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帖子
相册
日志
群组
热榜
分享
记录
社区服务
道具中心
搜索
银行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帮助
下拉
用户名
电子邮箱
记住
找回密码
认证码
点此显示验证码
登录
注册
我的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首页
论坛
三藏经典阅读
订阅文章更新
帖子
日志
用户
版块
群组
帖子
搜索
热搜:
书签
≡行善积德≡
≡经藏≡
≡史传部≡
〖杂阿含经 相应部〗
三藏经论
〖阿毘達摩集異門足論学习讨论〗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切换到宽版]
最新帖子
精华区
书签
佛法实践网
>
≡法师答疑卍修行指导≡
>
修行的目的和方法
发帖
回复
«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帖
4251
阅读
0
回复
修行的目的和方法
会敬
UID:14
注册时间
2009-08-25
最后登录
2019-04-16
发帖
354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铜币
356
威望
301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54
铜币
356
威望
301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关注Ta
发消息
只看楼主
更多操作
倒序阅读
复制链接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4-29
感恩天青师兄发心整理法师开示录音文字版
修行的目的和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修行的目的和具体的修行方法。
我们佛教讲修行,我们这些凡间的人都在讲修行,但是修行的目的却各有不同。
外道也讲修行,他们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比如天主教、基督教,他们的目的是想升天,做上帝的奴仆,以此获得永生。
而那些仙家,他们的修行是干什么呢?他们和鬼神有感应,因此出现神通,能够算命算得准一点。
道家的修行,他们想当世健康,死后能羽化登仙,获得永生,他们就偏重修气脉,通过气脉来健康身体,让自己少病,还有一些法术,也是他们所喜欢的。
佛教徒也讲修行,但是每个人目的各有不同。有些人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健康一点,有的为了发财,有的为了升官,有的为了子女,也有些是错的恶的目的的,比如有些人想赌钱的时候能够让他多赚一点,各自目的各有不同。但是我们既然是佛教徒,应该最好的目的是以佛的目的为目的。
看过佛陀传记的人都知道,佛陀是2500年以前,现在的尼泊尔的一个王子,一个小国的王子,他从来没有受过苦,他从出生就被保护得很好,从来没有受过苦,当时他也很年轻,大家知道他为什么修行吗?他在出门游玩的时候,一次见到病人,他都不知道病人是什么,因为他父亲怕他不高兴,所以这些老病死世间痛苦的事情都不让他看到,他在出门游玩的时候,一次见到了病人,他就问赶马车的人“这是什么人?”,赶马车的说是病人,“那病人是怎么回事呢?”,赶马车的给他讲了病人的痛苦,他就问赶马车的奴隶“我能不能不病?”,赶马车的奴隶说,你不能不病,你将来也会生病,他就不高兴了,他就不去游玩了;还有一次,他出门游玩,他见到一个老人,见到老人他也不理解,请教赶马车的车夫,车夫给他讲了老人和老人的痛苦,他问“我能不能不老?”,马车夫告诉他,你不能不老,最终也必然会老,他就不高兴了,又回去了;还有一次见到了死人,他也问这个车夫,车夫告诉他,最终你也必定会死,然后他也心情不好,又回去了;第四次见到了沙门,沙门就是印度的出家人,在没有佛法的时候,印度也有出家人,所以他见到的是属于外道的出家人,车夫就跟他讲,这种人将来有可能不病不老不死,佛祖当初就以这个原因,他出家了。他出家的目的是想彻底地离苦。
