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然 |
2009-10-09 19:01 |
佛祖统纪(54卷)
阅佛祖统纪说
佛以心印授之于祖。而祖祖相印以至师。其 间随机立解。以权示实。脉络分合。盖不可思 议焉。余顷憩乌瞻山。忽邑侯游公招至顾司 寇之澄心楼。以校阅事见委。询其所欲梓。则 佛祖统纪也。余夙志阐绎弗敢以不敏辞。甫 焚香展卷。有客进曰。吾闻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何有佛祖之异乎。道绝边表。理非数量。又 何统纪之一乎。若即心境为禅观本有醍醐 自味。何规规然寻牛[(壳-一)/牛]乳于村落耶。余曰。子 言似矣。犹未足语道也。夫道无统则散。统无 纪则乱。散乱之作道理焉依。然道因言显。理 假教明。讵离言教而觅道理乎。试将此典喻 村落也。能诠名句喻牛也。所诠诸义喻乳及 酥酪醍醐也。若谓直取醍醐上味勿劳牛乳 等义请君于牛乳外。别觅一醍醐味可乎。欲 明古圣之道。此统纪斯其至焉。子又何疑。所 以杨侍御为佛祖发心。游邑侯为众生垂手。 昱道人忍以帝虎误学人耶。客辗然作礼而 退 大明万历甲寅夏季月 西蜀辅慈沙门明昱书
佛祖统纪叙
志磐法师佛祖统纪一书历序。从上诸祖 授受渊源支分派别。亦如一花五叶。传衣 受记历历分明。自是天台一家眷属。又广 之以华藏世界天宫地狱诸图。莲社诸贤 往生僧尼其于法运通塞尤惓惓三致意 焉。用心良亦勤矣。其意直欲薪尽火传灯 灯相续。耳近日宗门盛行。讲律或废。不知 如车双轮。如鸟双翼。后之绍统者。若真如 天台深入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 未散。棒喝狂禅皆当反走矣。是伊仲刻统 纪意也 德山杨鹤题 佛祖统纪序
参天地之才。司万物之化。同功而异位者。其 唯人道乎。故自有生以来。蚩蚩群氓。必立大 人。为之君牧。是以四轮统乎四洲。粟散占乎 异域。而南洲震旦。实为东方君子之国。伏羲 称皇。始画八卦。降及三代。文物大明逮吾世 尊出兴天竺。将施化于此方也。乃先遣三圣。 为世良导。以礼乐为前驱。以真道为后教。机 成时至。大法可行。于是汉皇致梦感之祥。摩 腾应东来之运。魏晋以降。盛译群经。矫矫诸 师。竞登讲席。虽各立义门。取名当世。而尚昧 乎如来一代之化意。笃生天台。绍隆法运。 以五时八教四种三昧。与夫事理即具境观 不二之旨。以为后学入道之本。历代师承。 宝兹大训。至于今七百年。守之弗坠。翰林梁 子之言曰。言佛法者。以天台为司南。则殊涂 异论。往往退息。诚然哉斯论也。志磐手抱遗 编。久从师学。每念佛祖传授之迹。不有纪述。 后将何闻。惟昔。良渚之着正统。虽粗立体法。 而义乖文薉。镜菴之撰宗源。但列文传。而 辞陋事疏。至于遗逸而不收者。则举皆此失。 于是并取二家。且删且补。依放史法。用成一 家之书。断自释迦大圣讫于法智。一佛二十 九祖。并称本纪。所以明化事而系道统也。至 若诸祖旁出为世家。广智以下为列传。名言 懿行。皆入此宗。而表志之述。非一门义。具在 通例。可以类知。既又用编年法起周昭王。至 我本朝。别为法运通塞志。儒释道之立法。禅 教律之开宗。统而会之。莫不毕录。目之曰佛 祖统纪。凡之为五十四卷。纪传世家。法太 史公。通塞志。法司马公。书成即负笈。诣白云 堂。仰求佛光法师为之考校。而同志之士。 共谋锓版以期流布。将令家藏其本。人观此 书。开人心之性灵。资国政之治化。岂不曰大 有益于世哉。自宝佑戊午。首事笔削。十阅流 年。五誊成[葶-丁+呆]。夜以继昼。功实倍之。仰报佛 恩。上酬 帝力。不负所学。其志在兹 宋咸淳五年岁在己巳八月上日。四明福泉 沙门志磐寓东湖月波山。