒水边,那时,有比丘来造访佛住的地方,顶礼佛足,退立在一边,对佛说:实在是太好了世尊!您对我说法,我听后,独自一个人在静处,志心致志地精进思维,止于不放逸,所以族姓弟子剃去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于上增修梵行,见真理后自己下结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当时,世尊观察恒河水,见水中有棵大树,顺流而下,对那个比丘说:你看到这恒河水里漂流着的大树了吗?
比丘回答说:已经看到了世尊!
佛对这个比丘说:这个大树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沉水底,不搁浅在洲渚上,不进到漩涡中,人也不取他,不是人的也不取他,而且他又不腐败,应当随着水流,自有乐趣,一路直到大海.
比丘对佛说:什么是此岸,什么是彼岸,什么叫觉没,什么叫洲渚,什么叫漩涡,什么叫人取,什么叫非人取,什么叫腐败,伟大的世尊呀,给我仔细讲讲,我听到后,要独自到一静处,专心清进思惟,不放逸地安住,....乃至于不受后有.
佛告诉比丘说,此岸是内六入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外六尘进入内心的大门,故又称六根门。又六根入于六尘,也称为内六入处),彼岸的话,说的是外六入处(六尘).人取的意思,就象有一个习气临近于俗人以及一些出家的人,或喜或悲,或苦或乐,种种作为一起始终伴随,这叫人取,非人取的意思就象有人愿意修梵行----我现在持戒,苦行,修这些梵行,会生到天上,是非人取,漩涡的意思,就象有一个修行人不持戒退转,腐败的意思,犯戒做不善的行为,败坏少闻,就象莠草,发着吹贝的声音,不是沙门做着沙门的样子,不修梵行做梵行的样子,正是这样,比丘,这叫不着此彼岸,....乃至浚 *輸涅槃。」(最后直到涅盘)
此时,那个比丘听佛所说,欢喜随喜,行礼而去
那时那个比丘独自在一静处,思惟佛所说的水流大树的经教,.....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得阿罗汉
这时,有个牧牛的人,叫难屠,离佛不远,拿着树枝放牛,比丘走后,走到佛的前,顶礼佛足,在一边站好,对佛说,世尊,我能不能不着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沒,不閡洲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 *洄澓,亦不腐敗,我能不能在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呀
佛对放牛的说,你不把牛送回主人那里去吗
放牛的人说,众牛中都有小牛,自已会回去,不用送,现在只想听您让不让我出家学道
佛对放牛的说,牛虽然能够回家,你现在已经受人依食,首要的是应该回去告诉牛的家主一声.
当时,放牛的听了佛的教告,欢喜随喜,行礼走了
当时,尊者舍利弗在这次相遇中,放牛的走了不久,对佛说,世尊,放牛的难屠要求想要出家,世尊为什么让他回家呢]
佛对舍利弗说,放牛的难屠如果回家还在家里受五欲的话,绝没有此事,牛给主人后,不久会回来,在此法律中出家学道,净修梵行,乃至于自知不受后有,得阿罗汉
一会,放牛的难屠把牛交给主人后,回到佛在的地方,顶礼佛足,退住一面,对佛说,世尊,牛已经交给主人了,让我在正法律中出家学道.
佛对放牛的难陀说,你可在此法律出家,受具足戒,做比丘
出家后,思维:为什么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成就了阿羅漢。




杂阿含九{二三六(二三四)}
我听到的这样
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对众比丘说:我不说有人修持到了世界的边缘,我也不说修持不到世界的边沿就能究竟苦的边沿.说完这话,进室内坐禅去了.
当时,世尊走后,很多比丘互相议论说:世尊刚才大到说法,说:我不说有人修持到了世界的边缘,我也不说修持不到世界的边沿就能究竟苦的边沿,这样说后,进室入坐禅,我们现在对于世尊简单地说法还不知道其中的意思,我们这些人中,有谁能够有本事对于世尊只简单地说的这些话里,广泛方便地说说其中意思的?
又这样说,只有尊者阿难,聪慧总持,而且,常常在世尊左右随侍,世尊夸他知道的梵行道理很多,能为我们这些人对于世尊所说的道理中多方面方便地解释其中的意思,现在,我们应当到尊者阿难那儿,请求他给我们说说.
当时,众多的比后到尊者阿难那儿,相互问候后,在一边坐下,就以刚才的事详细地问阿难
当时,阿难对比丘说,好好听,好好地考虑,我现在要给你们说,不管是世间的东西,世间的叫法,世间的觉察,世间的言辞,世间说的话,这些,都要归到世间的范畴里,众位!说眼是世间的东西,世间的叫法,世间的觉察,世间的言辞,世间话说的,这些都要归到世间的范畴里面,耳鼻舌身意也是这样,多闻圣弟子在六入处集灭味患离如实地明白,这叫圣弟子修持到了世界的边沿,明白世间是什么,世间所执重的是什么,能度脱世间.
