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569阅读
  • 0回复

名词解释——五受阴,哪五种?六触入处,哪六种入处?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九一(四五)(7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77),見受、想、行、識是我(78)、異我、我在識、識在我。愚癡無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實不捨;以不捨故,諸根增長;諸根長(79)已,增諸觸;六觸(80)入處所觸故,愚癡無聞凡夫起苦樂覺,從觸入處起。何等為六?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無明界,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觸故,起有覺、無覺、有無覺、我勝覺、我等覺、我卑覺、我知我見覺(81),如是知、如是見覺,皆由六觸入故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觸入處,捨離無明而生明,不生有覺、無覺、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6)本經說明凡夫以無明故,於五受陰起我見、有覺乃至我知我見覺。相應部(S.22. 47. Samanupassanā 觀見)
(077)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rūpaj attato samanupassati, rūpavantaj vā attānaj, attani vā rūpaj, rūpasmim vā attānaj)(巴)。
(078)「我」,麗本作「我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識」字。
(079)「長」,元、明二本作「增長」。
(080)六觸(cha phassa)(巴),觸為「心所」之一,有六種,即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081)巴利本無「有覺……我見覺」這一段,而代之以─Ayaj ahaj asmīti pissa hoti. Bhavissanti pissa hoti. Na bhavissanti pissa hoti. Rūpī bhavissanti pissa hoti. Arūpī bhavissanti pissa hoti. Sa??ī bhavissanti pissa hoti. Asa??ī bhavissanti pissa hoti. Nevasa??īnasa??ī bhavissanti pissa hoti。宋、元、明三本均無「覺」字。

 对应的南传经文
[四七] 第五 观见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一类之沙门、婆罗门,观种种有我之观见,彼等皆观五取蕴,或观其随一。
四 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见圣人……乃至……不顺善知识之法。观我是色,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观受……想……行……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有如是观见,谓不离我。
五 诸比丘!又谓不离我者,则有诸根之入,[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
六诸比丘!有意、有法、有无明界,触于无明触所生之所受之无闻凡夫,思惟我,思惟此是我。思惟有,思惟无,思惟有色,思惟无色,思惟有想,思惟无想,思惟非想非非想。
七诸比丘!亦即于其处住于五根。然则,有闻之圣弟子断无明而生明。彼人离无明而生明故,不思惟我,不思惟此是我,不思惟有,不思惟无,不思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

--------------------------------------------------------------------------------
相應部22相應47經/認為經(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婆羅門在認為種種我的認為時,一切都在五取蘊,或其中之一認為。
  哪五個呢?
  這裡,比丘們!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訓練的,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受……想……行……。
  他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
  這樣,這種認為與「是我」[的觀念]不離。
  又,比丘們!「是我」[的觀念]不離,則有五根的下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比丘們!有意,有法,有無明界。
  比丘們!未受教導的一般人被以無明觸所生的感受接觸,他有「是我」、「我是此」、「我將存在」、「我將不存在」、「我將是有色」、「我將是無色」、「我將是有想」、「我將是無想」、「我將是非想非非想」[的觀念]。
  比丘們!五根仍在那兒存續。
  然而,已受教導的聖弟子無明被捨斷而生起明。
  他的從無明褪去,明生,他沒有「是我」、「我是此」、「我必將存在」、「我必將不存在」、「我必將是有色的」、「我必將是無色的」、「我必將是有想的」、「我必將是無想的」、「我必將是非想非非想的」[之觀念]。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北傳經文「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參看《雜阿含1經》、《雜阿含30經》「經文比對」。
  2.參看《雜阿含63經》。
  3.「五受陰」、「沙門、婆羅門」,參看《雜阿含13經》「經文比對」。
  4.北傳經文的「見有我者」,另譯為「計有我」,南傳經文作「在認為種種我的認為時」(anekavihita? attāna? samanupassamānā samanupass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種種方式認為[任何事]是自我」(regard [anything as] self in various ways )。按:「認為」(samanupassanti)為現在式,「認為時」(samanupassamāna)為現在分詞。
  5.北傳經文的「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另譯為「見色是我,異我,相在」,參看《雜阿含23經》「經文比對」。
  6.北傳經文的「言我真實不捨」,另作「計我,無明分別。如是觀,不離我所」,南傳經文作「『是我』[的觀念]不離」(‘asmī’ti cassa avigata?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他,『我是』[的觀念]不曾消失」([the notion]’I am’ have not vanished in him)。
  7.北傳經文的「諸根增長」,另作「入於諸根」,南傳經文作「有五根的下生」(pa?canna? indriyāna? avakkanti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有五個器官機能下降承繼發生」(there takes place a descent of the five faculties),其中「下降承繼」(descent)的意思是指眾生的「再生」(rebirth)。
  8.北傳經文「六觸入處所觸」,另譯作「六觸入所觸」,或簡為「於此六觸入處」,南傳經文作「被以無明觸所生的感受接觸」(avijjāsamphassajena, vedayitena phu??hass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以無知-接觸所生的感受所接觸」(is contacted by a feeling born of ignorance-contact)。按:「無明觸」是指「結合了無明的觸」,反之,就是「明觸」。這個「觸」(samphassa或phassa),即「十二緣起支」中「六入緣『觸』,『觸』緣受」的「觸支」,指認識外境到進入對自己有意義的程度,而「接觸」(phu??hassa或phusati),則是指一般有形或無形的接觸,兩者中、英譯都慣用同一字,易混淆。
  9.北傳經文的「愚癡無聞凡夫」、「多聞聖弟子」,參看《雜阿含43經》「經文比對」。
  10.「無明界」(avijjādhātu),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無知的元素」(the element of ignorance)。「法界」,南傳經文作「法」(dhamm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的現象;心的事象」(mental phenomena)。
  11.北傳經文的「我勝、我等、我卑(我劣),參看《雜阿含30經》「經文比對」。
  12.北傳經文的「捨離無明而生明」,另作「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南傳經文作「無明被捨斷而生起明」(avijjā pahīyati, vijjā uppajj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捨棄無知而喚起真實的理解」(abandons ignorance and arouses true knowledge)。
  13.北傳經文的「六觸入處」,參看《雜阿含第209經》「經文比對」。
  14.南傳經文「仍在那兒存續」(ti??hanteva tattheva,直譯為「如是在那裡住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就在那兒繼續存在」(remain right there)。
  15.南傳經文的「從無明褪去」(avijjāvirāg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無知的褪色」(with the fading away of ignorance)。按:「褪去」(virāga),另一個意思是「離貪」,因為rāga有兩個意思,一是「貪」,即「貪瞋癡」的「貪」,另一個意思是「色彩」,而vi的接頭詞是「離;別;異;反」的意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b7e3470100h1jp.html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