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6919阅读
  • 2回复

杂阿含经新译 (601-700经) 悟慈长老      自依止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159
铜币
160
威望
98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六○一、萨罗经:本经叙述如果名色灭而无余的话,则永断生死,而灭苦乐。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那位天子说偈而说:
萨罗小流注  当于何反流  生死之径路  于何而不转
世间诸苦乐  何由灭无余
(萨罗〔池、渊〕里,有小流水之注入,应当要怎样才能反流呢?在于生死的径路,要怎样才不会一再的轮转呢?世间的种种苦与乐,要如何才能得以灭尽无余遗呢?)(萨罗译为池、渊,转申为生死轮回)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眼耳鼻舌身  及彼意入处  名色灭无余  萨罗小还流
生死道不转  苦乐灭无余
(如眼耳鼻舌身,以及那个意入处,暨名色〔心、物〕,都灭尽芜余的话,萨罗〔池、生死〕就小有远流〔枯竭而无水可流出,也就是生死已断〕。到这时,则生死之道,已不会再转,苦乐等都已灭尽而无余遗。)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那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实时隐没不现。



六○二、伊尼耶经:本经叙述眼等之六,如果离欲的话,就会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之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其身上的光明,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说:
伊尼耶鹿    仙人中之尊  少食不嗜味  禅思乐山林
我今敬稽首  而问于瞿昙  云何出离苦  云何苦解脱
我今问解脱  于何而灭尽
(如伊尼耶〔鹿之一种〕之鹿之  ,乃为仙人当中最为尊贵的,为少食,为不嗜着于诸味,都在禅思而喜乐在于山林寂静之处)(伊尼
耶鹿之  ,为胫的一端。佛的双踹纤圆微纱,有如鹿王之  ,故称之,是三十二相之一)。
(我现在恭敬稽首礼拜!要请问这位瞿昙世尊镇!到底要如何才能出离苦处?要怎样才能由苦恼得到解脱?我现在要请问能解脱的道理。到底要如何才能得到灭尽呢?)
那时,世尊说偈回答而说:
世间五欲德  心法说第六  于彼欲无欲  解脱一切苦
如是于苦出  如是苦解脱  汝所问解脱  于彼而灭尽
(世间有五欲之德〔五种欲之功用〕,心法〔意〕则排为第六。如果对于这些欲,已没有欲望的话,就能解脱一切之苦。)
(若能如是的话,就是已由苦恼超出。若能如是的话,就是已由苦恼解脱。你所问的解脱,就是在于这情形之下,灭尽而解脱的!)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那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即隐没不现。



六○三、诸流经:本经叙述信与不放逸与智慧的功德。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天子,其容色很绝妙,在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
佛足,退坐在一边。其身上的诸光明,乃遍照于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那位天子说偈问佛而说:
云何度诸流  云何度大海  云何能舍苦  云何得清净
(怎样才能度脱诸流〔生死瀑流〕呢?怎样才能渡过大海〔生死苦海〕呢?怎样才能舍弃一切苦恼呢?怎样才能得到清净呢?)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信能度诸流  不放逸度海  精进能除苦  智慧得清净
(信就能渡过生死的瀑流,不放逸就能渡过生死的苦海,精进即能除弃苦恼,有智慧即能得到清净。)
这时,那位天子又说偈而说: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盘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语译如前)
那时,那位天子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稽首佛足后,即隐没不现。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二完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付录)



