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9439阅读
  • 14回复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14卷)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10-13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強惱觸他學處第十七
[0580b26] 爾時薄伽梵在[7]室羅伐城給孤獨園。鄔陀夷苾芻欲惱他故。久[8]在門外。共人談說。夜喚開門入房強臥。自恃[9]陵他因生惱觸。[10]其事同前。由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0580c01] 若復苾芻於僧住處。知諸苾芻先此處住。後來於中故相惱觸。於彼臥具若坐若臥。作如是念。彼若生[11]苦者。自當避我去。波逸底迦。
[0580c04] 知諸苾芻先此處住者。或自先知。或因他報。故相惱觸者。謂故恃強力觸惱前人。臥具者。謂床座氈褥。言生苦者。謂禮敬時生苦。或承事時供養時。看病時請教時。讀誦時諮問時。與欲時飲食時。受施時坐臥等時。悉皆生苦。但使發心作惱他意。令他生苦。於僧住處皆得本罪。於餘住處咸得惡作。設僧住處不作惱心。強臥之時亦得惡作。若有餘緣者無犯。此中犯者。若他先住作先住想疑。惱時墮罪。非先住人作先住[12]想疑。是先住人作非先住想。故為惱亂者。亦得惡作。若令未近圓人生惱觸者。得惡作罪。於尼住處等令他惱時。亦得惡作。時鄔陀夷廣為惱觸。若見苾芻麁食不足。勸令誦經竟夜不臥。若見他得飽滿美食。令其徹曉端坐繫念。若是寒時[13]遣居露地。以冷水灑經夜為扇。若在熱時遣居[14]密室。近火而住。蓋以毛緂。或於住處無大便處。他置瓮器擬夜所須。並皆打破。令諸苾芻事有廢闕。遂於水竇放棄不淨。便將此事遍告白衣。或故服瀉藥詐現病狀。寢臥于床。令問病人久立勞倦。又於苾芻禪思讀誦作業之處。令他起動妨彼進修。聞有怖至不許閉門。欲彼驚忙不得眠睡。苾芻不應大小行處久臥門邊。妨諸來者。凡作故心惱苾芻者。咸得墮罪。又亦不應於大小便處久作經行。到此室時不依大小。在前至者即應先入。便利既了不應久住。洗足之處須依長[1]幼。僧伽器物下至染器。在前用者皆待事畢。不[2]得依年大小奪。先用者亦不應器中安少染汁。作留滯心廢他所用。讀誦經時先來已坐。不應依大小令彼起避。僧伽剃刀[3]若用了時。應復本處。不應。[4]留舉更備後須。此等不依行者。咸得惡作。
[5]故放身坐臥脫脚床學處第十八
[0581a09]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由懷忿恚。坐脫脚床打傷乞食苾芻。[6]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81a12] 若復苾芻於僧住處。知重房棚上脫脚床。及餘坐物。放身坐臥者。波逸底迦。言僧伽住處者。已如上說若於僧伽房舍。而坐臥脫脚床者。便得墮罪。若餘房者得惡作罪。言知重房棚上者。謂是草室棚閣顯非牢固。復不防備。若屋牢固為防備者無犯。脫脚床者。謂插脚床。雖是插脚逆[7]楔牢者無犯。坐物者。謂是諸餘插脚小床。放身坐臥者。謂情懷掉戲恣放其身。得波逸底迦。非掉戲者無犯。脫脚境想六句。二[8]墮兩輕。後二非犯。如是准知。住處住處想亦為六句。初二墮罪次皆惡作。若板棚上若脚下安替。或仰置者無犯。
用蟲水學處第十九
[0581a25] 佛在憍閃毘國。時闡陀苾芻用有蟲水。由用水事無[9]慈悲煩惱故。制斯學處。若復苾芻知水有蟲自澆草土。若和牛糞及教人[10]澆者。波逸底迦。
[0581a29] 言知者。不知有蟲無犯。言有蟲者。自觀有蟲他觀有蟲。不觀有蟲。客來蟲俱生蟲。總有二種蟲。一謂眼見。二是濾得。斯等濾用。或可去蟲。或取無蟲處用。或可信人。言水無蟲斯並無犯。此中言水亦收漿醋等物。若草土牛糞塗地泥牆。自作使人並皆同犯。於有蟲水作有蟲想疑。咸得墮罪。二輕二無犯。縱無蟲水不應輒棄。得惡作罪。應須散灑。或向竇邊齊一[11]肘來。是其傾處。應作洗浴處并濯足處。應近井邊[12]疊甎而作。四邊高一肘大如一床。一邊通孔。遍以灰泥中間甎砌。若老病者聽作洗足。瓦盆底稍高起。狀如象跡。若僧伽物[13]舉處令眾共[14]知。或水竇邊莫令虧損。若別人物安房門扇後。或覆床下。若金銀等器。咸不應畜。凡是洗鉢及洗足處。有水霑地應作曼[15]荼羅形如[16]矟刃。或隨水流勢。若正方正圓作者。得惡作罪。若為三寶作曼[*]荼羅者。則形無定。制其濾[17]水羅放生之法。廣如餘處。
[18]造大寺過限學處第二十
[0581b20] 佛在憍閃毘國。時六眾苾芻於一日中造成住處。不開水竇。狀若方[19]篅。平閣三層。因雨隤毀。致招譏謗。由[20]住處事[21]輕心煩惱。制斯學處。若復苾芻作大住處。於門梐邊應安橫扂及諸窓牖。并安水竇。若起牆時。是濕泥者。應二三重齊橫扂處。若過者波逸底迦。言大住處者。有二種大。一形量大。二施物大。此[22]據形大有主為作。凡造住處。或自作教他作。應安門樞戶扇并橫扂窓竇等事。[23]齊橫扂處者。此出一日休息限齊。謂用濕泥為壁。或時和草。若過限齊者。便得本罪。若有別人為眾[24]興造。告苾芻曰。我解營作。假令高大亦不傾隤。苾芻信之。斯亦無犯。或時乾墼及以熟甎木石等成便無限齊。若濕泥者於其限外著一團時。便得惡作。若遍匝者便得本罪。濕泥濕泥想疑有其六句。初重次輕。後二無犯。遣書作時。但得惡作。雖是濕泥覆以草席。雖遭雨水無懼崩隤。或時施主須遣急營。限齊雖過。斯皆非犯。
[0581c10] 第三攝頌曰。
 不差至日[25]暮  為食二種衣
 同路及乘[26]船  二屏教化食

眾不差教授苾芻尼學處第二十一
[0581c14]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各[27]任自意。輒出界外共相差遣。或居界內不取他欲。或闕德強差往尼寺中。輒為教授。此由尼事貪心希望。招世譏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若復苾芻[28]眾不差遣。自往教誡苾芻尼者。除獲勝法。波逸底迦。
[0581c20] 此十學處起由尼者。事及煩惱與此皆同。其中別者。第三由不忍[29]故。第八由鄔波斯迦。言不差者。謂非白二眾[30]共差遣。有四過失差不成差。謂界日眾人。界謂界外差。[31]日非長淨日。眾者人不集。人謂七德虧。言七德者。一者持戒。二者多聞。三者住位耆宿。四者善都城語。五者不曾以身污苾芻尼。設曾身污苾芻尼者。其罪已如法悔除。六者於八他勝法所有開遮能廣宣說。七於八尊重法能善開演。言八他勝法者。四同苾芻。餘四有異。一謂眼膝中間所有身分。共染心男子相觸受樂。二謂本心為不淨行。共染心男子作期契等。乃至全身臥地。三知尼有重罪。故心藏覆。四被舉棄人隨順而住。
[0582a05] 攝頌曰。
 尼有八他勝  四同於苾芻
 餘觸染男期  覆罪隨僧棄

[0582a08] 八尊重法者。一從苾芻受近圓事。二半月半月求請教授。三無苾芻[1]處不應安居。四見苾芻過不應詰責。五不應瞋呵苾芻。六應禮敬年少苾芻。七在二部眾中行摩那[卑*也]。八[2]往苾芻處為隨意事。
[0582a13] 攝頌曰。
 近圓從苾芻  半月[3]請教授
 依苾芻坐夏  見過不應言
 不瞋呵禮少  意喜兩眾中
 隨意對苾芻  斯名八尊法

[0582a18] 若於七德有闕者。若眾差遣眾得惡作。設令作法亦不成。差眾者。謂是一味情不乖離。苾芻尼者。謂近圓尼。言教授者。極少乃至八尊重法。他請問時。能為開釋。若處無人肯教授者。眾應隨時令一苾芻作如是語。諸姊妹等苾芻尼眾。並悉和合清淨而住。同修勝行無罪過不。[4]今此眾中無一苾芻樂為教授。然僧伽有二教授。一廣二略。今作略教授法。爾可謹慎勤修勝法。莫為放逸。敬奉行之。言除獲勝法者。此顯朱[5]荼半託迦獲阿羅漢。能令[6]法俗生信敬心。設不蒙差往教無犯。於近圓尼作近圓想等有六句。二重二輕。後二無犯。若於彼先犯重等尼。或授學尼黨教非黨尼。或復翻此。為教授時。咸得惡作。若言不相解者。亦惡作罪。
教授至日[*]暮學處第二十二
[0582b05]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難陀苾芻於非時中說法教授苾芻尼眾。於城門外經夜共住。明旦入城[7]諸俗人見咸作是言。諸釋迦子男女合雜同居一處。何有淨行。[8]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雖被眾差教誡苾芻尼。乃至日[*]暮時而教誡者。波逸底迦。
[0582b11] 乃至日[*]暮者。指其分齊。日既沒已名曰非時。雖在時中。若諸尼眾立而不坐。或復營務紛擾未息。或身有拘礙而為說者。亦曰非時。日暮日暮想等六句。二重二輕。後二無犯。若施主本意請說法師通夜說法。或尼住處近對城門。或復城門夜不關閉。或尼住處同在城中。或復尼眾在白衣舍。此皆無犯。[9]教授尼人。一被差已盡壽教授更不須差。
謗他為飲食故教授學處第二十三
[0582b20]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苾芻尼眾既蒙教授。欲求無畏。設好飲食供養教授師。時鄔波難陀見而譏謗。[10]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向諸苾芻作如是語。汝為飲食供養故。教誡苾芻尼者。波逸底迦。
[0582b25] 為飲食者。謂五蒲膳尼五珂但尼。境想同上。若無惡心說言為飲食者。得惡作罪。
[11]與非親尼衣學處第二十四
[0582b28]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有一苾芻以己大衣與故二尼。[12]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82c01] 若復苾芻與非親苾芻尼衣除貿易。波逸底迦。言非親者。由非親尼多不籌量。苾芻三衣足與不足。親族之人即不如是。生顧念心。然後方受。如世尊說。[13]若自父母貧無[14]飲食。當於己分減半與之。或於施主勸化供給。若不依行者。得惡作罪。言衣者。謂是應法堪受持衣。非親及尼。境想六句並同前說。若尼被賊現闕衣服。設使非親與之無犯。
與非親尼[15]作衣學處第二十五
[0582c10]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為笈多尼而作法服。以五色線刺作己形。并作尼形抱頸而坐。[16]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82c13] 若復苾芻與非親苾芻尼作衣者。波逸底迦。言作衣者。謂割刺浣染境想六句。亦同前說。
與苾芻尼同道行[17]學第二十六
[0582c16]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共十二眾苾芻尼。共期一路行。諸俗人見作如是言。男即是夫。女即是婦。足自相[18]匹何異我[19]乎。[20]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82c20] 若復苾芻與苾芻尼。共商旅期行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謂有恐怖畏難處。此是[21]餘時。此中與者謂共期契。下至一苾芻尼同道而去。便得墮罪。言[22]期行者。始從[23]住處詣餘處所。若苾芻苾芻尼將行之時。預先一日應白二師。我今有事詣彼村坊。聽不隨師不應違逆。若無二師應白上坐。所有臥具囑他守護。於同行伴普告令知。勿有病人捨棄而去。出門之時應相告曰。[24]今日我等不有遺忘事。不應可斟量。所依商旅善惡進不。無令廢闕。於自同伴更相顧戀。有讎隙者不應共行。若有因緣須共行者。應懺摩已與之同去。凡涉路時應為法語。勿出惡言。或為聖默然勿令心散亂。若至天神祠廟之處。誦佛伽他彈指而進。苾芻不應供養天神。若於路次暫止息時。或至泉池取水之[1]處。皆誦伽他。其止宿處應誦三啟。汲水繩索亦應持行。此有三種。長者一百五十肘。短者百肘。此內名中。或隨方處地勢高低。准望時宜可持而去。凡至寺外停息之處。振去衣塵洗身濯足。皆令清淨。次添瓶水行路皮鞋以破布拭。不於柱壁打令傷損。更淨洗手[2]通披衣服。容儀詳審方入寺中。隨詣一房少作言語。自整威儀問停止處。舊住苾芻見客苾芻。若少見長應起迎逆。遙唱善來。合掌而言畔睇。客即報言極善來。為持衣鉢引進房中。授座令坐。解除衣服為搦腨足。以蠲勞倦。持洗足盆為其濯足。[3]待稍勞息。方設敬儀。整衣一禮手按雙足。問其安不。若未曾相見。應問大小依位設敬。若少者來准前問答。老者令少迎接。衣鉢隨時置座遣為解勞。若有恩慈老者。或時為按肩背。凡[4]客苾芻創至他處。應先禮敬眾首上座。上座亦應唱善來等。[5]若見客人量己有無床席臥具。隨時供給如上所制。不依行者。得惡作罪。言商旅等者。若離此伴無由進路。為此聖開。除餘緣故。此中行法者。苾芻尼食。苾芻應持。若至食時更[6]相授與。有病苾芻應共[7]舁去。若人少者尼亦助[8]舁。應在頭邊不應近足。若至村落隨病所須。為覓醫藥。若乞食時令人看[9]病。持食來與。若尼有病准此應知。此中犯者半拘盧舍。得突色訖里多。滿拘盧舍。得波逸底迦。尼作尼想境想六句。及無商旅作無商旅想。亦有六句。並悉同前。地行為契。後遂乘空現身共[10]期。隱形而去。皆得惡作。乘船亦爾。
與苾芻尼同乘一船學處第二十七
[0583b08]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六眾苾芻與苾芻尼。結契為伴同乘一船。[11]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與苾芻尼。期乘一船。若沿波若泝流。除直渡。波逸底迦。
[0583b12] 期乘一船者。謂[12]無心同乘一船安危共同。名曰結契。沿波者。謂下水。泝流者。謂上水。時[13][醫-酉+言]羅跋底河北施主。請二部僧欲設大會。諸苾芻不敢與尼同乘一船。遂不得食。因開直渡。此中分齊者半半拘盧舍。突色訖里多。滿滿拘盧舍。波逸底迦。對尼境想六句同前。或近圓男與未近圓女。或未近圓男[14]與近圓女。或俱未近圓結伴乘船。咸得惡作。若遠避灘磧。若柁折。若船師不用語。或隨於一岸。八難事生上下無犯。
獨與女人屏處坐學處第二十八
[0583b23]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與女人笈多屏處同坐。因[15]鄔波斯迦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0583b26] 若復苾芻獨與一女人屏處坐者。波逸底迦。言女人者。謂堪行婬境人女非餘。言獨一者。更無餘人。屏障者。堪行非處。坐者[16]齊一尋內放身而坐。屏處屏處想疑。皆得墮罪。次二句輕。後二無犯。若天[17]女龍女。藥叉健達婆。緊那羅阿蘇羅。畢麗多畢舍遮女。及半[18]稚迦女若未堪行婬境。若聾騃等共屏坐時。咸得惡作。雖是天女而可執持。共彼坐時。亦得墮罪。若遣女人磨藥同在門邊。門扇不掩多人出入。如此之處雖坐非犯。
獨與尼屏處坐學處第二十九
[0583c08]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共故二尼笈多屏障處坐。此由尼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0583c11] 若復苾芻獨與一苾芻尼屏處坐者。波逸底迦。
[0583c13] 此言坐者。據起犯緣。設餘威儀亦皆同犯。[19]自餘輕重皆如上說。
知苾芻尼讚歎得食學處第三十
[0583c16]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窣吐羅難陀苾芻尼。知施主為尊者憍陳如等奉施飲食。彼便讚歎六眾苾芻。迴所施食自持將去。[20]其事同前。家慳煩惱。制斯學處。
[0583c20] 若復苾芻知苾芻尼讚歎因緣得食食。除施主先有意。波逸底迦。
[0583c22] 言讚歎者。有二種。一讚具戒。二讚多聞。過分稱揚令他敬信言食者。謂五蒲膳尼五珂但尼。又言食者。謂吞[21]入咽。除先意者。謂[22]彼施主先生此念。營辦飲食。擬施其人設令讚歎具戒多聞。此亦非犯。由聞讚歎遂便不食。是故復言除先有意。此中犯者。若苾芻尼向施主舍。問食精麁。若聞麁者勸設精妙。讚彼苾芻證得四果。明解三藏善修諸定。若供養者感殊勝福。知讚而食。便得墮罪。知他讚歎境想六句。二重二輕。二句無犯。若遣書印教化得食。若讚餘人。此人輒食者咸得惡作。無犯者依實讚德無矯妄心。或正信家。或親族舍。設知讚歎。並皆無犯。
[0584a06] 第四攝頌曰。
 數食一宿處  受鉢不為餘
 足食別非時  觸不受妙食

