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9.《四阿含》明示“五乘佛法”义
事实上,以《四阿含》的扼要经义来看,已经说明了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的修行方法与过程,而成佛之法只是略说。但是后世一分佛学者却弃《四阿含》中所说的“辟支佛乘、菩萨乘、佛乘”的三种分别义理于不顾,硬说是后人加上去的。也就是说,《四阿含》早已说明了五乘佛法,指导后世佛弟子从“五乘佛法”认识整体修证的法义。
而如何分辨一部经典是佛说?或不是佛说?是方便法?抑是究竟法?就要看我们宿世福德力的牵引及今生所亲近的善知识带引你修持福德力与定慧力的努力与方向与“何界相应”?来决定分辨法义是真是假?是正是邪?然而现在广大的佛教徒对经典的分辨是方便法?是究竟法?是相似佛法?是外道法?已经没有“绝对正确的判断”能力了!?
10.《阿含经》值得佛弟子去重视
就因为广大的四众弟子,在刚进入佛门之初,因为接受善知识的指导学佛的方向各有不同,所以自然会形成对戒和对法的理解力和学习程度不一样。就拿对《阿含经》的研究来说,有的人是用修证佛法的观点,来研究《阿含经》,有的人是用学术研究的观点来理解、分割《阿含经》,因为刚开始的时候,研究《阿含经》用心的方向不同,当然所学习、所研究的成果,会不一样。
而如果是用“五乘佛法”的“修证”观点来探讨《阿含经》,就会发现:《阿含经》所讲的是在指引学佛的人,无论是在家学佛或者是出家学佛,一条实实在在、如何从平凡的人生中,从不离日常生活中,走向禅修的觉悟道路,达到了脱生死的目的(《三阿含》),进一步达到成佛的理想。(《增一阿含》)
在《阿含经》里告诉我们,居士学佛有居士学佛的方法,出家学佛有出家学佛的方向。佛对众生说法,都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于《阿含经》中,常常会看到佛为居士说法,都是先说布施、修福、持戒的道理;等他学佛的发心进步的时候,再为他开示静心观察这个世间苦、空、无常、无我等认识人生烦恼不断的原因,认识超脱生死烦恼方法和实践了脱生死的涅槃真理等修行的道理。
佛对出家弟子说法,就会直接为他们开示苦、空、无我、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八正道等解脱生死的定慧修行方法,这些都是在说明“声闻乘”的修行方法。而在《增一阿含经》中,又谈到了“菩萨成佛”的方法,并且在《四阿含》中均有谈及“辟支佛乘”的修行内容,却皆只是略提。故知若是“纯粹用修行的角度”来研究《阿含经》,《阿含经》确实是佛说“五乘佛法”的宝典,值得佛弟子去重视及阅读。而若是用“学术研究的观点”来“观察《阿含》的内容”,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那就另当别论了。
11.部派佛教的兴起
读过印度佛教史的人就会知道,佛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诸圣弟子于王舍城只阇崛山中结集三藏。之后,注重“戒律”的铜鍱部为主的上座部僧团,将他们所重视的戒律和经藏辗转流传到泰国、缅甸、锡兰和印度各地。注重“经法”的以大众部系统为主的大众部僧团,将他们重视的经法和戒藏,辗转流传到中国、日本、韩国、西藏和台湾等国家。
佛在世时和涅槃以后的二百余年间,佛弟子因为根器的不同,对于法和戒的认识与选择修持的方向和依据都各有差异;因为个人对法、对戒、对修行法门的偏好,各有不同,当然佛住世时的佛弟子,会形成一个一个的集团,就是“物以类聚”的情形(见《阿含经》等),一直延伸至涅槃后,而产生所谓的十八部派(或说为二十部派),部派佛教的思想出现(见《异部宗轮论》等),每一个集团都提出自己对佛法的看好和坚执。
如依《大毗婆沙论》及《异部宗轮论》等记载(说一切有部所传),佛入灭后百余年,因为大天比丘高唱“大天五事”,要求教团承认,教团于是首度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又据南传佛教史书大史、岛史等记载,佛灭后百年,古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条戒律的新主张(十事),遭到教团以耶舍为首的诸长老比丘反对,并且召集七百位比丘举行结集,宣布十事为非法,同时主张此十事为正确的比丘亦另外举行结集,佛教因而分裂为反对派的上座部与赞成派的大众部,这就是佛教历史上称呼的“根本分裂”。此后,两大部派又辗转分裂为十八部派(南传分派说,即是去除西山住部及北山住部二部),或者说为分裂二十部派(北传分裂说)。
而十八部派的成立,主要有四说,即 eq \o\ac(○,1)1上座部所说(另说一切有部所传)。eq \o\ac(○,2)2大众部所传。eq \o\ac(○,3)3正量部所传。eq \o\ac(○,4)4铜鍱部所传。在西元六、七世纪,四大部派在印度大为盛行。
而依“异部宗轮论”所说,在佛灭后二百年间部派佛教分裂为二十部派。即由大众部派区分出九个部派,以下用表解略说:
(1)大众部分裂为九部派
大众部:
1.一说部:弘扬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无实体之经教。
2.说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