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6034阅读
  • 0回复

杂阿含经新译 (1251-1300经) 悟慈长老        自依止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159
铜币
160
威望
98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一二五一、那提伽经:本经叙述佛陀喜欣种种精进的比丘,不喜欢种种懈怠的比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到了那楞伽罗聚落。都如上广说,乃至彼彼所起的都是求世之利。
佛陀告诉那提迦说:「我看见在聚落之旁边有精舍,有比丘在坐禅。我看见后,曾作此念:『现在这位尊者是聚落之人,这或者就是一位沙弥(勤策,未成年,或未成熟的出家人)。那边有来往的声响在作乱,会障其禅思,会觉醒其正受。对于不到而欲到,不获而欲获,不证而欲证的境地,会作为留难的。那提迦!我不喜欢那位比丘住在于聚落的精舍。
那提迦!我看见比丘,在于空闲之处,仰卧而吁咄(喘息声)。我看见后,曾作此念:『现在这位比丘,乃觉寐睡眠,都在作思空闲之想的。那提迦!我也不喜欢像如是的比丘住在于空闲之处。』
那提迦!我又看见比丘住在于空闲之处,摇动其身而坐睡。我看见后,曾作此念:『现在这位比丘,由于睡眠而觉寐,不能定而想得定,如定心的话,就能得解脱(然而他却不能)。因此之故,那提迦!我不喜欢如是之比丘住在于空闲之处。』
那提迦!我又看见一位比丘住在于空闲之处,是端坐而入于正定。我看见后,曾作此念:『现在这位比丘,如还未解脱的话,就会疾得解脱。假如已解脱的话,自己就会妥善防护,会使其不退失。那提迦!我喜欢像如是的比丘住在于空闲之处。』
那提迦!我又看见比丘住在于空闲之处,而他却在于后时,远离
了、空闲之处,集舍其床卧具,还入于聚落,而受床卧具。那提迦!我也不喜欢像如是之比丘还入于聚落。
又次,那提迦!我看见比丘住在于聚落的精舍,是一位名闻的大德,能感受人家供养其财利、衣被、饮食、汤药、众具。然而他却在于后时,集舍其利养聚落、床座,至于空闲之处,而安止于床卧。那提迦!我喜欢像如是的比丘集舍其利养聚落的床卧,而住于空闲之处。那提迦!比丘应当像如是而学!」
佛说此经后,那提迦比丘欢喜而随喜,作礼后离去。



一二五二、枕木经:诸离车族虽弱小,如努力一心,则阿阇世王也无隙可乘,反之则被征服。佛以喻教诫弟子,如放逸就会被魔得便。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鞞舍离国,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诸离车子们,都常枕木枕(圆木作成之枕头),手足也都龟坼(喻手足粗裂如龟甲状),都紧张而疑畏,不使摩竭陀王阿阇世-毘提希夫人之子,得其间便(不使大国有机可乘)。因此之故,常自儆策,都不敢放逸。由于他们不放逸而住之故,摩竭陀王阿阇世-毘提希之子,不能伺求而得其间便(无机可乘)。而在于未来世,不久之时,诸离车子们,都恣乐无事,手足一变而为柔软,以绘纩的为枕头,四体都安卧,到了太阳已出现时,还不起床,都放逸而住。由于放逸而住之故,摩竭陀王阿阇世-毘提希之子,就能得其间便(就有机可乘)。
像如是的,当比丘的应精勤方便,应坚固堪能,不可舍弃善法。虽肌肤损瘦,筋连骨立,也应精勤方便,不舍弃善法。乃至未得而所应得的话,就不舍弃精进,常摄其心,安住于不放逸。由于不放逸而住之故,魔王波旬,也不能得其便(无机可乘)。
当来之世,如果有诸比丘,只顾恣乐而无事(无功行),其手足等于就是如俗人无防备之事可做,睡卧时则绘纩为枕头,四体都安乐而卧,到了日出之时,还不起床,都住于放逸里。由于放逸之住之故,恶魔波旬就会伺得其便。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如是而学:要精勤方便……乃至不得到应得而未得的话,则绝不舍弃方便。」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五三、釜经:本经叙述须臾之间修习慈心的功德,胜过于布施三百笔之食,故应修慈心。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譬喻一位士夫,在朝晨用三百釜之多的饮食物去惠施众生,日中、日暮也是如此。第二位士夫,则其时节为须臾之间,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乃至如  牛乳之顷,则这位士夫乃比前面所提的士夫,其惠施的功德,所不能及的。是百分千分巨亿万分,算数譬类,都不得为比的!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须臾的时节,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乃至最底如  牛乳之顷,去修习慈心!」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五四、人家经:本经叙述家多妇女,少男人时,易被盗贼所入,反之而男子多,则贼难入。修慈心就不会被恶鬼神所欺。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譬喻人的家里,多有女人,而少有男子一样。当知!这里人家,乃容易被盗贼之所劫夺的!像如是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不能数数(每每)最低至于如  牛乳的短时间,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的话,当知此人,乃容易被诸恶鬼神所欺的。
譬喻人家,男子多,妇女少,则不会被盗贼数数(屡次)劫夺。像如是的,善男子,如能数数最底至于如  牛乳之顷,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的话,就不会被诸恶鬼神所欺。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常应随时数数最底至于如  乳之顷,修习慈心。」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五五、匕手剑经:本经叙述不得以拳手摧破利刃那样,如修慈心的话,就不被恶鬼神有所趁隙欺毁!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譬如有人,有一支匕首剑,其刃非常的广利。有一位勇健的士夫说:『我能够用手用拳,去椎打你的剑,使它摧碎。』诸比丘们!那位健士夫,当能用手用拳,去椎打那支利剑,使其摧破吗?」
比丘们白佛说:「不可能的,世尊!因为那只匕首剑的刀刃,乃非常的广利,并不是那位士夫能够用手用拳,可以椎打而使其碎破的,正足以使自已受困而已。」
佛陀说:「如是,比丘!如果沙门、婆罗门,最低至如  牛乳之顷,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时,则如遇有诸恶鬼神,欲往而伺求其短的话,也不能得其间便,正可以反而伤害自己而已。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如是而学:数数最底如  牛乳之顷,去修习慈心。」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五六、爪土经:本经叙述修习慈心之人,有如爪上之土,不修习之人,则如大地。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用其手爪去抄土,而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我的爪上之土多呢?或者大地之土多呢?」比丘们白佛说:「世尊!您爪上之土,乃为很少,那大地之土,则为无量无数,是不
可以比量的。」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像如是的,众生能数数最底至于弹指之顷,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的人,乃如甲爪上之土耳。反之,而诸众生们不能数数最底如弹指顷,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的人,乃如大地之土。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常当数数对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如不修慈,则不能转生于善趣。)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五七、弓手经:本经叙述寿命迁变之如何的迅速之喻。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鞞舍离国的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一切行,为无常,为不恒、不安,是变易之法。诸比丘们!应恒常的观察一切诸行,应修习厌离,而不喜乐,而解脱。」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而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右膝着地,合掌而白佛说:「世尊!寿命迁灭的迟速,到底如何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我乃能说,可是你欲知道,乃是很难的事。」比丘白佛说:「可不可以说个譬喻吗?」
佛陀说:「可以说的。」佛陀于是告诉该比丘说:「有四位士夫,手里执着强弓,一时都放发,都射到四方。有一位士夫,趁及弓箭未落地时,就把四箭接取。你的意见如何呢?比丘!像如是的士夫,到底为捷疾与否呢?」比丘白佛说:「非常的捷疾啊,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这位接箭的士夫,虽然为很捷疾,但是有地神天子,乃倍疾于他,处空的天神,则倍疾于地神,四王天子之来去,为倍疾于虚空的天神,日月天子又倍捷疾于四王天,导日月之神,又倍捷疾于日月天子。诸比丘们!命行(寿命)的迁变,乃倍疾于那导日月之神。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勤方便,观察命行(寿命),有如此之无常迅速。」



一二五八、鼓经:虽为名鼓,但如皮破则不张,唯留残木而不用。如不能不断的修习,就如破鼓,不解佛语。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捺国的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过去世时,有一位名叫陀舍罗诃的人。那位陀舍罗诃,有一个鼓,名叫阿能诃。会出好声、美声、深声,能遥彻四十里之远。不过那鼓既久,就处处裂坏。那时,鼓士就截割牛皮,把鼓周匝缠缚起来。虽然如此的缠缚(修缮),但是那个鼓,已经不会再出高声、美声、深声了。它就在于后来之时,展转而为朽坏,鼓皮都大大的剥落,唯有聚木耳。
像如是的,比丘们应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由于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之故,对于如来所说的修多罗(契经),那甚深明照,难见难觉,不可思微密决定,明智所知的真理,他则能顿受,周备而受(统统能受持)。听其所说,则能欢喜遵崇而修习,而能出离,而得饶益。