展轉食學處第三十一
[0584a10] 佛在薜舍離。時六眾苾芻先受威嚴長者請已。復於親識家。飽食菴沒羅[1]餅及諸雜餅。後至長者家。不能美食。爾時施主唐捐飲食。便起譏嫌。此由食事過分。廢闕不寂靜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0584a15] 若復苾芻展轉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施衣時。此是時。
[0584a17] 此攝頌中與食相應者。皆應准此。展轉食者。謂此家食已餘家更食。言病時者。謂身有病。乃至若食一食不能樂住。或復為人性多飢苦。唯食一食不能濟者。咸開數食。作時者。於僧伽地及窣覩波。隨時灑掃如牛臥處。或大如席許并牛糞塗拭。是謂作時。道行時者。若[2]行一驛。若半驛[3]迴還。施衣時者。謂有施主施與[4]洗裙及餘帔服。成貝齒物等。以充衣直。若苾芻受前請有食有衣。後請或有衣或無衣。有衣有衣直。或無衣無衣直(此是第一四番也)若受前請有食無衣。後請有衣等。准前應作(此是第二四番也)若受前請有衣有衣直。後請有衣等。[5]准前應作(此是第三四番也)若受前請無衣無衣直。後請有衣等。准前應作(此是第四四番也)若前請有衣或有衣直。後請無衣等背前[6]赴後受時得惡作。食時得墮罪。於諸番中應受不應受。及有犯無犯。若無衣衣直。此即有犯。異斯無犯。[7]准事當思。若欲受後請於前所受應作心念。捨與餘苾芻者無犯。若苾芻正食之時。有餘苾芻至斟量施主可共食不。若意弘廣應喚共食。若心有[8]局。應問施主。若於飢年多得請食。同淨行者應與共[9]赴。量食多少均分而食。若施主遮餘人者。應自食少許。問施主已。共分而食。為手印等而受請者。但得惡作。若於一舍或在寺中。或阿蘭若為求肥[10]盛。或樂美食而數食者。得惡作罪。若輕賤心或懷矯詐而不食者。亦得惡作。受請想等應為六句。初重中輕。後二無犯。
施一食過受學處第三十二
[0584b17]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有外道造立住處。供給外道沙門婆羅門四方客旅。時六眾苾芻遂久停留。家主出行。便縱身語。向授食女人說非法言。家主伺知[11]漸與麁食。復與外道相打。生世譏嫌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於外道住處。得經一宿一食除病因緣。若過者波逸底迦。
[0584b24] [12]此由六眾制一宿一食。若[13]過宿重食者。得惡作罪。并波逸底迦。若於此宿在餘處食。得惡作罪。若餘處宿於此處食。得波逸底迦。
[0584b27] 若經多[14]宿食為食想等境心六句。初重中輕。後二無犯。[15]復因舍利子遇有病緣開食無犯。若是眾集及以親識施主慇懃相留與食。若天廟處。或苾芻處。或是遊行外道處。並皆無犯。
過三鉢受食學處第三十三
[0584c04]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於施主家已足食竟。復盛滿鉢而歸住處。又婚娶家所有餅飯。盡乞持去令他闕乏。[16]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84c08] 若復眾多苾芻往俗家中。有淨信婆羅門居士。慇懃請與餅麨飯。苾芻須者應兩三鉢受。若過受者。波逸底迦。
[0584c11] 既受得已。還至住處。若有苾芻應共分食。此是時。
[0584c13] 往俗家者。[17]指乞食處。然諸苾芻乞食儀式次當[18]辯之。其乞食人。應執錫杖搖動作聲方入人舍。若村坊亂住。恐迷行次。應作[19]私記。或飯或麨置於門際。有五處不應乞食。謂唱令家。婬女[20]舍。酤酒店。王宮內。旃[21]荼羅家。若知女人[22]性多婬染。亦不從乞。恐生患故。言淨信者。敬信三寶人。麨謂諸麨。[23]飯謂雜[*]飯。鉢者有三種。謂大小中。大者可受摩揭陀國二升米飯。於上得安豆糜并餘菜茹。以大拇指一節鉤緣不觸其食。斯為大量。小者受一升米飯。二內名中。餘如上說。言過受者。謂大鉢三。或大鉢二。兼處中一。或大鉢二。兼小鉢一。或大鉢一。兼處中二。取要言之。謂取過[24]四升半米飯。取時輕罪。食便得墮。若取大鉢一中鉢一小鉢一。或唯大鉢二。或大鉢一小鉢二。或中鉢二小鉢一。或中鉢一小鉢二。或中鉢三。或小鉢三。悉皆無犯。還至住處者。謂至本處。共分食者。謂共餘人均分而食。若不分者。得惡作罪。無人者不犯。是故文言。若有苾芻若[1]受過三。便得墮罪。若天龍藥叉及諸鬼[2]類。或於外道及出家外道[3]舍。取過三鉢。[4]或非黨隨黨互往[5]俗家。若過取時。咸得惡作。或遣書請。或令他取。亦惡作罪。過受過受想六句同前。若即於此座過三而食。或除[6]麨餅但將餘物。或施主歡喜隨意將去者。並皆無犯。有三種虛損信施。一施主信心知此苾芻是持戒者。輟己而施。苾芻受已。便將此物與破戒人。二知此苾芻是正見者。信心惠施。[7]後將此物與邪見人。三過量而受不自噉食。乃至長受一掬之食。除其施主先有[8]通意。如斯三事並名虛損信施。當招惡果。
[9]
[10]足食學處第三十[11]四

[0585a16]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我為一坐食能生少欲等諸功德。汝等亦應一坐而食。時諸苾芻食時見尊者來。遂便離座將為足食。不[12]敢更食。由是世尊告苾芻曰。應飽足食。若尊者來亦不應起。既受食已。不應離座。下至行鹽及受食葉。皆不應起。復因六眾苾芻[13]飽已。更食貪餮無厭。[14]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85a24] 若復苾芻足食竟。不[15]作餘食法更食者。波逸底迦。
[0585a26] 苾芻足食竟者。謂食噉飽足作遮止言。心生棄捨。若心未捨縱出遮言。未成遮足。若更食時。但得惡作。若作了心唱言休足。此成遮足。然具五支。一知是食。謂五正食。二知有授食人。謂是女男半[16]擇迦等。三知授入手。謂已受得食。四知足食。謂作食了心發言唱足。五知從座起。若更食者。得根本罪。異此五種不成遮足。若食雜不淨物者。亦不成足。餘如廣文。言食者。有五蒲膳尼。即五種可噉食。一飯二麥豆飯三麨四肉五餅。魚是肉攝故不別言。又有五種珂但尼。即五種可嚼食。謂根莖葉華果。若先食五種嚼食及乳酪菜等。後食五噉食者無犯。若先食五噉食。更食五嚼食及乳酪菜等名犯。遮足應知。有五未足之言。謂見他人授食之時。未即須者應報彼言。且待且去。且有且待我食。且待我盡。若兼且聲名曰未足。若無且聲即是遮足。若未為足意設作足言。亦不成足。得惡作罪。由言不稱法故。不作餘食法者。若病人殘雖不作法。開食無犯。若得餘食作法食者。自身樂住施主得福。欲作法時先淨洗手。受得食已。應持就一未足苾芻。或雖已足。未離本座。對彼蹲[17]踞。告曰。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食已遮足。[18]今復得此噉食嚼食。我欲更食願與我作餘食法。時彼苾芻取兩三口食已[19]報曰。此是汝物隨意應食。此據前人自未遮足。得食無犯。若自足已便不合食。應以手按[20]告曰。斯是汝物隨意食之。有五不成作餘食法。一身在界內對界外人。二不相及處。三在傍邊。四在背後。五前人離座。翻此便成。若一人作法設餘人食。並皆無犯。若遮足已作遮足想疑。不作餘[21]法而吞咽者。便得墮罪。雖未遮足為遮足想疑。俱得惡作。後二無犯。若北方果。若天神藕。[22]此是希物。或復飢年飲食難得。不作餘法食之無犯。粥若初熟豎匙不倒。麨若和水指畫見跡。此皆成足。異此不成足。為足想六句如常。
勸足食學處第三十五
[0585c06]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有年老苾芻數數犯罪。被師呵責。生不忍心。便告師曰。阿遮利耶。此好飲食已作[23]餘法。宜可食之。欲令他犯。[24]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85c10]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足食竟。不作餘食法。勸令更食。告言具壽。當噉此食。以此因緣欲使他犯生憂惱者。波逸底迦。
[0585c13] 勸令食者謂頻請白。欲[25]令他犯者。是總摽句。彼苾芻緣斯事故。當生憂惱。是別釋句。令彼苾芻緣斯犯罪生憂惱故。若無惡心令他食者無犯。遮足想疑總有六句。不作餘長想疑。亦有六句。二重兩輕後二無犯。
別眾食學處第三十六
[0585c19] 佛在王舍城。因[26]天授等。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別眾食者。除餘時。波逸底迦。
[0585c21] 餘時者。病時作時。道行時。船行時。大眾食時。沙門施食時。此是時。
[0585c23] 別眾者。謂不同處食。若四苾芻同一界內。[27]餘有一人不共同食。並名別眾。此言食者。出犯過緣。謂是正食。餘食非犯。病時作時道行時者。皆如上說。船行時者。如道行說。大眾食時者。謂作世尊頂髻大會。若五年大會。若六年大會。此大會日隨施主心。各處設食。若四若五。隨意分食。雖不和同亦無別過。沙門施食者。謂諸外道廣設供養。於此時中開聽別食。雖曰外道亦稱沙門。若於界內界內想疑。別眾食時。得根本罪若在界外及居界內為界外想者無犯。如是應知別食。別食想六句應思。處有二種。一大院住處。二邊房住處。若在大院。四人已上受請之時。應問言邊房住處。頗有人來同此食不。若不問彼有人不來。別眾食時便得墮罪。若四人中一有開緣。若一求寂共三近圓。若送少食下至送鹽一匙。或草葉一握。若本施主但擬當房。於此居人我當供給。若現神力空中而食。若僧伽食。若私已食。並皆無犯。
[1]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10-13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非時食學處第三十七
[0586a21]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4]伐城給[5]孤獨園。時十七眾苾芻遇緣斷食。便詣俗舍而行乞食。既得食已。非時而噉。[6]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86a24] 若復苾芻非時食者。波逸底迦。
[0586a25] 言非時者。有二分齊。一謂過午。二明相未出。言食者。謂是時藥可噉嚼物。於非時作非時想疑。若噉咽時。便得墮罪。時非時想疑。得惡作罪。時與非時作時想者無犯。若有病緣醫人遣非時食麨食肉者。應取牛糞中穀麥磨以為麨。與彼令食。犲糞中肉非時聽噉。若此等物病猶不差。要食好食方除疾者。[7]可於屏處隨所須食而授與之。贍部洲人向餘三洲。及往天上。[8]當依本處時量而食。頗有無病苾芻在南贍部。非時食噉得無罪耶。有謂東西兩洲苾芻來此。依彼時分而食。應知食時所有行法。若大眾多於日時候難可知者。佛言。食時欲至。先鳴[9]健稚長打一通。更打三搥。總名三下。眾既聞已。各淨[10]洗浴。及諸大眾共浴尊像。有病苾芻即應請食。授事苾芻亦聽先噉。次打三通更打三下。總名長打。大眾方食。若聲小不聞。應打大鼓。或吹雙[11]蠡。凡讀經浴像及[*]洗浴時。皆打三下。打健稚法。復有五種。若常集眾者長打三通。大打三下。若寺家營作長打三通。大打兩下。若苾芻死長打一通。漸細便絕。若坐禪處應搖錫杖警覺。時眾若遭賊時。欲令人覺任打多少。大眾集會行食難者。隨處分坐。於上座前各安飲食。若恐行食不均平者。其撿挍人隨行觀察。若行食人少撿挍。苾芻受取飲食應可共行。不得兩人同一盤食。若於行路無器可求。共食非犯。或共求寂同食亦聽。苾芻先受取食持器勿放。然後同食。若有淨人須與食者。應遙擲與。若眷屬久離相遇。[12]心喜欲同食者。屏處共食。准求寂法。苾芻[13]唯著下裙。上無衣者。不應噉食。若病羸老上著小僧脚[14]崎。或貫偃帶。屏處而食。若此亦不能著者。隨時將息。但著下裙屏處而食。若金銀水精及琉璃器。並不應用。若在天龍藥叉所居之處。無器可求隨意用食。若食時眾人坐定。未唱時至不應行食。乃至一匕鹽亦不應受。受者得越法罪。若行食人不解者。上座教唱。上座若忘次座應教。噉食之時不應隨情輒索飲食。若火力微者得索熟果。若少壯者隨意取生。設有須索應小作聲。食時踞坐好整威儀。不應顧視。當生厭想。住於正念。無掉亂心。然後方食。若異此者得越法罪。若食了時所有餘食不應輒棄。應與父母等若俗男女來乞食時。應自防心隨有而惠。若傍生類應施一掬。安鉢草葉不應足蹈。不脫鞋[15]履亦不應食。若是病人恐身有損。應踏皮革屣上。若食脆鞕餅果不應作聲。應須潤濕薄粥歠欱不得作聲。若蘿菔等擘破應食。若在俗家。上座食竟。[*]洗漱既了。應復本座。為說施頌。說施頌時若聞聲者。即不應食。若恐時過食亦無犯。或聽一兩[16]伽他。然後更食。為上座者常應觀察。上中下座勿令怱遽食不飽足。若食了時取一掬食。以水[17]澆之。隨意而棄。以施傍生。若有施主來請僧時。應先行籌知數方報。臨到食時更有客來。或於數內有人他行。應報施主。若臨食時欲出行者。應留待食[18]有緣任去。若多客來飲食少者。上座應令平等而與。若食多者隨彼施主多少行之。若大眾食了施頌復訖。應住少時觀望施主。若欲聞法應為宣說。若無心者隨意而去。苾芻食訖皆應誦念一兩伽他。報施主恩。亦不應發邪惡之願。為斷煩惱[19]永解脫故。如上所說不依行者咸得惡作。
食曾觸食學處第三十八
[0587a02] 佛在室羅[1]伐城給孤獨園。時哥羅苾芻乞食而食。所有餘食遂即[2]曝乾。風雨之時水[3]漬而食。[4]事惱同前。制斯學處。若復苾芻食曾經觸食者。波逸底迦。
[0587a06] 曾經觸者。謂是自手先曾執捉。或留經夜擬自噉食。然曾經觸有其二種。一謂中前從他受得齊日中時。二謂中後受得齊初夜時。過此限分若更食者。得波逸底迦。若不受而觸齊時分內食者。得惡作罪。是名輒觸。若過時分又得曾觸波逸底迦。曾觸[5]曾觸想疑波逸底迦。次二句輕後二無犯。若在北洲曾觸輒觸不受。並皆無犯。由彼於物無彼我心。或於彼取向餘處者。亦無有犯。若苾芻於三處有曾觸過。謂由僧祇及由苾芻并授學人。若苾芻尼於四處有曾觸過。謂式叉摩拏。以為第四。望二種人無曾觸過。一無羞恥人謂不畏罪。二有羞慚忘失正念。若於求寂等有希望心。持食與彼。欲至食時還有望心。得一惡作。食得墮罪。有望心與無望而食。但得惡作。無望而與有望而食。唯得墮罪。俱無希望食之無犯。若曾觸鉢匙盞鉢帒。并支伐羅水瓶錫杖。乃至戶鑰相染觸物。及以觸口觸手而飲噉者。咸得墮罪。苾芻若欲飲水噉食。時與非時。皆須以水再三漱口方可飲噉。若不爾者得惡作罪。若是病人無可得處。曾觸[6]酥等食亦無罪。瀉水乳時流注向下。承之以器與觸食相連。苾芻疑不敢食。佛言。水等下流食之無犯。在路行時所有糧食。若求寂等力弱無堪。不能持者應以繩繫。令彼持繩方為擎舉。及以扶下並皆無犯。或令彼持繩暫為擎食。令其憩息。彼緣賊怖棄食逃走。可自持行無觸宿過。若越河澗無餘可求。亦遣持繩共擎而渡。若此兩人無方得濟。獨持而渡。此亦非犯。僧祇米穀以車運載。若[7]車欲覆應共扶正。若病苾芻須乘此車者。應避軾邊。若乘船者應避[8]柁處。曬穀米等有難緣來。若無人者應自收內。若行險路無人可求。若有食糧應自持去。所到之處換易而食。必無換人分為二分。持一惠彼未近圓人。持餘一分。共易而食。此亦無者。應一日中斷食而行。至第二日食一虎拳。第[9]三日中食二虎拳。第四日已去隨意飽食。若其糧食中途罄絕。見有飲食。無未[10]近圓人可令授者。縱不作淨及以不受。或自上樹打果而食。並開無犯。若僧伽鎗鑊內煎[*]酥乳等。湧沸流溢無人可使。應自撓攪勿令棄失。若苾芻曬[*]曝藥等難至無人。設自擎舉無觸宿罪。凡因難事所有開緣。至無難時皆不應作。若[*]酥瓶等謂是煮染。瓶器誤觸著者無犯。若錯持此瓶欲上閣者。若未半閣道應放置地。若行過半即應擎出。凡飲非[11]時漿。先須[*]洗手漱口令淨。然後飲之。若異此者得惡作罪。然於口中常含津觸。欲求極淨。此故無緣。應以澡豆及瞿摩等。和水揩脣周遍令淨。再三水漱飲時非犯。若鉢中有隙者。應再三洗之而用。若盛熱食有膩浮上者無犯。若鉢隙中有宿飯粒。應摘去之。水滌再三。設有餘津食皆無犯。苾芻及尼各有觸宿。兩相換用者聽食。若苾芻尼所有飲食。苾芻為舉作彼物心。尼將施時得食境想六句。准上應思。
不受食學處第三十九
[0587c05]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哥羅苾芻多住深摩舍那處。有諸俗人祠祭先靈。所有食飲自取而食。時俗譏謗云食人肉。惡聲流布。法眾慚恥。世尊因制他授方食。既有授人堪為明證。是時六眾受與不受。並皆取食。[12]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87c11] 若復苾芻不受食舉著口中而噉咽者。除水及齒木。波逸底迦。
[0587c13] 不受者。謂不從授學人苾芻尼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并諸俗類而受得也。若猨猴熊羆有智知受非[13]受者。此亦成受。受法有四。一須作意。二有授人。三自手受。四槃等置地手承一邊。復有五種。一身授身受。二物授身受。三身授物受。四物授物受。五置地受。謂有方國嫌惡苾芻。作[14]曼荼羅置鉢於上。遙而指授遣置其中。復有五種受法。一仰手受。二[15]以[16]床受。三木[17]枯受。四衣角受。五安鉢中受。有五種不成受。謂在界外若遙遠處。若在傍邊。若在背後。或時合手。與此相違便成受法。時有施主持諸供食。列在眾前。本心擬施。家中火起棄食往救。無人授食。時將欲過。佛言。應作北洲心自取而食。若受得食有不受食墮中。若有淨人更令其授。必無授者撥去食之。若汁墮中多却方食。若先受得小兒來觸。更受方食。有五種塵。觸塵非觸塵淨塵不淨塵。及以微塵。若可了知應須更受。復有五塵。[1]飯食衣花及以果塵。咸須受食。凡欲受食先須用心。或置鉢中。或承以葉。遣令置此遂墮餘處。更受方食。授食之人不閑軌則。而放盤上應更總受。亦不應自取持與淨人令授而食。若是病人無人可得不受無犯。凡看病人要須識知。可不方與病人食。言噉咽者。謂在咽喉。又灌鼻時。先淨[*]洗手從他受取。然後灌之。由其入口。必吞咽故。除水及齒木者。水若渾濁鑒面不見。亦令他授。然諸[2]濁水應用[3]蒱萄及[4]蘡[薁-ㄇ+囗]子。或以麨團內濁水中。水即澄清方堪飲用。若醎水鹻鹵水堪為鹽用。此皆須受。若池河內有棄飯粒。取水濾用無犯。若水中有油酪膩[5]津上覆。應撓動濾用。若行路中見有轆轤汲水。或用酪瓶皮帒盛水。時及非時濾用無犯。後為難開不應常用。有五瓶瓨謂盛大小便及貯酒器。此不應用。應遠棄之。盛[*]酥油瓶火燒去膩。牛糞淨[*]洗。時及非時咸皆得用。或池水中浸之令淨。若鉢中盛飯有鳥來啄。去[6][此/束]四邊。隨意而食。穢處螥蠅觸食非犯。諸盛水瓨應用甎木為蓋。勿令蟲入。若淨水瓶傍口上穴。應用竹木蓋塞。若瓶中水少恐洗手不足。應用葉飲。無人取葉用黃落葉。此若無者就連枝葉。或此亦無[7]蹲踞一處。以瓶注口隨意飲之。用齒木法事亦應知。謂於晨旦嚼用之時。得五種利。一決除熱水。二能蠲冷癊。三令口清淨。四樂欲飲食。五能明眼目。齒木有三種。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內名中。嚼用之時。先以澡豆土屑淨[*]洗手已。次[*]洗齒木。然後嚼之。若嚼了已水[*]洗方棄。若[8]乏水處於沙土中揩已而棄。此由苾芻於前生中曾作毒蛇嚼齒木時不[*]洗而棄。有蟲附近中毒而死。因斯世尊制[*]洗方棄。然棄齒木及洟唾等。應於屏處再三彈指謦咳。然後方棄。若常行處若是淨地。若好樹邊。少在老前。咸非嚼處。有三種事應在屏處。謂大小便及嚼齒木。若老病者畜承水器。此若無者。應臨水竇嚼頭寸許。令使柔[9]軟。然後徐徐揩齒齗牙。[10]悉使周遍。次用刮舌箄屈而淨刮勿令極利。致使損傷。應用竹木鍮石銅鐵。除諸寶物。餘皆聽作。若無箄者。應擘齒木為兩片已。更互相揩。准前應用。若卒無齒木。應用豆屑。或乾牛糞淨洗口脣。然後方食。若食了已事亦同然。乃至未將淨水。[*]洗漱口內。食津不應輒咽。此中犯者不受不受想。或復生疑。咸得墮罪。次二句輕後二無犯。若行食人少俗家[*]酥蜜等瓶。如法受已。苾芻應行。若僧家器物則不應觸。行餅果等所有筐籠。苾芻先受俗人後捉。如其欲放苾芻在前俗人在後。苾芻行時先已成受俗人與者是新受。得諸有[11]雜果分為三色。謂上中下。行時間取勿使不平。放果盂中墮向餘處。齊手及處自取而食。此已成受。如若更遠重應受之。
索美食學處第四十
[0588b27] 佛在劫[12]比羅[*]伐窣覩國。時六眾苾芻受大名施主請。既至宅已。見其所設無堪食者。[13]遂詣餘家求乞美膳。得乳酪等。飽足食已。還至[14]其舍更不能食。因生譏議。[15]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88c03] 如世尊說。上妙飲食乳酪生[*]酥魚及肉。若苾芻無病。為己詣他家乞取食者。波逸底迦。
[0588c05] 他家者。非親族也。乞者他不先許。無病而乞無病而食。得波逸底迦及惡作罪。無病從乞有病而食乞。得小罪食時無犯。有病從乞無病而食。乞時無犯。食得墮罪。第四無犯。若乞食時欲得餘物者。他持食與報言。姊妹我飯已足。若彼問言。更何所須者。即便隨情所欲從乞者無犯。若彼施主告苾芻曰。有所須者隨意可索。或乞酪漿彼便施酪或從天龍藥叉舍[16]乞。皆無犯。
[17]
[0588c14] [18]第五攝頌曰。

