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史传部一   历代三宝纪(15卷) --]

佛法实践网 -> ≡史传部≡ -> 史传部一   历代三宝纪(15卷)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了然 2009-10-09 11:28

史传部一   历代三宝纪(15卷)

历代三宝纪卷第一
 
帝年上者。述身毒国如来托生。当此真丹姬
周时也。年代[穴/浸]远人世参差。指而言之亟迷
前后。今先上编甲子紘络古今。下缵帝年纲
纪时代。庶禅让霸主若镜目前。迁革市朝如
鉴掌内。然后考诸君王泽被抚运。适时佛法
化流应机济物。释经孔教理契冥符。可谓灵
降五天瑞通九州者也。姬昌母姒梦大人感
因而生昌。龙颜虎眉身长一丈。胸有四乳。国
滨西戎。政被东渐。赤雀降祉。改称周。諡曰文
王。都酆收葬枯骸。天下归服。故夫子曰。文王
之德美哉。不动而化。到其子发武王伐纣。
徙都镐京。路逢暍人下车而扇。卑轻万乘子
爱兆民。故孙卿子云。武王生则天下歌。死则
四海哭。至第十九主庄王他十年即鲁春秋
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
陨如雨。案此即是如来诞生王宫时也(先贤诸德推佛
生年互有遐迩。依法显传推佛生时则当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至今开皇十七年丁巳便已一千六百八十一年。
依沙门法上答高句丽国问。则当前周第五主昭王瑕二十四年甲寅。至今丁巳则一千四百八十六年。引穆天子
别传为证。称瑕子满嗣位。穆王闻佛生迦维。遂西游而不返。依像正记当前周第十七主平王宜臼四十八
年戊午。至今丁巳则一千三百二十三年。依后周沙门释道安用罗什年纪及石柱铭推。则当前周第十八主桓王林
五年乙丑。至今丁巳则一千二百二十五年。依赵伯林梁大同元年于卢山遇弘度律师得佛灭度后众圣点记推。
则当前周第二十九主贞定王亮二年甲戌。至今丁巳殆一千六十一年。唯此最近。准三藏教及善见律云。佛何以
不度女人。为敬法故。正法千年。以度女人减五百年制修八敬还满千年。然后像法亦一千年。末法万年。五千
年来学三达智并得四果。六千年去学不得道。万年已后经典文字自然灭尽。但现剃头有袈裟耳。正法之世大乘
味淳。至乎像代味少淡泊。若入末法则无大乘。奴婢出家污染净行。恶王治世课税僧尼。今则未然。绿此正像交
涉未深。三宝载兴大乘盛布。宁得已接于末法者哉)
今依普曜本行等经校雠鲁史。轻举一隅敬
贻来哲。庶宣圣迹应托善权。佛以庄王九
年癸巳四月八日。现白象形从兜率降中天
竺国迦毘罗城净饭大王第一夫人摩耶右
胁。是时诸天影潜卫从胎藏。秘隐世眼罕知。
十年仲春二月八日夜鬼宿合时。于岚毘园
波罗树下右胁而诞。生相既显。故普曜云。
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左传说。恒星不现
夜明也。瑞应经云。沸星下现侍太子生。故
左传称星陨如雨。本行经说。虚空无云自
然而雨。杜氏注解盖时无云。左传又称。与
雨偕也。然姬周历十一月为正。言四月者即
今二月辛卯五日。鲁史为谬。沙门道安着二
教论。用姬历推还合八日。唯以生时为成道
岁。遂令佛世远三十年耳。佛至僖王元年庚
子年七。乘羊车诣学堂四年癸卯年十。与诸
同齿释族试力。惠王三年丁未年十四。启父
王游。出城东门见病人回。六年庚戌年十七。
纳妃求夷。八年壬子年十九。四月八日夜半
踰城出家(十二游经云。佛二十出家。增一阿含第二十四卷云。我年二十九。出家欲度人故。又云。
年二十在外道中学。长阿含亦云。年二十九出家。推其大例如来在世七十九年。若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所
可化物唯应四十五年。而禅要经云。释迦一身教化众生四十九年。诸经多云。十九出家。今以此为正。若以二十
九出家三十五成道。经中盖少。且云。二十年在外道中学。便是五十年方成道。是知为谬也)。十九年
癸亥年三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朗然觉悟
成无上道(般泥洹经下卷。佛语阿难。我成道来年亦自至四十有九。佛难可睹。一亿四千万岁乃有
弥勒耳。禅要云。如来成道四十九年。是为一味。长阿含第五卷云。佛语须跋。我成佛已来已五十年)四
十九年处在天人龙神世间。说法教化各令
解脱得证四果。逆有流者数若恒沙。免离三
涂生天人者不可称计。众生感缘既尽。佛以
匡王四年壬子二月十五日后夜。于中天竺
拘尸那城入般涅槃。自尔已来至今开皇十
七年丁巳。一千二百五年世间眼灭(涅槃经及善见律并言二
月十五日。菩萨处胎经云。二月八日泥洹。又云。初生得道乃至涅槃皆四月八日。先德旧译悉言。应是二月。
所以然者。王舍城去拘夷国城三千里。佛灭后七日方闍维弟子乃散。迦叶方向王舍城前夏安居集法藏。所将大
众若惠若愚俱至于王舍城始复检简。不容即日便至所在。而余经皆云中夜涅槃。唯善见律独言平旦。经解灭
度。时节有所表明。将示众生 于佛日。必在夜分若初夜时。时方未晓。即表后佛久乃出世。若在中夜。相
去正等。后夜之时。不久佛出。弥勒方有亿年。又非异劫。中夜为允)
育王传云。佛泥越后百十六年。阎浮提王名
阿输伽。出东天竺治华氏城。收佛舍利散起
八万四千宝塔。匝阎浮提。颇欲周遍天竺传
载。可得略言。真丹国城江汉左右关陇西东
处处皆有。彼时当此周敬王世二十六年丁
未岁也。自武王至赧三十九王八百八十四
年。都酆及镐洛邑。成周凡历四处。嬴昭襄王
立五十二年灭周称秦。改镐京为咸阳。仍即
都之。至第四主始皇帝正二十六年。荡除六
国。二十七年废罢九州。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三十四年所有典籍悉皆焚烧。唯医方药术
不在爇限。降此悉灰。缘是周代圣教灵迹。
及阿育王造舍利塔。传记湮绝靡知所承。又
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齎经
来化。始皇弗从。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刚丈
六人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四主
四十九年为汉所灭。起周武王元年己卯讫
秦二世败岁甲午。其间九百三十三年。四十
二主。周十六王四百五十三年。佛未出前名
而不录。起自庄王如来诞世到乎汉始方纪
历年。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载。总结以为周
秦世录。明佛乘应教被东云
 周庄王(十五年今止取六年入纪佛生) 僖王(五年) 惠王(二十五年) 襄王(三十三年) 倾王(六年)
  匡王(六年四年二月佛入涅槃) 定王(二十一年) 简王(一十四年) 灵王(二十七年) 景王(二十五年)
  敬王(四十三年二十六年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宝塔) 元王(八年) 贞定王(二十八年) 孝王(一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四年) 元安王(二十六年) 夷烈王(七年) 显圣王(四十八年) 顺静王(六年)
  赧王(五十九年)
 秦昭襄王(五年) 孝文王(一年) 庄襄王(三年) 始皇帝(三十七年) 二世皇帝(三年)
  始皇帝子(四十六日)
周(甲午)庄王他(十年二月八日。释迦如来降神托生中天竺国迦毘罗城净饭王宫。是时放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大明。即鲁春秋左传云。恒星不现夜明时是也) (乙未)十一 (丙申)十二
 (丁酉)十三 (戊戌)十四 (己亥)十五
(庚子)僖王胡齐元(普曜经第三卷云。悉达太子年七岁乘羊车诣学堂就师。师名选友。即此年) (辛丑)二 (壬寅)三 (癸卯)四(现在因果经云。悉达太子年十岁时。与诸释种同年齿者凡五
百人共捔气力。即此年也) (甲辰)五
(乙巳)惠王阆元佛年十二 (丙午)二 (丁未)三(瑞应本起经上卷云。太子年至十四。启父王出游。到城东门见病人回。即此岁也) (戊申)四
 (己酉)五 (庚戌)六(瑞应本起经上卷云。太子年十七。王为纳妃。名求夷。即此年也) (辛亥)七 (壬子)八(踰城出家瑞应本起经上卷云。太子年至十九四月八日夜半。
天于窗中叉手白言。时可去矣。即命马行。与过去现在因果经同。即此年) (癸丑)九 (甲寅)十 (乙卯)十一
 (丙辰)十二 (丁巳)十三 (戊午)十四 (己未)十五 (庚申)十六
 (辛酉)十七 (壬戌)十八(佛本行集经云。菩萨六年苦行既满至春二月十六日。内心自惟。须得上食乃证菩提。天化二女令煮十六分乳糜施。至二月二十三日晨朝。乞食而食) (癸亥)十九(佛初成道普曜经第六云。菩萨明星出时[宋-木+隹]然大悟。
又云。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功成志就莫不大明。即此年。十二游经云。佛从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树下以为一年) (甲子)二十(第二年。于鹿野苑中为阿若拘邻等说法。弥沙塞律第二十一云佛念欲为郁[革*(罩-卓+力)]蓝弗说法。天子白言。昨已命终) (乙丑)二十一(第三年。为优楼频螺迦叶兄弟三人说法。并度其弟
子。合满千比丘也) (丙寅)二十二(第四年。于伽耶山顶上为诸龙鬼说法即象头山是也) (丁卯)二十三(第五年中舍利弗作婆罗门。见佛弟子马师比丘问云。何道。答吾佛弟子广为其说得初果。还报目连。同至佛所。舍
利弗上智经七日便得阿罗汉。目连经十五日乃得) (戊辰)二十四(第六年。须达长者与太子只陀。共为佛作精舍十二浮图寺七十二讲堂三千六百间房五百楼阁。并须达作只陀。唯起门楼屋也) (己巳)二十五(第七年在拘耶尼园。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
经也)
(庚午)襄王郑元(第八年。佛在柳山中为纯真陀罗王弟说法得道也。佛年三十七) (辛未)二(第九年。在秽泽为阿掘魔说法也) (壬申)三(第十年。还摩竭提国为弗沙王说法也) (癸酉)四(第十一年。在恐怖树下为弥勒说本起经。即修行本起等经是)
 (甲戌)五(第十二年。还本生国为释种说法八万四千人得须陀洹道。十二游经作如是说。普曜经第八云王遣梵志名优陀令迎佛。还辞称阔别已来十二年思想见也) (乙亥)六 (丙子)七
 (丁丑)八 (戊寅)九(大集经第一云。如来成道始十六年。知诸菩萨堪能任持大乘法藏。即于欲色二界中间大宝坊内说大集经。即此年也) (己卯)十 (庚辰)十一
 (辛巳)十二 (壬午)十三 (癸未)十四 (甲申)十五 (乙酉)十六
 (丙戌)十七 (丁亥)十八 (戊子)十九 (己丑)二十 (庚寅)二十一
 (辛卯)二十二 (壬辰)二十三 (癸巳)二十四 (甲午)二十五 (乙未)二十六
 (丙申)二十七 (丁酉)二十八 (戊戌)二十九 (己亥)三十 (庚子)三十一
 (辛丑)三十二 (壬寅)三十三
(癸卯)倾王臣元(佛年七十) (甲辰)二 (乙巳)三 (丙午)四 (丁未)五
 (戊申)六
(己酉)匡王斑元(佛年七十六) (庚戌)二 (辛亥)三 (壬子)四(佛年七十九以匡王四年二月十五日后夜。于中天竺拘尸那城力士生地娑罗树间入涅槃)
 (癸丑)五 (甲寅)六
(乙卯)定王瑜元(佛入涅槃来四年) (丙辰)二 (丁巳)三 (戊午)四 (己未)五
 (庚申)六 (辛酉)七 (壬戌)八 (癸亥)九 (甲子)十
 (乙丑)十一 (丙寅)十二 (丁卯)十三 (戊辰)十四 (己巳)十五
 (庚午)十六 (辛未)十七 (壬申)十八(如来灭后二十余年长老迦叶住持泆藏付嘱阿难。然后入灭出像法正记) (癸酉)十九
 (甲戌)二十 (乙亥)二十一
(丙子)简王夷元(佛入涅槃来二十五年) (丁丑)二 (戊寅)三 (己卯)四 (庚辰)五
 (辛巳)六 (壬午)七 (癸未)八 (甲申)九 (乙酉)十
 (丙戌)十一 (丁亥)十二 (戊子)十三 (己丑)十四
(庚寅)灵王泄心元(佛入涅槃来三十九年) (辛卯)二 (壬辰)三(迦叶灭后二十年阿难住持法藏。然后付嘱末田地。方始入灭。亦出像法正记) (癸巳)四
 (甲午)五 (乙未)六 (丙申)七 (丁酉)八 (戊戌)九
 (己亥)十 (庚子)十一 (辛丑)十二 (壬寅)十三 (癸卯)十四
 (甲辰)十五 (乙巳)十六 (丙午)十七 (丁未)十八 (戊申)十九
 (己酉)二十 (庚戌)二十一(十一月庚子孔子。生于鲁。是襄公二十二年) (辛亥)二十二 (壬子)二十三(末田地灭后。舍那婆修住持法藏亦二十年。
付优波掘多然后入灭) (癸丑)二十四 (甲寅)二十五 (乙卯)二十六 (丙辰)二十七
(丁巳)景王贵元(吴王子季札来朝请观周乐佛入涅槃来六十六年) (戊午)二 (己未)三 (庚申)四
 (辛酉)五(晋韩宣子来躬观书于太史氏) (壬戌)六 (癸亥)七 (甲子)八 (乙丑)九
 (丙寅)十(孔子问礼于老聃) (丁卯)十一 (戊辰)十二 (己巳)十三 (庚午)十四
 (辛未)十五 (壬申)十六(舍那婆修灭后。优婆掘多住持法藏亦二十年。付提多迦。一名尸罗难陀。然后入灭) (癸酉)十七 (甲戌)十八
 (乙亥)十九 (丙子)二十 (丁丑)二十一 (戊寅)二十二 (己卯)二十三
 (庚辰)二十四 (辛巳)二十五
(壬午)敬王正元(佛入涅槃来九十一年) (癸未)二 (甲申)三 (乙酉)四 (丙戌)五
 (丁亥)六 (戊子)七 (己丑)八 (庚寅)九 (辛卯)十
 (壬辰)十一(优波崛多灭后。尸罗难陀住持法藏经一百年。此即第二百年初而提多迦聪明智慧三日得阿罗汉道。凡度十二亿人得道) (癸巳)十二 (甲午)十三
 (乙未)十四 (丙申)十五 (丁酉)十六 (戊戌)十七 (己亥)十八
 (庚子)十九 (辛丑)二十 (壬寅)二十一 (癸卯)二十二(孔子出卫子路为季氏宰) (甲辰)二十三
 (乙巳)二十四(孔子适陈) (丙午)二十五 (丁未)二十六(阿育王传云。佛灭度后百十六年。出东天竺治华氏城统阎浮提为铁轮王。兴隆佛法。起立八万四千宝塔。当此岁也)
 (戊申)二十七 (己酉)二十八 (庚戌)二十九 (辛亥)三十 (壬子)三十一
 (癸丑)三十二 (甲寅)三十三 (乙卯)三十四 (丙辰)三十五(孔子自陈之卫) (丁巳)三十六(召孔子还定六经。时年六十八。是鲁哀公十一年)
 (戊午)三十七 (己未)三十八 (庚申)三十九(鲁哀公十四年二月获麟。孔子自此绝笔) (辛酉)四十 (壬戌)四十一(孔子卒。时年七十三岁。鲁史春秋经孔子绝笔
止于获麟庚申之岁。凡二百四十二年。弟子又申后二年至卒时) (癸亥)四十二 (甲子)四十三
(乙丑)元王仁元(佛涅槃来一百三十四年) (丙寅)二 (丁卯)三 (戊辰)四 (己巳)五
 (庚午)六 (辛未)七 (壬申)八
(癸酉)贞定王亮元(左丘明春秋传记。此年佛入涅槃来一百四十二年) (甲戌)二 (乙亥)三 (丙子)四
 (丁丑)五 (戊寅)六 (己卯)七 (庚辰)八 (辛巳)九
 (壬午)十 (癸未)十一 (甲申)十二 (乙酉)十三 (丙戌)十四
 (丁亥)十五 (戊子)十六 (己丑)十七 (庚寅)十八 (辛卯)十九
 (壬辰)二十 (癸巳)二十一 (甲午)二十二 (乙未)二十三 (丙申)二十四
 (丁酉)二十五 (戊戌)二十六 (己亥)二十七 (庚子)二十八
(辛丑)孝王隗元(佛入涅槃来一百七十年) (壬寅)二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七 (戊申)八 (己酉)九 (庚戌)十
 (辛亥)十一 (壬子)十二 (癸丑)十三 (甲寅)十四 (乙卯)十五
(丙辰)威烈王午元(佛入涅槃来一百八十五年) (丁巳)二 (戊午)三 (己未)四 (庚申)五
 (辛酉)六 (壬戌)七 (癸亥)八 (甲子)九 (乙丑)十
 (丙寅)十一 (丁卯)十二 (戊辰)十三 (己巳)十四 (庚午)十五
 (辛未)十六 (壬申)十七 (癸酉)十八 (甲戌)十九 (乙亥)二十
 (丙子)二十一 (丁丑)二十二(九鼎震) (戊寅)二十三 (己卯)二十四(一本午有三十一年)
(庚辰)元安王骄元(佛入涅槃来二百一十年) (辛巳)二 (壬午)三 (癸未)四 (甲申)五
 (乙酉)六 (丙戌)七 (丁亥)八 (戊子)九 (己丑)十
 (庚寅)十一 (辛卯)十二 (壬辰)十三 (癸巳)十四 (甲午)十五
 (乙未)十六 (丙申)十七 (丁寅)十八 (戊戌)十九 (己亥)二十
 (庚子)二十一 (辛丑)二十二 (壬寅)二十三 (癸卯)二十四 (甲辰)二十五
 (乙巳)二十六
(丙午)夷烈王喜元(佛入涅槃来二百三十六年) (丁未)二 (戊申)三 (己酉)四 (庚戌)五
 (辛亥)六 (壬子)七
(癸丑)显圣王扁元(佛入涅槃来二百四十三年) (甲寅)二 (乙卯)三 (丙辰)四 (丁巳)五
 (戊午)六 (己未)七 (庚申)八 (辛酉)九 (壬戌)十
 (癸亥)十一 (甲子)十二 (乙丑)十三 (丙寅)十四 (丁卯)十五
 (戊辰)十六 (己巳)十七 (庚午)十八 (辛未)十九 (壬申)二十
 (癸酉)二十一 (甲戌)二十二 (乙亥)二十三 (丙子)二十四 (丁丑)二十五
 (戊寅)二十六 (己卯)二十七 (庚辰)二十八 (辛巳)二十九 (壬午)三十
 (癸未)三十一 (甲申)三十二 (乙酉)三十三 (丙戌)三十四 (丁亥)三十五
 (戊子)三十六 (己丑)三十七 (庚寅)三十八 (辛卯)三十九 (壬辰)四十
 (癸巳)四十一 (甲午)四十二 (乙未)四十三 (丙申)四十四 (丁酉)四十五
 (戊戌)四十六 (己亥)四十七 (庚子)四十八
(辛丑)顺静王定元(佛入涅槃来二百九十一年) (壬寅)二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赧王诞元(佛入涅槃来二百九十七年)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六 (癸丑)七(秦昭襄王立) (甲寅)八 (乙卯)九 (丙辰)十
 (丁巳)十一 (戊午)十二 (己未)十三 (庚申)十四 (辛酉)十五
 (壬戌)十六 (癸亥)十七 (甲子)十八 (乙丑)十九(萨婆多记云马鸣菩萨佛灭后三百余年生东天竺婆罗门种。出家破诸外道。造大庄严论数百偈。盛弘佛教。有别传载。计当此时)
 (丙寅)二十 (丁卯)二十一 (戊辰)二十二 (己巳)二十三 (庚午)二十四
 (辛未)二十五 (壬申)二十六 (癸酉)二十七 (甲戌)二十八 (乙亥)二十九
 (丙子)三十 (丁丑)三十一 (戊寅)三十二 (己卯)三十三 (庚辰)三十四
 (辛巳)三十五 (壬午)三十六 (癸未)三十七 (甲申)三十八 (乙酉)三十九
 (丙戌)四十 (丁亥)四十一 (戊子)四十二 (己丑)四十三 (庚寅)四十四
 (辛卯)四十五 (壬辰)四十六 (癸巳)四十七 (甲午)四十八 (乙未)四十九
 (丙申)五十 (丁酉)五十一 (戊戌)五十二 (己亥)五十三 (庚子)五十四
 (辛丑)五十五 (任寅)五十六 (癸卯)五十七 (甲辰)五十八 (乙巳)五十九
秦(丙午)昭襄王勒元(废周赧王为庶人。佛入涅槃来三百五十六年) (丁未)二 (戊申)三 (己酉)四
 (庚戌)五
(辛亥)孝文王柱元(佛入涅槃来至此三百六十一年)
(壬子)庄襄王子楚元(孝文子。治三年。佛入涅槃来三百六十二年) (癸丑)二 (甲寅)三
(乙卯)始皇帝政元(庄襄子治三十七年。吕不韦为相。佛入涅槃来至 此三百六十五年) (丙辰)二 (丁巳)三 (戊午)四
 (己未)五 (庚申)六 (辛酉)七 (壬戌)八(封嫪毒为长信侯) (癸亥)九(辛冠诛嫪毒徙其家于蜀)
 (甲子)十(吕不韦免相徙太后于南宫后任李斯) (乙丑)十一(徙吕不韦于河南) (丙寅)十二 (丁卯)十三 (戊辰)十四
 (己巳)十五 (庚午)十六 (辛未)十七(是岁灭韩。以其地为颖川郡) (壬申)十八 (癸酉)十九
 (甲戌)二十 (乙亥)二十一 (丙子)二十二(其岁灭魏以其地置梁郡) (丁丑)二十三 (戊寅)二十四(是岁灭楚定江东置会稽郡)
 (己卯)二十五(是岁灭燕。又灭赵) (庚辰)二十六(是岁灭齐。六国并吞为一国。乃自立为皇帝。改正朔以建亥为岁首) (辛巳)二十七(名河为德水。名民曰黔首。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同一文轨)
 (壬午)二十八(东巡登泰山封禅刻石纪功。遭大风雨。遣徐氏入海求三神山。使千人没泗水求周鼎不得) (癸未)二十九 (甲申)三十(改腊曰嘉平。尝夜微行至兰池遇见盗甚窘迫武子击杀乃获免)
 (乙酉)三十一 (丙戌)三十二(使蒙恬将二十万人。北击胡。取河南地筑长城) (丁亥)三十三(傍河以来。至阴山。为四十四县。以河为塞。起临洮讫辽水)
 (戊子)三十四([言*适]治狱吏不直助以筑长城李斯奏焚诸典籍坑儒士) (己丑)三十五 (庚寅)三十六 (辛卯)三十七
(壬辰)二世皇帝胡亥元(始皇帝子。佛入涅槃来至此四百二年。治三年) (癸巳)二 (甲午)三(始皇帝孙子婴立。四十六日为汉灭。佛入涅槃至四百四年)

开皇三宝录卷第一(帝纪上周秦)

huiqian 2009-10-11 20:25

                                                                           歷代三寶紀卷第二(帝年次前漢新王後漢)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0029b05] 帝年次者。劉邦字[17]季。沛郡豐人。母媼息[18]于大澤夢與神交。感而生季。首龍顏額隆準。寬[19]仁大度美鬚髯。左股髀間有七十二黑子。因託暴秦鼓其潛翼。既吞強楚遂奮雲[20]氣。前後凡經七十二戰。天下乃定。黑子之應其瑞在茲。既遠承周因爾稱漢。改咸陽曰長安。而都之。自從開闢三皇五帝夏殷周秦迄文景前並以帝王標年。無別立號。至武帝世始[21]製年名稱。建元云元狩。二年霍去病討匈奴。過居延山擒休屠王。獲其金人以為大神。列置於宮。燒香[22]禮之。此即像初至。三年鑿昆明池。[23]遍於下際悉是[24]灰墨。[25]帝以其事問東方朔。朔[26]奉答云。非臣所知。陛下可訪西域[27]胡人。其後張騫使大夏還。[28]漢始知有身毒國。又平帝世。大夫劉向自稱。余覽典籍往往見有佛經。及刪列仙傳云。得藏書緬尋太史創撰列仙圖。自六代迄到于今七百餘人。向檢虛實定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見佛經。推此豈非漢時經目及古舊二錄道安所載十二賢者等經例是。所餘止有七十二人為列仙傳。此蓋博識其大[29]倫。將知周時久流釋典。情識未洽歸信者稀。秦雖爇除漢[30]復興出。故[31]令劉向搜藏書見更列仙傳云。又哀帝世。[32]元壽年中景憲使於大月支國受得浮圖經。驗向所尋便實錄矣。王莽字巨君。元城人。為漢大司馬翼輔平帝。元始五年乙丑帝崩。莽立宣帝玄孫嬰號稱孺子。莽為丞相。居攝三年。即真十五年通數十八年。實止十七載。莽為景帝第七世孫劉玄字聖公所滅。稱更始元。玄立二年復為赤眉所殺。劉秀字文叔。高祖九世孫。長沙定王後。居乎南陽之[33]白水鄉。父為濟陽令。生秀於縣中。有赤光之瑞。是歲嘉穀一莖九穗。因名為秀。隆準[34]日角口大眉長面美髭髯。性善仁愛。起於南陽。除蕩赤眉。遂定天下。是為後漢光武帝焉。徙都洛陽。號年建武。聞昔世語光武起南陽。南陽無賤士。常謂此虛誕。見今經說。釋迦出天竺。天竺多聖人。方驗斯真實。至明帝世永平七年。忽感神夢。覺已歡悅。命使西行。因爾宅心遊志福境。嘗從容暇問弟東平王處。家居何者最樂。東平偉腰帶十圍。即奏對云。為善最樂。帝稱之曰。此言甚大。足可以副王之腰腹。後使迴還。仍詔宣譯。源發自此流注達今。法海無窮玄河靡竭。前後兩漢通及新王。合二十六君。四百二十五載。紀錄帝世東西京云。
[0029e01] (前漢)高帝(十二年都長安) 惠帝(七年) 呂后攝(八年) 文帝(二十三年) 景帝(十六年) 武帝(五十四年) 昭帝(十三年) 宣帝(二十五年) 元帝(十六年) 成帝(二十六年) 哀帝(六年) 平帝(五年) 新王(十七年治長安) 更始[35]帝(二年亦長安)
[0029e04] (後漢)光武帝([36]二十三年都[37]洛陽) 明帝(十八年[38]十年譯經) 章帝(十三年) 和帝(十七年) 殤帝(一年) 安帝(十九年) 順帝(十九年) 沖帝(一年) 質帝(一年) 桓帝(二十一年) 靈帝(二十二年) 獻帝(三十年)
[0030a02] (前漢[1]乙未)高帝[2]元(劉氏[3]名邦字[4]阿季。堯後。治十二年都長安。佛入涅槃來[5]至此已四百五年)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改咸陽為長安) (壬寅)八 (癸卯) (甲辰)十 (乙巳)十一 (丙午)十二
[0030a05] (丁未)惠帝[6]盈元([7]高帝子治七年。佛入涅槃來至此已四百一十[8]五年) (戊申)二 (己酉)(舂發長安六百里男女十四萬[9]六千人。築長安[10]城舊城西面。[11]三十日了。六月又發[12]諸侯率一十二萬人築南[13]面) (庚戌)四 (辛亥)(正月又發六百里男女十四萬[14]五千人[15]築[]城北面。三十日了。夏又發一十二萬五千人築城東面。三十日了。秋九月長安城四面一切悉[16]訖) (壬子) (癸丑)
[0030a08] (甲寅)呂后元(高帝后攝政八年佛入涅槃來至此已四百二十[17]二年) (乙卯)二 (丙辰)三 (丁巳) (戊午)五 (己未)六 (庚申)七 (辛酉)
[0030a10] (壬戌)文帝[18]恒元([19]高帝庶子治二十[20]三年[21]佛涅槃來至此已四百三十二年) (癸亥)二 (甲子)三 (乙丑) (丙寅)五 (丁卯)六 (戊辰)七 (己巳)八 (庚午) (辛未)十 (壬申)十一 (癸酉)十二 (甲戌)十三 (乙亥)十四 (丙子)十五 (丁丑)十六 (戊寅)後元元[22]年 (己卯)二 (庚辰) (辛巳)(文殊師利般泥洹經云。佛滅度後四百五十年。文殊[23]師利當至雪山為五百仙[24]人說十二部經訖。還本生地[25]入涅槃五月大赦。免官奴婢為庶人) (壬午)五 (癸未) (甲申)
[0030a16] (乙酉)景帝[26]啟元([27]文帝子治十六年。佛入涅槃來至此已四百五十[28]四年) (丙戌)二 (丁亥)三 (戊子) (己丑)五 (庚寅)六 (辛卯)七 (壬辰)中元元[]年 (癸巳) (甲午)三 (乙未)四 (丙申)五 (丁酉)六 (戊戌)後元元[]年 (己亥)二 (庚子)
[0030a20] (辛丑)武帝徹(景帝[29]子治五十四年。自[30]此始建年[31]號稱建元元年。東方朔上書日進。時年二十二民年九十已上復[32]子孫令侍養。佛入涅槃至此[33]已四百七[34]十年) (壬寅)二[35](至茂陵邑徙郡國豪傑居之賜徙民戶錢二十萬田二頃)" v150="(置茂陵邑徙郡國豪傑居之。賜徙民戶錢二十萬田二頃)" ver="030 050 150 ">(置茂陵邑[36]徙郡國豪傑居之。賜徙民戶錢二十萬田二[37]頃)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
[0030a22] (丁未)元光元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 (壬子)六[38](外國傳云。佛滅[39]度後四百八十年有神通羅漢名呵利難陀。國王之子。於優長國東北造牛頭栴檀彌勒像。高八丈。將[40]巧匠三[41]人上兜率。[42]看真彌勒造。然後得成甚有神驗) (癸丑)元朔元 (甲寅) (乙卯)三 (丙辰)四 (丁巳)五 (戊午)
[0031a01] (己未)元狩元(十月[1]帝幸[2]雍獵得一白[3]狩如五蹄改元云) (庚申)(霍去病北討奴。過居延山。[4]擒休屠王。獲其金人以為大神。列置甘泉宮燒香[5]禮之。此即[6]漢地佛像[7]先來也) (辛酉)(掘昆明池。其下悉是炭墨。武帝以問東方朔令辯所由。朔答云。非臣所知。陛下可問西域[8]梵[9]人) (壬戌)四 (癸亥)五 (甲子)六 (乙丑)元鼎元(六月汾陰得寶鼎水中。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故改元云。昔秦遣人入水求鼎不得漢乃自出。可謂神物有應則彰無感則[10]隱。豈人求哉) (丙寅)二 (丁卯)三 (戊辰) (己巳)五 (庚午)
[0031a05] (辛未)元封元(正月甲子帝[11]祭嵩山。起[12]道[13]宮齋七日祀訖還。四月帝閑居。方朔等侍。忽見一青衣女子來告帝云。從今去百日清齋至七月七日。西王母許降。至期二更果來赴[14]帝) (壬申)二 (癸酉)(帝先承王母言。以是年七[15]月齋戒。以五嶽圖授董仲君。董仲君登即寫受) (甲戌)(帝又[16]先承上[17]元夫人言。四年七月齋戒。以五帝六甲靈飛十二事授[18]李少[19]君。登即寫[20]受[21]此二[22]書傳行世者由先傳[23]此二君[24]所以存[25]矣) (乙亥) (丙子)六 (丁丑)太初元(十一月己酉天父焚柏梁臺。於是真形圖六甲五帝靈飛十二事并帝所受[26]集訣[27]凡四卷共函並為火燒失本) (戊寅)二 (己卯) (庚辰)四 (辛巳)天漢元 (壬午)二 (癸未)三 (甲申)
[0031a09] (乙酉)太始元 (丙戌)二 (丁亥)三 (戊子)(三月帝幸[28]太山祠西王母求靈。而神不應) (己丑)延和元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正月幸東萊大海齋祠西王母。上元夫人求應不降) (癸巳)後元元 (甲午)
[0031a11] (乙未)昭帝弗陵(武帝子治十三年始[29]元元年佛入涅槃至此已五百二十四年)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元鳳元 (壬寅)二 (癸卯)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元平元
[0031a14] (戊申)宣帝詢(武帝曾孫治二十五年。太始元年。佛入涅槃來至此已五百三[30]十年) (己酉)二 (庚戌)三 (辛亥)
[0031a15] (壬子)地節元 (癸丑)二 (甲寅)三 (乙卯)四 (丙辰)元康元 (丁巳)二 (戊午)三 (己未)四 (庚申)神雀元 (辛酉) (壬戌)三 (癸亥)四 (甲子)五鳳元 (乙丑)二 (丙寅) (丁卯)四 (戊辰)甘露元(一云甘姶元) (己巳)二 (庚午)三 (辛未)
[0031a19] (壬申)黃龍元
[0031a20] (癸酉)元帝奭(宣帝子治十六年初元元年。[31]佛入[32]涅槃來至此已五百六十二年) (甲戌)二 (乙亥)三 (丙子) (丁丑)五 (戊寅)永光元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 (壬午)五 (癸未)建明元(一云建昭[33]元) (甲申)二 (乙酉)三 (丙戌) (丁亥)五 (戊子)竟寧元
[0031a24] (己丑)成帝驁(元帝子治二十六年稱建始元[34]年。佛入[]涅槃來至此已五百七十八年)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
[0032a01] (癸巳)河平元 (甲午)二 (乙未)三 (丙申)四 (丁酉)陽[1]明元(一云陽[2]朔) (戊戌)二 (己亥)三 (庚子)四 (辛丑)鴻[3]嘉元 (壬寅) (癸卯)(大夫劉向刪列仙傳云。七十四人己見佛經) (甲辰)四 (乙[4]巳)永始元 (丙午)二 (丁未) (戊申)四 (己酉)元延元 (庚戌)二 (辛亥)三 (壬子)
[0032a05] (癸丑)綏和元 (甲寅)
[0032a06] (乙卯)哀帝欣(元帝孫[5]治六年稱建平元。[6]佛入[7]涅槃來至此六百四年) (丙辰)二 (丁巳)三 (戊午)
[0032a07] (己未)元壽元(景憲使大月支國。受得浮圖經。浮圖者即佛陀也。豈非[8]如來相續久矣) (庚申)
[0032a08] (辛酉)平帝衍(哀帝子治五年。稱元始[9]元。佛[10]入涅槃來至[11]此六百一十年) (壬戌)二 (癸亥)三 (甲子) (乙丑)五 (丙寅)居攝元(立宣帝[12]玄孫嬰[13]號孺子。[莾=恭【宮】">14]莾" ver="030 150 ">為[15]丞相攝行政事。[莾廢…帝)八字【明】,〔佛入…年〕十三字-【宮】,(莾廢…帝)八字宮本在丁卯二下" mod="(佛入…年)十三字∞(莾廢…帝)八字【明】,〔佛入…年〕十三字-【宮】,(莾廢…帝)八字宮本在丁卯二下">16]佛入[17]涅槃來至此六百一十五年[莾廢…帝)八字【明】,〔佛入…年〕十三字-【宮】,(莾廢…帝)八字宮本在丁卯二下" mod="(佛入…年)十三字∞(莾廢…帝)八字【明】,〔佛入…年〕十三字-【宮】,(莾廢…帝)八字宮本在丁卯二下">18]廢孺子諡]">[謚>諡]為幼帝) (丁卯)
[0032a10] (戊辰)始初元
[0032a11] 新[19]王(己巳)莽即真(號建國元) (庚午)二 (辛未)三 (壬申)四 (癸酉)(甲戌)天鳳元 (乙亥)二 (丙子)三 (丁丑)四 (戊寅) (己卯)六 (庚辰)地皇元 (辛巳)二 (壬午)
[0032a14] (癸未)更始元(劉玄字聖公。滅莽治[20]二年。為赤眉所殺。[21]玄景帝[22]六世[23]孫。佛入涅槃[24]至此六百三十二年) (甲申)
[0032a15] (後漢 乙酉)光武帝(秀字[25]文叔。高帝九世孫。立[26]三十三年。徙都雒陽。號建武[27]元。[28]佛入涅槃來至此六百三十四年) (丙戌)二 (丁亥) (戊子)四 (己丑)五 (庚寅)六 (辛卯)七 (壬辰) (癸巳)九 (甲午)十 (乙未)十一 (丙申)十二 (丁酉)十三 (戊戌)十四 (己亥)十五 (庚子)十六 (辛丑)[29]十七 (壬寅)十八 (癸卯)十九 (甲辰)二十 (乙巳)二十一(西域莎車王等十六國。悉遣子來入侍奉獻方物) (丙午)二十二 (丁未)二十三 (戊申)二十四 (己酉)二十五 (庚戌)二十六 (辛亥)二十七 (壬子)二十八 (癸丑)二十九 (甲寅)三十 (乙卯)三十一 (丙辰)中元元(二月帝東巡[]太山。柴祭刻[30]石。有雲氣成宮闕封禪梁甫訖[31]迴。過魯祠孔子宅。九月醴泉出。京師飲者痼疾皆[32]差也) (丁巳)(是歲取天下民戶凡四百二十七萬九千六百[33]四十四民口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
[0032a23] (戊午)明帝莊(光武第[34]四子立十八年[35]號永平元。[36]佛入涅槃至此[37]已六百六十七年) (己未)二 (庚申)三 (辛酉) (壬戌)五 (癸亥)六 (甲子)(是年帝夢金人飛來殿庭。[38]即佛像經法應也。命使西行尋求佛經) (乙丑) (丙寅)九 (丁卯)(使還。得迦葉摩騰來到雒陽即[1]翻四十二章經。以白馬馱經來。即起白馬[2]寺) (戊辰)十一(竺法蘭出佛本行經五卷。陶隱居年[3]歷云。帝夢金人遣使。是此年與諸家小異。[4]據終亦不爽) (己巳)十二 (庚午)十三[5](竺法蘭出十地斷結經四卷)" ver="030 150 ">(竺法蘭出十地斷結經四卷) (辛未)十四 (壬申)十五 (癸酉)十六 (甲戌)十七 (乙亥)十八
[0033a04] (丙子)章帝坦(明帝子立十三年號建初元[6]佛入涅槃至此六百八十五年) (丁丑)二 (戊寅)三 (己卯)(永平初通議郎班固作漢[7]書訖。此年始就。凡二十餘載) (庚辰)五 (辛巳)六 (壬午)七 (癸未)八 (甲申)元和元 (乙酉)二 (丙戌)三 (丁亥)章和元(詔遣曹褒定禮儀。凡[8]一百五十篇) (戊子)
[0033a07] (己丑)和帝肇(章帝子立十七年號永元元。[9]佛入涅槃至此六百九十八年)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 (癸巳)五 (甲午)六 (乙未)七 (丙申)八 (丁酉) (戊戌)十 (己亥)十一 (庚子)十二 (辛丑)十三安息國獻[10]師子 (壬寅)十四 (癸卯)十五 (甲辰)十六 (乙巳)元興元
[0033a11] (丙午)殤帝隆(和帝子立一年號延平元。[11]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一十五年)
[0033a12] (丁未)安帝祐([12]章帝孫。立十九年號永初元。[13]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一十六年)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 (辛亥)五 (壬子)六 (癸丑)七 (甲寅)元初元(九[14]真徼外夜[15]郎等國內附[16]闢境千八百里) (乙卯)二 (丙辰)三 (丁巳)四 (戊午)五 (己未)
[0033a15] (庚申)永寧元(四月帝詔謁者僕射劉珍作建武[17]已來名臣傅) (辛酉)建光元 (壬戌)延光元 (癸亥) (甲子)三 (乙丑)
[0033a17] (丙寅)順帝保(安帝子立十九年。號永建元。[18]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三十五年) (丁卯)(二月帝詔有司備玄纁聘南陽樊英及黃瓊楊厚等。詣公車設壇席問得失訖還以禮遣之) (戊辰) (己巳)四 (庚午)五 (辛未)六 (壬申)陽嘉元 (癸酉) (甲戌)三 (乙亥)四 (丙子)永和元 (丁丑)二 (戊寅) (己卯)四 (庚辰)五 (辛巳)(時有張陵在蜀號天師。作道書二十四卷。論章醮之法[19]道士章。醮起此) (壬午)漢安元 (癸未)二 (甲申)建康元
[0033a22] (乙酉)沖帝炳(順帝孫立一年號永嘉元。張陵子衡為[20]保師。佛入涅槃來至此七百五十四年) (丙戌)質帝瓚([21]章帝玄孫。立一年號本初元。[22]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五十五年)
[0033a23] (丁亥)桓帝志(章帝曾孫立二十一年。號建初元。[23]佛入涅槃來至此已七百五十六年朱士行漢錄云。支婁迦讖此年譯阿[24]佛經二卷) (戊子)(高僧傳云。安世高從建初二年至靈帝建寧中。凡二十餘載。合譯法句等經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八卷) (己丑)三 (庚寅)和平元 (辛卯)元嘉元(朱士行漢錄云世高此年譯五十校計經二卷七處三觀經二卷) (壬辰)(朱士行漢錄云。世高此年譯普法義經一卷內藏經一卷)
[0034a01] (癸巳)永興元 (甲午)二 (乙未)永壽元 (丙申)(朱士行漢錄云。世高此年譯人本欲生經一卷) (丁酉)
[0034a02] (戊戌)延[1]嘉元 (己亥)二 (庚子)三 (辛丑)四 (壬寅) (癸卯)六 (甲辰)七 (乙巳)八 (丙午)九 (丁未)永康元(支敏度錄云。世高此年譯修行道地經七卷或六卷)
[0034a04] (戊申)靈帝閎(章帝玄孫立二十二年。號建寧元。佛入涅槃[2]至此七百七十七年) (己酉)二 (庚戌)(世高譯經至此年方訖。非止一處在所即出) (辛亥)
[0034a05] (壬子)嘉平元(朱士行漢錄云。竺佛朔此年於[3]洛陽譯道行經一卷。道安為之注序) (癸丑)二 (甲寅)三 (乙卯)(帝好書自造[4]義皇篇五十章) (丙辰)五 (丁巳)六 (戊午)光和元 (己未)(支敏度錄云。支婁迦讖七月八日譯般若道行品等[5]十卷) (庚申)(聶道真錄云。支婁迦讖十月八日於洛陽譯般舟三昧經二卷寶積經一卷) (辛酉)(都尉安玄譯法鏡經二卷阿含[6]口解一卷。於洛陽出。嚴佛調筆受) (壬戌) (癸亥)(竺佛朔。於洛陽譯道行經一卷。支讖傳[7]語孟福張[8]蓮筆受) (甲子)中平元 (乙丑)(支曜。於洛陽譯成具光明[9]等十一部[10]經十一卷) (丙寅)(朱士行漢錄云。支婁迦讖二月八日於洛陽譯首楞嚴經二卷) (丁卯)(康巨於洛陽譯問地獄事經一卷魏文帝生) (戊辰)(高僧傳云。古維摩[11]詰等六部經合[12]十卷。並臨淮嚴佛調於洛陽出[13]之) (己巳)([14]正月改光[15]嘉元。十月改昭寧元十二月改永[16]隆元)
[0034a10] (庚午)獻帝[17]協(靈帝子立三十年。[18]號初平元。[19]二月董卓劫帝[20]令還長安袁紹起兵[21]勃海。孫堅起兵江南。[22]佛[23]入涅槃至此七百九十九年) (辛未)二 (壬申) (癸酉)四 (甲戌)興平元(竺道祖漢錄云。此年康孟詳於洛陽譯四諦經一卷。[24]與世高出者小異) (乙亥)二 (丙子)建安元 (丁丑)(三月[25]沙門竺大[26]力於洛陽譯修行本起經二卷) (戊寅)三 (己卯)(高僧傳云。興起本行經等五部合八卷。並康孟[27]詳出) (庚辰)五 (辛巳) (壬午)七 (癸未)八 (甲申)九 (乙酉)(詔[28]遣苟悅撰漢記) (丙戌)十一 (丁亥)十二(高僧傳云。中本起經二卷曇果共孟[*]詳此年出之) (戊子)十三 (己丑)十四 (庚寅)十五 (辛卯)十六(高僧傳云。修行本起經二卷竺大力此年出[]之) (壬辰)十七 (癸巳)十八 (甲午)十九([29]有張陵[30]孫魯更造章。符自稱師[31]君。率眾反拜為鎮[32]夷中郎將) (乙未)二十 (丙申)二十一 (丁酉)二十二 (戊戌)二十三 (己亥)二十四