当时,尊者阿难又说偈道:
不是走路的人,就能走到世界的边沿;
而不到世界的边尚,不能免去所有的苦.
所以,牟尼世尊,才叫做明白世间的人;
能到达世界的边际,所有的梵行都已圆满经建立
世界的边际,唯有正智世尊能够明白;
他的觉悟智慧对世间圆满了达,所以说度众生到彼岸
正因为是这样,众位,刚才世尊简单地略说一句后,到室内禅坐去了.而我现在为你们分析辩别,方便地解释一下.
尊者阿难说了这个道理后,这些比丘听了他所说的,高兴地在修行中奉执此理.




杂阿含九{二三四(二三二)}
我这样听的
那时,佛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个叫三弥离提的比丘,去佛所参见,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对佛说,:世尊!所谓的世间空,怎么叫做世间空?
佛告诉三弥离提:眼睛看到的叫空,常恒不变易的真理法则就是空,我拥有的东西空,为什么呢,此性自而,它的性质就是这样的,不管是色,眼识,眼触,眼触产生的因缘生受-----不管是苦的,乐的,不苦不乐的,这些也是空的,这种法则常恒不变,我拥的我空,为什么呢,它的性质就是这样的,耳,鼻,舌,身意也是这样,所以,叫世间空.佛说完这话,三弥离提比丘听了佛说的,高兴地依此修行.




杂阿含七{二OO(一九八)}
我这样听的
一次,佛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
当时,尊者罗睺羅去佛那儿造访,顶礼佛足,退住在一旁,对佛说:世尊,怎么知道,怎么参了见我的内识及身外的一切实相,让我,我所寄居的色身,因为意识到我而产生的我的执着不再生起?
当时,世尊对罗睺羅说,太好了,罗睺羅!你能问如来非常深的真理
佛对罗睺羅说:眼所看到的,不管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美丑,远近,这一切不是我,但也不与我脱离,也不是说和我无关相独立地存在,这一切要象见到实相一样知晓,耳,鼻,舌,身意也是这样
罗睺羅!当真真切切地知道,真真切切地看到我的意识身体和身外的一切实相,让我的这种意识,我所有的这种观点,有我的这种骄慢执着不再生起,罗睺羅,象这样,我,我所,我慢使的执着不生的,我说他断绝了爱的浊见,证得没种种没有错过,究竟到了苦的尽头.
佛说完这话,尊者罗睺羅听后高兴地依此修行.




一三五(一三三)
我听到的是这样的
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诉众比丘:有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生起这一切,为什么会执着,为什么会有一个我,让众生被无明覆盖,爱欲牵制我的头脑,在一条无尽的路途上奔泊.在生生死死中轮回,在生生死死中流转,看不到尽根本的尽头?
从比丘对佛说:世尊您是真理的根本,是真理明确的法眼,是真理对错的依凭,太好了世尊,我们只希望您慈悲,广开方便之门,说出其中的道理,我们这些比丘听后,就接受执行.
佛对比丘说:仔细听,好好地考虑,我要给你们说,从比丘!因为色的存在,色事就生起了,对色执着,在色这方面见到一个我,让众生被无明所覆盖,爱欲牵制他的头脑,在无尽漫漫长路上奔走,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受想行识也是这样,众比丘,色是常的吗,还是无常的呢?
比丘们回答说:无常呀世尊!
世尊又问"如果无常,是不是苦呀?
比丘们回答说"是苦,世尊!
正是这样呀比丘啊!如果无常是苦的话,是因为有苦,所以这些众事生起,执着,见我,让众生被无明所覆盖,爱欲制约它的思想,在无尽长路上被驱赶着奔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也是这样,所以,众比丘,这些所有的物质呈现,不管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部的外表的,粗造的细致的,好看的丑陋的,远的,近的,这一切都不是我,也不与我脱离,也不是和我并驾存在.这种认识叫做正确的智慧认识.受想行识也是这样.
象这样见,闻,觉,识,修证到随时想到,随时禅觉到,随时观照到这一切不是我,也不和我脱离,不和我独立存在,这叫正慧
如果听到人有说,有我,有世间,有我此世,这个是常恒,不变易的法则,但这一切不是我,不脱离我,不和我独立存在,这叫正慧
如果这样的见识,这不是我,不是说我存在其中,不是以后的我,不是以后我在其中存在,这一切不是我,不与我脱离,不是说我与这一切独立存在,这叫正慧
如果听到很多圣弟子在这六种知见的地方观照体察不是我,不是我存在其中,这样观照的,在佛的见地上疑惑就没有了,对于真理,对于修行的行为人就没有疑惑了,这种人叫做比丘.多听说圣弟子不再堪让自己作身口意三业,让自己趋向三恶道.而是做正面的胸怀博大,圣弟子决定走向正觉,在天人道中受生七次,行进到苦的尽头.