将来如果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话,则听闻如来所说的修多罗,那甚么明照,与空相应(出世间),随顺于缘起之法,他就不能顿于受持,不能至到而受(不能纳受而受持)。听其所说之人,并不欢喜崇习,而对于世间的众杂的异论、文辞绮饰、世俗杂句,却专心去顶受。闻其所说的话,虽然欢喜尊崇而去学习,但是却不得出离之饶益。对于如来所说的甚深明照,空相的要法,随顺缘起之法,则在于此,就已消灭,犹如那只鼓一样,已朽枯坏裂,唯有残余的聚木耳。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勤于方便而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则对于如来所说的甚深明照,空相要法,随顺缘起之法,都能顿受、遍受。听他之说的人,都能欢喜而崇习,而出离饶益。」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五丸、铁丸经:如热的铁丸能烧劫贝绵那样,如不摄守根门,就致身心被烧,而退减。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譬如铁丸,投入在于火中,和火同色(成为热的铁丸),而将它盛着在于劫贝绵当中。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们!这时,劫贝绵会很快的燃烧起来吗?」比丘们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愚痴的人,依于聚落而住,在于朝晨,穿衣
持钵,进入于村内去乞食。这时如不善于护身,不守其根门,心不系念的话,则如果看见年少的女人时,就会不正思惟,会取其色相,而起贪欲之心。会被欲贪烧燃其心,会被欲贪烧燃其身。身心既被烧燃后,就会舍戒而退减。这种愚痴之人,长夜当会得非义之饶益。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如是而学:要善护其身,守护根门,专心系念。进入村内去乞食时,应当要如是而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六○、猫经:饥猫如活吞野鼠,就会伤内脏而死,如不抑制人心而着于女人,则欲心会烧燃身心,而退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过去世时,有一只猫狸,由于饥渴羸瘦,而在于孔穴之外面,伺求鼠子。如鼠子一出来,当会实时取而食之。这时,有一只鼠子由穴中出来游戏,剎时被猫狸疾取而吞入肚内。鼠子的身子小,活活的被吞入在于猫的腹内。鼠入猫腹内后,就开始食内脏,食内脏时,猫狸便迷闷,会东西狂走,而至于空宅、冢间,不知其所休止,遂至于死。
像如是的,比丘们!有愚痴的人,依聚落而住,在朝晨时,着衣持钵,进入村内去乞食,而不善于护身,不守根门,心不系念,看见诸女人时,就起不正的思惟,而去取色相,而发贪欲之心。贪欲之心既发起之后,欲火便会燃烧,会烧其身心,烧其身心后,就会驰心狂
逸,而不喜乐于精舍,不乐于空闲之处,不乐于树下。会被恶不善之心侵食其内法,而舍戒退减,此愚痴之人,会长夜常得不饶益之苦。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如是而学:要善护其身,守诸根门,系心专念。进入村内去乞食时,当如是而学!」



一二六一、木杆经:如善闭根门,饮食知量,夜时精勤觉悟,则其善根功德会日夜增长。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譬如木杆,常用不休止的话,就会日夜消减。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果沙门、婆罗门,从本以来,就不紧闭根门,饮食不知其量,于初夜、后夜都不精勤觉悟修习善法的话,就应知道!这种辈类的人,会终日损减,不增长善法,有如那木杆一样。
诸比丘们!譬如优钵罗华(青莲花)、钵晕摩华(赤莲花)、拘牟头华(黄莲花)、分陀利华(白莲花),都生在于水中,长于水中,随着水而增长。像如是的,如沙门、婆罗门,善能紧闭根门,饮食又知量,初夜、后夜又能精勤觉悟的话,就应知道!这些人的善根功德会日夜增长,终不退减。应当要如是而学:要善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都精勤觉悟,使功德善法能够日夜增长。应当要如是而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六二、野狐经:本经叙述如放逸而想求野狐之生活的话,就会退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在于后夜之时,听到野狐之吠鸣之声。这时,世尊,等夜过天明时,就在于大众前,敷座而坐,而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在于后夜之时,曾经听过野狐吠鸣之声与否呢?」诸比丘们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一位愚痴之人,曾作如是之念:『使我受身,得如是之形类,(指转生为野狐身),作如是之声音。』这种愚痴之人,欲求如是像类的处所去受生,何足不得?(那里不会达成其希望?因退堕之故,很容易之事)。因此之故,比丘们!你们只要精勤方便,求断诸有,千万不要作诸方便,而增长诸有才好,都应当要如是而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六三、尿粪经:本经叙述少有身之有也是苦,故应断除诸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不赞叹受少有之身,更何况又是多有之受身呢?为甚么呢?因为受有之身,就是苦啊!譬如粪屎,少少也是臭秽,何况为多呢?像如是的,我对于诸有来说,虽为少,也不称叹,乃至剎那,更何况又会多时,怎样会去赞叹呢?为甚么呢?因为有者,就是苦之故。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如是而学:要断除诸有,不可增长有,应当要如是而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六四、野狐经:本经叙述野狐也得知恩报恩,何况比丘?应知恩报恩。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在于夜后的时分,听到野狐之鸣。长夜过后,就在于大众之前,敷座而坐,而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在于夜后的时分,曾经听过野狐之鸣声吗?」比丘们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那些野狐,乃被疥疮所困扰,是故会鸣唤。如果有人,能够替那些野狐医治疥疮的话,野狐必定会知恩报恩。而现在却有一些愚痴之人,并不知恩而报恩。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当如是而学:应知恩报恩。如有小恩,尚且应报答,终不忘失,更何况又是大恩呢?」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六五、跋迦梨经:跋迦梨比丘于病床听法而解脱后,从容自刃。佛为记说第一记。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有一位尊者,名叫跋迦梨,住在王舍城的金师精舍。染有疾病,而在困苦,以尊者富邻尼,为其瞻视供养(常时的看护人)。
这时,跋迦梨对富邻尼说:「你可往诣世尊之处,代我向世尊稽首礼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住与否?你就说:『跋迦梨现住于金师精舍,因疾病困笃,委积在于床褥里,愿见世尊。然而因疾病困苦,气力羸惙,不能亲诣世尊之座前。唯愿世尊降临于此金师精舍,由于哀愍之故!』」
这时,富邻尼受跋迦梨之语后,就往诣世尊之处,稽首佛足,退住在一边。然后,白佛说:「世尊!尊者跋迦梨叫我代他向世尊礼拜,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住否?」
世尊回答说:「令彼安乐。」(叫他安心吧!)富邻尼白佛说:「世尊!尊者跋迦梨住在于金师精舍,现在因疾病困笃,委在于床褥里,愿见世尊,可是没有身力到这里来诣世尊。善哉!世尊!愿您降临金师精舍,由于哀愍之故!」
那时,世尊默然听许(核准请愿)。这时,富邻尼知道世尊听许后,就礼佛双足后,离去。
这时,世尊在于晡时,从禅定醒觉过来,就往诣金师精舍,至跋迦
梨之住房。跋迦梨比丘遥见世尊之降临,就从床欲起来迎。
佛陀告诉跋迦梨说:「且止,不可以起来。」世尊乃坐在于另一床座,对跋迦梨说:「你的心堪忍此病苦吗?你的身体所患之病,是增,是损呢(好一些了吗?)跋迦梨白佛说:「……如前经叉摩比丘修多罗里广说过的。世尊!我的身体非常的痛苦,极为难以堪忍的程度。我欲求用刀自杀,不喜乐于痛苦之生。」
佛陀告诉跋迦梨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意回答我。你的意见如何呢?跋迦梨啊!色是常呢?是非常呢?」跋迦梨回答说:「是无常的,世尊!」
佛又问:「如果为无常的话,是否是苦的吗?」回答说:「是苦的,世尊!」
佛陀又问:「跋迦梨!如果是无常,是苦的,则为是变易之法。那么,在此里面,宁有可贪,可欲的吗?」跋迦梨白佛说:「弗也,世尊!」受、想、行、识,也如是之说。
佛陀告诉跋迦梨说:「如果对于那个身体,并没有可贪、可欲的话,就是善终,后世也是善的。」
那时世尊为跋迦梨说种种之法,示教照喜他后,就从座起而去。就在于那个夜间,跋迦梨尊者,则思惟而想解脱。欲执刀自杀,不喜乐于久生。
这时,有二位天神,其身极为端正,在于后夜之时,诣世尊之处,稽首佛足,退住在一边。然后,白佛说:「世尊!尊者跋迦梨,因疾病而困苦,思惟而想解脱,欲执刀自杀,不喜乐于久生。」第二位天神则说「「那位跋迦梨尊者,已经善于解脱,而得解脱。」说此语后,二天俱礼佛足,实时隐没不现。
那时,世尊,于夜过后,到了朝晨时,就在于大众前敷座而坐,而
告诉诸比丘们说:「昨夜有二位天子,形体都很端正,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退住在一边,而作此言说:『尊者跋迦梨住于金师精舍,由于疾病困苦,思惟解脱,而欲执刀自杀,不喜乐于久生。』第二位天神则说:『尊者跋迦梨已经善于解脱而得解脱。』说此语后,二天俱来稽首作礼,而实时隐没不现。」
世尊同时并告诉一位比丘说:「你当往诣尊者跋迦梨比丘之处,语跋迦梨说:『昨夜有二位天神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退住在一边,语我而说:『尊者跋迦梨因疾病困笃,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喜乐于久生。』第二位天神则说:『尊者跋迦梨已经善于解脱,而得解脱了。』说此语后,实时隐没不现。这是天之语。佛陀又记说你:你对于此身,已不起贪欲,就是善终,后世仍然也是善。』」
这时,那位比丘受世尊之教后,就诣金师精舍,跋迦梨之疗房。那时,跋迦梨,语其侍病者说:「你们持绳床来,大家共举我身,放置于精舍之外面,我欲执刀自杀,不喜乐久生。」
这时,有众多的比丘,出房舍外,正在露地经行。受佛教令的比丘,则诣众多的比丘之处,问众多的比丘而说:「诸位尊者!跋迦梨比丘,现在住在于何处呢?」诸比丘们回答说:「跋迦梨比丘曾告诉其侍病比丘,叫他举绳床来」。叫他们把其扶出精舍之外,欲执刀自杀,不喜乐于久生。」受佛教令的比丘,就诣跋迦梨之处。
跋迦梨比丘遥见佛使之比丘之来到,就对侍病者说:「请把绳床降下,着在于地上。因为那边有比丘快速而来,好似世尊的使者的样子。」那位侍病的比丘,就降下绳床,放着于地上。
这时,那位使者比丘到达后,对跋迦梨说:「世尊有教言,以及天神也有所说之语,叫我来传达。」那时,跋迦梨对于侍病者说:「请扶我着在于地上,不可以在床上听受世尊之教,以及天神所说之
语。」这时,侍病的比丘,就扶跋迦梨,将其安在地上。
那时,跋迦梨说:「你现在可以宣示世尊的告勅,以及天神所说之语了。」使者比丘说:「跋迦梨!大师告诉于你:『昨夜有二位天神来白我说:跋迦梨比丘,因疾病困笃,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喜乐于久生。第二位天神说:跋迦梨比丘已经善解脱,而得解脱了。说此语后,实时隐没不现。』世尊又记说:『你乃善于命终,后世也善。』」
跋迦梨说:「尊者!大师乃善知所知,善见所见的。那二位天神也是善知所知,善见所见。当然我在于今天,对于色为无常之事,已经决定无疑。由于无常之故,就是苦的之事,也决定无疑。如为无常,为苦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对于这些并没有可贪、可欲之事,都已决定无疑。对于受、想、行、识,也是如是。然而我到了今天,这个疾病的苦痛,仍然如故的随着在于我身。我欲执刀自杀,不乐于久生。」跋迦梨将话说完后,就执刀自杀。