谨序 同校正吉祥安乐山教忠报国教寺首座沙 门必升 校正前住持华亭先福教寺传天台宗教沙 门慧舟 校正住持吉祥安乐山教忠报国教寺传天 台宗教沙门善良 校正住持东湖月波山慈悲普济教寺传天 台宗教沙门宗净 校正特赐佛光法师左右街都僧录主管教 门公事住持上天竺教寺赐金[袖-由+兰]衣法照 佛祖统纪通例(例者略也类也举略以知类也) 释本纪 释迦如来。最初得佛之后。大悲利物。未来 不息。以故果后示权。数数出世。莫可以三 际求其始终。况于十方国土。唱生唱灭。处 处不同。岂当于此南洲一方毕其能事。然 今所录。但于此方。特举垂教之要会。而通 之则十方不离当处。三世秖在一心。尚何 有所异同者哉。今约如来在凡因行至今 出兴为大法王。明本迹。叙圣源。列大小八 相。分顿渐二始。经历五时。铺陈一化。作教 主释迦牟尼佛本纪四卷。自大迦叶下至 师子尊者。皆能仰承佛记。传弘大法。谓之 金口祖承。依付法藏。作西土二十四祖纪一 卷 自北齐始开龙树之道。至于天台大弘法 华。章安集为论疏。荆溪制记申明。禀承教 观。实居震旦。是谓今师祖承。作东土九祖 纪二卷。自邃法师嗣荆溪之业。师师相承。 历晚唐五代。暨我本朝。教法散而复合。仰 惟四明法智。用能中兴天台一家教观之道。 同功列祖。作兴道法师下八祖纪一卷。上 稽释迦示生之日。下距法智息化之年。一佛 二十九祖。起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至宋仁 宗天圣六年戊辰。合二千二年。通为本纪。以 系正统。如世帝王正宝位而传大业 释世家 自南岳旁出照禅师下至慈云诸师。皆传 教明宗。分镫照世。与正统诸祖。相为辉 映。作诸祖世家二卷 释列传 自四明诸嗣最显著者十余师。子孙有继者 唯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为光。盛守家法。 御外侮。人能弘道。作诸师列传十一卷。背 宗破祖。失其宗绪者三数人。作杂传一 卷。有功教门。事远失记者。作未详承嗣传 一卷 释表 考诸祖之授受。叙弈世之禀承。欲观千古。 必审今日。为明北齐下至法智述正统之 有来。作历代传教表。为明释迦列祖下至 今时诸师。示传镫之无尽。作佛祖世系表 共二卷 释志 并陈文藻。交赞佛乘。各出义章。发挥祖业。 斯固法门之盛烈。作山家教典志一卷 人理教行。具足成就。由五浊以登九品者。 唯念佛三昧之道为能尔。末代机宜。始自 庐阜。作净土立教志三卷 达磨贤首慈恩灌顶南山诸师。皆一代之伟。 特虽共明此道。而各专一门。区别群宗。作 诸宗立教志一卷 观千佛绍隆。则知无尽之镫。即一洲纵广。 则识无边之土。为隘俗无闻者。作三世出 兴志三界名体志。凡三卷 香镫供养之具。礼诵歌呗之容。是盖缘因加 行之正辙。为但理之人。成就佛事。作法门 光显志一卷 大法东流。圣贤继世。所以住持三宝不令 断绝。然历年既久。或兴或废。此盖世事无常 之变。于此道何成何亏邪。考古及今具列 行事。用见法运通塞之相。至若儒宗道流 世间之教。虽随时而抑扬。而其事迹。莫不 昭然可训可戒。作法运通塞志十五卷 法运通塞。事变纭纭。系于编年。莫明始末。 为通练古今欲求类知者。作历代会要 志四卷 大儒高释。有能以文字铺张大道为法门 之标表者。是不可不略录也作名文光教 志二卷 叙古制 徽宗政和间。吴兴颖师。始撰宗元录。述天 台一宗授受之事。自北齐至本朝元佑。为 之图以系道统。于是教门宗祖始粲然有 所考矣。宁宗庆元中。铠菴吴克己。因颖录 增广之。名曰释门正统。未及行而亡。嘉定 间。镜菴迁法师。复取颖本及铠菴新图。重 加诠次。增立新传六十余人。名宗源录 理宗嘉熙初。钱唐良渚鉴法师。取吴本。放 史法。为本纪。世家。列传。载记。诸志。仍旧 名曰释门正统。然镜菴则有不立体统之 失。良渚则有名位颠错之缪。至于文繁语 鄙事缓义乖。则皆有之。而题称释门。尤为 疏阔。要之草创。讨论。修饰。润色。非可以 求备于一人也。明今述 今之所述。盖是用宗源录释门正统。参对 文义。且删且补。而复取大藏经典。教门疏 记。儒宗史籍。诸家传录之辞。及琇师隆兴统 纪。修师释氏通纪。