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示“罗汉‘内证心性’的详实内涵为何”?只是一类声闻弟子往往将“四心”的证量与罗汉的“心善、正直”等解脱心性“分割”,而不深思 “四心”与罗汉“心善、正直”等“心性”有何关连?
(3)《中阿含》内所说一世中得果的经文
虽然《四阿含》皆有声闻弟子一世之中必得道果的经文,如《中阿含》卷二十五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如大迦叶尊者出家八日得三果,九日即证阿罗汉果。舍利弗出家半月得心解脱。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一,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这是“方便劝修四念处”的经文。
而以此经文为证,以致令后学者认为“一生中就能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非常简单的事。问题是:修四念处的目的,最后其心量一定是呈现“无结、无怨、无恚、无诤”之极广甚大之心量,慧解脱者亦然,亦是呈现“心善、正直”之证量。末法禅行者能否在“一世禅修中获证”“无诤三昧”,恐怕很难!
(4)声闻弟子修四心的原意
《四阿含》中,虽然没有篇篇说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的经文,但是声闻行者在未深入色界禅定时,平素在念念相续间的心念为何?是否是“无想、无觉、不动念头、意念停止、如木头人相似?抑是仍然有想、有觉,有念、有思、有所作为?”依《中阿含经》说:佛自述修四禅定的过程中,如在初禅定中是:“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而声闻弟子亦是依佛教导的四禅定而修学禅法。故于欲界定至初禅定中,亦是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就是在平素趣向欲界定的行进间之日常心念,亦是趋向心定、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安祥的“心性”前进……。何以证明声闻弟子在待人处世的“日常心念”是趋于“慈悲、柔和、清净、安祥、定心”的路上行进的?
如《杂阿含》卷四十一“一一二一”说:“佛告释氏,我今语汝,我声闻中有直心者,不谄不幻,我于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缘,彼人则能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斯有是处。复置十年,若九年八年,乃至一年、十月、九月乃至一月、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我教化,至其明旦能令胜进,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胜进,以是因缘,得百千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成就初果、二果、三果。”
如《杂阿含》卷四十七又说:“如是比丘,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若时诸恶鬼神欲往伺求真短,不能得其间便,更胜于饭食众生功德。”(一二五三、一二五四、一二五五、一二五六)
《增一阿含》卷三十九(五)也说:“世尊告曰:比丘若在行路时,为贼所擒,当执心意,无起恶惰,当起护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遍满诸方,持心当如意,犹如此地亦受于净,亦受于不净,……起慈悲喜护(舍)之心向一切众生。”
《中阿含》卷二十四(九八)亦说:“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
《杂阿含》卷四十六(一二二二)亦说:“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以慈心故威力摧伏阿修罗军?亦常赞叹慈心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当修慈心,亦应赞叹慈心功德。”
《杂阿含》卷九(二五五)也说:“常住于慈悲,关闭诸根门。”
《杂阿含》卷五(一○九)也说:“于法复观精进,离诸懈怠心,得喜乐,身心猗息,寂静、舍住……。”此段经文亦是在说明声闻弟子在获得“正定时”,是“禅喜法乐之心”呈现的,而此“定境”的“余心”延续至日常心念,仍然是表现出法喜的、安祥的、慈和的及正智心、寂乐心充满的。
《杂阿含》卷八(二一二)也说:“专精胜进,身心止息,心安极住不忘,常定一心,无量法喜。”
卷九(二三六)也说:“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定中生禅悦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
卷十三(三○五)也说:“彼彼染著悉皆消灭……,身觉乐、心觉乐,身心觉乐故,于未来世生者病死忧悲恼苦,悉皆消灭。”
《中阿含》卷八“三三”亦说:“世尊告曰:阿难,汝奉侍我,身行慈、口意行慈、初无二心,安乐无量无边无限。”
凡此经文,皆是在说明声闻弟子无论“在定境中”及“日常心念”甚至在证初果前的行进中及证初果时,皆是沉浸在“五欲淡薄后的定心轻安、禅悦、安稳、祥和、正直、慈心、寂乐之中”。乃至阿罗汉于五蕴身不取著,心得解脱时,亦是平等舍住(平等心现前,舍离五蕴无常变易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