佛说完这话,众比丘们听了佛所说的,高兴地依言而行.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159
铜币
160
威望
98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8-22
三二六(二八八)
我听的这样
当时,佛住王舍城迦蓝陀竹园
那时,尊者舍利弗出禅,去找尊者摩诃拘絺罗,一起相互问候关心后,在一面坐下,对尊者摩诃拘絺罗说:想有所提问,有没有闲空给予回答?
尊者摩诃拘絺罗对尊者舍利弗说:仁者且问,我知道的就会回答.
尊者舍利弗对问尊者摩诃拘絺罗:你说,尊者摩诃拘絺罗!有老吗
回答:有
尊者舍伸弗又问:有死吗?
回答:有
又问:你说,老死是自己造成的呢,是客观他物造成的呢,是主观客观造成的呢,还是即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没有什么道理而就是这样的呢?
回答说:尊者舍利弗,老死并不是主观造成,不是客观造成,不是主客观两者彼此共同造成,也不是说非主观客观,造成老死没有原因.是因为它生,所以,有老死.
又问:一样的,生,有,取,受,触,六入处,名色,是主观造成,还是客观造成,还是没有原因而呈现这样呢?
回答说:尊者舍利弗!名色并非主观造成,不是客观造成,不是主客观造成,也不是没有主客观的参与没有原由造成.是因为名色因为识而生.
又问:那识是识本身造成,还是因为其它处在原因造成,还是内外原因一起造成,还是非自身,非其它原因,没有什么缘由呢?
回答说:舍利弗,识不是自作,不是他作,不是自他作,也不是非自他作,无因作,识是因着名色而生.
尊者舍利弗又问:尊者摩诃拘絺罗!刚才说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声,现在怎么又说识缘名色生呢?这是什么道理呢?
尊者摩诃拘絺罗回答说:现在要打个比喻,如果是聪明智慧的人,就因为比喻得以理解.比如三芦,(三根一起生长相互支承的植物),直立在空间,相线缠绕相互依持支撑如果抽去其中的一根,那两根就直立成了,如果去掉两根,剩下的一根也无法直立.他们相互辗转支持,这样得以保持竖立.识因着名色也是这样,复杂地构成关系,相互依存,而得以存在和生长.
尊者舍利弗说:善哉!善哉!尊者摩诃拘絺罗!世尊声闻中间,要论智慧明达,善于谐调不畏坚难复杂,证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来自己做证明的,得说是你尊者摩诃拘絺罗,以至于有这么非常深奥的辩论.种种的为难的问题,全都能回答,就象无价的宝珠,世人都戴在头顶一样,我现在顶戴尊者摩诃拘絺罗也是这样.我现在在你这地方,痛快地得到了非常好的利益,那些其它的梵行我多次去他们那儿,也得到了好的利益.因为那些尊者善于讲法的原因.我现在对于你尊者摩诃拘絺罗所说的道理,应当以三十种赞叹来称赞随喜!
尊者舍利弗对摩诃拘絺罗说对于老死所厌所患,离欲,灭尽,这就叫法师,开示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厭患、離欲、滅盡,这就叫法师.如果比丘对于老死厌恶,以此为患,趣向离欲灭尽,这就叫法师,以至对识厌患,离欲,趋向灭尽,这就叫法师.如果比丘对于老死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
尊者摩诃拘絺罗对尊者舍利弗说:好呀!好呀!在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于协调不怕困难,证见甘露般的真理,以自身具足甘露一样的真理来作证明的人,可以说是尊者舍利弗,能作这样种种非常深的正智的提问.就象世尊无价的宝珠,人人都会顶戴,你现在也就象那宝珠一样,广被一切众修梵行的所顶戴,恭敬,奉事.我今天得以和尊者您共同交流议论微妙的道理,非常痛快地得到了利益,
当时,两位正法之士又是相互随喜一番,各自回到自己的地方.杂阿含经五{一○五(一○三)}
我这样听的
一次,有很多上座的比丘住在拘舍弥国瞿师罗园
住在拘舍弥国跋陀利园里的有一个叫差摩的比丘,身得重病
有个叫陀娑的是专门看护病者的比丘,到众上座比丘那里请安,行礼后站在一边.众上座比丘告诉陀娑比丘说,你到差摩比丘那儿,对他说,众上座问你身体是不是好一点了,病苦是不是不厉害了呀
于是,陀娑比丘受众上座比丘的委托到了差摩比丘那里,对差摩比丘说道:众上座比丘问候你,病苦渐好吗,所有的痛苦没增加吧?
差摩天楼比丘对陀娑比丘说:我病没好,身体不好受,所有的痛苦转而增加,没治了.就象有力的世人抓住瘦弱的人,用绳子困往头,用两只手很用力地绞一样,非常痛苦,我现在的痛苦比那有过之无不及.就象杀牛,用利刀割它的肚子,取它的内藏,那牛腹痛哪里受得了,我现在腹痛比那牛还厉害.就象两个大力士抓住一个弱小的人,把他倒悬在火上,烧他的两脚,我现在两脚热痛比那样还厉害.
