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5590阅读
  • 0回复

南传长老们开示涅盘的觉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转载者言:几位在中国最著名的泰国森林派长老在开示中都提到关于涅盘境界时的觉知,这种觉知发生于亲证涅盘境界之时,而且这种觉知不是五蕴中的名法。在长老们的开示中,有时候也称为“本心”,有时候也称为“真心”。当然,如果贤友们不习惯称呼为某种心,那么可以改个别的名词比如“A”也可以或者“0”也可以。关键的是,长老们在上下文中都会强调,这不是刹那生灭的名法,这不是五蕴,这是不生不灭的。而且在阿姜查的开示里,也明确提到这里所说的本心不是指会变化的觉知者。
1、阿姜查开示涅盘境界时的觉知
    以下摘自《解脱之钥》:
    有了如实知见的心,实际上是空的了,它本身不受任何事的羁绊。它不生不灭。它是自由的。它光明清朗,不攀缘任何外在事物。心与外界牵扯起来,是因为受行蕴和自我感的迷惑。
    以下摘自《阿姜查:森林中的法语》:
    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修行才能够达到这点,看见真正的心?
  阿姜查:首先,你必须觉知这个世俗认定的心,了解它是不确定与无常的。看清楚之后,你就不会再执着,并且会放下。由于觉知,而放下,世俗概念的因从此消失了,此后,不会再有疑惑。
  一切事物的名称都只是世俗的惯例罢了,是表象的范畴,它们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事物而设,而事物的本质则始终不变。例如,在这座建筑物内,我们有地基与上面的楼层。事物所在的基础不会生灭,只有上面的东西会有生灭。有时候,我们称它为心,或想,或概念等等。不过以最简单与直接的方式来说,根本没有色、受、想或行,它们都只是名称罢了。五蕴生了又灭,都不是真实的存在。
  你们听过舍利弗指导弟子富楼那(Punna-mantani)的故事吗?我是在刚出家时听到这个故事的,它从此就一直留在我的心里。
  有一个比丘想要修阿兰若苦行,因此他的老师舍利弗,给了他一些指导。舍利弗问他:“富楼那!当你从事阿兰若苦行时,如果有人问你:“佛陀死时发生了什么事?”你怎么回答他?”
  这个比丘回答:“如果有人问我,我会说色、受、想、行、识,生起之后就会消灭。”
  就是这样,那是正确的回答。舍利弗在让他修苦行之前,先检验他的见解。他具有正见,五蕴有生就有灭。他是一语道破。
  了解这点之后,你应该进一步思惟并开发智慧,以便看得更清楚。它不只是生与灭而已,最后是要认出你真正的心。你还是会经验到生与灭,但是你不会再陷入快乐之中,当然痛苦也无法再跟着你。贪爱与执着都会消失。
    学生:你似乎在暗示,五蕴之外还有个什么东西,它是本心或……?
  阿姜查:它没有名称,一切都结束了。有人想要称它为本心或其他名字,不过,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原来的东西都灭尽了。
  学生:因此它不叫做本心。
  阿姜查:依照世间的惯例,我们可以那样说。如果没有任何惯例,就无法谈论事情,没有原本、旧、新,或其他概念。我们谈论的任何事情,例如旧或新等名相,都是约定俗成的惯例。没有惯例,就无从沟通与了解,但是你应该知道它的界限。
  学生:需要达到多深的禅定,才可能达到像这样的理解?
  阿姜查:达到以足以控制心的程度即可。没有禅定,你能做什么?没有专注的心,不可能达到这点。
  应该到达足以观,让智慧生起的程度。我不知道如何衡量心需要达到“多深”的禅定,可以说达到不再有疑惑的程度即可。我就这样回答你的问题。
  学生:“觉知者”与“本心”是一样的吗?
  阿姜查:不,不。“觉知者”是会变化的事物,它是我们的觉察……每个人都有这样东西。
  学生: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有本心?
  阿姜查:本心潜藏在每个人里面,每个人也都有“觉知者”。不过“觉知者”是你永远无法论断的;本心虽然人人都有,不过不是每个人都看得到它。
  学生:“觉知者”是自我吗?
