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9539阅读
  • 29回复

俱舍論頌疏論本 (30卷)    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10-13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
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

[0878c18] 從此大文第二。明器世間。一明所居器。二明能居量。三[10]明三分齊。就明所居器中[11]有二。一[12]別明小器。二總明大千。就明小器中有八。一明三輪。二明九山。三明八海。四明四洲。五明黑山等。六明地獄。七明日月。八明天器。且[13]初第一明三輪者。論云。如是已說有情世間。器世間今當說。頌曰。
 安立器世間  風輪最居下
 其量廣無數  厚十六洛叉
 次上水輪深  十一億二萬
 下八洛叉水  餘凝結成金
 此水金輪廣  徑十二洛叉
 三千四百半  周圍此三倍
[0879a03] 釋曰。初句總標。餘句別釋。洛叉此云億。論云。許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謂諸有情業增上力。先於最下。依止虛空。有風輪生。其量廣無數。厚十六億踰繕那。如是風輪其體堅密。假使有一大諾健(此云露形[ィ【丙】">1]神)。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又諸有情。業增上力。起大雲雨。澍風輪上。渧如車軸。積水成輪。於未凝結位。深十一億二萬踰繕那。問如何水輪。不傍流散。答有餘師說。一切有情業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飲食未熟變時。終不流移墮於熟藏。有餘師說。由風力持。令不流散。如持穀。有情業力。感別風起。搏擊此水。上結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瞙。故水輪減。唯厚八洛叉。餘轉成金輪。厚三億二萬二輪。廣量其數是同。謂徑十二億。三千四百半。周圍其邊數成三倍。謂周圍量。成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踰繕那。
[0879a21] 從此第二。明九山。頌曰。
[0879a22] 蘇迷盧處中(此云妙高) 次踰健達羅(此云持雙。山頂有二雙跡。山能持故。故以名[2]焉) 伊沙馱羅山(此云持軸。山峰上聳。猶如車軸。山能持故[3]也) 竭地洛迦山(竭地洛迦。西國樹名。此國南方。亦有此樹。名檐木山。山上寶樹。其形似彼。故以為名也) 蘊達黎舍(此云善見見者稱善) 頞濕縛羯拏(此云馬耳。山形似彼[4]也) 毘那怛迦山(此云象鼻山形似彼) [5]尼民達羅山(此是魚名。其魚觜尖。山形似彼)
 於大洲等外  有鐵輪圍山
 前七金所成  蘇迷盧四寶
 入水皆八萬  妙高出亦然
 餘八半半下  廣皆等高量
[0879b05] 釋曰。前兩行半明九山。次兩句明山體。後一行明山量。論云。於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餘八周匝遶妙高山。於八山中前七名內。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復有鐵輪圍山。周匝如輪。圍一世界。持雙等七。唯金所成。妙高山王。四寶為體。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吠璃]">。頗胝迦寶。隨寶威德。色顯於空。故贍部洲空。似璃色。問如是寶等。從何而生。答亦諸有情。業增上力。復大雲起雨金輪上。滴如車軸。積水濤奔。其水即為眾寶種藏。由具種種威德。猛風鑽擊。變生眾寶類等。如是變生金寶等。已復由業力。引起別風。簡別寶等。攝令聚集。成山成洲。分水甘鹹。令別成立內海外海。如是九山住金輪上。入水量皆等。八萬踰繕那。蘇迷盧山。出水亦爾。餘八出水半半漸卑。謂初持雙山。出水四萬。乃至最後鐵輪圍山。出水三百一十二半。如是九山一一廣量。各各自與出水量同。
[0879b25] 從此第三。明八海。頌曰。
 山間有八海  前七名為內
 最初廣八萬  四邊各三倍
 餘六半半陜  第八名為外
 三洛叉二萬  二千踰繕那
[0879c01] 釋曰。妙高為初。輪圍為後。中間[6]有八海。前七名[7]為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耎。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如是七海。初廣八萬。約持雙山內邊周[8]圍量。於其四面。數各三倍。謂各成二億四萬踰繕那。[9]其餘六海。量半半狹。謂第二海。量廣四萬。乃至第七量。廣一千二百五十。此等不說周圍量者。以煩多故。第八名外。鹹水盈滿。量廣三億二萬二千。
[0879c11] 從此第四。明[10]四大洲。頌曰。
 於中大洲相  南贍部如車
 三邊各二千  南邊有三半
 東毘提訶洲  其相如半月
 三邊如贍部  東邊三百半
 西瞿陀尼洲  其相圓無缺
 徑二千五百  周圍此三倍
 北俱盧畟方  面各二千等
 中洲復有八  四洲邊各二
[0879c20] 釋曰。前三行半。明大洲。後兩句明中洲。論云。於外海中。大洲有四。謂於四面對妙高山。南贍部洲。北廣南狹。三邊量等。其相如車。南邊唯廣。三踰繕那半。三邊各有二千踰繕那(解云。此言車者。是西國車。彼國車形。前狹後闊。如人面也)又論云。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喻定。以無餘依及餘處所有。堅固力能持此故[11](解云。以無餘依者。除菩薩身。外更無餘依身。起此定也。無餘處者。除金剛座外。無餘處所也。此定力大。餘依餘處。無堅固力。可能持故)" ver="150 a12 " va12="解云以無餘依者除菩薩身外更無餘依身起此定也無餘處者除金剛座外無餘處所也此定力大餘依餘處無堅固力可能持故">(解云。以無餘依者。除菩薩身。外更無餘依身。起此定也。無餘處者。除金剛座外。無餘處所也。此定力大。餘依餘處。無堅固力。可能持故) 東勝身洲。東狹西廣。三邊量等。形如半月。東三百五十。三邊各二[1]千。西牛貨洲圓。如滿月經二千五百。周圍七千半。北俱盧洲。形如方座。四邊量等。面各二千。等言為明無少增減。隨其洲相。人面亦然 復有八中洲。是大洲眷屬。謂四大洲側。各有二中洲。贍部洲邊二中洲者。一遮末羅洲。此云牛。二筏羅遮末羅洲。此云勝牛。[2]東勝身洲。邊二中洲者。一提訶洲。此云身。二毘提訶洲。此云勝身。[3]西牛貨洲。邊二中洲者。一舍揥洲。此云諂。二嗢怛羅漫恒里拏洲。此云上儀。北俱盧洲。邊二中洲者。一矩拉婆洲。此云勝邊。二憍拉婆洲。此云有勝邊。此八中洲。皆人所住。人形短小。如此方侏儒。有說唯一洲。羅剎婆居。即是此方。遮末羅洲也。
[0880a16] 從此第五。明黑山等。頌曰。
 此北九黑山  雪香醉山內
 無熱池縱廣  五十踰繕那
[0880a19] 釋曰。此贍部洲。從中向北。三處各有三重黑山。有大雪山。在黑山北。大雪山北。有香醉山。此山有香。人嗅便醉。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無熱惱。出四大河。一殑伽河。從池東面。出遶池一匝。方入東海。二信度河。從池南面。出遶池一匝。方入南海。三徙多河。從池北面。出遶池一匝。方入北海。此云孟津河是也。四縛芻河。從池西面。出遶池一匝。方入西海。無熱惱池。縱廣正等。五十踰繕那量。八功德水。盈滿其中。非得通人。無由能至。於此池[4]例。有贍部林。樹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贍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號。
[0880b03] 從此第六。明地獄。論云。復於何處。置捺落迦。大捺落迦。何量有幾。頌曰。
 此下過二萬  無間深廣同
 上七捺落迦  八增皆十六
 謂煻煨屎糞  鋒刃[5]列河增
 各住彼四方  餘八寒地獄
[0880b09] 釋曰。此贍部洲下。過二萬。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廣同前。謂各二萬。故彼底去此。四萬踰繕那。以於其中。受苦無間。非如餘七捺落迦受苦非恒。故名無間。且如等活捺落迦中。諸有情身。雖被種種斫刺]">磨擣。而彼暫遇涼風所吹。還活如本。由[6]此理故。立等活名。阿鼻旨中。無如是事。有餘師說。阿鼻旨中。無樂間苦。故名無間。餘地獄中。雖無異熟而有等流。七捺落迦。在無間上。重累而住。其七者何。一極熱。二炎熱。三大號叫。四唬叫。[7]五眾合。[8]六黑繩。[9]七等活。有說。此七在無間傍。八捺落迦增。各十六故。薄伽梵說此頌曰 此八捺落迦 我說甚難越 以熱鐵為地 周匝有鐵牆 四面有四門 開閉以鐵扉 巧安布分量 各有十六增 多百踰繕那 滿中造惡者 周遍煖交徹 猛火恒洞燃。
[0880b25] 釋曰十六增者。八捺落迦。四面門外。各有四所。[10]一煻煨[11]增。謂此增內。煻煨沒膝。有情遊彼。纔下足時。皮肉與血。俱燋爛墜。舉足還生。平復如本。二[*]'>*">12]屍糞增。謂此增內。[*]'>*">]屍糞泥滿於其中。多有娘矩吒蟲。觜利如針。身白頭黑。有情遊彼。皆為此蟲。鑽皮破骨。其髓。三鋒刃增。謂此增內。復有三種。一刀刃路。謂於此中。仰布刀刃。以為大道。有情遊彼。纔下足時。皮肉與血。俱斷碎墜。舉足還生。平復如本。二劍葉林。謂此林上。純以銛利劍刃為葉。有情遊彼。風吹葉墜。斬刺]">支體。骨肉零落。有烏駮狗。掣食之。三鐵刺]">林。謂此林上。有利鐵刺]">。長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樹時。其刺]">銛鋒。上下鑱刺]">。有鐵觜鳥。探啄有情眼睛心肝。爭競而食。刀刃路等。三種雖殊。而鐵[ヵ【丙】" mod="杖=壯【甲】,=仗【丙】,=狀ヵ【丙】">13]杖同。故一增攝。四烈河增。謂此增內。滿熱鹹[14]水。有情[15]遊中。或浮或沒。或逆或[16]順。被蒸被煮。骨肉糜爛。設欲逃亡。於兩岸上。有諸獄卒。手執刀槍。禦捍令迴。無由得出。此河如塹。前三似園四面各四增。故言皆十六。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說為增。本地獄中。適被害已。重遭[17]苦故。有說。有情從地獄出。重遭[18]苦。故說為增 問諸地獄。獄卒是有情不。答有說非情 問既是非情。如何動作。答有情業力。如成劫風。風雖非情。亦能成劫。問若爾云何。通彼大德法救善現說。如彼頌曰 心常懷忿毒 好集諸惡業 見他苦欣悅 死作琰魔卒(據此頌文。豈是非情) 答琰魔王使。
[0880c25] 諸羅剎婆。擲諸有情。置地獄中者。名琰魔卒。是實有情。非地獄中害有情者。故地獄獄卒。非實有情 有說有情。問若爾何緣火不能燒彼。答此定由業力所隔礙故。或感異大種。故不[1]被燒 復有餘八寒捺落迦。一頞部陀(此云皰寒風逼身。故生皰也)。二尼剌]">部陀(此云皰裂)。三頞哳吒。四臛臛婆。五虎虎婆(此三忍寒聲也)。六嗢(此云青蓮華。寒逼身青故也)。七特摩(此云紅蓮華。身寒赤色。似紅蓮華故也)。八摩訶特摩(此云大紅蓮華。寒之更甚。身色彌[2]紅也) 論云。此中有情。嚴寒所逼。隨身聲色變。以立其名(解云。初二地獄。隨身[*]'>*">3]變立名。次三隨聲[4]立名。後三隨色[*]'>*">]變立名也) 此八並居贍部洲下。如前所說。大地獄傍。問此贍部洲。其量無幾。下寧容受無間等耶。答洲如穀聚。上尖下闊。是故大海漸狹漸深也。如上所論十六地獄。一切有情。業增上[5]力感。餘孤地獄。各別業招。或多或少。或二或一。所止差別。多種處處不定。或近江河山邊曠野。或在地下空及餘處。諸地獄器安布如是。本處在下。支派不定。傍生住處。謂水陸空。本處大海。後漸流入餘處。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國。縱廣量亦[6]然。從此展轉。散居餘處。或有端嚴具大威德。受諸富樂。自在如天。或有飢羸顏貌醜陋。如是等類。廣說如經。
[0881a22] 從此第七。明日月等。論云。日月所居。量等義者。頌曰。
 日月迷盧半  五十一五十
 夜半日沒中  日出四洲等
 雨際第二月  後九夜漸增
 寒第四亦然  夜減晝翻此
 晝夜增臘縛  行南北路時
 近日自影覆  故見月輪缺
[0881b01] 釋曰。初句明日月近遠。第二句明日月體量。次兩句。明四時。後兩行。明晝夜增減。論云。日月眾星。[7]依何[8]而住。依風而住。謂諸有情。業增上力。共引風起。遶妙高山。空中旋環。運持日等。令不停墜。彼所住去此。四萬踰繕那。持雙山頂。齊妙高山半。日五十一。月唯五十。星最小者。唯一俱盧舍。其最大者十六踰繕那。日輪下面。頗胝迦寶。火珠所成。能熱能照。月輪下面。頗胝迦寶。水珠所成。能冷能照。唯一日月。普於四洲。作所作事。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時等。餘例應知 日行此洲。路有差別。故令晝夜有減有增。從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夜漸[9]增。從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夜漸減也。晝時翻此。夜若漸增。晝便漸減。夜若漸減。晝則漸增。晝夜增時。增一臘縛。晝夜減時。減一臘縛。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晝增。釋曰。西國之法。分十二月。以為三際謂[10]寒熱雨。各有四月。略述兩釋。泰法師云。從二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為熱際四月。從六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為雨際四月。從十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為寒際四月。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當此間八月九日。從秋分已去。夜增晝減也。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當此間二月九日。從春分已去。夜減晝增也。此約晝夜停等後。說增減也。光法師云。西方諸國。時節不定。還隨方俗。以立三際。從十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為熱際。從三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雨際。從七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為寒際。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當此間五月九日。此與夏至。稍得相當。此時日極長。夜極短。從此已後。夜則漸增。若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當此間十一月九日。此與冬至。稍得相當。此時晝極短。夜極長。從此已後。夜則漸減。[11]晝則漸增。故婆沙一百三十六云。摩訶陀(當此間十一月也)白半之日。夜有十八。晝有十二。從此已後。晝增夜減。室羅筏拏月(當此間五月也)[12]白半之日。晝有十八。夜有十二。從此已後。夜增晝減。解云。言十八十二者。謂十八十二。牟呼栗多也。據此文證。明知夜極長。後方說晝增。晝極長後方說夜增也。又此論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晝增。故知五月。夏至已後。日則向南。說夜增也。十一月。冬至已後。日既向北。說晝增也。此上兩釋。泰法師意。約晝夜停等後。說有增減。光法師[13]意。約晝夜極長後。說有增減。各據一義。任情取捨。更有多解。不能具敘 依此論文。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若至極長。有十八牟呼栗多。若至極短。有十二牟呼栗多。故知中間。延促總有六牟呼栗多。從夏至日。已去[14]至冬至日。已來有一百八十日。日夜增一臘縛。計一百八十臘縛。足成六牟呼栗多。故冬至日。夜有十八。晝有十二也。若從冬至日。已去至夏至日已來。成六牟呼栗多。義准前說。故夏至日。夜有十二。晝有十八。問何故月輪。於黑半末白半初位。見有缺。[1]答世施設論中。作如是釋。以月宮殿行近日輪。月輪被日輪光。所侵照。餘邊發影。白覆月輪。令於爾時。見[2]不圓滿。又經部宗。先舊師釋。由日月輪。行度不同。現有圓缺。問日等宮殿。何有情居。答是四[3]王天下。天眾所居。若空居天。唯住如是。日月等宮殿。若地居天。住妙高山諸層級等。
[0882a10] 從此第八。明天器。一明天所居器。二明天器近遠。就明天所居器。文復分二。初正明天器。二便顯餘義。初文分三。一明四天王天器。二明三十三天器。三明空居天器。且初第一明四天王天器者。論云。有幾層級。其量云何。何等諸天。住何層級。頌曰。
 妙高層有四  相去各十千
 傍出十六千  八四二千量
 堅手及持鬘  恒憍大王眾
 如次居四級  亦住餘七山
[0882a20] 釋曰。蘇迷盧山。有四層級。始從水際。盡第一層。相去十千。踰繕那量。如是乃至。從第三層級。盡第四層。亦十千量。此四層級。[4]從妙高山。傍出圍遶。盡其下半(妙高山下。四萬名下半[5]耳)最初層級。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層級。如其次第。八四二千。有藥叉神。名為堅手。住初層級。有名持鬘。住第二級。有名恒憍。住第三級。此三皆是。四大天王。所部天眾。第四層級。四大天王。及諸眷屬。共所居止。故經依此。說四大王眾天。除層級外。七金山上。亦有天居。是四[6]大天王。[7]所部村邑。是名依地住。四大王眾天。於欲天中。此天最廣。
[0882b04] 從此第二。明三十三天器。論云。三十三[8]天住在何處。頌曰。
 妙高頂八萬  三十三天居
 四角有四  金剛手所住
 中宮名善見  周萬踰繕那
 高一半金城  雜飾地柔軟
 中有殊勝殿  周千踰繕那
 外四苑莊嚴  眾車雜喜
 妙地居四方  相去各二千
 東北圓生樹  西南善法堂
[0882b14] 釋曰。三十三天。住蘇迷盧頂。其頂四面。各八十千。與下四邊。其量無別。山頂四角。各有一峰。其量縱廣。各有五百。有藥叉神。名金剛手。於中止住。守護諸天。於山頂中。有宮名善見。見者稱善也。[9]四面二千半。周萬踰繕那。金城量高。一踰繕那半。其地平坦。亦真金[10]所成。俱用百一雜寶嚴飾。地觸柔軟。如羅綿。於踐躡時。隨足高下。是天帝釋所都大城。於其城中。有殊勝殿。種種妙寶。具足莊嚴。蔽餘天宮。故名殊勝。面二百五十。周千踰繕那。是謂城中諸可愛事。城外四面。四苑莊嚴。是彼諸天。共遊戲處。一眾車苑。隨天福力。種種車現。二惡苑。天欲戰時。甲仗等現。三雜林范。[11]諸天入中。所翫皆同。俱生勝喜。四喜林苑。極妙境界。并集此苑。觀此無厭名喜林也。此為外飾。莊嚴大城。四苑四邊。有四妙地。中間各去苑。二千踰繕那。是彼諸天勝遊戲處。諸天於彼捔[12]指爭勝歡娛。城外東北。有圓生樹。是三十三天。受欲樂勝所也。其圓生樹。盤根深廣。五十踰繕那。聳幹上昇。枝條傍布。高廣量等。百踰繕那。挺葉開華。妙香芬馥。順風熏滿。百踰繕那。若逆風時。猶遍五十。問順風可爾。云何逆[13]風熏。答有餘師[14]說。香無逆熏[15]義。依不越樹界故。說逆[]風熏(解云。言不越樹界[16]者謂樹身外。枝條四面。各五十踰繕那。如在樹下。近東邊立去彼樹身。五十踰繕那。若有東風。名為逆熏。此人[17]由在樹界。而得頭上枝條等香故。言不越[18]樹界也)論主正解云。理實圓生。有如是德。所流香氣。能逆風熏。雖天和風力所[19]壅遏。然能相續。流趣餘方。漸劣漸微。近處便歇。非能遠至如順風熏(五十踰繕那。名近處。百踰繕那。名遠[20]處也) 又論云。如是華香。為依自地。隨風相續轉趣餘方。為但熏風別生香氣(問也。自地者。華也。香依華發。說華為自地也) 此義無定。諸軌範師。於此二[21]問。俱許無失(答也。依華依風名二[]問[22]也)。若爾[]者何故。薄伽[23]梵(此云功德聚也)。[24]華香不能逆風熏根莖等香亦復爾。善士功德。香芬馥。逆風流美遍諸方(解云。引此頌意。難論主許華香。能逆風熏也。修善之士。名滿四方。能逆風熏。華香不爾也) 論主通云。據人間香。故作是說。以世共了無如是能。[25]若據天香。能逆熏也。化地部經。說此香氣。順風熏滿。百踰繕那。若無風時。唯遍五十。城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於彼評論如法。不如法事。
[0882c28] 從此第三。明空居天。論云。如是已辨三十三天。所居外器。餘有色天眾所住器。云何。頌曰。
 此上有色天  住依空宮殿
[0883a03] 釋曰。此前所說。三十三天上有色諸天。住依空宮殿。謂夜摩天。都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及梵眾天。等十六處。并前天合成二十二天。名有色天。二十住空居也。
[0883a07] [1]從此大文第二。便顯餘義。一明六天行婬。二明諸天初生。三明欲生樂生也。此即第一。明六天行婬。論云。如是所說諸天眾中。六[2]天行婬云何。頌曰。
 六受欲交抱  執手笑視婬
[0883a12] 釋曰。唯六欲天。受妙欲境。於中初二。依地居天。形交成婬。與人無別。然風氣泄熱惱便[3]除。非如人間有餘不淨。夜摩天眾。纔抱成婬。都史多天。但由執手。樂變化天。唯相向笑。他化自在天。相視成婬[4]隨彼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童女欻然化生。即說為彼天所生男女也。
[0883a19] 從此第二。明諸天初生。論云。初生天眾。身量云何。頌曰。
 初如五至十  色圓滿有衣
[0883a22] 釋曰。且六欲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歲人。生已身形。速得圓滿。色界天眾。於初生時。身量周圓。具妙衣服。一切天眾。皆作聖言。謂彼言詞。同中印度。
[0883a26] 從此第三。明欲生樂生。論云。欲[5]生樂生。[6]差別云何。應知頌曰。
 欲生三人天  樂生三九處
[0883a29] 釋曰。欲生三者 第一依受如生現前欲境故。謂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彼於如是現前欲境中。自在而轉。謂全人趣。及下四天 第二依受如樂自化妙欲境故。有諸有情。樂受自化諸妙欲境。彼於自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唯第五樂變化天 第三依受如樂他化[7]妙欲境故。謂諸有情。樂受他化諸妙欲境。彼於他[8]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唯第六。他化自在天。此上人天。受欲界生。是謂欲生差別三種 樂生三者。三靜慮中。於九處生。受三種樂 一於初靜慮。三處生中。受一種樂。謂離生喜樂。離欲界惡。生喜樂故 第二靜慮。三處生中。受一種樂。名定生喜樂。從初禪定[9]中。生二禪喜樂故 第三靜慮。三處生中。受一種樂。名離喜妙樂。離第二禪喜。生第三禪樂。離喜[10]之樂。名離喜[]妙樂。初靜慮中。長時安住離生喜樂。第二靜慮。長時離苦。第三靜慮。長時受樂。故名樂生。
[0883b19] 從此第二。明天器近遠。於中有二。一明天器近遠。二明下天見上。且初明[11]天器近遠者。論云。所說諸天。二十二處。上下相去。其量云何。頌曰。
 如彼去下量  去上數亦然
[0883b24] 釋曰。隨從何天去下海量。彼上所至與去下同。謂妙高山。從第四層級。去下大海。四萬踰繕那。是四天王天。從彼上去三十三天。亦如彼天。去下海量。如三十三天。去下大海。上去夜摩天。其量亦[12]復爾。如是乃至。如善見天[13]下去大海。踰繕那量。從[14]彼上至色究竟天。亦與彼天去下大海量等。從此向上。復無所居。此處最高。名色究竟天。
[0883c04] [15]從此第二。明下見上天。論云。於下[16]天處生。昇見上不。頌曰。
 離通力依他  下無昇見上
[0883c07] 釋曰。三十三天。由自通力。能從本處。昇夜摩天。或復依他。謂得通者。及上天者。接往夜摩天。所餘諸天。昇上例爾。若來若至。下見上天 然下眼不能上界地。非境界故。如不覺彼觸。因此義便。復明天量。有餘師說。夜摩等四依處量。同妙高山頂。有餘師說。上倍倍增。有餘師說。初靜慮量。等一四大洲。第二靜慮。等小千界。第三靜慮。等中千界。第四靜慮。等大千界。
[0883c16] 從此大文第二。總辨大千。論云。齊何量。說小中大千。頌曰。
 四大洲日月  蘇迷盧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  說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壞
[0883c22] 釋曰。千四大洲。乃至千梵世。如是總說為一小千。千倍小千。名一中千界。千中千界總名大千界。如是大千。同成同壞。
[0883c25] 從此大文第二。明能居量。一明身量。二明壽量。且初明身量者。論云。如外器量別。身量亦別耶。亦別云何。頌曰。
 贍部洲人量  三肘半四肘
 東西北洲人  倍倍增如次
 欲天俱盧舍  四分一一增
 色天踰繕那  初四增半半
 此上增倍倍  唯無雲減三
[0884a04] 釋曰。贍部洲。人身多分。長三肘半。於中少分。有長四肘。東勝身洲。人身長八肘。西牛貨洲。人身長十六肘。北俱盧洲。人身長三十二肘。欲界六天。最下身量。一俱盧舍。四分之一。如是後後。一一分增。至第六天。一俱盧舍半 色天身量。初梵眾天。半踰繕那。梵輔全一。大梵一半。少光二全。此上諸天皆增倍倍。唯無[1]雲天。減三踰繕那。謂遍淨天。六十四踰繕那。至無雲天。於一倍中。減三踰繕那。計成一百二十五踰繕那也 所以無雲減三者。從第三禪變易受生。入第四禪不變易受。難故減三劫也。捨受名不變易受也。又解謂。順色究竟天一萬六千劫。故減三劫。謂無雲天減三劫。已上倍倍增。乃至色究竟增。滿一萬六千踰繕那也。
[0884a19] 從此第二。明壽量。一明善趣壽量。二明惡趣壽量。三明中夭不中夭。且善趣壽量者。論云。身量既殊。壽量亦別。不亦別云何。頌曰。
 北洲定千年  西東半半減
 此洲壽不定  後十初叵量
 人間五十年  下天一晝夜
 乘斯壽五百  上五倍倍增
 色無晝夜殊  劫數等身量
 無色初二萬  後後二二增
 少光上下天  大全半為劫
[0884a29] 釋曰。北俱盧洲人。定壽千歲。西牛貨洲人。壽五百歲。東勝身洲人。壽二百五十歲。南贍部洲人。壽無定限。謂劫減位。極壽十年。於劫初時。人壽無量百千等數。不能計量。已說人間壽量長短。要先建立天上晝夜。方可計算天壽短長。天上云何。建立晝夜。且人間五十年。為四天王天一晝一夜。乘此晝夜。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年。彼壽五百歲。上五欲天。漸俱增倍。謂人間百歲。為第二天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彼壽千歲。夜摩等四。隨如次人二四八百千六百歲。為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如次彼壽二四八千。[2]一萬六千歲。問持雙已上。日月并無。諸天云何。建立晝夜及光明事。答依華開合。建立晝夜。又依諸鳥鳴靜差別。或依天眾寤寐不同。依已自身光明。成外光明事 色界諸天中。無晝夜別。但約劫數。知壽短長。彼壽短長與身量等。謂若身量。半踰繕那。壽量半劫。若彼身量。一踰繕那。壽量一劫。乃至身量。長萬六千踰繕那。壽量亦同。萬六千劫。無色壽量。從下如次。二四六八萬大劫。謂空處二萬劫。識處四萬劫。無所有處。六萬劫。非想非非想。八萬大劫 應知如上所說劫量。少光已上。大全為劫。八十中劫。為一劫也。自此下諸天。大半為劫。四十中劫。為一劫也。由此理故。經說大梵。過梵輔天。壽一劫半。謂以成住壞各二十中劫。此六十中劫。為一劫半。故以大半四十中劫。為下三天所壽劫量。言三天者。梵眾。梵輔。大梵天也。
[0884c01] 從此第二。明惡趣壽量。論云。已說善趣壽量短長。惡趣壽云何。頌曰。
 等活等上六  如次以欲天
 壽為一晝夜  壽量亦同彼
 極熱半中劫  無間中劫全
 傍生極一中  鬼月日五百
 頞部陀壽量  如一婆訶麻
 百年除一盡  後後倍二十