huiqian 2009-10-11 20:28
                                                                         歷代三寶紀卷第三(帝年下魏晉宋齊梁周大隋)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0034b05] 帝年下者。始自三皇天[35]唯一主。終乎兩漢地無二臣。爰洎魏晉已來逮我大隋馭世。其間京邑將若蝟毛。蹲鶴立之都二十有二國。其一吳三秦涼魏齊陳等。[36]此之八國雖曰各保名器。並皆宣譯佛經。能使三寶住持。則是四生蒙賴。所以務善者流慶。故致世錄相沿焉。而紀目無聞乘。時霸王者十有四國既不闡揚聖教。於事莫知祖修。今各依彼誌書粗略標其年世。庶知強弱始末廢興。曹魏文帝黃初二年辛丑。劉備都蜀號漢。二主四十三年。還入魏元帝。西晉惠帝太安元年壬戌。張軌起涼州號涼。是為前涼。七主六十二年。入前秦符永固。晉[37]惠永安元年甲子。劉淵起平陽。初號漢後稱趙。是為前趙。四主二十六年。入後趙石勒。同永安元年。李雄起蜀。初號大成。後改稱漢。四主四十四年。為晉穆所滅。東晉元帝[38]太興三年庚辰。石勒初起襄國。後徙都鄴號趙。是為後趙。四主通[39]冉閔三十五年。入前燕慕容[40]俊。晉穆永和十一年乙卯。慕容[]俊創起黃龍。後徙都鄴號燕。是為前燕。二主一十九年。入前秦符永固。晉孝武太元十一年丙戌。慕容垂起於中山還襲燕號。是為後燕。徙都黃龍。五主二十六年。入北燕馮跋。至十二年丁亥。呂光起涼州。還號為涼。是曰後涼。四主一十六年。入後秦姚興。晉安帝隆安元年丁酉。禿髮烏[1]狐起於西平。亦號為涼。是曰南涼。三主一十八年。入西秦乞伏叱槃。至二年戊戌慕容德起於廣固。亦號為燕。是曰南燕。二主一十三年。還為晉安帝所滅。至四年庚子。李[2]暠起於燉煌。亦號為涼。是曰西涼。二主二十二年。入北涼沮渠蒙遜。晉安帝義熙三年丁未。赫連勃勃起於朔漠。都統萬城。號為大夏。三主二十五年。入北魏太武至六年庚戌。馮跋起滅後燕。都於昌黎。號為大燕是為北燕。[3]二主二十八年。亦入北魏太武。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已卯。是北魏[]太延五年。太武西征遂滅北涼。自是諸國相吞略盡。唯[4]北魏存。至齊明帝隆昌元年甲戌。是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南遷都[5]于洛邑。至梁武帝中大通六年甲寅。是南魏永熙三年。武帝元[6]循西遷長安。依周太[7]祖宇文黑泰。齊太祖高歡別立清河王子元善見為主。北都于[*]鄴。緣是復分為西東。魏梁孝元帝繹承聖四年乙亥。都在江陵。為西魏滅。自是南[8]朝曆數北旋。其年即魏後[9]元二年。蕭衍孫察魏賜嗣立紹繼梁基。是曰後梁。既為附庸則是影國。周受魏禪因而跱之。仍都江陵。三主三十三年。絕於開皇七年丁未。始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受後漢禪。二年辛丑天下三分。五十九年。至晉武帝咸寧五年己亥。宇宙之內文軌復同。二十三年到晉惠帝永寧元年辛酉。州土幅[10]坼競建國都。至今開皇九年己酉。其間二百八十八年。故實沈已前天步孔艱。猶二六合。大梁之後王道清泰。還一九州。車書契來已九年矣。化有功被民無[11]得稱魏。至大隋四十四。主紀歷三百[12]七十八年。七代五都世錄云爾。
  • 魏文帝(七年都[13]雒陽)
  • 明帝(十三年)
  • 齊[14]帝(十四年)
  • 高貴鄉公(六年)
  • 元帝(五年)
  • (西晉)武帝(二十[15]五年都[]雒陽)
  • 惠帝(十六年)
  • 懷帝(六年)
  • 愍帝(四年都長安)
  • (東晉)元帝(六年都建康)
  • 明帝(三年)
  • 成帝(十七年)
  • 康帝(二年)
  • 穆帝(十七年)
  • 哀帝(四年)
  • 海西公(五年)
  • 簡文帝(二年)
  • 孝武帝(二十四年)
  • 安帝(二十二年)
  • 恭帝(一年)
  • 宋武帝(三年都建康)
  • 前廢帝(一年)
  • 文帝(三十年)
  • 孝武帝(九年)
  • 中廢帝(一年)
  • 明帝(八年)
  • 後廢帝(五年)
  • 順帝(二年)
  • 齊高帝(五年都建康)
  • 武帝(十年)
  • 廢帝(半年)
  • 新安王(半年)
  • 明帝(四年)
  • 東昏侯(二年)
  • 南康王(一年)
  • 梁武帝(四十八年都建康)
  • 簡文帝(二年)
  • 孝[16]元帝(四年[17]都江陵)
  • 周愍帝(一年都長安)
  • 明帝(三年)
  • 武帝(十八年)
  • 宣帝(二年)
  • 靜帝(一年)
  • 大隋開皇來(十七年都大興)
[0035d12] (庚子)文帝[18]丕(曹氏字子[19]桓黃初元都[20]雒陽佛入涅槃[21]來至此已八百二十九年)
[0035d13] (辛丑)二 (壬寅)三   吳(孫權字仲謀立二十八年都建業號黃武元[22]稱太皇帝)
[0035d14] (癸卯)四   二
[0036a01] (甲辰)五   三(維祇難於武昌郡譯阿差末菩薩經等二部合六卷)
[0036a02] (乙巳)六 (丙午)七   四 五
[0036a03] (丁未)明帝叡(文帝子泰和元)   六
[0036a04] (戊申)二   七
[0036a05] (己酉)三   黃龍元
[0036a06] (庚戌)四   二[1](竺律炎於楊都出三摩竭等經二卷)" ver="030 150 ">(竺律炎於楊都出三摩竭等經二卷)
[0036a07] (辛亥)五   三
[0036a08] (壬子)六   嘉禾元
[0036a09] (癸丑)青龍元   二
[0036a10] (甲寅)二 (乙卯)三   三 四
[0036a11] (丙辰)四   五
[0036a12] (丁巳)景初元   六(一本嘉禾止五年)
[0036a13] (戊午)二   赤烏元
[0036a14] (己]">[巳>己]未)三   二
[0036a15] (庚申)少帝芳(正始元)   三
[0036a16] (辛酉)二   四
[0036a17] (壬戌)三   五(立子[2]禾[3]為太子)
[0036a18] (癸亥)四 (甲子)五   六 七
[0036a19] (乙丑)六 (丙寅)七   八 九
[0036a20] (丁卯)八   十(康僧會。感得舍利放光。孫權信伏。即為會造建初寺。此江東寺之先也)
[0036a21] (戊辰)九   十一
[0036a22] (己巳)嘉平元   十二(廢太子和立子亮為太子)
[0036a23] (庚午)(曇柯羅於[]雒[4]陽譯僧祇戒本一卷)   十三
[0036a24] (辛未)三   太元元年(康僧會於楊都建初寺譯六度集等經四部一]">[ >一]十六卷)
[0037a01] (壬申)(康僧鎧於[]雒陽譯郁伽長者所問經二卷)   神鳳元[1]年權薨   建興元[2]年四月亮立[3]改元
[0037a02] (癸酉)五   二(支謙。從黃武年至此。凡出明度經等一百[4]二十部一百四十九卷如吳錄所載)
[0037a03] (甲戌)廢帝高貴鄉公髦(正元元年。曇諦於[]雒陽出曇無德羯磨一卷)   五鳳元
[0037a04] (乙亥)甘露元   二
[0037a05] (丙子)二   泰平元
[0037a06] (丁丑)(白延於[]雒陽出首楞嚴等五部六卷)   二
[0037a07] (戊寅)四   三(八月亮[5]薨九月休立。是為景帝改永安元)
[0037a08] (己卯)(穎川朱士行。最先出家。即漢地沙門之[6]始也)   永安二
[0037a09] (庚辰)元帝陳留王[7]煥(景元元)   三
[0037a10] (辛巳)二 (壬午)三   四 五
[0037a11] (癸未)四   六
[0037a12] (甲申)咸熙元(魏禪晉)   七[8](六月休薨七月皓立改元興元[]年)
[0037a13] 西晉(乙酉)武帝炎([9]泰始元司馬氏字安世都[]雒陽)   甘露元
[0037a14] (丙戌)(十[10]一月八日。竺法護於長安白馬寺譯須真天子經[11]二卷)   寶鼎元
[0037a15] (丁亥)三 (戊子)四   二 三
[0037a16] (己丑)(七月二十五日[12]竺法護出大般泥洹經二卷)   建衡元
[0037a17] (庚寅)(九月護又出寶藏經二卷。[13]光德太子經一卷賴吒和羅所問光德太子經一卷)   二
[0037a18] (辛卯)七   三
[0037a19] (壬辰)(護又出新道行經十卷)   鳳凰元
[0037a20] (癸巳)九   二
[0037a21] (甲午)(護又出無盡意經四卷)   三
[0037a22] (乙未)咸寧元   天冊元
[0037a23] (丙申)二   天璽元
[0037a24] (丁酉)三   天紀元
[0038a01] (戊戌)四 (己亥)五   二 三
[0038a02] (庚子)泰康元   四([1]為晉將王濬所滅入[]雒封。皓為歸命侯。[2]合五十[3]八[4]年。凡獲四州[5]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縣。五十二萬戶。三百四十萬。口兵士二十三萬吏三萬二千。後宮婇女五千人盡[6]以賜將士)
[0038a04] (辛丑)(彊良婁至出十二遊經一卷) (壬寅)[7]三 (癸卯)四 (甲辰)(二月二十三日。護出修行經七卷) (乙巳)(七月十日。護出海龍王經四卷) (丙午)(八月十日護出正法華經十卷十月二十七日出普[8]超經四卷十一月二十[9]五日[10]出光讚般若經十卷) (丁未)(正月十一日。出普門品經一卷四月二十七日出寶女問經[11]一卷) (戊申) (己酉)(四月八日。護出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十二月二日。出離垢施女經一卷。并魔逆經等。並在洛陽白馬寺出) (庚戌)[12]泰熙元(四月武帝崩。太子[13]哀立。是為惠帝。改元永平年) (辛亥)元康元 (壬子)二 (癸丑)三 (甲寅)四 (乙卯)五 (丙辰) (丁巳)七 (戊午)八 (己未)九 (庚申)永康元 (辛酉)(始元元。正月倫篡改永寧元四月帝反正改) (壬戌)(十二月改元安元) (癸[14]亥)([15]永安元[16]正月改[17]建武元[18]七月改) ([19]甲子)[20]永興元[21](八月改)" ver="030 050 070 080 150 ">(八月改) (乙丑)二 (丙寅)光熙元 (丁卯)懷帝熾(惠帝弟[22]稱永嘉元) (戊辰)(法護出普曜經八卷) (己巳)三 (庚午)四 (辛未)(帝為劉曜所[23]執送向平陽) (壬申) (癸酉)愍帝業(武帝孫建興。元都長安。吳縣民朱鷹共東[24]雲寺[25]帛尼及信者數人。於松江滬瀆口接得二石像。背有銘[26]誌。一名維衛佛二名葉佛將還安置在通玄寺) (甲戌)二 (乙亥) (丙子) (東晉)(丁丑)元帝睿(武帝從子建武元都建康) (戊寅)泰興元(二年三月帝崩元帝方即位改元)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 (壬午)永昌元(閏十二月帝崩) (癸未)明帝紹(元帝子稱太寧元) (甲申)二 (乙酉)(閏八月帝崩) (丙]">[酉>丙]戌)成帝衍(明帝子稱咸和元) (丁亥)二 (戊子)三 (己丑)(丹陽尹高悝旦行[27]至張橋。望自中有五色光。出水上高數尺。悝往看異之。遣人入水。乃得一金像。無光趺工。製殊常悝乃下車載像將還。至長干寺安置。委曲具在高僧劉薩何[28]傳。[29]臨海[30]人張[31]係世。常於海中捕魚見水上有光往。視乃是銅蓮華趺。即表上帝。[32]安此像下。齊同如一。其趺上有梵書。外國僧讀云。是[33]阿育王第四女造開皇[34]九年[35]平陳此像今在[36]京大興善寺) (庚寅) (辛卯)六 (壬辰)七 (癸巳)八 (甲午)九 (乙未)咸康元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 (辛丑)七 (壬寅)(六月帝崩) (癸卯)康帝嶽(成帝弟稱建元元年) (甲辰)(九月帝崩) (乙巳)穆帝聃(康帝子稱永和元) (丙午)二 (丁未)三 (戊申)四 (己酉) (庚戌)六 (辛亥)七 (壬子)八 (癸丑)
[0039a01] (甲寅)十 (乙卯)十一   (符秦)帝健(皇始元都長安) 二
[0039a02] (丙辰)十二   三
[0039a03] (丁巳)昇平[1]元 (戊午)二   四 五
[0039a04] (己未)三 (庚申)四   帝生 壽光元([2]建子立) 二
[0039a05] (辛酉)五[3](五月帝崩)" ver="030 050 070 080 150 ">(五月帝崩)   帝(永固立生從[4]兄。改永興元) 二
[0039a06] (壬戌)哀帝丕(成帝子稱隆和元)   甘露元 二
[0039a07] (癸亥)興寧元 (甲子)二   三 四
[0039a08] (乙丑)(二月帝崩)   五 六
[0039a09] (丙寅)廢帝海西公弈(哀帝弟稱太和元)   建元元 二
[0039a10] (丁卯)二 (戊辰)三   三 四
[0039a11] (己巳)四 (庚午)(十一月帝崩)   五 六
[0039a12] (辛未)簡文帝昱(元帝第六子。稱咸安元。交州合浦郡人。董[5]宗之常以採珠為業。[6]嘗於海底見光照曜。往取乃。得佛光。即[7]表上[8]臺。帝安阿育王像[9]背。冥然[10]即合。四十餘年乃方具足[11]帝[12]即於長干寺阿育王塔上。起三層木浮圖)   七 八
[0039a13] (壬申)(二月帝崩)   九(大史奏。有德星現外國分[13]野。當有聖人入輔。遣符丕將[14]十萬眾攻晉襄陽取[15]彌天釋道安)
[0039a14] (癸酉)孝武帝曜(簡文子。稱寧康元)   十 十一
[0039a15] (甲戌)二 (乙亥)三   十二(竺佛念。出菩薩瓔珞經一十二卷) 十三
[0039a16] (丙子)泰元元 (丁丑)二   十四
[0039a17] (戊寅)三 (己卯)四   十五
[0039a18] (庚辰)五 (辛巳)六   十六
[0039a19] (壬午)七 (癸未)八   十七
[0039a20] (甲申)九 (乙酉)十   十八
[0039a21] (丙戌)十一   [16](姚秦)帝萇(稱建初元改。長安為常安而都之)   十九(僧伽提婆[17]出阿毘曇八揵度二十卷)
[0039a22] (丁亥)十二   二(二月八日。曇摩難提譯王子法益經一卷)   [18](西秦乞伏國仁稱建義元都宛州)" v070="(西秦乞伏國仁稱建義元都宛州)" v150="(乞伏秦)國仁(稱建義元都宛州)"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80="(西秦乞伏國仁稱建義元都宛州)">(乞伏秦)國仁(稱建義元都[19]宛州)   二十(僧伽跋燈出婆須蜜[20]經十卷)
[0039a23] (戊子)十三   三   二   二十一(二月八日。彌天釋道安卒)
[0039a24] (己丑)十四   四   三   大安元(苻丕立[21]改)
[0040a01] (庚寅)十五   五   乾歸立([1]稱太初元)
[0040a02] (辛卯)十六   六   二   太初元(苻登立[]改)
[0040a03] (壬辰)十七   七   三   二
[0040a04] (癸巳)十八   八   四   三
[0040a05] (甲午)十九   皇初元(萇[2]子興立[3]改皇初元)   五   四
[0040a06] (乙未)二十   二   六   五
[0040a07] (丙申)二十一(九月帝崩)   三   [4]魏道武帝([5]元氏立稱皇始元[]年都中山)   七   六
[0040a08] (丁酉)安帝([6]德宗改隆安元)   四   二   北涼(沮渠氏字蒙遜立稱神璽元都姑臧郡)   八   [7]建初元(符崇立為乾歸[8]所滅四十四年)
[0040a09] (戊戌)二   弘始元   天興元   二   九
[0040a10] (己亥)三   二   二   永[9]初元(徙都[10]張掖)   十
[0040a11] (庚子)四   三(春廟庭樹生連理。冬羅什至常安弘法)   三   二   十一
[0040a12] (辛丑)([11]改元興[12]元)   [13]四(三月[14]五日[15]出賢劫經[16]十卷。十二月出思益經四卷。[17]并什出)   四   三   十二
[0040a13] (壬寅)[亨]'>[享>亨]…篡))六字=((二,十二月桓玄篡帝位改建始元))十三字【宋】【元】【明】">18](桓玄篡)" ver="050 070 080 150 " v080="二,十二月桓玄篡帝位改建始元">大亨元(桓玄篡)   五(四月[19]二十三日什於逍遙園。出大品般若經[20]四十卷[21]興親對)   五   四   十三(乾歸為姚興所擒封歸義)
[0040a14] (癸卯)永始元   六(十月[22]十七日[23]弗若多羅。於中寺出十誦律五十八卷)   六   五   留姚立([24]徙都金城[25]稱更始元)
[0040a15] (甲辰)太和元   七(正月什出[26]妙法華經七卷[27]六月又出佛藏經三卷)   天賜元   六   二
[0040a16] (乙巳)義熙元   八([28]華首經十卷[29]羅什出)   二   七   三
[0040a17] (丙午)(師子國[30]遣沙門曇摩。來獻[31]白王像高四尺[32]二寸[33]此像今[34]來在興善寺)   九(曇摩耶舍。出舍利弗阿毘[35]曇三十卷)   三   八   四
[0040a18] (丁未)三   十([36]什出小品經十卷)   四   九   五
[0040a19] (戊申)四   十一(八月二十日。[]什卒於逍遙園[37]依外國[38]法[39]焚[40]惟舌不灰)   五   十   六
[0040a20] (己酉)五   十二   明元立(改永興元)   十一   七
[0040a21] (庚戌)六   十三   二   十二   八
[0040a22] (辛亥)七   十四   三   十三   九
[0040a23] (壬子)八   十五   四   玄始元(還治姑[41]臧讖初到涼土也)   [42]叱槃立(改永康元)
[0040a24] (癸丑)九   十六   五   二   二
[0041a01] (甲寅)十   十七   神瑞元   三(曇無讖出大般涅[1]盤經四十卷)   三
[0041a02] (乙卯)十一   十八   二   四   四
[0041a03] (丙辰)十二   帝泓立(興子。改永和元)   泰常元   五   五
[0041a04] (丁巳)十三   二(為晉將劉裕所滅[2]滅凡三十二年)   二   六   六
[0041a05] (戊午)十四(十二月帝崩)   三   三   七(讖出海龍王經四卷)   七
[0041a06] (己未)恭帝德文(安帝弟[3]號元熙元[4]年禪宋)   四   八   八
[0041a07] (庚申)武帝裕(稱永初元)   五   九   九
[0041a08] (辛酉)(覺賢於道場寺。譯華嚴經[5]五十卷或六十卷。[6]起義熙十四年至此訖)   六   十(曇無讖譯經至此[7]年都訖)   十
[0041a09] (壬戌)(五月帝崩)   七   十一   十一
[0041a10] (癸亥)廢帝義符(武帝[8]太子稱景平元五月廢[9]之八月。隆立)   太武立[10](改)" ver="030 050 070 080 150 ">(改)   十二   十二
[0041a11] (甲子)文帝義隆(武帝第二子稱元嘉元[11]年)   始光元(天師謙[12]之到國)   十三   十三
[0041a12] (乙丑)二   二([13]置道壇)   十四   十四
[0041a13] (丙寅)三   三   承玄元   十五
[0041a14] (丁卯)四   四   二   十六
[0041a15] (戊辰)五   神[麚【明】">14]麚">嘉元(十[15]一月[16]十三日[17]晝昏星現竟日)   義和元   十七
[0041a16] (己巳)六   二   二   [18]木末立([19]改永和元)
[0041a17] (庚午)七   三   三   二(為夏赫[20]連氏所滅還入魏凡四十四年)
[0041a18] (辛未)八   四(州[21]鎮悉立道壇置生各[22]二百人)   虔立(遜子。稱永和元)
[0041a19] (壬申)九   延和元   二
[0041a20] (癸酉)十   二   三
[0041a21] (甲戌)十一   三   四(曇無讖。自知[23]命卒此年)
[0041a22] (乙亥)十二   太延元   五
[0041a23] (丙子)十三   二   六
[0041a24] (丁丑)十四   三   七
[0042a01] (戊寅)十五   四   八
[0042a02] (己卯)十六   五(太武親西征)   九(為魏所滅。涼立凡四十三年)
[0042a03] (庚辰)十七   太[1]平真君元
[0042a04] (辛巳)十八   二
[0042a05] (壬午)十九   三
[0042a06] (癸未)二十   四
[0042a07] (甲申)二十一   五
[0042a08] (乙酉)二十二   六
[0042a09] (丙戌)二十三   七(破浮圖滅佛法)
[0042a10] (丁亥)二十四   八
[0042a11] (戊子)二十五   九
[0042a12] (己丑)二十六   十
[0042a13] (庚寅)二十七   十一(誅崔[晧=皓【宮】">2]晧" ver="030 150 ">)
[0042a14] (辛卯)二十八   正平元
[0042a15] (壬辰)二十九   文成立(稱興安元。還起浮圖復三寶)
[0042a16] (癸巳)三十(二月帝崩。太子[3]劭立。至四月誅[]劭。[]劭弟立[4]稱太初元)   二
[0042a17] (甲午)孝武帝駿(稱孝建元)   興光元
[0042a18] (乙未)二   太安元
[0042a19] (丙申)三   二
[0042a20] (丁酉)大明元   三
[0042a21] (戊戌)二   四
[0042a22] (己亥)三   五
[0042a23] (庚子)(廣州獻三角牛。河南獻[5]舞馬。肅慎獻楛矢)   和平元
[0042a24] (辛丑)五   二
[0043a01] (壬寅)六   三(昭玄沙門曇曜欣三寶再興。遂於北臺石窟寺。躬譯淨[1]度三昧經一卷。付法藏傳四卷流通像法[2]也)
[0043a02] (癸卯)(武帝子業立。號永光元。後改景和元)   四
[0043a03] (甲辰)(十二月廢業。業弟或字休[3]炳立。是為明帝。改[4]元)   五
[0043a04] (乙巳)泰始元   六
[0043a05] (丙午)二   獻文立(號天安元)
[0043a06] (丁未)三   皇興元
[0043a07] (戊申)四   二
[0043a08] (己酉)五   三
[0043a09] (庚戌)六   四
[0043a10] (辛亥)七   孝文立(號延興元)
[0043a11] (壬子)泰豫元[5](明帝子昱立改元)" ver="030 150 ">(明帝子昱立改元)   二(吉迦夜為僧正曇曜譯雜寶藏等經四部[6]合二十卷。具在魏世錄)
[0043a12] (癸丑)元[7]徽元   三
[0043a13] (甲寅)二   四
[0043a14] (乙卯)(東莞人徐坦妻懷身。兒在腹中啼)   五
[0043a15] (丙辰)四   承明[8]元(北臺有百餘寺。僧尼二千餘人。四方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萬七千[9]二百五十人。見魏史)
[0043a16] (丁巳)順帝准立(昱弟稱昇明元)   泰和元
[0043a17] (戊午)(禪齊)   二
[0043a18] (己未)齊高帝道成(稱建元元)   三
[0043a19] (庚申)二   四
[0043a20] (辛酉)三   五
[0043a21] (壬戌)四   六
[0043a22] (癸亥)五   七
[0043a23] (甲子)武帝賾立(高帝子稱永明元年)   八
[0043a24] (乙丑)二   九
[0044a01] (丙寅)三   十
[0044a02] (丁卯)(三月[1]一日有石重數十斛。從海浮[2]出江。取以獻。鑿為像坐。高三尺餘)   十一
[0044a03] (戊辰)(正月交州獻[3]一珠高二寸。具作佛坐像形。五月枳園寺沙門得三果)   十二(冀]">[糞>冀]州送九尾孤大赦)
[0044a04] (己巳)(六月東陽獻六眼龜腹下有文字。又禪靈寺剎[4]上放光)   十三
[0044a05] (庚午)七   十四
[0044a06] (辛未)八   十五
[0044a07] (壬申)九   十六
[0044a08] (癸酉)十   十七(遷廟向洛陽)
[0044a09] (甲戌)隆昌元(七月帝崩。太子綽立。十月綽弟新安王昭文立。十二月昭文叔鸞立)   十八
[0044a10] (乙亥)延[5]熙元   十九(大赦制衣冠章服定四海立門弟[6]頒律令[7]正[8]言音改拓拔為元姓修禮樂)
[0044a11] (丙子)二   二十
[0044a12] (丁丑)三   二十一
[0044a13] (戊寅)四   二十二
[0044a14] (己卯)永泰元(東昏侯寶[9]卷立)   二十三
[0044a15] (庚辰)永元元   宣武立([10]孝文子改景明元)
[0044a16] (辛巳)中興元(南康王寶[螎【明】" mod="融=嗣【宋】【宮】,=螎【明】">11]螎">融立改元禪梁)   二(曇摩流支。於洛陽[12]白馬寺為宣武譯如來入諸佛境界經二卷)
[0044a17] (壬午)武帝衍(天監元都建康)   三
[0044a18] (癸未)(沙門曼陀羅。出寶雲等經三部合十卷)   四
[0044a19] (甲申)三 (沙門僧盛出教[13]誡比丘法一卷沙門道歡出眾經要覽法一卷)   正始元(曇摩流支。出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至二年方訖)
[0044a20] (乙酉)四   二
[0044a21] (丙戌)五   三
[0044a22] (丁亥)六   四(曇摩流支。出金色王經一卷)
[0044a23] (戊子)(莊嚴寺沙門僧旻等。撰眾經要抄并目錄八十八卷)   永平元(即正始五年。十地論十二卷。寶積經四卷[14]或三卷。法華經論一卷。三部[15]并[16]勒那摩提出。三具足論一卷菩提流支[17]提出)
[0044a24] (己丑)八   二(金剛般若經一卷論三卷。菩提流支於[18]雒陽胡相國宅出)
[0045a01] (庚寅)九   三
[0045a02] (辛卯)十   四
[0045a03] (壬辰)十一([1]阿育王經[2]十卷[3]僧伽婆羅出)   延昌元
[0045a04] (癸巳)十二   二(魏史云。此年撮天下僧尼寺積有一萬[4]三千七百二十七所。[5]去承明來始三十餘年。入楞伽經十卷菩提流支於[]雒陽出)
[0045a05] (甲午)十三   三(深密解脫經五卷。菩提流支於[]雒陽出)
[0045a06] (乙未)十四([6]安樂寺沙門僧紹撰經目四卷。解脫道[7]經[8]一十三卷[9]僧伽出)   四(法集經四卷菩提流支於洛陽出)
[0045a07] ([10]丙申)十五(沙門寶唱。撰經律異相五十卷。優婁頻經一[11]卷木道賢[12]出)   孝明立(宣武子。改熙平元。造永寧寺。遣沙門[13]慧生使西域[14]取經。[15]凡七年還。得經論一百七十部。并行於世)
[0045a08] (丁酉)十六(沙門寶唱。撰[16]眾經佛[17]名六月廢省諸州道士館)   二(太后胡[18]氏秉政)
[0045a09] (戊戌)十七(沙門寶唱。撰眾經目[19]錄四卷。文殊問經[20]一卷僧伽出)   神龜元(勝思惟經六卷。菩提流支於洛陽出)
[0045a10] (己亥)十八(沙門寶唱撰名僧傳三十一卷)   二
[0045a11] (庚子)普通元(十法經僧伽婆羅出為一卷)   正光元(大薩遮尼乾[21]子經十卷。佛名經十二卷。不增不減經二卷。差摩經[22]二卷等。並菩提流支。為司州牧汝南王[23]於第出)
[0045a12] (辛丑)(九月二十三日建立同泰寺。初剎。帝親自幸。百司盡陪)   二
[0045a13] (壬寅)三   三(沙門[]慧生。凡歷七年從西域還。得梵經論一百七十部。即[24]就翻譯並行於世。見魏史)
[0045a14] (癸卯)四   四
[0045a15] (甲辰)五   五
[0045a16] (乙巳)六   孝昌元(即正光六年。無畏德女經一卷。金剛[25]三昧陀羅尼經一卷。如來師子吼經一卷並佛陀扇多出)
[0045a17] (丙午)七   二
[0045a18] (丁未)大通元(同泰寺[26]成帝親幸改元大赦)   三
[0045a19] (戊申)二   [27]四(武泰元。[28]正月改三月孝明崩胡太后立臨洮[29]王子[30]三歲為[31]帝。建[32]義元。[33]四月改[34]爾朱榮殺幼主。[35]誅太后沈屍於河。[36]立長樂[37]王。[38]永安元[39]九月改誅葛[40]榮。爾朱自號為天[[旭-日+示]【三】【宮】" mod="柱=[旭-日+示]【宋】【元】【明】【宮】">41][旭-日+示]" v070="[旭-日+示]" v030="[旭-日+示]" v150="柱"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80="[旭-日+示]">柱王。秉國政總百寮)
[0045a21] (己酉)中大通元(九月十五日。帝幸同泰寺。遜位為僕。地震。百[42]寮請復位。凡十五日。[43]十月一日駕還宮)   二(孝基元。五月[44]改北海王顥立長樂王。棄殿北走保建興。[45]建[46]武元六月[47]改北海王昇殿[48]大[49]赦。爾朱復奉長樂南[50]攻。顥走為人斬[51]送。還復永安號)
[0045a22] (庚戌)二   三(九月長樂殺爾朱榮。十月爾[52]朱世隆立長廣於高都。改建明元。十二月擒長樂送并州殺之。[53]諡曰莊帝。隆後又廢長廣立廣陵[54]云)
[0045a23] (辛亥)三   廣陵王位(改普泰元。攝大乘論本[55]三卷。佛陀扇多出勝思惟經論無量壽優波提舍等。菩提流支出)
[0045a24] (壬子)四   平陽王立(改永熙元。是為武帝)
[0046a01] (癸丑)五   二
[0046a02] (甲寅)六   (西[1]晉)(武帝[2]入關。西[3]移都長安。就周[4]大祖宇文黑泰。是為西[5]魏)   [6]魏天平元(齊太祖高歡。別立清河王子[7]善見為主。徙都[8]于鄴。是為東魏)
[0046a03] (乙卯)[9]大同元   大統元(寶炬立[10]改元。是文帝。宇文黑泰輔政為大丞相)   二(文殊問菩提經二卷。菩提流支[11]出)
[0046a04] (丙辰)二   二(四月甘露降。秋穀不熟。民饑死者半)   三
[0046a05] (丁巳)三   三   四
[0046a06] (戊午)四   四(納[12]茹皇后)   元象元(迦葉等經三部七卷。月婆首那出。般若流支亦[]出)
[0046a07] (己未)五   五   興和元[13](正法念經七十卷。般若流支出)" ver="030 150 ">(正法念經七十卷。般若流支出)
[0046a08] (庚申)六   六   二(總[14]計天下僧尼大數。二百萬[15]矣寺三萬有餘。此去延[16]昌未滿三十年。承明出六[17]十[18]年)
[0046a09] (辛酉)七   七   三(解脫戒[19]本一卷。謗佛經[20]一卷。業成就論一卷[21]等。並般若流支[22]出)
[0046a10] (壬戌)八   八   四
[0046a11] (癸亥)九   九   武定元
[0046a12] (甲子)十   十(正[23]月詔寬刑罰。廣學業。敦禮教。斷草書。去文存質)   二
[0046a13] (乙丑)十一   十一   三
[0046a14] (丙寅)中大同元   十二   四
[0046a15] (丁卯)太清元   十三   五
[0046a16] (戊辰)(侯景背魏奔梁。[24]梁封為河南王)   十四   六
[0046a17] (己巳)(侯景作逆。五月[25]帝崩簡文立。景為丞相總萬機)   十五(詔依古禮男女異路)   七(東魏禪高齊)
[0046a18] (庚午)大寶元(湘東王在江陵。簡文密詔以王為相國丞[26]制)   十六   齊天保元(歡第二子洋立。是為文[27]宣[28]帝)
[0046a19] (辛[29]未)(天正元景廢帝立[30]暕。改元[31]太始元。景[32]殺暕自立。改[33]元)   十七   二
[0046a20] (壬[34]申)(承聖元湘東在[35]江。陵即帝位改元天正元。武陵在蜀即位[36]又改元)   前[37]元(廢帝立)   三
[0046a21] (癸酉)[38]二   二(四月命大將軍魏安公[39]尉遲向伐蜀[40]八月擒秦王肅撝[41]送長安)   四
[0046a22] (甲戌)(十一月平江陵地入嶽陽。是為後梁附庸國也)   後[42]元(齊王廓立。十月命柱國燕[43]國公討[]江陵殺湘東[44]王)   五
[0046a23] (乙亥)(三月送梁國圖籍墳典來長安[45]為西魏所滅)   二   六
[0046a24] (丙子)五   陳永定元(霸先立承梁末。仍都建康)   七
[0047a01] (丁丑)愍帝覺(宇文黑[1]泰子稱[2]周元)   二(無上依經二卷真諦出)   八(月燈[3]三昧經十一卷。[4]那連提耶舍出)
[0047a02] (戊寅)(廢覺立覺庶兄[5]毓。是為明帝。稱武成[6]元)   三[世]'>[出>世]阿…真諦出〕十字-【宋】【元】【明】">7](立世阿毘曇十卷真諦出)" ver="050 070 080 150 ">(立世阿毘曇十卷真諦出)   九(大悲經五[8]卷耶舍出)
[0047a03] (己卯)二[9](武成元)" ver="030 050 070 080 150 ">(武成元)   四   十[10](乾明元正月洋子殷立皇建元八月洋弟演立)
[0047a04] (庚辰)(武帝邕立明帝弟)   天嘉元([11]蒨立)
[0047a05] (辛巳)[12]武帝邕[13](武帝邕立明帝之弟)" v150="(保定元)" ver="030 050 080 150 " v080="(武帝)">(保定元)   二   大寧[]元(演薨弟湛[14]立)
[0047a06] (壬午)二   三   河清元
[0047a07] (癸未)三   四(攝大乘論十五卷真諦出[15]或十二卷)   二
[0047a08] (甲申)(佛頂[呪+(經)【三】" mod="呪+(經)【宋】【元】【明】">16]呪經" v070="呪經" v150="呪" ver="050 070 080 150 " v080="呪經">并功能一卷。闍那耶舍出)   五   三(法勝[17]阿毘曇七卷。那連提耶舍出)
[0047a09] (乙酉)五   六(勝天王般若經七卷。月婆首那出)   天統元(湛子緯立)
[0047a10] (丙戌)天和元   天康元(頊立)   二
[0047a11] (丁亥)二   光大元   三(月藏經十二卷。[18]那連耶舍出)
[0047a12] (戊子)三   二   四([19]菩薩見實三昧經十四卷。[]那連耶舍出)
[0047a13] (己丑)(婆羅門天文二十卷。達摩流支[冡宰字文護)+出【三】" mod="(為大冡宰字文護)+出【宋】【元】【明】">20]冡宰字文護出" v070="為大冡宰字文護出" v150="出" ver="050 070 080 150 " v080="為大冡宰字文護出">出)   []太建元   五
[0047a14] (庚寅)(大乘同性經四卷。闍那耶舍出)   二   武平元[21](大雲輪請雨經一卷沙門圓明筆受闍那提耶舍出)" ver="030 050 070 080 150 ">(大雲輪請雨經一卷沙門圓明筆受闍那提耶舍出)
[0047a15] (辛卯)(定意天子[22]所問經五卷。闍那耶舍出)   三   二
[0047a16] ([23]壬辰)建德元([24]如來智不思議經三卷寶積經三卷闍那崛多出)   四   三
[0047a17] (癸巳)二   五   四
[0047a18] (甲午)(廢二教毀浮圖)   六   五
[0047a19] (乙未)四   七   六(沙門智周等一十一人。往西域尋求佛經論等)
[0047a20] (丙申)五   八   隆化元
[0047a21] (丁酉)六   九   承光元(緯子恒立為周所滅。封緯為溫國公)
[0047a22] (戊戌)宣帝[25]贇(武帝子。稱宣政元)   十
[0047a23] (己[26]亥)(大成元正月改大象元二月改)   十一
[0047a24] (庚子)[27]二(靜帝闡立。宣帝子。禪大隋[28]即興三寶)   十二
[0048a01] (大隋)(辛丑)開皇元([1]春奉璽禪隋。冬[2]沙門智周等齎婆羅門[3]經論二百六十部應運來[4]至[勅旨…翻譯〕九字-【三】" mod="〔勅旨…翻譯〕九字-【宋】【元】【明】">5]勅旨付司訪人令翻譯" ver="050 070 080 150 ">旨付[6]司訪人令翻[7]譯)   十三
[0048a03] (壬寅)[勅付有司令崇翻譯即召道俗依而聚集)【三】" mod="二+(勅付有司令崇翻譯即召道俗依而聚集)【宋】【元】【明】">8]勅付有司令崇翻譯即召道俗依而聚集" v070="二勅付有司令崇翻譯即召道俗依而聚集" v150="二" ver="050 070 080 150 " v080="二勅付有司令崇翻譯即召道俗依而聚集">二(業報差別經一卷。洋川郡守曇法智出。[9]象頭精舍經一卷。大乘[10]方廣總持經一卷。毘尼[11]多流支出)   十四
[0048a05] (癸卯)[12]三([13]牢固[14]女經一卷。百佛名經一卷。大莊嚴法門經[15]二卷。德護長者經二卷。[16]等四部合六卷。並那連提耶舍出)   至德元([17]正月十日頊子叔寶立)
[0048a06] (甲辰)(蓮華面經二卷。大雲輪請雨經二卷。力莊嚴三昧經三卷。[18]等三部七卷。並那連提耶舍出)   二
[0048a07] (乙巳)(大方等日藏經十五卷。從四年五月起[19]首翻[20]至五年二月方訖。那[21]連耶舍出)   三
[0048a08] (丙午)(大集經六十卷沙門僧就合[22]大威燈[23]經八佛名[24]號[25]經[26]希有校[27]量經[28]善恭敬師經文殊尸利行經合五經并闍那崛多出)   四
[0048a09] (丁未)(虛空孕菩薩經。[29]二卷如來方便善巧咒經[30]一卷。不空索觀世音心咒經[]一卷金剛場陀羅尼[31]一[32]卷四部合[33]五卷並[34]闍那崛多出)   五
[0048a10] (戊申)([35]佛本行集經凡六十卷。七年七月起[]首至此[36]年得十卷[37]善恭敬善巧咒等經崛多出)   六([38]為大隋晉王所滅。自是九州[39]復一統矣)
[0048a11] (己酉)([40]佛本行集經又出一十五卷) (庚戌)(佛本行集經[41]又出二十[42]卷) (辛亥)十一([43]佛本行集經又出[44]一十五卷凡首尾五年方訖六十卷並闍那崛多譯[45]月上女經善思童子[46]等二經) (壬子)十二(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闍那崛多出) (癸丑)十三(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四童子[47]三昧經三卷[48]並闍那崛多出) (甲寅)十四(諸佛護念經十卷。賢護菩薩經六卷。並[]闍那崛多出 沙門法經二十大德。撰眾經目錄七卷 有司撰眾經法式十卷制約僧尼) (乙卯)十五([49]大威德[50]陀羅尼經二十卷。觀察諸法行經四卷。諸法本無經三卷。譬喻王經二卷。[51]發覺淨心經二卷。並闍那崛多[52]譯) (丙辰)十六(金光明經囑累一品。闍那崛多[53]譯) (丁巳)十七(金光明經前後三翻。今總為一部八卷。沙門寶貴合。開皇已來新所譯經並此年正月二十四日奏聞) (戊午)十八[54](超世經十卷崛多出)" ver="030 050 070 080 150 ">(超世經十卷崛多出) (己未)十九[55](三聚經二卷崛多等出)" ver="030 050 070 080 150 ">(三聚經二卷崛多等出) (庚申)二十[56](十月三日夜後分地大震)" ver="030 050 070 080 150 ">(十月三日夜後分地大震) (辛酉)仁壽元(正月一日改) (壬戌)二 (癸亥)三 [57](甲子)四 (乙丑)大業元煬帝廣立[58](高祖文帝第二子在位十三年)" ver="050 070 080 150 ">(高祖文帝第二子在位十三年) (丙寅)二 (丁卯)三 (戊辰)四 (己巳) (庚午)六 (辛未)七 (壬申)八 (癸酉)九[59](穿汴河日使百萬人米斗一千文)" ver="050 070 080 150 ">(穿汴河日使百萬人米一千文) (甲戌)十 (乙亥)十一 (丙子)十二 (丁丑)十三
[0049a01] [1](大唐)戊寅 (武德元)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ver="050 070 080 150 ">(大唐)戊寅 (武德元)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huiqian 2009-10-13 17:41
 
歷代三寶紀卷第四(譯經後漢)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0049b05] 後漢錄者。光武皇帝第四子莊繼立。[4]諡為孝明帝。至永平七年夜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飛空而至。光明赫奕照於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進奉對云。臣聞西方有神名佛。陛下所見將必是乎。帝以為然。欣感靈瑞詔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四人。往適天竺。於月支國遇[5]攝摩騰。寫得佛經四十二章并獲畫像。載以白馬還達雒陽。因起伽藍名白馬寺。諸州競立報白馬恩。長安舊城青門道左二百餘步中興寺右。即是白馬寺之遺基。於即翻譯四十二章經。緘置蘭臺石室閣內。自爾釋教相繼雲興。沙門信士接踵傳譯。孝桓帝世[6]又以金銀作佛形像。至孝靈帝光和三年。遣中大夫於雒]">[[名*隹]>雒]陽佛塔寺中。飯諸沙門。懸繒燒香散華燃燈。光和七年。張角等謀誅其逆黨內外姻屬。諸事老子妖巫醫卜並皆廢之。其有奉佛五戒勿坐。自秦世沙門釋利防。及前漢劉向校書天閣已來。至此始有定錄。經則四十二章為首。人則迦葉摩騰最初。迄於獻帝建安末齡。其間一百五十二年。歷十一主。華[7]戎道俗十有二人。兼摭舊遺更補先闕。並古失譯。合出經律三百[8]五十[9]九部。四百[10]二十七卷。為後漢錄運乎斯軸。庶有披覽鑒[11]瞻古今。時代散聚經典離合。明揚盛化法寶備焉。
  • (後漢)沙門迦葉摩騰 一部一卷經
  • 沙門竺法蘭 五部十三卷經
  • 沙門安世高 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經律
  • 沙門支婁迦讖 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經
  • 優婆塞都尉安玄 二部三卷經
  • 沙門竺佛朔 二部三卷經
  • 沙門支[12]曜 十一部十二卷經
  • 沙門康巨 一部一卷經
  • 清信士嚴佛調 七部十卷經
  • 沙門康孟詳 六部九卷經
  • 沙門釋曇果 一部二卷經
  • 沙門竺大力 一部二卷經
  • 諸失譯經 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經
[0049d02] 後漢四十二章經一卷
[0049d03] 右一經[13]一卷。明帝世中天竺國婆羅門沙門迦葉摩騰譯。或云竺攝摩騰。或直云攝摩騰。群錄互存未詳孰是。既未審知定何是姓何者是名。先來弗譯所以備彰。騰[14]隣國興師。兵戈不戢。迄將踐境輒有事礙。於是疑有異術。密遣覘觀。使人還云。彼國君臣講習大乘金光明等經。經言。說此法地神王護之。緣是隣國請和求法弘通大乘。自爾南渡漸於此矣" ver="030 150 ">幼而敏悟兼有風姿。博學多聞。特明經律。思力精拔。探索幽深。敷文析理每有新義。當時學徒未之附也。法師遊乎天竺。西北有一小國。其國宗奉焉。俄而國興師。兵戈不戢。迄將踐境輒有事礙。於是疑有異術。密遣覘觀。使人還云。彼國君臣講習大乘金光明等經。經言。說此法地神[15]王護之。緣是國請和求法弘通大乘。自爾南渡漸於此矣。永平年隨逐蔡愔至自洛邑。於白馬寺翻出此經。依錄而編。即是漢地經之祖也。舊錄云。本是外國經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經[16]一十八章。道安錄無出。舊錄及朱士行漢錄僧祐出三藏集記。又載但大法初傳人未歸信致使摩騰蘊其深解不復多翻。後卒雒]">[[名*隹]>雒]陽。載其委曲備朱士行漢錄及高僧[1]名僧等傳諸雜[2]記[3]錄。寶唱又云。是竺法蘭譯。此或據其[4]與攝摩騰同[5]時來耳。
[0050a04] 佛本行經五卷
[0050a05] 十地斷結經四卷(或八卷見朱士行漢錄)
[6](一本無藏字)佛本生經二卷(見名僧傳)"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見別錄" v070="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見別錄" v030="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見別錄"> [0050a06] 法海藏經[7]三卷(一本無藏字)
[0050a07] 佛本生經[8]二卷[9](見名僧傳)" ver="030 150 ">(見[10]名僧傳)
[0050a08] [11](見別錄)"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法海藏經三卷一本無藏字佛本生經二卷見名僧傳" v070="法海藏經三卷一本無藏字佛本生經二卷見名僧傳" v030="法海藏經三卷一本無藏字佛本生經二卷見名僧傳">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見別錄)
[0050a09] 右五部合一十[12]六卷。中天竺國沙門竺法蘭。[13]少而機悟淹雅博愛多通。禪思毘尼莫不究竟。誦經百餘萬言。學徒千餘人。居不求安常懷弘利。戒軌嚴峻眾莫能闚。聞漢使愔來訊訪漢地佛法。遂有心輕舉。國王不聽。[14]密與騰同來。[15]間行後至。明帝世翻初共騰出四十二章。騰卒。蘭自譯。昔漢武帝穿昆明池。底得[16]灰墨。問東方朔。朔云。可問西域梵人。法蘭既至。時以追問。蘭曰。此是劫燒之[]灰。朔言有徵。信者甚眾。又秦景使還於月支國得。優填王栴檀像師第四畫樣來至雒]">[[名*隹]>雒]陽。帝即令圖寫供養。自爾丹素流演迄今。
[0050a21] 修行道地經七卷(或六卷。初出漢永康元年譯支敏度制序。見寶唱錄及別錄。或云順道行經)
[0050a22] 法句經四卷
[0050a23] 大僧威儀經四卷(右二經。並見別錄。新附別有異出。[17]本小不同。祐失譯分為兩[18]部二卷。[19]即此別錄合者是)
[0050a25] 五十校計經二卷(或云明度校[20]計元嘉元年出。見朱士行漢錄。[21]僧祐錄同)
[0050a26] 雜四十四篇經二卷(或云雜經。四十四篇。既不顯名未知何經。道安云。出增一阿含。[22]祐錄載)
[0050b01] 七處[23]三觀經二卷(元嘉元年譯。見朱士行漢錄。道安云。出雜阿含。[24]見祐錄同)
[0050b02] 十報經二卷(舊錄[25]載云出長阿含。[]見祐錄[26]亦名多增道章經)
[0050b03] 大道地經二卷(初出。道安注解云。是修行經抄。元外國略。本或無大字。出長阿含。見祐錄)
[0050b04] 道意發行經二卷([27]或一卷。[28]出長阿含。見道安及僧祐錄)
[0050b05] 禪經二卷(初出。見別錄)
[0050b06] 安般守意經二卷(或一卷道安云。小安般。見朱士行漢錄。[29]及僧祐[30]李廓錄同)
[0050b07] 無量壽經二卷(初出。見別錄。[31]元魏世沙門曇鸞論[32]偈注解)
[0050b08] 陰持入經一卷(別錄云陰持入道安注解。見朱士行漢錄及祐錄)
[0050b09] 百六十品經一卷(舊錄云。增一阿含百六十章經。見僧祐錄)
[0050b10] 大十二門經一卷(別錄云。二卷。出長阿含。道安注解見寶唱及[33]祐錄)
[0050b11] 小十二門經一卷(出長阿含。見寶唱及僧祐錄)
[0050b12] 人本欲生經一卷([氷壽【三】【宮】" mod="元嘉=氷壽【宋】【元】【明】【宮】">34]氷壽" v150="元嘉"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氷壽" v070="氷壽" v030="氷壽">元嘉二年譯出長阿含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道安注解)
[0050b13] 阿毘曇五法經一卷(舊錄云。阿毘曇五法行經。出長阿含。見祐錄)
[0050b14] 七法經一卷(舊錄云。阿毘曇七法行經。出長阿含。[35]或云七法行見祐錄)
[0050b15] 普法義經一卷(元嘉二年譯出。亦名具法行經。出長阿含見朱士行[36]漢錄及祐錄)
[0050b16] 漏分布經一卷(道安云。出長阿含。見朱士行漢錄及祐錄[37]亦出中阿含)
[0050b17] 四諦經一卷(道安云。出長阿含。[38]或云出中阿含初出見祐[39]錄)
[0050b18] 九橫經一卷(出雜阿含)
[0050b19] 八正道一卷([40]右二經并出雜阿含。見朱士行漢錄及祐錄[41]三藏記)
[0050b20] 大安般經一卷(或二卷。道安注解。見祐錄。[42]或云大安般集經)
[0050b21] 思惟要略經一卷(或直云思惟經。見祐錄)
[0050b22] 十二因緣經一卷(亦[43]云聞城十二因緣經。初出見祐錄)
[0050b23] 五陰喻經一卷(舊錄云。五陰譬喻經。見朱士行漢錄及[44]僧祐錄。出雜阿[45]含)
[0050b24] 轉法輪經一卷(或云法輪經。見釋道安及僧祐錄出雜阿含)
[0050c01] 流攝經一卷(舊錄云。一切流攝。亦云一切流攝守。吳錄云流攝守因。亦云受[46]因。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錄。出中阿含)
[0050c03] 是法非法經一卷(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47]錄出中阿含)
[0050c04] 法受塵經一卷(見僧祐錄)
[0050c05] 十四意經一卷(舊錄云。菩薩十四意經。見僧祐錄)
[0050c06] 本相[48]猗致經一卷(出中阿含。吳錄云。大相[]猗致與緣本致經同。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49]及三藏集記)
[0050c08] 阿毘曇九十八結經一卷(見僧祐錄)
[0050c09] 禪行法想經一卷(見僧祐[50]錄及寶唱錄。[51]三藏記)
[0050c10] 禪行三十七品經一卷(見寶唱錄[52]或無禪行字。及僧祐[53]錄)
[0050c11] 難提迦羅越經一卷(見僧祐錄)
[0050c12] 獨富長者經一卷(亦云獨富長者財物無付經。亦云無子付[54]囑。出雜阿含四十六卷)
[0050c13] 長者[[怡-台+夭]【宮】" mod="懊+(夭)【宋】*【元】*【明】*,=[怡-台+夭]【宮】">55][怡-台+夭]">懊惱三處經一卷(亦云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亦直云三處惱經)
[0050c14] [56]申起長者悔過經一卷(亦云申越長者悔過供佛經。申越[]申起。未知何定)
[0050c15] 佛為那拘說根熟經一卷(亦云為那拘羅長者說根熟經)
[0050c16] 長者兄弟詣佛經一卷(亦云長者梨師達多兄弟二人往佛所經。出中阿含)
[0050c17] 佛神力救長者子經一卷
[0050c18] 阿那邠[祁]'>[郝>祁]=邸【元】【明】">57]祁化七子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0050c19]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六十卷。亦直云十支經)
[0050c20] 無畏離車白阿難經一卷(出雜阿含二十一卷)
[0051a01] 願經一卷(亦云最勝長者受咒願經)
[0051a02] 長者子制經一卷
[0051a03] 郁伽居士見佛聞法醒悟經一卷(亦云修伽陀居士佛為說法得[1]惶悟經。出雜阿含)
[0051a05] 得非常觀經一卷(亦云長者夜輸得非常觀經)
[0051a06] 舍頭諫經一卷(初出。見舊錄亦云舍頭諫太子明二十八宿經。亦云太子明星二十八宿經。亦云虎耳經)
[0051a08] 出家因緣經一卷(亦云佛說出家[2]因緣經)
[0051a09] 佛度旃陀羅兒出家經一卷
[0051a10] 純陀沙彌經一卷(或作沙門字。或作淳字。出雜阿含二十四卷)
[0051a11] 外道出家經一卷
[0051a12] 精[3]進四念處經一卷(出雜阿含二十九卷)
[0051a13] 父母恩[4]勤報經一卷(一云難報出中阿含)
[0051a14] 禪思滿足經一卷(出[5]雜阿含)
[0051a15] 數息事經一卷 禪法經一卷
[0051a16] 禪祕要經一卷([6]或無祕字出禪[7]要祕密治病[8]經)
[0051a17] 世間言美色經一卷(出雜阿含二十四卷)
[0051a18] 一切行不恒安住經一卷(出雜阿含三十四卷)
[0051a19] 人受身入陰經一卷(出修行道地經第一卷)
[0051a20] 多倒見眾生經一卷(或無多字。出[9]出曜經第十六卷)
[0051a21] 人身四百四病經一卷(出修行道地經第一卷)
[0051a22] 人病醫不能治經一卷(出修行道地經)
[0051a23] 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
[0051a24] 斫毒樹復生經一卷(出出曜經)
[0051b01] 犯戒罪報輕重經一卷
[0051b02]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一卷
[0051b03] 阿練若習禪法經一卷([10]出菩薩禪法第一卷)
[0051b04] 四百三昧名經一卷
[0051b05] 自誓三昧經一卷(內題云。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初出。與護[11]出大同小異)
[0051b06] 流離王經一卷([12]出增一阿含。[13]初出與護出小異)
[0051b07] 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初出)
[0051b08] 迦葉[14]結經一卷 罵意經一卷
[0051b09] 處處經一卷
[0051b10] 佛為頻頭婆羅門說像類經一卷(出雜阿含[15]第十一卷)
[0051b11] 婆羅門問佛布施得福經一卷
[0051b12] 佛為調馬聚落主說法經一卷(出雜阿含三十[16]二卷)
[0051b13] 婆羅門行經一卷(出中阿含三十九卷)
[0051b14] 豆遮婆羅門論[17]議出家經一卷(出雜阿含四十二卷)
[0051b15] 佛為事火婆羅門說法悟道經一卷(出雜阿含)
[0051b16] 婆羅門虛偽經一卷(出雜阿含三十卷)
[0051b17] 佛化大興婆羅門出家經一卷(出雜阿含。或作大與[18]字)
[0051b18] 佛為阿支羅迦葉說自他作苦經一卷[19](出增一阿含)" ver="030 050 070 080 150 ">(出增一阿含)
[0051b19]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0051b20] 四吒婆羅門出家得道經一卷(出雜阿含四十四卷)
[0051b21] 佛為憍慢婆羅門說偈經一卷[20](出雜阿含)" ver="030 150 ">(出雜阿含)
[0051b22] 婆羅門服白經一卷(出雜阿含二十八卷)
[0051b23] 婆羅門問世尊將來世有幾佛經一卷(出雜阿含)
[0051b24] 婆羅門避死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0051c01] 佛為婆羅門說耕田經一卷(出雜阿含或無田字)
[0051c02] 七老婆羅門請為弟子經一卷
[0051c03] 婆羅門通達經論經一卷(出雜阿含[21]第二十五卷)
[0051c04] 佛覆裸形子經一卷(出生經。一[]云審裸形子經。[22]審與覆此字誤未知何)
[0051c05] 婆羅門解知眾術經一卷(出雜阿含)
[0051c06] 佛為婆羅門說四法經一卷(出雜阿含第二卷)
[0051c07] 佛為年少婆羅門說知善不善經一卷
[0051c08] 如幻三昧經一卷(或二卷) 安般經一卷
[0051c09] 內藏經一卷(元嘉二年十月[23]出是第一譯。一名內藏百品。或百寶。見朱士行漢錄)
[0051c10] 五門禪要用法經一卷(初出)
[0051c11] 水喻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浮木譬喻經一卷
[0051c12] 喻經一卷(出六度集)
[0051c13] 提婆達生身入地獄經一卷(出出曜經)
[0051c14] 摩那祇女人誹佛生身入地獄經一卷
[0051c15] 鬼問目連經一卷
[0051c16] 十八地獄經一卷(或云十八泥犁)
[0051c17] 地獄罪人眾苦經一卷
[0051c18] 地獄報應經一卷(或云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0051c19] 目連見眾生身毛如箭經一卷(出雜阿含[24]第十九卷)
[0051c20] 摩訶衍精進度中罪報品經一卷
[0051c21] 尊者薄拘羅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八卷)
[0051c22]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卷(亦云阿難問事[25]佛經。亦云[26]事佛吉凶經)
[0051c23] 迦旃延無常經一卷(出生經第[27]二卷)
[0051c24] 當來變滅經一卷 太子[28]墓魄經一卷
[0052a01] 四不可得經一卷(或無可字)
[0052a02] 堅心正意經一卷[1a](亦云堅心經亦云堅意經)" ver="030 150 ">([1b]亦云堅心經[]亦云堅意經)
[0052a03] 分明罪福經一卷
[0052a04] 多增道章經一卷(舊錄無道字。亦云異出十報法[2]出長阿含)
[0052a05] [木*奈]女祇域經一卷 金色女經一卷
[0052a06] 摩鄧女經一卷(或云摩鄒[3]女)
[0052a07] 前世爭女經一卷(出生經)
[0052a08] 承事勝己經一卷 悔過法經一卷
[0052a09]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 太子夢經一卷
[0052a10] 小般泥洹經一卷(見別錄)
[0052a11] 慈仁不殺經一卷
[0052a12] 阿難同學經一卷[4](出增一)" ver="030 150 ">(出增[5]一)
[0052a13] 商人脫賊難經一卷
[0052a14] 過去彈琴人經一卷(出雜阿含四十八卷)
[0052a15]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一卷(初出[6]出長阿含)
[0052a16] 世間強盜布施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0052a17] 商人子作佛事經一卷(出長阿含)
[0052a18] 賊經一卷 卒逢賊結衣帶經一卷
[0052a19] 梵天詣婆羅門講堂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0052a20] 五陰成敗經一卷(出修行道地經)
[0052a21] 八光經一卷 五戰人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0052a22] 五法經一卷(見僧祐錄)
[0052a23] [7]五行經一卷 三毒經一卷
[0052a24] 阿含正行經一卷 良時難遇經一卷
[0052a25] 求離牢獄經一卷 蓮華女經一卷
[0052b01] 孤母喪一子經一卷
[0052b02] 昔有二人相愛敬經一卷(出出曜經)
[0052b03] 住陰持入經一卷(亦云[8]除持入。或二卷)
[0052b04] 鏡面王經一卷(出六度集) 子命過經一卷(出生經)
[0052b05] 健陀國王經一卷(或無國字)
[0052b06] 歎寶女經一卷(亦云舍利弗歎寶女說不思議經)
[0052b07] 大迦葉遇尼乾子經一卷(出長阿含)
[0052b08] 正齋經一卷
[0052b09] 阿那律思惟目連神力經一卷
[0052b10]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9]問法身經一卷(亦云遺日寶積三昧文殊師利問法身經)
[0052b12] 舍利弗問寶女經一卷
[0052b13] 月燈三昧經一卷(出大月燈三昧經)
[0052b14] 阿難[10]惑經一卷(出人本欲生經)
[0052b15] 佛印三昧經一卷
[0052b16] 迦葉[11]詰阿難經一卷(亦云迦葉責阿難雙度羅漢喻經。初出)
[0052b17] 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
[0052b18] 空淨天感應三昧經一卷(舊錄云。空淨三昧經)
[0052b19] 情離有罪經一卷(世注為疑)
[0052b20] 藥王藥上菩薩觀經一卷
[0052b21] 義決律一卷(亦云[12]藏決律法行道安云。出長阿含。或有經字者見僧祐錄。凡三十四部。合[13]四十卷。自餘雜出附)
[0052b23] 右一百七十六部。合一百九十七卷。安息國王太子名清字世高。次當嗣王[14]位讓位與叔。既而捨國剃落出家。懷道遊方弘化為務。孝桓帝世建和二年。振錫來儀至乎[15]洛邑。少時習語大通華言。慨法化微廣事宣譯。到靈帝世二十餘年。其釋道安錄僧祐出三藏[16]集記慧皎高僧傳等。止云世高翻三十九部。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者皆亹亹然而不[勌【三】【宮】" mod="倦=勌【宋】【元】【明】【宮】">17]勌" v150="倦"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勌" v070="勌" v030="勌">倦焉。房廣詢求究檢眾錄紀述。世高互有出沒。將知權隱顯多途。或由傳者頗致乖舛。量傳所載三十九部。或但[18]路出自燉煌來屆止京邑。靈帝之末關中擾攘。便渡江南。達人見機在所便譯。得知他處闕而未傳。又其傳末果云。而古舊錄所載之者。此世高刪正前譯不必全翻。今總群篇。備搜雜記。有題注者。多是河西江南道路隨逐因緣從大部出。錄目分散未足致疑。彼見故[19]存此寧不纘。敢依[20]集編緝而[21]維之。冀廣法流知本源注。欲識其具諸傳詳。
[0052c15] 大集經二十七卷(初出見李廓錄)
[0052c16] 般若道行品經十卷(初出。亦[22]云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或八卷。光和二年十[23]月八日[24]出見[25]支[26]敏度[27]錄及[28]僧祐錄)
[0052c18] 首楞嚴經二卷(中平三年二月八日[29]出是初譯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30]錄三藏記吳錄又云三卷)
[0052c20] 伅真陀羅尼經二卷(初出。[31]安錄元舊錄云伅真陀羅尼王經。見朱士行漢錄及僧祐[32]錄)
[0052c22] 阿闍世王經二卷(初出。道安云。出長阿含。見僧祐[33]錄)
[0052c23] 佛國經二卷(建[34]和元年[35]譯是第一出。見朱士行漢錄。亦云阿[閦=闍【明】">36]閦" ver="080 150 ">佛剎諸菩薩學成品經。亦云[37]可佛經或一卷。祐錄亦載)
[0052c25] 無量清淨經二卷(亦云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見[38]吳錄)
[0052c26] 孛本經二卷(初出見僧祐錄)
[0052c27] 般舟三昧經二卷(光和二年[39]十月八日譯[40]初出。見聶道[41]錄吳錄及三藏記舊錄云大般舟三昧經)
[0053a02] 古品[1]遺日說般若經一卷(出方等部。一名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名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寶積經。見[2]僧祐錄)
[0053a04] 寶積經一卷(光和二年[3]譯第一出道安云摩尼寶經。或二卷。見舊錄[4]及士行[5]錄三藏集記等)
[0053a06] 問署經一卷(亦云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道安云出方等部見吳錄及祐[6]三藏記)
[0053a07] 梵般泥洹經一卷([7]舊錄云胡般今改為梵初出。或二卷見朱士[8]行錄及三藏[9]集記)
[0053a08]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10]亦直云阿闍世王經)
[0053a09] 兜沙經一卷(見吳錄及三[11]藏記)
[0053a10] 內藏百品經一卷(第二出。與世高譯者小異。舊錄云。內藏百寶經。道安云。出方等部遍校群[12]錄並云百寶無百品。故知即[13]是此[14]經)
[0053a12] 大方便報恩經一卷(見吳錄)
[0053a13] 光明三昧經一[15]卷(安錄[16]無見吳錄及三藏記)
[0053a14] 禪經一卷(見別錄)
[0053a15] 雜譬喻經一卷(凡十一事。祐[17]錄云失譯。今檢見別錄故載之)
[0053a16] 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緣經一卷(此[18]王是佛滅[19]後百三十年[20]六月王方出。故非佛說。一本無經字祐錄有。[21]四十四部)
[0053a18] 右二十一部。合六十三卷。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亦直云支讖。桓靈帝世建和歲至中平年。於洛陽譯。河南清信士孟福張蓮等筆受。而舊譯云胡般泥洹者。未詳胡字。竊觀上代有經已來賢德筆受。每至度語無不稱云譯胡為漢。[22]胡乃西國邊俗。漢是東方。一號且九州地喚[23]於西方總言天[24]竺[25]故漢書言身毒國也身毒即天竺。有中天竺。即佛生處天竺地也。有東[26]有西有南有北。故云五天。而彼五天目此[27]東國總言[28]脂那。或云真丹[29]或作震旦。此蓋[30]取聲有楚夏耳。若當稱漢。漢止劉氏。[31]前漢後漢兩代一號。後[32]漢禪魏。[33]魏弱三分政有吳蜀。魏雖吞蜀還復禪晉。自晉統馭十割九州地各有主。譯經依處人處既異翻則不同。須依帝王稱謂甄別。今為此錄悉依正之。又胡[34]既是西[35]域邊俗。類此氐羌蠻夷[[狂-王+巢]=獽【三】【宮】" mod="[狂-王+巢]=獽【宋】【元】【明】【宮】">36][狂-王+巢]"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獽" v070="獽" v030="獽">[狂-王+巢]獠。何有經書。乃云胡語。[37]創標胡言模楷世間誰之過歟。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羅門是總稱為梵。梵者清淨承胤光音。其光音天梵[38]之最下。劫初[39]成就水竭地乾下[40]食地肥。[麁重不能飛=者身重不【三】【宮】" mod="身體麁重不能飛=者身重不【宋】【元】【明】【宮】">41]麁重不能飛"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者身重不" v070="者身重不" v030="者身重不">身體重不能飛去。因即[42]生人。[43]緣本祖宗故稱為[44]梵。是以[45]應作梵語梵書。漢語譯經人未剃落。魏朱士行創首出家服法為僧猶稱俗姓。吳晉相踵弗革其風。逮自符秦有釋道安。獨拔當時居然超悟。[46]道俗欽仰眾若稻麻。云既剃[47]除紹繼釋[48]種子而異父豈曰[49]相承。今[50]者出家宜悉稱釋。及[51]後經至翻四[52]阿含。其文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釋種。眾咸歎伏(四姓者。一剎帝利。此是王種。二婆羅門。是[53]高行人。三毘舍。如此[54]土士民。[55]四首[56]陀。為卑下。如此皂隸)[57]然安正當晉秦之世。刊定錄目刪注群經。自號彌天楷模季葉。猶言譯胡為秦。有五失[58]本三不易。此亦崑山一[59]礫未盡美焉。但上代來有胡言處。今錄並以梵字[60]代之。庶後哲善[61]言得其[62]真正者也。
[0053b26] 法鏡經兩卷(或一卷。嚴佛調筆受。康僧會注。見僧祐錄)
[0053b27] 斷十二因緣經一卷(亦云阿含口解十二因緣[63]經。亦直云阿含口解經。亦云安侯口解經祐。云。世高[64]譯今檢群錄。乃是安玄。[65]譯)
[0053c01] 右二部合三卷。安息國優婆塞都尉安玄。靈帝末世遊賈雒陽。因遇佛調即共翻譯。世亦號為安侯騎都尉。[66]云祐稱世高。此是姓同相濫[67]涉耳。高乃國王之[68]太子[69]也應嗣。故讓玄職號為侯。直據經題。居然可驗。[70]以不細尋致合論耳。
[0053c07] 般舟三昧經二卷(舊錄云。大般舟三昧經。或一卷。第二出。見高僧傳)
[0053c08] 道行經一卷(嘉平元[71]年譯。見朱士行漢錄及三藏記。道安云是般若抄。外國高明者所撰。安為之注并序)
[0053c10] 右二部合三卷。天竺沙[72]門佛朔。靈帝之世齎道行經來適洛陽。轉梵為漢。譯人時滯。雖有失旨。然其[73]音句棄文存質。深得經意。後光和中更譯般舟。讖為傳語。孟福張蓮等筆受。文少勝前。
[0053c15] 小本起經二卷(或云修行本起。或云[74]宿行。近來加小字耳。見舊錄及高僧傳)
[0053c16] 成具光明經[75]一卷(或云成具光明三昧。或云成具光明定意。見朱士行支敏度僧[76]祐慧皎等四錄)
[0053c18] 賴吒和羅經一卷(初出道安云。出方等部)
[0054a01] 馬有八態經一卷(一名馬有八態譬人[1]經。一名馬有八[2]弊惡態[3]經。出雜阿含三十四卷)
[0054a03] 首至問佛十四事經一卷(或無佛字)
[0054a04] 聞城十二因緣經一卷(第二出。與世高譯十二因緣經小異)
[0054a05] 墮落優婆塞經一卷 小道地經一卷
[0054a06] 馬有三相經一卷(出雜阿含)
[0054a07] 阿那律八念經一卷(或直云八念經。見舊錄)
[0054a08] [4]摩訶摩耶經一卷(或[5]直云摩耶經或二卷)
[0054a09] 右一十一部合一十二卷。西域沙門支[6]曜。靈帝世中平年。於雒陽譯其七部。是吳錄所載。
[0054a11] 問地獄事經一卷(見朱士行漢錄)
[0054a12] 右一經一卷。外國沙門康巨。靈帝中平四年。於洛陽譯。並言直理詣不加潤飾。
[0054a14] 古維摩詰經二卷(初出。見古錄及朱士行漢錄)
[0054a15]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7]二卷(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經。或[8]一卷)
[0054a17]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或無菩薩字[9]亦一卷)
[0054a18] 思意經一卷(亦云益意經)
[0054a19] 內六波羅蜜經一卷(亦云內外者道安云出方等部)
[0054a20] 迦葉詰阿難經一卷(第二出。見岑號及寶唱[10]二錄。與世高出迦葉責阿難雙度羅漢喻經。大同小異)
[0054a22] 十慧[11]經一卷(佛調自撰出并注序。亦云沙彌十[12]慧。見僧祐寶唱及高僧傳等三錄)
[0054a23] 右七部合一十卷臨淮。清信士嚴佛調當靈。帝世在雒陽出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美見述後代焉。
[0054a26] 太子本起瑞應經二卷(初出。亦云瑞應本起經。亦云中本起經。見三藏記[13]及祐錄)
[0054b02] 興起行經二卷([14]亦名十緣經見吳[15]錄)
[0054b03] 梵網經二卷([16]初出見吳錄)
[0054b04] 舍利弗目連遊四衢經一卷(見別錄)
[0054b05] 報福經一卷(或云福報[17]經見吳錄)
[0054b06] [18]四諦經一卷(興平元年[19]譯第二出。與世高[20]所翻小異。見竺道祖漢錄)
[0054b07] 右六部合九卷。外國沙門康孟詳。當獻帝世於[21]雒陽[22]陽譯。
[0054b09] 中本起經二卷([23]亦云太子中本起經。見始興錄)
[0054b10] 右一經二卷。釋道安云。沙門曇果於迦維羅衛國。得此梵本來至雒陽。建安十二年翻。康孟詳度語。
[0054b13] 修行本起經二卷
[0054b14] 右一經二卷。亦是曇果與康孟詳。於迦維羅衛國齎梵本來。沙門竺大力。以建安二年三月。於雒陽譯。孟詳度為漢文。釋道安云。孟詳所翻弈弈流便足騰玄趣矣。見始興錄。
[0054b18] 大方便報恩經[24]七卷
[0054b19] 分別功德經五卷(迦葉阿難撰)
[0054b20] 梵本經四卷([25]舊[26]作云胡[27]字[28]似長安中[29]出)
[0054b21] 泥洹後千歲中變記經四卷(一名千歲變經)
[0054b22] 合道神足經四卷(一名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0054b23] 如來性起經二卷(一名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經)
[0054b24] 諸經佛名二卷 舊譬喻經二卷
[0054b25] 雜譬喻經二卷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0054b26] 龍種尊國變化經一卷
[0054b27] 過去香蓮華佛世界[30]經一卷
[0054c01] [31]見牧牛者示道經一卷[32](或上有佛字)" ver="030 150 ">(或[33]上有佛字)
[0054c02] 作佛形像經一卷(一名優填王作佛形像經。一名作像因緣經)
[0054c03] 三千佛名經一卷 千佛因緣經一卷
[0054c04] 五十三佛名經一卷 八部佛名經一卷
[0054c05] 十方佛名經一卷
[0054c06] 賢劫千佛名經一卷(唯有佛名與曇無蘭所出四諦經。千佛[34]名異)
[0054c07] 稱揚百七十佛名經一卷(亦直[]云[35]百七十佛名[36]經)
[0054c08] 南方佛名經一卷(一名治城寺經)
[0054c09] 滅罪得福佛名經一卷
[0054c10] 觀世音所說行法經一卷[呪經〕-【宮】">37](是呪經)" ver="030 150 ">(是經)
[0054c11] 彌勒為女身經一卷
[0054c12] 寂調意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
[0054c13] 薩陀波崙菩薩求深般若[38]圓像經一卷
[0054c14] 菩薩生地經一卷 菩薩所生地經一卷
[0054c15] 菩薩受戒法經一卷(異出本)
[0054c16] 受菩薩戒次第十[39]法一卷
[0054c17] 菩薩懺悔法一卷
[0054c18] 初發意菩薩常晝夜六時行五事經一卷
[0054c19] 六菩薩名經一卷
[0054c20] 迦葉赴佛泥洹經一卷(一名佛般泥洹時迦葉赴佛經)
[0054c21] 善唄比丘經一卷 僧名數事行經一卷
[0054c22] 比丘諸禁律一卷
[0054c23] 摩訶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卷(一名摩訶僧祇部比丘隨用[40]要集法)
[0054c24] 優波離問佛經一卷 沙彌威儀一卷
[0054c25] 沙彌十戒經一卷(舊[41]錄直云沙彌戒)
[0054c26] 比丘尼十戒經一卷 受十善戒經一卷
[0054c27] 沙彌尼戒[42]經一卷 賢者五戒經一卷
[0054c28] 優婆塞威儀經一卷
[0055a01] 四天王經一卷(後有似後人所附出雜阿含)
[0055a02] 魔嬈亂經一卷(與魔[1]正試目連經大同小異)
[0055a03] 頂生王因緣經一卷(舊錄[2]曇頂生王經)
[0055a04] 行檀波羅蜜經一卷(或[3]云一切施[4]主所行檀波羅蜜經)
[0055a05] 功德莊嚴王八萬四千歲請佛經一卷
[0055a06] 摩調王經一卷(異出) 誨子經一卷
[0055a07] 教子經一卷(一名須達教子經舊錄云。須達訓子經)
[0055a08] 福子經一卷 小兒聞法即解經一卷
[0055a09] 菩薩修行經一卷(一名長者威施所問菩薩修行經。或[5]直云長者修行經)
[0055a10] 長者賢首經一卷
[0055a11] 長者命終無子付囑經一卷
[0055a12] 質多長者請比丘經一卷
[0055a13] 善德婆羅門求舍利經一卷
[0055a14] 外道誘質多長者經一卷
[0055a15] 無害梵志執志經一卷 梵志避死經一卷
[0055a16] 梵志喪女經一卷
[0055a17] 梵志觀無常得解脫經一卷
[0055a18] 貧子得財發狂經一卷
[0055a19] [狂-王+樂]狗齧王經一卷(舊錄云[狂-王+樂]狗經)
[0055a20] 居士物故為婦鼻蟲經一卷
[0055a21] 鐵城泥犁經一卷
[0055a22] 泥[6]犁經一卷(一名中阿含泥犁經)
[0055a23] 勤苦泥犁經一卷 地獄經一卷
[0055a24] 鹽王五使者經一卷(一名[7]五天使經) 積骨經一卷
[0055a25] 苦陰經一卷 持齋經一卷
[0055a26] 海八德經一卷
[0055a27] 寂志果經一卷(出長阿含[8]與前出者名同語異)
[0055a28] 人弘法經一卷 未曾有經一卷(異出本)
[0055b01] 華嚴瓔珞經一卷
[0055b02] 觀世樓炭經一卷(有三品[9]出大樓炭經)
[0055b03] 波若得經一卷[10](或作德字)" v150="(一作般若德)"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或作德字)" v070="(或作德字)">(一作般若德)
[0055b04] 惟日雜難經一卷 內身觀章經一卷
[0055b05] 摩訶剎頭經一卷(與灌頂經同。後事少異)
[0055b06] 清淨法行經一卷
[0055b07] 金剛清淨經一卷(或云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11]滅經)
[0055b08] 淨除業障經一卷 摩訶衍寶嚴經一卷
[0055b09] 十住毘婆沙經一卷
[0055b10]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
[0055b11] 轉女身菩薩經一卷(一名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名樂瓔珞莊嚴女經)
[0055b12] 受持佛名不墮[12]惡經一卷
[0055b13] 七寶經一卷
[0055b14] 十[13]一因緣章經一卷(舊錄云十一因緣經)
[0055b15] 沙門為十二頭陀經一卷
[0055b16] 三十二相因緣經一卷(與安公失源所出三十二相大同小異)
[0055b17] 三十七品[14]經一卷(異出本)
[0055b18] 般舟三昧念佛[15]章經一卷[16](章字或作童字)" v150="(此章舊作童字)"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章字或作童字)" v070="(章字或作童字)">(此章舊作童字)
[0055b19] 瑜伽三磨斯經一卷(譯言修行略。一名達磨多羅禪法。或云達[17]磨多羅菩薩[18]撰。禪法要集)
[0055b21] 禪要呵[19]欲經一卷 [20]須河譬經一卷(異本)
[0055b22] 法句譬喻經一卷 譬喻經一卷
[0055b23] 梵音偈本[21]經一卷[22](舊作胡)"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舊云胡音)">(舊[23]作胡)
[0055b24] 阿彌陀佛偈經一卷[24](或無經字)" ver="030 150 ">(或[25]無經字)
[0055b25]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
[0055b26] 讚七佛偈一卷 怛尼百句一卷
[0055b27] 五言詠頌本起一卷(一百四十二[26]道)
[0055b28] 道行品諸經梵[27]音解一卷(舊[28]作胡音)
[0055c01] 般若波羅蜜神經一卷[29](異本或無經字)" v150="(或無經字)"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異本或無經字)" v070="(異本或無經字)" v030="(異本)">(或[]無經字)
[0055c02] 七佛所結麻油述一卷
[0055c03] 幻師陂陀神一卷 五龍毒經一卷
[0055c04] 取血氣神[呪+(經)【三】【宮】" mod="呪+(經)【宋】【元】【明】【宮】">30]呪經" v150="呪"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呪經" v070="呪經" v030="呪經">一卷(舊錄云血)
[0055c05] 齲齒一卷(一名蟲齒。一名齒)
[0055c06] 牙痛一卷(異本) 眼痛一卷(異本)
[0055c07] 法一卷(異本) 七佛安宅神一卷
[0055c08] 安宅法一卷
[0055c09] 右一百二十五部。合一百四十八卷。並是僧祐律師出三藏記撰古舊二錄。及道安失源并新集所得失譯。諸經[31]部卷甚廣。讎校群目蕪穢者眾。出入相交實難詮定。未經卷空閱名題。有入有源無入無譯。詳其初始非不有由既涉[32]年遠故附此末。冀後博識脫覿本流希。還[33]收正以為有據瀅。澄法海使靜濤波焉。

