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6918阅读
  • 22回复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4-07
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阿罗汉的所做已做是指轮回颠倒已经是过去了。关于是不是做到了无事可做了,万全没有什么可学的,那是个人发心的问提了。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4-07
回 10楼(古莲子) 的帖子
那么请问:阿罗汉还有什么应该做的事还没有做完?还有什么应当学到的智慧还没有学到?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4-07
应不应当那是个人发心,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阿罗汉远不是全知者,世上的事情也很多,所以,阿罗汉可以学习的和可以做的事情都很多。 我想,修行佛法应当是如实如是的,许多人我看并没有做到这样,反而是把原来对大乘佛菩萨的崇拜转成了对阿罗汉的崇拜。拿着那一腔维护佛菩萨的心情来维护阿罗汉,这都是不正确的。阿罗汉就是无为者,熄灭了烦恼者,好处就是不再轮回,就是这样。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4-08
引用
引用第12楼古莲子于2010-04-07 17:55发表的 :
应不应当那是个人发心,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阿罗汉远不是全知者,世上的事情也很多,所以,阿罗汉可以学习的和可以做的事情都很多。 

阿罗汉还要发心学什么样的智慧?他认为他还有什么应当做的还没有做完而要在发心去做?

佛陀是全知者吗?

世间法无穷无尽,不要说阿罗汉学不完,佛陀也同样学不完。比如你会电脑打字,佛陀及阿罗汉不要说打字,他们连电脑也不知道。你是不是想叫他们都不入涅磐继续学习啊?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4-08
    师兄您错了,佛陀是正遍知,刹那间能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事。如来是不可思义的。这在根本佛法,南传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果师兄有这样的认识,佛陀不要说打字,连电脑都不知道,您的这种认识是常识性的错误。对佛陀如此浅薄的认识,对个人来讲,是很愚痴,于弘法,对佛法来讲,是大不幸。
     阿罗汉即然选择涅盘,那在此之前就是不认为还有必要做任何事情了,其实,说过了,都是个人的发心,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行善,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学佛,一样的。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04-09
正遍知应当不是全知者吧?

你的意思是说:阿罗汉还要发心行善,和发心学佛吗?难道阿罗汉还没有行善的智慧吗?难道阿罗汉在学佛方面还有欠缺吗?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04-09
   阿罗汉如果想要学习,是有许多可以学习的,阿罗汉在解脱方面是没有问题了,阿罗汉是践行了解脱道。而成佛是大菩提乘。阿罗汉如果说解脱的话,那没有问题。阿罗汉如果说是学佛的话,那阿罗汉远不是佛,要学的正是很多呢!学佛就是走大菩提乘成佛哩,学阿罗汉那就是解脱,不受后有。所以,声闻不是学佛,是学阿罗汉。佛也是阿罗汉,大阿罗汉,加个大字,而且,可以说佛是阿罗汉,但不可以说阿罗汉是佛,除了佛是首先觉悟者之外,佛的圆满功德也是声闻阿罗汉,僻支佛所不能比的,我想,每一位声闻阿罗汉还不至于狂妄到可以和佛比一比,倒都是讲如来不可思义,自知自已不能思义。还有,一再地说过了,学不学那是发心的问题。是想不想的问题。阿罗汉要不要再学习,那是每位阿罗汉各人想不想学的问题,不是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了。阿罗汉只是实践了佛的十大名号之一,其它的九大名号代表的智慧功德,都是阿罗汉所没达到的,未曾实践与学习的,所不知,不能思义的。另外,根据南北传,都讲,一旦要得初果,那基本上就与成佛绝缘了,因为初果是决对要走向二果三果,直到四果涅盘的。不可能成佛的。所以,南传讲菩萨修行到行舍智,也就是北传讲的,能达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无生法忍,就开始不再向初果修行,而转而开始圆满六度万行,因为有行舍智,所以,不会退转大菩提乘。直到成佛的波罗蜜完全圆满了, 一切都齐备了,自然会最后生圆满成佛。
   
今天,有某些南传的激进派认为佛陀也不过是阿罗汉,不过首先证得了阿罗汉果然后开示出来,佛陀也有不知道的事情,不能处理的事情,那我们来看一看南传的经典是如何讲佛陀的。。。

南传弥兰王问经》--[ 第一品 ]第二 佛是否为全知者?



