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659阅读
  • 4回复

金刚经试解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金刚经,确实是一篇不错的经文,且不管它是不是属于四阿含,且也不论,以解脱道的认为,它是不是佛说,应当讲,它是符合佛意的,符合佛陀在阿含经中的教言,凡是不离佛法而说,如法而说,都应当认为是佛说。正因为金刚经是符合佛陀教言的,所以,那么,必然有符合佛陀教言之处,这一点,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认识到,那就有必要针对金刚经,做一番直接的分析与探讨,以下,就以金刚经经文与经义而来展开。。。。
   金刚经的经文,一样的,以如是我闻而开头,而且,与阿含经,非常的相似,说的是佛陀在人间讲法,在祗树给孤独园,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随僧众,大家都在一起,所以,意在说明,这是一次僧众群聚,圆满的开示。一样的,托钵入舍卫城乞食,吃完后一样的威仪,举钵洗足敷坐。
   接下来,说的是须菩提尊者合掌请佛开示,对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其中有一个词,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信奉佛法的人。这是非常简单的解释,但对于佛教徒来讲,有很深广的内涵。单纯佛法中一个善子,拣重点说,我们读阿含经,经常听到世尊称赞,说,善哉善哉,事实上来讲,能够于佛法信,解,悟入单纯具备其中一点的人,就称得上善男子,善女人。须菩提请教佛陀一个问题,说是如来能够很好地教育菩萨们,让大家能够闻法,趣法,法次法向,提了一个问题,说如果有人发成佛之心的话,应当站在什么立场来做,对人,对已,应当如何修行。佛陀说了,说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就象你说的,确实是,如来善于对诸菩萨们护念与咐嘱,那么,你现在仔细好好地听,即然你提出了这样一个很好的问题,那就应当给你开示开示。那么,我们读杂阿含经,好象尊者们,僧众们,从来没有提过怎么样成佛的问题,然而,依南传菩萨道来说,佛陀曾经为降服外道六师而示现不可思义神变,所以,见者当时解脱的很多,还有非常多的有情,看到佛陀如此不可思义,大德大能,生起了要成佛的发心。依印顺导师的解释,在佛陀的时代,即有要发心成佛的情结,许多尊者们,还有在家居士们,一个,是看到佛陀的相好圆满,十大不共,另一个,不忍独自解脱而丢下六道有情眷属,所以,有发心成佛的情结。且不管,这样的事情到底是如何的一个端地,这种事情,于情于理来讲,都是顺理成章的,而且何况根本佛陀阿含经的记载中,即有一位弥勒菩萨。所以,基于当时,许多人的发心成佛情节,须菩提尊者向佛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发心成佛没有什么错误啦,我们也不应当否认有成佛的道路。没有一个大乘佛子或者根本佛法的佛子会否认有成佛的道路,因为一否定这个,那就等于否定了佛陀,谁也开不起这样的玩笑。所以,发心成佛,不错的,应当鼓励,所以,须菩提就问佛,应当对发成佛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如何咐嘱与教育。
  佛陀说呀,发心成佛的人,应当这个样子安住,这个样子降服他们的心。哪个样子呢,就是,当时佛陀那个样子,佛陀当时哪个样子呢,佛陀当时在人间,正在行解脱道呀,就是阿含经中说的那个样子。也是金刚经中开头提到的,跟阿含经一样的,乞食后,一系列的威仪,最后,坐下来入坐。那么,为了进一步地说明,佛陀对须菩提展开了一系列的开示。。。。
  佛说,须菩提,菩萨们,应当这样降服自己的心,所有的一切六道有情,我都让他们行入涅盘而灭度之。这一段,是讲如何降服菩萨们自己的心,也就是讲,菩萨们,要自我有一个怎么样的态度和认识,就是,让一切众生行入涅盘。那么,这一段,如果我们看金刚经,会发现,这是一个菩萨们如何降服自己的心,也就是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认识的开示。就是,灭度一切众生,而其实,金刚经这一段不关乎外在众生,只关乎菩萨们,发心要成佛的善男子善女人自己。因为这一段是讲如何降服已心的,菩萨们,要行菩萨道,要成佛。首先自己要搞明白什么是佛法的立场,什么是真的,真实的正法,这样,这是最根本的,就是于已要灭一切众生,那对自己要灭什么众生呢?就是十二因缘所生受想行识,与各种境定境界,一切的名色。如果我们看坛经,坛经与金刚经是正对应的,因为六祖就是根据金刚经悟道的,六祖对众生誓愿度的解释,很明确,那就是自心无边众生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不是别的众生。应当讲,六祖坛经的说法,直接说明了金刚经中这一句,如何降服已心,我当度尽一切众生是什么意思。就是阿含经中的,断尽一切名色烦恼。六祖坛经,说得,很直白了,我们,还是看一下坛经中关于这一点的经文: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实在讲的就是发心成佛的人,应如是安住,如是降服其心。自我贪嗔痴断后,湿生化生,卵生胎生,一切六道有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都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啦。佛说,如是灭度如是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讲,这种众生的灭度,是熄灭自已的贪嗔痴,并不是有行者之外的什么众生得灭度,那么,为什么要提这一点呢?为什么这样呢,佛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是讲,这是做为一个菩萨的最基本的,也是重点的资格。
   那么,接下来,菩萨们具备了做菩萨的资格,才是菩萨们的所行,所以讲,金刚经接下来说,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住就是执着,就是杂阿含经中所讲的,贪爱,贪昧,贪嗔痴慢疑,都是。所以,佛说,要发心成佛,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要什么都不执着,然后行布施。就是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布施。然后,世尊说,菩萨应当这样布施。不住于相。而且讲呀,达到了自心的降服,然后这样行布施,福德不可思义。然后打个比喻,说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象虚空一样不可思义。佛说,须菩提呀,菩萨唯应当象我这样教导的一样安住。
  因为,许多善男子,善女人,当时的情况,现在也是,因为看到或者知道佛陀的相好,所以,生起了成佛之心,那么,佛陀首先说菩萨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然后讲应当如何做,接下来,佛陀针对住相发心的情况,一棒子打下去,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吗,须菩提说不可以,因为如来说的身相,这个,无常的,不过权取的名子。佛说,是的,凡所有相,哪怕是如来身相,全部都是虚妄的,如果能够证见诸相非相,那么,才即是,就见如来。不能住相的。