huiqian 2009-10-13 17:42
 
歷代三寶紀卷第五(譯經魏吳)
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0055c24] 魏吳錄者。洛陽建業[35]二京都也。曹丕字子桓。沛郡譙人漢丞相操之世子也。初生之日而有青雲狀如車蓋。當於其上竟日翠然。望氣者稱。至貴之徵非人臣象。年八歲善屬文。嗣相位為魏王。受後漢禪。改稱為魏。仍都洛陽。炎漢數終。五嶽其為二祀。黃初魏受禪。九牧於是三分。孫氏吳。託長江以圖天下。劉宗王蜀。憑劍閣欲定中原。橫虎爪牙臥龍威力。各據一[1]域志在相吞。競擁疆[2]場互嚴關[3]柝。廣羅英俊用作股肱。厚禮賢才賓為國寶。良匠妙法復此[4]俱來。僧會適吳。舍利耀靈於江左。迦羅遊魏。禁戒宣布於洛中。法律自是大行。建初所以特立譯人隨世。仍彼方言出經逐時。便題名目致有吳品。蜀普耀焉重疊再翻因斯而始派流。失譯良在於茲。既魏蜀吳三國鼎跱。其蜀獨無代錄者。何豈非佛日麗天而無緣者。莫法雷震地比屋者弗聞哉。且舊錄雖注蜀普曜首楞嚴等經。而復闕於譯人年世。設欲紀述罔知所依。推入失翻。故無別錄。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世仕於吳。其家東[5]塚上數有神光雲氣。又權[6]之初在孕。其母夢腸引出繞吳昌門。眾咸稱為孫氏興矣。及至權生眼有異光方頤大口。其父奇之。權王也。跨躡閩越都邑斗牛。封授諸侯建立年號。朝宗海嶽南面君臨稱吳。[7]徒治秣陵改為建業。魏承漢後二年權立。四主五十九年。皓立二年魏禪晉。晉立十五年[8]平吳。若以年分則皓十四年應入晉世。今通收取結為吳錄。自文帝黃初元年庚子。至元帝咸熙元年甲申。其間五主四十五年。道俗十人。所出經律羯磨并舊失譯。合[9]三百一十二部。四百八十三卷。總集以為魏吳二代九主兩都世錄云爾。
[0056a28] 魏沙門曇柯迦羅 一部(一卷戒) 沙門康僧鎧 二部(四卷經) 沙門曇諦 一部(一卷羯磨) 沙門白延 六部(八卷經) 沙門支疆梁接 一部(六卷經) 沙門安法賢 二部(五卷經)
[0056b04] [10]吳沙門維祇難 二部(六卷經) 沙門竺律炎 [11]三部(三卷經) 優婆塞支謙 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經) 沙門康僧會 一十四部(二十九卷經及注) 諸失譯經 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經)
[0056b08] 魏僧祇戒本一卷(初出見竺道祖魏世錄)
[0056b09] 右戒本一卷中天竺國沙門曇柯迦羅。魏云法時。幼而才聰質像[12]瑋。讀書一覽文義悉通。善四[13]違陀風雲星月圖讖運變靡所不該。自謂世間畢己心目。年二十五入一僧坊。遇見法勝阿毘曇心。聊取觀之。茫然不解。慇懃重省更增惛漠。乃嘆曰。佛法鉤深備論三世。乃棄出家。誦大小乘經及諸律藏。遊化至洛。于時魏境雖有佛法而道風訛替。亦有眾僧未稟歸戒。止以剪落為殊俗耳。設復齋懺事同祠祀。迦羅既至大行佛法。諸僧請出毘尼。迦羅以律藏曲制文言繁廣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以嘉平年於白馬寺出此戒本一卷。且備朝夕。中夏戒法始自此焉。
[0056b22] 郁伽長者所問經二卷(第二譯。一名郁伽羅[14]越問菩薩行經見[15]竺道祖魏錄)
[0056b23] 無量壽經二卷(第二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及寶唱錄與世高出者小異)
[0056b24] 右二部合四卷。天竺國沙門康僧鎧齊王世嘉平年於洛陽白馬寺譯。高僧傳載直云郁伽長者等四經。檢道祖魏晉錄及僧祐[16]出[17]三藏記并寶唱梁代錄等。所列如前。自外二部不顯名校閱群錄未見。
[0056c02] 曇無德羯磨一卷([18]初出見竺道祖魏錄)
[0056c03] 右一卷曇無德者。魏云法藏。藏師地梨[19]荼由。是阿踰闍第九世弟子。藏承其後。即四分律主也。自斯異部興焉。[20]此當佛後二百年中。後安息國沙門曇諦。以高貴鄉公正元[21]一年屆乎洛汭[22](妙善律學於白馬寺眾請譯出)" ver="030 150 ">(妙善律學於白馬寺眾請譯出)
[0056c08] 首楞嚴經二卷(第[23]二出。與漢世支讖所出本同文少異見竺道祖晉世雜錄及三藏記)
[0056c09]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第[24]三出與世高康僧鎧等所出無量壽經本同文名[25]少異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56c11] 叉須賴經一卷(一本無叉字。見竺道祖及僧祐等錄)
[0056c12] 除災患經一卷(見三藏集記)
[0056c13] 平等覺經一卷(見竺道祖魏吳錄)
[0056c14] 菩薩修行經一卷(一名長者威施所問菩薩]">[藏>薩]修行經。一名長者修行經見始興及[26]寶唱等二錄)
[0056c16] 右六部合八卷。高貴鄉公世。西域沙門白延懷道遊化。甘露年中來屆洛陽止白馬寺。眾請譯焉。
[0056c19] 法華三昧經六部(一本有正字。[27]祐云失譯)
[0056c20] 右一部六卷。高貴鄉公世。甘露元年七月外國沙門支疆梁接。魏言正無畏。於交州譯。沙門道[28]聲筆受。祐云失譯。房檢[29]及[30]見竺道祖魏世錄及始興。錄若依交州及始興[31]錄地應入吳錄今據[32]平及魏錄[33]收。附此。
[0056c25] 羅摩伽經三卷(見竺道祖寶唱法上靈[34]祐等四錄)
[0056c26] 大般涅槃經二卷(略大本前數品為此二卷。見竺道祖魏錄[35]初)
[0056c27] 右二部合五卷。外國沙門安法賢譯。群錄並云。魏世不辯何帝年。今依編于末。又別錄亦載。
[0057a03] 吳阿差末菩薩經四卷(見吳別二錄初出)
[0057a04] 法句經二卷(初出吳錄云五卷見三藏記)
[0057a05] 右二部合六卷。魏文帝世天竺沙門維祇難。吳言障礙。學通三藏妙善四含。歷國遊方以行化為業。發趾西域同伴竺律炎到自江左。黃武三年於武昌郡譯為吳文。而維祇難既未善方音。翻梵之際頗有不盡。志存義本辭句[1]樸質。
[0057a11] 三摩竭經一卷(見始興錄。與分檀王經。大同小異)
[0057a12] 梵志經一卷(見始興錄與五百梵志經同本異出)
[0057a13] 佛醫經一卷(共支越出。[2]非[3]全典從大經略見寶唱錄。或云佛醫王[4]經)
[0057a14] 右三經合三卷。魏明帝世。天竺沙門竺律炎。維祇難卒後。為孫權於楊都譯。群錄不同。或云[5]將炎([6]或云[7]持炎。或云)律炎。未詳孰是。故備舉之。
[0057a17] 大明度經四卷(亦云大明度無極經或六卷。見竺道祖魏吳等[8]三錄)
[0057a18] 禪祕要經四卷(亦云禪法祕要見吳別[9]二錄)
[0057a19] 阿差末菩薩經四卷(見吳錄。第二出。與前維祇難所譯。本文小異)
[0057a20] 菩薩本緣集經四卷(傳云天竺沙門僧伽斯那撰[10]或三卷)
[0057a21] 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經三卷(亦云佛[11]說普入道[12]門經。或二卷。第二出。與後漢嚴佛調譯者小異。見竺道祖魏吳錄及三藏記)
[0057a23] 修行方便經二卷(或有禪字見吳錄)
[0057a24] 大般泥洹經二卷(此略大本序分哀歎品為二卷。後三紙小異耳。見竺道祖吳錄道安云。出長阿含。僧祐云。[13]今長阿含與此異第二出)
[0057a26] 瑞應本起經二卷(黃武年第二出。一云太子本起瑞應。與康孟詳[14]出者小異。陳郡謝鏘吳郡張洗等筆受。魏東阿[15]王[16]植詳定見[17]始興錄及三藏記)
[0057b02] 法鏡經二卷(道安錄無。僧祐云見別錄。[18]僧會注并製序)
[0057b03] 小阿差末經二卷(見別錄及三藏記)
[0057b04] 阿彌陀經二卷(第四出。與漢世高魏僧鎧譯者小異。內題云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檀過度人道經亦云無量壽經見竺道祖吳錄)
[0057b06] 義足經二卷(見竺道祖吳錄及寶唱錄)
[0057b07] 方等[19]首楞嚴經二卷(黃武年第[]二出。與後漢支讖出者小異。見竺道祖吳錄安錄無。祐云見別錄)
[0057b09] 法句經二卷([20]第二出見別錄及三藏記少勝前譯)
[0057b10] 慧印經[21]一卷(一名慧印三昧經。一云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一云寶田[22]慧印三昧經。與如來智印經同本異出。見竺道祖[23]吳錄及三藏記)
[0057b12] 本業經一卷(一[24]名菩薩本業經見祐錄)
[0057b13] 須賴經一卷(第二出與白延出者同本別出。一云須賴菩薩[25]經。見竺道祖吳錄及三藏記)
[0057b14] 梵摩渝經一卷(見竺道祖錄及三藏記)
[0057b15] 私阿末經一卷(一云私阿[26]昧道安云。即是菩薩道樹經。同本異出[27]別名見道安及支[28]敏度[29]僧祐等三錄)
[0057b17] 微密持經一卷([30]或云無量門微密持經。見僧叡二秦錄及三藏記)
[0057b18] 月明童子經一卷(或云月明童男經。或云月明菩薩三昧經見三藏記)
[0057b19] 阿難四事經一卷(見三藏記及別錄)
[0057b20] 差摩竭經一卷(一[]名菩薩生地經。見竺道祖吳錄)
[0057b21] 優多羅母經一卷(一本無母字)
[0057b22] 七女經一卷(安云。出阿[31]毘曇一云[32]女本經初出)
[0057b23] 郁伽長者經一卷(第二出。見竺道祖吳錄或二卷)
[0057b24] 八師經一卷(見竺道祖吳錄)
[0057c01] 釋摩男本經一卷(出中阿含。見竺道祖吳錄)
[0057c02] 孛抄經一卷(初出。即孛經。見三藏記及別錄)
[0057c03] 老女人經一卷(出阿毘曇。吳錄直云老女經或云老母經。見三藏記)
[0057c04] 齋經一卷(初出。一云持齋經。見別錄)
[0057c05] 悔過法經一卷(一云。序十方禮拜悔過文。或無經字)
[0057c06] 賢者德經一卷
[0057c07] 佛從上所行三十偈經一卷(或無經字)
[0057c08] 了本生死經一卷(安云。出生經。祐云今五卷。生經無此名。一名稻[33]竿同本異出。謙自注并制序)
[0057c10] 惟明二十偈經一卷(或無經字)
[0057c11] 龍施女經一卷(安錄無。祐云見別錄)
[0057c12] 鹿子經一卷(安錄無。祐云見別錄及竺道祖吳錄[34]亦載)
[0057c13] 十二門大方等經一卷(安[35]無錄。祐云見別錄)
[0057c14] 賴吒和羅經一卷(第二出。與支曜出者小異。或云羅漢賴吒和羅經。安錄無。祐云見別錄。凡三十經四十八卷。除郁伽長者經。並見祐錄)
[0057c16] 四十二章經一卷(第二出。與摩騰譯者小異。文義允正辭句可觀。見別錄)
[0057c17] 難龍王經一卷([36]一本無王字)
[0057c18] 不自守意經一卷(或云自守。或云不自守)
[0057c19] 五陰事經一卷
[0057c20] 七知經一卷(一作[37]智出中阿含第七卷)
[0057c21] 人民求願經一卷
[0057c22] 佛開解阿拔梵志經一卷(一云梵志阿經出長阿含)
[0057c23] 寶海梵志成就大悲經一卷
[0057c24] 梵志子死稻敗經一卷
[0057c25] 梵志問佛師經一卷
[0057c26] 降千梵志經一卷(出阿含[38]經)
[0058a01] 梵志經一卷(第二出) 度梵志經一卷
[0058a02] 外道仙尼說度經一卷 梵志結淨經一卷
[0058a03] 梵志問佛世間增減經一卷
[0058a04] 佛為外道須深說離欲經一卷[1](或無深)" ver="030 150 ">(或無[2]深)
[0058a05] 梵網六十二見經一卷(見別錄。僧祐云法[3]護)
[0058a06] [4]阿質國王經一卷
[0058a07] 桀貪王經一卷(出六度集)
[0058a08] 國王成就五法久存於世經一卷
[0058a09] 惟婁王師子[5]湩譬喻經一卷(一本無譬喻字)
[0058a10] 諸法本經一卷 五母子經一卷
[0058a11] 戒消伏[6]災經一卷(見舊錄)
[0058a12] 枯樹經一卷(見道安錄一本上有大字) 是我所經一卷(出生經)
[0058a13] 甘露道經一卷(出出曜經) 不淨觀經一卷(出長阿含)
[0058a14] 水上泡經一卷 恒水戒經一卷(見舊錄。或無戒字)
[0058a15] 色無常經一卷(出阿含) 護口意經一卷
[0058a16] 壽命促經一卷(出雜阿含) 法施勝經一卷
[0058a17] 諸漏盡經一卷([7]出雜阿含。或云諸盡經)
[0058a18] 修行慈經一卷 須摩提長者經一卷
[0058a19] 摩[8]調王經一卷(初出一本無王字)
[0058a20] 四願經一卷(見竺道祖吳錄及三藏記)
[0058a21] 淨行品經一卷(出華[9]嚴一云菩薩本業經)
[0058a22] 金剛清淨經一卷(一云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滅不壞經)
[0058a23] 惟越雜難經一卷
[0058a24] 佛為訶[10]到曠野鬼說法經一卷
[0058a25] 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初出)
[0058a26] 勸進學道經一卷(一本無勸字)
[0058b01]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一卷(第二出)
[0058b02] 堅意經一卷(或作心字) 三品弟子經一卷
[0058b03] 摩訶精進經一卷(亦云大精進經)
[0058b04] 菩薩修行經一卷(見寶唱錄)
[0058b05] 普廣菩薩經一卷(見別錄)
[0058b06] 陀羅尼句經一卷(亦云持句經)
[0058b07] 華積陀羅尼經一卷(見寶唱錄)
[0058b08] 八吉祥經一卷(見古錄亦有字。初出)
[0058b0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寶唱錄或[11]直云般若波羅蜜經)
[0058b10] 七佛神經一卷(一本無經字)
[0058b11] 大慈無減經一卷
[0058b12] 寶女明三十二相經一卷(一云問慧經。一云三十二事經。一云寶女問經[12]凡四名)
[0058b14] 三魚失水經一卷
[0058b15] 演道俗業經一卷(見舊錄或無業字)
[0058b16] 不莊校女經一卷(見寶唱錄)
[0058b17] 申日經一卷(道安云出中阿含)
[0058b18] 孫多耶致經一卷(或云梵志孫[13]多耶致經道安云。出中阿含)
[0058b19] 長者音悅經一卷(一云長者音悅不蘭迦葉經。一直云音悅經)
[0058b20] 黑氏梵志經一卷(見別錄)
[0058b21] 法律經一卷(亦云法律三昧經)
[0058b22] 出家功德經一卷(見吳錄)
[0058b23] 弊魔試目連經一卷(見舊錄出阿毘曇)
[0058b24] 七漏經一卷(見別錄)
[0058b25] 藍達王經一卷(一云目連因緣功德經。或云目連功德經。見吳錄)
[0058c01] 魔女聞佛說法得男身經一卷(見別錄出大集)
[0058c02] 魔化[14]作比丘經一卷
[0058c03] 佛以三車喚經一卷[15](出法華經)" ver="030 150 ">(出法華經) 未生怨經一卷
[0058c04] 弗加沙王經一卷(一云萍沙王五願經道安云。出中阿含)
[0058c05] 須摩提女經一卷 百喻經一卷
[0058c06] 雪山獼猴經一卷 度脫狗子經一卷
[0058c07] 猘狗經一卷 三種良馬經一卷
[0058c08] 鴟鳥事經一卷 河中草龜經一卷
[0058c09] 瞎[鼈=龜【三】【宮】" mod="鼈=龜【宋】【元】【明】【宮】">16]鼈"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龜" v070="龜" v030="龜">經一卷
[0058c10] 四種良馬經一卷[17](出增一阿含)" ver="030 050 070 080 150 ">(出增一阿含)
[0058c11] 鷹鷂臘經一卷(出增一阿含)
[0058c12] 法滅盡經一卷(初出。或云法沒盡經。[18]或云空寂菩薩所問經)
[0058c13] 無母子經一卷
[0058c14] 右一百二十九部。合一百五十二卷。魏文帝世。月支國優婆塞支謙。字恭明。一名越。漢末遊洛受業於支亮。亮字紀明。明受業於支讖。讖已見漢錄。世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謙該覽經籍莫不精究。世間枝藝多所綜習。遍學異書通六國語。其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19]精黃。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為漢末分亂避地歸吳。孫權聞其才([20]慧召與相見。意甚)悅之即[21]使拜為博士。[22]使輔導東宮。與韋曜諸人共盡匡弼。甚有裨益。但謙生自西域。故吳志不載。任其力而不錄其功。此史家過。豈帝者之心。夫為天下之君。感得天下之[23]用才堪世務則爵之於朝。垂名竹帛何華戎之[24]限隔而為代典不述乎。且葉公。子高性愛於龍。天龍遂為之降。既不禮待戎夷之民。而望其君附化難矣。然市死馬之骨以要駿驥。置九九之術用俟賢才。斯蓋帝[1]囊包羅吞納刊之自古今獨削哉。謙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梵語未盡翻譯。自既妙善方言。乃更廣收眾經舊本譯為吳言。從黃武首歲迄建興末年。其間首尾三十餘載。所出維摩大般泥洹法句瑞應本起經等。僧祐三藏集記錄載唯有三十六部。慧皎高僧傳述止云四十九經。房廣檢括眾家雜錄。自四十二章已下並是別記所顯雜經以附今錄。量前傳錄三十六部。或[2]四十九經。似謙自譯在後所獲或正前翻多梵語者然紀述聞見意體少同錄目廣狹出沒多異。各存一家致惑取捨。兼法海淵曠事方聚渧。既博搜[3]見故備列之。而謙譯經典[4]得義辭旨文雅甚有碩才。又依無量壽經及中本起製菩薩連句梵唄三契聲。于今江淮間尚[5]行兼注了本生死。等經并序。
[0059a18] 六度集經九卷(一云六度無極經。一云度無極經。一云雜無極經。見竺道祖[6]錄及三藏[7]記)
[0059a19] 吳品經五卷(即是小品般若。見三藏集記)
[0059a20] 菩薩淨行經二卷(赤烏年譯出。大集寶[8]結品。或直云淨律經。見竺道祖吳錄)
[0059a21] 雜譬喻集經二卷(或無集字。見祐錄)
[0059a22] 阿難念彌經[9]二卷(亦云法阿難念經。見祐錄)
[0059a23] 鏡面王經一卷(見三藏記) 察微王經一卷(見僧祐錄)
[0059a24] 梵皇王經一卷(見祐錄及高僧傳)
[0059a25] 權方便經一卷(見吳錄及別錄)
[0059a26] 坐禪經一卷(見吳錄及別錄)
[0059a27] 菩薩二百五十法經[10]一卷(或[11]二卷。[12]以此代僧[13]二百五十戒呈皓者是)
[0059b02] 法鏡經解子注二卷(并製序)
[0059b03] 道樹經注解一卷(并製序)
[0059b04] 安般經注解一卷(并製序)
[0059b05] 右一十四部。合[14]二十九卷。魏齊王世正始年中。天竺沙門康僧會。學通三藏博覽六經。天文圖緯多所綜涉。辯於樞機善屬文翰。[15]于時三吳先有支謙宣譯經典。既初染大法風化未[16]全。僧會欲使道振江淮興立圖寺。乃杖錫東遊。吳赤烏年達乎建業。即構茅茨設像行道。時未有僧疑其矯異。有司奏權召而詰問。佛何靈驗。爾獨改形。會曰如來遷已越千年。遺骨世間名為舍利。在所應現神耀無方。昔阿育王統閻浮提。乃起八萬四千寶塔。夫塔寺之興以表遺化也。權以為誇誕。乃曰。若能得舍利者當為造塔。如其虛妄國有常刑。請期七日。會乃謂其屬曰。法之興廢在斯一舉。今不至誠後將何及。即共潔齋銅瓶盛水燒香禮請七日寂然。求申二七亦復無應。權曰。此甚欺誑將欲加罪。更請三七。權又特聽。會謂伴曰。宣尼有言。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法靈應降而吾等無感。何假王憲。當誓死為期。三七日暮猶無所。莫不震懼。既入五更忽聞瓶中鎗然有聲。會自往視果獲舍利。明旦呈權。舉朝集觀。五色光炎[17]照[18]耀瓶上。權自執瓶寫銅盤上。舍利所衝盤即破碎。權大肅然驚起而曰。希有瑞也。會進言曰。舍利威神豈直光相而已。[19]此乃劫燒之火不能焚。金剛之杵不能碎。權命試之。會更誓曰。法[20]雲方被蒼生仰澤。願更垂神以廣示威靈。乃置舍利於鐵[21]砧之上。使有力者用槌擊之。砧槌俱陷舍利無損。權大嗟伏即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興。會之力也。至孫皓時制令苛虐廢棄淫祀。及佛伽藍並欲毀壞。皓問臣下。此由何興必有聖靈。當奉其道。如也無驗可悉焚之。諸臣僉曰。佛之威力不同餘神。康會感靈大皇創寺。今若輕毀恐貽後殃。皓意未然。乃遣張昱詣寺詰會。昱巧才辯難問縱橫。會應機[22]對辭藻鋒出。自旦之夕昱不能摧昱請退還。會送門外。于時寺側有淫祀家。昱又[23]誓云。玄化既孚此輩何緣近而不革。會曰。雷霆震擊聾者不聞。豈聲之微貴在理會。理而有會萬里斯通。苟非其人比屋胡越。昱還歎會才明非臣所測。伏願天鑒親檢察之。皓大集朝賢以馬車[24]迎會。會既坐。皓問曰。佛教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乎。會對曰。夫明主以孝慈訓世則赤烏翔老人星見。仁德育物則醴泉涌嘉苗出生。善既有徵惡亦可驗。故為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為惡於顯。人得而戮之。詩詠求福不回] cf.【麗】">[迴>回]。易稱積善餘慶。雖儒典之格訓。即佛教之明謨。皓曰。若然則周孔。已行何用佛教。會曰。周孔所說略示世間。釋教幽微廣明因果。故行惡則有永劫地獄苦酸。修善則有長受天宮安樂。舉茲以明勸勵不亦大哉。皓不能[25]折雖聞正法而惛暴情不勝其虐。嘗使衛兵後宮治園。得一金像高數尺許。因以呈皓。皓令著不淨處以穢汁灌之。共諸群臣笑以為樂。俄爾皓身遍體大腫。隱處尤痛。叫喚徹天。群臣失色。太史占卜言犯大神。即祈諸廟全不降愈。婇女先有奉佛法者。因問訊云。陛下曾就佛求福不。皓舉頭問佛神大耶。婇女答云。佛是大神。皓心遂悟。具[1]語意故。是時婇女即奉迎像來置殿上。香湯沐浴數十[2]遍洗。燒香懺悔。皓叩頭謝繫念于枕自陳罪狀。有頃痛間遣使詣寺問訊沙門。請會說法。會即隨入。皓具諮問罪福之理。會為敷析辭甚精要。皓本才學欣然大悅。求看僧戒。會以戒祕不可輕宣。乃取菩薩本業百[3]二十五願。分作二百五十事。持擬大僧二百五十戒。用以呈皓。皓諸佛行住坐臥皆願眾生令得安樂慈悲廣普益增善意心生歸信。倍加歡喜精誠猛勵。即請會受五戒。旬日疾瘳。乃於會寺更加修飾。宣示宗室莫不信奉。會在吳朝亟說正法。皓性凶不染妙義。唯敘報應以開其心。而會閑隙為眾祈請。於建初寺譯出前件眾經并自注。序製並妙得體文義允洽。其所注經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備見於錄。又傳梵唄聲甚清靡哀亮囀韻。于今則之。吳天紀四年四月皓降于晉。九月會終。
[0060a25] 雜譬喻經八十卷 雜數經二十卷
[0060a26] 阿惟越致轉經十八卷([4]上三經並見舊錄)
[0060a27] 摩訶乘經十四卷 蜀普曜經八卷
[0060a28] 摩訶衍優波提舍經五卷 三昧王經五卷
[0060a29] 梵王請問經五卷 不退轉輪經[5]四卷
[0060b01] 佛從兜率降中陰經四卷(出[6]王宗錄)
[0060b02] 四天王經四卷(疑一部四本)
[0060b03] 魔王請問經四卷[7](或五卷)" ver="030 150 ">(或五卷)
[0060b04] 那先譬喻經四卷(見舊錄)
[0060b05] 度無極譬經三卷[8](或四卷)" ver="030 150 ">(或四卷)
[0060b06] 釋提桓因所問經三卷
[0060b07] 大梵天王請轉法輪[9]經三卷
[0060b08] 法華光瑞菩薩現壽經三卷
[0060b09] 普賢菩薩答難[10]二千經[11]三卷
[0060b10] 濡首菩薩經二卷([12]疑是濡首菩薩分衛經)
[0060b11] 太子試藝本起經二卷
[0060b12] 小本起經二卷(見舊錄[13]偈)
[0060b13] 不思議功德經二卷(或云功德經)
[0060b14] 蜀首楞嚴經二卷(見舊錄似蜀土所出)
[0060b15] 後出首楞嚴經二卷(見舊錄云有十偈)
[0060b16] 梵天王請佛千首經二卷(又大梵天王經。二卷似此)
[0060b17] 深斷連經二卷
[0060b18] 甘露味阿毘曇二卷(或云甘露味經。[14]二卷)
[0060b19] 七佛父母姓字經一卷(舊錄云七佛姓字經)
[0060b20] 阿惟越致菩薩戒經一卷(舊錄云。阿惟越致戒經)
[0060b21] 菩薩常行經一卷
[0060b22] 摩訶目揵連與佛角能經一卷
[0060b23] 阿難得道經一卷 阿難般泥洹經一卷
[0060b24] 阿那律念復生經一卷
[0060b25] 沙門分衛見怪異經一卷
[0060b26] 人詐名為道經一卷 大戒經一卷
[0060b27] 衣服制經一卷 沙彌[15]離[16]威儀經一卷
[0060c01] 弟子本行經一卷 道本五戒經一卷
[0060c02] 威儀經一卷(右並見舊錄)
[0060c03] 為壽盡天子說法經一卷(舊錄云。命盡天子經)
[0060c04] 魔試佛經一卷(見舊錄)
[0060c05] 阿須倫問八事經一卷(舊錄云。阿須倫所問八事經)
[0060c06] 摩竭王經一卷(舊錄云。摩竭國王經)
[0060c07] 薩波達王經一卷([17]見舊錄)
[0060c08] 尸呵遍王經一卷(舊錄云。尼呵遍王經)
[0060c09] 年少王經一卷(見舊錄)
[0060c10] 太子法慧經一卷([18]舊錄云太子法經)
[0060c11] 是光太子經一卷 長者難提經一卷
[0060c12] 長者子誓經一卷
[0060c13] 五百婆羅門問有無經一卷
[0060c14] 女利行經一卷(並見舊錄)
[0060c15] 貧女聽經蛇齧命終經一卷([19]祐錄云。貧女聽經。蛇[20]嚙命終生天經)
[0060c16] 國王[21]癡夫人經一卷 四婦因[22]緣經一卷
[0060c17] 婬人曳踵行經一卷(並見舊錄)
[0060c18] 須多羅經一卷(舊錄云。須多羅入胎經)
[0060c19] 惰迦經一卷(見舊錄晉言堅強)
[0060c20] 盤達龍王經一卷(見舊錄)
[0060c21] 牛米自供養經一卷(舊錄云。牛米自供經)
[0060c22] 行牧食牛經一卷(舊錄所[23]數)
[0060c23] 墮釋迦牧牛經一卷(見舊錄)
[0060c24] 法嚴經一卷([]見舊錄[24]疑即是等入法嚴經)
[0060c25] 壁四經一卷 賣智慧經一卷
[0060c26] 初受道經一卷 學經福經一卷
[0061a01] 止寺中經一卷(並見舊錄)
[0061a02] 無端底持經一卷(舊錄云。無端底總持經)
[0061a03] 安般行道經一卷 解慧微妙經一卷
[0061a04] [1]失道得道經一卷(並見[2]舊錄)
[0061a05] 心情心識經一卷(見舊錄云有注)
[0061a06] 道德果證經一卷
[0061a07] 父子因緣經一卷(並見舊錄)
[0061a08] 檢意向正經一卷
[0061a09] 熒火六度經一卷(舊[3]錄有明度經一卷云 一名熒火明度經)
[0061a10] 雜阿含經一卷 小觀世樓炭經一卷
[0061a11] 內禪波羅蜜經一卷(並見舊錄)
[0061a12] 四輩經一卷(舊錄云四[4]事弟子經。或云四輩學經)
[0061a13] 大四諦經一卷 [5]五方便經一卷
[0061a14] 五惟越羅名解說經一卷 五陰經一卷
[0061a15] 中五濁世經一卷 六波羅蜜經一卷
[0061a16] [6]大七車經一卷 八正邪經一卷
[0061a17] 八總持經一卷 八輩經一卷
[0061a18] 八部僧行名經一卷 大十二因緣經一卷
[0061a19] 十八難經一卷(見舊錄)
[0061a20] 五十二章經一卷(見舊錄別有孝明四十二章經)
[0061a21] 百八愛經一卷(見舊錄。似抄五蓋疑結經)
[0061a22] 逮慧三昧經一卷(見舊錄。一名文殊師利問菩薩十事行經)
[0061a23] 小安般舟三昧經一卷(見舊錄)
[0061a24] 禪行斂意經一卷(舊錄云禪行檢意經)
[0061a25] 禪數經一卷(見舊錄) 化[7]譬經一卷(見舊錄亦云化喻經)
[0061a26] 群生偈經一卷(見舊錄)
[0061b01] 大總持神經一卷(見舊錄。亦云總持經)
[0061b02] 薩和[8]菩薩經一卷(見舊錄。亦云國王薩[]菩薩經)
[0061b03] [9]慧定普遍神通菩薩經一卷(見舊錄。亦云慧定普[10]遍國土神通菩薩經)
[0061b05] 貧女人經一卷(見舊錄亦云貧女難陀經)
[0061b06] 阿秋那經一卷(見舊錄。亦云阿秋[11]那三昧經)
[0061b07] 右一百一十部。合二百九十一卷。並是古舊二錄失譯諸經。今結附此以[12]彰遠年[13]至所依據。

huiqian 2009-10-13 17:43
 
歷代三寶紀卷第六(譯經西晉)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0061b17] 西晉錄者。司馬炎字安世。河內溫人。魏大將軍侍中錄尚書相國晉王昭之太子。昭薨炎嗣為王。元帝知歷數有歸。使太保鄭沖奉璽致位。炎垂拱受禪。是為武帝。稱晉都雒及長安。舊東西京也。晉武在馭十有五年。到咸寧中命司馬平吳得皓。封歸命侯。自後漢永安二十四年至晉泰康肇元庚子歲首。於是九州還一統矣。又吳黃武初。陸績有言曰。從今已後更六十年。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至是果如績言。蜀平吳滅將六十年。二十載後至于惠帝永寧之初。政道虧頹群雄嶽峙。趙王創基構逆篡立於朝。張軌繼弗臣擅[15]收涼土。內外縻沸仍漸亂階。劉淵所以平陽。李雄因茲[16]井絡。懷帝蒙塵咸谷。愍帝播[17]越長安。既道[18]藉時興而兩都板蕩。法由人顯。屬二主栖遑。萬姓崩離歸信靡託。百官失守釋種無依。時有沙門竺法護及[19]彊梁婁至等[20]亡身利物誓志弘宣。匪憚苦辛闡法為務。護於晉世出經最多。其法欽羅叉聶遠父子竺[21]法蘭等。相繼度述。所以五十年間。華[22]戎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譯諸經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集為西晉二京四主五十二年世錄云爾。
[0061c11] (西晉)沙門竺法護 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經戒) 沙門[]彊梁婁至 一部(一卷經) 沙門安法欽 五部(一十二卷經) 沙門無羅叉 一部(二十卷經) 清信士聶承遠 三部(四卷經) 沙門竺叔蘭 二部(五卷經)
[0061c16] 承遠子清信士道真。五十四部六十六卷[23]經錄目。
[0061c18] 沙門白法祖 二十三部(二十五卷經) 沙門釋法立 四部(一十三卷經) 優婆塞衛士度 一部(二卷經) 沙門支敏度 二部(一十三卷經) 沙門釋法炬 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經) 沙門支法度 四部(五卷經) 諸失譯經 八部(一十五卷經)
[0061c25] (西晉)雜譬喻三百五十首經二十五卷(見別錄)
[0061c26] 光讚般若經十卷(太康七年十一月[24]二十五日出。[25]十七品。或十五卷。見道安錄)
[0062a01] 新道行經十卷(太始年第二出。與漢世竺佛朔譯舊道行[1]全異。亦名小品[2]出光讚般若)
[0062a02] 漸備一切智德經十卷(元康七年出。是華嚴十地品。或五卷。見聶道真錄)
[0062a03] 閑居經十卷
[0062a04] 正法華經十卷(太康七年出。清信士張士明張仲正及法獻等筆受。或七卷。見聶道真錄曇邃誦之日一遍。遂感神請。九十日畢。施白馬一匹白羊五頭[3]絹九十匹)
[0062a06] 普曜經八卷(永嘉二年。於天水寺出。是第三譯。沙門康殊白法[4]巨等筆受。與蜀普曜及智猛[5]實雲所出六卷者小異。見聶道真及古緣)
[0062a08] 陀劫三昧經七卷
[0062a09] 修行經七卷(太康五年出。是第[6]二譯。與漢[7]世安[8]世高出六卷者少異。亦云道地[9]經見寶唱錄)
[0062a11] 大哀經七卷(元康元年出。或八卷。[10]或六卷。是大集一品。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2a12] 賢劫經七卷(元康元年出。趙文龍[11]筆受。或十卷十三卷。舊錄云。永康年出。見聶道真錄)
[0062a13] 小品經七卷(太始四年三月四日譯。是第二出。或八卷。見聶道真錄。與舊道行經本[12]同。文小[13]異)
[0062a15] 薩芸分陀利經六卷(太始元年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2a16] [14]持心經六卷(太康七年出。凡十七品。一名等御諸法經。一名持心梵天所問經。一名莊嚴佛法經。亦云持心梵天經。見舊錄聶道真錄)
[0062a18] 度世品經六卷(元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出。是華嚴經[15]世間品。見聶道真錄)
[0062a19] 金剛力士經五卷(太康元年十月八日出。或八卷四卷。見支敏度及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2a21] 樓炭經五卷(或六卷八卷是長阿含世記句文小異見聶道真錄。道安云。出方等部)
[0062a22] 生經五卷(太康六年正月十九日譯。或四卷。見聶道真錄)
[0062a23] 如來興顯經五卷(元康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是華嚴經如來性品。亦云興顯如幻經見聶道真錄)
[0062a25] 阿差末經四卷(永嘉元年十二月一日譯。是第二出。或五卷七卷。出大集或云阿差末菩薩經。見聶道真錄及別錄)
[0062b02] 無盡意經四卷(太始[16]元年第二出。與阿差末同本別譯。出大集。見聶道真錄。或五卷)
[0062b03] 寶女經四卷(太康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出。或三卷。亦云寶女三昧經。或云寶女問慧經。出大集見聶道真錄)
[0062b05] 普超經四卷(太康七年出。第二譯。與漢世支讖阿闍世王經本同別譯。亦云普超三昧經。亦云文殊普超三昧經。見竺道祖雜錄)
[0062b07] 海龍王經四卷(太康六年七月出。或三卷見聶道真錄)
[0062b08] 阿惟越致經四卷(或云阿惟越致遮經。或云不退轉法輪經四卷。或云廣博嚴淨經六卷。四經同本別譯。見聶道真錄)
[0062b10] 持人菩薩所問經[17]三卷(或四卷。與持世經同本別譯)
[0062b11] 等集眾德三昧經三卷(或云。集一切福德三昧經。或二卷。見聶道真錄)
[0062b12] 超日明三昧經三卷(太始七年正月譯。初出。或兩卷。或直云超日明經。見聶道真錄)
[0062b14] 菩薩藏經三卷 諸神經三卷
[0062b15] 寶髻菩薩所問經二卷(泰熙元年七月十四日出。大集一名菩薩淨行經。舊錄云。寶[18]髻經[19]見聶道真錄)
[0062b17] 須真天子經二卷(太始二年於長安青門內白馬寺出。安文惠白元信傳語聶承遠[20]張玄伯孫休達筆受。亦云問四事經。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2b19]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泰熙[]元年出。或云嚴淨佛土。或云佛土嚴淨。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2b21] 弘道廣顯三昧經二卷(永嘉二年三月出。一云阿耨達。一云阿耨達請佛一云金剛[21]門定意。或無三昧字。凡四名[22]有十品。一本但有七品少中三品一本正有前五品。見聶道真錄)
[0062b23] 大般泥洹經二卷(太始五年七月三日出亦云方等泥洹經。見聶道真錄)
[0062b24] 無量壽經二卷(永嘉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譯。是第四出。與吳世支謙魏世康僧鎧白延等出本同文異亦云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2c01] 首楞嚴經二卷(別有異出首楞嚴云阿難言)
[0062c02] 寶藏經二卷(太始六年出) 要集經二卷(亦云諸佛要集經)
[0062c03] 般舟三昧經二卷(道安云。更出般舟三昧經)
[0062c04] 大善權經二卷(太康六年六月譯。初出亦云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或云[23]慧上菩薩經。或善權方便。或方便所度無極。凡五名見聶道真錄)
[0062c06] 順權方便經二卷(亦云轉女身菩薩經。亦云[24]推權方便經。舊錄云。順權女經。見聶道真錄)
[0062c08] 隨權女經二卷(見別錄安錄無)
[0062c09] 如幻三昧經二卷(或三卷)
[0062c10] 等目菩薩經二卷(或三卷)
[0062c11] 勇伏定經二卷(元康元年四月九日出。是第四譯。與支讖支謙白延等所出首楞嚴經本同名異文少別。見聶[25]真道錄)
[0062c13] 更出阿闍世王經二卷(第二出)
[0062c14] 賈客經二卷
[0062c15]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亦云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0062c16]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26]二卷(太始年出。亦云佛昇忉利天品經。見聶道真錄)
[0062c18]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一卷([27]或二卷見晉世雜錄)
[0062c19] 普門品經一卷(太康八年正月出。見聶道真錄)
[0062c20] 月光童子經一卷(亦云月明童子經。與申[28]日兜失利越等三經。同本異譯)
[0062c21] 金剛藏] cf.【麗】">[薩>藏]菩薩行經一卷(元康七年於長安市西寺譯。出華嚴第二十二卷)
[0062c22] 大淨法門經一卷(建興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見聶道真錄)
[0062c23] 離垢施女經一卷(太康十年[29]二月二日出。見聶道真錄)
[0062c24]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亦云須摩提經。亦云須摩經。見聶道真及竺道祖等錄)
[0063a01] 龍施女經一卷(舊錄云。龍施本[1]起經。第二出)
[0063a02]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初出。亦云頂王經。亦云維摩詰子問經亦云善思童子經。[2]凡四名見支敏度錄)
[0063a04] 無所悕望經一卷(亦云象步經亦云象腋經。見聶道真錄)
[0063a05] 魔逆經一卷(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出。見聶道真錄)
[0063a06] 濟諸方等學經一卷(或無學字。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3a07]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一卷(亦云五十緣身行經。亦云菩薩緣身五十事經。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3a09]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一卷([3]大安二年五月十七日譯。一名彌勒菩薩本願經。一名彌勒難[4]經。見聶道真錄及竺道祖錄)
[0063a11]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太康十年四月八日。護於洛陽白馬寺遇西域沙門寂志誦出。經後[5]尚有數品悉忘[6]但宣[7]憶者聶道真筆受見竺道祖錄一云淨律經)
[0063a13] 無思議孩童菩薩經一卷(一云不思議光所問經。亦云名無思議光經)
[0063a14] 彌勒[8]成佛經一卷(太安二年出。一名彌勒[9]當來下生經見聶道真錄)
[0063a15] 舍利弗目連遊諸國經一卷(或云舍利弗摩訶目揵連遊諸四衛經)
[0063a16] 璃王經一卷
[0063a17] 寶施女經一卷(一名須摩提法律三昧經。見聶道真錄)
[0063a18] 佛為菩薩五夢經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譯。一名佛五夢。一名太子五夢。一名仙人五夢。見舊錄及聶道真錄)
[0063a20] 摩[10]訶目揵連本經一卷(一本有訶無揵字)
[0063a21] 太子墓魄經一卷(第二出)
[0063a22] 四不可得經一卷(見聶道真及正度[11]等錄)
[0063a23] 菩薩悔過法經一卷(或無經字。下注云。出龍樹十住論)
[0063a24] 乳光經一卷(與犢子經本同譯別)
[0063b01] 心明女梵志婦飯汁施經一卷(亦直云心明經)
[0063b02] [12]大六向拜經一卷(太安元年譯。或云尸迦羅越六向拜經。或直云[13]六向拜經[14]見支敏度及寶唱錄)
[0063b04] 鴦掘魔經一卷(一名指鬘經或作鴦掘魔羅經。見聶道真錄)
[0063b05] 菩薩十住經一卷(與菩薩十地經。大同小異)
[0063b06] 摩調王經一卷(第二出。與吳世支謙譯者大同小異。出六度集)
[0063b07] 照明三昧經一卷
[0063b08] 所欲致患經一卷(太安三年正月譯。見聶道真及王宗等錄)
[0063b09] 法沒盡經一卷(或作滅字。一云空寂菩薩所問經。第二譯與吳世支謙出者同)
[0063b10] 菩薩齋法經一卷(或無經字。一名正齋一名持齋。一名賢首菩薩齋法)
[0063b11] 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一名如來自誓三昧經)
[0063b12] 過去佛分衛經一卷(或云過去見舊錄)
[0063b13] 五蓋疑結失行經一卷(永寧二年四月十二日出。見聶道真錄)
[0063b14] 總持經一卷(出生經。或云佛心總持經)
[0063b15] 五福施經一卷[15](一名小乘毘尼方等經)" ver="030 050 070 080 150 ">(一名小乘毘尼方等經)
[0063b16] 無憂施經一卷[16](阿闍世王女名)" ver="070 080 150 ">(阿闍世王女名)
[0063b17]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永嘉元年三月三日譯。見聶道真錄及別錄)
[0063b18] 寶網童子經一卷(亦云寶網經。見聶道真錄)
[0063b19] 文殊師利悔過經一卷(初出亦云文殊師利五體悔過經)
[0063b20] 普法義經一卷(亦云普義經第二譯與漢世[17]安世高[18]譯者大同小異見聶道真錄)
[0063b21] 滅十方冥經一卷(光熙元年八月十四日出。一本無滅字。見聶道真錄)
[0063b22] 菩薩十地經一卷(亦云十地經。亦云大方廣經。出華嚴十地品)
[0063b23] 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一名溫室經。見聶道真錄)
[0063b24] 賴吒和羅所問光德太子經一卷(太始六年九月三十日出。一名光德太子經。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3c02] 當來變經一卷(見聶道真錄)
[0063c03]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譯。舊錄云五百弟子說本末經。見聶道真錄)
[0063c05] 師子月佛生經一卷([19]大安年譯。見聶道真錄)
[0063c06] 迦葉結集傳經一卷(或云結集戒經。見聶道真錄)
[0063c07] 柰女耆域經一卷(太安年出。一名柰女經。見聶道真錄)
[0063c08] 胞胎經一卷(太安二年八月一日譯。或云胞胎受身經。見聶道真錄)
[0063c09] 維摩詰所說法門經一卷(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譯。是第三出。與漢世嚴佛調吳世支謙出者大同小異見聶道真錄)
[0063c11] 郁伽羅越問菩薩行經一卷(或云郁伽長者經。即大郁伽經。或二卷是第三出。與魏世康僧鎧吳世支謙譯本同廣略文異。見道安及支敏度等錄)
[0063c13] 幻士仁賢經一卷(見聶道真錄)
[0063c14] 決總持經一卷(一云決定總持經)
[0063c15] 首意女經一卷(一云梵女首意經)
[0063c16] 舍頭諫經一卷(亦云大子二十八宿經。亦云虎[20]耳意經。與摩登伽經同本異出。第二譯。與漢世安世高所出者小異。見釋道安錄)
[0063c18] 十二因緣經一卷(第三出與漢世安世高出。[21]內典亦云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0063c19] 六十二見經一卷(亦云梵網六十二見經見竺道祖錄)
[0063c20] 四自侵經一卷
[0063c21] 無言童子經一卷(或二卷亦云無言菩薩經。出大集。見聶道真錄)
[0063c22] 聖法印經一卷(元康四年十二月五日。於酒泉郡出。竺法首筆受。亦直云聖印經。亦云慧印經。道安云。出雜阿含。見聶道真及寶唱錄)
[0063c24] 移山經一卷(舊錄云。力士移山經)
[0064a01] 嚴淨定經一卷(一名序世經) 慧明經一卷
[0064a02] 大迦葉本經一卷
[0064a03] 光世音大勢至受決經一卷(元康年出。亦直云觀世音受記經。見聶道真錄)
[0064a05] 諸方佛名功德經一卷
[0064a06] 目連上淨居天經一卷(一本無天字。出佛本行集經)
[0064a07] 普首童真經一卷(見聶道真錄)
[0064a08] 十方佛名經一卷
[0064a09] 三品修行經一卷(亦云三品悔過經。道安云。近代人合大修行經)
[0064a10] 金[1]益長者子經一卷
[0064a11] 眾祐經一卷 觀行不移四事經一卷
[0064a12] 小法沒盡經一卷 四婦喻經一卷
[0064a13] 廬夷經一卷 廅羅王經一卷
[0064a14] 檀若經一卷 龍施經一卷
[0064a15] 馬王經一卷 鹿母經一卷
[0064a16] 給孤獨明德經一卷(亦云給孤獨氏經)
[0064a17] 龍王兄弟[2]施達試王經一卷
[0064a18] 勸化王經一卷 百佛名經一卷([3]初出)
[0064a19] 殖眾德本經一卷 沙門果證經一卷
[0064a20] 身觀經一卷 醫王經一卷
[0064a21] 法觀經一卷 意經一卷 降龍經一卷
[0064a22] 應法經一卷 邪見經一卷
[0064a23] 何苦經一卷 受歲經一卷
[0064a24] 貧窮經一卷 灌臘經一卷(亦云般泥洹後四輩灌臘經)
[0064a25] 密具經一卷(出生經) 悔過經一卷(亦云舍利弗悔[4]過)
[0064a26] 犯罪經一卷 法社經一卷([5]世注為疑)
[0064a27] 雜讚經一卷 盂蘭經一卷
[0064a28] 分別經一卷 腹使經一卷(出生經)
[0064b01] 苦應經一卷 閑居經一卷(出生[6]經)
[0064b02] 四種人經一卷 七寶經一卷
[0064b03] 四未曾有經一卷(亦云四未[7]有經)
[0064b04] 八陽經一卷
[0064b05] 三十二相[8]因經一卷(或云菩薩三十二相經。見道安錄)
[0064b06] 四自在神通經一卷 佛悔過經一卷
[0064b07] 三轉月明經一卷 解無常經一卷
[0064b08] 胎藏經一卷 離垢蓋經一卷
[0064b09] 小郁伽經一卷(與郁伽長者經不同)
[0064b10] 阿闍[9]貰女經一卷(建武元年出。第二譯。與吳世支謙譯者小異。亦名阿述達經亦名。阿闍世王女經。亦名阿述達菩薩經。見聶道真及支敏度錄)
[0064b12] 人所從來經一卷[10](亦云從所來)" ver="030 050 070 080 150 ">(亦云從所來)
[0064b13] [11]惑羅云經一卷 雁王經一卷
[0064b14] 十等藏經一卷 雁王五百雁俱經一卷
[0064b15] 誡具經一卷 決道俗經一卷
[0064b16] 猛施經一卷(亦云猛施道地經。見舊錄) 城喻經一卷
[0064b17] 誡王經一卷
[0064b18] 菩薩齋經一卷(或云賢首菩薩齋經。已上一百六十一部。三百三十五卷。並是舊錄及三藏記)
[0064b19] 多聞經一卷(已下[12]四十八部四十八卷。並是[13]見吳錄別錄及晉世[14]別錄)
[0064b20] 彌勒菩薩為女身經一卷(一本無菩薩[15]字)
[0064b21] [16]離睡經一卷(一本有眠字)
[0064b22] 文殊師利菩薩經一卷
[0064b23] [穴/悟]意經一卷
[0064b24] 寶日光明菩薩經一卷(亦云寶日光菩薩問蓮華國相貌經)
[0064b25] 樂[17]想經一卷 尊上經一卷
[0064b26] 慈仁問八十種好經一卷(亦直云八十種好經見道安錄)
[0064b27] 夫那羅經一卷
[0064c01] [18]墮藍本經一卷(見別錄云。是[19]果出維[20]藍)
[0064c02] 貧女為國王夫人經一卷
[0064c03] 寶女問慧經一卷(第二譯。[21]與吳世支謙出者同出四卷。寶女經)
[0064c04] 七女本經一卷(第二譯。與吳世支謙出者同)
[0064c05] 女人慾熾荒迷經一卷(出出曜[22]經)
[0064c06] 悉鞞梨天子詣佛說偈經一卷(出雜阿含)
[0064c07] 梵王變身經一卷
[0064c08] 光世音經一卷(出正法華經)
[0064c09] 惟明二十偈一卷(第二出與吳世支謙譯者同)
[0064c10] 三品悔過經一卷
[0064c11] 耆闍崛山解一卷([23]見祐錄)
[0064c12] 比丘尼戒一卷(十誦本或有經字。與曇摩持所出小異)
[0064c13] 眾經錄目一卷
[0064c14] 右二百一十部。合三百九十四卷。月支國沙門曇摩羅察。晉言法護。本姓支。歷遊西域解三十六國語及書。從天竺國大齎梵本婆羅門經。來達[24]玉門。因居燉煌。遂稱竺氏。後到洛陽及往江左。起武帝世太始元年。至懷帝世永嘉二年。其間在所遇緣便譯[25]經信士聶承遠執筆助翻。卷軸最多。而[26]高僧傳唯云護出一百六十五部。[27]僧祐出三藏集記[28]止錄一百五十四部三百九卷。其中釋道安錄。又闕四部祐足。安云。遭值亂世錄目星散。更相錯涉信有是焉。所以雜錄及諸別記。多注竺法護出。故知今之所獲審是護公翻譯不疑。故聶承遠子道真與竺法首陳士倫孫伯虎虞世[29]等。前後並是筆受之人。已見別傳不復委載。又李廓錄及雜別錄。並云支菩薩譯經六部一十六卷。僧祐錄云。天竺菩薩譯經。數同群錄。唯名不同。而祐下注支菩薩共竺法護譯。檢上翻名曇無羅察。晉言即是法護。然支菩薩六部經目並入法護錄中。支竺姓乖始末異耳。言菩薩者蓋美其號。究檢群錄其支菩薩即竺法護。無別兩人。出三藏記便成二舉。小非詳審。
[0065a08] 十二遊經一卷
[0065a09] 右一經一卷。武帝世。外國沙門彊梁婁至。晉言[1]真喜。太始二年於廣州譯。見始興及寶唱錄。
[0065a12] 大阿育王經五卷(光熙年出。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5a13]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二卷(第二譯。或三卷。[2]四卷。即是竺法護所出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同本別名。文小異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5a15]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太安二年出。或三卷。亦云示現寶藏經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5a17] 阿闍[3]貰王經二卷(太康年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5a18] 阿難目佉經一卷(與微密持經本同名異。見竺道祖晉世雜錄[4]有作目法字)
[0065a19] 右五部合一十二卷。惠帝世。安息國沙門安法欽。太康年於雒陽譯。
[0065a21] 放光般若經二十卷(第三出。與漢世竺佛朔所譯道行及小品並同本異[5]譯別名)
[0065a22] 右一部二十卷。此經元是川朱士行。別本。行在洛陽嘗講道行。披覽竊覺文句隱質諸未盡善者。每嗟嘆曰。此經實是大乘之要。而文未周譯理不盡。誓志捐身發心尋取。行以魏末甘露五年發雍州。遂遊西域。於于[6]闐[7]國得前梵本九十章。減六十萬言。遣弟子弗如檀。晉云法饒。從于[]闐送還歸洛陽。未發之頃于[]闐諸僧小乘學眾。遂以白王云。漢沙門欲以梵書惑亂正典。王為地主。若不禁之將斷大法聾盲漢地。王之咎也。王即不聽齎經出境。士行懊惱深懷痛心。乃請乞求燒經為證。王即許焉。於是積薪聚置殿前欲以焚之。士行至誠臨火誓曰。若當大法應流漢地。經當不然。如其不護命也如何。言已投經。火即為滅。皮牒如本。更覺光鮮。大眾駭服咸稱神感。遂得送來達到陳留。還遇于[]闐僧無羅叉竺叔蘭等。當惠帝世元康元年五月十日。於倉[8]恒水南寺譯之。而竺道祖僧祐王宗寶唱李廓法上靈裕等諸錄。述著眾經並云。朱士行翻此。蓋據其元尋之人推功歸之耳。房審校勘支敏度錄及高僧傳出經後記諸雜別目等乃是無羅叉竺[9]叔蘭等三人詳譯。[10]朱士行身留停于[]闐。仍於彼化。唯遣弟子奉齎經來到乎晉地。斯豈得稱士行出[11]也。
[0065b19] [12]超日明三昧經二卷(第二譯。或直云超日明經。與竺法護前出三卷者。大同小異)
[0065b20] 迦葉詰阿難經一卷(第二譯。與漢世嚴佛調出者小異。見始興及寶唱錄)
[0065b21] 越難經一卷(第二出)
[0065b22] 右三經合四卷。惠帝世清信優婆塞聶承遠。以此經等雖並先出。文義隱質理句未圓。遠後遂更整文偈刪改勝前。見今所行於世者是。
[0065b26] 異毘摩羅詰經三卷[13](元康六年第五出與漢世嚴佛調吳世支謙竺法護羅什等所譯本大同小異。或二卷。見竺道祖錄)" ver="030 150 ">(元康六年第五出與漢世嚴佛調吳世支謙竺法護羅什等[14]所譯本大同小異。或二卷。見竺道祖錄)
[0065b28] 首楞嚴經二卷[15](元康元年出。是第五譯。與二支一白一竺出者文異本同見道真錄)" ver="030 150 ">(元康元年出。是第五譯。與二支一白一[16]竺出者文異本同見[17]道真錄)
[0065c01] 右二經合五卷。惠帝世。西域沙門竺叔蘭並於洛陽出。
[0065c03] 十住經十二卷 諸佛要集經二卷
[0065c04] 觀世音授記經一卷(第二出)
[0065c05] 寂音菩薩願經一卷
[0065c06] 大光明菩薩百四十八願經一卷
[0065c07]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一卷
[0065c08] 師子步雷菩薩問發心經一卷(或云問文殊師利成佛發心經)
[0065c09] 大雲密藏問大海三昧經一卷
[0065c10] 溥首童真經一卷
[0065c11] 寂音菩薩問五濁經一卷
[0065c12] 無言菩薩流通法經一卷(出大集)
[0065c13] 菩薩戒要義經一卷(出菩薩戒經)
[0065c14] 菩薩呵睡眠經一卷
[0065c15] 菩薩呵家過經一卷
[0065c16] 菩薩如意神通經一卷
[0065c17] 菩薩苦行經一卷 菩薩宿命經一卷
[0065c18] 菩薩受齋經一卷 菩薩[18]道示行經一卷
[0065c19] 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
[0065c20] 菩薩奉施詣塔作願念經一卷
[0065c21] [19]菩薩本[20]願行品經一卷
[0065c22] 菩薩求五眼法經一卷
[0065c23] 菩薩出要行無礙法門經一卷
[0065c24] 菩薩初發心時經一卷
[0065c25]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第二出。與[21]法護譯大同小異)
[0065c26] 菩薩戒身自在經一卷[22](或云自在王菩薩問如來警戒經)" ver="030 050 150 ">(或云自在王菩薩問如來警戒經)
[0065c27] 菩薩三法經一卷 無言菩薩經一卷[23](第二出)" ver="030 150 ">(第二出)
[0065c28] 菩薩道行六法經一卷
[0066a01]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一卷
[0066a02] 無垢施菩薩分別應報經一卷([1]即是異出離垢[2]地經[3]亦云應辯經)
[0066a03] 菩薩初地經一[4](亦云應辯經)" v150="卷" ver="050 070 080 150 " v050="卷(亦云應辯經)" v070="卷(亦云應辯經)">卷
[0066a04] [5]儒童菩薩經一卷(出六度集)
[0066a05] 菩薩十道地經一卷
[0066a06] 光味菩薩造七寶梯經一卷(出[6]太集)
[0066a07] [7]菩薩緣身五十事經一卷(與五十緣[8]行經大同小異)
[0066a08] 菩薩戒自在經一卷 菩薩十法住經一卷
[0066a09] 波斯匿王欲伐鴦掘魔羅經一卷
[0066a10] 轉輪聖王七寶具足經一卷
[0066a11] 轉輪聖王發心求淨土經一卷
[0066a12] 文殊師利與離意女論義極似維摩經一[9]卷
[0066a13]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譯小異)
[0066a14] 初發意菩薩行易行[10]法經一卷(出十住論)
[0066a15] 菩薩布施懺悔法一卷(出決定毘尼)
[0066a16] 菩薩戒獨受[11]壇文一卷
[0066a17] 菩薩懺悔法一卷(異本) 菩薩雜行法一卷
[0066a18] 菩薩所行四法一卷
[0066a19] 菩薩五法行經一卷 菩薩六法行經一卷
[0066a20] 異出菩薩本起經一卷(或無起字)
[0066a21] 眾經錄目一卷
[0066a22] 右五十四經合六十六卷。聶承遠子道真。惠帝之世始太康年迄永嘉末。其間詢稟諮承。法護筆受之外。及護沒後真遂自譯前件[12]雜經。誠師護公真當其稱。頗善文句辭義分炳。見在別錄所載。
[0066a27] 嚴淨佛土經二卷(亦云淨土經)
[0066a28] 泥洹經二卷 善權經一卷
[0066b01] 持心梵志經一卷 檀[13]持陀羅尼經一卷
[0066b02]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 如來興顯經一卷
[0066b03] 海龍王經一卷
[0066b04] 長者修行經一卷(亦云長者威施所問菩薩修行經。亦云菩薩修行經)
[0066b05] 五百童子經一卷[14](亦云幼童經出生經)" ver="030 050 150 ">(亦云幼童經出生經)
[0066b06] 佛問四童子經一卷
[0066b07] 調伏王子道心經一卷(出大集)
[0066b08] 誓童子經一卷(或作逝與菩薩逝經大同小異。第二出)
[0066b09] 五百王子作淨土願經一卷
[0066b10] 三幼童經一卷
[0066b11] 二童子見佛說偈供養經一卷
[0066b12] 大愛道般泥洹經一卷 等集三昧經一卷
[0066b13] 首達經一卷(舊錄) 無量破魔陀羅尼經一卷
[0066b14] 賢者五福經一卷
[0066b15] 郁伽羅越問菩薩經一卷
[0066b16] 惟逮菩薩經一卷(見高僧傳及三藏記)
[0066b17] 右二十三經合二十五卷。惠帝世。河內沙門白法祖出。高僧傳止云祖出一經。然其所出諸經遭世擾攘名錄[15]罕存。莫紀其實。房廣[16]搜檢諸雜記錄。見此二十二經。並注祖出。今依所備而載之。
[0066b22] 樓炭經六卷(第二出。見別錄與法護出五卷者小異。出長阿含。安錄無)
[0066b23]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舊錄云。[17]佛藏方等經。見三藏記)
[0066b24] 法句本末經五卷(第二出。亦云法句譬喻。亦云法[18]喻法或四或[19]六)
[0066b25] 諸德福田經一卷(亦直云福田經)
[0066b26] 右四經合一十三卷。惠帝世沙門釋法立共法炬等於洛陽出。
[0066c01] 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二卷(第二出。直云道行經。與漢世竺佛朔[*]譯者文質為異。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6c03] 右一經二卷。惠帝世。優婆塞衛士[20]度略出。從舊道行中刪改亦是小品及放光等要別名耳。未詳士度是何許人。傳錄弗載緣起莫尋。
[0066c06] 合首楞嚴經五本八卷(第六出。合兩支兩竺一[21]百五本為一部。見支敏度錄)
[0066c07] 合維摩詰經三本五卷(第四出。合一支兩竺三本為一[22]部。見支敏度錄)
[0066c08] 右二經合一十三卷惠帝世。沙門支敏度撰集眾譯共合為部。
[0066c10] 樓炭經八卷(第二出。是長阿含世記一分。與[23]法護法立所出五卷六卷者大同略廣異。先共法立出。以意未悉故廣之。見支敏度及寶唱錄)
[0066c12] 遺教法律經三卷(一云遺教法律三昧經。一云遺教三昧經見始興錄)
[0066c13] 諸經[]法菩薩名經二卷
[0066c14] 佛為比丘說燒頭喻經一卷(出雜阿含)
[0066c15] 波斯匿王祖母命終經一卷
[0066c16] 魔女聞佛說法得男身經一卷(第二出與先譯弊魔試目連經本同名異。見始興。及僧祐錄)
[0066c18] 衰利經一卷 無懼經一卷
[0066c19] 普施經一卷[24](出阿含)" v150="(出雜阿含第四)"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70="(出阿含)">(出雜阿含第四) 無常經一卷
[0066c20] 慢法經一卷 數經一卷(出雜阿含)
[0066c21] 名稱經一卷 受持經一卷
[0066c22] 忍辱經一卷 [25]時經一卷(一云非時經)
[0066c23] 灌經一卷(亦云四[26]月八日灌經)
[0066c24] 福田經一卷(一名諸德福田經。第二出與法立譯者小異。出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6c25] 福行經一卷(出阿含) 柔軟[27]經一卷
[0066c26] 正意經一卷(第二出) 伏婬經一卷
[0067a01] 危脆經一卷 [1]息恚經一卷(出中阿含)
[0067a02] 要意經一卷(出阿含。或云惡意) 求欲經一卷(阿含)
[0067a03] 經一卷 惡道經一卷([2]出中阿含)
[0067a04] 法海經一卷
[0067a05] 曉食經一卷(出修行道地經) 放逸經一卷
[0067a06] 灰河經一卷 群牛譬經一卷([3]出阿含)
[0067a07] 鑄金喻經一卷 毒草喻經一卷 (出生經)
[0067a08] 恒河喻經一卷 須河喻經一卷
[0067a09] 木杵喻經一卷([4]出雜阿含) 調達喻經一卷
[0067a10] [5]嬰兒喻經一卷
[0067a11] 大蛇譬喻經一卷(亦云大蛇經。見舊錄)
[0067a12] [6]爪甲擎土譬經一卷(亦云[7]爪甲取土經。見舊錄)
[0067a13] [8]塵灰河譬喻經一卷(與灰河經小異)
[0067a14] 毒喻經一卷(與毒草喻小異出生經[9]第四)
[0067a15] 飛鳥喻經一卷([10]出增一阿含)
[0067a16] 譬喻六人經一卷(出[11]詈意經) 群羊喻經一卷
[0067a17] 田夫喻經一卷([]出雜阿含[12]第二十九) 馬喻經一卷
[0067a18] 韋提希子月夜問夫人經一卷
[0067a19] 頂生王故事經一卷
[0067a20] 波斯匿王詣佛有五威儀經一卷([]出阿含)
[0067a21] 波斯匿王喪母經一卷
[0067a22] 淨飯王般泥洹經一卷
[0067a23] 阿闍世王受決經一卷
[0067a24]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
[0067a25] 轉輪聖王七寶現世間經一卷
[0067a26] 頻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一卷
[0067b01] 璃王攻釋子經一卷
[0067b02]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一卷
[0067b03] 優填王經一卷
[0067b04] 阿闍世王問瞋恨從何生經一卷
[0067b05] 波斯匿王女命過詣佛經一卷([]出阿含)
[0067b06] 羅漢遇瓶沙王經一卷[13](出阿含)" ver="030 150 ">(出阿含)
[0067b07] 明帝釋施經一卷 和難經一卷(出生經)
[0067b08] 鴦掘魔婦死經一卷(或云婦化經)
[0067b09] 阿梵和利比丘無常經一卷
[0067b10] 波利比丘謗梵行經一卷
[0067b11] 摩訶比丘經一卷 拘提比丘經一卷
[0067b12] 調達教人為惡經一卷(出六度集)
[0067b13] 調達問佛顏色經一卷
[0067b14] 尊者瞿低迦獨一思惟經一卷([]出阿含)
[0067b15] 差摩比丘喻重病經一卷(出雜阿含)
[0067b16] 瞻波比丘經一卷
[0067b17] 鴦掘[14]鬘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指髻經大同小異)
[0067b18] 比丘分衛經一卷(出生經)
[0067b19] 佛看病比丘不受長者請經一卷(出出曜經)
[0067b20] 佛為諸比丘說莫思惟世間思惟經一卷
[0067b21] 比丘求證人經一[15]卷
[0067b22] 比丘問佛多優婆塞命終經一卷(出中阿含)
[0067b23] 佛為比丘說大力經一卷
[0067b24]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一卷
[0067b25] 聰明比丘經一卷 大悲比丘本願經一卷
[0067b26] 羅漢迦留陀夷經一卷
[0067b27] 和難釋經一卷(出生經。與和難經小異)
[0067b28] 羅旬喻經一卷
[0067c01] 佛降鴦掘魔人民歡喜經一卷
[0067c02] 優陀夷坐樹下寂靜調伏經一卷([]出阿含)
[0067c03] [16]金師精舍尊者病經一卷 難提釋經一卷
[0067c04] 浮彌經一卷(出增[17]一阿含)
[0067c05] 比丘各言志經一卷(出生經)
[0067c06] 比丘疾病經一卷(出生經)
[0067c07] 比丘於色厭離經一卷([]出阿含)
[0067c08] 佛為比丘說三法經一卷
[0067c09] 坐禪比丘命過生天經一卷
[0067c10]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一卷
[0067c11] 比丘問佛何故捨世學道經一卷(出出曜經)
[0067c12] 佛為比丘說極深嶮難處經一卷
[0067c13] 沙曷比丘功德經一卷(見舊錄)
[0067c14] 深淺學比丘經一卷
[0067c15] 相應相可經一卷 比方世利經一卷
[0067c16] 前世三轉經一卷 少多制戒經一卷
[0067c17] 求欲說法經一卷 眾生身穢經一卷
[0067c18] 信能渡河經一卷 苦陰因事經一卷(出中阿含)
[0067c19] 葉喻多少經一卷 異信異欲經一卷
[0067c20] 向邪違法經一卷 說法難值經一卷
[0067c21] 增一阿含經一卷[18](出增阿含)" ver="030 150 ">(出[19]增阿含)
[0067c22] 積木燒然經一卷(與枯樹經。[20]大同小異)
[0067c23] 恒水流澍經一卷
[0067c24] 邪業自活法經一卷(出生經)
[0067c25] 栴檀塗塔經一卷 眼色相繫經一卷
[0067c26] 處中行道經一卷 無始本際經一卷
[0067c27] 往古造行經一卷 捨諸世務經一卷
[0068a01] 眾生未然三界經一卷
[0068a02] 有眾生三世作惡經一卷
[0068a03] 人民疫疾受三歸經一卷[1](出阿含)" ver="030 050 070 080 150 ">(出阿含)
[0068a04] 信人者生五種過患經一卷
[0068a05] 四大色身生厭離經一卷
[0068a06] 以金貢太山贖罪經一卷(世注入疑錄)
[0068a07] 右一百三十二部合一百四十二卷。惠帝世。沙門釋法炬出。初炬共法立同出。立死炬又自出。多出大部與立所出。每相參合廣略異耳。僧祐錄全不載。既見舊別諸錄。依聚繼之。庶知有據以考正偽焉。
[0068a12]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第二出與安法欽所譯三卷者大同小異。見竺道祖雜錄)
[0068a14] 十善十惡經一卷(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8a15] 逝童子經一卷(第三出。亦名長者制經。亦直云制經亦云菩薩逝經亦直云逝經五本大同別[2]譯[3]為異名[4]殊耳)
[0068a17] 善生子經一卷(第[5]三出與竺法護竺難提尸迦羅越六[6]向拜經大同小異。見支敏度及竺道祖錄)
[0068a19] 右四經合五卷。惠帝永寧年中。沙門支法度出。總見寶唱錄。
[0068a21] 度世品經六卷
[0068a22] 如來祕密藏經二卷([7]一名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亦直云如來性起[8]經)
[0068a23] 阿耨達龍王經[9]二卷
[0068a24] 方等陀羅尼經一卷 寶嚴經一卷
[0068a25] 五福德經一卷(亦直云五福經)
[0068a26] 明相續解脫地波羅蜜經一卷
[0068a27] 弟子學有三輩經一卷(或云三品弟子經)
[0068b01] 右八經合一十五卷。吳別二錄並直單注。元康年中出。不顯譯人。詳覽群錄未見指的。所以別件猶殊失譯。