[0884c09] 釋曰。四天王等。六欲天壽如其次第。為等活等六捺落迦一晝一夜。壽量如次亦同彼天。謂四天王天。壽量五百[3]歲。於等活地獄。為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以如是年。彼等活地獄壽五百歲。乃至他化天。壽萬六千歲。於第六炎熱地獄。為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彼炎熱地獄。壽一萬六千歲。第七極熱地獄壽。半中劫。無間地獄。壽一中劫。二十增減。為一中劫也 傍生壽量多[4]少。無定限。若壽量極長。亦一中劫。故世尊言。大龍有八。謂難陀等。皆住一劫。而能持大地。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成月歲。彼壽五百年 問寒捺落迦。壽量云何。答世尊寄喻。顯彼壽言。如此人間佉黎二十。成摩揭陀一麻婆訶量。佉黎此云斛。婆訶此云。麻者巨藤也。一麻婆訶量者。意取婆訶量。不欲取麻。如言一穀。頌言婆訶麻者。意欲取麻。如言一穀。有置巨藤。平滿其中。設復有人。百年除一。如是巨藤。易有盡期。生頞部陀。壽量難盡。此二十倍。為第二寒地獄壽。如是後後。二十倍增。是謂八寒地獄等壽量。
[0885a02] 從此第三。明中夭不中夭。論云。此諸壽量。有中夭耶。頌曰。
 諸處有中夭  除北俱盧洲
[0885a05] 釋曰。諸處壽量。皆有中夭。除北俱盧洲。彼定千歲。此言諸處有中夭者約處所說。非別有情。以諸處中有別有情不中夭故。謂史多天。一生所繫菩薩。及最後有菩薩(謂王宮身也)佛記(樹提伽也)佛使(耆婆也)隨信隨法行(見道聖人)菩薩。輪王。母懷彼二胎時。此等亦無中夭。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10-13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
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
[0885a17] 從此大文第三。明三分齊。就中一明三極少。二明二量。且初明三極少者。論云。如是已約踰繕那等。辨器世間身量差別。約年等辨壽量有殊。二量不同。未說今說。此二建立。無不依名前二及名。未詳極少。今應先辨三極少量。頌曰。
 極微字剎那  色名時極少
[0885a24] 釋曰。上句標。下句釋也。極微者。是色極少[4]也。剎那者。是時極少也。一字者。是名極少也。謂分折諸色。至[5]一極微。為色極少。分折諸名。至於一字。為名極少。分折於時。至一剎那。為時極少。一字名者。如說瞿名。問何名剎那。答眾緣和合。法得自體頃。又解或有動法。行度一極微。又解對法諸師。作如是說。由如壯士一度[6]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如是名為一剎那量。
[0885b04] 從此第二。明二量。就中一明踰繕那等。二明年等。且初辨踰繕那[7]等者。論云。已知三極少。前二量云何(總問)。今且辨前踰繕那(別問)。頌曰。
 極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塵
 蟣虱麥指節  後後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為弓量
 五百俱盧舍  此八踰繕那
[0885b12] 釋曰。極微為初。指節為後。應知後後皆七倍增。謂七極微為一微量。積微至七。為一金塵(一解[8]云。塵向金上住。又解塵透金。過至下。水塵皆有兩釋也)。積七金塵為一水塵。積七水塵。為一兔毛塵(一解兔毛上住。[9]一解量如兔毛端。乃至牛毛。皆有兩[10]釋)。積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積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積七牛毛塵。為一隙遊塵。積七隙遊塵。為一蟣。積七蟣。為一蝨。積七蝨。為一[麩-夫+廣]麥。積七[麩-夫+廣]麥。為一指節。三節為一指。二十四指。橫布為一肘。積四肘。為一弓。謂尋。積五百弓。為一俱盧舍。一俱盧舍者。計是從村。至阿練若(此云無喧雜)中間道量。說八俱盧舍。為一踰繕那(解云。計一肘。有一尺八寸。一弓有七尺二寸。乃至一俱盧舍。計有二里。一踰繕那。有十六里)
[0885b26] 從此第二。明年等。就中一明剎那至年。二明諸劫數。且初明剎那至年者。論云。如是已說踰繕那等。今當辨彼年等量別。頌曰。
 百二十剎那  為怛剎那量
 臘縛此六十  此三十須臾
 此三十晝夜  三十晝夜月
 十二月為年  於中半減夜
[0885c04] 釋曰。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於一年中。分為三際。謂寒熱雨。各有四月。十二月中六月減夜。以一年內夜總減六。云何如是。故有頌曰。寒熱雨際中。一月半已度。於所餘半月。智者知夜減。
[0885c12] 從此第二。明劫量。就中一明劫數。二明劫中人。三明劫中災。且初明劫數者。論云。如是已辨剎那至年。劫量不同。今次當辨。頌曰。
 應知有四劫  謂壞成中大
 壞從獄不生  至外器都盡
 成劫從風起  至地獄初生
 中劫從無量  減至壽唯十
 次增減十八  後增至八萬
 如是成已住  名中二十劫
 成壞壞已空  時皆等住劫
 八十中大劫  大劫三無數
[0885c24] 釋曰。劫有四種。一壞。二成。三中。四大。言壞劫者。謂從地獄有情不復更生。至外器都盡。壞有二種。一趣壞。二界壞界。壞復有二種。一有情壞。二外器壞。謂此世間。過於二十中劫住已。從此復有等住二十。壞劫便至。若時地獄。有情命終。無復新生。為壞劫始。乃至地獄。無一有情。爾時名為地獄已壞。諸有地獄定受業者。業力引置他方獄中。由此准知傍生鬼趣。然各先壞本處住者。人天雜居者。與人天同壞。若[1]是時人趣。此洲一人。無師法然。得初靜慮。從靜慮起。唱如是言。離生喜樂。甚樂甚靜。餘人聞已。皆入靜慮。命終并得生梵世中。乃至此洲有情都盡。是名已壞贍]">部洲人。東西二洲。例此應說。北洲命盡。生欲界天。由彼無能入定離欲(北洲不入定顯。不生色界也)。乃至人趣無一有情。爾時名為人趣已壞。若時天趣四[2]大王天隨一法然。得初靜慮。乃至並得生梵世中。爾時四[3]大王天。有情都盡。是名已壞四大王天。餘五欲天。例此應說。乃至欲界。無一有情。名欲界中有情已壞。若時梵世。隨一有情。無師法然。得二靜慮。從定起已。唱如是言。定生喜樂。甚樂甚靜。餘天聞已。皆入彼靜慮。命終並得生極光淨天。乃至梵世。有情都盡。是名已壞有情世間。唯器世間。空曠而住。餘十方界。一切有情。感此三千[4]大千世界。業盡於此漸有七日輪現。諸海乾[5]渴。眾山洞然。州渚三輪。並從焚燎。風吹猛焰。燒上天宮。乃至梵宮。無遺灰燼。自地火焰。燒自地宮。非他地災能壞他地。由相引起。故作是言。下火風飄。焚燒上地。謂欲界火。猛焰上昇。為緣引生色界火炎。餘災亦爾。如是始從地獄漸壞。乃至器盡。總名壞劫(已上釋初行頌) 所言成劫。謂從風起。乃至地獄始有情生。謂此世間。災所壞已。二十中劫。唯有虛空。過此長時。次應復有等住二十。成劫便至。一切有情。業增上力。空中漸有微細風生。是器世間。將成前相。風漸增盛。成立如前所說。風輪水金輪等。然初成立大梵王宮乃至夜摩[6]天宮。後起風輪等。是謂成立外器世間。初一有情。極光淨沒。生大梵處。為大梵王。後諸有情。亦從彼沒。有生梵輔。有生梵眾。有生他化自在天宮。漸漸下生乃至人[7]趣。北俱盧。西牛貨。東勝身。南贍部。後生餓鬼傍生地獄。法爾後壞。必最先成。若初一有情。生無間獄。二十中成劫。應知已滿(已上釋第五第六句) 此後復有二十中劫。名成已住。次第而起。謂從風起造器世間。乃至後時。有情漸住。此洲人壽。經無量歲。至住劫初。壽方漸減。從無量[8]劫減。至極十年。即名為初一住中劫(已上釋第七第八句) 此後十八。皆有增減。謂從十歲增至八萬[9]從八萬[10]歲減。至十[11]年第二十劫唯增無減。謂從十歲。增至八萬。名第二十劫。一切劫增。無過八萬。一切劫減。唯極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減。時量方等初減後增。故二十劫。時量皆等。此總名為成已住劫(已上釋第九乃至第十二句也) 所餘成壞。及壞已空。雖無增減。二十差別。然由時量與住劫同准住各成二十中劫(已上釋第十三第十四句也) 成中初劫。起器世間。後十九中。有情漸住。壞中後劫。壞器世間。前十九劫。有情漸捨。如是所說。成住壞空。各二十中劫。積成八十。總此八十成大劫量。問劫性是何。答謂唯五蘊。時無別體。依法而立也。問經說三劫阿僧祇耶(此云無數)積何劫。成三劫無數。答累前大劫為十百千。乃至積成三劫無數。問既稱無數。何復言三劫。答非無數言顯不可數。解脫經說六十數中。阿僧祇耶。是第五十二一數 問云何六十。答如彼經言。有一無餘數。始為一。[12]一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末陀。十末陀為阿庾多。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為那庾多。十那庾多為大那庾多。十大那庾多為羅[13]那庾多。十[]那庾多為大羅[]那庾多。十大羅[]那庾多為矜羯羅。十矜羯羅為大矜羯羅。十大矜羯羅為頻跋羅。十頻跋羅為大頻跋羅。十大頻跋羅為阿婆。十阿婆為大阿婆。十大阿婆為毘婆訶。十毘婆訶為大毘婆訶。十大毘婆訶為嗢蹭伽。十嗢蹭伽為大嗢蹭伽。十大嗢蹭伽為婆喝那。十婆喝那為大婆喝那。十大婆喝那為地致婆。十地致婆為大地致婆。十大地致婆為醯都。十醯都為大醯都。十大醯都為羯臘婆。十羯臘婆為大羯臘婆。十大羯臘婆為印達羅。十印達羅為大印達羅。十大印達羅為三磨耽。十三磨為大三磨耽。十大三磨耽為揭底。十揭底為大揭底。十大揭底為拈筏羅闍。十拈筏羅闍為大拈筏羅闍。十大拈筏羅闍為姥達羅。十姥達羅為大姥達羅。十大姥達羅為跋藍。十跋藍為大跋藍。十大跋藍為珊若。十珊若為大珊若。十大珊若為毘步多。十毘步多為大毘步多。十大毘步多為跋邏欃。十跋邏欃為大跋邏欃。十大跋邏欃為阿僧祇耶。於此數中。忘失餘八。若數大劫。至此數中阿僧祇耶。名[1]劫無數。此劫無數。復積至[2]三。經中說為三劫無數。非諸算計不能數知。故得說為三劫無數。問何緣菩薩發願。長時精進修行。方期佛果。答無上菩提。甚難可得。非多願行。無容得成菩[3]提。[4]菩薩要經三劫無數。修大福德智慧資糧。六波羅蜜多多。百千苦行。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5]定應發長時願。問若餘方便。亦得涅槃。何用菩薩久修苦行。答為欲利[6]樂一切有情故。求菩提發長時願。云何令我具大堪能。於苦海瀑流。濟諸含識故捨涅槃道。求無上菩提。問濟他有情。於己何益。答菩薩濟物。遂己悲心。故以濟他。即為己益。問誰信菩薩。有如是事。答有懷潤己。無大慈悲。於如是有情。此事實難信 無心潤己有大慈悲。於如是有情。此事非難信 如有久習無哀愍者。雖無益己。而樂損他。世所同[7]志如是菩薩。久習慈悲。雖無利己。而樂益他。如何不信。[8]又此菩薩。由種性異有此志願起。於他苦為己苦。用他樂為己樂。不以自苦樂為己苦樂事。不見異他益。而別有自益。依如是義。故有頌曰 下士勤方便 恒求自身樂 中士求滅苦 非樂苦依故 上士恒勤求 自苦他安樂 及他苦永滅 以他為己故。
[0887a29] 此言上士。謂菩薩也。意說菩薩觀他如己。故見他樂。即為己樂。
[0887b02] 從此第二。明劫中人。就中一明佛獨覺。二明輪王出現。三明劫初有王。且初明佛獨覺者。論云。如是已辨劫量差別。諸佛獨覺。出現世間。為劫增時。為劫減時。頌曰。
 減八萬至百  諸佛現世間
 獨覺增減時  麟角喻百劫
[0887b08] 釋曰。從此州人壽八萬歲。漸減乃至壽極百年於此中間。諸佛出現。問何緣增位。無佛出耶。答有情樂增。難教厭故。問何緣減百年。無佛出耶。答五濁極增。難可化故。言五濁者。一壽濁。二劫濁。三煩惱濁。四見濁。五有情濁。劫減將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說名為濁。謂壽濁損命也。劫濁損資具。煩惱與見。衰損善品也。由煩惱濁。耽欲樂故。由其見濁。自苦行故。或煩惱濁。損在家善。或由見濁。損出家善。[9]若有情濁。衰損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無病故。多病損無病也 獨覺出現。通劫增減。然諸獨覺。有二種殊。一者部行。謂有部黨。二者麟]">角。唯一出世。如麟一角。部行獨覺。先是聲聞。前三果人。後得無學。不由他悟。轉名獨勝。有餘師說。先是異生。曾修聲聞順決擇分。今自悟道。得獨勝名。由本事中說。一山中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獼猴。曾與獨覺。相近而住。見彼威儀。後時獼猴。至外仙所。現先所見獨覺威儀。諸仙之。咸生敬慕。須臾皆證獨覺菩提。若先是聖人。不應修苦行。麟角喻[10]者。要百大劫。修菩提資糧。然後方成觸角果也。
[0887c02] 從此第二。明輪王出現。論云。輪王出現。為在何時(一問)幾種(二問)幾俱(三問)何威(四問)(五問)。頌曰。
 輪王八萬上  金銀銅鐵輪
 一二三四洲  逆次獨如佛
 他迎自往伏  諍陣勝無害
 相不正明圓  故與佛非等
[0887c09] 釋曰。初句答初問。次兩句答第二問次一句答第三問。次[11]兩句答第四問。後兩句答第五問。從此洲人壽無量歲。至八萬歲。有輪王出。此王由輪旋轉應道。威伏一切。名轉輪王。金銀銅鐵輪應別故。謂鐵輪王。王一洲界。銅輪王。王二洲界。銀輪王。王三洲界。金輪王。王四洲界。輪王如佛。無二俱生。唯一出現。依薩婆多。十方世界。唯有一佛。依經部宗。十方世界。許十方佛。論有相破。煩而不敘。此四輪王。威定諸方。亦有差別。謂金輪王。諸小國王。各自來迎。作如是請。我等國土。安穩富樂。多諸人眾。唯願天尊。親垂教。我等皆是天尊翼從。若銀輪王。自往彼土。彼方臣伏。若銅輪王。至彼國已。宣威競德。彼方推勝。若鐵輪王。亦至彼國。現威列陣。剋勝便止。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已各安其所居。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定得生天。經說輪王有七種寶。一者輪寶。二者象寶。三者馬寶。四者珠寶。五者女寶。六者主藏臣寶。七者主兵臣寶 如諸輪王。非唯七寶與餘王別。亦有三十二。大士相與餘王別。問若爾輪王。與佛何別。答佛大士相處。正明圓王相不然。故有差別。
[0888a04] 從此第三。明劫初有王。論云。劫初人眾。為有王為無。頌曰。
 劫初如色天  後漸增貪味
 由墮貯賊起  為防雇守田
[0888a08] 釋曰。劫初時人。皆如色界。諸根無缺。形色端嚴。身帶光明。騰空自在。飲食喜樂。長壽久住 有如是類。地味漸生。其味甘美。其馥。時有一人。稟性耽味。嗅香取食。餘人隨學。競取食之。爾時方名初受段食。資段食故。身漸堅重。光明隱沒。黑闇便生。日月眾星。從茲出現 由漸耽味。地味便隱。從斯復有地皮餅生。競耽食之 地餅復隱。爾時復有林藤出現 競耽食故。林藤復隱。爾時有非耕種。香稻自生。眾共取之。以充所食 此食故。殘穢在身。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1]遂復有男女根生 由二根殊形相亦異。宿習力故。便相瞻視。因此遂生非理作意。欲貪鬼魅。惑亂身心。失意猖狂。行非梵行。人中欲鬼。初發此時 爾時諸人隨取香稻。無所貯積。後時有人。稟性懶惰。長取香稻。貯擬後食。餘人隨學。漸多停貯。由此於稻生我所心。多收無厭。故隨收處。無復再生。遂共分田。慮防遠盡。於己[2]分田。生護心。於他分田。有懷侵奪。劫偷過起始於此時 為欲遮防。共聚評議。僉量眾內一有德人。各以所[3]取六分之一.雇令防護。封為田主。因斯故立剎帝利名大眾欽承恩流率土。故復名大三末多王(此云共許王也)。自後諸王。此王為首 時人或有情厭居家。樂在空閑精修戒行。因斯故得婆羅門名(此云淨志) 後時有王。貪財物。不能均給國土人民。故貧匱人者。多行賊盜。王為禁止。行輕重罰。為殺害業。始於此時。時有罪人。心怖刑罰。覆藏其罪。異想發言。虛誑語生。此時為首。
[0888b10] 從此第三。明劫中災。就中一明小三災。二明大三災。且小三災者。論云。於劫減位。有小三災。其相云何。頌曰。
 業道增壽減  至十三災現
 刀疾飢如次  七日月年止
[0888b15] 釋曰。從諸有情起虛誑語。諸惡業道。後後轉增。由惡業增。故此洲人壽量漸減。乃至極十。小三災現。故諸災患二法為本。一耽美食。二性懶惰。此小三災。中劫末起。言三災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飢饉。十歲時人。為非法貪相續增盛。不平等愛映弊其心。瞋毒增上。相見便起猛利害心。隨手所執。皆成利刀。互相殺害 又中劫末十歲時人。由具如前諸過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 又中劫末。十歲時人。亦具如前。諸過失故。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是世間多[4]遇飢饉。既無支濟。多分命終。由飢饉故。便有聚集白骨運籌。有二聚集。一人聚集。謂彼時人。由極飢羸。聚集而死。二種聚集。為益後人。輟其所食。置於小篋。擬為種子 白骨亦二。一彼時人。命終未久。白骨便現。二彼時人。飢饉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飲之。運籌亦二。一由糧少。行籌食之。謂一家中。從長至幼。隨籌至日。得小麁飡。二謂以籌。挑故場蘊。得少穀粒。多用水煎。分共飲之。以濟餘命 然有聖教說治彼方。謂若人有能一晝一夜。持不殺戒。決定不逢刀兵劫起。若能以一訶黎怛起慇淨心[5]奉施眾僧。決定不逢疾疫劫起。若有能以一摶之食。起慇重心。奉施眾僧。決定不逢飢饉災起 刀兵劫起。極唯七日。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飢饉災起。七年七月七日。過此便止。人壽漸增。東西二洲。有似災起。謂瞋增盛。身力羸劣。數加飢渴。北洲總無。
[0888c16] 從此第二。明大三災。論云。前說火災焚燒世界。餘災亦爾。如應當知。何者為餘。今當具辨。頌曰。
 三災火水風  上三定為頂
 如次內災等  四無不動故
 然後器非常  情俱生滅故
 要七火一水  七水火後風
[0888c23] 釋曰。三災火水風者。此大三災。逼有情類。令捨下地集上天宮。初火災興。由七日現。次水災起。由雨霖。後風災生。由風相擊。此三災力。壞器世間。乃至極微。亦無餘在。上三定為頂者。第二靜慮。為火災頂。此下為火。所焚燒故。第三靜慮。為水災頂。此下為水所浸潤故。第四靜慮。為風災頂。此下為風。所飄散故。如次內災等者。謂初靜慮。尋伺為內災。能燒煩惱心。等外火災故。第二靜慮。喜受為內災。與輕安俱潤身如水。等外水災故。第三靜慮。動息為內災。息即是風。等外風災故。下三靜慮。有如是內災。遭是外災壞 問何緣[1]不立地亦以為災[2]耶。答以器世間。即是地故。但可火等。與地相違。不可說言地還違地。問第四靜慮。何為外災[]耶。答頌言四無不動[3]故。彼無外災。離內災故。由佛說彼。名不動地故。內外三災。所不及故。問若爾彼地。器應是常。答頌言然彼器非常情俱生滅故。謂彼天處。無總地形。但如眾星居處各別。彼天生時。天宮隨起。彼天死時。天宮隨滅 問所說三災。云何次第。答頌言要七火一水七水火後風。要先無間。起七火災。其次定應一水災起。此後無間。復七火災。還有一水災。如是乃至滿七水災。復七火災。後風災起。如是總有八七火災。一七水災。一風災起。應知八七火災中間。有七水災。[4]次第八七火災後。有一風災。計數總有六十四災 問何緣七火災後有一水災。答謂順極光淨天壽八大劫故。謂緣水災壞第二禪。既極光天壽。八大劫故。第八災方有水災。壞第二禪也。問何緣八七火災後。方有一風災。答謂順遍淨天。壽六十四大劫故。謂風災起。壞第三禪。既遍淨天。壽六十四[5]劫故。第六十四災。方是風災。壞第三禪也。故論云。由彼有情所修定因於上漸勝。故感身壽。其量漸長。由是所居亦漸久住。由此善釋施設足文遍淨天壽。六十四劫。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10-13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三
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
[0889b07] 造作名業。此品廣明。故名分別。釋此品頌。總作三門。一明業體性。二釋諸業名。三雜明諸業。就明業體性中。一正明業體。二諸門分別。三廣明表無表。就正明業體中。一明所造業。二明能造大種。就明所造業中。一明二三業。二明五種業。此下第一明二三業。牒前問起。論云。如前所說。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各多差別。如是差別。由誰而生。頌曰。
 世別由業生  思及思所作
 思即是意業  所作謂身語
[0889b18] 釋曰。初句總答。次句明二業。下兩句明三業。世別由業生者。世間差別。由業所生。非自在天及大梵王。為一因主。作先覺因。生諸世間。外道計天先起欲觀。欲受用境。名先覺因能生世間。此虛計也。業有善惡。果分淨穢。人中善業。惡所陵雜。以雜業故。感身不淨。感外資具。金栴檀。甚可愛樂。諸天善業。惡不能雜。名為純業。以業純善。所感內外。二事俱妙 問此所由業其體云何。答思及思所作者。此明二業。於契經中。說有二業。一者思業。二者思已業。思已業者。謂思所作。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者。此明三業。即前二業。開為三種。思是意業。思所作者。是身語業。因思起故。名思所作。言意業者。約等起立。業即是思。與意相應。意等引起。名為意業。言身業者。約所依立。身謂色身。業依身起。名為身業。言語業者。約自性立。以語自性即是業故。又論云。然心所思。即是意業。思所作業。名為身語二業。是思所等起故(解云。思名等起。思與心等。能引起身語業也)
[0889c09] 從此第二。明五業。一明表無表。二明身語表。二證有無表。且初第一。表無表者。論云。且身語二業。自性云何。頌曰。
 此身語二業  俱表無表性
[0889c13] 釋曰。身語各有表無表故。身語二業俱表無表性。
[0889c15] 從此第二。別明身語表。論先問云。且身語表其相云何。頌曰。
 身表許別形  非行動為體
 以諸有為法  有剎那盡故
 應無無因故  生因應能滅
 形亦非實有  應二根取故
 無別極微故  語表許言聲
[0889c22] 釋曰。前九句明身業。後一句明語業。初一句。論主述一切有宗。形為身表。次五句。論主破正量部動名身業。次三句。論主一切有宗實有形色。身表許別形者。一切有宗。許身表業。形色為體。由思力故。別起如是如是身形。名身表業。形謂形色。猶如合掌殺縛等形。形即是表。表善惡故。表即是業。有造作故。此之形色依身起故。名身表業 非行動為體者。正量部說。動名身表。為破此故。說非行動。正量部計。有為法中。心心所法。及音聲光明等。許剎那滅。定無行動。身表業色。許有動故。非剎那滅。如禮佛等身動轉時。事若未終。此之動色無剎那滅。此身動時。表善惡故。故身表業。行動為體 以諸有為法有剎那盡故者。立理正破。以諸有為有剎那故。定無行動。何以得知皆有剎那。以有盡故。既後有盡。知前有滅。故知有為法。皆剎那滅。故頌盡故二字。釋上有剎那故也。頌中故字。兩度言之。有剎那故。盡故。此應立量。身表業色。是有法。定無行動。是宗法。因云。有剎那故。同喻云。如心所等。並曰。心等有剎那。心等無行動。身表有剎那。身表無行動。故論云。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故。不可言動名身表業。彼宗救云。我許身表無剎那滅。故有行動。即顯論主剎那為因有不成過。為破此救。應立量云。身表業色定有剎那。以有盡故。如心所等。並曰。心所後有盡。心所有剎那。身表後有盡。身表有剎那。故以盡故二字。成立有為皆有剎那。其理極成也。故論云。諸有為法。[1]皆有剎那。其理極成。後必盡故。謂有為法。滅不待因。所以者何。待因謂果。滅無非果。故不待因(解云。果法待因。滅是無法。無法非果。故不待因。應立量云。滅不待因。以是無故。猶如兔角。既有為法。滅不待因。明知有為。皆剎那滅也)。應無無因故者。破彼轉救。彼許法滅待因而滅。故論云。豈不世間現見薪等。由與火合故。致滅無。定無餘量過現量者。故非法滅皆不待因(薪待火滅。即是待因。薪等現見現量證也)。為破此救。故言應無無因故。汝許薪等若待因滅。應一切滅無不待因。如生待因無無因者。並曰。生法待因生。無有無因生。滅法待因滅。無有無因滅。現見覺焰等。不待因而滅。明知薪等滅。亦不待因滅。應立量云。又薪等滅。定不待因。有為攝故。如覺焰等。覺焰是有為。不待因而滅。薪等是有為。亦不待因滅。心心所法。總名為覺。能覺境故。焰是燈焰。生因應能滅者。更以理逐之。又若薪等。火合為因。有熟變生。下中上別。下熟初黃。中熟次黑。上熟最黑。然中熟生。下熟即滅。若上熟生。中熟亦滅。應生中上熟因體即是滅下中熟因。生滅相違。豈容生因即能為滅。故以此理。顯彼成非。論云。故無有因令諸法滅。法自然滅。是壞性故。自然滅故。纔生即滅。由纔生即滅故。剎那滅義成。有剎那故。定無行動 身表是形理得成立 形亦非實有者。是經部宗。標破有宗實有形色。故論云。然經部師。形非實有。謂顯色聚。一面多生。假立長色。待此長色。於餘色聚一面少中。假立短色 於四方面。並多生中。假立方色。於一切處。遍滿生中假立圓色。所餘形色。如應當知(所餘形色。謂高下等。皆假立也)。如見火[火*曹]於一方面。無間速運。便謂為長。見彼周旋。謂為圓色。故形無實別類色體。應二根取故者。是經部師正立理破。汝薩婆多。若謂實有別類形色。則應一色二根取過。如長等色。一眼根見。二身根觸。以身觸時知長短故。由此應成二根取過。十二處中。理無色處二根所取。故知形色。本無實體。論云。然如依觸取長等相。如是依顯能取於形(解云。此文是經部立正義。言依觸者。以形是假。身根觸時。意識於中。依身根觸。取假長等。故言依觸。即是意識。依身根觸。取長等也)。無別極微故者。說形假所由。謂離顯色外。無別極微名為長等。但由顯色。如是安布。差別相中。假立長等(方圓等相。名差別也)。然經部宗。形為身表。但假非實。形雖是表。而非是業。言身業者。以思為體。謂能種種運動身思。依身門行。故名身業。身之業故。故名身業。言語業者。亦思為體。謂發語思。依語門行。故名語業。語之業故。故名語業。言意業者。謂審慮思。及決定思。為意業體。故此三業。皆思為體。隨門異故。立差別名。依意門行。名為意業。依身門行。名為身業。依語門行。名為語業。總有四思。一審慮思。二決定思。三動身思。四發[2]證思。前二意業。第三身業。第四語業。以經部宗身語二表。色性鈍故。唯無記性。不同有宗身語二業。以色為體。身業形色。語業[3]意聲。俱色攝也。故論云。謂前加行。起思惟思。我當應為如是如是。所應作事。名為思業。既思惟已。起作事思。謂隨所[4]思作所作事。能發身[5]語。名思已業(解云。經部釋經二業也。欲明二業。皆思為體。思惟者。謂審慮思。決定思是也)。語表許言聲者。此明語業。謂即言聲為語表業。此身語[6]意。皆有無表。如前界品已分別竟。
[0890c29] 從此第三。證有無表。如前界品。以經部宗不許無表是實有故。[1]彼說無表。但是思種。謂審決動發。四現行思。於色心上。熏成種子。此思種上。防非止過。假立無表。但不作惡。即名無表。更無實體。故論云。經部亦說。此非實有。由先誓限。唯不作故。彼亦依過去大種施設。然過去大種。體非有故。又諸無表無色相故(解云。一由不作。即名無表。二無表。依過去大種。大種尚非有。無表豈得有。三又無色相。由此三因。故無表無實也)。故此已下。薩婆多宗。以八義證無表實有。頌曰。
 說三無漏色  增非作等故
[0891a11] 釋曰。此頌有八證。一說三色證。二說無漏色證。三說福增長證。四說非作成業證。五法處色證。六八道支證。七別解脫戒證。八[2]戒為堤塘證。