 蟲水二食舍  無[19]復往觀軍
 兩夜覿遊兵  打擬覆麁罪

受用有蟲水學處第四十一
[0588c18] 佛在憍閃毘國。時闡陀苾芻受用水時。害[20]眾生[21]命。[22]由用水事無悲煩惱。[23]制斯學處。
[0588c20] 若復苾芻知水有蟲受用者。波逸底迦。
[0588c21] 言受用者。有二種受用。一內受用。謂供身所須。二外受用。謂[*]洗衣鉢等。前之學處為營作故。局澆泥草。今此通論隨何受用。若苾芻以貪瞋等心。或由忘念。或由渴乏受由蟲水不問多少。或觀不觀有蟲無蟲。作有蟲想。心無慚恥而不濾漉。於瓶等中乃至飲一掬。便得墮罪。有說。隨以瓶等取水之時。若用盡者。方得墮罪。若起心欲取。得責心惡作。已起方便。得對說惡作。諸墮罪處類此應知。始終忘觀亦得惡作。境想六句。四犯二非犯。有說。於無蟲水作有蟲想。亦得墮罪。有五種眼不應觀水。一患瘡眼。二睛翳眼。三狂亂眼。四老病眼。五天眼。由彼天眼與人事不同故不許觀。齊幾許[1]時應觀其水。謂六牛竹車迴轉之頃。或心淨已來觀知無蟲。設不濾漉飲亦無犯。不觀不濾咸不合用。應知濾物有其五種。一謂方羅。二謂法瓶。三君[2]持迦。四酌水羅。五謂衣角。若苾芻無濾羅等。不應往餘村餘寺。齊三拘盧舍。若所到之處。知無闕乏。不持去者無犯。謂知彼僧祇恒有淨水。若於河井先知無蟲。若同行伴下至一人持羅而去。然共行時應問彼云。羅共用不。或至別路或爾迴還。能與我羅獨持去不。如其許者可共俱往。若不爾者不應共去。若不問者。得惡作罪。若順河流齊五拘盧舍。若不流河齊三拘盧舍。雖無濾羅去亦無犯。若順河流一度觀水無有蟲者。齊一拘盧舍。隨意飲用。然須中間無別河入。若不流水及逆流水。一度觀時齊一尋內得用。有五種淨水。一僧伽淨。二別人淨。三濾羅淨。四湧泉淨。五井水淨。若知彼人是持戒者。存護生命縱不觀察。得彼水時飲用無犯。凡一觀水始從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已來咸隨受用。若取水時手捉濾羅久生勞倦。應用三股立拒羅繫兩邊。若水[3]駃不停蟲多悶死。應於羅中安沙。若牛糞末承之令住。若作瓦椀銅椀緣穿三孔。各安繩鎖繫在三竿。其水羅角置之椀內。下以瓫器而承其水。瓨內觀蟲必須器滿。若觀水時蟲細難見。應草莛示勿以指示。取水既訖羅置椀中。若近河池就彼傾覆。必居原陸可放井中。不得懸虛羅翻井上。令蟲悶絕。或致損生。[4]應為放生器。作小罐子。上下各安兩鼻。繫以雙繩羅覆此中。淨水澆瀝慇懃觀察。知無蟲已正沈井內。翻底拔之再三。縱沒勿令蟲在羅。須淨[*]洗曬[*]曝令乾。若羅易壞者。應以銅鐵瓦器底安花孔。闊三四指。高兩三指以絹或[5]疊繫之[6]而用。若於寺中安僧伽水瓨。應在便處并安木床。或為甎座常[7]須淨潔。時時應以茅草[*]洗[8]刷。勿令垢穢。若有臭氣於陰處曬乾。若不淨手不應輒觸。若有飲緣須將去者。或銅瓦椀。或於葉內持去。其行水人須著淨服。勿以宿觸衣裳觸其瓨器。諸小苾芻亦聽行水。若有俗家來借瓨器。應與故者不可與新。苾芻借時隨意而與。應以一房用貯器物。銅器若少應共處安。如其多者別置一庫[9](其放生罐一繩亦得承[10]水之椀或置羅中)。
有食家強坐學處第四十二
[0589b20]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善解逆相預識人情。知彼男女欲行非法。即為女說法[11]共相惱亂。由詣俗家事及婬煩惱。制斯學處。
[0589b24] 若復苾芻知有食家強安坐者。波逸底迦。
[0589b25] 言知者。識彼人心欲行交會。有食家者。女是男之食。男是女之食。謂男女行交會時更相受用。故名有食。強安坐者。不問舍主自縱己心。故云強[12]坐。此中犯者。謂彼男女各有婬心契合。此時欲行交會。苾芻染心強為說法。以妨其事令他瞋恨。在座坐時。便得墮罪。有食有食想六句同前。若天女及半[13]稚迦等。咸得惡作。為賊所逐避難潛形。無婬染心者無犯。
有食家強立學處第四十三
[0589c06]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鄔陀夷苾芻前入俗舍。居門扇後自隱其身。觀行惡法。彼人知已遂便譏罵。[14]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89c09] 若復苾芻知有食家在屏處強立者。波逸底迦。
[0589c11] 言屏處者。謂唯有二人前隨屏露。以坐為儀。此但據屏以立為事。乃至少時即得本罪。若有難緣同前非犯。
與無衣外道男女食學處第四十四
[0589c15]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阿難陀苾芻飯食已訖。即以殘食。與二無衣女人。彼之二女一老一少。不審觀察。老與一餅少者與二。老母語少者言。彼與二餅意有所求。[15]汝宜備辦。由外道事譏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
[0589c20] 若復苾芻自手授與無衣外道。及餘外道男女食者。波逸底迦。
[0589c22] 言無衣者。謂露形外[16]道。言及餘外道者。總收餘類。自手與者。謂親自手決心施與。此中犯者。謂是露形等外道男女。受者現前。苾芻授與。或[17]墮手內。或落器中者。波逸底迦。若未墮時。得惡作罪。由自手與彼生憍慢[18]無羞慚故。若不現前。或時棄地先出其分。後方食者。咸得惡作。境想六句如上應知。若宗親若病苦與時無犯。若欲出家與其共住。如廣文說。
觀軍學處第四十五
[0590a03]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勝光王嚴整軍旅。將欲征討。時六眾苾芻輒往觀察。[1]由[2]觀軍事[3]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0590a06] 若復苾芻往觀整裝軍者。波逸底迦。
[0590a07] 言整裝軍者。欲將[4]戰鬪。軍有四種謂象馬車步。此中犯者。去寺不遠有大軍眾。嚴整師旅欲挍兵旗。苾芻往觀。假使不挍為挍而觀。初見之時。便得墮罪。設方便時。得多惡作。若觀天龍阿蘇羅等軍。亦得惡作。乃至故心觀鶉等鬪。並惡作罪。境想同前。不犯者。若賊軍欲至須往觀望知其遠近。若乞食遇見。若軍營近路。若軍來寺中。若有難緣縱[5]觀無犯。
軍中過二宿學處第四十六
[0590a16]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勝光王勅命軍旅。六眾見已遂久停留。[6]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90a19] 若復苾芻有因緣往軍中。應齊二夜。若過宿者。波逸底迦。
[0590a21] 此中犯者。相去不遠。有整兵軍。苾芻有緣受請詣彼。或有衣利引起貪心。而彼軍營或整不整。作整兵心停留觀察。至第三夜明相出時。便得墮罪。設方便時亦多惡作。不犯者。若為王等之所拘礙。若餘難事者無犯。
動亂兵軍學處第四十七
[0590a27]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詣整兵軍所。動亂兵戈象馬逃奔。令軍慴怖。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90b01] 若復苾芻在軍中經二宿。觀整裝軍見先旗兵。[7]若看布陣[8]者。波逸底迦。
[0590b03] 言整裝軍者。謂是裝束臨將戰[9]時。言先旗者。四種旗中見先引者。何謂四旗。一師子旗。二大牛旗。三鯨魚旗。四金翅鳥旗。兵者四種兵中見首出者。言布陣者。陣有四種。一[10]矟刀勢。二車轅勢。三半月勢。四鵬翼勢。言散兵者。除前所引餘雜兵戎。此中犯者。觀已整軍。即得墮罪。若未整軍得惡作罪。若觀整軍乃至散兵者。俱得墮罪。餘並同前。難緣非犯。
打苾芻學處第四十八
[0590b12]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因十七眾不隨其命。遂便打之。由[11]結伴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0590b15] 若復苾芻瞋恚故不喜打苾芻者。波逸底迦。
[0590b16] 言打者。若手指彈。若脚指蹴。若甎瓦等。若以草莛打著他者。隨其所有手指多少。及以芥子草莛數量。還得爾許波逸底迦。若不著者。亦得爾許惡作之罪。若殺心而打。得窣吐羅。言苾芻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芻相起苾芻想。或復生疑。皆得墮罪。若非苾芻作苾芻想疑。或於柱壁。或於餘事作掉亂心。而打拍者。咸得惡作。無犯者。不以瞋心為利益[12]事。
[13]以手擬苾芻學處第四十九
[0590b25] 緣[14]與前同。以手擬為異。制斯學處。
[0590b26] 若復苾芻瞋恚故不喜。擬手向苾芻者。波逸底迦。
[0590b28] 謂作打心而擬其手。初舉手時。便得本罪。若一舉手向多苾芻。隨其多少准人得罪。若與苾芻相瞋恨時。應往詣[15]彼求其懺摩。不應瞋心未歇往求辭謝。彼亦不得同師子行。為堅鞕心不相容恕若不肯忍。應遣智人方便和解。速令諍息。小者到彼瞋苾芻邊至勢分時。即應禮拜。彼應云無病。若見苾芻鬪諍之時。無朋黨心而為揮解。俗人鬪處不應[16]往看。恐引為證。[17]故如上所說不順行者。咸得惡作。
覆[18]藏他麁罪學處第五十
[0590c09]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犯僧伽伐尸沙罪。有達摩苾芻見。恐其外說遂作是言。爾親教師我先知犯。遏惡揚善。曾不語人。汝見我非理應藏覆。達摩聞已。向諸苾芻說。[19]其事同[20]前。覆藏煩惱。制斯學處。
[0590c14] 若復苾芻知他苾芻有麁惡罪覆藏者。波逸底迦。
[0590c16] 知者。謂自見知。或因他說。言苾芻者。若持戒若破戒。有苾芻相。皆曰苾芻。言麁罪者。謂初二部及此方便。覆藏即是掩覆其過。此中犯者。若見聞作覆藏心。至明相出。便得墮罪。自餘諸犯覆皆惡作。破戒人邊設令發露。不成發露境想准知。無犯者。若說他時令自不安。若命梵難。若破僧因緣為護此故。覆皆無犯。
[0590c23] 第六攝頌曰。
 伴惱觸火浴  同眠法非障
 未捨求寂染  收寶極炎時