huiqian 2009-10-13 17:43
 
歷代三寶紀卷第七(譯經東晉)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0068b11] 東晉錄者。宣帝曾孫。瑯武王後。恭王瑾之子。名睿字景文。初生之晨內有神光一室盡明。[10]白毛生於[11]目角之左。眼有精曜[目*需]睇眄煒如也。累官使持節安東將軍都督楊州諸軍事左丞相。懷愍敗後百官分離。或走江南。或為曜戮。長安失據帝幽平陽。江東于時忽見五[12]百群下勸睿宜稱晉王。統攝萬機以臨億兆。愍帝崩後遂即居尊號。建武年因都建業。避愍帝諱改為建康。先太康二年吳舊將管恭作亂。于時建業伍振筮之曰。[13]暴已滅矣。然更三十八年。楊州當有天子。至是果如其言。又秦始皇世望氣者云。吳金陵山五百年後當出天子。始皇忌焉。發兵因鑿金陵山斷改稱[[示*末]【宮】">14][示*末]">秣陵。冀絕其王。自[15]于正至睿五百二十六年。有晉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瑞其在於斯時。又謠云。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永嘉喪亂天下淪覆。唯瑯西陽汝南南頓彭城等五王獲濟江表。而睿首基為元帝矣。將知受命上感天靈欲跨[16]興圖下資地勢地負其勢。始皇鑿之弗亡。天降其靈。劉曜殲而莫盡。自元皇建武元年丁丑創都。至恭帝元熙元年己未禪宋。其間一百四載。華[17]戎道俗二十七人。而所出經并舊失譯。合二百六十[18]三部。五百[19]八十五卷。集為東晉一十二主建康錄[20]云。
[0068c07] (東晉)沙門帛尸梨蜜多羅 三部([21]一十一卷經)
[0068c08] 沙門支道根 二部(七卷經)
[0068c09] 沙門康法邃 一部(一十卷經)
[0068c10] 沙門竺曇無蘭 [22]百一十部(一百一十二卷經咒戒)
[0068c11] 沙門康道和 一部(三卷經)
[0068c12] 沙門迦留陀伽 一部(一卷經)
[0068c13] 沙門僧伽提婆 五部(一百一十七卷經論)
[0068c14] 沙門卑摩羅叉 二部(五卷律雜事)
[0068c15] 沙門曇摩 一部(二卷律要)
[0068c16] 沙門佛馱跋陀羅 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經戒論)
[0068c17] 沙門釋法顯 六部(二十四卷經戒論傳)
[0068c18] 沙門[23]祇多蜜 二十五部(四十六卷經)
[0068c19] 外國居士竺難提 [24]二部(三卷經)
[0068c20] 沙門釋法力 一部(一卷經)
[0068c21] 沙門釋嵩[25]公 三部(三卷經)
[0068c22] 沙門釋退公 一部(一卷經)
[0068c23] 沙門釋法勇 一部(一卷經)
[0068c24] 沙門釋慧遠 [26]十四部(三十五卷論讚)
[0068c25] 沙門釋僧敷 一部(一卷論)
[0069a01] 沙門釋曇詵 二部(六卷注論)
[0069a02] 沙門支[1]遁 七部(七卷論旨歸)
[0069a03] 沙門竺僧度 一部(一卷旨歸)
[0069a04] 沙門釋道祖 四部(四卷目錄)
[0069a05] 沙門支[慜【三】【宮】" mod="敏=慜【宋】【元】【明】【宮】">2]慜" v150="敏"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慜" v070="慜" v030="慜">敏度 一部(一卷都錄)
[0069a06] 沙門康法暢 一部(一卷論)
[0069a07] 沙門竺法濟 一部(一卷傳)
[0069a08] 沙門釋曇[3]微 二部(二卷論旨歸)
[0069a09] 諸失譯經 五十三部(五十[4]七卷經咒)
[0069a10] (東晉)灌頂經九卷(見雜錄)
[0069a11] 大孔雀王神經一卷(見[5]竺道祖[6]晉世雜錄及三藏記)
[0069a12] 孔雀王雜神經一卷(亦見[7]竺道祖錄[8]但譯未盡。[9]及三藏記)
[0069a13] 右三部合一十一卷。元帝世。西域沙門帛尸梨蜜多羅。晉言吉[10]友。國王之子。當承世位以國讓弟。暗軌太伯悟心內啟。遂為沙門。天姿高朗風神俊邁。直爾對之。便已卓然。出於物表。況其聰辯言晤者乎。丞相王導一見而奇之。以為吾之徒也。由是顯名。導嘗謂蜜曰。外國有君一人而已耳。蜜笑而答曰。若使貧道如檀越為。今日豈得歷遊至此。時人以為佳對。善持術所向皆驗。盛行建康。時人呼為高座法師。又授弟子覓[11]曆高聲梵唄。傳響迄今。
[0069a24] [閦…異)二十八字∞(方等…譯)十二字【三】【宮】" mod="(阿閦佛制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譯與支讖譯大同小異)二十八字∞(方等法華經五卷咸康元年譯)十二字【宋】【元】【明】【宮】">12]閦佛制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譯與支讖譯大同小異)"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方等法華經五卷咸康元年譯" v070="方等法華經五卷咸康元年譯" v030="方等法華經五卷咸康元年譯">阿佛[13]制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太康年出。[14]第二譯與支讖譯大同小異)
[0069a26] [閦…異)二十八字∞(方等…譯)十二字【三】【宮】" mod="(阿閦佛制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譯與支讖譯大同小異)二十八字∞(方等法華經五卷咸康元年譯)十二字【宋】【元】【明】【宮】">15]閦佛制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譯與支讖譯大同小異" v150="方等法華經五卷(咸康元年譯)"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阿閦佛制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譯與支讖譯大同小異" v070="阿閦佛制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譯與支讖譯大同小異" v030="阿閦佛制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譯與支讖譯大同小異">方等法華經五卷(咸康元年譯)
[0069b01] 右二[16]經合七卷。成帝世。沙門支道根出。並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69b03] 譬喻經十卷(舊錄云正譬喻經)
[0069b04] 右一[]經[17]合十卷。成帝世沙門康法邃。類集眾經撰出此部。事甚要[18]妙。
[0069b06] 義足經二卷([19]吳錄載亦云異出)
[0069b07] 二百六十戒三部合異二卷(太元六年六月二十日於謝鎮西寺[20]合僧詳重校。見舊錄及寶唱錄)
[0069b09] 三十七品經一卷(太元[21]十二年譯。道安云出律經)
[0069b10] 賢劫千佛名經一卷(上二經[22]出[23]僧祐錄)
[0069b11] 八師經一卷 [24]玉耶經一卷(或云玉耶女經)
[0069b12] 荷鵰阿那含經一卷(舊錄云。訶鵰或作苛字)
[0069b13] 戒德經一卷(或云戒德香經) 七夢經一卷(舊錄云。阿難七夢經)
[0069b14] 水沫所漂經一卷 比丘聽施經一卷
[0069b15] 治禪法經一卷 蛇行法經一卷[25](出雜阿含)" ver="030 150 ">(出[26]雜阿含)
[0069b16] 暴象經一卷 群牛千頭經一卷
[0069b17] 拘薩國烏王經一卷(或有羅字。出生經)
[0069b18] 夫婦經一卷(出生經) 犢牛經一卷(或作子)
[0069b19] 野雞經一卷(出生經) 驢駝經一卷
[0069b20] [27]蟲狐鳥經一卷([28]出生經。或作烏字)
[0069b21] 孔雀經一卷(出生[29]經)
[0069b22] [30](吳錄亦云異出。第二出)"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五苦經一卷或云淨除罪蓋娛樂佛法經或云五道章句或云五苦章句" v070="五苦經一卷或云淨除罪蓋娛樂佛法經或云五道章句或云五苦章句" v030="五苦經一卷或云淨除罪蓋娛樂佛法經或云五道章句或云五苦章句">十善十惡經一卷([31]吳錄[32]亦云異出。[33]第二出)
[0069b23] [34](或云淨除罪蓋娛樂佛法經。或云五道章句或云五苦章句)"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十善十惡經一卷吳錄亦云異出第二出" v070="十善十惡經一卷吳錄亦云異出第二出" v030="十善十惡經一卷吳錄亦云異出第二出">五苦經一卷(或云淨除罪蓋娛樂佛法經。或云五道章[35]句或云五苦章[36]句)
[0069b24] 自愛經一卷([37]見舊錄或自愛不自愛經)
[0069b25] 阿難念彌[38]勒經一卷(或作離字)
[0069b26] 國王不[39]梨先泥十夢經一卷
[0069c01] 摩天國王經一卷(出六度集)
[0069c02] 彌蓮經一卷(見舊錄。或彌蘭[40]或彌連出六度集)
[0069c03]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一卷
[0069c04] [41](羅婆晉云半雉)"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寂志果經一卷" v070="寂志果經一卷" v030="寂志果經一卷">羅婆鳥為鷹所捉經一卷(羅婆晉云半雉)
[0069c05] [42]寂志果經一卷 大魚事經一卷
[0069c06] 見水世界經一卷(出大[43]集) 新歲經一卷
[0069c07] 佛見梵天頂經一卷 獼猴經一卷(出生經)
[0069c08] 赤嘴烏喻經一卷 無吾我經一卷
[0069c09] 戒相應經一卷 阿耨風經一卷[44](阿耨風晉言依次)" ver="030 150 ">(阿耨風晉言依次)
[0069c10] 阿難多洹羅云母經一卷
[0069c11] 阿育王供養道場樹經一卷
[0069c12] 採蓮華王經一卷(或云採蓮[45]華[46]王上佛授決號妙華經)
[0069c13] 四天王案行世間經一卷
[0069c14] 帝釋慈心戰勝經一卷
[0069c15] 三十三天園觀經一卷(出增一阿[47]含)
[0069c16] 比丘問佛釋提桓因因緣經一卷(出雜阿[]含)
[0069c17] 天於修羅欲戰經一卷(出長阿[]含)
[0069c18] 天帝受戒經一卷
[0069c19] 釋提桓因詣目連放光經一卷
[0069c20] 梵天策數經一卷(舊錄云諸天事經)
[0069c21] 諸天地經一卷(異出本)
[0069c22] 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經一卷
[0070a01] [1](出義足經)"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諸天問如來警戒不可思議經一卷出大集經" v070="諸天問如來警戒不可思議經一卷出大集經" v030="諸天問如來警戒不可思議經一卷出大集經">天神禁寶經一卷(出義足經)
[0070a02] [2](出大集經)"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天神禁寶經一卷出義足經" v070="天神禁寶經一卷出義足經" v030="天神禁寶經一卷出義足經">諸天問如來警戒不可思議經一卷(出大集經)
[0070a03] 罪業報應經一卷 救護身命經一卷
[0070a04] 集修士行經一卷 勸行有證經一卷(出雜阿[]含)
[0070a05] 禪思滿足經一卷(出阿[]含[3]第二譯)
[0070a06] 忠心正行經一卷(出六[4]度[5]集或云忠心經舊錄云大忠心經小忠心經)
[0070a07] 見正經一卷
[0070a08] 四[6]大泥[]梨經一卷(別錄載[7]僧祐三藏記云失譯無大字)
[0070a09] 佛為比丘說大熱地獄經一卷
[0070a10] 地獄眾生相害經一卷
[0070a11] 十法成就惡業入地獄經一卷
[0070a12] 眾生頂有鐵磨盛火熾然經一卷(出雜阿含)
[0070a13] 見一眾生舉體糞穢塗身經一卷(出雜阿含)
[0070a14] 鐵城泥[]梨經一卷
[0070a15] 泥[8]梨經一卷(或云中阿[9]含泥[]梨經)
[0070a16] 目連見大身眾生然鐵纏身經一卷(出雜阿含)
[0070a17] 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獄經一卷(出阿含)
[0070a18] 學人意亂經一卷 蓱沙王五願經一卷
[0070a19] 般泥洹時大迦葉赴佛經一卷(或云摩訶迦葉)
[0070a20] 五眼文經一卷
[0070a21] 弟子命過經一卷[10](異前吉友所出者)" ver="030 050 070 080 150 ">(異前吉友所出者)
[0070a22] 孔雀王經一卷(異前吉[]友[11]譯者)
[0070a23] 龍王結願五龍神經一卷
[0070a24] 摩尼羅亶神經一卷
[0070a25] 龍王水浴經一卷 大神將軍經一卷
[0070a26] 伊洹法願神經一卷
[0070a27] 十八龍王神經一卷
[0070b01] 摩尼羅亶神咒[12]安摩經一卷 藥經一卷
[0070b02] 大神母結誓經一卷 毒經一卷
[0070b03] 持句神經一卷 麻油述經一卷
[0070b04] 檀持羅麻油述神經一卷
[0070b05] 七佛[13]所結麻油述經一卷
[0070b06] 解日厄神經一卷 水經一卷
[0070b07] 嚫水經一卷 請雨經一卷
[0070b08] 止雨經一卷 [隣…卷)七字∞(幻師…陀)十三字【三】【宮】" mod="(陀隣鉢呪經一卷)七字∞(幻師跋陀神呪經一卷亦云波陀)十三字【宋】【元】【明】【宮】">14]呪經一卷亦云波陀" v150="陀隣鉢呪經一卷"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幻師跋陀神呪經一卷亦云波陀" v070="幻師跋陀神呪經一卷亦云波陀" v030="幻師跋陀神呪經一卷亦云波陀">陀隣鉢呪經一卷
[0070b09] [隣…卷)七字∞(幻師…陀)十三字【三】【宮】" mod="(陀隣鉢呪經一卷)七字∞(幻師跋陀神呪經一卷亦云波陀)十三字【宋】【元】【明】【宮】">15]隣鉢呪經一卷" v150="幻師跋陀神呪經一卷(亦云波陀)"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陀隣鉢呪經一卷" v070="陀隣鉢呪經一卷" v030="陀隣鉢呪經一卷">幻師跋陀神經一卷(亦云波陀)
[0070b10] 時氣病經一卷 小兒[16]病經一卷
[0070b11] 齒痛經一卷 眼痛經一卷
[0070b12] 牙痛經一卷 六神名神經一卷
[0070b13] 幻師阿鄒夷神經一卷
[0070b14] 醫王惟婁延神經一卷(或云阿難所問醫王惟婁延神經)
[0070b15]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太元六年合僧純曇摩持竺僧舒三家本以為[17]一卷見寶唱錄)
[0070b16] 離欲優婆塞優婆[18]夷[19](具行二十二戒文)" v150="具行二十二戒文"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亦云(具行二十二戒文)" v070="亦云(具行二十二戒文)" v030="亦云(具行二十二戒文)">具行二十二戒文[20]一卷
[0070b18] 右一百一十部合一百一十二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門竺曇無蘭。晉言法正。於楊都謝鎮西寺蘭取世要略大部出。唯二經是僧祐錄載。自餘[21]雜見別錄。雖並有正本既復別行。故悉列之示有所據。
[0070b23] 益意經三卷(第二出)
[0070b24] 右一部合三卷。孝武帝世。沙門康道和太元末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朱士行漢錄云二卷。不顯譯人。
[0070b27] 十二遊經一卷(第二出與[22]彊梁譯者小異)
[0070b28] 右一卷。孝武帝世。外國沙門迦留陀伽。晉言時[23]永。太元十七年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及寶唱錄。
[0070c03] 中阿含經六十卷(隆安元年十一月於東亭寺出。至二年六月訖道祖筆受第二譯。與曇摩難提譯者[24]大不同見道祖錄)
[0070c05] 增一阿含經五十卷(隆安元年正月出是第二譯。與難提本小異。竺道祖筆受。或四十二。[25]或三十[26]三。[27]無定。見道祖及寶唱錄)
[0070c07] 阿毘曇心[28]論四卷(太元十六年。在盧山為慧遠出道慈筆受)
[0070c08] 三法度論二卷(太元十六年。於廬山[29]出。別錄云一卷。與秦曇摩難提出者大同小異。或直云三法度。[30]或無論字。或[31]作經[32]字)
[0070c10] 教授比丘尼法一卷(見別錄[33]亦在廬山出)
[0070c11]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七卷。孝武及安帝世。罽賓國三藏法師瞿曇僧伽提婆。晉言眾天。後秦姚世渡江。先是廬山慧遠翹勤妙典。聞提婆至止。[34]請入廬嶽[35]共出之。去華存實。今見所傳蓋其文也。隆安末年春遊建康。晉朝王公風流名士莫不造席。至冬為衛軍將軍東亭侯王珣。重出中[36]增阿含等。集京都名德釋慧持等四十沙門詳共翻譯。來夏方訖。其在江洛前後所出經論百餘萬言。皆妙得深旨。
[0070c20] 毘尼誦三卷(是十誦。後善誦)
[0070c21] 雜問律事二卷(眾律要用並見二秦錄)
[0070c22] 右二部合五卷安帝世。罽賓國三藏律師卑摩羅叉。晉言無垢眼。姚秦弘始八年至長安。羅什去世。乃適壽春止石[磵【三】,間【宮】" mod="澗=磵【宋】【元】【明】,=間【宮】">37]磵" v150="澗"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磵" v070="磵" v030="間">澗寺。律徒雲聚盛闡毘尼。羅什所譯十誦有五十八卷。羅叉後開為六十一卷。改善誦為毘尼誦。故今有兩名。後之江陵出律雜事。道場慧觀筆受。盛行於世。相傳迄今。
[0071a02] [1]眾律要用二卷([2]人處不同。文亦大異見別錄)
[0071a03] 右一部[3]二卷。安帝世隆安四年三月二日。沙門釋僧遵等二十餘德。於楊州尚書令王法度精舍。請三藏律師曇摩晉言法[4]善。譯出。律事序具。卷首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涉分齊。差殊甚要。須善防護。
[0071a08] 華嚴經五十卷(義熙十四年於道場寺出。至宋永初二年方訖。或六十卷。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71a09] 觀佛三昧經八卷(一名觀佛三昧海經。見竺道祖晉世[5]雜錄。或云宋世出)
[0071a10] 過去因果經四卷(見別錄)
[0071a11] 新無量壽經二卷(永初二年於道場寺出。見寶唱錄)
[0071a12] 達[6]磨多羅禪經二卷(一名不淨觀經一名修行道地經)
[0071a13]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元熙二年於道場寺出。是第二譯[7]見道祖晉世[8]雜錄。與法立出者小異)
[0071a15] 文殊師利發願偈經一卷(元熙二年於[鬪【宋】【元】【宮】">9]鬪" v070="鬪" v030="鬪">道場寺出經後記其歲庚申。一本無偈字見寶唱錄)
[0071a17]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經於廬山譯見竺道祖[10]晉世雜錄)
[0071a19] 本業經一卷
[0071a20] 新微密持經一卷(隆安二年第二出。與吳世支謙所[11]譯大同小異。見[12]竺道祖[]晉世雜錄)
[0071a21] 淨六波羅蜜經一卷
[0071a22] 菩薩十住經一卷(第三出)
[0071a23] 僧祇律四十卷(義熙十二年十一月共法顯譯。見竺道祖[13]晉世雜錄別錄。或三十卷)
[0071a24] 僧祇大比丘戒本一卷(於道場寺譯。[]第二出。見寶唱錄)
[0071a25] 方便心論一卷(共法業出見高僧傳)
[0071a26] 右一十五部[14]一百一十五卷。安帝世。北天竺國三藏禪師佛跋陀羅。晉言覺賢。於楊都及廬山二處譯。沙門法業慧義慧嚴等詳共筆受。高僧傳云。賢出泥洹及修行等一十五部凡一百一十七卷。依寶唱錄足無量壽及戒本。部數雖滿尚少[15]二卷未詳何經。來哲博[16]聞[17]或希續繼。冀補遺漏庶滿法流焉。
[0071b07] 大般泥洹經六卷(義熙十三年於謝司空公謝石道場寺出。舊錄云。覺賢出。寶雲筆受。是[18]大本前分十卷大眾問品。見道祖錄。或十卷)
[0071b09] 方等泥洹經二卷(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71b10] 雜藏經[19]一卷(與鬼問目連餓鬼報應目連說地獄餓鬼因[20]緣四[21]本同[22]是一經異出。見寶唱錄)
[0071b12] 僧祇尼戒本一卷(共覺賢譯。是第二出。與魏世[23]柯迦羅出者小異)
[0071b13] 雜阿毘曇心論十三卷(共覺賢譯。是第二譯。與前秦僧伽跋澄出者大同)
[0071b14] 歷遊天竺記傳一卷
[0071b15]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平陽沙門釋法顯。以安帝隆安三年發趾長安。遊歷天竺遠尋靈跡。求晉所無眾經律論。經涉諸國學梵書語。自手抄寫前件梵本。從北之南。次師子國中有佛齒。每年三月。彼之國王預前十日。莊嚴白象遣一貴重辯說智臣著王衣裳。象上擊鼓大聲唱言。如來在世四十九年。說法度人無量億數。眾生緣盡乃般泥洹。自爾已來一千四百九十七載。世間長昏眾生可愍。後十日佛齒當出無畏精舍。可辦香華各來供養。時正當晉義元年。顯還汎海達到楊都。於道場寺譯經戒論。別傳備委所履歷云。計從義熙元年太歲乙巳至今開皇十七年歲次丁巳。便成一千六百八十一載矣。
[0071c01] 瓔珞經十二卷(或十四卷) 維摩詰經四卷(第三出)
[0071c02] 禪[24]經四卷 大智度經四卷
[0071c03] 已上四部二十四卷(見南來新錄)
[0071c04] 如幻三昧經二卷(第二出。與漢世支讖譯般若三昧二卷本同名。及文句小異。見竺道祖晉[25]世雜錄) 阿[26]述達經一卷
[0071c06] 無所悕望經一卷
[0071c07] 普賢觀經一卷(一名觀普賢菩薩經。見道慧錄)
[0071c08]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第二出)
[0071c09] 五蓋疑結失行經一卷(第二[27]出。[28]與竺法護出者大同小異)
[0071c10] 所欲致患經一卷(第二出。[29]與[30]護公出小異)
[0071c11]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第二出)
[0071c12] 法沒盡經一卷(第二出) 菩薩正齋經一卷(第二出)
[0071c13] 照明三昧經一卷(第二出) 分衛經一卷
[0071c14] 威革長者六向拜經一卷(一作威華字)
[0071c15] 菩薩十住經一卷(第二出) 摩調王經一卷
[0071c16] 指鬘經一卷(或作指髻經) 浮光經一卷(或作乳[31]光經)
[0071c17] 彌勒所問本願經一卷 十地經一卷
[0071c18] 寶女施經一卷
[0071c19] 普門品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32]出大同。見道祖錄及三藏記)
[0071c20] 右二十五部合四十六卷。西域沙門祇多蜜。晉言訶[]友譯。諸錄盡云。祇多蜜晉世出。譯名多同計不應虛。若非咸洛應是江南。未詳何帝。一部見僧祐出三藏集記。已外並[33]出雜別諸錄所載。
[0071c25] 大乘方便經二卷(元熙二年譯。是第三出。與法[34]護僧伽陀譯小異。與[35]慧上菩薩所問經同本別譯。見始興錄)
[0072a01] 請觀世[1]音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見法上錄)
[0072a02] 威革長者六向拜經一卷(晉宋間於廣州譯。是第[2]三出。與法護[3]多蜜。六向拜同。見始興[4]及寶唱[5]等錄)
[0072a04] 右三部合四卷。外國居士竺難提。晉言喜法。上錄云。晉世譯。未詳何帝年。
[0072a06]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卷(一名樂[6]佛[7]土經。名極樂佛土經)
[0072a07] 右一經一卷。恭帝元熙元年二月。外國沙門竺法力譯。是第六出。與支謙康僧鎧白延竺法護鳩摩羅什等所出本大同文名少異。見釋正度錄。
[0072a11] 迦葉結集戒經一卷
[0072a12] 蓱沙王五願經一卷(亦名弗沙王經)
[0072a13] 曰難經一卷(即是越難經後說事小異)
[0072a14] 右三[]經合三卷。群錄云晉末。不知何帝年。沙門釋嵩公出或云高公。見趙錄及始興錄載。
[0072a17] 迦葉禁戒經一卷(一名摩訶比丘經。一名真偽沙門經)
[0072a18] 右一經一卷。晉末。未詳何帝[8]年。云沙門釋退公出。見始興錄。
[0072a20] 佛開解梵志阿經一卷
[0072a21] 右一經一卷。晉末。未詳何帝[]年。云沙門釋法勇出。見趙錄。
[0072a23] 大智論要略二十卷(亦云釋論要抄)
[0072a24] 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合三卷(并羅什答)
[0072a25] [9]阿毘曇心序一卷
[0072a26] 妙法蓮華經序一卷
[0072a27] 修行方便禪經序一卷
[0072a28] 三法度序一卷 法性論一卷
[0072b01] 明報應論一卷 釋三報論一卷
[0072b02] 辯心識論一卷 不敬王者論一卷
[0072b03] 沙門[10]祖法論一卷
[0072b04] 大智論序一卷(秦[11]王姚興遙請述) 佛影讚一卷
[0072b05] 右[12]十四部合三十五卷。孝武及安帝世。廬山沙門釋慧遠述製。遠雁門人。姓賈氏。年二十一遇釋道安。以為真吾師也。聽安講般若經。乃曰。儒道九流皆糠耳。便投簪落[[髟/米]=采【宋】【宮】">13][髟/米]" ver="030 050 150 " v050="采" v030="采">[髟/米]。即以綱維大法特為己任。聞羅什入關。便[14]遣書通好曰。釋慧遠頓首。去歲得姚左軍書具承德。問仁者曩日殊域越自外境。于時音譯未交聞風而悅。頃承懷寶來遊。則一日九馳徒情欣雅味而無由造盡。寓目望途增其勞佇。夫栴檀移植則異物同熏。摩尼吐曜則眾珍自積。且滿願不專美於絕代。龍樹豈獨善於前蹤。今往比[15]景衣裁。願登高座為著之。什答書曰。鳩摩羅耆婆和南。既未言面又文辭殊隔。導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緣圮]">[[土*已]>圮]絕。傳驛來況粗承風德。比[16]丘何[17]必備聞。一途可以蔽百經言。末後東方當有護法菩薩。勗哉仁者善弘其事[18]夫財有五備福戒博聞辯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滯。仁者備之矣。所以寄言通好。因譯傳心。豈其能盡。粗酬來意耳。損所致比[]景衣裁。欲令登法座時著。當如來意。但人不稱物。以為愧耳。今往常所用雙口。澡灌可以備法物之數也。并遺偈一章曰。
 既已捨染樂  心得善攝不
 若得不馳散  深入實相不
 畢竟空相中  其心無所樂
 若悅禪智慧  是法性無照
 虛誑等無實  亦非停心處
 仁者所得法  幸願示其要
[0072c05] 遠重答以報偈一章曰。
 本端竟何從  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  成此頹山勢
 [19]或想更相乘  觸理自生滯
 因緣雖無主  開途非一世
 時無悟宗匠  誰將握玄契
 來問尚悠悠  相與期暮歲
[0072c12]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而已。遠乃歎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因著法性論曰。至極以不變為性。得性以體極為宗。什見論而歎曰。邊國人未見有經。便與理合。豈不妙哉。秦主姚興欽遠德風歎其才思。致書慇懃信餉連接。時釋論新出。興送論并遺書令作論序。以貽後學。遠名重國聲價若是。以智度論文句繁廣初學難尋。刪略要綱為二十卷。序致淵雅。使夫學者有過半功。時桓玄西征殷仲堪。要遠出山欲共相見。遠辭以疾。玄自入山左右謂曰。昔殷仲堪入山禮遠願公勿敬。玄曰。何有此理。仲堪本死人耳。玄入見遠。不覺致敬。玄問。不敢毀傷何以剪削。遠答立身行道。玄稱善。所懷不敢復言。乃說征討之意。遠不答。玄又問。何以見願。遠云。願檀越安隱使彼亦無他。玄出山謂左右曰。實乃生來未見斯人。玄後欲沙汰眾僧。又使沙門行敬。遺書於遠以決所疑遠答略云。袈裟非朝宗之服。豈廊廟之器。因著沙門不敬王者論有五篇。文備在傳集。自是沙門得全方外之矣。及玄西奔安帝東反。詔勞慇至。陳郡謝靈運負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見遠肅然心服。遠內通佛理外善群書。夫預學徒莫不依擬。遠住廬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不入俗所著論序佛影銘[1]讚并詩書等。集為十卷。五十餘篇。見重於世。更不復委。
[0073a10] 神無形論一卷
[0073a11] 右論一卷。元帝世。楊都瓦官寺沙門竺僧敷撰。于時異學之徒咸謂。心神有形但妙於萬物耳。隨其能言更相[2]摧壓。邪正莫辯取捨靡從。僧敷緣茲故著斯論。其論略云。有形便有數。有數則有盡神既無盡。故知無形。時[3]狀辯之徒。雖紛紜交諍既見理有詣。則愜然信服焉。
[0073a18] 維摩詰子注經五卷 窮通論一卷
[0073a19] 右二部合六卷。廬山東林寺沙門釋曇詵撰。詵即慧遠弟子。甚有才學。
[0073a21] 即色遊玄論一卷 辯三乘論一卷
[0073a22] 釋[4]曚論一卷 聖不辯知論一卷
[0073a23] 本業經序一卷 本[5]起四[6]禪序一卷
[0073a24] 道行旨歸一卷
[0073a25] 右七部合七卷。哀帝世。沙門支遁撰。遁字道林。幼而才拔善談名理。謝安王[7]洽劉恢殷浩許詢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謝長[8]遐袁彥伯等。並一代名流。皆著塵外之狎。每以山居為得性之所。頻被召辭不獲免。復出帝京。超與親友書曰。道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林在京師涉歷三載。迄還山東上書告辭。其末後云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蓽頻奉明詔使詣上京。進退惟[9]咎不知所厝。自到天衢屢蒙引見。優遊賓禮策以微言。每愧才不拔滯理[10]不拘新。不足對揚玄模。允塞視聽。踧踖侍人。流汗位席。曩四翁赴漢[11]于木蕃魏。皆出處有由默語適會。今德非昔人動靜乖[12]哀。遊魂禁省鼓言帝側。將[13]困非據何能有為。且歲月僶俛感若斯之歎。況復同志索居綜習遼落。延首東顧孰能無懷。上願陛下特蒙放遣歸之林薄。以鳥養[14]焉。所荷為優。謹露板聞申其愚管。裹糧望路伏待慈詔。詔即許焉。嘗有人遺遁馬。遁受而養之。時或譏之。遁曰。貧道愛其神駿。聊復畜耳。復有餉鶴者。遁謂[15]鶴曰。爾既遠是沖天之物。寧肯為人耳目翫乎。遂即放之。有集十卷盛行於世。
[0073b20] 毘曇旨歸一卷
[0073b21] 右一卷。哀帝世。沙門竺僧度撰。度本姓王。名晞字玄宗。東莞人。雖少出孤微而天姿秀發。至年十六神情爽拔卓爾異人。性善溫和鄉所羨。獨居事母以孝節聞。[16]登娉同郡楊德慎女乃衣冠。家族女字苕華。容貌端正。又善墳史與度同年。初造婚時。即相然許。未及成禮。苕華母亡。頃父又終。度母亦卒度見世代無常。忽然感悟。即捨俗出家。改名僧度。抗塵表避地遊學。苕華服畢。自惟有三從之義。無獨立之道。乃與度書。謂髮膚不可毀傷。宗祀不可頓廢。令其顧世教改遠志。曜翹爍之姿。於盛明之世。遠休祖考之靈。近慰人情之願。并贈詩五首。其一篇曰。
[0073c05] 大道自無窮。天地長且久。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難數。人生一世間。飄若風過牖榮。華豈不茂。日夕就凋朽。川上有餘吟。日斜思鼓嶽。清音可娛耳。滋味可適口。羅紈可飾軀。華冠可燿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區區但令君恤後。
[0073c11] 度答書曰。夫事君以治一國。未若弘道以濟萬邦。事親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濟三界。髮膚不毀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德不及遠未能兼被。以此為愧。然積[17]蕢成山。亦冀從微之著也。且[18]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詠般若。雖公王之服。八珍之鏗鏘之聲。煒曄之色。不與易也。若能懸契則同期於泥洹矣。且人心各異有若面焉。卿之不樂道。猶我之不慕俗矣。楊氏長別離矣。萬世因緣於今絕矣。歲聿云暮。時不我與。學道者當以日損為志。處世者當以及時為務。卿年德並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經心而坐失盛年也。又報詩五篇。其一首曰。
[0073c24] 機運無停住。倏忽歲時過。巨石會當竭。芥子誰云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聞榮啟期。皓首發清歌。布衣可暖身。誰論飾綾羅。今世雖云樂當奈後生何。罪福良由己。寧云己恤他。度既志懷匪石不可迴轉。苕華感悟亦起深信。度於是專精佛法講味群經。所以著旨歸釋阿毘曇也。
[0074a02] 魏世錄目一卷 吳世錄目一卷
[0074a03] 晉世[1]雜錄一卷 河西錄目一卷
[0074a04] 右四錄經目合四卷。盧山東林寺釋慧遠弟子沙門釋道流創撰。未就而流病卒。[2]同學竺道祖。因而成之。大行於世。
[0074a07] 經論都錄一卷
[0074a08] 右錄一卷。成帝世。預章山沙門支[慜【三】【宮】" mod="敏=慜【宋】【元】【明】【宮】">3]慜" v150="敏"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慜" v070="慜" v030="慜">敏度。總校群經合古今目錄。撰此都錄。
[0074a10] 人物始義論一卷
[0074a11] 右論一卷。成帝世。沙門康法暢作。暢常執麈尾行。每值名賓輒清談盡日。庾元規謂暢曰。此麈尾何以常在。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故得常在。
[0074a15] 高逸沙門傳一卷
[0074a16] 右傳一卷。孝武帝世。剡東[4]御山沙門竺法濟撰。
[0074a18] 立本論九篇一卷 六識旨歸十二首一卷
[0074a19] 右二卷。孝武帝世。荊州上明寺沙門釋曇[*]'>[>*]【元】*]'>[>*]【明】*]'>[>*]">5]微作。[*]'>[>*]【元】*]'>[>*]【明】*]'>[>*]">]微本釋道安弟子。常傳師化以講利物。每法輪一轉則白黑奔波。恒自惟顧解有所從乃圖寫安。存念禮拜。於是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薩。或問法師道化何如和上。[*]'>[>*]【元】*]'>[>*]【明】*]'>[>*]">]微曰。和上內行深淺未易可量。外緣所被多諸神驗。在吾一[6]渧寧比[7]江海者乎。
[0074a26] 遺教三昧經二卷(或[8]直云遺教三昧法律經)
[0074a27]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或直云未曾有經)
[0074a28] 阿那含經二卷 那先經二卷(或三卷)
[0074a29]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0074b01] 三世三千佛名經一卷
[0074b02] 千佛因緣經一卷 五十三佛名經一卷
[0074b03] 八部佛名經一卷 十方佛名經一卷
[0074b04] 賢劫千佛名經一卷(唯有佛名。與曇無蘭所出四諦經千佛[9]名異)
[0074b05] 稱揚百七十佛名經一卷(或直云百七十佛名[10]經)
[0074b06] 南方佛名經一卷 滅罪德福佛名經一卷
[0074b07] 比丘諸禁律經一卷([11]或無經字)
[0074b08] 摩訶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卷(或云僧祇部隨用要集法)
[0074b09] 優波離問佛經一卷 沙彌威儀經一卷
[0074b10] 比丘尼十戒經一卷 受十善戒經一卷
[0074b11] 沙彌尼戒經一卷 賢者五福經一卷
[0074b12] 賢者五戒經一卷(或云賢者威儀[12]法)
[0074b13] 優婆塞五戒經一卷 優婆塞威儀經一卷
[0074b14] 波若得經一卷 觀世樓炭經一卷
[0074b15] 本行六波羅蜜經一卷
[0074b16] 定意三昧經一卷
[0074b17] 般舟三昧念佛章經一卷
[0074b18] [13]瑜伽三[14]摩斯經一卷(隋言修行略一名達磨多羅禪法一名摩多羅菩薩撰禪法[]經要集)
[0074b20]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一卷
[0074b21] 禪要呵欲經一卷
[0074b22] 七萬二千神王護比丘經一卷
[0074b23] 十二萬神王護比丘[15]尼經一卷
[0074b24] 三歸五戒帶佩護身經一卷
[0074b25] 百結神王護身經一卷
[0074b26] 宮宅神王守鎮左右經一卷
[0074b27] 塚墓因緣四方神經一卷
[0074b28] 伏魔封印大神經一卷
[0074c01] 摩尼羅亶大神經一卷
[0074c02] 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經一卷(自七萬二千神王已下。至此[16]已上。並有灌頂字。今總為大灌頂經)
[0074c04] 梵天神策經一卷
[0074c05] 普廣經一卷(右二卷并藥師。今成一部。合前為大灌頂經凡十二卷)
[0074c06] 七佛所結麻油述一卷(異出本)
[0074c07] 七佛神一卷(有結縷法異出本)
[呪毒經一卷齲齒呪一卷(或云呪蟲齒或云呪齒))二十一字∞(陀羅尼章句經一卷摩尼羅亶神王呪案摩經一卷(或無王字))二十四字【宋】【元】【明】【宮】">17]呪案摩經一卷(或無王字)" v150="五龍呪毒經一卷齲齒呪一卷(或云呪蟲齒。或云呪齒)"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陀羅尼章句經一卷摩尼羅亶神王呪案摩經一卷(或無王字)" v070="陀羅尼章句經一卷摩尼羅亶神王呪案摩經一卷(或無王字)" v030="陀羅尼章句經一卷摩尼羅亶神王呪案摩經一卷(或無王字)"> [0074c08] 五龍毒經一卷
[0074c09] 齲齒一卷(或云蟲齒。或云齒)
[呪毒經一卷齲齒呪一卷(或云呪蟲齒或云呪齒))二十一字∞(陀羅尼章句經一卷摩尼羅亶神王呪案摩經一卷(或無王字))二十四字【宋】【元】【明】【宮】">18]呪毒經一卷齲齒呪一卷(或云呪蟲齒或云呪齒)" v150="陀羅尼章句經一卷摩尼羅亶神王呪案摩經一卷(或無王字)"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五龍呪毒經一卷齲齒呪一卷(或云呪蟲齒或云呪齒)" v070="五龍呪毒經一卷齲齒呪一卷(或云呪蟲齒或云呪齒)" v030="五龍呪毒經一卷齲齒呪一卷(或云呪蟲齒或云呪齒)"> [0074c10] 陀羅尼章句經一卷
[0074c11] 摩尼羅亶神王案摩經一卷(或無王字)
[0074c12] 七佛安宅神經一卷 安宅一卷
[0074c13] 三歸五戒神王名一卷(道安云竺法護經目有神三卷。此神王名[19]既入[20]其中即非失譯)
[0074c15] 右五十[21]三經合五十七卷。並是僧祐三藏集記新[22]集失譯。見有經本者。凡八百四十六部。合八百九十五卷。已外散入諸代世錄。所餘附此為晉下失源。

huiqian 2009-10-13 17:46
 
歷代三寶紀卷第八(譯經苻秦姚秦)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0074c26] 前後二秦[]苻姚世錄者。此等亦是權時君弘法主也。自晉室渡江匈奴焚雒]">[[名*隹]>雒]。伊瀍涇渭非復帝京。夫子有云。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其在斯乎。[25]符健本氏武都人也。因二趙亂據[1]有關西。子孫乘機繼立稱帝。號秦都長安。至第三主諱永固。生有神光從天屬地。銘見其背曰草付臣。遂改符氏。永固立後十有六年。時太史奏。有德星見外國分野。當有聖人入輔中國。得之者王。永固因求龜茲國鳩摩羅什婆。襄陽彌天釋道安等。時安屬晉攻南[2]陽得安每與同輦。詢訪政治兼敷釋典。征西取什。而什未到。永固已薨。六主四十四年入後秦。姚萇西戎羌。因時繼立。仍都長安。改為常安。至其子興弘始三年春。有樹連理生於廟庭。逍遙一園悉變為[[卄/((厂-一)*臣)]【三】【宮】" mod="薤=[卄/((厂-一)*臣)]【宋】【元】【明】【宮】">3][卄/((厂-一)*臣)]" v150="薤"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卄/((厂-一)*臣)]" v070="[卄/((厂-一)*臣)]" v030="[卄/((厂-一)*臣)]">薤。咸稱嘉祥。應有智人來入國瑞。冬什到。雍興加禮遇待以國師。崇敬甚隆。大闡經論。震旦宣譯盛在此朝。四方沙門雲[犇【三】【宮】" mod="奔=犇【宋】【元】【明】【宮】">4]犇" v150="奔"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犇" v070="犇" v030="犇">奔湊集。先是長安自前漢廢到符秦興。其間三百三十一載。曠絕朝市民俗荒蕪。雖數伽藍歸信寡。三千德僧同止一處。共受姚秦天王供養。世稱大寺非是本名。中構一堂權以草苫。即於其內及逍遙園二處翻譯。法寶遠被瑞驗若茲。因立僧官俸侍中袟。置兩都錄緝五部僧。昭玄之興始自此起魏末周初衢[5]術稍整。大寺因爾成四伽藍。草堂本名即為一寺。草堂東常住[6]寺。南京兆王寺。京兆後改安定國寺。安定國西為大乘寺。邊安定[7]左天街東畔八隅大井。[8]即舊[9]大寺之東供三千僧之甘泉也。子孫三主三十二年。為晉所滅。其地入魏。合二秦紀七十六年。以後秦立一十二年。西秦乾歸方滅符崇。依甲子推故相交入。起符健立皇始元年。當晉穆帝永和十年甲寅之歲。至姚泓永和二年。是晉安帝義熙十三年丁巳。國[10]紀歷編實[11]六十四載。華[12]戎釋種一十六人。合出經論傳等一百六十四部。九百[13]一十四卷。總結以為符姚二秦世錄云爾。
[0075b05] (符秦)沙門曇摩持 二部(二卷戒本壇文)
[0075b06] 沙門釋慧常 一部(一卷戒本)
[0075b07] 沙門曇摩蜱 一部(五卷經)
[0075b08] 沙門鳩摩羅佛提 一部(二卷經)
[0075b09] 沙門曇摩難提 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經集論)
[0075b10] 沙門僧伽跋澄 三部(二十七卷經)
[0075b11] 沙門僧伽提婆 三部(六十卷阿毘曇等)
[0075b12] 沙門釋道安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注解志錄)
[0075b13] (姚秦)沙門竺佛念 [14]一十三部(八十六卷經論)
[0075b14] 沙門曇摩耶舍 二部([15]二十一[16]卷阿毘曇)
[0075b15] 沙門弗若多羅 一部([17]五十八卷律)
[0075b16] 沙門鳩摩羅什 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經論傳)
[0075b17] 沙門佛馱耶舍 四部(六十九卷經律戒)
[0075b18] 沙門釋僧肇 四部(四卷[18]論)
[0075b19] 沙門釋僧叡 一部(一卷[19]錄目)
[0075b20] 沙門釋道恒 一部(一卷論)
[0075b21] (符秦)十誦比丘戒本一卷
[0075b22] 教授比[20]丘二歲壇文一卷(僧純於龜茲國得[21]來佛念執[22]文譯語。慧詳筆受。見寶唱錄)
[0075b24] 右二部合二卷。晉簡文世。西域三藏律師曇摩持。秦言法慧。共竺佛念於長安譯。慧[23]詳筆受。
[0075c01] 比丘尼[24]大戒本一卷
[0075c02] 右一卷。晉簡文帝世。律師釋慧常共曇摩持竺佛念等。於長安譯。錄乃不載。所出部[25]若討應多是十誦戒本。
[0075c05] 摩訶羅般若波羅蜜經五卷(建元十八年譯或七卷見僧叡二秦錄)
[0075c07] 右一經五卷。晉孝武帝世。天竺三藏沙門曇摩蜱。秦言法愛。執大品梵本。竺佛念譯為秦文。亦云長安品。從所出處為名。是外國經抄。
[0075c11] 四阿含暮抄經二卷(建元十四年出)
[0075c12] 右一經二卷。晉孝武帝世。西域[26]三藏沙門鳩摩羅佛提。秦言童覺。於鄴寺譯。佛提執梵本。竺佛念佛護等譯為秦文。沙門僧導曇[27]救僧叡等筆受。
[0075c16] 中阿含經五十九卷(建元二十一年出。[28]出第一譯。竺佛念筆受。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75c18] 增一阿含經五十卷(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為秦武威太守趙文業出。是第一譯。沙門慧嵩竺佛念等筆受。見僧叡二秦錄僧祐及[29]寶唱並載)
[0075c20] [30]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緣經一卷(亦云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建初二年[31]二月八日。於安定城。為尚書令[32]姚[33]旻出。見二秦[34]錄。一本無經字。此應入後秦從多附少)
[0075c22] [35]僧伽羅剎集二卷(佛滅後七百年僧伽羅剎造見寶唱錄)
[0075c23] [36]三法度二卷(與晉世僧伽[37]提婆出者小異)
[0075c24] 右[38]五部合一百一十[39]四卷。晉孝武帝世。兜佉勒國三藏法師曇摩難提。秦言法喜。以建元初至長安。誦四阿含梵本口授。竺佛念寫為梵文。到二十年為符主譯。作五十九卷。時屬慕容沖及姚萇反亂。關內危阻未過委悉。難提西出不知所之。弘法也多難。遇緣也勤就。[1]可重可悲。
[0076a03] [2](建元十九年出。或十二卷)"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婆須蜜經十卷建元二十年出或云是集論" v070="婆須蜜經十卷建元二十年出或云是集論" v030="婆須蜜經十卷建元二十年出或云是集論">阿毘曇毘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出。或十[3]二卷)
[0076a04] [4](建元二十年出。或云是集論)"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阿毘曇毘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出或十二卷" v070="阿毘曇毘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出或十二卷" v030="阿毘曇毘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出或十二卷">婆須蜜經十卷(建元二十年出。或云是集論)
[0076a05] 僧伽羅剎集經三卷(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出)
[0076a06] 右三部合二十七卷。晉孝武帝世。罽賓三藏法師僧伽跋澄。秦言眾現。舊誦婆羅門梵本甚熟利。曇摩難提先錄為梵文。佛圖羅[5]剎傳譯。沙門慧嵩沙門智敏祕書郎趙文業筆受為秦言。
[0076a11] 阿毘曇八[6]犍度三十卷(建元十九年出。亦名迦旃延阿毘曇。竺佛念傳[7]語。沙門慧力僧茂等筆受。佛滅後三百餘年迦旃延阿羅漢造。或二十卷)
[0076a13] 阿毘曇心[8]一十六卷(建元末於洛陽出。見僧叡二秦錄)
[0076a14] 毘婆沙阿毘曇一十四卷(亦云廣說。同在洛陽出。見二秦錄)
[0076a15] 右三部合六十卷。罽賓三藏法師僧伽提婆。或云提和。此蓋梵之楚夏耳。秦言眾天。晉簡文帝世。符氏建元年中。入[9]于長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須蜜。及曇摩難提譯中增二阿含及三法度等。時屬戎難譯未詳悉道安[10]棄世未及改正。後山東清帖提婆乃與道安同學。釋法和俱適洛陽。四五年間研講前經。居華稍久轉洞秦言。方知先出多有乖失。法和慨難遭之法出而未善。乃更屈提婆重譯前經。如是少時後秦姚興法事甚盛。法和西歸提婆南渡。故前後本文小不同。
[0076a26] 般若[11]折疑略二卷 大十二門注解二卷
[0076a27] 陰持入注解二卷 答法汰難二卷
[0076a28] 光讚[]折中解一卷 光讚抄解一卷
[0076b01] 般若[]折疑准一卷 起盡解一卷
[0076b02] 道行集異注一卷 小十二門注解一卷
[0076b03] 了本生死注解一卷
[0076b04] 密跡持心二經甄解一卷
[0076b05] 賢劫諸度無極解一卷
[0076b06] [12]人本欲生注撮解一卷
[0076b07] 安般守意解一卷 大道地注解一卷
[0076b08] 眾經十法連雜解一卷 義指注解一卷
[0076b09] 九十八結連約通解一卷
[0076b10] 三十二相解一卷
[0076b11] 三界混然[13]淆雜為錄一卷
[0076b12] 答法將難一卷 西域志一卷
[0076b13] 綜理眾經目錄一卷
[0076b14] 右二十四件合二十八卷。沙門釋道安撰。安本常山扶柳人。俗姓衛氏。家世英儒。早失覆[14]蔭為外兄孔氏所養。年七歲讀書再覽能誦。嗟異。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聰敏而形貌甚陋。不為師之所重。執勞作役曾無怨色。篤性精進齋戒無闕。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師與辯意經一卷。可五千言。安齎經入田。因息就覽。暮還以經歸師。更求餘者。師曰。昨經未讀今復求也。安答已誦經訖。師雖異之。而未信也。復與成具光明經一卷。減萬言。齎之如初。暮復還師。師執經覆之不差一字。師大驚嗟而敬異之。後為受具戒。恣其遊學。晉懷愍世。避難西東初遇佛圖澄。澄見嗟嘆與語終日。眾方敬伏。後至襄陽大宣佛法。初經出已久。而舊譯時謬。致使深義隱而未通。每至講說唯敘大意轉讀而已。安乃窮覽經典鉤深致遠遂注述前件二十餘部。序致淵[15]富妙盡奧旨。條貫既敘文理會通。經義克明自安始也。時襄陽有習鑿齒者。鋒辯天逸籠罩當時。其先藉安高名早著。已致書通好。及聞安至止即[16]往[17]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時人以為名答。齒後餉梨十枚正值眾食。安手自割分梨盡人遍。無參差者。高平超遣使遺米千斛。修書累紙。深致慇懃。安答書云。損米彌覺有待之為煩。而漢魏至晉經來稍多。其傳述經人名字弗說。後生追尋莫測年代。安乃總集目名表其時世。詮品新舊撰為經錄。眾經有據實由其功。符主遠承。故命符丕將十萬眾攻取襄陽獲釋道安。安既還長安住五重寺。僧眾數千大弘法化。符主嘗出命安升輦同載。有諫譏者。帝曰。朕以天下不易而治。[18]況輿輦之榮。豈稱其德。安諫不聽南征。帝不從果敗[19]云。安每稱譯[20]梵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也。一者[21]胡言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經委悉至於嘆詠丁寧反覆。或三或四不嫌文煩。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義說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一千或五百。[22]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將更傍及。反騰前辭已乃後說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智經三達之心。覆面所演聖[23]必因時。時俗有易。而刪雅古以適今時。一不易也。愚智天隔聖人叵階。乃欲以千載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0077a01] 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大迦葉令五百六通迭察迭書。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是。豈將不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涉茲五失經三不易。譯[]胡為秦。詎可不慎乎。正當以不[1]開異言傳[2]令知會通耳。何復嫌於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又云。前人出經唯[3]支讖世高審得[]胡本難繼者也。[4]叉羅支越鑿之巧者也。夫聖賢導達正可勗勵。龜鏡以書諸紳永為鑒誡。但稱梵為[]胡。言小傷本。竊所未承耳。
[0077a12] (姚秦)出曜經一十九卷(建元十年出。見[5]二[6]秦錄及高僧傳寶唱[7]錄等。或云論)
[0077a13] 菩薩瓔珞經一十四卷(建元十二年七月出。見二秦錄及高僧傳。或十三卷)
[0077a14] 十住斷結經一十一卷(第二出。與漢世竺法蘭所譯八卷者小異。見二秦錄及高僧傳。或十卷)
[0077a16] 鼻柰耶經一十卷(或云戒因緣經。沙門曇景筆受。見釋道安經序)
[0077a17] 十地斷結經一十卷(第二出)
[0077a18] 菩薩處胎經五卷(亦直云胎經。見[8]二秦錄及高僧傳)
[0077a19] 大方等無相經五卷(或四卷亦名[9]大雲經)
[0077a20] 持人菩薩經三卷 菩薩普處經三卷
[0077a21] 瓔珞本業經二卷 中陰經二卷(見二秦錄及高僧傳)
[0077a22] 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一卷(第二出與曇摩難提譯者小異。或云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
[0077a24] 十誦比丘尼戒所出本末[10]經一卷(僧純於拘夷國得本。佛念譯文煩後竺[11]法汰刪改正之。見[12]寶唱錄)
[0077a26] 右一十三部合八十六卷。晉孝武帝世。涼州沙門竺佛念。識朗通敏少好遊方。家世西河。洞華[13]戎語。前秦符氏建元年初來入長安。時祕書郎趙正請僧伽跋澄及曇摩難提等。出眾經論。當世名僧莫能傳譯。眾咸推念。[14]二合文顯念之譯功。自漢世來安高支謙之後莫踰於念。故符姚二代為譯人之宗。關內名僧咸共嘉尚。其後自出所件如前。高僧傳中唯載五部。其外八部彰別雜錄。故備列之。
[0077b08] 舍利弗阿毘曇[15]三十卷(或二十卷。僧祐[16]又云。毘婆沙出。房撿。傳乃是耶舍。今據傳為正[17]故改之。見寶[18]相錄)
[0077b10] 差摩經一卷(晉隆安年[19]達廣州在白沙寺。為[20]清信女張普明[21]譯。此應入晉世隨人附秦)
[0077b11] 右二部合三十一卷。晉安帝世。罽賓三藏法師曇摩耶舍。秦言法稱。耶舍是名稱。而高僧傳乃云。法明從聲為字。於理小僻。義熙中入長安。共天竺沙門曇摩掘多。秦言法藏。以秦弘始九年初為姚興書出梵文。至十六年秋翻譯方訖。秦太子[22]泓親管理味。沙門釋道標制序。
[0077b18] 十誦律五十八卷(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於中寺出。見二秦錄)
[0077b19] 右一部合五十八卷。晉安帝世。罽賓三藏律師弗若多羅。秦言功德華。以戒節見稱。歷遊行化。羅既至止。姚興即召。常安名德六百餘僧。延請多羅憩於中寺。誦出十誦律梵本。鳩摩羅什度為秦[23]文。三分獲二未竟。而多羅奄然終卒。眾咸痛惜。什後又共曇摩流支。秦言法希。續譯都訖。
[0077b2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舊[24]二十七卷。僧叡二秦錄云。譯大品時。大秦天王姚興自執舊本。什執梵文。竺佛念傳語。僧叡[25]肇筆受。并[26]製序。以此知先譯今[27]三十卷)
[0077b28] [28]大方等大[29]集三十卷(第二出。與漢世支讖譯二十七卷者小異。見李廓錄今別錄及二秦錄。題上並有新字。知舊出明矣。今有六十卷)
[0077c02]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卷(第二出[30]見別錄)
[0077c03] [31]檢諸罪福經一十卷(見別錄)
[0077c04] [3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弘始十年重出。或七卷。僧叡筆受。見二秦錄。與七卷菩提經本異出別[33]錄僧叡[34]製序同)
[0077c06] 華首經一十卷(一名攝善根[35]名。弘始八年譯。見二秦錄)
[0077c07] 妙法蓮華經七卷(弘始八年於[36]大寺出僧叡筆受。并[]製序。第二譯與[37]晉[38]世法護正法華同本異出[39]相去垂百年見二秦錄)
[0077c09] [40]賢劫經七卷(弘始四年三月五日出。與[41]法護所譯大同小異曇[42]恭筆受見二秦錄。一名賢劫三昧經。一[43]名賢[44]劫定意經凡三名)
[0077c11] [45]十住經五卷(什共佛[駄【三】【宮】" mod="陀=駄【宋】【元】【明】【宮】">46]駄" v150="陀"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駄" v070="駄" v030="駄">陀耶舍譯。或四卷見二秦錄)
[0077c12] 思益經四卷(亦云思益梵天所問經。弘始四年十二月一日於逍遙園出。第二譯。與法護所出。勝思惟經本同出異見二秦錄[47]叡制序)
[0077c14] 大樹緊那羅經四卷(第二出。與支讖[48]屯真[49]陀羅尼經本同。譯異名別。文又略廣)
[0077c16] 持世經四卷(第二出。與法護持人菩薩所問經本同譯異名別文小廣[50]見[]二秦錄)
[0077c17] 維摩詰經三卷(弘始八年於大寺出。是第四譯。與佛調支謙法護等出者大同小異。僧肇筆受。見[51]二秦錄。什自注解。叡制序)
[0077c19] 佛藏經三卷(亦名選擇諸法經。或四卷。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52]出。見二秦錄)
[0077c20] 菩薩藏經三卷(一名富樓那問經。一名大悲心經。或二卷。弘始七年出見。二秦錄)
[0077c21] 稱揚諸佛功德[53]經二卷(一名集華經弘始七年出。見二秦錄)
[0078a01] 禪經三卷(一名菩薩禪法經與坐禪三昧經同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出。見[1]二秦及寶唱錄)
[0078a02] 禪祕要經三卷(見別錄。或無經字。[2]或云一卷)
[0078a03] 禪法要經三卷([3]先譯弘始九年重校正[4]僧叡制序)
[0078a04] 阿闍世經二卷(見別錄)
[0078a05] 阿蘭若習禪法經二卷(見別錄。或無經字。與坐禪三昧經同本異出)
[0078a06] 禪要經二卷(一名禪法要解。見別錄)
[0078a07] 發菩提心經二卷(見李廓錄)
[0078a08] 自在王經二卷(弘始九年於尚書令常山公姚顯第[5]一出。僧叡筆受并[6]制序。與大[7]集自在王品不同。長五證文句出[8]沒互有[9]多少。[10]見二秦錄)
[0078a10] 善信摩訶神經二卷(見李廓錄)
[0078a11] [11]菩薩訶色欲經一卷
[0078a12] [*]首楞嚴經二卷(第七出。與支讖支謙白延法護叔蘭及勇伏定二經等本並同別譯。又蜀及後出二本。合九[12]譯文各異)
[0078a14] 梵網經二卷(弘始八年於草堂寺。三千學士最後出此一品。梵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譯訖融影等三百人[13]一時共受菩薩十戒。見經前序[14]僧肇筆受)
[0078a16] 大善權經二卷(見李廓錄)
[0078a17] 諸法無行經二卷(或一卷見二秦錄)
[0078a18] 無量壽經一卷(一名阿彌陀經。弘始四年二月八日出。是第五譯。與支謙康僧鎧[15]白延法護等出兩卷者本同文廣略[16]小異見二秦錄)
[0078a20] 彌勒下生經一卷(亦云彌勒受決經見二秦錄)
[0078a21] 彌勒成佛經一卷(弘始四年出。是第二譯。與法護出者大同小異見二秦錄)
[0078a22] 金剛[17]般若經一卷(佛在舍衛[18]國者是。見二秦錄)
[0078a23]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別錄。第二出。與晉世竺法護出者文少異)
[0078b01] 菩提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19]所問菩提經。一名菩提無行經。一名伽耶頂經)
[0078b02] 遺教經一卷(一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戒經)
[0078b03] 十二因[20]緣經一卷
[0078b04] [21](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菩薩呵色欲經一卷" v070="菩薩呵色欲經一卷" v030="菩薩呵色欲經一卷">雜譬喻經一卷(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0078b05] [22]菩薩呵色欲經一卷
[0078b06]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 文殊悔過經一卷
[0078b07] 比丘應法行經一卷(出長阿含。祐注入疑錄)
[0078b08] 無思議光孩童菩薩經一卷(亦[23]名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0078b09] 大方等頂[24]生王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譯大頂王經本同文少異)
[0078b10] 大金色孔雀王經一卷(在逍遙園出。并結界場法悉備具)
[0078b11]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第二出。法護出菩薩十地同本異出)
[0078b12] 佛弟子化魔子偈[25]頌[26]經一卷(出大集)
[0078b13] [27]開化魔經一卷
[0078b14] [28](出大集)"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開化魔經一卷" v070="開化魔經一卷" v030="開化魔經一卷">太白魔王堅信經一卷(出大集)
[0078b15] 魔業經一卷 過魔法界經一卷(出大集)
[0078b16] 佛問阿須輪大海有減經一[29]卷
[0078b17] 魔王變身經一卷
[0078b18] 東方善華世界佛座震動經一卷
[0078b19] 陀羅尼法門六種動經一卷
[0078b20] 佛跡見千輻輪相經一卷
[0078b21] 佛臍化出菩薩經一卷
[0078b22] 往古生和佛國願行法[30]典經一卷
[0078b23] 佛謦欬徹十方經一卷(出大集)
[0078b24] 過去無邊光淨佛土經一卷
[0078b25] 佛變時會身經一卷 無量樂佛土經一卷
[0078b26] 王后為蜣蜋經一卷
[0078b27] 佛心總持經一卷[31](與生經所出心總持經小異)" ver="030 150 ">(與生經所出心總持經小異)
[0078c01] 獼猴與婢共戲致變經一卷
[0078c02] 水牛王經一卷(出生經) 雀王經一卷(出六度[32]集)
[0078c03] 兔王經一卷(出生經)
[0078c04] 菩薩身為鴿王經一卷(出六度集)
[0078c05] 佛昔為鹿王經一卷 牧牛經一卷
[0078c06] 虛空藏菩薩問持經得幾[33]所功德[34]經一卷
[0078c07] 觀世音經一卷(出[35]新妙法蓮華經)
[0078c08] 彌勒菩薩本願待時成佛經一卷(已上三十二經。並見別錄云什重譯)
[0078c10] 燈指因緣經一卷 觀普賢菩薩經一卷
[0078c11] 睒本起經一卷([36]亦云睒經)
[0078c12] 觀佛三昧經一卷 寶[37]網經一卷
[0078c13] 樂瓔珞莊嚴經一卷
[0078c14] 請觀世音經一卷(已上[38]七經[39]見李廓錄云[40]什譯)
[0078c15] 思惟要略法經一卷(或無經字) 持地經一卷
[0078c16] 菩薩戒本一卷
[0078c17]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第二出。與曇摩持出者小異)
[0078c18] 大智度論一百卷(龍樹菩薩造。弘[41]始六年五月於逍遙園出。僧叡筆受并制序。見二秦錄。什云。若具足翻應有千卷。秦人識弱故略之。十分存一)
[0078c20] 般若經論集二十卷(見吳錄)
[0078c21] [42]十住毘婆[43]沙一十二卷(龍樹菩薩造)
[0078c22] [44]成實論二十卷(或十六卷。弘始八年出。曇略筆受。見二秦錄。此論[45]佛[46]滅後八百餘年訶梨跋摩造)
[0079a02] 大莊嚴論一十卷(馬鳴菩薩造)
[0079a03] 十住論一十卷(龍樹菩薩造弘始年譯未訖第[1]一卷末。似六度集經。見二秦錄)
[0079a04] 中論八卷(或四卷。龍樹菩薩造。弘始年出。見二秦錄僧叡制序)
[0079a05] 百論二卷(提婆菩薩造。弘始六年出。見二秦錄)
[0079a06] 十二門論一卷(龍樹菩薩造。見寶唱錄。僧叡制序)
[0079a07] 馬鳴菩薩傳一卷 龍樹菩薩傳一卷
[0079a08] 提婆菩薩傳一卷 實相論一卷(什自著)
[0079a09] 右九十[2]七部合有四百二十五卷。晉安帝世。天竺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婆。秦言童壽。弘始[3]三年冬到常安。秦[4]王姚興厚加禮遇。乃延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別館安置。令僧[契-大+石]諸沙門八百餘人。諮受什旨。更出大品。使什持梵本。興自執舊經以相讎校。新文異舊義悉圓通。眾心愜伏。故二秦錄稱。什所定者為新大品。即知有舊明矣。諸如此例有二十餘部。並標新字在於題首。後人年遠多省新字。今蓋悉無。然興之世大盛宣譯。卑萬乘之心尊三寶之教。興既虛襟崇仰佛法。恒於大寺草堂之中供三千僧。與什參定新舊諸經。莫不精究洞其深旨。時有僧叡法師。甚為興知。什所譯經叡並參正。昔竺法護出正法華。受決品云。天見人人見天。什譯經至此乃言曰。此語與西域義乃同。但在言過質。叡應聲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乎。什大喜曰。實然而叡與什共相開發。皆此類也。什又為興著實相論及注維[5]摩。什雅好大乘志存敷演。嘗歎曰。吾操筆著摩訶衍阿毘曇。非迦旃延子比也。今此秦地深識者寡。折翮於此將何所論。嘗聽秦僧道融講新法。[6]華乃歎曰佛法之興融其人也。俄而師子國有一婆羅門。聰辯多學。西土俗書罕不披誦。而為彼國外道之宗。聞什在關大行佛法。乃即慨然謂其徒曰。寧可偏使釋氏之風獨傳震旦。而[7]今吾等正化之典。不洽東國。因遂乘駝負書遠涉來入常安。姚興見其口眼便僻頗亦惑之。而婆羅門乃啟興曰。至道無方各尊其事。今故遠來。請與秦僧捔其辯力。隨[8]其優者即傳其化。興即許焉。[9]於時關中四方僧眾。相視缺然莫敢當者。什謂融曰。此之外道聰明殊人。捔言必勝。豈可得使無上大道在於吾徒為彼而屈。良可悲[10]哉。若使外道肆情得志。則是我等法輪摧軸。豈可然乎。如吾所在君一人。道融自顧才力不減。而彼西域外道經書未盡披讀。乃密令人寫婆羅門所讀經目。一披即誦。其後剋日將就論義。姚興自出公卿皆會。關中僧眾[11]近遠必集。爾時道融與婆羅門擬相詶抗。鋒辯飛玄彼所不逮。時婆羅門雖自覺知辭理已屈。然意猶以廣讀為[12]本。道融乃列其所讀書。并更通論秦地經史。名目卷部。三倍多之。什仍乘勢因嘲之曰。君可不聞。大秦廣學。那忽輕爾辛苦遠來。婆羅門心慚愧悔伏頂禮融足。旬日之中無何而去。像運再[13]興鳩摩羅什道融力焉。融後還彭城常講說相續。聞[14]道至者千有餘人。依隨門徒數盈三百。性不狎諠。常登樓披翫。慇懃善[15]誘。畢命弘法。後卒於彭城。春秋七十四矣。
[0079c01]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弘始十五年出。竺佛念筆受。見二秦錄)
[0079c02] 虛空藏經一卷(後反還外國至罽賓得此經。寄與涼州諸僧見道慧宋齊錄)
[0079c03] 曇無德律四十五卷(秦言法藏。此是人名。即四分律主也。或六十卷)
[0079c04] 曇無德戒本一卷(上二律戒。見晉世雜錄)
[0079c05] 右四部合六十九卷。晉安帝世。罽賓三藏法師佛[16]馱耶舍。秦言覺[17]名。耶舍本雖婆羅門種。而其祖宗世事外道。事外道家則不信佛。有一沙門從其家乞。其父瞋怒使人[18]打之。其父手因遂攣躄不能行動。內情遑遽問於筮師。師乃[19]筮之。坐犯賢[20]人使之然也。意方覺悟。[21]乃即請此[22]所打沙門竭誠懺悔。數日便瘳。因令耶舍剃[23]落出家為其弟子。時年十三。曾於一時隨師遠行。忽於曠野遇逢一虎。師欲走避。耶舍諫曰。此虎已飽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未幾果見餘[24]殘。師密異之。至年十五誦經日得二三萬言。而所住寺。恒常於外分衛乞食。廢於習誦。有一羅漢重其聰敏。恒為乞食用以供之。至年十九受持諷誦大小乘經數百萬言。然其性度頗以簡傲知見自處。謂言天下少堪己師。為是不為諸僧所重。但美儀止善能談笑。遇對矚者忘其深恨。年及進戒莫為臨壇。所以向立猶為沙彌。乃從其舅學五明論。世間法術多所練習。至二十七方受具戒。恒以讀誦披尋為務。昏曉勤劬手不釋牒。每至端坐即思惟義。尚云不覺虛[25]過良時。然其精專例皆如是。[26]至沙勒國。國王[27]疾不愈。請三千僧入宮設會。而耶舍身預其一焉。時王太子達摩弗多。秦言法子。觀見耶舍容服端雅問所從來。耶舍詶對[1]言辭清巧。太子悅之。仍即請留宮內供養。待遇隆厚。羅什後至。復從耶舍受學經律。甚相尊敬。什既隨母還反龜茲。耶舍留止。頃之王薨太子即位。[]於時符堅正遣呂光西伐龜茲。龜茲王急求救沙勒。沙勒王身自率兵救龜茲國。難留於耶舍。使輔太子委以後事。救軍未至龜茲已敗。王迴具說鳩摩羅什為光所執。舍乃歎曰。我與羅什相遇雖久未盡懷抱。其忽虜相見何期。停十餘年。耶舍乃復東適龜茲法化甚盛。[]於時羅什止在姑臧。遣信要之。裹糧欲去。國人留之。復停歲許。後語弟子云吾今欲尋於羅什。可密裝束。夜中進發勿使人知。弟子諫曰。脫當明日前去不達。復被追還其事云何。耶舍乃取清水一藥投中。數十言以與弟子。使令洗足。即[2]便夜發。比及將旦行數百里。問弟子曰。何所覺耶。答曰。耳中唯聞疾風之響眼中淚出。耶舍又與水洗足。因停住息。及旦追人已差數[3]百。弘始八年行達姑臧。而什久已入於常安。又聞姚興逼什別室使為非法。乃傷歎曰鳩摩羅什如好綿纊。何可使入棘林中乎。什先經曾伏膺耶舍。聞至姑臧大生歡喜。即勸姚興令使迎逆。興未然許之。頃興命羅什出經。而什又曰。夫欲宣通無上法教宜令文義理趣[4]圓通。貧道雖復讀誦其文未]">[末>未]善其理。唯有耶舍深達經致。今在姑臧願詔徵之。一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也。興從之。即遣[5]使厚加贈遺[6]不受。笑曰。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越待士既厚。脫如羅什見處則未敢聞命。興歎其幾慎。重使敦喻方至常安。興自出候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四事供無所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耶舍為人赤髭。善毘婆沙。人號之為赤髭毘婆沙。什既師之。亦稱之為大毘婆沙。四事供養衣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興為貨之造立寺舍。而耶舍先嘗誦四分律。時請出之。疑其遺謬乃試令誦。[7]羌籍藥方可五萬言。經二日覆不誤一字。眾咸揖[8]伏以弘始十二年譯四分律等。至十五年解座。興施耶舍布絹萬匹。悉皆不受。沙門道含竺佛念等二人筆受。各施千匹。已外名德五百沙門皆重施。[9]舍後還西不知所終。
[0080b15] 般若無知論一卷 不真空論一卷
[0080b16] 物不遷論一卷 涅槃無名論一卷
[0080b17] 右四部合四卷。晉安帝世。京兆沙門釋僧肇著。肇家素貧以傭書為業。遂因繕寫乃得寓心。歷觀經史備盡墳籍。性好玄微每以莊老為心要府。嘗讀老子至道德章。乃嗟歎曰。美則美矣。然[10]則斯神冥累之方猶未盡也。後因遇見舊維摩經。歡喜頂受披尋翫味。乃言。今始知所歸矣。因此出家。學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關輔。時競譽之。徒莫不猜其早達。或千里負糧入關抗辯。肇既才思幽玄又善談說。承機挫銳曾不[11]留滯。時京兆宿儒及關外英彥。莫不挹其鋒辯負氣摧。後羅什至姑臧。肇自遠從之。什嗟賞無極。及什適常安。肇亦隨[12]焉。姚興命肇與僧叡等入逍遙園助詳定經論。肇甚才慧。以為像季去聖久遠文義舛雜。先舊所解時有乖謬。及預詳譯諮稟羅什。所悟更多。因出大品之後。肇便著般若無知論。出二千言。竟以呈什。什讀稱善。乃謂肇曰。吾解當不謝子辭敢相挹。時廬山隱士劉[13]遺民。見肇此論。乃歎曰。不意方袍復有平叔。因以呈遠。遠乃撫机歎曰。未嘗有也。因共披尋翫味更存往復。遺民乃致書於肇曰。頃徽問有懷遙仰。歲末寒嚴體中何如。音寄壅隔[14]用增[15]悒蘊。弟子枕痾草澤[16]常[17]有弊[18]瘁。願彼大眾康和外國法師休[19]愈不。去年夏末見上人般若無知論。才運清俊旨中沈允。推[20]步聖文婉然有歸。披味慇懃不能釋手。真可謂浴心方等之淵悟懷絕冥之肆。窮盡精巧無所間然。但闇者難曉猶有餘疑。今輒條之如別。願[21]從容之暇粗為釋之。肇答書曰。不面在昔佇想用勞。得前疏并問披尋反覆。欣若暫對涼風。戒節頃常何如。貧道勞疾每不能佳。即此大眾尋常。什[]法。師休勝。秦主道性自然天機邁俗。城塹三寶弘道是務。由使異典勝僧自遠而至。靈鷲之風萃乎茲[22]土。領公遠舉乃是千載之津梁。於西域還得方等新經二百餘部。什師於大寺出新至諸經。法藏淵曠日有異聞。禪師於瓦官寺教習禪道。門徒數百。日夜匪懈。邕邕肅肅。致自欣樂。三藏法師於中寺出律部。本末精悉若初制。毘婆沙法師於石羊寺出舍利弗毘曇。梵本雖未及譯。時問中事發言新奇貧道一生猥參嘉運遇茲盛化。[23]自不釋迦泥洹之集。餘復何恨。但恨不得與道勝君子同斯法集耳。稱詠既深聊復委及。然來問婉切難為郢人。貧道思不關微兼拙於[1]華語。且至趣無言。言則乖趣。云云不已竟何所論。聊以狂言示詶來旨也。後著不真空論物不遷論等并注維摩及製諸經論序。傳於世。及什亡後追悼永往翹思彌勵。乃著涅槃無名論。其辭曰。經稱有餘無餘[2]涅槃者秦言無為。亦[3]名滅度。無為[4]涅槃者取乎虛無寂漠妙絕於有為。滅度者言乎大患永滅超度四流。斯蓋鏡像之所歸。絕稱之幽宅也。而曰有餘無餘者。蓋是出處之異號。應物之假名。余嘗試言之。夫涅槃之為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幽昇。量太虛而永久。[5]循之弗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接其生。力負無以化其體。眇漭[6]恍惚若存若往五[7]目莫容。二聽不聞其響。冥冥[8]窈窈誰見誰曉。彌淪靡所不在。而獨[9]曳於有無之表。然則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軀。所以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毘耶。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花。斯皆理為神御。故口為緘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經曰。真解脫者離於言數寂滅永安。無終無始。不晦不明。不寒不暑。湛若虛空。無名無證。論曰。涅槃非有亦復非無。言語路絕心行處滅。尋夫經論之作豈虛構哉。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故不可得而無耳。何者本之有境則五陰永滅。推之無卿則幽靈不竭。幽靈不竭則抱一湛然。五陰永滅則萬累都捐。萬累都捐故與道通同。抱一湛然故神而無功。神而無功故至功常在。與道通同故[冲=沖【三】【宮】*" mod="冲=沖【宋】【元】【明】【宮】*">10]冲"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沖" v070="沖" v030="沖">而不改。[冲=沖【三】【宮】*" mod="冲=沖【宋】【元】【明】【宮】*">]冲"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沖" v070="沖" v030="沖">而不改不可為有。至功常在不可為無。然則有無絕於內。稱謂淪於外。視聽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恬[11]兮而夷。泊焉而泰。九流於是乎交歸。眾聖於此乎冥會。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鄉。而欲以有無題[12]牓標其方域。而語神道者不亦邈哉。其後十演九折。凡數千言。文多不載。論成之後上表於姚興曰。肇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伏惟陛下叡哲欽明。道與神會。妙契寰中。理無不統。故能遊刃萬機弘道終日。[13]化被蒼生垂文作範。所以域中有四大王居[14]其一焉。涅槃之道。蓋是三乘之所歸。方等之淵府。眇[[漭-廾+卉]]'>[漭>[漭-廾+卉]]=茫【宋】【元】【明】【宮】">15][漭-廾+卉]"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茫" v070="茫" v030="茫">[漭-廾+卉]希夷。絕視聽之域。幽致虛玄。非群情所測。肇以人微猥蒙國恩得閑居學肆。在什公門下十有餘年。雖眾經殊趣勝致非一。涅槃一義常為聽先。但肇才[16]識闇短。雖屢蒙誨喻猶懷漠漠。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經高勝先唱不敢自決。不幸什公去世。諮參無所。以為永恨。而陛下聖德不孤。獨與什公神契目擊道存。[17]決其方寸。故能振彼玄風以啟末俗。一日遇蒙答安成侯嵩問無為[18]崇極。頗涉涅槃無名之義。今輒作涅槃無名論。有十演九折。博[19]採眾經託證成喻。以仰述陛下無名之致。豈曰[20]開詣神心窮究遠當。聊以擬議玄門班喻學徒耳。若少參聖旨願存記。如其有差伏承旨授。興答旨慇懃備加[21]讚述。即令繕寫班諸子姪。其為時所重如此。
[0081c03] [22]二秦眾經錄目一卷
[0081c04] 右一卷。沙門釋僧叡撰。叡魏郡人。少出家甚敏利。為僧賢弟子。年二十二博通經論。嘗聽僧朗法師講放光經。屢有譏難。朗與賢有濠上之契。朗謂賢曰。叡比格難吾累思不能通。可謂賢賢弟子也。後至關中遇羅什譯經。得參預。秦司徒公姚嵩深相禮重。姚興問嵩叡公何如。嵩答。實鄴衛之松柏。興見之。欲觀其才器。叡風韻[[宋-木+注]=窪【三】【宮】" mod="[宋-木+注]=窪【宋】【元】【明】【宮】">23][宋-木+注]"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窪" v070="窪" v030="窪">[宋-木+注][24]隆含吐彬蔚。興大賞悅即給俸吏力人輿。興謂嵩曰。乃四海之標領。何獨鄴衛之松柏。什後出成實論令叡講之。什謂叡曰。此諍論中有七處文破阿毘曇。而在言小隱。若能不問而解。可謂英才。至叡啟發幽微。果不諮什而契然懸會] cf.【麗】">[曾>會]。什歎曰。吾傳譯經論得與子相值。[25]無所恨矣。弘[26]贊經法常迴此善願生安養。每行住坐臥不敢正背西方。其後告終合掌而卒。同寺咸見五色光從叡房出[27]云。
[0081c21] 釋駁論一卷
[0081c22] 右一卷。沙門釋道恒撰。恒藍田人。年九歲時。曾戲于路。隱士張忠見而嗟曰。此小兒有出人之相。在俗必有[28]輔[29]政之功。處道必能光顯佛法。恨吾老矣不得見之。恒少失二親。事後母以孝聞。家貧無蓄。常手自[30]書繢以供贍奉。而篤好經典學兼宵夜。至年二十後母又亡。行喪盡禮服畢出家。又遊刃佛理多所通達。學該內外才思清敏。羅什入關即往修造。什大喜之。及譯出眾經並助詳定。時恒有同學道標。亦雅有才力。當時擅名。與恒相次。秦主姚興以恒標二人神氣俊朗有經國之量。尚書令姚顯令敦逼恒標罷道助振王業。又下書恒標等曰。卿等皎然之操。實在可嘉。但君臨四海治急須才。今尚書令顯令奪卿等法服助翼[]贊時世。苟心[1]存道味寧繫白黑。望體此懷不以守節為辭也。恒[2]標等答曰。奉去月二十八日詔令奪恒標等法服。承命悲懷五情失守。恒標等才質[3]闇短染法未深。緇服之下誓畢身命。並習佛法不閑世事。徒廢非常之業。終無殊異之功。昔光武尚能縱嚴陵之心。魏文容管寧之操。抑至尊之高心遂匹夫之微志。況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寶。願鑒元元之情。垂曠通物之理也。興又致書於什[契-大+石]二法師曰。別已數旬每有傾想。漸暖比休泰耳。小虜遠舉更無處分。正有憒然耳。頃萬事之殷須才以理之。近詔恒標二人令釋羅漢之服尋大士之蹤。然道無不在。願法師等助以喻之。什[契-大+石]等答曰。蓋聞太上以道養民而物自是。其復有德而治天下。是以古之明主。審違性之難御。悟任物之多因。故堯放許由於箕山陵。讓放杖於魏國。高祖縱四皓於終南。叔度辭蒲輪於漢嶽。蓋以適賢之性為得賢也。今恒標等德非圓達分在守節。少習玄化伏膺佛道。至於敷析妙典研究幽微。足以啟悟童稚助化功德。願陛下放既往之恩縱其微志也。興後頻復下書。闔境救之。殆而得[4]勉。恒乃歎曰。古人有言。益我貨者損我神。生我名者殺我身。於是竄影巖畢命幽藪。蔬食味禪緬人外。故著釋駁論及百行箴云。