    待续中,请勿跟贴。(今晚有事,不能完成待续)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09-12-21 19:31重新编辑 ]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2-22
所以,就是讲,金刚经要这样来认识和领会的。现在来讲,能这样领全的人,很少了,所以,大家都在求佛,都在习大乘,不知道大乘是怎么回事。所以,金刚经接下来,须菩提问佛,说,佛呀,您开示的这些,会有众生听了后真实正信吗?佛呢,安慰须菩提,指出,告诉须菩提,不要消极悲观,说是如来涅盘五百年后,会有持戒修福的人,对此真正地明白认知。以我的开示为真实。佛陀在金刚经中指出,五百年后,会有人明白懂得,并且认取。这样的人,许多人都以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但金刚经中有一个最根本的条件,就是持戒修福者。也就是,首先,这个人是持戒不放逸的,其次,他是修福者。也就是讲,他行布施等等种福德。不仅是当时是这样,杂阿含经中,有人问世尊,说过去佛有多少,佛说,过去佛数如恒河沙,未来佛数如恒河沙。所以,过去未来,都有非常多的佛。佛说我涅盘五百年后的这个人,他的过去,已经于无数佛前种下了善根,所以,他有夙昔因缘,才能够听到上面的开示,当下就能够完全深信不疑。正因为这样,即能降服已心,还能够无所住而行布施,所以,佛陀说,我完完全全地知道和看到,这样的人,得到正应得的无量福德。就是因为,这样的人即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什么名色二法的执着,也没有非法的妄想执着。那么,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情况呢,佛说,那是因为,如果他们心对相有所取,那就是颠倒造作了,那我,人,众生,寿者,他们就是无明的,因为无明十二因缘而贪着的。他们自己就还没有解脱,怎么谈得上行菩萨道呢?杂阿含经中,佛陀告诉我们,名色无常非我,亦非我所,色中无如来,如来中无色,也不是名色以外存在一个什么我。所以,如果有法的执着,或者有法以外的幻想,这些,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这些都不过是无明颠倒轮回的因。佛说,所以,对发成佛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护念和咐嘱,不应取法,也不应取非法。因为这个道理,在大念住经中,头一句,只有一条道路,能让众生体认涅盘,所以,四念住是方法。所以,佛陀经常说,你们这些出家人,要知道,我的开示,法次法向,就象筏子一样,是一个证悟涅盘,体认真相的工具,金刚经在这里又说一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许多人听了后,认为,佛陀是在说佛陀教导的方法应当舍掉,但是,佛其实是说,一切名色二法尚且应当舍弃,更何况名色以外的莫虚有幻想。佛陀在这里,这句话,是对当时的须菩提等一千二百众说的。当时大家都在行解脱道,佛陀告诉大家,我常告诉你们,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们要知道,当时,须菩提提出这个问题,佛陀在世的时候,主要是开示解脱道的,大家都在行解脱道,而在家居士中,僧团中,有一种要发心成佛的情结,所以,大家认为发心成佛也应当值得赞叹,须菩提提出佛陀对发大菩提心的人应当如何咐嘱与护念。基于当时的情况,有许多是贪着佛陀的相好与不可思义而发心,所以,接下来,佛陀又作了以下的开示。
  佛问须菩提,须菩提呀,你认为如何呢?我如来是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我是要开示一个什么东西吗?须菩提说,如果依我对您开示道理的理解来说,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而且,也根本没有一个恒常的东西如来可以开示的。为什么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佛如来对我们的教导一直,完全都是教导我们不要取着,不要争论,否定名色二法,也否定名色二法以外的幻想,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所有的圣贤,他们的立足都是无为他们所掌握的有为法差别不同。