[0891a15] 說三無漏色者。此舉二證。一說三色證。二說無漏色證 增非作等故者。增謂第三福增長證。非作是第四非作成業證。餘四證等字收 第一說三色證者。以契經說色有三種。此三為處。攝一切色。一者有色有見有對(色處是也)。二者有色無見有對(眼等五根。聲香味觸)。三者有色無見無對(無表色也)。此經既說有無見無對色。明知實有無表也 第二無漏色證者。如契經說。無漏法云何。謂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色。不起愛恚。乃至識亦然。是名無漏法 此經既言有無漏色。明知無表。體必實有。除無表外。更無有色名無漏也 第三福增長證者。如契經言。諸有淨信。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成就有依七福業事。若行若住。若寐若覺。恒時相續。福業[3]續起。無依亦爾。此經既言福業增長。福業增長。即是[4]無表。謂彼施主。行施已後。或起惡心及無記心。或無心時。若無無表。依何法說福業增長。故知無表。實有體也。七有依福者。一施[5]羈旅客。二施路行人。三施有[6]病人。四施看病人。五施園林。六施常乞食。七隨時施。如是七種。善故名福。作故名業。業依此七。故名為事。無依福者。無物布施。但起深心。隨喜恭敬。亦生勝福也 第四非作成業證者。又自非作。遣他殺等。若無無表。不應成業道。所以然者。謂發語處分。遣他殺等。此發語表。非業道攝。謂使未作殺等事故。若彼使者。行殺等竟。此前語表。更無異性。如何能教者。成殺等業道。明知別有殺等無表。來入身中。故能教人得成業道。故此業道。即無表攝。第五法處色證者。又契經說。苾芻當知。法謂外處。是十一處。所不攝法。無見無對。此經於法處中。不言無色。故知法處中。實有無表色。若無無表色。此經闕減。便成無用。謂經闕減無色言故。既不言無色。明知實有無表。第六八道支證者。若無無表。應無八道支。以八道支中。正語。正業。正命。此三是無表。故論云。以在定時[7]無語等故(解云。在定不[8]可語。無正語也。身不運動行禮佛等無正業也。不乞食等無正命也。既於定中。說正語等三。以在定中。有正語等。三無表色。出定之後。能起三正。不起三邪。故於定中。說正語等。此於因上。立果名故。因即無表色。果即正語等也)第七別解脫戒證者。若無無表。則亦應無別解脫戒。以受戒後雖起異緣惡無記心。而名苾芻。明知別有無表戒色。名別解脫[9]戒。惡無記中。相續而轉。名苾芻等。第八戒為堤塘證者。又契經說。離殺等戒。名[10]為堤塘戒。能長時相續。堰遏犯戒過故。此經既說戒為堤塘。明知別有無表戒色。薩婆多宗。引上八證。證無表實 從此經部。會通前說。且三色者。是定境色。非無表色。[11]瑜伽(此云相應。謂心境相應也)師說。修靜慮時。定力所生。定境界色。非眼根見。故名無見。不障處所。故名無對。第二無漏色。亦定境色。依無漏定。所生色者。名無漏色。第三福增長者。但是布施。現行善思。所熏成種。假立無表。名福增長。故論云。而前緣施。思所熏習。微細相續。漸漸轉變。差別而生。由此當來。能感多果。故密意說。恒時相續。福業漸增。福業續起(解云。一熏習。二微細。三相續。四轉變。五差別。此五並是種子異名) 第四非作成業[12]證者。亦思種為體。第五法處所攝色者。是前定境界色也。第六八聖道支者。論云。雖無無表。而在道時。獲得如斯。意樂依止。故出觀後。由前勢力。能起三正。不起三邪。以於因中立果名故。可具安立八聖道(解云。依經部宗。道俱時思。名為意樂。與出定後三正為依。故名依止。此道俱思。假立無表。名道俱無表。無表無體。於此思上。立正語等。餘文可知也) 第七別解脫戒者。亦思[13]種為體。於此思種上。有防非.止過功能。假立無表。故論云。謂由[14]思願力。先立要期能[15]定遮防身語惡業。由此故建立別解脫律儀(已上論文) 第八。戒為堤塘者。論云。謂先立誓限。定不作惡。後數憶念。慚愧現前。能自制持。令不犯戒。故堤塘義。由心受持。略明經部思種之義。且如受戒。誓斷七非。於加行位。熏成加行[1]位熏成加行七思種子。後至受戒第三羯磨。遇勝緣已。從此加行。思種子上。[2]復更熏成根本思種。與前加行思種。并起初念。七支種子。第二念。二七支種子。第三念三七支種子。乃至未遇捨緣。念念七支增長。若遇捨緣。即不增長。惡戒亦爾。又解。於一思種。剎那剎那。七支功能增長。大乘亦爾。然依大乘宗。熏第八識。若經部宗。熏於色心。即色心持種子。於色心上。有生果功能。假立種子。離色心外。更無別體。
[0892a12] 從此第二。明能造大種。於中有三。一明表無表大種異。二明能造時同異。三明大種依地異。且初第一表無表大種異者。論云。前說無表大種所造。為表大種所造。為有異耶。頌曰。
 此能造大種  異於表所依
[0892a18] 釋曰。此者此無表也。無表與表異大種生。此無表色細。表色即。不可一四大種能生細二[3]果。故須異也。
[0892a21] 從此第二。明能造時同異。論云。如表與大必同時生。無表與大少分時異。頌曰。
 欲後念無表  依過大種生
[0892a24] 釋曰。言欲者。簡色界定俱無表。定俱無表。與能造大時必同也。唯欲界繫。初剎那後。所有無表。從過大生。謂初念無表。與大種俱。此時大種。懸造未來眾多無表。故第二念所有無表。依過去大生。過去大種。能造無表。[4]具生等五因。名為所依。此為所依。無表得起。無表起時。依現大種。現身大種。但能為依。非所依也。論云。為轉隨轉因。如輪行於地。以手地為依(解云。過去大種。名轉因。轉之言起。無表起故。現身大種。名隨轉因。無表隨逐大種轉故。隨轉之因依主釋也。以手擲輪。輪依地轉。輪喻無表。手喻過去大種。地喻現身大種也) 問初念大種。造後念無表。為即用彼造初念無表大種。為別起大種。造後念無表。答依婆娑論。此有三[5]釋。第一解云。即用造初念無表大種。造後念無表。第二解云。別起一[]具大種。懸造未來眾多無表。第三釋云。於初念時。起眾多大種。懸造未來眾多無表。剎那剎那四大別造。
[0892b12] 從此第三。明能造地別生。論云。何地身語業。何地大種所造。頌曰。
 有漏自地依  無漏隨生處
[0892b15] 釋曰。有漏自地依者。明有漏戒所依大種也。欲別解脫。及色定共。此二律儀。名有漏戒。各隨當地。大種所造。以有漏法繫地定故。故論云。欲界所繫。身語二業。唯欲界繫。大種所造。如是乃至。第四靜慮。身語二業。唯是彼地。大種所造(已上論文) 無漏隨生處者。此明無漏戒所依大種。道共無表。名為無漏戒。此無漏戒。隨身生處。大種所造。謂生欲界。無漏現前。即是欲界。大種所造。此欲無漏。雖依色界六地而起。不依彼地。大種所造。以無漏法。不墮界故。又無諸大種是無漏故。復不可說不繫大種。由所依身。無漏起故。故隨生處大種所造。如是乃至。身生第四靜慮。無漏現前。唯是[6]從地。大種所造。隨生處故。義准前說。
[0892c01] 此下第二。諸門分別。就中一約類以明。二約性界地辨。
[0892c03] 此下第一。約類以明。論云。此表無表。其類是何。復是何類。大種所造。頌曰。
 無表無執受  亦等流情數
 散依等流性  有受異大生
 定生依長養  無受無異大
 表唯等流性  屬身有執受
[0892c09] 釋曰。前六句。明異表類及所依大種。後兩句。明表類及所依大種。無表無執受者。若定若散。一切無表。無變礙故。名無執受。亦等流情數者。謂無表色。同類因生。是等流性。亦言顯此有是剎那。謂苦忍俱。道共無表。非等流故。名有剎那 言情數者。又此無表依內身起。有情數攝 散依等流性有受異大生者。明無表所依大種也。散謂欲界。別解脫無表也。依謂無表。所依大種。此散大種。同類因生。唯等流性。又此大種。散心果故。名有執受。必有愛心。執為自體。故有執受異大生言。顯身三口四七支無表。一一各別。四大種造。以散七支展轉相望。非一果故。故此七支。各別大造。定生依長養無受無異大者。明定無表所依大種。定生無表。總有二種。謂靜慮戒。及無漏戒 此二無表。所依大種。唯長養性。以在定中必能長養四大種故。定生大種。唯長養性也 又定大種。是無執受以於定位。必無愛心執此大種。為內自體故。無執受無異大者。顯定無表七支。同一四大種造。以此大種與定心俱。定心一故。故此大種。亦唯一[]具。又此七支。展轉相望。同一果故。無異大造。表唯等流性者。身語表色。同類因生。唯等流性。屬身有執受者。就中身表。以屬身故。名有執受。語表不屬身故。無執受也。然有新生等流大種遍住身分。造有表業。不破本身。身亦不大。異熟虛。有孔隙故。故得相容。
[0893a08] 從此第二。明性界地。一明性界地。二明三性。論云。已辨業門二三五別。此性界地。差別云何。頌曰。
 無表記餘三  不善唯在欲
 無表遍欲色  表唯有伺二
 欲無有覆表  以無等起故
[0893a14] 釋曰。無表記餘三者。三性分別。謂無表色。不通無記。唯善惡性。故說記言。餘謂表業。及與意思。皆通三性。問何故無表。不通無記。答以無記心。勢力微劣。不能引發強無表業。可因滅時。果仍續起。故無表業非無記也。不善唯在欲者。無表表思。於中不善。唯在欲界。善及無記。諸地皆有。無表遍欲色者。此明無表不通無色。以無色界無大種故。既無大種。無表寧有。又有身語。方有律儀。無色界中。無身語轉。故無律儀。又毘婆沙師。作如是說。為治惡戒。故起尸羅。唯欲界中。有諸惡戒。無色於欲具四種遠。一所依遠。二行相遠。三所緣遠。四對治遠。故無色中。無無表色。表唯有伺二者。欲界初禪。名有伺二。表色唯在有伺地中。要有尋伺。方能發表。二禪已上。無尋伺故。故無表業。欲無有覆表以無等起故者。明有覆表唯在初禪也。夫論表業。約等起心。以判善惡。言等起者。能發心也。以欲界中。無有覆心能發表業。故有覆表。欲界無也。欲界雖有身邊二見。是有覆心。是見所斷。不能發業。夫發業者。唯修所斷。問何名初禪有覆表業。答如大梵王於馬勝所。起諂誑心。發身語業。名有覆表。論云。復以何緣。二定已上。都無表業。欲界無有有覆無記表業。
[0893b10] 以無發業等起心故。有尋伺心。方能發業。二定已上。都無此心。又發表心。唯修所斷。見所斷惑。內門轉故。以欲界中。決定無有有覆無記。修所斷惑。是故表業。上三地皆無。欲界無有有覆無記表業(已上論文思而可知)
[0893b15] 從此第二。明三性所由。就中有二。一[1]明三性所由。二明二種等起。且明三性者。論明四因能成三性。一由勝義。二由自性。三由相應。四由等起。此中應辨。何法何性。由何因成。頌曰。
 勝義善解脫  自性慚愧根
 相應彼相應  等起色業等
 翻此名不善  勝無記二常
[0893b23] 釋曰。勝義善解脫者。涅槃名解脫。以涅槃中。最極安隱。眾苦都寂。猶如無病。是善是常。故名為勝。有實體故。復名為義。故此涅槃。名勝義善。自性慚愧根者。根謂無貪等三善根。及慚愧二。此之五法。體性是善。猶如良藥。名自性善相應彼相應者。上相應是標。下相應是釋。謂彼前無貪等五。餘心心所。自性非善。與彼相應。而得善名。名相應善。如雜藥水。等起色業等者。色業謂身[2]語表無表業等。等取不相應中四相及得。二無心定。此等諸法。名等起善。以是自性。及相應善。所等起故。而得善名。如良藥汁所引生乳。翻此名不善者。翻此四善。立四不善。勝義不善。謂生死法。由生死法。苦為自性。極不安隱。猶如痼疾。自性不善。謂無慚愧。及貪瞋等。三不善根。性是不善。猶如毒藥。相應不善。除無慚愧等外。餘心心所法。要與無慚愧等相應。方名不善。如雜毒水。等起不善。謂身語業。不相應中。四相及得。以是自性相應不善所等起。故如毒藥汁所引生乳。勝無記二常者。勝義無記。謂虛空非擇滅。二常法也。以是常故。名為勝義。非道所證故。稱曰無記。理實有為無記。名自性無記。此論略而不論。正理論具明。應知無記中。無有相應等起無記也。問若等起力。令身語業成善不善。即此業上能造大種。亦等起生。何故大種唯無記性。答以作者心。本欲起業。非四大種。故不成例。
[0893c22] 從此第二。明等起義。引經難起。故論云。如上所言。見所斷惑。不能發表。若爾何緣。契經中說由邪見故。起邪思惟。邪語。邪業。及邪命等(解云。邪見。是見所斷惑。既從邪見。發邪語等。如何見惑。不發表乎) 此不相違(總答)。何以故(徵也)。頌曰。
 等起有二種  因及彼剎那
 如次第應知  名轉名隨轉
 見斷識唯轉  唯隨轉五識
 修斷意通二  無漏異熟非
 於轉善等性  隨轉各容三
 牟尼善必同  無記隨或善
[0894a04] 釋曰。初一行頌。明二等起。第二一行頌。約六識。明差別。後[1]一行頌。約三性辨同異。等起有二種者。標也。表無表色等起。有二種也。因及彼剎那者。列名也。一因等起。二剎那等起。發業前心。名因等起。在先為因故 與業俱心。名剎那等起 同[2]一剎那時故。如次第應知名轉名隨轉者。因等起心。[3]說名為轉。謂能轉業。轉之言起。將作業時。能引發故 剎那等起。名為隨轉。謂隨業轉。正作業時。不相離故 見斷識唯轉者。此下四句分別。此初句也。謂見斷識。唯能為轉。但為遠因。助尋伺心。能起表也。不為隨轉。於外門心。正起業時。見斷無故(外門者謂修斷)唯隨轉五識者。第二句也。謂五識身。無分別故。不能為轉。外門起故。能為隨轉。修斷意通二者。明俱句也。修所斷識。有分別故。而能為轉。外門起故。亦為隨轉。無漏異熟非者俱非句也。謂無漏法。唯在定故。不能發業。非轉非隨轉。若異熟心。任運起故。不能發業。非轉非隨轉。於轉善等性隨轉各容三者。明轉隨轉三性不同也。善等[4]性者。等取不善無記也。三者三性也。謂轉心。若善。隨轉容三性。轉心。若不善隨轉。亦容三性。轉心若無記。隨轉亦容三性。牟尼善必同者。明佛心也。謂佛轉心。若是善性。後隨轉心。亦必是善。故言必同。無記隨或善者。佛無記心。若是轉者。其隨轉心。或是善性。亦通無記。是故言或。以佛世尊於說法時。心或增長。無萎歇故。故無記轉心。通善心隨轉。言佛有無記心[5]也。若依薩婆多宗。許佛有異熟。通果。威儀。三無記心也。若[6]依大眾部宗。說佛無無記心。心唯是善。以佛世尊常在定故。故契經言。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臥在定(那伽此云龍頭。顯佛世尊)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10-13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四
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

 無表三律儀  不律儀非二
[0894b19] 釋曰。無表有三者。一者律儀。二者不律儀三者非律儀。非不律儀。頌言非二者。即是第三非律儀。非不律儀也。能遮能滅惡戒相續。故名律儀。
[0894b23] 從此第二。依三別解。就中有五。一別解律儀二總明成就。三明得戒因緣。四明捨差別。五約處明成[11]就第一[12]別解律儀中。一明三善律儀。二別明初律儀。且初明三善律儀者。論云。如是律儀差別有幾。頌曰。
 律儀別解脫  靜慮及道生
[0894b29] 釋曰。此標三律儀也。一別解脫律儀(謂欲廛戒)二靜慮生律儀(謂色廛戒) 三道生律儀(謂無漏戒) 就第二別明初律儀中。一明初律儀。二安立四戒。三別解異名。且明初律儀者。論云。初律儀相差別云何。頌曰。
 初律儀八種  實體唯有四
 形轉名異故  各別不相違
[0894c07] 釋曰。初句辨名。次三句明體。初律儀八種者。標也。一苾芻律儀。二苾芻尼律儀。三正學律儀。謂正學六法故(於五戒上。加不非時食也)。四勤策律儀。勤為大僧之所策勵。舊云沙彌。五勤策女律儀。六近事律儀。七近事女律儀。八近住律儀。如是八種。總名第一別解脫律儀也。實體唯有四者。明體也。名雖有八實體唯四。一苾芻。二勤策。三近事。四近住。所以然者。離苾芻戒。無別苾芻尼律儀。離勤策戒。無別正學勤策女律儀。離近事戒。無別近事女律儀。故體唯四。形轉名異故者。釋其所由也。形謂形相。即女男根。但由形轉。名有異故。戒體無別。謂轉根位。令本苾芻戒名苾芻尼律儀。或苾芻尼戒。名苾芻律儀。令本勤策戒名勤策女律儀。或勤策女及正學戒。名勤策律儀。令本近事戒。為近事女律儀。或近事女戒。為近事律儀。故論云。非轉根位有捨先得。得先未得律儀因緣故。[13]四律儀非異三體(解云。捨戒因緣。總有四種捨。得戒因緣。謂從他受等。今轉根位。非四捨攝。故非有捨先得戒因緣也 又轉根位。無得先未得戒之因緣。故知尼等四戒。不異苾芻等三體[14]也) 問若從近事。受勤策戒。復從勤策。受苾芻戒。此三律儀。為由增足遠離方便。立別別名。如隻金錢加一名雙。或五錢上加五名十。十上加十。成二十耶。為此三戒其體各別具足頓生。答三種律儀。其體各別。具足頓生。故於苾芻身中。有二百六十五戒。俱時而轉。問三種律儀。同不殺等。既爾相望。同類何別。答由因緣別。相望有異。因謂求戒。心名因也。本求五戒等。心有別也。緣謂戒師[1]名緣。如五戒從一人受。十戒從兩師受。大戒從十師受。緣有別也。以諸遠離。依因緣發故。因緣別遠離有異。戒名遠離遠離惡也。又論云。若無此事。捨苾芻律儀。爾時[2]則應三律儀皆捨。前二攝在後一中故。既不許然。故三各別。然此三種。互不相違。於一身中。俱時而轉。非由受後。捨前律儀。勿捨苾芻戒。便非近事等(解云。捨苾芻時。既名近事等。明知三戒俱時轉也)
[0895a16] 從此第二。安立四律儀。論云。近事。近住。勤策。苾芻。四種律儀。云何安立。頌曰。
 受離五八十  一切所應離
 立近事近住  勤策及苾芻
[0895a20] 釋曰。初兩句標戒數。下兩句立戒名。謂若受離五所應[3]遠離。安立第一近事律儀。五所應離者。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欲邪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若受離八所應遠離。安立第二近住律儀。八所應離者。一[4]者殺生。二不與取。三非梵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六塗飾香鬘歌舞觀聽。七眠坐高廣嚴麗床座。八[5]食非時食。若受離十所應遠離。安立第三勤策律儀。謂於前八。塗飾香鬘。歌舞觀聽。開為二種。復加受畜金銀等寶(解云。譏嫌重故。開一為二。妨廢修道。制畜金銀也)若受離一切所應遠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芻律儀。
[0895b03] 從此第三。別釋異名。論云。別解脫律儀。名差別者[6]何。頌曰。
 俱得名尸羅  妙行業律儀
 唯初表無表  名別解業道
[0895b07] 釋曰。此有六名。一能平險業。故名尸羅。訓釋言詞者。謂清涼義。如伽陀言。受持戒樂。身無熱惱。故名尸羅。二智者稱揚。故名妙行。三所作自體。故名為業。問豈不無表亦名無作。如何今說所作自體。答有慚恥者。受無表力。不造眾惡。故名不作表思所造。得所作名。四能防身語。故名律儀。第五第六名者。頌言唯初表無表名別解業道。名別解脫者。第五名也。業道者。第六名也。初謂初念。謂受戒時。別別棄捨種種惡故。依初別捨義。立別解脫名。第二念等。雖能捨惡。非初捨故。不得名為別解脫也 第二念等。但得名為別解脫律儀。能防非故。故律儀名。通初後位。無差別也。別解脫律儀者。別解脫之律儀。依主釋也。又此初念。亦名業道。第六名也。本求戒思。今日究竟。依業暢義。立業道名。謂戒前思。名之為業。初念戒體。名之為道。思所遊履故。業家之道。故名業道。故初剎那。名別解脫。初棄惡故。亦得名為別解脫律儀。能防非故。亦得名為根本業道。暢思起故。第二念等。不名業道。非暢思故。名為後起。根本後故。
[0895b29] 從此第二。總明成就。於中有二。一總明成就。二約世明成就。就初總明。復分三段。一明成三戒。二明斷律儀。三會經二律儀。此下第一。明成三戒。論云。誰成就何律儀。頌曰。
 八成別解脫  得靜慮聖者
 成靜慮道生  後二隨心轉
[0895c07] 釋曰。初句明成別解脫。次兩句明成定道。後句明差別。八成別解脫者。始自苾芻。終於近住。此之八眾。成別解脫戒也。得靜慮者。謂得根本四靜慮。及未至中間。兼上三靜慮近分。總名靜慮。諸近分地近靜慮故。得靜慮名。如近村邑得村邑名。得聖者。謂學無學也。若得靜慮者。成靜慮生律儀。謂戒從靜慮生。或依靜慮故。名靜慮生律儀。若得聖者。成道生律儀。後二隨心轉者。唯定道二名心隨轉。入定則有出定則無。與定心。俱名心隨轉。別解脫戒。非心隨轉。[7]異心無心。亦恒轉故(異心者。惡無記也)
[0895c19] 從此第二。明斷律儀。論云。靜慮無漏。二種律儀。依何義故。名斷律儀。頌曰。
 未至九無間  俱生二名斷
[0895c22] 釋曰。未至九無間者。謂未至地。九無間道。有斷律儀。此無間道。通靜慮道及無漏道也。俱生二[8]名斷者。二謂靜慮無漏戒。[9]此戒與未至九無間道。俱時而生。名俱生二也。此俱生二。以能永斷欲[10]廛惡戒。及能起惑。名斷律儀。前八無間。俱生二戒。能斷欲惑。名斷律儀。第九無間。俱生二戒。能斷欲惑。兼斷惡戒。名斷律儀。以此惡戒是緣縛斷。要斷能緣九品惑盡。方名為斷。故前八品。不斷惡戒。唯未至地。能斷欲惑。故取未至也。無間道斷惑。解脫道證滅。故唯無間。名斷律儀。有靜慮律儀。非斷律儀。應作四句。第一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取所餘未至地有漏解脫道律儀。及上地有漏靜慮律儀。以有漏故。名靜慮律儀。不斷惑故。非斷律儀。第二句者。依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以無漏故。非靜慮律儀。以無間道。故名斷律儀。第三句者。謂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以有漏故。名靜慮律儀。無間道故。名斷律儀。第四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取所餘未至地。無漏解脫道。及上地一切無漏律儀。以無漏故。非靜慮律儀。非無間道故。非斷律儀也。
[0896a16] 無漏律儀。非斷律儀。亦有四句。准前四句。思而可知。
[0896a18] 從此第三。會經二律儀。論云。若爾世尊所說。略戒頌曰 身律儀善哉 善哉語律儀 意律儀善哉 善哉遍律儀(遍律儀者。總歎三業)
[0896a20] 又契經說。應善守護。應善安住眼根律儀。問此上兩經意及眼根。此二律儀。以何為自性。答此二自性。非無表色。若爾是何。頌曰。
 正知正念合  名意根律儀
[0896a25] 釋曰。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儀者。合前二種正知正念。名意根律儀。正知是慧。正念[1]是念。以此念慧。能防過非。故二律儀。慧念為體。
[0896a29] 從此第二。約世明成就。一成就無表。二成就表。三明惡戒名。四成表無表。就成無表中。一約世明成就。二約世成處中。三住善惡成中。且初約世明成就者。論云。今應思擇。表及無表。誰成就何。齊何時分(問也)辨成無表律儀不律儀。頌曰(答也。表在後文明[2]也。此唯明無表。故言且也)
 住別解無表  未捨恒成現
 剎那後成過  不律儀亦然
 得靜慮律儀  恒成就過未
 聖初除過去  住定道成中
[0896b11] 釋曰。前三句。明別解脫無表。次一句。明不律儀無表。次兩句。明定共無表。次一句。明道共無表。後一句。雙明定道。住別解無表未捨恒成現者。別解無表。未捨已來恒成現在。此未捨言。遍流至後定道句中。以說成就必未捨故。剎那後成過者。此明別解脫無表初剎那後亦成過去。法後得故。成過去也。由此初念。唯成現世。若第二念。通成二世。無法前得。不成未來。問何故無法前得。答不隨心。色勢微劣故。無法前得。不律儀亦然者。此明不律儀無表。約世成就。如別解脫戒。故言亦然。謂至未捨惡戒已來恒成現在。初剎那後。亦成過去。得靜慮律儀恒成就過未者。此明靜慮戒。未捨已來恒成過去及與未來。恒成就過者。謂餘過去生。所失靜慮戒。今初剎那。必還得彼過去定戒。恒成未者。隨心轉色。勢力強故。若未捨已來。恒成未來。聖初除過去者。謂聖所住。無漏律儀。於初剎那苦法忍位。必成未來。不成過去。此類聖道。先未起故。過去既無。故不說成就。若第二念。恒成過未。與定戒同也。住定道成中者。住謂現住。中謂現在。過未中故。正在定中。說名為住。若在觀位。成現在戒。名為成中。若出觀時。不成現在。以定道戒隨心轉故。
[0896c08] 從此第二。約世成處中。論云。已辨安住善惡律儀。住中云何。頌曰。
 住中有無表  初成中後二
[0896c11] 釋曰。言住中者。謂非律非不律也有。無表者。謂此住中未必一切皆有無表。或有無表。故標有言。若有無表。即是善戒。或是惡戒。種類所攝。初成中後二者。住中無表初成現在。初剎那後。成過現二世也。
[0896c16] 從此第三。明住善惡成中。論云。住律儀不律儀。亦有成惡善無表。不設有成就。為經幾時。頌曰。
 住律不律儀  起染淨無表
 初成中後二  至染淨勢終
[0896c21] 釋曰。上二句。答前問。下二句。答後問。若住律儀。起染無表者。如諸苾芻起勝煩惱。作殺縛等。住不律儀。起淨無表者。如屠人等起淳淨心。作禮佛等。然此二心。未斷[3]已來。所有無表。恒時相續。故此無表。至染淨勢終也。初念唯成現在。後念成過現二世 從此第二。明成表者。論云。已辨無表。成表云何。頌曰。
 表正作成中  後成過非未
 有覆及無覆  唯成就現在
[0897a02] 釋曰。前兩句。明成善惡表。下兩句。明成無記表。表正作成中者。此表謂律不律。及處中表也。正作此表業。恒成現在。名為成中。後成過非未者。此上表業。初剎那後。通成過去。非成未來。不隨心色。勢微劣故。有覆及無覆唯成就現在者。明無記表也。唯成就現在者。謂無記表。唯法俱得。成現在世。無前後得。不成過未。法力劣故。此無記表。性昧鈍故。從他起故。唯成現在 有覆無記等。能發之心。雖是無記。不[1]隨他起。通成三世。謂無記心。名為劣心。無記表業。從劣心起。其力倍劣彼能起心。故表成[2]現心成三世。有差別也。
[0897a15] 從此第三。明惡戒異名。論云。此不律儀。名差別者。頌曰。
 惡行惡戒業  業道不律儀
[0897a18] 釋曰。此有五名。是不律儀名之差別。是諸智者。所呵厭故。果非愛故。立惡行名。污淨尸羅。故名惡戒。身語所造。故名為業。根本所攝。故名業道。不禁身語。名不律儀。然業道名。唯目初念。通初後位。立餘四名。
[0897a23] 從此第四。成表及無表。論云。或成表業。非無表等。應作四句。其事云何。頌曰。
 成表非無表  住中劣思作
 捨未生表聖  成無表非表
[0897a27] 釋曰。初兩句。是第一句。下兩句是第二句。成表非無表者。標也。住中劣思作者。釋也。住非律非不律。名為住中。謂住中人。以微劣[3]心。造善造惡。唯發表業。以心輕故。不發無表。捨未生表聖成無表非表者。謂經生聖住胎藏位。表業未生。過去生者。今時已捨。故不成表。但成無表。若欲色聖。成過未定道無表。若無色界聖。成過未道共無表 俱句者。謂住[4]處中。重心造業。及未經生。聖人亦成表。成無表名俱句也 俱非者。謂諸異生。住胎藏中。不成表及無表也 從此第三。明得戒緣別。一明得三律儀。二明時分齊。三明近住戒。四明近事戒。五明得三戒別。從此第一明得三律儀。論云。此諸律儀。由何而得。頌曰。
 定生得定地  彼聖得道生
 別解脫律儀  得由他教等
[0897b15] 釋曰。定生得定地者。明得定戒也。有漏未至中間。四根本禪。及上三近分靜慮。名為定地。此定生戒。與定心俱。故得定地。得定戒也。彼聖得道生者。明得道戒也。彼謂彼前靜慮。復說聖言。簡取六地。謂未至中間。四根本定。唯此六地。有無漏道。故說聖言。簡取無漏六靜慮地。得彼聖道。得道生戒。與心俱故。別解脫律儀得由他教等者。明得別解脫戒也。言他教者。從師受故。此有二種。一從僧伽得。僧伽此云眾。苾芻及尼正學。依眾發戒。名從僧伽得。二依補特伽羅得。是別人也。餘勤策等。五種戒。不從眾發。名從補特伽羅得。頌云等者。毘婆沙師說。有十種得具戒法。故說等言。一由自然謂佛獨覺。自然是智。以不從師。證此智時。得具足戒。二由證入正性離生。謂憍陳如等五比丘。見道生時。得具足戒。三由佛命善來苾芻。爾時得戒。謂耶舍等。正理論云。由本願力。佛威加故。四由信受佛為大師。得具足戒。謂大迦葉也。五由善巧酬答。謂蘇陀夷。年始七歲。佛問汝家在何。彼答言。三界無家。稱可佛心。未滿二十。佛許僧中羯磨受戒。六由敬受八尊重法。謂大生主。梵云摩訶波闍波提。大梵天王。名大生主。生眾生多故。從梵王邊。乞得以所乞處為名。佛遣阿難為說八法。彼聞[5]敬重。便即得戒。七由遣使。謂法授尼。此尼端正。恐路有難。不住僧中。僧遣使尼。傳法往與授戒。彼便得戒。以尼端正。別開此緣。八由持律為第五人。邊國僧少。許五人受。要須一人持律羯磨。故云第五。九由十眾得。謂於中國。十由[6]三說歸佛法僧。謂六十賢部。共集受具足戒。佛遣阿難。為說三歸。彼便得戒。如上所得別解脫律儀非必定。依表業而發。
[0897c21] 從此第二。明戒時分齊。一明別解脫戒。二明不律儀。今即是初戒時分齊[]者。論云。又此所說。別解脫戒。應齊幾時。要期而受。頌曰。
 別解脫律儀  盡壽或晝夜
[0897c26] 釋曰。苾芻等七眾。要盡形壽。唯近住戒。一晝夜受。以戒時邊際但有二種。一壽命邊際。二晝夜邊際。故時定爾。若依經部。或一晝夜或多晝夜。皆容受得近住律儀。毘婆沙師言。曾無契經說過晝夜。受近住成。是故我宗。不許斯義。
[0898a03] 從此第二。明惡戒時。論云。依何邊際。得不律儀。頌曰。
 惡戒無晝夜  謂非如善受
[0898a06] 釋曰。要期盡壽。造諸惡業。得不律儀。非一晝夜。謂此非如善戒受故。謂必無有立限對師。我一晝夜受不律儀[1]戒。此是智人所訶厭業。無對師故。無一晝夜。要期盡壽。雖不對師。由起畢竟壞善意樂。得不律儀。
[0898a12] 從此第三。明近住戒。就中一明受方法。二明具八支。三明不受近事得近住。且初明受方法者。論云。說一晝夜近住律儀。欲正受時。當云何受。頌曰。
 近住於晨旦  下座從師受
 隨教說具支  離嚴飾晝夜
[0898a18] 釋曰。此有七意。一於晨旦。謂受此戒。要日出時。此戒要經一晝夜故。若旦有礙緣。齋竟亦得受。二須下座。謂在師前。居卑劣座。或蹲或跪曲躬合掌。唯除有[2]病。若不恭敬。不發律儀。三從師受。謂必從師。無容自受。以後若遇諸犯戒緣。由愧戒師。能不違犯。四隨教說。受此戒者。應隨師教受者後說。勿前勿俱。異此授受。二俱不成。五具足受八支。方成近住。隨有所闕。近住不成。六離嚴飾。憍逸處故。常嚴身具。不必須離。緣彼不能生憍逸故。七晝夜謂至明旦日初出時。若不如斯依法受者。但生妙行。不得律儀。[3]云近住者。近阿羅漢住。以隨學彼故。或近盡壽戒住。或名長養長養薄少。善根有情。令其善根漸增長故。如有頌曰 由此能長養 自他善淨心 是故薄伽梵 說此名長養。
[0898b06] 從此第二。明具八支。論云。何緣受此。必具八支。頌曰。
 戒不逸禁支  四一三如次
 為防諸性罪  失念及憍逸