这时,使者比丘供养跋迦梨的死身后,就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然后,白佛说:「世尊!我已将世尊所勅令之话,具告尊者跋迦梨。他曾作此言而说:『大师善知所知的事,也善见所见之事。那二位天神,也是善知所知,善见所见的!』其它广说,乃至执刀自杀。」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随我往诣金师精舍,跋迦梨之遗尸之处吧!」大众到达后,世尊看见跋迦梨的死身。有远离之色。看见后,对诸比丘们说:「你们看见这位跋迦梨比丘的死身在地,有远离色吗?」诸比丘们白佛说:「已经看见了,世尊!」
佛又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看见遶在跋迦梨之身的四面周匝,有闇冥之相,正围遶在其身边吗?」
诸比丘们白佛说:「已经看见了,世尊!」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这是恶魔之像。恶魔正在周匝求觅跋迦梨善男子的识神,当会往生到何处之事。」佛陀并告诉诸比丘们说:「跋迦梨善男子的识神已经不住在那里,已经以刀自杀而他往了。」这时,世尊,为了那位跋迦梨,说第一记(记说已证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六六、阐陀经:阐0陀比丘在病床听摩诃拘絺罗说法后,举刀自刃。佛为他记说第一记。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有一位名叫阐陀的尊者,住在于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林中,他有疾病,很困笃。
这时尊者舍利弗听闻尊者阐陀在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有疾病,很困笃之事。他听后,对尊者摩诃拘絺罗说:「尊者,你知道吗?阐陀比丘在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林中,有疾病,很困笃。你我当共往诣去看他。」摩诃拘絺罗听后,就默然而答应他。
于是,尊者舍利弗,和尊者摩诃拘絺罗,就共诣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林中,而到了尊者阐陀的住房。
尊者阐陀遥见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之到来,就?床欲站起来。舍利弗尊者就告诉阐陀尊者说:「汝且莫起!」
舍利弗尊者和摩诃拘絺罗尊者,坐在于异床,问阐陀尊者说:「现
在如何呢?尊者阐陀!你所患之病,可以堪忍其痛苦吗?是增呢?是损呢?(病情好与坏)」其它都如前述之叉摩修多罗里广说过的。
阐陀尊者说:「我现在的身病,极患苦痛,难可以堪忍的。所起之病,唯有增而无损。我只想执刀自杀,不愿乐于苦痛之活。」
舍利弗尊者说:「阐陀尊者!你当努力,莫自伤害!如果你在世间的话,我当会和你来往周旋。你如果有缺乏的话,我当会给与你如法的汤药。你如没有看病之人的话,我会当你的看护人,必定会使你适意,不会使你不适意的。」
阐陀回答说:「我有人供养我的。那罗聚落的诸婆罗门长者们,都来看视过我。衣被、饮食、卧具、汤药都没有乏少。也自有修梵行的弟子,随意为瞻病为看护人,并没不适意。但是我的疾病,因苦痛逼身,难可以堪忍,唯欲自杀,不乐于苦生。」
舍利弗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意回答我。阐陀!眼根和眼识,以及眼目所认识之色境,那此宁为是我、异我、彼此相在吗?」阐陀回答说:「弗也,尊者舍利弗!」又问:「阐陀!耳、鼻、舌、身、意,和意识,以及以意识所认识的法境,那些宁为是我、异我、彼此相在吗?」阐陀回答说:「弗也,尊者舍利弗!」又问:「阐陀!你对于眼根、眼识,以及色境,到底是为何所见(见到甚么?),何所识(认识甚么?),何所知(知道甚么)之故,而说眼根、眼识,以及色境,都不是我,也不是异于我(他之我),也不是彼此相在(此他相结合之我。自我、他我之对立共存)呢?」
阐陀回答说:「我对于眼根、眼识,以及色境,都见为是灭,知道为灭之故,看见眼根、眼识,以及色境,都非我、不异于我,彼此不相在的。」
又问:「阐陀!你对于耳、鼻、舌、身、意等根,意等之识,以及
法境,为何所见、何所知故,对于意根、意识,以及法境,都见为是非我、不异我、彼此不相在呢?」阐陀回答说:「尊者舍利弗!我对于意根、意识,以及法境,见为是灭,知道为灭之故,对于意根、意识,以及法境,都见为非我、不异我、彼此不相在。尊者舍利弗!然而我今天,因为身病非常的苦痛,不能堪忍,欲以刀自杀,不乐于苦生。」
这时,尊者摩诃俱絺罗,对尊者阐陀说:「你现在应该向于大师所训示的如所说之句,去修习正念:『如有所依者,则为是动摇。动摇的话,就有所趣向。所趣向的话,就为之不休息。不休息的话,就会随趣往来。随处往来的话,就会有未来的生死。有未来之生死之故,就会有未来的出没。有未来的出没之故,就会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像如是的,会有纯大苦恼之聚集。」
如所说之句也曾经这样的说过:『如没有所依的话,就不会动摇,不动摇的话,就能得到没有趣向,无趣向的话,就会有止息,有止息之故,就不会随趣往来,不随趣往来之故,就不会有未来之出没,没有未来之出没的话,就没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像如是的,纯大聚就会消灭。」
阐陀说:「尊者摩诃拘絺罗!我供养世尊之事,到了现在,已经完毕了!我随顺善逝,现在已经完毕!我已适意,而不是不适意。弟子所作的,于今都已作完。如又有其它的弟子,欲有所作,而供养大师的话,也当如是的供养大师。是适于意,非不适于意。然而我现在,因身病之苦痛,难可以堪忍,因此,唯欲以刀自杀,不乐于苦生。」那时,尊者就在于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
这时,舍利弗尊者供养阐陀尊者的舍利(遗骨)后,则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在一边,然后,白佛说:「世尊!尊者阐陀,已在于
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其皈趣如何呢?世尊!那位阐陀尊者,当会往生至于何趣呢?受如何之生呢?后世如何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他不自己记说而说过吗?他不是说过:『尊者摩诃拘絺罗!我供养世尊之事,到了现在,已经完毕了。我随顺善逝之事,到了现在已经完毕了。是适意,而不是不适意。如果又有人供养大师的话,当如是而作(应如他所作的去作,就不会有错),是适意,而不是不适意。』吗?」
那时,尊者舍利弗又问世尊而说:「世尊!那位尊者阐陀,从前在于镇珍尼婆罗门聚落,有供养家、极亲厚家、善言语家」(是否有这回事)?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如是,舍利弗!以正智、正善解脱的善男子,定会得有供养家、亲厚家、善言语家的。舍利弗!我并不说他有大过。如果有人舍此身后,还有余身相续的话,我就会说他们,为有大过的了。假若有人,舍此身后,不会再有余身之相续的话,我就不会说他有过。没有大过之故,在于那罗聚落的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的。」
像如是的,世尊乃为那位尊者阐陀,记说第一记(证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后,尊者舍利弗,非常的欢喜,作礼后离去。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完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一二六七、度流经:本经叙述佛陀应一天子之间,而阐述如何渡过暴流之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有一位天子,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他身上的诸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白佛说:「世尊!一位比丘,这位比丘能够度过驶流吗?」(暴流-河。所谓欲、有、见、无明之四流。众生都被此四流所漂泊,故这些惑均名为瀑流。)
佛陀说:「如是(是的),天子!」天子又问:「没有所攀缘之处,也没有所住之处,而渡过驶流吗?」佛陀说:「如是,天子!」
天子又问:「没有所攀缘,也没有所住,而渡过驶流,其义为如何呢?」
佛陀说:「天子!我如是(指正道),如是抱,如是(正道),如是而直进(精进),则不会被暴水之所漂流。如果如是,如是而不抱(指懈怠),如是,如是而不直进(指沉没),就会被水所漂流。像如是的,天子!这名叫做无所攀缘,亦无所住,而能渡过驶流。」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久来能得看见婆罗门,已经得证般涅盘。一切的怖畏,都已渡过,永远超越世间的恩爱。)
这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六八、解脱经:本经叙述一位天子问佛,有关于众生是否能得解脱的问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乃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白佛说:「比丘(指佛陀)!您能知道一切众生之所著、所集,以及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与否吗?」
佛陀告诉天子说:「我统统能知一切众生之所著、所集,以及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等事。」天子白佛说:「比丘!您是怎样的知道一切众生之所著、所集,以及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呢?」
佛陀告诉天子说:「由于爱喜灭尽之故,我就得心解脱,心解脱后,故知一切众生之所著、所集,以及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上)。
那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六九、度诸流经:本经叙述一位天子以偈问佛,有关于度诸流之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谁度于诸流  昼夜勤精进  不攀亦不住  何染而不着
(到底是谁能度过诸暴流〔指前记之暴流〕呢?谁能昼夜都勤于精进,不攀缘,也不住着,而对于那一种污染不着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一切戒具足  智慧善正受  内思惟系念  度难度诸流
不乐于欲想  超越于色结  不系亦不住  于染亦不着
(对于一切戒,都能具足,有智慧,而善能正受,于内正思惟系念,就能渡过难渡的诸流。)
(不喜乐于欲想,能超越于色结,不系缚,也不住着,则对于污染,也不会有染着。)
那时,诸天子又说偈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荣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那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七○、拘迦尼经:本经叙述拘迦尼天女,将其自证的经过报告佛陀,受佛印可。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光明的天女,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山谷。
这时,拘迦尼天女,说偈而说: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其心不作诸恶业,以及身口也同样的对于世间的五欲都观察为如同虚空,唯有以正智而正系念不习近于诸苦恼之业,因为乃和合于非义之故。)