于是,陀娑比丘回到众上座那儿,把差摩比丘的病情,全部告诉给他们
当时,众上座仍让陀娑比丘到差摩比丘那里,对差摩比丘说:众上座比丘对你说,世尊说过,有五受阴,哪五个呢,色受想行识受阴,你差摩能不能稍稍地观照体察这五受阴不是我,不是我的处所啊?
差摩比丘对陀娑说,我在这五阴方面能观照体察不是我,不是我的处所.
陀娑比丘回去对众上座说,差摩比丘说,他能于五受阴方面观照体察非我,非我所.
众上座比丘又让陀娑比丘说,能在五受阴方面观照体察非我,非我所,达到漏尽阿罗汉的吗?
时,陀娑比丘按诸上座比丘教的,到差摩比丘那儿,对差摩比丘说,你能象阿罗汉一样观照五受阴吗
差摩比丘对陀娑比丘说,我观照五受阴非我非我所,但我不是漏尽阿罗汉阿.
时,诸上座对陀娑比丘说,你再去对差摩比丘说,你说你能观五受阴不是我,不是我的处所,但说你不是阿罗汉,前后矛盾.
差摩比丘对陀娑比丘说:我在五阴方面观照察体不是我,不是我的所在,但我不是阿罗汉,因为在五受阴方面我还有我的执想,我的欲望,我的作为,对于这些,我没有断绝,没有了知,没有脱离,没有完全彻底吐弃干净.
众上座又让陀娑比丘对差摩比丘说,你的说法中提到一个我,在哪个地方有我,是色是我,还是我与色不同?受想行识是我?还是我异于识呀?
差摩比丘对陀娑比丘说:我不说色是我,我异于色而存在,受想行识是我,我异于识而存在,然而,我在五阴方面对于一个我存有的增慢,存在的我的欲望,我的举动,没有断绝,不能了解,未曾脱离,没有象吃的食物一样完整彻底地吐尽.
差摩比丘对陀娑比丘说,何必烦挠你跑来跑去,你取拐杖来,我自己拄着拐杖,到那上座众那赶时髦去.希望你给我拿拐杖.差摩比丘自己驾着拐杖,去见众上座.
此时,众上座远远看见差摩比丘扶杖而来,亲自为他安排好座处,安放脚登,亲自上前迎接,给他拿着衣钵,让他坐下,一起慰问,问候完皆,对差摩比丘说,你说话中提到我慢,哪里证见到我?色是我吗,我与色不同吗,受想行识是我吗,我脱离识而不同存在吗,
差摩比丘说,不是色是我,也不是我异于色,不是受想行识是我,也不是我异于识,能够在五受阴中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就象青莲花,赤莲花,地喜花,分陀利花香一样,是因为有根才香呢,还是得脱离了根还能能存在这香气呢,是因为茎叶众细微粗糙的组成而产生香呢,还是这香能完全和茎叶等等无关呢?这样的比喻,恰不恰当?
诸上座回答说,不恰当,差摩比丘,不是那些花根就是香,但也不是说香气根毫不相关,也不茎叶微细粗糙的组成是香,但也并不是说香能与此毫不相干
差摩比又问,这样的话,香是怎么一种情况呢
上座回答说,是完美香
差摩比丘说,我也是这样呀,不是色是我,我却与色并非相离.不是受想行识是我,而这个真我也并非与识分得开,不过,我在五受阴方面证见了不是我,不是我的一个所在,但是,在有一个这样的我的骄慢方面,在有一个这样的我的欲念方面,因为有这样一个我而要生出作为方面没有断绝,没能了解,没能远离,没有去除,众上座听我说个比喻,凡是智慧的人,都因为比喻类比而理解.比如有奶渍的衣物,要洗涤的话,用种种的草木灰水,洗干净污渍,仍然有残留的奶气,要用种种的杂香来熏,让奶气消失,正是这样,常常听说圣弟子远离了五受阴,正确地体观不是我,不是我存在的地方,达到什么程度呢,达到在五受阴方面有我慢,我欲,我使,这个还没断还不完全能看清这其中的实相,还没有能脱离,没有清除干净,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五受阴方面进一步禅定思维,观察生灭:噢,这些实相是色,是色的集合,是色的消失,这是受想行识的实相,这是识集,是识的灭去,在五受阴方面这样观生灭后,我慢,我欲,我使,一切都消除,这叫真实地正确地真正的观体,差摩说这个道量时,那些上座比丘一下子远离了尘垢,得了法眼净,差摩比丘也一下不起诸漏,心得解脱,因为明白真义的巨大喜乐,身病一下子都没了.