[0898b10] 釋曰。前兩句者。離殺等四。名為戒[4]支。防性罪故 離飲酒一。名不放逸支。酒必放逸。犯性戒故 離塗飾等三。名禁約支。以能隨順厭離心故 下兩句者。釋上立三支也。所以立第一戒支者。為防性罪故。殺生等四。名為性罪 立第二不放逸支者。防失念故 立第三禁約支者。防憍逸故 而說此八。名八齋支者。依經部宗。此之八種。總名為齋。別說為支 支者分也。以別成總。得支名故。是故齋名。假而非實。如車眾分(攬眾分成。名為車也)。及四支軍(攬象馬車步。四支成名軍也)。五支散等(攬五分藥。成名散也)。其車軍散。三是假名也 若薩婆多宗。離非時食是齋體。八中一故。亦齋支。所餘七支。八中一故。是齋支。非是離非時食。非齋也。
[0898b25] 從此第三。明不受近事。得近住。論云。為唯近事即得受近住。為餘亦有受近住耶。頌曰。
 近住餘亦有  不受三歸無
[0898b29] 釋曰。餘亦有者。餘謂三歸也。不受近事。但受三歸。亦得近住故。言餘亦有。不受三歸。必不得近住。故言不受三歸無。或有不知要受三歸。方始發戒。或復忘誤。直受近住。亦發得戒。由意樂力。發律儀故。
[0898c05] 從此第四。明近事戒。一明發戒時。二會經文。三明三品戒。四明三歸體。五明離邪行。六明娶妻不犯。七明離虛誑語。八明遮飲酒。此下第一。明近事律儀。依經部宗。受三歸名三歸近事。後說五戒相。名五戒近事。受三歸時。未發五戒。於此五戒。隨受多少。皆發得戒。若薩婆多宗。受三歸竟。即發五戒。要須五戒。方名近事。故論云。如契經說。佛告大名。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慇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此云近事)。願尊憶持。慈悲護念。齊此名曰鄔波索迦。為但受三歸。即成近事(引經起問)。外國諸師。說唯此即成(經部宗答。唯此三歸。即成近事也)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離近事律儀。則非近事(有宗義也。要五戒名近事)。若爾應與此經相違(經部難也。此大名經。但說三歸。不言五戒也)。此不相違。已發戒故(有宗答也)。何時發戒(經部[5]徵已上論文)。頌曰。
 稱近事發戒  說如苾芻等
[0898c23] 釋曰。稱近事發戒者。答發戒時也。大名經中。稱近事言。此時發戒。謂經云。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此時即發近事五戒。稱近事等言。便發律儀故。本求戒心。擬受五戒。故受三歸。即發五戒。以經復說我從今日。乃至命終。捨生言故。此經意。說捨殺生等。略去殺等。但說捨生。故於前時。已發五戒。說如苾芻等者。舉喻釋成也。說謂經說捨殺生等。由如苾芻。一白三羯磨竟發苾芻戒。後說四重學處者。令識相堅持。近事戒亦然。先受三歸已。發近事戒。[1]後說捨生等。令識相堅持。是故近事。必具律儀。
[0899a07] 從此第二會經文。頌曰。
 若皆具律儀  何言一分等
 謂約能持說
[0899a10] 釋曰。前兩句。引經難。後一句。通釋也。經部師言。若具律儀。方名近事。何故世尊言。有四種。一能學一分(謂一戒也)。二能學少分(謂二戒也)三能學多分(謂三戒四戒也)。四能學滿分(謂五戒也)。謂約能持說者。有宗通釋也。理實近事。須具五戒。謂約能持。說一分等。能持先所受故。說能學言。若不爾者。應言受一分等。經既不言受一分等。明知能學。約能持說。
[0899a18] 從此第三。明三品戒。論云。此近事等。一切律儀。何緣得成下中上品。頌曰。
 下中上隨心
[0899a21] 釋曰。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乃至下品心受。得下品戒。故戒隨心。有三品別。由此理故。或有羅漢。成下品戒。異生成上品戒。
[0899a25] 從此第四。明三歸體。論云。諸有歸依佛法僧者。為歸何等。頌曰。
 歸依成佛僧  無學二種法
 及涅槃擇滅  是說具三歸
[0899a29] 釋曰。歸依佛者。不歸佛身。但歸依成佛無學法。由無學法。能成佛故。又佛得無學法。是殊勝故。又佛得無學法。能覺悟一切故 由此三義故。歸依也 無學法者。謂佛身中。盡無生智。無漏五蘊為體 歸依僧者。謂歸依成僧二種法。所謂學法。無學法。此二種法。能成四向四果僧故。故歸依也。歸依法者。唯歸涅槃。涅槃即擇滅也。一切眾生身中。所證擇滅。是善是常。寂滅一相故。通歸依 若依論主。歸依佛者。非直歸依佛無學法。亦歸依佛身。以損生身。成無間罪。故知佛身亦真佛體。故須歸依。歸依僧者。亦歸僧身。以所依身是苾芻故。故通歸依。此能歸依。語表為體。問歸依者。何義。答是救濟義。由歸三寶。解脫苦故。如世尊言。眾人怖所逼。多歸依諸山(山神名也)園苑及叢林(亦神名也)孤樹制多等(孤樹神。制多外道塔[]也)。此歸依非勝。此歸依非尊。不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恒以慧觀察知苦(苦諦)知苦集(集諦)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2]遣諦)。趣安穩涅槃(滅諦)。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是故歸依。普於一切受律儀處。為方便門。
[0899b23] 從此第五。明離邪行。論云。何緣世尊於餘律儀處。立離非梵行。唯於近事一律儀中。但制令其離欲邪行([3]離欲邪行者。自妻不非時也) 頌曰。
 邪行最可呵  易離得不作
[0899b27] 釋曰。此有三意。制欲邪行。一最可呵責。侵他妻故。感惡趣故。非非梵行。二易遠離故。謂邪行易遠離。在家耽欲。離非梵行。難故不制離非梵行也。三得不作故。謂諸聖者。於欲邪行。決定不作。得不作律儀。經生聖者。性戒成就。雖易多生。亦不犯故。離非梵行。則不如是。謂初二聖。有自妻故。有非梵行。由上三因。是故近事。制欲邪行。若不爾者。應經生聖犯近事戒。有自妻故。
[0899c07] 從此第六。明娶妻不犯。論云。諸有先受近事律儀。後娶妻妾。於彼妻妾。先受戒時。得律儀不(問也)。理實應得。勿但於一分。得別解脫律儀(答也)。若爾云何。後非犯戒(難也)。頌曰。
 得律儀如誓  非總於相續
[0899c12] 釋曰。得律儀如誓者。如本受誓。而得律儀。本受誓云。我於一切有情。誓斷欲邪行罪。非總於相續者。謂誓不言我總於一切有情相續。離非梵行。故於有情得離邪行戒。不得離非梵行戒。故後娶妻妾。非毀犯前戒。
[0899c18] 從此第七。明離虛誑語。論云。何緣但制離虛誑語。非離間語等。為近事戒。亦由前說三種因故。謂虛誑語。最可呵故。諸在家者。易遠離故。一切聖者。得不作故。復有別因。頌曰。
 以開虛誑語  便越諸學處
[0899c24] 釋曰。學處者戒名學處。所應學故。越者違越 若開誑語。便越學處。被檢問時。於所犯戒。便言我不作。因斯於戒。多所違越。故佛為欲令彼堅持。於一切律儀。皆制虛誑語。
[0899c29] 從此第八。明離飲酒。論云。何緣於彼諸遮罪中。不制離餘。唯遮飲酒。頌曰。
 遮中唯離酒  為護餘律儀
[0900a03] 釋曰。遮罪雖多。飲酒過重。謂飲酒者。心多放逸。必犯律儀。為護律儀。故遮飲酒。酒無定量。少分亦醉。故佛嚴制。乃至茅端亦不許飲酒非性罪。佛教遮制。不許令飲。違遮得罪。故名遮罪。如殺生等。未制戒時。聖必不犯。故名性罪。性是罪故。又性罪相。唯染心行。療病飲酒。不為醉亂。許無染心。故非性罪。
[0894b15] 從此第三。廣明表無表。一明三無表。二依三別解。且初明三無表者。論云。傍論已了。復應辨前表無表相。頌曰。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10-13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
  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 
[0900a16] 從此大文第五。明得三律儀別。就中一明得處時同異。二明有情支因。三明得惡處中。此下第一明得處時同異。論云。此別解脫。靜慮無漏。三種律儀。從彼得一。亦得餘二不。不爾云何。頌曰。
 從一切二現  得欲界律儀
 從根本恒時  得靜慮無漏
[0900a23] 釋曰。上兩句。明得別解脫戒。下兩句。明得定道戒。從一切二現得欲界律儀者。一從一切。得欲律儀。二從二得欲界律儀。三從現得欲律儀。從一切者。謂根本業道。加行後起。此發罪處。名為一切。謂別解脫。離根本罪及加行後起罪故。於一切發惡處。得別解脫戒。二從二得者。二謂二類。一有情類。性罪遮罪。性謂殺生等。遮謂女人同宿等。二非情類。性罪遮罪。性謂盜外財。遮謂堀地等。今受善戒。能離性罪及與遮罪。故從二類發罪處。得別解脫戒。三從現得者。論云。謂從現世蘊處界得。非從去來。謂此律儀。有情處轉。去來非是有情處故(解云。有情處者。一有情。二有情處。處有二種。一所依處。二所止處所以離邪婬。於守護有情邊。發戒若離殺生。於有情所依處發戒。若不堀地。於有情所止處發戒也) 從根本恒時得靜慮無漏者。一從根本得靜慮無漏戒。二從恒時得靜慮無漏戒。從根本者。謂從根本業道處。得定道律儀。此二律儀。於定位中。唯有根本。定前定後。無此戒故。故無加行後起位也。由定道戒唯根本故。故得戒時。唯於根本起惡處。得。別解脫戒。加行後起。皆容有故。故於三處。皆發得戒。論云。若得靜慮無漏律儀。應知但從根本業道。尚不從彼加行後起。況從遮罪(已上論文) 第二從恒時得者(恒謂三世也)。謂從三世。發定道戒。由定道戒。與心俱轉。謂戒俱心能緣三世。故心俱戒亦防三世。由上差別。應作四句[3]論云 第一句者。謂從現世加行後起及諸遮罪(以現世故。得別解脫戒。加行等故。不得定道戒也) 第二句者。謂從去來根本業道(由根本故。得定道戒。由去來故。不得別解脫戒也) 第三句者謂從現世根本業道(以現世故。得別解脫戒。是根本故。得定道戒也) 第四句者。謂從去來加行後起(由去來故。無別解脫戒。加行等故。無定道戒也) 又論云。非於正得善律儀時。可定有現世惡業道等。是故應言從現處得。理實應言防護未來。定不應言防護過現(解云。此文是論[4]主。彈前第三。第一句。謂正得善戒。豈有現世。惡業道等。等取第一句。中。加行後起及遮罪也。彈[5]已正言。是故應言從現處得。此意者。[6]第一第三句。應加處字。義即無妨。謂現在雖無業道等體。而有發業等處。故於業道等處。發戒義無妨也 若論發戒。有通三世。論其防罪理應未來。遮不起故。過去已滅。現在已生。不可防也)
[0900c05] 從此第二。明有情支因者。論云。諸有獲得律儀不律儀。從一切有情支因。有異不。此定有異。異相云何。頌曰。
 律從諸有情  支因說不定
 不律從一切  有情支非因
[0900c10] 釋曰。律從諸有情者。從一切有情。發律儀故。以於一切有情住善意樂。方發律儀。異則不然。以惡意樂不全息故。支因說不定者。支謂七支。因謂受戒心 支不定者。有從一切支得謂苾芻戒 有從四支得。謂勤策等戒 因不定者。謂下中上心不俱起故 或有住戒非一切因。謂或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住近事勤策戒。或有住戒由一切因。謂以下心受近事戒[7]復起中心。受勤策戒。後起上心。受苾芻戒。具此三心。名一切因。論云。若人不作五種定限。方可受得別解脫戒。謂有情支處時緣定有情定者。念我唯於某類有情。當離殺等。言支定者。念我唯於某律儀支。能持不犯。言處定者。念我唯於其類方域。當離殺等。言時定者。念我唯於某日月等時。能離殺等。言緣定者。念我唯除戰等緣。能離殺等。若作五種定限受者。不得律儀。但得律儀相似妙行。不律從一切有情支非因者。謂不律儀。從一切有情得。心擬遍殺諸有情故。從一切支得。謂不律儀。具一切支。身三口四。皆造惡故。非因者。非一切因。下品等心。不俱起故。問如屠羊等。不律儀人。於一生中。不與不取。於已妻妾。住知足心。能言。無語四過。如何於彼具一切支。答彼遍損善阿世耶故(阿世耶。此云意樂也)雖不言。以手指揮 而身表語所欲說義。故得具支。若不要期盡壽。及不具支。兼不遍有情者。但得處中惡。不名不律儀 依經部宗。隨所期限。支具不具。於諸有情。遍與不遍。皆得不律儀。近事戒亦然。隨受多少。皆得戒也。唯除八戒。以時促故。要須具支。及遍有情。方發戒也。不律儀者。謂諸屠羊.屠雞.屠.捕鳥.捕魚.獵獸.劫盜.魁膾.典獄.縛龍.煮狗.罝弶.惡王.典刑.罰人.聽察.斷罪等人。言縛龍者。謂以術。繫縛龍蛇。戲樂求物。以自存活。煮狗者。西國惡旃陀羅人。呼為煮狗。或可煮狗以充所食。聽察者。謂御史等。斷罪[1]者。謂大理等。
[0901a22] 從此第三。明得惡處中。論云。已說從彼得不律儀。得不律儀及餘無表。云何方便。未說當說(餘無表者。謂處中也)。頌曰。
 諸得不律儀  由作及誓受
 得所餘無表  由田受重行
[0901a27] 釋曰。上兩句。得惡戒方便。下兩句。得處中方便。得不律儀。由二種因。一者由作。二者由誓受。由作者。謂彼生在不律儀家。初作殺等。起加行時。便發惡戒。謂生屠家。少小見殺。起誓心輕。不發惡戒。要作殺等。得不律儀。二由誓者。謂生餘家。為活命故。懷殺害心。便發誓言。我從今日。乃至命終。謂我當作如是事業養活自身。起誓心時。便發惡戒。謂生餘家。少[2]小已來。未曾見殺。誓心必重。故發惡戒。得所餘無表者。餘謂餘處中無表也。由田受重行者。得處中因也。一者。由田。謂於如是諸福田。所施園林等。彼施無表。初施便生。二者。由受。謂自誓言。若未禮佛。不先食等。於其齋日。誓常施食。但起誓心。便發無表。三者。由作。謂起如是慇重作意。行善行惡。便發無表。由此三因。得餘無表。
[0901b15] 此下大文第四。明捨差別。就中一捨別解脫。二捨定道戒。三捨不律儀。四捨處中。五捨諸非色。此下第一。明捨別解脫。論云。如是已說得律儀等。捨律儀等。未說當說。且初云何。捨別解脫戒。頌曰。
 捨別解調伏  由故捨命終
 及二形俱生  斷善根夜盡
 有說由犯重  餘說由法滅
 迦濕彌羅說  犯二如負財
[0901b24] 釋曰。前四句。有宗。第五句。經部。第六句。法密宗。後兩句。有宗通難。言調伏者。意顯律儀。由此能令根調伏故。除近住戒。所餘律儀。由四緣捨。一由故捨者。須具三緣。一由意樂厭戒心故。二對有解人相領解故。三發有表業謂陳捨辭違受表故。三緣有闕。捨戒不成 非唯起心。謂在夢中。捨不成故 非唯起表。癡狂心等。不成捨故。非唯此二。對傍生等。捨不成故。故具此三。方成故捨。二由命終者。戒依身得。所依捨時。戒隨捨故 三由二形俱生者。謂男女根生。由所依變。心隨變故。又二形人。非戒依故。四由斷善根者。戒依心發。善心既斷。戒亦隨捨。五由夜盡者。戒期限過故。捨近住戒由上五緣。所餘律儀。唯由四緣。捨謂除夜盡。總論別解脫。由五緣捨有說由犯重者。經部師。云於四重禁。若隨犯一。亦捨勤策及苾芻戒。餘說由法滅者。法密部宗。正法滅時。捨別解脫。戒以法滅時一切學處結界羯磨皆止息故。犯二如負財者。薩婆多[3]宗。釋犯重不捨戒也。所以然者。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捨故。如犯僧殘等。亦不捨戒也。然有二名。謂持犯戒。如有財者。負他債時名為富人及負債者。犯戒亦爾。若於所犯發露悔除。名具尸羅。不名犯戒。如還債者[4]但名富人。今略敘兩宗。經部宗所以言犯重捨戒者。以世尊言若犯重者非釋迦子。害沙門性。破苾芻體。壞滅墮落立他勝名(波羅陀夷。此云他勝。惡法名他。他來勝己也)。世尊既言非釋迦子等。明知捨戒也。有宗通云。此經中言非苾芻者。謂非勝義苾芻。勝義苾芻是諸聖人。由犯重故。不成聖果故。言非苾芻。又經部引律明四苾芻。一名相似苾芻(謂俗人假名苾芻也)。二自稱苾芻(謂犯重自稱苾芻也)。三乞丐苾芻(謂出家人。以乞自活)。四破惑苾芻(謂聖人也)。律文既說犯重。非是苾芻。名自稱苾芻。故知捨戒也。又有宗引經。證不捨戒。如世尊說。純陀當知。沙門有四。更無第五。所言四者。一勝道沙(謂佛獨覺。自然覺故)。二示道沙門(謂舍利弗。說法示道故也)。三命道沙門(阿難以戒定慧。為命故也)。四污道沙門(犯重比丘也。律云摩訶羅。謂老比丘喜盜他物也)。此經既說犯重。名污道。仍號沙門。明知有戒 經部通云。相似沙門。名為沙門。非有戒體名沙門也。詳論主意。經部為正。故論主調有宗言。若如是人。猶有苾芻性。應自歸敬禮如是類苾芻。前法密宗論主破云。正法滅時。雖無一切結界羯磨及毘奈耶。未得律儀。無新得理。而先得者。亦無捨義。
[0902a14] 從此第二。明捨定道戒。論云。靜慮無漏。二律儀等。云何當捨。頌曰。
 捨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捨聖由得果  練根及退失
[0902a18] 釋曰。捨定生善法者。標也。由易地退等者。明二緣捨。一易地捨。謂從下地。生上地時。捨下地法也。或上地沒。生下地時。捨上地法也。二由得退。謂獲勝定。還退失時。頌言等者。等取捨眾同分。亦捨少分殊勝善根。少分殊勝善根者。唯煖等四。名殊勝善。若異生捨。命終時捨 或生當地。或生上地。皆捨煖等。既當地捨。故非易地。以易地捨唯上下故。明捨定戒。由上三緣。如色界定由易地退捨。捨無色定亦如此也。唯無律儀。與色界異。捨聖由得果[失]'>失〕-【甲】">1]練根及退失者。明三緣捨聖也。一由得果。若得後果。捨前果道。及向[2]道故。二由練根。謂轉根時捨鈍根道故。三由退失。退失果道勝果道故。向道名勝果道。趣勝果故。此文總明捨無漏法。戒隨法故。故捨無漏戒。亦同上三緣。
[0902b05] 從此第三。捨不律儀。論云。如是已說捨諸律儀。不律儀。云何捨。頌曰。
 捨惡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0902b08] 釋曰。捨不律儀。有三種緣。一者由死捨所依故。二由得戒。謂得別解脫戒。或得靜慮律儀。惡戒便捨。三由二形生。所依變故。論云。住惡戒者。雖或有時起不作思。捨刀[3]劍等。若不受得諸善律儀。諸不律儀。無容棄捨。譬如雖避發病因緣。不服良藥。病終難愈。
[0902b15] 從此第四。捨處中無表。論云。處中無表。捨復云何。頌曰。
 捨中由受勢  作事壽根斷
[0902b18] 釋曰。處中無表。捨由六緣。上句由字下句斷字。六度言之。一由受斷。謂捨所受。作是念言。我從今時。棄先所受。二由勢斷。謂由淨信煩惱勢力。所引無表。彼二限勢。若斷壞時。無表便捨。三由作業斷。謂如所受後更不作。如先禮佛今不作也。四由事物斷壞故。捨謂以所施寺舍敷具。制多園林。及所施為。罝網等事壞。無表便捨。五由壽命斷。命斷壞時。無表便捨。六由根斷。根謂善根。本因善根。發處中無表。今起加行。斷善根時。便捨善根所引無表。頌文根字。理應通不善根。謂起加行。斷不善根。便捨不善根所引處中無表。論文唯言斷善根者。影取不善根也(言加行者。處中劣故。但加行時。捨也)
[0902c03] 從此第五。捨非色善染。論云。欲非色善。及餘一切非色染法。捨復云何。頌曰。
 捨欲非色善  由根斷上生
 由對治道生  捨諸非色染
[0902c07] 釋曰。捨欲非色善者。此有二緣。謂心等善。名非色善。一由根斷。謂斷善根。二由上生。謂生上界。捨諸非色染者。諸謂三界。三界非色染者。心等法也。由一緣捨。謂[4]由對治道生。若此品類。對治道生。當捨此中所有煩惱及彼助伴(助伴者。相應俱有能得也)
[0902c13] 從此大文第五。約處成善惡。論云。善惡律儀。何有情有。頌曰。
 惡戒人除北  二黃門二形
 律儀亦在天  唯人具三種
 生欲天色界  有靜慮律儀
 無漏并無色  除中定無想
[0902c19] 釋曰。惡戒人除北二黃門二形者。明惡戒處。於人趣中。唯三洲有。除北俱盧。彼無極重無慚愧故。故無惡戒。於三洲中。除黃門等。亦無惡戒。扇搋半擇。名二黃門。律儀亦在天者。人天兩趣。容有律儀。於人趣中。除北俱盧。彼無受戒。無別解脫[5]戒 不入定故。無定道戒 二形等人。亦無善戒。於一身中。起男女欲俱增上故。又無志操。於正思擇。無堪能故。無有極重慚愧心故。扇搋等身。如[6]鹵鹹田。不生嘉苗惡草。故無善戒惡戒也。唯人具三種者。謂具別解脫。靜慮無漏。三種律儀。別解脫戒。天趣無也。生欲天色界有靜慮律儀者。此二界中。俱能入定。有靜慮戒。於無想天。唯得成就。無色界無。謂無[1]色故。無漏并無色者。謂無漏戒。欲色界有。並在無色。於無色界。雖不現行。而得成就。聖人生在無色界中。成就色界過去未來無漏律儀。法前後得。得不失故。除中定無想者。謂於色界。中定梵王。及無想天。唯是異生。無無漏戒故。須除也。餘十六天。有聖人故。皆容得有無漏律儀。
[0903a11] 從此大文第二。釋經諸業。就中有十一。一明三性業。二明福等三業。三明三受業。四明三時業。五明身心受。六明曲穢濁。七明黑黑等。八明三牟尼等。九明三惡行等。十明十業道。十一明三邪行。
[0903a16] [2]從此第一。明三性業。論云。且經中說。業有三種。善惡無記。其相云何。頌曰。
 安不安非業  名善惡無記
[0903a19] 釋曰。謂安穩業。說名為善。得可愛果。濟眾苦故 不安穩業。名為非善。招非愛果。損有情故 言非業者。非前二業。立無記名。不可記為善不善故。
[0903a23] 從此第二。明福等三業。論云。又經中說。業有三種。福非福等。其相云何。頌曰。
 福非福不動  欲善業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動
 約自地處所  業果無動故
[0903a28] 釋曰。初句標。次下釋。福非福。不動者。標也。欲善業名福者。招可愛果。益有情故 不善名非福者。招非愛果。損有情故 上界善不動者。上二界善。名不動業。問豈不世尊說下三定。皆名有動。答初禪有尋伺動。二禪有喜受動。三禪有樂受動。故立動名。不動經中。據能感得不動異熟。說名不動。問如何有動。定招無動異熟。為答此問。故頌言約自地處所業果無動故。雖下三定有災患動。約處言之。業果不動。如初定業招初禪果。初禪處定。無容轉令二地處受。業果處定立不動名。然欲界中。有天等業。由別緣力。轉人等中受。故非不動。
[0903b12] 從此第三。明三受業。論云。又經中說業有三種。順樂受等。其相云何。頌曰。
 順樂苦非二  善至三順樂
 諸不善順苦  上善順非二
 餘說下亦有  由中招異熟
 又許此三業  非前後熟故
 順受總有五  謂自性相應
 及所緣異熟  現前差別故
[0903b20] 釋曰。初一頌正明三受。次一頌引證。後一頌明順受。順樂苦非二者。標也。一順樂受業。二順苦受業。三順不苦不樂受業等。即非二也。善至三順樂者。釋順樂受。始從欲界。至第三禪。所有善業。名順樂受。諸不善順苦者。釋順苦受。欲界不善業。名順苦受業。上善順非二者。釋不苦不樂受。第三禪上。從第四禪。乃至有頂。所有善業。名為上善。名順不苦不樂受業。論云。非此諸業唯感受果。應知亦感彼受資糧。受及資糧。此中名受(解云。此相應俱有名資糧也)餘說下亦有由中招異熟者。有餘師說。第三禪下。亦有第三順非二業。中謂中間禪也。由中定業。招中異熟故。明知下地。有不苦不樂受業。謂生中間。唯有捨受。故彼業感順非二果。又許此三業非前後熟故者。引證意明下地有捨異熟。此是發智本論說也。彼云。頗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耶(解云。同一時受。言非前非後也)彼論答曰。有謂順樂受業色。順苦受業。心心所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乃至廣說(解云。順樂色[]者。於人天中。眼等五根。色香昧觸。順苦心心所者。謂感人天苦受及相應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者。於人天中。命根眾同分。得四相此是第一節文 於廣說中。更有一節文。俱舍略引。但言乃至廣說。第二節文。順樂受業。心不相應行。能感人天命根等四。順苦受業色者。謂感人天中。色香味觸順不苦不樂受業。心心所[3]法。此業能感不苦不樂受。及相應異熟也)。今引彼文。意取第二節文為證以說不苦不樂受。業感不苦不樂受異熟。明知欲界。有捨異熟。以本論說三業俱時受異熟果。由此證知。下地亦有順非二業。非離欲界有此三業俱時熟故。上界無苦故。三業[4]之言唯說欲界 問豈不業是善惡。受果無記。此業與樂。體性既殊。如何說為順樂受等。答業能為因。利益樂受。故約利益。說名順受。或復此業。是樂所受。謂樂是業。異熟果故。果領於因。此即所受順能受也。或復彼樂。是業所受。由此能受樂異熟故。因受於果。此即能受。順所受也。順受總有五者。標也。總說順受。略有五種。謂自性相應者。已下別釋也一自性順受三受為體自性是受故。自性不違。名為順受。二相應順受。以觸為體。謂觸與受相應。名相應順受。如契經說。順樂受觸。乃至廣說。及所緣異熟者。第三所緣順受。色等六境為體。謂所緣境。順能緣受。名所緣順受。四異熟順受。謂感異熟業。順異熟果。故名異熟順受。如契經所說。順現受業。乃至廣說。現前差別故者。第五現前順受。現謂現在。受正現行。即是受體。現前不[1]違。名現前順受。言差別者。上說五受。是差別也。此前所說。順樂受等。於此[2]五中[3]是第四異熟順受。由業能招受異熟故。雖業與受體性有殊。而得名為順樂受等。
[0904a13] 從此第四。明三時業。就中一明四業。二明差別。三明中有業。四明定業。五明現法果[4]業。六明業即受果。此下第一。明四種業。論云如是三業。有定不定。其相云何。頌曰。
 此有定不定  定三順現等
 或說業有五  餘師說四句
[0904a19] 釋曰。此有定不定者。標也。此前三業。有定不定。定三順現等者。別釋也 定有三業。一順現法受。謂此生造。即此生受。二順次生法受。謂此生造。第二生受。三順後法受。謂此生造。第三生後。受 依經部說。順現受業。其力最強。必受[5]現生後。若順生受業。其力稍劣。必受生後受。不受現受。順後受業。其力最劣。不受現生。唯受後受。隨初熟位名順現等 并不定業。合成四種。言不定者。不定受故。謂不定受異熟故。或於三世。時不定故。立不定名。或說業有五者。或有欲令不定受業。復有二種。謂於異熟。有定不定。開為二種。一異熟定時不定。謂果必受。於三世時。即不定也。二異熟與時俱不定謂果與時俱不定受也。但有果定時不定業。無有時定果不定者。但於時定。於果必定。以時離異熟無別性故。四業五業。開合為異其理無別 餘師說四句者。謂餘譬喻師說。業分八種。故為四句。彼許時定於果不定。於不定中。時復分三。兼前五業故。成八種 第一句者。於時分定異熟不定。謂順現等三業。三世時定。於果不定。若現世受其果。即受現。若不受永更不受。於時必定。於果不定。順現既然。生後亦爾。此分三種。一謂順現定。果不定。二順生定。果不定。三順後定。果不定 第二句者。有業於異熟定。於時不定。謂不定業。定得異熟。此但為一。謂果定時不定 第三句者。有業於二俱定。謂順現等。定得異熟。此有三種。一謂順現時果俱定。二謂順生時果俱定。三於順後時果俱定 第四句者。有業於二。俱不定。謂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此但為一。謂果不定。時不定。論云。彼說諸業。總成八種。謂順現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種(解云。順現等三定者。第三句是也。順現等三不定者。第一句是也。第四不定中定者。第二句是也。不定中不定者。第四句是也)
[0904b26] 從此第二。明差別。論云。於此所說業差別中。其相云何。頌曰。
 四善容俱作  引同分唯三
 諸處造四種  地獄善除現
 堅於離染地  異生不造生
 聖不造生後  并欲有頂退
[0904c03] 釋曰。四善者。論主評取。說四業家於理為善。但於時中。說定不定。釋經所說四業相故。容俱作者。今此四業容一時作。謂於一時。自行婬欲。遣使行殺。或盜或誑。業道齊成。或一感現。或一感生。或一感後。或一不定。一時造四 未必皆爾。故說容言 問幾業能。引眾同分耶。答頌言引同分唯三。於四業中。除順現受。現身同分。先業引故。問何界何趣。能造幾業。答頌言諸處造四種者。已下句共答此問也。總而言之。諸界諸趣。或善或惡。[6]隨其所應。容造四種。地獄善除現者。此下約別論也。於地獄中。四種善業。除順現受。無愛果故。惡容造四。堅於雜染地異生不造生聖不造生後者。不退性名堅。此通異生及聖也。彼於離染地。若不退異生。不造生業。以不退性離此地染。於第二生必不生故。故無生業。容造餘三。不退聖人。於離染地。不造生後。以不退性必無還生下諸地故。故無生後。容造餘二。并欲有頂退者離欲聖人。及有頂聖。雖有退墮。而亦不造欲界有頂生後二業。同前不退聖故。頌致并言。夫從離欲有頂。退者必是退果。諸退果者。必不命終。還修得果故。於離染地。永更不生。故無生後業也。
[0904c28] 從此第三。明中有造業。論云。住中有位。亦造業耶[7]亦有云何。頌曰。
 欲中有能造  二十二種業
 皆順現受攝  類同分一故
[0905a03] 釋曰。於欲界中。住中有位。容有能造二十二業。謂中有位。胎內五位。胎外五位。中有能造此十一位定不定業故。名二十二。皆順現受攝類同分一故者。中有所造。十一種定業。皆順現受攝。以中有身與生有十位。一類同分。無差別故。此一同分。同一業引。故類無別。由類無別故。此定業。皆順現攝。又此中有。由與生有同業引故。故不說有順中有受業。此即是彼順生順後。順不定業所引生故。
[0905a13] 從此第四。明定業相。論云。諸定受業。其相云何。頌曰。
 由重惑淨心  及是恒所造
 於功德田起  害父母業定
[0905a17] 釋曰。諸定業相。略由四因。一由重[1]惑及重淨心。謂重煩惱。或重善心。所造業也。二及是恒所造。雖不重心造但恒所造也。三於功德田。起謂佛法僧。或得勝果者。謂預流無學。或得勝定者。謂慈定。滅定 於此田所雖無重惑及重淨心。亦非常行。以田勝故。必定受業。第四於父母所隨輕重心。行損害事。業果必定。此上四因。皆定業攝。