   须菩提说了,圣贤们,不管是佛也好,证果圣人也好,真正的菩萨们也好,他们都立足无为,掌握的方便有所不同,那么,佛接下来,说了这种认识的重要性,问须菩提说,须菩提,如果有人把能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这样的人因此所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呀?须菩提说,太多了世尊,为什么呢,凡是福德,都没有恒常主体,所以,如来说福德多。佛接着说,如果有人在此经中受持,也就是依此经受持,完全符合四句偈,然后对别人宣说,这样的人的福报要胜过刚才说的七宝布施,为什么呢,须菩提呀,你要知道,所有的佛,所有的佛的证悟,都是依这部经而证得的。须菩提呀,如果说有一个什么法的存在是佛法的话,那就不是佛法。
  基于当时尽管有人有发心成佛的情结,但是,正如佛陀所说,阿罗汉的成就即是我的成就,在人间重点弘扬的是解脱之道,所以,人间佛法,大家都还是在修行解脱道,当时的解脱道是深入人心的。大家都以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和四果不受后有而努力着。佛陀问须菩提,须菩提呀,初果须陀洹能有这样的念头,说,我证得了一种法,我得到了这种法,证得须陀洹果,能这样想吗?须菩提说,不是呢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名为入流,入圣流啦,但是,并不是有所入,不痴迷陷入无尽的色受想行识,达到这样的修行,所以,取个名子叫须陀洹,佛又说,那二果斯陀含能有这样的想法,我得斯陀含果吗?须菩提说,不是呢,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叫一往来,然后涅盘,而真实是没有什么在往来,不过取个名子叫斯陀含,佛问阿那含三果能有我得阿那含果的念头吗?须菩提说,不是呢世尊,阿那含名为不来,而真实是没有什么来与不来,不过是取个名叫阿那含。佛又问,那阿罗汉能有我然后我还证得了一种法,证了,得了阿那含道果吗?须菩提说,不呢,为什么呢,因为真实并不是有一个叫阿罗汉的法,世尊,如果阿罗汉认为有我,而且还有阿罗汉道,我证了阿罗汉道,那就着了我人众生寿者的轮回颠倒了。世尊,比如我,须菩提说,佛说我得无净三昧,在人间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会有这样的念头:我是离欲的阿罗汉,我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我得了阿罗汉道,那世尊就不会说我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的了。因为须菩提无行的执着,所以,叫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陀,是燃灯佛时代,被燃灯佛授记的当来佛。佛陀,再一次地,以自己来说法,对须菩提讲,须菩提,如来以往在燃灯佛那儿,得了什么法没有?须菩提说,没有,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儿,对于名色二法,真实并没有什么获得。那么,佛又问,菩萨庄严佛土吗?须菩提说,不呢,世尊,为什么呢,所谓的庄严佛土,并不是要把佛土弄得多么好,多么妙,多么庄严,这才叫庄严。佛说,是的,所以,须菩提,各位菩萨就象这样生清净心。不对物质现象,声,香味触法生心,心正应无所住,须菩提,就说,就算假如有人身体象须弥山王一样,你说,身体大不大?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么说很大呢,佛说身体大,不过是暂时权说,叫做大身。并不是真实有一个很大的身体。
  
