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要依据。
11.现代佛学者对原始佛教的内容认定并不一致
如果说《阿含经》里所讲的,才是原始佛法,那么是不是意味著其他经典里所讲的都是从原始佛法中演变的结果呢?或者都是其他“在家集团”编辑出来的呢?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而什么经典所说的内容才是原始佛法?现代的佛学者对原始佛教的内容认定,其间看法也并不一致。有的人只认定《杂阿含经》里所讲的才是原始佛法。有的人只认定《杂阿含经》中前半部精炼经句,才是原始佛法(合乎禅行者修学、背诵原理)。有的人认定合乎“三法印”或“四法印”的经文内容,就是原始佛法。有的人认定《四部阿含经》所讲的,都是原始佛法,换句话说,均是佛亲口说法的第一手资料。更有的人,用印度当时十八部派间,各各派系的思想,来将《阿含经》和“大乘经典”的内容做分割,认为佛经本身,就是十八部派的派系思想的辗转传承演译出来的思想,佛教在本身当时印度“部派思想”的分裂、传承下,演变成属于各个部派思想、知见,辗转相传的“主观论理”的法典,因为这个观点,自然会认为,佛经中充满了古印度某些宗教、哲学思想而渐次编纂演绎而成的神话小说。(事实上《四阿含》的某些内容及某些“大乘经典”的部分内容确实有这种倾向)(又有某研究部,将世亲菩萨所著论典,用十八部派思想来做分割,反过来说,为何不用修证佛法来看十八部派的演变过程呢?)
事实上,不仅某些“大乘佛经中”的内容渗杂外道思想,如“须弥山”即取古印度教宇宙观而方便延用之,更开展出佛教的宇宙观|“三千大千世界及华严世界”有别于古印度的宇宙观。《阿含经》中也有穿插外道思想,如《长阿含》卷二、《中阿含》卷八“三二”、《增一阿含》卷二十五(二)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五皆记述佛从右胁而生之经文,即是取其“尊贵”之意。诸如印度教主等亦是记述其从右胁而生,取其象征尊贵至极之意,有别于印度其他三种种族诞生之俗法。又如大乘佛经中有非佛说的思想,在《阿含经》中也有非佛说的思想,诸如“大乘经典”及《阿含经》中皆有“咒语”出现,尤其是“密教部经典”。而佛说的“咒愿”与印度教的“梵咒”(开通气脉的内音、梵音)及“鬼神咒语”是不一样的,然而大、小经典中均有渗杂“外道咒语”及方便咒语在其中,(《杂阿含》卷九、《中阿含》卷三十“一三○”、《增一阿含》卷十四、《长阿含》卷十二(一九)亦有佛为天人结咒经文。)
佛法中的“咒语”是一种咒愿语、祈祷文、祝福语、祝愿文、回向文,含有“定慧”的功德力用在其中。如《杂阿含》卷二十三(六○四)中记载阿育王在佛出世时,投生为一个童子,有一次正在游玩时,看到佛从前面走过来,就非常欢喜的用双手在地上抓一把细沙,倒入佛的钵中供养佛,自己发愿说:愿我以此供佛功德,来世投生为大国王,供养佛的心,永远不会间断。佛就将这个童子所布施在钵里的沙,洒在佛经行过的地方和以后佛将要经行之处,为他“咒愿”将来投生为国王之时,佛洒过沙的地方,都会成为他的领土。这就是佛为施主“祝愿”、“回向”的经证。
又如《增一阿含》卷二十九(四)说:“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为施主咒愿有六德。”另卷四十又有佛为王子咒愿之文,卷四十五亦同。又如僧众饭食已讫,为信施咒愿说:“所谓布施者,必获其义利,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即是为施主的回向文、赞颂文、祝愿文。《长阿含》卷二又有善神欢喜,即为咒愿之文。《增一阿含》卷九又有迦叶及尸婆罗尊者为施主说哒嚫(咒愿)之文,卷二十五亦同。
而且在《阿含经》中是不允许僧众因为名闻利养而持咒及为人“咒愿”的(《长阿含》卷十四、《中阿含》卷四十七)。又《增一阿含》卷十二(四)记述佛在世时对比丘诃责三种事:一者女人,二者婆罗门咒术,三者邪见之业。
《增一阿含》卷三十五(二)又有婆罗门拥护诸神诵诸咒术、观星相等,为尊者所呵斥的经文。
《增一阿含》卷十八(七)又说:“当知有此四大恐怖来至此身,不可障护,亦不可以言语、咒术、药草、符书所可除去。”
《中阿含》卷四十七(一八○)又说:“见谛人(证初果者),一、不杀父母、阿罗汉,二、不犯戒,三、不舍内戒,不从外求福田,四、不信卜问吉凶,五、不卜问吉凶相应事,六、不舍内苦(纵有重苦)而不求外人持咒、令我脱苦。”
又《中阿含》卷五十四(二○一)亦禁止比丘用咒语令重病者脱苦的经文。如经上说:“世尊叹曰……汝等颇身生疹患,生甚重苦乃至命欲断,舍此更求外,颇有彼比丘、梵夫,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句,持此咒令脱我苦,是谓求苦、习苦、得苦尽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又如《中阿含》卷三十五(一四三)中开示佛是不允许比丘用“占念”(即不能以他相(面相、手相)等占他意的,即不准比丘替他人算命、占相的。)但是在“大乘经典”中却是用“持咒”为人治病,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