[0905a25] 從此第五。明現法果業。頌曰。
 由田意殊勝  及定招異熟
 得永離地業  定招現法果
[0905a28] 釋曰。由田意殊勝者。一由田勝。二由意勝。由田勝者。聞有苾芻。在僧眾中。作女人語。便變為女。由意勝者。聞有黃門。救脫於牛黃門事故。轉為丈夫。此等傳聞。其類非一。得永離地業定招現法果者。此顯報定時不定業謂阿羅漢人。[2]不還隨在何地離此地染。名得永離地業。此永離地業聖未離染時。於此地中造善惡業。及離染位所修善業。此等諸業。於異熟定時不定者。此業必能招現法果。謂於此地。更不受生。故招現果。若於此地。有生後定業。彼必定無永離染義必於生後。受異熟果。若於異熟及時。俱不定者。由永離染故。更不受異熟。
[0905b12] 從此第六。明業即受。論云。何田起業。定即受耶。頌曰。
 於佛上首僧  及滅定無諍
 慈見修道出  損益業即受
[0905b16] 釋曰。於佛上首僧者。佛於僧中。最為上首。名上首僧。佛雖非聲聞僧。而是聖僧攝也。及滅定無諍者。此下有五。一從滅定出。謂此定中。得心寂靜。以無心故。極似涅槃故。初出此定。是勝上依身。二從無諍定出。謂此定中。止他煩惱。謂緣無量有情為境故。初出此定。無量勝功德。熏身相續轉[3]慈見修道出者。三從慈定出。謂此定中。緣無量有情為境。增上安樂意樂隨逐故。初出此定無量勝功德。熏身相續轉。四從見道出。謂此見道。永斷見惑故。初出定時。淨身續起。五從修道出。謂此道中。永斷修惑得阿羅漢。故出此道時。淨身相續起。此上五種。取初出定。名功德田。若行損益。其業即受。
[0905c02] 從此第五。明二受。就中一明二受。二明心狂等。今即是初明二受。論云。頗有唯招心受異熟。或招身受非心受耶。亦有云何。頌曰。
 諸善無尋業  許唯感心受
 惡唯感身受  是感受業異
[0905c08] 釋曰。諸善無尋業者。謂從中定已上。乃至有頂善。此名無尋業。唯感心受。身受必與尋伺俱生。故無尋業。不感身受。惡唯感身受者。惡唯招苦。苦在五識。故招身受。心俱苦受。決定名憂。憂非異熟。故惡不感心受異熟。
[0905c14] 從此第二。明心狂等。論云。有情心狂。何識因處。頌曰。
 心狂唯意識  由業異熟生
 及怖害違憂  除北洲在欲
[0905c18] 釋曰。心狂唯意識者。以五識身無分別故。必無心狂。是故心狂。唯在意識。由業異熟生者。已下明狂總有五因。一由業異熟。謂由彼用藥物術。令他心狂。或令他飲藥毒藥酒。或現威嚴。怖禽獸等。或放火燒山。或造坑阱。陷損眾生。或餘事業令他失念。由此當來感別異熟。能令心狂。及怖害違憂者。第二由怖。非人驚怖遂致心狂。第三由害。謂惱非人。非人瞋故。傷害支節。能令心狂。第四由違。大種乖違。能令心狂。第五由憂。謂喪親愛。愁憂發狂。如婆私吒等。除北洲在欲者。明處也。欲界五趣。皆容有狂。地獄恒狂。餘趣容有。欲界聖中。佛無有狂。自餘諸聖。大種乖違。容有心狂 無異熟生。由得聖故。亦無驚怖。超五畏故(不活畏。惡名畏。大眾畏。死畏。惡趣畏也)。亦無傷害。非人敬故。亦無愁憂。證法性故。
[0906a06] 從此第六。明曲穢濁。論云。又經中說業有三種。謂曲穢濁。其相云何。頌曰。
 說曲穢濁業  依諂瞋貪生
[0906a09] 釋曰。說者經說也。依諂生三業名曲。依瞋生三業名穢。依貪生三業名濁也。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10-13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六
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

[0906a16] 從此第七明黑黑等。就中一明四業。二明無漏斷。三明異說。此下第一明四業。論云。又經中說。業有四種。謂或有業黑黑異熟。或復有業白白異熟。或復有業黑白黑白異熟。或復有業非黑[5]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其相云何。頌曰。
 依黑黑等殊  所說四種業
 惡色欲界善  能盡彼無漏
 應知如次第  名黑白俱非
[0906a25] 釋曰。初兩句標。次四句釋。論云。佛依業果性類不同。所治能治殊。說黑黑等四(前三業果殊。第四所治能治殊也)惡色欲界善者。惡謂欲界。諸不善業。一向名黑。染污性故。異熟亦黑。不可意故 色界善業。一向名白。不雜惡故。異熟亦白。是可意故 欲界善業。名為黑白。惡所雜故。異熟亦黑白。非愛果雜故 善性是白。而非是黑。黑來陵雜。立黑白名。故黑白名約前後間雜。不據自性也。故論云。此黑白名。依相續立。非據自性。所以者何。以無一業及一異熟。是黑是白。互相違故(已上論文) 問欲界惡業果。善業果雜故。應名白黑。答不善業果。非必應為善業果雜。如闡提身。即無善業。於地獄中。無可意果。欲善業果。必為惡雜。以欲界中惡勝善。故謂欲邪見。能斷善根。欲界善業。不能斷惡。故欲界惡強於善也 能盡彼無漏者。彼是所治也。無漏能治也。謂無漏業。能盡彼前黑等三業。名非黑非白。不染污故。名為非黑。不招白異熟。故名為非白。論云。此非白言。是密意說。謂佛於彼大空經中。告阿難陀。諸無學法純善純白。一向無罪(解云。既言無學純白。故知無漏[6]法。名非白者。是密意說。不顯了也) 應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者。配上兩句。如次言之。前句惡名黑。色善名白。色欲善名俱。無漏名非黑非白也。
[0906b21] 從此第二。明無漏斷。論云。諸無漏業。皆能斷盡前三業。不不爾云何。頌[7]曰。
 四法忍離欲  前八無間俱
 十二無漏思  唯盡純黑業
 離欲四靜慮  第九無間思
 一盡雜純黑  四令純白盡
[0906b27] 釋曰。四法忍者。謂見道中。四法忍[8]也。離欲者。流入下句。謂離欲前八無間道。即欲修道。八無間道也。俱者此八無間道。及前四法忍。俱行思也。此有十二無漏思。唯盡純黑業。謂能永斷不善業故 離[9]欲四靜慮第九無間思者。一離欲第九無間道思。二離四靜慮。第九無間道思也。一盡雜純黑者。取前離欲第九無間道。一無漏思。能盡雜業及純黑業。此時總斷欲界善故。能盡雜業。亦斷第九不善業故。能盡純黑。四令純白盡者。謂取前離四靜慮。一一地中第九無間思。此有四思。令純白盡。謂各能永斷當地善法故。論云。何緣諸地有漏善法。唯最後道能斷非餘 以諸善法非自性斷。斷已有容現在前故。然由緣彼煩惱盡時。方說名為斷彼善法。善法爾時得離繫故。由此乃至緣彼。煩惱餘一品在。斷義不成。善法爾時未離繫故。解云。緣縛斷者。有漏善法。被煩惱縛。斷此能緣九品惑盡 善法離繫。名緣縛斷。斷已不行。名自性斷。善法斷已。容現行故。非自性斷。斷善法者。不斷善體。但斷善上能緣煩惱。成就善故。故得現行。言容行者。謂善憂根。斷已不行。所緣善法斷已皆行故。致容言也。
[0906c22] 從此第三。敘異說。頌曰。
 有說地獄受  餘欲業黑雜
 有說欲見滅  餘欲業黑俱
[0906c25] 釋曰。有說地獄受餘欲業黑雜者。有餘師說。地獄受業。名為黑黑業。餘欲界業。若善若惡。皆名雜業。以地獄異熟唯不善業感故。順彼受名黑黑業。餘欲界異熟。通善惡業感故。順彼受名黑白業。有說欲見滅餘欲業黑俱者。有餘師說。欲見[1]無所斷業。名黑黑。餘欲修所斷業名俱。俱者。黑白也。謂見所斷業。無善雜故。名為黑黑。餘欲修所斷業有善不善。故名俱業。
[0907a05] 從此第八。明三牟尼等。論云。又經中說有三牟尼。又經中言有三清淨。俱身語意。相各云何。頌曰。
 無學身語業  即意三牟尼
 三清淨應知  即諸三妙行
[0907a10] 釋曰。牟尼者此云寂默。無學身語業者。謂身語二牟尼也。即意者。第三意牟尼也。謂即意。名牟尼非意業也。勝義牟尼。唯心為體。相隱難知。謂由身語離眾惡故。可比知心。故此身語有比用故。立為牟尼。意業非是勝義。復非能比故。非牟尼又身語業。是遠離體。意業不然無無表故。由遠離義。建立牟尼。是故即心。由身語業。能有所離。故名牟尼。唯於無學。立牟尼者。諸煩惱言。永寂靜故。煩惱喧諍。由如言也。三清淨應知即諸三妙行者。諸身語意。三[2]種妙行。即名三清淨。此三清淨。通有漏善及無漏善。有漏暫離垢。無漏永離垢。故皆名清淨。
[0907a23] 從此第九。明三惡行等。論云。又經中說有三惡行。又經中說有三妙行。俱身語意。相各云何。頌曰。
 惡身語意業  說名三惡行
 及貪瞋邪見  三妙行翻此
[0907a28] 釋曰。三業不善。名三惡行。意惡行中。非[3]直意業。及取貪瞋邪見。亦名意惡行。三妙行者。翻三惡行。謂身語意一切善業。及非意業。無貪無瞋正見也。
[0907b03] 從此第十。明十業道。就中一明業道性。二明業道名義。三[4]義便明斷善。四明業道俱轉。五[5]明約處成業道。六明業道果。就明業道體中。一正明業道體。二明業道差別。且第一明業道體者。論云。又經中言有十業道。或善或惡其相云何。頌曰。
 所說十業道  攝惡妙行中
 品為其性  如應成善惡
[0907b11] 釋曰。所說十業道者標也。謂經所說十業道也。攝惡妙行中品為其性者。出體也。三惡行。及三妙行中。若顯易知。攝為十業道也。如應成善惡者。屬當也。如其所應。攝前妙行。名善業道。攝前惡行。為不善業道。言品者。簡非顯。身惡行中。加行後起罪。及飲酒打縛等。此非顯雖是惡行。非業道攝。令他有情斷命失財。失妻妾等。此相顯。說為業道。令遠離故。語惡行中。加行後起罪。及輕染心語。所謂輪王。北洲染心歌詠等。或行誑等。闕緣不成。是語輕也。此非顯。非業道攝。意惡行中。思非業道。夫言業道。與業為道。思即是業。不可自體為自體道。是故惡行思。非業道也。輪王北洲貪等是輕。亦非業道。身妙行中。加行後起善。及離飲酒施供養等。語妙行中。謂愛語等。皆顯。非業道攝。意妙行中。謂諸善思。是業非道。故亦非業道攝也。
[0907b29] 從此第二。明業道差別。就中一明表無表。二明三根。三明依處。四問答分別。五明業道相。就明表無表中。[6]分二。一約根本明。二約前後辨。且初約根本明者。論云。十業道中。前七業道。為皆定有表無表耶。不爾云何。頌曰。
 惡六定無表  彼自作婬二
 善七受生二  定生唯無表
[0907c08] 釋曰。惡六定無表者。謂殺生。不與取。虛誑語。離間語。惡語。雜穢語。如是六種。定[7]有無表。表有無不定。若遣他為根本成時。自表無故。唯有無表。彼自作婬二者。一彼自作二也。二婬二也。彼自作二者。彼六惡業。自作有二。謂表無表。正起表時。彼便死等。論云。後方死等。與遣使同。根本成時。唯無表(解[8]云。[9]將刀殺怨。正下刀時。是身表業。起表之時。怨命未終。起表已後。怨命方終。名後死等。唯有無表。表已無故也) 婬二者。邪婬必有表無表也。謂要自作方受樂故。非遣他為如自生喜 善七受生二者。七善業道。若從受生。必具表無表二。受生尸羅。必依表故 定生唯無表者。謂定道戒。俱依定生。此唯無表。但依心力而得生故。無有表也。
[0907c22] 從此第二。據前後辨者。論云。加行。後起。如根本耶。不爾云何。頌曰。
 加行定有表  無表或有無
 後起此相違
[0907c26] 釋曰。加行定有表無表或有無者。業道加行必定有表。無表不定。或有或無。慇重心起。則有無表。輕心則無 後起此相違者。後起與此加行相違。謂後起位。無表定有。表則不定。隨前業作。則有表業。異此則無。問於此義中。如何建立加行後起及根[1]本耶。答且不善中。最初殺業。如屠羊者。將行殺時先發殺心。從床而起。執持價直。趣賣羊廛。搘觸羊身。酬價捉取。牽還養飴。將入屠坊。手執刀杖。若打若刺。至命未終如是皆名殺生加行。隨此表業。彼正命終。此剎那頃。表無表業。是謂殺生根本業道。由二緣故。令諸有情根本業道。殺罪所觸。一由加行。二由果滿(命終名果滿也) 此剎那後。殺無表業。隨轉不絕。名殺後起。及於後時。剝截治洗。若秤若賣。或煮或食。讚述其美。表業剎那如是亦名殺生後起(前言後起有表業者。即此文是也)餘六業道。隨其所應。三分不同。准例應說。論云。貪瞋邪見。纔現在前即說名為根本業道。故無加行後起差別(解云。殺[2]生等七。通加行。根本後起。貪瞋等三。唯根本也) 從此第二。約三根以辨。就中一明惡加行。二明生善三位。三明究竟業道。且第一明惡加行者。論云。又經中說。苾芻當知。殺有三種。一從貪生。二從瞋生。三從癡生。乃至邪見有三。亦爾。此中應說。何相殺生。名從貪生。問餘亦爾(問也)非諸業道一切。皆由三根究竟。然其加行。不與彼同(經言十業道。從三根生。約加行說)。云何不同。頌曰。
 加行三根起  彼無間生故
 貪等三根生
[0908a27] 釋曰。加行三根起者。不善業道。加行生時。一一從三不善根起。依先等起。故作是說(前經云殺生等。從三根生者。依先等起說先等起者。即加行也)。殺生加行。由貪起者。如有為欲得彼身分。或為得財。或為戲樂等。起殺生加行。從瞋起者。如為除怨發憤恚心。起殺加行。從癡起者。如有祠中殺馬祭天。謂是法心。又諸王等。依世法律。誅戮怨敵。謂成大福。又波剌私。作如是說。父母老病。殺得勝福。免困苦故。又諸外道說蛇蝎等。為人毒害。殺便無罪。羊鹿牛等。本擬供養。故殺無罪。此等從癡。起殺加行 偷盜加行。從貪起者。謂隨所須。起盜加行。從瞋起者。謂欲時怨。發憤恚心。起盜加行。從癡起者。謂諸王等。奪惡人財。謂法應爾 又婆羅門言。世間財物。於劫初時。大梵志天王。施諸梵志。於後梵志勢力微弱。被諸卑族。侵奪受用。今時梵志於世他財。種種受用。皆用已財。無偷盜罪。此等從癡起盜加行 邪婬加行。從貪起者。謂於他妻。起染著心。或求財等。從瞋生者。除怨發[3]憤。起婬加行。從癡生者。謂波剌私。讚於母等。行非梵行。又諸外道。讚諸女男受持牛禁。不簡親。隨遇隨合。又外道言。一切女人。如臼。華。果。熟食。階[隥【乙】">4]隥">橙道。路橋[5]般。[6]世間眾人應共受用。此等從癡。起婬加行 虛誑語等。[7]語四業道。從貪瞋生。准前應說。然虛誑語。從癡生者。如外道論言。若人因戲笑。嫁娶。對女王。及救命。救財。虛誑語無罪。又因邪見。起誑語等。此等加行。從癡所生。又諸吠陀。及餘邪論。雜穢語攝。若言傳習無有罪者。此語加行。從癡所生 問殺生等七。皆有加行。從三根生。貪瞋邪見。既無別加行。如何可說從三根生。答頌言彼無間生故。貪等三根生。謂彼不善。三根無間。生貪等三。故說貪等。從三根生。謂或有時。從貪無間。生貪業道。從二亦然。瞋及邪見。從三亦爾。前念名根。後名業道。根道義別。故說業道從三根生。
[0908c07] 從此第二。明生善三位。論云。已說不善從三根生。善復云何。頌曰。
 善於三位中  皆三善根起
[0908c10] 釋曰。十善業道。加行根本。後起三位。以是善故。皆無貪等。三善根生。無貪等三。必相應故。故皆具三。善三位者。離惡加行根本後起。名善加行根本後起。且如勤策受具戒時。來入戒場乃至一白。二羯磨等。皆名善業道加行。第三羯磨竟。一剎那中。表無表業。名根本業道。從此已後。至說四依。及餘依前。相續隨轉。表無表業。皆名後起(四依者。常乞食。樹下坐。著糞掃衣。食陳棄藥。餘依前者。謂未死已來身也)
[0908c19] 從此第三究竟業道。論云。如先所說。非諸業道一切。皆由三根究竟。何根究竟何業道耶。頌曰。
 語瞋恚  究竟皆由瞋
 盜邪行及貪  皆由貪究竟
 邪見癡究竟  許所餘由三
[0908c25] 釋曰。殺語。瞋恚究竟皆由瞋者。究竟者。是成辨終了義。要瞋現前。成辨終了殺等三故。盜邪行及貪皆由貪究竟者。要由貪心。成此三故。邪見癡究竟者。由上品癡。成邪見故。許所餘由三者。虛誑離間。及雜穢語名為所餘。此誑語等。一一皆由三根究竟。以貪瞋等。現在前時。一一能令此三成故。
[0909a03] 從此第三。明業道依處。論云。諸惡業道。何處起行耶。頌曰。
 有情具名色  名身等處起
[0909a06] 釋曰。此有四節。一有情處。二眾具處。三名色處。四名身等處。等取句文也。殺語瞋恚。於有情處起。雖罵非情。過輕非業道 偷盜。邪行。及貪。於眾具處起。若情非情。以是他人所受用具。皆名眾具。若偷[1]畜等。於[2]有情處起。偷金銀等。非情處起 邪婬唯於有情處起 貪通情非情處起也 唯邪見一。名色處起。色謂色蘊。名謂餘蘊。此之名色。通諸因果。邪見撥因果。故於名色起。誑語。離間。雜穢語。三於名身等處起。謂行誑等。巧作言詞。故誑等三必依名等。
[0909a17] 從此第四。問答分別。就中一殺已非業道。二他殺成業道。且初殺已非業道者。論云。有起加行。定欲殺他。而與所殺生。俱死或前死。亦得根本業道罪耶頌曰。
 俱死及前死  無根依別故
[0909a22] 釋曰。俱死者。能殺與所殺。俱時命終也。前死者。能殺前死。所殺者後死也。無根者。彼俱死前死。無根本業道也。依別故者。釋無業道所以也。若能殺俱死前死者。以所殺生其命由存。不可令彼能殺生者。成殺罪故。若所殺者。正命終時。其能殺者。別依生故。謂受餘身。名為別依。此別依身。非罪依止。謂未曾起殺生加行。成殺業道理不應然。
[0909b01] 從此第二。他殺成業道。論云。若有多人。集為軍眾。欲殺怨敵。或獵獸等。於中隨有一殺生時。何人得成殺生業道頌曰。
 軍等若同事  皆成如作者
[0909b05] 釋曰。如軍等中。若一人行殺時。眾皆成業道。如親作殺者。[3]彼由同許。為一事故。
[0909b07] 從此第五。明業道相。就中分六。一明殺。二明盜。三明婬。四明誑語。五明離間等。六明意業道。且第一明殺者。論云。今次應辨成業道相。謂齊何量名曰殺生。乃至齊何名為邪見。且先分別殺生相者。頌曰。
 殺生由故思  他想不誤殺
[0909b13] 釋曰。要具五緣。名殺生業道。一由故思起殺心也。二於他有情。頌言他者。他有情也。他簡自。自殺非業道。有情簡非情。殺非情無業道。三他有情想。頌言想者。他有情想也。他簡自想。有情簡非[4]情想。於他作自身想。有情作非情想。殺皆非業道。四作殺加行。謂持刀至彼。五不誤而殺。謂唯殺彼。不漫殺餘。頌言殺字。一殺加行。二不誤殺也 問剎那滅蘊。念念自滅。如何成殺。答息風名生。依身心轉。若有令斷不更續生。如滅燈光鈴聲名殺。或復命根名生。斷[5]命令不續名殺。謂以惡心。隔斷他命。乃至一念應生不生。唯此非餘。殺罪所觸。此上兩釋。不續名殺。應知殺者。但殺未來。過去已滅。現在不住。不可言殺生。但遮未來體用。不相續故名為殺。又解。若據斷體。唯是未來。若論衰用。亦通現在。謂令現蘊。無有勢用引後蘊故(婆沙論中。有此兩說)
[0909c02] 從此第二明盜。論云。已分別殺生。當辨不與取。頌曰。
 不與取他物  力竊取屬己
[0909c05] 釋曰。前頌不誤故思及想。此三流至後門。更不重說。盜具五緣。一由先發起欲盜故思。從前流來。二於他物中。自盜非業道。三起他物想。自物想非業道。第三想緣。從前流來。四或力。或竊起盜加行。五不誤而取。令屬己身。屬己頌有。不誤前來。具此五緣。方成業道。
[0909c12] 從此第三明婬。論云。已辨不與取。當辨欲邪行。頌曰。
 欲邪行四種  行所不應行
[0909c15] 釋曰。總有四種。行不應行。一於非境。謂行他妻。或父。或母。或父母親。乃至或王所守護境。二於非道。謂行自妻口。及餘道。三於非處。謂於寺中制多處。四於非時。謂懷胎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設自妻妾。亦犯邪行 於苾芻尼。行非梵行。一解。從國王邊得罪。不忍許故。第二解。於自妻妾。受齋戒時。尚不應犯。況出家者。舉重況輕。但有侵陵。成邪行罪 若犯童女。於所許處得罪 未許他者。於能護人。此及所餘皆於王得。
[0909c26] 從此第四明誑語。一明誑語。二明見聞等。且第一明誑語者。論云。已說欲邪行。當辨虛誑語。頌曰。
 染異想發言  解義虛誑語
[0910a01] 釋曰。要具四緣。成誑業道。一於所誑境界。異想發言。謂見言不見等。二所誑者。解所說義。相領會也。三起染心。四者不誤。前三頌有。不誤前來。若所誑者。未解言義。雜穢語攝。非誑業道。
[0910a06] 從此第二。明見聞等。論云。經說[1]諸言。略有十六。謂於不見。不聞。不覺。不[2]知。言實見等。或於所見。所聞。所覺。所知[3]中。言不見等。如是八種。名非聖言。若於不見。乃至不知。言不見等。或於所見。乃至所知。言實見等。如是八種。名為聖言。何等名為所見等相。頌曰。
 由眼耳意識  並餘三所證
 如次第名為  所見聞知覺
[0910a15] 釋曰。若境由眼識。所證名為所見。謂色是也。若境由耳識所證。名為所聞。謂聲是也。若境由意識所證。名為所知。謂法境也。若境由鼻舌身三識所證。名為所覺。謂香味觸也。頌言餘三者。即鼻舌身三識也。色聲及法。皆通三性。唯香味觸。是無記性。謂無記性。如死無覺。故能證者。偏立覺名。依經部宗。若是五根。現量所證。色等五境。名為所見。若是從他。傳聞六境。名為所聞。若運自心。以種種理。比度所許。六境名為所覺。若意現量。證得六境。名為所知。於五境中。一一容起見聞覺知。四種言說。於第六境。除見有三(解云。第六境者。[4]謂法境。無見有聞覺知三也。意識名現量者。從五識後。親起意識。所證五境。[5]定中意識。親證六境。名現量意識也)。論云。先軌範師。作如是說。眼[6]所現見。名為所見。從他傳聞。名為所聞。自運己心。諸所思搆。名為所覺。自內所受。及自所證。名為所知(解云。自內所受者。謂耳鼻舌身識。所證四境。名內所受自所證者。謂現量意識。所證六境也。由上准知。色境具四言說。餘聲等五。唯三言說。除所見一。應審思之耳)
[0910b05] 從此第五。明離間等三語。論云。已辨虛誑語。當辨餘三語。頌曰。
 染心壞他語  說名離間語
 非愛惡語  諸染雜穢語
 餘說異三染  佞歌邪論等
[0910b10] 釋曰。要具四緣。成離間語。染心壞他語者。此有四緣。一染污心。二發壞他語。若他壞[7]不壞。皆成離間語。三所聞者。解所說義。相領解也。四者不誤。後之二緣。從前流來 非愛惡語者。亦具四緣。一染污心。二發非愛語。毀呰於他。三者解義。四者不誤。名惡語。染心語三字。並從初句流來。應言染心非愛語說名惡語。解義不誤。亦從前來。諸染雜穢語者。諸染心語。名雜穢語。染所發言。皆雜穢故。諸染頌有。加語一字。故語一字。初句流來。此雜穢語。具二緣成。一染污心。二所發語。餘說異三染佞歌邪論等者。有餘師說。異虛誑等。前三種語。餘染心語。名雜穢語。謂佞歌等。佞謂諂佞。如苾芻邪命發諂佞語。歌謂歌詠。如諷吟相調。及倡伎者。邪論謂不正見所執言詞。等者等取染心悲歎。及諸世俗戲論言詞。此等皆是雜穢語也。輪王出世。雖有歌詠。從出離心發非實染心。有餘師言。此時嫁娶歌詠過輕。不成業道。
[0910c01] 從此第六。明意業道。論云。已辨虛誑等。當辨意三。頌曰。
 惡欲他財貪  憎有情瞋恚
 撥善惡等見  名邪見業道
[0910c05] 釋曰。惡欲他財貪者。謂於他財起非理欲。生力竊心。如是惡欲。名貪業道。憎有情者。謂欲於他行傷害事。如是瞋恚。名瞋業道。若瞋自身。及瞋非情。過輕非業道。輪王北洲貪等。是輕皆非業道。撥善惡等見者。如契經[8]說云。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無世間。無沙門。或婆羅門。無阿羅漢。解云。此經無施者。謂無施福也。無愛樂者。無戒福也。無祠祀者。無修福也。無此世者。無現在也。無彼世者。無過未世也。婆沙論云。現在世既見。何以言無。答外道無明所盲。雖能眼見。亦撥為無。不應責無眼者。愚盲者墮坑也。或可無此世者。不謗世體。但謗因果。無此世為他世因。無此世為他世果。無父母者。謗無父母感子業也。無施等者。謗因邪見。無果等者。謗果邪見。無沙門等[9]者。謗聖邪見。頌言撥善惡等者。是謗因邪見。等取謗果。及謗聖也。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10-13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七
 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

[0911a04] 從此大文第二。釋業道名[3]義。論云。如是已辨十業道相。依何義名業道。頌曰。
 此中三唯道  七業亦道故
[0911a07] 釋曰。此中三唯道者。此十業道中。貪等三唯道也。業之道故。立業道名。謂貪等相應思說名為業。以彼貪等轉故思轉。彼貪等行故思行。如彼貪等勢力。而思有造作故。故貪等三。[4]與思為道。七業亦道故者。前七是業。身語業故。亦業之道。思所遊故。由等起思託身語轉故。身語七思所遊履。亦業之道故。前七業。業之道故。立業道名。上業身語業。下業等起思故。名業業。故業道者。具顯業道業業道義。雖不同類。業道名同。而一業為餘業。一道為餘道。猶如世間車牛名同。而一車牛名為餘車牛故 於典籍中。如言識住。雖四識住。性類不同。識住名同而一識住名為餘識住故 離殺等七。無貪等三。立業道名。類前應釋。
[0911a22] 從此第三。義便明斷善。論云。如是所說。十惡業道。皆與善法現起相違。諸斷善根。由何業道。斷善續善。差別云何。頌曰。
 唯邪見斷善  所斷欲生得
 撥因果一切  漸斷二俱捨
 人三洲男女  見行斷非得
 續善疑有見  頓現除逆者
[0911a29] 釋曰。唯邪見斷善者。唯有上品圓滿邪見。能斷善根。然本論中。說貪瞋癡三不善根。能斷善者。由不善根能引邪見故。邪見斷推在彼根。如火燒村火由賊起。故世間說被賊燒村。所斷欲生得者。所斷善根。唯是欲界。生得善也。謂斷善時。色無色善。先不成故。不可說斷。問何緣唯斷生得善根。答加行善根。先已退故。謂斷善根。先加行位。捨加行善。至斷善時。唯斷生得。撥因果一切者。明邪見相也。撥因邪見。無妙惡行。撥果邪見。無善惡果。一切者。一切邪見。皆能斷善。謂自界緣。若他界緣。若有漏緣。若無漏緣。如是邪見。皆能斷善。有餘師說。唯自界緣。及有漏緣。方能斷善。餘不能斷。為對彼說。故言一切 漸斷者。明斷善根漸斷而非頓斷。謂九品邪見。斷九品善根。逆順相對斷。初下下品邪見。[5]能斷上上品善根。乃至上上品邪見。能斷下下品善根。善根從上品。至下品名逆也。邪見從下至上名順也。二俱捨者。二謂善根。及律儀也。斷善根時。二俱時捨。論云。若彼律儀。是此品心。所等起果。此品心斷。捨彼律儀。以果與因。品類同故(解云。九品善心。各能發戒。戒是其果。若斷下品善。唯捨下品戒。_乃至斷上品善。唯捨上品戒也) 諸律儀果。有從加行。有從生得善心所生 若從加行善心生者。律儀先捨。後斷善根(解云。斷善根加行。捨加行善。捨加行時。加行善根。所生律儀。同一時捨。此言[6]先捨者。據先加行位 捨也) 人三洲男女者。明能斷善根。處及人也。人趣三洲。非在惡趣。染不染慧。不堅牢故。亦非[7]有天趣。現見善惡諸業果故。除北俱盧洲。彼無極惡阿世耶(此云意樂)。唯男女身。志意定故。見行斷非得者。此斷字通上下。唯見行人。能斷善根。非愛行者。諸愛行者。惡阿世耶。極躁動故。諸見行者。惡阿世耶。極堅深故。由此理趣。非扇搋等能斷善根。愛行類故。又此類人。如惡趣(言見行者。自慧見理。而行義也。愛行者。但信他語。愛樂而行也)。斷非得者。善斷應知。非得為體。謂斷善位。善得不生。非得續生。非得生位。名斷善根。故斷善根。非得為體。續善疑有見者。疑謂疑有。見[8]者謂正見。謂因果中生疑有心。此或應有。從疑有心。或發正見。定謂有非無。爾時善根得還續起。故名續善。疑有續善。疑無斷善。為簡疑無。故言疑有。頓現除逆者者。頓謂善根。九品頓續。然後後時。漸漸現起。如頓除病。氣力漸增。現謂現世。現身續善除造逆者。經說造逆。并斷善人。彼定現身。不能續善。定從地獄。將沒將生。方能續善。受地獄果畢。名為將沒。正住中有。未生地獄。名為將生。若由過去。宿習邪見。以為因力。彼斷善根。將死時續。若由現在邪教緣力。彼斷善根。將生時續由自他力。應知亦爾(自謂自推求。他謂逢惡友也)。又愛樂壞。非加行壞。是人現世。能續善根。若二俱壞。要死方續。見壞戒不壞。亦現世續善。戒見兩俱壞。要死後續(相儀中護。名戒不壞)。有斷善根。非墮邪見。應作四句。第一句者。布[9]賴那等(此云滿也。起邪見名斷善。不造逆非邪定[10]也)。第二句者。謂未生怨等(是阿闍世王。造逆墮邪定。信佛不斷善也)。第三句者。謂天授等(是提婆達多。名起邪見名斷善。造三逆墮邪定也)。第四句者。謂除前相。
[0912a01] 從此第四。明思俱轉。論云。已乘義便。辨斷善根。今復應明本業道義。所說善惡。二業道中。有幾生。與思俱轉。頌曰。
 業道思俱轉  不善一至八
 善總開至十  別遮一八五