huiqian 2009-10-13 17:47
歷代三寶紀卷第九(譯經西秦北涼元魏高齊陳氏)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0082b10] 西秦北涼魏齊陳五錄者。此亦乘時拯世利民宣化君也。乞伏國仁隴西鮮卑。世居[7]苑川為南[8]單于。前秦敗後遂稱秦王。仍都子城。尊事沙門。時遇聖堅行化達彼。仁加崇敬恩禮甚隆。既播釋風仍令翻譯。相承五主四十四年。為夏所滅。魏還吞夏。沮渠蒙遜臨松盧水胡。世為匈奴[9]左大沮渠。即官為氏因藉前涼。遂便自立。遷治姑臧。遇曇無讖法師譯大般涅槃大集經等。二主四十三年。為魏所滅。拓拔珪字涉。雲中五原虜為秦護軍。符氏敗後遂即尊號稱魏都恒。至第三主太武帝伏。釐世信納邪言。毀壞佛法誅僧破寺。涉歷七年惡疾災身。薨後還復。四主在北。至孝文帝[10]宏世。遷京洛陽。改姓稱元。始服冠冕。至孝明帝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造永寧寺起九層木浮圖。高九十丈。上有寶剎復高十丈。去地千尺。離京百里即遙見之。初欲築基掘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十二[11]軀。太后信為法之祥徵。是以營造窮極世工。剎上金寶瓶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金[12]盤。一十一重周匝輪郭。皆垂金鐸。復有鐵鎖四道引剎向浮圖角。四角鎖上亦有金[13]鐸。大小皆如一石甕。浮[14]圖九級角角皆懸金銅鈴鐸。合上下有百三十鐸。浮圖四面面別各有三門六。並皆朱漆扇。[15]扇上各有五行金鈴。其十二門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鈴。鈴下復鏤金鐶鋪首。窮造製之巧極土木之工。庶民子來匪[16]日而作。佛事精妙不可思議。繡柱金鋪駭人心目。至於秋月永夜高風。寶鐸和鳴聲響諧韻。中霄晃朗昱[火*蘥]燿空。鏗鏘之音聞十餘里。浮圖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極。中有八丈金像一[]軀。等身金像十[]軀。編真珠像三[]軀。金織成像五[]軀。玉像二[]軀。作工奇巧冠於當世。僧房樓觀一千餘間。雕[17]梁粉壁青瑣綺難得而言。栝柏椿松扶[疎=蔬【三】【宮】【聖】" mod="疎=蔬【宋】【元】【明】【宮】【聖】">18]蔬" v150="疎" ver="010 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蔬" v070="蔬" v030="蔬" v010="蔬">簷霤。叢竹香草布[19]護階庭。是以常景製寺碑云。須彌寶殿兜率淨宮莫尚於斯是也。外國所獻神異經像。皆在此寺。寺之牆院。皆施[[打-丁+豆]=梠【三】【宮】" mod="[打-丁+豆]=梠【宋】【元】【明】【宮】">20][打-丁+豆]"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梠" v070="梠" v030="梠">[打-丁+豆]椽以瓦覆之。狀若宮牆。寺之四面各開一門。其正南門有三重樓通三閣道。去地二十丈。形製似[21]今端門。圖以雲氣畫綵仙靈。列錢青鎖赫奕華麗。[22]挾門兩傍有四力士四師子。飾以金銀加之珠玉。莊嚴煥炳世所未聞。東西兩門悉亦如之。所可異者唯樓兩重。北門一道上不施屋。似烏頭門。其四門外皆樹青槐以淥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斷車蓋。非由[[溥-甫+合]【聖】" mod="淹=掩【宮】,=[溥-甫+合]【聖】">23][溥-甫+合]">淹雲之潤。清風送涼。豈[24]藉合歡之發。而供養具與祇園等。四事給施七百梵僧。菩提流支為譯經首。遣李廓撰經錄云。至永熙主遷入關中。因成西東南北四魏。合一十六帝。世歷一百六十一年。[1]派入周齊高洋武川鎮虜。受東魏禪稱齊。仍即都鄴。王四瀆[2]之[3]三九州之五。[4]洋實明敏見似狂。遣道士剃頭。未從者遂戮。沙門二百餘萬。寺塔出三十千。相承六主二[5]十八年。為周吞滅。三寶靈一時俱泯。陳霸先者。吳興長[6]成人。因藉侯景傾覆金陵。梁湘東王平景都楚。楚為魏并。先即建康以姓為國。四主三十三年絕[7]嗣。開皇九年己酉六合兩儀還一統矣。乞伏之王起晉孝武太元十二年星次娶[8]訾。至今開皇歲在作咢二百三載。其諸譯人華[9]戎道俗凡二十七。所出經律論戒毘曇傳記集錄并及失譯。合有二百[10]三部八百五十五卷。總結[11]以為二十七主五代七都世錄云爾。
[0083a16] (乞伏西秦)沙門釋聖堅 [12]十四部(二十一卷經)
[0083a17] 諸失譯經 八部([]十一卷經)
[0083a18] (沮渠北涼)沙門釋道龔 二部([]十二卷經)
[0083a19] 沙門釋法眾 一部(四卷經)
[0083a20] [13](一百一十一卷經)"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沙門僧伽陀一部二卷經" v070="沙門僧伽陀一部二卷經" v030="沙門僧伽陀一部二卷經">沙門曇摩讖 二十四部(一百[14]一十一卷[15]經)
[0083a21] [16](二卷經)"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沙門曇摩讖二十四部一百一十一卷經" v070="沙門曇摩讖二十四部一百一十一卷經" v030="沙門曇摩讖二十四部一百一十一卷經">沙門僧伽陀 一部(二卷經)
[0083a22] 安陽侯沮渠京聲 一部(二卷禪[17]經)
[0083a23] 沙門浮陀跋摩 一部(六十卷[18]毘婆沙)
[0083a24] 沙門釋智猛 一部(二[19]十卷經)
[0083a25] 沙門釋曇覺 一部(一十五卷經)
[0083a26] 諸失譯經 五部(一十七卷經佛名)
[0083a27] (元魏北臺)沙門釋曇曜 二部(五卷經傳)
[0083b01] 沙門釋曇[20]靖 一部(二卷經)
[0083b02] 沙門吉迦夜 五部([21]二十五[22]卷經論)
[0083b03] 沙門釋曇辯 一部(一卷經)
[0083b04] [23](元魏南京)" ver="030 150 ">(元魏南京)沙門曇摩流支 三部(八卷經)
[0083b05] 沙門釋法場 一部(一卷經)
[0083b06] 沙門菩提流支 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經論錄)
[0083b07] 沙門勒那婆提 六部(二十四卷經論方)
[0083b08] 沙門佛陀扇多 []十部(一十一卷經論)
[0083b09] (元魏鄴都)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 ([24]十四部八十五卷經論)
[0083b10] [25]越國王子月婆首那 三部([26]七卷經)
[0083b11] 期城郡[27]守楊衒之 一部(五卷寺記)
[0083b12] 清信士李廓 一部(一卷經錄)
[0083b13] (高齊)沙門那連提耶舍 []七部(五十[28]二卷經論)
[0083b14] 優婆塞萬天懿 一部(一卷經)
[0083b15] (陳氏)沙門俱那羅陀 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經論疏傳[29]記)
[0083b16]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七卷經)
[0083b17] 沙門須菩提 一部(八卷經)
[0083b18] (乞伏西秦)方等[30]王虛空藏經八卷(亦[31]云虛空藏[32]所問經。或五卷。[33]六卷第二出。與法賢所譯羅摩伽經本[34]同文異。見晉世雜錄。出大集經)
[0083b20] 演道俗業經一卷(第二出與支謙譯者小異) 孛經一卷
[0083b21] [35](見始興錄)" ver="010 030 050 070 080 150 ">婦人遇辜經一卷(見始興錄)
[0083b22] [36]大子須大拏經一卷(於江陵[37]辛[38]寺庾爽筆[39]受。見始興[40]錄及[41]寶唱錄。應入晉世隨人附秦)
[0083b24] 睒子經一卷(一名孝[42]子睒經。一名菩薩睒經。一名佛說睒經。一名睒本經一名孝子隱經。凡六名。第二出。與羅什譯者[43]小異。見始興錄)
[0083c01] 無涯際持法門經一卷(一名無際經一名[44]上金光首女所問經見始[45]興錄)
[0083c02] 除恐災患經一卷(第二出。與魏世白延出者小異見始興及寶唱二[46]錄)
[0083c03]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卷(一名阿難分別經。一名分別經。與弟子慢[47]多[48]為耆[49]域述經同[50]本異出。見始興錄。已上九經並法上錄載。亦云[51]出別錄未詳)
[0083c05] 菩薩所生地經一卷(一名摩竭所問經。見趙錄未知前後趙。逐人附西秦見始興錄)
[0083c06] 賢首經一卷(一名賢首夫人經。見始興錄)
[0083c07] 僮迦葉解難經一卷(第二出。與羅什譯迦葉經同[]本異出。庾爽筆受。見始興王宗寶唱支敏度等四[52]家同載)
[0083c09] 灌佛經一卷(與別譯摩訶剎頭經大同小異。見始興錄)
[0083c10] 七女本經一卷(第二出。與支謙出者大同小異。亦名[53]七女本心明經。亦名七女經。見支敏度都錄)
[0083c12] 右一十四[54]部合二十一卷。晉孝武世。沙門聖堅於河南國為乞伏乾歸譯。或云堅公。或云法堅。未詳孰是。故備列之。依驗群錄。一經江陵出。一經見趙錄。十經見始興錄。始興即南錄。或竺道祖晉世雜錄。或支敏度都錄。或王宗或寶唱。勘諸錄名人似遊涉隨處出經。既適無停所。弗知附見何代。世錄為正。今[55]且依法[56]上[57]錄總入乞伏西秦世錄云。
[0083c20] [惒…十卷)七字∞(胡本…出)十一字【三】【宮】【聖】" mod="(薩惒…十卷)七字∞(胡本…出)十一字【宋】【元】【明】【宮】【聖】">58]薩薩王經一卷 [惒…十卷)七字∞(胡本…出)十一字【三】【宮】【聖】,胡=梵【元】【明】" mod="(薩惒…十卷)七字∞(胡本…出)十一字【宋】【元】【明】【宮】【聖】,胡=梵【元】【明】">59]胡本經四卷([60]似是長安中出)
[0083c21] 阿多三昧經一卷(或作[61]阿陀) 陀賢王經一卷
[0084a01] 陀悔過經一卷 沙彌羅經一卷
[0084a02] [1]方等決經一卷 比丘二事經一卷
[0084a03] 右八部合一十一卷。並是沙門僧祐出三藏集錄釋道安所記關中異經。今還附入[2]三秦世錄。總為失譯時代處云。
[0084a06] [3](沮渠北涼)" ver="030 150 ">(沮渠北涼)悲華經十卷(見古錄似是先譯龔更[4]刪改)
[0084a07] 寶梁經二卷(見竺道祖河西錄)
[0084a08] 右二部合一十二卷。晉安帝世。沙門釋道龔。於張掖為河西王沮渠氏出。
[0084a10] 方等檀持陀羅尼經四卷(亦直云方等陀羅尼經)
[0084a11] 右一[]部四卷。晉安帝世。高昌郡沙門釋法眾。於張掖為河西王沮渠氏譯。見竺道祖晉世雜錄。
[0084a14]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第二出。與法護譯善[5]權方便經同。見始興錄。一名大善權經。一名大乘方便經。一名慧上菩薩經。凡五[6]名本並同)
[0084a16] 右一經二卷。晉安帝世。西[7]域沙門僧伽陀。涼言饒善。於張掖為河西王沮渠氏出。見法上錄。
[0084a19]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玄始三年於姑臧出。至十年方訖。此經凡有三萬五千偈。於涼減百萬言。今所譯者[8]正萬餘偈。三分始一耳。見竺道祖涼錄)
[0084a21]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一卷(第[]三出與漢世支[9]讖所出二十七卷。秦世羅什所出三十卷。廣略小殊。或二十九[10]卷。或三十[11]三。不定者由初出[12]未勘定。即抄寫致本不同。今翻驗矣[13]見竺道祖錄)
[0084a24] 悲華經十卷(第二出見竺[14]道祖河西錄。又古錄亦載。此前道龔已出。雖處年不同等是涼世出。疑前譯[15]不善[16]精故有兩文異似再[17]翻)
[0084a26] 菩薩地持經十卷[18](或稱論亦八卷。見竺道祖河西錄)
[0084a27] 優婆塞戒經十卷([19]承玄元年四月二十三日。於涼州城內出。道俗等五百餘人同聽。沙門道[20]養筆受或六卷七卷大小不定)
[0084b02] [21]方等大雲經六卷(一名方等無[*]'>[>*]">22]相大雲經。一名大雲無[*]'>[>*]">]相經。一名大雲密藏經。於涼州內[]苑寺出。見僧[23]叡二秦及李廓錄。吳錄亦載)
[0084b04] 虛空藏經五卷(第二出。與西秦世聖堅譯方等王虛空藏經同本異出出大集經)
[0084b05] [24]海龍王經四卷(玄始七年出。是第二譯。與竺法護出者同本別譯。見竺道祖河西錄)
[0084b06] [25](第二出)" ver="010 030 050 070 080 150 ">菩薩戒經八卷 佛本行經五卷(第二出)
[0084b07] 楞伽經四卷
[0084b08] [26](第一出。十八品。見竺道祖河西錄)" ver="010 030 050 070 080 150 ">金光明經四卷(第一出。十八品。見竺道祖河西錄)
[0084b09] [27]無為道經二卷(世注為疑)
[0084b10] [28]信善經二卷(或云善信女經。祐云疑)
[0084b11] 勝鬘經一卷(亦云勝鬘師子吼[29]大乘大方便經)
[0084b12] 羅摩伽經一卷(第二出。與魏世安法[30]賢者有三卷廣略異)
[0084b13] 須真天子經一卷(見吳錄。又云羅什出似再譯)
[0084b14] 居士請僧福田經一卷(見別錄祐云疑)
[0084b15] 文陀竭王經一卷 功德寶[31]光菩薩經一卷
[0084b16] 腹中女聽經一卷(一名不莊校女經)
[0084b17] 決定罪福經一卷([32]世注為疑)
[0084b18] 菩薩戒本一卷(第二出)
[0084b19] 菩薩戒壇文一卷(亦云優婆塞戒壇文見寶唱錄)
[0084b20] 右二十四部合一百五十一卷。晉安帝世。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曇摩讖。或云無[33]讖。涼言法豐。齎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薩戒等。到姑[34]臧止於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寢。夜有人牽[]讖墮地上。驚覺謂盜。如此[35]三夕。乃聞空中有聲語曰。此是如來解脫之藏。何為枕之。[]讖乃慚悟。別安高處。果有盜者夜數提舉竟不能勝。明旦[]讖持不以為重。盜謂聖人悉來拜謝。時沮渠蒙遜[36]潛據涼土稱河西王。聞[]讖德名呼與相見。一面交言禮遇甚厚。仍請宣譯。涼土英俊沙門慧嵩親承筆受。西州道俗將數百人。欣明能縱橫問難。[]讖釋疑滯清辯若流。仍出寶坊諸經戒等六十餘萬言。涅槃[]三分之一。前後首尾。來往追尋。涉歷八年凡[37]經三度。譯乃周訖。雖四十卷所闕尚多。冀弘法王[38]咸令滿足。一圓教再隆化哉。涼譯經竟。[39]當宋武帝永初二年。
[0084c11] 禪法要解二卷
[0084c12] 右二卷。晉安帝世。蒙遜從弟安陽侯京聲。為人博識涉獵書史。因[]讖弘經乃閱意內典。奉持五禁守攝六情。讀[]讖譯經即能諷誦。西至于[40]填從天竺三藏禪師佛馱斯那。涼言佛將。諮問道義。斯那天才聰朗誦半億偈經明了禪法。故西方諸國號為人中師子。安陽從那受學禪經諸祕要術治病法用。口誦梵本通利東歸。於涼[41]土翻傳以教示。因爾流[42]行。
[0084c20] 阿毘曇毘婆沙[43]論六十卷
[0084c21] 右一[44]部六十卷。佛滅度後六百餘年。迦旃延羅漢弟子五百人造。見寶唱錄。宋文帝世。西[]域沙門浮陀跋摩。或云佛陀。涼言覺鎧。於涼州城內閑[45]預宮寺。[46]永和五年為遜子虔譯。沙門道泰筆受。慧嵩道朗與名德僧三百餘人。考正文義再周方訖。凡一百軸。沙門道挺製序。屬魏滅涼經法被焚失四十卷。至今[1]應有六十卷是。而王宗錄云一百。此據本耳。今[2]日見行有一百九卷。當是近代後人分之。
[0085a07] 般泥洹經二十卷
[0085a08] 右一部合二十卷。宋文帝世。雍州沙門釋智猛。遊歷西域尋訪異經。從天竺國齎梵本來。道[]經[3]玉門於涼州譯。元嘉十四年流至楊都與法顯同見宋齊錄。
[0085a12] 賢愚經十五卷
[0085a13] 右一部合十五卷。宋文帝世。涼州沙門釋曇覺。一云[4]慧覺。共威德於于[]填得此經梵本來。當元[5]嘉二十二年。於高昌國天安寺譯。見宋齊錄。
[0085a17] 大忍辱經十卷 不退轉經四卷(一名[6]不退轉法輪經)
[0085a18] 金剛三昧經一卷 金輪王經一卷
[0085a19] 賢劫五百佛名一卷
[0085a20] 右五部合一十七卷。是沙門僧祐新集釋道安涼土異經。今還附入涼世目錄為失譯源。庶知時代顯譯有無卷部少多出之處所。
[0085a23] [7](堅意菩薩造)" ver="010 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元魏北臺入大乘論二卷堅意菩薩造" v070="元魏北臺入大乘論二卷堅意菩薩造">入大乘論二卷(堅意菩薩造)
[0085a24] [8](元魏北臺)" ver="050 070 080 150 ">(元魏北臺)淨度三昧經一卷(第[9]二出。與寶雲譯二卷者同。廣略異耳。[10]見道祖錄)
[0085a25] 付法藏傳四卷(見菩提流支錄)
[0085a26] 右[11]三部合[12]七卷。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丙戌。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信[13]納崔皓邪佞諂諛。崇重寇謙號為天師。殘害釋種毀破浮圖。至庚寅年。太武遭[14]病。方始感悟。兼有白足禪師來相啟發。生愧悔心。即誅崔皓。到壬辰歲。太武帝崩。子文成立。即起浮圖毀[]經。七年還興三寶。至和平三年。[15]詔玄統沙門釋曇曜。慨前[16]凌廢欣今載興。故於北臺石窟寺內集諸僧眾。譯斯傳經流通後賢。庶使法藏住持無絕。
[0085b07] 提謂波利經二卷([17]見三藏記)
[0085b08] 右一部合二卷。宋孝武世。元魏沙門釋曇靜。於北臺撰。見其文云。東方太山漢言代嶽。陰陽交代故云代嶽。於魏世出。只應云魏言。乃曰漢言。不[18]辯時代。一妄。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嶽譯之。兩語相翻不識梵魏。二妄。其例甚多不可具述。備在兩卷。經文舊錄別載有提謂經一卷。與諸經語同。但[19]靖加足五[20]萬[21]行。用石糅金致成疑耳。今以一卷成者為定。
[0085b17] 雜寶藏經十三卷
[0085b18] 付法藏因緣傳六卷(或四卷。因緣廣異[22]曜自出者)
[0085b19]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第三出。一名集華經。一名現在佛名經。一名諸佛華經。凡四名。與秦[23]秦羅什宋跋陀羅譯者本同出異)
[0085b21]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第二出與[24]晉世法護所出菩薩十地大同小異見始興錄)
[0085b23] 方便心論二卷(或一卷凡四品)
[0085b24] 右五部合二十五卷。宋明帝世。西[]域沙門吉迦夜。魏言何事。延興二年。為沙門統釋曇曜於北臺重譯。劉孝標筆受。見道慧宋齊錄。
[0085b28] 寶車菩薩經一卷(一名妙[25]好寶車經)
[0085c01] 右一[]部一卷。齊武帝世。元魏淮[26]川沙門釋曇辯出。後青州沙門道侍改治訪無梵本。世多注為疑。見三藏集記及諸別錄。
[0085c04] (元魏南京)信力[27]入印[28]法門經五卷(正始元年出)
[0085c05] 如來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景明二年於白馬寺出。一名如來[29]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諸佛境界經)
[0085c07] 金色王經一卷(正始四年出。[30]出法上錄云。菩提流支後更重勘)
[0085c08] 右三部合八卷。齊梁間。南天竺國三藏法師曇摩流支。魏云法希。於[31]洛陽為宣武帝譯。沙門道寶筆受。
[0085c11] 辯意長者子所問經一卷(一名長者辯意經)
[0085c12] 右一[]部一卷。梁武帝世。天監年中元魏沙門釋法場。於雒陽出。見沙門法上錄。
[0085c14] 佛名經一十[32]二卷(正光年出)
[0085c15] 入楞伽經一十卷(延昌二年譯。是第二出。與宋世跋陀羅四卷楞伽廣[33]說為異。沙門[34]僧朗道湛筆受)
[0085c17] 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十卷(正光元年。於洛陽為司州牧汝南王於第[35]二出。或七卷)
[0085c19] 法集經八卷(延昌四年於[36]雒陽出。僧朗筆受。或六卷見法上錄)
[0085c20]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神龜元年。於洛陽譯是第三出。與晉世法護六卷持心經。秦世羅什四卷思益經同[37]本異出。見法上錄)
[0085c22] 深密解脫經五卷(延昌三年。於洛陽出僧辯筆受。見法上錄)
[0085c23] 奮迅王[38]問經二卷(第二譯。與秦世羅什自在王經同本異出)
[0085c24] 不增不減經二卷(正光年於洛陽譯。或一卷)
[0085c2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永平二年於胡相國第譯。是第二出。僧朗筆受。與秦世羅什出者小異見法上錄)
[0086a01] 差摩波帝受記經一卷(正光年於洛陽出)
[0086a02] 佛語經一卷(僧朗筆受) 無字寶篋經一卷(僧朗筆受)
[0086a03] 不必定入印經一卷(覺意筆受)
[0086a04] 大方等修多羅經一卷(第二出。與轉有經同本異譯)
[0086a05] 彌勒菩薩所問經一卷(與大乘要慧經同本別出。於趙欣宅譯。覺意筆受)
[0086a06] 第一[1]義法勝經一[2]卷
[0086a07] 伽耶頂經一卷(第二譯。與秦世羅什菩提經同本別出異名。僧朗筆受)
[0086a08] 文殊師利巡行經一卷(覺意筆受)
[0086a09]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與諸法勇王經同本異出別名)
[0086a10] 護諸童子陀羅尼[3]經一卷
[0086a11] [4]寶積經論四卷
[0086a12] [5]謗佛經一卷(第二出。與晉世法護決定總持經同本異出[6]別名。亦直云決[7]定總持經)
[0086a13] 十地經論[]十二卷(李廓錄云。初譯宣武皇帝御親[8]於大殿上一日[9]自筆受。[10]後方付沙門僧辯訖了)
[0086a15] 勝思惟經論[]十卷(普[11]太元年。於洛陽元桃陽宅出。僧朗[12]僧辯筆受)
[0086a16]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十卷([13]於洛陽趙欣宅出[14]僧朗筆受)
[0086a17] [15]實性[16]經論四卷
[0086a18] 金剛般若經論三卷(永平二年。於胡相國宅出僧朗筆受)
[0086a19] [17]伽耶頂經論二卷(天平二年。在鄴城[18]般舟寺出一云文殊師利問[19]菩提心經論僧辯道湛筆受)
[0086a21] [20]順中論二卷(侍中崔光筆受)
[0086a22] 妙法蓮華經論二卷(曇林筆受并製序)
[0086a23] 三具足經論一卷(正始五年譯侍中崔光筆受)
[0086a24] 無量壽優波提舍經論一卷(普[]太元年出。僧辯筆受)
[0086a25] 寶髻菩薩四法論一[21]卷
[0086a26] 轉法輪經[22]論一卷(曇[23]琳筆受)
[0086b01] 十二因緣論一卷 百字論一卷
[0086b02] 破外道四宗論一卷
[0086b03] 破外道涅槃論一卷
[0086b04] 譯眾經論目錄[24]一卷
[0086b05] 右三十[25]八部合一百二十七卷。梁武帝世。北天竺國三藏法師菩提流支。魏云道希。從魏永平二年至天平年。其間凡歷二十餘載。在洛及鄴譯。李廓錄稱三藏法師房內婆羅門經論。本可有萬甲。所翻經論筆受草本滿一間屋。然其慧解與勒那相亞而神聰敏。洞善方言兼工雜術。嘗坐井口澡瓶[26]內空。弟子未來。無人汲水。三藏乃[27]操柳枝聊撝井口。密心誦纔始數遍。泉遂涌上平至井脣。三藏即以[[宛/皿]【宮】,盌【聖】" mod="盂=[宛/皿]【宮】,=盌【聖】">28][宛/皿]" v010="盌">盂酌用。傍僧見之並歎稱聖。法師乃曰。斯是術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乃言是聖。懼惑世人。因爾雜法。悉祕不為。
[0086b17] 毘耶娑問經二卷
[0086b18] [29]龍樹菩薩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
[0086b19] [30]十地經論[]十二卷(初譯論時未善魏言。名器世間為盞子世[31]間。後[32]因入殿齋見諸宿德。從弟子索器乃[33]總授[幞=[怡-台+(噗-口)]【聖】">34]幞" ver="010 150 " v010="[怡-台+(噗-口)]">。因悟器是總名。遂改為器世間)
[0086b21] 寶積經論四卷(已上二論菩提流支並譯。且[35]二德爭名不相詢訪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綴文言亦有異處。後人始合。見寶唱錄[36]載)
[0086b23] 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亦云寶性分別[37]七乘增上論。或三卷。於趙欣宅出。見寶唱錄)
[0086b25] 法華經論一卷(侍中崔光筆受)
[0086b26]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梁武帝世。中天竺國三藏法師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言寶意。正始五年[38]來在洛陽殿內譯。初菩提流支助傳。後以相爭因各別譯。沙門僧朗覺意侍中崔光等筆受。
[0086c03] 金剛[39]三味陀羅尼經一卷
[0086c04] 如來師子吼經一卷(上二經正光六年出) 轉有經一卷
[0086c05] 十法經一卷 銀色女經一卷
[0086c06] 正法恭敬經一卷(或無法字。亦云威德陀羅尼中說經)
[0086c07] 無畏德女經一卷(與阿術達菩薩經同本異出。曇[]琳筆受)
[0086c08] 無字寶篋經一卷(右六經。元[40]象二年出)
[0086c09] 阿難多目佉尼訶離陀羅尼經一卷(與支謙無量微[41]跋密[42]跋持陀羅[43]尼無量門持功德直無量門破魔陀羅尼舍利弗陀羅尼等五經同本別出異名)
[0086c11] 攝大乘論二卷(普[]太元年出)
[0086c12] 右一十部[*]合十一卷。梁武帝世北天竺國三藏法師。佛陀扇多。魏言覺定。從正光六年。至元象二年。於洛陽白馬寺及鄴都金華寺譯(元魏鄴都)正法念處經七十卷(興和元年。於鄴城大丞相高澄第譯。曇林僧昉等筆受)
[0086c17]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興和三年。於鄴城金華寺出。與竺法護如幻三昧經同本異出別名曇林筆受)
[0086c19] 八佛經一卷 金色王經一卷(上二經並興和四年於金華寺[44]出。曇[]琳筆受)
[0086c21] 無垢女經一卷(興和三年出)
[0086c22] 無垢優婆夷[45]經一卷(興和四年出)
[0087a01] 寶意兒經一卷(於金華寺為高仲密出)
[0087a02] 菩薩四法經一卷(金華寺出。曇[]琳李[1]義希[2]等筆受)
[0087a03] 解脫戒本一卷(興和二年出。僧昉筆受。[3]出迦葉毘律)
[0087a04] 犢子道人問論一卷(於金華寺為高仲[4]蜜出。[5]李[]義希筆受)
[0087a05] 迴諍論一卷(元象[6]元年[7]出。曇[]琳筆受)
[0087a06] 業成就論一卷(興和三年。於金華寺出。曇林筆受)
[0087a07] 唯識無境界論一卷(亦云唯識論)
[0087a08] 伊迦輸盧迦論一卷(上二論。並在金華寺出)
[0087a09] 右一十四部合八十五卷。梁武帝世。東魏南天竺國波羅[木*奈]城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魏言智希。從元象初至興和末。在鄴[8]都譯。[9]時菩提流支。雖復前後亦同出經。而眾錄目相傳抄寫。去上菩提及般若字唯云流支譯。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錄交涉相參。謬[10]涉相入難得詳定。後賢博採幸願討之。
[0087a16] 僧伽吒經四卷(元象元年。於司徒公孫[11]勝第出)
[0087a17] 大迦葉經[12]三卷
[0087a18] 頻婆娑羅王問佛供養經一卷(上二經。並興和[]三年出)
[0087a19] 右三部合[13]八卷。梁武帝世。東魏中天竺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於鄴城譯。僧昉筆受。
[0087a22] [14]洛陽地伽藍記五卷(或為一大卷)
[0087a23] 右一部五卷。期城郡太守楊衒之撰。其序述云。三墳五典之[15]記。九流百氏之言。並理在人區而義無天外。至於一乘二諦之源六通三達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自頃日感夢滿月流光。陽門飾[16]毫眉之像。夜[17]高圖紺髮之形。爾來奔競其風遂廣。至於晉室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教踰盛。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捨資財若遺跡。於是招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摹山中之影。金剎與雲臺比高。講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衣綈繡[18]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難皇輿遷鄴。諸寺僧尼亦與時[19]徙。至武定元年中。余因行役重[20]覽洛陽。牆宇傾毀荊棘成林。野獸穴於荒階。山鳥聚於庭樹。遊兒牧。躑躅於九逵。農夫耕老。藝黍於雙闕。始知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哀信哉周室。京城內外凡有一千餘寺。今日[21]寥廓鍾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然寺數眾多不可遍寫。今之所[22]錄止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祥異世諦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內為始。次及城外。表列門名以記遠近。凡為五篇。余才非注述[23]多有遺漏。後之君子詳其闕焉。
[0087b19] 眾經錄目一卷
[0087b20] 右一錄一卷。武帝世。雒陽[24]信士李廓。魏永平年奉撰。[25]廓內外學注述經錄[26]甚有條貫。
[0087b23] [27](見唐內典錄)" ver="010 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高齊大世論三十論一卷見唐內典錄" v070="高齊大世論三十論一卷見唐內典錄">大世[28]論三十論一卷[29](竺本無此論)" v150="(見唐內典錄)" ver="050 070 080 150 " v070="(竺本無此論)">(見唐內典錄)
[0087b24] [30](高齊)" ver="030 050 070 080 150 ">(高齊)菩薩見實三昧經十四卷(天統四[31]年。天平寺出)
[0087b25] 月藏經一十二卷(天統二年。於天平寺出)
[0087b26]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天保八年。於天平寺出)
[0087b27] 大悲經五卷(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
[0087b28] 須彌藏經二卷
[0087c01] 然燈經一卷(亦名施燈功德經。上二經[32]并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
[0087c02] 法勝阿毘曇論七卷(河清二年。於天平寺出)
[0087c03] 右[33]七部合五十[]二卷周明帝世。高齊沙門統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那連提耶舍。齊言尊稱。於鄴城譯。[34]昭玄沙門都瞿曇般若流支長子達摩闍那。齊言法智。傳語。
[0087c07] 尊勝菩薩所問經一卷(一名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0087c08] 右一經一卷。周武帝世。高齊居士萬[35]俟懿於鄴城譯。懿元是鮮卑姓萬[36]俟氏。少而出家師事婆羅門甚聰哲。善梵書語工術醫方。故預翻譯焉。
[0087c12] (陳] cf.【麗】">[陣>陳]氏)佛阿毘曇經九卷
[0087c13] 無上依經二卷(永定二年。於南[37]康淨土寺出)
[0087c14] 解節經一卷(此經本有一十八品。今此一卷。[38]止是第四一品。真諦略出以證義耳)
[0087c1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第[39]三譯。與秦世羅什魏[40]世菩提流支出者。[41]同本[42]文有廣略耳)
[0087c17] 廣義法門經一卷 僧[澁=淴【三】,忽【宮】" mod="澁=淴【宋】【元】【明】,=忽【宮】">43]澁"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淴" v070="淴" v030="忽">多律一卷(陳言[44]總攝)
[0087c18] 修禪定法一卷 俱舍釋論二十[45]一卷
[0087c19] 俱舍論本一十六卷
[0087c20] [46](永定三年出)" ver="010 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攝大乘論一十五卷天嘉四年於廣州制旨寺出慧愷筆受或十二卷" v070="攝大乘論一十五卷天嘉四年於廣州制旨寺出慧愷筆受或十二卷" v030="攝大乘論一十五卷天嘉四年於廣州制旨寺出慧愷筆受或十二卷" v010="攝大乘論一十五卷天嘉四年於廣州制旨寺出慧愷筆受或十二卷">立世阿毘曇[]十卷(永定三年出)
[0087c21] [47](天嘉四年。於廣州制旨寺出慧愷筆受或十二卷)" ver="010 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立世阿毘曇十卷永定三年出" v070="立世阿毘曇十卷永定三年出" v030="立世阿毘曇十卷永定三年出" v010="立世阿毘曇十卷永定三年出">攝大乘論一十五卷(天嘉四年。於廣州制旨寺出慧愷筆受或十二卷)
[0087c22] 佛性論四卷 四諦論四卷
[0087c23] 僧[48]伽論三[49](有本佉字作伽)" v150="卷" ver="050 070 080 150 " v050="卷(有本佉字作伽)" v070="卷(有本佉字作伽)">卷
[0088a01] 攝大乘論本三卷(第二譯。與元魏世佛陀扇多出者小異)
[0088a02] 大空論三卷(於豫章栖隱寺出。[1]唐內典錄云十八空)
[0088a03] 中邊分別論三卷(於臨川郡出) 金七十論二卷
[0088a04] 俱舍論偈一卷 金剛般若論一卷
[0088a05] 律二十二明了論一卷(亦直云明了論)
[0088a06] 大[2]般涅槃經論一卷 遺教論一卷
[0088a07] 三無性論一卷 反質論一卷
[0088a08] [3]墮負論一卷 求那摩底隨相論一卷
[0088a09] 寶行王正論一卷 成就三乘論一卷
[0088a10] 正[4]論道理論一卷 意業論一卷
[0088a11] 執部異論一卷
[0088a12] 唯識論文義合一卷(第二出。與元魏般若流支譯者小異。[5]在臨川郡翻)
[0088a13] 正論釋義五卷(於晉安佛力寺出)
[0088a14] 佛性義三卷 禪定義一卷
[0088a15] 俱舍論疏[6]十六卷
[0088a16] 金剛般若疏合[]十一卷
[0088a17] 十八部論疏[]十卷 解節經疏四卷
[0088a18] 無上依經疏四卷 如實論疏三卷
[0088a19] 四諦論疏三卷 破我論疏一卷
[0088a20] 隨相論中十六諦疏[7]一卷(於始興郡出)
[0088a21] 婆[蓃槃=藪盤【三】【宮】【聖】" mod="蓃槃=藪盤【宋】【元】【明】【宮】【聖】">8]蓃槃" ver="010 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藪盤" v070="藪盤" v030="藪盤" v010="藪盤">槃豆傳一卷 眾經通序二卷
[0088a22] 翻外國語七卷(一名[9]雜事。一名俱舍論因緣事)
[0088a23] 右四十八部合二百三十[10]二卷。周武帝世。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拘那羅陀。陳言親依。又別云真諦。起陳氏永定元年丙子。至太建初己丑。凡十四年。既懷道遊方隨在所便譯。並見曹毘三藏歷傳云。闍梨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年七十一。遺文並付神足弟子沙門智休。領受三藏寺沙門法海。未集闍梨文本已成部軸云。闍梨外國經論並是多羅樹葉書。凡有二百四十縛。若依陳紙墨翻寫應得二萬餘卷。今之所譯止是數縛多羅葉書。已得二百餘卷。通及梁代減三百卷。是知佛法大海不可思議。其梵本華嚴涅槃金光明將來。建康已外多在嶺南廣州制旨王園二寺。冀不思議弘法大士。將來共尋。庶[11]令法燈傳照不隱輝於海隅。
[0088b10]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
[0088b11] 右一部合七卷。周武帝世。月婆首那。生知俊朗。自魏達齊之梁逮陳。世學佛經尤精義理。洞曉音韻兼善方言。那先在鄴齊受魏禪。諸有蕃客去留任情。那請還鄉。路[]經江左。因爾遂被梁武帝留。總監知外國使命。太清二年忽遇于[]填婆羅門僧求那跋陀。陳言德賢。有勝天王般若梵本。那因祈請乞願弘宣。求那跋陀嘉其雅操豁然授與。那得保持以為希遇。屬侯景亂未暇及翻。負西東諷持供養。到陳天嘉乙酉之歲。始於江州興業伽藍方果譯出。沙門智昕筆受陳文。凡六十日。江州刺史儀同黃法[((木-(企-止)+昍)/大)*毛]為檀越。[12]越州僧正沙門釋慧恭三[13]十德僧監掌始末。具經後序不廣煩述。那雖一身而備[]經涉歷魏齊梁陳。相繼宣譯。
[0088b26] 大乘寶雲經八卷(第二出與梁世曼陀羅所出者七卷寶雲同本異出)
[0088b27] 右一部合八卷。周武帝世扶南國沙門須菩提。陳言善吉。於楊都城內至敬寺。為陳主譯。見一乘寺藏眾經目錄[14]。