此时,所有上座比丘对差摩比丘说,我们听仁者第一次这样说时,已经明白了,已经得到利益非常高兴,何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听您不厌其烦地说.我们之所以一再地问,是为了抛砖引玉,让仁者微妙的辩才发挥,并不是为了挠乱您,您能方便能广泛地宣说如来应等正觉的佛所悟的不可思义法.那时,众上座比丘听了差摩比丘所说的话,高兴地依此修行.



杂阿含经三{七八(八七)}
我这样听闻
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那时佛告诉所有的比丘:色是苦,如果色不是苦话,在色这方面不应当有败坏,有苦感而生.也不能想让它这样,也不能想让它不这样.因为色是苦,因为色是苦的原因,在色这方面病疾败坏产生,也能让色这样,也能让色那样,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比丘,色是常恒不变的还是无常变化的呢
比丘对佛说,无常,世尊.
比丘,无常是不是苦呀
比丘对佛说,是苦,世尊
比丘们,如果它是无常,苦,它尊从变易的法则,你们难道听到许多圣位弟子在变易的法则中证见我,证见一个不同的我,证见一个相互独立存在的我吗
经丘对佛说,没听说过世尊
受想行识也是这样,所以说,比丘们,众多的所有色,不管是过去,不管是未来,不管是现在,不管是内部,外部,华美的,细致的,好看的丑陋的,远的,近的,他们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不脱离我之外,不与我相共存在.如实地观,察,受想行识也是这样,多多听到圣位弟子在色方面得到解脱,在受想,行识方面得到解脱,我说他们解脱了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些纯粹是大苦集聚的方面.
佛说完这经后,所有比丘听了佛所说的,欢喜地执行.

杂阿含经三{七二(八一)}
我这样听到
一时,佛住在毗耶离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
那时,有个离车族叫摩诃男的,天天云游,去佛所拜访,那时,离车这样想,如果我早到佛所的话,世尊以及我知道的比丘都在禅思中,我现在应该到阿耆毗外道的地方看看.于是,就去那富蓝那迦叶的住处.
此时,富蓝那迦叶---外道众人头目,与五百名外道前后围绕着,大声嬉戏,谈论着凡情俗事.正在这时,富蓝那迦叶远远看见离车摩诃男来了,对他的门下,让他们停止,安静:"你们别闹了!安静!那个离车摩诃男是沙门弟子,这是沙门的白衣弟子,沙门瞿曇毗耶离中呼声最高的,常喜欢静寂,赞扬寂静的修行,他是到寂静的那群人中去的,所以,你们要安静!"
一会,摩诃男到了富蓝那众人那里,和富蓝那相互问候后,分宾主坐下,那时,摩诃男对富蓝那说:"我听说富蓝那对弟子开示:没有因,谈不上众生有缺点,没有因果,没有什么方法让众生清净,世上有这样的观点,这是你真有这样的说法呢还是外人诽谤你的话呢,世人的杜撰,说这样的话,说非法的话,是不是遭到很多人议论,责问或者嫌责?"
富蓝那迦叶说:"确实有这种议论,并非世上妄传,我建立的这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合理的真理观点,我说这样的道理,都是合呼真理的道理,没有世上的人一起来难问呵責,为什么呢?摩诃男,我就是这样客观证见的,也是这样客观地说的:没有原因,没有道理说众生有缺点,没有原因,没有什么让众生清净."
此时,摩诃男听富蓝那这么一说,心中不高兴,大骂他们,然后起身走了,回向世尊的地方,头面顶礼佛足,退却在一边.把刚才与富蓝那所议论的事,细细地对佛说了
佛告诉离车摩诃男:"富蓝那是有意说的,不足挂在心上,正象这样,富蓝那愚痴,不能够明辩是非,他心怀不善,没有根据而这样说:没有因,没有因缘众生有欠缺,没有道理,没有方法让众生清净....,我为什么这样说他呢,因为有道理,众生有欠缺是有原因的,有原因,有方法让众生清净
摩诃男,什么原因,什么道理,众生有缺点呢,什么原因,什么道理,众生得清净呢?摩诃男!如果色一向是苦,不是乐,不是有乐伴随,不是有乐常常饶益,或得色与乐相脱离的话,那么,众生不应当因为色生起乐的贪着.摩诃男,因为色并不是一直是苦,并不是一直不带给快乐,并不是不伴随快乐,并不是不长久地因色而得到好处,如果色与乐不是一会事,众生就不应当因为色而生乐的贪着,摩诃男,因为识并不是一直是苦,不乐,它伴随着乐,不离乐,所以,众生于识染着,因为染着,而被牵制,因为被牵制,所以生出烦恼.摩诃男,这就是说,众生有缺点是有原因,有根据的.