共至俗家不與食學處第五十一
[0590c27] 佛在室羅[*]伐城。時鄔波難陀與達摩苾芻。先有嫌惡。便以美言誘說。將至俗家。遂不與食。令彼飢乏。[21]其事同前。由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0591a02] 若復苾芻語餘苾芻。作如是語。具壽。共汝詣俗家。當與汝美好飲食。令得飽滿。彼苾芻至俗家竟不與食。語言具壽。汝去。我與汝共坐共語不樂。我獨坐獨語樂。作是語時。欲令生惱者。波逸底迦。
[0591a07] 言俗家者。謂婆羅門及餘俗家。言令[1]得飽滿者。意欲不與飲食令受飢餓。此中犯者。有苾芻相作苾芻想。為惱亂心。他領解時。便得墮罪。若惱授學人及以餘人得惡作罪。若在尼寺。若天[2]廟處。若外道家而惱亂者。皆惡作罪。若隨醫教為病令斷食者無犯。
觸火學處第五十二
[0591a14] 佛在王舍城。因火燒樹熏出黑蛇。諸苾芻見皆悉馳走。或以火頭而遙打擲。因[3]用火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0591a17] 若復苾芻無病為身。若自然火。若教他然者。波逸底迦。
[0591a19] 言無病者。若有病緣觸亦非犯。言為身者。非為他也。言自然者。若吹令發焰。若翻轉火薪。[4]若教他然者。謂令他然[5]火。若為戲謔掉弄火頭。若作半月像。若作車輪形。凡諸觸火不在時中。若然若滅。若忘念若掉舉。若氣吹若投薪。若動柴炭纔動轉時。皆得墮罪。若不解方言人。若遣書等。若現身相使然火時。咸得惡作。若翻覆糠[(麥-大+十)*弋]火。或可於中燒餅而食。雖在[6]時內無心守持。若[7]髮毛爪骨洟唾血等。置火中者。咸得惡作。無犯者。謂在時中作心守持。言時者。謂為三寶鄔波馱耶阿遮利耶。若為諸餘同淨行者。所有事業。或時為己熏鉢染衣熟諸飲食。或寒或病所有營為。作心守持。乃至事訖中間忘念。觸時無犯。言守持心者。若欲觸火應心念云。我今為作如是事。故須觸此火。及為同梵行者。若欲滅時。應云為無事故須滅。若觸師子等得惡作罪。作觸火想有其六句。後二無犯。若放野火得窣吐羅罪。亦不應於石[8]炭地上輒爾然火。應將甎石厚布方燒。若於廊廡及寺中庭然火之時。勿令熏屋。待煙[9]盡已。方持入屋。若營作人所須之木。不應輒燒。若輕損時。得惡作罪。為翻火聚應作鐵[10]鍤。夜誦經時應炳燈燭。所須燈樹應作一重若是僧物。聽作多重。
[11]
[12]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10-13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二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與欲已更遮學處第五十三
[0591b23]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14]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大眾為作捨置羯磨。難陀知已向餘苾芻。作如是言。我先[15]與欲是不善與。由與欲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0591b27] 若復苾芻與他欲已後便悔。言還我欲來不與汝者。波逸底迦。
[0591b29] 言與欲已者。謂僧伽有如法事先情許已。後便悔者。謂先與欲後起悔[16]心。言還我來者。此出遮詞。誰知汝等取我欲去。反於我等作不饒益。此戒與前毀破學處有差別者。前望羯磨事已先知。此據不知。但遮其欲。此中犯者。已與他欲後生悔恨。煩惱既生心無慚恥。於所對境。作苾芻想言告彼時。便得墮罪。
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學處第五十四
[0591c08]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如世尊說。常以月八日十[17]五日。大眾同集。共聽經法。便至夜半。有老苾芻然[18]明而臥。夢見故[19]二[20]遂共交通。讇言外聞遂生譏謗。因制不應與未近圓人同一室宿。亦復不[21]得然明而臥。日月光者無犯。又因尊者羅怙羅及病苾芻。開經二夜至第三夜。令未近圓人出宿。出宿之時不應驅遣。使出寺外及離簷前。但可離其[22]房門勢分。若恐惡苾芻為破戒緣者。至第三夜。[23]宜令求寂向善友房。此若無者。應共驅出罪惡苾芻。或自將求寂餘處而臥。若自安居已不得往餘處者。應生心念為防護故。於三月中與求寂同宿者無犯。為於行路至出宿時。有虎豹等恐驚怖者。至第三夜。[24]當須警覺。若其不能通夜覺者。極至明相出時。必不應睡。若猶困乏者聽睡無犯。難時聽許者無難。不應行路有驚[25]恐。應遣在前自居其後。若行困極。[26]當與小食。時鄔波難陀有二求寂。一名利刺。二名長大。過二夜共宿。并與俗人同處。由眠[27]臥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0591c28] 若復苾芻與未近圓人同室宿過二夜者。波逸底迦。
[0592a01] 言未近圓人者。除苾芻苾芻尼[1]諸餘人類。咸犯斯學。如是應知。至第三夜共女宿時。便犯兩墮。過二夜者。謂經二夜至第三夜。始從初臥即得惡作。明相出時。便得墮罪。言同室者。有四種室。一總覆總障。如諸房舍及客堂樓觀等。上總遍覆四壁皆遮。二總覆多障。於其四壁少安窓戶。三多覆總障。即四面舍於四邊安壁中間。豎柱四簷內入。或低或平四多覆多障。謂三面舍。[2]此於四面舍無其一邊。若半覆半障。或多覆少障。或簷際等。並皆無犯。若過[3]二夜淨宿之時。與扇侘半擇迦等。經明相者。得惡作罪。於未近圓作未圓想等六句。四犯二非犯。若崖坎下。或空樹中者無犯。若與授學人同室者。亦應淨宿。此授學[4]人。[5]與未近圓人[6]亦淨其宿。凡眠臥時。若有難緣無餘床席。應疊嗢呾羅僧伽為四重而臥其上。以僧伽胝疊安頭下。或用覆身安呾婆娑。以充內服。凡臥息時右脇著床。兩足重[7]壘。身不動搖。作光明想。安住正念情無嬈惱。衣服不亂。於睡知量。念當早起。初夜後夜恒修善品。此是沙門眠息之法。若無病苦晝不應臥。若眠息時。有人相惱者。應向餘處。
不捨惡見違諫學處第五十五
[0592a25]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無相苾芻生罪惡見。欲令捨故。作白四羯磨。眾開諫時猶[8]尚不捨。由[9]不善觀事邪智煩惱。制斯學處。
[0592a28] 若復苾芻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應語彼苾芻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如是諫時。捨者善。若不捨者。應可再三慇懃正諫。隨教應詰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波逸底迦。
[0592b08] 作如是語者。謂引世尊所說。雖有妻室獲得[10]沙門果。遂生惡見。世尊所說法者。一世尊說。二弟子說。由大聖力法興於世。雖弟子說。亦名佛說。障礙法者。謂五[11]部罪。非障礙者。謂不能障沙門聖果。此中犯者。若苾芻心生惡見謂為正見。云我所解最為殊勝。實不從佛聞如是語。但出自意說其文義。不生慚恥。邪說誑他。餘苾芻見時應為[12]屏諫。若不捨者。得惡作罪。次羯磨諫作初白竟。乃至第二羯磨竟。若不捨者。一一皆得惡作之罪。第三竟時。便得墮罪。應於大眾中說悔其罪。
隨捨置人學處第五十六
[0592b20]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無相苾芻僧伽與作捨置羯磨。時鄔波難陀與其同住。[13]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92b23] 若復苾芻知如是語。人未為隨法不捨惡見。共為言說。共住受用。同室而宿者。波逸底迦。
[0592b25] 言未為隨法不捨惡見者。雖得眾法不欲隨順。所陳惡見無改悔心。設未順眾。若捨惡見者。雖與同住。無其墮罪。共為言說者。謂[14]評論善惡受白事等。共住者。與作依止師。受用者。謂受供給。同室宿者。於前四種室中作如上事。宿經明相。皆得墮罪。方便得輕。若不知是被眾捨棄。或身有病苦。或欲捨惡見。並無犯。
[15]攝受惡見求寂學處第五十七
[0592c05]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有二求寂。一名利刺。二名長大。作諸惡行心無羞恥。見昔朋友得羅漢果。作是念言。彼與我等舊行非法。而今獲得勝增上果。故知犯罪非障聖果。此惡見人眾[16]應開諫。安在見處令離聞處。大眾和合秉白四法。令捨惡見。若作白已。應往告知。乃至羯磨一一皆爾。第三法竟。若不捨者。即應驅擯。不[*]得同住。而鄔波難陀遂便攝養。與共同住。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92c14] 若復苾芻見有求寂。作如是語。我知佛所說法。欲是障礙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諸苾芻應語彼求寂言。汝莫作是語。我知佛所說。欲是障礙法者。習行之時。非是障礙。汝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以無量門。於諸欲法說為障礙。汝可棄捨如是惡見。諸苾芻語彼求寂時。捨此事者善。若不捨者。乃至二三隨正應諫。隨正應教。令捨是事。捨者善。若不捨者。諸苾芻應語彼求寂言。汝從今已去不應說言。如來應正等覺是我大師。若有尊宿及同梵行者。不應隨行。如餘求寂得與苾芻二夜同宿。汝今無是事。汝愚癡人可速滅去。若苾芻知是被擯求寂而攝受饒益。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0592c28] 言攝受者。謂與依止。為饒益者。給彼衣鉢。或教學業亦名饒益。與同室宿經初二日。各一墮罪。至第三日得二墮罪。若與依止及教讀誦。皆得墮罪。凡不見罪等被捨置人。共為受用。皆得惡作餘如前說。
[1]
[2]著不壞色衣學處第五十八

[0593a05] 佛在王舍城竹林園中。時祇利跋[3]寠山大節會日。遠近城邑士女咸萃。歌管音樂並皆雲集。是時樂者作如是議。我之管曲人皆見聞。未是殊妙。宜須改異。更作新奇。時有樂人取六眾苾芻形像。變入管絃。既是新異人皆競集。自餘鼓樂無往看者。遂多得珍財。時六眾苾芻聞斯事已。自相告曰。無識倡優摸我形狀。將為舞樂。尚獲多財。豈若自為而不得物。既足衣鉢無假乞求。遂於大會。眾聚之時。著俗衣裳自為歌樂。諸有看人咸集於此。自外管絃並皆息唱。是時樂人自相告曰。前為形狀多獲珍財。今彼自為我無所得。可將珍貨密贈六人。彼見哀憐必隨我欲。時六眾苾芻既受貨已。住彼作樂。苾芻不應習學歌舞及往觀聽。此由[4]染衣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0593a21] 若復苾芻得新衣。當作三種染壞色。若青若泥若赤隨一而壞。若不作三種壞色而受用者。波逸底迦。
[0593a24] 言新衣者。謂是體新非是新得名為新[5]衣。衣有七種。具如上說。言青者。取訶梨勒。或研或擣和水成泥。塗鐵器中停經一宿。和以煖水染物成青。非深青色。若泥者。謂是泥染。[6]文云赤石是也。若赤者。謂是樹皮根莖枝葉花果。堪染衣者皆得壞色。言受用者。謂[7]是披著。初擐體時。即得墮罪。[8]此之方便皆得惡作。下至拭鉢巾拂足巾鉢帒濾羅腰絛等。咸須壞色[9]點淨而畜。若其衣體。或經或緯。是不淨物。不壞而披。皆得惡作。先壞色衣王賊奪去。後時重得舊淨已成。若不壞色為不壞色想。六句如上。若重大衣帔是僧祇物。聽留縷繢而受用之。亦不須染。不應露著出外遊行。[10]若要出時。表裏皆須赤衣通覆。勿令外現。若縷繢尚露出者。應截去之。若是別人物皆須作委寄法。而為受用。應對苾芻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此重大衣以某甲施主為委付者。我為彼想而受用之。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捉寶學處第五十九
[0593b14] 佛在王舍城鷲峯山。爾時世尊於日初分執持衣鉢。將尊者阿難陀。以為侍者。從鷲峯山詣王舍城乞食。[11]遇天大雨水蕩崖崩。見劫初人所安伏藏。光色晃曜。世尊告曰。阿難陀。汝應觀。此是大害毒。阿難陀答言。大德世尊。實是可畏毒。去斯不遠。有一採根果人。聞之生念。我於先來但見齧毒。至於害毒實未曾見。勿令於夜蜇害於我。試往觀之。識其形狀。既其至已見是伏藏。光彩外發。竊生是念。願此害蛇恒蜇於我父母妻子所有眷屬。亦不辭痛。遂將葉蓋細細持歸。共諸親族隨意受用。時未生怨王見其富盛。遣使往察。徐而問之。汝於何處得王伏藏。彼人報曰。我實不得王家伏藏。捉以送王。王自問曰。汝可實說得吾伏藏耶。彼人答言。我實不得。王問諸臣。違王教勅罪合如何。答云。合死。王言。此違我命。宜當准法。所有眷屬皆繫獄中。即將向殺處。彼人悲泣。隨屠者行高聲大喚。阿難陀此是害毒。此是害毒。將[12]刑有言法須返奏。使持此語返報於王。王曰。言不相當必有其義。[13]汝可喚來。我自親問。彼人具以昔緣而答。王於[14]三寶初始生信。聞說此言不覺流淚。告彼人曰。汝緣世尊獲斯珍寶。罪雖合死我今釋放。并汝眷屬。應將此物供養佛僧。既蒙釋免遂辦上供奉請佛僧。就其住宅。佛為說法踊躍歡喜。便獲初果。緣斯不聽苾芻捉寶。又鄔波難陀往教射處。復往樂坊。怖其博士。令輸餅直。賣盡弓矢戲具之屬。終致貧窮。此是寶類。又鄔波難陀於薜舍離取他童子瓔珞云。是藥叉神。物[15]因受不淨財。事過[16]限廢闕煩惱。制斯學處。
[0593c16] 若復苾芻寶及寶類。若自捉教人捉。除在寺內及白衣舍。波逸底迦。若在寺內及白衣舍見寶及寶類。應作是念。然後當取。若有認者我當與之。此是時。
[0593c20] 言寶者。謂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17]虎魄。商佉右旋。及牟[18]薩羅帝青大青。日月光等。言寶[19]類者。謂鬪戰具。所有兵刃。或管樂所須戲具雜物。自捉者。謂自身觸。遣他者。謂教他觸。寺內者。謂苾芻住處。因鹿子母遂開舉捉。白衣舍者。謂俗人舍。捉他金囊欲為藏舉者無犯。此中行法者。凡得遺物。主若來索。應反問之。若[20]記識同即宜還彼。若差互者[21]此不應還。若於寺外見他物時。以葉草等蓋覆令密不[22]得於此為輕棄心。無主來索收歸住處。私自舉掌經[1]七八日。無人索[2]者收貯僧庫。經五六月又無索者。應供僧伽。買牢器具。若後主索應勸喻彼令施僧伽。若不肯施。[*]當酬本直。若索利者[3]宜告之曰。由佛制戒還爾本物。更索其利是所不應。若寶裝瓔珞若臂釧等嚴身之具。若張[4]弦樂器。若堪吹蠡角[5]弓[6]施弦[弓*替][7]箭有鏃頭。若像身中有佛舍利。如斯等類自觸教他。皆得波逸底迦。方便之罪准果應知。若嚴身具不以寶裝。及諸假寶弓無弦。箭無鏃。[8]未張樂器。蠡不堪吹。乃至結草為瓔珞具。無舍利像及龍象額珠。自觸教他。及作書等。[9]或坐寶座。咸惡作罪。若向天上觸時無犯。若先是兵刃。打壞無堪者無犯。亦不應著諸瓔珞具。[10]必須執捉有舍利像。及無舍利像作大師想。然後方捉由是佛寶故。若不守持心觸得本罪。若月光珠及日光珠。為出水火觸亦無犯。知是賊徒不應指示。若須水火應與。若觸輪王七寶。隨其所應得輕重罪。一得眾教。二得墮罪。餘四無犯[11](觸女成殘  珠輪墮罪  二惡象馬  無犯應知)。
非時浴學處第六十
[0594a22] 佛在王舍城竹林園[12]中。時六眾苾芻在溫泉所。作諸調弄惱影勝王。由此為緣遂遮[13]洗浴。身形臭氣時俗譏嫌。因更開聽半月中洗。復聽在時無過。由[14]隨自樂事過[15]限煩惱。制斯學處。
[0594a27] 若復苾芻半月應洗浴。故違而浴者。除餘時。波逸底迦。餘時者。熱時病時。作時行時。風時雨時[16]風雨時。此是時。
[0594b01] 言故違者。謂違限齊而浴。熱時者。謂春時。餘有一月半。當作安居。即是四月初至五月十五日。及夏初一月。即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此兩月半名極熱時。病時者。若不洗浴身心不安。作時等者。義如上說。風時者。[17]謂有微風吹動衣角。雨時者。乃至天雨有二三[18]渧墮其身上。風雨時者。謂風雨俱有。初開半月浴因大熱時。後聽隨意。更開病等。皆非是犯。此中犯者。若灌頂若入河池。若冷水若煖湯。於斯等處不作時心。守持而浴者。從上澆水流至于[19]臍。若入河池水過[*]臍上。得波逸底迦。若有要緣須渡河澗。若繞灘磧若過橋[20]隄脚跌墮水。或時悶絕他以水澆。若在河池為學浮故。若遇天雨並皆無犯。若在時內須數洗者。應守持心方為沐浴。苾芻住處咸須淨掃處。若寬大修治難遍者。[21]當於要用處而掃拭之。若至八日十五日。應鳴[22]健稚合眾共掃。眾集之時應說法語。或聖默然。事訖應浴。禮制底已共相慰問。隨意而去。苾芻見地若[23]淨灑掃。[24]或牛糞塗欲履踐時。皆誦伽他。佛堂制底及幡幢竿。須蹈影過。亦誦伽他。若有方處地多暑熱。亦隨意浴。若觸死屍亦應洗浴。苾芻[25]身死應檢其屍。若無蟲者以火焚燒。無暇燒者應棄水中。或埋於地。若有蟲[26]及天雨應共輿棄空野林中。北首而臥。竹草支頭。以葉覆身面向南望。[*]當於殯處誦無常經。復令能者說呪願頌。喪事既訖宜還本處。其捉屍者連衣浴身。若不觸者應洗手足。若剃髮者亦在時攝。若除爪甲應作剃刀形。或斧刃形。不得作稻粒形。人頭半月及烏鳥[27][此/束]。不得揩使[28]光澤。應刮去塵垢。若剃髮者咸須總剃。不應留頂上朱[29]塗。不應以[30]鉸刀[31]翦髮。若在瘡邊隨意[*]翦之。三隱處毛並不應剃。若蟲生或有瘡。應告上座方剃。若脛腨毛近瘡應剃。[32]蘭若苾芻髮極長時。得齊兩指。餘不應爾。剃髮之時。不應披三法服。應別畜一剃髮之衣。此若無者可披僧脚[33]崎。若無剃髮人苾芻解者。應於屏處剃之。由此僧伽聽畜剃刀等物。須者取用。若大眾地灑掃淨處。不應於中除棄爪髮。若是老病及有風雨聽隨處剃。剃髮竟時應以牛糞塗拭其地。次洗浴身老病[34]乏水。應洗五支。謂頭及手足。若洗浴時應觀。合不其[35]澆水者。應著二衣。不應師子而洗野干。謂破戒人使持戒者。若是父母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此之四人縱是破戒亦應供養。不應輕慢。若洗浴時不應輒使不信之人。及初信人。入於浴室。若洗浴時要須心念守持。我今欲[36]洗在何時中。然後方浴。不得將甎石等[37]磨揩髀腨。不應露體而浴。[38]可畜浴裙長四五肘闊一肘半。不得複作。若複作者恐蟲住內。將欲洗時應觀其水無蟲方浴。若無裙者。應以樹葉掩身屏處而浴。若洗浴時蟲著身者。此水則不應浴。若在河池洗浴竟時。[39]方便以手開掩浴裙。漸漸出水勿令相著。帶小蟲出。若至岸邊暫時蹲住。然後偏抽捩除其水。不應濕體披支伐羅。若拭身巾。或以洗裙拭去身水。方可披衣。如上所說。不順行者。咸惡作罪。
[0595a01] 第七攝頌曰。
 殺傍生故惱  擊[1]攊水同眠
 怖藏資索衣  無根女同路

