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城五百结集,是佛入涅盘以后,佛教界的第一大事。这一次结集,决定了初期佛教的动向,也造成了佛教分化的必然形势。对佛教来说,这一次结集是无比重要的!先来说:谁发起这次结集?为什么要结集?结集些什么?
释尊入灭以后,一代的教说,当然是要结集的,结集是佛弟子的共同要求。但结集的倡议者,主持者,对于结集的成果如何,是有特殊关系的。古代一致传说,王舍结集是大迦叶发起的。大迦叶为有名的大德,以「头陀第一」而受到尊敬。释尊最后的游行,到拘尸那入灭,大迦叶并没有随从。但知道了释尊将要入灭,就率领五百比丘,急忙赶来。在佛入灭的第七天,大迦叶赶到了拘尸那,就以年高望重的上座身分,主持了庄严的荼□大典。就在大典期中,发起结集法藏的会议,而决定在当年的安居期中,在王舍城召开结集大会。王舍城,是大迦叶一向游化的区域;这一次,也还是从王舍城赶来(『僧只律』三二;『涅盘经后分』)。从王舍城来,又决定去王舍城结集法藏,对这次结集,大迦叶显然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为什么要发起结集?传说是:一、出于诸天的劝请:这可解说为佛教界的一致要求(『阿育王传』六;『有部□奈耶杂事』三九)。二、出于大迦叶的意思:巴利『铜□律、小品(一一)、五百犍度』,『五分律(三0)、五百集法』,『四分律(五四)、集法□尼五百人』,『僧只律(三二)、杂跋渠』,『十诵律(六0)、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品』,一致说到:当大迦叶来拘尸那,途中得到释尊已入涅盘的消息时,有比丘说:「彼长老(指佛)常言:应行是不应行是,应学是不应学是。我等于今始脱此苦,任意所为,无复拘碍」。这位比丘的言论,也见于巴利『长部』的『大般涅盘经』,『长阿含、游行经』等,所以是声闻经律的一致传说。这位比丘,『铜□律』(『善见律』同),『长部、大般涅盘经』,说是老年出家的须跋陀罗。『五分律』,『四分律』,『长含、游行经』,说是(六群之一的)释种跋难陀(『般泥洹经』作释种桓头)。『迦叶赴佛般涅盘经』,作「老比丘波或」。波或即波婆Pa^va^的异译,是地名而非人名。此外,『十诵律』等,只说是老年出家不懂事的比丘(摩诃罗)。总之,大迦叶发见了这种论调(实在就是阿难传佛遗命──「小小戒可舍」的主张),非常不同意,因而下了立即召开结集会议的决心。重视这一召集会议的主要动机,再与结集大会所发生的重要事项,作综合的研究,也就能理解王舍结集的特性。
当时结集了些什么?这首先要说,释尊的身教言教,在王舍结集以前,早就有了部分的编集。王舍结集以后,也还要继续纂集流通。释尊在世时,圣典的集成部类,至少有『法句』,『义品』,『波罗延』,『邬陀南』,『波罗提木叉』──五种。『法句』,是德行(法)的类集。『义品』,或译作『义足』,『义句』,是甚深义的类集。『波罗延』,译为彼岸道,是到彼岸(涅盘)的法门。『邬陀南』,译为(无问)自说,是释尊因物因事而说的感兴语;这与诗教六义的「兴」一样。这四类,或是佛说的,或是佛与弟子的问答;还有编集者的叙述语。文体方面,都是易于传诵的偈颂。『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是佛所制的成文法典。佛世有半月半月诵波罗提木叉的制度,可见早就有了编集。但波罗提木叉是因事立制,所以是不断增加,逐渐完成。佛入涅盘时,比丘戒就有二百五六十戒吗?这是很难说的。南传『增支部』(三·八三、八五─八七),一再说到:「一百五十余学处(戒)每半月诵」。虽然汉译的相当部分(『杂阿含经』),已改为二百五十余戒,但玄奘所译『大□婆沙论』引经,也还说到「诵戒百五十事」,可见一百五十戒的古说,不只是南传铜□部的传说。佛世所诵的波罗提木叉,也许就是这样的吧!
说到王舍城的结集,是在大迦叶领导下完成的。由优波离诵出律藏,阿难诵出经藏。但说到论藏,无论是内容,是诵出者,传说得都不相同。如『僧只律』『铜□律』,『五分律』,根本没有说到论藏的结集。铜□律论──觉音的『善见律』,『法藏部』的『四分律』虽说到阿□昙藏,但没有说诵出者是谁。而且,『善见律』所说,是『分别』等七部论;而『四分律』所说的:「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与『舍利弗□昙』所说相合。摩偷罗有部的『十诵律』,说阿难出阿□昙藏,举五戒为例;『智度论』与此相合。首举五戒,意指有部的『法蕴足论』。『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杂事』,说大迦叶诵出摩□里迦,与『阿育王传』相合;这是有部譬喻师的传说。『西域记』(三)也说迦叶出论,但说是阿□达磨。此外,真谛三藏『部执论疏』,传说富楼那出阿□昙藏。这样的或者没有说到,说到的又全不相合,所以王舍结集论藏的传说,是难以使人相信的。关于阿难出经,优波离出律的实情,留待以后研究。
二
在结集法会中,大迦叶对阿难有了不寻常的行动。起初,拒绝阿难参加结集法会。后来因阿难传达佛的遗命──「小小戒可舍」,而对阿难作一连串的责难。我在『阿难过在何处』,虽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