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17356阅读
  • 57回复

四阿含最全面的系统审视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10-05-22
成立大乘佛法是佛说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最后以《成唯识论》内引述《大乘庄严论》中弥勤菩萨所说七种原由,成立大乘佛法是佛说!

  1.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有想要破坏正法的邪魔外道所杜撰,假借是佛说的正法),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预记别?

   2.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本俱行亦即指声闻乘与菩萨乘非先非后,一时同行,即佛在世大、小乘经藏同时结集之意)。

 3.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外道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

 4.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

 5.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

 6.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佛所说。

 7.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是佛说。

4.佛为破众生“执相之心而说法”不破因果缘起“法相”的存在

从以上所说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无论“大乘经典”及《阿含经》皆肯定的告诉四众弟子,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中,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量诸佛出现在十方有众生居住的世界中弘法、度众,所以必然有秽土世界与净土世界的缘起“事相”存在,而且众缘和合而生的净土世界,绝对不会因有人对“净土的看法不同”,而不存在︵如有人持“唯心净土”的观点而不承认有他方缘起的净土世界存在。︶

笔者有一次请问一位尼师说:“你念佛那么久了,对往生净土有没有把握?”

尼师居然回答说:“心净则佛土净,没有另外的净土,你难道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手指往地下一按,此界立刻变净土,这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我现在念佛心里很自在,不需要求生净土,因为此世界便是净土。”

我质问说:“心净则佛土净,是有其‘修行层次的,有其历劫庄严净土的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得的︵见《唯摩诘所说经》及见‘净土探究’下册所释︶。纵然你‘内心清净’,但是‘缘起净土’不会因为‘你现在心清净了而不存在’,阿弥陀佛现在仍然在‘极乐净土’说法、度众。”

尼师回答说:“是的,是的,还是有‘极乐世界存在’,这里依然有‘现实娑婆世界的显相存在。’”

我又问:“你说现在念佛心得自在,请问:若是你的住处遭遇偷窃,小偷用枪对著你,强抢你身上的衣物,你会不会害怕?甚至伊拉克的战争发生在我们这里,军队户户搜刮至你的住处,你会不会受到惊吓、害怕?”

尼师回答说:“当然会害怕。”

我又问:“若是仍然会惊惧、害怕,如何说‘你的心已经得到自在’,不必求生净土?”

事实上证明对凡夫众生而言,这里的现实环境,就是充满“污秽、罪恶、战争、恐怖事件”的“秽土”,是众生恶业聚会、共业所成的“浊恶世界”,对在众生烦恼心现前的当下没有净土。释迦牟尼佛在《维摩诘经》上所说的“唯心净土∣在佛力摄持下令与会大众亲见‘娑婆成净土’的经文”,那是“圣言量的证境”,非凡夫“现观所见”。否则释迦牟尼佛就不会在“大乘经典”中处处说明有“无数他方缘起的净土世界”中,现在有无数诸佛正在说法、度众的“经证出现”,劝导此方众生求生净土,亲近诸佛。为何“大乘经典”中特别重视、一再提及有“十方净土”的缘起事相确实存在的“事证”?四众弟子应深思这个课题!

