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寂静涅槃义
我们看《大阿弥陀佛经》上说:“阿弥陀佛欲度十方众生,往生其刹,悉令得泥洹之道。”
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世界的众生往生净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与弥陀有缘的众生都能够迅速踏上解脱生死的根本修行目的,也就是得证三法印中最后一个法印“寂静涅槃”的真理。(指中品而言)
当净土中的众生,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禅修精进,亲自证悟到(从心识中)唯识所显现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宇宙万法,就有如镜中的影相、梦中的幻事一般的影现在他的心眼中那么的不实、虚幻、无我的时候,就已经离亲证解脱的涅槃境界不远了。而且依“净土经典”所说,在净土中得证涅槃的声闻弟子,有无量无边的多。
就像《大阿弥陀经》上叙述极乐世界里声闻弟子得证涅槃的情形说:“净土中的声闻圣者如果有一个人证入涅槃,就好像大海中的水滴减去一滴水,不觉得大海里的水减少了。净土中如果有无数声闻弟子得证涅槃,就好像大海中的水减去一条溪里的水,也不觉得大海的水减少了。净土中已经证入涅槃的声闻弟子和现在将要证入涅槃的声闻弟子,有无量无边的多,就好像大海里的水滴,数不清它的数目有多少一样。”
由此可知,不论是净土的形成和转变,或者是阿弥陀佛为净土众生开示的佛法,乃至净土众生在净土各处听法、修法的过程(指中品、下品而言)和修行成果(指中品而言)都完全合乎《阿含经》里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三法印的真理,也就是合乎“原始佛法”所说的根本修行的要义。
提出净土法门合乎原始佛法《阿含经》所说三法印的道理,最重要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四众弟子更能加以肯定“净土法义”亦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第一手佛法”,不是后起的。所以应该继续以平常心、真诚心念佛求生净土。其次就是因为有不少修行者受到一些“禅行者”及“现今佛法学术研究者”的影响,而动摇了自己对大乘佛法及对净土的信心。故有必要提出来加以说明,以正视听。
应该说,学佛的基础在《阿含》,所以说《阿含经》是根本佛法;而成佛的重心,是在“行菩萨道”。因为“阿罗汉不是佛”,“行菩萨道”才有它肯定的意义和价值存在。
3.佛有因有缘为声闻弟子说法亦有因有缘为菩萨弟子说法
(1)一分佛学者在“印度史实上”找不到“大菩萨”的出生、姓氏、死亡记录便说“大乘经典”为后起
如佛在《杂阿含经》卷四十一(一四四)说:“迦叶,我今有因缘故,为声闻说法,非无因缘,依非无依,有神力非无神力。”
由此说明了佛不仅“有因有缘”、“有威神力”为声闻弟子宣说“了脱生死”的法义,相对的,亦以“佛的大威神力、大悲愿力”对不以“声闻法义”为满足的另一类同是声闻行者而具有菩萨根器的佛弟子宣说“成佛之道”。《阿含经》因非专门为“菩萨行者”演说的经典,故只是略说“菩萨法”,然而佛在《四部阿含经》对所有随佛出家的声闻弟子明白的提醒说:“佛虽然与阿罗汉同证无相三昧”,但是“阿罗汉不是佛”,所有阿罗汉只知“佛总相法义”,而皆不知“诸佛心中所有诸法。”这是《杂阿含经》中最明显说明“阿罗汉不是佛”的经证。但是后世一分佛学者依史学考据的观点,研究《阿含经》,均凭“个人自由心证”,取其所需,应该说是“断章取义”,误导“初学者”认为《阿含经》没有广谈“成佛之法”,故“大乘经典”是后起的。事实上,《增一阿含经》中早有“菩萨法”,只是略说,但是一分学者认为“菩萨”的名词是后起的。因为在印度文献资料中(如《阿含经》、《佛本集行经》……)中,找不到许多在“大乘经典”中出现的“大菩萨”行者在印度的出生、姓氏、死亡记录及依“凡夫背诵的原理”来看“经典的结集”,认为“如凡夫八十岁就死亡的佛陀”不可能宣说如此庞大、冗长的“大乘经典”,故肯定“大乘佛经”是后来辗转汇集而成,令后世许多在家、出家佛弟子对“大乘经典”起大怀疑,惶恐莫名,不知所措。
(2)地球时空本就是一个幻相、空相,任何“化生众生”皆能自由出入这个“幻化世间”只有此界胎生众生不能,为什么?
当知在这个娑婆世界除了胎生、湿生、卵生的众生,大部分的“化生众生”,如福德鬼类、神祇(又有许多种类)、天神、天人以及各类宗教的护法神将……,均能够在我们这个世界“自由出入”,因为此界本来就是一个“幻相”。就因为是幻相、空相,故其他化生众生,大部分均能自由出入、变化、往返地球时空及其所居处所乃至所居世界,而且某类有“神通力、阴通力”的众生更能自由出入、穿梭如幻、如化的娑婆世界的“业场”,是非常容易、轻松的事。只有此界众生视此界为“实有”,因视为实有、坚持不舍此世界的现实环境所呈现的人、事、物景象,故跳脱不出这个世界“业场”(磁场)的束缚,动则得咎(如《地藏经》说,众生举心动念,不是业、无不是罪),动则受“此界众生共业所感,而被这个地球业场(地心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