现在很多人声传说佛教徒是消极的,实际错了,大错特错了,佛教徒是最积极的。
世间人都体会到世间的苦,在世间生活中自小就在受苦,尤其现在,小学生就开始受苦,天天得十几个小时学习,连玩的时间都没有,我们岁数大的人也都受过很多的苦,那怎么办呢?我们只能受着,还得继续往前受,不断地增加苦。
佛教徒、佛是积极的,他们发现了苦之后就把一切都舍去,抓紧机会去寻找离苦的方法,实际佛教徒是最积极的;
他们对什么消极呢?就是那些能引起苦的东西,佛教徒都消极,自讨苦吃的东西,他们都要抛弃,而能够离苦的东西,他都要精进地提起来。
像我们出家人,佛陀要求我们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还不能特别死心地睡,得要提着点正念睡觉,
全天24小时,都要我们尽量在修行状态中,一点都不许我们松懈,要我们努力精进地修行,所以佛门是非常积极的;他们积极于什么呢?积极于离苦;佛当初出家的目的也是为了离苦,他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发财,他把王位也放弃了,他把家里的财产他很富有的家里的财产、那些眷属也放弃了,他追求的是彻底的离苦。
假如我们的目的只要不是恶的,佛也不反对,因为各人素质不一样,也不能要求大家一样高,但我们佛教徒最好的目的,就以离苦为目的,这是最好的、最符合佛所教的法。
佛出家之后遍学了外道,把外道的各种修行都修到了极致,他们的苦行、他们的禅定,他都修到了最高的水平,佛把天界的禅定一直修到天界的极限,叫非想非非想天的水平,那个水平,是非常寂静的非常清净的,凭我们的能力是发现不了有什么苦的,而佛的慧力非常强,他发现了其中还有苦,他还没有完全断除苦。
即使你升天,寿命虽然非常非常的长,最终还会死,死了之后还在六道中轮回,最终还没有从苦中解脱,所以升天在我们佛教不是个究竟的目的,而其他宗教以为升天就得永恒了;实际佛发现,升天也不是永恒的,最终也会死亡的,佛教承认有天和天王,但是认为他们也是凡夫。
佛学了外道的修法,他达到了顶点,发现他们没有彻底地离苦;后来佛在菩提树下静坐思维,他想,我为什么会受老、病、死这些各种痛苦呢?他发现,哦,原因是我出生了,只要你出生,必定会死。
佛在菩提树下先入了禅定,他在达到四禅的水平中进行了思维,专注地思维,同时他也观察,他就想,
我为什么会有生?那是因为有了“有”,他观察到了是因为有了“有”,就是我们造的那些业、那些烦恼,因为这些导致我们会生;那么为什么会有“有”呢?是因为有“取”,就是我们各种造作,我们有取有舍的那些造作,因为爱我们就会“取”, 因为不爱我们就会推挤,这些“取”导致了“有”、导致了这些业;为什么会有“取”呢?因为我们有爱,有爱有恨导致我们有“取”有“舍”,直至一直推到登顶是因为有“无明”,就是没有看透人生,因此会导致这些轮回的因;既然知道轮回受苦的原因,反过来佛又观察,怎么能够不再受苦?怎么能从轮回中解脱?他就观察,发现“无明尽故行尽,行尽故识尽,识尽故名色尽”,最后“生灭故,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就是断尽无明、断尽贪欲可以达到彻底的离苦解脱。
所以我们修行的目的,我建议大家最好以佛的目的为目的,就是以离苦为目的;而其它的目的呢,只要不是恶的,我也不反对,因为大家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善根是不同的,因缘各有不同;只要是恶的目的,希望大家尽快地都要放弃。
我们知道了这个目的,我们佛门怎么修行才能达到解脱呢?我们修行的方法,就是什么叫修行?我们常说修行、修行,什么叫修行?我们有的以烧香磕头叫修行,我们有的在拜十几万、几十万的头,磕几十万的头,有的把这个当修行,有的把做好事当修行,有的把烧香啊、 有的把唱念啊、有的把念经等等都当修行;实际
佛教的修行是要修我们的身、修我们的口、修我们的心,把那些能造成苦的因素都除尽了,这是我们的修行。
我们佛门修身口的方法是持戒,就是我们要身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佛教修身的方法,当一个人从杀盗淫的人变成一个完全不会杀盗淫的人,那么他是一个进步;对于我们口的修行是不妄语,包括不说谎、不骂人、不挑拨离间、不说各种各样有害的语言,这是佛门的修口;也就是说,佛门修身修口是靠戒律,我们通过持戒来修身修口。
我们的心靠什么来修行呢?