[0912a06] 釋曰。業道思俱轉者。標也。思謂剎那等起思也。此明業道與能起思。同一剎那俱時而轉。不善一至八者。明不善業道。或一至八。與思俱轉。一俱轉者。有兩種一。且初一者。謂離所餘七惡色業。貪等三中。隨一現起。貪嗔邪見。必不俱生。故隨一起。與思俱轉。第二一者。謂先加行。遣使殺等。造六惡業。不染心時。於前六中。隨一究竟。善無記心。名為不染。染心究竟。成二俱轉。故言不染。謂簡染心成二俱轉也 二俱轉者。謂以嗔心。究竟殺業。若起貪位。成不與取。或復起貪。成欲邪行。或時起貪[1]成雜穢語。此上四類。名二業道。與思俱轉 三俱轉者。謂以瞋心。於屬他生。盜離本處。斷其命根。俱時殺盜。瞋殺盜三。與思俱轉。又先加行。遣使殺等。造惡色業。貪瞋邪見。一正起時。於前殺等。隨二究竟。既貪等一。殺等隨二。故三俱轉。四俱轉者。此有三類 第一四者。謂欲壞他。說虛誑語。意業道一。語業道三。以壞他故。是離間語 說虛誑故。復成誑語 此是染言。必兼雜穢。故語業三 第二四者。又欲壞他。說惡語。意業道一。語業道三。以壞他故。是離間語 說惡故。復語 此是染言。必兼雜穢。故語業三 第三四者。若先加行。遣使殺等。造惡色業。貪等現前。於前殺等。隨三究竟。既貪等一。殺等隨三。故四俱轉。五俱轉者。謂先加行。造惡色業。貪等現前。隨四究竟。六俱轉者。貪等現前。隨五究竟。七俱轉者。貪等現前。隨六究竟。准上應知。八俱轉者。於加行位。遣[2]於使殺等。造六惡業。自行邪行。此七業道。一時究竟。行邪欲故。必有貪心。成八俱轉 貪瞋邪見。自力現前。必不俱行。故無九十。與思俱轉(各當頭起。名為自力)善總開至十者。十善業道。通據隱顯。名為總開。隱謂處中善。顯謂律儀也。隱顯通論。有十俱轉。別據顯相。無一無八。無五俱轉。唯據律儀。不約處中。名為顯也。且約顯中二俱轉者。此有二種。且初二者。謂善五識。現在前時。無散善七。以善五識。故有無貪無瞋。無分別故。無正見一。第二二者。謂依無色。盡無生智。現在前時。無散善七。依無色故。無定戒七。盡無生故。有無貪瞋。以息求故。無正見也(無散善者。謂不受欲界。散律儀也)三俱轉者。謂與正見。相應意識。現在前時。無七色善。以是正見故。必有無貪無瞋正見三業道也。無七色者。謂不受戒。及不入定。無七善色也。四俱轉者。謂惡無記心。現在前時 得近事近住勤策律儀。以惡無記故。無無貪等三。受近住等戒。故有四善律儀。謂身三語。一謂四支戒也。六俱轉者。謂善五識。現在前時。得上三戒。謂近事等。以善五識故。有無貪無嗔。於前四上。加無貪瞋。故成六也。七俱轉者。此有二種。且第一七者。謂善意識。無隨轉色。正見相應。現在前時。得上三戒。謂近事等。正見相應故。必有無貪無瞋正見三也。得近事等戒故。復有四支。故成七也。第二七者。或惡無記心。現在前時。得苾芻戒。成七善無表也。九俱轉者。此有三種。第一九者。謂善五識。現在前時。得苾芻戒。善五識故。有無貪無瞋得苾芻戒。有七色善。故成九也。第二九者。或依無色。盡無生智。現在前時。得苾芻戒。以盡無生智故。無正見一。有無貪無瞋二。得苾芻戒。有七色善。故成九也。第三九者。謂靜慮攝。盡無生智。現在前時。以靜慮故。有定戒七。盡無生故。有無貪無瞋。故成九也。十俱轉者。此有二種。第一十者。謂善意識。無隨轉色。正見相應。現在前時。得苾芻戒以正見故。有無貪等三。得苾芻戒。有七色善。故成十也。第二十者。謂餘一切。有隨轉色。正見相應。心正起位。以隨轉色。有定戒七。正見相應故。有正見等三。名十俱轉也。論云。別據顯相。所遮如是。通據隱顯。則無所遮。謂離律儀。有一八五(解云。處中善。名離律儀。謂非律儀故也)。一俱轉者。謂惡無記心。現在前時。得一支遠離(受一支戒也)。五俱轉者。謂善意識。無隨轉色。正見相應。得二支等(解云。正見相應。有正見等三也。又得二支遠離。便成五也。等者。等取惡無記心中。得五支遠離也)。八俱轉者。謂此意識。現在前時。得五支等(解云。此前意識。有正見等三。更得五支。便成八也 等謂等取善五識。現在前得六支遠離也)
[0912c29] 從此第五。約處成善惡。論云。善惡業道。於何界趣處幾唯成就。幾亦通現行。頌曰。
 不善地獄中  雜瞋通二
 貪邪見成就  北洲成後三
 雜語通現成  餘欲十通二
 善於一切處  後三通現成
 無色無想天  前七唯成就
 餘處通成現  除地獄北洲
[0913a08] 釋曰。[1]不善地獄中雜他瞋通二者。十不善業。於地獄中。唯惡語。雜穢語。瞋。此三通二。謂成就現行二種也。由相罵故。有語。由悲故。有雜穢語。由互相憎。故有瞋恚。貪邪見成就者。於此地獄中。此二成就。而不現行。無可愛境。貪不現行 現見業果。邪見不起。又地獄中。業盡死故。無殺業道。無攝財物。無盜業道。無攝女人。無邪婬罪。業鏡現前。不可拒諱。以無用故。無虛誑語。即由此無用。及常離故。無離間語。北洲成後三者。北俱盧洲。成就後三。貪瞋邪見。而不現行。不攝財物。為我所故。貪不現行 身心柔。復無惱害。瞋不現行 無惡意樂故。邪見不現行 雜語通現成者。北俱盧洲。雜穢語。通現及成。由彼有時。染心[2]歌詠。無惡意樂故。彼無殺等六。又壽量定故。無殺也。無攝財物。故無盜也。無攝女人。故無邪婬也。身心[愞=真【甲】">3]愞" ver="150 a10 ">故。無惡語。及無用故。無離間語。及虛誑語。彼處行非梵行者。謂彼男女。執手相牽。往詣樹下。樹枝垂覆。知是應行。樹不垂枝。並愧而別 餘欲十通二者。餘欲界中。天鬼傍生。及三洲人。十惡業道。皆通成就現行二也。然有差別。天。鬼。傍生。前七業道。唯有處中。無不律儀。人三洲中。二種俱有 善於一切處後三通現成者。此明十善業道。三界五趣。此一切處。無貪等三。皆通成就。及現行也 無色無想天前七唯成就者。謂聖人生無色界。成就過未無漏七支律儀。彼無色故。必不現行。無想天中。以無心故。亦不現行。唯成就過未靜慮律儀 然無色那含。於過去欲色界五地身中。隨依何地。或二三四五地。曾起曾滅無漏律儀。生無色時。成彼過去曾起一地。成過去一地戒。乃至曾起五地。成過去五地戒也 若未來世。依五地身。無漏律儀。皆定成就(五地欲界。四靜慮也) 餘處通成現除地獄北洲者。餘欲色界。人天四趣。除地獄北洲。名為餘處。身語七支。各皆通現行及成就也。然有差別。謂鬼傍生。有處中善。若於色界。唯有律儀。三洲欲天。皆具處中。律儀二種。
[0913b20] 從此第六。明業道三果。論云。不善善業道。所得果云何。頌曰。
 皆能招異熟  等流增上果
 此令他受苦  斷命壞威故
[0913b24] 釋曰。初兩句總明三界。下兩句別釋所以也。十惡業道皆招異熟等流增上三果者。從此命終生捺落迦。是異熟果。來生人中。受等流果。謂殺生者。壽量短促。不與取者。資財乏匱。欲邪行者。妻不貞良。虛誑語故。多遭誹謗。離間語者。親友乖穆。惡語者。常聞惡聲。雜穢語故。言不威肅。貪者貪盛。瞋者瞋增。邪見者增癡。增上果者。所有資具由殺生故。光澤鮮少。不與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諸塵埃。虛誑語故。多諸臭穢。離間語故。所居險曲。惡語故。田多荊棘磽确鹹鹵。雜穢語故。時候變改。貪故果少。瞋故果辣。邪見故果少。或無也。問何緣此十。各招三果。答此令他受苦。斷命壞威。故且初殺生。令他受苦。[4]受異熟果。斷他命故。受等流果。令他失威。受增上果。餘惡業道。如理應思。由此准知。善業三果。離殺生等。生於天中。受異熟果。來生人中。受等流果。謂離殺者。得壽命長。餘上相違。如理應說。
[0913c14] 從此大文第十一。別明邪命。論云。又契經說。八邪支中。分色業[5]為三。謂邪語業命。離邪語業。邪命是何。雖離彼無。而別說者。頌曰。
 貪生身語業  邪命難除故
 執命資貪生  違經故非理
[0913c20] 釋曰。瞋癡生語業名邪語。瞋癡生身業名邪業。從貪所生。身語二業。以難除故。別立邪命。謂貪能奪諸有情心。彼所起業。難可救護。為於正命令慇重修故。佛離前別說為一。如有頌曰。俗邪見難除([6]俗人)。由恒執異見。道邪命難護(道出家人)。由資具屬他 執命資貪生者。有餘師執。緣命資具。貪生身語。名為邪命。非一切貪皆名邪命。戲樂歌詠雖[7]從貪生。不資命故非邪命也 違經故非理者。破餘師說。此釋違經。戒蘊經中。觀象等。世尊亦立在邪命中。邪受外境。[1]虛容延命。故據此經文。但是貪生皆名邪命也。
[0914a04] 從此大文第三。雜明諸業。就中分十。一明業得果。二明本論業。三明引滿因。四明三重[2]障。五明三時障。六明菩薩相。七明施戒修。八明順三分業。九明書等體。十明諸法異名。就第一明業得果中分六。一總明諸業[3]果。二三性相對果。三[4]三世相對果。四諸地相對果。五明三學相對果。六三斷相對果。且初總明諸業果者。論云。如前所言果有五種。此中何業有幾果耶。頌曰。
 斷道有漏業  具足有五果
 無漏業有四  謂唯除異熟
 餘有漏善惡  亦四除離繫
 餘無漏無記  三除前所除
[0914a17] 釋曰。斷道者。諸無間道。以無間道能證無為斷。及能斷惑。得斷道名。此道有二種者。通有漏無漏也。有漏業具足有五果者。於前斷道。若有漏業。具足五果。既是有漏。能招自地可愛異熟 等流果者。謂自地中。後[5]若等若勝。諸相似法。離繫果者。斷惑所證擇滅無為 士用果者。謂道所牽俱有士用。謂道所牽。次解脫道無間士用。謂道所修。未來功德。隔越士用。謂道所證。諸無為斷。不生士用 增上果者。謂離自性。餘有為法。唯除前生。無漏業有四謂唯除異熟者。於前[6]所斷道。若無漏業。具足四果。無漏不招果故。唯除異熟。餘有漏善惡亦四除離繫者。異前斷道。故說為餘。所餘有漏。若善若惡。亦有[7]四果。非斷道故。除離繫果。餘無漏無記三除前所除者。除前斷道。所餘無漏。及無記法。唯有三果。除前所除異熟離繫 以無漏及無記。不招果故。除異熟果 非斷道故。除離繫果。
[0914b07] 從此第二。三性相對果。論云。已總分別諸業有果。次辨異門。有業果相。於中先辨善等三業果。頌曰。
 善等於善等  初有四二三
 中有二三四  後二三三果
[0914b12] 釋曰。善等於善等者。上善等是業也。下善等是法也。等取不善及無記也。將善等業。望善等法。以明果數。善等三業。色行二蘊。少分為體。善等三法。五蘊為體。初有四二三者。初謂善業。以善法為四果。除異熟果。善業以不善法為二果。謂士用。增上。因善引生。是士用果。善法不障。是增上果。善業以無記法。為三果。除等流及離繫。性不同故。除等流果。非擇滅故。除離繫果。中有二三四者。中謂不善。在善無記中間。故名中也。不善業。以善法為二果。以不善法為三果。以無記法為四果。言二果者。謂士用增上。言三果者。除異熟及離繫。言四果者。唯除離繫。問無記與不善。如何為等流。答謂遍行不善。及見苦所斷餘不善業。為同類因。以身邊見有覆無記。為等流果後二三三果者。後謂無記。善惡後故 此無記業。以善法為二果。以不善法。為三果。以無記法。亦為三果 以善法為二果者。謂士用增上。以不善法為三果者。除異熟及離繫。問云。何不善與無記。為等流。答身邊無記。為同類因。以諸不善。為等流果。以無記法。為三果者。除異熟及離繫。
[0914c06] 從此第三。明三世果。論云。已辨三性。當辨三世頌曰。
 過於三各四  現於未亦爾
 現於現二果  未於未果三
[0914c10] 釋曰。此以三世業。對三世法。為果差別。此三世業。色行二蘊。少分為體。若三世法。五蘊為體。過於三各四者。謂過去業。以三世法。各為四果。唯除離繫。現於未亦[8]爾者。現在世業。以未來法。[9]亦唯四果。同前過去數。故言亦爾也。現於現二果者。[10]謂現在世業。以現在法。為二果。謂增上果。及士用果。未於未果三者。謂未來業。以未來法。唯有三果。除等流及離繫。不說後業有前果者。前法定非後業果故。
[0914c20] 從此第四。明諸地果。論云。已辨三世。當辨諸地。頌曰。
 同地有四果  異地二或三
[0914c23] 釋曰。此約諸地業。望諸地法。為果差別。應知諸地業。唯色行二蘊少分。諸地法通五蘊也。同地有四果者。於九地中。隨何地業。以同地法。為四果。除離繫異地二或三者。若是有漏業。以異地法為二果。謂士用增上。若無漏業。以異地法為三果。於前二果。更加等流。不墮界故。有等流果。
[0915a01] 從此第五。明學等三果。論云。已辨諸地。當辨學等。頌曰。
 學於三各三  無學一三二
 非學非無學  有二[]三五果
[0915a05] 釋曰。此約學等三業。以學等三法。為果差別。學等三業。唯色行二蘊少分。學無學色蘊。無漏戒也。行蘊者。道共思也 非學非無學色蘊。有漏色少分 學等三法。通五蘊也。非學非無學法。兼取三無為。學於三各[1]三者。謂有學業。於學等三法。各為三果。且學業以學法。為三果者。除異熟及離繫。以無學法。為三果者。亦除異熟及離繫。以非學非無學法。為三果者。除異熟及等流。無學一三二者。謂無學業。以學法為一果。唯增上。若無學業。以無學法。為三果。除異熟及離繫。無學業。以非學非無學法為二果。謂士用增上 非學非無學有二二五果者。謂非學非無學業。以學法為二果。謂士用增上 以無學法為二果。謂士用增上 以非學非無學法為五果。
[0915a21] 從此第六。明見斷等三果。論云。已辨學等。當辨見所[2]斷頌曰。
 見所斷業等  一一各於三
 初有三四一  中二四三果
 後有一二四  皆如次應知
[0915a26] 釋曰。此以三斷業。望三斷法。為果差別。見所斷業等者。等取修所斷業。及非所斷業 見所斷業。唯行蘊少分為體。修非二斷業。俱以色行二蘊少分為體 見所斷法。四蘊為體。修所斷法。五蘊為體。非所斷法。無漏五蘊。及無為為體 一一各於三者。謂三斷業。一一各於三斷法為果者。此句總標也。初有三四一者。初謂見所斷業。以見所斷法。為三果。以修所斷法。為四果。以非所斷法為一果。言三果者。除異熟及離繫。見所斷法。唯染污。非異熟。言四果者。除離繫。言一果者。唯增上也。中二四三果者。中謂修所斷業。在二斷中間。故名中也。若修所斷業。以見所斷法。為二果。以修所斷法。為四果。以非所斷法。為三果。言二果者。士用增上 言四果者。[3]除離繫。言三果者。除異熟 等流。後有一二四者。後謂非所斷業。以見所斷法。為一果。以修所斷法。為二果。以非所斷法。為四果。言一果者。謂增上。言二果者。士用增上。言四果者。除異熟。皆如次應知者。[4]隨其所應遍上六門。所配因果皆如次。釋唯後置者。略法應爾。
[0915b19] 從此大文第二。釋本[5]論業。論云。因辨諸業。應復問言。如本論中所說三業。謂應作業。不應作業。[6]非應作業。非不應作業。其相云何。頌曰。
 染業不應作  有說亦壞軌
 應作業翻此  俱相違第三
[0915b25] 釋曰。染業不應作者。有說染污三業。名不應作。謂從非理作意生故。有說亦壞軌者。有餘師說。非直染業名不應作。壞軌則亦名不應作壞軌則者。是無記業也。應如是[7]行住。應如是著衣食。若不如是。名不應作。違禮儀故。應作業翻此者。翻不應作。名應作業。有說善業。名為應作。有餘師說。合軌則業。亦名應作。俱相違第三者。俱違前二。名為第三非應作非不應作。若依初說。唯無記業也。依第二師釋。除軌則外。餘無記是也。
[0915c07] 從此第三。明引滿因。就中分二。一明業感多少。二明引滿因體。且初明業感多少者。論云。為由一業但引一生。為引多生。又為一生但一業引。為多業引。頌曰。
 一業引一生  多業能圓滿
[0915c12] 釋曰。一業引一生者。釋引業也。舊云總報業也。依薩婆多宗。但由一業。唯引一生。若許一業能引[8]多生。時分定業應成雜[9]亂。若此一生。多業所引。應眾同分分分差別。以業果別故(分分差別者。謂數死數生也)故知一業。唯引一生。多業能圓滿者。釋滿業也舊云別報業也。謂一生身。圓滿莊嚴。許由多業。譬如畫師先以一色圖其形狀。後填眾彩。一色圖形。喻一引業。後填眾彩。喻漏業多。是故雖有同稟人身。而於其中有具支體色力莊嚴。或有缺減。
[0915c23] 從此第二。明引滿因體。論云。非唯業力能引能滿。一切[10]善不善。有漏法皆容引滿。以業勝故。但標業名然於其中。業俱有者。能引能[11]滿若不與業為俱有者。能滿非引。勢力劣故。如是種類其體是何。頌曰。
 二無心定得  不能引餘通
[0915c29] 釋曰。二無心定得者。二無心定者。謂無想定滅盡定也。此與諸業。非俱有故。不為引因。但能為滿 得者。善惡得也。得與諸業。非一果故。唯滿非引。除此二類。所餘善惡。皆通引滿。
[0916a05] 從此第四。明三障。就中有二。一正明三障。二別明業障。就明三障中二。一明障體。二約處辨。且初明障體者。論云。薄伽梵說。重障有三。謂業障。煩惱障。異熟障。如是三障其體是何。頌曰。
 三障無間業  及數行煩惱
 並一切惡趣  北洲無想天
[0916a12] 釋曰。三障者標也。無間業者。出業障體。謂五無間業。名為業障。一害母。二殺父。三害阿羅漢。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及數行煩惱者。出煩惱障體。煩惱有二。一者數行。謂恒起煩惱。通上下品。二者猛利。謂上品煩惱。唯約數行。為煩惱障。上品煩惱。非數行者。雖復猛利非恒起故。易可伏除。不說為障。下品煩惱。雖非猛利。若數行者。難可數除故。說為障故。煩惱中無論上下。但數行者。名煩惱障。並一切惡趣。北洲無想天者。出報障體。三惡趣全。北洲無想天。是異熟障 問此障何法。答謂障聖道及聖道加行(加行者。七方便行[]也)。論云。此三障中。煩惱與業。二障皆重。以有此者第二生內。亦不可治(解云 於第二生。亦不得道。名不可治也)。又論云。毘婆沙師作如是釋。由前能引後故。後輕於前(解云。煩惱引業。業引異熟也)約異熟[1]果。決定更無餘業餘生。能為間隔。故名無間。或造此業。必墮地獄。中無間隔。故名無間。
[0916b02] 從此第二。約處辨者。論云。三障應知。何趣中有。頌曰。
 三洲有無間  非餘扇搋等
 少恩少羞恥  餘障通五趣
[0916b06] 釋曰。三洲有無間非餘扇搋等者。除北俱盧。於三洲中。唯女及男。造無間業。非餘扇搋等。少恩少羞恥者。釋扇搋等。雖殺父母無無間業。謂彼父母於彼少恩。少愛念故。彼於父母。慚愧心微。無重恩故。故無無間。由此道理。鬼及傍生。雖害父母。亦無無間。又大德說。傍生類中。覺慧分明。亦成無間。如聰慧馬。曾聞有馬。人貪其種。令與母合。覺知是母。便即羞死。又若人害非人父母。不成逆罪。心境劣故(此據人從非人生也) 餘障通五趣者。餘煩惱障。及異熟障。通在五趣。然異熟障。於人趣中。唯北俱盧。於天趣中唯無想天。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10-13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八
 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
[0916b24] 從此第二。別明業障。就中分六。一明業障體。二明破僧。三明成逆緣。四明加行定。五明罪重大果。六明無間同類 此下第一出業障體者。論云。於前所辨三重障中。說五無間。為業障體。五無間業。其體是何。頌曰。
 此五無間中  四身一語業
 三殺一誑語  一殺生加行
[0916c03] 釋曰。初句標也。四身一語業者。殺父。害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此四身業。破和合僧。此一語業。三殺一誑語者。謂害父母。殺阿羅漢。名為三殺。破僧誑語。名一誑語。此四是根本業道也。一殺生加行者。一謂出佛身血。是殺生加行罪。以如來身不可害故。無根本也 問破僧是虛誑語。何緣名破僧。答因受果名。誑語是因。僧破是果。謂因誑語。僧方破故。或此誑語。能破僧故。名為破僧。從用為名。
[0916c13] 從此第二。明破僧。就中分五。一明僧破體及成。二明能破成時處。三明具緣成破僧。四明破二僧別。五明無破法輪時。且第一明破僧體及成者。論云。若爾僧破。其體是何。能所破人。誰所成就。頌曰。
 僧破不和合  心不相應行
 無覆無記性  所破僧所成
[0916c20] 釋曰。僧破不和合者。謂僧破體。是不和合性。此不和合。於和合上非得為體。謂僧未破。眾共和合。許有聖道。能得入聖。僧被破已失和合性。於和合上有非得生。名不和合。故不和合性。是和合上非得為體 心不相應行。無覆無記性者。此不和合。心不相應。行蘊所攝。是無記性。問既無記性。豈成無間。答如是破僧。因誑語生。誑語是無間故。說破僧是無間果。非無間體。因受果名。故說無間。名為破僧。所破僧所成者。僧破無記。非能破者成此僧破但是所破。僧眾所成。
[0917a02] 從此第二。明能破成[1]時處。論云。此能破人。何所成就。破僧異熟。何處幾時。頌曰。
 能破者唯成  此虛誑語罪
 無間一劫熟  隨罪增苦增
[0917a06] 釋曰。初兩句明罪體。次一句明處時。後一句明苦增。能破者唯成此虛誑語罪者。能破僧者。提婆達多。成破僧罪。誑語為性。即破僧俱生。語表無表。為此罪體。無間一劫熟者。此必無間。大地獄中。一劫受苦。餘逆不必生無間獄。問若造[2]多逆。皆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答頌言隨罪增苦增。隨彼罪增。苦還增劇。謂由多逆感地獄中多猛苦。具受二三四五倍重苦。
[0917a15] 從此第三。明具緣成破僧。論云。誰於何處能破於誰。破在何時。經幾時破。頌曰。
 苾芻見淨行  破異處愚夫
 忍異師道時  名破不經宿
[0917a19] 釋曰。苾芻者。要大苾芻。方能破僧。必非在家苾芻尼等。見淨[3]行者。見謂見行人。非愛行者。淨謂持戒者。非犯戒人。以犯戒者言無威故。破異處者要異處破。非對世尊。以諸如來言詞威肅對必無能(異處者。謂象頭山中。調達在彼。破僧去鷲峰山。北可三四里。佛在鷲峰山也)。愚夫者。唯破異生。非破[4]聖者。以諸聖者。證法性故。有說得忍。亦不可破。前說未得聖者。名愚夫。後說未得忍者。名愚夫。頌言愚夫含此二義。忍異師道時名破者。忍言謂信。信師異佛。信異佛說。於此時中。名破法輪。謂提婆達多。作如是言。我是大師。非沙門喬答摩。我所說五法是[5]道。非喬答摩所說。八支是道。愚癡苾芻信提婆達多是我大師。信彼五法是出離道。正起此信。即法輪破。言五法者。正理云。一不應受用乳等(等取[6]酪生蘇。熟蘇。醍醐也)。二斷肉。三斷鹽。四應被不截衣服。五應居聚落邊寺。婆沙云。一盡形著糞掃衣。二盡形常乞食。三盡形一坐食。四盡壽常居露。五盡壽不食一切肉味鹽蘇乳等。不經宿者。此夜必和。不經宿住。謂日暮時破。至夜三更和。如是名曰破法輪僧。能障聖道輪。名破法輪也。壞僧和合。名為破僧也。
[0917b13] 從此第四。明破二僧別。論云。何洲人幾破法輪僧。何洲人幾破羯磨僧。頌曰。
 贍部洲九等  方破法輪僧
 唯破羯磨僧  通三洲八等
[0917b17] 釋曰。贍部洲者。唯贍部洲。能破法輪。以有佛故。九等者。要須九人。謂八苾芻。分為二眾。以為所破。四為正眾。四是邪眾。能破第九。故眾極少。由須九人。等言為明多[7]少亦無限。通三洲八等者。唯破羯磨。通在三洲。有聖法故。極少八人。多亦無限。謂一界中。僧分二部。別作羯磨。故須八人。過此無遮。故言八等。
[0917b25] 從此第五。明無破法輪時。論云。於何時分。無破法輪。頌曰。
 初後皰雙前  佛滅未結界
 於如是六位  無破法輪僧
[0917b29] 釋曰。初者謂世尊轉法輪未久後者。謂佛將般涅槃。此二時中。僧一味故。不可破壞。皰前者。皰謂瘡皰。於正戒上。邪戒為皰。於正見上。邪見為皰。皰未起時。名為皰前。要二皰生方可破故(五法是邪戒也。謗八聖非道。是邪見也) 雙前者。目連止第一也。舍利[8]弗觀第一也。名第一雙。未有止觀第一雙時。名為雙前。要彼和僧。法爾由彼速還合故。佛滅者。佛滅度後。無真大師為敵對故。未結界者。無一界中僧分二部故。於上六位。無破法輪。
[0917c10] 從此大文第三。明逆緣。論云。且止傍論。應辨逆緣。頌曰。
 棄壞恩德田  轉形亦成逆
 母謂因彼血  誤等無或有
 打心出佛血  害後無學無
[0917c15] 釋曰。棄壞恩德田者。由棄恩田壞德田故。成無間罪。父母恩田。身生本故。佛及羅漢。名為德田。謂具諸勝德。及亦能生一切有情勝功德故。壞德所依。故成逆罪。問父母形轉。殺成逆耶。答頌言轉形亦成逆。以依止身一故。殺必成逆。問設有[9]一女人。羯剌藍墮。餘女人收[10]取。置產門中生子。殺何成害母逆。答頌言母謂因彼血言彼血者。本生母也。殺成逆罪。身生本故。雖殺後母。無有逆罪。諸有所作。應諮後母。養汝身故。誤等無或有者。無謂由逆罪。擬殺父母。誤殺餘人。擬殺餘人。誤殺父母。皆不成逆。等者等取害餘人。無有表也。如有一人起一加行。害母及餘人。有二無表。表唯有一。唯母上有表。餘人上無其表。以無間業勢力強故。必有表也 尊者妙音說。有二表。表是積集。極微成故。表微各異。由有表業。他命方斷。故必有表。或有者。若害阿羅漢。無阿羅漢想。於彼身上。起定殺心。無簡別故。亦有逆罪。故云或有。若有害父。父是阿羅漢。得一逆罪。身是一故。打心出佛血害後無學無者。無者無無間也。此無字通兩處。一不起殺心。但起打心。出佛身血無無間罪。二殺後無學。亦無無間。謂殺時。未成無學。將死時方成無學。名後無學也。
[0918a12] 從此第四。明加行定無間。論云。若造無間。[1]如加行定成不可轉。為有離染及得聖果[2]耶。頌曰。
 造逆定加行  無離染得果
[0918a16] 釋曰。五逆加行。若必定成。中間決定。無離染得果。
[0918a18] 從此第五。明罪重大果。論云。於諸惡行無間業中。何罪最重。於諸妙行世善業中。何最大果。頌曰。
 破僧虛誑語  於罪中最大
 感第一有思  世善中大果
[0918a23] 釋曰。破僧罪大者。提婆達多。知法非法。為欲破僧。而起虛誑語。為最大罪。由此傷毀佛法身故。障世生天解脫道故。謂僧已破。乃至未和。一切世間。入道。得果。離染。漏盡。皆悉被遮。習定。溫誦。思等業息。大千世界。法輪不轉。天人龍等。身心擾亂。故招無間一劫異熟。餘四無間。第五次重。第三次重。第一次輕。第二最輕。恩等少故。感第一有思世善中大果者。思是業也。謂感第一有頂業思。於世間善中。為最大果。感八萬大劫故。約異熟果。有頂業[3]勝 據離繫果。金剛喻定。相應思者。能得大果。一切結斷。為此果故。為簡此故。說世善言。
[0918b07] 從此第六。明無間同類。論云。為唯無間罪。定生地獄(問也)。諸無間同類。亦定生彼。有餘師說。非無間生(解云答也。無間同類。非第二生。即墮地獄。名非無間生。謂通順後受也)。同類者何。頌曰。
 污母無學尼  殺住定菩薩
 及有學聖者  奪僧和合緣
 破壞率堵婆  是無間同類
[0918b14] 釋曰。污母及污無學尼者。殺母罪同類。殺住定菩薩(百劫修相菩薩)。殺父罪同類。殺有學聖者。殺羅漢罪同類。奪僧和合緣(僧資具等)。破僧罪同類。破壞率堵婆(此云高顯也)。出佛身血罪同類。
[0918b18] 從此第五。明三時障。論云。有異熟業於三時中。極能為障。言三時者。頌曰。
 將得忍不還  無學業為障
[0918b21] 釋曰。若從頂位將得忍位。感惡趣業皆極為障。以忍超彼異熟地故(地獄果是)。如人將離本所居國。一切債主。皆極為障。若有將得不還果時。欲界繫業。皆極為障。唯除隨順現法受業(以不還果。受欲現業。故除也)。若有將得無學果時。色無色業。皆極為障。亦除順現。二喻如前。
[0918b28] 從此大文第六。明菩薩相。就中分四。一明住定位。二明修相業。三明供養佛。四明六度圓。此下第一明住定位。論云。如上所言。住定菩薩。為從何位得住定名。彼復云何。說名為定。頌曰。
 從修妙相業  菩薩得定名
 生善趣貴家  具男念堅固
[0918c06] 釋曰。從修妙相業者。謂三無數劫外。於百大劫。修三十二妙相果業。得住定名。此有六義。得名為定。一善趣定。常生人天。非惡趣故。二生貴家定。常生婆羅門。或剎帝利。巨富長者。大婆羅門家(此云豪族)三具根定。於貴家中。常具勝根。無缺減故。四男定。常受男身。不為女故。五念定。常憶宿命。六堅固定。所作善事。常無退屈。謂於利樂諸有情中。他來違逆。皆能堪忍。心無厭倦。如世傳有無價馱婆(此云無價奴。不[4]用錢買。名無價奴也)當知此言。目彼菩薩。[5]由久修習無緣(無緣亦起。故名無緣)大悲。任運恒時。繫屬他故。普觀眾生。皆攝同已。或常觀已。如彼僕使。謂於一切難求事中。皆能堪忍。勞迫事中。皆能荷負。
[0918c20] 從此第二。明修相業。論云。修妙相業。其相云何。頌曰。
 贍部男對佛  佛思思所成
 餘百劫方修  各百福嚴飾
[0918c24] 釋曰。贍部男對佛者。修妙相業。唯贍部洲人。覺慧利故。要男子身。已超女故 言對佛者。唯現對佛也。佛思思所成者。此妙相業。觀佛超思。思所成攝。餘百劫方修者。三無數外。餘百大劫。修妙相業。諸佛因中。法應如是。唯釋迦佛。精進熾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修妙相成也。各百福嚴飾者。三十二相。業各百福莊嚴。百箇善思。名為百福。如修足下平滿相。時。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使令清淨。次起一思。正牽引彼。後起五十思。令其圓滿。譬如農夫先治畦隴。次下種子。後[1]以糞水。而覆溉之。修足既然。餘相亦爾。五十思者。謂十善道。各有五思。且初不殺業。有五思者。一離殺思。二勸道思。三讚美思。四隨喜思。五迴向思。乃至正見。應知亦爾。是名五十思。問何名為一福量。答有說。唯除近佛菩薩。所餘一切有情富樂果業。名一福量。有說感大千世界業。為一福量。有說量無邊際。唯佛能知。
[0919a14] 從此第三。明供養佛。就中分二。一明佛數。二明所逢佛。初明佛數者。論云。今我大師。昔為菩薩。於三無數劫。供養幾佛耶。頌曰。
 於三無數劫  各供養七萬
 又如次供養  五六七千佛
[0919a20] 釋曰。初無數劫。供養七萬五千佛。第二無數劫。供養七萬六千佛。第三無數劫。供養七萬七千佛。
[0919a23] 從此第二。明所逢佛。論云。三無數劫。一一滿時。及初發心。各逢何佛。頌曰。
 三無數劫滿  逆次逢勝觀
 燃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
[0919a27] 釋曰。言逆次者。自後向前。謂於第三無數劫滿。逢勝觀佛。第二劫滿。逢燃燈佛。第一劫滿。逢寶髻佛。最初發心。[2]逢釋迦牟尼。發弘誓言。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彼佛世尊。末劫出世。正法住一千年。故今如來一一同彼。
[0919b04] 從此第四。明六度圓者。論云。我釋迦牟尼。於何位中。何波羅蜜多。修習圓滿。頌曰。
 但由悲普施  被折身無忿
 讚歎底沙佛  次無上菩提
 六波羅蜜多  於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圓滿