摩诃男,什么原因,什么根据众生清净呢,摩诃男,如果色一直是乐的,不是苦的,不伴随着苦,不是常包含着忧苦,如果色本身与苦不相干,众生不应当因为色生厌离.摩诃男,因为色并不是一直是乐,它是苦,他伴随着苦,常包含着苦忧,与苦不分,所以,众生对色厌离,因为厌倦,所以,不乐于色,因为不乐,才有解脱.摩诃男,如果受想行识一向是乐,不是苦,不伴随着苦,不包含着苦忧,如果受想行识与苦脱离,众生就不应对识厌离,摩诃男,因为受想行识并不是一直是乐,它是苦,有苦伴随,常隐含着苦忧,它与苦相依相伴,所以,众生对识厌离,因为厌的原因,不愿意就识,因为不愿意所以解脱,摩诃男,所以说,众生得清净是有原因,有根据的.
当时,摩诃男听佛一说,欢喜随喜,对佛作礼告退.



杂阿含经二(二五六)

我这样听的
有一次,佛住在王舍城伽蓝陀竹园,那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瘏山.
时,尊者拘絺罗吃饭时从禅定起身,到尊者舍利弗所,互相问候,笑语春风,彼此欢娱,之后,坐在一旁,
时尊者摩诃拘絺罗对舍利弗说:"想问点事,有没有闲暇为我说说呀"
舍利弗说:"您随便问,我知无不言."
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说:"什么叫无明,为什么叫无明,什么人有这种无明?"
舍利弗回答说:"无明的话就是不知道,不知道的就是无明"
:"不知道什么呢"
:"就是色没有常恒,色没有常恒这种实际情况不明白;色是渐渐消退的东西,色渐渐消退确实不能够明白;色是生生灭灭永无止尽的东西,色生生灭灭的真正道理不明白,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没有常恒的实际情况不知道,识是渐渐磨灭消失的东西,识渐渐消失的真实情况不知道,识的法则是生灭变换交替,识生灭变换不能如实地知晓,摩诃拘絺罗!对于此五受阴的实相情况不知,不能证见,无无间等等,愚痴,聋哑不见不闻,不能明了,这叫做无明,象这样的,叫做是有无名."
又问:"舍利弗,所谓明的话,怎么样叫做明,什么样的人有明?"
舍利弗说:"摩诃拘絺罗!所谓明的,是知道,知道的叫明"
又问道:"知道什么?"
:"就是知道色不会常恒不变,对于色的无常能够真真切切地如实知晓,色尊丛渐渐消退磨灭的法则,对于色的消退磨灭如实知晓,色是生生交替,生灭变更的法则,对于色生灭法则如实地知晓,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地知晓,识是磨灭法,对于识磨灭的法则如实地明白,识是生灭法,对于识的生灭法则如实地知晓,拘絺罗!在这五受隐方面如实地明白,证见,了了,知觉,智慧,没有一丝不彻底等等,这叫做明,成就这样的人,叫做有明"
这两位觉者圣人各自彼此交流后,互相随喜寒喧,从坐中起身,分别回到自己的地方.



我这样听到
有一会,佛陀安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那时,修行大众中出现了一些争执的情况.世尊于是早上就离开,着衣持钵,去城里乞食.吃完,出城,世尊拿着衣钵,洗干净脚,走进安陀林里,在一树下上坐,独自静静地考虑着:大众中有些争执,我怪责他们,然而大众中多数比丘年轻,出家时间不长,不能体会大师的风范与心胸,也许是因为这样生起了后悔出家的情绪.所以愁忧不乐,心情不好,.我良苦用心要慈悲他们,现在应当还回去,规范他们,不为别的,为了慈悲.
此时,大梵天王知到佛的想法,以大力士屈伸胳膊一样快的速度,从梵天消失,站到佛陀面前,对佛说:是这样的,世尊,是这样的啊善逝,您因为众比丘产生了争论而责怪他们,但他们那些人中有很多年纪很轻,出家时间不长,不能明白大师的心怀与证悟.或者因为这样而起了悔心,愁忧不乐,心情不好,世尊长夜慈悲众生,用心良苦,规范众僧,好呀世尊,愿您现在当回去,规范他们.
此时,世尊对梵天产生慈悲,虽然不动声色,但是已经默许了.这时,大梵天王知道佛已经默许,给佛顶礼,深情地对佛右绕三圈,一下子消失.
那时,大梵天王回去不长时间,就回到了祗树给孤独园.归坐,端正,表情些许和谒,好让众比丘敢过来参见.众比丘来佛所拜见,面带惭愧.上前顶礼佛足,退却到一旁.
当时佛教告众比丘说:"出家之人,选择简陋的修行生存方式来尽此一报身.剃发持钵,家家乞食.象是被囚禁的一样.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为了求殊胜的真义.是为了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为了究竟到达无边苦海的尽头.诸位志向殊胜,与众不同的善男子呀!你们不是因为被人追杀,不是因为背负债务,不是因为担心害怕,不是因为将失去生命而出家,你们是真真正正为了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你们不是为此出家吗?
比丘回答佛说:确实是这样,世尊!