六○四、阿育王因缘经:本经叙述阿育王之出世,及其赞佛、供养佛僧之因缘。此经应为付录之一。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在于朝晨,着衣持钵,和诸比丘僧们入城去乞食。其情形,有偈可以左证!
身色如金山  端严甚微妙  行步如鹅王  面如净满月  世尊与众俱
(世尊的身色,有如金山端严而非常的微纱。其行起步来,有如鹅王,其面貌乃如清净的满月。世尊和众比丘僧俱行而入于王舍城。)
这时,世尊以其御足践踏城门的限地时,曾作六种的震动。如偈所说的:
大海及大地  城郭并诸山  牟尼足所践  动摇如浪舟
(不管是大海,或者是大地:不论是城郭,或者是诸山,牟尼之御足所践之处,其动摇的程度,都如海浪中的舟舶。)
佛陀就是变现像如是的神力的!这时,城内的诸民众,都高唱而说:「奇特哉!这未尝有之法!变现这种神力,如佛世尊之入城时所示现的。像如是种种,乃为未曾有之法!」
如偈所说如下:
地下即成平  高地反为下  由佛威神故  荆棘诸瓦砾
皆悉不复见  聋盲及瘖痖  即得见闻语  城郭时乐器
不击妙音出
(地下即成为平坦,高地反而为下降。由于佛陀的威神之故,那些荆棘,以及瓦砾,统统都不再出现。聋者盲者,以及瘖痖的人,都能见、能闻、能语的了。城郭内,这时的乐器,虽然不经人打击,却会放出妙音来。)
这时,世尊的光相之普照,有如千日之焰那样。如偈所说如下:
世尊身光明  普照城邑中  民人蒙佛光  凉若栴檀涂
(世尊的身上的光明,普照于城邑之中。民众承蒙佛光之普照,其凉快的程度,乃如涂栴檀那样。)
这时,世尊顺着城邑而行。那时,那个地方有两位童子,一位为上等的族姓,第二名为次等的族姓,二人共同在沙堆中嬉戏。第一位名叫阇耶(德胜),第二位名叫毘阇耶(无胜),他们都遥见世尊向这边来,一看就知道乃以三十二大人相来庄严其体的。这时,阇耶童子,心中曾作此念而说:「我应该以麦麨来供养佛陀。」这样决定后,就仍以手捧着细沙,放在世尊之钵中。
这时,毘阇耶量子,乃合掌而随喜,如偈所说如下:
见大悲世尊  通身一寻光  勇颜覩世尊  心生大敬信
捧沙即奉施  得离生老际
(拜见大悲的世尊,全身都有一寻的光明。一覩勇颜的世尊,心内即生大敬信。捧沙,以奉献布施于得离生老的边际的世尊!)
这时,那位童子发愿而说:「我愿以此惠施的善根功德,能得一天下的一伞盖之王,即于此生能得供养诸佛。」如偈所说如下:
牟尼知彼心  及彼意所愿  受果增善根  及福田力故
即以大悲心  受其奉施沙
(牟尼-世尊,知道那位童子之心,以及他的心意之所愿:能受大果,而增善根。由于其种福田之力之故,佛陀就用大悲之心,接受其奉施之沙。)
这时,阇耶重子,由于这种善根,当得为王,而为阎浮提的国王。乃至能得成就无上的正觉。因此之故,世尊乃出微笑。那时,阿难看见世尊发出微笑,就合掌向佛,而白佛说:「世尊!诸佛世尊,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应供、正等觉),并不是没有缘故,而会发出微笑的。现在佛陀世尊,到底是为甚么缘故,而发出微笑的呢?」如偈所说如下:
世尊离调笑  无上世中尊  齿白如珂玉  最胜今发笑
勇猛勤精进  无师而自觉  妙言令乐闻  无上柔软音
而记彼童子  梵音远清彻  无上两足尊  记彼施沙果
(世尊乃离开调笑的觉者,为无上的世间中之至尊!牙齿之白,有如珂玉,最胜之尊,现在发出微笑。)
(勇猛而勤于精进,无师而自能觉悟者,其微妙之音,能使人喜乐于听闻。以无上的柔软之音,而记别那位童子,其梵音乃深远而清彻!无上的两足尊,记别那位奉施沙而能得到的果报。)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说:「如是!如是!如你所说的:诸佛世尊,如没有因缘的话,也就不会发出微笑的。我现在发笑,其中乃有因缘的。阿难!你应知道!在我灭度后,经过百年之后,这位童子会在于巴连弗邑(华氏城)统领一方(四洲之一方),为一转轮王,姓孔雀,名阿育(无忧),会以正法治化。又会广布我的舍利。当造八万四千法王之塔,安乐无量的众生。」如褐所说:
于我灭度后  是人当作王  孔雀姓名育  譬如顶生王
于此阎浮提  独王世所尊
(在我灭度后,此人当会作国王,姓孔雀,名叫阿育。喻如顶生王那样,会在此阎浮提,独自于世间为王,而受世人所尊崇)。
阿难!你来将此钵中所施之沙取出,然后舍置在如来的经行之处,你应到那边去。阿难即受教听令,就取出钵中之沙,舍放在如来的经行之处。
佛陀又说:「阿难!你应知道!在巴连弗邑里,有一位国王,名叫月护。那位国王所生之子,名叫频头娑罗,当会统治该国。频头娑罗王又有王子,名叫修师摩。
这时,在瞻婆国里,有一位婆罗门的女孩,极为端正,使人喜乐见她,是该国家所珍重的女人。请位相师们,瞻见此女人之相时,就记说该女人而说:『将来会做王妃。会生有二子,一名当领一天下,一名当会出家去学道,当会成为圣迹。』
这时,那位婆罗门听到那些相师所说之记说,就非常的欢喜,就带此女孩,往诣巴连弗邑。用种种的庄严,来庄严该女人的身体,欲嫁给修师摩王子。相师说:「应该嫁给频头娑罗王,该女人当会生有福德之子,其子当会绍继王的基业。」婆罗门就将该女孩嫁给这位国王。国王看见该女孩,端正而又有福德,即拟纳她为夫人。从前的夫人,以及那些婇女们,看见这位新夫人之来到,就作此念而说:『此女人极为端正,为国中所珍贵的,王如果和她相娱乐的话,定会弃舍我们,乃至连看也不愿看!』因此,宫中的女人们,就叫她学习剃毛师之业。她就统统把它学习完毕,而为国王料理鬓发。在料理之时,国王非常的欢喜,就问该女人说:『妳有甚么希求之事吗?』女人启白国王说:『唯愿大王之心,能爱念我而已!』像如是的经过三次之启白!
这时,国王说:『我是剎帝利灌顶之王,妳是剃毛师,怎样能得爱
念妳呢?该女人启白国王说:「我并不是下贱之族姓所生的,乃为高级种族婆罗门的女孩。相师曾对我的家父说:此女孩应该嫁给国王。因此之故,到了这里来的。」国王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是谁叫妳学习那些下劣之业呢?』女人启白国王说:『是旧夫人,以及婇女们叫我学习这种业的。』
国王听后,勅今说:『从今以后,不可再习下劣之业。』国王就把她立为第一夫人。嗣后国王则常和她同娱乐。就此,就怀有孕。怀胎月满,就生一子,生产时,极为安隐,产母并没有甚么忧恼。经过七日后,就立字为无忧。后来又生一子,名叫离忧。无忧为一位身体粗涩的王子,父王并不附捉,感情大减,并不怀念他。父王因此,欲试二子,就请宾伽罗阿(为婆罗门)来,而对这位婆罗门说:『和上(师父)!请您观察我的诸王子,在我逝世后,那一位当会继承王位呢?』婆罗门说:『将这些王子们带出城外的金殿园馆中,在那里当会观察其相!』乃至将王子带出城外,而至该园。
这时,阿育王之母,对阿育王子说:『据我所知。国王已出金殿园馆中,在那里,将观察诸位王子而说:在我逝世后,谁适当于继承王位的事。你现在为甚么不去呢?』阿育王子启白母说:「国王既不观念我,也不喜欢见我。」其母又说:『但到那边就是!』阿育王子又启白说:「母勅令我需到那边去,我现在便到那边去就是。但是愿母后当送饮食给我。」其母说:『如是!当出城去!』
这时,阿育王子,出城门后,遇到一位大臣,名叫阿  罗陀。这位大臣问阿育王子说:『王子现在要到甚么地方去呢?』阿育王子回答说:『听说大王已出城到金殿园馆,要观察诸王子而说:在我逝世后,谁适当于继承王位。因此,我现在要到那边去。』
国王事先曾勅大臣说:『如阿育王子要来时,当叫他乘老钝之象
来,又以老人为他的随从眷属。』这时,阿育王子就乘那老象,乃至园馆中,在诸位王子中,坐在于地上。
这时,诸王子各各都吃下饮食(副食物,种种肴膳)。阿育王子之母,即以瓦器盛酪饭,送给阿育王子吃。像如是的诸位王子们,就各食其饮食。这时,父王问相师说:『此中那一位有王相,当会绍继我的王位呢?』这时,那位相师观察诸王子后,看见阿育王子具有了国王之相,当得绍继王位。然而又作此念:『这位阿育王子,乃大王所不适应喜欢的人物。我如果说他可继王位的话,大王必定会愁忧不乐。』就向大王说:『我现在要总记』(不直说,而假说要记说)。大王回答说:『依师的教言去做好了』。相师说:『王子里面如有乘好乘的人,此人就会当作国王。』这时,诸王子听相师所说,就各作此念:『我乘的为最好之乘。』这时,阿育王子说:『我乘的是老宿之象,我当会得作国王。』
这时,大王又对相师说:『愿更为观察授记吧!』相师又回答说:『在此里面,有第一座的人,他当会作国王。』诸王子就各相谓说:『我坐的是第一座。』阿育王子说:『我现在坐在地上,我的座位为胜座,我当会作王。』
大王又对相师说:『请更为重观。』师又回报说:『在此里面,用上器,而上食的人,此人当会得王位。』…乃至阿育王子曾作此念:『我有胜乘、胜座、胜食。』这时,大王观察诸王子之相完毕后,就回驾还宫。
那时,阿育之母,问阿育王子说:『谁当会作王呢?那位婆罗门又记说谁呢?』阿育王子启白说:『他说:上乘、上座、上器、上食的人,当会作为王的太子。我自见我,有了这些条件,当来定会作为国王。因为我以老象为乘,以地为坐,以素器盛食,以梗米杂酪饭为
食。』
这时,那位婆罗门知道阿育王子当会作为国王,就屡次修敬其母。其母也重饷那位婆罗门,就便问说:『大王如驾崩后,谁当会继承王位呢?』相师回答说:『此事乃不可说的。』像如是的乃至问三次。相师说:『我当对妳说:妳要慎重,不可使他人知道:妳所生的此子,名叫阿育,就是此人是!』夫人白说:『我现在听到此语,欢喜踊跃。如果大王听到的话,就会对于师父您有所不生敬信。师父现在可回到您的住处,如果我所生之子作国王的话,师父当会得到一切的吉利,我会尽形寿供养您!』
这时,频头娑罗王所统治的边国-德叉尸罗造反。那时,大王曾对阿育王子说:『你带领四种兵众,去平伐那个边国。』虽然这样的交代嘱言,但是阿育王子将去讨伐时,都不与他兵甲。
这时,侍从就白王子说:『现在将去征伐那个边国,然而并没有军仗,怎么能够得以平定呢?』阿育王子说:『我如果能为国王,有其善根的果报的话。兵甲就会自然而来集。』当发此语之时,寻声而大地裂开,兵甲乃从地中出来。就率领这些四兵,去征伐那个边国。
这时,边国的诸国民众,听闻阿育王子之军队攻来,就整理道路,庄严城郭,执持吉瓶之水,以及种种的供养物,来奉迎王子,而作此言:『我们并不是要逆反,大王以及阿育王子,然而诸臣之辈,曾不利与我们,我们因此之故,才背违圣化的』。就用种种去供养王子,请王子们进入该城邑内。王子平定此国后,又使他去征伐佉沙国。
这时,有二位大力士为王子平治道路,推诸山石。又有诸天宣令此国而说:『阿育王子会当大王而统治此天下,你们不可兴起逆意。』那国的国王就因此而降伏。像如是的,…乃至平定此天下,至于海际。
这时,修师摩王子出外去游戏,又遇逢一大臣,大臣不修礼法,王子就叫人打拍其身体。大臣作此念说:『这位王子还未得到王位,就使性如此,如果让他得到王位时,其气势就不可当的了。』又听闻阿育王子得天下,得坏五百大臣。我们应该相与而立阿育王子为王,以便领此天下。』
其次,曾遇德叉尸罗国反逆,诸臣就共议而说:『今修师摩王子去征伐。』国王也应允,就遂时起兵去征伐该国,然而却不能降伏该国。
这时,大王又得重疾,大王就对诸臣说:『我现在欲立修师摩为王,令阿育王子去征伐该国。』这时,诸臣因欲今阿育王子登王位之故,就用黄物涂在阿育王子的身体,以及颜与手脚,然后诸臣就白大王说:『阿育王子现在得染重病。』诸臣就庄严阿育王子,请至王所而说:『现在且暂时立此子为王,我们以后再慢慢的当立修师摩王子为王。』大王听此语后,非常的不喜,乃忧愁不乐,默然而不语。
这时,阿育王子心念口言而说:『我如果应该正得王位的话,则诸天自然会来,会以水灌我之头顶,会以素缯系在我首。』寻其声,而诸天即以水来灌在阿育王子之顶,也以素缯系在其首。这时,大王看见此相貌时极生愁恼,即便命终。
阿育王依礼法去殡葬其父王后,就立阿  楼陀为大臣。
这时,修师摩王子闻其父王崩背,现在又立阿育为国王,其心乃不能忍耐,即集诸兵,欲来伐阿育王。阿育王在四门中,二门安二位力士,第三门安大臣,自己则守在东门。
这时。阿  楼陀大臣,造机关木象,又作阿育王之像,像则骑象,而把它安置在于东门之外。又作无?的火坑聚,而以物把它盖覆起来。等修师摩王子来时,阿  楼陀大臣就向修师摩王子说:『您如欲
作王的话,现在阿育王正在东门,可以去伐他。如能捉得此王的话,自然能得作为大王。』这时,那位王子就趣往东门,就堕落于火坑,便告死亡。
那时,有一力士,名叫跋陀罗由陀(贤踊),闻说修师摩王子已终亡的消息后,就厌世,而带无量的眷属,在于佛法中出家学道。由于加行勤勉而精进之故,终于逮得漏尽,而成就阿罗汉道。
阿育王自此,则以正法去治化。这时,诸臣之辈,都以:『我们共同拥立阿育王的。』因此之故,都轻慢于阿育王,并不行君臣之礼。阿育王也自知诸臣都轻慢于他。
这时,阿育王故意对诸臣们说:『你们可以去摧伐会生花果之树,更植那些刺棘。』诸臣回答说:『未尝见闻过将华果之树却除,而植之以刺棘。我们所见过的都是除伐刺树,而换植能生果实之树。』乃至阿育王三次勅令伐树,也不见他们的回响。
那时,国王(指阿育王,以下同)忿怒诸大臣,就持利剑,杀死五百名大臣。又有一时,王曾带一些婇女眷属,出城外之园中去游戏,而看见一棵无忧树,其树正开敷着极为艳盛的华朵。王看见后说:『此华树和我同名』而心生欢喜。大王的形体丑陋,皮肤也粗涩,诸婇女们,内心都不爱王。由于憎恶大王之故,就用手去毁折这棵无忧华树。大王从睡眠中觉醒时,看见无忧树之华,狼藉在地上,心生忿怒,就系诸婇女,以火烧杀。大王所作的这些事,都是暴恶的行动之故,被人称做:『暴恶的阿育王。』(指未信佛前)
这时,阿  楼陀大臣白大王说:『大王不应作这种法。为甚么可以亲手去杀人,去杀死诸臣、婇女呢?大王现在应该立一位专门屠杀之人。如遇有应该斩杀的人,就交给他去处理。』大王因此,宣布要立一屠杀者。那个地方有一个山,其名叫做耆梨,山中住有一位织师
家。织师有一孩子,也叫做耆梨,非常的凶恶,常槌打系缚小男小女,以及执捕水陆的众生,乃至拒逆父母。因此之故,世人都传其名叫做『凶恶的耆梨子。』
这时,大王的诸使者对他说:『你能够为王斩杀那些凶人吗?』他回答说:『一切阎浮提内有罪之人,我都能净除,何况这一方的凶人?』
这时,诸遣使们回去启白大王说:『我们已找到这种凶恶的人了。』大王说:『觅到而带来了么?』诸使就叫人去请他,他即回答说:『请小忍一些。让我告辞父母。』就去向其父母禀告上述等事。父母听后说:『孩子!你不应作这种事。』像如是的三次勅令其子。其子就起不仁之心,就将其父母杀害后,然后去报到。
诸使问他而说:『为甚么经过这么久,而不速来呢?』这时,那位凶恶者就其说经过的上事。诸使者就将这些事其启大王。大王即勅令他而说:『我所有的罪人,事应至死,你当知道!』他启王而说:『请为我盖一舍宅。』王乃至为他盖造房屋宿舍。其舍极为端严,唯开一个门,门也极为精严。在于其中间,曾作治罪之法,罗列其一一,状有如地狱,其狱极为胜好。这时,那凶人启王说:『我现在要向大王您请一个愿,如人进入此中的话,就不允其再出去。』王回答说:『照你所乞之愿,当给与你!』
这时,那位屠主,曾往诣寺中,听诸比丘们说地狱等事。有一位比丘为他讲地狱经:『如有众生,转生地狱的话,地狱就会执捉那位罪人,用热铁之钳,去钳开他的口,以热铁丸放入其口内。其次乃用融铜去灌入其口。又有用铁斧斩截其体,又有用杻械枷  检系其身。又有用火车炉炭,又有用铁巷镬,又有用灰河,又有用刀山剑树,都其如天的五使经里所说的。那位屠主其闻比丘说这些事后,就关闭他的
住处,其所作的治罪之法,都彷照比丘们所说的,而按此法去治罪人。
又有一时,有一位行商的商人,带其妇人进入于大海,在海中行船时,其妇人便生一子,名叫为海。像如是的在于海中的工作,经过十余年,都采诸重宝,回到其故乡。然而在道中,值遇五百名贼盗,将商主杀死,而夺其宝物。
那时,商主之子,见其父被伤死,以及失去了宝物,就厌世间之苦之故,在于如来法中,去出家学道,远离其本土,而游行于诸国,依次而到了巴连弗邑。在此过夜后,在于朝晨着衣持钵,进入城内去次第乞食,误入于屠杀之舍宅当中。
这时,那位比丘,遥见舍内,见有火的车、炉中之炭等,治诸众生等物,有如在地狱中,寻生恐怖,衣毛都竖立起来,便欲逃出其门。这时,那位凶恶的,就去捉住那位比丘而说:『进入此中的人,并没有人能够得出,你现在必定死在这里。』比丘听其所说,心生悲毒(非常的悲伤),泣泪满于双目。凶主就问他说:『你为甚么像小儿的啼哭呢?』
那时,比丘用偈回答说:
我不恐畏死  志愿求解脱  所求不成果  是故我啼泣
人身极难得  出家亦复然  遇释师子王  自今不重覩
(我并不是恐怖死亡之事,我乃志愿求得解脱,然而所求的,还不能成果,因此之故,我才会啼泣的。)
(人身极为难得,能够出家之事,也是同样的。我既幸遇释教如狮子王,然而从今以后,不能再重见佛教了。)
那时,凶主对比丘说:『你现在必死,还有甚么忧恼呢?』比丘又用哀言回答说:『求你允我少时的生命,延至一个月?』那位凶主不
核准。像如是的日数渐减,止于七天,凶主就允许他。
这时,这位比丘知道将死不久,就勇猛精进,坐禅息心,然而还不能得道。到了第七天,那时,王宫内之人,有事必死之罪,就送去交付那凶恶之人,令治该女人之罪。凶主就将该女人放在石臼中,用杆捣她,使她成为碎末。
这时,那位比丘看见此事,就极为厌恶此身而说:『呜呼!苦哉!我将于不久之后,也当会如此!』他说偈而说:
呜呼大悲师  演说正妙法  此身如聚沫  于义无有实
向者美女色  今将何所在  生死极可舍  愚人而贪着
系心缘彼处  今当脱  木  令度三有海  毕竟不复生
如是勤方便  专精修佛法  断除一切结  得成阿罗汉
(呜呼!大悲的本师-演说正妙之法!说此身乃如聚泡沫一样,究竟其义并没有实在之物。从来为美女而有艳色,现在到那里去了呢?生死本来极为简单,而可以舍弃的,然而愚痴之人却会贪着而依依不舍。)
(应系心而缘于彼岸之处,现在应当脱离  木,使其能渡过三有的苦海,而毕竟不再轮回转生。)
(比丘就是如是的勤勉而方便,而专心一意的精修佛法,终于断除一切的结缚,而得成阿罗汉果。)
这时,那位凶恶之人对于这位比丘说:『期限已尽了。』比丘问说:『我不了解你所说的。』那位凶恶人回答说:『先前期约宽限你再活七天,现在既已届满七天了。』比丘就以偈回答说:
我心得解脱  无明大黑闇  断除诸有盖  以杀烦恼贼
慧日今已出  鉴察心意识  明了见生死  今者愍人时
随顺修圣法  我今此身骸  任尔之所为  无复有吝惜
(我的心已得解脱无明的大黑闇。已断除诸有之盖,而以杀灭烦恼之贼!慧日现在已经出现,而能鉴人的心意识,而明白的彻见众生的生死。现在为怜愍他人之时,随顺而修圣法。我现在的此身骸,可任尔之所为,不会再有吝惜的了!)
那时,那位凶主就执拿那位比丘,放在于铁镬的油中,加足了薪火。其火却燃烧不起来。假使燃烧,也热不起来。凶主见火不烧燃,就打拍使用人一番,而亲自燃火,火即猛盛起来。经过一段时间,打开铁镬之盖一看,则看见那位比丘在铁镬中坐在莲华的上面。凶主乃生希有之心,而将此事启禀国王。国王便庄严其驾乘,率领很多臣从,来看那位比丘。
这时,那位比丘,知道将调伏大王之时间已到,就把身升上虚空,有如雁王。又示现种种的变化,都如偈内所说的:
王见是比丘  身升在虚空  心怀大欢喜  合掌观彼圣
我今有所白  意中所不解  形体无异人  神通未曾有
为我分别说  修习何等法  令汝得清净  为我广敷演
今得胜妙法  我了法相已  为汝作弟子  毕竟无有悔
(大王看见这位比丘之身升在虚空中的情景后,心怀大欢喜,就合掌而观仰那位比丘圣者。)
(大王说:『我现在要请问您!我的内心所不能了解的事。为甚么您的形体并没有异于人,而却能有这种未曾有的神通变现呢?请为我分别详细解说,到底是修习甚么法,使您能够得到清净的呢?请为我广开敷演,使我能得胜妙之法。我如了解法相之后,就会作您的弟子,绝对不会反悔的!』)
这时,那位比丘,曾作此念:『我现在调伏这位大王的话,就有很多人会被其所导引,而摄持佛法。当会广大的分布如来的舍利,安乐
算不尽的众生。会在此阎浮提,尽使民众信仰三宝。』
由于此因缘之故,就自显其德,而为王说偈而说:
我是佛弟子  逮得诸漏尽  又复是佛子  不着一切有
我今已调伏  无上两足尊  息心得寂静  生死大恐怖
我今悉得脱  永离三有缚  如来圣法中  获得如是利
(我是佛的弟子,已经逮得诸漏已尽的果位。又是佛子之故,已不着于一切有。我现在已经调伏,是无上的两足之尊〔指阿罗汉果之人天之最尊〕。已息心而得寂静的境界。对于生死的大恐怖等事,我现在都已得解脱,永离于三有之系缚。我乃在如来的圣法当中,获得如是之法利的!)
这时,阿育王听闻那位比丘的演说之后,就对于佛陀生大敬信,就又白那位比丘说:『佛陀未灭度时,对我怎样的记说(预言)呢?』比丘回答说:『佛陀记说大王您是这样的:在我灭度后,经过百岁之时,在于巴连弗邑(华氏城),有三亿(三十万)之家户。那个国家有一位大王,名叫阿育,当会统治此阎浮提,而为转轮王,会以正法去治化。又会广布我的舍利,在于阎浮提,建立入万四千塔。佛陀就是如是的记说大王您的。然而大王您现在却造此大地狱,杀害算不尽的民众。大工您现在应该慈念一切众生,布施无畏,使民众能得安隐。因为佛陀之所记说大王,乃要大王当如法修行!』
并说偈说:
当行哀愍心  莫恼诸群生  当修习佛法  广布佛舍利
(应该要发起哀愍之心,不可以恼害诸众生。当应修习佛法,广布佛的舍利。)
这时,阿育王对于佛陀之所教诫,极生敬信之心,就合掌而向比丘作礼,而说:『我得过大罪,现在向比丘歼悔!我所作的一切,都非
常的不对。我愿为佛的弟子,请受我歼悔!舍心而不再责备!我这位愚人,现在要扳命于佛法!』而说偈说:
我今皈依佛  无上胜妙法  比丘诸众尊  我今尽命皈
我今当勇猛  奉受世尊勅  于此阎浮提  普立诸佛塔
种种诸供养  悬缯及幡幢  庄严世尊塔  妙丽世希有
(我现在要皈依佛陀,对于无上的胜妙之法,以及比丘诸众尊,我现在要尽寿命去皈依。我现在当会勇猛,而奉受世尊的勅令,在此阁浮提普立诸佛之塔。用以种种的诸供养。也会悬缯彩,以及幡幢,去庄严世尊之塔,使其微妙端丽,为世间所希有的!)
这时,那位比丘度阿育王后,就乘空而化逝。
这时,大王将从地狱出来时,凶主就白王说:『大王!您不能再得出去了!』大王说:『你现在欲杀我吗?』凶主说:『是的』。大王说:『到底是谁先入此里面的呢?』回答说:『是我啊!』大王说:『如果是这样,你就先应取死!』于是,大王就勅人,将这位凶主放在胶舍里,放火把它烧掉。又勅令毁坏此地狱,布施众生无畏!
这时,大王欲建佛陀的舍利塔,就率四兵众,到了王舍城,取出阿阇世王所建立的佛塔中的舍利。把舍利迁出后,又修治该塔,和本来没有异。像如是的取出七佛塔中的舍利,到了罗摩林中。这时,诸龙王曾率引大王进入龙宫中。大王就向龙索其舍利回去供养,龙就给他。然后大王就从那里出来。如偈所说如下:
罗摩罗村中  所有诸佛塔  龙王所奉事  守护而供养
王从龙索分  诸龙开塔与  即持此舍利  渐进于余方
(在罗摩罗村中的所有的诸佛塔里的舍利,乃为龙王所奉事,所守护,所供养的。是为大王从诸龙之处索求分赐舍利时,诸龙则开塔而给与。王就将这些舍利持回,而渐进的广布于余方。)
这时,大王曾作八万四千个金银、琉璃、颇梨之箧,来盛佛的舍利,又作八万四千的四宝瓶,来盛此箧。又作算不尽的百千的幡幢伞盖,使诸鬼神各持供养舍利之具。并勅诸鬼神而说:『在阎浮提,至于海边,所有的城邑聚落,满一亿(十万)家的话,就为世尊建立舍利塔。」
这时,有一国家,名为德叉尸罗,有三十六亿(三百六十万)家,那个国家的人,曾语鬼神说:『给我们三十六箧的舍利,以便盖立佛塔。』大王就作方便,将国中人少的,就使其分给与他,使满其家数,而建立为塔。
这时,巴连弗邑有一位上座,名叫耶舍,大王就诣其处,白上座而说:『我欲在于一日当中,建立八万四千栋佛塔,遍满于此阎浮提。我的意愿就是如此。如偈赞说:
大王名阿育  于先八塔中  各取其舍利  于此阎浮提
建立诸佛塔  八万及四千  纵广殊妙胜  一旦都使毕
(大王名叫阿育王,在于从前所盖的八塔里面,各取出里面所藏的舍利,而在于此阁浮提,建立诸佛之宝塔,计为八万四千栋,纵广都非常的殊胜微纱,在一日间,都使其统统完成〔石柱勅丈塔〕。)
这时,那位上座白大王说:『善哉!大王!此后十五日,月食之时,令此阎浮提建立诸佛的宝塔!』像如是的,乃至在于一日之中,建立八万四千的宝塔。世间的民众,都起无量的庆幸之心,共号名叫:『法阿育王!』如偈赞说:
王圣种孔雀  安乐世间人  于此阎浮提  建立胜妙塔
本名为恶王  今造胜妙业  共号名法王  相传至于后
(孔雀圣种的大王,为了安乐世间的人,乃在于此阎浮提建立了胜妙的舍利宝塔)。
(他本来名叫恶王,然而现在因为建造胜妙之业之故,共号名叫法王〔以正法治化的国王〕,相传至于未来。)
大王既建立八万四千塔后,就欢喜踊跃,曾率领群臣,住诣鸡雀精舍,去白耶舍上座而说:『是否还有比丘,被佛所授记,当作佛事吗?如有,我将往诣彼所,去供养恭敬。』
上座回答说:『佛陀将临般涅盘时,曾降伏阿波罗龙王、陶师旃陀罗、瞿波梨龙。到了摩偷罗国时,告诉阿难说:在我般涅盘后,百年之中,当会有长者,名叫瞿多,其子名叫优波崛多,当会出家学道,以无相佛,而教授他人,是最为第一的比丘,当会大作佛事。』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你遥见那边的山吗?阿难白佛说:看到了,世尊!佛陀就告诉阿难说:此山名叫优留曼荼。这里有一个阿兰若之处,名叫那荼婆低,是随顺于寂静的地方。』有偈赞说:
优波崛比丘  教授最第一  名闻振四方  最胜之所记
于我灭度后  当得作佛事  度诸众生类  其数无有限
(优波崛多比丘,乃教授为第一的比丘。他的名闻,乃振动于四方,为最优胜的世尊所记说的:当我灭度后,当得会作佛事,会度诸众生类,其所度的众生之数并没有限量。)
这时,大王问上座说:『优波崛多尊者,现在已诞生出现在世间了么?』上座回答说:『已经出现在于世间,而出家学道后,已经降伏诺烦恼,是一位阿罗汉。和诸无量的比丘眷属,计为一万八千人,住在于优留曼荼山中的阿兰若之处。为了哀愍众生,如佛说净妙之法那样,广度算不尽的诸天及人,使他们入于甘露之城内。』大王听后,欢喜踊跃,就勅令群臣,速办庄严的驾乘,率领无量的眷属,往诣那个地方,去修敬供养优波崛多。
这时,大臣禀白天王说:『那位圣者既在我们的王国,就应该遣信
去奉迎他,他自当会来。』大王答臣说:『不应该遣信到那里,应当自往,不可叫他到这里来』。而说偈说:
汝得金刚舌  那能不断坏  谏我莫往彼  亲近田舍人
(你已得到如金刚之舌头,那里不会断坏他人之主张呢?你谏我不可以到那边去求教,不可去亲近田舍郎吗?)
大王即遣信,到那位尊者之处,信中说:『某当会来尊者之处!』这时,尊者曾经思惟说:『如果大王到这里来的话,就会率领很多的将从(先导后从诸军兵)一同而来,就会受到诸大苦恼,会普遍的杀害微虫,聚落人民也会受殃。』作此念后,就回答使者说:『我当会亲自往诣王所。』这时,大王听闻尊者要自来之事后,非常的欢喜踊跃,就自摩偷罗国至于巴连弗邑的中间,开安舟航,在舟航上面,悬诸幢幡审宝盖。
这时,尊者优波崛多,愍念阿育王之故,就带一万八千位阿罗汉众(众多的阿罗汉),随着水路,径至于王国。这时,国中之人启白大王说:『优波崛多和其随从的一万八千位比丘都来了。』
大王听后,非常的欢喜踊跃,就脱掉价值千万的璎珞,授与报信的人。大王就率领诸大臣眷属,出王宫,而到了尊者住锡之处,作下食(点心)五体投地,向他作礼,然后长跪合掌,而作此言:『我现在虽领有此阎浮提,接受王位,也不以为喜,今天能拜见尊者,才觉得真正的跃踊无量。如来的弟子,乃能如是,有如亲亲佛陀一样!』就说偈说:
寂灭已度世  汝今作佛事  世间愚痴灭  如日照佛世
为世作导师  说法中第一  众生可依怙  我今大欢喜
(您已寂灭而度过一切生死的苦恼,您现在能作佛事度化众生。世间的愚痴已消灭,犹如佛日普照于世间。为了世间,而作为世间的导
师,说法中最为第一。众生有得依怙的了。因此,我现在非常的欢喜!)
这时,大王勅令使者宣布全国而说:『尊者优波崛多比丘,现在来到我国!』像如是的唱偈而说:
欲得富贵者  远离贫穷苦  常处天上乐  解脱涅盘者
当值优波崛  修敬今供养  未见诸佛者  今观优波崛
(如果欲得富贵,希望远离贫穷之苦,想能常处于天上之快乐,愿得解脱而证涅盘的话,当去值遇优波崛多尊者,去向他修敬,现在就应去供养!而未曾拜见诸佛的人,现在应去覩见优波崛多尊者〔拜见这位尊者和诺佛都一样〕。)
这时,大王严饰国界,平治道路,悬挂缯彩的幡盖,烧香散花,以及诸伎乐。全国的人民都出来奉迎优波崛多尊者,供养恭敬这位尊者。
那时,优波崛多尊者白大王说:『大王!您应该用正法去治化世人,去哀愍众生。三宝乃难以得遇的,对于三宝中,要供养恭敬,修念赞叹,广为人说。为甚么呢?因为如来、应供、等正觉,乃如实而知人,如实而见人,常为记说:我的正法,都寄托在于国王,以及我的比丘僧等人的身上。」而说偈说:
世雄人中尊  正胜妙大法  寄付于大王  及我比丘僧
(世雄、天人中之最尊-佛陀,将正胜微妙的大法,寄托在于大王,以及我的比丘僧等人的身上。)
这时,大王白优波崛多尊者说:『我已建立正法』。而说偈说:
我已造诸塔  庄严诸国界  种种兴供养  幡幢及诸宝
广布佛舍利  遍于阎浮提  我兴如是福  意愿悉已满
自身及妻儿  珍宝及此地  今已悉舍施  供养贤圣塔
(我已经建造很多的宝塔,庄严诸国界,兴办种种的供养事,如幢幡,以及诸珍宝等是。也广布佛陀的舍利,遍及于阎浮提。)
(我兴办如是的福田,意愿已满足了,我自身,我的妻儿,和珍宝,以及此土地,现在都已舍施去供养贤圣之塔了!)
这时,优波崛多尊者赞叹大王说:『善哉!善哉!大王应行如是之法。』而说偈说:
舍身及财命  世世无所忧  受福无有穷  必得无上觉
(舍身以及财命,则世世不会有忧苦,所受的福报,乃为无穷无尽,同时,也必能得证无上的正觉。)
这时,大王请优波崛多尊者进入城内,而敷设种种之座,请尊者就座。众僧则安排在于鸡雀精舍。大王曾向尊者说:『尊者的颜貌非常的端正,身体也非常的柔软。而我的形体丑陋,肌肤也粗滥』。尊者则说偈说:
我行布施时  净心好财物  不如王行施  以沙施于佛
(我在实行布施时,都以净心为好财物。这都不如大王您所行过的布施-以沙奉施于佛!)
这时,大王用偈报告而说:
我于童子时  布施于沙土  今获果如是  何况余妙施
(我于过去世,在于童子时,曾用沙土布施供养佛陀。现在就能获得如是的果报,何况其余的妙施呢?)尊者又用偈赞叹而说:
快哉善大王  布施诸沙土  无上福田中  植果无穷尽
(令人快哉啊,行善的大王您!布施而用诺沙土,乃为无上的福田中,所植的果报,可说是无穷无尽!)
这时,阿育王告诸大臣说:『我用沙布施于佛陀,获得的果报,有了如是之大。我怎么不会修敬于世尊呢?』(绝对会继续修敬供养世
尊的。)大王又白优波崛多尊者说:『尊者!请提示我,有关于佛迹。如佛说法、游行处所等处,当会前往去供养礼拜,为诸后世的众生。摄受善根。』大王以偈而说:
示我佛说法  诸国及住处  供养当修敬  为后众生故
(请指示我,有关于佛陀曾经说法过的诸国,以及佛陀所住过的地方。我将去供养,去修敬,都为将来的众生的福田之故。)
尊者说:『善哉!善哉!大王您能发如是的妙愿!我当会提示大王您想知的处所,为后来的众生之故。』
这时,大王率领四种军兵,以及带些种种供养所需的香华、幡幢,和诸伎乐,便跟尊者出发而去。尊者到了隆频林(蓝毘尼园,佛陀诞生处。佛母拟回娘家生产,路经此园而生太子),说此处就是如来的诞生地,而说偈说:
如来初生处  生时行七步  顾视诸四方  举手指天上
我今最后生  当得无上道  天上及于人  我为无上尊
(此是如来初生的地方。诞生时,曾行七步,遍视四方。左手指天上,右手指地下,而说:此生是我最后的生死,我当会得证无上之道。天上,以及人们,我为最上之尊!)
这时,大王五体投地,供养礼拜,即立佛塔。尊者白王说:『大王!您欲见诸天拜见佛陀的诞生时,行七步之处吗?』大王白言说:『愿乐欲见!」
这时,尊者举手,指着摩耶夫人(佛的生母)所攀的树枝,而告诉那树神说:『树神!现在显出来吧:可使大王看见,而生大欢喜。』寻声即看见树神住在于尊者的身边,而作此言:『有甚么教勅吩咐吗?我当会奉行!』尊者对王说:『此神曾经看见佛陀诞生时的一切。』
大王就以偈问树神说:
汝见严饰身  生时青莲华  足行于七步  口中有所说
(您看见太子严饰之身,诞生时,脚踏青莲花,足行七步。而口中所说的是甚么呢?)
树神用偈回答说:
我见相好身  生时二足尊  举足行七步  口中有所说
于诸天人中  我为无上尊
(我看见佛陀相好之身,诞生时的两足尊,举足而行七步,口中曾有所说:在诸天人中,我为无上之尊)。
这时,大王又问树神说:『佛陀诞生时,有甚么瑞应吗?』树神回答说:『我不能宣说当时的妙胜等诸事。我现在可以说其中的少部分:
光明能彻照  身体其相好  令人喜乐见  感动于天地
(佛陀诞生时,其光明能彻照诸处,其身体具备三十二相好,令人欢喜乐见。而感动了天地!)
这时,大王听树神所说,而欢喜,就布施十万两珍宝后,离去。
尊者又引大王入城内(迦毘罗城),而说:『这个地方就是菩萨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体,如紫磨金色之处。』这时,大王向该处作礼,兴办种种的供养。
尊者又引大王到了天寺中(天杞,祀天之庙),对王说:『太子诞生时,叫他向那位天神敬礼。这时,诸神还而都来礼拜菩萨(指太子)。这时,诸民众就为这位诞生于世间的菩萨(指太子)立一个名:这位就是天中之天!』这时,大王又用种种去供养。
尊者又引大王有所示处,而向大王说:『此处为父王将菩萨请示于诸婆罗门(指阿私陀仙),瞻卜太子的相德如何之处。』大王又用种
种去供养。
尊者又提示而说:「此处为菩萨的学堂,此处为学乘象之处,此处为学乘马、乘车、弓弩等,像如是的学一切技术之处。此处为菩萨治身,此处为菩萨六万夫人游戏之处。又菩萨乃于此处看见老、病、死等人。此处为菩萨坐阎浮提树下,坐禅而得离欲,树影不离开其身,父王向其作礼之处。此处为菩萨率百千天神出城而去的地方。此处为菩萨舍脱身上之璎珞,给与车匿(马夫),叫他牵马远国之处。」而说偈说:
菩萨于此处  脱璎珞及冠  授与于车匿  遣马还于国
独行无有侣  便入学道山
(菩萨在于这里,脱掉他身上的璎珞,以及其冠(帽),而将这些珍物统统赐与其马夫-车匿,叫他牵马回到迦毘罗国去。菩萨至此,则独自一人,并没有其它的甚么伴侣,便入于学道之山〔学道之处〕。)
又这里乃菩萨从猎师换过袈裟衣,然后披此衣而为出家人的。此处则为仙人所稽请之处,此处为瓶婆沙罗王欲与菩萨半个国家之处,此处为请问优蓝弗(郁头蓝弗)仙人之处,此处为菩萨六年苦行之处。』如偈所说如下:
苦行于六年  极受诸苦恼  知此非真道  弃舍所习行
(在这里苦行六年,其间极受种种身心的苦恼。最后,觉知这种苦行并不是真正之道,就放弃其所学习的苦行。)
此处为二位牧女,将乳鹿奉献给菩萨之处。如偈所说:
大圣于此中  受二女乳糜  从此而起去  往诣菩提树
(大圣在这里,接受二位牧女所献的乳糜。从此以后,则直往而去,将到菩提树下。)
此处为迦梨龙王赞叹菩萨之处。如偈所说:
此处迦梨龙  赞叹于菩萨  当随古时道  证无上妙果
(这里就是迦梨龙王赞叹菩萨,而说:『当应随顺古时之道,以证无上的妙果!』)
这时,大王向尊者启问而说偈说:
我今欲见龙  彼龙见佛者  从此趣菩提  证得胜妙果
(我现在欲拜见那位龙王,那位见过佛的龙王。菩萨从此趣向于菩提,而证得胜妙之果。)
这时,尊者用手指向龙宫,而语说:『迦梨龙王!你曾拜见过佛陀,现在当现身出来』!这时,龙王寻声即出现,住在于尊者之前,合掌而白尊者说:『有甚么教劫吗?』尊者对大王说:『这位龙王拜见过佛,赞叹过如来。』
这时,大王合掌向龙王,而说偈说:
汝是金刚身  我师无俦匹  面如净满月  为我说彼德
十力之功德  往诣道场时
(听说你曾经拜见过金刚身-我的大师无人能与他俦匹者。颜面有如洁净的满月的菩萨。请你为我说菩萨具有之十力的功德,将往诣道场之时的情景!)
这时,龙王用偈回答而说:
我今当演说  足践于地时  大地六种动  光耀倍于日
遍照三千界  而趣菩提树
(我现在当演说:那时的菩萨脚践于地时,大地就有六种的震动。其光耀乃加倍于太阳,而遍照于三千大千的世界。从此,而趣向于菩提树下。)
这时,大王乃如是的到处都设种种的供养,以及建立塔庙。
这时,尊者引导大王到了道树之下,对大王说:『在此树下,菩萨摩诃萨,曾用慈悲三昧之力,去破除恶魔的兵众,而得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说偈说:
牟尼牛王尊  于此菩提树  降伏恶魔军  得胜菩提果
天人中特尊  无能与等者
(牟尼如牛王之圣尊,在此菩提树的树下,降伏恶魔的兵众,而得证胜妙的菩提之果,而为天人中的特尊,没有人能与他相匹等的!)
这时,大王乃舍弃了算不尽的珍宝,作种种的供养,以及盖大塔庙。
尊者又说:『此处为四天王各执一钵,奉上于佛,而合于一钵。在此处接受面买客的兄弟所奉献的诸饭食。此处为如来成道后,往诣波罗  国之时,阿时婆外道问佛之处。此处为仙人住处之园之鹿野苑,如来就是在于此处为五比丘三转十二法轮之处。』而说偈说:
此处鹿野苑  如来转法轮  三转十二行  五人得道迹
(此处就是仙人住处鹿野苑,如来乃在于此处初转法轮。经三转四谛计为十二行之法轮。五比丘就是在于此地得到道迹的。)
这时,大王在此处兴办种种的供养,以及建立塔庙。
『此处为如来度优楼频螺迦叶等仙人(三迦叶兄弟计一千名弟子)转入于佛道之处。此处为如来为瓶婆沙罗王说法,王则因之而见真谛,以及算不尽的民众、诸天得度之处。此处为如来为天帝释说法,帝释天及八万的诸天得以入道之处。此处为如来示现大神力,作种种的变化之处。此处为如来至于天上,为母说法,率算不尽的天众,下于人间之处。』
大王,于是,又作种种的供养,以及建立塔庙。
这时,尊者对阿育王说:『我们到鸠尸那竭国去吧!』到后,向大
王说:『此处为如来具足而作完佛事后,入于无余的般涅盘,而般涅盘(入灭、圆寂)之处。』而说偈说:
度脱诸天人  修罗龙夜叉  建立无尽法  佛事既已终
于有得寂灭  大悲入涅盘  如薪尽火灭  毕竟得常住
(如来在世,曾经度脱诸天、人类、修罗、龙王、夜叉等众生,而建立无尽之法。佛事既作完毕,对于有,而得寂灭,而起大悲,而入于涅盘。有如薪尽而火灭那样,毕竟得常住。)
这时,大王听此语后,由于一时悲伤,而忧恼迷闷,而擗倒在地。这时,诸臣们,就用水去洗大王的心面,经过很久,才得稣醒过来,而啼泣涕流!像如是的,乃至兴办种种的供养,建立大塔庙。
这时,大王又白尊者说:『我还有意愿,我欲得以拜见佛陀的诸大弟子,受佛之所记说的圣者,欲供养他们的舍利。愿尊者提示其处。』这时,尊者白大王说:『善哉!大王!能发起如是的妙心!』
这时,尊者乃引导大王到了舍卫国,进入祇桓精舍,用手指塔而说:『这是尊者舍利弗之塔,大王应当供养。』大王说:『他有甚么功德呢?』尊者说:『他是第二位的法王,能随佛转法轮。』而说偈说:
一切众生智  比于舍利弗  十六之一分  以除如来智
如来转法轮  是则能随转  彼有无量德  谁复能言说
(一切众生的智慧,比较舍利弗起来,只占其十六分之一分,除了如来之智能者外。)
(如来在世,大转法轮时,他是能随佛转法轮的一位〔助佛说法,度化众生〕。他有无量的福德,无论谁,都不能尽说的。)
这时,大王大生欢喜,就施舍十万两珍宝,供养其塔,而说偈说:
我礼舍利弗  解脱诸恐怖  名称普于世  智慧无有等
(我现在要礼拜尊者舍利弗!能解脱诸恐怖,其名称普闻于世间,其智慧,无有人能与之相匹等!)
其次,又示大目揵连之宝塔而说:『大王应该供养此宝塔。』王又问说:『他有甚么功德呢?』尊者回答而说:『这位是神足通第一。他能以足指践地,地即震动,至于天宫,能降伏难陀、跋难陀等龙王。』而说偈说:
以足指动地  至于帝释宫  神足无与等  谁能尽宣说
二龙王凶暴  见者莫不怖  彼于神足力  降伏息瞋恚
(这位尊者能用其足指踏地,而使大地震动,而其震动乃至于帝释天的天宫。他的神足通,实没有人能与其相匹等。此事谁能将它彻底讲宣尽说呢?)
(难陀、跋难陀二位龙王,其性本很凶暴,看见过的人,没有不起恐怖惊惶的,然而这位尊者却能以神足之力,去降伏这二位龙王,使他们的瞋恚都能息灭。)
这时,大王乃舍弃了十万两珍宝,来供养此宝塔。同时以偈赞说:
神足中第一  离于老病死  有如是功德  今礼目揵连
(在神足通里排名为第一,已离于生老病死等轮回苦恼,有了如是的功德,现在我要敬礼目揵连尊者您!)
其次,又提示摩诃迦叶的宝塔,而向大王说:『这是摩诃迦叶的宝塔,应当要供养礼拜』。大王问说:『他有甚么功德呢?』回答说:『他乃为一位少欲知足,头陀第一的尊者。如来在世时,曾布施他以半座〔和佛乎坐〕,以及布施佛陀所穿的僧伽梨衣(大衣)给他。是一位愍念众生,兴立正法的尊者。』即说偈而说:
功德田第一  愍念贫穷类  着佛僧伽梨  能建于正法
彼有如是德  谁能其宣说
(他为功德福田中的第一尊者,都愍念贫穷这一类的众生。穿佛所施赐的僧伽梨〔大衣〕,能建立佛教的正法。他有如是的福德,谁能把他的功德统统说的完呢?)
这时,大王乃舍弃十万两的珍宝,供养此塔,也用偈赞叹而说:
常乐于寂静  依止林薮间  少欲知足富  今礼大迦叶
(这位尊者都常乐在于寂静的地方,都依止在于林数中间。富于少欲知足的头陀行,我现在要礼拜大迦叶尊者您!)
其次,又提示薄拘罗尊者的宝塔而说:『这就是薄拘罗尊者的宝塔,应该要供养。』大王问而说:『他有甚么功德呢?』尊者回答说:『这位尊者乃无病第一,乃至不为他人说一句法,都寂然无言。』大王说:『以一钱去供养他。』诸臣白王说:『功德既然平等,为甚么在此只供养一钱呢?』大王对他说:『且听吾说』,就说偈而说:
虽除无明痴  智慧能鉴察  虽有薄拘名  于世何所益
(这位尊者虽已灭除无明愚痴,虽然有智慧能鉴察一切,虽然有薄拘罗之名〔善容〕,然而对于世间,有甚么利益呢?)
这时,大王布施出去的那一钱,又回到大王之处。这时,诸大臣们,看见这种稀有之事,乃异口同音的赞叹溥拘罗尊者而说:『呜呼!尊者!少欲知足,乃至不须要一个铜钱。』
又提示阿难尊者之宝塔,而向大王说:『这就是阿难的宝塔,应当供养。』大王说:『他有甚么功德呢?』回答说:『此人就是奉侍佛陀的佛陀的侍者,为多闻第一,而撰集佛经的尊者。』而说偈说:
奉持牟尼钵  念至能决断  多闻之大海  辩才柔软音
能悦天人众  善知三佛心  一切悉明了  功德之宝箧
最胜所称叹  降伏烦恼诤  如是等功德  应当修供养
(都护持牟尼的宝钵,有念慧至于能决断。其多闻有如大海,有辩才,而又发出柔软的声音,能使天人都喜悦。善知三佛陀〔正觉〕之心,一切都明了,可说就是功德的宝箧。为最胜之世尊所称叹,能降伏烦恼之诤!像如是的功德,应当要修供养!)
大王就舍弃百亿两〔算不尽〕的珍宝,去供养其宝塔。
这时,诸臣白王说:『为甚么在于此处所布施供养的财物都胜过于前面几位尊者之宝塔呢?』大王说:『且听我所说我内心为甚么会这么作?』而说偈说:
如来之体身  法身性清净  彼悉能奉持  是故供养胜
法灯常存世  灭此愚痴冥  皆由从彼来  是故供养胜
如大海之水  牛迹所不容  如是佛智海  余人不能持
唯有阿难尊  一闻悉受持  终无忘失时  是故供养胜
(如来之体身,乃为法身,其性为清净。这位尊者都能奉持,因此之故,我要以最胜的供养去供养他。)
(能使法灯恒常的存在于世间,而使此世间灭除愚痴的暗冥,都是由于他而来,因此之故,我要为他作最胜的供养)。
(犹如大海之水,乃为牛迹所不能容纳那样,像如是的佛陀的智海,乃其它的人不能受持的,唯有阿难尊者,一闻就能统统受持,始终不会有忘失之时,因此之故,我要以最胜的供养去供养他。)
那时,大王作如是的种种供养后,向尊者合掌而作此言说:
我今受此形  不复负此身  修无量功德  今为人中主
我今取坚实  造立诸塔庙  庄严在于世  如星庄严月
奉佛弟子法  应行诸礼节  我今悉已作  稽首尊者足
蒙尊者恩力  今见胜妙事  决获大善利  从是分别法
(我现在转生为人,而受此身形,并不再辜负了此身了。我修无量
的功德,而今能为人中之主人。我现在取坚实之法,而造立诸搭庙,庄严而屹立在于世间,有如众星之庄严月亮一样。)
(敬奉佛陀的弟子之法,应行的诸礼节,我现在都已如仪而作,现在要稽首尊者您的双足。因为承蒙尊者您的恩德之力,现在才能见到这些胜妙之事。而能因之而快获大善利,从此分别之法。)
那时,大王供养上述种种之事后,恒常的偏好于菩提道场之树。他已知道在此树下,如来乃得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王因此,用世间希有的珍宝,去大作供养之事,而供养该菩提树。
这时,大王的夫人,名叫低舍罗絺多。这位夫人曾作此念:『大王平时都极爱念我,我也很爱念大王,大王现在却舍弃我而持诸珍宝去菩提树间。我现在应作方便,杀伐这棵菩提树。此树既被我伐除而枯死的话,树叶便会凋落,大王就不会再到那边去。这样,则大王就能与我常相娱乐。』就传唤咒师,问咒师说:『你能杀伐菩提树吗?』咒师回答道:『我会的!如赐与我千两金钱,即可以履行其事。』
这时,夫人就给与他千两的金钱。咒师即往菩提树间,用咒去咒树,用綖去系在树身。这时,该树就渐渐的枯萎,树叶即全部萎落。树还未枯死,而其树叶先凋落耳。看这情形,就回宫去自夫人而说:『应该再用热乳浇树,就可使树枯死。』夫人就白王说:『我现在欲用乳去供养菩提树。』大王说:『随卿之意愿就是了!』像如是的乃至用热乳去浇树,树即枯燥。
这时,诸夫人白王说:「菩提树已忽然枯死,叶叶都凋变而落下来。」说偈而说:
如来所依树  名曰菩提者  于是得正觉  具足一切智
大王今当知  是树今枯死  叶色亦变异  不知何以故
(如来在世所依之树,名叫菩提之树。如来乃在此树下得到正觉而
具足一切智的。)
(大王您现在应该要知道,此树现在已枯死了,树叶之色都变异了,不知道为甚么缘故啊?)
这时,大王听到此语后,就迷闷而擗倒在地上,众人就用冷水去浇王的心面。经过很久才稣醒过来,就便泣泪而说:
我见菩提树  便见于如来  今闻彼树死  我今亦随没
(我拜见菩提树,便是拜见如来一样。现在听闻该树已死,我现在也要隐没了。)
这时,他的夫人看见大王忧愁不乐,就白王说:『大王!且勿忧恼,我当会喜悦大王您的心!』大王说:『如没有那棵菩提树的话,我的生命也会没有了。因为如来乃在于那棵树下得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那棵树既然没有了,我为甚么还要活呢?(我不想活了!)』
夫人听王这么坚决之语后,就又率人用冷乳去灌菩提树之根,那棵树就实时又再活起来了。大王听到用乳去溉灌树,而树又复活起来,就每日送千瓮的乳去溉灌其树根,该树就欣欣向荣如初。诸夫人们白大王说:『菩提树现在又再和从前那样了,已没有不同了。』
这时,大王闻后,就生欢喜心,就再诣菩提树下,目不转睛的观赏菩提树,好久还是依依不舍,而说偈说:
诸王所未作  瓶沙持国者  我今应供养  我今浴菩提
诸乳及香水  华香及涂香  当复供养僧  贤圣五部众
(诸王所未曾作过之事,连同瓶婆沙罗王之持国者们都同样不曾作过之事,而我今应该这样的供养:我今沐浴灌溉菩提树,都用诸乳类,以及诸香水,和华香,暨涂香。当又供养僧团,诸贤圣的五部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
这时,大王令各办金、银、琉璃、颇梨等四宝之瓮,去盛诸香乳,以及诸香汤,也令人执持种种的饮食。幡幢、宝盖也各有千种,以及种种的花香伎乐。并受持八支斋布萨(八关斋戒),身穿白净的衣服,执持香炉,在于殿上,向四方作礼,心念口说:『如来的贤圣弟子,在于诸方的,愿您们怜愍我故,纳受我的供养吧!』而说偈说:
如来贤圣子  正顺寂诸根  离诸三界欲  诸天应供养
今当悉来集  受我微心惠  哀愍副我心  令法种增长
常乐于寂止  解脱诸所著  如来之真子  从法而化生
诸天所供养  哀愍于我故  今当悉来集  副我之微意
诸圣在处处  罽宾多波婆  大林离波多  阿褥大池边
江河山薮间  如是一切处  诸圣在中者  今当悉来集
哀愍于我故  副我之微意  又在于天上  尸梨沙宫殿
香山石室中  神通具足者  今当悉来集  哀愍于我故
(如来的贤圣的弟子们!正顺而寂静诸根,而离开三界的诸欲贪,为诸天所应供养的,请您们现在统统集合在这里,以便纳受我的微心之惠施,哀愍而契副于我意,使法种能加以增长,能常恒的喜乐于寂止,解脱于诸执着!)
(如来的真子,乃从佛之法而化生,故为诸人天所应供养的。唯愿哀愍于我之故,请您们现在统统来集于此,使我的微意得以达成。)
(诸圣者们,都在各处,如罽宾〔北印〕、多波婆、大林、离波多等国土,以及阿褥大池之边,暨江河、山薮之间,像如是的一切处,诸圣者们,如在其中的,就请您们现在都来集!由于哀愍我之故,能使我的微意能达成。)
(又在于天上的,如在于尸梨沙宫殿〔天宫名〕,或在于香山的石室中,神通具足的圣者们,请您们现在统统集合到这里,由于哀愍我
之故。
这时,大王作如是之语时,有三十万的比丘,都来集会。那大众里面,有十万名是阿罗汉,二十万位是有学(初果以上),以及凡夫比丘。而上座的座位,却没有人坐在那里。
这时,大王问诸比丘们说:『上座的座位,为甚么没有人坐在那里呢?』这时,在那大众当中,有一位比丘,名叫耶舍,是一位大阿罗汉,已具足六通。他白大王说:『此座为上座之座位,他人那里敢随便坐在其中呢?』大王又问:『在尊者的地方,更有上座吗?』尊者回答而说:『更有上座的,大王!他乃被佛所记的比丘,名叫宾头卢(十六罗汉之一,不动利根,白头长眉)。他就是上座,应该坐在于此处。』
大王听后,非常的欢喜,而作此言:『在此里面,是否有那一位比丘看见过佛陀吗?』尊者回答说:『有的,大王!宾头卢尊者仍然如故,在于世间的。王又白说:『可得拜见那位比丘吗?』尊者说:『大王!不久当会看到,随时会到这里来。』
这时,大王生大欢喜,而说偈说:
我今快得利  摄受于我故  令我自目见  尊者宾头卢
(我现在很快就能得大法利了,因为摄受我的缘故,使我能亲眼看见尊者宾头卢啊!)
这时,尊者宾头庐引率算不尽的阿罗汉,次第相随,有如雁王之乘于虚空而来那样。到后,就在于上座之处坐下来。诸比丘僧们即各修礼敬,依次而坐下来。这时大王看见尊者宾头卢,其头发皓白,而身为辟支佛之体(独觉缘觉),就头面礼足(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观尊者的颜貌。而说偈说:
我今之王位  统领阎浮提  不以为欢喜  今得见尊者
我今见尊者  便是见生佛  心怀大踊跃  胜见于王位
(我现在之王位,虽为统领阎浮提,也不会因此而欢喜,现在能拜见尊者(才是很幸运的一件大事)。
(我现在亲自拜见尊者,就是亲自拜见活佛那样。我心怀着大踊跃,乃胜见于王位!)
大王又白尊者说:『尊者看见过世尊吗?是三界所尊仰的世尊。』这时,尊者宾头卢用手举着其眉毛,看一看大王而说偈说:
我见于如来  于世无譬类  身作黄金色  三十二相好
面如净满月  梵音声柔软  伏诸烦恼诤  常处于寂灭
(我看见过如来,在于世间里,是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类的。身为黄金色,具足了三十二相好。面上有如清净的满月,其梵音声,乃非常的柔软。已降伏诸烦恼之诤,常处于寂灭里!)
大王又问说:『尊者是在何处见过佛的呢?』尊者说:『如来曾经引导五百位阿罗汉,当初都在王舍城结夏安居时,我在那时,也在其里面。』又说偈说:
大牟尼世尊  离欲相围遶  在于王舍城  结于夏三月
我时在彼众  恒住如来边  大王今当知  我目见真佛
(大牟尼世尊在世时,已离开欲贪,被众相围遶,而在于王舍城,结夏安居三个月,我在那个时候,是在那大众里,都恒住于如来的身边。大王您现在应该要知道!我乃亲眼看见过真正的佛陀的人。)
其次,佛陀住在舍卫国时,如来曾大作神力,作种种的变化,化作诸佛之形,遍满在于各方,乃至上至阿迦尼咤天(有顶天,色界顶)。我在那时,也在于大众里面,曾亲眼看见如来作种种神通变化之相。』并说偈说:
如来神通力  降伏诸外道  佛游于十方  我亲见彼相
(如来以神通之力,降伏了诸外道。佛陀游化于十方,我曾亲眼看见其相。)
其次,如来在天上为其生母说法之时,我也在于且:中。为母说法完毕后,引率诸天众,从天上而来,下降在僧迦奢国。这时,我曾经看见过此二事。天人们受福乐,优波罗(莲华色)比丘尼,化作转轮圣王,引率算不尽的眷属,乘处空而来,而来诣世尊之所,我也看到此事。』又说偈说:
如来在天上  于彼结夏坐  我亦在于中  牟尼之眷属
(如来在于天上,而在于那个地方结夏安居时,我也是在于大众里面,为牟尼之眷属的一员。)
其次,世尊住在舍卫国,和五百位阿罗汉俱在时,给孤独长者之女,适在于富楼那跋陀那国。这时,她曾恭请佛陀及比丘僧。那时,诸比丘都各乘空而到她所住的国家,我在那时,用神力合大山,到她家去受她之请。这时,世尊曾责我而说:『你那里可以得现如是的神通呢?我现在要罚你:你要常在于世间,不得取涅盘(不可进入涅盘而离开世界去)。要护持我的正法,不可使正法毁灭!』曾说偈说:
世尊受彼请  五百比丘俱  时我以神力  挑大山而去
世尊责罚我  住世未灭度  护持我正法  勿今法没尽
(世尊接受她之邀请,和五百位比丘俱往。这时,我用神力,挑举大山而到她那边去。世尊看此,就责罚我,叫我永住于世间,不可取灭度。要我护持佛陀的正法,不可使正法灭尽!)
其次,如来引率诸比丘僧进入城内去乞食。这时,大王正和二位童子在沙堆里游戏。逢见佛陀之来到,就捧尘沙,奉上于佛陀。这时,世尊记说那位以沙献佛的童子而说:『在于我灭度后,经过百年以后,这位童子会在于巴连弗邑(华氏城),当受王位,而率领阎浮
提,名叫阿育。当会广布我的舍利,一日当中,当会造完八万四千塔。这就是大王现在您之身啊!我在那时,也在于其中。』而说偈说:
王于童子时  以沙奉上佛  佛记于王时  我亦亲在中
(大王您在童子之时,用沙尘奉上于佛陀。佛陀记说大王您时,我也亲在于中。)
这时,大王白尊者说:『尊者您现在住在于那里呢?』尊者回答大王说:『我住在于北山,山名叫做犍陀摩罗(香积山。喜马拉雅山脉中之马那沙湖北岸之开拉沙山),和诺同梵行僧在一起。』大王又问说:『有几多的眷属呢?』尊者回答说:『有六万阿罗汉比丘。』尊者又说:『大王何须多问呢?现在应该施设供养僧伽之时了。大众饮食完了后,会使大王欢喜的!』大王说:『如是,尊者!然而我现在当先供养使佛陀依之而证悟的菩提之树,然后,以香美的饮食奉施于僧。』就勅诸群臣,唱令国界而说:『大王现在舍十万两金钱,布施众僧,千瓮的香汤,溉灌菩提树,而聚集五众的佛子。』
这时,王子名叫拘那罗,在王的右边,举起二指而不说话。其意乃欲以二倍供养。大众看此情形,都皆哈哈大笑,王也大笑,而对他说:『呜呼(唉呀)!王子!你所举的供养数量,实有增益功德啊!』
大王又说:『我又用三十万两金钱,来供养众僧,又加千瓮的香汤,去洗浴菩提树。』这时,王子又举四指,其意在于增加为四倍。
这时,大王乃起瞋恚,对臣而说:『到底是谁教导王子作这种事,竟敢和我相竞争供养呢?』臣启白王说:「谁敢和王兴起竞争呢?然而王子因为聪慧利根,为了增益功德,故作此事耳!」
这时,大王乃向右顾视其王子,然后白上座而说:『除了我库藏之
物之外的其余一切物,和阎浮提的夫人、婇女、诸臣、眷属,以及我的拘那罗王子,统统布施给贤圣僧(人物都待命奉事之义)。也唱令国内,集诸五众。』同时说偈说:
除王库藏物  夫人及婇女  臣民一切众  布施贤圣僧
我身及王子  亦复悉舍与
(除了国王的库藏之物以外,所有的夫人以及婇女,暨一切臣民之众,都愿布施奉献于贤圣僧。就是我身以及我的王子,都同样的愿舍施待命奉事。
这时,大王、上座,以及比丘僧们,共同以瓮装来的香汤,洗浴那棵菩提树。
这时,菩提树已加倍的严好,增长其茂盛。曾以偈赞颂而说:
王浴菩提树  无上之所觉  树增于茂盛  柯条叶柔软
(大王等人沐浴这株使佛得以证悟无上正觉的菩提树。已枯萎的菩提树乃因之而增长其茂盛,柯条和叶,都柔软可爱!)
这时,大王以及诸群臣们,看到此情景时,都大欢喜。这时,大王沐浴菩提树后,其次即供养众僧伽。这时,那位上座耶舍,曾对大王说:『大王!现在有大比丘僧之来集,您就趁这机会发起诚淳的信心去供养他们!』这时,大王就从上而下,都亲自以双手供养他们。
这时,有二位沙弥,得到其食物后,就各用麨团(团饼)、欢喜丸(干饼),更互相掷。大王看见后,即笑而说:『这些沙弥都在作小儿的游戏。』这些供养之事完毕后,大王就还回而站立在于上座的前面。上座就对大王说:『大王不可生起不信敬之心。』大王回答上座说:『我并不是有不信敬之心。然而看见二位沙弥在作小儿的游戏,有如世间的小儿,用土团更互相掷那样。像如是的,这二位沙弥,也用麨团,也用欢喜丸,更互相掷哩!』上座白王说:『那二位沙弥均
为是俱解脱的阿罗汉,是在更相奉令啊!』大王听后,就增加其信心,而作此念:『这二位沙弥能够展转的互相施与,我现在也应对于一切僧人施绢与劫贝。』(白氎)
这时,二位沙弥知道大王内心所念之事,二位沙弥就共相谓言:『我们应使大王倍增敬信。』一位沙弥就持镬授与大王,另一位沙弥就授王以染草。大王乃问沙弥们说:『这些东西要作甚么之用呢?』二沙弥白大王说:『大王为了我俩之故,布施绢和劫贝,给众僧。我俩要使大王染成为色,布施与众僧。』
这时,大王曾作此念:『我虽然内心有此念,但口却未发言,这二位达士已得他心智,而知道我心。』大王就稽首敬礼众僧,而说偈说:
孔雀之族姓  内外亲眷属  因此惠施故  悉皆获大利
遭值良福田  欢喜应时施
(我孔雀之族姓,以及内外的亲眷属们,都由于此惠施之故,统统能获得大利!很幸运的遭值这些良福田,故我们欢喜而应时布施奉献!)
这时,大王对沙弥说:『我由于你们的因缘,而布施僧衣。布施僧衣后,又用三衣,并四亿万两的珍宝,嚫献与五部众。嚫愿后,又用四十亿万两珍宝,赎取阎浮提的宫人、婇女,以及太子、群臣。』(嚫:供养僧人时,所附送的钱财叫做嚫财。)
阿育王所作的功德,其无量的程度,就是如上述。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完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159
铜币
160
威望
98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8-25
Re:杂阿含经新译 (601-700经) 悟慈长老   自依止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六○五、念处经:本经叙述,有身、受、心、法之四念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念处。那四种呢?所谓对于身之身观念处,对于受之受观念处,对于心之心观念处,对于法之法观念处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六、念处经:本经叙述,应当要修习四念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念处。那四种呢?所谓对于身之身观念处,对于受之受观念处,对于心之心观念处,对于法之法观念处。像如是的,比丘们!你们对于此四念处应该要修习满足(达到饱满充足),要精勤而方便,应当要以正念、正知去学习!」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七、净经:本经叙述四念处为得如实法之一乘道-为达到目的之唯一之道。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一乘之道(为到达目的之唯一之道),能净化诸众生,使众生超越忧悲,消灭苦恼,得证如实之法,所谓四念处是。那四种呢?所谓对于身之身观念处,对于受之受观念处,对于心之心观念处,对于法之法观念处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八、甘露经:本经叙述如离四念处,即离圣法,乃至离解脱。如不离四念处的话,就不离圣法,乃至得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一位比丘离开四念处的话,就是离开如实的圣法。离开如实的圣法的话,就是离开圣道,离开圣道的话,就是离开甘露之法(不死之法),离开甘露法的话,就不得脱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因此,我说:这种比丘对于苦恼,并不得解
脱。
如果一位比丘,不离开四念处的话,就能得到不离开圣的如实之法。不离开圣的如实之法的话,就不离圣道,不离圣道的话,就不离甘露之法,不离甘露之法,就能得以脱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因此,我会说:这位比丘已解脱众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九、集经:本经叙述如住于四念处之集灭观的话,就能住于无所依,而不会取着于世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苇@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将说四念处之集起,以及四念处之灭没之事。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甚么叫做四念处之集起?甚么叫做四念处之隐没呢?能长养身之饮食之集起时,则是身之集,如果饮食消灭的话,则是身之灭没。像如是的随于身之集之观而住,随于身之灭之观而住。随于身之集灭而住的话,则无所依而住,对于诸世间就永远没有所取!
像如是的,如触集的话,则是受之集,触灭的话,则是受之没。像如是的,随着集之法而观受而住,随着灭之法而观受而住。随着集灭之法而观而住的话,则无所依而住,对于诸世间都没有所取!
名色若集的话,则心会集,名色若灭的话,则心会没,随着集之法而观心而住,随着灭之法而观心而住。随着集灭之法而观心而住的
话,则无所依而住,对于世间,则并没有所取。
忆念若集的话,则法会集,忆念若灭的话,则法会灭,随着集之法而观法而住,随着灭之法而观法而住。随着集灭之法而观法而住的话,则没有所依而住,对于世间,则并没有所取。这就名叫四念处之集,四念处之没。」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一○、正念经:本经叙述应精勤于四念处,而调伏世间的忧悲。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将说修学四念处。大众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怎样修学四念处呢?所谓对于身之住于身观念,而精勤方便,而以正智、正念,而调伏世间的忧悲。对于外身、内外身之观念而住而精勤方便,而以正念正智,而调伏世间的忧悲。像如是的,对于受、心、法之内法,内外法之观念而住,而精勤方便,而以正念正智,而调伏世间的忧悲。这叫做比丘之修学四念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而奉行!
过去、未来之修学四念处,也像如是之说。