huiqian 2009-10-13 17:48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譯經宋)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
[0088c07] 宋世錄者。劉裕字德輿。彭城都鄉人。初生之[17]辰神光照室。長七尺六寸。受東晉禪稱宋。仍都建康。至第三主元嘉年中。有上事者。云比寺塔修飾過。興樂福之徒奢競日甚。文帝以問何侍中曰。范泰及謝靈運皆稱六經本是濟俗。性靈真要會以佛經為指南。此賢達言實誠有。若使率土之[18]濱皆純此化。則朕垂拱坐致太平。尚之對曰。中朝以遠難復盡知。渡江以來王[19]道周顗宰輔之冠蓋。王濛謝尚人倫之羽儀。[邱-丘+吝]超王謐等。或號絕群。或稱獨步。略數十人靡非英俊。清信之士無乏於時。慧遠法師云。釋氏之化無施不可。臣謂此說有契理奧何者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穆。傳此風教已遍寰區。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則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故佛圖澄入鄴。石虎殺戮減半。澠池寶塔放光。符健推鋸用息蒙遜。反噬無親虐如豺虎。末節改悟遂成善人。法逮道人力兼萬夫。幾亂河渭面縛甘死以赴師厄。此豈非是內化被哉。時吏部郎羊玄保。在坐進曰。臣竊恐秦趙論強兵之術。孫吳盡吞并之計。將無取於此也。帝曰。此非戰國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怠。貴仁德則兵氣衰。若以孫吳為心。志在吞噬。亦無取於堯舜之道。豈唯釋教而已哉。[1]帝悅曰。釋門有卿亦猶孔氏之有季路。所謂惡言不入於耳。准此而談可謂至矣。法由人顯。佛囑帝王。自是宋朝釋教隆盛。名僧智士若稻麻。寶剎金輪森如竹[[竺-二+韋]【宋】【宮】">2][竺-二+韋]" v030="[竺-二+韋]">葦。相承八主五十九年。其諸譯人華[3]戎道俗二十有三。合出修多羅毘尼戒本羯磨優波提舍阿毘曇論傳錄等。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4]十卷。結為宋代建康錄云。
[0089a12] 宋沙門佛陀什 三部(三十六卷[5]律戒羯磨)
[0089a13] 沙門釋智嚴 一十四部(三十六卷經)
[0089a14] 沙門釋寶雲 四部([6]十五卷經)
[0089a15] 沙門釋慧嚴 一部(三十六卷經)
[0089a16] 沙門伊葉波羅 一部([*]十卷阿毘曇)
[0089a17] 沙門求那跋摩 七部(三十八卷經論記)
[0089a18] 沙門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七卷阿毘曇集[7]偈)
[0089a19] 沙門求那跋陀羅 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經集[8]喻)
[0089a20] 沙門曇摩蜜多 一十一部(一十二卷經)
[0089a21] 沙門良耶舍 二部(二卷經)
[0089a22] 沙門曇無竭 二部(六卷經)
[0089a23] 安陽侯沮渠京聲 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經)
[0089a24] 沙門功德[9]直 二部(七卷經)
[0089a25] 沙門釋[10]惠簡 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經)
[0089a26] 沙門釋僧璩 一部(二卷羯磨)
[0089b01] 沙門釋法[頴=類【宮】">11]頴" ver="030 150 " v030="類"> [12]三部(三卷戒本[13]及羯磨)
[0089b02] 沙門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經)
[0089b03] 沙門釋翔公 一部(二卷經)
[0089b04] 沙門釋道嚴 [14]二部(三卷經)
[0089b05] 沙門釋勇公 四部(四卷經)
[0089b06] 沙門釋法海 二部(二卷經)
[0089b07] 沙門釋先公 一部(一卷經)
[0089b08] 沙門釋道儼 一部(二卷論)
[0089b09] 宋彌沙塞律三十四卷(見道[]惠宋齊錄。別錄云二十四卷此恐誤)
[0089b10] 彌沙塞戒本一卷(見[15]竺道祖錄)
[0089b11] 彌沙塞羯磨一卷(見竺道祖錄)
[0089b12] 右三部合三十六卷。廢帝榮陽王世。罽賓三藏[16]毘尼師佛陀什。宋言覺壽。少受業於彌沙塞部。專精律品兼達禪要。壽以景平元年七月到於楊都。先是法顯於師子國得彌沙塞[17]律梵本來。未及翻譯。而顯遷化。京邑諸僧聞佛陀什既善此學。於是眾議請令出之。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龍光寺。譯為三十四卷。什執梵文。于[18]填沙門智勝傳語。龍光寺沙門竺道生。東安寺沙門慧嚴等。更互筆受。參正文理。儀同侍中瑯王練為檀越。至二年十二月方訖。仍於大部抄出戒心并羯磨等文。並行於世。
[0089b24] 普曜經八卷(第[19]二譯。與蜀出竺法護翻本同文小異。見宋齊錄及祐皎傳記。或六卷四卷)
[0089b25] 無盡意菩薩經六卷(亦云阿差末經。見李廓錄)
[0089b26] 生經五卷[20](見別錄)" ver="070 080 150 ">(見別錄) 廣博嚴淨經四卷(元嘉四。年出。見宋齊[21]錄。亦云廣博嚴淨不退轉經。亦云不退轉法輪經與晉世[22]竺法護[23]所譯阿惟越致遮經。同本別譯。名異文別)
[0089c03]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
[0089c04] 毘羅三昧經二卷(明居士入定事。見東錄。祐云疑)
[0089c05] 阿那含經二卷 四天王經[24]一卷
[0089c06] 善德婆羅門問提婆達多經一卷
[0089c07] 一音顯正法經一卷(或云一音演正法經)
[0089c08] 調伏眾生業經一卷 善德優婆塞經一卷
[0089c09] 法華三昧經一卷 淨度三昧經一卷
[0089c10] 右一十四部合三十六卷。文帝元嘉四年。涼州沙門釋智嚴。弱冠出家遊方博學。遂於西域遇得前經梵本齎來達到楊都。於枳園寺共寶雲出。嚴之神德備高僧傳。不復委載。
[0089c14] 付法藏經六卷(見李廓錄)
[0089c15] 佛所行讚經五卷(於六合山寺出。見寶唱錄。或云傳馬鳴撰。見別錄[25]唐七十卷)
[0089c16] 新無量壽經二卷(於道場寺出。是第七譯。與支謙康僧鎧白延[26]法護羅什法力等出者[27]各不同。見道[]惠宋齊錄及高僧[28]傳)
[0089c18] 淨度三昧經二卷(法顯齎。[29]梵本來。見竺道祖雜錄)
[0089c19] 右四部合一十五卷。文帝世。涼州沙門寶雲。少歷西方。善梵書語。天竺諸國字音訓釋。悉皆備解。後還長安復至江左。晚出諸經多雲刊定。華[30]戎兼通言音允正。眾咸信服。初時關中有竺佛念善於宣譯。符姚二代猶擅其名。領會真文最為稱首。其江左翻傳譯梵為宋莫踰於雲。初與智嚴恒共同出。嚴既遷化雲後濁宣。故不多[31]載。
[0089c27] 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見寶唱錄及高僧傳)
[0089c28] 右一部三十六卷。元[32]嘉曇無讖。晉末於姑臧為北涼沮渠氏譯。本有[1]四十卷。語小朴質不甚流美。宋文帝世元嘉年。初達[2]于建康。時有豫州沙門范慧嚴清河沙門崔慧觀。共陳郡處士謝靈運等。以讖涅槃品數簡。初學之者難以厝懷。乃依舊翻泥洹正本加之品目。文有過質頗亦改治。結為三十六卷。始有數本流行未廣。嚴後一時夜忽然夢見有一人形狀極偉。乃大厲聲而謂嚴曰。涅槃尊經何以率爾輕加斟酌。嚴既覺已懷抱惕然。旦乃集僧欲[3]改前本。時有識者咸共止云。此蓋欲誡勵後人耳。若必苟違乖舛理者。何容即時方始感夢。嚴以為然。頃之又夢神人告曰。君以弘經精到之力。於後必當得見佛也。恐將來哲不知根元。故復記述。
[0090a15] [4]雜阿毘曇心十卷[5](或十一卷)" ver="030 150 ">(或十一卷)
[0090a16] 右十卷。文帝世。外國沙門伊葉波羅。宋言自在。於彭城為北徐州刺史王仲德譯。至擇品緣礙未竟遂輟。
[0090a19] 菩薩善戒經二十卷(於[6]祗洹寺譯。第二出與讖所翻八卷者小異。見竺道祖錄及高僧傳。後弟子於定林寺更出二品。[7]成三十卷)
[0090a21] 雜阿毘曇心十三卷(初伊葉波羅出至擇品停。[8]今續譯都訖成[9]三十三卷。見高僧傳)
[0090a23] 四分羯磨一卷(元嘉八年於[*]祇洹寺出。是第二譯。與魏曇[10]帝出者同。見高僧傳別錄寶唱錄等)
[0090a25] 優婆塞五戒[11]略論一卷(元嘉八年於[]祗洹寺出。亦云五戒相。亦云五戒[]略論。見高僧傳[12]及唱錄)
[0090a27] 善信二十二戒一卷(亦云離欲優婆塞優婆夷具行二十二戒。亦云三歸優婆塞戒。見高僧[13]傳)
[0090b02] 沙彌威儀一卷 經律分異記一卷
[0090b03] 右七部合三十八卷。罽賓國三藏法師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鎧。元嘉年來達乎建[14]鄴。文帝引見勞問慇懃。帝因言曰。弟子常欲持齋不殺。迫以身[狥【明】,[牛*句]【宮】" mod="殉=徇【宋】,=狥【明】,=[牛*句]【宮】">15]狥" v150="殉" ver="030 050 080 150 " v050="徇" v030="[牛*句]">殉物不獲從志。法師既不遠萬里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與匹夫所修分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剋己苦躬將何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女咸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16]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穀滋繁桑麻茂。如此持齋[17]齋亦大矣。不殺亦眾矣。寧在[18]減半日之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為弘濟耶。帝乃撫机歎曰。夫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滯於近教。迷遠理者謂至道虛說。滯近教者則拘[19]攣篇章。至如跋摩法師所言真謂開悟明達。可與談於天人之際矣。住祇洹寺供給隆厚。譯出前件經論記等[20]常。於定林寺安居。時有信者採華布席。[21]唯[22]摩所坐華采]">[釆>采]更鮮。眾咸驚異。後還祇洹奄然而化。摩未終前預作遺文。偈頌三十六行。自說證第二果。付與弟子阿沙羅云。吾歿之後可以此文示天竺僧并此土人也。又摩亡時徒眾並見一物其狀若龍。長一[23]匹許。在尸側直上空。其遺偈云。前頂禮三寶。淨戒諸上座。濁世多諂曲。虛偽無誠信。愚惑不識真。懷嫉輕有德。是以諸賢聖。現世晦其。我求那跋摩。命行盡時至。所獲善功德。今當如實說。不以諂曲心。希望求名利。為勸眾懈怠。增長諸佛法。大法力如是。仁者咸諦聽。我昔曠野中。初觀於死屍。脹蟲爛壞。臭穢膿血流。繫心緣[24]後處。此身性如是。常見此身相。貪蛾不畏火。如是無量種。修習死屍觀。放捨餘聞慧。依止林樹間。[25]是夜專精進。正觀常不忘。境界恒在前。猶如對明鏡。如彼我亦然。由是心寂[26]靖。轉身極明淨。清涼止是樂。增長大歡喜。則生無著心。變成骨[27]鎖相。白骨現在前。朽壞支節離。白骨悉磨滅。無垢智熾然。調伏思法相。我時得如是。身安極柔軟。如是方便修。勝進轉增長。微塵念念滅。壞色正念住。是則身究竟。何緣起貪欲。知因諸妄生。如魚貪鉤餌。彼及無量壞。念念觀磨滅。知彼所依處。從心猿猴起。業及業報果。依緣念念滅。心所知種種。是不別法相。是則思慧念。次第滿足修。觀種種法相。其心轉明了。我於爾炎中。明見四念處。信行從事境。攝心緣中住。苦如熾然劍。斯由渴愛轉。愛盡如涅槃。普見彼三界。死炎所熾然形體極消瘦。喜自樂方便。身還漸充滿。勝妙眾相生。頂忍亦如是。是於我心起。真實正方便。漸漸略境界。寂滅樂增長。得世第一法。一念緣真諦。次第法忍生。是謂無漏道。妄[28]相及諸境。名字悉遠離。境界真諦義。除惱獲清涼。成就三昧果。離垢清涼緣。不湧亦不沒。[29]慧淨如明日。湛然正安住。純一寂滅相。非我所宣說。唯佛能證知。那波阿毘曇。說五因緣果。實義知修行。名者莫能見。[30]說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修行眾妙相。今我不宣說。懼人起妄想。誑惑諸世間。於彼修利相。我已說少分。若彼善知者。善知此緣起。摩羅婆國界。始得初聖果。阿蘭若山寺。遁修遠離。後於師子國。村名劫波利。進修得二果。是名斯陀含。從是多留難。障修離欲道。見我修遠離。知是處空閑。咸生希有心。利養競來臻。我見如火毒。心生大厭離。避亂浮乎海。闍婆及林邑。業行風所飄。隨緣之宋境。於是諸國中。隨力興佛法。無問所應問。諦實真實觀。今此身滅盡。寂若燈火滅。
[0091a12] 雜阿毘[1]曇毘婆沙十四卷(元嘉十年於長干寺第二重譯。與前本大同小異)
[0091a13] 摩德勒伽毘尼十卷(一云薩婆多毘尼。元嘉十二年於[[示*末]【宋】【元】,昧【宮】" mod="秣=[示*末]【宋】【元】,=昧【宮】">2][示*末]" v070="[示*末]" v030="昧">秣陵平樂寺出。見道慧宋齊錄)
[0091a14] 大勇菩薩分別業報集一卷
[0091a15] 龍樹菩薩勸發諸王要偈一卷
[0091a16] 請聖僧[3]浴文一卷(並見高僧傳及別錄)
[0091a17] 右五部合二十七卷。文帝世。天竺三藏法師僧伽跋摩。宋言眾鎧。元嘉十年屆自建[]鄴。善律藏明雜心。彭城王劉義康崇其戒範。請以為師。名重京邑道場。慧觀以跋摩妙解雜心諷誦通利。先三藏等雖復譯出。未及繕寫。更重請翻。寶雲傳語。觀自筆受。一周乃訖。其後相續出摩德勒伽[4]等。
[0091a24] 雜阿含經五十卷(於瓦官寺譯。法顯[5]齎來。見道慧宋齊錄)
[0091a25] 眾事分阿毘曇十二卷(共菩提耶舍譯)
[0091a2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元嘉二十年。於道場寺譯。慧觀筆受。見道慧僧祐法上等錄)
[0091a28] 央掘魔羅經四卷(亦道場寺出。見道慧宋齊及僧祐法上別錄等)
[0091b01]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於荊州[6]辛寺譯。是第[7]三出。與漢世竺大力吳世[8]謙所[9]出本起瑞應等本[10]大同文少異見始興及僧祐李廓等錄)
[0091b03] 釋六十二見經四卷(見別錄祐錄云一卷)
[0091b04] 大方廣寶篋經三卷(見李廓錄)
[0091b05] 現在佛名經三卷(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七日。於荊州為南譙王劉義宣譯。亦名華敷現在佛名。見始興錄及高僧傳)
[0091b07] 菩薩行方便神通變化經三卷(見李廓錄)
[0091b08] 淨度三昧經三卷(見李廓錄)
[0091b09] 相續解脫了義經二卷(於東安寺譯見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四錄)
[0091b10] 大法鼓經二卷(於東安寺譯見道慧僧祐李廓及別錄等)
[0091b11] 阿蘭若習禪經二卷(見李廓錄)
[0091b12]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一卷(於丹陽郡譯寶雲傳[11]語慧觀筆受見道慧[12]宋[13]齊錄祐廓[14]同)
[0091b14] 無量壽經一卷(孝建年出是第八譯見道慧宋齊錄與康僧鎧支謙白延竺法護羅什竺法力寶雲等所出本大同廣略文異)
[0091b16] 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一卷
[0091b17] 般泥洹經一卷(孝建元年於[]辛寺譯是第二出或無般字[15]與晉世竺法護雙卷泥洹大同小異見道慧宋齊錄)
[0091b19] 八吉祥經一卷(元嘉二十九年於荊州為司空[16]南譙王譯是第二出與吳世支謙出者小異見僧祐及寶唱錄)
[0091b21] 無憂王經一卷(於荊州辛寺譯見吳錄)
[0091b22] 出無量持門經一卷(見吳錄)
[0091b23] 三小劫經一卷(見別錄) 四食經一卷(見別錄)
[0091b24] 十二遊經一卷(第二出與晉世迦留陀伽譯者小異見舊錄)
[0091b25] 十二頭陀經一卷
[0091c01] [17](第二出出雜阿含或無異處字)"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三因緣經一卷" v070="三因緣經一卷" v030="三因緣經一卷">異處七處三觀經一卷(第二出出雜阿含或無異處字)
[0091c02] [18]三因緣經一卷
[0091c03]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一卷(或云思惟念)
[0091c04] 十二品生死經一卷
[0091c05] 十報法三統略經一卷 罪福報應經一卷
[0091c06] 六齋八戒經一卷 十[19]三頭陀經一卷
[0091c07] 四人出現世間經一卷(出雜阿含)
[0091c08] 四品學法經一卷
[0091c09] [20]迹金剛力士哀戀經一卷" ver="030 150 ">佛入涅槃密金剛力士哀戀經一卷
[0091c10] 申兜本經一卷([21]或申日)
[0091c11] 舅甥經一卷(出生經) 那先經一卷(異出本)
[0091c12] 日難經一卷(一云越難經) 君臣經一卷(出生經)
[0091c13] 鞞摩肅經一卷 鸚鵡經一卷(出中阿含)
[0091c14] 負債為牛經一卷(出生經) 那賴經一卷(出生經)
[0091c15] 二僑[22]生經一卷(出出曜經) 釋摩男本經一卷
[0091c16] 阿蘭那經一卷 老母經一卷
[0091c17] 樹提伽經一卷 阿達經一卷
[0091c18] 大意經一卷 目連降龍王經一卷
[0091c19] 阿難見伎樂啼哭無常經一卷[23](出雜阿含)" ver="030 150 ">(出雜阿含)
[0091c20]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證經一卷
[0091c21] 佛往慰迦葉病經一卷
[0091c22] 請般[24]特比丘經一卷(一云時)
[0091c23] 佛命阿難詣最勝長者經一卷
[0091c24] 目連弟布施望即報經一卷
[0091c25] 舍利弗般泥洹經一卷(出生經)
[0091c26]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一卷
[0091c27] 阿那律七念章經一卷
[0091c28] 雜藏經一卷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0092a01] 菩薩訶欲經一卷(第二出) 阿彌陀經一卷
[0092a02] 諸法無行經一卷 貧子須賴經一卷(見李廓錄)
[0092a03] [1](出六度集)"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無量義經一卷見李廓錄" v070="無量義經一卷見李廓錄" v030="無量義經一卷見李廓錄">殺龍濟一國經一卷(出六度集)
[0092a04] [2](見李廓錄)"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殺龍濟一國經一卷出六度集" v070="殺龍濟一國經一卷出六度集" v030="殺龍濟一國經一卷出六度集">無量義經一卷(見李廓錄)
[0092a05] 無涯際持法門經一卷
[0092a06] 墮珠著海中經一卷(出生經)
[0092a07] 當來選擇諸惡世界經一卷
[0092a08] 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一卷
[0092a09] 佛入甘露調正意經一卷(出大十二門[3]經)
[0092a10] 過去行檀波羅蜜經一卷
[0092a11] 本行六波羅蜜經一卷(已上不注諸錄者並見別[4]錄)
[0092a12] 第一義五相略集一卷(於東安寺[5]譯見僧祐錄)
[0092a13] [6]二藏法師自述喻一卷(見雜錄)
[0092a14] 右七十八[7]經合一百六十一卷。文帝世。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宋言功德賢。善大乘學。時人亦稱為摩訶乘。亦云衍。元嘉十二年來至楊都。帝深崇敬。彭城王劉義康南譙王劉義宣。並師事之。住祇洹寺。仍請令譯雜阿含等。寶雲傳[8]語。慧觀筆受。後隨譙王鎮撫荊州。復於辛寺又出無憂王等經。前後所翻凡百餘卷。多是弟子法勇傳語。譙王嘗請講華嚴經。跋陀自忖未善宋言心懷愧歎。即專係心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其前曰。何故憂耶。陀因稽顙具以意對。其人答曰。無所多憂。即便以劍易於陀首更安新頭。語令迴轉訖因問曰。得無痛耶。陀答不痛。豁然便覺心神喜悅。旦起道義備領宋言。於是就講辯注若流。後還楊都。屬帝讌會王公畢集。跋陀未及淨髮白首皓然。帝遙望見[9]顧謂尚書謝莊等曰。摩訶衍師聰明機解。但老期[10]將至。朕試問之。其情必能悟人意也。跋陀上階。[11]帝迎謂之曰。摩訶乘師今日不負遠來之意。自外如何唯有一在摩訶乘。師即應聲答曰。貧道慕化遠歸帝京。蒙供養來垂三十載。天子恩遇銜愧甚深。但今七十老病之人。更無餘期唯一死在。帝大賞悅嘉其機辯。陀進近御筵而坐。舉朝屬目榮而美之。兼工術。備在僧傳。不復委載。祐錄止云。賢譯出經七十三卷。得知不盡。今案眾錄悉具列之。
[0092b13] 禪祕要經三卷([12]亦云禪法要元嘉十八年於[13]祗洹寺譯見祐錄)
[0092b14]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見祐及唱錄)
[0092b15]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出深功德經亦云普賢觀經。見祐錄)
[0092b16] 虛空藏觀經一卷(亦云觀虛空藏菩薩經。亦直云虛空藏菩薩經。見道慧[14]及祐等錄)
[0092b17] 諸法勇王經一卷(見李廓錄)
[0092b18]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一卷
[0092b19] 轉女身經一卷 象腋經一卷
[0092b20] 郁伽長者所問經一卷
[0092b21] 虛空藏菩薩神經一卷(已上六經。並見李廓魏世錄)
[0092b22] 右一十部一十二卷。文帝世。罽賓[15]三藏禪師曇摩蜜多。宋言法[16]秀。生而連眉。為人沈邃甚有慧鑒。常有善神潛形密護。每之國境神必託夢告其王。知去亦如之。誓以遊方教化為志。習性清修不拘名利。初到燉煌即立禪閣於閑曠地。植捺千株開園百畝。禪眾濟濟趣者如雲。元嘉年初來到建[]鄴屆止中寺。晚憩祇洹。即譯禪經及以神。兼復傳畫迦毘羅神王像形。迄至于今是其則也。
[0092c03]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0092c04] 無量壽觀經一卷
[0092c05] 右二部合二卷。文帝世。西域沙門良耶舍。宋言時稱。性剛直寡嗜慾。善三藏學。多所[17]識知。尤工禪思。元嘉年初達京邑。帝深加賞。住鍾山道林精舍以上二經是轉障之祕術。淨土之洪因。常受持諷誦。故沙門僧含祈請譯出。含躬筆受。並見道慧宋齊錄及高僧傳。
[0092c12] 觀世音菩薩受記經一卷(第二出。與晉世竺法護譯者[18]小異)
[0092c13] 外國傳五卷(竭自[19]遊西域事)
[0092c14] 右二部合六卷。武帝世。永初元年黃龍國沙門曇無竭。宋言法勇。招集同志釋僧猛等二十五人。共遊西域二十餘年。自外並化。唯竭隻還於罽賓國寫得前件梵本經來。元嘉末年達[20]于江左。即於楊都自宣譯出。見王[21]宋僧祐慧皎李廓法上等錄。[22]白著行記五卷。
[0092c20] 治禪病祕要法經二卷(孝建二年於竹[23]園寺出。或無經字。見道祖[24]魏錄僧祐寶唱等錄[25]又載)
[0092c22] 淨飯王般涅槃經一卷(第二出)
[0092c23] 八關齋經一卷(異出本) 普明王經一卷
[0092c24] 佛大僧大經一卷(二兒名) 生死變[26]識經一卷
[0092c25] [惒=分和【三】【宮】" mod="忿惒=分和【宋】【元】【明】【宮】">27]惒"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分和" v070="分和" v030="分和">忿檀王經一卷 長者音悅經一卷
[0092c26] 賢者律儀經一卷(亦云威儀) 進學經一卷
[0092c27] 優婆塞五戒經一卷(亦云五相經)
[0092c28] 耶[]祗經一卷 摩達經一卷
[0093a01] 五百梵志經一卷 旃陀越經一卷
[0093a02] 五反覆大義經一卷 迦葉禁戒經一卷
[0093a03] 弟子死復生經一卷
[0093a04] 弟子事佛吉凶經一卷
[0093a05] 五苦章句經一卷
[0093a06] 釋種問優婆塞經一卷(出雜阿含)
[0093a07] 波斯匿王喪母經一卷 菩薩誓經一卷
[0093a08] 中陰經一卷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孝建二年。於鍾山定林上寺出。見祐錄。亦云大愛道經)
[0093a10] [(序-予+林)/女]夷比丘經一卷 梵摩皇經一卷
[0093a11] 優婆塞五法經一卷 五恐怖世經一卷
[0093a12] 末羅王經一卷
[0093a13] 觀彌勒菩薩[1]上生兜率天經一卷(見道慧宋齊錄及三藏記)
[0093a14] 觀世音觀經一卷(見[2]僧祐錄)
[0093a15] 諫王經一卷
[0093a16] 清信士阿夷扇經一卷(亦云阿夷扇持父子經)
[0093a17] 弟子慢為耆域述經一卷(亦云弟子為耆域[3]術慢。[4]或云弟子戲誕經。上來不注見處者。並出別錄)
[0093a19] 右三十五部合三十六卷。孝武帝世。北涼河西王沮渠蒙遜從弟安陽侯京聲。屬涼運終為元魏滅。京聲竄竊南奔建康。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遊止塔寺以居士[5]自卑。絕妻孥淡榮利。[6]從容法侶宣通正教。是以黑白咸嘉敬焉。所譯前件雜要眾經。既諷習久對眾弘宣。臨筆[7]綴文曾無滯礙。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深加賞接資贍隆厚見高僧傳。
[0093a27] 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或直云念佛三昧經。見道慧宋齊錄)
[0093a28]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或直云破魔陀羅尼經。[8]見僧祐錄)
[0093b01] 右二部合七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門功德直。以大明六年。於荊州為沙門釋玄暢譯。暢刊正文義辭旨婉密。而暢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測也。後適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鉢覆在塔中可容數十斛上有五層木浮圖暢)【三】" mod="塔+(有大石鉢覆在塔中可容數十斛上有五層木浮圖暢)【宋】【元】【明】">9]鉢覆在塔中可容數十斛上有五層木浮圖暢" v150="塔" ver="050 070 080 150 " v050="塔有大石鉢覆在塔中可容數十斛上有五層木浮圖暢" v070="塔有大石鉢覆在塔中可容數十斛上有五層木浮圖暢">塔。乃手自作金剛密等十六神像。傳至[10]于今。
[0093b07] 藥師璃光經一卷(大明元年出。一名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一名灌頂經。出大灌頂經。祐錄注為疑房勘婆羅門[11]本今有梵本神言小異耳)
[0093b09] 商人求財經一卷
[0093b10] 僧王五天使經一卷(疑僧[12]字)
[0093b11] 善生子經一卷(亦云異出六向拜經)
[0093b12] 懈怠耕者經一卷(舊錄云懈] cf.【麗】">[解>懈]怠耕兒經)
[0093b13] 釋迦畢罪經一卷([13]一本作家字出生經)
[0093b14] 貧窮老公經一卷(或云貧老)
[0093b15] 殺身濟賈人經一卷(出六度集)
[0093b16] 舍衛城中人喪子發狂經一卷(出阿含)
[0093b17] 譬喻經一卷 請賓頭盧法經一卷
[0093b18] 阿難見水光瑞經一卷(一云水光經)
[0093b19] 願經一卷 瞿曇彌記果經一卷
[0093b20] 學人亂意經一卷(亦云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亂意經。出增一阿[14]含)
[0093b21] 竊為沙門經一卷
[0093b22]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與安陽侯出者小異大本同)
[0093b23]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一卷(出出曜經)
[0093b24] 獵師捨家學道事經一卷(出出曜經)
[0093b25] 瞿曇彌經一卷
[0093b26] 旃闍摩梵志謗佛[15]事經一卷(出生經)
[0093b27] 二老男女見佛出家得道經一卷
[0093c01] 真偽沙門經一卷(或直云真偽經)
[0093c02] 佛涅槃後諸比丘經一卷[16](亦云小般泥洹經。亦云泥洹後變異經。亦云泥洹後比丘世變經)" ver="030 050 150 ">(亦云小般泥洹經。亦云泥洹後變異經。亦云泥洹後比丘世變經)
[0093c04] 大力士出家得道經一卷(亦云力士跋[17]陀經出雜阿含。自他[18]無注。並見別錄)
[0093c06] 右二十五部合二十五卷孝武帝世沙門釋慧簡於鹿野寺出。
[0093c08] 十誦僧尼要事羯磨二卷
[0093c09] 右一部二卷。廢帝世。大明七年。律師釋僧璩於楊都中興寺依律撰出。亦云略要羯磨法。見僧祐三藏記。
[0093c12] 十誦律比丘戒本一卷(大明年出)
[0093c13] 十誦律比丘尼戒本一卷(太[19]姶年出)
[0093c14] 十誦律羯磨雜事并要用一卷(太始年出)
[0093c15] 右三[20]部合三卷。明皇帝世。律師釋法穎於楊都長干寺依律撰出。[21]盛行江左便見祐三藏記及寶唱錄。
[0093c18] 無盡意經十卷 海意經七卷
[0093c19] 如來恩智不思議經五卷 寶頂經五卷
[0093c20] 阿述達菩薩經一卷(太始年於廣州譯第三出與晉世竺法護[22]再出者大同)
[0093c21] 三密底耶經一卷(亦云賢人[23]明律經)
[0093c22] 右六部合二十九卷。明皇帝世。天竺沙門竺法眷於廣州譯。見始興僧祐出三藏記及寶唱等三錄。
[0093c25]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亦云決了諸法如幻化三昧經)
[0093c26] 右一經二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注云。沙門[24]翔公於南海郡出。見道安及始興錄。僧祐三藏記亦載。
[0094a02] 瓔珞本業經二卷
[0094a03] 佛藏大方等經一卷(亦名問明顯經)
[0094a04] 右二經合三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註云。沙門釋道嚴出。見始興錄。及法上錄並載。
[0094a07] 空淨三昧經一卷(亦名空淨大感應三昧經)
[0094a08] 車匿經一卷(亦名車匿本末經)
[0094a09] 勸進學道經一卷(與梁史共[1]出亦名勸進經)
[0094a10] 梵女首意經一卷(亦名首意女經)
[0094a11] 右四部合四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註云。沙門釋勇公出。見始興及趙錄。法上錄亦載。
[0094a14] 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一名大乘瓔珞莊嚴經。一名轉女身菩薩[2]問答經。與晉世竺法護順權方便經同本異出)
[0094a16]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與晉世竺法護文殊行[3]律同本異出)
[0094a18] 右二經[4]合二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5]直註云。沙門釋法海出。見始興錄。法上錄亦載。
[0094a21] 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一名逮慧三昧經)
[0094a22] 右一經一卷。宋世不顯年未詳何帝譯。群錄直注云。沙門釋先公出。見趙錄。及法上錄亦載。
[0094a25] 決正四部[6]比丘論二卷
[0094a26] 右一部二卷。昇明元年沙門釋道儼依諸律撰出。

huiqian 2009-10-13 17:50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一(譯經齊梁周)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
[0094b06] 齊梁及周帝代錄者。此相因[10]修交禪主也。蕭道成。臨沂人。受宋禪稱齊。仍都建康。建元中安[11]成有野火洞澤焚燼。唯數丈地草獨不然。往視其中得一金像。靈瑞既感聖化復興。所以司徒竟陵文宣王子良。汎志法流大有弘闡。相承七主二十三年讓梁。蕭衍。蘭陵人受齊禪。亦都建康。帝既登極。思與蒼生。同契等覺。共會遍知。垂拱臨朝盛敷經教。廣延博古旁採遺文。扇以淳風利於法俗。至天監七年。以為正像[12]漸末信樂彌衰。三藏浩漫鮮能該洽。沙門僧旻寶唱等。錄經律要事以類相從。名經律異相。凡五十卷。至十四年。又門僧紹。撰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猶以未委。至十七年。又沙門寶唱。更撰經目四卷。顯有無譯證真偽經。凡十七科頗為縷。[13]二主五十四年。二主都建康。一主都江陵。為西魏滅。宇文覺朔州鮮卑魏丞相泰之世子。泰薨嗣相位。受西魏禪號周。都于長安。至第三主武帝邕世。建德敦迄于作咢。毀破前代[14]關山西東數百年來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掃地悉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八州寺廟出四十千。盡賜王公充為第宅。三方釋子減三百萬。皆復軍民還歸編戶。慧日既隱蒼生重昏。相承五主二十四年。起[15]宋武帝永初元年庚申受東晉禪。至周大定元年辛丑奉璽皇隋。其間[16]一百六十二載。凡諸譯經并及注述論傳錄目。華[17]戎道俗五十有一人合出修多羅[18]比尼戒本羯磨優波提舍阿毘曇論傳錄等。一百六十[19]二部。一千三百二十[20]六卷。總結以為三代三都一十五主年世錄云。
[0094c07] 齊沙門曇摩伽陀耶舍 一部(一卷經)
[0094c08] 沙門摩訶乘 二部(二卷經律)
[0094c09] 沙門僧伽跋陀羅 一部(一十八卷[21]經)
[0094c10] 沙門釋法意 二部(二卷經)
[0094c11] 沙門求那毘[22]陀 三部(十二卷經)
[0094c12] 沙門釋法度 [23]三部([]三卷經律)
[0094c13] 沙門釋法願 二部(二卷經)
[0094c14] 沙門釋王宗 二部(七卷經及目錄)
[0094c15] 沙門釋曇景 二部(四卷經)
[0094c16] 沙門釋法尼 一部(二卷經)
[0094c17] 沙門釋道政 一部(一卷經)
[0094c18] 沙門釋道[24]備 五部(五卷經律偈)
[0094c19]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 一十七部([25]二百五十九卷經抄)
[0094c20] 常侍庾頡 一部(一卷經)
[0094c21] 沙門釋超度 一部(七卷律例)
[0094c22] 沙門釋法化 一部(一卷經)
[0094c23] 沙門釋法瑗 一部(三卷注經)
[0094c24] 沙門釋慧基 一部(一卷注經)
[0094c25] 文宣王記室王巾 一部([26]十卷僧史)
[0095a01] 梁沙門尼僧法 二十一部(三十[1]五卷經)
[0095a02] [2](一卷經)"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沙門釋僧威一部一卷戒法" v070="沙門釋僧威一部一卷戒法" v030="沙門釋僧威一部一卷戒法">沙門釋[3]妙光 一部(一卷經)
[0095a03] [4](一卷戒法)"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沙門釋妙光一部一卷經" v070="沙門釋妙光一部一卷經" v030="沙門釋妙光一部一卷經">沙門釋僧[5]威 一部(一卷戒法)
[0095a04] 沙門釋僧祐 []十四部(六十三卷集記傳)
[0095a05] 沙門釋道歡 一部(一卷偈)
[0095a06] 沙門曼陀羅 三部(一十一卷經)
[0095a07] 沙門僧伽婆羅 十一部(三十八卷經論傳)
[0095a08] 清信士木道賢 一部(一卷經)
[0095a09]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一卷經)
[0095a10] 沙門真諦 一十六部([6]四十六卷經論疏記)
[0095a11] 沙門釋僧旻 一部(八十八卷經抄)
[0095a12] 沙門釋僧紹 一部(四卷錄目)
[0095a13] 沙門釋寶唱 八部(一百七卷雜錄)
[0095a14] 沙門釋法朗 一部(七十二卷注經)
[0095a15] 沙門釋智藏 一部(八十卷義林)
[0095a16] 武皇帝蕭衍 一部(五十卷注經)
[0095a17] 沙門釋慧令 一部(十二卷經抄)
[0095a18] 沙門釋慧皎 一部([7]十四卷[8]經傳]">[傅>傳])
[0095a19] 優婆塞袁曇允 一部(二十卷論抄)
[0095a20] 簡文帝蕭[9]綱 一部(二百卷法寶集)
[0095a21] 湘東王文學虞孝敬 一部(三十卷內典博要)
[0095a22] 周沙門釋曇顯 二部(二[10]十卷經要)
[0095a23] 沙門攘那跋陀 一部(一卷論)
[0095a24] 沙門達摩[11]留支 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0095b01] 沙門闍那耶舍 六部([12]一十七卷經)
[0095b02] 沙門耶舍崛多 三部(八卷經)
[0095b03] 沙門闍那[13]啒多 四部(五卷經)
[0095b04] 沙門釋僧[勔=[益*力]【元】【明】【宮】">14][益*力]" v150="勔" ver="030 070 080 150 " v070="[益*力]" v030="[益*力]"> [15]二部(二卷[16]傳)
[0095b05] 沙門釋慧善 一部(八卷論)
[0095b06] 沙門釋忘名 [17]十二部(十二卷論[18]經傳)
[0095b07] 沙門釋淨藹 一部([19]一十二卷三寶集)
[0095b08] 沙門釋道安 一部(一卷[20]二教論)
[0095b09] 齊無量義經一卷(見僧祐法上等錄)
[0095b10] 右一經一卷。高帝世。建元三年。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齊言法生稱。於廣州朝亭寺手自譯出。傳受人沙門慧表。永明三年齎至揚都繕寫流布。
[0095b14] 五百本生經一卷(見三藏記)
[0095b15] 他毘利律一卷(他毘利。齊言宿德。見僧祐錄)
[0095b16]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外國沙門摩訶乘於廣州譯。
[0095b18] 善見毘婆娑律十八卷(見道慧宋齊錄及三藏記)
[0095b19] 右一部一十八卷。武帝世。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齊言僧賢。師[21]資相傳云。佛涅槃後優波離既結集律藏訖。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華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年年如是。優波離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寫俱。陀寫俱欲涅槃付弟子須俱。須俱欲涅槃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欲涅槃付弟子目揵連子帝須。目揵連子帝須欲涅槃付弟子旃陀跋闍。如是師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三藏法師將律藏至廣州臨上。舶反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僧猗。於廣州竹林寺譯出此善見毘婆沙。因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庚午歲七月半夜受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養律藏訖即下一點。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一年。趙伯休梁大同元年。於廬山值苦行律師弘度。得此佛涅槃後眾聖點記年月。訖齊永明七年伯休語弘度云。自永明七年以後云何不復見點。弘度答云。自此已前皆是得道聖人手自下點。貧道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不敢輒點。伯休因此舊點下。推至梁大同九年癸亥歲。合得一千二十八年。房依伯休所推從大同九年至今開皇十七年丁巳歲。合得一千八十二年。若然則是如來滅度始出千年。去聖尚邇深可慶歡。願共勵誠同宣遺法。
[0095c18] 觀世音懺悔除罪經一卷(永明八年十二月出。亦名觀世音所說行法經。見寶唱錄及三藏記)
[0095c20]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22]二(沙門法獻於于闐國得此梵本來。見道慧宋[23]齊及三藏記)
[0095c22] 右二[24]經合二卷。武帝世。外國三藏法師達摩摩提。齊言法意。永明年為沙門法獻。[25]時為僧正。獻於[26]揚州瓦官寺譯[27]出。獻初以宋元徽三年遊歷西域。於于闐國得此經梵本來并佛牙。經譯流行相傳至今。佛牙到梁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並[28]執仗。初夜扣門稱臨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閣上。請開閣檢視寺內。即隨語開閣。主[1]師至佛牙坐前開函取牙作[2]三札。以錦手巾盛牙。遶山東而去。至今竟不測所在。
[0096a04] 百句譬喻集經十卷(外國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出[3]此即第三譯。或五卷。見僧祐錄)
[0096a06] 十二因緣經一卷(第四出) 須達長者經一卷
[0096a07] 右三[]經合一十二卷。武帝世。天[4]竺三藏法師求那毘地。齊言德進。永明年於[]揚州毘耶離寺譯出。
[0096a10] 灰河經一卷(見始興錄。及高僧傳三藏記等[5]亦出)
[0096a11] 毘跋律一卷(見三藏記)
[0096a12]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揚州沙門釋法度出。見寶唱[6]錄[7]載。
[0096a14] 佛法有六義第一應知經一卷
[0096a15] 六通無礙六根淨業義門經一卷
[0096a16]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沙門法願抄集眾經依義撰出。雖弘經旨異於偽造。既標名號則別成卷部。世皆共列用為疑經。故復載傳。後葉識源幸同鑒勗[8](見三藏記及寶唱錄)" ver="030 150 ">(見三藏記[9]及寶唱錄)
[0096a20] 佛所制名數經五卷 眾經目錄二卷
[0096a21] 右二部合七卷。武帝世。釋王宗抄集眾經依事類撰。有似數林。首題經名編預於錄。懼亂名實故復委論。既非正經世所疑惑。又撰大小乘[10]目錄。並見[11]三藏記。
[0096a25]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亦直云未曾有經。見始。興錄)
[0096a26] 摩訶摩耶經二卷(亦[12]名摩耶經。並見[13]王宗寶唱法上等三錄)
[0096a27] 右二部合四卷。群錄直云。齊世沙門釋曇景出。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0096b01] 益意經二卷(祐云失譯。見法上[14]錄)
[0096b02] 右一部二卷。齊世沙門釋法尼出。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0096b04] 彌勒成佛經一卷
[0096b05] 右一部一卷。先是長安釋道標譯。是第三出。小異護什本。齊世江州沙門道政。更復[15]刪改標所定者。首尾亦名成佛。又云下生。而其經首有大智舍利弗者是。既不顯年未詳何[16]帝。
[0096b09] 九傷經一卷(見舊錄) 安墓經一卷(見別錄疑)
[0096b10] 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經一卷(武帝世出見三藏記及寶唱錄)
[0096b11] 七佛各說偈一卷(見吳錄)
[0096b12] 深自知身偈一卷(見吳錄)
[0096b13] 右五部合五卷。齊世沙門釋道備出。備後改名歡。雖見眾錄。然並注入疑經。
[0096b15] 遺教子注經一卷
[0096b16] 抄妙法蓮華經五十九卷
[0096b17] 抄阿毘曇毘婆沙五十九卷
[0096b18] 抄百喻經三十八卷
[0096b19] 抄維摩詰經二十六卷
[0096b20] 抄華嚴經[]一十三卷
[0096b21] 抄地持經[]一十二卷
[0096b22] 抄菩薩決定要行經十卷(亦[17]云淨行優婆塞經)
[0096b23] 抄成實論八卷 抄勝鬘經七卷
[0096b24] 抄阿差末經四卷 抄摩訶摩耶經三卷
[0096b25] 抄胎經三卷 抄方便報恩經二卷
[0096b26] 抄鴦[18]掘魔羅經二卷
[0096b27] 抄律頭陀事經二卷 三寶記十卷(亦云佛史法傳僧錄)
[0096b28] 右子注及抄經合一十七部凡二百五十九卷。並齊司徒竟陵文宣王蕭子良。愛好博尋躬自緝撰。備忘擬歷不謂傳行。後[19]代學人相踵抄讀。世人參雜惑亂正文。故舉本綱庶知由委。其外猶有二十餘經。並是單卷文繁不復備錄。但上題抄字者悉是其流。類例細尋始末自別。見三藏記及寶唱錄。
[0096c07] 戒果莊嚴經一卷(或無經字有八章頌)
[0096c08] 右一部一卷。武帝世永明五年。常侍庾頡採經意撰。
[0096c10] 律例七卷
[0096c11] 右一部七卷。武帝世。永明七年。沙門釋超度依律撰出。
[0096c13] 腹中女聽經一卷(第二出與先不莊校女經本同)
[0096c14] 右一部一卷。永[20]明元年中。沙門釋法化誦出。[21]古見錄。眾錄相承並云誦出。未詳誦意。依而列之。以有先譯故免疑失。
[0096c17] 勝鬘子注經三卷
[0096c18] 右一部三卷。[]揚州靈根寺沙門釋法瑗述注解。
[0096c20] 遺教子注經一卷
[0096c21] 右一部一卷。山陰法華山沙門釋[22]惠基述注解。
[0096c23] [23]齊僧史十卷
[0096c24] 右一部合十卷。司徒竟陵文宣王府記室王巾撰。
[0096c26] 梁淨土經七卷(永元[24]元年出。年八歲)
[0096c27] 妙莊嚴經四卷
[0096c28] 妙音師子吼經三卷(天監四年出。年十六)
[0096c29] 益意經[25]三卷(天監[26]元年出。年十[27]三)
[0097a01] 阿那含經二卷(天監四年出。年十六)
[0097a02] 寶頂經一卷(永元元年出。年八歲)
[0097a03] 正頂經一卷(永元二年出。年九歲)
[0097a04] 法華經一卷(永元二年出。年九歲)
[0097a05] 勝鬘經一卷([1]永元二年出。年[2]九歲)
[0097a06] 藥草經一卷([]永元三年出。年十歲)
[0097a07] 太子經一卷([3]三年出。年十歲)
[0097a08] 伽耶婆經一卷([]三年出。年十歲)
[0097a09] [4]波羅[木*奈]經一卷([5]中興元年出。年十一)
[0097a10] 優婁頻經一卷([]中興元年出。年十二)
[0097a11] 般若得經一卷(天監元年出。年十三)
[0097a12] 華嚴瓔珞經一卷([6]天監元年出。年十[7]三)
[0097a13] 出乘師子吼經一卷([8]天監二年出。年十五)
[0097a14] 踰陀衛經一卷([9]天監四年[10]臺內華[11]光殿出年十六)
[0097a15] 優曇經一卷 維摩經一卷
[0097a16] 序七世經一卷
[0097a17] 右二十一[]經合三十[12]五卷。太學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家名僧法。年八九歲有時靜坐閉目誦出前經。[]揚州道俗咸稱神授。[13]房驗經論斯理皎然。是宿習來非關神授。且據外典夫子有云。生而知者聖。學而知者次。此局談今生昧於過[14]去爾。若不爾者何以得辯外內賢聖淺深過現乎。故高僧傳云。釋曇諦者。俗姓康氏。其先康居人。漢靈帝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吳興。諦父[15]肜為冀州別駕。母黃氏晝眠。夢見一僧呼黃為母。寄一麈尾并鐵鏤書鎮。黃既眠覺見二物具存。私密異之。因而懷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麈尾等示之。諦曰。秦王所餉。母曰。汝置何處。答曰。不憶。至年十歲出家。學不從師悟自天發。此即其事。後隨父之樊鄧。遇見關中僧[契-大+石]道人。忽然喚[[契-大+石]+([契-大+石])【三】【宮】" mod="[契-大+石]+([契-大+石])【宋】【元】【明】【宮】">16][契-大+石][契-大+石]" v150="[契-大+石]"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契-大+石][契-大+石]" v070="[契-大+石][契-大+石]" v030="[契-大+石][契-大+石]">[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諦曰。阿上本是諦沙彌。曾為眾僧採菜被野傷。不覺失聲。今可忘耶。然僧[契-大+石]經為弘覺法師弟子。為[17]僧採菜被野所傷。[契-大+石]初不憶此。乃詣諦[18]父。具說諦生本末。并示[契-大+石]書鎮麈尾等。[契-大+石]悟而泣曰。即[契-大+石]先師弘覺法師也。師經為姚萇講法[19]華。貧道為都講。姚萇[20]餉二物。今遂在此。追計弘覺捨命。正是寄物之日。復憶採菜之事。彌增悲悼。諦後[21]覽內外遇物斯記。晚入吳虎丘山寺講禮易春秋各七遍。法華大品維摩各十五遍。又善屬文。有集六卷盛行[22]世。年六十餘終。宋元嘉末年也。房曰。弘覺法師弟子僧[契-大+石]。師徒匠[23]道名重二秦。什物三衣亦復何限唯書鎮麈尾保惜在懷。及移識託生。此之二物遂得同往神外質礙之像尚得相隨。況心內慮知之法而不憶念。所以鏡瑩轉明刃砥彌利。[24]渧聚為海。塵積成山。世世習而踰增。生生學而益廣。近[25]近初始之月。終至十五團圓。捨人還受人。即是次生事。憶而[26]不忘其神功乎。閉目靜思。自是女人情弱暗誦相續。豈非前身時諷。而論神授。何及愚瞽昧智慧之道乎。
[0097b28] 薩婆若陀眷屬莊嚴經一卷
[0097b29] 右一經一卷。天監九年。郢州頭陀道人妙光。詣[]揚州治下弘普寺。方[27]逢此經。聚徒誑惑。梁朝[28]擯治。故指斥明以誡於後。教[29]戒比丘。
[0097c03] 尼法一卷
[0097c04] 右一卷。武帝天監三年。[]揚州沙門釋僧盛。於鍾山靈根寺依律撰出。見寶[30]昌錄。
[0097c06] 出三藏集記十六卷
[0097c07] 法苑集一十卷 弘明集一十[31]四卷
[0097c08] 世界記一十卷 薩婆多師[32]資傳五卷
[0097c09] 釋迦譜四卷 大集等三經記一卷
[0097c10] 賢愚經記一卷 集三藏因緣記一卷
[0097c11] 律分五部記一卷 經來漢地四部記一卷
[0097c12] 律分十八部記一卷
[0097c13] 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一卷
[0097c14] 善見律毘婆沙記一卷
[0097c15] 右一十四部合六十[33]七卷。[]揚州建初寺律師[34]僧祐撰。[35]祐自著序云。夫真諦玄凝法性虛寂。而開物導俗非言莫津。是以不二默詶會於義空之門。一音振辯。應乎群有之境。自我師能仁之出世也。鹿苑唱其初言。金河究其後說。契經以誘小學。方典以勸大心。妙輪區別十二[36]惟部。法聚總要八萬其門。至善逝晦跡而應真結集。始則四含集經。中則五部分戒。大寶斯在含識資焉。然道由人弘。法待緣顯有道無人。雖文[37]存而莫悟。有法無緣。雖並世而弗聞。聞法資乎時來。悟道藉於機至。機至然後理感。時來然後化通矣。昔周代覺興而靈津致隔。漢世像教而妙典方流。法待緣顯。信有徵矣。漢末安高宣譯轉明。魏初康會[38]著述漸暢。道由人弘。於茲驗矣。自晉氏中興三藏彌廣。外域勝賓稠疊以總至。中原慧士煒曄而秀生。提什舉其宏綱。安遠振其奧領。渭濱務逍遙之集。廬嶽結般若之[1]會。像法得人於斯為盛。原夫經出西域運流東方。提挈萬里翻轉梵漢。國音各殊故文有同異。前後重來故題有新舊。而後之學者鮮剋研覈。遂乃書寫繼踵。而不知經出之歲。誦說比肩而莫測傳法之人。授之受道亦已闕矣。夫一時聖集猶五事證經。況千載交[2]譯寧可昧其人世哉。昔安法師以鴻才淵鑒。爰撰經錄。訂正聞見炳然區分。自茲以來妙典間出。皆是大乘寶海時競講習。而年代人名莫有詮貫。歲月逾邁本源將沒。後生疑惑奚所取明。祐以庸淺預憑法門。翹仰玄風誓弘末化。每至昏曉諷持秋夏講[3]說。未不心馳菴園影[4]躍靈鷲。於是牽課羸恙沿波討源。綴其所聞。名曰出三藏記集。一撰緣記。二[5]詮名錄。三總經序。四述列傳。緣記撰則原始之本克明。名錄銓則年代之目不墜。經序總則勝集之時足徵。列傳述則伊人之風可見。並鑽析內經研鏡外籍。參以前識驗以舊聞。若人代有據則表為司南。聲傳未詳則文歸蓋闕。秉牘凝翰志存信史。三復九思事取實錄。有證者既標則無源者自顯。庶行潦無雜於醇乳。燕石不亂於楚[6]玉矣。其法苑等並皆有序。著述指訂不復具抄焉。
[0098a27] 眾經要覽法偈二十一首一卷
[0098a28] 右一卷。武帝天監三年。沙門釋道歡撰。僧祐三藏集記。注以為疑。故依舊編。
[0098b01] 寶雲經七卷(見[7]東錄)
[0098b02]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見李廓及寶唱錄)
[0098b03] 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經二卷([8]一云文殊師利說般若波羅蜜經見李廓錄初出)
[0098b05] 右三[]經合一十一卷。天監年初。扶南國沙門曼陀羅。梁言弱聲。大齎梵本經來貢獻。雖[9]事翻譯未善梁言。其所出經文多隱質。共僧[10]加婆羅於揚都譯。
[0098b09] 阿育王經十卷(天監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於[]揚都壽光殿譯初翻日帝躬[11]自筆受。後[12]委僧正慧超[13]令[14]繼并譯正[15]訖。見寶唱錄)
[0098b11] 孔雀王陀羅尼經二卷(第二出。與晉世帛尸利蜜譯本同文[16]小異。見寶唱錄)
[0098b12]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天監十七年。僧伽婆羅。於占雲館譯袁曇允筆受。光宅寺沙門法雲[17]詳定)
[0098b14]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0098b15] 菩薩藏經一卷
[0098b16]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第二譯。小勝前曼陀羅所出二卷者)
[0098b18] 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此大有神力。若能持者。雪山八夜叉王常來擁護。所欲隨心)
[0098b20] 八吉祥經一卷(若人聞此八佛名號。不為一切諸鬼神眾難所侵)
[0098b21] 十法經一卷(普通元年譯)
[0098b22] 解脫道[18]論[19]十三卷(天監十四年於館譯)
[0098b23] 阿育王傳五卷(天監年第二譯與魏世出者小異)
[0098b24] 右一十一部合三十八卷。正觀寺扶南沙門僧伽婆羅。梁言僧養。亦云僧鎧。幼而悟十五出家。[徧【三】【宮】" mod="偏=徧【宋】【元】【明】【宮】">20]徧" v150="偏"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徧" v070="徧" v030="徧">偏學阿毘曇心。具足以後廣[21]尋律藏。聞齊國弘法。隨舶至都。住正觀寺。為求那跋[22]陀弟子。復從跋陀研精方等博涉多通。[23]乃解數國書語。值齊[24]氏季末道教陵夷。婆羅潔[25]靜身心外絕交故。大梁御搜訪術能。以天監五年被徵召。於[]揚都壽光殿及正觀寺占雲館三處譯上件經。其本並是曼陀羅從扶南國齎來獻上。陀終沒後。羅專事翻[26]譯。令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及袁曇允等筆[27]受。天子禮[28]遇甚厚道俗改觀婆羅不畜私財。以其嚫施成立住寺。太尉臨川王問曰。法師[29]菜食為當鮭食。答云。菜食病時[30]則索。又問今日何如。答曰。四大之身何時不病。王大悅。即為設食。[31]並寶唱錄及名僧傳載。
[0098c14] 優婁頻經一卷
[0098c15] 右一卷。唱錄直云。天監十五年木道賢獻上。更不辯由委。
[0098c17] 大乘頂王經一卷(亦云[32]維摩兒經。第二[33]譯。與晉世竺法護大方等頂王經同本異出文少[34]不等)
[0098c19] 右一[]經一卷。武帝世大同年。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梁言高空。辭齊入梁仍被留住。因譯此經。
[0098c22] 金光明經七卷(承聖元年。於[35]揚州正觀寺及[36]揚雄宅出。[37]即第[38]二譯[39]與[40]梁世曇無讖[41]所出者[42]四品[43]全別。又廣壽量品[44]後慧寶傳蕭[45]梁筆受)
[0098c24] 彌勒下生經一卷(承聖[46]三年。於豫章寶田[47]寺。第二譯[48]為沙門慧顯等名德十餘僧出)
[0099a02] 仁王般若經一卷([1]第[2]二[3]出。與晉世法護出者少異同三年在寶田寺[4]翻見真諦傳)
[0099a04] 十七地論五卷(太清四年於富春陸元哲宅為沙門寶[[敻-ㄆ+儿]【元】【明】">5][敻-ㄆ+儿]" v150="瓊" ver="070 080 150 " v070="[敻-ㄆ+儿]">瓊等二十[6]餘名德譯)
[0099a05] 大乘起信論一卷(同四年在陸元哲宅出)
[0099a06] 中論一卷 如實論一卷
[0099a07] 十八部論一卷 本有今無論一卷
[0099a08] 三世分別論一卷(已上並四年同出)
[0099a09] 金光明疏十三卷(太清五年出)
[0099a10] 仁王般若疏六卷(太清三年出)
[0099a11] 起信論疏二卷(太清四年出) 中論疏二卷
[0099a12] 九識義記二卷[7](太清三年於新吳美業寺出)" ver="050 070 080 150 ">(太清三年於新吳美業寺出)
[0099a13] 轉法輪義記一卷([8]同三年出)
[0099a14] 右一十六部合四十六卷。武帝末世。至承聖年。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波羅末陀。梁言真諦。遠聞蕭主菩薩行化搜選名匠軌範聖賢。懷寶本邦來適斯土。所齎經論樹葉梵文凡二百四十[9]夾。若具足翻應得二萬[10]餘卷。多是震旦先所未傳。屬梁季崩離不果宣吐。遇緣所出略記如前。後之所翻。復顯陳錄載序。其事多在曹毘三藏傳文(房曰。僧祐云。道由人弘法待緣顯。信哉。昔有人有法無緣不值時。今遇良時好緣而闕人無法。蒼生可愍。良足悲夫)
[0099a23] 眾經要抄一部并目錄八十八卷
[0099a24] 右一部八十八卷。天監七年十一月。帝以法海浩博淺識窺尋卒難該究。因莊嚴寺沙門釋僧旻等。於定林上寺緝撰此部到八年夏四月方了。見寶唱錄。
[0099b01] 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
[0099b02] 右一[11]錄四卷。天監十四年。安樂寺沙門釋僧紹撰。紹略取祐三藏集記目錄。分為四色。餘增減之。見寶唱錄。
[0099b05] 經律異相一部。并目錄五十五卷(天監十五年撰)
[0099b06] 名僧傳并[12]序錄目三十一卷
[0099b07] 眾經飯供聖僧法五卷([13]二十五年)
[0099b08] 眾經目錄四卷(十[14]七年)
[0099b09] 眾經護國鬼神名錄三卷(十五年)
[0099b10] 眾經諸佛名三卷(十六年)
[0099b11] 眾經擁護國土諸龍王名錄三卷(十六年)
[0099b12] 眾經懺悔滅罪方法三卷(或四卷。十六年並[15]見寶[16]唱錄)
[0099b13] 右八部合一百七卷。帝以國土調適住持無諸災障。上資三寶。中賴四天。下藉龍王眾神祐助。如是種種世間蒼生始獲安樂。雖具有文散在經論。急要究尋難得備。故天監中頻年降。令莊嚴寺沙門釋寶唱等總撰集錄以備要須。或建福[17]攘災。或禮懺除障。或饗神鬼。或祭龍王。諸所祈求帝必親覽。指事祠禱訖多感靈。所以五十年[18]間兆民荷賴緣斯力也。
[0099b22] 大般涅槃子注經七十二卷
[0099b23] 右一部七十二卷。天監年[勅=初【宮】">19]勅" ver="030 150 " v030="初">建元寺沙門釋法[20]郎注。見寶唱錄。
[0099b25] 摩訶般若波羅蜜子注經五十卷
[0099b26] 右五十卷。武帝蕭衍年三十七即帝位。在位四十九年。年八十六。帝以庭蔭早傾常懷哀感。每歎曰。雖有四海之尊。無以得申罔極。故留心釋典。以八部般若是十方三世諸佛之母。能消除災障蕩滌煩勞。故採眾經[21]窮述注解。又親講讀。冀藉茲勝福望得展。斯思慕頻奉代捨身。每捨身時地為之震。相繼齋講不斷法輪。於鍾山起愛敬寺。青谿起智度寺。臺內立至敬殿。景陽臺立七廟室。月中再過設淨饌。每至展拜及宗廟蒸。未曾不涕泗滂沱哀感。左右預從者莫不掩淚。普通八年造同泰[22]寺成。樓閣殿臺房廊綺飾陵雲九級[23]壯麗。魏永寧開大通門對同泰寺。因號大通。元年三月六日。駕每親臨幸寺禮懺。雖億兆務殷。而卷不輟手。披覽內外經論典墳。恒[24]以[25]夜達曙。自禮記古文周書左傳老莊諸子論語孝經。往哲未詳前儒所滯。悉皆訓釋。國學生數有限。兼又隔以貴賤。帝每欲招來後進。備斯善誘。故別置立五館博士以引寒俊。致孔釋二門然[26]麻茂。前後有集百二十卷。著通史書苑等數千卷。年事雖尊自強不息。未明求衣坐以待旦。五更便出外殿。秉燭而省萬機。流恩獄市多所弘恕。其有應[27]罪重憲不可矜原。改容久之。焚香念佛。然後下悲愍黎元慈惻若是。察姦[28]擿[29]伐有若通神。自非[30]享宴不聽音樂。後宮妃嬪並無羅綺。內殿小寢衣衾率素。布被[31]莞席草屨葛巾。無餘服玩。天監中便血味備斷。日唯一食。食[32]止菜蔬。蜀獻[33]芋蒻噉覺美。曰與肉何異。禁之。帝王能然。信不思議菩薩君也。
[0099c28] 般若經抄十二卷
[0099c29] 右天監]">[藍>監]十六年。[34]靈根寺沙門釋慧令撰。見寶唱錄。
[0100a02] 高僧傳十四卷(并目錄)
[0100a03] 右一部一十四卷。武帝世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皎學通內外善講經律。著涅槃義十卷梵網戒等疏。並盛行世。為時所軌云。
[0100a06] 成實論類抄二十卷
[0100a07] 右天監年。優婆塞袁曇允撰。與齊文宣抄經相似。亦見唱錄。
[0100a09] 法寶集二百卷(亦云法寶[1]連壁)
[0100a10] 右一部二百卷。簡文帝蕭綱在儲宮日。躬覽內經指[2]撝科域。令諸學士編寫結連。成此部卷。以類相從。有同華林遍略[3]惰學者省有過半[4]之功。
[0100a14] 義林八十卷
[0100a15] 右一部八十卷。普通年開善寺沙門釋智藏等二十大德撰。但諸經論有義例處悉錄相從。以類聚之。譬同世林無事不植。每[5]大法會。帝必親覽。以觀講論。賓主往還。理致途趣。如指掌也。
[0100a20] 內典博要三十[6]卷
[0100a21] 右一部三十卷。湘東王記室虞孝敬撰該羅經論所有要事。備皆收錄。頗同皇覽類苑之流。敬[7]法出家召命入[8]關。亦更有著述云。然此博要亦是內學群部之要逕也。
[0100a25] 周眾經要二十二卷 一百二十法門一卷
[0100a26] 右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興隆釋典崇重大乘。雖攝萬機恒闡三寶。第內每(常[9]共百法師。尋討經論講摩訶衍。遂命沙門釋曇顯等。依)大乘經撰菩薩藏眾經要及一百二十法門。始從佛性終至融門。而開講時即恒宣述。永為常則。以代先舊五時。迄今流行山東江南。雖稱學海軌儀揩則更[10]無是過。乃至香火梵音禮拜歎佛悉是。
[0100b04] 五明論合一卷(一聲論。二醫方論。三工巧論。四術論。五符印論。周二年出)
[0100b05] 右一卷。明帝世。波頭摩國三藏律師攘那跋陀羅。周言智賢。共闍那[11]耶舍[12]於長安舊城婆伽寺譯。耶舍崛多闍那崛多等傳[13]語。沙門智僊筆[14]受。
[0100b09] 婆羅門天文二十卷(天和年出)
[0100b10] 右二十卷。武帝世。摩勒國沙門達摩流支。周言法希。為大宰晉[15]蕩公宇文護譯。
[0100b12] 定意天子所問經五卷(出大集。天和六年譯。沙門圓明筆受)
[0100b13] 大乘同性經四卷([16]亦云佛十地經。[]亦云一切佛行入智毘盧遮那藏經。天和五年譯。上儀同城陽公蕭吉筆受)
[0100b15] 入如來智不思議經三卷(天和三年譯。沙門圓明筆受)
[0100b16] 寶積經三卷(天和六年譯。沙門道[[契-大+石]【明】" mod="辯=瑟【元】,=[契-大+石]【明】">17][契-大+石]" v150="辯" ver="070 080 150 " v070="瑟">辯筆受)
[0100b17] 佛頂經并功能一卷(保定四年譯。學士鮑永筆受)
[0100b18] 大雲輪經請雨品第一百一卷(天和五年譯。沙門圓明筆受。初出)
[0100b19] 右六經一十七卷。武帝世。摩伽陀國三藏禪師闍那耶舍。周言藏稱。共二弟子耶舍崛多闍那崛多等。為大宰晉[18]蕩公宇文護。於長安舊城四天王寺譯。柱國平高公侯伏侯壽為總監檢校。
[0100b24] 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品五卷(第二出[19]在北胡坊歸聖寺譯。[20]沙門智僊筆受)
[0100b26] 須跋陀羅因緣[21]優波提舍經二卷(於四天王寺譯。沙門圓明筆[22]受)
[0100c01] 十一面觀世音[23]經并功[24]能一卷(於四天王寺譯。上儀同城陽公蕭吉筆受)
[0100c03] 右三[]經合八卷。武帝世。優婆國三藏法師耶舍崛多。周言稱藏。共小同學闍那崛多。為大宰宇文護譯。
[0100c06] 金色仙人問經二卷(於長安四天王寺譯。[25]上儀同蕭吉筆受)
[0100c07]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26]說偈一卷
[0100c08] 種種雜[呪+(經)【三】【宮】" mod="呪+(經)【宋】【元】【明】【宮】">27]呪經" v150="呪"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呪經" v070="呪經" v030="呪經">一卷 佛語經一卷(上三經並在益州龍淵寺譯)
[0100c09] 右四[]經合五卷。武帝世。北天竺[28]揵達國三藏法師闍那崛多。周言志德。於益州為總管上柱國譙王宇文儉譯。沙門圓明筆受。
[0100c12] 釋老子化胡傳一卷 十八條難道章一卷
[0100c13] 右二卷。新州願果寺沙門釋僧[[益*力]=勔【三】【宮】" mod="[益*力]=勔【宋】【元】【明】【宮】">29]勔" v150="[益*力]"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勔" v070="勔" v030="勔">[益*力]撰。[*][益*力]像代邪正相參。季俗澆情易為趍競。未[30]辯真偽更遞譽毀。今以十八條難撿三科遣釋。則聖賢皎然凡俗見矣。其序略云。[*][益*力]以老子與尹喜西[31]渡化胡。出家老子為說經戒。尹喜作佛教化。又稱是鬼谷先生。撰南山四皓注。未善尋者莫不信從以為口實。異哉。此傳君子尚不可罔。況貶大聖乎。今[32]誠尋此說非[33]直。人世差錯假託名字。亦乃言不及義翻。辱老子意者。勝人君子不出此言。將是無識異道誇競佛法。假託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傳。後作此異論用迷凡俗。傳而不習。夫子不許妄。作者凶老子所誡。此之巨患增長三[34]塗。宜應正救其此失。然教有內外用生疑似。人有聖賢多迷本。今考校年月究尋人世。依內經外典。採群達誠言。區別真假。使一[35]覽便。
[0100c29] [36]見散華論八卷
[0101a01] 右八卷。揚州栖玄寺沙門釋慧善撰。善工毘曇學以智度論。每引小乘以證成義。善故依文次第散釋。譬諸星月助朗太陽。猶如眾華繽紛而散。故名散華論[1]也(論序略云[2]然著)述之體[3]貴言約而理豐。余頗悉諸。今縷者。正由斯[跳-兆+(轍-車)]罕人諳練。是以[4]角義慇懃逢文指掌。詳攬君子想鑒鄙心焉。善太清季上江陵承聖。末入關在長安舊城崇華寺住。周宰別供養敷演法勝。迄[5]于壽終六十餘矣。
[0101a10] [6]至道論一卷 淳德論一卷
[0101a11] 遣執論一卷 不[7]殺論一[8]卷
[0101a12] 去是非論一卷 修空論一[9]卷
[0101a13] 影喻論一卷 法界寶人銘一[10]卷(并序)
[0101a14] 厭食想文一卷 僧崖菩薩傳一卷(保定二年於城都燒身。當[11]燒身日數百里內人悉集看。肉骨俱[12]盡唯留心在。天花瑞相具在傳載。房親驗見)
[0101a16] 韶法師傳一卷([13]贊贊)
[0101a17] 驗善知識傳一卷(擬陸果觀音應驗記)
[0101a18] 右一十二卷。武帝世。沙門釋忘名著。名俗姓[14]宗諱闕。殆南陽人。為梁竟陵王友。曾不婚娶。[15]梁敗出家改名[16]上蜀。齊王入京請將謁。帝以元非沙門欲逼令反俗。并遣少保蜀郡公別書勸喻。報書云六不可。其後略[17]云。沙門持戒心口相應。所列六條若有一誑。生則蒼天厭之靈神殛之。死則鐵鉗拔之[18]融銅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暗室。況乃明世。且鄉國[19]殄喪宗[20]慼衰亡。貧道何人獨堪長久。誠得收山中攝心塵外。支養殘命敦修慧業。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稱力行道隨緣化物。此次願也。如其不爾獨處丘壑。安能憒憒久住閻浮地乎。有集十卷。文多清素語恒勸善。存質去華見重於世。
[0101b04] 三寶集[21]一十一卷
[0101b05] 右一部一十一卷。武帝世沙門釋淨藹。依諸經論撰出。弘贊大乘光揚像代。錄佛法僧事。故云三寶集。藹後厭身遂自捐命。其捨[22]壽偈略云。一見身多過。二不能護法。三欲速見佛。早令身自在。[23]得身自在已。在在諸趣中。隨有利益處。護法救眾生。又復業應盡。有為法皆然。三界皆無常。時來不自在。他殺及自死。終歸如是處。智者所不樂。應當如是思。眾緣既運湊。業盡於今日。凡三十餘偈。山壁樹葉血遍書已。然後捨命。
[0101b15] [24]二教論一卷
[0101b16] 右論一卷。武帝世。既崇道法欲齊三教。時俗紛然異端競作。始以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召集德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餘人於大殿上。帝昇御筵。身自論義。欲齊三教。至二十日復集論義。四月十五日如前集議。到二十五日。司大夫甄鸞上笑道論。其例略云[25]云。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評笑道論。以為不可。即於殿庭以火焚之。至九月沙門釋道安慨然遂纂斯二教論以光至理。時以上帝。帝不能屈。於[26]即併毀。其論中云。春秋左傳曰。魯莊公七年歲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星[27]殞如雨。即周莊王十年也。莊王別傳曰。遂尋易筮之云。西域銅色人出世。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災也。案佛經如來四月八日入胎。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生及成佛皆放光明。而云出世。即成佛年也。周以十[28]一月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乃與夏[29]同。[30]杜預用晉曆算云。辛卯二月五[31]日。安共董奉用魯曆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曆算即二月八日也。又依什法師年紀及石柱銘。並與春秋符同。如來周桓王四年歲次[32]乙丑生。桓王二十二年歲在癸未出家。莊王十年歲在甲午成佛。襄王十五年歲在甲申滅度。至今天和四年一千二百五年矣。房謂易筮云。銅色人出世。此即是生。安以為成佛。恐[33]少乖謬[34]耳。