5.临终犹知念佛、求生净土者胜过平素精进禅修而临终定力使不上力又不知念佛者

而在此末法之中,修禅、修净、修密者是三足鼎立的,或有“修禅者”自称已经经过“四禅、四空定”的历程,证果、解脱,而广收徒众,引入所修法门,速得开悟、证果!在九十二年间,有“某行者”平素自谓已经了脱生死,又广收信众,亦称已证声闻初果、二果……。而这位行者在四十八岁时,突然面临“死亡”,于临终前半年患了癌症,居然平生所修、所证禅法、深定之力使不上力,内心惶恐莫名,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尚未证果、解脱,于是向佛大忏悔、向在旁的学人大忏悔……,而转为念佛,并且于命终时在旁人“助念”声中安祥往生,这位行者在临终前半年犹知忏悔、念佛,而且劝导信众也念佛,是值得肯定的,笔者亦亲自听到一位居士追忆他出家的哥哥说,在其兄长出家期间,日日“禅修精进”,但是到了临死前“色身”虚弱得已经没有气力“禅坐”了,生前的“禅定力”在临终完全使不上力。这两个例子,对笔者有很深的感触及启示,临终修禅者若是没有到达“无间定”的境界,即“定业纯熟”的境界以及“禅福果报尚未成熟”的情况(通外道所修),依然会随业而转的。同理,念佛者若是平素念佛未至“一心不乱”,仍然会随业而转,但是净行者临终时却仍然可以在色身虚弱甚至动弹不得时“意识念佛”,只要“自心念佛”至“清净心成遍”,求生净土的信愿、强烈、坚执在佛的“大悲本愿”接引上,仍然有希望往生净土的,而胜于禅修者在临终时“平生所修禅法”使不上力,又不知念佛(因排斥念佛、或死前业障已经现前,阻碍其念佛,或者认为“唯心是净土”,不想念佛之故),当然随业而转,不如临终犹知念佛与佛本愿力相应者。故应如何选择“一门深入”的法门做为终身“修持的依据”,是值得佛弟子“深思与抉择”的!?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10-05-22
往生净土实例

  因为今生若是不能创造共业中的别业往生净土,又不能成就“无间定”之业以及禅福果报未成熟,又没有“纯善之福的生天业”,来世绝对随著「散乱业识”的业缘、业网随业而转,不由自主!不知去向!

  最后用往生净土的实例与四众弟子共勉,期望你、我均是临终超生净土的其中之一人!

(1)上品实例

实例一

  “净土圣贤录易解”(一)说,唐、善导。不清楚他的出身,唐太宗贞观年间(西元六二七~六四九年),看到西河道绰禅师的净土九品道场,欢喜地说:“这真是进入佛法的入门要道。修行其他的法门,迂回艰困难以成就,唯有此净土法门,可以迅速地超脱生死轮回。”于是诚恳老实地精勤苦修,日夜不断地礼拜读诵。不久之后善导到了京城,激励策发四众弟子修行念佛。每次进入念佛堂,必定长跪念佛,不念到声嘶力竭则不罢休。出念佛堂,则向人演说开示净土法门。如此修行三十多年,从来不曾躺卧睡眠。

  善导大师一生严格护持戒律威仪,从不毁犯一丝一毫,好的饮食必定供养大众,粗糙恶劣的才自己食用。凡是接受供养布施的所有财物,都用来书写《阿弥陀经》,总共有十万多卷。画西方极乐世界的变相图,总计有三百多幅的壁画,并且整修建造佛塔寺院,燃光明灯供佛照明。无论出家在家,追随他受教化的非常多,有的课诵《阿弥陀经》十万到五十万遍,有的每日称念佛号一万到十万声不等。在他的徒弟信众之中证得念佛三昧的,多得无法记载叙述。有人问:“念佛可以得生净土吗?”善导大师说:“随著你的精进念佛,必定满足你的愿求。”接著善导大师自己念一声佛号,同时则有一道光明从他的口中放出,念十句乃至百句,光明也是同样一一放出(以此证明念佛功德真实不虚)。

  善导大师有一天忽然跟别人说:“这个色身实在令人厌恶,我将要向西归去极乐故乡了。”因此登上寺院前的柳树,向著西方祈愿说:“愿阿弥陀佛接引我,菩萨护念帮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以往生极乐世界。”说完,即从树上投身而下而往生,唐高宗知道善导大师的修行神异不可测,因此赐赠寺院匾额题名为‘光明’。(佛祖统记。乐邦文类)

按善导大师终身发菩提心,以六度波罗蜜自利、利他成就,必然上品往生,临终之时从树上投身而下,非自杀也,而是“舍命业报如此”。书中未记载“命终见佛来迎之事”,非不见佛,只是“本人未陈述”,然而从善导大师对人说:“我将要西归”之预言,即是“生西成熟之兆”,临终必有见佛与见圣众以及见化佛来迎之经证,而且是上品往生。