佛陀告诉天女说:「如是!如是!」并将天女所说之偈,复念一遍。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语译如前)
这时,拘迦那娑天女,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那时,世尊过了一夜后,于翌日的晨朝,入于僧中,敷一尼师坛(坐具),在于大众前面坐下来。然后告诉诸比丘们说:「昨天的后夜,有一名叫拘迦尼的天女,容色绝妙,来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在一面,而说偈说: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语译如前)
我就回答说:「如是,天女!如是,天女!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语译如前)
我说此语时,那位拘迦尼天女,听我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我的双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七一、四句法经:阿难说四句法经,一位婆罗门认为是非人所说,而问世尊。世尊说然,是非人-天女所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尊者阿难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将说四句法经。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为你们阐说甚么叫做四句法经?」
于是,阿难尊者,就说偈而说: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语译如前)
诸比丘们!这就是名叫四句法经。」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在离开阿难尊者不远之处,正为诸年少的婆罗门受诵经典。这时,那位婆罗门曾作此念:「如沙门阿难所说之偈,在于我附近所说之经,便是非人所说的(别译杂阿含说:「有一婆罗门,去阿难不远,闻说斯偈,即便思惟:如此偈义,义味深远,非是人作,必是非人之所宣说,当往问佛。」)
这时,那位婆罗门就往诣佛所,和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在一边,而白佛说:「瞿昙!沙门阿难所说之偈说: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像如是等所说之偈,则是非人所说之语,并不是人所说之语。」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如是,如是,婆罗门!这是非人之语,非为人之语!当时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天女来诣我所,稽首我的双足后,退坐在一边,而说偈说: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我在那个时候回答他说:如是!如是!如天女妳所说的: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因此之故,婆罗门!当知此所说之偈,乃是非人所说的,并不是人所说的。」
佛说此经后,那位婆罗门,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礼佛双足后,离去。



一二七二、拘迦那娑经:本经内容和一二七○经同。为拘迦那娑天女自说所证,乃至佛之赞许。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有一位名叫拘迦那娑天女,这位光明的天女,乃起大炽然的电光,而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普照于山谷,就在于佛前说偈而说: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那时,世尊告诉天女说:「如是L如是!天女!如妳所说的: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那时,拘迦那娑天女,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实时隐没不现。
那时,世尊,在夜间过后,翌日的朝晨,入于僧中,敷尼师坛(坐具),在于大众之前坐定后,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昨天的后夜,有一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这位光明的天女,来诣我所,稽首我的
双足,退坐在一边。她说偈而说: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我在那时,回答而说:「如是,天女!如是,天女!如妳所说的: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以上语译均如前)
拘迦那天女  电光炎炽然  敬礼佛法僧  说偈义饶益
(拘迦那天女!妳的光炎炽然如电光!妳为皈依敬礼佛法僧,而说偈义,以饶益人!)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七三、拘迦那娑天女经:本经叙述拘迦那娑天女说如来之正法与律,佛赞许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有一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这位光明的天女,放出电光之明,炎照炽然,在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普照山谷,就在于佛前,说偈而说:
我能广分别  如来正法律  今且但咯说  足以表其心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我能够广大的加以分别如来的法与律。现在且唯简略而说,就足
以表示其心。)
(其心不作诸恶业,以及身口也同样的对于世间的五欲都观察为如同虚空,唯有以正智而正系念,不习近于诸苦恼之业,因为乃和合于非义之故。)
佛陀告诉天女说:「如是,天女!如是,天女!如妳所说的: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这时,拘迦那娑天女听佛所说,欢喜而稽首后,实时隐没不现。
那时,世尊,于夜过后,到了翌日的朝晨,入于僧前,在于大众当中,敷座而坐,而告诉诸比丘们说:「在昨日的后夜时,拘迦那娑天女,曾来诣我所,恭敬作礼,退坐在一边,而说偈说:
我能广分别  如来正法律  今且但略说  足已表我心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我于那时,回答而说:「如是,天女!如妳所说: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这时,那位天女,听我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我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七四、朱卢陀女经:本经叙述拘迦那娑天女、朱卢陀天女,说如来的正法与律,佛陀赞许之。


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国的猕猴池侧的重阁讲堂。
那时,有二位天女,一位名叫拘迦那娑,另一位为朱卢陀(拘迦那娑之妹)。她们的容色都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一切猕猴池边。
那时,朱卢陀天女,说偈白佛而说:
大师等正觉  住毘舍离国  拘迦那朱卢  稽首恭敬礼
我若未曾闻  牟尼正法律  今乃得亲见  现前说正法
若于圣法律  恶慧生厌恶  必当堕恶道  长夜受诸苦
若于圣法律  正念律仪备  彼则生天上  长夜受安乐
(大师等正觉!现住于毘舍离国。我们拘迦那娑、朱卢陀,在这里稽首恭敬礼拜佛陀您!)
(我在往昔时,未曾听闻过牟尼及所阐说的正法与律。现在乃得以亲见佛陀您现前说正法!)
(假若对于圣法与律,起恶慧,而生厌恶的话,必当会堕入于恶道,会长夜受诸苦恼的!)
假若对于圣法与律,生起正念,而律仪备足的话,他就会往生天上,会长夜受安乐!)
拘迦那娑天女又说偈说: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佛陀告诉天女说:「如是,如是,如妳所说: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这时,那位天女,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实时隐没不现。
那时,世尊在于其夜过后,翌日的朝晨,入于僧中,敷座而坐,而告诉诸比丘们说:「在昨日后夜之时,有二位天女,她们的容色都非常的绝妙,来诣我所,为我作礼后,退坐在一边。那位朱卢陀天女,曾说偈而说:
大师等正觉  住毘舍离国  我拘迦那娑  及以朱卢陀
如是二天女  稽首礼佛足  我昔未曾闻  牟尼正法律
今乃见正觉  演说微妙法  若于正法律  厌恶住恶慧
必堕于恶道  长夜受大苦  若于正法律  正念律仪备
生善趣天上  长夜受安乐
拘迦那娑天女,又说偈而说: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我在那个时候回答而说:「如是,如是,如妳所说:
其心不为恶  及身口世间  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
不习近众苦  非义和合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以上如累同之偈,语译都同)



一二七五、触经:因缘果报历然不昧!如对于不瞋之人,抱有恶意的话,其祸会还回于其自身。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而说:
无触不报触  触则以触报  以触报触故  不瞋不招瞋
(如不去感触的话,就不会有感触的回报。如有感触的话,则会有感触之回报。由于以感触去回报感触的缘故,如不瞋恚的话,就不会招集瞋恚的果报。)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不于不瞋人  而加之以瞋  清净之正士  离诸烦恼结
于彼起恶心  恶心还自中  如逆风扬尘  还自坌其身
(不可以对于不瞋恚之人〔已无瞋恚心之人〕加之以瞋恚之心。但能不起瞋恚就是清净的正士,就是已离开烦恼的结缚!)
(对于他而起恶心的话,恶心定会还回自身当中。有如逆风之飞扬尘沙一样,还而会自坌其身哩!)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久来才又见到像您这位婆罗门,已逮得般涅盘。一切的怖畏都已过去,永远超越世间的恩爱!)
这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七六、愚痴人经:本经叙述佛告天子,造恶业者将会泣受其苦果。反之而造善业的话,将会喜受乐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非常的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上的诸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而说:
愚痴人所行  不合于黠慧  自所行恶行  为自恶知识
所造业恶行  终获苦果报
(愚痴之人所造所行的,都不合于黠慧。自己所造所行的恶业恶行,会成为自己的恶知识。由于自己所造的众恶行,终究自会获得苦的果报。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既作不善业  终则受诸恼  造业虽欢喜  啼泣受其报
造诸善业者  终则不热恼  欢喜而造业  安乐受其报
(既然作过诸不善之业,终究就会受诸苦恼的。造恶业时,虽然非常的欢喜,可是却会啼泣悲惨而受其果报!)