殺傍生學處第六十一
[0595a05]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往[2]教射堂。自現己[3]技作五箭法。輕忽人眾。因害飛禽由[4]傍生事。不忍無悲煩惱。制斯學處。
[0595a08] 若復苾芻故斷傍生命者。波逸底迦。
[0595a09] 言故者。謂作傍生想故心而殺。言傍生者。謂烏禽蛇鼠等。斷命者。令彼命根身中不續。此中犯者。若苾芻以自身手。若持器仗。[*]或擲餘物作殺心而打者。或當時死。或後命終。皆得本罪。若不死者。得惡作罪。使癲狂者行殺害時。彼雖無犯。教者本罪。若遣書信若手印等。令其行殺。命斷之時。皆得惡作。境想六句亦如上說。復有處說。實非傍生作傍生想。亦得本罪。從心結重。若故殺彼而錯殺此。得惡作罪。若無心當境者無犯。
故惱苾芻學處第六十二
[0595a20]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見十七眾受近圓已作惱亂心。而告之曰。汝等雖蒙作法。實不得戒。何用勞心更求學業。由戲[5]笑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0595a24] 若復苾芻故惱他苾芻。乃至少時不樂。以此為緣者。波逸底迦。
[0595a26] 言故惱者。謂彼本心以惡作事。令他生惱。少時不樂者。謂[6]彼悔箭射[7]心。言以此為緣者。謂以惱亂為緣。此中犯者。說他事時。言或稱理或不稱理。作觸惱心。謂時非時結界成不二。師有過汝可更受。汝於某處盜親教師衣。或犯重罪。說是語時。他惱悔心生與不生。言說了時。便得墮罪。除近圓事及波羅市迦。若以餘緣相惱亂者。咸得惡作。若授學人及不解語人。欲令生惱。亦得惡作。若作饒益心隨順律教。以理開導者。皆悉無犯。境想六句。兩重四輕。於惡作事想疑等。亦有六句。如上應思。
以指擊[*]攊他學處第六十三
[0595b10]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8]時十七眾苾芻中有一人。被惱不樂。彼十六人共來[9]愧謝。以指擊[*]攊因笑過分。遂致[10]命終。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95b14] 若復苾芻以指擊[*]攊他者。波逸底迦。
[0595b15] 若苾芻以一二指。乃至十指。擊[*]攊他時。各獲墮罪。若二人身俱頑痺而擊[*]攊者。得惡作罪。苾芻苾芻想兩重四輕。於擊[*]攊想亦為六句。若以指頭示瘡[11]黶處者無犯。
水中戲學處第六十四
[0595b20]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十七眾苾芻在阿市羅跋底河中戲。時勝光王見生譏嫌。[12]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95b23] 若復苾芻水中戲者。波逸底迦。
[0595b24] 言水中戲者。因九事生犯。謂自喜教他喜。自戲教他戲。自跳教他跳。掉舉弄影。身相打拍。此中犯相者。謂在水中若出若沒。若去若來。若拍水為鼓。若自作若共他作。若隨三業所引起事。若苾芻作戲調想。初從座起著裙披衣。去至洗處。著洗裙入水中。隨其深淺。或堪不堪。擬為戲調。一一皆得。方便惡作。若為戲笑。若浮若沒。若去若還。[*]或沿波下。[*]或泝流上。[13]若打水作樂[14]畫水波文。[15]於水瓨中。[*]或[16]罐器[17]內。若於羹[18]椀以手打拍。作絃管音者。咸得墮罪。[19]若[20]指彈作聲。為戲調心。皆得惡作。若作取涼[21]冷意騰攪水波。若渡河若學浮者無犯。如世尊說。苾芻應習浮。恐有難緣不能浮渡。若以水灑弄他時隨[22]渧多少。咸得墮罪。為取涼冷水灑無犯。油等[*]渧他者。得惡作罪。除水已外。若將餘物而戲調者皆得惡作。水作水想有其六句。有說實非是水而為水想。亦得墮罪。
與女人同室宿學處第六十五
[0595c14]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阿尼盧陀苾芻於無男子處。與女人同一室宿。女生染意。請就家中設食供養。強逼苾芻。欲行非法。由女人事[23]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0595c18] 若復苾芻共女人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0595c19] 言女人者。謂是人女。堪行非法手足相稱。言同室者。四室如前。此中犯者。苾芻與[24]女一處同宿。至明相出。便得墮罪。若明相未出。得惡作罪。若女在閣上苾芻在下。或復翻此。若有梯除去有戶牢閉。若不去梯應安關鑰。若令苾芻等而為守護。其守護人不應眠睡。若異此者便得墮罪。或雖同室以物遮障。使絕[25]往來。若女在室外牢閉其戶。或牧牛羊孤獨舍中遮障同前。若以柴棘周匝圍繞者無犯。若不爾者明相出時。咸得墮罪。若天龍女可見形者。及女傍生同處宿時。咸得惡作。小女傍生不堪行婬者無犯。若居叢薄。或在榛林。[1]密竹間[2]空樹內。[3]庇崖坎[4]蔭樹枝與女宿時。咸得惡作。無堪之女亦得惡作。長行屋宇門各別開。隨有女處同宿得罪。女為女想。有其六句。前四得罪。後二無犯。若苾芻先臥女人後來。苾芻不知亦得本罪。有說設無女人作有女想。亦得本罪。若有父母夫主等為守護者。同宿無犯。
恐怖苾芻學處第六十六
[0596a10]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披著毛緂驚恐十七眾云。神鬼來。令生恐怖。由戲[5]笑事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0596a13] 若復苾芻若自恐怖。若教人恐怖他苾芻。下至戲笑者。波逸底迦。
[0596a15] 下至戲笑者。雖作調弄本為惱心。此中犯者。若苾芻於餘苾芻作恐怖意。以可惡事令生畏惱。謂以色聲香味觸為驚怖事。告彼人曰。畢舍遮等欲來殺汝。隨彼[6]怖不解其言義。便得本罪。若以可愛色聲等事。謂王欲來殺害汝者。得惡作罪。若於授學人及[7]於餘[8]人為驚惱者。得惡作罪。若說地獄傍生餓鬼情存化導。彼雖生怖者無犯。苾芻苾芻想有其六句。初二本罪。後四輕罪。實無怖事作無怖想。亦有六句。有說設非苾芻作苾芻想。亦得墮罪。
藏他衣鉢學處第六十七
[0596a27]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十七眾共六眾苾芻在水而浴。時十七眾在水中戲。沒不疾出。是時六眾收取其衣。藏草叢下捨之而去。[9]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96b02] 若復苾芻自藏苾芻苾芻尼。若正學女求寂求寂女衣鉢及餘資具。若教人藏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0596b05] 言正學女者。若曾嫁女年滿[10]二十。若是童女年滿十八。應與正學法。作白二羯磨與之。言正學法者。謂是六法及六隨法。云何六法。
 一者不得獨在道行  二者不得獨渡河水
 三者不得[11]觸丈夫身  四者不得與男同宿
 五者不得為媒嫁事  六者不得覆尼重罪

[0596b11] 頌曰。
 不獨在道行  不獨渡河水
 不故觸男子  不與男同宿
 不為媒嫁事  不覆尼重罪

[0596b15] 云何六隨法。
 一者不捉屬己金銀  二者不得剃隱處毛
 三者不得墾掘生地  四者不故斷生草木
 五者不得不受而食  六者不得食曾觸食

[0596b19] 頌曰。
 不得捉金等  不除隱處毛
 不掘於生地  不壞生草[12]等
 不受食不[13]飡  曾觸不應食

[0596b23] 若正學女。及求寂男女受戒法式。如廣文說。言衣者。謂應量衣。合分別者。鉢謂堪[14]得守持。言餘資具者。謂鉢絡飲水器腰絛針筒等。言鉢絡者。謂盛鉢帒。若用布作。[*]或用織網。若是老病聽畜杖絡。飲水器者。謂小銅[15]盞。腰絛者。聽畜三種。一[16]匾絛。二圓絛。三方絛。[17]諸[18]繩索類悉不應用。若更有餘綺飾絛帶。皆不合畜。[19]金銀莊嚴具是不淨物。亦不應著。但是沙門合畜之物。得根本罪。不合畜者。得惡作罪。除餘緣者。若恐有王賊等難。為其藏舉者無犯。此中犯者。知是他物作故惱心。或復戲笑隨彼前人生惱不惱。藏彼物時。便得墮罪。若金銀等器。若犯捨[20]鉢等。若不淨三衣。若減量[21]衣。若授學人物。若此部餘部互為藏舉。[22]及餘沙門婆羅門等物。輒藏舉者。咸得惡作。
他寄衣不問主輒著學處第六十八
[0596c11]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以己三衣與依止弟子。弟子得已治染既訖。作己物心還寄師主。便往他方時。彼師主[23]輒取而著。極令垢膩還安本處。弟子後還見衣生惱。[24]由取衣事及廢闕煩惱。制斯學處。
[0596c16] 若復苾芻受他寄衣。後時不問主輒自著用者。波逸底迦。
[0596c18] 衣者。謂三[25]衣。不問者。不從他借用者披[26]著。此中犯者。若苾芻與苾芻衣不問主。自取而著。不[27]問不[*]問想疑。取衣著時。二重二輕後二無犯。授學人等衣及不淨衣。不借而用。並得惡作。若親友物彼聞用時。心歡喜者無犯。有說雖實借得作不借想。亦得墮罪。
以眾教罪謗清淨苾芻學處第六十九
[0596c25] 佛在王舍城竹林園中。時[28]蜜呾羅步弭迦見實力子。披衣拂著蓮花色苾芻尼頭。遂便謗[29]彼犯眾教罪。由同梵行事不忍。[30]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0596c29] 若復苾芻瞋恚故。知彼苾芻清淨無犯。以無根僧伽伐尸沙法謗者。波逸底迦。
[0597a02] 言無根者。謂無見聞疑根。僧伽伐尸沙者。於十三中隨一一事謗者。謂非理出言。於不淨人有十一事成犯。六事非犯。於清淨人十事成犯。五事無犯。如上應知。以眾教謗便得墮罪。若窣吐羅罪謗。若謗授學人。若前人不領解語。咸得惡作。淨與不淨作淨想疑。得波逸底迦。作不淨心。得惡作罪。有說雖非苾芻作苾芻想。而謗他者。亦得墮罪。
與女人同道行學處第七十
[0597a11]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有諸苾芻從王舍城詣室羅[*]伐悉底。時有織師與婦共鬪。其婦遂便捨家而去。苾芻見之。與為同伴。在路而行。是時織師隨後尋見。謂其詃誘打之次死。由道行事[1]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0597a16] 若復苾芻共女人同道行。更無男子。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
[0597a18] 言無男子者。謂[2]唯有女。言一村間者。謂一拘盧[3]舍。若[4]半拘盧舍。皆得惡作。[5]滿拘盧舍。皆得墮罪。若無男子境想。[6]六句同前。[7]下二無犯。女為女想。亦有六句。若化女天女龍女半[8]稚迦女。若二根。若未堪行婬女。同路行時。咸得惡作。有說若無女作有女想。[9]有男[10]作無男想。亦得本罪。若過險路以女人為防援者。或時[11]失道女人指示。斯皆無犯。
[0597a26] 第八攝頌曰。
 賊徒年未滿  掘地請違教
 竊聽默然去  不敬酒非時

與賊同道行學處第七十一
[0597b01]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有苾芻共興易人偷關稅者。同路而去。[12]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597b04] 若復苾芻與賊商旅共同道行。乃至一村間者。波逸底迦。
[0597b06] 言賊者。若竊盜若強奪。若偷稅人。曲路而過。言同道者。謂是險道。犯罪分齊如前應知。若棄賊前去。若癲狂病者無犯。賊伴賊伴想有其六句。有說非賊賊想亦得墮罪。
[13]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14]二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10-13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與減年者受近圓學處第七十二
[0597b18]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16]伐城給孤獨園。時尊者大目乾連。與十七眾受近圓已。不能忍飢。遂便啼哭。由近圓事攝[17]受門徒煩惱。制斯學處。
[0597b22] 若復苾芻知年未滿二十。與受近圓成苾芻性者。波逸底迦。此非近圓諸苾芻得罪。
[0597b24] 言知年未滿二十者。由其年小飢渴逼時不堪忍故。言與[18]授近圓者。謂能授所授進止威儀。所有行法[19]隨次當說。言能授者。謂鄔波馱耶阿遮利耶。并餘僧伽。有二種鄔波馱耶。一初與出家。二為受近圓。滿足十夏方住師位。復須成就五法。一知有犯。二知無犯。三知輕。四知重。五於別解脫經廣能開解。於諸學處創結隨開。若遇難緣善知通塞。常誦戒本能決他疑。戒見多聞自他俱利。威儀行法無有虧犯。具如是德名親教師。由其親能教出離法故。若苾芻雖近圓已。於諸學處不識重輕。設六十夏。仍須仗託明德依止而住。若師小者唯除禮拜。自餘咸作此。即名為老小苾芻。然不得與他出家。及受近圓。[20]言阿遮利耶有其五種。一求寂阿遮利耶。謂授三歸五十學處。二屏教阿遮利耶。謂於屏處問其障法。三羯磨阿遮利耶。謂近圓時秉白四法。四依止阿遮利耶。乃至一夜依之而住。五教讀阿遮利耶。下至授彼四句伽他。此之五人並當師位。能生軌範總名軌範[21]師。言僧伽者。有二種。一十人謂在中方。二五人謂居邊地。若於其處有十人可得。取五人者名善近圓眾。得越法罪。若但有五人。斯名善受。若眾數不足。不得以佛而足眾數。由佛陀僧伽寶體別故。若狂聾人及天授部等。將足眾數。不成近圓。
[0597c21] 言所授者。有多種相。謂意樂損壞。所依損壞。丈夫損壞。白法損壞。繫屬他人。及有醜惡不端嚴相。言意樂損壞者。謂臨死時。或怖來逼或為活命而求出家。言所依損壞者。謂身有難療之疾。欲投三寶望得除差。丈夫損壞者。謂半擇迦此有五別。一生半擇迦。謂生來不男。二半月半擇迦。半月男半月不男。三觸抱半擇迦。他抱觸時生支方起。四嫉妬半擇迦。見他行婬妬而根起。五被害半擇迦。謂遇病傷或被刀割。此五黃門出家近圓悉皆非分。後一不定。若近圓已被傷損者。若性行不移還依舊位。若性改變應滅擯。初一黃門亦名扇侘。白法損壞者。謂諸外道崇重邪教無正信故。諸外道中除釋迦種及事火人。自餘外道四月共住。食大眾食。著親教師衣。供承作務一同求寂。若不捨舊見即應遣去。若捨舊見應與出家。污苾芻尼者。謂尼不犯八他勝法。若以不淨行[1]污此苾芻尼時。若俱有染心。先觸尼身後[2]行不淨行。不名污尼。由尼已犯觸男他勝故。言賊住者。不依師主輒自出家共清淨。苾芻經二三長淨。乃至同作白四羯磨。摩納毘迦中說。未近圓人與他淨眾同為白二。或白四法長淨隨意。并共眾差十二種人。並名賊住。歸外道者。謂有外道投佛法內。雖著法衣愛外道見。而還本處不捨於戒。脫去法衣經明相出。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惡心出佛身血。破僧伽。諸助伴人知天授言。是其非法作非法想。亦是破僧。先曾犯戒者。謂於五學及十學處。破其重戒。若四他勝中曾犯其一。此黃門等未受不應授。已受應滅擯。又有二種異住之人。一從法黨向非法黨。二者與作捨置羯磨。若已還俗重來受戒。亦不應授。言繫屬他人者。謂奴婢負債及王大將。若父母不聽者不得。若遠方者無犯。前母生已即便棄擲。餘母收養者。若出家時應問養母。若殺前母得無間罪。言不端嚴相者。謂是非人及傍生等。變形為人而來受戒。或擎旗大賊。若減[3]二十歲。若過分青黃赤白狀異人形。若身生象毛。若無髮若大腦。若匾[匚@虒]若多頭。若凸眼若盲若瘂。若象牛等頭。若馬猨猪形。若無耳鼻若象馬耳牙。若無[4]牙齒若項短。若太長若太短。若傴肩若曲脊。若無生[5]支及卵。若下墜若身極麁極細。若被截手足跛躄聾瞎若膝行若被打傷。若房室過度無所堪能。若氏族卑下。此等咸皆非出家相。既近圓已為說二頌。
 汝於最勝教  具足受尸羅
 至心當奉持  無障身難得
 端正者出家  清淨者圓具
 實語者所說  正覺之所知