实例二

  宋、有基,字及贤,俗姓王,浙江钱塘人。五岁出家,依止天台山寿昌寺的法超法师为和尚,十岁时,受具足戒。听闻四明山宝云寺(即义通法师的道场)在传授智者大师的天台教观,因此前往追随侍奉,承受《法华经》及止观法门的教法。随著所教导的言语文句都能了解它的义理,究竟穷尽其中深奥玄妙之处。宋太宗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同郡的人请他宏扬教法于太平兴国寺,当时跟随他学习的有数百人。每个月的十五日及月底的那一天,必定集合大众诵菩萨戒。有基一生普遍地劝导僧俗二众念佛求生净土,达四十年之久,所度的众生数目有万人之多。每当遇到年岁收成不好的时候,则持钵以食物供养大众。

  宋真宗祥符八年(西元一○一五年)六月,示现疾病。弟子令祥请示说:“和尚将要西归极乐净土,难道不遗留训示吗?”有基因此广谈圆教的要旨。过了一个时辰之后,大众忽然看到西方现出光明,空中奏出美妙的音乐。有基说:“西方三圣人来了!”说完就右胁卧面向西方而往生。有人梦见有基具足威仪往生西方;有人梦见有基坐在青莲华上对著佛说法或对回答佛所教授的问题或对著净土天人说法(按净土天人个个真金色,圆满庄严,或有将净土天人误视为佛的可能,故说:有人梦见有基对著佛说法);有人梦见阿弥陀佛为有基授记。法智大师听闻有基往生的音讯后说:“卧病谈禅,临终见佛,这实在是希有难得的事啊!”有基火化后,得舍利子无数。(佛祖统纪)

(2)中品实例

实例一

  如书内说,宋、慧才。俗姓王,浙江永嘉乐清人,北宋真宗祥符初年(西元一○○八年)获准剃度,年十三岁时,受具足戒,前往四明山追随学习于法智大师。由于悔恨自己的愚痴迟钝,因此时常持诵大悲咒。有一天忽然梦到一位清净僧人,身长数丈之高,脱下袈裟披在慧才身上。第二天,莅临讲座听经时,豁然开悟,从前一直到现在所听闻到的佛法,一时之间都洞彻明了。后来拜见慈云遵式大师,以师礼来奉侍服劳,日夜精勤从不懈怠。北宋英宗治平初年(西元一○六四年),居住于法慧宝阁,赐号为‘广慈’。不久,隐退居住在雷峰塔下,每天翘足诵大悲咒一百零八遍为功课,又曾翘足仰望一昼夜,诵阿弥陀佛圣号。

  有一天晚上,梦见到达了极乐世界的七宝楼阁清净宫殿,有人告诉他说:“净土中品,是你所生的阶位。”北宋神宗元丰元年(西元一○七八年)春天,为僧俗二众千人授菩萨大戒于雷峰塔,正在羯摩作法时,观音像的头顶放出光明,灯烛火炬与日光,都被此道光明映照而失去了光辉。净慈守一禅师为此事作了一篇《受戒放光记》。元丰六年(西元一○八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慧才更衣就座,书写偈颂赞佛之后,说:“我往净土是决定不移了!”然后安然而往生,时年八十六岁。(佛祖统记。释氏稽古略)

实例二

  如书内又说,唐、大行。齐州(今山东历城县)人。最初学习天台宗的教法,后来进入泰山居住。编结茅草为衣,捡拾果子为食。精进修行法华三昧,感得普贤菩萨现身。有一天,感叹说:“人命无常,终究要归于消失磨灭,不知道未来之世,要往何处去投胎受生?”因此就进入经阁恳切地叩头祈祷,然后随手探取一本经典,拿到了《阿弥陀经》。大行于是专一心意思惟忆念阿弥陀佛。如此经过了二十一天,在半夜里,忽然看到极乐世界琉璃为地,心眼于是洞彻明了。又见到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两位大士,从地涌出伫立在虚空之中。唐僖宗听闻到大行的德行高名,因此下诏迎请入皇宫,赐号为‘常精进菩萨’。过了一年之后,有一天,琉璃地又再度出现,大行于是告诉左右的徒弟说:“琉璃宝地又再次出现,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到了。”就在当日,右胁卧而命终往生。(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实例三