用助援引。依史氏法。为 四佛纪。四祖纪。二世家。十一列传。一杂传。 一未详承嗣传。二表。三十志。成一家之全 书。至若一传之后。赞以述德。一事之下。论 以释疑。及文有援古事有余义。则必兼注 于下。俾览者之易领云(若据此中并前释列传文。则知诸师列传原有十一 卷。本纪既遗其文。唯以十卷为数) 用三例 近世诸师。立传之法。当用三例。一曰观行 修明。二曰讲训有旨。三曰著书明宗。非此 三例滥矣。至于经理法事旁赞教门者。又 将录之。俾后人有所怀仰。若夫搢绅名贤 儒生居士。能知此道者。非有宿熏之功。畴 克至是。以故时有所取云。释题义 佛祖者何。本教主而系诸祖也。统纪者何。 通理佛祖授受之事也(史记功臣表云。要以成功为统纪。汉高祖纪。颜师 古注曰。纪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本纪者何。始释迦终法智。 一佛二十九祖。所以纪传教之正统也。世 家者何。世守家业。以辅相祖道者也。列传 者何。载历代诸师之言行。俾有继于祖道 也。表者。所以表示传教之有时禀法之有 绪也。志者。所以记其事也。若山家教典。若 诸宗立教。若净土往生。若世界成毁。若法门 光显。若法运通塞。若会要以通古今。若述文 以光大教。皆于志有考云 释师名 列诸师之名。考其例有八。或从国号。如 北齐高丽。或从山名。如南岳天台。或从师 号。如智者法智。或从生地。如章安仙城。或 从寺名。如法华天宫。或从自号。如草堂息 菴。或从郡名。如钱唐四明。或从著书之 名。如扶宗宪章。近世多以自号行。虽称 名之不一。而所以名乎其人。则各得其实 也 息众疑 此书之作。或因旧文以删修。或集诸文以 补足。或取师友之论着。或考碑碣之撰述。 不复一一注所出者。修史之法当若是也。 其间关涉稍众者。则必时时有所引证。不 得已耳。又此书所用。藏典教文。非儒生居 士之所可易解。有能字字句句。研究其义。 以所疑难。质诸沙门。则精义入神。然后可 以知佛。若轻心疾读。不究所归。斯何益于 人哉。又世之为儒者。好举韩欧排佛之 论。而不知二公末年终合于释氏之道。今 人有能少抑盛气。尽观此书反覆详味。则 知韩欧之立言皆阳挤阴助之意也 释引文 大藏经典 法华经 华严经 维摩经 涅槃经 瑞 应经 梵网经 楼炭经 药王经 普耀 经 善权经 大权经 贤愚经 提谓经 楞伽经 大集经 遗教经 因果经 无量义经 大般若经 付法藏经 法灭 尽经 大方便经 十二游经 佛本行经 未曾有经 杂宝藏经 中本起经 首楞 严经 法句喻经 阿育王经 八关斋经 长阿含经 杂阿含经 妙法华经 普贤行法经 菩萨处胎经 菩萨本行经 优婆塞戒经 增一阿含经 分别功德经 思益梵天经 殃掘摩罗经 净饭泥洹经 升忉利天经 观佛三昧经 胜鬘师子经 像法决疑经 佛母泥洹经 摩耶夫人经 仁王般若经 文殊般若经 昙无德律 十诵律 四分律 僧只律 弥沙塞律 善见律 五分律 大智度论 新婆沙论 大庄严论 萨婆 多论 俱舍论 起信论 佛道论衡 译 经图记 梁高僧传 唐高僧传 宋高僧 传 弘明集 释迦谱 西域记 天台教文 法华文句 妙乐 法华妙玄 释签 心 观论 辅行 涅槃玄义 观音别行 法 界次第 四教义 南岳愿文 智者别传 二师口义 四教义 国清百录 宝云振 祖集 四明教行录 天竺别集 草菴遗 事 翻译名义 九祖略传 释门诸书 周书异记 庐山集 国清碑 玉泉碑 十八贤传 僧镜录 关王祠堂记 净土 往生传 法华显应录 般若感验录 观 音感应录 天人感通传 僧史略 林间 录 僧宝传 护法论 景德传灯录 普 灯录 大慧武库 湘山野录 欧阳外传 石门文字禅 育王舍利传 禅门宝训 儒宗诸书 孔子家语 论语 礼记 孟子 荀子 杨 子 史记 西汉书 东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南北史 唐书 五代史 稽古录 续稽古录 国朝会要 皇朝类苑 皇朝 龙飞记 本朝通鉴 皇朝景[企-止+丙]录 韩 昌黎文 柳子厚文 白氏长庆集 颜氏 家训 酉阳杂俎 宣室志 杨文公谈苑 广陵志 蔡氏丛谈 钱氏洞微志 东坡 文集 王氏小畜集 鲁直文集 太平广 记 东坡指掌图 六一居士集 夷坚志 洪容斋随笔 曾氏独醒志 东都事 略 道门诸书 老子 列子 庄子 老子内传 老君实 录 玄妙内篇 汉武内传 洞冥记 十 洲记 云笈七签 天师家传 刘向列仙 传 葛洪神仙传 续仙传 集仙传 仙 苑遗事 皇甫高士传 真诰 悟真篇 林灵素传 修书诸贤 元颖法师。