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
辟支无此法,无岁无弟子;
独逝无伴侣,不与他说法。”
此说明修行者虽证辟支佛果,但是终身独居、不收弟子、不说法度众与诸佛成佛后,建立僧团,广度四众弟子的情形回然不同。
(3)佛、阿罗汉、辟支佛应起塔供养的经文
《增一阿含经》卷十九(九)中又说:“……此有四种人应起偷婆(建塔),云何为四?转轮圣王、漏尽阿罗汉、辟支佛、如来……。阿难当知:漏尽阿罗汉以更不复受有,净如天金,三毒、五使永不复现,以此因缘,如来弟子应与起塔。……有辟支佛无师自悟,去诸结使,更不受胎,是故应起塔。……如来有十力、四无所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得道者令得道,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众人见已极怀欢喜,是谓应与如来起塔……。”(另卷十六(六)亦有三乘分别义、不录)《增一阿含》卷四十九又分辨如来、辟支佛、声闻三乘不同的经文。
7.不能仅以大阿罗汉与小阿罗汉区别佛及声闻弟子之间的关系
(1)佛是否是另外一个大阿罗汉?
由此可知,《四部阿含经》中皆早有记载佛与辟支佛(缘觉)、阿罗汉三者为何不同又为何“平等”的经义出现,绝不是如一分佛学者所言“阿罗汉就是佛”。而且《四部阿含经》皆讲得很清楚,佛的解脱、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及辟支佛解脱其四者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处”。一分研究“阿含学者”硬说“阿罗汉就是佛”,而将《四部阿含经》中皆有“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完全否定,而遗误“初学者”?又有“一分阿含学者”说,虽然阿罗汉不是佛,但是佛是另外一个“大阿罗汉”成就者,佛与阿罗汉之间只有“大阿罗汉”与“小阿罗汉”之间的差别而已。观其意是否是说,佛是俱解脱的大阿罗汉,其解脱心智自然胜过“慧解脱”者?但是在《杂阿含》中佛不只为弟子分辨佛的智慧胜过“慧解脱”者,亦胜过“俱解脱”阿罗汉,亦胜过辟支佛,如具有辟支佛根器的大迦叶对佛言:佛是我大师,我是佛弟子。而且阿罗汉与阿罗汉之间所得“智慧力”及所入“三昧力”又有高低不同。何以证明?
如前述《杂阿含》卷十八及《长阿含》卷十二皆说:“成就俱解脱的大阿罗汉如舍利弗者,只知如来所说、所证‘总相法则’,不知如来心中所念,不知佛心中所有诸法。”
(2)舍利弗所入神足三昧之法目连不知名字
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九(二)又说:“……舍利弗所入三昧,目连比丘不知名字……。佛言:汝(目连)不于神足有退,但舍利弗所入神足三昧之法,汝所不解。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无有量,心得自在,一如舍利弗从心也。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若舍利弗比丘心所念法即得自在。大目连即时默然。”
由此可知,俱解脱大阿罗汉与俱解脱大阿罗汉之间虽然同证空性,但是所入所证神通、所得智慧三昧尚有深浅之分。这个道理,就如同三位身高不同者,同站在大海中,但是“海水及身的程度各有不同”。
而阿罗汉、辟支佛、佛三者不同的道理,就如三只飞鸟遨翔于空际,虽然皆于空飞行(比喻三乘同证空、无相、无所有解脱门),但是所飞高低各有不同(即大阿罗汉与辟支佛及佛所证三昧及所得神通、说法辩才,乃至所得四无量心定各有深浅不同)。这个道理,在《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又有完整的说明。如经文说:“今日如来所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有却弱,亦得四禅于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称计,行四等心(四无量心),是故如来说法无有却弱,非罗汉、辟支佛所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