  书内又说,唐、知玄,字后觉,俗姓陈,眉州(今四川眉山县)洪雅人。七岁时,在宁夷寺,听人讲《涅槃经》,觉得好像以前就学过了。那天晚上,梦到佛用手抚摩他的头顶。十一岁时出家。凡是教授给他的经典注疏,都能贯彻通达其中深奥的义理。年纪才十三岁的时候,即在讲堂升座讲经演说,而僧俗二众则在下面听讲。唐宣宗的时候(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皇上诏请入京城,赐给他紫色袈裟,知玄因此奏请宣宗,恢复全国之内在唐武宗时代被废除的寺院。不久之后知玄就向皇上请求回到过去居住的山林寺院。

  唐僖宗的时候(西元八七四~八八八年),皇上赐号为‘悟达国师’。僖宗赐给他一个沉香座,那时他的膝盖上忽然长出人面疮,知玄特地前往四川彭州的九龙山,拜访以前在京城所遇到患迦摩罗病(癞病)的僧人,来向他请求救护治疗。那位僧人命令一个童子带引他到一处泉水的地方,以泉水洗净之。这时人面疮忽然说:“你知道袁盎杀晁错的故事吗?你就是袁盎,我即是晁错啊!我累世以来想要报仇,而你十世以来都是高僧,奉持戒律精细严密,使我没有下手的方便。现在你所受到的奉赐太过奢华,因此我有机可乘才来害你。今日承蒙迦诺迦尊者,以三昧水来洗净我,我现在可以超脱离去,不再与你为怨了。”洗了三昧水之后,膝盖上的人面疮即消失痊愈。

  知玄平日少欲知足,过了中午就不吃饭。六时精进行道,屡次获得明显的感应。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必生净土。”知玄于是询问说:“是谁在说话?”空中回答说:“佛也!”知玄又看到一位菩萨,从空中下降到庭院之间,再三的嘱咐和赞叹他,然后突然不见。等到知玄临命终时,遗嘱命令弟子们将他的尸体舍弃去喂鱼鸟,然后说:“我很久以来就与西方净土有约,今天就是约定的时候了。”说完之后,右胁而卧,面向西方而往生,时年七十三岁(宋高僧传。神僧传)。

(3)下品实例

实例一

  宋、思义,字和甫,俗姓凌,湖州(浙江吴兴)武康人,考试《法华经》,第一名而得度出家。依止明智韶法师学法,领悟理解的能力超过常人。修习四种三昧行,后来颈子上生出一个肉瘤,夜里梦见功德天拿桃子给他吃,他的疾病即消失,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西元一○七一年),皇上赐紫色袈裟,赐号‘净慧’,丞相苏颂在统理杭州的时候,迎请思义居住于天竺寺,因此在当地广大地弘扬佛法正道。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西元一○八八年)二月十八日半夜,忽然结跏趺坐,告别大众而往生。大众在旁诵念佛号,一段时间之后,忽然又苏醒过来,说:“刚才我随著观世音菩萨而行,见到一个金色身相的人,身体非常高大而垂下手臂,告诉我说:‘你的业报因缘尚未尽,过七日后当来迎接你。’”到了二十五日,又结跏趺坐而往生,埋葬的那一天,有红色的云彩低垂遍布在空中,如同引导的样子,向西而去渐渐消失。(佛祖统纪)

实例二

  梁、道珍,不清楚他的出身,梁朝初年,居住在庐山中,作《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弥陀观’,观想阿弥陀佛,然而心里尚有疑虑,志向未定。有一天夜里,梦见有一群人乘船于大海之中,说是要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去的,道珍也希望能够上船跟随一起去。船上的人说:“你尚未营造浴室供养众僧,也没有诵《阿弥陀经》,净土的功业仍未圆满,尚不能去。”等到梦醒之后,道珍乃营造浴室供僧沐浴,并且持诵《阿弥陀经》,如是经历数年而不中断。