六一一、善聚经:本经叙述四念处是善法之聚,五盖为不善法之聚。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善法之聚,也有恶法之聚,甚么叫做善法之聚呢?所谓四念处,这就是正说。为甚么呢?因为纯一满净之聚,就是所谓四念处之故。那四念处呢?所谓身之身观念处,受、心、法之法观念处是。
甚么叫做不善之聚呢?不善之聚就是所谓五盖,这就是正说。为甚么呢?因为纯一逸满之不善聚,就是所谓五盖之故。那五盖呢?所谓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是。」(会障碍圣道之法,故名)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一二、弓经:本经叙述如来之说法为无穷无尽,无量无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人执持四种的强弓,用大力方便而射多罗树(高竦树)之影那样,能快速的过去,而不会有甚么障阂。像如是的,如来之四种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增上而方便,以利根的智慧,尽于百年的寿命那么的久,在于如来之处,百年之间,受说法教授,唯除食息(吃饭时之休息)、补
写、睡眠之中间者外,其它的时间都常说、常听。智慧明利,故于如来所说的都能尽底(彻底)受持,没有障阂,于如来之处虽不加再问,而如来之说法,也没有终极。听法的期间,尽其寿命之百岁,而命终那么之久,但如来的说法,犹然不能尽。
应当要知道!如来之说法,乃无量无边,其名、句、味、身,也是无量,并没有终极。所谓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所谓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切四念处经,都是用此总句的。所谓:「因此之故,比丘!对于四念处,应修习,应起增上欲,应精勤方便,以正念正智,而应当学习!」