  佛问须菩提,象恒河中所有沙的数量一样多的恒河,你说这么多恒河中的沙算不算多呀?须菩提说,太多了世尊,单说这么多的恒河都数不过来,更何况这些恒河里的沙。须菩提呀,佛说,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以各种宝物充满象这些恒河里的沙一样多的三千世界,拿来布施,那得到的福报,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太多太多了世尊,佛对须菩提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这篇经中,受持四句偈,自己能够如法受持,还能够跟许多人介绍和揭示,那这样做的福德,要胜过拿诸多宝物单纯布施的福德。


待续。。。。。。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2-23
所以,佛陀的开示,在金刚经中的开示,太重要了,行菩萨道要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佛接下来说,随说这篇经,以至于四句偈等说,要知道说经的地方,所有的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当象供养佛塔庙一样供养。更何况有人能够完全儿受持读诵。因为,这部经讲得太重要了,完全就是发心成佛的人的行为规范,一个人做到了这样的完全钱受持与读诵,佛说,要知道,当然这人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如果这样的经典存在的地方,那就象有佛一样,大家都应当象尊敬佛一样做为佛子来尊重。


那么,开示讲到这里,经还没有取名子呢,那么,要取个名子啦,须菩提问世尊,那么,这部经这么重要,当然,不错的,须菩提认为确实是这样,佛陀讲得太好啦,须菩提问,世尊,那这部经叫什么名子呢,请佛给取个名子,然后大家依教奉行。佛说,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你以为样的名子奉持。佛又说,为什么说是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并不是有什么波罗蜜啦,须菩提,如来说过什么存在的东西吗?须菩提说,世尊,如来没这样说过。佛接着说,须菩提呀,你怎么认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的微尘多吗,须菩提说太多啦世尊,佛说,须菩提,这些微尘,如来说并不是有什么微尘的存在,只不过取个名子叫微尘,如来虽然也说世界,但并不是实有世界,不过叫做世界啊。佛又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你说,可以从三十二相证见如来吗?须菩提说,不呢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虽然说三十二相,但三十二相不过是无常非相,取个名叫三十二相。佛说,须菩提,正是这样啊,所以,就算是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这样多的身命来布施,而如果另有人在这部经中,以至于完全受持达到四句谒所说,然后给别人开示,那他的福更多!。

在,大家许多有成佛情结的时候,世尊做了一番如此的开示,即讲了解脱道的重中之重,又讲了要如何成佛,拂去狂砂,非常的及时,所讲很重要,也很深,太好啦,须菩提听了之后,完全地理解明白了,激动得法喜充满,涕泪悲泣,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对佛说:希有呀,世尊,太难得了,太好了,开示得太棒了,佛说了这样非常深的经典,我从以往所得的智慧,从未听过象这样的开示。世尊呀,如果有人听了这样的开示,净信无疑,那就证得真实正觉,实相现前。要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世尊,实相并不是什么相,所以,如来说不过名子叫实相。世尊呀,我现在听到这样的经典,信解受持,那不算难,我跟您修行佛法这么多年了,但是,要是来世,五百年之后,其间有人,听到这样的经典,明白,理解,受持,那这个人真是,是第一难得希有。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没有了人我众生寿者。证悟了空性。为什么说这个人没有了人我众生寿者就难得希有呢,因为我相并不是什么真实,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并不是什么真实相。所以,离了一切诸相,那就叫诸佛。佛对须菩提说,是这样的,完全如此,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后,不惊异,不害怕,不畏惧,那这个人太希有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在执着什么波罗蜜呀,什么佛相好呀,佛大能呀,而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并不是有一个第一的,最大的波罗蜜,不过叫做第一波罗蜜。然后佛现身说法,佛说,比如我往昔,节节支解的时候,如果有人我,众生,寿者这些,那一定会生嗔恨,须菩提,比如我过去五百世做忍辱仙人,在那些世中,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须菩提,要发成佛的心,那就应离一切相,不应当住色,信声香味触法生心,要生无所住心,如果心有所贪住,那就不是正住。所以,佛说,发心成佛的菩萨,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当这样布施,就是讲,菩萨布施,只不过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真实是一无所得。菩萨们要记住佛所说的话,我佛如来说:一切诸相,都不是什么相,而且,佛说,一切众生,就不是大家所认为的众生。如来重点强调,应当信如来语,所以,佛陀自我表白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实相,没有什么名色的实,也不虚幻,也不是虚空的虚。如果菩萨心有所执着地布施,那就象人摸黑一样,什么也不能把握,没有什么前程可谈,而如果菩萨心不执着地布施呢,那就象有人有眼睛,而且日光明照,那非常地殊胜,见种种色。当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这样,能对这部经受持读诵,那佛说,以我的智慧,我完全明明白白地知道这样的人,全部能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待续中,请勿跟贴。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2-23
因为,世尊,因为须菩提问了,如果有人发心要成佛的话,应当怎么样做,所以,佛陀的这部经,就是为发大菩提乘心的人讲的,天下天下无如佛啦,所以,是最上乘,我们应当承认,确实是,一方面,难能,难得,难行,另一方面,也是了不起。