  后来有一次在房中观想时,见到一个人携带白银莲台而来,并且说:“法师业报已尽,应当升坐此台。”又说:“以法师的功业和修行,应当乘坐金台,奈何法师最初发心时犹豫不决,因此只得此银台而已。”道珍心中欢喜,因而暗自用纸记下此事,把它藏在经典的匣子里头。临命终那天的晚上,半山腰以上,如同排列了数千把火炬一样的光明。附近村子里的人远远望见,以为是诸侯要朝见天子的场面,等到天亮,才闻知是道珍往生了。后来弟子们搜寻整理经匣子,才知道道珍往生前的祥瑞感应。(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十)回答“菩萨修行次第”一书“中册”内有关“证初果不离佛道悲愿行等”之疑问

问:作者在“菩萨修行次第”中册提到阿罗汉要修四无量心定,才能了脱生死,并且说阿罗汉入灭尽定中依然“悲智不灭”,不离具有成佛悲愿心坚定的四无量心定,又说须洹果不离佛道悲愿行(四无量心定)做基础。此说不符合《阿含经》所述“须陀洹果”是断“身见、戒取、疑”三结,经过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解脱经文。《阿含经》中并没有说每一位声闻行者皆要修四无量心定才能了脱生死。如慧解脱阿罗汉当世就没有经过“四禅”、“四空定”的历程,而依“慧证得解脱”,何来“四无量心定”之修观?解脱生死的修行方法,如修四念处观、四圣谛观、十二因缘观……等三十七助道品,即可了脱生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针对嗔恚心重者所说“对治行门”,非首要“助道法”。就如《法华经》也说,证阿罗汉者,是断有无等见,不受一切法,证空、得解脱,与修学六度波罗蜜、四无量心定等佛道悲愿行有何关连?

从凡夫地至得证阿罗汉果的历程依《法华经》所说是要历经“无量劫数”的

1.依《法华经》所说“阿僧祇劫”是数不尽的劫数之意、非单指“一念之间”的转念、顿悟而已

答:声闻行者当然是断身见、戒取、疑三结,才能证初果,进一步定慧等持,灭尽贪、嗔、痴,证得寂灭、解脱。但是芸芸众生无始以来生生世世与“八识心田”相应的“贪、嗔、痴、慢、疑”等俱生烦恼及众生不断在过去世、今世、未来世三世的身、口、意三业造作善恶业行与生俱生的烦恼惑业,无有穷尽,不是单凭一位凡夫俗子一世、两世、多世、多生多世的修学定慧就能将所有与欲界、色界、无色界“各各界地”相应的“贪、嗔、痴、慢、疑、无明”等烦恼惑业完全断尽的!

何以证明?见《法华经》“化城品”所说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所度化比丘及佛灭度后未来世(包括现世末法中真正具有《阿含经》中所说宿劫熏习深厚的解脱正见,并且宿劫熏修四无量心定等成就所显现“内证解脱心性”的声闻弟子所种“无始以来的最初学佛善根”,源自于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某增劫的善性世界中“大通智胜如来”出世时接受十六菩萨等所教化,便知从凡夫地至得证阿罗汉果的历程,是经常载沉载浮、起起落落,非常不平顺的。(按阿僧祇劫)是数不尽的劫数之意,非一分行者所谓“只是念头一念之间顿悟、转念而已”)。

如《法华经》“化城品”说:“诸比丘,我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以前)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由此证明,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所度化比丘及灭度后未来世(包括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中确实如《法华经》所说,种下“真阿罗汉修因”的声闻弟子所种“无始以来”的最初佛道善根及最初解脱道善根的“引因”、“积因”……,均是源自于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某增劫的善性世界中“大通智胜如来”出世时接受十六位菩萨教化而来(其中一位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尚为菩萨因地时的前身。)

又依《法华经》“化城品”,比谕“大通智胜如来”灭度已来的久远时劫说:“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至下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辗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导!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依《法华经化城品》所述,从凡夫地至证阿罗汉果的历程,竟然经过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不可思议的时间!?为何从凡夫地至证阿罗汉果的历程,竟然需要经过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不可思议劫数?这就说明了从凡夫至证阿罗汉果的遥远期间,在六道轮回中随其“善缘”、“恶缘”、“善增上缘”、“恶增上缘”、“逆增上缘”、“各种外道因缘”、“各种相似佛法因缘”及“各种六亲眷属善恶差别因缘”浮浮沉沉的流转生死间不知经过多少的劫数,才能一点一滴地种下“真阿罗汉”的修因,又在六道轮回中随其“善缘”、“恶缘”、“善增上缘”、“逆增上缘”、“各种六亲眷属的差别因缘”,浮浮沉沉的流转不知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又一点一滴地往“真阿罗汉”的修因前进,又在六道轮回中不知浮浮沉沉多少不可思议的时间……。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10-05-22
什么是“真阿罗汉”的修因?