六一三、不善聚经:本经叙述贪瞋填痴为三不善根,是不善聚。身受心法之四念处为善聚。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不善聚,有善聚。甚么叫做不善聚呢?所谓三不善根(贪瞋痴),这名叫做正说。为甚么呢?因为纯粹不善之积聚,是谓三不善根。那三种呢?所谓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
甚么叫做善聚呢?所谓四念处是。为甚么呢?因为纯粹善之满具,是谓四念处,这名叫做善说。那四种呢?所谓身念处、受念处、心念
处,法念处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三不善根那样,像如是的,如三恶行之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
三想之欲想、恚想、害想。
三觉之欲觉、恚觉、害觉。
三界之欲界、恚界、害界等是也」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一四、大丈夫经:本经叙述若比丘四念住、心解脱,名叫大丈夫,否则不是大丈夫。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他仰白佛说:「世尊!如所说的大丈夫,到底甚么叫做大丈夫?甚么为非大丈夫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比丘!你能谘问如来有关于大丈夫之义。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宣说。如果比丘,对于身之身观念而住。然而他对于身之身观念而住后,其心还是不离开欲念,不得解脱而尽诸有漏的话,我就会说他乃不是大丈夫。为甚么呢?因为心不解脱之故。如果比丘,对于受之受观念住,对于心之心观念住,对于法之法观念住,心都不离开欲念,不得解脱,不尽诸有
漏,我就不说他为大丈夫。为甚么呢?因为心不解脱之故。
如果比丘,对于身之身观念住,心已得离开欲念,心已得解脱而尽诸有漏的话,我就会说他为大丈夫。为甚么呢?因为其心已解脱之故。如果对于受、心、法等之受观念住、心观念佳、法观念佳,而这些受、心、法等之法观念住后,其心已离开贪欲,心已得解脱而尽诸有漏,我就会说他为大丈夫。为甚么呢?因为心已解脱之故。这名叫做,比丘之大丈夫,以及非大丈夫。」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礼佛双足下,然后离去。


六一五、比丘尼经:阿难赞劝比丘尼,修习四念处,应知前后升降,然后将所说禀告于佛,佛则再开示其理。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阿难,在于朝晨,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去乞食,在中途,曾经思惟:「我现在先到比丘尼寺去。」思惟后,就这样的前往比丘尼所住的寺院。
诸比丘尼遥见阿难尊者之降临,就赶快的敷一床座,请他就座。
这时,诸比丘尼,礼拜尊者阿难之足后,退坐在一边,然后白尊者阿难说:「我们这些诸比丘尼们,都修学四念处,都喜系其心而住,都自知前后升降之事。」(定心为升,散心为降。修习四念处时,将心头之念系住,前念与后念都分明,心定心散都应自知。又解为:知
愈后之法,比前之法优胜,也就是由身而受,而心,而法的愈于深入去观念。)
阿难尊者听后告诉诸比丘尼说:「善哉!善哉!姊妹们!应当如妳们所说的去修学。凡是修习四念处,都要善于系心而住,也应知道如是之前后升降。」
这时,阿难尊者又为诸比丘尼说种种之法。说种种法后,就从座位而起,而去。
那时,阿难尊者在于舍卫城中乞食后,皈到精舍,就举放衣钵,将足洗完后,就诣世尊之处。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他就将和比丘尼所说的一一禀告世尊。
佛陀听后,告诉阿难说:「善哉!善哉!应该要如是去修学四念处,要善系心而住,要知前后升降等事。为甚么呢?因为心,都在于外求,然后将其制御,令求其心之故。如散乱之心,乃不解脱,均能如实而知。如果比丘,对于身之身观念而住,在于其身,已住于身观念住后,假如其身耽于昏睡,心法懈怠的话,则那位比丘,应当起净信,而取净相。起净信之心,忆念净相之后,其心就会悦,心悦后就会生喜。其心喜后,身就会猗息(安息)。身既猗息后,就会受身之快乐,受身之乐后,则其心就会定。心定就是圣弟子应该要如是而学的:『我对于此义,收摄外散之心使其休息。不生起觉想(粗感),以及已观(细察)之想,无觉无观,舍念而乐住!』乐住后,就能如实而知。对于受、心、法等之念住,也如是之说。」
佛说此经后,阿难尊者,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一六、厨士经:愚厨师不自试其味,不能合主人口味。愚比丘不
回顾自己,徒将心外向,而被夺。反之,则能得涅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摄取自心之相,不可使它向外而散。为甚么呢?因为如果比丘愚痴而不辨,而不善(为不贤明,不善巧),不取自心之相,而取外相,然后退减的话,就会自生障阂之故。
譬如厨师,如果愚痴、不辨、不善巧方便的调和众味去奉养主人,不管是酸咸酢淡,都不适主人之意,不能善取主人之所嗜好的酸咸酢淡之众味去调和它:不能向亲侍主人左右之人去问伺主人之所须,去听其所欲,去善取其心,而只顾自作自专的用自己之意去调和众味,以呈奉主人。这样,则如果不适合主人之意时,尊主人就不会喜悦,不喜悦之故,就不会蒙其爵赏,也不会被其怀念。
愚痴的比丘,也是如此。乃不辨,而不善于对于身之身观念而住,不能断除上的烦恼,不能摄取其心,也不能得到内心的寂静,不得胜妙的正念正知,也不能得到四种的增上心法,不能于现法乐住,不得本来所未得的安隐的涅盘。这就名叫比丘之愚痴,而不辨、不善巧、不能善摄内心之相,而取外相,而自生障阂。
如果比丘,黠慧而有辩才,善巧方便,而摄取内心,然后取于外相的话,他就能在于后时,终不会退减,不会自生障阂。
譬如厨师,为一黠慧辩聪,善巧方便的人。他供养主人时,善能调和众味,不管是酸咸酢淡,都能善取主人之所嗜好之相,而去调和众味,以应主人之心,听任他的主人所欲之味,及时奉之。尊主人食后
心生喜悦,必得爵禄,会被主人所爱念倍重(加重的爱顾)。像如是的有黠慧的厨师,乃善取尊主人之心。
比丘也是如是,对于身之身观念住,断灭上的烦恼,善摄其心,内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上心法,现法乐住,得到本来所未曾得到的安隐涅盘,就名叫做黠慧辩才,善巧方便,取内心相,摄持外相,不退减,不自生障阂。受、心、法之观念住,也是如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一七、鸟经:说明应守住四念处,远离五欲的境界。如回自己之境的鹑鸟,能得胜于大敌之鹰鸟。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过去世时,有一只鸟,名叫罗婆〔鹑的一种〕,被鹰鸟所捉,而飞腾于虚空,在于空中鸣唤而说:『我由于不注意,忽遭此种灾难,我坐(因)舍离父母的境界(掩护所及之处),而游戏于他处,才会遭遇此灾难,有甚么办法呢?今天被所困厄,不能得到自由自在了?』老鹰告诉罗婆鸟说:『你当在甚么地方自有你的境界,而能得自在呢?」罗婆答言说:『我在于田的耕垄中(田中高处),自有境界。那个地方足够免除诸难,是为我家,是我父母的境界。』
老鹰这时对于罗婆鸟起了憍慢而说:「我放你,使你还回到耕垄之中,你能得脱离与否呢?」于是罗婆鸟就得以脱离鹰爪,还回到耕
大块(结合的土)之下,安住于休止之处,然后在大块上欲和老鹰争斗。
老鹰因此而大怒而想:『牠是小鸟,也敢和我争斗?』由于瞋恚极盛,而骏(迅速)飞直搏。于是罗婆鸟,则逃入于大块之下,鹰鸟则因其疾飞之力势,而胸臆(当胸的部分)冲着坚硬的土块,而碎身而死!
这时,罗婆鸟深伏在大块之下,仰说偈而说:
鹰鸟用力来  罗婆依自界  乘瞋猛盛力  致祸碎其身
我具足通达  依于自境界  伏怨心随喜  自观欣其力
设汝有凶愚  百千龙象力  不如我智慧  十六分之一
观我智殊胜  摧灭于苍鹰
(老鹰妳使尽你的猛力直冲过来,我罗婆鸟则依在于自己止住的境界。妳乘瞋恚猛盛之力冲过来之故,致于祸及其身,而碎死了自身。)
(我乃具足而通达的了解如何应付,因之而依在于自己的境界,也就是最适当的所在。我由于能伏魔怨,故心能随喜,自己观察自己应有之力,而自欣慰!)
(假如你具有了凶愚的百千匹龙象那样之大力,也不如我的智慧之十六分之一。你看!我的智慧是如何的殊胜,能摧灭你那凶猛的苍鹰啊!)
像如是的,比丘们!如那鹰乌,乃为愚痴,而自己舍弃了自己所亲的父母的境界,而游戏于他处,才会致有如此的灾患。你们比丘也应如是的应该在于自己的境界所行之处,应该好好的守持,要离开他境界,应当要这样的学习!
比丘们!所谓他处他境界,就是指五欲的境界。如眼看可意的事物
之时,就会爱念其妙色,会起欲心去染着。如耳之识声,鼻之识香,舌之识味,身之识触,可意时,就会爱念其妙触(包括声、香、味),会起欲心去染着。这名叫做比丘之他处他境界。自己处在于父母的境界就是所谓四念处。那四念处呢?所谓对于身之身观念处,对于受之受观念处,对于心之心观念处,对于法之法观念处是。因此之故,比丘!应当在于自行之处之父母的境界而自游行,当应远离他处他境界,应当要如是而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一八、四果经:本经叙述修习四念处则能得四果阿罗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对于四念处,要多多(反复)的修习,当会得证四果,四种的福利。那四果呢?所谓须陀洹果(预流,初入圣者之法流,为初果阿罗汉),斯陀含果(一来果,二果),阿那含果(不还果,三果),阿罗汉果(应供。已永断一切烦恼,解脱生死之果位,通常为之四果的阿罗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一九、私陀伽经:本经叙述真正自护.则是他护,他护则是自护。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拘萨罗的人间游行,而住于私伽陀(村名)聚落之北的身恕林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过去世时,有一位缘幢伎师(特技演艺者的一种),其肩上背荷竖幢,而对其弟子说:『你们爬在幢上,头向于下面,而保护我,我也会保护你。要这样的迭相护持,而游行于各处去嬉戏演艺的话,就能多得财利。』那时伎师的弟子向伎师说:『不是如师甫所说的。只要在演艺时,各各自己爱护自己,而游行各处去演艺嬉戏的话,就会多得财利,身也会无为而得安隐而下的』。伎师回答说:『如你所说的,应各自爱护自己。然而你所说的这种意义,也是如我所说的。因为自己护持自己时,即是护持他人。他人之自护时,也是护己啊!』心自亲近,而修习,而随护而作证的话,就名叫做自护、护他。为甚么护他,而为自护呢?因为不恐怖他,不违于他,不害于他,以慈心中哀怜他,这叫做护他而自护!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像如是的去学习!要自护的人应修习四念处,要护他的人,也应修习四念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二○、?猴经:愚痴之猴,离自己之境界故,被猎师所捕。比丘如不住于四念处,也会被五欲所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合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大雪山里的寒冰崄处,尚且没有猿猴,何况又有人呢?或者又有山,为猨猴所居,而没有人类在那里。或者又有山,人兽同居于那种。在于猨猴会来往之处,有猎师用黐胶涂在于草堆之上。有黠(慧,聪明)的猨猴,会远避而去,愚痴的猨猴,则不能远离,用手小触之时,即其手会被胶,又用二手想求其解脱,就会胶两手。用脚以求解脱时,又被胶其脚,用口啮草,即又被胶着口。其五处(两手而足一个口)都同被胶着,而被联卷地卧在于地上。适时猎师既到,就用木杖贯穿,担负而去。
比丘当知!愚痴的猨猴,由于舍弃父母的居处之自己的境界,而游戏于他境界之故,致遭此种的苦恼。像如是的,比丘们!愚痴的凡夫,都依于聚落而住,朝晨着衣持钵,入村去乞食,而不自善于护身,不守六根的门头,眼见色后,就生染着,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都生染着。愚痴的比丘,被内根外境之五所缚后,就会随着魔怨之所欲求!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如是而学:对于自己所行之处应以父母的境界为依止而住,千万不可随着他处、他境界而行。
你们的意见怎么呢?比丘们!自己所行之处,以甚么为父母的境界呢?所谓四念处,也就是对于身之身观念住,对于受之受观念住,对于心之心观念住,对于法之法观念住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二一、年少比丘经:对于年少的比丘,应教以四念处。阿罗汉也
住于四念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阿难尊者和众多的比丘,往诣世尊之处,到后,稽首礼足,然后退坐在一边。
尊者阿难仰白佛说:「世尊:这些年轻的比丘,应当要怎样去教授他们?要怎样去为他们说法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这些年轻的比丘,应当要用四念处去教他们修习。那四念处呢?所谓对于身之身观念而住,而精勤方便,而行不放逸,以正智正念,使心寂定,乃至知身。对于受、心、法也同样的。如对于法之法观念而住,而精勤方便,而行不放逸,以正念正智,使心寂静,乃至知法。为甚么呢?因为若比丘住于有学地,而未得进上,而志求安隐涅盘时,对于身之身观念而住,而行不放逸,以正念正智,使心寂静;对于受、心、法也同样的,如对于法之法观念而住,精勤方便,行不放逸,以正念正智,使心寂静,乃至对于法,会远离。
如果为阿罗汉,其诸漏都已尽,所作也已作,已舍离诸重担,已尽诸有结,以正知而善于解脱的话,即于那个时候,仍然也应修习身之身观念住,要精勤方便,而行不放逸,以正念正智,而使心寂静。对于受、心、法也同样的,如对于法之法观念而住,乃至于法得远离!」
这时,尊者阿难,欢喜而随喜,作礼后离去。