戒只能限制我们身口的行为,我们知道不该打人、不该骂人、不该偷东西,但我们心的贪欲和嗔恨呢?靠这个是难于解决的,我们解决这个靠的是禅定和智慧。
修禅定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呢?修禅定的方法是使心专注于一善境界,通过专注于一善境界来降服烦恼的方法,用现在的词汇呢,也可以说是心理的健康训练。
比如一个人他的脾气很不好,很爱生气,或者爱生闷气,或者脾气暴躁总爱跟人打架,这种人你跟他讲明白道理,他知道生气不好,又伤身体又坏事,但是遇事还要生气,遇到这种情况呢,佛门一般普遍用的是慈悲心的修法,通过专注于慈的心态,对一切众生呢,都以慈的心态,来反复训练,使我们养成一个慈的习惯,对一切众生都升起慈心的习惯,他就变得自然而然地不再会生起嗔心。
比如有人欲望很重,见到谁都爱,那么这种情况呢它也会带来苦,解决这种情况一般佛门用的是不净观,比如白骨观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专注地观察白骨来降服我们的欲望。
比如我们心不能专注,思维事情时因为思维总在跳跃,那么我们观察真理的时候、观察人生的时候就不能透彻地观察,那怎么办呢?我们一般就用观呼吸的方法来训练我们的专注力。
其它像白骨观、慈心观也有训练专注力的效果,通过这些方法,训练我们使心专注于一境,随着我们训练可以将我们那些能够造成苦的心态,包括嗔恨心、包括欲界的贪心、还有散乱心、还有疑、还有昏沉,当把这些造成苦的心理素质除尽的时候,你会得到初禅。
初禅是什么状态呢?在佛经中讲,初禅是“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就是我们通过专注于一境,降服了欲界的恶不善法,就是欲界的烦恼,降服了之后呢,“有寻有伺”是指的呢,我们的心还是比粗的,还有“寻”和“伺”,“寻”、“伺”指的是粗的心态,比如我们观呼吸的时候,我们要寻找呼吸,寻找到的时候再守住他,这个叫“寻伺”,在论中有这个比喻:比如敲钟的时候,我们敲钟的时候,当的一声,敲撞的时候,这个时候叫“寻”,声音在延续的过程“嗡......”这个过程叫“伺”,那么我们的思维呢?它属于粗的思维,初禅有“寻”有“伺”是初禅的缺点,不是优点,说明思维还比较粗,定力不很深;然后“离生喜乐”,离了什么呢?离了欲界的烦恼,就是刚才说的五盖(嗔恨心、贪心、散乱心、疑和昏沉),得到的“喜”和“乐”是什么呢?我们佛门把这感受分了五种,叫“苦、乐、忧、喜、舍”,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上顺意的感受叫做“乐”,不顺意的感受叫做“苦”,我们意识中顺意的感受叫做“喜”,不顺意的感受叫做“忧”,既不苦又不乐,既不忧又不喜的感受叫做“舍”,那么离生喜乐呢,“离”是离了刚才说的那五盖,欲界的烦恼,“喜”呢就是我们意识的欢喜,意识有喜有忧,这个时候,意识的忧消失了,完全不会有忧了,意识上的苦受是完全没有了,只有喜,然后眼耳鼻舌身的苦受呢,也是完全没有了,他只剩下“乐”,那这个“乐”大家注意了,他不是快乐,他在我们眼耳鼻舌身的顺意的感受应该是什么?应该是舒服,我们的感受应该是舒服,喜和乐呢,“喜”跟我们的理解是相同的,我们心里的欢喜,而“乐”呢,实际上应是属于身体的舒服,达到初禅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遍满的舒服和欢喜,这时候你想在全身心上找出一处不舒服的地方都是做不到的,就是初禅已经非常好了,基本进入到一个完全没有苦的状态了,这是初禅天的境界;我们继续专注心就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清净。
今天我们就简单讲一讲初禅的境界,以后我们有机会再把四禅八定的境界讲一讲,将来我们讲观呼吸时再仔细讲。
修禅定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心理变得越来越健康,把那些能造成苦的心态被压制住,而且使我们心有专注力,这样利于我们降服烦恼;另一个就是我们利用这个专注力,后面修智慧;因为定是无常的,最终还会失去的,所以单是靠定,是没法彻底离苦的,要想彻底地离苦还要修慧。
修慧的方法实际上也是很科学的,并不很神秘,是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把我们人生看透了。
修慧的方法和修定的方法有点不同,修定的方法是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修慧的方法是训练我们的观察力,注意这两个区别,一个只是专注,另一个是观察,训练我们的观察力就像训练一个科学家一样的;我们观察什么呢?分了四类观察:一类观察身体的叫身念处,还有观察感受的叫受念处,还有观察心的叫心念处,再有观察法的,叫法念处。佛说,能够使我们觉悟,证得究竟解脱涅槃的门呢,这是唯一之门,你要不修这个四念处,这个人是不可能证得觉悟解脱、不可能证到究竟的涅槃的,你光是祭拜、光是祈求,可以得到感应,但得不到智慧,智慧是靠四念处的观察的训练来得到的。