吴兴人。政和间。居智者院。撰 宗元录(有传) 吴克己。婺女浦江人。号铠 菴。嘉定间。撰释门正统(有传) 志昭法师铠 菴之侄。居婺女左溪。撰释迦谱历代宗 承图(见铠菴传) 景迁法师。余姚人。受业东 山广教。号镜菴。嘉定间。住天竺灵山。 撰宗源录。增多吴本六十余传 宗鉴法 师。钱塘良渚人。嘉熙初。居仁寿张寺。续 铠菴释门正统。为本纪。世家。列传。诸志。 载记 修书旁引 祖琇。隆兴初。居龙门。撰佛运统纪。放左 氏。寓褒贬法。兼述篡[弑-术+木]反叛灾异之事。 永嘉薛洽。叙释迦谱云。琇师统纪。多附 小机所见。学最上乘者。尚深病之 德修。淳熙间。居金华。撰释氏通纪。其纪 释迦。则附以慈恩三时之教。一代化事。 最为疏略。又以五运图。石柱铭。三宝录。 言佛生皆不同。糅杂于佛纪正文。甚失 撰述之体。其叙时事。与琇本互有出入。 而徒取乎冗长之辞也 佛祖统纪通例(终)
佛祖统纪目录
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第一卷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一 明 本迹 叙圣源 名释迦 第二卷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二 下 兜率 托母胎 住胎宫 示 降生 出父家 成佛道 第三卷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三 转 法轮(五时) 华严 鹿苑 方 等 般若 法华涅槃 第四卷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四 入 涅槃 分舍利 集三藏 第五卷 西土二十四祖纪二 大迦叶 尊者 阿难陀尊者 商那和 修尊者 末田地尊者 鞠多 尊者 提迦多尊者 弥遮迦 尊者 难提尊者 密多尊者 胁比丘尊者 夜奢尊者 马 鸣尊者 摩罗尊者 龙树尊 者(已上十三祖系东土所承正祖) 提婆尊者 罗睺尊者 僧佉尊者 邪舍 尊者 鸠摩罗尊者 闍夜多 尊者 槃驮尊者 摩拏罗尊 者 鹤勒那尊者 师子尊者 第六卷 东土九祖纪三之一 龙树尊 者 北齐禅师 南岳禅师 智者禅师 第七卷 东土九祖纪三之二 章安禅 师 法华禅师 天宫禅师 左溪禅师 荆溪禅师 第八卷 兴道下八祖纪四 兴道法师 至行法师 正定法师 妙说 法师 高论法师 净光法师 宝云法师 法智法师 第九卷 诸祖旁出世家五之一 南岳 世家(僧照禅师下二十一人) 天台世家 (真观禅师下六十五人) 第十卷 诸祖旁出世家五之二 章安 世家(弘景禅师下六人) 天宫世家(真觉禅师一人) 左溪世家(神邕禅师下二十八人) 荆溪世 家(普门禅师下一十四人) 兴道世家(守素法师下二人) 至行世家(良湑法师下五人) 正定世家 (敬休法师下四人) 妙说世家(常操法师下五人) 高 论世家(志因法师下十九人) 净光世家(宗昱法师 下二十人) 宝云世家(遵式法师下八人) 第十一卷 诸祖列传六之一 慈云(下二十九 人) 兴国(下二人) 钱唐(下二人) 第十二卷 诸师列传六之二 法智第二 世 广智(下二十五人) 第十三卷 诸师列传六之三 法智第三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学浮石 