六二二、庵罗女经:世尊在庵罗园为诸比丘说四念处,正智正念等法。庵罗女听法后,翌朝以食供养。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在于跋祇的人间游行,而到了鞞舍离国的庵罗园中而住。
那时,庵罗女听闻世尊在跋祇的人间游行,而到了庵罗园中住下来之事后,就自庄严其车辆,而离开鞞舍离城,欲诣世尊之处,去恭敬供养。到了庵罗园之门时,就下车步行而进,遥见世尊被诸大众围遶,而正为他们说法。
世尊也遥见庵罗女之来到,就对诸比丘们说:「你们诸比丘们!要勤于摄心而住,要正念正智!现在庵罗女,已到了这里来,因此之故,要特别的教诫你们!
甚么叫做比丘之勤摄于心而住呢?如果比丘已生起恶不善之法的话,就应当把它断除。应生欲(祈望)而方便精进,而收摄其心。如果未生起之恶不善之法,就应使其不生起。未生的善法,应令其生起。已生的善法,应使其恒住而不忘。要向这方向去修习而增满,要生希望(欲)、方便精勤,而摄心。这就名叫比丘之勤摄心住。
甚么叫做比丘之正智呢?如比丘之往来时,应具威仪,应常随于正智,而回顾瞻视。其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等,均应随于正智而住,这叫做比丘之正智。
甚么叫做正念呢?如比丘,对于内身之身观念而住,要精勤方便,以正智正念去调伏对于世间之贪、忧。像如是的,对于受、心、法也同样。如对于法之法观念而住,应精勤方便,以正智正念去调伏对于
世间之贪、忧,就名叫做比丘之正念。因此之故,你们应该要勤摄其心,应该要正智正念。现在庵罗女已来了,因此,要特别的教诫(提醒)你们。」
这时,庵罗女诣世尊之处,到后,稽首礼足,然后退住在一边。
那时,世尊为庵罗女说种种之法,示教照喜她。示教照喜后,乃默然而住。
那时,庵罗女,重整其衣服,向佛礼拜,合掌而白佛说:「唯愿世尊和诸大众们,明天能接受我中食的供养。」
那时,世尊默然受请。庵罗女知道世尊默然受请后,乃礼谢佛陀,还皈自宅去设种种之食,布置?座,在于早晨时,遣使白佛而说:「时间已到了!」
那时,世尊和诸大众,乃往诣庵罗女之舍宅,到后,乃就座而坐。
这时,庵罗女亲手供养种种的饮食。佛及大众食后,则澡漱、洗钵,这些事完毕后,庵罗女乃持一小?,而坐在于佛前,听佛的说法。
那时,世尊,为庵罗女说随喜偈而说:
施者人爱念  多众所随从  名称日增高  远近皆悉闻
处众常和雅  离悭无所畏  是故智慧施  断慢永无余
上生忉利天  长夜受快乐  尽寿常修德  娱乐难陀园
百种诸天乐  五欲悦其心  彼于此人间  闻佛所说法
为善逝弟子  乐彼受化生
(能布施的人,是人人所敬爱而怀念的。会被好多人所随从敬仰,其名誉会与日而增高,远近都皆听到其名。处在大众当中,常为和雅,离开悭贪而无所畏。)
(因此之故,以智慧而布施,即能断除悭贪而无余存。会升上,而
往生到忉天〔三十三天,第二层天,天帝居此〕,长夜恒久的享受快乐。如尽形寿而常修布施之德的话,就能娱乐在于难陀园〔欢喜园,忉利天的乐园〕。在那里有几百种的天乐,有五欲〔色声香味触之五境〕,能欢你的心。)
(这类人,乃在于此人间时,曾经听佛之所说法,而为善逝〔佛陀〕的弟子,是愿乐化生到那个地方的。)
那时,世尊为庵罗女说种种之法,去示教照喜她。示教照喜她后,就从座起而去。


六二三、世间经:持油满钵,从美女大众中过,如失一滴油就会被杀。比丘同样住于四念处,不顾其它!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世间里说言美色(美女)。世间所谓的美色,会使好多的人聚集去观看与否呢?」诸比丘们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若世间有一位美色(美女),此世间的美色,又能作种种的歌舞伎乐,又极能令众多的人聚集去观看与否呢?」诸比丘们白佛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若有世间的美色,而世间的美色者,在于一处,作种种的歌舞伎乐戏笑,又有大众云集在于一处。其中若有士夫不愚不痴,喜乐于乐,而背离于苦,而贪生怕死。有人曾对他说:
『士夫!你当执持盈满油类的钵,从世间的美色之处,以及大众当中步行过去。我并使一位善能杀人的创子手,拔刀随在你的后面。假若失落一滴之油的话,辄(即)当斩断你的生命。』你们想起来如何呢?比丘们!那位执持油钵的士夫,能不顾念油钵,不顾念杀人者,而会观看那位伎女,以及大众吗?」
比丘白佛说:「弗也,世尊!为甚么呢?世尊!因为那位士夫自见其后面有一拔刀的人在监视他。所以他会常作此念:『我如果落油一滴的话,那位拔刀的人,当会截断我的头。』因此,唯有专一精神,系念于油钵里,而在于世间的美色,以及大众当中,徐步(慢慢)而过去,不敢顾眄(不敢回顾环视)!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若有沙门、婆罗门,端正其身而自庄重,将其心念专一,不环顾声色,善摄一切心法,而住于身念处的话,就是我的弟子,是随顺我教的比丘。
甚么为比丘之端正其身而自庄重,专一其心念,不顾于声色,摄持一切心法,住于身念处呢?像如是,比丘们!对于身之身观念而住,而精勤方便,以正智正念去调伏世间的贪、忧。受、心、法也同样的。如对于法之法观念而住等,也是如是。这就名叫比丘之正身自重,专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于四念处。」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专心正念  护持油钵  自心随护  未曾至方
甚难得遇  胜妙微细  诸佛所说  言教利剑
当一其心  专精护持  非彼凡人  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  不放逸教
(专心正念而护持油钵,而自心随护的话,则未曾到达的地方,甚难得过的胜妙微细的,也能如愿。)
(诸佛所说的言教之利剑,也就是当应将其心系于一,专精的护持。)
(这并不是那些愚凡之人的放逸之事所能入于如是的不放逸之教啊!)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二四、郁低迦经:郁低迦求教于世尊,世尊教其净戒,纯正其见解,然后教其住于四念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郁低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而说:「善哉!世尊,请为我说法,我听法后,当会独自在于一静处,去专精思惟,会住于不放逸,会思惟如下之事:『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正信而为非有家庭之出家而学道,如上面广说过的,……乃至不受后有。」
佛陀告诉郁低迦说:「如是!如是!如你所说的。但是对于我所说的法,如不能悦可我心(不被佛认可)的话,即他所作的事业(胜业)也不能成就。虽然是跟随在于我的后面,也不能得到法利,反而会生障阂。」
郁低迦白佛说:「世尊所说,我定会令世尊悦可心意,自业成就,不会反生障阂的。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当会独在于一静处,去专精思惟,住于不放逸。如上面广说,……乃至不受后有。」像如是
的,经过第二次、第三次之谘请。
那时,世尊告诉郁低迦说:「你应当先净其初业,然后修习梵行。」郁低迦白佛说:「我现在要怎样净其初业,然后修习梵行呢?」
佛陀告诉郁低迦说:「你应当先净其戒,正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习四念处。那四念处呢?对于内身之身观念而住,而专精方便,以正智正念,调伏世间的贪忧。像如是的,对于外身、内外身之身观念而住。对于受、心、法,也是同样的。如对于法之法观念而住,也是如是之广说。」
那时,郁低迦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然后从座起而去。
那时,郁低迦听佛的教授后,就独自一人在于静处,去专精思惟,而不放逸而住。他思惟说: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而为非家,而出家学道,……乃至不受后有。
如郁低迦所问之事,像如是的异比丘之谘问,也如上说。


六二五、婆酰迦经:本经叙述,住于四念处的话,就能超越诸魔。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比丘,名叫做婆酰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而说:「世尊!善哉!世尊!请为我说法。」
如前郁低迦修多罗(经)广说过的一样。有差别不同之处,就是:「如是,婆酰迦比丘!如初业清净而对于身之身观念而住的话,就能
超越诸魔。对于受、心、法也是同样,如对于法之法观念而住的话,就能超越诸魔。」
那时,婆酰迦比丘,听佛说法、教诫后,欢喜而随喜,作礼而去后,就独自一人在于静处,专精思惟,住于不放逸,……乃至不受后有。


六二六、比丘经:本经为对诸比丘而说,其内容和前经同。 唯略说超越生死等。


第二经也是如上经所说的一样。里面有差别不同之句,就是说:「像如是的,比丘们!……超越生死。」(前经为超越诸魔,此经略说超越生死。)


六二七、阿那律经:本经叙述阿那律问佛:有学的比丘,要如何而尽诸漏。佛教以住于四念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阿那律陀(无贫)诣于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然后仰白佛说:「世尊!若有比丘,住于有学之地,还未得上进于安隐的涅盘,而方便研求时,则这位圣弟子,要如何对于正法与律修
习,多多(反复)的修习,方能得尽诸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呢?」
佛陀告诉阿那律说:「如果圣弟子住于有学地,还未得上进于安隐的涅盘,而方便研求的话,他在于那个时候,应当对于内身之身观念而住,要精勤方便,以正智正念,调伏世间的贪忧。像如是的,对于受、心、法也同样。如对于法之法观念而住,而精勤方便,以正智正念,调伏世间的贪忧。像如是的圣弟子,多多的修习后,就能得尽诸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那时,尊者阿那律陀,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然后作礼而去。


六二八、戒经:本经叙述佛陀之制定圣戒,乃为了修习四念处之故。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巴连弗邑(华氏城,恒河中流的南岸,现在之巴特那)的鸡林精舍(鸡园僧伽蓝)。这时,尊者优陀夷、尊者阿难陀,也住在于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
那时,尊者优陀夷,往诣尊者阿难之处,共相问讯慰劳后,退坐在一边。他对尊者阿难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的,即为诸比丘们说圣戒,使诸比丘们不断圣戒,不缺圣戒,不简择圣戒,不离开圣戒,不会戒禁取见,善于究竟,善于受持,乃为智者所叹,所不憎恶的。我要请教您!为甚么缘故,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见的,即为诸比丘说圣戒,而不断圣戒、不缺圣戒,乃至智者所叹、所不憎恶
的呢?」
尊者阿难对优陀夷说:「乃为了修习四念处之故。那四念处呢?所谓对于身之身观念住,对于受、心、法也同样。如对于法之法观念住是。」
这时,二位正士共论议后,各还其本处。


六二九、不退转经:本经叙述如多修习四念处的话,对于正法就不会退转。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那时,尊者阿难,尊者跋陀罗(贤,十六罗汉之一)也住在于该精舍里。
那时,尊者跋陀罗,问尊者阿难说:「是否有那一种,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得到不退转的吗?」
尊者阿难对尊者跋陀罗说:「有的!有一种法,如果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使修行的人得到不退转的,所谓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如对于身之身观念住。对于受、心、法也是同样。如对于法之法观念住是。」
这时,二位正士,共论说后,各还本处。


六三○、清净经:本经叙述如果修习四念处的话,就能得清净。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那时,尊者阿难,尊者跋陀罗,也在于那个精舍居住。
这时,尊者跋陀罗问尊者阿难而说:「是否有一种法,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使不清净的众生,得到清净,而能转增光泽吗?」
阿难尊者回答跋陀罗尊者说:「有的!确有一种法,如果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使不清净的众生,而能得到清净,而能转增光泽。所谓四念处是。如对于身之身观念住,对于受、心、法也同样的,如对于法之法观念住是。」
那时,二位正士,共论议后,各还其本处。


六三一、度彼岸经:本经叙述如多修习四念处的话,即能得渡彼岸。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那时,尊者阿难,尊者跋陀罗,也住在于该精舍里。
那时,尊者跋陀罗问尊者阿难说:「是否有一种法,修习,多多的修习,就能使那些未度彼岸的众生,能得度彼岸的吗?」
阿难尊者对跋陀罗尊者说:「有的!有一种法,如果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使未度彼岸的众生,得度彼岸。所谓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所谓对于身之身观念住,对于受、心、法也同样。如对于法
之法观念住是。」
那时,二位正士共论议后,各还其本处。


六三二、阿罗汉经:本经叙述多修习四念处的话,可得阿罗汉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那时,尊者阿难,尊者跋陀罗,也住在于该精舍。
跋陀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是否有一种法,修习,多多的修习,则能得阿罗汉果呢?」
阿难尊者对跋陀罗尊者说:「有的!有一种法,如果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能得阿罗汉果的,所谓四念处是。那四念处呢?所谓对于身之身观念住。对于受、心、法也同样,如对于法观念住是。」
那时,二位正士,共论议后,各还其本处。


六三三、一切法经:本经叙述一切法就是四念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
那时,世尊告诉诸位比丘们说:「所说的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四念处,这就是正说。那四念处呢?所谓对于身之身观念住,对于受、
心、法也同样,如对于法之法观念住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三四、贤圣经:本经叙述修四念处,就名贤圣出离。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对于四念处,能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就名叫做贤圣出离。那四念处呢?所谓对于身之身观念住,以及对于受、心、法,也一样,如对于法之法观念住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贤圣出离之内容一样,像如是的,正尽苦、究竟苦边、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作证等经,也如上之广说那样。


六三五、光泽经:本经叙述如修习四念处的话,则未清净的能得清净,清净的人,能增光泽。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对于四念处,能修习,
多多的修习的话,则未清净的众生,能令其得到清净,已清净的众生,会令其增光泽。那四念处呢?所谓对于身之身观念住,以及对于受、心、法,也同样,如对于法之法观念住等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清净众生的内容那样,像如是的,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经,也如上之说。


