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当依《阿含经》及《佛名经》所说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至弥勒佛出世以前为何没有第二尊佛出世的“真理”应该深思其义!?
丁、佛不出世迦叶当成辟支佛
《增一阿含经》更有多篇经文记载如来不成佛,迦叶当成“辟支佛”的经文。如经文卷五(六)说:“……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
迦叶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所以然者?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然彼辟支弗尽行阿练若,到时乞食不择贫富,一处一座终不移易,树下露坐或空闲处,著五纳衣或持三衣,或在冢间或时一食,或正中食或行头陀,如今不敢舍本所习,更学余行。”
戊、迦叶比丘是佛在世时具有辟支佛根器的代表者
《增一阿含》卷四十六(二)又说:“……今迦叶比丘,皆愍念一切众生,若供养过去诸声闻,后身方当乃得受报(其意为若供养迦叶今世必得现世报),设我不成无上等正觉,后当由迦叶成等正觉,由此因缘故,迦叶比丘胜过过去诸声闻,其能如迦叶比丘者,此则上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增一阿含》卷四十九(三)亦说:“其有众生恭敬、供养辟支佛舍利者,命终之后,即生三十三天上。其有众生思惟无常之想,回三恶道生天人中。”
己、在佛未出世时才有辟支佛出世
佛又在《增一阿含》卷四十一(五)说明辟支佛果的意义:“……是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设如来不出世时,彼善男子不乐在家,当何所趣向?
佛告阿难曰:若如来不出世时,然善男子不乐在家,自剃须发,在闲静之处,克己自修,即于彼处尽诸有漏,成无漏行。
是时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彼人自修梵行三乘之行,彼人何趣向?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吾恒说三乘之行,过去、将来三世诸佛尽当说三乘之法。……彼人为在何部?声闻部、辟支佛部?
佛告阿难:彼人当名正在辟支佛部。所以然者,此人皆由造诸功德,行众善本,修清净四谛,分别诸法,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履仁行慈,此德广大。”
由此可知,在《阿含经》中早有辟支佛的经文出现,《杂阿含》卷十五亦有辟支佛的经文,而且由《阿含经》证明,辟支佛的修行方法与阿罗汉的修行方法是无有差异的,只不过辟支佛行者特别重视“头陀行”。而且辟支佛的“慈德广大”更胜于声闻行者。如果佛不出世,迦叶会如释迦牟尼佛一样的“无师自悟”的证得“辟支佛果”,由此证知,迦叶比丘具备辟支佛的利根器,更高于诸声闻弟子的“根器”,因为生无佛世,“无师自悟”之故。而当迦叶证得“辟支佛果”后,对弟子们所开示“了脱生死”的法义与“释迦牟尼佛”“无师自悟”后对弟子们开示的“了脱生死”的法义会有差别吗?
庚、声闻弟子、辟支佛所修无异道
观于此点,在《杂阿含经》卷十五(三九三),就有详确的说明,如经文说:“……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由此可知,阿罗汉与辟支佛均是依“四圣谛等法而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辟支佛所修与声闻弟子所修无异道。”而且由《增一阿含经》所说,只要生无佛世,依四圣谛等法修行成就,尽诸有漏,成无漏行者,比声闻弟子的根器更高,“生无佛世,尽诸有漏”故,皆称为辟支佛,而不称为阿罗汉。
辛、辟支佛所修十二因缘法与声闻弟子所修十一法同
《杂阿含》卷四十六(二)又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成就十一法者,必能有所成长,云何为十一:于是比丘,1.戒成就。2.三昧成就。3.智慧成就。4.解脱成就。5.解脱见慧成就。6.诸根寂静。7.饮食知止足。8.恒修行共法。9.亦知其方便。10.分别其义。11.不著利养。如是比丘,若成就此十一法者,堪任长养,所以然者?一切诸行正有十一法。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何以故,正有十一法无有出者。云何为十一:所谓1.阿练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