(反之而造诸善业的话,终究不会受诸热恼之苦。欢喜而造善业的话,必定会安乐的受其果报!)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久来才又见到像您这位婆罗门,已逮得般涅盘〔解脱、寂灭〕。一切的怖畏都已过去了,永远超越世间的恩爱。)
这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七七、嫌责经:一位天子于佛前悔过。因看佛熙怡微笑,以为佛不纳受而抱怨。佛为说口头悔过之无益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而说:
不可常言说  亦不一向听  而得于道迹  坚固正超度
思惟善寂灭  解脱诸魔缚  能行说之可  不行不应说
不行而说者  智者则知非  不行己所应  不作而言作
是则同贼非  名为不善业
(不可以只顾常言说〔并不是常能言说的人就是真正的圣者〕。也不可以一向听信他之语。应得符于道迹,而起坚固之心,才能真正超度。应思惟而善于寂灭,而解脱诸恶魔的结缚。)
(如能实行的话,即其所说,确为可靠的。如不能行,就不应该多说。不实行而多说的话,则有智的人,定会知道其非。)
(不实行自己所应做之事,而不作而说他已作,这就是同于盗贼之过非,名叫做不善之业。)
那时,世尊告诉天子说:「你现在有所嫌责吗?」天子白佛说:「悔过,世尊!悔过,善逝!」(在佛前忏悔其怨言责佛之罪过)。
那时,世尊只熙怡微笑,并不说话。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我今悔其过  世尊不纳受  内怀于恶心  抱怨而不舍
(我现在已忏悔我的罪过,而世尊却不纳受。内心怀于不善之心,
还抱怨,还不舍弃对我的成见。)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言说悔过辞  内不息其心  云何得息怨  何名为修善
(你只顾言说,说你已忏悔你的罪过之言辞。然而你的内心却不真正息灭其嫌责之心,这样,怎么能够得以息灭你的怨嫌之心呢?怎能叫做修习善业呢?)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谁不有其过  何人无有罪  谁复无愚痴  就能常坚固
(谁没有其过错之非呢?有甚么人能够没有罪业呢?谁又不愚痴呢?那一个人能常坚固呢?)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这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七八、瞿迦梨经: 本经叙述提婆之党羽-瞿迦梨因诽谤舍利弗、目揵连,而堕入地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这时,有一位名叫瞿迦梨的比丘,是提婆达多的伴党,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
那时,世尊告诉瞿迦梨比丘说:「瞿迦梨!你为甚么缘故,在于舍
利弗与目揵连的清净梵行之处,生起不清净之心呢?你当会于长夜,得不饶益之苦啊!」
瞿迦梨比丘白佛说:「世尊!我现在乃确信世尊之语。世尊所说的并没有异。但是舍利弗、大目揵连则不同,他们之心有恶欲啊!」像如是的第二、第三,都同样之说。瞿迦梨比丘,这位提婆达多的伴党乃在于世尊之处,经世尊再三的劝说当中,都违反而不纳受,就从座起后离去。去后,在其身上的周遍(全身),生起诸疱疮,都如同栗子那样,又渐渐的增长,均如桃李那么之大。
这时,瞿迦梨比丘,因患苦痛,口里即说:「极燃!极烧!」全身都流出脓血;而致于身坏命终,而生于大钵昙摩地狱(大红莲花地狱。此狱极寒,身裂如大莲花)。
这时,有三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这时,一位天子白佛而说:「瞿迦梨比丘,这位提婆达多的伴党,现在已经命终了。」这时,第二位天子作此言而说:「诸位圣尊们!应当知道!瞿迦梨比丘命终后,堕入于地狱中。」第三位天子即说偈而说:
士夫生世间  斧在口中生  还自斩其身  斯由其恶言
应毁便称誉  应誉而便毁  其罪生于口  死堕恶道中
博奕亡失财  是非为大咎  毁佛及声闻  是则为大过
(人生在于世间,刀斧也会在于口中而生。此斧还而自斩其身体,这都是由于恶言而来的。)
(应该要毁废的,却反而称誉,应该要称誉的,却便会谤毁。其罪之发生乃在于口,死后会堕于恶道之中!)
(由于博奕而亡失其钱财,这还不能算为是大咎。毁诽佛陀,以及声闻,才是真正的大罪过。)
那三位天子说此偈后,实时隐没不现。
那时,世尊,于夜过后,在翌日的朝晨,到了僧中,在大众前,敷座而坐,然后告诉诸比丘们说:「在昨日的后夜之时,有三位天子来诣我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中第一位的天子,曾对我说:『世尊!瞿迦梨比丘,这位提婆达多的伴党,现在已经命终。』第二位天子说:『瞿迦梨比丘命终后,已堕入地狱之中。』第三位天子即说偈而说:
士夫生世间  斧在口中生  还自斩其身  斯由其恶言
应毁便称誉  应誉而便毁  其罪口中生  死则堕恶道
(语译如前)
说此偈语后,实时隐没不现。诸比丘们!你们欲听闻生在阿浮陀地狱(疱。此狱极寒故,身生疱,八寒地狱之一)的众生,其寿的齐限吗?」诸比丘们白佛说:「现在正是其时,唯愿世尊为诸大众说阿浮陀地狱的众生的寿命齐限。诸比丘们听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说!譬如拘萨罗国,四斗为一阿罗,四阿罗为一独笼那,十六独笼那为一阇摩那,十六阇摩那为一摩尼,二十摩尼为一佉梨,二十佉梨为一仓。在此仓里放满芥子,假如有人,百年百年(每一百年)取出一粒芥子,如是乃至将满仓库里的芥子都取尽,然而在阿浮陀地狱的众生的寿命,却犹然如故,还是不尽。像如是的二十阿浮陀地狱的众生,其寿命等于是一尼罗浮陀地狱(水疱裂。极寒而使所生的水疱破裂)的众生之寿命。二十尼罗浮陀地狱的众生的寿命,等于是一阿咤咤地狱(疱嘶咤。不耐其苦,而发阿咤咤之声)的众生的寿命。二十阿咤咤地狱的众生的寿命,等于是一阿波波地狱(嚯嚯婆。不耐其苦,而发阿波波之声)的众生的寿命。二十阿波波地狱的众生的寿
命,等于是一阿休休地狱(白莲花,虎虎婆。极寒身裂如白莲花,又不耐其苦而发虎虎之声)的众生的寿命。二十阿休休地狱的众生的寿命,等于是一优钵罗(青莲花。极寒而身破裂,如青莲花)的众生的寿命。二十优钵罗地狱的众生的寿命,等于一钵昙摩(红莲花。极寒身裂如红莲花。)的众生的寿命。二十钵昙摩地狱的众生的寿命,等于一摩诃钵昙摩(大红莲华)地狱的众生的寿命。
比丘们!那位瞿迦梨比丘,命终之后,堕入摩诃钵昙摩地狱之中。因为他对于尊者舍利弗、大目揵连比丘们生起恶心、诽谤之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对于那些烧燋灶之所,尚且不欲毁坏,更何况毁坏有知识的众生呢?」佛陀强调的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如是而学!」(不诽谤圣者,不存心毁坏一切)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七九、负处经:本经叙述一位天子以偈间佛,有关于堕入负处之事。佛陀以偈详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退落堕负处  云何而得知  唯愿世尊说  云何负处门
(退落而堕入于负处之事,要怎么才能得以知道呢?唯愿世尊您解
说!甚么叫做负处之门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胜处易得知  负处知亦易  乐法为胜处  毁法为负处
爱乐恶知识  不爱善知识  善友生怨结  是名堕负门
爱乐不善人  善人反憎恶  欲恶不欲善  是名负处门
斗秤以欺人  是名堕负门  博奕耽嗜酒  游轻着女色
费丧于财物  是名堕负门  女人不自守  舍主堕他行
男子心放荡  舍妻堕外色  如是为家者  斯皆堕负门
老妇得少夫  心常怀嫉妬  怀嫉卧不安  是则堕负门
老夫得少妇  堕负处亦然  常乐着睡眠  知识同游戏
怠堕好瞋恨  斯皆堕负门  多财结朋友  酒食奢不节
多费丧财物  斯皆堕负门  少财多贪爱  生于剎利心
常求为王者  是则堕负门  求珠珰璎珞  革履履伞盖
庄严自悭惜  是则堕负门  受他丰美食  自悭惜其财
食他不反报  是则堕负门  沙门婆罗门  届请入其舍
悭惜不时施  是则堕负门  沙门婆罗门  次第行乞食
呵责不欲施  是则堕负门  若父母年老  不及时奉养
有财而不施  是则堕负门  于父母兄弟  捉打而骂辱
无有尊卑序  是则堕负门  佛及弟子众  在家与出家
毁呰不恭敬  是则堕负门  实非阿罗汉  罗汉过自称
是则世间贼  堕于负处门  此世间负处  我知见故说
犹如崄怖道  慧者当远避
(胜处乃容易得以知道,要知道甚么叫做负处,也是容易之事。乐于正法就为之胜处,毁坏正法,就为之负处。)
(爱乐那些恶知识,而不敬爱善知识,对于善友而生怨结的话,就
名叫做堕负门。)
(爱乐不善之人,对于善人却反而会憎恶,贪欲于恶业,不欲行善业,就名叫做负处门。)
(以斗秤去欺诈他人,就名堕负门。)
(常博奕,耽着于嗜酒,好闲游而不自重,而着于女色,因之而费丧其财物,就名叫做堕入于负门。)
(生为女人,不自守妇道,舍弃其主人〔指其夫〕,而跟随他人私奔;一位男子其心多放荡,舍弃其妻,而随着女色〔外遇〕而不顾家庭;像如是之家庭的人,统统会堕入于负门。)
(如老妇而得少夫,其心就会常怀嫉妬,由于怀嫉妬之故,坐卧都不安,这就是堕入于负门。如老夫而得少妇的话,则堕入于负处一事,也是一样的。)
(恒常乐着于睡眠,常和知已友好之人同游戏,怠惰而好瞋恨,这些均会堕入于负门。)
(以多财富而结交朋友,奢华于酒食,而不知节制,而多费丧其财物,这些都是堕负门。)
(由于少财〔贫穷〕,而豹贪爱财富,欲生于剎帝利之家,常求当为国王的话,就是堕入于负门。)
(常求拥有珠珰、璎珞,革的屣履、伞盖,以庄严自己,而悭惜不施的话,这也是堕入于负门。)
(受他人的丰美的饮食,自己却悭吝而爱惜其财,食他人的饮食,并不欲回报,就是堕入于负门。)
(沙门、婆罗门,委届而求请入其舍宅,但是他却悭惜,不于及时布施,就是堕入于负门。)
(沙门、婆罗门,依于次第而行乞食到其家时,他却呵责,而不欲
布施奉献,就是堕入于负门。)
(如果父母已年迈,而不及时奉养他们,虽有财富而不布施奉养,就是堕入于负门。)
(对于父母兄弟,或搥打,或骂辱,并没有尊卑秩序可言,这就是堕入于负门。)
(对于佛陀,及其弟子们,不管是在家或出家〔指信佛而受持的人〕,都毁呰而不恭敬他们,就是堕入于负门。)
(实在不是阿罗汉,而自称他已证阿罗汉,这种超过自己的身份的自夸之人,就是世间的盗贼,就是堕入于负处门。)
