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的证量。)(见《阿含经》所说)
10.修四无量心事行不仅是针对嗔恚重者的对治法门而是任何一位声闻行者、菩萨行者历劫依“六度行门”“净化心性”显现“悲心佛性”的成果展现
故知修“四无量心事行”,不仅是针对“嗔恚重者”的对治行门而言,而是任何一位声闻行者、菩萨行者历劫依六度行门(如布施、持戒、忍辱属慈悲行门,精进、禅定、般若属“喜舍行门”),净化贪、嗔、痴的重要修因基础及重要“净化心性”“显现悲心佛性”的成果展现。
如《楞严经》中亦说:“阿难自言: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此说证明初果者,皆亦启发成佛悲愿心,而此“愿度末劫一切众生”的成佛悲愿心之所以会在听佛诱导后显发,必然是“宿熏而来”。
也就是说,任何一位在“法华会上”的声闻行者,必然宿世熏修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只是转入小乘,暂时忘失宿劫所修),才能在解脱因缘成熟时,于某佛出世时,再次熏修声闻法,而彻底依“定慧”之力斩断贪、嗔、痴,了脱生死。因为一类声闻行者有宿修与佛道悲愿行相应的四无量心定坚定基础,虽然证入灭尽定中,觉性不灭、悲、智不灭,“非指正在证入灭尽定中悲心显发”,而是指其具有宿修“佛道悲愿行”的基础,乃是不即、不离“菩提悲愿心”,故称其“悲、智不灭”,因为在其八识田中“悲、智不灭”,才能在“灭尽解脱后”,经由诸佛劝导,旋即启发宿熏“菩提悲愿心”,回小向大,行菩萨道。
故知《法华经》虽说证阿罗汉者,“不受一切法”暂时忘失宿修菩萨行愿,但是亦不离宿世所修“佛道悲愿行”的深厚“积因”,才能于“法华会上”不退席,接受一乘法。如果有行者不同意阿罗汉具有宿熏四无量心定的深厚基础,而认为不需具有宿修“六度行门”及“四无量心”的“积因”,就能在今生“证空、解脱”,想必其人就是宿熏佛道种子薄弱及在“法华会上”未证言证、我慢深重、自称灭度而实未通证灭之法,只是禅定稍有成就者中的“五千比丘”中退席的其中一位“增上慢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