六三六、比丘经:本经叙述听佛说法,而出家,先习圣戒,直其心,则能修得四念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巴连弗邑的鸡林精舍。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现在要为你们讲说修习四念处之事。甚么叫做修习四念处呢?比丘们!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之出现而兴起于世间,而演说正法时,其上语(最初之语)亦善,中语(中间之语)亦善,下语(最后面之语)亦善,是善的义、善的味,是纯一满净,而显示梵行。如果族姓子(善男子)、族姓女(善女人),从佛听法时,而得清净的信心,就如是的修学:『要观察在家和合欲乐之过咎,为烦恼的结缚。而乐居于空闲,出家学道,不乐于在家,处于非家(过着舍离在家之出家生活),愿一向清净,尽其形寿,都纯一满净,鲜白净洁的梵行。欲这样,则我应当剃除须发,穿着袈裟衣,正信而为非家的出家而学道。作此思惟后,即便放舍钱财亲属,而剃
除须发,而穿袈裟衣,而正信而为非家之出家而学道。正其身行,守护由口而出之四种罪过(恶口、妄言、绮语、两舌)。正命清净而学习贤圣之禁戒。守诸根的门头(统御感官不溺于五欲),护心而正念。
眼根见色境时,不执取形相。如果眼根住于不律仪时,会向于世间的贪忧、恶不善法,而常漏于心。现在对于眼,而起正律仪(善法),耳、鼻、舌、身、意,起正律仪,也是如是。
他乃以贤圣之戒律成就,善摄六根的门头。于来往周旋,顾视屈伸,坐卧眠觉语默等都住于智,而正于智。他成就如此的圣戒,而守护根门以正智正念,而寂静,远离杂闹,在于空闲之处,在于树下、闲房,而独坐。以正身正念,系心而安住,而断除世间的贪忧,离开贪欲净除贪欲。断灭世间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离开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净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盖。断除因五盖之烦恼,而使心慧力赢,诸根阂分,不趣涅盘者!
因此之故,对于内身之身观念而住,精勤方便,以正智正念,而调伏世间的贪忧。像如是的,对于外身、内外身,受、心、法等,如对于法之法观念住等,也是如此之说。这名叫做比丘之修习四念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三七、波罗提木叉经:本经叙述学戒成就,与修习四念处,乃如鸟之双翼。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当修四念处。」其它都如上述。有差别的地方就是:「……乃至如是出家后,住于静处,摄受波罗提木叉(别解脱。防身口七支之过非,渐次解脱烦恼),而具足了律仪行处。对于细微之罪,生起大怖畏,而受持学戒,离开杀生,断除杀生,不喜乐杀生,……乃至一切业迹等,均如前说。衣钵随身,如鸟之两翼,像如是的学戒成就,修习四念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三八、纯陀经:舍利弗因病涅系,阿难非常的悲叹。佛告他:生必灭,勿徒自悲,当修四念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那时,尊者舍利弗乃住于摩竭提的那罗聚落,因疾病而涅盘。纯陀沙弥,为瞻视(看护病者)供养之人。
那时,尊者舍利弗,因病而入于涅盘。
这时,纯陀沙弥,供养舍利弗尊者后,取火葬遗余的舍利(遗骨,坚固珠),担持其衣钵,而到王舍城,到后,举放衣钵,洗足后,往诣尊者阿难之处。到后,礼拜阿难尊者之足后,退住在于一边。他仰白阿难尊者说:「尊者当知!我的和上(师)尊者舍利弗,已经涅盘,我执持他的舍利,以及衣钵来。」
于是,阿难尊者听过纯陀沙弥之语后,则往诣佛所,仰白佛陀而
说:「世尊!我现在举体离解(由于悲伤过度,而使全身都失去了平衡),四方易韵(觉得四方黯淡),持辩闭塞(失去了平日的辩才,不知甚么跟甚么?)因为纯陀沙弥来语我说:『和上舍利弗已经涅盘,执持其遗余的舍利,以及衣钵来。』」
佛陀说:『你的意见如何呢?阿难啊!舍利弗是持他所受的戒身,而入涅盘的吗?或者是以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而入涅盘的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五分法身,均为是圣者平常修行所成的功德。)
阿难白佛说:「弗也,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那些法乃为我自知的,乃为成等正觉后所说的。是以所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而涅盘的吗?」
阿难白佛说:「弗也,世尊!他虽然不是持所受的戒身,乃至道品之法而涅盘的,然而尊者合利弗乃为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精勤方便,摄念安住,专心一意的正受,成就捷疾的智慧,深利的智慧,超出的智慧,分别的智慧,大智慧、广智慧,甚深的智慧,无等的智慧等智慧之宝。他乃能视、能教、能照、能喜舍、能赞叹,都为众生说法。因此之故,世尊!我乃为了法之故,为了受法者之故,而愁忧苦恼的!」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不可愁忧苦恼!为甚么呢?因为不管是坐,或者是起,或者是作,均为是有为败坏之法。怎么能得不坏灭呢?如果欲使它不坏灭的话,那是没有这道理的!我先前已经说过,一切所爱念的种种的诸物,以及适意之事,一切的一切,均为是有乖离之法,不可能常保的。喻如大树之根、茎、枝、叶、华、果之茂盛成熟后,则大枝会先折断一样。也如大宝山之大岩会先于崩坏一样。像如
是的,如来的大众眷属当中,那些大声闻会先于涅盘。如果那个地方有舍利弗之住锡的话,在于那个地方,我就没有事。然而在于彼方,我则不空,因为有舍利弗之故,我先前已说过。因此之故,你现在,阿难啊!如我先前所说过的,所可爱念的种种适意之事,均为是有别离之法,因此之故,你今不可大愁毒!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来于不久的将来,当然也会入灭。因此之故,阿难啊镇!应当要自己作为自己之洲,而依靠于自己,当以法作为洲,而依于法。应当不可以异己为洲,不可以依于异已!」
阿难白佛说:「世尊!甚么叫做以自己为洲,而以自己为依?甚么叫做以法为洲,而依于法?甚么叫做不以异为洲,而不依于异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比丘,对于身之身观念处,精勤方便,以正智正念,而调伏世间的贪忧。像如是的对于外身、内外仁免受、心、法等,也同样。如对于法之法观念处,也是如是之说。阿难!这名叫做以自己为洲,而依于自己,以法为洲,而依于法,不以异为洲,而不依于异。」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三七。布萨经:舍利弗、大目揵连涅盘后,僧伽则为空虚。佛乃激励说须以自已为灯为依,也教应修习四念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摩偷罗国的跋陀罗河之侧的伞盖庵罗树林中。为舍利弗尊者和目揵连尊者涅盘后不久之时。
那时,世尊在于月的十五日布萨(说戒忏过)时,在于大众前,敷座而坐。
这时,世尊观察众会后,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观察大众,看后,如虚空一般的了,因为舍利弗,大目揵连已入般涅盘(寂灭)之故!在我的声闻弟子当申,唯有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辩说等都极为满足。
有二种财,钱财及法财是。钱财乃从世间人求而得之,法财则从舍利弗和大目揵连处,可以求得。至于如来,则离开了世财及法财。
你们不可以因舍利弗与目揵连已涅乐之故,就愁忧苦恼。喻如大树之根、茎、枝、叶、华、果之茂盛,而大枝则会首先折断一样。也如宝山,乃由大岩先崩。像如是的,如来的大众当中,舍利弗与目揵连之二大声闻,会首先入于般涅筑。因此之故,比丘们!你们不可以生起愁忧苦恼。世间上有甚么生法、起法、作法、为法等之会坏败之法,不会磨灭的呢?如果欲使其不坏灭,那是没有道理的!
我先前曾经说过:一切可爱之物,都会皈于离散,我今在于不久的将来,也当会过去的(会入涅盘)。因此之故,你们应当要知道:你们应该以自己为洲,以为自己之依靠,以法为洲,以法为依,不可以异(异于自已)为洲,不可以异(异于自己)为依。所谓对于内身之身观念住,而精勤方便,以正智正念,调伏世间的贪忧。像如是的,对于外身、内外身,受、心、法等也同样。如对于法之法观念住,而精勤方便,以正智正念,调伏世间的贪忧。这名叫做以自洲为自依,以法洲为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镇!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完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六四○、法灭尽相经:本经叙述佛为帝释及四大天王说佛灭后,正法表亡之预言。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此摩偷罗国里,将来之世代,有商人之子,名叫掘多,掘多之子,名叫优波掘多,在我灭度之后,经过百岁,当会大作佛事。在众教授师当中,是最为第一的。阿难!你可遥见那青色的丛林吗?」阿难白佛说:「唯然,已见,世尊!」佛陀说:「阿难!那个地方之山,叫优留曼荼山。在如来灭度后百岁,此山当会有『那咤跋置迦阿兰若处』。此处为随顺寂默,最为第一之处。」
那时,世尊曾作此念:「我如果用教法去付嘱于人类的话,恐怕我的教法不能得以久住。假若付嘱天神的话,恐怕我的教法,也是不得久住,因为世间的人民就不得受法的了。我现在应该将正法付嘱于人类和诸天。如天、世人共同摄受正法的话,我的教法则经千岁也不会摇动。」那时,世尊就是这样的起世俗心,而关怀一切。
这时,天帝释,以及四大天王,知道佛陀的心念,就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在一边。
那时,世尊告诉天帝释,以及四大天王说:「如来不久,当会入于
无余涅盘,而进入般涅盘。我般涅盘后,你们应当要护持正法!」
那时,世尊又告诉东方的天王说:「你应该在东方护持正法。」其次,告诉南方、西方、北方诸天王说:「……你当于北方护持正法(对南方、西方的诸天也同样的交代)。经过千岁以后,我的教法损灭之时,当会有非法出现于世间,十善之法均会告坏。在阎浮提中,会有恶风之暴起,而雨水不会依时而降,世间会多有饥馑。一旦降雨,则会有灾害之雹,江河会消减,华果不成就,人类并没有光泽,会被虫村、鬼村折磨灭,饮食会失去其味,珍宝都沉没,人民都服食粗涩的草木。
那时,会有释迦王(释迦族之王)、耶叶那王(自希腊东迁之民族)、钵罗婆王、兜沙罗王(月氏系民族,入侵印度西北部者),及其众多的眷属,将如来的顶骨、佛牙、佛钵安置在于东方。西方有王,名叫钵罗婆,有百千的眷属,会破坏塔寺,也会杀害比丘。北方有王,名叫耶般那,有百千的眷属,会破坏塔寺,杀害比丘。南方有王,名叫释迦,有百千的眷属,会破坏塔寺,杀害比丘。东方有王,名叫兜沙罗,有百千的眷属,会破坏塔寺,杀害比丘。四方尽乱之故,诸比丘们都来集于中国。
这时,拘睒弥国有一位国王,名叫摩因陀罗西那,其王所生之子,其手好似血涂,身体好像甲胃,有大的勇力。其诞生之日,五百大臣也生五百子,都和王子同样的为血手胃身。
这时,拘睒弥国,有一天,天上降下血。拘睒弥王见此恶相时,即生大恐怖,就招来相师卜问。相师白王说:『王今所生之子,当会统治阎浮提,会多杀害人。』生子七日后,名字叫做难当(难可看视,难看),年就渐渐的长大。这时,四位恶王从四方攻来杀了好多的人民,摩因陀罗西那王听此消息后,就非常的恐怖。
这时,有天神告诉他说:『大王你且立难当王子为王,足可以降伏那些四恶王。』这时,摩因陀罗西那王受天神之教,就舍弃他的王位给与其王子,将髻中的明珠,冠在于其子之首,集诸大臣,以香水灌顶。难当王子即位为王后,就召集五百大臣同日所生之子,身被甲胃,从他去出征,和四恶王之大众战斗而战胜,无数的敌军都被杀尽,而统一阎浮提,国都设在于拘睒弥国。
那时,世尊告诉四大天王说:「巴连弗国(华氏城),在于这个国家,有一位婆罗门,名叫阿耆尼达多,通达于比陀经论(吠陀圣典),这位婆罗门,当娶妻后,在于后时,有中阴身(中有身,死后未转生之中间之身)的众生,当会来作他之子,入母胎中时,那位怀孕的人母常欲与人论议。那位婆罗门就请问诸相师,相师回答说:『是胎中的众生,当会了达一切论,故使其母生如是论议之心,欲和人论议的。』像如是的日月满足后,就出生母胎。为童子时,就了达一切经论,常用经论教授五百名婆罗门之子弟,以及用其它诸论教授余人,以医方教授学医方的人,像如是的有了众多的弟子。由于有了众多弟子之故,名叫弟子(多弟子)。其次,当会从父母之处求允其出家学道,乃至父母就听其出家。他就在于我的佛法出家学道。他出家后,通达三藏,善能说法,辩才巧妙,言语谈说,而收摄很多的眷属。」
又次,世尊告诉四大天王说:「在此巴连弗邑的国中,当会有一位大商主,名叫须陀那,中阴的众生,来入母胎。那位众生入母胎时,使其母亲质直柔和,没有诸邪想,诸根又很寂静。这时,那位商主就去请教相师,相师回答说:『胎中的众生乃极为良善,故使其母如是,……乃至诸根都很寂静。』到了满足月日时,便生一男孩,名叫修罗他。此孩的年龄慢慢的成长,乃至启白其父母,恳求去出家学
道。父母就听他的请求。于是在我的佛法当中出家学道。勤行精进,修习道业,终于得漏尽,而证阿罗汉果。然而寡闻、少欲、知足以及知旧之人很少。他证悟后,居住在于山数林间,该山名叫犍陀摩罗(香山)。
这时,这位圣者常来为难当国王讲经说法。他的父王有一天,当临无常(逝世),在无常(死亡)的那一天,难当国王看其父王之过世(逝世),而以两手抱其父王之尸体,悲号啼哭,忧恼伤心!这时,那位通达于三藏的法师,就率很多眷属来诣王所,为难当国王说法。大王听法后,其忧恼即因之而休止,对于佛法里的一切,就生一大敬信,而发声唱言:『从今以后,我要布施奉献诸比丘,没有恐畏(施无畏),愿乐能使受者适意!』而问比丘们说:『从前的四恶王之毁灭佛法,已经过几年了呢?』诸比丘们回答说:『已经十二年了。』大王就心念口言,而作狮子吼说:『我当会在于十二年中,供养佛教的五众弟子,乃至办诸供具。』就便开
始实行布施,在行施的那一天,天当降下香泽之雨,遍及于阎浮提所有的种实,均得滋润而增长。诸方的民众,也都执持供养物,到了拘睒弥国,来供养众僧。
这时,诸比丘们,就因此而大得人家的供养。然而有好多比丘们,虽然食人的信施,但是却不读诵经书,不萨阇(不谛实)为人受经,都戏论而虚度光阴,眠卧而终其夜。都贪着利养,好自严饰,身着妙服,都已离开诸出要、寂净、出家、三菩提之乐的了(不符出家学道之原旨)。其形类虽似比丘,但是却已离开沙门的功德,是佛法中之大贼,乃为助作末世坏正法之幢,而建立恶魔之幢。是消灭正法之火炬,而点燃烦恼之火焰,坏正法之鼓,毁正法之轮,消正法之海,坏正法之山,破正法之城,拔正法之树,毁废禅定智慧,断戒之璎珞,
污染正道。
这时,那些天、龙、鬼、神、夜叉(捷疾鬼)、干闼婆(嗅香神)等,看此情形后,即对于诸比丘们生起恶意,而毁訾诸比丘。从此,乃厌恶、远离,不再相亲近。他们都异口同音而说:『呜呼!像如是的恶比丘,不应该在于如来之法中!』而说偈说:
非吉行恶行  行诸邪见法  此诸愚痴人  打坏正法山
行诸恶戒法  弃诸如法行  舍诸胜妙法  拔除今佛法
不信不调伏  乐行诸恶行  谘伪诳世间  打破牟尼法
毁形习诸恶  凶暴及千行  依法诳世人  忿恨自贡高
贪着求名利  无恶业不备  如佛所说法  法没有是相
今者悉已见  智者所轻贱  此法今出已  牟尼正法海
不久当枯竭  正法今少在  恶人复来灭  毁坏我正法
(不是吉行,而是恶行,都行诸邪见之法。这些愚痴之人,正在打坏正法之山。)
(都行诸恶戒之法,放弃诸如法之行,舍离诸胜妙之法,现在正在拔除佛陀之正法。)
(都不虔信,不调伏其心,而喜欢行诸恶行。都以谄伪去诳惑世间,是正在打破牟尼之正法。)
(毁灭其刑相,而习作诸恶行,逮及于凶暴的千行。依法而诳欺世人,增长其怨恨,而自贡高起来。都是贪着,而求名利,致为没有恶业不具备的人。)
(如佛所说之法的话,即正法并没有这种行相。然而现在都已得见,是智者所轻贱的!)
(现在这种恶法既然已出现,则牟尼的正法海,在于不久的将来,定会枯竭,正法现在定会少有存在,恶人定会再来消灭,而毁坏我佛
的正法!)
这时,那些诸天、龙、神们,都生不欢喜之心,不再当护诸比丘,而同声唱言说:『佛法自此后七天,就会灭尽!』都号咷悲泣,共相谓言:『到了比丘说戒之日,会共相斗诤,如来的正法,在于其中消灭!』像如是的,诸天们乃悲恼啼泣!
这时,拘睒弥城内有五百名优婆塞,听诸天之言后,就共诣诸比丘众之中,去劝谏比丘之斗诤,而说偈说:
呜呼苦剧岁  愍念群生生  其法今便灭  释师子王法
恶轮坏法轮  如是尽金刚  乃能不即坏  安隐时已灭
危险法已起  明智人已过  今见如是相  当知不复久
牟尼法断灭  世间无复明  离垢寂灭口  牟尼日今没
世人失伏藏  善恶无差别  善恶无差已  谁能得正觉
法灯今在世  及时行诸善  无量诸福田  此法今当灭
是故我等辈  知财不坚牢  及时取坚实
(呜呼!是怎么苦剧之年头呢?本来愍念群生之生死之法。然而其法现在便要毁灭了,这最高无上的释尊师子王之法啊!)
(以恶轮而毁坏法轮,像如是的话,则如金刚也会有尽,那能有不即坏灭的道理呢?安隐之时已灭,危险之法已起,明智之人已过去了。现在见如是之相,当会知道不会再久的了。)
(牟尼之法既已断灭,则世间就不会再有光明。离垢寂灭之口,牟尼之日,现在都已隐没。世人失去了伏藏,善恶已没有差别!善恶既然没有差别的话,则谁能得正觉呢?现在法灯仍然在于世间,应该及时而行诸善业。)
(无量的诸福田,此种正法,现在将会消灭。因此之故,我们这些人,应该知道财物为不坚牢的,应该要及时去取那坚实之法!)
到了十五日说戒之时,正法当会隐没。因此,在于这一天,那些五百位优婆塞,就在于一日当中,造五百支佛塔。这时,诸优婆塞都各有其它的事务,就不再来住于诸僧众当中了。
那时,住在于犍陀摩罗山的修罗他阿罗汉,曾观察阎浮提而念说:『今天甚么地方有众僧在说戒呢?』曾看见在拘睒弥国里,有如来的弟子,正在说戒作布萨,就往诸拘谈弥国。
这时,那边的僧众,有了百千人,其中唯有一位阿罗汉,名叫修罗他。又有一位三藏的法师,名叫弟子,这是如来最后的大众之集。那时,有一位维那(悦众,司会僧。维为纲维,那为羯磨陀那之那)执行沙罗筹(木筹、割符,计算人数的工具),点人数后,就白三藏上座说:『众僧已集,计有百千人,现在请为他们说波罗提木叉。这时,那位上座回答说:『阎浮提的如来弟子,都集合到这里,其数有百千名,如是的大众当中,我虽为上首,而了达三藏,但是尚且还不完全学成戒律,更何况其余的人,而有所学的呢?现在到底有那一位能说戒律呢?』并说偈说:
今是十五日  夜静月清明  如是诸比丘  今集听说戒
一切阎浮提  众僧最后集  我是众中上  不学戒律法
况复余僧众  而有所学习  何能牟尼法  释迦师子王
彼戒谁有持  是人乃能说
(今天是月之十五日,正是夜静月亮清明之时。像如是的,诸比丘们,现在都来集而欲听说戒。这是一切阎浮提的众僧伽之最后之来集,我乃被推为众中之上座。然而并不学成戒律之法,何况其余的僧众,而有所学成的吗?到底有那一位能对于牟尼之法,释迦狮子王之戒,有谁能守持此戒?此人乃能堪以说戒啊!)
那时,那位修罗他阿罗汉,曾站立在上座之前,合掌白上座而说:
『上座!但说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律)无妨。如佛陀在世时,舍利弗、目揵连等大比丘众所学之法,我现在都已学成。如来灭度后,到了今天,虽然已经千岁,而他所规制的律仪,我都统统已备足了。』而说偈说:
上座听我说  我名修罗他  漏尽阿罗汉  僧中师子吼
牟尼真弟子  信佛诸鬼神  闻彼圣所说  悲哀泣流泪
低头念法灭  从今去已后  无有说法者  毘尼别解脱
不复在于世  法桥今已坏  法水不复流  法海已枯竭
法山已崩颓  法会从今绝  法幢不复见  法足不复行
律仪戒永没  法灯不复照  法轮不复转  闭塞甘露门
法师不在世  善人说妙道  众生不识善  不异于野兽
(上座您听我说:我的名字叫做修罗他,已经得证漏尽的阿罗汉果,在于僧中可以作狮子吼的人,是牟尼的真正弟子。)
〔此处前后有混乱的迹象。据传,即说:修罗他说他为阿罗汉,说如上之语后,三藏的弟子即嫉恶而杀死修罗他。夜叉即怒而打他的头为分碎。修罗他的弟子又杀三藏。至此,佛法灭尽,诸天夜叉号泣。〕
(信佛的诸鬼神们,虽听那位圣者所说,但都悲哀泣哭而流泪!都低垂着头而念正法之将灭,从今以后,已没有能说法的人,毘尼别解脱〔律、戒本〕,不再会存在于世间,法桥现在已经毁坏,法水已经不会再流,法海已经枯竭,法山已经崩颓!法会从今会灭绝,法憧不会再见,法足不能再行了。)
(律仪戒会永远灭没,法灯不会再普照,法轮不会再转,甘露门已经闭塞了!)
(法师不在于世间,虽善人说妙道,而众生却不识善,不异于禽兽
哩!)
那时,佛陀之生母摩诃摩耶夫人,由天上降下,来诣众僧之处,而号咷啼泣说:『呜呼!苦哉!此法是我的孩子经历阿僧祇劫去修诸苦行,不顾劳苦其身体,而积德,而成佛的法,现在却忽然消灭!』曾说偈说:
我是佛亲母  我子积苦行  经历无数劫  究竟成真道
悲泣不由胜  今法忽磨灭  呜呼智慧人  尔今何所在
持法舍诤讼  纵佛口所生  诸王无上尊  真实佛弟子
头陀修妙行  宿止林薮间  如是真佛子  今为何所在
今者于世间  无有诸威德  旷野山林间  诸神寂无言
施戒愍群生  信戒自庄严  忍辱质直行  观察诸善恶
如是诸胜法  今忽都已尽
(我是佛陀的生母,此法是我的孩子积诸苦行,经历算不尽的劫数,然后究竟而成道的!)
(我现在伤心悲泣,而不能抑制,此法为甚么于现在忽然磨灭呢?呜呼!有智慧的人啊!您现在是在那里呢?)
(受持正法,而舍弃诤讼,乃从佛所生的,为诸王之无上之尊的真实的佛的弟子。行头陀,而修妙行,都宿止于林薮之间。像如是的真正佛陀的弟子,现在到底在于那里呢?)
(现在于世间里,已没有诸威德,在旷野山林间,到处的诸神都寂默无言。)
(布施持戒,慈愍群生,信持净戒,以自庄严,行忍辱,而行质直之行,而观察诸善恶。像如是的诸胜法,现在忽然都已灭尽!)
那时,那位上座的弟子曾作此念而说:那位修罗他比丘,曾自说:『如来所制的戒律,我都能持。』因此,那时的那位上座的弟子名叫
要伽陀,就起不能忍耐之心,而极生忿恨。他从座起后,就骂辱那位圣者:『你是下座的比丘,竟敢毁辱我和上(师父)!』即执利刀,杀死那位圣者,而说偈说:
我名要伽陀  失沙之弟子  利剑杀汝身  自谓我有德
(我的名字叫做要伽陀,是失沙三藏的弟子。我以利剑来杀你的身,杀你这位自称我有德的人。)
那时,有一位鬼神,名叫大提木佉(乐面),曾作此念:『在世间里,唯存这一位阿罗汉,然而却被恶比丘弟子所杀害,就执持金刚利杵。金刚杵的头上,有火焰燃烧,将此火杵去打破恶比丘弟子的头,一打便命终死亡。而说偈说:
我是恶鬼神  名大提木佉  以此金刚杵  破汝头七分
(我是凶恶的鬼神,名叫大提木佉。我以此金刚火杵,打破你的头为七分。)
那时,那位圣者阿罗汉的弟子,听见恶比丘弟子杀害其师父,也忿恨不能忍耐,就去杀害那位三藏。那时,诸天、世人,都悲哀啼泣而说:『呜呼!苦哉!如来的正法,现在都将灭尽!』剎时,此大地即作六种的震动。无量的众生,都号咷啼泣,极为愁恼而说:『呜呼!今天正法不再出现于世了!』作此语后,各各都离散。
那时,拘睒弥国的五佰位优婆塞听此消息后,就往诣寺中,举手拍头,高声大哭而说:『呜呼!如来愍念世间,济诸群生,没有巨细大小之分。而现在又有谁能为我们演说正法之真义呢?现在,人、天想要解脱,实不再会有可能的事,众生今日都如在闇暝当中,没有引导之人!久长以来习以为惯的诸恶业,都以此而欢娱不厌,有如诸野兽那样。像如是的不能听闻牟尼的妙法的话,即身坏命终之时,会堕在三涂,譬如流星!世人从今以后,不会再有念慧、寂静、三昧、十力
等妙法了。』
那时,拘睒弥王,听诺比丘杀害真人阿罗汉,以及三藏法师后,心生悲恼,惋惜慨叹而坐在那里。那时,诸邪见的人,都诤竞去打破塔庙,以及杀害比丘,从此以后,佛法就索然顿灭!
那时,世尊对释提桓因,和四大天王、诸天、世人而说:「我灭度之后,法尽之行状,乃如上所说。因此之故,你们,现在不可不勤力加功精进,护持正法,使正法能够久住于世!」
那时,诸天、世人听佛所说,各各悲颜,都用手挥泪,顶礼佛足,然后各自退去。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159
铜币
160
威望
98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8-25
Re:杂阿含经新译 (601-700经) 悟慈长老   自依止
六四一、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经:本经叙述阿育王的晚年,及孔雀王朝最后之王-沸沙蜜多罗王之破坏佛法。此经应为付录之二。
阿育王对于如来之法中,乃得大敬信的大王。这时,大王曾问诸比丘们说:「那一位对于如来之法中,行大布施呢?」诸比丘们白王说:「给孤独长者,就是最为实行大布施的人。」
王又问说:「他布施几多的宝物呢?」比丘们回答说:「用亿千之金!」大王听后,作如是的思惟:「那位长者尚能施舍亿千之金,我现在为国王,为甚么又只用亿千金去布施呢?应当要用亿百千金去布施才对!」
这时,大王盖起八万四千的宝塔,在那些宝塔中又布施百千金。又作五岁的大会,大会中有三百千的比丘,用三百亿金钱去供养那些僧众们。第一分是阿罗汉,第二分是有学之人(预流向至阿罗汉向),
第三分是真实的凡夫(虽未得道,但却正在老老实实的修持的比丘)。除大王私有的库藏的珍宝之外,在此阎浮提的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等都布施与圣僧,而用四十亿金去赎身取还这些人。像如是的计挍,总用九十六亿千金。乃至到了大王得重病时,阿育王自知其身命终于快尽了。
这时,有一位大臣名叫罗陀崛多,乃为大王在宿命时的同伴的另一位小儿。这时,那一位大臣罗陀崛多见王重病,生命又垂危而欲尽,就稽首大王,用偈慰问大王而说:
颜貌常鲜泽  百千婇女遶  譬如诸莲华  蜜蜂当聚集
今覩圣王颜  无有诸鲜泽
(大王您的颜貌在平常的时候,都鲜泽光润,也有百千位的婇女围遶在您的身边。譬如有了诸种类的莲华,就有了密蜂当会来聚集在那里一样。然而现在一观圣王您的颜貌时,却发觉已没有平时的那样诸鲜泽光润,是有甚么忧恼之事吗?)
大王也用偈回答而说:(王即以偈答)
我今无所忧  失财及王位  此身及余亲  及诸种种宝
我今所愁者  不复覩贤圣  四事以供养  我今唯念此
颜色有变异  心意无所宁
(我现在并没有忧虑失去了财物,以及王位,或者是这个色身和其余的亲属,暨种种的珍宝。我现在所忧愁的就是不能再见诸位贤圣。不能再以四事〔衣、食、卧具、医药〕去供养他们。我现在唯有怀念此事,因此,颜色就会有所变异,心意就会不得安宁。)
其次,我常发愿,愿能用满亿百千金去作功德,现在此愿还不得满足,便就要转为后世(意为将驾崩)。此时,前后所布施的金银珍宝总计起来,唯减四亿,还未圆满。」大王说后,就勅令辨诸珍宝,送
给鸡雀寺的常住(在中印度,为摩谒陀国之波咤厘子城,是阿育王所兴建的)。
法益(太子)之子,名叫三波提(阿育王之孙),为了太子,以及诸臣们,而启白太子说:「大王将于不久就要逝世,现在要将这些珍宝送给寺舍里面去,而现在库藏的财宝自此会告竭尽。论诸王法来说,乃以物为尊,太子现在应该把它断之,不可使大王统统把它用尽!」这时,太子即勅典藏之臣,禁止大王之送与寺舍之用。
这时,大王自知要索取的诸物已不能再得到,就将其所用以盛食之金器送给寺中。这时,太子就令断其再用金器,而改用银器,大王食后,又叫人送给寺中。太子又断银器,而用铜器,大王也用此食后的铜器送与寺中。太子又断铜器,就改用瓦器去盛物给大王。
这时,大王的手中,拿着半个阿摩勒果(果如胡桃),悲伤含泪而告诉诸大臣们说:「现在到底是谁为地主呢?」这时,诸臣启白大王说:「大王为地主啊!」
这时,大王即说偈回答而说:
汝等护我心  何假虚妄语  我今坐王位  不复得自在
阿摩勒半果  今在于我手  此即是我物  于是得自由
呜呼尊富贵  可厌可弃舍  先颂阎浮提  今一旦贫至
如恒河驶流  一逝而不返  富贵亦复然  逝者不复还
(你们为甚么有心护持我而假设这种虚妄之语呢?我现在虽然还坐在王位,但是已不再能得自在。你们看!这半个的阿摩勒果,现在于我的手中,这即是我的东西,唯有此物能得自由食用。)
(呜呼!所谓尊,所谓富贵,实在是可厌,可弃舍的!我从前领有阎浮提的一切,现在却一旦贫至如洗。有如恒河之驶流那样,一旦流逝,就不会再返回了!富贵也是和这同样,一旦去了,就不会再回
来!)
又如佛偈所说的,即
凡盛必有衰  以衰为究竟  如来神口说  真实无有异
先时所教令  速疾无有阂  今有所求索  无复从我教
如风阂于山  如水阂于岸  我今所教令  于今已永绝
将从无量众  击鼓吹贝螺  常作诸伎乐  受诸五欲乐
婇女数百众  日夜自娱乐  今者都永尽  如树无花实
颜貌转枯尽  色力亦复然  如花转萎悴  我今亦复尔
(凡是有昌盛的,必定会为衰微,都以衰微当皈于究竟。这是如来的神口所说的,为真实而没有异!)
(从前如有所教令时,就会速疾而没有障阂。然而现在有所求索时,却不再听从我的教今。有如大风被阂障于山,也如大水阂障在于岸。我现在的所有教令,至此,已永远断绝!)
(我曾经领率过无量的军众,出征时,击鼓而吹贝螺。没有战争时,则常作诸伎乐,纳受五欲之快乐。有婇女数百之众,日以继夜的自由娱乐。现在这些事都已永远断尽了,如树之没有花与果实那样。)
(我现在的颜貌已一转而为枯尽,色力也同样的了。都如花已转为萎悴那样,我现在也是和这一样!)
这时,阿育王呼侍从的人而说:「你现在如果能忆念我的恩养的话,你就持此半个阿摩勒果,将它送到鸡雀寺中,而作我的意,去礼拜诸比丘们之双足,而启白说:「阿育王叫我代他问讯诸大圣众:我是阿育王,领有此阎浮提的人。阎浮提本为我所有,然而现在顿尽其权势,已没有财宝可布施众僧伽了,因为对于一切财物已不能得到自在应用了。现在唯有此半个阿摩勒果,是我得以自由运用的食物,此
是最后的布施檀波罗密(布施度)。请哀愍我之故,纳受此布施,使我能得供养僧伽之福德。
曾说偈说:
半阿摩勒果  是我之所有  于我得自在  今舍于大众
缘心在于圣  更无济我者  怜愍于我故  纳受阿摩勒
为我食此施  因是福无量  世世受妙乐  用之无有尽
(这半个阿摩勒果,是我所有的食物。我可以得到自在的把它处分,现在要施舍于大众师们。)
(我缘心在于圣者们,更没有能济渡我的人了。愿祈怜愍我之故,纳受此阿摩勒果。请为了我,而食此布施吧!由于此而有无量的福德,世世能受微妙的安乐,享用而不会有尽!)
这时,那位使者受王的勅令后,就拿这半阿摩勒果,而至于鸡雀寺中,在于上座之前,行五体投地之礼,然后长跪合掌,而向上座说偈说:
领于阎浮提  一伞系一鼓  游行无所碍  如日照于世
业行报已至  在世不复久  无有王威德  如日云所翳
号曰阿育王  稽首礼僧足  送此布施物  谓半阿摩勒
愿求来世福  哀愍彼王故  圣众愍彼故  受是半果施
(领有阁浮提的一切,一伞系一鼓,到处游行,并没阻碍的情形,有如太阳之普照于世间那样。然而由于业行所受的果报已到了,在世不会再久了,因之而已经没有大王的甚么威德了,有如太阳之被浮云所遮翳那样的了。)
(名号叫做阿育王,叫我代他稽首礼拜僧伽们的双足,托送此布施之物,所谓半棵的阿摩勒果是。愿求来世之福德,请哀愍大王之故。圣众们哀愍该大王之故,请纳受此一半的阿摩勒果吧!)
这时,那位上座告诉诸大众们说:有那一位听到此语后,不会厌离世间呢?我们听到此事后,不可以不生厌离之心。如佛经所说的:『见他衰事,应生厌离』(看见世上的兴衰等事,就应由之而生起厌离世事之心)。假如识类(有智)的众生的话,听闻此事后,焉得不舍弃世间呢?」而说偈说:
人王世中最  阿育孔雀姓  阎浮提自在  阿摩勒为主
太子及诸臣  共夺大王施  送半阿摩勒  降伏吝财者
使彼生厌心  愚夫不识施  因果受妙乐  示送半摩勒
(为人王,为世间中之最伟大的人,阿育王是以孔雀为其姓。曾在阎浮提中,自由自在,然而老衰时,唯有阿摩勒果,为一能够自由操作之物。)
(太子,以及诸臣们,都共夺大王将布施之物。唯能送此半粒的阿摩勒果,以便降伏那些吝惜财物不肯布施的人。也由于此,而使他们能生厌离之心。愚痴的凡夫们,都不识知布施的因果,而享受妙乐之事,故送半粒的阿摩勒果,去提示他们。)
这时,那位上座曾作此念而说:「要怎么做,才能使这半粒阿摩勒果,能够给与一切众僧都能得其分食呢?」就叫人把它研磨,放入在石榴之羹里面。这样的做完后,一切众僧,都周遍的能得其食。
这时,大王又问傍臣们说:「谁是阎浮提之王呢?」臣启大王说:「是大王您啊!」
这时,大王由他的卧床站起而坐在那里,而顾望四方,合掌作礼,念诸佛德,心念而口说:「我现在又以此阁浮提施奉给三宝,随意用之。」而说偈说:
今此阎浮提  多有珍宝饰  施与良福田  果报自然得
以此施功德  不求天帝释  梵王及人主  世界诸妙乐
如是等果报  我悉不用受  以是施功德  疾得成佛道
为世所尊仰  成得一切智  世间作善友  导师最第一
(现在这阎浮提,有好多的珍宝饰物,愿奉施给与良福田,自然会得其果报。以此布施的功德,并不要求转生为天帝释,也不希求为梵天之王,以及人间的主人,暨世界的种种妙乐。像如是等果报,我都不用享受。我愿以此布施的功德,早日能成就佛道!能为世间所尊仰,能成就而得一切智,能作世间的善友,能为导师而最为第一者!)
这时,大王将此语,尽写在纸上,然后把它封缄,而盖了齿印。作这些事后便就寿终正寝。
那时,太子,以及诸臣、宫人、婇女、全国的人民,都兴办种种的供养,去葬送。都如丧葬大王之法规,而将大王阇维(火葬)。
那时,诸臣欲立太子绍继王位。里面有一位大臣名叫阿  罗陀,对诸臣说:「不得立太子为王。为甚么呢?因为大王阿育王在世时,其本来的誓愿,乃欲满十万亿金,去作诸功德,唯减四亿全,而不能达成其满十万亿金之愿。因此之故,现在要舍弃阎浮提去布施给三宝,欲使做到满足。这样,则现在的大地已属于三宝之物,怎么可以立王以领有阎浮提所有之物呢?」
这时,诸臣听后,就送四亿的金钱,送到寺中去。然后即便拥立法益(太子)之子为国王,名叫三波提。其次由其太子名叫毘梨诃波低,为绍继王位。毘梨诃波低的太子名叫毘梨诃西那,依次而绍继王位。毘梨诃西那的太子,名叫沸沙须摩,依次而绍继王位。沸沙须摩的太子,名叫沸沙蜜多罗,依次而绍继王位。
这时,沸沙蜜多罗问诸臣说:「我应该要作甚么事,才能使我的名与德,久存于世间呢?」这时,贤善的诸臣,而又信乐三宝的人,都
启白国王说:「阿育大王是国王您的先祖种姓。那位大王在世时,曾建造八万四千栋的如来宝塔,又兴办种种的供养,这种名德,相传至于今天。国王您如果欲求此名德的话,就应当造立八万四千塔,以及兴办种种的供养。」
国王说:「大王阿育,乃为有大威德的国王,能办这种大事,我没有能力可以作到,更思其它的事吧!」里面有一位恶臣,不信仰三宝,不皈向三宝的人。曾启白国王说:「世间有二种法流传于世而不灭。第一为作善,第二为作恶。大王阿育作诸善行而留名,国王现在应当行恶行,去打坏八万四千塔,也可以留名于世。」
这时,国王就用那位使臣之语,就兴四种兵众,往诣寺舍,破坏诸塔寺,国王曾先往杂雀寺中,在寺的门前,排有石狮子在那里,曾作狮子吼!国王听到,就大惊怖而说:「为甚么不是活兽之类,而能吼鸣呢?」就还入城中。像如是的举动经过三次,都欲坏该寺。
这时,国王呼诸比丘来,问诸比丘说:「要我破坏寺塔好呢?或者破坏僧房好呢?」比丘们回答说:「二种都不应行!如果国王必定要破坏的话,宁可破坏僧房,千万不可破坏佛塔。」
这时,国王就杀害诸比丘,以及破坏塔寺。像如是的渐渐而至于婆伽罗国(婆迦罗),又唱令而说:「如果有人能得释子(比丘)之头来的话,就赏他千金。」
那时,在那个国内,有一位阿罗汉,就化作众多的比丘之头,给与百姓,叫他们送到国王之处,去领赏金,使王的库藏财宝都因此而竭尽。到这时,那位国王听说是那位阿罗汉所作的如是等事,就倍增瞋恚,每欲杀害那位阿罗汉。
这时,该阿罗汉乃进入灭尽的正受,国王虽用种种的方法,欲杀害那位圣者,然而始终不能得。因为入灭尽三昧之力之故,不能伤害到
其体。如是而渐进至于佛塔的门边。
那栋塔中,有一位鬼神,止住在于其中,在守护该佛塔,名叫牙齿。那位鬼神曾作此念:「我是佛的弟子,是受持禁戒的神,誓不杀害众生,因此,我现在不能杀害该位国王。」又作此念:「有一位神,名叫为虫。做了许多的恶行,非常的凶暴勇健。曾经求索我女孩,我不允许他。现在为了护持正法之故,当把她嫁给与他,好使他去守护佛法。」就叫那位鬼神来,而对他说:「我现在将我的女儿嫁给与你,然而有条件,你必须立誓愿,要降伏这位国王,不可使他再行诸恶行,坏灭正法。」
这时,有一位拥护国王的大鬼神,名叫乌荼,具足了威德,因此之故,那位为虫大神,对于大王,乃无可奈何(没有办法)。这时,牙齿大神就作方便之法而作此念:「现在国王的威势,自然就是由于有了这位鬼神之故,我今应用欺诳去诱引他,假作和他亲厚的模样。」像如是的和那位鬼神认作知己。极认作知识后,就将此鬼神诱至于南方的大海中。
这时,那位为虫鬼神,则排挡大山,推迮至于王上,以及四种兵众。因此,国王及其军兵,没有不死尽!众人就大唱而说:「快哉!快哉!」这是世人的相传,名叫「快哉」。那位国王终亡后,孔雀王朝的苗裔,就此永远终灭。因此之故,世间的富乐实在不足为贪。阿育大王为有智之人,能觉悟世间的一切为无常,认知身命为难保永恒,五家的财物,也如幻化(火、水、王法、贼、恶子等五类,可损减财物,故说世间的财物为五家所共。)
阿育王能觉了世法,故曾勤行精进,作诸功德,乃至临终,还是系心于三宝,念念不绝,没有半点的吝惜,唯愿尽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完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六四二、知经:本经叙述三无漏根。所谓未知当知根、知根、具知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根。所谓未知当知根、知根、具知根(旧译为无知根)是。」(1.未知当知根:入于见道的剎那时,对于无始以来的生死,而欲知未曾知道的四谛之法,而生的意、乐、善、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为之未知当知根。2.知根:由于修道预流果,乃至阿罗汉向的六个阶段的圣者,已知道四谛之法,而欲断惑而生的九根,为之知根。3.具知根:于无学道,也就是阿罗汉而生的九根。为之其知根。(劣译俱舍学有详解。)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觉知学地时  随顺直道进  精进勤方便  善自护其心
如自知生尽  无碍道已知  以知解脱已  最后得其知
不动意解脱  一切有能尽  诸根悉具足  乐于根寂静
持于最后身  降伏众魔怨
(到了觉知学地之时,则随顺于此直道迈进,而精进,而勤于方便的善自守护其心。)
(这样,即喻如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死已尽那样,也已知道无碍道。由于知道之故,而解脱后,最后能得其知〔无知〕。)
(到了不动,而意解脱时,则一切有,会善于灭尽。诸根〔未知当知根、知根、具知根〕都已具足,喜乐于根之寂静,唯持此最后之身,能降伏诸魔怨!)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四三、净经:本经叙述由于信等五根,而断三结,而得预流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根。那五种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根为有力,为能增长之义。所谓有能生、增上之力的就是根。信等五根,善能生一切善法之故,为之根。详细说明,出在于六四七经)。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四四、须陀洹经:如比丘对于五根能如实善观察,就能了知断三结-三结断知,而证须陀洹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如果比丘,对于此五根,如实而善于观察,而能如实而善于观察的话,就能知道对三结已断除(三结断知)。三结就是所谓身见、戒取见,以及疑。这叫做须陀洹(预流,已预入于涅盘之流。由此而入于圣者之数,通称为初果的阿罗汉)。
这种果报的得有者,已经不会再堕入于恶趣之法,已决定正向于正觉迈进。唯为七有于天人之道往生(于人天各转生七次),就会究竟苦边(尽诸一切苦恼,得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四五、阿罗汉经:本经叙述由于信等五根,而得阿罗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对于此五根(信、勤、念、定、慧),能如实而观察的话,就能不起诸漏。其心就能得到离欲而解脱,就名叫做阿罗汉。是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以正智而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四六、当知经:本经叙述的内容为信等五根之解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信根者,当知就是四不坏净(对于佛、法、僧、戒之四,生不坏的净信)。精进根者,当知就是四正断(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恶勤于断灭,未生之善令其生,已生之善令不失)。念根者,当知就是四念处(身、受、心、法)。定根者,当知就是四禅(色界初、二、三、四禅)。慧根者,当知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四七、分别经:本经的叙述,为详细说明五根的内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甚么叫做信根呢?如比丘,对于如来之处发起清净的信心,其根本乃非常的坚固,不管是其余的沙门,或婆罗门,或诸天,或魔众,或梵天,或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余的世间,也不能沮坏他的清净的信心,这名叫做信根(四不坏之净信,唯举佛耳。)
甚么叫做精进根呢?所谓已生的恶不善之法,令其断灭。而生此欲愿,而方便,而摄心。而增进。对于未生的恶不善之法令其不生起。而生此欲愿,而方便,而摄心,而增进。对于未生起的善法,使其生起。而生此欲愿,而方便,而摄心,而增进。对于已生起之善法,安住而不忘,而修习增广,而生此欲愿,而方便,而摄心,而增进,就名叫做精进根(所谓四正勤、四正断。)
甚么叫做念根呢?如果比丘,住于内身之身观,殷懃而方便,以正念正智,而调伏世间的贪忧,对于外身、内外身之受、心、法也同样的,如住于法之观念等,也是如是之说,就名叫做念根(四念处的说明)。
甚么叫做定根呢?如果比丘离开欲恶不善之法,离开有觉有观而生喜乐,……乃至第四禅具足而住,就名叫做定根(四禅的说明)。
甚么叫做慧根呢?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如实而知,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而知,就名叫做慧根(四圣谛之说明)。」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四八、略说经:本经叙述由于信等五根而得预流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等事,都如上说。其有差别之处,就是:「如果比丘,对于此五根如实而观察后,就能知道对于三结已断灭
(三结断知)。那三结呢?所谓身见、戒取见、疑是。这名叫做须陀洹(预流)。已不会再堕于恶趣,决定正向于三菩提(正觉、涅盘)迈进,唯余七有之往生于天人之处(七次往反于人天),就能究竟苦边。」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四九、漏尽经:本经叙述由于信等五根,而能成就阿罗汉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如果比丘,对于此五根,如实观察后,就能得尽诸漏,能离欲而解脱。这名叫做阿罗汉(无生,已离生死),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结,以正智而得心解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五○、沙门婆罗门经:由于如实而知信等五根之集、灭、灭道迹之故,而得出离,而得成就正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等事,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诸比丘们!如果我对于此信根、信根之集,信根之灭,信根之灭道迹,不能如实而知的话,我则终究不得从那些诸天、魔众、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当中超出、脱离,不得心离颠倒,也不能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信根那样,对于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同样之说。
诸比丘们!我对于此信根,以正智如实而观察之故,对于信根之集,信根之灭,信根之灭道迹,以正智如实而观察之故,我在于诸天、魔众、梵天、沙门、婆罗门等众当中,为出为离,心离颠倒,而成就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信根那样,对于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如是之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五一、沙门婆罗门经:由于如实而知信等之五根之集、没、味、患、离之故,得出离,而成就正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诸比丘们!如果我对于此信根之集,信根之没,信根之味,信根之患,信根之离,不能如实而知的话,我就不得于诸天、魔众、梵天、沙门、婆罗门众当中,为解脱,为出为离,心也不能离开颠倒,也不能成就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像如是的,对于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也是如是之说。
诸比丘们!我对于信根,信根之集,信根之没,信根之味,信根之患,信根之离,能如实而知之故,在于诸天、魔众、梵天、沙门、婆罗门众当中,能为解脱,为出为离,心离颠倒,而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五二、向经:具足信等五根之人为之阿罗汉,依次为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反之,则为凡夫。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等事,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如果比丘,对于此五根,如做到法利满足的话,就能得成阿罗汉。如果为软一些,劣一些的话,就得阿那含(不还果),若再软一些,劣一些的话,就得斯陀含(一来果),如果又再软一些,劣一些的话,就得须陀洹(预流果)。满足的人,就能成就满足之事,不满足的人,就成就不满足之事,对于此五根,绝对不会空,不会无果报的。假若对于此五根,一切均没有的人,我就会说他为外道、凡夫之人数。」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五三、广说经:本经叙述的内容,纯粹为前经之详细广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如果比丘对于那些五根,增上明利,而满足的话,就能得证阿罗汉果,而得『俱分解脱。』如果软一些,劣一些的话,就得『身证』。对于那五根再软、再劣的话,就得『见到』。对于那五根又再软、再劣的话,就得『信解脱』。对于那五根如果一再的软、一再的劣的话,就得『一种』。(一间。不还向当中,如果断除欲界的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而尚余一品或二品之修惑的话,则须在于欲界的天界中受生一次,称之为一种,或称为一间)。
如果对于那五根又软、又劣的话,就得斯陀含果(一来果)。对于那五根再软、再劣的话,就得『家家』(断除欲界九品修惑当中之前三品,或前四品的圣者,因为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也就是从人间生于天界,又从天界生于人间,故称家家的圣者。或说不是人天往还,乃是人又人,天又天的转生。)(请参阅劣译俱舍学。本经细节均在该书里面。)
对于那五根又软、又劣的话,就得『七有』之果(极七返有。于人间和天界,最多往返七次,也就是人天计为十四生之间,必定会证得阿罗汉果,而得究竟苦边,所谓须陀洹──预流果)。
如对于那五根,又软、又劣的话,就得『法行』(随法行。指声闻的弟子,得见道之利根的圣者,对于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对于五根,如果又一再的软、劣的话,就得『信行』(随信行,指
声闻的弟子,得见道之劣根的圣者,从他人之处听闻佛说之教法,而生信仰,而随此法而修行者)。
这名叫做比丘之根波罗蜜、因缘知果波罗蜜、果波罗蜜、因缘知人波罗蜜。(也就是由于知根而到彼岸,由于知根之因缘如何而知其果报之如何等事)。
像如是的,如果对于五根满足的话,就作满足之事,知道五根减劣的话,就作减少之事,对于那五根,则不会空,不会没有果的。如果没有具此诸根的人,我就会说他为作凡夫之人数。」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五四、慧根经:本经叙述五根当中,以慧根为首,如堂阁之栋一样。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此五根,一切都为慧根所摄受。譬如堂阁的众材料,乃以栋为首一样。都依于栋,以摄持之故。像如是的,五根乃以慧根为其首,以摄持其余四根之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五五、慧根经:本经的内容和前经同以慧根为五根之首, 唯举
功德为其有差别之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而说:「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信根者,当知就是四不坏净(对于佛、法、僧、戒之净信)。精进根者,当知就是四正断(未生恶令不起,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其生,已生善令其增长)。念根者,当知就是四念处(身、受、心、法)。定根者,当知就是四禅(初、二、三、四禅)。慧根者,当知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这些功德,一切均以慧根为首,以摄持其余之四根之故。
乃至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五六、慧根经:本经叙述成就慧根的话,就能成就其余的四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如果圣弟子成就慧根的话,就能修习信根。而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而向于舍。这叫做信根成就。信根成就的话,即是慧根。如信根那样,像如是的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如是之说。因此之故,就此五根来说,乃以慧根为其首,
以摄持其余之四根之故。喻如堂阁,以栋为首,乃为众材所依,以摄持之故。像如是的,五根乃以慧根为其首,以摄持其余之四根之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五七、慧根经:本经叙述怎样得信根?并说明慧根为五根之首。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如果圣弟子,欲成就信根的话,应该要作如此而学:圣弟子!众生无始以来的生死,乃为无明所著,爱欲所系,致众生在于长夜,在于生死当中中往来驰流,不知本际的实相。由于有『因』之故,而有了生死。如果『因』永尽的话,就没有生死。这些无明大闇之聚,是为一大障碍,这样,则到底谁能般涅盘呢?唯有苦灭、苦息、清凉,而隐没,始有可能(指无明之消灭,始能解脱而涅盘)。
如信根是这样,像如是的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如是之说。此五根,乃以慧根为首,因为其余的四根,乃为慧根所摄持之故。喻如堂阁那样,是以栋为首,其它都是以栋所摄持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五八、慧根经:本经叙述五根的功德,以慧根为首。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根。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甚么叫做信根呢?所谓圣弟子,在于如来之所,发起信心,其根本很坚固,是诸天、魔众、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诸世间法所不能断坏的,就名叫做信根。甚么叫做精进根呢?所谓四正断(未生恶令不生,既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既生善令增长)是。甚么叫做念根呢?所谓四念处,(身、受、心、法)是。甚么叫做定根呢?所谓四禅是(初、二、三、四禅)。甚么叫做慧根呢?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是。这些诸功德,均以慧为首,喻如堂阁,以栋为其首一样。」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五九、慧根经:本经叙述信等五根,以慧为首等和前几经都同,唯以发菩提心为其特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根。那些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甚么叫做信根呢?如圣弟子,在于如
来之处,发起菩提心所得的净信心,就名叫做信根。甚么叫做精进根呢?如在于如来之处,发起菩提之心,所得的精进方便,就名叫做精进根。甚么叫做念根呢?如在于如来之处,初发菩提之心所起的念,这名叫做念根。甚么叫做定根呢?如在于如来之处,初发菩提心所起的三昧,就名叫做定根。甚么叫做慧根呢?如在于如来之处,初发菩提心所起的智慧,就名慧根。喻如堂阁,其余都如上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六○、苦断经:本经叙述修习五根,可断一切的苦恼。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如果对于此五根去修习,多多的修习的话,则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苦恼,都会断灭。」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苦断经一样,像如是的究竟苦边、苦尽、苦息、苦没、度苦流、于缚得解、害诸色,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漏尽等经,也像如是之说。