[0919b10] 釋曰。但由悲普施者。明施也。若時[3]普菩薩施一切乃至眼髓。而無惜。但由悲心。非求勝生(人天生也)。齊此布施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被折身無忿者。明戒忍二也。若時菩薩。被折身支。心無少[4]忿。齊此所修。戒忍圓滿。折身不報。淨戒圓滿。心無忿故。忍辱圓滿。讚歎底沙佛(此云圓滿)者。此明精進。若時菩薩。勇猛精進。因行遇見底沙如來。坐寶龕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異於常。專誠瞻仰。忘下一足。經七日夜。[5]以無怠。淨心以妙伽陀。讚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
[0919b23] 釋曰。天地者。天上地下也。此界者。此三千界也。毘沙門宮。此云多聞室。信敬名聞滿十方故。逝宮者。大梵天王宮也。外道執彼為常。佛為破彼呼為逝宮。天處者。諸餘天處也。非直逝宮等。無有似佛。十方世界。亦無似佛。尋地。尋山。尋林。遍無與佛等也。如是讚已。便超九劫。齊此精進波羅蜜多。修習圓滿。次無上菩提者。此明定慧也。金剛喻定。次成佛。名次無上。齊此定慧波羅蜜多。修習圓滿。於如是四位者。初施位。第二無忿位。第三精進位。第四次無上位也。一二又一二者。一者初施位。一波羅蜜多也。二者無忿位。二波羅蜜多也。又一者。於精進位。一波羅蜜多也。又二者。次無上位。二波羅蜜多也。
[0919c09] 從此大文第七。明施戒修。就中分二。一略明施戒修。二廣明施戒修。此下第一。略明者。論云。契經說。有三福業事。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三修類福業事。此云何立福業事名。頌曰。
 施戒修三類  各隨其所應
 受福業事名  差別如業道
[0919c16] 釋曰。施戒修三類者。定名為修。類謂性類。謂施戒修。各別性類也。各隨其所應受福業事名者。謂施等三。皆名為福。於中或有是福業[6]事。或是業不是事。或是事不是業。名各隨所應也 且初施類中。[7]有身語二業。名福業事。善故名福。作故名業。思所託故名事。事者所依義也 彼身語上。能等起思。唯名福業。善故名福。作[8]故名業。思不自託。故不名事 思俱有法。唯受福名。體非造作。故不名業。思不正託。故不名事。思正託者。謂身語也 戒類既唯身語業性故。皆具受福業事名。准前應釋 修類中慈唯名福事。善故名福。慈相應思。託慈為門。而造作故。故慈名事。謂業之事故也 慈俱時思。及俱時戒。唯名福業。善故名福。作故名業。除[1]思戒外餘俱有法。唯受福名。差別如業道者。如業道中。謂前七種。是業亦道。貪瞋等三。是道非業。道名通十。業唯前七。今福業事通局亦爾。福名即通。事業不定。此等差別。如業道也。有說唯思。是真福業。福業之事。謂施戒修。以三為門。福業轉故。
[0920a08] 從此第二。廣明施戒修。就中分三。一明布施。二明戒修。三明法施。第一布施中。復分為九。一明布施。二明施益差別。三明施果別因。四明施福最勝。五明施果無量。六明業輕重相。七明造作增長。八明施制多福。九明果由內心。此下第一明布施者。論云。[2]云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頌曰。
 由此捨名施  謂為供為益
 身語及能發  此招大富果
[0920a17] 釋曰。由此捨名施者。由此無貪心。及能發身語。方能捨財物故。無貪等是真施體。謂為供為益者。謂為供養饒益有情。故行施也。身語及能發者。此明捨具。謂身語業。及此能發。名為捨具。言能發者。謂無貪心。及一聚心心所故。有頌曰。若人以淨心(無貪心也)。輟已而行施。此剎那善蘊(此有五蘊。能發有四蘊。所發身語。是色蘊也)。總立以施名 准此頌文。故知布施五蘊為體。言施類福者。類之言[3]體。意明此福以施為體。如葉類器。此器以葉為體也。戒修類福。准此應釋。
[0920a28] 從此第二。明施益差別。論云。為何所益。而行施耶。頌曰。
 為益自他俱  不為二行施
[0920b02] 釋曰。為益自者。為益自身。而行施也。謂未離欲。若凡若聖。及離欲貪。諸異生類。奉施制多。此名自益。招異熟故。制多無益。不受用故。為益他者。為益他身。而行布施也。謂[4]離欲聖。施諸有情。自身無益。於第二生。[5]不受果故。於他有益。他受用故。為俱益者。俱謂自他。為益自他。而行施也。謂未離欲貪。若聖若凡。及離欲異。生施諸有情。自身為益。於第二[6]生。受施果故 於他有益。他受用故。不為二行施者。不為自他。而行施也。謂離欲聖。奉施制多。自不招果。他不受用。俱無有益。唯為恭敬報恩故也。
[0920b15] 從此第三。明施果別因。就中分二。一明主等異。二明主財田。此下第一明主等異。論云。前已總明施招大富。今次當辨施果別因。頌曰。
 由主財田異  故施果差別
[0920b20] 釋曰。施果差別。由三種因。謂主。財。田。施。差別故。果有差別。
[0920b22] 從此第二。明主財田。就中分三。一明主。二明財。三明田。此下第一明主。論云。且由施主。差別云何。頌曰。
 主異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廣愛  應時難奪果
[0920b27] 釋曰。主異由信等者。謂施主異。由有信等七種聖財。差別功德也。一深信。二持戒。三多聞。四智慧。五捨施。六慚。七愧 或有具七。或有不具。故名主異。由主異故。施之與果。俱有差別行敬重等施者。等取自手。應時。無損。三施也。若有施主具七聖財。行敬重等四施。能招尊重等四果。謂若施主。行敬重施。感他尊重。若自手施。感廣大財。愛樂受用。若應時施。感應時財。所須應時故。若無損施。感難奪財。不被偷劫。及火等壞。
[0920c09] 從此第二。明財異。論云。由所施財。差別云何。頌曰。
 財異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眾愛柔軟身  有隨時樂觸
[0920c13] 釋曰。財異由色等者。謂所施財。或闕或具色香味觸。故名財異。謂所施財。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眾愛。觸具足故。感柔軟身及有隨時生樂受觸。如女寶等。果有減者。由因闕故。
[0920c19] 從此第三。明田異。論云。由所施田。差別云何。頌曰。
 田異由趣苦  恩德有差別
[0920c22] 釋曰。趣苦恩德。四田不同。名為田異。由趣別者。若施傍生。受百倍異。施犯戒人。受千倍果。是名趣異。由苦別者。謂七有依福。濟他苦故。福不可量。一施行路人。二施羈旅客。三施病者。四施看病人。五施寺園林。六施常食。西國信士。於遠絕處。恐行侶飢餓。造舍置財。多貯飲食。通施一切。或有但標供出家者。常施食故。名施常食。七隨時施者。於寒熱風。隨時施彼故。由恩別者。如父母等。得萬億倍。由德別者。施持戒人。得億倍果。乃至施佛。得無量果。
[0921a04] 從此第四。明施福最勝。論云。於諸施中。最勝者何。頌曰。
 脫於脫菩薩  第八施最勝
[0921a07] 釋曰。最勝有三。一解脫人。施解脫人。其福最勝。二若諸菩薩。所行惠施。是普利樂諸有情因。亦為最勝。三八種施中。第八最勝。一隨至施。隨近已至。方能施與。二怖畏施。見財欲壞。寧施不失。三報恩施。四求報施。五習先施。謂習先父祖所行惠施。六希天施。謂欲生天也。七要名施。八為莊嚴心。為除慳。為得瑜伽(定也)。為得上義(涅槃樂也)。而行惠施。名莊嚴心。
[0921a16] 從此第五。明施果無量。論云。如契經說。施預流向。其果無量。施預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廣說。頗有施非聖。果亦無量耶。頌曰。
 父母病法師  最後身菩薩
 設非證聖者  施果亦無量
[0921a21] 釋曰。一父。二母。三病人。四法師。五最後身菩薩。謂王宮生身。住最後有也。如是五種。設是異生。但施亦能。招無量福。
[0921a24] 從此第六。明業輕重相。論云。欲知諸業輕重相者。應知輕重者。略由六因(標宗)。其六者何(問起)。頌曰。
 後起由根本  加行思意樂
 由此下上故  業成下上品
[0921a29] 釋曰。此有六因。後起者。第一因也。謂作罪已隨前更作。田者。第二因也。於上四田作損益事。根本者。第三因也。謂根本業道。加行者。第四因也。謂引根本。名加行也。思者。第五因也。謂因彼思。業道究竟。意樂者。第六因也。所有意趣。我當造作如是事等。先從意樂。引起加行。次從加行。引生於思。次復從思。引發根本。此之根本。必於田起。於後方有後起現前。今依義次。從後向前。由此下上故業成下上品者。由此前六各有下上品故。業得成下上品也。或有諸業於前六中。唯由後起。得成重品。定於後起。立異熟果。或有諸業由田成重。如於恩德田中。造業則重。於餘人等。造業則輕。或有於田由根本力。業成重品。非由餘四。如於父母。行殺罪重。於父母所。行盜則輕。所餘加行。思意樂三。業成重品。准前釋之。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業最重。翻此最輕。除此中間。業非輕重。
[0921b19] 從此第七。明造作增長。論云。如契經說。有二種業。一造作業。二增長業。何因說業。名增長耶(問也)。由五種因(答也)。何等為五(問也)。頌曰。
 由審思圓滿  無惡作對治
 有伴異熟故  此業名增長
[0921b25] 釋曰。此有五因。由審思者。第一因也此由字通下兩句。審思造業。業名增長。率爾思作。但名造作也。由圓滿者。第二因也。於十業道。或由一業。便墮惡趣。或一業不墮。由二業方墮。乃至或九。不墮。由十業方墮惡趣。齊墮惡趣。名為圓滿。此圓滿業。名增長也。未圓滿時。但名造作 由無惡作對治者。第三因也造惡不追悔名無惡作也。造惡不懺洗。名無對治也。此名增長。若能追悔。及能懺洗。但名造作。由有伴者。第四因也。謂作不善。以不善為助伴。名增長也。無不善助伴。但名造作。由有異熟者。第五因也。謂造惡業。定感異熟。名增長也。不招異熟。但名造作。善翻上應知。
[0921c11] 從此第八。明施制多福。論云。如前所明。未離欲等。持已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為唯為自益。既無受者。福如何成。頌曰。
 制多捨類福  如慈等無受
[0921c15] 釋曰。制多捨類福者。福有二類。一捨。二受。捨謂捨財。施福便起 受謂前人。受用施物。施福方起。布施制多。雖無受福。有捨類福也。如慈等無受者。舉例釋成。如修慈等。等悲喜捨。修慈等時。雖無受者及攝益他。但從善心。生無量福故。施制多。雖無受用。追申敬養。福從心生。
[0921c22] 從此第九。明果由內心。論云。若於善田。殖施業種。可招愛果。若於惡田。雖施但應招非愛果(難也。此難非理也)所以者何。頌曰。
 惡田有愛果  種果無倒故
[0921c26] 釋曰。惡田者。傍生等也。雖施惡田。施種善故。還招愛果。良以種果無顛倒故。種謂施因。果謂施果。現見田中。種果無倒。如從末度伽種。末度伽果生。其形如棗。其味極美。從賃婆種。賃婆果生。其果太小。如苦練子。其味極苦。
[0922a03] 從此大文第二。明戒修。就中分三。一明戒。二明修。三明戒修果。此即第一。論云。今次應辨戒類福業事。頌曰。
 離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壞  依治滅淨等
[0922a08] 釋曰。身三口四。諸不善色。是名性罪。以性罪故。名為犯戒。言遮罪者。非時食等。離犯戒及遮。俱說名戒。各有二者。此戒各有表無表二也。下兩句者。明戒四德。一非犯戒壞。離前犯戒也。二不為犯戒因壞。因者謂貪等煩惱也。三依治者。治謂四念住等。治前犯戒及彼因故。四依滅者。滅謂涅槃。迴向涅槃。非勝生故(人天生也) 頌言淨者。具上四德。戒名清淨。與此相違。名不清淨 等者。復有異說。戒淨由五種因。一根本淨。離惡根本也。二眷屬淨。離惡方便也。三非尋害。離惡覺也。四念搆受。念受三寶也。五迴向寂。求涅槃也。
[0922a21] 從此第二。明修類福。論云。已辨戒類。修類當辨。頌曰。
 等引善名修  極能熏心故
[0922a24] 釋曰。等引者定也。謂離沈掉。名之為等。引生功德。名之為引。此定地善。極能熏心。令成德類。故獨名修。
[0922a27] 從此第三。明戒修果。就中一明戒修果。二明梵福量。具初戒修果者。論云。前辨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類所感云何。頌曰。
 戒修勝如次  感生天解脫
[0922b02] 釋曰。戒感生天。就勝為言。理實布施。亦感生天。不如戒也。修感解脫。就勝為言。理實持戒。亦感解脫。不如修也。
[0922b05] 從此第二。明梵福量。論云。經說四人。能生梵福。一為供養如來馱都(此云性。佛身體也)建率都婆於未曾處。二為供養四方僧伽。造寺施園。四事供養。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於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頌曰。
 感劫生天等  為一梵福量
[0922b11] 釋曰。先軌範師(或經部。或大眾部。軌範師也)。作如是說。感一劫生天樂。為一梵福量。四十中劫。名為一劫。同梵輔天一劫壽故。故有伽陀言。有信正見。人修十勝行者。便為生梵福。感劫天樂故。十勝行者。於前四梵福上。更加六種。一為救母命捨自身命。二救父命捨自身命。三救如來命捨自身命。四於正法中出家。五教他出家。六未轉法輪。能請轉法輪。引此頌意。證知四梵福感劫天樂也。頌言等者。等取毘婆娑說。此言梵福量者。同前妙相業中一福量也。
[0922b22] 從此大文第三。明法施。論云。財施已說。法施云何。頌曰。
 法施謂如實  無染辨經等
[0922b25] 釋曰。說法無倒。稱為如實。不求名利。是無染心。若能如實。以無染心。辨契經等。令生正解。名為法施。
[0922b28] 從此大文第八。明順三分善。論云。前已別釋三福業事。今釋經中順三分善。頌曰。
 順福順解脫  順決擇分三
 感愛果涅槃  聖道善如次
[0922c03] 釋曰。順福分善者。謂感世間可愛果善。順解脫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所造功德。迴求涅槃者是也。此善生已。名為身中有涅槃法。若人聞說生死有過。涅槃有德。毛悲泣。當知此人已殖順解脫分善也。如見得雨場有芽生。當知穴中先有種子。順決擇分善者。謂煖等四善根。此能感聖道。聖道名決擇。感聖道故。名為順也。
[0922c11] 從此第九。明書印等。論云。如世間說有書印算文數。此五自體云何。頌曰。
 諸如理所起  三業並能發
 如次為書印  算文數自體
[0922c15] 釋曰。諸如理所起者。正起書等之加行也。三業者。謂身語意業。並能發者。謂受等四蘊。能發前三業也。如次者。謂前三業等。如次為彼書印等體。為書印者。謂前身業。及彼能發。五蘊為體。書謂手書。印謂剋印。并是身業。身業是色。及能發彼。受等四蘊。故通五蘊。此之五蘊。能成書印。故名書印。算文數自體者。算謂語算。文謂語字。故算及文。用前語業。及彼能發五蘊為體。數謂意思。思能計數。一十等數。故數用前意業。及能發四蘊為體。
[0922c26] 從此第十。明諸法異名。論云。今應略辨[1]諸法異名。頌曰。
 善無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為應習  解脫名無上
[0923a01] 釋曰。善無漏者。謂道諦及擇滅也智者。稱揚故。名為妙。[1]染謂染法。此名有罪。所訶厭故。亦名有覆。覆聖道故。亦名為劣。極鄙下[]故 善有為法。名為應習。應可修習令增長故 問何故無為。不名應習。答無為無變。不可修習令增長故。又習為果。無為無果故。非應習解脫者。謂涅槃。是善是常。超一切法。故名無上[2]。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10-13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九
 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

[0923a13] 釋曰。貪等煩惱。名曰隨眠。隨逐有情。增昏滯故。故名隨眠。此品廣明。故名分別。就此品中分二。一明惑體。二明惑滅。就明惑體中分三。一明根本惑。二諸門分別。三雜明諸煩惱。就明根本惑中分五。一明增數。二明見修斷。三明五見。四明四倒。五明七九慢。就第一明增數中分四。一明六隨眠。二明七隨眠。三明十隨眠。四明九十八隨眠。且初第一明六隨眠者。論云。前言世間差別。皆由業生。業由隨眠。方得生長。離隨眠業。無感有能(標[5]宗)。所以者何(徵也)。隨眠有幾(問[6]數)。頌曰。
 隨眠諸有本  此差別有六
 謂貪瞋亦慢  無明見及疑
[0923a27] 釋曰。隨眠諸有本者。由此隨眠是諸有本故。業離此無感有能。諸有者。三有也 此略應知。差別有六。一貪。二貪瞋。三慢。四無明。五見。六疑。頌說亦言。非直瞋名貪瞋。意顯慢等亦由貪力。於境隨眠增。以一切惑生皆因貪力故。是故應言貪瞋貪慢乃至貪疑也。及聲顯六體各不同。
[0923b05] 從此第二。明七隨眠。論云。若諸隨眠。體唯有六。何緣經說有七隨眠。頌曰。
 六由貪異七  有貪上二界
 於內門轉故  為遮解脫想
[0923b09] 釋曰。六由貪異七有貪上二界者。前六隨眠。由貪異故。分成七種也。一欲貪。二有貪。故名貪異。謂欲界貪。名為欲貪。上二界貪。名為有貪。於內門轉故者。釋有貪名也。上二界貪。多分託內門轉。少分緣外門轉故。立有貪名內門者定也。貪緣定起。以內為門。名內門轉。謂上二界。多起定貪故也。少分緣外門轉者。謂[7]彼亦緣色聲味觸法外境界也。為遮解脫想者。又由外道於上二界。起解脫想。佛為遮彼。立有貪名。顯彼所緣非真解脫。此中自體立以有名。自體者。謂定及所依身也。謂彼有情。多貪等至(定也)及所依身。定之與身。名之為有。緣有起故。名為有貪。有之貪故。依主釋也。義准欲界貪。名欲貪。貪著五欲外境界故。欲之貪故。亦依主釋也。
[0923b25] 從此第三。明十隨眠。論云。即上所說六種隨眠。於本論中。復分為十。如何成十。頌曰。
 六由見異十  異謂有身見
 邊執見邪見  見取戒禁取
[0923b29] 釋曰。前六隨眠。由見異故。分成十種。五是見性。一有身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餘貪等五。非是見性。
[0923c03] 從此第四。明九十八。論云。又即前所說六種隨眠。於本論中。說九十八。依何義說九十八耶。頌曰。
 六行部界異  故成九十八
 欲見苦等斷  十七七八四
 謂如次具離  三二見見疑
 色無色除瞋  餘等如欲說
[0923c10] 釋曰。初六句明欲界。後兩句明上二界。六行部界異者。標也。行謂見行。謂六隨眠。由見行異(行謂行解)。分別為十。即此十種部界不同。成九十八。部謂五部。謂見苦。見集。見滅。見道。修所斷部。界謂欲色。無色。三界。欲見苦等斷十七七八四者。此明欲界有三十六也。苦等等取餘四部也。十謂見苦。有十隨眠。七七謂見集。見滅。各七隨眠。八謂道諦。有八隨眠。四謂修道。有四隨眠。謂如次具離三二見見疑者。釋上數也。具者見苦具十也。離三見者。謂集滅各七。離身見。邊見。戒禁取三也。離二見者。謂道諦有八。除身邊二見也。離見疑者。謂修道四。除五見及疑也。故頌上見字。兩度言之。一離三見。二離二見也。如是合成三十六種(苦下具十。集滅各七。二七十四。足前成二十四。并道八成三十二。加修道四故。成三十六也)。前三十二。名見所斷。纔見諦時。彼則斷故 後修道四。名修所斷。見四諦已後後時中。數數習道。時彼方斷故 論云。此中何相見苦所斷。乃至何相是修所斷(問也。此中者。光法師解云。此十隨眠中也。寶法師云。此論前文。將五見疑。配四諦竟。後言餘貪等。四各通五部[1]則有此問。故知此中。此貪等四中。寶解為善之也)。若緣見此所斷為境。名見此所斷餘名修所斷(解云。答也。光法師云。此有二意。一緣見此。為境。此者。此四諦也。謂五見疑。親迷四諦。名緣見此也。二緣見此所斷。為境所斷是五見疑也。謂貪等四。非親迷諦。但緣五見疑上起故。名緣見此所斷也 此中意者。若五見疑。緣苦諦起。名見苦所斷。乃至緣道諦起。名見[2]道斷。若貪等四。緣見苦所斷五見疑為境。名見苦所斷。乃至緣見道諦所斷。三見疑為境。名見道諦斷。不緣見此為境。及見此所斷為境。名修所斷。若依寶法師。解云。此貪等四。若緣見此所斷為境。名見所斷。不緣見[3]此所斷。為境名修所斷也)。如是三十六中。見分十二。謂苦下五見。集滅各二見 道諦有三見。故成十[4]二也。疑分為四。四諦各一也。餘四各五。[5]餘貪等四。各通五部。四五二十也。兼前十二見及四疑故。欲界中有三十六。色無色。除瞋餘等如欲說者。色無色界。於五部下。各除瞋恚。餘與欲同。故色無色各三十一。兩界合論成六十二。通前三十六。總計成九十八使。更加十纏。名一百八煩惱。
[0924a17] 從此第二。明見修斷。論云。於此所斷九十八中。前八十八。名見所斷。忍所害故 後十隨眠。名修所斷。智所害故(總標)如是所說見修所斷。為決定不(問也)。不爾(答也)。云何(徵也)。頌曰。
 忍所害隨眠  有頂唯見斷
 餘通見修斷  智所害唯修
[0924a23] 釋曰。前三句明忍所害隨眠。第四句明智所害隨眠。忍所害隨眠有頂唯見斷者。忍謂見道中。法類智忍也。前八十八。名忍[6]所害隨眠。於中有頂地攝。唯見所斷。以有頂惑唯類智忍方能斷故 餘通見修斷者。餘八地中。忍所害隨眠。通見修斷。謂聖者斷。唯見非修。法類智忍。如應斷故(上七地。類忍斷。欲界一地。法忍斷也)若異生斷。唯修非見。數習世俗。智所斷故 智所害唯修者。後十隨眠。名智所害。唯修所斷。以諸聖者。通用無漏世俗二智斷故。若諸異生。唯世俗智。方能斷故。
[0924b06] 從此第三。明五見。就中分二。一正明五見。二別釋戒禁取。且正明五見者。論云。由行有殊。分見為五。名先已列。自體如何。頌曰。
 我我所斷常  撥無劣謂勝
 非因道妄謂  是五見自體
[0924b12] 釋曰。前三句出體。第四句結成。我我所者。執我我所。名有身見也身即是有。故名有身。以五取蘊為體。緣於有身。執我我所。執即是見。見緣有身。名有身見。有身之見。依主釋也。西國名薩迦耶見。此云壞身見。或名有身見。故論云。壞故名薩。聚謂迦耶。即是非常。和合蘊義(非常是壞義。和合是聚義)。迦耶即薩。名薩迦耶。即五取蘊(迦耶體也)。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要此想為先。方執我故(解云。此上是經部釋。為遮外道計於常想。立其薩名。遮計一想。立迦耶各。是則壞身之見。名壞身見也)。毘婆沙師。作如是釋。有故名薩。身義如前。勿無所緣計我我所。故說此見緣於自身。緣薩迦耶。而起此見故。標此見名薩迦耶(已上論文。釋有身之見也) 斷常者。於我我所。執斷常。名邊執見。斷常名邊。執即是見。依邊起執。邊之執故。依主釋也。邊執即見。持業釋也 撥無者。撥無因果。名為邪見。邪即是見。名為邪見。持業釋也 劣謂勝者。於劣謂勝。名為見取。見謂身見。邊見。邪見。執此三見。以為勝故。名為見取。見之取故。是依主釋也。除三見外。執餘有漏。以為勝者。亦名見取。理實應立見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見取 非因道妄謂者。非因謂因。非道謂道。名戒禁取。戒謂佛法中。五戒等也。禁謂外道。狗牛等禁也。執此[7]禁戒以為因道。名戒禁取。戒禁之取。依主釋也 論云。如大自在生主。或餘非世間因(執我等。生世間也)。妄起因執。投水火等。種種邪行。非生天因。妄起因執(已上非因執因也) 受持戒禁。數相應[8]智非解脫[9]道妄起道執(外道計算數智。得涅槃也)。理實應立戒禁等取名[10]則。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已上論文。等取執非戒禁餘法也)
[0924c15] 從此第二。別明戒禁取者。論云。若於非因。起是因見。此見何故。非見集斷(解云。既迷因起。應見集斷也)。頌曰。
 於大自在等  非因妄執因
 從常我倒生  故唯見苦斷
[0924c20] 釋曰。執自在等生世間者。必先計度彼體是常。起常倒也。執為一我。起我倒也。執常我已。方起因執。故非因執。從常我生。常我二倒。唯見苦斷。故彼非因執因。亦見苦斷。以常我倒身邊見攝迷果故。故見苦斷 然戒禁取。總有二類。一非因執因。二非道計道 非因。執因。復有二類。一迷執我常法起。二迷宿作苦行等起(計狗等生天因)此二迷苦果。故皆見苦斷 非道執道。亦有二類。一執有漏戒等。為解脫道。此迷[麁=苦【甲】【乙】">1]麁" ver="150 a10 a11 " va11="苦">果故。亦唯見苦斷。二執謗道邪見。及疑。為清淨道。此戒禁取。違道諦強。見道諦斷。
[0925a04] 從此第四。明四倒。論云。如前所說常我倒生。為但有斯二種顛倒(問也)。應知顛倒。總有四種。謂一於非常。執常顛倒。二於諸苦。執樂顛倒。三於不淨。執淨顛倒。四於非我。執我顛倒(答也)。如是四倒。其體云何。頌曰。
 四顛倒自體  謂從於三見
 唯倒推增故  想心隨見力
[0925a11] 釋曰。初兩句出體。第三句廢立。第四句通經。四顛倒自體謂從於三見者。謂邊見中。唯取常見。以為常倒。於見取中。取計樂淨。為樂淨倒。於身見中。唯取我見。以為我倒也。唯倒推增故者。此舉三因。以立四倒。言三因者。一一向倒故。二推度性故。三妄增益故。謂戒禁取。非一向倒。執有漏道得淨涅槃。雖非究竟斷惑證滅。而能暫時離染證滅。緣少淨故。非一向倒。斷見邪見。非妄增益。無門轉故。餘貪瞋等。不能推度。非見性故。是故餘惑。非顛倒體。想心隨見力者。通經也。若唯見是倒。何故經言於非常。計常有想心見三倒。於苦不淨非我。亦有想心見三倒。答理實應知。唯見是倒。想心隨見。亦立倒名。與見相應。行相同故。此十二倒。依婆娑師。預流永斷。見及相應。見所斷故。分別部說。八唯見斷。四通見修斷。謂樂淨中。各有想心。此四想心。預流未斷。故引頌言。尊者慶喜(阿[2]難)告彼尊者辨自在言(初果人也)由有想亂倒故。汝心焦熱。遠離彼想已。貪息心便淨(據此頌。聖人由有想心倒也)。由此頌文。故經部說八想心倒學未全斷。
[0925b04] 從此第五。明七九慢。就中分二。一正明七九慢。二明未斷不起。且第一明七九慢者。論云。為唯見隨眠有多差別。為餘亦有。頌曰。
 慢七九從三  皆通見修斷
 聖如殺纏等  有修斷不行
[0925b10] 釋曰。初句正答。第二句明見修斷。下兩句明修道不行。且慢七者。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 令心高舉。總立慢名。行轉不同。故分七種。於他劣謂已勝。於他等謂已等。雖然稱境。以心高舉。說名為慢。於他等謂已勝。於他勝謂已等。名為過慢。過前慢故。
[0925b17] 於他勝謂已勝。名慢過慢。慢他過故。
[0925b18] 執我我所。令心高舉。名為我慢。恃我起故 未得謂得。名增上慢 於多分勝。謂已少劣。名為卑慢 於無德中。謂已有德。名為邪慢。成就惡行。名為無德。恃惡高舉名為邪慢也 慢九者。發智論說。慢類有九。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無勝我慢類。八無等我慢類。九無劣我慢類。從三者。此九慢類。從前七慢中。三慢流出。其三慢者。謂慢。過慢卑慢也。初我勝慢類。從過慢出。第二我等慢類。從前慢出。第三我劣慢類。從卑慢出。第四有勝我慢類。亦從卑慢出。第五有等我慢類。從前慢出。第六有劣我慢類。從過慢出。第七無勝我慢類。從前慢出。第八無等我慢類。從過慢出。第九無劣我慢類。從卑慢出。[3]問無劣我慢。高處是何。答謂自愛樂勝有情聚返顧已身。雖知極劣。而自尊重。得成無劣我慢也。皆通見修斷者。七慢。九慢。皆見修斷。緣見所斷。起者。名見所斷。緣事起者。名修所斷。修所斷慢。聖未斷時。雖復成就。或有現行。或不現行。不現行者。我慢一也。所餘六慢。聖可現行。前九慢類。聖亦不現行。故頌言有修斷不行者。即九慢類。及我慢也。聖如殺纏等者。舉例釋也。如殺生纏。是修所斷。聖雖未斷。必不現行。殺纏既爾。慢類亦然。殺生纏者。謂瞋是也。等者。等取盜婬誑纏無有愛全有愛一分。言無有者。謂三界非常。於此貪求名無有愛。一類眾生。被苦所逼。作如是念。願我死後。斷壞無有。故於無有。而起愛也。有愛一分者。有諸異生。願我當為藹羅筏拏。大龍王等(藹羅筏拏。水中龍象。從水為名帝釋所乘也)於當有起愛。名為有愛。願為龍象等。是有愛中。一分愛也。此一分愛。緣傍生故。聖不起也。殺等諸纏。緣事起故。皆修所斷。
[0925c25] 從此第二。明未斷不起。論云。何緣聖者。未斷不起。頌曰。
 慢類等我慢  惡作中不善
 聖有而不起  見疑所增故
[0925c29] 釋曰。慢類等者。謂九慢類也。等取殺等諸纏。無有愛全。有愛一分也。此慢類等。及與我慢。惡作中。不善惡作 聖有而不起者。此上慢等。聖有而不起也。見疑所增故者。釋不起所由也。九慢我慢。我見所增。殺等諸纏。邪見所增。由起邪見。行殺等也。無有愛全。斷見所增。有愛一分。常見所增。不善惡作。由疑所增。此見及疑。聖已永斷故慢類等。聖不現行。論云。而由見疑背已折故(解云。慢類等已。見疑為背。聖斷見疑。名背已折也)
[0926a10] 從此大文第二。諸門分別。就中分八。一明遍行非遍行。二明漏無漏。三明二種隨增。四明二性分別。五明根非根。六明惑能繫。七明惑隨增。八明次第起。且初第一明遍行非遍行者。論云。九十八隨眠中。幾是遍行幾非遍行。頌曰。
 見苦集所斷  諸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遍行自界地
