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会流传在欲界、色界等天上的三界天中及宇宙中其他清净的世界和秽土世界中。因为在“大乘经典”和《阿含经》里告诉我们,不仅地球的人类在听佛说法,同时天界的众生和他方善性世界的无数圣众也会运用神足通下来人间来听释迦牟尼佛说法。
我们就拿《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一○)、《中阿含》卷五十五(二○三)里所叙述的地球时间和天上的时间换算来说:地球世间的五十年是欲界第一层天四天王天的一日一夜,人间的一百年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一日一夜,地球人间二百年是焰摩天一昼一夜,人间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人间八百年,是化乐天一昼一夜,地球人间一千六百年是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
再看看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如果用地球人间的时间来计算,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换算成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时间,只有二十五天之多;又只是第三层天兜率天的七天,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的第二天的中午时刻。
我们想想看,天界的众生,也曾经听过佛说法,佛也曾经到忉利天说过法,乃至欲界、色界各层天上说法。(见《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佛既然在天上为天人说过法,当然天上的众生,也有流传佛法的自由,更有结集经典的自由。如果天界的众生,也将他们所听过的佛法整理、结集出来。而且将他们所结集的经法和戒律,也辗转流传到我们世界来,那么由天人众生听佛说法,流传到我们这个世界的经典,也不是只有阿难在第一次结集经藏时恭诵的“如是我闻”四个字做为原始佛教的依据所能背诵出来的。也就是说明《阿含经》中和“大乘经典”内的许多内容都不是阿难等声闻弟子一定听过的。只要是合乎“修证佛法”的内容,就是具有大智慧的学者听佛说法而传诵出来的。
10.后世佛经是用“分门别类”的方式编排
再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有的人认为《阿含经》里没有菩萨的名称(这里是指《杂阿含经》,事实上《杂阿含》有菩萨的名词),就用种种观点成立“菩萨”这两个字,是后来的人创立出来的。如果读者有经常在翻阅大藏经,就应该明白,经典的汇集,是一种人为的编辑,因为由人为的因素,当然会用检讨、修订、编辑、分门别类的方式来编排,这一点,可以从现存的大藏经中分门别类的现象,得到一种证明。佛弟子当时在印度结集经藏,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某个团体的修行法门和对佛法理解的程度不同,当然会“物以类聚”的结集个个团体所认定的佛法内容。
我们都知道,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大部份真正跟随佛陀身边听佛说法、深悟法义、亲见法性、了脱生死的佛弟子,都跟随佛陀足迹,相继入灭了,这在《长阿含经》里有记载。
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后世的众生,对于佛经和戒律的看法,完全形成一种个人对佛学主观研究的立场,而产生种种不同的见解。就因为现在的佛学者,对佛所说法的见地上各有不同,当然就会产生“我是研究大乘佛经的,我是信仰原始佛法的见大、见小,产生大乘佛教和声闻佛法的对立、纷诤的现象。”而且在大乘佛教的国家,大部份的佛教徒还是接受大乘佛经是佛说的信仰。
然而近十年来,这种大乘与小乘的见解不同的情形,在台湾的佛教界的知识份子学佛中,有日渐增多的趋势。如从各佛学院、佛研所及“佛教卫星电视弘法”看出端倪。这都是近几年来,原始佛教在台湾佛学界研究的风潮兴起后所产生的问题。
我们看凡是由人为因素编辑而成的经典内容与世俗的书籍编辑有同样的现象,就是于这个中间的语文使用的意义,一定已经经过人为刻意的编排,而使得部分佛经内容的流传,多少穿插有传诵经典者、翻译经典者、编辑经典者、辗转流通佛说经典者以其认知法理及所修所证法义为主导,而难免有其主观见解存在。因此而明显的产生派系与派系之间,经典与经典之间的内容,有划地自限的趋向。
譬如由《四阿含》的内容得知,《四阿含》均已经有过“编辑程式”,非“原始第一手资料”。譬如《杂阿含经》中有将“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大都刻意汇编在前半部,从卷十六起才有较多的“杂义出现”。又《中阿含》中是“四部阿含经”内述说佛弟子修学“四无量心法义”最多的经文,但是其他三部《阿含经》较少提到。再则南传的《杂阿含经》和《中阿含经》中皆没有菩萨法,北传的《杂阿含经》和《中阿含经》中也没有菩萨法(查《杂阿含》卷二十三已有“菩萨摩诃萨”的名词出现,然而是编辑在“阿育王事迹中”,一分佛学者认为没有说服力),《长阿含经》中则有多处“菩萨名词(卷一)”少说“菩萨法(卷一、卷二又有菩萨初成无上正觉的经文)”,《增一阿含经》中“广说菩萨法”。再进一步看,《四阿含经》中所讲的,最主要的就是注重了脱生死的原理和修行方法。而大部分的“大乘经典”所提出来的理论,都是注重在成佛的原理和菩萨道的修行方法。这就是显示出印度某一集团的佛弟子,对佛说法的内容的一种偏好及反映出当时那个集团对法的内容所修持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