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r/> 為正斷律儀 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 非虛妄出家
[0676c09]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若有苾芻。為欲矯誑諸眾生故。為求名譽遠所聞故。為求利養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若有苾芻。為求厭背。為求離欲。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諸苾芻。為厭背故。為離欲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實厭背離欲。既離欲已。便得解脫。既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若有。為厭背故。為離欲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實。於如來所。修行梵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為矯誑名譽 利養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虛妄出家
為厭背離欲 速證最上義
是真修梵行 非虛妄出家
[0676c24]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說法門。略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於惡應正了知。二者於惡應深厭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略說如是二種法門。所以者何。諸修行者。於諸惡法應正了知。既於惡法。正了知已。便能厭背。既厭背已。便能離欲。既離欲已。便得解脫。得解脫已。便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行者。永斷諸愛及眾結縛。無倒現觀。正盡苦邊。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當知諸如來 應正等覺者
哀愍眾生故 說二種法門
於眾惡正知 及厭背離欲
心解脫自在 正盡眾苦邊
[0677a09]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有二種法。若修若習。若多修習。能斷二法。云何二法。若修若習。若多修習。能斷二法。謂不淨觀及慈悲觀。能斷貪欲及與瞋恚。所以者何。一切已貪現貪當貪。皆由作意思惟淨相。一切已瞋現瞋當瞋。皆由作意思惟怨相。一切已斷現斷當斷所有貪欲。皆由作意修不淨觀。一切已斷現斷當斷所有瞋恚。皆由作意修慈悲觀。於不淨觀。若修若習。若多修習。決定能斷一切貪欲。於慈悲觀。若修若習。若多修習。決定能斷一切瞋恚。若欲決定斷貪欲者。當勤精進修不淨觀若欲決定斷瞋恚者。當勤精進修慈悲觀。修不淨觀。無有貪欲。而不能斷修慈悲觀。無有瞋恚。而不能斷。如是名為有二種法。若修若習。若多修習。能斷二法。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修習多修習 二法斷二法
謂不淨慈悲 斷貪欲瞋恚
是故有智者 當觀自饒益
修不淨慈悲 斷貪欲瞋恚
[0677a29]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其涅槃界。略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有餘依涅槃界。二者無餘依涅槃界。云何名為有餘依涅槃界。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心善解脫。已得遍知。宿行為緣。所感諸根。猶相續住。雖成諸根。現觸種種好醜境界。而能厭捨。無所執著。不為愛恚纏繞其心。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色。求欲見時。雖復以眼觀於諸色。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眼及好醜色。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聲。求欲聞時。雖復以耳聽於諸聲。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耳及好醜聲。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香。求欲嗅時。雖復以鼻嗅於諸香。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鼻及好醜香。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味。求欲甞時。雖復以舌甞於諸味。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舌。及好醜味。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觸。求欲覺時。雖復以身覺於諸觸。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身及好醜觸。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法。求欲知時。雖復以意知於諸法。而不發起貪瞋癡[1]等。離諸貪欲證得究竟寂滅涅槃。作是思惟。世尊。為彼怖畏諸有阿賴耶者。恒為斷見所繫縛者。令知業果無失壞故。所說正法。現見應時。易見饒益。智者內證一切世間真實對治。謂能除滅憍慢渴愛害阿賴耶。斷諸徑路。證真空性。離諸貪欲。證得究竟寂滅涅槃。如是名為有慧眼者。能正觀察。如是名為由二纏故。令諸天人。一類怯劣。一類勇猛。有慧眼者。能正觀察。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由二纏所纏 令諸天人眾
一類有怯劣 一類有勇猛
有慧眼聲聞 能如實觀察
能除慢厭離 究竟證涅槃
復如實了知 佛所說正法
能滅斷常見 及二愛無餘
有慧眼龍王 能普雨法雨
滅[2]諸煩惱焰 令證大清涼
本事經卷第三[3]
[4]
挍正後序
[0677c19] 此一卷經宋鄉則同。同有四十三段。丹本唯有十八段耳。多少如是不同文義。始終逈異如何去取。今撿宋鄉本經有四大錯。丹有二事以知其正。何則此卷品名既是二法。則應始終唯說二法。而宋鄉本經四十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