 於中除二見  餘九能上緣
 除得餘隨行  亦是遍行攝
[0926a20] 釋曰。見苦集所斷者。遍行隨眠。唯在苦集諦也。諸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者。苦下五見。集下二見。名為諸見。疑者。苦集下疑也。相應者。謂與見疑。相應無明也。不共者。謂苦集下。不共無明也。總有七見。二疑。二無明。名十一[1]遍使也。遍行自界地者。謂此十一。力能遍行自界。自地。五部諸法。名為遍行。一遍緣五部。二遍隨眠五部。三為因遍生五部。依此三義。立遍行名 於中除二見餘九能上緣者。明九上緣惑也於十一中。除身邊二見。餘九隨眠。能緣上界上地。名九上緣惑也。不執上界。為我我所故。身見不緣上也。邊見必依身見起故。故邊見不緣上也。緣上界者。於上二界。或各緣一。或二合緣。緣上地者。於上八地。或一一別緣。或二二合緣。乃至或八地。合緣除得餘隨行亦是遍行攝者。十一隨眠。相應俱有。名為隨行。此之隨行。亦遍行攝。遍行因故 隨眠上得。以與隨眠非一果故。不名遍行。故除得也。
[0926b11] 從此第二。明漏無漏緣。論云。九十八隨眠中。幾有漏緣。幾無漏緣。頌曰。
 見滅道所斷  邪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六能緣無漏
 於中緣滅者  唯緣自地滅
 緣道六九地  由別治相因
 貪瞋慢二取  并非無漏緣
 應離境非怨  靜淨勝性故
[0926b19] 釋曰。初一行頌。總明第二行頌。別釋第三行頌簡法。見滅道所斷者。謂見滅所斷。取邪見疑無明三。見道所斷。取邪見疑無明三。各三成六 頌言相應者。謂與見疑。相應無明也。及不共無明[2]者。總名無明也。六能緣無漏者。此六煩惱。親迷滅道。名無漏緣。除此六外。所餘煩惱。皆有漏緣。義可準知。於中緣滅者。唯緣自地滅者。於六煩惱中。緣滅諦者。唯緣自地擇滅。不緣他地擇滅。以九地滅上下相望。非因果故。故緣自地。非他地也。謂欲界繫。三種隨眠。唯緣欲界諸行擇滅。乃至有頂。三種隨眠。唯緣有頂諸行擇滅 緣道六九地者。六煩惱中。緣道諦者。通緣六地及九地道。論云。謂欲界繫。三種隨眠。唯緣六地。法智品道(六地。未至。中間。四本靜慮。唯此六地。有法智品也)。若治欲界若能治餘。皆彼所緣。以類同故(解云。未至地法[3]智。能治欲界也。中間等五地。法智品[4]能治餘上界也。皆彼所緣者。此六地法智品。雖治不同。皆為欲界三惑所緣。以同是法智品類故。皆得緣之也)緣九地者。色無色界。八地各有三種隨眠。一一能緣九地類智品道(九地。謂未至等。更加三無色。除有頂也)若治自地。若能治餘皆彼所緣。以類同故(已上論文。解云。若治自地者。謂類智品。治當地也。治餘地者。謂類智品。治餘七地。此九地道。雖治不同。皆為八地。三惑所緣。以同是類智品故)。由別治相因者。釋上緣道六九地也。一由別治。二由相因也。由相因者。由互相望為同類因。若緣法智。即緣六地者。以六地道。各互相望同類因故 若緣類智。即緣九地者。以九地道。各互相望。同類因故 由別治者。謂類智品。不治欲界。名別治也。雖法類智。亦互相因。而類智品。不治欲界。故類智[5]品。非欲三所緣。論云。法智品。既能治色無色。[6]彼應為八地。各三所緣(問也)。非此皆能治色無色。苦集法智品。非彼對治故(答也。解云。上界苦集。細欲界苦虫。緣不可斷細故。緣欲界苦集。不能治上也。緣細[7]以可斷。故滅道法智。能治上也) 又論云。亦非全能治色無色。不能治彼見所斷故(解云。以上界見惑。唯類忍斷。若異生斷。唯俗智斷。唯有頂地。非異生斷故。故滅道法智。不能全治也) 又論云。二初無故。非彼所緣(解云。答前問也。一四諦中。闕初苦集。二見修斷中。闕初見斷。故言二初無也。由此二無。故法智品。非彼八地。各三所緣) 又論云。即由此因。顯遍行惑。有緣諸地苦集。無遮。境互為緣因。非能對治故(解云。即由此因者。由前緣滅。自地緣道。六九地因也。故顯遍行中。九上緣惑。能緣上八地。苦集無遮也。境互為緣因者。簡滅諦也。以九地苦集境。互為增上緣。互為能作因。由互為緣因故。緣諸地苦集無遮也 非能對治故者。簡道諦也。為苦集境。非能對治故。或緣一地。或二合緣。乃至總緣八地。不同緣道諦。若緣一地時。即緣六地。或緣九地。故。言非能對治也)。貪瞋慢二取并非無漏緣者。滅諦下貪。瞋。慢。見取。及道諦下。貪。瞋。慢見取。戒禁取。此等煩惱不緣滅道。名非無漏緣。應離者。明貪不緣滅道。以貪隨眠應捨離故。若愛滅道。是善法欲。非是貪也 境非怨者明瞋不緣滅道。以瞋緣怨境。滅道非怨故。非瞋境也。靜者。明滅道非慢境也。慢緣動。滅道寂靜故。非慢境也。淨者。明滅道諦。非戒禁取境也。非淨執淨。是戒禁取。滅道真淨。故非戒禁取境[1]也。勝性者。明滅道非見取境也。滅道真勝。執以為勝非見取也。是故貪等。不緣無漏。
[0927a17] 從此第三。明二隨增。論云。九十八隨眠中。幾由所緣。故隨增。幾由相應。故隨增。頌曰。
 未斷遍隨眠  於自地一切
 非遍於自部  所緣故隨增
 非無漏上緣  無攝有違故
 隨於相應法  相應故隨增
[0927a24] 釋曰。初一[2]行頌。明所緣隨增。次兩句。簡法。後兩句。明相應隨增。未斷遍隨眠於自地一切者。煩惱隨增。要須未斷。故初頌首。標未斷言。通後位也。遍隨眠於自地一切者。五部也。遍行隨眠。謂於自地五部諸法。所緣隨增。遍緣五部。以為所緣。能緣煩惱。於所緣境。隨住增長。故名隨增。非遍於自部者。非遍行隨眠。唯緣自部。故於自部。所緣隨增。所緣故。隨增者。屬上兩句[]也。非無漏上緣者。六無漏緣惑及九上緣惑。無所緣隨增。故言非也。無攝有違故者。釋上無隨增義。無漏上境。無身見愛攝為已有。名無攝有。以無攝有故。無所緣隨增。如衣潤濕埃塵隨住。衣喻法也。潤喻愛也。埃塵隨住。喻惑隨增也。違故者。又無漏法。及上地境。與惑相違。雖被惑緣。以相違故。無隨增也。如於炎石。足不隨住。炎石喻無漏上境也。不隨住者。喻不隨增也。隨於相應法相應故隨增者。隨謂隨何煩惱。謂遍行。非遍行。漏。無漏緣。自界緣。他界緣。此等諸惑。於所相應受想等法。由相應故。於彼隨增。
[0927b17] 從此第四。二性分別。論云。九十八隨眠中。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上二界隨眠  及欲身邊見
 彼俱癡無記  此餘皆不善
[0927b21] 釋曰。上二界隨眠者。色無色界。一切隨眠也。及欲身邊見者。欲界中。身邊見也。彼俱癡者。彼欲界身邊見。相應無明也。無記者。此上煩惱。唯是有覆無記性也。謂不善性。有苦異熟。苦異熟果。上二界無。故彼隨眠唯無記性。欲身邊見。迷自事故。非欲損害他有情故。唯無記性。依經部宗。身見有二。一者俱生。唯以無記性。二者分別。是不善性。與身俱起。名曰俱生。因邪思起。名為分別。此餘皆不善者。此身邊外餘欲界繫。一切隨眠。唯不善性。
[0927c03] 從此第五。明根非根。就中分二。一明不善根。二明無記根。且初第一。明不善根者。論云。於上所說。不善惑中。幾是不善根。幾非不善根。頌曰。
 不善根欲界  貪瞋不善癡
[0927c08] 釋曰。唯欲界繫。一切貪瞋。及不善癡。簡身邊見相應癡也。名不善根。[3]有三義。一唯不善。二是煩惱。簡隨煩惱也。三與一切不善為根。由具三義。名不善根。所餘煩惱。非不善根。義准可知。
[0927c13] 從此第二。明無記根。就中分二。一明無記根。二因便明四記。且初明無記根者。論云。於上所說無記惑中。幾是無記根。幾非無記根。頌曰。
 無記根有三  無記愛癡慧
 非餘二高故  外方立四種
 中愛見慢癡  三定皆癡故
[0927c20] 釋曰。前三句。薩婆多說。後三句。經部師說。無記根有三者。標也。毘婆娑師說。不善根既三。無記根亦三也。無記愛癡慧者。列數也。一無記愛。上界貪也。二無記癡。謂上界癡。及欲界身邊見。相應癡也。三無記慧。此通有覆及與無覆。言有覆者。上界染慧。及欲界身邊見慧也。言無覆者。異熟生等。四無記也。非餘二高故者。簡法也。非餘者。上界疑慢也。此非無記根。謂疑於二[4]趣。轉性搖動故。不應立根 慢於所緣。高舉相轉。異根法故。夫根法下轉也。慢既高舉。故不立根 外方立四種者。外國諸師。立無記根有四種也。中愛見慢癡者。列四名也。中謂無記。善惡中故。一無記愛上界貪也。二無記見。上界見。及欲身邊見也。三無記慢。上界慢也。四無記癡。謂上界癡。及欲身邊見。相應癡也。三定皆癡故者。釋立四無記所以也。三定者。愛見慢三。依定而轉。愚夫修定。不過此三。謂愛上定。及見上定。慢上定也。皆癡者。此三皆依無明力轉。有斯勝用。故立此四。為無記根。
[0928a12] 從此第二。明四記事。頌曰。
 應一向分別  反詰捨置記
 如死生殊勝  我蘊一異等
[0928a15] 釋曰。上兩句標。下兩句指事釋之。且問記有四。一應一向記。二應分別記。三應反詰記。四應捨置記(記者答也) 如問死者。一切有情。皆當死不。應一向記。一切有情。皆定當死 如問生者。一切有情。皆當生不。應分別記。有煩惱者。受生無煩惱者。不生 如問殊勝。應反詰記。有作是問。人為勝劣。應反詰言。為何所方。若言方天。應記人劣。若言方下(惡趣)應記人勝 如問我蘊一異者。應捨置記。若作是問。我與五蘊為一為異。應捨置記。此不應問。若有我體。何問一異。本無我體。一異不成。如問石女生兒。為白為黑。應捨置記。謂石女本自無兒。何得論其黑白 此上依毘婆沙師說。頌言等者。等取發智本論。及契經說。發智如論說。今且敘經。云何有問。應一向記。謂問諸行者。無常耶。此問名為應一向記 云何有問。應分別記。謂若有問諸有故思。造作業已。為受何果。此問名為應分別記。造善受人天。造惡受惡趣 [1]云何有問應反詰記。謂若有問士夫想。與我為一為異(此問假我)應反詰言。汝依何我。作如是問。若言依(色蘊上我)。應記與想異(想色不同。故言異也)。此問名為應反詰記 云何有問。但應捨置[2]記。謂若有問世為常(一問)。無常(二問)。亦常亦無常(三問)。非常非無常(四問)。世為有邊(五問)無邊(六問)。亦有邊亦無邊(七問)。非有邊非無邊(八問)。如來死後為有(九問)。非有(十問)。亦有亦非有(十一問)非有非非有(十二問)。為命者即身(十三問)。為命者異身(十四問)。此問名為但應捨置(已上[3]論文) 解云。此經問世。及問如來兼命者。皆是我之異名。此有十四問。皆不可記。名十四不可記事。以我體既無故。皆應捨置答也。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10-13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
 中大雲寺沙門圓暉述
[0928b24] 從此第六。明惑能繫。就中分二。一約世明能繫。二約斷明能繫。就約世明能繫中。分二。一正約世明繫。二明三世有無。此下第一。正約世明繫。論云。謂諸有情。於此事中(所繫境事)隨眠隨增 應說過去。現在。未來。何等隨眠。能繫何事。頌曰。
 若於此事中  未斷貪瞋慢
 過現若已起  未來意遍行
 五可生自世  不生亦遍行
 餘過未遍行  現正緣能繫
[0928c05] 釋曰。初句明所繫事。後七句明能繫惑。第二句未斷字。第八句能繫字。通在中間句也 欲曉此頌。且要先知隨眠有二。一者自相。謂貪瞋慢。緣別法起。名為自相。二者共相。謂見疑癡。緣多法起。名為共相。緣共相境也 若於此事中者。所繫事也。未斷貪瞋慢者。能繫惑也。於所繫事。未斷貪瞋慢名為能繫也。過現若已起者。此貪瞋慢於所繫事。過去已生。未斷。現在已生。能繫此事 以貪瞋慢是自相惑。非諸有情定遍三世諸事起故。不名遍行。現在已生。不標未斷者。體現在前。必然未斷義必有之。故不標也。應知遍行。須具二義。一者世遍縛三世故。二者事遍。能縛一切自所緣故。過現意識。貪瞋慢三。雖於世遍。闕於事遍。謂有緣此境。不緣餘境故。未來意遍行者。未來意識。貪瞋慢三。遍於三世。乃至未斷。皆能繫縛。以未來意識。縛三世境及一切事故。能遍繫名遍行也。謂未來意識。境流三世故。名世遍。又此意識。種類無邊。於所緣事。必能遍縛。亦名事遍。五可生自世者。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可生者。唯繫自世。在未來世。唯繫未來。若流至現。唯繫現在。若落謝過去。唯於過去。謂境必俱故。不生亦遍行者。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不生。亦遍繫三世。及一切自所緣事。謂所緣境。或在未來。或流至現在。或謝過去。識雖未來緣闕不生。由未斷故。性能繫彼三世境也。或有同時參差三世。如有眼識。定緣青黃赤色三境而起。隨闕一境。識即不生。其所闕境。或一未來。或一現在。或一過去。故說五識遍縛三世。言事遍者。謂不生五識。種類無邊。於自所緣。必能遍縛。餘過未遍行者。餘謂見疑無明。貪等外故。名之為餘。見疑無明。若在過去。或於未來。未斷皆能。遍縛三世一切事境。以共相惑。定遍起故 現正緣能繫者。見疑無明。於現在世。正緣境時。隨於何境。能繫此事。此現在惑。雖具二遍。以不定故。不說遍行。此能繫字。通上諸句。思而可知。
[0929a16] 從此第二。明三世有無等。就中分二。一述宗。二正破。就述宗中。分二。一教理證。二敘說定宗。且初教理證者。薩婆多宗說。有三世。經部不許。欲將破彼。今且敘宗。論云。應略標宗顯其理趣。頌曰。
 三世有由說  二有境果故
 說三世有故  許說一切有
[0929a23] 釋曰。上兩句證。下兩句結宗。三世有由說者。三世實有。由經說故。經言。苾芻當知。若過去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眾勤修厭捨。以過去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眾。勤修厭捨。若未來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眾勤斷欣求。以未來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眾勤斷欣求。二有境果故者。二者謂契經說。識二緣生。如說眼識以眼及色。為二緣。乃至意識以意根及法。為二緣。意根過去。法通三世。過未若無。能緣意識。應闕二緣。過去無故。便闕意根。過未無故。復闕法境。已上教證也。有境者。此下有二種理證。此初理也。以識起時。必有境故。有境識生。無境不生。其理決定。過未若無。所緣無故。識亦應無。有果者第二理也。又過去業。有當果故。過去若無。其過去業。體應非有由業無故。當果應無。既業有果故。知過未理必實有。下兩句者。結宗說三世實有故。許是一切有宗也。
[0929b13] 從此第二。定宗。論云。今此部中。差別有幾(問數)。誰所立世。最善可依(問宗差別)。頌曰。
 此中有四種  類相位待異
 第三約作用  立世最為善
[0929b17] 釋曰。上兩句。答初問。下兩句。答第二問。今此部中。差別有四。一類異。二相異。三位異。四待異。尊者法救。作如是說。由類不同。三世有異。謂從未來。至現在時。捨未來類。得現在類。若從現在流至過去。捨現在類。得過去類。但類不同。非體有異。如破金器。作餘物時。形雖有殊。金色無異 尊者妙音。說相不同。三世有異。謂法在過去。正與過去相合。而不名為離現未相。以過去相顯。但名為過去。現在正與現在相合。[1]而不名為離過未相。未來正與未來相合。而不名為離過現相。隨顯得名。准過去說 尊者世友說。位不同。三世有異。未作用位。名為未來。正作用位。名為現在。作用謝位。名為過去。至位位中。作異異說。如運一籌。置一位名一。置百位名百。置千位名千。歷位有別。籌體無異 尊者覺天說。待不同。三世有異。待謂觀待。前觀於後。名為過去。後觀於前。名為未來。觀待前後。名為現在。如一女人名女。名母。觀母名女。觀女名母 論主評云。法救執法有轉變故。應置數論外道朋中。以數論執法有轉變故也。妙音所立。世相雜亂。三世皆有三世相故。覺天所立。世還雜亂。三世法中。應有三世。謂過去世。有多剎那。前後剎那。應名去來。中名現在。未來現在。類亦應然 故此四中。第三世友立世最善。以約作用位。立世差別故。
[0929c16] 從此第二。經部廣破。頌曰。
 何礙用云何  無異世便壞
 有誰未生滅  此法性甚深
[0929c19] 釋曰。前三句。經部破。第四句。有宗答。何礙用云何者。此用字兩度言之。一何礙用。二用云何。何。礙用者。經部破云。汝說三世法體常有。應一切時能起作用。何法礙用。時有時無 用云何者。汝說法體由作用故。三世有別。[2]又此作用。云何得說為去來今。且作用中。而得更立有餘作用。用上有用。便致無窮 無異者。有宗救也。用不離體。名為無異。既用即體。體既無無窮之過故。用亦無無窮之失也 世便壞者破也。此經部重破。若言無異。三世便壞。體既恒有。用亦應然。何得有時。名為過未。故彼所執。世義破壞。有誰未生滅者。更以理破之。若說過未如現實有。應俱名現。誰未已生。名為未來。誰復已滅。名為過去。故不許法本無今有。有已還無。則三世義。皆不成立。又經部云。汝薩婆多。許體恒有。而說性非常。如是義言。所未曾有。依如是義。故有頌曰 許法體恒有 而說性非常 性體復無別 此真自在作(此頌經部調有宗也。言如外道說。自在天。自作諸世間。須作即作也) 此法性甚深者。薩婆多救也。如向所難。我不能通者。謂法性甚深。非尋思境。豈不能釋。便撥為無。論主意朋經部故。作斯釋。
[0930a14] 從此第二。約斷明離繫。論云。今應思擇。諸事已斷。彼離繫耶。設事離繫。彼已斷耶(問也)。若事離繫。彼必已斷有事已斷而非離繫(答也)斷非離繫。其事云何(徵[1]起)。頌曰。
 於見苦已斷  餘遍行隨眠
 及前品已斷  餘緣此猶繫
[0930a20] 釋曰。上兩句明見道。第三句。明修道。第四句。通上兩位。應言餘遍行隨眠[2]緣此猶繫也。及前品已斷。餘緣此猶繫 於見苦已斷餘遍行隨眠者。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苦智已生。見苦已斷。集智未生。有餘集諦遍行隨眠也。此集下遍行隨眠。緣此苦諦。猶繫也。是則苦諦雖斷。而集惑猶繫。是名斷非離繫也。及前品已斷者。於修道位九品隨眠。於前八品。隨斷何品。名前品已斷。前品已斷。未斷後品。能緣此前品者。於前品猶繫。故前品雖斷。而後品猶繫。是名斷非離繫。
[0930b03] 從此大文第七。明惑隨增。就中分二。一正明惑隨增。二明有隨眠心。且初正明隨增者。論云。何事有幾。隨眠隨增(問也)。若隨事別。答便費多言論。是故應造略毘婆沙。由此雖勞少少功力。而能越渡大大問流。謂法雖多略有十六種。即三界五部(三五十五)。及無漏法(足前成十六也)。能緣彼識。名數亦(識亦十六)。應知何法。何識境。易思何事何隨眠隨增(境識既解。境即是事。事上惑增。自當了也)。此中且應知。何法何識境。頌曰(已上論文)
 見苦集修斷  若欲界所繫
 自界三色一  無漏識所行
 色自下各三  上一淨識境
 無色通三界  各三淨識境
 見滅道所斷  皆增自識行
 無漏三界中  後三淨識境
[0930b19] 釋曰。前兩行頌。明苦集修三境。後一行頌。上兩句。明滅道境。下兩句明無漏境。見苦集修斷者。通標三界三部也。若欲界所繫者。[3]簡別前三部也。自界三色一無漏識所行者。此上欲界所繫。苦集修斷各五識緣。謂自界三。及色界一。並無漏識。名為五識。自界三者。即如前說。苦集修也。及色界一者。謂修所斷。以色界修斷得緣欲界苦集修也。無漏識者。謂無漏識。亦緣欲界苦集修也 色自下各三上一淨識境者。謂色界所繫。苦集修斷。各八識緣。謂自界三。及下界三。下即欲界也。三謂前說。苦集修斷 並上界一。謂無色界。修所斷識。能緣色[4]界苦集修故 兼無漏淨識。亦緣色界苦集修斷故。此八識一一。[5]各皆容緣色界苦集修斷也。無色通三界各三淨識[6]境者。無色所繫。苦集修斷。各十識緣。謂通三界。各三為九。三謂苦集修也 無漏淨識為十。此之十識。一一皆容緣無色界。苦集修斷 見滅道所斷皆增自識行者。約三界說。且欲界繫見滅道所斷。為六識緣。五識如前。更增第六見滅所斷識。見道所斷。亦六識緣。五識如前。更增第六見道所斷識。自諦下識。名為自識也。色界見滅。見道所斷。各為九識緣。八識如前。各增自一 無色界見滅。見道各十一識。緣十事。如前各增自一。准前欲界說也 無漏 三界中後三淨識境者。謂無漏法。通十識緣。謂三界中。各後三部。謂見滅。見道。修所斷識。兼無漏識。以為第十。此之十識。一一皆容緣無漏也 為結前義。復說頌曰。
 見苦集修斷  欲色無色繫
 應知如次第  五八十識緣
 (解云。欲界三部。五識緣。色界三部。八識緣。無色三部。十識緣。義如前[7]說)
 見滅道所斷  各增自識緣(六識等緣也)
 無漏法應知  能為十識境
[0930c26] 論云。如是了知十六種法。為十六識所緣境已 今應廣辨何事何隨眠[8]隨增。若別疏[9]條。恐文煩廣。故我於此。略示方隅。且有問言。所繫事內。樂根有幾隨眠隨增 應觀樂根總有七種。謂欲界一。即修所斷(樂在五識。故唯修[1]斷)。色界五部(色有意樂。故通五部)。[樂]'>樂也〕-【甲】">2](謂第三禪。無漏樂也)" ver="150 a10 ">無漏第七(謂第三禪。無漏樂也)。無漏樂根。非諸隨眠之所隨增。如前已說。七中前六(謂欲界一。色界五也)。隨其所應。欲修所斷。及諸遍行 色界一切。隨眠隨增(欲界修斷。緣自部樂。及[3]苦集遍行。隨眠能緣修斷樂。色界樂根。既通五部。故一切識。皆緣樂根。言一切者。五部惑也) 若有問言。緣樂根識。復有幾種隨眠隨增(前約樂根。此約樂根上識也)。應觀此識總有十二。謂欲[4]界四除見滅斷(解云。欲界見苦。見集遍行。及修所斷。能緣樂根。欲界道諦。邪見疑無明。能緣無漏樂也。滅諦。體非樂根故。滅諦所斷。不緣樂[5]也)色界五部。無色界二。即見道諦。及修所斷(無色道諦。邪見疑。無明。緣下第三禪。無漏[6]樂故。無色道諦所斷。有緣樂[7]識也。無色修所斷。生得加行善。通緣九地。類智品道。故彼修斷。得有緣下第三禪。無漏樂根識也)。無漏第十二。皆能緣樂根(此上明緣樂識。總計有十二也。謂欲界有四。色界有五。足前成九。無色界有二。足前成十一。更加無漏識。故成十二也) 此隨所應欲界有四部。色界有為緣。無色界二部。及諸遍行。隨眠隨增(解云。此文正明緣樂識上。隨眠隨增也。欲界有四部。除見滅斷也色界有為[8]緣者。取五部下。緣有為惑。除滅諦下。邪見疑無明。彼緣無為也。緣滅諦邪見等。非是緣樂根識。故須除也 無色二部。謂道諦斷。及修所斷。謂道諦下邪見.疑.無明。是緣樂識。此下貪[9]瞋癡等。緣邪見等。起故道諦下貪等。名樂根識上。隨眠隨增也 無色修所斷識。既緣樂[10]根故。修所斷煩惱。於[11]緣樂識上。隨眠隨增也。及諸遍行者。即無色界苦集下。遍行隨眠緣彼道諦所斷。及修所斷。樂根識也) 若復有問言。緣[]緣樂根識。復有幾種隨眠隨增(解云。此問緣樂根識上。隨眠隨增也)。應觀此識。總有十四。於前十二。更加二種。[12]即無色界。見苦集斷(取遍行也)。如是十四識。能緣緣樂根(能緣緣樂上識)。此隨所應。欲色如上。無色四部。除見滅斷。隨眠隨增(此正明隨增。上來具註論文。欲令尋論者[13]易曉其義。是故敘之矣)
[0931b02] 從此第二。明有隨眠心。論云。若心由彼。名有隨眠。彼於此心定隨[14]增(問也)。此不決定。或有隨增。謂與心相應。及緣心未斷 相應已斷。則不隨增。依此義門。故作是說。頌曰。
 有隨眠心二  謂有染無染
 有染心通二  無染局隨增
[0931b09] 釋曰。有隨眠心二者。標也。謂有染無染者。列數也。有隨眠心。總有二種。有染無染心。差別故。與惑相應。名為有染。於有漏中。善無記心。名為無染。有染心通二者。有染污心。名有隨眠。此有隨眠。通有隨增或不隨增。故云二也。有隨增者。一謂染心。與惑相應。隨眠未斷。二謂緣此染心。隨眠未斷。故名有隨增 不隨增者。[15]此謂染心。相應已斷。則不隨增。仍說有隨眠。以恒相應故 已斷縛性。故不隨增。不斷伴性。故恒相應也。相伴性必不可斷。有伴性故。名有隨眠無染局隨增者。簡不隨增。故名為局。以無染心非惑相應。不由伴性。名有隨眠。唯局隨增。名有隨眠。謂由隨眠緣無染心。隨眠未斷。名有隨眠。言未斷者。隨增義故。故唯局隨增。名有隨眠也。
[0931b25] 從此第八。明次第起。就中分二。一正明次第。二明起惑因。且初明次第者。論云。如上所說十種隨眠次第生時。誰前誰後。頌曰。
 無明疑邪身  邊見戒見取
 貪慢瞋如次  由前引後生
[0931c01] 釋曰。一無明。二疑。二邪見。四身見。五邊見。六戒禁取。七見取。八貪。九慢。十瞋。煩惱生時。先由無明。於諦不了。由不了故。次引生疑。於四聖諦。生猶預故。從此疑心。引生邪見。謂定撥無苦集滅道。由撥無諦。引身見生。謂苦蘊中。撥無苦理。便決定執此為我故。從此身見。引邊見生。謂依我執斷常邊故。從此邊見。引生戒禁取。便計前執。為能淨故。從戒禁取。引見取生。謂計能淨已。或必執為能勝故。從此見取。次引貪生。謂自見中。情深愛故。從此貪後。次引慢生。恃自見解。生高舉故。從此慢後。次引生瞋。違已見中。必憎嫌故。如是且依次第起說。越次第者。前後無准。
[0931c15] 從此第二。明起惑因。論云。諸煩惱起。由幾因緣。頌曰。
 由未斷隨眠  及隨應境現
 非理作意起  說惑具因緣
[0931c19] 釋曰。由三因緣。煩惱現起。一由未斷隨眠。即惑因也。二隨應境現。[16]說言[17]無隨應者。隨其所應也。如順境生貪。違境生瞋等。此惑境界也。三由非理作意。即起惑加行也。由上三因。煩惱現起。說惑具因緣者。此上三因。謂此且據具因緣。說或有唯託境界力生。如退法[18]根阿羅漢等。
[0931c26] 從此大文第三。雜明諸煩惱起。分三。一明漏等四門。二明結等六門。三明五蓋差別。就明漏等四門。分二一出體。二釋名。此下出體。論云。即上所說。隨眠。并纏。經說為漏瀑流軛取。漏謂三漏。一欲漏。二有漏。三無明漏。言瀑流者。四瀑流。一欲瀑流。二有瀑流。三見瀑流。四無明瀑流。軛謂四軛。如瀑流說。取謂四取。一欲取。二見取。三戒禁取。四我語取。如是漏等其體云何。頌曰。
 欲煩惱并纏  除癡名欲漏
 有漏上二界  唯煩惱除癡
 同無記內門  定地故合一
 無明諸有本  故別為一漏
 瀑流軛亦然  別立見利故
 見不順住故  非於漏獨立
 欲有軛并癡  見分二名取
 無明不別立  以非能取故
[0932a14] 釋曰。初兩行明三漏。次一行明瀑流及軛。後一行明四取。欲煩惱并纏除癡名欲漏者。此四十一物。名欲漏體。謂欲界繫。根本煩惱。有三十一。并十纏成四十一 有漏上二界唯煩惱除癡者。此有五十二物。為有漏體。謂上二界。根本煩惱。各二十六。五部惑中。各除瞋癡也。兩界合論。故成五十二。彼上二界。雖有昏沈掉舉二纏。不立為漏體者。以纏少故。又此二纏。隨從他起。不自在故。同無記內門。定地故合一者。明上二界。合為有漏也。一同無記性。二同內門轉(緣定及身。名內門轉也)三同是定地。由此三義。二界隨眠。合為一漏。無明諸有本故別為一漏者。三界無明。各有五種。此中十五物。為無明漏。謂由無明。為三有根本。別為一漏也。瀑流軛亦然者。瀑流與軛。體與漏同故。說亦然。謂前欲漏。折出諸見。名欲瀑流。及名欲軛。如是有漏。折出諸見。名有瀑流。及名有軛。折出諸見。名見瀑流。及名見軛 如是已顯二十九物。名欲瀑流。謂貪。瞋。慢。各有五種(十五也)。疑四(四諦下疑也。足前成十九)。纏十(足前成二十九)。二十八物。名有瀑流。謂貪與慢各十(上二界。各五。總成二十)。疑八(上二界各四。疑成八。足前成二十八也)。三十六物。為見瀑流。謂三界中。各十二見(苦下五見。集滅各二。見為四。足前成九。道諦下三見。故成十二也)。十五物。為無明瀑流。謂三界無明。各有五也。應知四軛。如瀑流說。別立[1]見利故者。折出諸見。別名見瀑流及見軛者。以見推求性猛利故。見不順住故非於漏獨立者。令住生死。名為漏義。見性猛利。不順住義。由此於漏。不獨立名。但可與餘合說為漏 欲有軛並癡見分二名取者。此明四取體。同四軛。欲軛并癡。名為欲取。有軛并癡。名我語取。見軛分二。一名戒禁取。[2]二名見取。應知三十四物。為欲取體。謂貪。瞋。慢。無明。各五(四五二十)。疑有四(足前成二十四)。并十纏(足前成三十四)。三十八物。為我語取體。謂貪。慢。無明。各十。疑有八(上界合論)。六物為戒禁取體。三界各有二戒禁取。故為六也(若下一道下一)。三十物。為見取體。三界各有十種(十二見中。除二戒禁取)。上界煩惱。名我語取者。我語謂內身。依之說我。故上界煩惱。多緣內身。名我語取。我語之取。依主釋也。於諸見中。別立戒禁取者。由此獨為聖道怨故。雙誑在家出家眾故。謂在家眾。計自餓等。為天道故。諸出家眾。計捨可愛境。為清淨道故。無明不別立以非能取故者。不立無明。別為取者。能取諸有。故名為取。謂不了相。名為無明。非能取故。不立為取。但可與餘。合說為取。此上四取。依薩婆多宗說也 若依經部。四取謂以貪為體性。貪緣五欲境起。名為欲取。貪緣六十二見起。名為見取。貪緣戒[3]禁起。名戒禁取。貪緣三界我語起。名我語取。故彼四取。以貪為體。
[0932c09] 從此第二。釋名。論云。此隨眠等。名有何義。頌曰。
 微細二隨增  隨逐與隨縛
 住流漂合執  是隨眠等義
[0932c13] 釋曰。微細者。釋隨眠義也。根本煩惱。行相難知。故名微細。猶如眠也 二隨增已下。三義釋隨。且第一二隨增者。所緣隨增相應隨增。能隨煩惱。於所緣境。及所相應。增昏滯故 隨逐者。第二釋隨義。煩惱起得。此煩惱得。隨逐有情。常為過患也 隨縛者。第三釋隨義。煩惱現行。隨縛有情 住流漂合執者。釋上漏等名也。住者。能令眾生久住生死流者。能令有情三界流轉 於六根門。泄過無窮故。名為漏。漂者。極漂善品。故名瀑流。合者。和合有情。受種種苦。故名為軛。執者為有漏依。執取生死。故名為取。是隨眠等義者結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