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名词解释——什么是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 --]

佛法实践网 -> 〖杂阿含经 相应部〗 -> 名词解释——什么是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定慧之路 2010-01-07 12:21

名词解释——什么是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

六一(七○)(55)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56)今當說有身(57)邊(58)、有身集邊(59)、有身滅邊(60)。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云何有 *身邊?謂五受陰。云何(61)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 *身邊云何有身集邊?謂愛(62)、當來有愛(63)、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云何有身滅邊?卽此愛(64)、當來有 *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 *苦(65)盡、離欲、滅、寂沒,是名有身滅邊。是故當說有 *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

  (055)本經分別說明有身、有身集、有身滅。相應部(S. 22. 103. Ante 邊)
  (056)宋、元、明三本均無「我」字。
 *(057)「身」,宋、元、明三本均作「身苦」二字。
  (058)有身邊(sakkāyanta)(巴)。
  (059)有身集邊(sakkayasamudayanta)(巴)。
  (060)有身滅邊(sakkāyanirodha-anta)(巴)。
  (061)「云何」,宋、元、明三本均作「何等」二字。
  (062)「愛」,麗本作「受」,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愛」。
 *(063)宋、元、明三本均無「愛」字。
  (064)「愛」,麗本作「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愛」。
 *(065)「苦」,麗本作「吐」,今依據宋本改作「苦」。


对应的南传经文
[一〇三] 第一 边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四边。以何为四耶?有身边,有身集边,有灭边,有顺身灭道边是。
诸比丘!何为有身边耶?名五取蕴。以何为五耶?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诸比丘!此名为有身边。
诸比丘!以何为有身集边耶?当来有之渴与爱、喜贪俱而为乐着于彼彼。谓:是欲爱、有爱、非有爱。诸比丘!此名为有身集边。
诸比丘!以何为有身灭边耶?彼渴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定弃、解脱、无着是。诸比丘!此名为有身灭边。
诸比丘!何为有顺身灭道边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丈至……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为有顺身灭道边。
八 诸比丘!有如是之四边。’

--------------------------------------------------------------------------------
相應部22相應103經/邊經(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有四個邊。哪四個?
  有身邊、有身之集邊、有身之滅邊、導向有身之滅道跡邊。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身邊?
  應該回答:五取蘊。哪五個?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比丘們!這被稱為有身邊。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身之集邊?
  是這導致再生、伴隨喜貪、到處歡喜的渴愛,即:欲的渴愛、存在的渴愛、虛無的渴愛。
  比丘們!這被稱為有身之集邊。
  而,比丘們!什麼是有身之滅邊?
  就是那渴愛的褪去無餘而滅,捨棄、斷念、解脫、無依住。
  比丘們!這被稱為有身之滅邊。
  而,比丘們!什麼是導向有身之滅道跡邊?
  是這八支聖道;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比丘們!這被稱為導向有身之滅道跡邊。
  比丘們!這些是四個邊。」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北傳經文「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參看《雜阿含1經》、《雜阿含30經》「經文比對」。
  2.「邊」(anta,另譯作「極端」、「極限」、「目的」),《相應部》註釋書解說這裡的「邊」是「部分」(koṭṭhāsā)的意思,菩提比丘長老依此而英譯為「部分」(portions)。「有身邊」(sakkāyant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個己的部分」(the portion of identity)。「有身之集邊」(sakkāyasamudayant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個己之起來的部分」(the portion of the origin of identity)。「有身之滅邊」(sakkāyanirodhant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個己之停止的部分」(the portion of the cessation of identity)。南傳經文第四部分之「導向有身之滅道跡邊」(sakkāyanirodhagāminippaṭipadant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通到個己的停止之路的部分」(the portion of the way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identity) ,參看《雜阿含69經》、《雜阿含71經》。「有身」,參看《雜阿含69經》「經文比對」。「集」、「滅」、「滅道跡」,參看《雜阿含31經》「經文比對」。
  3.「五受陰」,參看《雜阿含13經》「經文比對」。
  4.北傳經文「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的「受」,顯然是「愛」的訛誤,南傳經文作「是這導致再生、伴隨喜貪、到處歡喜的渴愛,即:欲的渴愛、存在的渴愛、虛無的渴愛。」「渴愛」(taṇhā,另譯為「愛」),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渴望」(craving)。「當來有愛」,南傳經文作「導致再生」(ponobhavikā,為punabbhava的形容詞化,直譯為「再有的」),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通向重新存在」(that leads to renewed existence)。「貪喜俱」,南傳經文作「伴隨喜貪」(nandirāgasahagatā,直譯為「喜貪共行」),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由歡樂與慾望陪同」(accompanied by delight and lust)。「彼彼樂著」,南傳經文作「到處歡喜」(tatratatrābhinandinī,直譯為「彼彼歡喜」),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到處尋歡樂」(seeking delight here and there)。南傳經文的「欲樂的渴愛」(kāmataṇhā,另譯為「欲愛」),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為求感官快樂的渴愛」(craving for sensual pleasures)。「存在的渴愛」(bhavataṇhā,另譯為「有之渴愛;有愛」),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為求存在的渴愛」(craving for existence)。「虛無的渴愛」(vibhavataṇhā,另譯為「無有愛;非有愛」),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為求根絕的渴愛」(craving for extermination)。
  5.北傳經文的「無餘斷,吐,盡,離欲,滅,寂,沒」,南傳經文作「褪去無餘而滅,捨棄、斷念、解脫、無依住」。「褪去無餘而滅」(asesavirāganirodh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褪去無殘餘而停止」(the remainderless fading away and cessation)。「褪去」,參看《雜阿含45經》「經文比對」。「捨棄」(cāga,另一個意思是「施;施捨」),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捨棄;放棄」(the giving up)。斷念(paṭinissagga,另譯為「捨遣;捨離;定棄」),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對其斷念;死心」(relinquishing of it),參看《雜阿含726經》「捨棄的圓熟」「經文比對」。解脫(mut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從其解脫;自由」(freedom from it)。無依住(anālaya,另譯為「無執著;非住;非阿賴耶」),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依靠它」(non-reliance on it)。
  6.南傳經文的「八支聖道」(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北傳經文多譯為「八聖道、八正道」,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八層的高潔之路」(Noble Eightfold Path)。「正見」(sammādiṭṭh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正確的見解」(right view),「正志」(sammāsaṅkappa,另譯為「正思惟」)譯為「正確的意向」(right intention),「正語」(sammāvācā)譯為「正確的說話」(right speech),「正業」(sammākammanta)譯為「正確的行為」(right action),「正命」(sammā-ājīva)譯為「正確的生計」(right livelihood),「正方便」(sammāvāyāma,另譯為「正精進」)譯為「正確的努力」(right effort),「正念」(sammāsati)譯為「正確的深切注意」(right mindfulness),「正定」(sammāsamādhi)譯為「正確的集中貫注」(right concentration)。


风雨同舟 2010-01-09 06:03


查看完整版本: [-- 名词解释——什么是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032225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