第二  佛是否为全知者?
  “尊者龙军,佛是否为全知者?”
  “大王,是。佛是全知者。但世尊知见非恒常和非持续现前。世尊之全知智依靠思虑;一经思虑,世尊即知所欲知。”
  “尊者龙军,如是则佛非全知者。因其全知智乃由于搜寻。”
  “大王,若有车百辆,每车装运七‘阿满’(7)半容量之谷米及两‘冬巴’容量之谷米。若有人想计算如许亿万的谷米,是否能于刹那之间完成其事?
  于此,大王,有七种心。彼住有贪、有嗔、有痴、有烦恼、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者,彼等心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心未修习故。大王譬如竹竿宽广、延伸、牵连、交错,枝节纠缠,当其被拖曳时,行动笨重及迟缓。何以故?因竹枝之牵连交错故。大王,彼诸有贪、有嗔、有痴、有烦恼、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者,彼等心生粗重,变为迟缓亦复如是。何以故?为烦恼所牵连及纠缠故。此为第一种心。
  其次,此第二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已证预流果者,堕处已塞闭已得正见,已解师之教言,心于三处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于三处心已清净,而于较高诸地则烦恼未断。大王,譬如竹竿三节之结已被清除,而更上竹竿仍牵连交错。当彼三节被拖拉时轻易牵来,而其上(因枝叶纠缠)则甚迟缓。何以故?因低下处被清除,而其上竹枝仍交错。大王,彼诸证预流果者堕处已塞闭,已获正见,已解师之教言,其心三处生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亦复如是。何以故?因其上烦恼未断故。此为第二种心。
  “其次,此第三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证一还果者其贪、嗔、痴已减少,其心于五处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心于五(低下)处已清净,而于较高诸地则烦恼未断。大王,譬如竹竿五节之结已被清除,但其上之竹枝则牵连交错。当五节被拖拉时轻易牵来,而其上则甚迟缓。何以故?因低下处被清除,而其上则竹枝交错。大王,彼诸证一还果者其贪、嗔、痴已减少,其心于五处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心于低下处已清净,而其上则烦恼未断亦复如是。此为第三种心。
  其次,此第四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证不还果者已断下五分结,其心于十地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于十地心已清净,其上则烦恼未断,大王,譬如竹竿十节之结已被清除,但其上之枝节则牵连交错。当十节被拖拉时轻易牵来,而其上则甚迟缓。何以故?因低下处被清除,而其上则竹枝交错。大王,彼诸证不还果者已断下五分结,其心[104]于十地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亦复如是。何以故?因心于十地已清净,而其上则烦恼未断。此为第四种心。
  “其次,此第五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漏尽垢滌、烦恼已舍、梵行已成、所作已作、重担已释、真善已达、后有结尽、无碍解得、声闻地已清净之阿罗汉,其心于声闻境生轻敏,转轻敏,于圆觉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声闻境已清净,圆觉境尚未清净。大王,譬如竹竿之诸结全被清除,当被拖拉时其行动是轻易而不迟缓,何以故?因诸结已清除及竹枝无纠缠故。大王,彼诸漏尽垢滌、烦恼已舍、梵行已成、所作已作、重担已释、真善已达、后有结尽、无碍解得、声闻地已清净之阿罗汉,其心于声闻境生轻敏,转轻敏,于圆觉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亦复如是。何以故?因声闻境已清净,圆觉境尚未清净故。此为第五种心。