[0598b13] 言進[6]止威儀者。若有俗人求出家者。應隨彼[7]心詣一師處。其師即[8]可問於障法。若清淨者[9]當攝受之。觀其意趣有堪能者。應[10]授三歸并五學處。次請親教師。又請苾芻為白僧者。彼受請已。問本師云。已問此人諸障法未。若不問者。得惡作罪。眾若[11]來集應白僧伽。若不集者巡房告知。若不白眾犯惡作罪。當白之時眾咸語言。若清淨者應與出家。若不問者皆得惡作。次令剃髮人剃髮。剃將了時應留頂髻。而問之曰。除朱[12]荼不。若言留者。遣隨意去。若言除者。應盡剃之。應適時候為其[13]洗浴。洗浴既訖為著下裙。方便撿身莫令其覺。[14]恐有二根及無根故。次著僧脚崎後授縵條。令頂戴持。方為披著。請一苾芻為受三歸[15]并十學處。應畜鉢盂。若無鉢者不應出家。次教請教白事同大苾芻。若年滿二十[16]者。師[17]應為辦六物[18]資緣。若自[19]貧無。應為假借。[20]為請羯磨師及屏教師。諸證[21]戒者。若壇場中。若大眾中受既入壇[22]已。安置衣鉢。先教請鄔波馱耶。[23]即令三遍一一禮僧。次令捧鉢巡行。呈現大眾。一一觀已。咸云好鉢。不道者得惡作罪。即對眾前本師為守持衣鉢。次令其人向眼見耳不聞處。合掌而立。虔仰大眾。欲近圓人不應遠使。不上高樹恐有損傷。於屏障處。[24]其屏教師問障法已。[25]次喚入眾。乃至令其蹲[26]踞合掌。在羯磨師前。一心領受。既羯磨竟。即應量影。折四指籌名為商矩。隨四指影皆號一人。應告日時及五時差別。[27]即應為說四他勝法。次說四依及四聖作法。若不說者。皆得惡作罪。若先說四依者。得越法罪。有其五事不成近圓。一不稱鄔波馱耶名。二不稱己名。三不牒僧伽。四不作羯磨。五羯磨減少。翻此五非。即名善受。正近圓時轉根為女。此[28]亦成受應送尼[29]寺。近圓時變為男者。遣向僧寺各依自戒。又苾芻苾芻尼二眾互秉羯磨。若不問障法。若無親教師。若有而不請。若不受十戒。若不秉羯磨。咸非近圓。無親教師。眾[30]皆越法。得名善受。若知親教師是破戒者。不成近圓。如不知者得名[31]為受。實有障法而自言無。實無障法而自言有。前不成受大眾無犯。後[32]成近圓眾得越法罪。正受近圓時。云我捨學處。或云我不樂受皆非近圓。若[33]重聽若蔑戾車。但解語者成受近圓。翻此不成。眾僧得罪。若鄔波馱耶及餘足數人。作法之時。根轉成尼。若聞白方轉此成近圓。異此不成。互居空地。亦不成受。問曰。齊何處所復齊幾人名受近圓。答曰。一界三人一時授與。乃至四界人各一二三同時授與。若更多界皆成近圓。
[0599a04] 總有十種得近圓法。云何為十。一者無師謂佛世尊。二者證智謂五苾芻。三者問[1]訊謂鄔陀夷。四者歸依[2]謂[3]大迦攝波。五者五人謂是邊國律師為第五。六者十人謂在中方。七者受敬法謂大世主。八者遣使謂達[4]摩陳那。九者二眾謂兩部俱集。十者善來謂大師親命。是名為十。世尊既開羯磨受已。餘法皆止[5]唯除善來。由是最後生故。
[0599a12] 既近圓已所有行法。次下當說。小苾芻等應禮大者。若初相見應問夏數及以受時。時有五別。一謂冬時四月。二謂春時四月。三謂雨時一月。四謂終時一日一夜。五謂長時三月。少一日一夜。有四種應禮。一是如來一切人天並應致敬故。二出家者不禮俗人是彼[6]所敬故。三已近圓苾芻皆應禮敬。先受近圓者[*]唯除尼眾。彼敬亦爾。四未近圓者應禮。近圓有十種不應禮。行遍住等四人。授學人三種。[7]被捨置人諸在家人。及未近圓。是名為十。若一羯磨[8]與二三人同時近圓者。[9]此無大小之別。互不致敬。眾使巡來任他差遣。禮敬之儀有其二別。一謂五輪著地。二謂執捉腨足。口云畔睇。有說禮大師時五輪至地。若尊及尊類應[10]手膝至地。[11]或[12]時曲躬低頭合掌。或捉腨[*]或蹲[*]踞合掌。[13]若對所餘同梵行者。若但合掌。或復低頭。或口云畔睇。若知他身有穢觸而為禮敬。或自身有穢觸而禮他者。俱得惡作。有二種穢觸。一食竟未澡漱[14]時觸。二便利未洗淨[*]時觸。出家苾芻不應懷恨。設有嫌隙者。小近大時即須唱畔睇而禮拜。大者見禮即云願無病惱。如兩不言者。俱得惡作。若大苾芻懷恨而死。墮毒蛇中。小欲懺時。應念宿形而行敬法。若[*]唯著下裙無上衣者。不合禮他。亦不受禮。違而行者。俱惡作罪。大者啑時。小云畔睇。小者若啑。大云[15]阿路祇。若不言者。俱得惡作。然不應云願得長命。若俗老母及莫訶羅。願長壽者道時無犯。闇中禮拜不應至地。口云畔睇。即是致敬已。辯出家受具禮敬法式。其攝受門徒共相依止。今次應說。既近圓竟。滿十夏已來在親教師邊。受學律藏及餘經論等。若親教師有緣不及自教者。應令別仗明德可委付人。依之而住。次明受依止法。凡欲受依止時。當觀彼人性行溫恭。有慚有愧。是可信用。於諸善品樂修習者。應攝受之。請依止時應整衣一肩。禮敬訖以兩手按彼雙足。作如是說。大德存念。[16]我某甲今請大德為依止。願大德為我作依止。我依大德故得安隱住。如是三說。師云爾。弟子云善。或云極好。若無依止師。不應輒向餘處人間遊行。若滿五夏五法明解。識犯非犯知重知輕。別解脫經善知通塞。得離本師及依止師。遊方習業所到之處。經二三日且自停息。次當觀察。誰可為師。應就依止。若無依止不應停住。設阿羅漢亦須依止。況復異生。若所到處五夜已來。[17]覓依止師。求心不息者。現前利物應與其分。異此不應。有五法不與依止。一無敬信心。二出麁惡語。三親近惡友。四性恒懶惰。五心無恭順。翻此應與應捨依止。不捨依止。於前二五如次應知。有五事捨依止。一決捨去出界外。二謂還俗。三親教師至。四從此黨向餘黨。五捨依止事。若見鄔波馱耶時。即失依止。若道行時師有心住。仍須供侍更相囑授。若依止師及以弟子。須出遊行中路而返。若經多時意擬重來者。還依舊位而作依止。由心不捨故。設於中間別依止餘人。亦不失前依止師位。若於其處依止師死。更無依止不應住。經第二長淨亦復不於此處。若前若後而作安居。後安居內師命過者。應自防心住。經兩[18]月過此已後更不應住。若住處去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有兩踰膳那半。應當半月半月就其禮問。若五拘盧舍經六七日應往禮問。若去五里日日應往。若居界內日別三時而為禮問。若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於衣鉢等所有營務。皆應先作。此之二師及教授師皆應如法供侍。若依止師及教授師。二俱有病。應看何者。若有力能兩處俱看。若無力能應看依止。所以然者。若無教授在處得住。若無依止即不應[19]停。若教授師多有[20]弟子。應為番次而作供侍。阿遮利耶有嫌隙處。不往親附。應恭敬心給侍師長。若不[21]白師洒掃等事。及料理衣鉢。并教授他皆不應作。若有客來先不相識者。不應即與按摩解勞。以要言之。在本師邊及依止師處。於一切事不問不作。唯除五事。何謂為五。謂飲水嚼齒木大小便利。於同界中齊四十九尋內。制底畔睇。如前所說。行法軌式一一不依者。咸得突色訖[1]里多罪。此等諸罪皆有不敬。教波逸底迦。及方便罪。其請教白事晨旦問安。各各別陳不得合作。若事促者併諮無犯。諮問之法晨朝早起。自嚼齒木次往房中。為師按摩身體。師既起已供水。齒木安置坐處授拭巾等。應自禮尊像。次來禮師一拜。低頭虔誠合掌作如是白。鄔波馱耶。若阿遮利耶存念。我今請問。不審鄔波馱[2]耶。尊體起[3]居宿夜安不。[4]依止師准此。師可隨時而答其事。如有病患。問知所須隨時供侍。次應隨心自修善品。欲食之時還須致禮。而請白言。鄔波馱耶。或阿遮利耶存念。我今請白。我洗手足及鉢欲食粥。或云。我洗手足及鉢欲中食。但是所有吞咽之物飯餅果等。乃至乾薑半片胡椒一粒。飲非時漿。曛黃洗足敷設臥具眠息等事。咸須白知。設無白事。若至午時。若在午後。皆須禮拜。若至晡時行禮制底。日欲暮時[5]皆應禮師。每日三時常行是事。若欲出寺皆須就禮。白云。我今有如是緣。欲往某處。師應量宜隨意遮遣。此乃略陳常行儀式。凡是弟子應勤檢察。不應恣其慢情。不為白事不修善品。如無韁馬非法自居。如世尊言。汝諸苾芻寧作屠兒。為殺害業。不與出家受近圓已。捨而不問。令我正法速時滅壞。是故苾芻於弟子處。極須[6]撿問如不順教隨事呵責。若不可教驅令出去。已辯餘義當釋本文。言諸苾芻得罪者。謂得越法罪。此中犯相有其多種。若有人年未滿二十。為不滿想。或復生疑當問之時。並依實說。此[7]皆不成近圓。諸苾芻眾皆得越法罪。是人不應共住。[8]若有人年未滿二十。作定滿想。或復生疑當問之時。並依實說。若有人年未滿二十。不識其年或復生疑。當問之時默而不答。斯之[9]二類非受近圓。若共清淨苾芻經二三長淨。便成賊住。若有人近圓時年實未滿。而作滿想。後有親屬報云。不滿應數胎月閏月。若滿者斯名善受。若不滿者退為求寂。應更與受近圓。若不爾者同前賊住。若有人年滿十九作二十心。而受近圓。後經一年親屬來見。報云不滿。或自憶知不滿。或年十八而受近圓。後經二歲同前憶知。斯等皆名善受。正教難逢是開聽故。若有人其年雖滿而相貌不滿。應為四句相貌滿者。謂形狀事相并成熟相。何謂形狀。謂其形狀及以言聲非小兒狀。言事相者。於腋等處皆已生毛。言成熟者。觀其意思及以性行。不同幼年。於四句中初三無犯。二四有犯。若疑年不滿者。應須方便密檢隱相方授近圓。若[10]人[11]年滿十五。應與出家度為求寂。若異此者得惡作罪。又下至七歲能[12]為眾僧看守穀麥。驅烏鳥者亦與出家。若八歲不能及。六歲能者。[13]並不應度。然苾芻不應畜二求寂。若知其人能順教者與出家。[14]受十戒已。應付餘人。其所付人。不得因此即授近圓。須問本師方與[15]圓具。
壞生地學處第七十三
[0600b28] 佛在室羅[16]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手自和泥。[17]斸掘生地。由作鄙業妨廢正修。因[18]壞地事[19]鄙[20]業煩惱。制斯學處。
[0600c02] 若復苾芻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底迦。
[0600c03] 言地者。有二種。一生地。二非生地。生地者。謂未曾掘。若曾經掘被天雨濕。若餘水霑時經三月。是名生地。若無雨濕及水霑潤時經六月。亦名生地。異此非生。此中犯者。若苾芻知是生地。不被火燒未經耕墾。自掘教人掘。若打橛若剗削。堅[21]鞭地皮崩岸隤牆。著地堅泥舉令相離。若土多沙少者。咸得墮罪。若地皮等不堅[*]鞭處。剗舉之時得惡作罪。生地生地想地為地想。各有六句。並同前說。無犯者。若純沙石處。或營事苾芻得好時日無驅使人。須定屋基[22]拼繩打橛。深齊四寸者無犯。
過四月索食學處第七十四
[0600c15] 佛在劫[23]比羅[*]伐窣覩城多根樹園。時六眾苾芻受莫訶男。四月供養。過此已後。更從彼索。由[24]重請事過限廢闕煩惱。制斯學處。
[0600c18] 若復苾芻有四月請須時應受。若過受者除餘時。波逸底迦。[25]餘時者。謂別請更請慇懃請常請。此是時。
[0600c21] 此開四月過不應受別請者。謂別別施主請諸苾芻。興其供養。[26]無由尊者畢隣陀[27]婆蹉開受王請。後更受王妹夫請食。更請者。謂諸苾芻後至王家不敢受食。王問知已重[28]更請食。慇懃請者。或云。王家事多。我當乞食。王更至心請彼受食。常請者。四月既滿世尊受食。諸餘苾芻皆行乞食。王曰不限時節恒常請食四月未竟。請食麁食。更求好者。得惡作罪。食便得墮。請食好食更索麁食。索時惡作。食時無犯。
遮傳教學處第七十五
[0601a03] 佛在王舍城竹林園中。世尊欲制共學處。時二部僧伽並[1]須和集。然制前四月戒尼不現前。佛告阿難陀。令半託迦苾芻往報尼眾。時半託迦奉教而去。是時六眾見而問之。時半託迦具以[2]事答。是時六眾便出惡言。共相遮障。由[3]輕學處事輕毀煩惱。制斯學處。
[0601a09] 若復苾芻聞諸苾芻作如是語。具壽。仁今當習如是學處。彼作是語。我實不能用。汝愚癡不分明。不善解者。所說之言。受行學處。我若見餘善閑三藏。當隨彼言。而受行者。波逸底迦。
[0601a14] 若苾芻實欲求解者。當問三藏。此是時。此中言愚者。思其惡思說其惡說。癡者。謂不持三藏。不分明者。謂不了其義。不善解者。不能如理善為決擇。說愚等時。便得墮罪。若說實者無犯。
默聽[4]評論學處第七十六
[0601a20]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十七眾[5]欲得[6]作捨置法有所論說。六眾苾芻便往屏處默然而聽。由[7]評論事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0601a23] 若復苾芻知餘苾芻[*]評論事生。求過紛擾[8]諍競而住。默然往彼聽其所說。作如是念。我欲聽已當令鬪亂。以此為緣者。波逸底迦。言[*]評論事生者。謂見不可意事。初始評論。言求過紛擾者。求覓過失更相道說。[9]言[*]諍競者。情不含忍發舉其事。謂將此言說入[10]評論諍中。自結朋黨共相扶[11]扇。言默然往聽者。謂在屏處聽彼評論。言令鬪亂者。小事始生令成大諍。紛紜不息。若知諸苾芻在於上閣有所論說。須欲往者應彈指。或謦欬作聲者無犯。若默而去聽彼言說。初聞聲時。便得惡作。若解其義即獲墮罪。若於中閣若在簷前。若經行處隨彼而聽。咸得本罪。[*]評論[*]評論想六句如前。有說實非[*]評論作[*]評論想。亦得墮罪。若情無向背。若忽遇聞。若聽其言欲令銷殄者。[12]此皆無犯。
不與欲默然起去學處第七十七
[0601b11]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十七眾既被六眾分離朋黨。心生不忍。便與鄔波難陀作捨置羯磨。時[13]難陀自惟無力。恐被治罰。遂將毛緂聚置座上。默爾而出。[14]其事同前。不寂靜煩惱。制斯學處。
[0601b16] 若復苾芻知眾如法評論事時。默然從座起去。有苾芻不囑授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0601b18] 如法事者。謂三羯磨。言默[15]然去者。謂從座起至離聞處。不囑餘苾芻者。若病看病授事人等。有緣須去者。應與欲若輒去者。未離聞處。得惡作罪。若離聞處。波逸底迦。如法如法想六句。有說實是非法作如法想。亦得墮罪。若大小便事訖還來。若不離聞處。若眾欲作非法羯磨。默然而去。悉皆無犯。
[16]不恭敬學處第七十八
[0601b26] 佛在王舍城竹林園中。時質呾羅苾芻在大眾中。見他如法殄諍[17]之時。心生違逆。或起瞋忿。不肯隨順。由[18]鬪諍事及不敬煩惱。制斯學處。
[0601c01] 若復苾芻不恭敬者。波逸底迦。
[0601c02] 言不恭敬者。有二不恭敬。一不敬僧伽。謂見大眾有所論說。二不敬別人。謂阿遮利耶鄔波馱耶。若苾芻[19]在僧伽中評論事時。或眾遣立。或勿於此坐。或時遣去。或不聽來。或遣取褥。或不令取如眾所說。不依行者。得波逸底迦。若阿遮利耶鄔波馱耶所有言教。不依行者。得突色訖里多。若於二師順理告[20]白。或餘耆宿作非法言。欲令[21]止息者無犯。[22]復有餘說不敬之事。謂法事佛事。若尊人若弟子。若人主若流俗。於如是等不生恭敬。若語若默。有如法言不相順從。若身語心隨其所應。不敬之時。各依輕重。而得其罪。言法事者。先觀自身戒[23]清淨不。若讀誦教授。施他法義如理作意靜慮相應。如是等事隨所應作而不奉行。心常嬾墮不修善品。不敬於戒話無益言。若盧迦耶典說無後世。如此之書若聽若讀。共相親近者皆得波逸底迦罪。言佛事者謂於尊像[24]不勤禮敬。制底香臺不時掃拭。[25]若見隤落有力能為。而不修補。所應作事懈慢不為。言尊人者。尊及尊類。皆名尊人。凡到尊處行住坐儀。不高不下。不通肩披衣。不竪膝蹋。足不直努。身不背面。坐不聞尊命。不應輒坐。不以髀重髀放身傲慢。不令語時不應輒語。尊人所說不應遮止。有所言教不應違逆。但應默然恭敬而住。不嫉不恚除罪惡心恒為敬養。若不修敬者。咸得墮罪。弟子事者非時非處。輒為呵[1]嘖。於小過失不能容忍。於獎訓事不善開喻。若有疑悔不為除殄。心無哀愍出麁獷言。不以法食共相攝受。不存濟拔有惱害心。皆得墮罪。言人主者。謂是國王王子。并諸[2]惡佐遣來去等。不用其言。由此因緣情生不敬。或為殺害作無利益。言流俗者。於世俗人不相瞻顧。自隨情好以致譏嫌。不於道路大小便利。令俗所呵。亦不應與俗人違競。若作輕慢心欲惱他者。凡有所為。咸得惡作。若大眾評論作評論想。不生恭敬。有六句初二墮罪。四皆惡作。
飲酒學處第七十九
[0602a15]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莎揭多苾芻於俗人家。得非時漿和酒而飲。遂便大醉委臥街衢。由[3]受請事。[4]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0602a18] 若復苾芻飲[5]諸酒者。波逸底迦。
[0602a19] 酒者若以飯麴。或用米粉烝熟釀作。復有雜酒。謂根皮葉及以花果。少安米麴醞釀成酒。飲者謂吞咽也。凡作酒色酒香酒味。或闕一闕二而飲咽者。能令人醉。皆得墮罪。若不醉人飲得惡作。若體非酒而有酒色飲之無犯。若用器飲若手掬飲。乃至酒糟。咸得墮罪。若噉麴若噉花果。能令人醉。並得惡作。境想六句後二無犯。有說非酒酒想亦得墮罪。如佛言曰。汝諸苾芻依我為師而出家者。不應飲酒。不與他不貯畜。乃至不以茅端[6]渧酒置於口中。不犯者。若酒被煎煮飲不醉人。若口有病醫令含酒。若酒塗身此皆無犯。若苾芻先是耽酒人。不得酒時。遂便瘦弱者取造酒物麴及樹皮。并諸香藥擣簁為末。布帛[7]裹之。以杖橫繫。懸於新熟酒瓮之內。勿令霑酒。經一二宿。以水和攪。時與非時飲[8]皆無犯。又無犯者酒變成醋。飲不醉人。澄清見面水解為淨。以羅濾之。同非時漿。隨意應飲。
非時入聚落[9]不囑苾芻學處第八十
[0602b09]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非時入村。為賊所殺。由入[10]聚落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0602b12] 若復苾芻非時入聚落。不囑餘苾芻除餘緣。[11]故波逸底迦。
[0602b14] 言非時者。有二種分齊。一過午。二明相未出。言聚落者俗人所居有街巷處。餘苾芻者。若無苾芻者無犯。除餘緣者。謂身有病。若寄衣鉢在村被火燒舍。須[12]入村看。若命難淨行難。並皆無犯。非時非時想疑。波逸底迦。時非時想疑。得惡作罪。後二無犯。村作村想六句同前。若住阿[13]蘭若苾芻。須入村中。或道由村過若路在兩村中間。若乘空入。若無苾芻囑餘俗人者無犯。
[0602b23] 第九攝頌曰。
 食明相今知  針筒床脚量
 貯花并坐具  瘡雨大師衣