佛教告比丘说"你们这些修行的人!为了这样的高尚意义而出家,为什么其中还会有一愚痴的凡夫,而生起贪欲,生起极大的染着心,凶暴的嗔心,懈怠下劣,失去正念,不守安定,诸根迷乱?就象士人凡夫从暗室走进暗室,从冥顽走进冥顽,从满是屎尿的茅厕出来又再掉入其中,以血来洗涤血污,舍离诸种恶趣又再捡取起来.我说的这种比喻,凡夫愚痴的比丘也象这样.又比如焚烧尸体的木柴,抛弃在坟间,砍柴的樵夫也不拾捡.我说这样的比喻,愚痴的凡夫比丘起的贪欲,生起极大的染着心,嗔恨凶恶,懈怠下劣,失念不能静定,诸根散乱,也是这样."
"比丘们啊!有三种不高尚的觉念,哪三种呢,贪觉,恨觉,害觉,这三种觉念从动心起念而来,什么叫动心起念呢,动心起念有无数种,贪心,加害心,恨心,所有诸种不磊落的念头由这三种而生.比丘们!贪欲的想法,恨的想法,加害的想法,贪心的念头,恨的念头,要加害的念头,以及无量无数种种的不高尚美好,怎么样才能彻底地灭除呢?在四念处的修行中对治心,住于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的无相三味等持境地的修持法则上修习,多多修习,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恶法,不善法从此种修持中减少,永远灭尽去除残留.
志向高远,德行美好的男女相信愿意出家,修习,多多修习无相三昧后,安住于大功大德通往涅盘的甘露之门,才能到达究竟的常乐我净涅盘,我不开示这常乐我净的涅盘,因为有三种观点,有一种观点这样说,生命就是我,还有这种观点,生命身体都不是我,还有一种说法,物质是我,无二无异,物质常存不变.学识广博的圣弟子这样想:这世界的一切有这样的一种东西可以求取而完美无缺,不会有遗憾吗,这样想一下,完全见不到有一种东西可以符合追求获得而永恒完美不留遗憾.我如果追求物质美好呈现,追求色相的静春常驻,就会有无奈的遗憾,如果拾取受想行识,那么也会产生无奈慨叹.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对于世间所有的东西,就不会贪着追求,没有什么取着,能不取着的,自已就能觉悟这样的涅盘:我无数轮回的有情生命沉沦已到尽头,清净的梵行已经成立,所有过去所作的已经作了,但我自己知道不会再受轮回.
佛说把这话说完,当时,众比丘听了佛所说的,欢喜地依说修行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159
铜币
160
威望
98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8-22
三四0(三O二)
我这样听的
当时,佛住在王舍城闍崛山
那时,世尊早上着衣持钵,出闍崛山,到王舍卫城中乞食
当时,有个叫阿支罗迦叶的(外道姓),为了办点小事情,出王舍城,到耆崛山去,远远地看到了世尊,见到后就走到佛那儿,对佛说:瞿曇!我想问您问题,有闲空回答我吗?
佛告诉阿支罗迦叶:现在不是讨论的时候,我正要到城内乞食,回来的时候可以,当会给你解答.
第二次也这样说,第三次阿支罗迦叶又问:瞿曇!为何对我刁难?瞿曇!为什么对我和别人不一样?我现在想问问题,给我解答一下.
佛告诉阿支罗迦叶说:随便你问
阿支罗迦叶对佛说:你说,瞿曇!苦是自作的吗
佛告诉迦叶:苦是自作的说法,我不评价.
迦叶又问,怎么说,瞿曇,难是他作的吗?
佛告诉迦叶:苦他作,这个也不评说.
迦叶又问:自他相互造成的吗
佛告诉迦叶,苦自他作,这个也不下结论.
迦叶又问:怎么说,瞿曇!苦不是自作,不是他作,是没有原因而作的吗?
佛告诉迦叶:苦非自非他无因作,我也不下这个定论,
迦叶又问:苦的造作怎么会没有一个道理呢?瞿曇!我所问的苦是自作的吗?你回答说不下结论,他作吗,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的吗,非自非他没有原因而造作的吗?回答也是不下这种结论,难不成是没有这苦吗?
佛告诉迦叶:不就没有这苦,如此就有这苦.
迦叶对佛说:啊!真好!瞿曇!说有这苦,给我说道理,让我理解了苦,认识了苦.
佛告诉迦叶说:如果受继承自受的话,我应当说苦自作,如果他受他承担受的责任的话,地就是他造作的,如果受是自受他受,还回报给自他苦的话,这样的话就是自他做,我也不这样说,如果不是由于自他,没有苦的生出没有根由,我也不说.离开这些极端,说他的中道,这个有所以那个有,这个生起,所以那个生起,就是说因为无明行....乃至形成纯一的大苦聚集,.无明没有了,行就没有了,...乃至纯大苦聚也就消失.
佛说此经后,阿对罗迦叶脱尘离垢,得法眼净,
当时,阿支罗迦叶认识了法,获得了法,理解了法,入了法门,解决了所有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从正法律获得大无畏,合掌对佛说:世尊!我现在已经觉悟,我从今天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辈子做居士,证知自我.