  “其次,此第六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自恃、无师、独行如犀牛之角,具清净无垢心的圆觉、其心于自己境界内生轻敏,转轻敏者,但于全知佛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自己境内已清净,因全知佛境广大故。大王,譬如有人于其自己境界内白昼或黑夜可随意渡一条小河而无恐怖,若其后见幽深、广阔、无底、无岸之大海,会生恐怖、迟疑而不能渡。何以故?因熟悉自己境界故,及大海之伟大故。大王,彼诸自恃、无师、独行如犀牛之角,具清净无垢心的圆觉、其心于自己境界内生轻敏,转轻敏者,但于全知佛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亦复如是。何以故?因其自己境界内之清净及因大海之伟大故。此为第六种心。
  “其次,此第七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得正等正觉、全知,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佛法、无边胜者,得无碍解的佛,其心于一切处僧轻敏,转轻敏。何以故?因于一切处已清净故。复次大王,譬如一光滑无垢无结,箭柄精美、挺直、不弯不曲之箭,由力士引强弩而射于精细麻布或棉布或绒布,是否会有黏滞或迟缓?”
  “尊者,否。何以故?引织品之精细,箭柄之光滑及放射之猛烈故
。”
  “大王,彼诸正等正觉、全知、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佛法、无边胜者,得无碍解的佛,其心于一切处僧轻敏,转轻敏亦复如是。何以故?因一切处已清净故。此为第七种心。
  “于此大王,此全知佛之心超出于上面六种心之计算。其心清净,轻敏,具有无量功德。大王,因世尊之心清净,轻敏,因而大王,世尊显示双神变。大王双神变应如此视之:‘佛世尊之心转变如此迅速转变,不能议论其更深的理由。’大王,此出自全知佛心的神变也是不可计算分析。大王,世尊的全知智依靠思虑,一经思虑即知所欲知。大王,譬如有人能将放在一手所持物置另一手,能开口说话,能吞下口中食物,能睁所闭之眼,能闭睁开之眼,能伸张曲臂或能弯曲直臂。大王,世尊的全知智其迅速轻敏远过于此,其思虑轻敏远过于此。一经思虑即知所欲知。大王,若佛世尊于片刻间未有思虑亦不能称为非全知智者。”
  “尊者龙军。若思虑有寻有伺,诸以理由示我。”
  “大王,譬如有人富裕多财,多产业,有金银,多钱财珍宝、米、谷、麦、粟、芝麻、绿豆、红豆、早谷、晚谷、酥、油、生酥、乳、酪、蜜、红糖、糖液等,皆贮于罐、瓮、缸等容器。若其客人值得饭食及望得饭食而莅临,然其家中煮熟之饭皆已用尽,彼将从瓮内取米粒煮饭。大王,是否其人于如是片刻间缺熟饭便可称为贫穷及困乏?”
  “尊者,否。转轮王家也于非时有食物缺乏,为何一居士之家不能有一时缺食?”
  “大王,世尊全知智会于片刻间未有思虑,但一经思虑彼即知所欲知亦复如是。复次大王,譬如一树结实,因果实之重荷,树遂下垂,但无任何果实坠落。大王,是否彼树于如是片刻间缺乏果子坠落能否称为不结实?”
  “尊者,否。书上的果实迟速会坠落,当其坠落时即可随意得之。”
  “大王,如来的全知智依靠思虑,一经思虑彼即知所欲知亦复如是。”
  “尊者龙军,是否佛陀一再思虑,即知所欲知?”
  “大王,是,世尊一再思虑,即知所欲知,大王,譬如转轮王。当其念及轮宝说:‘让彼轮宝向我来。’一经念及,轮宝即来。大王,如来一经思虑,即知所欲知亦复如是。”
  “尊者龙军,此理由很强。佛是全知智者,我接受佛是全知智者。”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4-09 19:20重新编辑 ]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0-04-09
朋友,
有人听从了佛陀所教导的不净观,修行了之后自杀了,这件事你不会不知道吧?
如果佛陀是全知者的话,为何还要教这些人修不净观?为何不提前将修不净观的负作用预先对这些人讲清楚?为何不预先就告诉他们当负作用出现时应当如何处理?