广慈六家(四十人) 第十四卷 诸师列传六之四 法智第四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七人) 第十五卷 诸师列传六之五 法智第五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五十二人) 第十六卷 诸师列传六之六 法智第六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五人) 第十七卷 诸师列传六之七 法智第七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四十人) 第十八卷 诸师列传六之八 法智第八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六十一人) 第十九卷 诸师列传六之九 法智第九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 第二十卷 诸师列传六之十 法智第十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诸师列传 本纪原文止有十卷。目录并通例俱编为十一。而以二十一卷当之。此述者 之误矣。故后之卷卷排去目录。则有五十五。本纪止于五十四。今依本纪。 既无列传第十一卷之文。目录中名即去之。将目录二十二卷。改为二十一。 至五。十五改为五十四以合本纪之数) 第二十一卷 诸师杂传七 净觉 神智 草菴 第二十二卷 未详承嗣传八 东阳大士 (下四十一人) 第二十三卷 历代传教表九 第二十四卷 佛祖世系表十 第二十五卷 山家教典志十一 第二十六卷 净土立教志十二之一 莲社 七祖 莲社十八贤 莲社百 二十三人 不入社诸贤 第二十七卷 净土立教志十二之二 往生 高僧 第二十八卷 净土立教志十二之三 往生 高尼 往生杂众 往生公卿 往生士庶 往生女伦 往生 恶辈 往生禽鱼 往生续遗 第二十九卷 诸宗立教志十三 达磨 贤 首 慈恩 灌顶 南山 第三十卷 三世出兴志十四 过去庄严 劫千佛 见在贤劫千佛 小 三灾 未来星宿劫千佛 大三灾 第三十一卷 世界名体志十五之一 华藏 世界图 万亿须弥图 九山 八海图 大千三界图 忉利 天宫图 诸天通论 第三十二卷 世界名体志十五之二 东华 地理图 西域诸国图 西土 五印度 八热地狱图 十六 游增图 八寒地狱图 第三十三卷 法门光显志十六 第三十四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一 周 秦 第三十五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二 西汉 东汉 三国 第三十六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三 晋 宋 齐 第三十七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四 梁 陈 第三十八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五 北魏 北齐 北周 第三十九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六 隋 (文帝 炀帝 恭帝) 唐(高祖 太宗 高宗 武后) 第四十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七 唐 (中宗 睿宗 玄宗 肃宗) 第四十一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八 唐 (代宗 德宗 顺宗 宪宗) 