huiqian 2009-10-13 17:51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二(譯經大隨)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
[0101c19] 大隋錄者。我皇帝受命四天護持三寶。承符五運宅此九州。故誕育之初神光耀室。君臨已後靈應競臻。所以天兆龜文水浮五色。地開泉醴山響萬年。雲慶露甘珠明石變。聾聞瞽視瘖語躄行。禽獸見非常之祥。草木呈難紀之瑞。豈唯七寶獨顯金輪。寧止四時[徧【三】" mod="偏=徧【宋】【元】【明】">41]徧" v150="偏" ver="050 070 080 150 " v050="徧" v070="徧">偏和玉燭。是以金光明經正論品云。因集業故得生人中。王領國土。故稱人王。處在胎中諸天守護。或先守護然後入胎。三十三天各以己德分與是王。以天護故稱為天子。赤若之歲黃屋馭時。土制水行興廢毀之。佛日火乘木運啟年。號以開皇。可謂法炬滅而更明。否時還泰者也。其冬即有沙門智周等。齎西域梵經二百六十部。膺期而至。旨付司訪人令翻。二年仲春即便就譯。季夏詔曰。殷之五遷恐民盡死。是則以吉凶之[1]士。制長短之命。謀新去故如農望秋。龍首之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茲。因即[2]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門曰大興門。縣曰大興縣。園曰大興園。寺曰大興善寺。三寶慈化自是大興。萬國仁風緣斯重闡。伽藍跱兼綺錯於城隍。幡蓋騰飛更莊嚴於國界。法堂佛殿既等天宮。震旦神州還同淨土。沙門濟濟。習六度以熏心。信士詵詵。修十善以為行。四海以之靜浪。九服所以息塵。[3]故地德既其顯丕。天休自然暢朗。白鹿已見麒麟將降不遙。蒼烏既翔。鳳凰來儀非遠。於是鼓腹黃齒。爭買祇陀之園。擊壤青衿。競聚育王之土。浮圖於焉間發。寶剎星羅。見即僧尼將二十萬。支提寺宇向出四千。凡諸譯經婆羅門道俗并見緝綴。此方緇儒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維舊本論傳法[4]戒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結為皇隋大興錄目。流之遐代永作楷模。同軌光揚長存不朽。冀將來哲乘此踵修。庶述三寶之神功。遍娑婆而敷演。弘千佛之教法。歷賢劫而無窮。
[0102a26] 大隋洋川郡守曇法智 一部(一卷經)
[0102a27] 沙門毘尼多流支 二部([5]二卷經)
[0102a28] 沙門那連提耶舍 八部(二十八卷經)
[0102b01] 沙門釋僧就 一部(六十卷經)
[0102b02] 沙門闍那崛多 三十一部(一百六十五卷經)
[0102b03] 沙門釋法上 三部(四十[6]三卷[7]經[8]及錄)
[0102b04] 沙門釋靈 八部(三十卷論記)
[0102b05] 沙門釋信行 二部(三十五卷三階[9]記)
[0102b06] 沙門釋法經 一部(七[10]卷錄目)
[0102b07] 沙門釋寶貴 一部(八卷經)
[0102b08] 沙門釋僧粲 一部(一卷論)
[0102b09] 沙門釋僧琨 一部(三十一卷[11]雜[12]記)
[0102b10] 沙門釋彥琮 六部(九卷論傳錄)
[0102b11] 沙門釋慧影 四部([13]二十七卷智度解及論)
[0102b12] 廣州司馬郭誼 一部(二[]卷)
[0102b13] 儒林郎侯君素 一部(十卷傳)
[0102b14] 晉王府祭酒徐同卿 一部(二卷論)
[0102b15] 翻經學士劉馮 一部(一卷內數術)
[0102b16] 有司撰 一部([14]十卷眾經法式)
[0102b17] 大隋業報差別經一卷(開皇二年三月譯是第二出。與罪[15]業報應經大同小異)
[0102b18] 右一部一卷。元魏世婆羅門優婆塞瞿曇般若流支長子達摩般若。隋言法智。門世已來相傳翻譯。高齊之季為昭玄都。齊國既平佛法同毀。智因僧職轉[16]作俗官。冊授洋州。洋川郡守大隋受禪。梵牒即來。顯佛日之重興。彰國化之冥應。降召智還使譯經。即於大興善寺翻出。智既妙善隋梵二言。執本自翻無勞傳譯。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智鉉筆受。文辭詮序義理。日嚴寺沙門趙郡釋彥琮製序。
[0102c01] 象頭精舍經一卷(開皇二年二月譯。[17]第二出。與伽耶山[18]頂經[19]體同名[20]異)
[0102c02]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開皇二年七月譯)
[0102c03] 右二部[21]二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毘尼多流支。隋言滅喜。既聞我皇興復三寶。故能不遠五百由延。振錫巡方來觀盛化至止。便召入令翻經。即於大興善寺譯出。給事李道寶般若流支次子曇皮二人傳譯。大興善寺沙門長安釋法纂筆受為隋言。并整比文義。沙門彥琮並皆[22]製序。
[0102c10] 大方等日藏經十五卷(開皇四年五月起翻。五年二月[23]方訖。沙門智鉉道邃慧獻奉朝請庾質學士費長房筆受[24]文義出大集)
[0102c12]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開皇五年十月出。費長房筆受)
[0102c13]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開皇三年正月出沙門智鉉筆受。與文殊師利神力經勝金色光明德女經大淨法門經[25]體大譯同名異)
[0102c15] 德護長者經二卷(開皇三年六月出。沙門[26]慧琨筆受。一名尸利崛多長者經與申日兜本經月光童子經[27]體大同譯名異) 蓮華面經二卷(開皇四年三月出)
[0102c17]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開皇五年正月出。[28]是大雲經第一百品)
[0102c18] 牢固女經一卷(開皇二年十二月出)
[0102c19] 百佛名經一卷(開皇二年[29]十月出上四經六卷。並沙門尋獻筆受)
[0102c20] 右八部[]二十八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高齊昭玄統那連提耶舍。隋言尊稱譯。舍少出家。五天遊四。大小諸國經六十餘。但是釋迦勝跡處所無不必踐。既窮南海還反北天。復之茹茹。逢彼。國破。因入鄴都。正值文宣。時始四十。舍之骨梗頗異[30]奇倫。緣是文宣偏所待遇[31]籍甚。既著理此統焉。時亦出經。備齊世錄。齊被周滅仍憩漳濱。開皇元年新經至止。便追召。二年七月傳送到京。見勞慇懃。即[勅【三】【宮】" mod="勒=勅【宋】【元】【明】【宮】">1]勅" v150="勒"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勅" v070="勅" v030="勅">勒安處大興善寺。給以上供為法重人。其年季冬就手翻譯。沙門僧[2]璨明芬給事李道寶學士曇皮等。僧俗四人。更遞度語。京城大德昭玄統沙門曇延昭玄都大興善寺主沙門靈藏等。二十餘[3]德。監掌始末。至五年十月勘校訖了。舍九十餘矣。至九年而卒。有別傳。所譯之經並沙門彥琮製序。
[0103a09] 新合大集經六十卷
[0103a10] 右一部六十卷。招提寺沙門釋僧就。開皇六年新合。就少出家專寶坊學。依如梵本此大集經凡十萬偈。若具足翻可三百卷。見今譯經崛多三藏口每說云。于闐東南二千餘里。有遮拘迦國。彼王純信敬重大乘。諸國名僧入其境者並皆試練。若小乘學即遣不留。摩訶衍人請停供養。王宮自有摩訶般若大集華嚴三部大經。並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鍵鑰。轉讀則開香花供養。又道場內種種莊嚴。眾寶備具。兼懸諸雜花時非時果。誘諸小王令入禮拜。彼土又稱。此國東南二十餘里。有山甚嶮。其內安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陀羅尼華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八部般若大雲經等。凡十二部皆十萬偈。國法相傳防護守視。兼云有三滅定羅漢。在彼山窟寂禪冥衛。半月一月或有僧往山為羅漢淨髮。信哉神力固當實焉。鬚髮剃還生入滅定不動。難思議福地[4]獲此寶任持。所冀今來明王睿主。種賢紹聖。弘法化君。寫以[5]傳流。所統之內聞善尚傳。故因敘載。然去聖將遠凡識漸惛。不能總持隨分撮寫。致來梵本部[6]夾弗全。略至略翻廣來廣譯。緣是前哲支曇所翻及羅什出。或二十七。或復三十。或三十一卷軸匪定。就既宣揚每恒嗟歎。及耶舍。高齊之世出月藏經一十二卷。至今開皇復屬耶舍譯日藏經一十五卷。既並大集廣本舊品。內誠欣躍。即依合之成六十軸。就雖附入未善精。比有大興善寺沙門[7]洪慶者。識度淵明。奉為皇后檢校抄寫。眾經兩藏遂更正就。所合名題甚為整[8]頓。又今見翻。其間尚有是大集分。略撮都訖應滿百卷。於本梵文三分將一。且夫土石末為細塵。無自持之力。及其結為坤阜。有生載之功。況條離[9]林希盛榮。流捨源求廣潤。而可得[10]乎。[11]我皇帝之挺生。應天時順地理。九州離隔出三百年。十萬偈分將踰千祀。散經還聚。[12]聚光大集之文。別壤遂通。[13]通顯大興之國。非夫位握金輪化弘方等。先皇前帝[14]弘化闡法。其孰並斯焉。
[0103b20]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開皇七年七月起手。十[15]二年二月訖功。沙門僧曇學士費長房劉憑等筆受。沙門彥琮製序)
[0103b22] 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開皇十[16]三年四月起手。十[17]六年六月訖沙門道邃等筆受)
[0103b24] 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開皇十五年七月起手。十六年[18]十二月訖沙門僧琨等筆受)
[0103b26] 諸佛護念經十卷(開皇十四年十月起[19]手。十二月訖沙門僧曇[20]筆受)
[0103b27]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開皇十三年八月[21]翻。十四年九月訖。沙門僧曇等筆受)
[0103c01] 賢護菩薩經六卷(開皇十四年十二月起[22]首。[23]至十五年二月訖。沙門[24]朗芬等筆受)
[0103c02] [25]賢善住天子所問經四卷(開皇十五年[26]四月翻沙門道[27]密等筆受)
[0103c03]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開皇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28]翻。五月二十五日訖。學士費長房[]筆受)
[0103c05] 四童子經三卷(開皇十三年五月[]翻。七月訖。沙門僧琨筆受)
[0103c06] 諸法本無經[29]三卷(開皇十五年六月翻。七月訖。學士劉憑等筆受)
[0103c07]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開皇七年正月翻。三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30]制序)
[0103c08] 月上女經三卷(開皇十一年四月翻。六月訖。學士劉憑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09] 善思童子經二卷(開皇十一年七月翻。九月訖。學士費長房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10] 移識經二卷(開皇十一年十月翻。十二月訖。學士費長房筆受)
[0103c11] 譬喻王經二卷(開皇十五年五月翻。六月訖。沙門道邃等筆受)
[0103c12] 發覺淨心經二卷(開皇十五年九月翻。十月訖。沙門僧琨等筆受)
[0103c13] 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開皇[]十五年十一月翻。十二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15] 大威燈仙人問疑經一卷(開皇六年正月翻二月訖。沙門道邃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17] 文殊尸利行經一卷(開皇六年[31]正月翻。[32]二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18] 八佛名號經一卷(開皇六年五月翻。六月訖。沙門道邃[]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19] 希有校量功德經一卷(開皇六年六月翻。其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20] 善恭敬師經一卷(開皇六年七月翻。八月訖。沙門僧曇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21] 如來方便善巧經一卷(開皇七年正月翻。二月訖。沙門僧曇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3c23] 不空羂]">[[罩-卓+縜]>]索觀世音心[呪+(經)【三】【宮】" mod="呪+(經)【宋】【元】【明】【宮】">33]呪經" v150="呪"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呪經" v070="呪經" v030="呪經">一卷(開皇七年四月翻。五月訖。沙門僧曇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4a01] 十二佛名神除障滅罪經一卷(開皇七年五月翻。其月訖。沙門僧[1]琨[]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4a03]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開皇七年六月翻。八月訖。沙門僧琨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0104a05]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開皇十五年[2]十一月翻。[3]四月訖。沙門明芬等筆受)
[0104a06] 入法界經一卷(開皇十五年七月翻。八月訖。沙門道[4]密等筆受)
[0104a07] 商主天子問經一卷(開皇十五年八月翻。九月訖。學士費長房等筆受)
[0104a08] 出生菩[5]薩經一卷(開皇十五年[6]九月翻。其月訖。學士劉憑[]筆受)
[0104a09] 金光明經囑累品銀主品合一[7]卷(涼世曇無讖翻四卷。梁世真諦翻[8]六卷。[9]並無周世囑多翻五卷並無。此兩品今有故[10]後出[11]也)
[0104a11] 右三十一部合一百六十五卷。北天竺[12]揵達國三藏法師闍那崛多。隋言至德譯。又云佛德。周明帝世武成年初。共同學耶舍崛多。隨厥師主摩伽陀國三藏禪師闍那耶舍。齎經入國。師徒同學悉習方言。二十餘年。崛多最善。[13]同世在京及往蜀地。隨處並皆宣譯新經。或接先闕。文義咸允。時遭魔難世迫王威。建德三年[14]逢毀二教。夏之七眾俱俗一衣。崛多師徒亦被誘逼。既無結契捐命遊方。弗憚苦辛弘化為務。值法[15]陵滅遂爽本心。辭是梵人不從[16]華服。秉固志節乞求反邦。國家依聽以禮放遣。我脂那者實是閻浮之陸海也。為諸遐裔殊服異形咸所奔湊。其非樂土。寧感致斯。慕化而來[17]來者容納。思鄉欲去去者弗違。還向北天路[18]逕突厥。遇值中面他汗。慇重請留因往復。曰周有成壞勞師去還。此無廢興幸安意住。資給供養當使稱心。遂爾併停十有餘載。師及同學悉[19]彼先[20]殂。唯多獨在時屬相州沙門寶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寶僧曇智照僧律等十有一人以)齊武平六年相[21]繼西遊。往還七載。凡得梵經二百六十部。迴到突厥聞周滅齊併毀佛法。退則不可進無所歸。遷延彼間遂逢[22]志德。如渴值飲若暗遇明。仍共尋閱所得新經。請翻名題勘舊錄目。頗覺巧便有殊前人。[23]暹等內誠各私慶幸。獲寶遇匠得不虛行。同誓焚香共契宣譯。大隋受禪佛法[24]即興。[25]暹等齎經先來應運。開皇元年季冬屆[26]止。
[0104b11] 旨付司訪人令翻。崛多四年方果入國。處之興善將事弘宣。五年旨即令崛多。共婆羅門沙門若那竭多開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又婆羅門毘舍達等道俗六人。令於內史[27]內省翻梵古書及乾文等。[28]於時廣濟寺唯獨耶舍一人譯經。至七年別崛多使兼翻經。兩頭來往。到十二年。翻書訖了合得二百餘卷。進畢。爾時耶舍先已[29]歿亡。仍多專主翻譯。移法席就大興善寺。更召婆羅門沙門達摩笈多并遣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翻。又[30]僧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遵慧遠法纂僧暉明穆曇遷等。監掌始末詮定旨歸。其十四部本行集經七十六卷。並是餘處。十一年前崛多自翻。沙門彥琮[]制序皆是。其十七部法炬[31]經等八十九卷。十二年來在大興善寺禪堂內出。沙門笈多高天奴兄弟等助。沙門明穆沙門彥琮。重對梵本。再更覆勘。整理文義。其外尚有九十餘部。見在續翻訖隨附錄。仰惟如來金口一唱異類各蒙悟解。譬若日月耀天。迦葉阿難親承梵音結集布乎皮牒。猶如炬燭朗夜。後漢迄今國俗殊別。宣譯著在文言。狀似[32]熒燈照室。所冀石火之繼太陽以影傳光。津液法流[33]霑潤含識。庶無斷絕。[34]考論真偽本末。豈得同年而比校哉。
[0104c07] 增壹數四十卷(略諸經論所有數法。從一至十從十至百乃至千萬有似[35]敷林)
[0104c08] 佛性論二[36]卷 眾經[37]錄一卷
[0104c09] 右三部合四十三卷。相州前定國寺沙門釋法上撰。上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簐-欠+几]=軌【三】【宮】" mod="[簐-欠+几]=軌【宋】【元】【明】【宮】">38][簐-欠+几]"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軌" v070="軌" v030="軌">[簐-欠+几]人威能肅物。故魏齊世歷為統都。所部僧尼[39]咸二百萬。而[40]上[41]網紀將四十年。當文宣時盛弘釋典。上總擔荷並得緝諧。內外闡揚黑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棟[42]樑。景行既彰逸響遐被。致句麗國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懷正信崇重大乘。欲以釋風被之海曲。然莫測法教始末緣由。自西徂東年世帝代。故從彼國件錄事條。遣僧義淵乘帆向鄴啟發未聞。事條略云。釋迦文佛入涅槃來。至今幾年。又在天竺經歷幾年方到漢地。初到何帝年號是何。又齊陳國佛法誰先。從爾至今歷幾年帝。請乞具註。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剛般若等諸論。本誰述作。著論緣起靈瑞所由。有傳記不。謹錄諮審請垂釋疑。上答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當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歲。穆王聞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至竟不還。以此為驗。四十九年在世。滅度已來至今齊世武平七年丙申。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後漢[43]明帝永平十年。經法初來。魏晉相傳至今。孫權赤烏年。康僧會適吳方弘教法。地持是阿僧佉比丘從彌勒菩薩受得。其本至晉安帝隆安年。曇摩讖於姑臧為河西王沮渠蒙遜譯。摩訶衍論是龍樹菩薩造。晉隆安年鳩摩什[1]波至長安為姚興譯。十地論金剛般若論。並是僧佉弟婆藪[2]槃豆造。至後魏宣武帝時。三藏法師菩提留支始翻。上答指訂由緣甚廣。今略舉要以示異同。而上所服素納袈裟一三衣外更無[3]積聚。諸受請供感世利財。起一山寺名為合水。山之極頂造兜率堂。常願往生覲彌勒。四事供養百五十僧。齊破法湮山寺弗毀。上私隱俗習業如常。常願殘年見三寶復。更一頂禮慈氏如來。業行既專精誠感徹。心如注水。遂屬開皇至尊龍飛佛日還照。上果情願病服袈裟。弟子[[臼/丌]【三】【宮】" mod="杠輿=扛[臼/丌]【宋】【元】【明】【宮】">4][臼/丌]" v150="杠輿"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扛[臼/丌]" v070="扛[臼/丌]" v030="扛[臼/丌]">杠輿昇山寺頂。合掌三禮彌勒世尊。右遶三周訖還山[5]下。奄然而卒。九十餘矣。
[0105a19] 安民論[6]一十二卷 陶神論一十卷
[0105a20] 因果論二卷 聖跡記二卷
[0105a21] 塔寺記一卷 經法東流記一卷
[0105a22] 十德記一卷 僧尼制一卷
[0105a23] 右八部合三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門釋靈裕撰。裕即道憑法師之弟子也。軌師德量善守律儀。慧解[7]鉤深見聞弘博。兼內外學為道俗[8]師。性愛傳燈情好著述。可謂篤識高行沙門。觀裕安民陶神因果。意[9]在宣通無上法寶。而法大寶重光顯實難。末代住持由乎釋種。像運建立寄在帝王。所以驥尾之蠅能馳千里。[10]修松之葛遂[11]竦萬尋。附託[12]勝緣方申奇志。且夫京者大也。師者眾也。大眾所聚故曰京師。況今九壤會同六合齊統。主上方欲垂拱巖廊。無為而治。既為天[13]下之用。還須天下之才。故召釋弘僧徵儒化俗。委政於士[14]求巧於工。女織男耕各專其務。四民之業也。有司具存無所復厝。其戒律禪思講說經論。轉讀法事五眾之匠焉。典章未備故復廣搜。開皇十年降[15]所部。追裕入京至見闕庭。勞問慇重。方應攀龍鱗以布法雲。使蒼生蒙潤。附鳳翼以揚慧吹。令黔首獲涼。到未幾何。頻辭請退。乃云。不習水土屢覺病增。十一年春放還歸鄴。房曰。夫能忘我乃能濟時。今顧戀身形忘大利益。六親聚落尚未能捐。三界[16]處居[17]理[18]難出也。
[0105b16] 對根起行雜[19]錄三十二卷。
[0105b17] 三階位別[20]集錄三卷。
[0105b18] 右二部合三十五卷。真寂寺沙門釋信行撰。行魏州人。少而落[[髟/米]【三】" mod="采]'>[釆>采]=[髟/米]【宋】【元】【明】">21][髟/米]" v150="釆" ver="000 050 070 080 150 " v050="[髟/米]" v070="[髟/米]" v000="采">采博綜群經。蘊獨見之明。顯高蹈之跡。與先舊德解行弗同。不[22]令聲聞兼菩薩行。捨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沙彌上。門徒悉行方等。結淨頭陀乞食。日止在道路行。無問男女率皆禮拜。欲似法華常不輕行。夫涅槃一理趣有萬途。譬若帝京八方奔[23]湊。涅槃亦爾。十方皆歸。但路有[24]艱夷。或迂或直。意迷其逕解翻成惑。心醒其途惑即為解。所以經言。眾生未成佛。以菩提為煩惱。眾生若成佛。以煩惱為菩提。信行此途。亦是萬衢之一術也。但人愛同惡異。緣是時復致譏。此[25]錄並引經論正文。而其外題無定准的。雖曰對根起行幽隱。指體標[26]牓於事少潛。來哲儻詳幸知有據(開皇二十年斷不聽流行。想同箴勗)
[0105c04] 眾經錄目七卷
[0105c05] 右一部七卷。開皇十四年。大興善寺沙門釋法經等二十大德奉撰。揚化寺沙門明穆。區域條分指蹤絡。日嚴寺沙門彥琮。緝維考校同異。故表略云。總計眾經合有二千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二卷。凡為七軸。別錄六卷。總錄一卷。但法經等既未盡見。三國經本校驗同異。今唯且據十餘家錄。刪簡可否總標綱紀。位為九錄。區分品類。有四十二分九初六錄三十六分。略示經律三藏大小之殊。粗顯傳譯是非真偽之別。後之三錄集傳記注。前三分者並是西域聖賢所撰。以非三藏正經故為別錄。後之三分並是此方名德所修。雖不類西域所製。莫[27]非毘贊[28]正經發明宗教。光輝前緒開進後學。故兼載焉。
[0105c20] 新合金光明經八卷
[0105c21] 右一部八卷。大興善寺沙門釋寶貴。開皇十七年合。貴即周世道安神足。翫閱群典見昔晉世沙門支敏度合兩支兩。竺一[29]百五家首楞嚴五本。為一部作八卷。又合一支兩竺三家維摩三本。為一部作五卷。今沙門僧就又合二讖羅什耶舍四家大集四本。為一部作六十卷。諸此合經文義宛具。斯既先哲遺蹤。貴遂依承以為規矩。而金光明見有三本。初曇無讖譯四卷。其次崛多譯為五卷。又真諦譯復為七卷。其序[1]果云。曇無讖法師稱金光明經。篇品闕漏。每尋文揣義。謂此說有徵。而讎校無指永懷寤寐。梁武皇帝愍三趣之輪迴。悼四生之漂沒。汎寶舟以救溺。秉慧炬以照迷。大同年中遣直後張記等送扶南獻使反國。仍請名僧及大乘諸論雜華經等。彼國乃屈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波羅末陀。梁言真諦。并齎經論恭膺帝旨。法師遊歷諸國故在扶南。風神爽悟悠然自遠。群藏淵部罔不研究。太清元年始至京邑引見殿內。武皇躬申頂禮於寶雲供養。欲翻經論寇羯憑陵。大法斯舛國難夷謐。沙門僧隱始得諮稟。法師譯經經目果闕。三身分別業障滅陀羅尼最淨地依空滿願等四品全別成為七卷。今新來經二百六十部內。其間復有銀主陀羅尼品及囑累品。更請崛多三藏出。沙門彥琮重覆校勘。故貴[2]今分為八[3]卷。品部究足始自乎斯。文號經王義稱深妙。願言幽顯頂戴護持。
[0106a20] 十種大乘論一卷
[0106a21] 右一部一卷。大興善寺沙門釋僧粲撰。粲俗姓孫氏。陳留人。少出家尚遊學。江河南北靡所不經。關隴西東觸處皆履。涉歷三國備齊陳周。諸有法筵無不必踐。工難問善博尋。今為二十五眾第一摩訶衍匠。故著斯論光贊大乘。十種者一無障礙。二者平等。三逆四順。五接六挫。七迷八夢。九相即十中道。並引經論成文。證據甚有軌轍。亦初學者巧方便門也。
[0106b01] 論場一部三十一卷
[0106b02] 右一部合三十一卷。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僧琨集。琨即周世釋忘名之弟子。俗緣鄭氏。性沈審善音聲。今為二十五眾教[4]讀經法主。搜括群經卷部連比。[5]准諸雜論篇軸參差。引經說云。欲知智者意廣讀諸異論。緣是採摭先聖後賢所撰諸論。集為一部稱曰論場。譬世園場則五果百穀。戲場則歌舞音聲。戰場則[6]矛甲兵仗。道場則旛華寶蓋種種莊嚴。今此論場。譬同於彼無事不有。披[7]袟一閱[覩=俱覽【三】【宮】" mod="覽覩=俱覽【宋】【元】【明】【宮】">8]覩"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俱覽" v070="俱覽" v030="俱覽">覽百家。自利利人物我同[9]益也。
[0106b12] 達摩笈多傳四卷 通極論一卷
[0106b13] 辯教論一卷 通學論一卷
[0106b14] 善財童子諸知識錄一卷
[0106b15] 新譯[10]經序合一卷
[0106b16] 右六部合九卷。[11]日嚴寺沙門釋彥琮撰。琮俗緣李氏。趙郡柏仁人也。世號衣冠門稱甲族。少而通敏才藻內融。識洞幽微情同水鏡。遇物便曉事無再詳。其論傳辭並皆精洽通極者。破世諸儒不信因果。執於教跡好生異端。此論所宗佛理為極。辯教者。此明釋[12]典。宣真孔教弘俗論老子教不異俗儒靈寶等經則非儒攝。通學[13]者勸誘世人遍師孔釋。令知外內備識俗真。善知識者是大因緣。登聖[14]超凡。不因知識無由達到。此勸於人廣結知[15]識若善財焉。
[0106b27] 述釋道安智度論解二十四卷(并道安自[]制序)
[0106b28] 傷學論一卷 存廢論一卷
[0106b29] 厭修論一卷
[0106c01] 右四部合二十七卷。舍衛寺沙門釋慧影撰。影俗緣江氏。巴西人[16]周世智度論師釋道安義解之神趾。傳燈注水繼踵法輪。述而不作(摩訶衍。亦為二十五眾主)潛形寺[17]宇汎志慧流。跡罕人間情多物外。文鋒出口理窟入神。觀夫論興厥意可。傷學論者為除謗法之愆存廢。為防姦求之意厭修。令人改過服道者也。
[0106c08] 占察經二卷
[0106c09] 右一部二卷。檢群錄無目。而經首題云。菩提登在外國譯。似近代出[18]妄注。今諸藏內並寫流傳。而廣州有一僧行塔懺法。以皮作二枚帖子。一書善字一書惡字。令人擲之。得善者好。得惡者不好。又行自撲法以為滅罪。而男女合雜。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開皇十三年。有人告廣州官司云。[19]其是妖。官司推問。其人引證云。塔懺法[20]依占察經。自撲法依諸經中五體投地如[21]太山崩。廣州司馬郭誼來京向岐州具狀[22]奏聞。不信占察經道理。令內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誼就寶昌寺問諸大[23]德法經等。報云。占察經目錄無名及譯處。塔懺法與眾經復異。不可依行。云。諸如此者不須流行。
[0106c23] [24](出六根聚曰)" ver="030 050 070 080 150 ">後有婆羅門來云。天竺見有經(出六根聚曰)
[0106c24] [[禾*青]【宋】【元】,積【明】" mod="精=[禾*青]【宋】【元】,=積【明】">25][禾*青]" v070="[禾*青]">精異傳十卷
[0106c25] 右一部十卷。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撰。
[0106c27] 通命論兩卷
[0106c28] 右一部二卷。晉王府祭酒徐同卿撰。同卿以為儒教亦有三世因果之義。但以文言隱密理致幽微。先賢由來。未所辯立。卿今備引經史正文。會通運命歸於因果。意欲發顯儒教旨宗助佛宣揚。導達群品咸奔一趣。斯蓋博識能洞此[1]玄云。
[0107a05] 外內傍通比校數法一卷
[0107a06] 右一部一卷。翻經學士涇陽劉憑撰。憑內外學數術偏工。每以前代翻經算數比校術法頗有不同。故為斯演。其序略云。世之道藝有淺有深。人之稟學有有密。故尋算之用也則兼該大衍。其不思也則致惑三隅。然華夏數法自有三等之差。天竺所陳何無異端之例。然先譯經並以大千稱為百億。言一由旬為四十里。依諸算計悉不相合。竊疑翻傳之日彼此異音。指麾之際於斯取失。故錄眾經算數之法。與華夏相參。十十變之傍通對衍。庶擬翻譯之次執而辯惑。既參經語故[2]此錄云。
[0107a18] 眾經法式十卷
[0107a19] 右一部十卷。開皇十五年有司撰。斯蓋帝王無方俯降。開導郡品匪隔釋儒。隋梵通其一文。華夷會其殊俗。雖曰沙門服非夏服。人是華人。而大聖慈悲逆觀遐代。垂教禁止助國防民。民不自治天授神主。主思政化拯濟蒼生。遠[3]離金言深懷顧託。所以大集經日藏分護法品。佛告頻婆娑羅王。大王。汝等諸王於今現在及未來世乃至法住。於是時中一切佛法囑付汝等。一切諸王應好擁護。若擁護者即是三世一切諸佛之大檀越。能持三世諸佛正法。是人命終生於他方淨佛國土。若擁護者能令三寶久住不滅。若不擁護我法即滅。若法在世能令人天充滿惡道減少。所以世界成[4]壞要因諸佛。聖法興毀必在帝王。故釋論云。眾生果報由菩薩有。勝天王經云。若佛如來不出世。一切眾生受大苦。無復善道唯惡趣。但聞三塗苦惱聲。將知世間值好國王。恒聞佛法是不思議。又德護長者經如來記云。月光童子[5]於當來世佛法末時。於閻浮提脂那國內作大國王名為大行。彼王能令脂那國內一切眾生住於佛法種諸善根。震旦脂那。蓋[6]梵楚夏耳。此稱末者。正法既滅去佛漸遙。通言末法。計佛滅來至今已已始一千一百九十五年。依佛本行。正法五百像法千年。[7]今當像末。依善見律。正像住世各一千年。今則當像初。既俱經律延促逐緣乃可承初。豈應據末。昔魏太武毀廢之辰。止及數州弗湮經像。近遭建德周武滅時。融佛[8]焚經驅僧破塔聖教靈跡削地靡遺。寶剎伽藍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凡經[9]十年不識三寶。當此毀時即是法末。所以人鬼哀傷天神悲慘。慧日既隱蒼生晝昏。天啟我皇乘時來馭。君臨億兆化被萬邦。庶政咸新典章斯革。輕刑薄賦減役省[10]徭。二十進丁兩床輸[11]匹。含齒[12]戴髮俱喜泰平。既清廓兩儀。即興復三寶。開皇元年二月。京及諸州城居聚落。並皆創訖。至閏三月。詔曰。門下法無內外萬善同歸。教有淺深殊途共致。朕伏膺道化念[13]好清[14]靜其五嶽之下宜各置僧寺一所。至七月。又[15]詔曰。門下風樹弗靜隙影如流。空切欲報之心。徒有終身之慕。伏惟太祖武元皇帝。窮神盡性。感穹昊之靈。膺籙合圖。開炎德之紀。魏氏將謝躬事經綸。周室勃興同心匡贊。間[16]開[17]二代造我帝[隣。皮服欽風煙隨霧集。懸兵萬里直指參墟。左縈右拂麻積草靡。雖事未既也而英威大震。齊人因以挫衄。周武賴以成功。尚想王業之勤。遠惟風化之始。率夷狄而制東夏。用偏師而取南國。豈徒湯征葛伯周伐崇峻而已哉)二百六十一字【三】【宮】,而第百四十六字云明本作亡" mod="基+(猶夏禹之事唐虞。若晉宣之輔漢魏。往者梁氏將滅。親尋搆禍。蕭察稱兵擁眾據有襄陽。將入魏朝狐疑未決。先帝出師樊鄧飲馬漢濱彼感威懷連城頓顙。隋郡安陸末即風從。敵人騁輔車之援。重城固金湯之守。乃復練卒簡徒一舉而剋。始於是日。遂啟漢東。蕭繹往在江陵主。梁稱制。外通表奏陰有異圖。心跡之間未盡臣節。王師薄伐帝實先鋒。誅厥放命繼其絕祀。有齊末云凶徒孔熾。連山巨防艱危萬里。晉水之陽是其心腹。於是鳴夔秉鉞假道北隣。皮服欽風煙隨霧集。懸兵萬里直指參墟。左縈右拂麻積草靡。雖事未既也而英威大震。齊人因以挫衄。周武賴以成功。尚想王業之勤。遠惟風化之始。率夷狄而制東夏。用偏師而取南國。豈徒湯征葛伯周伐崇峻而已哉)二百六十一字【宋】【元】【明】【宮】,而第百四十六字云明本作亡">18]隣。皮服欽風煙隨霧集。懸兵萬里直指參墟。左縈右拂麻積草靡。雖事未既也而英威大震。齊人因以挫衄。周武賴以成功。尚想王業之勤。遠惟風化之始。率夷狄而制東夏。用偏師而取南國。豈徒湯征葛伯周伐崇峻而已哉" v150="基"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基猶夏禹之事唐虞。若晉宣之輔漢魏。往者梁氏將滅。親尋搆禍。蕭察稱兵擁眾據有襄陽。將入魏朝狐疑未決。先帝出師樊鄧飲馬漢濱彼感威懷連城頓顙。隋郡安陸末即風從。敵人騁輔車之援。重城固金湯之守。乃復練卒簡徒一舉而剋。始於是日。遂啟漢東。蕭繹往在江陵主。梁稱制。外通表奏陰有異圖。心跡之間未盡臣節。王師薄伐帝實先鋒。誅厥放命繼其絕祀。有齊末云凶徒孔熾。連山巨防艱危萬里。晉水之陽是其心腹。於是鳴夔秉鉞假道北隣。皮服欽風煙隨霧集。懸兵萬里直指參墟。左縈右拂麻積草靡。雖事未既也而英威大震。齊人因以挫衄。周武賴以成功。尚想王業之勤。遠惟風化之始。率夷狄而制東夏。用偏師而取南國。豈徒湯征葛伯周伐崇峻而已哉" v070="基猶夏禹之事唐虞。若晉宣之輔漢魏。往者梁氏將滅。親尋搆禍。蕭察稱兵擁眾據有襄陽。將入魏朝狐疑未決。先帝出師樊鄧飲馬漢濱彼感威懷連城頓顙。隋郡安陸末即風從。敵人騁輔車之援。重城固金湯之守。乃復練卒簡徒一舉而剋。始於是日。遂啟漢東。蕭繹往在江陵主。梁稱制。外通表奏陰有異圖。心跡之間未盡臣節。王師薄伐帝實先鋒。誅厥放命繼其絕祀。有齊末云凶徒孔熾。連山巨防艱危萬里。晉水之陽是其心腹。於是鳴夔秉鉞假道北隣。皮服欽風煙隨霧集。懸兵萬里直指參墟。左縈右拂麻積草靡。雖事未既也而英威大震。齊人因以挫衄。周武賴以成功。尚想王業之勤。遠惟風化之始。率夷狄而制東夏。用偏師而取南國。豈徒湯征葛伯周伐崇峻而已哉" v030="基猶夏禹之事唐虞。若晉宣之輔漢魏。往者梁氏將滅。親尋搆禍。蕭察稱兵擁眾據有襄陽。將入魏朝狐疑未決。先帝出師樊鄧飲馬漢濱彼感威懷連城頓顙。隋郡安陸末即風從。敵人騁輔車之援。重城固金湯之守。乃復練卒簡徒一舉而剋。始於是日。遂啟漢東。蕭繹往在江陵主。梁稱制。外通表奏陰有異圖。心跡之間未盡臣節。王師薄伐帝實先鋒。誅厥放命繼其絕祀。有齊末云凶徒孔熾。連山巨防艱危萬里。晉水之陽是其心腹。於是鳴夔秉鉞假道北隣。皮服欽風煙隨霧集。懸兵萬里直指參墟。左縈右拂麻積草靡。雖事未既也而英威大震。齊人因以挫衄。周武賴以成功。尚想王業之勤。遠惟風化之始。率夷狄而制東夏。用偏師而取南國。豈徒湯征葛伯周伐崇峻而已哉">基積德累功福流後嗣。[19]俾朕虛薄君臨區有。追仰神猷事冥真寂。降生下土權變不常。用輪王之兵。[20]申至仁之意。百戰百勝為行十善。故以干戈之器。已類香華。玄黃之野。久同淨國。思欲崇樹寶剎經始伽藍。增長福因微副幽旨。昔夏因治水尚且銘山。周曰巡遊有因勒石。帝王紀事由來尚矣。其襄陽隋郡江陵晉陽。並宜立寺一所建碑頌德。庶使莊嚴寶坊。比虛空而不壞。導揚茂實。同天地而[21]長久。所以每年至國忌日。廢務設齋造像行道。八關懺悔奉資神靈。至八月。又詔曰。門下昔歲周道既衰群兇鼎沸。鄴城之地[22]寔為禍始。或驅逼良善。或同惡相[23]濟。興言震悼日久逾深。永念群生蹈兵刃之苦。有懷至道興度脫之業。物我同觀愚智俱愍。思建福田神功祐助。庶望死事之臣。菩提增長。悖逆之侶。從暗入明。並究苦空咸拔生死。鯨鯢之觀。化為微妙之臺。龍蛇之野。永作[[王*梨]【三】【宮】" mod="頗梨=玻[王*梨]【宋】【元】【明】【宮】">1][王*梨]" v150="頗梨"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玻[王*梨]" v070="玻[王*梨]" v030="玻[王*梨]">頗梨之鏡。無邊有性盡入法門。可於相州戰地建伽藍一所立碑紀事。又民犯法處盡之人率為營齋。房曰。夫有國有征肇自上古。未見戰場之所[2]起立僧坊。死事之臣追為建福。決一人罪十奏乃行。其非大士應生金輪託降。祐含識於死傷之際。安庶類於擾攘之間。孰能若是。所以為善相繼天下普頒。猶恐黎民懲惡未改將漸風化。開皇三年降旨云。好生惡殺王政之本。佛道垂教善業可憑。稟氣含靈唯命為重。宜勸勵天下同心救護。其京城及諸州官立寺之所。每年正月五月九月。恒起八日至十五日。當寺行道。其行道之日遠近民庶。凡是有生之類。悉不得殺。至四年又旨。周武之時[3]悉滅佛法。凡諸形像悉遣除之。號令一行多皆毀壞。其金銅等或時為官物。如有[4]見存。並可付隨近寺觀安置。不得[5]轉有損傷。於時木石之像。皆將別用。有司亦存意知則移安。公寺私家遣迎供養。所以興心厝意皆崇福基。布令吐言必懷善誘。至十一年。又詔曰。門下如來設教義存平等。菩薩用心本無差別。故能津梁庶品濟[6]渡群生。朕位在人王紹隆三寶。永言至理弘闡大乘。諸法豁然體無彼我。況於福業乃有公私。自今已後凡是營建功德。普天之內混同施造。隨其意願勿生分別。庶一切法門同歸不二。十方世界俱至菩提。而日就月將營新稍廣。但憶先惟往[7]修舊未周。復代含識重懺悔云。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姓名。敬白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一切諸法一切諸大賢聖僧。仰惟如來慈悲弘道垂教。救拔塵境濟[]渡含生。斷邪惡之源。開仁善之路。自朝及野咸所依憑。屬周代亂常侮蔑聖跡。塔[8]宇毀廢經像淪亡。無隔華夷掃地悉盡。致使愚者無以導惛迷。智者無以尋靈聖。弟子往藉三寶因緣。今膺千年昌運。作民父母思[9]拯黎元。重顯尊容再崇神化。頹基毀跡更事莊嚴。廢像遺經悉令雕撰。雖誠心懇到猶恐未周。故重勤求[10]令得顯出。而沈頓積年污毀非處。如此之事事由弟子。今於三寶前[11]至心發露懺悔。周室除滅之時。自上及下。或因公禁或起私情。毀像殘經慢僧破寺。如此之人罪實深重。今於三寶前悉為發露懺悔。敬施一切毀廢經像絹十二萬匹。皇后又敬施絹十二萬匹。王公已下爰至黔黎。又[12]人敬施錢[13]百萬。願一切諸佛一切諸法一切諸大賢聖僧。為作證明。受弟子懺悔。于時臺宮主將省府官僚諸寺僧尼縣州佐史并京城宿老等並相勸率。再日設齋奉慶經像。日十萬人。寺別使。香湯浴像。至十五年。以諸僧尼時有過失。內律佛制不許俗看。遂有司依大小乘眾經正文諸有禁約沙門語處。悉令錄出。並各事別。題本經名。為此十卷獎導出家。斯實大行菩薩國王。降意慇懃受佛遺囑。憐愍黎庶恐溺三[14]塗。慈普既弘化流無外致。今年五月群鹿來馴仁壽宮門。既奉明詔躍還山[15]藪。百官表賀。至六月詔曰。朕比臨朝聽政。乃有群鹿來遊。馴[[牛*(憂-心+必)]【宋】【宮】">16][牛*(憂-心+必)]" v030="[牛*(憂-心+必)]">擾宮門前後非一。逼近人眾安然不驚。但往經[17]罹亂年世久遠。聖人之法敗絕不行。習俗生常專事殺害。朕自受靈命撫臨天下。遵行聖教務存愛育。由王公等用心助朕宣揚聖法。所以山野之鹿今遂來馴。官人等但以至誠化導民俗自可。編戶之人皆為君子。宜存心仁善副此休祥。房曰。[18]夫宮門守衛兵仗肅嚴。行人遠觀猶懷畏懼。而山鹿野獸近狎弗驚者。良有以也。何但化沾行葦澤及[蜫【三】【宮】" mod="昆=蜫【宋】【元】【明】【宮】">19]蜫" v150="昆"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蜫" v070="蜫" v030="蜫">昆虫而已哉。[20]夫鹿生虫見樹影動尚耳驚。況視槊仗[21]乃入不怖。故[22]膺聖化將欲表明。先致野虫心安隱耳。大智論云。人無殺心眾生依附。涅槃經云。時有獵師追逐一鴿。是鴿惶怖至舍利弗影。猶故[23]戰慄。[24]至如來影身心安隱恐怖即除。此則仁壽宮門。譬同佛影。大品經云。佛說般若。盲者得視。聾者能聽。者能言。此則巡歷[25]太山。譬同般若。勝天王經云。轉輪聖王出世則七寶常見。藍[26]田之山舊稱產玉。近代曠絕書史弗聞。開皇已來出玉非一。又太府寺是國寶淵。碇二十餘自變為玉。仁壽山所國之神[27]靈。其山[磵=澗【三】【宮】" mod="磵=澗【宋】【元】【明】【宮】">28]磵"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澗" v070="澗" v030="澗">石復變為玉。地不愛寶。此則同於輪王相也。而晏子云。橘生江北[29]化為枳。今大興長安率栽橘樹。況由來無華草藥木。人難名記今並自形。諸此靈休章表[30]備有。具左右史言事備刊。謹略要祥以明福應。庶奉法式釋種。感君王慈育化焉。

huiqian 2009-10-13 17:53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三(大乘錄入藏目)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0109a07] 大乘錄者。菩薩藏也。教而明佛。則成道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生不滅常住凝然。量等虛空形同實際。略而談法。則是方等十二部經。八萬四千微妙奧典。甚深祕密種種法門。位而論人。則有十地及三十心。備歷四生遍遊六道。猴鹿馬蠕動蜎飛。無識不形無趣不受。煩惱則有五住地[4]惑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所行則四攝六度三十七助菩提。萬德齊修二諦並習。利他損己無悔心。所受則三歸十善八萬律儀。悉皆奉持。乃至成佛濟流如象渡水。遊衢車駕大牛洽潤。譬若大根承露。猶如大葉憩息。則止大涅槃城諸。如此文皆大乘也。自從後漢迄我大隋。其間譯經凡十六代。所出之典。諸大小乘。或處經同緣人致別。或[5]是世異而人出同。或止一翻或復重譯。無問人撰傳錄集[6]記。但是一言讚述三寶。語誠鄙野意在光揚。疑妄偽真註解論記。依括群目稷稗皆存。合彼金沙為其錄體。可謂蘭艾共篋龍蛇未分者焉。故斯大乘菩薩入藏。唯緘經戒及阿毘曇。譬海雖寬弗栖屍柩。況圓淵採捕棄收珠。荊嶺[斲=斵【三】【宮】" mod="斲=斵【宋】【元】【明】【宮】">7]斵" v150="斲"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斵" v070="斵" v030="斵">磨拾玉捐石。解瑁之文甲。脫犀象之角牙。集群白於眾狐。摘藻羽於翡翠者也。今此藏目唯取有譯失譯單名。自餘重翻同本別出。舉一多卷編[8]以為頭。其外二三具注於下。情樂誦讀任從所抄。[9]簡擇集疑悉除偽妄。合有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依眾錄判附此大乘。未覿經身猶懷惟咎。庶後[10]敏達賢智共同[[竺-二+扇]【宋】【宮】">11][竺-二+扇]" v030="[竺-二+扇]">扇簸糠乎。
[0109b07] 大乘修多羅有譯一 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0109b08] 大乘修多羅失譯二 二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
[0109b09] 大乘毘尼有譯三 一十九部(四十卷)
[0109b10] 大乘毘尼失譯四 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0109b11] 大乘阿毘曇有譯五 四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
[0109b12] 大乘阿毘曇失譯六 二部(七卷)
大乘修多羅有[12]譯第一 [13]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0109b15]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
[0109b16] 大方等大集經六十卷
[0109b17]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
[0109b1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四十卷
[0109b19]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14]二十卷
[0109b20]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十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廣略殊)
[0109b21] 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
[0109b22] 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 般泥洹經二十卷
[0109b23] 菩薩瓔珞經十四卷
[0109b24] 菩薩見實三昧經十四卷 賢劫經十三[15]卷
[0109b25] 賢劫三昧經十卷 新賢劫經十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09b27] 佛名經十二卷 大灌頂經十二卷
[0109b28]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 華手經十[16]一卷
[0109c01] 十住斷結經十卷 閑居經十卷
[0109c02] 大悲分陀利經八卷[17](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ver="030 150 ">(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09c03] 正法華經十卷 妙法蓮華經八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09c05] 入楞伽經十卷 楞伽阿跋多羅經四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09c07]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新道行經十卷
[0109c08] 新小品經七卷 須菩提品經七卷
[0109c09] 明度無極經六卷(上五經同本別譯異名)
[0109c10] 菩薩地持經十卷
[0109c11]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十卷[*](上二經同本別譯[18]異名)
[0109c12] 諸佛護念經十卷 大阿育王經十卷(或無大字)
[0109c13] 觀佛三昧經[19]八卷 大薩遮尼乾子經八卷
[0109c14] 菩薩行方便境界經三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09c15] 六度集經八卷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
[0109c16] 大乘寶雲經八卷 密金剛力士經八卷
[0109c17] 金光明經八卷 海意經七卷
[0109c18]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 法集經六卷
[0109c19]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六卷
[0109c20] 不退轉法輪經四卷 阿惟越致遮經四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09c22]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
[0109c23] 思益梵天[20]所問經四卷
[0109c24] 持心梵天所問經四卷(上三經[21]同本別譯異名)
[0109c25] 念佛三昧經六卷(或五卷) 大雲經六卷(一名大方等無相經。或五卷)
[0109c27] 賢護菩薩經六卷 菩薩處胎經五卷
[0109c28] 長安品經五卷(亦名摩訶羅經) 大悲比丘經五卷
[0110a01] 深密解脫經五卷 吳品經五卷
[0110a02] 寶頂經五卷 如來恩智不思議經五卷
[0110a03] 菩薩本緣集經四卷
[0110a04] 大方等陀羅尼經四卷
[0110a05] 央掘魔羅經四卷
[0110a06] 聖善住天子所問經四卷
[0110a07] 如幻三昧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a08]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 僧伽吒經四卷
[0110a09] 海龍王經四卷 新海龍王經四卷(上二經同本別譯)
[0110a10]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
[0110a11] [1]伅真陀羅所問經三卷(或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a12] 持世經四卷(一名法印經) 持人菩薩所問經三卷(上[2]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a14] 弘道廣顯三昧經四卷
[0110a15] 阿耨達龍王經二卷[3](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ver="030 150 ">(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a16] 普超三昧經四卷 阿闍世王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a18]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
[0110a19]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三卷(或二卷)
[0110a20] 菩薩藏經三卷 雜經三卷
[0110a21]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 四童子經[4]三卷
[0110a22] 僧伽羅剎集經三卷 諸法本無經三卷
[0110a23]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三卷
[0110a24] 等集眾德三昧經三卷(或[5]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a25] 毘摩羅詰經三卷(或云淨名經凡四譯)
[0110a26] 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 淨度三昧經二卷
[0110a27] 瓔珞本業經二卷
[0110a28]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諸佛境界經二卷
[0110b01] 中陰經二卷 大法鼓經二卷
[0110b02] 諸佛要集經二卷
[0110b03]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
[0110b04] [6]濡首菩薩無[7]上清淨分衛經二卷[8](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經)" ver="010 150 ">(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經)
[0110b06] 孛本經二卷 大乘同性經二[9]卷
[0110b07] 諸法無行經二卷
[0110b08] 佛國經二卷(一名佛剎菩薩學成經或一卷)
[0110b09] 般舟三昧經二卷
[0110b10] 迦葉經二卷 無上依經二卷
[0110b11] 未曾有因緣經二卷 須真天子經二卷
[0110b12] 須真天子問四事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b13] 寶如來三昧經二卷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b15] 大乘方便經二卷
[0110b16]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b17] 大方廣寶篋經二卷
[0110b18]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b19] 自在王經二卷 奮迅王問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b21]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二卷
[0110b22]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b23] 超日明三昧經二卷 超日明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b25] 順權方便經二卷(一名轉女身方便經)
[0110b26] 隨權女經二卷 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b28] 孔雀王陀羅尼經二卷
[0110c01] 孔雀王雜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c02]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阿彌陀經二卷
[0110c03] 無量壽經二卷(上[10]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首楞嚴經二卷
[0110c04] 勇伏定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c05]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 德護長者經二卷
[0110c06] 蓮華面經二卷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
[0110c07]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 月上女經二卷
[0110c08] 善思童子經二卷(一名維摩兒經)
[0110c09] 大乘頂王經[11]二卷
[0110c10]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c11] 移識經二卷 道行般若經二卷
[0110c12] 譬喻王經二卷 發覺淨心經二卷
[0110c13] 法鏡經二卷 郁伽長者所問經二卷
[0110c14] 郁伽羅越問菩薩經二卷(上[12]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0c15]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凡三譯)
[0110c16] 猛施道地經一卷(亦直云猛施經)
[0110c17] 太子須大拏經一卷 太子慕魄經一卷
[0110c18] 金色王經一卷 無憂王經一卷
[0110c19] 摩訶摩耶經一卷 阿闍[13]貰女經一卷
[0110c20] 大淨法門經一卷
[0110c21]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一卷
[0110c22]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或無菩薩字)
[0110c23] 金益長者子經一卷 梵女守意經一卷
[0110c24] 差摩[14]波帝受記經一卷
[0110c25] 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亦名如來自誓三昧經)
[0110c26] 月明菩薩經一卷(亦名日明童子經)
[0110c27] 滅十方冥經一卷 [15]那維摩[16]詰經一卷
[0110c28] 離垢蓋經一卷 道行經一卷
[0111a01] 菩薩十住經一卷
[0111a02] 第一義五相略集經一卷 心明經一卷
[0111a03] 文殊師利發願偈經[1]一卷 慧明經一卷
[0111a04] 孛經抄集一卷 光味三昧經一卷
[0111a05] 十四意止經一卷(亦名菩薩十四意止經)
[0111a06] 月燈三昧經一卷(亦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亦名[2]建慧三昧經)
[0111a07] 思惟要略經一卷 嚴淨定經一卷(亦名序世經)
[0111a08]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一卷(亦名無思議孩童菩薩經)
[0111a09] 尊勝菩薩入無量門陀羅尼經一卷
[0111a10]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一卷(亦名問署經)
[0111a11] 佛說德光太子經一卷(亦名賴吒問[3]光德太子經)
[0111a12] 幻士仁賢經一卷 寶施女經一卷[4](亦名須摩提法律經)" ver="010 150 ">(亦名須摩提法律經)
[0111a14] 三密底耶經一卷 施燈功德經一卷[5](亦名燃燈經)" ver="010 030 150 ">(亦名燃燈經)
[0111a16] 菩薩訶色欲經一卷 人本欲生經一卷
[0111a17] 佛醫經一卷 人所從來經一卷
[0111a18] 佛從上所行[6]世偈經一卷
[0111a19] 不增不減經一卷 眾祐經一卷
[0111a20] 無量壽觀經一卷
[0111a21]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
[0111a22]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0111a23] 分別業報略集經一卷 觀世音觀經一卷
[0111a24] 請觀世音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一卷
[0111a25] 觀世音懺悔除罪經一卷
[0111a26]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一卷
[0111a27] 無[7]涯際持法門經一卷
[0111a28]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正恭敬經一卷(亦名威德陀羅尼中說經亦名恭敬師經再譯)
[0111b02] 惟明二十偈經一卷 鹿母經一卷
[0111b03] 鹿子經一卷 除恐災患經一卷
[0111b04] 法沒盡經一卷(亦名空寂菩薩所問經) 八吉祥經一卷
[0111b05] 小法沒盡經一卷 十二門大方等經一卷
[0111b06] [8]溫室洗浴眾僧經一卷
[0111b07] [9]四不可思經一[10]卷 諸德福田經一卷(亦直云福田經)
[0111b09] 過去佛分衛經一卷 出家功德經一卷
[0111b10] 成具光明定意經一卷[11](再譯)" ver="030 150 ">(再譯)
[0111b1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12]三譯)
[0111b12] 須賴菩薩經一卷(亦直云須賴經再譯)
[0111b13]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亦名佛藏[13]方等經再譯)
[0111b14] 無量壽佛經一卷[14](再譯)" ver="080 150 ">(再譯)
[0111b15] 光世音大勢至受決經一卷(亦名觀世音菩薩受記經再譯)
[0111b16] 普門品經一卷(再出) 老女人經一卷(亦名老母經亦名老母六英經再[15]譯)
[0111b18]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一卷
[0111b19] 轉有經一卷[16](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ver="030 150 ">(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無所悕望經一卷
[0111b20] 象步經一卷 象腋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1b21] 大乘要慧經一卷 彌勒菩薩所問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1b23]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卷
[0111b24] 菩提無行經一卷 伽耶山頂經一卷
[0111b25] 象頭精舍經一卷(上四經[17]同本別譯異名)
[0111b26]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 諸法勇王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1c01] [18]慧印三昧經一卷 [19]慧三昧經一卷
[0111c02] 如來智印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1c03] 決定[20]總經一卷 謗佛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1c04] 睒本經一卷 睒子經一卷
[0111c05] 孝子睒經一卷 菩薩睒經一卷
[0111c06] 佛說睒經一卷(上五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1c07] 乳光[21]佛經一[22]卷 犢子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1c08]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 大寶積經一卷
[0111c09] 摩訶衍寶嚴經一卷(上三經同[23]本別譯異名)
[0111c10] 無畏德女經一卷
[0111c11] 阿闍世王女阿術達經一卷
[0111c12] 阿闍世王女無憂施經一卷([24]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1c13] 十二因緣經一卷 貝多樹下思惟經一卷
[0111c14] 聞城十二因緣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1c15] 龍施菩薩本起經一卷 龍施女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1c17] 了本生死經一卷 異了本生死經一卷
[0111c18] 稻[芉=竿【元】">25]芉">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1c19]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
[0111c20] 菩薩十地經一卷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1c22] 觀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0111c23]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虛空藏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1c25] 長者子制經一卷 制經一卷
[0111c26] 逝童子經一卷 菩薩逝經一卷
[0111c27] 逝經一卷(上五經同本別譯異名) 離垢施女經一卷
[0111c28] 無垢施菩薩分別經一卷
[0112a01] 得無垢女應辯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2a02] 彌勒成佛經一卷 彌勒受決經一卷
[0112a03] 彌勒下生經一卷
[0112a04] 彌勒當來生經一卷([1]已上四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2a05] 月光童子經一卷 月明童子經一卷
[0112a06] 申日經一卷 申日兜本經一卷
[0112a07] 失越經一卷(上五經同本別譯異名) 轉女身經一卷
[0112a08] 無垢賢女經一卷 腹中女聽經一卷
[0112a09] 胎藏經一卷 不莊校女經一卷(上五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2a10] 無量門微密持經一卷
[0112a11]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
[0112a12] 阿難目佉尼訶離陀羅尼經一卷
[0112a13] 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
[0112a14]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上五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2a15] 業報差別經一卷
[0112a16]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牢固女經一卷
[0112a17] 百佛名經一卷 一向出[2]生菩薩經一卷
[0112a18] 大威燈仙人問疑經一卷
[0112a19] 文殊尸利行經一卷 八佛名號經一卷
[0112a20] 希有校量功德經一卷
[0112a21] 如來方便善巧經一卷
[0112a22] 不空索觀世音心經一卷
[0112a23] 十二佛名神除障滅罪經一卷
[0112a24]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
[0112a25]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 商主天子問經一卷
[0112a26] 出生菩提經一卷
大乘修多羅失譯錄第二 二百三十四部 四百[3]一卷
[0112a29] 出要經二十卷 阿惟越致轉經十八卷
[0112b01] 摩訶衍經十四卷] cf.【麗】">[經>卷] 大忍辱經十卷
[0112b02] 佛名經十卷 雜集十卷
[0112b03] 行道經[4]十卷 方廣十輪經七卷
[0112b04] 大方便報恩經七卷 梵王請問經五卷
[0112b05] 三昧王經五卷 佛本行經五卷
[0112b06] 佛從兜率降中陰經四卷
[0112b07] 魔王請問經四卷 七佛經四卷
[0112b08] 佛名經三卷 大梵天王請轉法輪經三卷
[0112b09] 釋提桓因所問經三卷
[0112b10] 大方廣如來性起經三卷
[0112b11] 菩薩本行經三卷
[0112b12] 法華光瑞菩薩現壽經三卷
[0112b13]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三卷
[0112b14] 大通方廣經三卷(世注為疑)
[0112b15] 優婆夷淨行經[5]二卷(亦云淨行經)
[0112b16] 不思議功德經二卷(亦云功德經)
[0112b17] 大吉義經二卷
[0112b18] 九十五種道雜類神經二卷
[0112b19] 菩薩夢經二卷 諸經佛名經二卷
[0112b20] [6]濡首菩薩經二卷 十方佛名經二卷
[0112b21] 文殊[7]問經二卷 哀泣經二卷
[0112b22]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
[0112b23] 伅真陀羅所問寶如來經二卷
[0112b24] 深斷連經二卷 弘道經二卷
[0112b25] 菩薩名經二卷 梵天請佛千首經二卷
[0112b26] 諸經菩薩名二卷 密跡力士經二卷
[0112b27] 無明羅剎喻集經二卷 阿那含經二卷
[0112b28] 雜譬喻經二卷 毘羅三昧經二卷
[0112c01] 像法決疑經二卷 初波羅耀經二[8]卷
[0112c02] 善王皇帝經二卷([9]世注為疑)
[0112c03] 虛空藏菩薩問持[10]經幾福經一卷
[0112c04]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一卷
[0112c05] 度諸佛境界光嚴經一卷
[0112c06] 善臂菩薩所問經一卷
[0112c07] 菩薩修行經一卷(亦名威勢長者問觀身行經)
[0112c08] 大本藏經一卷 無端底總持經一卷
[0112c09]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一卷
[0112c10] 菩薩本行經一卷
[0112c11] 一切施主所行檀波羅蜜經一卷
[0112c12] 賢首菩薩二百問經一卷
[0112c13] 受十善戒經一卷 文殊觀經一卷
[0112c14] 頻婆娑羅王[11]詣佛供養經一卷
[0112c15] 菩薩宿緣經一卷 大意經一卷
[0112c16] 內藏大方等經一卷
[0112c17] 天王太子辟羅經一卷 太子法慧經一卷
[0112c18] [12]是光太子經一卷 長者法志妻經一卷
[0112c19] 法志女經一卷
[0112c20]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一卷
[0112c21]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一卷
[0112c22] 觀世音所說行法經一卷
[0112c23] 師子月佛本生經一卷
[0112c24] 功德莊嚴王八萬四千歲請佛經一卷
[0112c25] 持身菩薩經一卷(亦直云持身經)
[0112c26] 金剛女菩薩經一卷 善意菩薩經一卷
[0112c27] 法華三昧經一卷 佛寶三昧經一卷
[0112c28] 金剛三昧經一卷
[0112c29]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一卷
[0113a01]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問法身經一卷
[0113a02] 文殊師利權變三昧經一卷(亦直云權變經)
[0113a03] 賓頭盧為王說法經一卷 彌勒經一卷
[0113a04] [1]十佛因緣經一卷 八部佛名經一卷
[0113a05] 八吉祥神經一卷 八陽經一卷
[0113a06] 十吉祥經一卷 賢首經一卷(亦名賢首夫人經)
[0113a07] [2]小安般三昧經一卷 [3]小阿闍世經一卷
[0113a08] 小須賴經一卷 甚深大迴向經一卷
[0113a09] 四無畏經一卷
[0113a10] 菩薩十漚經一卷(亦直云十漚經)
[0113a11] 賢者五福德經一卷 六法行經一卷
[0113a12] 菩薩常行經一卷 菩薩等行經一卷
[0113a13] 善[4]德經一卷 阿陀三昧經一卷
[0113a14] 阿多三昧經一卷
[0113a15] 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一卷
[0113a16] 佛印三昧經一卷 百寶三昧經一卷
[0113a17] 藥師璃光佛經一卷
[0113a18] 長者音悅經一卷([5]一名長者音悅不蘭迦葉經[6]一名音悅經)
[0113a19] 提謂經一卷 十思惟經一卷
[0113a20] 分別六情經一卷 阿質國王經一卷
[0113a21] 三昧王三昧經一卷
[0113a22] 八菩薩四弘誓經一卷
[0113a23] 大光[7]明菩薩百四十八願經一卷
[0113a24] 墮迦羅問菩薩經一卷
[0113a25] 大悲觀世音經一卷 菩薩諸苦行經一卷
[0113a26] 瑞應觀世音經一卷
[0113a27] 功德寶光菩薩問護持經一卷
[0113a28] 自在王菩薩問如來境界經一卷
[0113b01] 目佉經一卷 薩羅經一[8]卷
[0113b02] 菩薩道地經一卷
[0113b03] 等入法嚴經一卷(亦直云法嚴經)
[0113b04] 方等決經一卷 [9]大行六波羅蜜經一卷
[0113b05] 讚七佛偈經一卷
[0113b06] 慈仁問八十種好經一卷
[0113b07] 阿彌陀佛偈一卷
[0113b08] 後出阿彌陀佛偈一卷([10]上二經同本別譯廣略[11]異)
[0113b09] 阿彌陀鼓音聲陀羅尼經一卷
[0113b10] 阿難見水光瑞經一卷
[0113b11] 迦旃延偈經一卷(一名迦旃延[12]說法沒盡偈百二十章)
[0113b12] [13]雜華經一卷 五百偈經一卷
[0113b13] 三乘經一卷 前世三轉經一卷
[0113b14] 銀色女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3b15] 太子[[尸@(帥-(白-日))])+護【聖】" mod="(刷)+護【宋】【元】【明】【宮】,([尸@(帥-(白-日))])+護【聖】">14][尸@(帥-(白-日))]護">護經一卷 和休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3b16]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一卷
[0113b17] 金剛祕密[15]善門陀羅尼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3b18] 阿闍世王受決經一卷
[0113b19] 採蓮違王上佛受決經一卷([16]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3b20]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一卷
[0113b21] 華積陀羅尼經一卷
[0113b22] 華聚陀羅[17]尼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3b23] 定行三昧經一卷
[0113b24] 佛[18]遺定行經一卷(一名摩訶目連所問經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3b25] 隨願往生經一卷
[0113b26] 惟無三昧經一卷(一名惟務三昧經)
[0113b27] 清淨法行經一卷
[0113c01] 龍種尊佛國變化經一卷
[0113c02] 四事解脫經一卷
[0113c03] 四事解脫度人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3c04] 定慧普遍國土神通菩薩經一卷
[0113c05] 觀世音十大願經一卷
[0113c06] 觀世音三昧經一卷
[0113c07] 大乘蓮華馬頭羅剎經一卷 陰馬藏經一卷
[0113c08] 陰馬藏光明經一卷
[0113c09] 身[19]土國王所問治國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3c10] 空淨三昧經一卷(一名空靜大感應經)
[0113c11] 般若得經一卷 三世三千佛名經一卷
[0113c12] 三千佛名經一卷 十方佛名功德經一卷
[0113c13] 現在十方佛名經一卷
[0113c14] 千五百佛名經一卷 千佛名經一卷
[0113c15] 現在千佛名經一卷 過去千佛名經一卷
[0113c16] 當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一卷
[0113c17] 南方佛名經一卷 賢劫五百佛名經一卷
[0113c18] 五百七十佛名經一卷
[0113c19] 龍樹勸發諸王要偈經一卷
[0113c20] 百七十佛名經一卷 雜譬喻經一卷
[0113c21] 同號[20]佛經一卷
[0113c22] 六菩薩名亦當誦持經一卷
[0113c23] 摩訶神經一卷 大總持神經一卷
[0113c24] 思益神經一卷 十方佛神經一卷
[0113c25] 七佛所結麻油述經一卷
[0113c26] 七佛神經一卷
[0113c27] 降魔神經一卷
[0113c28] 華積陀羅尼神經一卷
[0113c29] 威德陀羅尼神經一卷
[0114a01] 陀羅尼句經一卷
[0114a02] 集法悅捨苦陀羅] cf.【麗】">[難>羅]尼經一卷
[0114a03] 隣鉢呪經一卷
[0114a04] 諸天王所說陀羅尼經一卷
[0114a05] 四天王神經一卷
[0114a06] 金剛十二使經一卷 請金剛經一卷
[0114a07] 金剛隨意所樂一切皆得經一卷
[0114a08] 金剛如所願一切勝經一卷
[0114a09] 金剛結界經一卷
[0114a10] 金剛小心除滅諸怨經一卷
[0114a11] 金剛請夢經一卷
[0114a12] 大神母結誓經一卷
[0114a13] 護諸比丘經一卷
[0114a14] 十二因緣結縷神經一卷
[0114a15] 伊洹法願經一卷
[0114a16] 六字大陀羅尼經一[呪字)【三】" mod="卷+(或加呪字)【宋】【元】【明】">1]呪字" v150="卷" ver="050 070 080 150 " v050="卷或加呪字" v070="卷或加呪字">卷
[0114a17] 移山神經一卷 和摩結神經一卷
[0114a18] 解日厄神經一卷 六神名神經一卷
[0114a19] 六字神經一卷 幻師跋陀神經一卷
[0114a20] 幻師[2]波陀經一卷
[0114a21] 摩尼羅亶神經一卷
[0114a22] 檀持羅麻油述神經一卷
[0114a23] 麻油述神經一卷
[0114a24] 摩尼羅亶神案經一卷
[0114a25] 醫王惟婁延神經一卷(一名阿難所問醫王惟婁延經)
[0114a26] 龍王水浴經一卷
[0114a27] 十八龍王神經一卷
[0114a28] 請雨止雨神經一卷
[0114a29] [3]嚫水神經一卷 水經一卷
[0114b01] 土經一卷 藥經一卷
[0114b02] 毒經一卷 血氣神經一卷(一云取血[呪經)【元】【明】">4]呪經" v150="氣" ver="070 080 150 " v070="氣呪經">氣)
[0114b03] 時氣經一卷 小兒經一卷
[0114b04] 齲齒經一卷(一[5]云虫齒一云齒)
[0114b05] 齒痛經一卷 牙痛經一卷
[0114b06] 牙疼經一卷 眼痛經一卷
[0114b07] 眼赤經一卷 除辟賊害經一卷
[0114b08] 賊經一卷 卒逢賊結帶經一卷
[0114b09] 七佛安宅神經一卷
[0114b10] 五方龍王神經一卷
[0114b11] 三歸五戒神王名經一卷
大乘毘尼有譯錄第三 [6]一十九部 四十卷
[0114b13] 優婆塞戒經[7]十卷 菩薩戒經八卷
[0114b14] 佛藏經[8]四卷 梵網經二卷
[0114b15] 寶梁經二卷 菩薩藏經一卷
[0114b16] 決定毘尼經一卷 佛悔過經一卷
[0114b17] 菩薩悔過經一卷
[0114b18] 文殊師利悔過經一卷(亦名文殊師利五體悔過經)
[0114b19]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亦直云悔過經)
[0114b20] 清淨毘尼方廣經一卷
[0114b21]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
[0114b22] 寂[9]調所問經一卷(上三經同本別[10]譯異名)
[0114b23] 菩薩戒本一卷(再譯有兩[11]本)
[0114b24] 優婆塞戒本一卷
[0114b25] 菩薩戒優婆塞戒壇文合一卷
[0114b26] 三歸及優婆塞二十二[12]戒文一卷(亦名優婆塞戒)
[0114b27] 菩薩齋法一卷(一名正齋一名持齋)
[0114b28] 菩薩戒一[13]卷 菩薩齋經一卷(一名賢首菩薩齋法經)
大乘毘尼失譯錄第四 []一十二部 []一十四
[0114c03] 大方廣三戒經三卷 法律三昧經一卷
[0114c04] 菩薩內戒經一卷
[0114c05] 阿惟越致菩薩戒經一卷
[0114c06] 三曼陀陀羅菩薩經一卷
[0114c07] 菩薩波羅提木叉經一卷
[0114c08] 陀悔過經一卷 菩薩受齋經一卷
[0114c09] 淨業障經一卷 在家菩薩戒一卷
[0114c10] 在家律儀一卷
[0114c11] 優婆塞優婆夷離欲具行二十二戒一卷
大乘阿毘曇有譯錄第五 四十九部 二百三十八卷
[0114c14] 大智度經論一百卷
[0114c15] 攝大乘釋論十五卷(亦十二卷。真諦再譯致有廣略)
[0114c16] 十地經論十二卷
[0114c17] 十住毘婆沙經論十二卷
[0114c18]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十卷 大莊嚴論十卷
[0114c19] 菩薩善戒經十卷 菩薩地經十卷
[0114c20] 菩薩地持論八卷(上三經論同本別譯異名)
[0114c21] 寶積經論四卷 佛性論四卷
[0114c22] 中論四卷 寶性論四卷
[0114c23] 金剛般若經論三卷 僧佉論三卷
[0114c24] 勝思惟經[14]論三卷 中邊論三卷
[0114c25] 攝大乘本論三卷
[0114c26] 攝大乘本論二卷(上二[15]論同本別譯廣略殊)
[0114c27] 文[16]殊師利問菩提經論二卷(一名伽耶頂經論)
[0114c28] 大丈夫論二卷 佛阿毘曇論二卷
[0114c29] 順中論二卷 百論二卷
[0115a01] 入大乘論二卷 如實論二卷
[0115a02] 涅槃須跋論二卷 優婆塞五學略論二卷
[0115a03] 大涅槃經論一卷 三具足經論一卷
[0115a04] 遺教經論一卷 法華經論一卷
[0115a05] 轉法輪經論一卷
[0115a06] 寶髻菩薩四[1]法論一卷
[0115a07] 無量壽經論一卷 業成就論一卷
[0115a08] 三無性論一卷 十二門論一卷
[0115a09] 方便心論一卷 反質論一卷
[0115a10] 墮負論一卷 求那摩底隨相論一卷
[0115a11] 成就三乘論一卷 十二因緣論一卷
[0115a12] 正說道理論一卷 一輸盧迦論一卷
[0115a13] 寶行王正論一卷 百字論一卷
[0115a14] 意業論一卷 破外道四宗論一卷
[0115a15] 破外道涅槃論一卷 唯識論一卷(再譯)
[0115a16] 迴諍論一卷 大乘起信論一卷
大乘阿毘曇失譯錄第六 [2]二部 七卷
[0115a18] 大乘優波提舍五卷 發菩提心論二卷[3]