(在此世间所谓的负处,我因如实而知,如实而见之故,才能如实而阐说的。这乃犹如崄怖之道之故,有智慧的人,当应远避!)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这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八○、屈下经:本经叙述爱下,则烦恼下,爱举则颇恼上。愚夫之爱,怡如以块相掷。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
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谁屈下随下  谁高举随举  云何童子戏  如童块相掷
(谁屈下时,就随之而下?谁高举时,就随之而高举?甚么为之童子嬉戏时,都如童子之以块相掷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爱下则随下  爱举则随举  爱戏于愚夫  如童块相掷
(爱若屈下时,则烦恼会随之而下,爱若高举时,烦恼也会随之而高举。爱之嬉戏在于愚夫之间,犹如童子之以块相掷那样。)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架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这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八一、遮遮经:不是须遮止一切意识。如施戒等善意,就不应遮止。唯遮止恶的意识,就会脱离烦恼。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而说:
决定以遮遮  意妄想而来  若人遮一切  不令其逼迫
(决定以遮止而遮止其意,因为意识会生起妄想出来之故。如果有人能遮止一切意的话,就不会使其逼迫而生妄想的!)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决定以遮遮  意妄想而来  不必一切遮  但遮其恶业
遮彼彼恶已  不令其逼迫
(决定以遮止而遮止的话,意怎么会有妄想之来呢?然而不必对于一切意念都须遮止,但须遮止其恶业。能遮止那些恶业后,就不会再会其有烦恼之逼迫!)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这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八二、名称经:本经叙述应一天子之间,而说持戒、布施、真实、恩惠之功德。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云何得名称  云何得大财  云何德流闻  云何得善友
(怎样才能得到好名称?怎样才能得到大财富?怎么才有德行之流闻?怎样才能得到善友?)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持戒得名称  布施得大财  真实德流闻  恩惠得善友
(能持戒的人,就能得到好的名称。能布施与人的人,就能得大财富。真实,也就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人,其德行就能流闻。常有恩惠给与人的人,就能得善友。)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这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八三、巧业经:本经叙述佛为一天子说怎样如法集财,怎样如法而用财之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云何人所作  智慧以求财  等摄受于财  若胜若复劣
(怎样由于人之所作,而以智慧去求财物?同样的摄受于财物,怎么会为胜?怎么会为劣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始学功巧业  方便集财物  得彼财物已  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  二分营生业  余一分藏密  以拟于贫乏
营生之业者  田种行商贾  牧牛羊兴息  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  六种资生具  方便修众具  安乐以存世
如是善修业  黠慧以求财  财宝随顺生  如众流皈海
如是财饶益  如蜂集众味  昼夜财增长  犹如蚁积堆
不付老子财  不寄边境民  不信奸狡人  及诸悭吝者
亲附成事者  远离不成事  能成事士夫  犹如火炽然
善友贵重人  敏密修良者  同气亲兄弟  善能相摄受
居亲眷属中  标显若牛王  各随其所应  分财施饮食
寿尽而命终  当生天受乐
(首先学习功巧业〔一枝之长〕,方便精勤以便集聚财物。得那些财物后,应当分作四分:)
(一分当作自己的饮食等之用,二分为营生业〔投资在产业〕,其余的一分,应藏密〔储存〕起来,以拟用于贫乏不足时之须。)
(营运生活之事业的人,有的种田,有的商贾,有的牧牛牧羊,使其蕃息,有的造邸舍以求财利。)
(盖造屋舍,以便床卧〔坐卧栖身〕,对于六种资生之其都齐备,都方便而常修众具,就能安乐的生存于世间。)
(像如是的善能修习事业,这样的有黠慧去求财利,则财宝自会随顺而生,有如众流之皈于大海〔滚滚而来〕。)
(像如是,而有财利之饶益,则如蜜蜂之集在于众味当中一样,会
日以继夜,财利会增长不止,犹如蚂蚁之积堆一样。)
(如果不付与老子以财物,不寄给边境的亲民,这乃为不信的奸狡之人,以及诸悭吝的人。这些人都亲附有成事之人,会远离不成事的人〔投机取巧的坏人〕。看见能成事的士夫,犹如火炽然〔都取炎势〕。)
(善友贵重之人,乃为敏密而修良的人。对于这种人,应则看为同气之亲兄弟,应善能相于摄受!)
(居在于亲朋眷属当中,应能标显如牛王那样。应随着各人之需,而分给财物,布施饮食给他们。这样,则寿尽而命终之时,当会往生于天上去享受快乐!)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那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八四、弹琴经:本经叙述六位天女,到拘萨罗之弹琴人之处,自说生天的因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过去世时,在拘萨罗国里,有一位弹琴之人,名叫粗牛(俱摊罗),在于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止息于
野外里。这时,有六位广大天宫的天女,到了拘萨罗国的那位粗牛弹琴人之处来。她们对粗牛弹琴人说:『阿舅!(尊称)阿舅!请为我们弹琴!我们当会歌舞!』弹琴人粗牛说:『如是(好的),姊妹们!我当会为妳们弹琴的。但是妳们应该对我说妳们是甚么人,为甚么因由而生于此处的呢?』天女回答说:『阿舅!你只管弹琴,我们当会歌舞!会在歌颂当中,自说所以会生在此地的因缘。』那位拘萨罗国的粗牛弹琴人听后,就开始弹琴,六位天女就开始歌舞。
第一位天女,说偈歌唱而说:
若男子女人  胜妙衣惠施  施衣因缘故  所生得殊胜
施所爱念物  生天随所欲  见我居宫殿  乘虚而游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胜  观察斯福德  回向中之最
(如果有男子,或女人,用胜妙之衣去惠施于他人的话,则由于这施衣的因缘之故,所转生之处,定会得殊胜之处。如将自己所爱念之物,布施给人的话,就会往生天上,会随其所欲而得安乐。)
(你看!我不是居住于天上的宫殿,乘着虚空而游行到处的吗?天身有如黄金之聚,天女则为百中之胜。观察这些福德吧!为回向中之最上的!)
第二天女又说偈说:
若男子女人  胜妙香惠施  爱念可意施  生天随所欲
见我处宫殿  乘虚而游行  天身若金聚  天女百中胜
观察斯福德  回向中之最
(如果有男子,或女人,用胜妙之香去惠施与人,以自己所爱念而可意之香去布施给人的话,就能转生于天上随意所欲而安乐。)
(你看!我本处于天上的宫殿,乘着虚空而到处游行!天身有如金聚,天女乃为百中之胜。观察此福德,为道向中之最上的!)
第三天女又说偈而说:
若男子女人  以食而惠施  可意爱念施  生天随所欲
见我居宫殿  乘虚而游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胜
观察斯福德  回向中之最
(如果有男子,或女人,用饮食去惠施与人,以可意而自己爱念之食去布施与人的话,则能转生天上,能随所欲而得安乐。)
(你看!我本居住于天上的宫殿,而乘着虚空而游行到处。天身有如黄金之聚,天女即为百中之胜。观察这福德,为回向中之最上!)
第四位天女又说偈说:
忆念余生时  曾为人婢使  不盗不贪嗜  勤修不懈怠
量腹自节身  分飡救贫人  今见居宫殿  乘虚而游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胜  观察斯福德  供养中为最
(我忆念起我过去的余生时,曾经为人的使婢。那个时候我乃不偷盗,又不贪嗜,都勤修而不懈怠。我都自量自己之腹,也就是应食之分,而自己节制自己之身,而分食去救济贫穷之人。)
(现在可以见到我,居住于天上的宫殿,乘虚空而游行于各处。天身有如黄金之聚,天女为百中之胜。观察此福德,为供养中之最上!)
第五位天女又说偈而说:
忆念余生时  为人作子妇  嫜姑性狂暴  常加粗涩言
执节修妇礼  卑逊而奉顺  今见处宫殿  乘虚而游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胜  观察斯福德  供养中为最
(我忆念起我的过去的余生时,发觉曾经为人的子妇。那时,嫜姑之性,乃非常的狂暴,常时加之以粗涩之言。我都执持守节,修习为人妇媳之礼,都卑逊而奉顺于她。)
(现在得见处在天上的宫殿,乘虚空而游行于各处。天身有如黄金之聚,天女乃为百中之胜。观察此福德,为供养中之最上的。)
第六位天女又说偈而说:
昔曾见行迹  比丘比丘尼  从其闻正法  一宿受斋戒
今见处宫殿  乘虚而游行  天身如金聚  天女百中胜
观察斯福德  回向中之最
(过去曾经在行迹当中看见比丘比丘尼,从他们听闻正法,曾有一宿,受其斋戒。)
(现在见到处在于天上的宫殿,乘虚空而游行于各处。天身有如黄金之聚,天女为百中之最上。观察此福德,乃为回向中之最上。)
那时,拘萨罗国的粗牛弹琴人,也说偈而说:
我今善来此  拘萨罗林中  得见此天女  具足妙天身
既见又闻说  当增修善业  缘今修功德  亦当生天上
(我现在善来于此拘萨罗林当中,得以拜见诸位天女们,都具足微妙的天身。)
(既得拜见,又得闻其说,此后当会增修诸善业。由于现在起修习诸功德的因缘,当会往生于天上界!)
