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阅读《杂阿含二○九经》有感 --]

佛法实践网 -> 〖杂阿含经 相应部〗 -> 阅读《杂阿含二○九经》有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扫尘除垢 2010-03-20 16:56

阅读《杂阿含二○九经》有感

        当今有不少学佛人,不要说他们不如实了知六种现象集、灭、味、患、离,有可能很多人干脆就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些名词,就跟不用谈要如实了知了。可能也有部分学佛者听说过六根,但至于六根是什么?恐怕就只能是云里雾里了。这样的人,佛陀说:他们是离开了正法、律很远很远,如同虚空与大地般遥远。学佛人,当你看到佛陀这样的教导你应当警觉啊!
 
二一一(二○九)(87)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毘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
  时,有异比丘从坐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我具足如实知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
  佛告比丘:「我今问汝,汝随问答我。比丘!汝见眼触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此眼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着、心得解脱,是名初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法永不复起,所谓眼识及色。汝见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着、心(88)得解脱,是名比丘六触入(89)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谓意识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087)本经说明若于六触入处如实知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则得解脱。相应部(S.35. 71-73. Chaphassāyatanikā 六触处)
(088)「心」,丽本作「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心」。
(089)「入」,元本作「八」。
 
--------------------------------------------------------------------------------
 
内容大意略译:
        有一次,佛陀地比丘们讲:有六种通过因缘的接触而生起的现象,是哪六种呢?①眼根、色尘、眼识此三因缘接触而生气的现象。②耳根、声尘、耳识此三因缘接触而生起的现象。③鼻根、香尘、鼻识此三姻缘接触而生起的现象。④舌根、味尘、舌识此三因缘接触而生起的现象。⑤身根、触尘、身识此三因缘接触而生起的现象。⑥意根、法尘、意识此三因缘接触而生起的现象。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这六种现象的集起、熄灭、爱乐、过患、出离都不如是了知的话,应当知道,这些沙门、婆罗门距离我所教导、开释的正法、律非常遥远,就如同远在天边一样。
 
        这时,有一位比丘站起来,顶礼佛陀后对佛陀说:我已经完全如实地了知了这六中现象的集起、熄灭、爱乐、过患、出离。
        佛陀对这位比丘说:我现在问你,你来回答我的问题:比丘啊!你认为这从眼根、色尘、眼识和合而生起的接触是我吗?(既然这位比丘自称已经完全地了知了,那么佛陀就要考验考验他是否阵地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比丘是如何接受考验的。)
        答:不是!
        问:是离开了这些接触而有个能觉能知的我吗?
        答:没有!
        佛在问:是有个不变的我即在这个接触的现像当中,又现象在这个不变的我中吗?
         比丘继续回答:我不这样认为!因为这接触的现象是由因缘所生,他既不是恒常不变,也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自主主宰。所以,接触的现象既不是我,也不属于我,更不能相互存在个我。
        佛陀听了比丘的回答后对比丘说:很好!很好!(这位比丘的考试应当是达到了满分,赞叹!赞叹!不知道你是否也获得了满分?如果是我要赞叹你!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共同努力,加油!)如实了知眼触入处即不是我,也不属于我,更不相互存在个我的众生,他的内心就不会再生起烦恼、染着,因为内心不生烦恼、染着的缘故,他就从烦恼、染着的境界当中获得解脱。这就叫眼触入处的牵缠已经断除、已经了知,断除了使它相续流转的因缘(有我的邪见是使其相续流转的因缘,我见一旦断除,流转的因缘就断了)就如同将大树生长的根源砍断一样,这棵大树在未来就不会在生长增广了。佛陀继续提问:就如同刚才所说的眼根、色尘、眼识三者和合而接触一样,你认为:耳、鼻、舌、身、意根、法尘、意识三者和合而生起的接触这个现象是我吗?还是属于我吗?或是相互存在个我吗?
        比丘答:都不是,因为这些接触的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它们既不是恒常不变,也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自主主宰。所以,这所有的接触的现象既不是我,也不属于我,更不能相互存在个我。
        佛陀听了比丘的回答后对比丘说:很好!很好!(佛陀再次认可了这位比丘的见解)如实了知耳、鼻、舌、身、意根、法尘、意识三者和合而生起的接触这个现象即不是我,也不属于我,更不相互存在个我的众生,他的内心就不会再生起烦恼、染着,因为内心不生烦恼、染着的缘故,他就从烦恼、染着的境界当中获得解脱。这就叫从六种触入处的牵缠已经断除、已经了知,断除了使它相续流转的因缘(有我的邪见是使其相续流转的因缘,我见一旦断除,流转的因缘就断了)就如同将大树生长的根源砍断一样,这棵大树在未来就不会在生长增广了。
 
