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5864阅读
  • 0回复

【杂阿含经】说明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杂阿含经】说明

  《杂阿含经》,五十卷,刘宋元嘉二十年(443)中印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此经的别行本传入中国颇早,初期(从汉末到晋末)的译家如安世高、支谦、竺法护等,都相继翻译。后来唐代玄奘、义净,宋代法贤、法天、施护等,也续有另本的重译。现存别行本有《水沫所漂经》等三十种之多。对这些另本而言,五十卷本也可称为《大本杂含》。此外,还有三秦时代(350431)失译的《别译杂阿含经》十六卷,相当于大本的第四,二十二,三十二至三十六,三十八至四十,四十一后半卷、四十二、四十四至四十六,四十八至五十各卷。
  本经题名"杂阿含",古来有解释为杂碎难持(见《分别功德论》一),也有解释为对四众、天子、天女等的杂说(见《五分律》三十、《四分律》五十四),也有解释为文句、根、力、觉、道等杂(见《摩诃僧祇律》三十二),都不见得很正确。唐代义净在所译《毗奈耶杂事》内,曾译此经名为《相应阿含》(见卷三十九),表示本经系随事义的相应而集成各别品类。但本经实际的编纂,仍以各类相应的经,依著方便而夹杂排列(如佛和弟子所说相应,从能说人而言应安放在篇首,但经文却随宜夹杂于种种事相应之间等),次第不顺,所以有""的意义。这是《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对它的解释,最为恰当。所以玄奘翻译本经名仍为《杂阿含》。
本经结构,据姚秦时僧肇所撰《长阿含经序》,应有四分十诵。但写刻本品目不全,仅有《诵六入处品》第二,《杂因诵》第三,《弟子所说诵》第四,《诵道品》第五等四个品目,其余的都阙失了。又本经译出以后,即未经过好好地整理,卷次紊乱,兼以经文繁短,依《大正藏》编号,约共一千三百五十九经(《大正藏》本对该经一一编号,合成一千三百六十二经。其中第二十三和二十五两卷原已佚失,后人误收西晋安法钦译《阿育王传》、梁僧伽婆罗译《阿育王经》的部分以及另一典籍共三经,故《杂阿含》实为一千三百五十九经)。间有颠倒,是以向来学者大都视本经为无次第可言。20世纪初,日人姊歧正治曾对勘巴、汉文四《阿含》,发表《汉文四阿含》一文,认为《杂含》当分为八诵六十二部(最初发表于《日本亚细亚杂志》三十五卷,1908),其说亦出之假定,缺乏根据。以后经中国学者从唐译《瑜伽师地论》内,探索到本经依佛说九事(有情事、受用事等)而编辑的体例,并用《瑜伽》中大段引释本经的摩呾理迦详细对勘,刊定本经确为四分十诵,并改正写刻本的卷次,恢复原状(详见吕澂撰《〈杂阿含经〉刊定记》,载《内学》第一辑,1924)
  本经是印度北方所传四《阿含经》中的一种,重在说明各种禅观和它的效果,所以为修禅者所专习。其各诵所说法义,颇多彼此重复之处。
  本经勘与根本有部摩呾理迦相符(见《瑜伽》八十三至九十八各卷),系根本有部传本无疑。
  此经全部梵本已佚。近年在中国新疆地方等发现的零星梵本和《杂阿含经》个别经文相同的有十一经。
  本经大部译出的前后,零本翻译很多,现存的有三十九种之多(见内学院编:《精刻大藏经目录》)
  西藏文大藏经中相当《杂阿含经》的零经亦有十一种。《杂阿含经》和南传巴利文本《相应部》相对勘,约有三分之一相同,其余同于巴利文本《增支部》者约一百二十经,同于中部者约二十经。详见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
(节选自印顺大师著作)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4-11-12 21:3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