说此语后,诸位天女,实时隐没不现。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八五、舍离经:本经叙述佛应天子,而说:应灭瞋恚,防护贪生,舍离无明,以及等观真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而说:
何法起应灭  何生应防护  何法应当离  等观何得乐
(那一种法生起时,应该要把它息灭?应防护甚么法之生起?甚么法应当舍离?等观甚么法,就能得到安乐?)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瞋恚起应灭  贪生逆防护  无明应舍离  等观真谛乐
欲生诸烦恼  欲为生苦本  调伏烦恼者  众苦则调伏
调伏众苦者  烦恼亦调伏
(瞋恚如生起时,就应把它消灭。应逆而防护贪欲之生起。无明即应舍离,等观真谛,时,就会得安乐。)
(贪欲会生诸烦恼,贪欲为生苦恼的根本。如能调伏烦恼的话,即众苦自会调伏。能调伏众苦的话,则烦恼也会调伏。)
那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上)
于是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八六、种种经:本经叙述欲瞋痴不在于世闲之种种物里,都在于自心,应以信而修禅思,以伏爱欲。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若人行放逸  愚痴离恶慧  禅思不放逸  疾得尽诸漏
(如果有人虽然行放逸,而如离开愚痴恶慧,而禅思不放逸的话,就能很快的得尽诸漏吗?)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非世间众事  是则之为欲  心法驰觉想  是名士夫欲
世间种种事  常在于世间  智慧修禅思  爱欲永潜伏
信为士夫伴  不信则不度  信增其名称  合终得生天
于身虚空想  名色不坚固  不著名色者  远离于积聚
观此真实义  如解脱哀愍  由斯智慧故  世称叹供养
能断众杂相  超绝生死流  超度诸流已  是名为比丘
(并不是世间的众事,就将它为之欲。如心法的觉想奔驰的话,才是士夫之欲。)
(世间的种种之事,常在于世间里。如以智慧而修禅思的话,爱欲就永远会潜伏。)
(信就是士夫的真正的伴侣,如果不信的话,就不能度脱。有信就能增长其名称,命终后,得以转生于天上。)
(对于身,要作虚空之想,因为名色〔心身〕不坚固之故。不着于名色的话,就能远离于积聚。)
(应观察此真实之义,如解脱而哀愍。由于此智慧之故,世间会称叹,会供养于你!)
(能够断灭众杂相,而超绝生死之流。超度诸流后,就名叫做比丘!)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于是,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八七、正士经:本经叙述和善人同游、同事,解知善人之法的话,为之胜,而非恶。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与何人同处  复与谁共事  知何等人法  名为胜非恶
(到底要和那一种人同处?又须和那一种人共事?要知道那一种人之法?才能名叫胜,而非恶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与正士同游  正士同其事  解知正士法  是则胜非恶
(须要和正士同游止,与正士同其事,解知正士之法,就名叫做胜而非恶。)
那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这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八八、悭吝经:悭吝不布施,即常渴,死后还得受其报。布施则现在、后世,均为多福。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而说:
悭吝生于心  不能行布施  明智求福者  乃能行其惠
(如果有悭吝,生在于心的话,就不能行布施。如有明智,而求福的话,乃能实行其惠施与人。)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怖畏不行施  常得不施怖  怖畏于饥渴  悭吝从怖生
此世及他世  常痴饥渴畏  死则不随死  独往无资粮
少财能施者  多财难亦舍  难舍而能舍  走则为难施
无知者不觉  慧者知难知  以法养妻子  少财净心施
百千邪盛会  所获其福利  比前如法施  十六不及一
打缚恼众生  所得诸财物  惠施安国土  是名有罪施
方之平等施  称量所不及  如法不行非  所得财物施
难施而行施  是应贤圣施  所往常获福  寿终上生天
(由于怖畏贫乏,而不行布施的话,就会常得不布施的怖畏。怖畏于饥渴的话,悭吝乃由怖畏而生的。这样,则此世与他世〔后世〕,都会常为愚痴而饥渴之怖畏。死后,则不会随死亡而消灭,仍然会独往,而没有资粮。)
(少财虽为能布施,而多财则难以施舍。这种难舍而能舍之事,就是叫做难施!)
(无知的人不会觉醒,有智慧的人则知道难知之事。依法而养育妻子,虽为少财,也应以净心而布施!)
(举行百千次的邪盛会〔供牺〕,其所获的福利,比前举之如法之布施,不及于十六分之一。)
(打缚而恼害众生所得的诸财物,虽然惠施而安国土,也名叫做有罪之布施。)
(与平等施比方起来,是怎么称量,也所不及的。如法而行,而不行罪恶,所得的财物去布施与人,难施而能行施,这就是符应于贤圣之布施。这样,则所往的地方,常能获得福利,寿终后,则能上生于天界!)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受
(语译如前)
这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
不现。



一二八九、八天经:本经叙述佛陀遭金鎗刺足,仍然忍痛修道而不退,八天子以偈赞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金婆罗山,金婆罗鬼神住处的石室中。
那时,世尊曾被金鎗刺伤其脚,并未经过几时,身体即生起苦痛。然而能得舍心,以正智正念,而堪忍自安,没有退减之想。
那个地方,有八位山神天子,曾作此念:今天世尊住在于王舍城的金婆罗山,金婆罗鬼神住处的石室中,被金鎗刺着其脚,身体上虽生起了苦痛,然而却能舍心,以正念正智,堪忍自安,而无所退减。我们应往其面前,去赞叹他。作此念后,则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后,退住在一边。
第一位天神说偈赞叹而说:
沙门瞿昙  人中师子  身遭苦痛  堪忍自安
正智正念  无所退减
(沙门瞿昙乃为人中的狮子。身体虽然遭遇苦痛,却能堪忍而自安。都以正智正念,而没有所退减!)
第二位天子又赞叹说:
大士之大龙  大士之牛王  大士夫勇力  大士夫良马
大士夫上首  大士夫之胜
(这位大士,是一位大龙象。这位大士,是牛王。这位大士夫是最
为勇力者。这位大士夫,是马中之良马。这位大士夫,是最为上首。这位大士夫为最胜的!)
第三位天子又赞叹而说:
此沙门瞿晕  士夫分陀利  身生诸苦痛  而能行舍心
正智正念住  堪忍以自安  而无所退减
(这位沙门瞿昙,乃为士夫中之分陀利〔白莲花〕。身上虽生诸苦痛,而却能行舍心,都以正智正念而住,以堪忍而能自安,而没有所退减。
第四位天子又赞叹而说:(有叹言没有偈)
(如果有人,对于沙门瞿昙,这位士夫如分陀利〔白莲华〕所说的教义,有违反嫌责的话,就应知道!这些人当会长夜得不饶益之苦恼的。唯除不知真实的人者外。)
第五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观彼三昧定  善住于正受  解脱离诸尘  不踊亦不没
其心安隐住  而得心解脱
(这位沙门,乃能观察那三昧禅定,而善住于正受〔入定〕。已解脱,已离开诸尘劳,不踊举,也不沉没,其心乃安隐而住,而得心解脱!)
第六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经历五百岁  诵婆罗门典  精勤修苦行  不解脱离尘
是则卑下类  不得度彼岸
(经过五百年的时间,去诵持婆罗门的圣典,而精勤的修习苦行,然而也不能解脱,不能离开尘劳。因为这是卑下之种类,不能得以度过彼岸。)
第七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为欲之所迫  持戒之所缚  勇捍行苦行  经历于百年
其心不解脱  不离于尘垢  是则卑下类  不度于彼岸
(被欲念所逼迫,被持戒之所系缚,而勇捍的去行苦行,经过有百年之久,其心也不能解脱,不能离开尘垢。因为这是卑下的种类,是不能度过于彼岸的。)
第八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心居憍慢欲  不能自调伏  不得三昧定  牟尼之正受
独一居山林  其心常放逸  于彼死魔军  不得度彼岸
(居心在于憍慢贪欲里,都不能自调伏,不能得入三昧正定,不能达到牟尼之正受。)
(虽独自一人居住于山林,然而其心如常于放逸的话,则会陷入在于那死魔军里,不能得以度过彼岸。)
这时,八位山神天子们,各各赞叹后,稽首佛足,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九○、广地经:本经叙述佛说爱最广,腹最深,憍慢最高,大师最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而说:
广无过于地  深无踰于海  高无过须弥  大士无毘纽
(广大之物不能超过于大地。深渊之处,没有能踰过于大海。最高的,则不能越过须弥山,大士没有毘纽之伟大〔毘纽被拟为宇宙创造之最高神〕。)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广无过于爱  深无踰于腹  高莫过憍慢  大士无胜佛
(广大的没有超过贪爱。最深的不能喻过于吐腹。最高的不能超过于憍慢。大士则无人能胜佛!)
那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于是,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九一、火分烧经:本经叙述福乃火烧而不坏,风吹而不走,水流而不散,贼抢不去之宝藏。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乃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何物火不烧  何风不能吹  火灾坏大地  何物不流散
恶王及盗贼  强劫人财物  何男子女人  不为其所夺
云何珍宝藏  终竟不亡失
(到底有甚么东西,火也不能烧毁它?甚么东西,大风也不能吹动它?水灾能坏大地,而有甚么东西不会被流散呢?)
(恶王,以及盗贼,会强劫人的财物。到底有那一位男子或女人,不会被其所夺呢?到底要怎样做,珍宝之藏,才不能终究亡失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福火所不烧  福风不能吹  火灾坏大地  福水不流散
恶王及盗贼  强夺人财宝  若男子女人  福不被劫夺
乐报之宝藏  终竟不亡失
(福德,乃大火所不能烧毁的。风也不能吹灭福德。水灾虽能埋坏大地,但是福德却不会被水所流散的。)
(恶王以及盗贼,能强夺人的财宝,然而不管是男子或者是女人,其福德乃不会被劫夺的。乐报之宝藏,终究不会亡失!)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于是,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九二、粮经:本经叙述有信的人持有资粮,福德不被夺,盗人会被遮,沙门常来诣,则有智慧人会欣乐。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后,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谁当持资粮  何物贼不劫  何人劫而遮  何人劫不遮
何人常来诣  智慧者喜乐
(到底谁能持有资粮?甚么东西盗贼不能劫夺?甚么人虽劫也会被遮止?那一种人劫而不会被遮?甚么人常来诣时,有智慧的人就会喜乐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信者持资粮  福德劫不夺  贼劫夺则遮  沙门夺欢喜
沙门常来诣  智慧者欣乐
(有信的人,就能持有资粮。福德不会被劫夺。盗贼欲劫夺时,就会被遮止,沙门乃劫夺诸欢喜。如沙门常来诣时,有智慧的人就会欣乐!)