阿支罗迦叶听佛说法,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当时,阿支罗迦叶辞别世尊去后不久,被护犊的母牛抵死,在命终的时候,诸根清净,面色鲜白.
那时,世尊到城里乞食,当时,有很多比丘也到王舍城乞食,听到传闻说:阿支罗迦叶在世尊那里听法,辞别不久,被牛给抵死.在命终的时候,诸根清净,面色鲜白.众比丘乞食过后,出城而还,整理衣钵,洗脚,到世尊那儿,顶礼佛足,退坐一边,对佛说:世尊!我们今天早上许多比丘进城乞食,听说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那儿听法,律,辞去不久,被护犊牛给抵杀,在命终的时候,诸根清净,面色鲜白,世尊!他来世在哪一道,哪里受生呀?他有什么收获?
佛告诉众比丘:他已经认识法,理解法,次法(古莲认为次法是辞法一时未找到合造境地的语言翻译,也为慎重起见,但一定是与下一个词相承接)不受于法.已经涅盘.你等要好好的供养他.
那时,世尊给阿支罗迦叶授第一记.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159
铜币
160
威望
98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8-22
三四四(三四五)
我听的这样: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蓝陀竹园
当时,世尊对尊者舍利佛说:就象我的所说,波罗延耶阿逸的多所问:如果要想圆满所有的众法,还得做种种的修学.具足威仪及觉行的觉悟者,请给我分别解说.
舍利弗!怎么叫修学,怎么叫法圆满?(原句:何等为学,何等为法敷古莲根据自己理解,认为法敷译作法圆满最恰)
当时,尊者舍利弗默然不回答.第二,第二次问,也还只是默然.
佛说:对了,舍利弗!
舍利弗对佛说:对!世尊!世尊!比丘正确的厌,离欲,趣向灭尽.种种有益于身心的法境生起(食集生),那比丘因为经验的原因生厌,离欲,趋向灭尽,那种种法境息灭:这种真实的食灭觉知后,这比丘厌弃,离欲,向于灭尽.这叫做修学.
佛说:再次,回答正确,舍利弗!
舍利弗对佛说:正确,世尊!世尊!那正确的比丘,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于解脱,他因为各种法性的支持而存在,维持,利益,而最究竟的最真实的是灭尽,觉知到这个情况后,比丘对于息灭这种趣向生厌,更进一层境地地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这就是法圆满.(原文:彼從食集生,若真實卽是滅盡,覺知此已,比丘於滅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法數)
佛告知舍利弗:正是这样!正是这样!就象你所说的:比丘对于真实情况生厌,离欲,灭尽,这叫法圆满.这样说了后,世尊随即起身,入室坐禅.
当时,尊者舍利弗知道世尊走了,不久,对众比丘说:众位呀,世尊开始的时候提问,我不能够明白呀,所以,我默默地呆着.世尊一会儿又高兴地问我了,我随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世尊一天一夜,甚至七天七夜,不寻常的问句不寻常的境地问这个道理的话,我也都能,甚至七天七夜以不寻常的句子,不寻常的境地解答之.
那时,有比丘到佛那儿,顶礼佛足,退立在一边,对佛说:世尊,尊者舍利弗说话奇怪,未曾有过,在大众中,面向一方雄壮地说:我对于世尊开始的初发问,一点也不能明白,以至于问了三次都默然没回答,.世尊随即又表现得高兴地问我,我随即开悟,就算世尊一天一夜,甚至于七天七夜,以不寻常的问句不寻常的境地问我这些道理,我也能乃至于七天七夜来以不寻常句,不寻常境地解说之.
佛对那个比丘说:那个舍利弗比丘真能如此,为什么呢,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呀.
佛说此经后,那比丘听佛所说,高兴地接受执行.

(古莲按:佛经中有很多处提到食,比如吃饭,叫食,"世尊食时"还有四食,"謂四食。何等為四?一者麁摶(17)食(18),二者細觸食(19),三者意思食(20),四者識食(21),是名為食"四食的麁摶(17)食又叫段食,指分多次吃东西,細觸食:由根、境、識三者和合而生之諸觸,對其所取之境而生喜樂等愛,可攝益心、心所,由此而長養諸根、四大。思食:意思是意欲思願,即思心所相應的意欲。意思願欲,於有情的生命延續,有強大的作用。识食:即執取身心與染愛相應的識。此識執取身心,眾生的生命才能維持,人死,即是識不執取人體。又有这样的经句:"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是名食集,"又有这样的经句"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又有译言:凡有資益增長人身心作用者都可名食.古莲由上下文看来作这样理解,比丘深入法境,会经验不可思议境地与功能,接触不可思义法界,可见不可思义法益.这个,都可叫食,这些,都可产生不可思义功用与利益,这些,都可叫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