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若欲“深入慈心三昧”,尚须配合“正定力修持”,才能在“慈心”与“正定”同时成就时,投生色界禅天上。如释迦牟尼佛于宿世因地时,曾于七年中修慈心三昧,便是“观想”与“正定力”及具备“宿修四无量心定”的基础,才能于七年中成就色界禅定广大慈心证境,死后七劫上升色界二禅光音天……。
乙、阿那律尊者在了脱生死的过程中,经过色界深厚、坚固的四无量心定的修证历程,是“观想而得”?还是用“心眼照见”?
又如《阿含经》所载:“一类圣弟子,无论修‘安般法门’或者‘四念处成就’,心定已,必与慈俱,无嗔无结,广大无量。”请问:这是“观想而得慈心显发”?抑是因“宿修观想纯熟”及深具宿修四无量心定(事行)的基础,而令其于今世一入色界禅定,自然照见嗔结灭除,慈心显发?
如《阿含经》多处记载,一类圣弟子如阿那律尊者在了脱生死的过程中,经过色界深厚、坚固的四无量心定的修证历程,是“观想而得”?还是“用心眼照见”(报得)?
如经文说:“……圣弟子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定已)必与慈俱,遍满二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证无诤三昧),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其慈心证量与所证无诤三昧证量极其甚深、广大、无量、无边,并且将这颗在深厚正定中显发的慈心三昧守护起来,修习再修习“善修义”,令其增广、遍及、遍缘一切世间,遍及一切时空、无量、广大、不可思议),如是修习悲心三昧、喜心三昧亦复如是,修习再修习,令其增广、遍及、遍缘、普及一切世间众生,并且将次第显发修习的慈心三昧、悲心三昧、喜心三昧导入色界四禅舍心定中,苦、乐俱舍,能所双亡。”如经文说:“‘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怒、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丙、行者欲断无始嗔业而修“观想法”,若是修“慈心观”而未能在修观想中真正令其“慈心俱体显发”,则不能证入“慈心三昧”
如经文说,圣弟子所证“慈心三昧”是在深入“色界禅定中”才显发,如经文说:“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请问:圣弟子所证色界禅定广大慈心三昧证境,是“观想而得”?抑是“用心眼照见”(报得)?
当知“观想法”是在“入定前”所修学,因为行者欲断无始嗔业而修“观想法”,若是修“慈心观”而未能在修观想中真正令其慈心俱体显发,则不能证入“慈心三昧”!因“观想法”亦是“咒愿法”的一种,如净行人依《观无量寿佛经》修观,修观佛想成就有一个必备条件,即是“大慈悲心显发。”如《观经》说“诸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丁、“慈心三昧”不仅是“观想而得”更需有色界深厚禅定力,否则如何能因仅于“观想成就”而生色界二禅天?
当知净行人“观佛成就”,“在三昧中见佛”,是因“佛本愿力所致”,尚需“正念力、慈悲心”配合齐修,才能证入“念佛三昧”,才能在“观想中见佛”。禅行者修“慈心观”,没有佛力加被,必须靠自力观想纯熟,方能成就慈心三昧。而成就慈心三昧的“源动力”,就是“正念力、正定力与自己的慈心智眼”因“观想、慈视苦难众生”而在潜移默化间令其具体显发,否则虽然修“观想法”,而自心在行、住、坐、卧间“嗔心不淡、诤讼、是非心不除,何能显露“慈悲心量”?若是在日常行事间不能显发“慈心智眼”,仅止于“观想”,则不能成就“慈心三昧证量”!因为“慈心三昧”不仅是“观想而得”,更需有色界深厚禅定功力,否则如何能因仅止于“观想”成就而生色界二禅天?(如释迦牟尼佛因地于某一世七年中修慈心三昧成就,死后生色界二禅光音天。按二禅定境,已经是进入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之境。)
尤其末法众生,“心粗”、“境细”(按“大乘经典”所说“慈心三昧”观想法,非常微细难以观入),故末法众生不适合修“观想法”,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世间熏陶“四无量心”的事行,已经不易,何况“静下心来修观想”?更何况如一分利根器的圣弟子能够在证入色界禅定时,一入禅定,慈心显发!?故请问:圣弟子证入色界禅定时所显发的“慈心三昧证量”是“观想而得”?抑是“用心眼照见”(报得)?
戊、具有正智、慈心证量的行者,不会不依“他心通、宿命通”等观察众生三世因缘可救、不可救的情况下而无缘随意为众生特别作意、咒愿、救拔
如《禅法要解》说:“初习慈心,愿令得乐,深入慈心三昧已,悉见众生,无不受乐。”此仅止于“观想成就”,不能“实际令众生受乐”,真正深入慈心三昧者,是正念力、正定力与悲愿力齐修,证入色界禅定,至少初禅深厚,已经不是仅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