这时,那位天予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于是,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九三、难得经:本经叙述佛说最难之事为主者行忍,无财者欲施,遭难者行法,富贵者远离。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后,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诸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一切相映障  知一切世间  乐安慰一切  唯愿世尊说
云何是世间  最为难得者
(您能将一切相,都映障,能知一切世间的事物,能喜乐安慰一切众生的佛陀!唯愿世尊您解说:到底甚么是世间里最为难得的事。)
这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为主而行忍  无财而欲施  遭难而行法  富贵修远离
如是四法者  是则为最难
(为人的主人,而能常行忍辱,虽贫穷没有财物,而欲布施与人;遭遇危厄灾难,也能持戒行法;虽为富贵的人,也能修持远离之法〔指舍欲出家〕。像如是之四法,就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事。)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于是,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完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一二九四、无所求经:本经叙述离开欲的人,比求欲而得欲的人快乐。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非常的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后,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大力自在乐  所求无不得  何复胜于彼  一切所欲备
(有大力而能自在的快乐的,则所求并没有不得到的。有甚么人能再胜过他呢?能有甚么人能具备一切所欲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说:
大力自在乐  彼则无所求  若有求欲者  是苦非为乐
于求已过去  是则乐于彼
(有大力而能自在的快乐的事,这则为无所求才能为是。如果有所求欲的话,这是苦,而不是为之快乐。对于欲求之事,都已过去了的人,这种快乐则比那求欲而得欲的人还要快乐。)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于是,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九五、车乘经:本经叙述生死之事,乃由诸业而起,依心识而转。业因如尽,则生死会尽。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后,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车从何处起  谁能转于车  车转至何所  何故坏磨灭
(生死之车辆,到底是从甚么地方生起的呢?谁能运转此生死之车呢?车会转至于何处呢?要遇甚么缘故,此生死之车辆才会破坏磨灭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车从诸业起  心识转于车  随因而转至  因坏车则亡
(生死之车,乃从诸业所起的。是以心识在转此生死车的。都随着因缘而转至何处的。如果因缘坏灭的话,则此生死之车辆自会灭亡。)
这时,那时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于是,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九六、拘屡陀王女经:本经叙述生子则苦为伴。因为子也是五阴之假和合,是无常纯空。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足后,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白佛说:「世尊!拘屡陀王之女,修婆罗提沙,今天生了一位公子。」
佛陀告诉天子说:「这乃不善之事,并不是善的事」
这时,那位天子,即说偈而说:
人生子为乐  世间有子欢  父母年老衰  子则能奉养
瞿昙何故说  生子为不善
(人之生子,乃为一大快乐之事,世间的人,如拥有子女,就会欢喜,到了父母年老而衰微时,子女则能奉养他们。瞿昙您为甚么缘故,说生子为之不善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当知恒无常  纯空阴非子  生子常得苦  愚者说言乐
是故我说言  生子非为善  非善为善像  念像不可念
实苦貌似乐  放逸所践蹈
(应当要知道!一切永远都是无常的。纯为空的,是五阴和合的假名,并不是真正为子的。一旦生子,常常都得苦,愚痴的凡夫,却说为是快乐的一件事。因此之故,我乃说言:生子并不是为善哉的事。不是善之事,以为是善像,不可怀念的,却会念像。实在是苦,而其像貌却似为乐,都被放逸所践蹈!)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于是,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九七、数经:本经叙述佛法难测量,圣者必被尊重。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后,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云何数所数  云何数不隐  云何数中数  云何说言说
(甚么叫做数所之数呢?〔能数的,被尊重的,有名声的。此句谓:甚么叫做被尊重的人当中,有被尊重的呢?〕为甚么数〔被尊重
的人〕不会隐藏埋没呢?甚么是数中之数呢?〔被尊重的人当中之可数-可尊重的人〕,为甚么说言而说呢?〔被显扬称说〕。)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佛法难测量  二流不显现  若彼名及色  灭尽悉无余
是名数所数  彼数不隐藏  是彼数中数  是则说名数
(佛法乃难以测量的,二流〔顺流-生死,逆流-解脱〕并不显现。如果那些名〔受想行识〕,以及色〔色阴〕,灭尽而悉数无余的话,就名叫做数所之数。这种数〔圣者〕,乃不隐藏,是那些数中之数〔圣者中之圣者〕,这名叫做说名数〔记说为圣者〕。)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于是,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九八、何重经:本经叙述戒德之重,憍慢之高,忆念之疾,思想之多。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后,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何物重于地  何物高于空  何物疾于风  何物多于草
(甚么东西比大地还要重?甚么东西高过于空?甚么东西比风还会快速?甚么东西比草还要多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戒德重于地  慢高于虚空  忆念疾于风  思想多于草
(戒德比大地还重,憍慢比虚空还要高,忆念比风还要快速,思想比草还要多。)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于是,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二九九、十善经:本经叙述十善业就是升上天上之路。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谐佛所,稽首佛足后,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何戒何威仪  何得何为业  慧者云何住  云何往生天
(以甚么为戒?以甚么为威仪?能得甚么功德,要造作甚么业?有智慧的人怎样安住?怎样才能往生于天上界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远离于杀生  持戒自防乐  害心不加生  是则生天路
远离不与取  与取心欣乐  断除贼盗心  是则生天路
不行他所受  远离于邪淫  自受知止足  是则生天路
自为己及他  为财及戏笑  妄语而不为  是则生天路
断除于两舌  不离他亲友  常念和彼此  是则生天路
远离不爱言  软语不伤人  常说淳美言  是则生天路
不为不诚说  无义不饶益  常顺于法言  是则生天路
聚落若空地  见利言我有  不行此贪想  是则生天路
慈心无害想  不害于众生  心常无怨结  是则生天路
苦业及果报  二俱生净信  受持于正见  是则生天路
如是诸善法  十种净业迹  等受坚固持  是则生天路
(首先应远离杀生,应持戒,以便自己防阻杀生之乐觉。会伤害众生的心,就不应加在众生的身上,这就是生天之路〔戒杀生〕。)
(第二应远离人家不与你,而你却去偷取。人家如与你时,把它取回来,其心会欣乐。应断除贼盗之心,这就是生天之路〔戒偷盗〕。)
(第三不可与他人所享受的妇女往来,应远离邪淫。拥有自己当受的女人,就应知足而适止,这就是生天之路〔戒邪淫〕。)
(第四:自为自己,以及他人,为了财物,及享戏笑,也不可以说妄语,这就是生天之路〔戒妄语〕。)
(第五应断除两舌。不要以二舌去离间他人,及亲友。应常念和合彼此等人,这就是生天之路。〔戒两舌〕。)
(第六应远离不爱之言。应该要用软语,不可以语伤害他人。应常说淳美之言,这就是生天之路。〔戒恶口〕。)
(第七不可以讲不诚实之说。不可以无义,不饶益与人之语。应说常顺于法之言,这就是生天之路。〔戒绮语〕。)
(第八:在聚落,或空野之地,看见有利于我的事物,就说为是我有。不可生此贪欲之想,这就是生天之路〔戒贪欲心〕。)
(第九:应起慈心,无害人之想。不可伤害众生,心常没有怨结,这就是生天之路〔戒瞋恚心〕。)
(第十:不论是造业,以及所受的果报,业与果之二,都俱生净信。应受持正见。这就是生天之路〔戒愚痴〕。)
(像如是的诸善法,此十种清净的业迹,如能等受而坚固执持的话,则为是生天之路。)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于是,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一三○○、释提桓因经:生命非肉体、非精神作用,也不离身心。以五位次第结生、托胎、成熟。是述命的要点及形成之过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释提桓因,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后,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释提桓因,说偈问佛而说:
何法命不知  何法命不觉  何法鏁于命  何法为命缚
(有了甚么法,使人不知生命〔指我〕?有了甚么法,使人不觉了生命〔我〕?有了甚么法,着鏁于命〔我〕?甚么法为系缚命〔我〕?)(为甚么不知我?怎样不觉了我?为甚么会贪着于我?为甚么系缚我?)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色者命不知  诸行命不觉  身鏁于其命  爱缚于命者
(色〔身体,物质〕,不知为命〔肉体不是我〕。诸行〔受想行识等精神作用〕也不能觉了为命〔诸行-意识心也不是我〕。然而身体乃鏁固在于命〔离开身体以外,也找不到我〕,爱乃系缚于命〔我,也不离开贪爱等精神作用。〕)
释提桓因又说偈而说:
色者非为命  诸佛之所说  云何而得熟  于彼甚深藏
云何段肉住  云何知命身
(色体并不是命,是诸佛之所说的。然而到底是怎样得以成熟呢?在于彼,而作甚深之藏呢?怎样作成为段肉而住呢?怎样知道命身〔我〕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迦罗逻为初  迦罗逻生胞  胞生于肉段  肉段生坚厚
坚厚生肢节  及诸毛发等  色等诸情根  渐次成形体
因母饮食等  长养彼胎身
(迦罗逻〔羯逻蓝。秽杂膜。译为凝滑,卵黄。胎内五位之一,为受生之初,至于初七日间之位。为最初在母胎之内的〕。)
(由迦罗逻而生胞〔额部昙,译为疱。经第二之七天内,渐渐增长而为疱形之位〕。)
(由胞而生肉段〔闭尸。译为血肉。经三七日,渐为血肉之
位〕。)
(由肉段而生坚厚〔键南。译为坚肉、肉团。经四七日渐至肉团坚实之位〕。)
(由坚实而生肢节〔钵罗奢佉。译为形位,支节。经五七日,渐具六根之位〕,以及诸毛发等物〔以上为结胎之五位,也是胎内之五位〕。)
(色等的诸情根,则渐次而成为形体。又靠母亲之饮食等,而长养那个胎身。)
那时,释提桓因,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