  阿姜查:不是,它只是生起的觉知。
  像这样提问,只会引来无尽的疑惑。你无法只从别人的话里,得到清晰的见解。穷追不舍的发问,无法让你了解实相,你需要自己去体悟。往话语指出的方向去观察,而不要陷在话里。
2、阿迦曼尊者开示涅盘境界时的觉知
阿迦曼尊者:解脱心
公元1929年左右尊者阿迦曼在清迈为大众演说‘渐进的修行系列’
英译:佚名中译:曾银湖(台湾)
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在每一圣谛方面都有着必须予以完成的行动:痛苦必须予以了解,痛苦的原由必须予以舍弃,痛苦的熄灭必须清楚明白,熄灭痛苦的道迹必须予以开发。这一切就是各方面必须完成的—如果它们必须要被完成,那么它们必需化为行动,所以我们可以总结说四圣谛是行动。这就如上面引用的第一首偈语所述,它提到四圣谛就像脚,楼梯板或阶级,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接着下来就是所谓涅盘寂静—就像写出数字1234567890,然后把1~9擦掉,只剩下0,不再写上任何东西,剩下来的就读做零,但它全然没有任何价值,你不能用它来和其它任何数字加、减、乘、除,然而同时你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那儿有个0(零)。
这就像知悉一切的洞察力,因为它摧毁了臆测的活动。换言之,它完全涂销了臆测,并且全然不涉入或停留在任何的臆测之中,在‘涂销’或‘摧毁’臆测活动的字眼里,产生了问题:‘当臆测完全地被摧毁时,我们要停留在那里?’答案是我们将停留在一个不是臆测的地方—正是涅盘之境。
这个解释与实际上的观点是一致的,它只有对修习的人来说才是清楚明白的,没有修习的人是不能明白的,只有在我们听闻之后如法修习,直到我们自动地即身观察时,我们才能缘自觉知。
他们因此能从三界中获得解脫。在熄灭三界中,阿罗汉并不飞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他们就住在原来的地方,佛陀也是这样,当他熄灭三界时,也许他正坐在某地的菩提树下,他并未飞出三界。他在心中熄滅它们——因为三界就存在于心意之中。那些志在熄灭三界的人们,应该在他们的心里如是熄灭它们,惟有如此,他们才能从心里销毀臆测的活动,只剩下涅盘,这是最初的心,最初的法,它认识「不死」。”
3、阿姜摩诃布瓦尊者开示涅盘境界时的觉知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的《灭苦之道》:
“我清楚不疑地看见, 心的知觉永远不可能消灭。 即使其它事物遭到毁灭, 心却全然不受影响。 当我看见心的知觉无所攀缘、独立存在时, 就清楚地理解了这个真相。 只有那个知觉,带着惊人的光辉凸显出来。心放下了身体、感受、辨忆、思维、意识, 进入它自己清净的寂止状态, 与五蕴毫无关联。 在那个时刻, 五蕴的运作根本不再与心有关。 换句话说, 心与五蕴各自独立存在, 这是因为, 通过不懈禅修, 它们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了。”
4、阿姜放开示涅盘境界时的觉知
以下选自《阿姜放:  覺知之心》——增訂版,[編輯,英譯]坦尼沙羅尊者,[中譯]良稹
Awareness Itself——Teachings of Ajaan Fuang Jotiko,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解脫時的心,好比空中的火元素。當火熄滅時,它並沒有消失在任何地方。它仍然彌漫在虛空,只不過它不攀附任何火引,因此不顯現出來。”
§“當心從雜染中‘熄滅’時,它仍然在那裏,但是當新的火引來時,不再抓取火,不再附著——甚至它自己。那就是所謂的解脫。”
5、坦尼沙罗尊者开示涅盘境界时的觉知
以下节选自:《当你亲证之时─巴利经文的真实性》美国 坦尼沙罗尊者
第二,不死的维度并非是毫无觉知,不过这里的觉知据其定义必然有异于五种造作之蕴里的识蕴。
“比丘们,了解该维度当在眼(视觉)终止与色受(心理识记)消逝之处。了解该维度应当在耳终止与声受消逝之处......在鼻终止与香受消逝之处......在舌终止与味受消逝之处......在身终止与触受消逝之处......在意终止与想法/现象之受消逝之处: 应当了解那个维度。”
— 相应部SN XXXV.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