--------------------------------------------------------------------------------
 
相应阿含:
[七一] 第九 六触处(一)
※二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则彼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律犹远。
三如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处某者心不能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四~九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汝视眼,‘此为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观照耶?’
‘不也,大德!此不然。’
‘善哉,比丘!于此,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对此作如实观者,则此为苦之终。汝视耳……视鼻……视舌……视身……视意‘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观照耶?’
‘不也,大德!此不然。’
‘善哉!比丘!于此,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对此如实观,此即苦之终尽。’
 
[七二] 第十六 触处(二)
※二 ‘诸比丘!于任何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为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犹远矣!’
三如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处某者心不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四~九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观照耶?’
‘大德!诚然!’
‘善哉!比丘!于此,比丘!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此,如是,汝之灭除此第一触处,将来不再令生起。汝视耳…视鼻……视舌……视身……视意,‘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观照耶?’
‘大德!诚然。’
‘善哉,比丘!于此,比丘,汝视意,‘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者,如是汝则灭除此第六触处,将来不再生起。’
 
[七三] 第十一六 触处(三)
※二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为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犹远矣!’
三如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处某者心不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四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彼是苦耶?抑为乐耶?’
‘大德!彼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非然。’
五~九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不也。大德!非然。’
一〇 ‘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意,因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有解脱之智。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鹿网品第二 (终)
此摄颂:
说鹿网二经
于三弥离提
以说为四经
优婆先那者
及优波婆那
六触处有三
 
 
第三 病品
 
--------------------------------------------------------------------------------
 
相应部35相应71经/六触处经第一(处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凡任何比丘不如实了知六触处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者,那么,他没有住于梵行,远离这法与律。」
  当这么说时,某位比丘对世尊这么说:
  「这里,大德!我完了,因为我不如实了知六触处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
  「比丘!你怎么想?你认为眼:
  『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好!比丘!这里,你应该以正确之慧这样善见这眼为:
  『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真我。』这就是苦的结束。……(中略)。
  你认为舌:『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好!比丘!这里,你应该以正确之慧这样善见这舌为:
  『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真我。』这就是苦的结束。……(中略)。
  你认为意:『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好!比丘!这里,你应该以正确之慧这样善见这意为:
  『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真我。』这是就苦的结束。」
 
相应部35相应72经/六触处经第二(处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凡任何比丘不如实了知六触处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者,那么,他没有住于梵行,远离这法与律。」
  当这么说时,某位比丘对世尊这么说:
  「这里,大德!我完了,因为我不如实了知六触处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
  「比丘!你怎么想?你认为眼:
  『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真我。』吗?」
  「是的,大德!」
  「好!比丘!这里,你应该以正确之慧这样善见这眼为:
  『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真我。』
  这样,这将是为了未来不再生而被你舍断的第一个触处。……(中略)。
  你认为舌:『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真我。』吗?」
  「是的,大德!」
  「好!比丘!这里,你应该以正确之慧这样善见这舌为:
  『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真我。』
  这样,这将是为了未来不再生而被你舍断的第四个触处。……(中略)。
  你认为意:『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真我。』吗?」
  「是的,大德!」
  「好!比丘!这里,你应该以正确之慧这样善见这意为:
  『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真我。』
  这样,这将是为了未来不再生而被你舍断的第六个触处。」
 