是所有的阿罗汉都不具有除阿罗汉这个名号之外的其它名号吗?

朋友,请不要忘了,世间法是无常变化,没有任何一位能够将世间法学圆满!也正是因为无常变化的缘故,所以不可能有人能够做到无所不知。

朋友,佛陀说过:世间法是无常,是苦,是非我,是灭法,是死法,是应当远离之法,是应当灭尽之法。对于这种应当灭尽之法,阿罗汉难道还要学它吗?难道还要圆满他吗?

朋友,你自己愿意走成佛之道,我没有拦着你不让你学吧?

朋友,请你理智一点好吗?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0-04-10
   佛陀的正遍知是在思考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想知道的时候就知道。佛是平时什么也不动,不动脑筋,不动思想,就是安住于涅盘空性的如来大定。佛陀要想的时候,要思考的时候,他的智慧就是文殊师利,慈悲就是观音,救渡就是地藏,喜舍就是势至,所以,他能广利,佛陀也是不可思义的,所以,一切都是示现。一些行者修不净观自杀了,佛陀那个时候说是要闭关,谁知道佛在做什么,南怀瑾说佛在等他那些自杀的人,要在中阴的时候度他们。而我认为自杀的行者至少已经证得了初果或初果以上,以佛陀的智慧,竟然在出关后知道那么多行者自杀了而没有说什么惋惜的话,这里面定有文章。。。。
  有的阿罗汉特别是俱解阿罗汉也有一些神通智慧和方便智慧的,但是,这根佛远远不能相提并论。天人的智慧比不上舍利弗智慧的十六分之一,声闻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的智慧,比不上佛陀智慧的十六分之一。(这都是杂阿含经中世尊亲口说的)
      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修行佛法,曾经也有些人劝我要理智一些,因为他认为学佛法的人就是偏激的,而这不过是他不了解佛法罢了。现在您也要劝我理智一点,也不过是您不了解罢了。我已经理智地把佛陀的正遍知解释给您了,而不是一味地感情用事,所以,我不是不理智的,而有时候一些人所谓的理智不过是一种愚痴,没有智慧的表现。
  如果对佛陀没有充分的尊重,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广演广利的智慧,(不能做到广利人天的大乘),那对于自己的修行和弘法都是不利的。而所谓的最根本的,最究竟的佛法,不过是失去了生机,失去了水份,失去了营养,最终不能利人的,干瘪瘪的,硬梆梆的木乃伊,被人弃之如弊帚。
   世尊甚至在无论是南传还是北传阿含经中一再地暗示如来不可思义,如来的智慧是声闻没法比的,所有的圣者阿罗汉都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一点,也无比的恭敬佛陀,所以,才有甚至是念佛功德都能长夜安乐,后善,纯亦无碍,我很遗憾会有人对佛陀都不能充分的达到哪怕是意识上的尊重。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4-10 07:17重新编辑 ]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0-04-11
朋友,相应阿含对遍知的解释是:对于五蕴、六处、十八界的遍知,对应汉传的杂阿含经就是明、如实知。我们知道:不仅佛陀如实知这些法是无常、苦、空、非我,阿罗汉也同样如实知这些法是无常、苦、空、非我。所以,正遍知的含义并不是你所说的:想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

朋友,佛陀遍知这些法,阿罗汉也一样要遍知这些法的真相,才能成就阿罗汉圣果。所以从这一点说:阿罗汉也同样具备佛陀十号当中的正遍知这一名号。

朋友,阿罗汉不仅具有这两个名号,同时阿罗汉还具有上士这个名号,参看《杂阿含三八五、三八八经》

朋友,请你在理智的分析一下,佛陀是调御丈夫,也就是佛陀能够调伏制御众生的烦恼、垢染,引导众生体证涅磐,而阿罗汉也同样可以调伏制御众生的烦恼、垢染,引导众生体证涅磐。

朋友,你说你很理智,但是你说的那些佛陀是全知者,阿罗汉还要发心这些分析推理如法吗?到现在你也没有解释清楚阿罗汉到底还要学什么智慧,还有什么应该做的还没有作。这是理智的行为吗?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