六六一、二力经:本经叙述数力,以及修力等二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二种力。那二种呢?所谓数力(择力,思考力),以及修力(实行力)是。甚么叫做数力呢?所谓圣弟子坐在于闲林中的树下,作如是之思惟:由身所做的恶行,会在于现法与后世,受到其应报的恶果报。我如果行过身的恶行的话,我就应当自悔,也要教化他人忏悔。我的大师亦当悔过,我的大德梵行,也当忏悔。我应该以法来责我自己:『身作恶业,会恶名流布,到了身坏命终之后,当会生在于恶趣-泥犁(地狱)之中。像如是的于现法,于后世都会有恶报。应该断灭身之恶行,要修身的善行。』像身恶行一样,口、意之恶行,也如是之说,就名叫做数力。
甚么叫做修力呢?如果比丘学习如上之数力,圣弟子之数力已成就后,随后便得修力,得修力后,修力就满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六二、二力经:本经叙述如果数力成就的话,则三毒会尽,修力会满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等事,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圣弟子学习数力成就后,那些贪、瞋、痴都会节断、灭尽。像如是
的圣弟子,依于数力,尽立数力的话,就能随得修力。得修力后,修力会满足。」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六三、二力经:本经叙述修力就是修习四念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等事,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甚么叫做修力呢?所谓修习四念处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四念处一样,像如是的修习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入圣道分、四道(1.加行、2.无间、3.解脱、4.胜进)、四法句(1.无常、2.苦、3.无我、4.涅盘),止观等,也像如是之说。