佛陀讲了菩萨应当如何安住,应当如何降服已心,应当如何行菩萨道,所以,以上大家就明白了,立足如此的无为,还能够多行六波罗蜜,那功德自然不可思量。所以,下面讲的就是如果这样做,功德的不可思义,讲得怕人,但此言不虚,自然能够理解,顺理成章的。就是讲,如果有人能够如理如法地依这部经受持读诵,对许多人如理宣讲,那佛陀说他完全知道这样的人得以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义功德,就是佛的功德。佛陀说,果真能够如此的话,这样的人那就是挑起佛法大梁的人,就是经文的原文: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喜欢小法的人,他们有人我众生寿者的执着邪见,对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现在,有许多人读金刚经,是不是有很多人就算能听受读诵呢?不见得,许多人读诵,那是因为看到了经文中佛陀说的受持读诵的不可思义功德,贪功德啦,哈!那就是乐小法者,所以,能听受读诵,意思是说,能听佛陀在经中的咐嘱,能受持,能诵习,如果理解有误,不能正解,那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佛陀说,能够听受读诵广为人说的人,功德不可思义。这部经的意义,如何重大,说到这里,不用我提了,大家自然明白,佛说,不管哪里,只要是有这部经,所有的天,人,阿修罗,都应当供养,太重要了,有这部经,就象佛的舍利塔一样,应当毕恭毕敬,作礼围绕,散诸香花。

这个,真的能够受持读诵此经,即然有那么大的福德与功德,比如说,某个人,懂了这部经,能受持读诵了,但是,这个人,很穷啦,而且,很惨,诸如可能是各方面,比如相貌啦,家庭情况啦,或者说以前的性格啦,等等各方面吧,即便是他读诵受持此经,浪子回头,重将磨洗,发大菩提乘心了,如法受持了,但仍然,因为以往的印象种种原因,也许还是会被人轻贱,但是,到此生为止了,依因缘,此人有这样的境遇不是没有原因的,先世罪业,如果从暗入暗的话,相应会堕到恶道,因为现在被人轻贱,没有关系,据业受报嘛,被人轻贱到此生为止了,不但不会堕落到恶道,还会证得佛果。这就是佛法的平等,他不分人的高低贵贱,无论是解脱道还是菩萨道,只要能够如法受持,就会离苦得乐,证得解脱与佛果。佛陀现身说法,真实不虚,可以理解,佛说他自已想到自己被燃灯佛授记之前,他历劫曾经遇到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他都承事供养,没有拉下一位,但是,世尊当时是遇到燃灯佛后才明白的如何行菩萨道,所以,世尊说,如果以后的当来之世,有人能受持读诵这部经的话,我那些供养承事,跟本没有办法跟这人的功德相提并论。所以,功德之大,因为如法行大菩提乘,真能做到,那就是不可思义,所以佛说,如果我要是完全把这样的功德说出来的话,那也许有人听了之后会发疯发狂,觉得太离谱了,会狐疑不信,其实,很好理解,如法行大菩提乘,成就的就是佛陀的不可思义,如来的不可思义。所以说,这样的经文,本身,真的是,须菩提听了,都激动不以呀,经义不可思义,果报就也一样不可思义。