相应部35相应73经/六触处经第三(处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凡任何比丘不如实了知六触处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者,那么,他没有住于梵行,远离这法与律。」
  当这么说时,某位比丘对世尊这么说:
  「这里,大德!我完了,因为我不如实了知六触处的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
  「比丘!你怎么想:眼是常的,还是无常的?」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还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苦的、变易法,适合被这样认为:
  『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耳……鼻……舌……身……。
  「意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还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苦的、变易法,适合被这样认为:
  『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比丘!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眼上厌,在耳上厌,在鼻上厌,在舌上厌,身上厌,在意上厌;厌者离染,从离贪而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
  『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鹿网品第七,其摄颂:
  「鹿网所说两则,依三弥离提四则,
   优波先那,优波袜那,六触处三则。」
 
南北传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1.北传经文「如是我闻……欢喜奉行。」的经文格式,参看《杂阿含1经》、《杂阿含30经》「经文比对」。
  2.北传经文的「六触入处」,即南传经文的「六触处」(channaṃ phassāyatanānaṃ),菩提比丘英译为「六个适于触的基地」(the six bases for contact)。按:「处」(āyatana),另译为「入处」,这里的「触处」(phassāyatanānaṃ)指的就是(适合)生起「触」(phassa)的「六处」(saḷāyatana),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参看《杂阿含279经》及其「经文比对」。
  3.北传经文的「去我法律远」,南传经文作「远离这法与律」(ārakā so imasmā dhammavinayā),菩提比丘英译为「远离这法与戒律」(far away from this Dhamma and Discipline)。
  4.北传经文的「集、灭、味、患、离」,南传经文作「集起、灭没、乐味、过患、出离」(samudayañca atthaṅgamañca assādañca ādīnavañca nissaraṇañca),参看《杂阿含42经》,以及《杂阿含13经》「经文比对」。
  5.北传经文的「异比丘」,参看《杂阿含15经》「经文比对」。
  6.北传经文的「如实知见」,参看《杂阿含305经》「经文比对」。
  7.北传经文的「是我,异我,相在」,参看《杂阿含23经》「经文比对」。
  8.北传经文的「已断、已知」,南传经文作「这将是为了未来不再生而被你舍断」(te etaṃ…… pahīnaṃ bhavissati āyatiṃ apunabbhavāy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将被你为了未来不重新存在而舍弃」(will be abandoned by you for no future renewed existence),另参看《杂阿含14经》「经文比对」。
  9.北传经文的「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法永不复起」,参看《杂阿含77经》「经文比对」。
  10.南传经文的「他没有住于梵行」(avusitaṃ tena brahmacariyaṃ),菩提比丘英译为「没生活在圣洁的生活里」(has not lived the holy life)。
  11.南传经文的「我完了」(anassas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我完了」(I am lost),并解说这个字(anassasaṃ)是「灭亡;消失」(nassati)的第一人称过去式,并引批注书之解说:「我确实已被破灭」(naṭṭho nāma ahaṃ)。
  12.南传经文的「如实了知」,参看《杂阿含64经》「经文比对」。
  13.南传经文的「你应该以正确之慧这样善见这眼」(evametaṃ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sudiṭṭhaṃ bhavissati),菩提比丘英译为「以正确智慧如其实貌地这样清楚地看眼」(should clearly see the eye as it really is with correct wisdom thus)。
  14.南传经文的「这就是苦的结束」(esevanto dukkhassā),菩提比丘英译为「这本身是苦的结束」(this itself is the end of suffering),另参看《杂阿含797经》「得到苦的结束」「经文比对」。
  15.南传经文的「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参看《杂阿含9经》「经文比对」。
  16.南传经文的「厌、离染、离贪、解脱」,参看《杂阿含1经》「经文比对」。
  17.南传经文的「出生已尽,……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参看《杂阿含1经》「我生已尽……」「经文比对」。
  18.南传经文的「摄颂」(uddāna),参看《杂阿含2经》、《杂阿含7经》。
 


查看完整版本: [-- 阅读《杂阿含二○九经》有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022462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