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門。四是佛法瓔珞。能莊嚴佛法。具斯四義。功強於彼。嗚呼。戒之利益。何其溥哉。柰何去聖時遙。魯魚滋長。末代眾生。罕遘真風。自戒筏流入真丹。肇興於曹魏鎧公。嗣徽及懷素律師。迄於今日。閴爾無聞。間有一二宏通大士。既不類出窟獅子。又有殊擇乳鵝王。近捨五部之綱宗。傍取問答之網目。急其所當緩。緩其所當急。矛盾自攻。亡羊日甚。是以豪傑之士。未嘗過而問焉。何由朗戒月於重昏。維頹綱於絕紐哉。受籌竊覩遺文。每興寤愾。繫我素兄旭師。念法情殷。悲心願重。徧探律宗。抽繹數四。尊四分為綱骨。借餘部以互顯。汰其水源。酌以甘露。輯為集要若干卷。咸遵古訓。非同臆說。庶使飲一滴者。沈疴可療。恣飽滿者。新疾不生。戒海重清。在此一舉。顧籌夙生何幸。得與毗尼法席。深慶染指先嘗。爰贅片言卷末。知法之士。當必有不謀而集者矣。不肖非阿其所好也。
[0341c11] 庚午春日毗尼社弟幽谿後學受籌敬跋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目次
卷首
序跋
總問辯
凡例
提綱
律藏總目
四分律藏品目
旁引諸經論目
卷第一
四分戒本(自題目至偈讚)
卷第二
四分戒本(自問答啟白至初婬戒)
卷第三
四分戒本(自二盜戒至五媒嫁戒)
卷第四
四分戒本(自六私屋過量戒至二離衣宿戒)
卷第五
四分戒本(自過一月衣戒至二十二畜鉢求好戒)
卷第六
四分戒本(自二十三非親織衣戒至十二異語惱他戒)
卷第七
四分戒本(自十三嫌罵戒至三十七非時食戒)
卷第八
四分戒本(自三十八殘宿食戒至六十七同賊伴行戒)
卷第九
四分戒本(自六十八惡見不捨戒至眾學法第四十八)
卷第十
四分戒本(自眾學法第四十九至偈讚迴向)
卷第十一
總辨羯磨法
結界法
授戒法
卷第十二
依止法
師法
弟子事師法
上座法
同學法
禮敬法
孝父母法
安居法
自恣法
迦絺那衣法
卷第十三
治罪法(有六法)
卷第十四
衣法
鉢法
食法藥法
受食法
看病法
房舍
臥具法
器物法
杖法
叢林法
卷第十五
阿蘭若法
大眾會法
分物法
說法法
讀誦法
坐禪法
雜法
佛說犯戒罪輕重經
戒相攝頌(智旭敬述)
卷第十六
比丘尼戒(自八波羅夷法至波逸提法第一百十五)
卷第十七
比丘尼戒(自波逸提法第一百十六至雜法)
跋語
[0342c07]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目次(終)
No. 719-E 總問辯
[0342c15] 問。毗尼之學。重在篤信力行。謹守五篇。人天固可保矣。其福若盡。將如之何。孰若從宗教先開眼目。道共戒生。是為急務。古云。只貴見地。不貴行履。豈不然乎。
[0342c18] 答。毗尼之學。出世正因。戒波羅蜜。佛地方滿。豈僅人天福耶。宗教開眼。言雖相似。但欲離戒別談宗教。便是撥事求理。墮惡知見。溈山云。毗尼法席。尚未叨部。了義上乘。豈能甄別。荊谿云。用前四戒。通為觀境。以六觀之。事理相即。當知篇聚。一不可虧。世人蔑事而欲尚深理者。驗知此觀。孤虗無本。既虧觀境。觀亦無從。然則若宗若教。誠訓昭然。胡弗思也。古所謂只貴見地。不貴行履。正以有見地者。必有行履。有行履者。未必有見地耳。今以如來無上戒法。判屬人天。捨律儀而空談道共。正見已破。行履復荒。惡趣三塗。敢保有分。雖欲生人天而不可得矣。
[0343a06] 問。末世鈍根。只宜要略。四分律藏。世尚畏其繁瑣支離。置之高閣。今此集要。援引諸家。益覺紛雜。何不直宗四分戒本。略加旁註釋疑。有何不可。
[0343a08] 答。喜略不喜廣。自是末世通病。固守癡鈍。愈趣愈下。終無釋疑之日。今欲救其苦。必須博學反約。乃克有濟。倘直宗戒本。略加旁釋。則開遮持犯。安能洞然。樂佛法者。既難以通達。習懈怠者。仍未必留心。進退失措。有何利益。
[0343a14] 問。念佛一門。廣大簡易。信應奉行。但能一心念佛。自然止惡防非。何須矻矻窮年學此律法。名相浩繁。已非簡易。果極聲聞。又非廣大。恐不若專宏淨土法門之妙也。
[0343a17] 答。持戒念佛。本是一門。原非異轍。淨戒為因。淨土為果。若以持名為徑。學律為紆。既違顧命誠言。寧成念佛三昧。夫如海無涯。如寶無厭。豈不廣大。作犯止持。保任解脫。豈不簡易。故一心念佛者。雖能止惡防非。專精律學者。尤為守佛明誨。現在則紹隆僧種。臨終則上品上生。法門之妙。孰過於此。
[0343a24] 問。如來降生西域。毗尼遮罪。皆因居士譏嫌故制然亦有隨方戒等。今此土雖不遵行。居士未必譏毀。設捨微細戒。何乖聖訓。又時丁末運。外緣不豐。內因微薄。欲纖毫無犯。演教宏宗。則佛法不能廣布。完小節而失大益。豈菩薩之本心。學一乘之真子耶。
[0343b05] 答。如來一切知見。普為大千眾生而制戒律。六羣等亦大權示現。曲體末世眾生情態而示犯緣。正由人情懈怠。不肯輕重等護。致成末運。今欲宏宗演教。必以持戒為本。戒律精嚴。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