  那么,金刚经,有一段非常可疑的经文,就是,中间有一段,好象是重复了,其实不然,我们,我反复强调,是在当时大家都在以解脱道为重中之重的时候,出现了成佛的情结,即然有人要发心成佛,那,佛陀是鼓励的,但要进行护念与咐嘱。当时,大多数发心要成佛的有情都不能够达到降服其心,所以,佛陀一开始,先把做菩萨的资格讲出来,然后要大家不要住相,要无所住而行布施,这两点,是成就大菩提乘的条件,打消了大家的妄想之后,佛陀开示了能行大菩提乘的种种功德不可思义,但是,发成佛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还有当时的乐小法者,当时都在听着,就象经文上面说的,佛陀讲了功德的不可思义,又怕大家再生起贪心,所以,在下面的经文中,重复讲一下,其实,也并非完全重复,接下来的经文,是十七品,究竟无我分,就是更深刻地说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功德一概不可贪住。所以,金刚经确实是我佛的善护念与善咐嘱,考虑得非常周到。南怀瑾前辈,曾经在金刚经说什么这部书中感叹佛陀是婆心太切,真的是,南怀瑾说真的是我的菩萨我的妈呀,确实是,善护念,善咐嘱。。。

  当时须菩提请佛陀对发大菩提心的行者进行咐嘱,佛说应当灭尽一切众生,然后无所住行布施。而且,上面虽然讲真能如法受持的话,功德不可思义,但,佛说了,在燃灯佛所,其实什么也没得,不可得,没有什么法叫做佛果。如果成佛是有什么能得的话,因为世尊无所得,那燃灯佛就不会给世尊授记说他来世当得作做了。然后,为什么呢,佛陀说,如来,不过是诸法如义。如理作意,圆满觉行罢了。如果有人说如来了不起,得了一个不得了的道果,叫佛果,实在不应当这样讲。实在是没有什么法叫做佛果的。佛陀接下来说,如来所证的佛法,于是中无实无虚,就是即没有所谓实在的物质,也没有受想行识,也没有名色这外的莫虚有的东西。所以,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一切法有实有虚呀,如来所证不是无实无虚吗,怎么会是一切法皆是佛法呢,所以,佛陀为了怕大家迷惑,所以接着讲,所说的一切法一切现象,,他也不是什么名色二法,全部都是无实无虚空性的,所以,真实不过只是叫一切法。佛对须菩提说,比如说人身长大,又同又大,其实并不是什么真实的大的身体,不过是叫做高大的身体。所以,佛说,须菩提啊,其实菩萨正是这样,如果有人说,我要灭尽外在的一切众生,呵呵,那么,这不叫菩萨。因为没有什么真实叫做菩萨,一切法根本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正因为如此,如果有菩萨说我要庄严佛土的话,那根本不是菩萨,还迷着呢,没有做菩萨的资格。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并不是要把佛土弄得多么好,多么妙,根本就是空性,不过名叫庄严。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如果菩萨能够如此通达无我法的话,那佛说可以叫做真正的菩萨,------哈,也不过是叫做,但有其名,无有其实!


佛陀接下来,进一步地,针对自己问须菩提,问他,如来有肉眼吗,有天眼吗,有慧眼吗,有法眼吗,有佛眼吗,恒河里所有的沙,如来说是沙吗?须菩提一一肯定回答,六祖坛经中讲,说空莫落空,连因缘和合都否定了,那就是睁眼说瞎话了,是名三十二相,那也是有个名子的。尽管真实不过空有其名。所以,须菩提都肯定地回答了,佛陀有如此的殊胜,恒河有如此的沙众。佛接下来讲,如果象恒河沙一样多的恒河,这么多恒河里的沙数的佛土世界,多不多,须菩提讲很多,佛说,这么多国土中的众生,各种种样的心思,如来全部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心都不是什么心,不过是空有其名,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有的,连执着,都是一样的不可得。无有停住。究竟空性。





  
  