六六四、三力经:本经叙述三种三力。所谓1.信、进、慧,2.住信力、念力、慧力3.信力、定力、慧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之力。那三种呢?所谓信力、精进力、慧力。又次,有三种力。那三种呢?所谓信力、念力、慧力。又次,有三力。那三力呢?所谓信力、定力、慧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六五、三力经:本经叙述应当学习信、精进、慧等三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力。所谓信力、精进力、慧力。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作如是之学:『我当成就信力、精进力、慧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精进力那样,念力、定力,也如是之说。


六六六、三力经:本经叙述信、念、慧之三力,是详细的说明。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力,所谓信力、念力、慧力是。甚么叫做信力呢?所谓圣弟子在于如来之处,入于净信,而根本坚固之故,那些诸天、众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诸同法都不能破坏,就名叫做信力。甚么叫做精进力呢?所谓修习四正断。甚么叫做慧力呢?所谓四圣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其余的二力经,都如上说。


六六七、四力经:本经叙述三种四力。就中乃详明第三种之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力。那四种呢?所谓信力、精进力、念力、慧力是。又次,有四力,为信力、念力、定力、慧力。又次,有四力。为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这些诸经,均和上面三力经里所说的同样,有差别的就是:「甚么叫做觉力呢?如对于善与不善之法,都能如实而知,对于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都能如实而知,就名叫做觉力。甚么叫做精进力呢?所谓四正断,如前面广说过的(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甚么叫做无罪力呢?所谓无罪之身、口、意,就名叫做无罪力。甚么叫做摄力呢?所谓四摄事,也就是惠施、爱语、行利、同利是。」(新译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其解释为菩萨摄护众生时,应有的态度。本来就是佛教的子弟应有的常态。)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六八、四摄事经:本经叙述四摄事。乃详解最胜的惠施、爱语、行利、同利之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如果论说甚么叫做最胜施的话,就是所谓法施是。最胜的爱语就是所谓善男子,如乐(愿)听时,能应时(及时)的为之说法。行利之最胜的,就是所谓对于不信的人,能令其入信,建立于信。如立戒的话,就要以净戒。对于悭吝者就以布施。对于恶智者就用正智令入其建立。至于同利之最胜者,就是所谓对于阿罗汉则以阿罗汉,对于阿那含(不还)则以阿那含,对于斯陀含(一来)则以斯陀含,对于须陀洹(预流)则以须陀洹,对于净戒者,则以净戒,而教授于他。」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六九、摄经:本经叙述三世众生有所取者,均为四摄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如所有之法,属于大众之所应取之法,其一切的一切,均为是四摄事。如
有的,乃一取布施,有的则一取爱语,有的一取行利,有的一取同利。在过去世之时,过去世的众生,如有所取的,也是四摄事,未来世之众生,应当有所取的,也是四摄事。或者一取布施,或者一取爱语,或者一取行利,或者一取同利。」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布施及爱语  或者行利行  同利诸行生  各随其所应
以此摄世间  犹车因釭运  世无四摄事  母恩子养忘
亦无父等尊  谦下之奉事  以有四摄事  随顺之法故
是故有大士  德被于世间
(布施以及爱语,或者有行利,或者为同利等诸行之生起,各各都随着其所应而行应行之法。用这些法以摄诸世间,则有如车辆之由于釭〔车轮中的铁〕而得以运行一样。)
(世间如果没有四摄事的话,则虽有那慈母之恩,而当子女的却会把其养育之恩忘掉,也没有如父等尊严的人,被谦下之辈的人所奉养等事。)
(因为有了四摄事之随顺之法之故,因此之故,有了大德士,其德行会恩泽于世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七○、四力经:本经叙述如成就觉、进、无罪、摄之四力的话,则会离开不活、恶名、众中、死、恶趣等恐怖。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力。那四种呢?所谓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都如上说。如果比丘成就此四力的话,就能得离五种的恐怖。那五种呢?所谓不活的恐怖,恶名的恐怖,众中的恐怖,死的恐怖,恶趣的恐怖,这名叫做五种的恐怖。」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七一、四力经:本经乃详解有四力,而能离开五种恐怖之所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其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圣弟子欲成就此四力的话,就应当如是而学:『我并不怖畏不能活,我为甚么要怖畏不能活呢?如果身行不清净之行,口行不清净之行,意行不清净之行,而作诸邪贪、不信、懈怠、不精进、失念、不定、恶慧、悭吝而不收摄的话,他就应该怖畏不能活。然而我乃有了四力,所谓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有了此四力之成就之故,就不应恐畏如不活之怖畏。」像如是的,那此恶名之怖畏,众中之怖畏,死之怖畏,恶趣之怖畏等,也如上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七二、四力经:本经叙述的内容为觉、进、无罪、摄等四力之详
细说明。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力。所谓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是。甚么叫做觉力呢?所谓慧、大慧、深慧、难胜慧等,就名叫做觉力,甚么叫做精进力呢?如对于不善之法,不善之数,黑、黑数,有罪、有罪之数,不应亲近、不应亲近数等,而离开此诸法后,对于诸余之善法、善数,白、白数,无罪、无罪数,应亲近、应亲近之数等,而对于如此等法去修习,去增上精勤、欲(愿望)、方便,而堪能以正念正知而学习的话,就名叫做精进力。至于无罪力、摄力等,都如上所提示之修多罗(契经)之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七三、五力经:本经叙述信、进、念、定、慧之五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力。那五种呢?所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七四、五力当成就经:本经叙述信、进、念、定、慧之五力,应当学习成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我应当勤加精进,应当成就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七五、当知五力经:本经叙述的内容,乃为信、进、念、定、慧等五力之解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之处就是:「所谓信力,当知就是四不坏净,精进力者,当知就是四正断,念力者,当知就是四念处,定力者,当知就是四禅,慧力者,当知就是四圣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七六、当学五力经:本经叙述当一位比丘的人,应该要修学信等之五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其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之学:我应成就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七七、五学力经:本经叙述有:信、进、惭、愧、慧,为之五学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学力。那五种呢?所谓信力就是学力,精进力就是学力,惭力就是学力,愧力就是学力,慧力就是学力」(惭为出自内心之羞耻,愧为对他人而生惶恐之羞耻。所谓惭自愧他,是一切善法的原动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七八、当成学力经:本经叙述当一位比丘,则应成就此信等之五学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等事,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我应当成就信力就是学力,当成就精进力就是学力,当成就惭力就是学力,当成就愧力就是学力,当成就慧力就是学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七九、广说学力经:本经叙述的内容,为信等之五学力的广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甚么为之信力就是学力呢?如在于如来之处善入于信,其信的根本乃非常的坚固,是诸天、魔众。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余的同法,所不能破坏的。甚么为之精进力就是学力呢?所谓四正断(未生恶不生,已生恶使其断,未生善使其生,已生善令增长),如前面所广说的。甚么为之惭力就是学力呢?所谓羞耻是。如耻于起恶不善之法等诸烦恼数,而受诸有的炽燃的苦报,于未来世,还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之报,就名叫做惭力是学力。甚么为之愧力就是学力呢?所谓对于诸可愧之事而愧。对于起诸恶不善法等烦恼数,而受诸有的炽燃的苦报。而于未来世时,有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羞愧,就是名叫愧力是学力。甚么为之慧力是学力呢?所谓圣弟子之住于智慧,而成就世间生灭的智慧(通达生死)贤圣的出厌离,决定而正尽一切苦,就是名叫慧力是学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八○、当成学力经:本经叙述当成就信等五力,内容文句比六七八经还简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我应当要成就信力是学力,精进力、惭力、愧力、慧力就是学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八一、白法经:比丘于善法如变、退、不久住者,他人当以五种白法呵责之。反之,则以五种白法庆慰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比丘对于善法,假如有变,有退,或不久住的话,他人就应当用五种白法去呵责你。(五种如法之种种语,据理去诘难之)。
那五种呢?就是说:你不以信而入于善法。你如果依于信的话,就能离开不善之法,而能修诸善法。你因为没有精进,没有惭耻,没有羞愧,没有智慧以便入于善法之故。你如果依于慧等的话,就能离开诸不善之法,能修诸善之法。
如果比丘,对于正法并没有变,没有退,能久住的话,他人当以五种白法来庆慰于你的。那五种呢?1.以正信而入于善法。如依信的话,就能离开不善之法,而能修诸善法2.以精进3.惭4.愧5.慧等而入于正法。如果依于慧等的话,就能离开不善之法,而能修诸善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八二、白法经:比丘如还戒、退戒时,他人当以五种白法呵责之。反之,即以五种白法庆慰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有比丘,还戒、退戒的话,他人应当以五种白法来呵责你。那五种呢?1.如有比丘,不以信而入于善法的人。如果依于信的话,就能离开不善之法,而能修善法。2.不以
精进3.惭4.愧5.慧等,而入于善法的人。如果依慧等的话,就能离开不善之法,而能修诸善法。如果比丘尽其寿命,纯一满净,梵行清白的话,他人应当以五种自法来庆慰你,都如上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八三、不善法经:本经叙述如信、精进、惭、愧、慧等力退减的话,则不善法会生。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国。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假若不欲使恶不善法发生的话,则唯有信善之法。如果信,有退减的话,则会永住于不信,诸不善之法,就会发生。乃至欲使恶不善法不生的话,则唯有精进、惭、愧、慧而已。如果精进、惭、愧、慧等力退减,恶慧永住的话,则恶不善法就会生起。如果比丘依于信的话,则能离开不善之法,而修诸善法。依于精进、惭、愧、慧的话,则能离开不善之法,而修诸善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八四、十力经:本经叙述如来和阿罗汉之不同如何等事,并详说佛之十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对于色生厌,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的话,就名叫做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应、正遍知)。对于受、想、行、识,也如是之说。如果又有比丘,对于色生厌,而离欲、不起,解脱的话,就名叫做阿罗汉之慧解脱。对于受、想、行、识,也如是之说。诸比丘们!如来、应、等正觉,和阿罗汉之慧解脱,到底有甚么种种之别异呢?」
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我们解说。诸比丘们听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当会为你们解说。所谓如来、应、等正觉者,乃谓先前并未听闻过之法,而能自觉知,在于现法之身当中,了知而得三菩提(正觉)。对于未来世,能说正法,使诸声闻觉悟。所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入圣道分等法。这叫做如来、应、等正觉。所未得到之法能够得到,未制之梵行能制,能善于知道,善于说道,为大众之将导,然后使声闻成就随顺于法、随顺于道,令他人乐奉大师之教诫、教授,而善于正法。这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和阿罗汉之慧解脱之种种别异之处。
又次,有五种学力,以及如来的十力。那些为五种学力呢?所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甚么为如来的十力呢?所谓如来处非处如实知,这叫做如来之初力。假如成就此初力的话,就是如来、应、等正觉,而得到先佛之最胜处之智,而转于清净的梵轮,在于大众当中,能作狮子吼而吼!(1.知处、非处智力)
又次,如来对于过去、未来、现在之业法,能如实而知其受因与事报。这叫做第二之如来之力。如来、应、等正觉,成就此力,而能得先佛最胜处之智,能转梵轮,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而吼!(2.知业报力,新译为知业异熟智力。)
又次,如来、应、等正觉,乃能如实而知禅、解脱,三昧、正受,染恶、清净、处净。这叫做如来之第三力。如果此力成就的话,就为之如来、应、等正觉,而得先佛的最胜处之智,能转梵轮,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而吼(3.一切诸禅三昧力。新译为一切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出离杂染清净智力。)
又次,如来乃知众生的种种诸根的差别,能如实而知,这叫做如来的第四力。如果成就此力的话,就为之如来、应、等正觉,而得先佛的最胜处之智,能转梵轮,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而吼!(4.知他众生诸根上下力。新译为根上下智力。)
又次,如来乃悉知众生的种种意解,能如实而知,这叫做第五之如来之力。如果此力成就的话,就是如来、应、等正觉,而得先佛的最胜处之智,而能转梵轮,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而吼!(5.知他众生种种欲乐力,新译为种种胜解智力。)
又次,如来乃悉知世间众生的种种诸界,能如实而知,这叫做第六之如来之力。如果成就此力的话,就为之如来、应、等正觉,而得先佛最胜处之智,而能转梵轮,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而吼!(6.知世间种性力,新译为种种界智力。)
又次,如来乃对于一切至处道,能如实而知,这名叫做第七之如来之力。如果成就此力的话,就为之如来、应、等正觉,而得先佛最胜处之智!能转梵轮,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而吼!(7.知一切道智处相力,新译为遍趣行智力。)
又次,如来对于过去的宿命的种种事忆念时,乃从一生至于百千生,从一劫而至于百千劫之事:我在那个时候,于那个地方,诞生为如是之族,如走之姓,如是之名,如是之食,如是之苦乐之觉,如是之长寿,如是之久住,如是之寿分齐。我在于那个地方死亡,在于此处诞生。在于此处死,在于那处生。像如是之行,如是之因,如是之方,宿命之所,之更动等事,均能如实而知,就名叫做第八之如来之力。如果成就此力的话,就为之如来、应、等正觉,而得先佛最胜处之智,而能转梵轿,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而吼!(8.知宿命力。新译为宿住随念智力。)
又次,如来以天眼净,超过于人眼,见众生之死时、生时,妙色、恶色、下色、上色,向于恶趣、向于善趣、随业报而受等,均能如实而知。如这位众生乃成就恶业,成就口、意之恶业,谤毁贤圣,受邪见之业。由于此因缘,在其身坏命终之时,堕于恶趣,生于地狱之中。这位众生,有身之善行,有口、意之善行,不谤毁贤圣,受正见之业法。由于彼因彼缘(这种善因善缘),在他身坏命终之时,往生于天上的善趣等,均能如实而知,这叫做第九之如来之力。如果此力成就的话,就为之如来、应、等正觉,而得先佛的最胜处之智,能转梵轮,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而吼!(9.知天眼力,新译为死生智力。)
又次,如来乃诺漏已尽,为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在于现法当中自知身作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名叫做第十之如来之力。如果此力成就的话,就为之如来、应、等正觉,而得先佛之最胜处之智,能转梵轮,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而吼!(10.漏尽力。新译为漏尽智力。)
像如此的十力,唯有如来已经成就,这就是如来与声闻之种种差别
之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八五、乳母经:婴儿小时,乳母应一一照护,稍成长时,除必要外,就给其自由游戏。佛教弟子时,其智慧如渐成熟时,即任其自由考究。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譬如婴儿,经父母生后,就付托于其乳母,叫他随时(及时)摩拭,随时沐浴,随时乳哺,随时消息(时时照拂他)。假若乳母不谨慎的话,婴儿就会以草,或以土等诸不洁净之物入其口里,此时,乳母当即教令他除弃其秽物。如能及时除却的话,就为之善,假如婴儿不能自己却退秽物的话,乳母就会用左手持其头,右手探其哽。这时婴儿虽然会非常的苦,但乳母也必须咬其苦,而探其哽,是为了欲使其长夜安乐之故。」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婴儿已长大,已经能够有所识别之时,到底会不会再拿草,或土等诸不净物,放入其口内与否呢?」
诸比丘们白佛说:「弗也,世尊!婴儿长大后,已经有所别知,尚且不会用脚去触诸不洁净之物,更何况放入口中!」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婴儿幼小时,乳母应随时料理,给与消息,及其长大后,智慧已成就,乳母得以放舍,不勤于其消息等事,因为他已长大,自不会放逸之故。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如果声闻,在其
初学时,智慧未具足,如来就以法随时教授,而消息他。假若为久学,智慧已深固的话,如来就会放舍他,不再随时殷懃的教授他。因为他的智慧已成就而不放逸之故。因此之故,声闻有五种学力,如来则成就十种智力,如上面广说过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八六、狮子吼经:本经叙述成就六种的智力的话,就是如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来有六种之力。假若此六种力能够或就的话,就是如来、应、等正觉,而得先佛的最胜处之智,能转梵轮,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而吼!所谓对于处、非处,能如实而知,就是如来之初力(知处、非处力。)
又次,对于过去、未来、现在之心乐法受,能如实而知,如上面广说过的,就名为第二之如来之力(知业报力)。
又次,如来乃对于禅、解脱、三昧、正受能如实而知,都如上面广说过的,就是如来之第三力(一切诸禅三昧力)。
又次,如来乃对于过去种种宿命之事,能如实而知,都如上广说过的,就是如来之第四之力(知宿命力)。
又次,如来以天眼净,胜过于人眼,观见诸众生之死于此、生于彼等事,都如上广说过的,就名叫做如来之第五力(知夭眼力)。
又次,如来已断尽结漏,是无漏心解脱、慧解脱,都如上面广说过
的,乃至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而吼,就是名叫如来之第六之力。」(漏尽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八七、狮子吼经:本经叙述如有人向佛间六力时,佛陀就会为之记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假若有人来问我,有关于如来之处非处智力的话,就会如如来之处、非处的智力,所知、所见、所觉,而成等正觉等事,为他记说。
如果又来问如来自以乐受的智力之事的话,就会如如来自以乐受之智力,所知、所见、所觉,而成等正觉等事,为他记说,这叫做第二之如来智力。
假若有人来问如来之禅定、解脱、三昧、正受的智力的话,就会如如来之禅定、解脱、三昧、正受,为他记说。
如果有人来问,宿命所更的智力的话,就会如如来之宿命所更、所知、所见、所觉的,为他记说。
如果有人来问如来之天眼智力的话,就会如如来之天眼所见的,为他记说。
如果有人来问如来之漏尽智力的话,就会如如来之漏尽智力所知、所见、所觉的,而为他记说。」
佛说此经后,诺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八八、七力经:本经叙述有七力,如成就七力的话,就会尽诸有漏。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七种力。那七种呢?所谓: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信力精进力  惭力及愧力  正念定慧力  是说名七力
成就七力者  得尽诸有漏
(信力、精进力、惭力,以及愧力,正念、正定、正慧等力,就是名叫七力。如果成就此七力的话,则诸有漏均会灭尽!)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八九、当成七力经:本经叙述当比丘的,应当要成就七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七力。」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
就是:「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这样的去学习:『应该修学而成就信力!』像如是的,对于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也应当照这样的决心去学习!」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九○、七力经:本经叙述和前二经同。唯文句之少许之更动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七力。」都如上说那样。有些差别之处,就是: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信力精进力  及说惭愧力  念力定慧力  是名为七力
七力成就者  疾断诸有漏
(信力、精进力,以及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就名叫做七力。成就此七力的人,就会快速的断诸有漏。)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九一、广说七力经: 本经叙述七力之分别广说,也就是详解。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七力。那七力呢?所谓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甚么叫做信力呢?对于如来所起的信心,深入而坚固,所有的天神、魔众、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余的同法,都不能破坏,就名叫做信力。甚么叫做精进力呢?所谓四正断(四正勤),如上面广说过的。甚么叫做惭力呢?所谓对于恶不善之法,非常的耻厌,如上面所说过的。甚么为之愧力呢?对于可愧之事,非常的愧疚,愧悔生起恶不善之法,都如上说。甚么为之念力呢?所谓四念处(身、受、心、法),如上所说过的。甚么为之定力呢?所谓四禅(初、二、三、四禅),如上所说过的。甚么为之慧力呢?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都如上面所说过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九二、八力经:本经叙述八力,为特种的八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八种之力。那八种呢?所谓自在王者之力,断事的大臣之力,结恨的女人之力,啼泣的婴儿之力,毁呰人的愚人之力,审谛的黠慧之力,忍辱之出家人之力,计数的多闻人之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九三、广说八力经:本经叙述和前经同为有八力之义,是一详解。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所谓自在王者之力,就是王者之现显自在之威力是。断事大臣力就是当大臣的现出断事之功力。结恨女人力就是女人之法(性质),所现出的结恨之力。啼泣婴儿力就是婴儿之法(性质)所现出的啼泣之力。毁呰愚人力就是愚人之法(性质)所触事(遇事)而现出的毁呰之力。审谛黠慧力就是有智慧的人,恒常所现出的审谛之力。忍辱出家力就是出家之人,恒常现出之忍辱之力。计数多闻力就是多闻之人常常现出思惟计数之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九四、舍利弗问经:本经叙述舍利弗间佛:漏尽比丘之力。佛说漏尽比丘有八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舍利弗往诣世尊之住处,到后稽首礼足,然后退坐在一
边,而白佛说:「世尊!漏尽的比丘,到底有几种力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漏尽的比丘,有八种力。那八种呢?所谓漏尽比丘之心,都顺趣于离,流注于离,浚输于离。顺趣于出,流注于出,浚输于出。顺趣于涅盘,流注于涅盘,浚输于涅盘。若见五欲,则犹如看见火坑那样。像如是之见后,对于欲念,欲受、欲着等,其心不会永住,而修习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佛说此经后,尊者舍利弗,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九五、异比丘间经:


如尊者舍利弗之问佛经一样,像如是的,有异比丘之问佛之经。


六九六、问诸比丘经:


问诸比丘之经,也如上所说的。


六九七、九力经:本经叙述,为有九力之说明。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九种力。甚么为九力呢?所谓住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数力、修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九八、广说九力经:本经之叙述为九力之广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九种力。那九种呢?所谓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数力、修力是。甚么叫做信力呢?对于如来所起之正信之心,深入而坚固,都如上面所说的。甚么为精进力呢?所谓四正断,都如上面所说过的。甚么为惭力呢?都如上面所说过的。甚么为愧力呢?也如上面所说过的。甚么为念力呢?所谓对于内身之身观念住等,都如上面所说的(身受心法四念处)。甚么为定力呢?所谓四禅是。甚么为慧力呢?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甚么为数力呢?所谓圣弟子,若在于闲房、树下时,都作如是之学:身、口如行恶行的话,就会在于现法当中,以及后世里面,当会受到其恶的果报。都如上面所广说过的。甚么为修力呢?所谓修四念处,都如前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九九、十力经:本经叙述特殊的十力。也就是世俗所指之十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十种力。那十种呢?所谓1.自在王者之力,2.断事的大臣之力,3.机关工巧之力,4.刀剑贼盗之力,5.怨恨的女人之力,6.啼泣的婴儿之力,7.毁呰的愚人之力,8.审谛的黠慧之力,9.忍辱的出家人之力,10.计数的多闻之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广说十力经:本经的叙述为十力的广说,实为十力的略解。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都如上说。有差别的地方就是:「所谓1.自在王者之力,乃为王者会现显自在的威力。2.断事的大臣之力,乃为大臣现露断事之功力。3.机关的工巧之力,就是造机关的人,现露其工巧之力。4.刀剑盗贼力,就是盗贼必定会现出刀剑之力。5.结恨的女人之力,就是女人之法(种性),会现露出结恨之力。6.啼泣的婴儿之力,就是婴儿之法,(种性),所现露的啼泣之力。7.毁呰
的愚人之力,乃为愚人之法(种性),触事而露毁呰之力。8.审谛黠慧之力,乃为有智慧之人,常现露审谛之力。9.忍辱之出家人之力,乃为出家之人,常现忍辱之力。10.计数的多闻之力,就是多闻之人,常现思惟计数之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