这个“定”呢,有的翻译成“定”有的翻译成“止”,“慧”的这部分有的叫“观”有的叫“慧”,就是“定”和“慧”,有的翻译成“止”和“观”。
“观”的印度话叫“Vipassana”,身念处观察身体的方法包括哪些呢?比如我们观察身体的结构,观察我们的头发、皮肤、里头的肉、骨头、内脏,观察我们的这些组成,这些有的给取名叫“三十六物”,而在南传佛教中有“三十二相”,所以,他们叫“三十二身分”,我们汉传佛教的经中提到了“三十六相”,所以叫做“三十六物”;还有我们常说的不净观,不净观有九种,最常用的就是白骨观,也是属于身念处的方法;还有像我们教的“行禅”的方法,就是观察我们的动作,观察我们的行为的,也属于身念处;还有观察“四大”的,也属于身念处,就是观察组成我们身体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叫地、水、火、风,这最基本的元素的,这个呢,也是属于身念处。
受念处呢,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碰到不顺意的感受都叫“苦受”,而顺意的感受叫“乐受”,两者之间既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叫“舍受”,我们观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的变化,通过观察感受的变化也能觉悟真理,断尽烦恼。
心念处在佛经中的描述呢,就是观察我们的心念,就是贪心起时知道贪心起,贪心灭时知道贪心灭,嗔心起时知道嗔心起,嗔心灭时知道嗔心灭,舍心起时知道舍心起,舍心灭时知道舍心灭,就是观察我们的心念的生灭,通过观察你会观察越来越细致,最终你知道心念的无常、苦、无我,最终也可以得到觉悟、证得究竟的解脱。实际我们禅宗的参话头,也类似于属于这个心念处的一种方法。
什么叫法念处呢?法念处包括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这个法念处的解释各有不同。有的解释就是观察意识所取的境界,因为意识所取的境界叫做法尘,观察法尘叫法念处;也有的,你看观察五蕴有“色、受、想、行、识”,其中“色”在身念处中已经观了,“受”在受念处已经观了,“想、行、识”在心念处已经观了,为什么单立出一项叫法念处呢?有的解释呢,是整体的观,叫法念处;我跟他们理解都不一样,你们参考,我的并不一定对,我认为是观察佛所讲的法,佛说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的,就以佛所讲的这个真理,我们观察、确认,以这个方法解脱的,叫法念处,比如佛讲了十二因缘,我们以佛所讲的这个法来观察的,而那个观察身、受、心呢,它是直接观察我们的实物的,而法念处是以佛所建立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等这些法来作为观察而证解脱的。
什么是我们真正的修行呢?是持戒、禅定、智慧,还是其它的呢,比如我们祭拜、烧香、磕头啊,能得到什么?也能得到一些东西,得到的是福报,得到的是善缘,结了善缘,那你最终想要证得解脱的时候,就得要修这个持戒、禅定、智慧,你要不修这个,是不可能证得究竟解脱的。
修行我们要搞清楚,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都想成佛,有没有一个佛还会不持戒还会做恶的佛?不会有吧?那你不想持戒想成佛是不可能的;那有没有一个没有禅定的佛呢?也是不可能,你光想念个佛号、念个咒语、磕个头就想成佛,是不可以的,你必须把禅定修成,你得得到、修成佛的功德才可以;那有没有一个愚痴的佛成立呢?他更是不可能的,那你不修智慧,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这戒定慧是我们必修的课。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举报
顶端
发帖
回复
«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ttp://buddh.cn/BBS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隐藏
快速跳转
佛法探讨
≡法师答疑卍修行指导≡
≡学修心得≡
≡实修方法≡
三藏经论
≡经藏≡
≡律藏≡
≡论藏≡
≡史传部≡
综合类
≡佛教文化≡
≡心情故事≡
≡行善积德≡
论坛管理
≡公告、投诉、建议 版主申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