    待续中,请勿跟贴。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2-27
金刚经,每位行者或者法师的证量不同,那么,侧重点也就不同,比如,上面提到的佛陀的肉眼,法眼,慧眼,天眼,佛眼,那么,有证量的就可以解释得更详细一些,所以,从一个人对经文的理解与讲述上,能够看出他的证量。这一篇金刚经的翻译,只是侧重点在于明确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所以,多余的不多作叙述。那么,佛是正遍知者,上面金刚经的这一段,佛陀提到他的天眼,肉眼,法眼,慧眼,佛眼,就是旨在说明,如来说话的权威,在于明确段尾的经句,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说,所谓的福德多,实因为福德是变化无实的,如果福德是恒常不变的,哪里有什么多少呢?所以,因为福德根本就是虚幻的,无常的,所以,佛说得到的福德多。
  
   对如来的证得,也一样的,不能住相,如来诸相具足的相好,与如来的证得,根本就是,不相关的。如来的相,一样的,靠不住的,如来三十二相好,如今何在呢,不过是剩了一堆舍利。所以,一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使是如来的三十二相。
  所以,阿含经中讲,见法即见如来,阿罗汉,一样的,证见如来。因为见法了,在坛经中,关于这一点,讲得也是非常的明确,有一位僧人法达,读法华经许多年,然后去问六祖慧能,慧能让他把经文读一读,当读到譬喻品的时候,慧能说,好了,我告诉你法华经的宗旨,法华经,是以譬喻为宗的,也就是讲,法华经的特别是打比喻,以手指月,方便说法。那么,法达问慧能,说法华经中讲得很明白,什么牛车,羊车,大白牛车等等,大家所得不一样的,好象是只有佛得的是大白牛车吧,慧能说,算了吧,这个不是的,慧能说,须知,出得火宅后,更于门外觅何车?解脱之后,哪里还会在门外找什么车呢!慧能说须知一切牛车鹿车,羊车,皆归汝有,而且,即不作车想,也不作用想。所以,根本就是寂灭无为,所以,法达明白了,感叹说,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里,原是法中王。哈。就是,阿罗汉所证的,就是佛陀究竟所证。
   所以,佛陀说,你不要以为如来有什么想法,要给大家讲一个什么法,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我佛如来讲了什么了不起的,不可思义的东西,那就是对如来的诽谤,因为他不明白我所开示的是什么,佛对须菩提说,须菩提呀,所谓的开示真理,它并不是什么名色法,开示的并不是什么法,什么现象,什么神通,但要于此进行开示,须要取个名子,就叫说法。须菩提觉得,佛陀讲得太深奥了,当然,他能够理解,但是,他还是怀疑未来会不会有人能够理解,佛说,算了吧,须菩提,你还在前前后事地思维,他们,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说他们是众生吧,他们在不停地变化,说他们不是吧,他们还有一定的身心现相。所以,都是虚妄,何必担心呢?须菩提呀,所谓的众生呀众生,如来告诉你了,实在不是什么众生,不过枉有其名,烟云过往罢了。
  须菩提还是,又一次地让佛陀来亲口肯定如来的所证,于是,又一次问佛,如来证得佛果,所谓的化果,就是没有什么所得吗?佛说,正是这样,我对于什么佛果,以至于一丁点东西都不可得,无得,不过这种情况取个名子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很重要,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讲,佛果也好,名色法也好,我一无所得,完全地彻底地放下了,就是,阿含经中的,俱舍。所以,这种情况,取个名子,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后,佛陀,还怕,因为大家没有证到,以为所谓的如来证得,是一无所有,就象,杂阿含经中,有一位比丘,到处讲,我知道啦,阿罗汉所证涅盘是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这样又来描述,说,佛陀的证得,没有什么相对性与无常性,没有什么高低分别,因为平等,没有高下,所以,也就无以表达,万事万物,只有有分别才能突显个性,比如张三与李四,张三鼻子高一点,李四戴眼镜,所以,张三跟李四不同,提到张三就想到张三的样子,提到李四就想到李四的样子,而佛所证得,没有分别,没有高下,所以,取个名子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实在是不能分别。那么,怎么证得呢,佛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讲,要先具备无人无我的证量,然后再修一切所有的善法,就能证到。但是,修善法,善法也不过空有其名,否则,那就没有无人无我的证量了,所以,佛怕大家又执着善法,又讲,真实也不是什么善法,不过空有其名,满足成佛的因缘罢了。所以,要成佛,首先要证得无我,然后圆满波罗密,满足觉行圆满的条件。。。
  



请勿跟贴,待续。。。。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09-12-27 09:2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