食前食後詣餘家學處第八十一
[0602b27]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親友白衣。敬信三寶。於自家中廣設供養。以鄔波難陀為首。請苾芻眾。時鄔波難陀報親友曰。我有緣事須向某家。要待我至方可行食。既往餘處久待不來。遂令大眾多不得食。由[14]詣俗家事[15]過限。廢闕煩惱。制斯學處。
[0602c04] 若復苾芻受食家請食前食後。行詣餘家。不囑授者。波逸底迦。
[0602c06] 食家請者。謂受俗家請食。若婆羅門及餘俗家。食前者。謂[16]在中前。不囑授去行過兩家。便得墮罪食後者。謂[17]是中後。行過三家亦得墮罪若語施主我設不來。應與僧食。勿令廢闕若施主不以此人而為先首去。並無罪。
入王宮學處第八十二
[0602c12]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陀夷有緣。須詣摩利迦夫人處。侵早入宮。彼臥未起。聞尊者來遂便驚覺。著常宮內細薄之衣。以見尊者。[18]其事同前。譏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
[0602c16] 若復苾芻明相未出。剎帝利灌頂王未藏寶及寶類。若入過宮門閫者。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0602c19] 剎帝利者。謂剎帝利種。設非斯種若得灌頂。亦名剎帝利[19]王。明相未出者。相有三別。一者青相。謂青色現。二者黃相。謂黃色現。三赤銅相。謂光如赤銅色。未藏寶者。謂於宮內未藏其寶言門閫者。有其三種。一城門閫。二王家門閫。三內宮門閫。入初二門得惡作罪。入內宮門便得墮罪。除餘緣者。如憍閃毘城[20]王[21]許瞿師羅舍。[22]與國王[23]宮通為一處者無犯。[24]教[25]有五種[26]皆不應。違[27]云何為五。一者[28]謂是國王。二如來大師。三眾中上座。四阿遮利耶。五鄔波馱耶。
[0603a01] 未曉未曉想等六句如上說。若入四天王門揭路荼宮。亦得惡作。凡入王宮有十過失。[1]一者夫人見苾芻笑王起疑心。[2]二宮人有娠便疑苾[3]芻。[*]三宮中失[4]寶物。[*]四[5]王有密語聞徹於外。[*]五[6]太子有損。[*]六王身有[7]損。七黜國相。八[8]舉大臣。九[9]數征伐。十[10]征伐所得王反奪將。如是等事。咸疑苾芻。[11]而作指撝故不應往。
不攝耳聽戒作不知語學處第八十三
[0603a10]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六眾苾芻於半月說戒經時。不用心聽。作如是說。我今始知是法是善逝說。由[12]輕學處事慢法煩惱。制斯學處。
[0603a14] 若復苾芻半月半月說戒經時。作如是語。具壽。我今始知是法戒經中說。諸苾芻知是苾芻。若二若三同作長淨。況復過此。應語彼言。具壽。非不知故得免其罪。汝所犯罪。應如法說悔。當勸喻言。具壽。此法希奇難可逢遇。汝說戒時不恭敬不住心。不慇重不作意。不一想不攝耳。不策念而聽法者。波逸底迦。
[0603a21] 不恭敬者。是總標句。不住心等是別釋句。顯六過失。謂無信心失。無敬心失。無樂欲失。緣外境失。心惛沈失。生勞倦失。如其次第而配屬之。若苾芻已曾再三聞說戒經。於長淨時作不知語。若由煩惱。或由忘念。若睡眠若亂意。隨一一戒不聽聞者。皆得墮罪。若聞苾芻尼不共學處。作如是語。得惡作罪。若共學處便得本罪。若老耄無所識知。依實說者無犯。長淨之時應令純熟。善誦戒經者。為眾誦之。先鳴[13]健稚時。諸苾芻應自憶罪如法說悔。然後赴集。
[14]
[15]用牙角作針筒學處第八十四

[0603b04]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有巧師名曰達摩。善牙骨作以自工巧。告諸苾芻。若須牙骨作者我當施。手作時諸苾芻不知厭足。終日驅使遣作針筒。無暫停息。遂令家業終致窮困。由針筒事[16]過分廢闕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0603b10] 若復苾芻用骨牙角作針筒成者。應打碎。波逸底迦。
[0603b12] 言針筒者有二種。應畜一[17]筒二[18]管。言作者。若自作若使他作。言打碎者。謂作成入手應打碎棄之。若作未成亦應捨棄。若作成不自受。或為他作。得惡作罪。若得先成者受用無犯。若對苾芻說悔罪時。彼應問曰。所作針筒已打碎未。若不問時。得惡作罪。有四種針筒。應畜銅鐵鍮石及以赤銅。不應用金銀瑠璃頗胝迦寶而作針筒亦非[19]鏃成揩以雜色。畜針筒者。應密藏舉。若無[20]慚苾芻及未圓人借不應與。善能愛護者應與。貯畜針刀恐鐵生垢。應以蠟布裹之。如作針筒。不應受用。令打碎者。若作自餘違法資具准此應知。刀子小印苾芻應畜。刀子有三種。謂上中下。其形如雞曲翎。或如烏曲羽。上者長六指闊一指。下者四指。二內名中(此並連身鐵[21]弝若木[22]弝尖直皆不見[23]畜)印有四種。謂白銅赤銅鍮石及木。若僧伽印文應作造[24]寺主名。上有轉法輪像。隨其大小以為記[25]驗。若別人印作骨鎖形。或作髑髏形。見時起念作不淨觀。皆不應用。寶作境想六句可[26]知。
[27]過量作床學處第八十五
[0603c04]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如世尊說不應床前洗足。若有老病行來疲極。應在[28]床兩頭而[29]洗。床脚極短亦不應眠。是時六眾便作大床脚。長十二肘安梯上下。由[30]床量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0603c09] 若復苾芻作大小床。足應高佛八指。除入梐木。若有過者應截去。波逸底迦。斯之事惱下戒咸同。言作床者。若自作若使人作。佛八指者。謂中人一肘。除入[31]梐木者。謂除入[*]梐床脚木也。應截者。過須截却方為說悔。以寶[32]裝挍。得惡作罪。凡床脚應平截。若恐損地。應安承物。謂穀糠袋。或甎木等(言中人一肘者長笏尺一尺五寸過此是高床量用皆得罪)。
草木綿貯床學處第八十六
[0603c18]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以草木綿貯僧臥床。餘苾芻臥遍身皆白。由[33]臥具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0603c21] 若復苾芻以[34]草木綿[35]等貯[36]僧床座者。應撤去。波逸底迦。
[0603c23] 言[*]草木綿者。有其五種。一[37]草綿。二木綿。三[38]劫貝。四羊毛。五諸雜絮等言貯者。謂於床[39]褥上散布其綿。便用布[40]襌隨時掩覆。若以淨綿及淨布。初作之時得惡作罪。成者波逸底迦。不淨綿布。得惡作罪。凡苾芻應合用者名淨。不合用者名不淨。
過量作尼師但那學處第八十七
[0604a05]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1]因諸苾芻作尼師但那。不依[2]度[3]量。[4]由衣量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0604a08] 若復苾芻作尼師但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二張手廣一張手半。長中更增一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0604a11] 言長佛二張手者。謂當中人三肘[5]量也。更增一張手者。謂肘半也。總長四肘半廣一張手。半者總廣二肘餘有六指。作尼師但那。應須割截安葉。用襯臥具事如廣文。
過量作覆瘡衣學處第八十八
[0604a16]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多患瘡[6]疥。世尊聽許畜覆瘡衣。由諸苾芻過量而作。[7]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604a19] 若復苾芻作覆瘡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四張手廣二張手。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作謂自作及教他作。長佛四張手者。當中人六肘。廣二張手者。當三肘[8]量。過量得墮罪。減量守持。得惡作罪。若為他作亦得惡作。
過量作雨浴衣學處第八十九
[0604a26]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諸苾芻露身洗浴。因毘舍[9]佉鹿子母開畜雨衣。由諸苾芻過量而作。[*]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604a29] 若復苾芻作雨浴衣。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六張手廣二張手半。若過作者應截去。波逸底迦。
[0604b03] 作者或自作。或使人作。量依中人三[10]倍減量守持。得惡作罪。
與佛等過量作衣學處第九十
[0604b06]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鄔波難陀作大支[*]伐羅縫刺既竟。但披一邊餘聚肩上。詣餘住處。[11]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604b09] 若復苾芻同佛衣量作衣。或復過者。波逸底迦。是中佛衣量者。長佛十張手廣六張手。此是佛衣量。
[0604b12] 言同佛衣量者。此舉衣量從佛衣量是得罪。分齊衣者。謂堪守持長佛十張手者。當中人十五肘。廣六張手者。當中人九肘。若減此量作衣不得本罪。若過五肘已上。皆得惡作。
[12]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10-13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
尊者勝友集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四部四波底羅提舍尼法
[0604b25] 攝頌曰。
 非[15]親尼自受  舍中處分食
 不請向學家  受食於寺外

從非親尼受食學處第一
[0604b29] 佛在王舍城竹林園中。時蓮花色苾芻尼。自發願言。我乞食時得初滿鉢奉施僧伽。得第二鉢自供而食。後因行乞見飢苾芻。復持第二鉢以用布施。緣斯斷食。明日又乞初鉢施僧。得第二鉢方欲自食。時鄔波難陀從彼乞求。便持施與。身體虛羸於大巷中悶絕倒地。諸居士見咸生譏議。沙門釋子無悲愍意。由苾芻尼乞食。事過分廢闕待緣。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0604c09] 若復苾芻於村路中從非親苾芻尼自手受食食。是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0604c13] 言非親者。若是親尼受食非犯。苾芻尼者。謂已近圓是清淨行。於村路中者。若尼住處受取。若苾芻尼自為施主。食非乞得苾芻受取。悉皆無犯。自手者。謂是自受若他為受。若尼遣人送者無犯。言食者。謂五珂但尼五[16]蒱膳尼受得便犯重。言食者。說本意也。是苾芻者。簡苾芻尼。應還村外住處者。往本住處說悔其罪。設村路中有苾芻者亦不應說。詣諸苾芻者。謂清淨人。我犯惡法者。謂是如來所遮之事。是不應為者。言非苾芻所應作事。是名對說者。各各對人說罪名字。問自餘諸罪皆對他說。云何於此得對說名。答謂於住處現有苾芻。皆須一一別對陳說。不同餘罪故受別名。又犯罪已。即須陳說不得停息。復異餘罪。實非親尼作非親想疑得根本罪。親非親想疑得惡作罪。於親非親而作親想無犯。
受尼指授食學處第二
[0605a01] 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六眾苾芻。語窣吐羅難陀苾芻尼曰。若有施主請僧食處。汝可就宅教彼施主多以好食與我。爾時彼尼既受教已。於他請處多持好食偏與六眾。由此食少不得周遍。令諸苾芻空腹而去。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605a07] 若復眾多苾芻於白衣家食。有苾芻尼指授此苾芻。應可多與美好飲食。諸苾芻應語是苾芻尼言。姊妹且止少時。待諸苾芻食竟。若無一人作是語者。是諸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言眾多苾芻者。二人已上乃至大眾。白衣家者。謂有門戶巷陌之處。若在寺中者。無犯。食者如上說。此與多好等者。顯勝顯多。姊妹[1]且止少時者。謂據食竟以為少時。是故云待諸苾芻食竟。若無一苾芻作是語者。若一人遮合眾無犯。若在門外食者。應問門內無苾芻尼指授食不。若不問者得惡作罪。若見有尼或出或入。亦應問之。若不問者亦得惡作。若尼親族家。若由彼尼而設供食指授者。無犯。
學家受食學處第三
[0605a23] 佛在廣嚴城。僧訶將軍已見諦理。心生正信常行惠施。所有庫藏遂致空竭。世尊。知時教作白二羯磨。於彼舍內不應受食。若有床座應為受之。時尊者舍利子目乾連。先受彼請於舍內食。六眾見已作是念。此人初見諦時亦請我食。又因食竟。見彼家中有小男女求食而泣。由乞食事煩惱同前。制斯學處。
[0605b01] 若復苾芻。知是學家僧。與作學家羯磨。苾芻先不受請。便詣彼家自手受食食。是苾芻應還村外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言學家者。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唯此學人處在居家非無學位。學家羯磨者。謂眾共許作法成就先不受請者。雖得羯磨受請非犯。若非二五羹菜等類。自手受取及得解法。[2]並皆無犯。言解法者。謂彼貲財還復如故。應作白[3]二捨前遮法。境想六句如上應知。
阿[4]蘭若住處外受食學處第四
[0605b12] 佛在劫比羅伐窣覩城多根樹園。時六眾苾芻。在阿蘭若住。時彼林野多諸賊寇。有信心者持供食來。欲就林中[5]興設福會。是時六眾預往迎食。見彼女人被賊剝脫身無衣服隱在草中。六眾見已強令授食。家人後至問知非法。斷絕信心因生譏謗。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0605b19] 若復苾芻在阿蘭若恐怖處住。先無觀察險難之人。於住處外受食食者。是苾芻應還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是名對說法。
[0605b23] 阿蘭若者。去村一拘盧舍。有僧住處。此據緣起故作是說。若更遠處亦同此制。凡是住處若有惡[6]魔不信天眾。可畏藥叉及諸猛獸。並不應住若險難處無看守人者。應差苾芻具五法者令往看守。既被差已。彼應晨朝詣險難處用心觀察。若見賊時應放火烟。或道中布葉。或竪高幡令人遠見。若有施主送供食來。見此標時令其警備。或遣人迎接。其觀察人。聽在中前食五正食。若看守人在道受供者無犯。住處外者。謂離住處也。應還住處者。前三學處過由家起故。云向村外。此一學處。過在空林故云應還住處。實無看守作無看守想疑。得根本罪。次二輕後二無犯。在阿蘭若所居方地。星辰道路咸應善知。行人來往隨力供給乾麨及水。量時貯畜。若見客至應唱善來。含笑先言不應嚬蹙。若女人來隨其年幾作母女姊妹等想。餘文可知。
[7]
第五部眾學法

