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大般若经》中广说)(又《杂阿含》卷十二(二九三)佛为比丘说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起(法)倍复甚深难见……。)(二九七)、《大空法经》等以及《增一阿含》卷四十九(八)示缘起性空之法,另《增一阿含》卷四十一(六)亦有若得是空三昧,亦无所愿,便得无愿三昧,以得无愿三昧,不求死此生彼,都无想念,时彼行者复有无想三昧可得娱乐,观察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经文。
又如《中阿含》卷五十(一九四)更明示修“空法”的行进次第。如经文说:“比丘证般若解脱慧,是有其渐进次第的:如①信行者 ②法行者 ③信解脱 ④见到 ⑤身作证 ⑥慧解脱 ⑦俱解脱,简略之。”
又《中阿含》卷五十二(一九五)亦说:“比丘证究竟智(般若空慧),不是一蹴而得,是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得究竟智。如①信三宝 ②往诣善知识处 ③奉习 ④一心听法 ⑤持法 ⑥思惟法 ⑦评量 ⑧观察(观心) ⑨身作证 ⑩以慧增上观eq \o\ac(○,11)11得究竟智,简略之。”又此经对俱解脱、慧解脱、身作证、见到、信解脱、法行、信行有略解。按《中阿含》内有多篇皆对证“般若空法”(俱解脱)的修行次第有详解,不录。
由此可知,“般若空义”,是《阿含经》中已有的经文,只是篇幅不是很多,而在《大般若经》中广说。何谓般若空义?如前述经文说:“无诤即是空义。”而“无诤心”,又含有“柔软心、慈和心、无怨心、无恚心、无结心、清净定心及不动心之谓。”故知“般若空义”,是修行者“正定心、正慧心、忍辱心以及‘四无量心’(无我心、平等心)等成就的果德之意”,不是一分佛学者,虽说‘缘起性空’,然而在一开始修空定,便无想、无观、一空到底、无所说、无所觉、无所知、无所证,空空如也的“断灭空”,以致于不能分辨正法、非法,及不能分辨解脱道、佛道的异同处,而进入“相似空义”之境而不自觉。
又《杂阿含》卷四(九一)有记载居士信、戒、施、慧具足的经文。如经上说:“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又《杂阿含》卷三十三“九二八”、卷三十四“九三三”均有开示居士十六种自利、利他的经文。即信、戒、施、闻、观察、了达深义、随顺法次、法向等法。)
由此可知,《阿含经》中早有佛教诫声闻弟子修六度的经文。不仅出家弟子依“离悭垢心、行解脱施‘行平等心施舍之法’(如前所述)”,就是在家居士佛亦是如是教导,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亦复如是,通在家、出家所修,只是依《阿含》所述,居士最多只能证“三果”。故知不仅“大乘经典”中开示在家、出家菩萨弟子修六度,就是在家、出家声闻弟子亦依六度义修解脱道,乃至证阿罗汉后,亦依六度随缘度众生。也就是说,三十七助道品不离六度义而修。而如何融通六度义修解脱道?愿好学者依《四阿含》所述六度义善思之!不赘述。
然而后世一类佛弟子并不重视《阿含经》中所记载的“六度经义”,而偏重四圣谛、四念处、安那般那念等三十七助道品的修行义理。并且“六度法义”是“大乘经典”及《四阿含》所共有的经文。也就是说,是佛在世时所有佛弟子共同听闻的重要法义,当然是佛所亲说。此“六度”义理,亦不是局限于“简短章句、字数”所能表达完整的。故知经典的结集,不可仅以局限于“人类凡夫的有限思惟、记忆、传诵”,来看具有“定慧神通证量”的“圣弟子”所“记录流通的经文”,然而有一类佛学者执著于“个人的动机”和观念,当然对“经法”的认定,是会有偏颇的。更可悲的是,尤其后世佛弟子居然认定“人间的佛陀”只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怀疑佛陀如何能宣说人类无法记忆的《四阿含》中如此繁多、冗长的经文?何况是“大乘佛经”?
(2)人间佛陀与凡夫一样有生老病死岂能于一世中宣说“大、小乘”等如此庞大的经典?
是故,古老的传说者,不能依“精简扼要”、“易于背诵”的原理去否定“除杂阿含经”以外的经典,均是后起的,误认为虽然《其他三阿含》皆有与《杂阿含》共通的经文,但是《杂阿含》中没有的以外经文,却是后起的成分大,这亦是在“自由心证”范围。就拿前述“四心”及六度的经文来看正是《四阿含》相通的,但是《中阿含》“讲四心”的经文及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