第四十二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九 唐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景宗) 五代 梁 唐 晋 汉 周 第四十三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 宋 (太祖 太宗) 第四十四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一 宋 (真宗) 第四十五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二 宋 (仁宗 英宗 神宗) 第四十六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三 宋 (哲宗 徽宗 钦宗) 第四十七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四 宋 (高宗 孝宗 光宗) 第四十八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五 宋 (宁宗 理宗) 第四十九卷 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一 天台 禅林寺碑(梁肃) 天台止观统 例(梁肃) 智者大师传论(梁肃) 圣 安寺无姓和尚碑(柳宗元) 无姓和 尚碑阴记(柳宗元) 龙兴寺净土院 记(柳宗元) 法智大师行业碑(赵抃) 止观坐禅法要记(陈瓘) 三千有 门颂(陈瓘) 与明智法师书(陈瓘) 南湖净土院记(陈瓘)(自天台禅林寺碑。至与 喻贡元书。共十七篇。南藏目录以第五十卷收之。始终心要至宗门尊祖议 七篇。以第五十一卷收之。今从本纪改正。以第四十九卷收前十一篇。第 五十卷收后十三篇) 第五十卷 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二 仁王 般若经疏序(晁说之) 明智法师碑 论(晁说之) 南湖智者大师赞(真隐居士) 永嘉西湖法明寺疏(叶适) 重刊 删定止观序(吴克己) 与喻贡元书 (吴克己) 始终心要(唐荆溪禅师) 四十 二章经疏序(孤山) 与骆御史 书(孤山) 南岳止观序(慈云) 书绅 (论语子张书诸绅) 圆顿止观十法界图(慈云) 宗门尊祖议(沙门志磐) 第五十一卷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一 君上 奉法 屡朝拜佛 天书御制 圣君护法 试经度僧 特恩 度僧 进纳度僧 士夫出家 沙门封爵 僧职师号 不拜 君父 不称臣僧 崇礼高行 沙门著书 第五十二卷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二 宿命 前身 放生禁杀 祈祷灾异 国朝典故 诸国朝贡 第五十三卷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三 北天 佛牙 鄮山舍利 凤翔佛骨 陈留佛指 瑞像应世 圣贤 出化 立坛受戒 设像置经 建寺造塔 西天求法 东土 译经 经目僧数 天台传教 禅苑传灯 律宗垂范 神尼 异行 名山胜迹 圣教感通 持诵功深 西游乐国 第五十四卷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四 三教 出兴 三教厄运 三教訞伪 三教谈论 僧道角法 僧先 道后 内律分财 僧制治罚 僧籍免丁 赐諡封塔 褒恤 终亡 临终瑞相 君臣慢法 韩欧排佛 化胡伪经 事魔 邪党 毁法恶报
佛祖统纪目录(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