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士A 11:53:01
在下认为修定后思维法义如法而行
即可如实观照
如实观照即是慧的启用
信士A 11:53:30
戒定慧有渐次
信士A 11:54:57
不懂这样理解有无偏差
信士B 11:55:12
没有错,不过是有局限的认识
信士A 11:55:48
依在下程度而说的
请师兄细说
信士B 11:55:54
你说的是指在出定之后对于法义的思维
信士A 11:56:20
定中也可以思维法义啊
信士B 11:56:22
其实在修定的时候,确实就在修慧了。而不是需要出定后才可以修慧
信士B 11:56:34
不行,定中不能思维法义的
信士B 11:56:53
能思维法义就是在定中了,而是出定了
信士A 11:56:55
佛教的大定是无出入
信士B 11:56:59
能思维法义就不是在定中了,而是出定了
信士C 11:57:09
思维苦集灭道算不算思维法义啊
信士A 11:57:12
佛陀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信士B 11:57:31
禅定指的是四禅八定。哪有什么大定?
信士B 11:57:50
误解了,佛陀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这是误解的说法
信士A 11:58:09
再请师兄说说
信士B 11:58:17
在定中如何可以吃饭说话呢?
信士D 11:58:35
吃饭说话只是应付
信士B 11:58:41
行住坐卧都可以修定,都可以进入禅定,这句话就对了
信士A 11:58:59
这样啊
多谢师兄呢
信士A 11:59:15
我再想想
信士B 11:59:27
佛教的修定是止观具足的,
信士A 11:59:40
对的
比丘 12:00:03
思维法义不一定是推理,观察生灭无常无我也是思维法义,可以在定中进行
信士B 12:00:04
只要是依据正法而修,就一定起到修慧的作用
信士A 12:00:09
先吃饭了
多谢师兄法布施
信士C 12:00:23
吉祥祝福 愿闻详解
信士B 12:00:32
不客气,只是交流
信士B 12:01:13
*吉祥祝福师傅,那是属于观了,不属于定
比丘 12:01:39
其实现代人对于定的标准似乎与佛所说的不同
比丘 12:02:28
佛经中的正定大多数是指修观时得到的,所以修观应该可以得定,定中应该可以修观
比丘 12:03:12
出问题在后人对心一境性解释的过分苛刻,超过佛的定义
信士B 12:03:33
你说的佛的定义是?
比丘 12:03:54
心一境性印度话就是三摩地(又译为三昧,定),是一种心所有法,即使没有禅定的日常生活中也有
比丘 12:04:06
并非绝对的专心
信士B 12:04:42
只有出定后才可以修观,而在佛教的修定,是起着修慧的作用,而并不是在定中可以修观
信士C 12:04:41
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信士B 12:05:17
比丘 12:03:54
心一境性印度话就是三摩地三昧,是一种心所有法,即使没有禅定的日常生活中也有
对啊
信士B 12:05:50
然而,禅定并非只是心一境性啊?
比丘 12:06:00
谢谢,此段经文也明确说了正定中可以"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
比丘 12:06:39
禅定并非只是心一境性,我是说误会出自对心一境性的定义不同
比丘 12:07:41
比如佛对初禅的定义是离欲离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比丘 12:08:32
当修止或修观时都能达到这个状态,但是后人一定说修观不能得定
信士C 12:08:45
解脱圣者是否具足八正道,是否行住坐卧偶尔离开八正道?或者只有前面7道,没有正定?
比丘 12:09:39
即使是佛,定应该不是全天候都有的
比如禅定不能说话中不能在吃饭中不能在睡眠中
佛在这些状态时也不能在禅定中
信士C 12:10:54
有正念之时无正定?
信士C 12:11:22
或者干脆连正念都没?
比丘 12:11:26
有正念之时不一定在禅定中
信士C 12:11:57
我想,问题出在“定”这个字的定义上面
信士B 12:12:18
正定有两种,得要分开看
信士C 12:12:28
有正念之时不一定在禅定中——有正念之时无正定
这里的禅定跟正定是一个概念吗?
信士C 12:12:57
明河,我们当然讨论的是解脱圣者的出世间定了
比丘 12:12:59
佛教的最初的定是初禅,初禅的定义是离欲离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比丘 12:13:26
有的经中解释正定就是初至四禅
信士C 12:14:01
是啊,所以说,问题出在概念上
信士C 12:14:18
不先去限定概念,就很浪费精力
比丘 12:16:27
阿毗达摩是后人所著,解释就出现差异而导致争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