huiqian 2009-10-13 17:54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四(小乘錄入藏目)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
[0115a25] 小乘錄者。聲聞藏也。教而辯佛。則王宮誕生襁褓扶持乳哺[9]鞠養。乘羊車而詣學。試[10]伎術而成婚。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四十九年處世說法。年七十九。於雙樹間右而臥入般涅槃。的而論法則是契經。或止九部。或十一部。四含雜藏及以毘曇。談人則名聲聞緣覺四果四向五方七便。剃除鬚髮捨俗出家。局在天人弗該餘趣。煩惱則五蓋十纏九十八使。所行則四聖諦十二因緣。檢攝七支防守三業。所受禁制則三歸十戒二百五十及五百戒。唯盡一形弗通後世。自調身口匪涉利他。入理水之淺深。譬兔馬之浮渡。出街衢之遊戲。駕羊鹿之卑車。洽露潤之少多。若中小之根葉。休疲怠之蘇息憩非真之化城。諸如此文皆小乘也。依四阿含生經出曜賢愚譬喻眾雜契經。或十行五行一紙半紙。首稱如是後唱奉行。諸此派分動成萬卷。世情逐末多競散抄。非唯[11]損功深乖源本。但群錄注。其有流出別生之徒。如觀世音出妙法華。善時鵝王生正法念。今並不載。唯四部律僧尼戒心要略威儀羯磨雜法。世人盡習故備列之。其是經中離析行者。本部既具無假重羅。所益既微所煩處廣。粗計其省。紙出一萬經向二千。今之編收大部別卷。檢非流出者。總有五百二十五部。都合一千七百一十二卷。集為小乘入藏正目。房識淺見狷尋閱多遺。庶傳照法炬明賢。幸[12]供除燼添油也。
[0115b23] 小乘修多羅有譯一
[0115b24] 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
[0115b25] 小乘修多羅失譯二
[0115b26] 三百一十七部四百八十二卷
[0115b27] 小乘毘尼有譯三
[0115b28] 三十九部二百八十五卷
[0115b29] 小乘毘尼失譯四
[0115c01] 三十一部六十七卷
[0115c02] 小乘阿毘曇有譯五
[0115c03] 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
[0115c04] 小乘阿毘曇失譯六
[0115c05] 一十部[13]二十七卷
小乘修多羅有譯錄第一 一百八部 五百二十七卷
[0115c08]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
[0115c09] 中阿含經六十卷(今有六十九經。離出別[14]行)
[0115c10] 增壹阿含經五十卷(今有四十三經。離出別行)
[0115c11] 雜阿含經五十卷(今有一百四十四經。離出別行)
[0115c12] 雜譬喻三百五十首二十五卷
[0115c13]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今有一十八經。離出別行)
[0115c14] 賢愚經一十六卷(今有五經離出別行)
[0115c15] 雜寶藏經一十卷 雜譬喻經一十卷
[0115c16] 普曜經八卷(或六卷今有十二經別行)
[0115c17] 蜀普曜經六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5c18] 撰集百緣經七卷 修行經七卷(今有十四經別行)
[0115c19] 修行道地經六卷(上[15]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5c20] 法句喻本末集經六卷(或五卷)
[0115c21] 生經五卷(今有五十經別行) 禪法要經五卷(或[16]三卷)
[0115c22] 百喻集經四卷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
[0115c23] 太子本起瑞應經二卷
[0115c24] 修行本起經二卷(上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5c25] 禪祕要經三卷 陰持入經二卷
[0115c26] 中[17]起本經二卷 四阿含慕抄二卷
[0115c27] 達[18]磨多羅禪經二卷
[0116a01] 舊雜譬喻集經二卷 義足經二卷
[0116a02] 法句集經二卷 毘耶娑問經二卷
[0116a03] 大道地經二卷 賈客經二卷
[0116a04] 大安般經二卷 小本起經二卷
[0116a05] 禪法要解[1]經二卷
[0116a06] 阿蘭若習禪法經二卷
[0116a07] 坐禪三昧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6a08] 不淨觀禪經修行方便二卷
[0116a09] 摩登伽經二卷 舍頭諫經一卷
[0116a10] 太子二十八宿經一卷
[0116a11] 虎耳意經一卷(上四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6a12] 本相猗致經一卷
[0116a13] 緣本致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雜藏經一卷
[0116a14] 鬼問目連經一卷 餓鬼報應經一卷
[0116a15] 目連說餓鬼因緣經一卷(上四經同[2]本別譯異名)
[0116a16]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卷
[0116a17] 阿難分別經一卷
[0116a18] 弟子慢為耆域述經一卷
[0116a19] 分別經一卷(上四經同本別譯異名) [3]大十二門經一卷
[0116a20] 四十二章經一卷[4](再譯)" ver="030 050 070 080 150 ">(再譯) 小十二門經一卷
[0116a21] 百六十品經一卷 十二遊經一卷
[0116a22] 治禪病祕要經一卷 大安般經一卷
[0116a23] 安般守意經一卷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
[0116a24] 般泥洹經一卷 當來變經一卷
[0116a25] 難提迦羅越經一卷 普義經一卷
[0116a26] [[木*奈]=柰【三】【宮】" mod="[木*奈]=柰【宋】【元】【明】【宮】">5][木*奈]"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柰" v070="柰" v030="柰">[木*奈]女耆域經一卷
[0116a27] 淨飯王般涅槃經一卷 沙門果證經一卷
[0116a28] 佛為菩薩五夢經一卷(一名佛五夢經。一名太子五夢經)
[0116b01] 馬王經一卷 請賓頭盧[6]法一卷
[0116b02] 八師經一卷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卷
[0116b03] 四部喻經一卷 三品修行經一卷
[0116b04] 七法經一卷 阿毘曇五法行經一卷
[0116b05] 雁王經一卷 四願經一卷
[0116b06] 雁王五百雁俱經一卷 五法經一卷
[0116b07] [7]誡羅云經一卷
[0116b08] 婦人遇辜經一卷(亦[8]云[9]遇對經)
[0116b09] 給孤獨明德經一卷(亦云給孤獨氏經)
[0116b10] 長者辯意經一卷([10]亦[]云辯意長[11]者所問經)
[0116b11] 胞胎受身經一卷(亦[]云胞胎經) 四自侵經一卷
[0116b12] 釋六十二見經一卷
[0116b13] 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一卷
[0116b14] 七女本經一卷(亦[12]直云七女經) 大迦葉本經一卷
[0116b15] 阿難四事經一卷 所欲致患經一卷
[0116b16] 法受塵經一卷 禪行法想經一卷
[0116b17] [13]誡王經一卷 摩訶目連本經一卷
[0116b18] 四天王經一卷 貧女為王夫人經一卷
[0116b19] 五福施經一卷 [14]優多羅經一卷(亦[15]云優多羅母經)
[0116b20] 鏡面王經一卷 應供法行經一卷
[0116b21] 摩[16]訶王經一卷 察微王經一卷
[0116b22] 阿闍世王問五逆罪經一卷(亦直云阿闍[17]世經或無罪字)
[0116b23] 阿難念彌經一卷 居士請僧福田經一卷
[0116b24] 觀行不移四事經一卷 廬夷經一卷
[0116b25] 廅羅王經一卷 檀若經一卷
[0116b26] 梵皇經一卷
[0116b27] 龍王兄弟陀[18]暹邏誡王經一卷
[0116b28] 五蓋疑結失行經一卷
[0116b29] 小郁伽經一卷
[0116c01] 舍利弗目連遊諸國經一卷(亦直云遊諸四衢經)
[0116c02] 目連上淨居天經一卷 解無常經一卷
[0116c03] 城喻經一卷 耆闍崛山解經一卷
小乘修多羅失譯錄第二 三百一十六部 四百八十二卷
[0116c06] 雜譬喻經八十卷 法句譬喻經三十八卷
[0116c07] 別譯雜阿含經二十卷 雜數經二十卷
[0116c08] 那先譬喻經四卷 長阿含經三卷
[0116c09] 興起行經二卷(一名十緣經) 十二因緣經二卷
[0116c10] 太子試藝本起經二卷
[0116c11] 善信神經二卷 善信女經二卷
[0116c12] 那先比丘經二卷(或一卷) 難提釋經[19]一卷
[0116c13] 無垢優婆夷問經一卷
[0116c14] 造立形像福報經一卷 [20]法常住經一卷
[0116c15] [21](亦云作佛形像經)"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懈怠耕者經一卷" v070="懈怠耕者經一卷" v030="懈怠耕者經一卷">優填王經一卷([22]亦云作佛形像經)
[0116c16] [23]懈怠耕者經一卷[24](亦云作佛形像經)" ver="030 050 070 080 150 ">(亦云作佛形像經)
[0116c17] 阿難得道經一卷
[0116c18] 阿難七夢經一[25]卷 阿難般泥洹經一卷
[0116c19] 舍利弗目連泥洹經一卷
[0116c20] 佛入涅槃金剛力士哀戀經一卷
[0116c21] 迦葉赴佛涅槃經一卷(一名佛般涅槃迦葉赴佛經)
[0116c22] 佛滅度後棺[26]斂葬送經一卷(一名比丘師經或云師比丘經)
[0116c23] 灌佛經一卷
[0116c24] 摩訶剎頭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6c25] 羅[27]云忍經一卷(亦云忍辱經)
[0116c26] 五十五法[28]誡經一卷(一名行經) 八法行經一卷
[0116c27] 給孤獨四姓家問應受施經一卷
[0116c28] 憂墮羅迦葉經一卷 出家因緣經一卷
[0117a01] 弟子本行經一卷 三品弟子經一卷(一名弟子學有三輩經)
[0117a03] 四部本文經一卷 四輩經一卷
[0117a04]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一卷
[0117a05] 見正經一卷(一名生死變識經) 長者賢首經一卷
[0117a06] [1]賢者手力經一卷
[0117a07] 荷鵰阿那含經一卷(一名[2]呵調阿那含[3]經)
[0117a08] 十二賢者經一卷(一名十二賢經)
[0117a09] 有賢者法經一卷
[0117a10] 五無反復經一卷(亦[4]名有反復經)
[0117a11] 四婦因緣經一卷
[0117a12] 五百婆羅門問有無經一卷
[0117a13] 黑氏梵志經一卷 道德果證經一卷
[0117a14] [5]發意向正經一卷
[0117a15] 曉所諍不解[6]經者經一卷
[0117a16] 阿含正行經一卷([7]亦[]云正意經)
[0117a17] 沙門分衛見怪異經一卷
[0117a18] 摩訶遮曷遊經一卷
[0117a19] 五恐怖世經一卷[8](一名大厥彌經)" ver="030 050 070 080 150 ">(一名大厥彌經)
[0117a20] 摩訶厥彌難問經一卷(一名大厥彌經)
[0117a21] 大魚事經一卷 心情心識經一卷
[0117a22] 失道得道經一卷 頞多和多[9]耆經一卷
[0117a23] 外道誘質多長者經一卷
[0117a24] 梵摩難國王經一卷
[0117a25] 佛為阿支羅迦葉說自[10]他[11]作[12]苦經一卷
[0117a26]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一卷 中心經一卷
[0117a27] 魔試佛經一卷
[0117a28] 龍王兄弟經一卷(一名降龍王經一名難龍王經)
[0117b01] 外道仙尼說度經一卷
[0117b02] 沙曷比丘功德經一卷
[0117b03] 佛為年少婆羅門說知善不善經一卷
[0117b04] 佛為拘羅長者說根熟經一卷
[0117b05] 奇異道家難問住處經一[13]卷
[0117b06] 佛說外道深染說離欲經一卷
[0117b07] 須摩提長者經一卷 長者難提經一卷
[0117b08] 十二品生死經一卷 年少王經一卷
[0117b09] 諫王經一卷(亦云大小諫王經) 末羅王經一卷
[0117b10] 羅提[14]坻王經一卷(亦云羅提狎王經)
[0117b11] 摩達國王經一卷 普達王經一卷
[0117b12] [15]揵陀國王經一卷 天王下作經一卷
[0117b13] 堅心正意經一卷(亦直云堅意經)
[0117b14] 佛大僧大經一卷 耶祇經一卷
[0117b15] 十二頭陀經一卷(一名沙門頭陀經)
[0117b16] 子經一卷 錫杖經一卷
[0117b17] 栴檀樹經一卷 [16]奇異道家難問法本經一卷 貧窮老公經一卷[17](或無公字)" ver="030 050 070 080 150 ">(或無公字)
[0117b19] 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一卷
[0117b20] 越難經一卷(或作曰字) 旃陀越國王經一卷
[0117b21] 自愛不自愛經一卷(亦直云自愛經) 無上處經一卷
[0117b22] 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一卷
[0117b23] 勒苦泥犁經一卷(亦直云泥犁經)
[0117b24] 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一卷
[0117b25] 僧護因緣經一卷 護淨經一卷
[0117b26] 時非時經一卷([18]亦云時經) [19]讓德經一卷
[0117b27] 始造浴佛時經一卷 度梵志經一卷
[0117b28] 新歲經一卷(一名[惒羅【三】【宮】" mod="直進學=婆惒羅【宋】【元】【明】【宮】">20]惒羅" v150="直進學"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婆惒羅" v070="婆惒羅" v030="婆惒羅">直進學經) 惟流王經一卷(亦[21]直云惟留經)
[0117c01] 未曾有經一卷 諸大地獄果報經一卷
[0117c02] 罪業報應經一卷 三小劫經一卷
[0117c03] 勸進學道經一卷(亦直云進學經) 觀身九道經一卷
[0117c04] 八總持經一卷 禪思滿足經一卷
[0117c05] 八正八邪經一卷 大蛇譬喻經一卷
[0117c06] 說阿難持戒經一卷(亦云阿難受持經)
[0117c07] 阿難問何因緣持戒見世間貧[22]示現道貧經一卷 鬼子母經一卷
[0117c09] 十善十惡經一卷(亦[23]云貧富善惡所起經)
[0117c10] 惟婁王師子湩譬喻經一卷
[0117c11] 調達經一卷(亦[]名調達喻經)
[0117c12] 摩訶[24]健陀經一卷(亦名盡信比丘經)
[0117c13] 目連問經一卷
[0117c14] 摩訶[25]目連與佛[26]角能經一卷
[0117c15] 舍利弗歎度女人經一卷
[0117c16] 樹提伽經一卷 墮迦經一卷
[0117c17] 五王經一卷 解慧微妙經一卷
[0117c18] 八大人覺章經一卷 五方便經一卷
[0117c19] 弟子死復生經一卷 須多羅入胎經一卷
[0117c20] 墮落優婆塞經一卷
[0117c21] 羅漢迦留陀夷經一卷
[0117c22] 羅漢遇瓶沙王經一卷 二十八天經一卷
[0117c23] 為壽盡天子說法經一卷(亦云命盡天子經)
[0117c24] 阿鳩留經一卷 庾伽三摩斯經一卷
[0117c25] 阿闍世王問瞋恨從何生經一卷
[0117c26] 韋提希子月夜問夫人經一卷
[0117c27] 愛欲聲經一卷(亦云[27]愛欲一聲經)
[0117c28] 說善惡道經一卷 度世護身經一卷
[0118a01] [1]瓜甲取土經一卷[2](一名瓜頭土經。一名瓜甲擎土譬經)" ver="030 150 ">(一名[]瓜頭土經。一名[]瓜甲擎土譬經)
[0118a02] 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一卷
[0118a03] 墮釋迦牧牛經一卷 佛本行經一卷
[0118a04] [3]自見自知為知為能盡結經一卷
[0118a05] 有四求經一卷 便賢者坑經一卷([4]坑或作旃字)
[0118a06] 兩比丘得割經一卷 所非汝所經一卷
[0118a07] 道德舍利日經一卷
[0118a08] 舍利日在王舍國經一卷
[0118a09] 獨居思惟自念[5]止經一卷
[0118a10] 問所明種經一卷
[0118a11] 欲從本相有經一卷(亦云欲從本經)
[0118a12] 獨坐思惟意中生念經一卷
[0118a13] 如是有諸比丘經一卷
[0118a14] 比丘所求色經一卷 色為非常念經一卷
[0118a15] 色比丘念本起經一卷
[0118a16] 比丘一法相續經一卷 善惡意經一卷
[0118a17] 有二力本經一卷 有三力經一卷
[0118a18] 有四力經一卷 有五力經一卷
[0118a19] 道有比丘經一卷 不聞者類相聚經一卷
[0118a20] 無上釋為故世在人中經一卷
[0118a21] 身為無有反復經一卷
[0118a22] 師子畜生王經一卷
[0118a23] 阿須倫子婆羅門經一卷
[0118a24] 婆羅門子名不侵經一卷
[0118a25] 生聞婆羅門經一卷[6](亦名生門梵志經)" ver="030 150 ">(亦[]名生門梵志經)
[0118a26] 有[[阿-可+桑]【三】【宮】" mod="陸=[阿-可+桑]【宋】【元】【明】【宮】">7][阿-可+桑]" v150="陸"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阿-可+桑]" v070="[阿-可+桑]" v030="[阿-可+桑]">陸竭經一卷 署杜乘婆羅門經一卷
[0118a27] 佛在拘薩[8]羅國經一卷
[0118a28] 佛在優[9]填國經一卷
[0118a29] 是時自梵守經一卷
[0118b01] 婆羅門不信重經一卷
[0118b02] 佛告舍[10]曰經一卷
[0118b03] 說人[11]自說人骨不知腐經一卷
[0118b04] 栴檀調佛經一卷 惡人經一卷
[0118b05] 難提和難經一卷(亦云難提和羅經)
[0118b06] 四姓長者難經一卷(亦云四姓長者經) [12]析佛經一卷
[0118b07] 阿難等各第一經一卷([13]一[14]名阿難迦葉舍利弗等各說第[15]一)
[0118b08] 理家難經一卷 迦留多王經一卷
[0118b09] 梵志闍孫經一卷 波達王經一卷
[0118b10] 悲心[16]悒悒經一卷 趣度世道經一卷
[0118b11] 薩和達王經一卷 癡注經一卷
[0118b12] 和達經一卷 分八舍利經一卷
[0118b13] 悉曇慕經一卷 呿沙經一卷
[0118b14] [17]告法驗經一卷 瓶沙王經一卷
[0118b15] 有無經一卷
[0118b16] 須耶越國貧人經一卷(一名須耶越[18]國貧人[19]賃[20]剔頭經)
[0118b17] 坏喻經一卷 妖怪經一卷
[0118b18] 阿般計泥洹經一卷[21](一名周射計泥洹經)" ver="030 150 ">(一名周射計泥洹經)
[0118b19] 四非常經一卷 五失蓋經一卷
[0118b20] 要真經一卷 本無經一卷
[0118b21] 十五德經一卷 父母因緣經一卷
[0118b22] 金輪王經一卷 慧行經一卷
[0118b23] 未生怨經一卷 內外無為經一卷
[0118b24] 道淨經一卷 七事本末經一卷(一名七事行本經)
[0118b25] 耆域四[22]術經一卷 五蓋離疑經一卷
[0118b26] 太子智止經一卷 苦相經一卷
[0118b27] 須佛得度經一卷 由經一卷
[0118b28] 分然洹國迦羅越經一卷
[0118c01] 義決法事經一卷 漚七言禪利經一卷
[0118c02] 三失蓋經一卷
[0118c03] 王舍城靈鷲山要[23]直經[24]一卷
[0118c04] 思道經一卷 佛在竹園經一卷
[0118c05] 法為人經一卷 道意經一卷
[0118c06] 陀賢王經一卷 阿夷比丘經一卷
[0118c07] 比丘三事經一卷 五母子經一卷
[0118c08] 沙彌羅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8c09] [25]玉耶經一卷(一名長者詣佛說子婦不恭敬經一名七婦經)
[0118c10] 阿[26]漱達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8c11] 灌臘經一卷(一名般泥洹後四輩灌臘經) 盂蘭盆經一卷
[0118c12] 報恩奉盆經一卷(上[27]三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8c13] 摩登女經一卷(一名摩鄧女經一名阿難為蠱道所[28]經)
[0118c14] 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一卷(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0118c15] [29]道地中要語章經一卷
[0118c16] [30]安般行道經一卷 道德章經一卷
[0118c17] 佛本記經一卷 口傳劫起盡經一卷
[0118c18] 父子因緣經一卷 盧至長者經一卷
[0118c19] 燈指因緣經一卷
[0118c20] 優波斯那優婆夷經一卷
[0118c21] [31]怛尼百句經一卷
[0118c22] 世間珍寶經一卷(一名世間所望珍寶經) 處處經一[32]卷
[0118c23] 十八泥犁經一卷 慢法經一卷
[0118c24] 分明罪福經一卷 地獄經一卷
[0118c25] 衰利經一卷 八方萬物無常經一卷
[0118c26] 六衰事經一卷 弟子事佛吉凶經一卷
[0118c27] 首至問佛十四事經一卷
[0118c28] 孝子報恩經一卷[33](或直云孝子經)" ver="030 150 ">(或直云孝子經) 十八難經一卷
[0119a01] 三毒事經一卷 群生偈經一卷
[0119a02] 十[1]二因緣章經一卷 百八愛經一卷
[0119a03] [2]七[3]漏經一卷 [4]五十二章經一卷
[0119a04] 三界人天身量及壽經一卷
[0119a05] 天地象經一卷(亦名諸天經) 度量天地經一卷
[0119a06] 略說禪要句經一卷 法觀經一卷
[0119a07] [5]止寺中經一卷 禪法經一卷
[0119a08] 阿那律念復生經一卷
[0119a09] 阿那律七念章經一卷 禪數經一卷
[0119a10] 治禪鬼魅不安經一卷
[0119a11]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一卷 小道地經一卷
[0119a12] 數息事經一卷 深[6]息知身偈經一卷
[0119a13] 禪經[7]偈一卷 內身觀章經一卷
[0119a14] 數練意章經一卷 受食思惟經一卷
[0119a15] 內禪波羅蜜經一卷 十二門禪經一卷
[0119a16] 形疾三品風經一卷 佛治意經一卷
[0119a17] 佛治身經一卷 身相經一卷
[0119a18] 禪要訶欲品經一卷 明識諦觀經一卷
[0119a19] 五苦章句經一卷 五濁經一卷
[0119a20] 胸有[8]卍字經一卷 法滅盡經一卷
[0119a21] 貧女難陀經一卷
[0119a22] 定行三昧經一卷(一名摩目連問經)
[0119a23] 五龍悔過護法經一卷(一名空[9]慧悔過經[10]亦[]名五龍悔過經)
[0119a24] 最妙勝定經一卷 相國阿羅呵經一卷
[0119a25] 救護身命濟人病苦厄經一卷
[0119a26] 阿秋那三昧經一卷 鑄金像經一卷
[0119a27] 四身經一卷。
小乘毘尼有譯錄第三
[0119a28]  三十九部 二百八十五卷
[0119a29] 十誦律六十一卷
[0119b01] 十誦律五十九卷(上二[11]律同梵文別譯[12]誦名異)
[0119b02] 四分律六十卷 摩訶僧祇律四十卷
[0119b03] 五分律三十卷 [13]解脫律二十二卷
[0119b04] 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 鼻奈耶十卷
[0119b05] 摩德勒伽十卷 遺教法律三昧經二卷
[0119b06] 十誦律釋雜事問二卷
[0119b07] 決正諸部毘尼二卷
[0119b08] 十誦僧尼要事羯磨二卷
[0119b09] 雜問律事二卷
[0119b10] 佛臨般涅槃略說遺教誡經一卷
[0119b11] 十誦僧戒本一[14]卷
[0119b12] 十誦羯磨雜事并[15]要一卷
[0119b13] 僧祇比丘戒本一卷
[0119b14] 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
[0119b15] 僧祇雜羯磨法一卷 四分僧戒本一卷
[0119b16] 四分尼戒本一卷 四分雜羯磨一卷
[0119b17] 五分僧戒本一卷 五分尼戒本一卷
[0119b18] 五分羯磨法一卷 解脫戒本一卷
[0119b19] 沙彌威儀一卷 三品悔過法一卷
[0119b20] 誡具經一卷 優婆塞五戒相一卷
[0119b21] 經律分異記一卷
[0119b22] 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異一卷
[0119b23] 三乘無當律一卷 比丘諸禁律一卷
[0119b24] 四部律所明輕重物名一卷
[0119b25] 比丘戒本所出本末一卷 諸律解一卷
[0119b26] 二百五十戒經一卷 衣服制法一卷
[0119b27] [*]揵稚法一卷
小乘毘尼失譯錄第四 三十一部 六十七卷
[0119b29] [16]毘尼母八卷
[0119c01] [17]出律儀要二十二卷
[0119c02]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八卷
[0119c03] 大比丘威儀經一卷
[0119c04] 大愛道比丘尼經二卷
[0119c05] 摩訶比丘經一卷(亦云真偽沙門經)
[0119c06] 迦葉禁戒經一卷 舍利弗問經一卷
[0119c07] 優波離問經一卷 應行律經一卷
[0119c08] 戒消災經一卷
[0119c09] 犯戒罪報輕重經一卷(亦直云犯罪經)
[0119c10] 大沙門羯磨一卷
[0119c11] 大戒經一卷 比丘波羅提木叉一卷
[0119c12] 異出比丘威儀經一卷 沙彌威儀經一卷
[0119c13] 沙彌尼十戒經一卷 沙彌離戒經一卷
[0119c14] 沙彌離威儀經一卷
[0119c15] 五部威儀所服經一卷 威儀經一卷
[0119c16] 優婆塞五戒經一卷 優婆塞五法經一卷
[0119c17] 優婆塞威儀經一卷 道本五戒經一卷
[0119c18] 六齋八戒經一卷 五戒報應經一卷
[0119c19] 賢者五戒經一卷 賢者威儀經一卷
小乘阿毘曇有譯錄第五 二十一部 三百五十一卷
[0119c22] 阿毘曇毘婆沙一百九卷(或六十卷或八十四[18]卷)
[0119c23] 迦旃延阿毘曇八揵度三十卷
[0119c24] 舍利弗阿毘曇三十[19]卷 成實論二十四卷
[0119c25] 俱舍釋論二十二卷 出曜論[20]一十九[21]卷
[0119c26] 阿毘曇心論十六卷 俱舍論本十六卷
[0119c27] 毘婆沙阿毘曇十四卷
[0119c28] 雜阿毘曇毘婆沙十四[22]卷
[0119c29] 雜阿毘曇心十三卷 阿毘曇心十三卷
[0120a01] 雜心十一卷(上四論同本別譯廣略異) 解脫道論十三卷
[0120a02] 婆須蜜論十卷 立世阿毘曇十[1]卷
[0120a03] 法勝阿毘曇七卷 阿毘曇心五卷
[0120a04] 阿毘曇心四卷(上二論同本別譯廣略異) 四諦論四卷
[0120a05] 三法度論三卷(再譯) 金七十論二卷
[0120a06] 俱舍論偈一卷 明了論一卷
[0120a07] 遺教論一卷
小乘阿毘曇失譯錄第六 十部 二十七卷
[0120a09] 眾事分阿毘曇十二卷 三彌底論四卷
[0120a10] [2]甘露味阿毘曇二卷 [3]分別功德論三卷
[0120a11] 辟支佛因緣論一卷 六足阿毘曇一卷
[0120a12] 十六無漏心解一卷 十報法三統略一卷
[0120a13] 斷十二因緣解一卷 旨解一卷

huiqian 2009-10-13 17:56
 
歷代三寶記卷第十五
上開皇三寶錄表
[0120a20] 臣房言。臣聞有功於國史錄其勳。有政於民碑傳其德。況如來大聖化洽無窮而不垂美。百王流芳千載者也。臣竊尋覽。自漢魏[8]已來代有翻譯。而錄目星散經多失源。世罕綴修時致間絕。緣此佛以正法付囑國王。是知教興寄在帝主。伏惟陛下應運[9]秉圖。受如來[10]記。紹輪王業。統閻浮提。愍世間昏開慧日照。廣緝經像大啟伽藍。闡解脫之門。導天人之路。建善舟濟拔蒼生。斯實曠古一代盛歟。豈臣庸微[11]輕敢妄述。但昔毀廢臣在染衣。今日興隆還參法侶。時事所接頗預見聞。因[12]綱歷世佛法緣起。始自姬周莊[13]王甲午佛誕西域後漢明皇永平丁卯經度東歲。迄今開皇太歲丁巳。歷一千二百[14]七十四載。其間靈瑞帝主名僧代別。顯彰名開皇三寶錄。凡十五卷。庶法無隱冀經有弘。不任下情惶悚戰懼。輕冒奉表上錄以聞。伏願天慈垂神降省謹言。
開皇三寶錄總目序
開皇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大興善寺翻經學士臣成都費長房上
[0120b12] 竊惟三寶所資四生[18]蒙潤而世有興毀。致人自昇沈。興則福業恒感天堂輪王人主。毀則罪報常受地獄餓鬼畜生。論益物深無過於法。何者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故勝天王般若經云。若供養法即供養佛。是知法教津流乃傳萬代。佛僧開導[19]止利一時。故賢劫之興千佛同其化。脩短之壽四聖異其年。雖復住世延促有殊。取其宣揚弘法無別。莫不煎熬愛海濟含識以趣涅槃。鏨鑿慢山度蒼生以會般若。然般若玄寂。非因聲難以通。聲必託形。不藉相無由顯。所以境稱忍剎。總百億之須彌。世號娑婆。統三千之國土。區分三界五濁之穢土沙。形別六道二乘之鄙羊鹿。大聖慈愍俯降迦毘。丈六金容應王宮之裏。三十二相炳太子之身。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四十九載處在世間。假以言音方便演暢。無染之法金口自宣。一音敷揚萬類各解。機緣匪一教有塵沙。阿難總持[20]渧無遺失。譬別器水瀉之異瓶。雙樹入般涅槃。迦葉王城結集。一千羅漢迭察迭書。著之葉皮布乎天竺。五百中國各共奉持。十六大王皆同擁護。後漢之始方屆脂那。帝世交參十有六代。翻彼域語作此方言。相承迄今五百餘祀。古舊二錄條目殘亡。士行道安創維其缺。爾來間有祖述不同。各紀一方互存所見。三隅致隔故多失疑。又齊周陳並皆翻譯。弗刊錄目靡所遵承。兼值毀焚絕無依據。賴我皇帝維地柱天。澄靜二儀廓清六合。庭來萬國化攝九州。異出遺文莫不皆萃。臣幸有遇屬此休時。忝預譯經稟受佛語。執筆暇隙寢食敢忘。十餘年來。詢訪舊老。搜討方獲。雖粗緝綴猶慮未周。廣[21]究博尋求敬俟來[22]俊。今[23]之所撰集。略准三書以為指南。顯茲三寶。佛生年瑞依周夜明。經度時祥承漢宵夢。僧之元始城塹棟梁。毘贊光輝崇於慧。其外傍採隱居歷年國[24]志典墳僧祐集記諸史傳等僅數十家。[25]擿彼翠[26]零成斯紀翮。扇之千載風於百王。共秉智炬之光。照時昏暗。同傳法流之潤。洽世燋枯。闡我皇猷導開厥始。昔結集之首。並指在[27]某國城。今宣譯之功。理須各宗時代。故此錄體率舉號。稱為漢魏吳及大隋錄也。失譯疑偽。依舊注之人。以年為先。經隨大而次。有重列者。猶約世分總其華[28]戎。黑白道俗合有一百九十七人。都所出經律戒論傳。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位而分之為十五軸。一卷總目。兩卷入藏。三卷帝年。九卷代錄。代錄編鑒經翻譯之少多。帝年張知佛在世之遐邇。入藏別識教小大之淺深。昔姬潛之鼎出現。彰漢室之將隆。近周毀之法重興。顯大隋之永泰。佛日再照。起自大興之初。經論冥歸。發乎開皇之始。事扶理契。合此會昌。述紀所由。因斯而作。所以外題稱曰開皇三寶錄云。其卷內甄為歷代紀。
[0121a07] 開皇三寶[1]紀卷第一  帝年上周秦
[0121a08] 合二十六主四百八十[2]一年
[0121a09] 周 莊王 十五年(今[]止取六年入紀[3]九年佛生)
[0121a10] 僖王 五年
[0121a11] 惠王 二十五年
[0121a12] 襄王 三十三年
[0121a13] [4]傾王 六年
[0121a14] 匡王 六年(四年佛入涅槃)
[0121a15] 定王 二十一年
[0121a16] 簡王 十四年
[0121a17] 靈王 二十七年
[0121a18] 景王 二十五年
[0121a19] 敬王 [5]四十三年(二十六年。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寶塔)
[0121a20] 元王 八年
[0121a21] [6]真定王 [7]二十八年
[0121a22] 孝王 十五年
[0121a23] 威[8]列王 二十四年
[0121a24] 元安王 二十六年
[0121a25] 夷[]列王 七年
[0121a26] 顯聖王 四十八年
[0121a27] 順靜王 六年
[0121a28] 王 五十九年
[0121a29] 秦 昭襄王 五年
[0121b01] 孝文王 一年
[0121b02] 莊襄王 [9]三年
[0121b03] 始皇帝 三十七年
[0121b04] 二世皇帝 [10]三年
[0121b05] 始皇帝子 四十六[11]日
[0121b06] 開皇三寶錄卷第二(帝年前漢次新後漢)
[0121b07] 合二十六主四百[12]一十四年
[0121b08] (前漢) 高帝 十二年(都長安)
[0121b09] 惠帝 七年
[0121b10] 呂后攝 八年
[0121b11] 文帝 二十三年
[0121b12] 景帝 十六年
[0121b13] 武帝 五十四年
[0121b14] 昭帝 十三年
[0121b15] 宣帝 二十五年
[0121b16] 元帝 十六年
[0121b17] 成帝 二十六年
[0121b18] 哀帝 六年
[0121b19] 平帝 五年
[0121b20] 新 王莽 十七年[13](治長安)" ver="030 150 ">(治長安)
[0121b21] 更始帝 二年[14](亦長安)" ver="030 150 ">(亦長安)
[0121b22] (後漢) 光武帝 二十三年(都[15]雒陽)
[0121b23] 明帝 十八年(十年譯經)
[0121b24] 章帝 十三年
[0121b25] 和帝 十七年
[0121b26] 殤帝 一年
[0121b27] 安帝 十九年
[0121b28] 順帝 十九年
[0121b29] 沖帝 一年
[0121c01] 質帝 一年
[0121c02] 桓帝 二十一年
[0121c03] 靈帝 二十[16]二年
[0121c04] 獻帝 三十年
[0121c05] 開皇三寶錄卷第三(帝年下魏晉宋齊梁周大隋)
[0121c06] 合四十五主三百八十一年
[0121c07] 魏 文帝 七年(都雒陽)
[0121c08] 明帝 十三年
[0121c09] 齊王 十四年
[0121c10] 高貴鄉公 六年
[0121c11] 元帝 五年
[0121c12] (西晉) 武帝 二十六年(都雒陽)
[0121c13] 惠帝 十六年
[0121c14] 懷帝 六年
[0121c15] 愍帝 四年(都長安)
[0121c16] (東晉)元帝 六年(都建康)
[0121c17] 明帝 三年
[0121c18] 成帝 十七年
[0121c19] 康帝 二年
[0121c20] 穆帝 十七年
[0121c21] 哀帝 四年
[0121c22] 海西公 五年
[0121c23] 簡文帝 二年
[0121c24] 孝武帝 二十四年
[0121c25] 安帝 二十二年
[0121c26] 恭帝 一年
[0121c27] 宋 武帝 三年(都建康)
[0121c28] 前廢帝 一年
[0121c29] 文帝 三十年
[0122a01] 孝武帝 九年
[0122a02] 中廢帝 一年
[0122a03] 明帝 八年
[0122a04] 後廢帝 五年
[0122a05] 順帝 二年
[0122a06] 齊 高帝 五年(都建康)
[0122a07] 武帝 十年
[0122a08] 廢帝 半年
[0122a09] 新安王 半年
[0122a10] 明帝 四年
[0122a11] 東昏侯 二年
[0122a12] 南康王 一年
[0122a13] 梁 武帝 四十八年(都建康)
[0122a14] 簡文帝 二年
[0122a15] 孝元帝 四年(都江陵)
[0122a16] (西魏) 齊王 二年(都長安)
[0122a17] 周 略陽王 二年(都長安)
[0122a18] 明帝 三年
[0122a19] 武帝 十八年
[0122a20] 宣帝 [1]二年
[0122a21] 靜帝 [2]十年
[0122a22] (大隋) 開皇來 十七年(都大興)
[0122a23] 開皇三寶錄卷第四(譯經後漢)總一十[3]二人
[0122a24] 合[4]三百五十九部([5]五百七十五卷)
[0122a25] (後漢)沙門迦葉摩騰 一部(一卷經)
[0122a26] 沙門竺法蘭 五部([6]十[7]六卷經)
[0122a27] 沙門安世高 一百七十六部([8]一百九十七卷經律)
[0122a28] 沙門支婁迦讖 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經)
[0122b01] 優婆塞都尉安玄 二部(三卷經)
[0122b02] 沙門竺[9]佛朔 二部(三卷經)
[0122b03] 沙門支曜 十一部(十二卷經)
[0122b04] 沙門康巨 一部(一卷經)
[0122b05] 清信士嚴佛調 七部(十卷經)
[0122b06] 沙門康孟詳 六部(九卷經)
[0122b07] 沙門釋曇果 一部(二卷經)
[0122b08] 沙門竺大力 一部(二卷經)
[0122b09] 諸失譯經 一百[10]二十五部([11]二百五十九卷經)
[0122b10] 開皇三寶錄卷第五(譯經魏吳)總道俗[12]一十人
[0122b11] 合[]三百[13]七十一部。[14]五百六卷
[0122b12] 魏沙門曇柯迦羅 一部(一卷[15]戒)
[0122b13] 沙門康僧鎧 二部(四卷經)
[0122b14] 沙門曇帝 一部(一卷羯磨)
[0122b15] 沙門白延 六部(八卷經)
[0122b16] 沙門支彊梁接 一部(六卷經)
[0122b17] 沙門安法賢 二部(五卷經)
[0122b18] 吳沙門維祇難 二部(六卷經)
[0122b19] 沙門竺律炎 三部(三卷經)
[0122b20] 優婆塞支謙 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經)
[0122b21] 沙門康僧會 一十四部(二十九卷經及注)
[0122b22] 諸失譯經 一百[16]一十部(二百[17]九十一卷經)
[0122b23] 開皇三寶錄卷第六(譯經西晉)總道俗一十三人
[0122b24] 合四百五[18]十部。七百一十七卷
[0122b25] (西晉)沙門竺法護 二百[19]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經戒)
[0122c01] 沙門梁婁至 一部(一卷經)
[0122c02] 沙門安法欽 五部(一十二卷經)
[0122c03] 沙門[20]無羅叉 一部(二十卷經)
[0122c04] 清信士聶承遠 三部(四卷經)
[0122c05] 沙門竺叔蘭 [21]二部(五卷經)
[0122c06] 承遠子清信士道真 五十四部(六十六卷經及目錄)
[0122c07] 沙門白法祖 二十三部(二十五卷經)
[0122c08] 沙門釋法立 四部(十三卷經)
[0122c09] 優婆塞衛士度 一部(二卷經)
[0122c10] 沙門支敏度 二部(十三卷經)
[0122c11] 沙門釋法炬 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經)
[0122c12] 沙門支法度 四部(五卷經)
[0122c13] 諸[22]失譯經 八部(一十五卷[呪)【三】【宮】" mod="經+(呪)【宋】【元】【明】【宮】">23]呪" v150="經"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經呪" v070="經呪" v030="經呪">經)
[0122c14] 開皇三寶錄卷第七(譯經東晉)總道俗二十七人
[0122c15] 合二百六十[24]七部。五百[25]六十四卷
[0122c16] (東晉)沙門帛尸梨蜜多羅 三部(十一卷經[呪〕-【宮】">26]呪" ver="030 150 ">)
[0122c17] 沙門支道根 二部(七卷經)
[0122c18] 沙門康法邃 一部([27]七卷經)
[0122c19] 沙門竺曇無蘭 一百一十部(一百一十二卷經戒)
[0122c20] 沙門康道和 一部(三卷經)
[0122c21] 沙門迦留陀伽 一部(一卷經)
[0122c22] 沙門僧伽提婆 五部(一百一十七卷經論)
[0122c23] 沙門卑摩羅叉 二部(五卷律雜事)
[0122c24] 沙門曇摩 一部(二卷律要)
[0122c25] 沙門佛馱跋陀羅 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經戒論)
[0123a01] 沙門釋法顯 六部(二十四卷經戒論傳)
[0123a02] 沙門祇多蜜 二十五部(四十六卷經)
[0123a03] 外國居士竺難提 [1]二部(三卷經)
[0123a04] 沙門釋法力 一部(一卷經)
[0123a05] 沙門釋嵩公 三部(三卷經)
[0123a06] 沙門釋退公 一部(一卷經)
[0123a07] 沙門釋法勇 一部(一卷經)
[0123a08] 沙門釋慧遠 十四部([2]二十五卷論讚)
[0123a09] 沙門釋僧敷 一部(一卷論)
[0123a10] 沙門釋曇詵 二部(六卷注論)
[0123a11] 沙門支道林 七部(七卷論旨歸)
[0123a12] 沙門竺僧度 一部(一卷旨歸)
[0123a13] 沙門釋道祖 四部(四卷目錄)
[0123a14] 沙門支敏度 一部(一卷都錄)
[0123a15] 沙門康法暢 一部(一卷論)
[0123a16] 沙門竺法濟 一部(一卷傳)
[0123a17] 沙門釋曇微 二部(二卷論旨歸)
[0123a18] 諸失譯經 五十三部(五十[3]六卷經)
[0123a19] 開皇三寶錄卷第八(譯經二秦)總一十六人
[0123a20] 合一百[4]六十三部。[5]九百[]一十四卷
[0123a21] ([6]符秦)沙門曇摩持 二部(二卷戒法[7]壇文)
[0123a22] 沙門釋慧常 一部(一卷戒[8]本)
[0123a23] 沙門曇摩蜱 一部(五卷經)
[0123a24] 沙門鳩摩羅佛提 一部(二卷經)
[0123a25] 沙門曇摩難提 [9]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經論集)
[0123b01] 沙門僧伽跋澄 三部(二十[10]七卷經)
[0123b02] 沙門僧伽提婆 三部([11]五十卷阿毘曇等)
[0123b03] 沙門釋道安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經注及解[12]志錄)
[0123b04] (姚秦)沙門竺佛念 [13]一十三部([14]八十六卷經論)
[0123b05] 沙門曇摩耶舍 二部([15]二十三卷經阿毘曇)
[0123b06] 沙門弗若多羅 一部(五十八卷律)
[0123b07] 沙門鳩摩羅什 [16]九十八部([17]四百二十五卷經論[18]傳)
[0123b08] 沙門佛馱耶舍 四部(六十九卷經律戒)
[0123b09] 沙門釋僧叡 一部(一卷經[19]錄目)
[0123b10] 沙門釋僧肇 四部(四卷論)
[0123b11] 沙門釋道恒 一部(一卷論)
[0123b12] 開皇三寶錄卷第九(譯經乞伏西秦沮渠北涼元魏高齊陳氏)總二十[20]七人
[0123b14] 合[21]二百四部([22]九百[]一十[23]七卷)
[0123b15] (乞伏西秦)沙門聖堅 十[24]四部([25]二十一卷經)
[0123b16] 諸失譯經 [26]八部([27]十一卷經)
[0123b17] (沮渠北涼)沙門釋道龔 二部(十二卷經)
[0123b18] 沙門釋法眾 一部(四卷經)
[0123b19] 沙門僧伽陀 一部(二卷經)
[0123b20] 沙門曇摩讖 二十[]四部(一百[28]五十一卷經戒)
[0123b21] 安陽侯沮渠京聲 一部(二卷禪法)
[0123b22] 沙門浮陀跋摩 一部(六十卷阿毘曇)
[0123b23] 沙門釋智猛 一部(二十卷經)
[0123b24] 沙門釋曇覺 一部(十五卷經)
[0123b25] 諸失譯經 五部(一十七卷經佛名)
[0123c01] (元魏北臺)沙門釋曇曜 [29]二部([30]四卷經傳)
[0123c02] 沙門吉迦夜 [31]三部([32]二十五卷經[33]論)
[0123c03] [34](一卷經)" ver="030 150 " v030="沙門曇摩留支三部八卷經">沙門釋曇辯 一部(一卷[35]經)
[0123c04] [36](元魏南京)[37](八卷經)" ver="030 150 " v030="沙門釋曇辯一部一卷經">沙門曇摩留支 三部(八卷經)
[0123c05] [38]沙門菩提留支 三十[39]九部([40]一百二十七卷經論)
[0123c06] [41]沙門釋法場 一部(一卷經)
[0123c07] 沙門釋曇靖 一部(二卷經)
[0123c08] 沙門勒那婆提 [42]六部(二十[43]四卷經論)
[0123c09] 沙門佛陀扇多 [44]十部(十一卷經論)
[0123c10] (元魏鄴都)優婆塞瞿曇般若留支 十[45]五部(八十[]四卷經戒[46]論)
[0123c11] [47](七卷經)"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期城郡太守楊衒之一部五卷寺記清信士李廓一部一卷經錄" v070="期城郡太守楊衒之一部五卷寺記清信士李廓一部一卷經錄" v030="期城郡太守楊衒之一部五卷寺記清信士李廓一部一卷經錄">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 三部(七卷經)
[48](五卷寺記)清信士李廓 一部(一卷經錄)"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三部七卷經" v070="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三部七卷經" v030="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三部七卷經"> [0123c12] 期城郡[49]太守楊衒之 一部([50]五卷寺記)
[0123c13] [51]清信士李廓 一部(一卷經錄)
[0123c14] (高齊)沙門那連提耶舍 七部(五[52]十卷經論)
[0123c15] 優婆塞萬天懿 一部(一卷經)
[0123c16] (陳氏)沙門俱那羅陀 四十[53]五部(二百三十二卷經論[54]疏傳語)
[0123c17]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七卷經)
[0124a01] 沙門須菩提 一部([1]八卷經)
[0124a02]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譯經宋)總二十三人
[0124a03] 合二百一十部。四百九[2]十卷
[0124a04] [3]宋沙門佛陀什 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0124a05] 沙門釋智嚴 一十四部([]二十六卷經)
[0124a06] 沙門釋寶雲 四部([4]一十五卷經)
[0124a07] 沙門釋慧嚴 一部(三十六卷經)
[0124a08] 沙門伊葉波羅 一部(十卷阿毘曇)
[0124a09] 沙門求那跋摩 七部([5]四十八卷經論記)
[0124a10] 沙門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七卷阿毘曇集偈)
[0124a11] 沙門求那跋陀羅 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經集譬喻)
[0124a12] 沙門曇摩蜜多 一[6]十部(一十二卷經)
[0124a13] 沙門良耶舍 二部(二卷經)
[0124a14] 沙門曇無竭 [7]二部(六卷經[8]傳)
[0124a15] 安陽侯沮渠京聲 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經)
[0124a16] 沙門功德直 二部(七卷經)
[0124a17] 沙門釋慧簡 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經)
[0124a18] 沙門釋僧璩 一部(二卷羯磨)
[0124a19] 沙門釋法 三部(三卷戒[9]本羯磨)
[0124a20] 沙門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經)
[0124a21] 沙門釋翔公 一部(二卷經)
[0124a22] 沙門釋道嚴 二部(三卷經)
[0124a23] 沙門釋勇公 四部(四卷經)
[0124a24] 沙門釋法海 二部(二卷經)
[0124b01] 沙門釋先公 一部(一卷經)
[0124b02] 沙門釋道儼 一部(二卷經[10]論)
[0124b03]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一([11]齊梁周釋經)總五十一人
[0124b04] 合一百六十九部。一千三百二十[12]六卷
[0124b05] 齊沙門曇摩伽陀耶舍 一部(一卷經)
[0124b06] 沙門摩訶乘 二部(二卷經律)
[0124b07] 沙門僧伽跋陀羅 一部(一十八卷律)
[0124b08] 沙門釋法意 二部(二卷經)
[0124b09] 沙門求那毘地 三部(十[13]五卷經)
[0124b10] 沙門釋法度 [14]二部(二卷經)
[0124b11] 沙門釋法願 二部(二卷經)
[0124b12] 沙門釋[15]王宗 二部(七卷經及錄目)
[0124b13] 沙門釋曇景 二部(四卷經)
[0124b14] 沙門釋法尼 一部(二卷經)
[0124b15] 沙門釋道政 一部(一卷經)
[0124b16] 沙門釋道備 五部(五卷經偈)
[0124b17]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 一十七部(二百五十九卷經抄)
[0124b18] 常侍庾頡 一部(一卷經)
[0124b19] 沙門釋超度 一部(七卷律例)
[0124b20] 沙門釋法化 一部(一卷經)
[0124b21] 沙門釋法瑗 一部(三卷注經)
[0124b22] 沙門釋慧基 一部(一卷注經)
[0124b23] 文宣王記室王[16]巾 一部([]一十卷僧史)
[0124b24] [17]梁沙門尼僧法 二十[18]一部(三十五卷經)
[0124c01] 沙門釋僧盛 一部(一卷戒法)
[0124c02] 沙門釋妙光 一部(一卷經)
[0124c03] 沙門釋僧祐 一十四部(六十三卷集記傳)
[0124c04] 沙門釋道歡 一部(一卷偈)
[0124c05] 沙門曼陀羅 三部(一十一卷經)
[0124c06] 沙門僧伽婆羅 一十一部(三十八卷經論傳)
[0124c07] 清信士木道賢 一部(一卷經)
[0124c08]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一卷經)
[0124c09] 沙門真諦 一十六部(四十六卷經論疏記)
[0124c10] 沙門釋僧旻 一部(八十八卷經抄)
[0124c11] 沙門釋僧紹 一部(四卷錄目)
[0124c12] 沙門釋寶唱 [19]八部(一百七卷雜錄)
[0124c13] 沙門釋法朗 一部(七十二卷注經)
[0124c14] 沙門釋智藏 一部(八十卷義林)
[0124c15] 武皇帝蕭衍 一部(五十卷注經)
[0124c16] 沙門釋慧令 一部(十二卷經抄)
[0124c17] 沙門釋慧 一部(十四卷僧傳)
[0124c18] 優婆塞袁曇允 一部(二十卷論抄)
[0124c19] 簡文帝蕭[20]網 一部(二百卷法集)
[0124c20] 湘東王文學虞孝敬 一部(三十卷[21]內典博要)
[0124c21] [22]周沙門釋曇顯 二部(二十三卷經要)
[0124c22] 沙門攘那跋陀 一部(一卷論)
[0124c23] 沙門達摩留支 一部([23]二十卷梵天文)
[0124c24] 沙門闍那耶舍 六部(一十七卷經)
[0125a01] 沙門耶舍崛多 三部(八卷經)
[0125a02] 沙門闍那崛多 四部(五卷經)
[0125a03] 沙門釋僧[[益*力]=勔【三】【宮】" mod="[益*力]=勔【宋】【元】【明】【宮】">1]勔" v150="[益*力]"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勔" v070="勔" v030="勔">[益*力] 二部(二卷[2]經)
[0125a04] 沙門釋慧善 一部(八卷論)
[0125a05] 沙門釋忘名 十二部(十二卷論銘傳)
[0125a06] 沙門釋淨藹 一部(十一卷[3]三寶集)
[0125a07] 沙門釋道安 一部(一卷論)
[0125a08]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二(譯經大隋)總一十九人
[0125a09] 合七十五部 四百[4]六十二卷
[0125a10] (大隋)洋川郡守曇法智 一部(一卷經)
[0125a11] 沙門毘尼[5]多留支 二部(二卷經)
[0125a12] 沙門那連提耶舍 八部(二十八卷經)
[0125a13] 沙門釋僧就 一部(六十卷經)
[0125a14] 沙門闍那崛多 三十一部(一百六十五卷經)
[0125a15] 沙門釋法上 三部([6]二十三卷數及論錄)
[0125a16] 沙門釋靈[7]祐 八部(三十卷論記)
[0125a17] 沙門釋[8]信行 二部(三十五卷三階集)
[0125a18] 沙門釋法經 一部(七卷錄目)
[0125a19] 沙門釋寶貴 一部(八卷經)
[0125a20] 沙門釋僧粲 一部(一卷[9]論)
[0125a21] 沙門釋僧琨 一部(三十[10]二卷[11]雜論)
[0125a22] 沙門釋彥琮 六部(九卷論傳錄)
[0125a23] 沙門釋慧影 四部([12]二十七卷智度[13]解及論)
[0125a24] 廣州司馬郭誼 一部(二卷經)
[0125b01] 儒林郎侯君素 一部(十卷傳)
[0125b02] 晉王府祭酒徐同卿 一部([]二卷論)
[0125b03] 翻經學士劉憑 一部(一卷內數術)
[0125b04] 有司撰 一部十卷眾經法[14]式
[0125b05]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三(大乘錄入藏目)[15]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
[0125b07] (大乘)修多羅有譯一 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0125b08] 修多羅失譯二 [16]三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
[0125b09] 毘尼有譯三 一十九部(四十卷)
[0125b10] 毘尼失譯四 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0125b11] 阿毘曇有譯五 四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
[0125b12] 阿毘曇失譯六 二部(七卷)
[0125b13] 開皇三寶錄卷第十四(小[17]乘錄入藏目)[]五百二十五(一千七百一十二卷)
[0125b15] (小乘)修多羅有譯一 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
[0125b16] 修多羅失譯二 三百一十七部(四百八十二卷)
[0125b17] 毘尼有譯三 三十九部(二百八十五卷)
[0125b18] 毘尼失譯四 三十一部(六十七卷)
[0125b19] 阿毘曇有譯五 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
[0125b20] 阿毘曇失譯六 十部(二十七卷)
[0125b21] 右開皇[18]三寶錄[19]一十四卷總目訖([20]此通總[21]目一十五卷。其後十三十四大小乘入藏目錄合)
[0125b23] 一千七十六部。三千二百九十二卷
[0125b24] 眾經別錄二卷(未詳作者似宋時述)
[0125b25] 大乘經錄第一卷上
[0125c01] 總四百三十八部。九百一十四卷。右三百七十部。七百七十九卷
[0125c03] 三乘通教錄二 右五十一部九十七卷
[0125c04] 三乘中大乘錄三 右一十七部。三十八卷
[0125c05] 小乘經錄[22]第四卷下
[0125c06] 總六百五十一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右四百三十六部。六百一十卷
[0125c08] 第五篇[23]目本闕
[0125c09] 大小乘不判錄六 右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四卷
[0125c11] 疑經錄七 右一十七部。二十卷
[0125c12] 律錄八 右一十二部。一百九十五卷
[0125c13] 數錄九 右六部。一百二十一卷
[0125c14] 論錄十 右六部。一百五十二卷
[0125c15] 都兩卷十篇。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六卷
[0125c17] 出三藏集記錄 齊建武年律師僧祐撰
[0125c18] 新集撰出經論錄一 四百二十部(一千八百一卷)
[0125c19] 新集[24]撰出經[25]緣錄二 三十四部([26]二百九十四卷)
[0125c20] 新集序四部律錄三 [27]十四部一百八十卷
[0125c21] 新集安公古異經錄四 九十二部九十二卷
[0125c22] 新集安公失譯經錄五 一百四十一部一百四十六卷
[0125c24] 新集安公涼土異經錄六 五十九部七十九
[0125c26] 新集安公關中異經錄七 二十四部二十四
[0125c28] 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八 一千三百六部一千五百七十卷
[0126a01] 新集抄經錄九 四十六部三百五十二卷
[0126a02] 新集安公疑經錄十 二十六部三十卷
[0126a03] 新集疑經偽撰雜錄十一 二十部二十六
[0126a05] 新集安公注及雜[1]志十二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
[0126a07] 都十二件合二千[2]一百六十二部四千三百二十八卷
[0126a09] 魏世眾經錄目 永熙年舍人李廓撰
[0126a10] 大乘經目錄一 二百一十四部
[0126a11] 大乘論目錄二 二十九部
[0126a12] 大乘經子注目錄三 一十二部
[0126a13] 大乘未譯經論目錄四 [3]三十三部
[0126a14] 小乘經律目錄五 六十九部
[0126a15] 小乘論目錄六 二部
[0126a16] 有目未得經目錄七 一十六部
[0126a17] 非真經目錄八 六十二部
[0126a18] 非真論目錄九 四部
[0126a19] 全非經愚人妄[4]稱目錄十 十一部
[0126a20] 都十件經律論真偽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
[0126a22] 齊世眾經目錄 武平年沙門統法上撰
[0126a23] 雜藏錄一 二百九十一部八百七十四卷
[0126a24] 修多羅錄二 [5]一百七十九部三百三十卷
[0126a25] 毘尼錄三 一十九部(二百五十六卷)
[0126a26] 阿毘曇錄四 五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0126a27] 別錄五 三十七部(七十四卷)
[0126a28] 眾經抄錄六 一百二十七部(一百三十七卷)
[0126b01] 集錄七 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七卷)
[0126b02] 人作錄八 五十一部(一百六卷)
[0126b03] 都八件經律論真偽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十四卷
[0126b05] 梁世眾經目錄 天監十七年沙門寶唱撰
[0126b06] 眾經目錄卷第一(大乘)凡二百六十二部六百七十四卷
[0126b08] 有譯人多卷經一 六十九部(四百六十七卷)
[0126b09] 無譯人多卷經二 五部(一十九卷)
[0126b10] 有譯人一卷經三 九十部(九十卷)
[0126b11] 無譯人一卷經四 九十八部(九十八卷)
[0126b12] 眾經目錄卷第二(小乘)凡二百八十五部四百卷
[0126b13] 有譯人多卷一 一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0126b14] 無譯人多卷二 五部(一十七卷)
[0126b15] 有譯人一卷三 五十部(五十卷)
[0126b16] 無譯人一卷四 二百一十三部(二百一十三卷)
[0126b17] 眾經目錄卷第三 凡三百六十二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
[0126b19] 先異譯經一 四十[6]五部多卷(二百七十九[7]卷)
[0126b20] [8]三十八部一卷(三十八卷)
[0126b21] 禪經二 九部多卷(三十八卷)
[0126b22] 三十一部一卷(三十一卷)
[0126b23] 戒律三 六十八部(二百七十五卷)
[0126b24] 疑經四 六十二部(六十七卷)
[0126b25] 注經五 四十部(二百四十六卷)
[0126b26] 數論六 三十一部(三百六十七卷)
[0126c01] 義記七 三十八部(三百四十一卷)
[0126c02] 眾經目錄卷第四 凡一百二十九部九百八十五卷
[0126c04] 隨事別名一 一十三部(四百一十三卷)
[0126c05] 隨事共名二 三十五部(四百七十卷)
[0126c06] 譬喻三 一十[]五部(三十六卷)
[0126c07] 佛名四 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0126c08] 神五 四十七部(四十七卷)
[0126c09] 總四卷都二十件凡一千四百 [9]三十三部三千七百四十一卷
[0126c11] 大隋眾經目錄 開皇十四年翻經所法[10]經等二十大德撰
[0126c13] 大乘修多羅藏錄一[11](六分)" ver="030 150 ">(六分)合七百八十四部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0126c15] 眾經一譯分 合一百三十三部([12]四百二十一卷)
[0126c16] 眾經異譯分 合一百九十五部(五百三十二卷)
[0126c17] 眾經失譯分 合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七十五卷)
[0126c18] 眾經別生分 合二百[13]二十一部(二百六十四卷)
[0126c19] 眾經疑惑分 合二十一部(三十卷)
[0126c20] 眾經偽妄分 合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0126c21] 小乘修多羅藏錄二(六分)合八百四十二部一千二百一卷
[0126c23] 眾經一譯分 合七十二部(二百九十二卷)
[0126c24] 眾經異譯分 合一百部(二百七十卷)
[0126c25] 眾經失譯分 合二百五十部(二百七十二卷)
[0126c26] 眾經別生分 合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
[0127a01] 眾經疑惑分 合二十九部(三十一卷)
[0127a02] 眾經偽妄分 合五十三部(九十三卷)
[0127a03] 大乘毘尼藏錄三(六分)合五十部八十[1]三卷
[0127a04] 眾律一譯分 合十二部(三十二卷)
[0127a05] 眾律異譯分 合七部(七卷)
[0127a06] 眾律失譯分 合十二部(一十四卷)
[0127a07] 眾律別生分 合十六部(一十六卷)
[0127a08] 眾律疑惑分 合一部(二卷)
[0127a09] 眾律偽妄分 合二部(十一卷)
[0127a10] 小乘毘尼藏錄四(六分)合六十[2]二部三百[3]八十一卷
[0127a12] 眾律一譯分 合一十五部(一百九十八卷)
[0127a13] 眾律異譯分 合八部(一百二十六卷)
[0127a14] 眾律失譯分 合二十九部(三十五卷)
[0127a15] 眾律別生分 合六部(六卷)
[0127a16] 眾律疑惑分 合二部(三卷)
[0127a17] 眾律偽妄分 合三部(三卷)
[0127a18] 大乘阿毘曇藏五(六分)合六十八部二百八十一
[0127a20] 眾論一譯分 合四十二部(二百六卷)
[0127a21] 眾論異譯分 合八部(五十二卷)
[0127a22] 眾論失譯分 合一部(二卷)
[0127a23] 眾論別生分 合[4]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0127a24] 眾論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0127a25] 眾論偽妄分 合一部(一卷)
[0127b01] 小乘阿毘曇藏六(六分)合一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
[0127b03] 眾論一譯分 合一十四部(二百七十六卷)
[0127b04] 眾論異譯分 合八部(六十六卷)
[0127b05] 眾論失譯分 合五部(二十二卷)
[0127b06] 眾論別生分 合八十六部(一百七卷)
[0127b07] 眾論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0127b08] 眾論偽妄分 合[5]二部(十卷)
[0127b09] 佛滅度後抄集錄七(二分)合一百四十四部六百二十七卷
[0127b11] 西域聖賢抄集分 合四十八部(一百一十九卷)
[0127b12] 此方諸德抄集分 合九十六部(五百八卷)
[0127b13] 佛滅度後傳記錄八(二分) 合六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
[0127b15] 西域聖賢傳記分 合一十三部(三十卷)
[0127b16] 此方諸德傳記分 合五十五部(一百五十五卷)
[0127b17] 佛滅度後著述錄九(二分)合一百一十九部一百三十四卷
[0127b19] 西域聖賢著述分 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0127b20] 此方諸德著述分 合一百四部(一百一十五卷)
[0127b21] 右九錄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0127b23] 前六[6]家錄[7]搜尋並見故[8]列諸家體用如右 [9](似是秦時釋利防等所齎來經目錄)"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漢時佛經目錄一卷似是伽葉摩騰創譯四十二章經目即撰錄" v070="漢時佛經目錄一卷似是伽葉摩騰創譯四十二章經目即撰錄" v030="漢時佛經目錄一卷似是伽葉摩騰創譯四十二章經目即撰錄">右錄一卷([10]似是秦時釋利防等所齎來經目錄)
[0127b25] [11](似是伽葉摩騰創譯四十二章經目即撰錄)" ver="030 050 070 080 150 " v050="右錄一卷似是秦時釋利防等所齎來經目錄" v070="右錄一卷似是秦時釋利防等所齎來經目錄" v030="右錄一卷似是秦時釋利防等所齎來經目錄">漢時佛經目錄一卷(似是[12]伽葉摩騰創譯四十二章經[13]目即撰錄)
[0127b26] [士]'>[子>士]…時〕九字-【宋】【元】【明】【宮】*">14](魏時)" ver="030 050 070 080 150 ">朱士行漢錄一卷(魏時)
[0127c01] 舊錄一卷[15](似前漢劉向搜集藏書所見經錄)" ver="030 150 ">(似[16]前漢劉向搜集藏書所見經錄)
[0127c02] 釋道安錄一卷[17](秦時)" ver="030 050 150 ">(秦時) 聶道真錄一卷[18](晉時)" ver="030 050 150 ">(晉時)
[0127c03] 釋僧叡二秦錄一卷[19](後秦)" ver="030 050 150 ">(後秦) 朱士行漢錄一卷(魏時)
[0127c04] 竺道祖眾經錄[20]四卷(魏世吳世晉[21]世雜錄河西偽錄)
[0127c05] 竺法護錄一卷[](晉時)" ver="030 050 150 ">(晉時) 支敏度錄一卷[22](東晉)" ver="030 050 150 ">(東晉)
[0127c06] 又都錄一卷 釋王宗錄二卷[23](前齊世)" ver="030 050 150 ">(前齊世)
[0127c07] 釋弘充錄一卷 釋道慧宋齊錄一卷
[0127c08] 釋道憑錄一卷 釋正度錄一卷
[0127c09] 王車騎錄一卷 始興錄一卷
[0127c10] 廬山錄一卷 趙錄一卷[24](似是趙時未見經致疑姓氏)" ver="030 050 070 080 150 ">(似是趙時未見經致疑姓氏)
[0127c11] 岑號錄一卷 菩提流支錄一卷[25](後魏)" ver="030 150 ">(後魏)
[0127c12] 釋僧紹華林佛殿錄四卷 梁天監十四年[26]沙門[27]釋僧紹撰
[0127c14] 靈裕法師譯經錄一卷 眾經都錄八卷[28](似是總合諸家未詳作者)" ver="030 150 ">(似是總合諸家未詳作者)
[0127c16] 右二十四家錄[29]檢傳記有目。並未嘗見故列之[30]於後。使傳萬世。


查看完整版本: [-- 史传部一   历代三宝纪(15卷)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974547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