[0605c12] 總攝頌曰。
 衣食形齊整  俗舍善容儀
 護鉢除眾病  草水過人樹

[0605c15] 眾學法者。謂於廣釋及十七事中。所有眾多惡作惡說。咸悉攝在眾學法中。如諸苾芻不應鼓樂。若供養時不得告云汝可作樂。應語言汝可供養大師。不應三指點灰於自額上畫為三道。亦不以鏡及水為好觀而觀蟲之時。見面無犯。若看面瘡痕。若看頭白面皺。觀知前後容顏改變生厭離想。此皆無犯。不應以梳理髮。於諸善品不應懶惰。若為大眾種植諸樹未花未果不應捨而遠行若囑別人看守者無犯。出入門戶咸須用心。開閉之時不應造次。若經行時勿緩勿急。應畜洗足器若見瓶空應即添水。不應以杙釘於制底。不應登上。若無求寂及以餘人者。應香湯洗足為供養事上亦無犯。若作大師形像。除脚釧耳璫。餘莊嚴具隨意應作。若菩薩像者聽。佛陀大會旋繞村城行道之時。五眾咸應隨從圍繞其最老上座應受吉祥水。有力少年應助擎像。如是等於律所說不依行者咸得惡作。又於苾芻尼學處。苾芻所不應為者。亦皆得罪。是故通言眾多學法。此等皆由法式事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0606a07]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過去諸佛云何教聲聞眾著衣服耶。是時諸天前白佛言。如淨居天所著衣服世尊。即以天眼觀知。如天所說無有異也。因制苾芻披著衣法。言齊整者。離不齊整著衣之過應當學者是應學事。不太高者不過膝上。此中犯者。若苾芻不依佛教。不顧羞耻欲為非法者。捉衣開張得責心惡作。若披著身得對說惡作。若苾芻有順奉心。而著衣不如法。或時忘念。或是無知非法著者唯犯責心惡作。如是於餘學處准此應知。不太下者語不下垂至地。齊何是著裙量。謂齊踝上四指。不象鼻者。不放裙邊當臍內擪下垂於地。由如象鼻。不蛇頭者。謂反出衣角。屈擪腰間。頭若龍蛇。不多羅葉者。謂捉裾邊細疊。成襵腰邊總擪。形若多羅葉。上聚下散不豆團形者。總捉上裙傍內腰裹。同俗婦女。著裙作豆團形。齊整披三衣者。亦是離不齊整著衣過。不太高者。謂不過膝上。不太下者。不垂過裙緣。好正披者。不張手足現撩亂相。好正覆者。應好覆蓋不偏露形。少語言者。不應同俗多作言說。不大叫呼如童兒類。設有須喚他不聞時。應請俗人為其大喚。不高視者。舉目視前一踰伽地是為視量。踰伽量者長四肘也。不應傍視亦不迴顧。端形直視徐行而進。牛馬犬等應預觀察。不應逼近恐有傷損。不覆頭者。不以衣物覆頭如新嫁女。上下衣服不得偏抄一邊露現形體雙抄者總襵兩邊置於肩上。凡是行步非大人相者。皆應遠離。不搖身者。如衒色女搖身而行。不掉臂者。猶如小兒及瘨狂類。不搖頭者。猶如象子搖動其頭。不肩排者。不以肩髆排觸於他。不連手者。不應連手在路並行。未請坐不應坐者。在室羅伐悉底城。由鄔波難陀在婆羅門舍。制斯學處。不善觀察者。亦在室羅伐悉底城由鄔陀夷不觀床座坐殺小兒。放身者緣在劫比羅伐窣覩城。由鄔陀夷習學菩薩。昔在宮時生戲弄心。放身而坐床座摧破招譏。故制。不壘足者。不以一脚重於脚上壘之而坐。不重內踝者謂不正身重踝而坐。不重外踝者。准事應知。恭敬受食者。凡受食時極須存念。不應寬慢致令鉢破。不得滿鉢受飯者。受食之時應觀其鉢勿令流溢。所有羹菜不應多請。後安飯時恐溢出故。行食未至不應遙喚。隨到受之勿生貪想。若預申鉢表有貪心。鉢臨食上是醜惡相。言恭敬者。不多言說相同婬女。應善用心摶者。謂以手把飯非多非少。可口而內非是摶令相著。張口待食現饕餮相。食在口中不應言。說同白衣法。羹飯不得互掩覆者。意欲多求長貪心故。應於飲食生厭離想。是為出家所應作事。隨得隨食少欲為念。不彈舌食者。施主設食其食過甜。故為彈舌詐現醋相。不[口*((甫-、)/寸)][口*集]食者。其食實醋故[口*((甫-、)/寸)][口*集]脣作聲而現甜相。言呵氣食者。其食過熱戲現冷相呵之使熱。吹氣食者。其食過冷戲現熱相吹之使冷。此等皆是調弄施主致招譏過。不手散食者。不如雞爬食。不齧半者。半在口中半墮鉢中。不舒舌者。長舒其舌舐掠兩脣。窣覩波形者。下置麨團倣其塔狀。上置蘿菔作相輪形。是地獄中脯爛拏塔。為其調戲致俗譏嫌。舐手者。手有餘食不應舌舐。手有食水不振餘人。繫心而食充軀長道。不得觀他生嫌賤心。污手捉淨水者。謂食所霑及不淨所污。凡欲食噉。皆須土屑澡豆等淨洗手已。方捉食器飲器及淨水瓶。有諸俗人從苾芻乞鉢中水。為吉祥故。為除病故。時鄔波難陀以所食鉢水和殘飯。持與令生嫌賤。是故聖制授鉢水法。應先三遍淨洗鉢已。盛滿清水誦聖伽他。可兩三遍方授與人。地上無替不應安鉢者。若以樹葉等為替者無犯。不立洗鉢者。恐墮破故。及危險等處皆恐損故。聽法之人先應虔敬。若懷憍慢法水不停。是故恭勤方能受道。離憍傲相及諸兵刃方為說法。若有病者無犯。若青草上好樹下。及花果樹人所停息者。不應大小便。若棘刺叢處者無犯。若大林中行枝葉交茂。應離人行處。若涉生草田間無空處。應持乾葉布上便利。若無可得者無犯。應於寺東北角安置圊廁。其廁四邊應栽棘刺。大小行廁並須別作。各安門扇皆著傍扂。其便利處應在隱屏。凡欲入廁應脫上衣。在於上風淨處安置。向洗手處於甎版石上。先置灰土用為洗淨。其置土物長一肘闊一磔手餘。用灰及土列作兩行。行別七聚。更安一聚總十五聚。土須細末聚若半排。貯土之器應用木槽。預收備擬無令闕乏。將入廁時持土三塊。事訖可用餘物隨時去穢。一用洗身二塊遍洗左手。其籌片等不應棄於廁內。應穿小孔向外棄之。下濕之鄉別為洗處。水流外出不應停溢。若懸絕臨崖者隨事籌量。初入廁時作聲謦欬。或時蹋地。或復彈指。應掩門扇閉以傍扂。便轉既竟。左腋抱瓶右手開門。至洗淨處蹲在一邊。土近右手瓶安左髀左臂牢[(序-予+猒)/手]。或安三叉木上注水向身。然後右手撥取七土但洗左手。後之七土兩手俱洗。餘有一土用洗君持。其水隨洗隨流勿令停住。次向餘處別洗雙足。披衣持瓶。既到房已安置觸瓶。以乾牛糞揩手。取淨瓶水如法再三洗漱。方名為淨。得作餘事。此由身子作斯洗淨。伏彼外道婆羅門故。世尊因此制諸苾芻。若不依行咸得惡作。若小便時。但一土洗身一土洗身。如廣文說。撿挍寺人數觀廁處。見有不淨即應掃拭塗治。或水洗令淨。其小行處有不淨時。應用草揩或破布拭以水灌洗。有泥決通無令臭穢。若有病人不能起動者。應穿床席作孔以破衣替。身恐生瘡損除棄不淨。應畜兩盆更互淨洗。或將油拭。大小行時不應披三衣。但著僧脚崎及裙。亦不應用好者。善須詳審勿衣觸地。若苾芻大小行訖。乃至未將淨水漱口。不受他禮亦不禮他。不坐床座及噉飲食。違者皆得惡作。若飲藥湯無水可求者無犯。若服瀉藥若患苦痢。乃至未止不應數洗。須將籌等權時且用。若瀉痢竟依法而洗。鞋履霑污即應洗除。病人坐處及洗淨處勿令勞倦。若便利未至不應預去。時至不應久留。若泄下氣勿使作聲。旋溺事了不。應久住其處。於廁屋內若上座前若在淨地。及對食者皆不洟唾。凡洟唾時勿作大聲。亦不應數。若多唾者應向屏處。若有病緣聽安承器。若沙若石及草土等。安在器中勿使灒溢。應數洗之無令臭氣。不得水中者。若水闊應於木上。若無可得同上草田。不上過人樹者。恐日時過望取食人。若有虎豹聽上高樹。但有難緣並皆無犯。
[0607b14] 此眾學法總為八例。一著衣服事。二入村事。三坐起事。四食噉事。五護鉢事。六說法事。七便利事。八觀望事。餘如廣文。
七滅諍法
[0607b18] 攝頌曰。
 現前并憶念  不癡與求罪
 多人語自言  草掩除眾諍

 應與現前毘柰耶  當與現前毘柰耶
 應與憶念毘柰耶  當與憶念毘柰耶
 應與不癡毘柰耶  當與不癡毘柰耶
 應與求罪自性毘柰耶
 當與求罪自性毘柰耶
 應與多人語毘柰耶  當與多人語毘柰耶
 應與自言毘柰耶  當與自言毘柰耶
 應與草掩毘柰耶  當與草掩毘奈耶

[0607b29] 若有諍事起。當以七法順大師教。如法如律而除滅之。此等皆由他詰問事。不忍他詰譏嫌煩惱。制斯學處。
[0607c03] 七滅諍法者。於四諍事七法能除。是故名此為七滅諍法。何謂四諍。一評論諍。二非言諍。三犯罪諍。四作事諍。言評論諍者。如有諍云。凡說法時獲利養者。此物合入說法之人。有云不合由此為緣。遂致紛競。因評論事而起諍故。名評論諍。此之諍論局在僧眾。或望別人諍根有六。若緣差別乃有十四。何謂為六。一忿恨。二覆惱。三嫉慳。四諂誑。五無慚愧。六惡欲邪見。何謂十四事。一法。二非法。三調伏。四非調伏。五有犯。六無犯。七重。八輕。九有餘。十無餘。十一責心罪。十二惡作罪。十三惡說罪。十四越法罪。下三對人說。又有三種。謂善不善無記。亦是諍根。問曰。凡是評論即是諍耶。應作四句。第一句是評論而非諍。謂但有評論不入諍門。第二句是諍非評論。謂餘三諍。第三句前二合。第四句謂除前相餘之三諍。各為四句。准此應說。言非言諍者。若前人是善不應詰責而詰責者。名非言諍。非者是鄙惡義。謂以鄙惡之法而責詰他如世人云。此非是人。意欲說其是鄙惡人。如以非法詰實力子而興於諍。此即是根。餘如上說。犯罪諍者。謂五部罪。由諍此罪而起於諍。此即是根。從身語心有犯。唯身如苾芻。與未具人同室宿。未出作已出想。若臥睡已。女人後至或睡不覺。他置高床。或他然燈燭等有犯。唯語謂無故心過五六語。為女人說法有犯。唯心謂長淨時有心覆罪有犯。身心俱如殺生飲酒有犯。語心俱如為女說法。故心過五六語有犯。身語心俱。謂殺生飲酒發言稱歎。是謂三業犯罪差別。作事諍者。由作單白等羯磨之事而為諍根。於所作事諍得生故。已明四諍。七滅云何。今於此中略言其要。初評論諍以二法滅。謂現前及多人語。次非言諍以三法滅。謂現前憶念不癡。次犯罪諍以四法滅。謂現前自言。求罪自性如草相掩。次作事諍和合僧伽當為除殄。言現前者。有其二種。謂人法現前。人是能殄諍。人及所為者法。謂如法如律為其除諍。言多人語者。若諍難殄。應可行籌。據籌多者。而除其諍有四種。行籌覆蓋顯露耳語。一切僧伽言憶念者。如實力子。被他苾芻非法詰時心生愧耻。眾應與作白四羯磨。憶念之法彰其無犯。言不癡者。如西羯多苾芻。瘨狂之時造眾過惡。後被他詰眾應與作不癡羯磨。言自言者。如有苾芻。既犯罪已或詰不詰。或令憶不憶。詣苾芻前如法說罪。言求罪自性者。謂在眾中初言無犯生輕慢心。後言有犯等。應與羯磨為治罰法。求罪自性言如草相掩者。兩朋鬪諍不和合時。二朋之中有尊宿者。各於自朋以理告示。於他黨處共作懺摩。其所犯罪咸皆說悔。息高慢心求共和合。如是展轉更相愧謝。如草相掩有三種人。一舉事人。二被舉人。三處中人。此三各有十六法。及處中人八法。五法簡與重簡令就有德付使往還。殄諍法等。具如廣文。前云因論說法誦經之時。所獲施物誰當合得共生諍競者。佛言。但說法人下至說一頌。所得利養法師合受。勿致疑惑。復次既識於諍及除滅事苾芻。要行伏煩惱法。依阿笈摩教當略言之。此別解脫經統明首末。體義大綱要有十事。謂止息忍證依仗僧伽淨信女人資生受用苾芻苾芻尼俗人之事取食受請威儀軌範共相詰事。若苾芻依此十事修行之時。由二種煩惱而生其犯。一遠二近。遠者謂由忘失正念。追尋昔事而起煩惱作其罪業。近者謂煩惱心忽然自起。於現前事作其罪業。時彼苾芻知其因已。應當遠離如避火坑。順理作意令因不起。若彼煩惱以自心力不能除者。應就尊宿及閑三藏。有德行人請對治法。作意除遣仍不除者。當於晝夜讀誦聞思簡擇其義。於三寶所及師長處。至誠供養忘自劬勞。或向他方或減食等。令彼煩惱不復現行。仍不除者。當往屍林獨居蘭若修不淨觀。為四念住無常等想。仍不除者。應生慚耻作如是念。我所為非。戒不清淨。不能一一如法護持。而復受他四事供養。諸佛世尊及得天眼諸同梵行。并天神等悉遙見我知我破戒。為此不應起煩惱心造諸惡業。當自剋責如救頭然。於清淨境說除所犯勿致後悔。如上所說。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惡作罪。若作如斯對治行時。性多煩惱未能殄息。仍起染心。雖受信施亦無有犯。當自審察。雖作種種折伏方便。然煩惱心不能除者。即應捨戒歸俗而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此諸惡業定感當來惡異熟果。如增三經廣說其事。上明四諍及七滅事了。
[0608c02] 次明略教。
[0608c03] 問於此廣說毘柰耶中。或時有事非佛所遮亦非開許苾芻於此當云何行。答若有此事應觀略教。如律雜事中說。佛告諸苾芻。或時有事我從先來非遮非許者。然於此事若違不清淨順清淨者。此即是淨應可行之。若違清淨順不淨者。此是不淨即不應行制此略教有其二意。一為遮外道云釋迦子非一切智故。二令未來諸弟子眾得安樂住故。總結如文。此是如來應正等覺戒經中所說所攝。若更有餘法之隨法與此相應者。皆當修學。仁等共集歡喜無諍。一心一說如水乳合。應勤光顯大師教法。令安樂住勿為放逸。言所說者。謂是文句所攝。是義有餘。謂十七跋窣覩等。所說學法咸應修習法之隨法者。法謂涅槃清淨無累。隨法即是八聖道等。能隨順彼圓寂之處。是故名隨。餘文勸學可知。
七佛略教法
[0608c20] 毘鉢尸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樂苦身以為正行。又諸邪師順其情欲為說邪法但由苦行能招樂果令生信解。作如是說。往昔惡業由苦身除。今日新罪更不復作。宿業既盡苦果不生。果不生故破生死堰。永出有流獲得常樂。作如是行方曰沙門。爾時彼佛為欲對治此邪解故。說斯略教。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處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0608c29] 此頌意顯對治苦身修行之類。故說忍是精勤中上。不由自餓苦身受諸熱惱得勝涅槃。此中忍者。謂諦察法忍。由解了法終獲涅槃。是常善故。不由苦身而能證會。復為遮彼邪見外道出家之輩。妄說異法教化他人。無益苦身令同己行。自他俱惱終無果益故。云出家惱他人不名無沙門。沙門者是寂靜義。尸棄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為生天而修梵行。希望後世受天妙樂。爾時彼佛為欲對治諸弟子眾。說斯略教。
 明眼避險途  能至安隱處
 智者於生界  能遠離諸惡

[0609a12] 如人有眼能避險難終獲安隱。此中眼者。謂是慧眼。眼有明照。與慧相應故名明眼。險途者。謂是二處。一是生天。二是惡道。雖復生天受諸勝樂。報盡之後還墮惡趣。安隱處者。所謂涅槃安隱常住。智者。即是善解方便修出離因。生界者。謂是三界眾生。諸惡者。謂是愚夫殺羊祠祀求生天樂。智者了非不隨其見。修出離行遠彼邪途。
[0609a20] 毘舍浮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於持戒心生喜足不修勝行。又常樂說他人過失。以語以意惱害於人。為遮彼故。說斯略教。
 不毀亦不害  善護於戒經
 飲食知止足  受用下臥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諸佛教

[0609a26] 此頌意明初遮口過不毀訾他次防意業不欲害彼。善護戒經等者。為對治彼不能證得沙門果故。令依教行求妙涅槃。要由戒淨捨諸欲樂。及以苦身不同白衣諸外道輩。離二邊過方契正修故。言飲食知止足下臥具者。謂在邊房。受麁臥具。及蘭若處常習定門。順教勤修故。云勤修增上定此是諸佛教。
[0609b04] 拘留孫馱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希利養慢修善品。為欲遮彼。說斯略教。
 譬如蜂採花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苾芻入聚然

[0609b08] 彼佛世尊。教諸苾芻。行入聚落乞食之時。不應壞彼施主敬心。喻若遊蜂在於花處。少持輕蘂無損色香。趣得充虛勿生惱壞。又釋云。苾芻之行有二端嚴。猶如妙花色香具足。持戒喻色具。定如香。乞食資身勿虧此二。
[0609b13] 羯諾迦牟尼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自談己勝毀訾於他。唯習多聞講論義理。好相違逆乖上人行。為對治彼。說斯略教。
 不違逆他人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0609b18] 時彼苾芻。由自持戒觀他破戒。常樂伺求他人過失。是應作是不應作。令心散亂不能證解。為對治彼說初半頌。下之兩句反上應知。正不正者。謂善惡行。
[0609b22] 迦攝波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多樂習定。心生味著更不進修。為對治彼。說斯略教。
 勿著於定心  勤修寂靜處
 能救者無憂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眾惡  惑盡至涅槃

[0609b28] 勿著於定心者。勸勿放逸耽味於定。勤修寂靜處者。謂是涅槃。勸彼速令證入見諦。由見諦理。是妙涅槃所生處故。能救者。謂是苾芻無憂。常令念不失者。顯由見諦獲斯果利長無憂惱。假令證定暫得無憂。由定不能斷煩惱故。由有煩惱心不靜息念不圓滿。於未來世憂惱還生。若見諦理更不復退。諸餘煩惱漸次斷除。次一行頌明見諦者斷餘煩惱。次第之義初之三句。明斷欲界煩惱。除慳貪垢故能行施等。其福漸增。又於聖人清淨尸羅及行忍等息諸怨諍。由上二地等持力故。能除欲界散亂惡心。惑盡至涅槃者。若三界惑盡業累俱亡。契會無生證涅槃樂。
[0609c12] 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諸聲聞眾性多煩惱造諸惡業。多行放逸不修善品。作少善時便生喜足。為三事故說其三頌。為遮惡行示善方便。令不忘念善品日增。於十二年中為無疱僧伽。說斯波羅底木叉略教。
 一切惡莫作  一切善應修
 遍調於自心  是則諸佛教
 護身為善哉  能護語亦善
 護意為善哉  盡護最為善
 苾芻護一切  能解脫眾苦
 善護於口言  亦善護於意
 身不作諸惡  常淨三種業
 是則能隨順  大仙所行道

[0609c25] 此中初頌上句云。一切惡莫作者。明性遮罪俱不應作。遮其惡行事通三業。故云一切惡莫作。所有眾善悉應奉行。故云一切善應修。心所行處悉皆調伏。故云遍調於自心。是則略明佛所教誡。次頌即是示善方便。初之三句如其次第。別護三業。故云善護身等。一一不作體皆是善。然生死涅槃皆由三業捨惡從善。勸令盡護。即解脫眾苦故歎善哉。是故苾芻隨其力分。常善護持能證常樂。次第三頌令不忘念。然於三時人多忘念。教令存意攝想現前。一於他人詰罪之時。應審護口以答於彼。勿令失念為卒暴言。故言善護於口言。二於先時所經欲境若起憶念。當善護心勿生愛著。故言亦善護於意。三於五處非所行境而作遊行。他不與物而輒自取。所不應食而強食之。或時以身觸惱於彼。離此諸過故。言身不作諸惡。此之三業常令清淨名善苾芻。方是光顯奉順聖教。能隨大師所行正道。然七佛世尊褒灑陀日。隨機設教多少不同。初則六月。一為長淨說其略教。次則五月。乃至釋迦如來半月半月說斯略教。
 毘鉢尸式棄  毘舍俱留孫
 羯諾迦牟尼  迦攝釋迦尊
 如是天中天  無上調御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護世間
 具足大名稱  咸說此戒法
 諸佛及弟子  咸共尊敬戒
 恭敬戒經故  獲得無上果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所為說戒經  和合作長淨
 當共尊敬戒  如犛牛愛尾
 我已說戒經  眾僧長淨竟
 福利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

[0610b03] 初有三頌結集所說。初一頌彰七佛名。言天中天者。一切諸佛皆是淨天。由彼自證清淨無上法故。釋迦大師是天中天獨能於此五濁惡世調難調者。號調御師。隨機教化令得解脫。故曰天中天。次有二頌讚佛勝德。諸聲聞眾尊重戒經。次有二頌是結集引經。勸希出離勤修解脫。言汝當求出離者。發心捨俗修出離行。於無常等不應樂著。於佛教勤修者。謂得見道降伏生死軍者。謂得修道。如象摧草舍者。譬如大象摧於草舍未勞盡力。智者亦爾。壞生死獄不假多時。依教奉行作自他利斷諸結漏。於佛教中不為放逸。出煩惱海盡苦邊際證妙菩提。次有二頌亦是結集所置。初序勸誡作長淨意護戒慇懃寧死不犯。如犛牛愛尾不顧身命。次明所為福業迴施有情廣利無邊俱成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