答:何谓“真阿罗汉”的修因?即是《法华经》所述“真阿罗汉”从凡夫地起修时,必然在无始以来的“宿修因行间”,经过“无数多劫”,学习斩断无始以来生生世世与生俱生的“烦恼惑业”的各种“修行过程”,包括受到无数菩萨行者教化,修学礼忏法门,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事行,广行菩萨道,习学无量深厚的戒、定、慧资粮,才能在最后“某佛出世时”,因再次熏修声闻法而将“贪、嗔、痴”等障碍生死的烦恼惑业俱时顿断,证空、解脱。(此处只是略提)

故知一个能证阿罗汉果的圣者,依《法华经》“化城品”所述的“无始以来的宿世引因、远因、积因”而言,是从凡夫地起,皈依三宝,生生世世一点一滴地经常依大乘佛法忏悔业障,修学最初的“戒、定、慧”三学;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辗转轮回在受宿缘眷属牵缠的苦海中;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辗转轮回于相似佛法及外道禅法修学中犹以为是正道;甚至堕入地狱……,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辗转逢遇善知识,劝化其习学六度行门及戒、定、慧三学,犹不能断除无始以来生生世世与生俱生的“贪、嗔、痴”等烦恼惑业;又辗转受宿世各种六亲眷属因缘所牵缠;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又辗转流转于各种相似佛法及各种外道法修学中;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辗转逢遇各种善知识(如菩萨行者或者诸佛出世,皈依三宝,闻法修行,一点一滴的“伏淫、伏贪、伏嗔、伏痴……”);又在不可思议的无量受生中,受宿缘眷属纠缠,于相似佛法误修中犹以为是正道,如经常衔接十方世界中各类“五浊恶世”的业轨,漂浮于相似佛法习学中,甚至又因说错法义,误导众生,堕入三恶道……不知浮浮沉沉经过多少“生死受生的劫数”;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辗转逢遇诸佛菩萨出世,一点一滴地修学戒、定、慧三学,犹不能斩断“贪、嗔、痴”等烦恼惑业;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随著各种“善缘”、“恶缘”、“善增上缘”、“恶增上缘”、“逆增上缘”、“修学各种外道、正道禅修因缘”,如在无量劫的受生中重覆熏修四禅、四空定……,又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随著「各种外道、正道学法因缘”、“各种外道、正道修行因缘”……浮浮沉沉不知经过了多少“生死受生”的岁月,最后才在不可思议的受生中,一点一滴累积了与“般若空慧”相应的甚深“定慧”资粮,才能“在某佛出世时”,再于熏修声闻法间,完全斩断、或者斩断三分、四分、五分、六分、七分、八分无始以来与生俱生的不可思议的“贪、嗔、痴”等烦恼惑业,或证初果、或证二果、或证三果,或证四果,了脱生死。

所以依《法华经》“化城品”及“授记品”而言,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一个能证阿罗汉果的声闻圣者,皆是宿世累积了无量福德资粮及深广的“定慧”资粮,甚至积聚了深厚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宿福”、“事行”(按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事行、积因对治、净化无始受生中所积聚的“贪、嗔、痴”等烦恼惑业,是“解脱道”的宿修中,一定要经过的历程),乃至汇聚了六度行门的深广宿修资粮(因为曾熏习菩萨道,后来忘失所修,如《法华经》所说),诸如“布施、持戒、忍辱”属“慈、悲、喜”三义,“精进、禅定、般若”属“舍门”。(见《法华经》授记品)。才能在“某佛出世时”,再于熏修声闻法间,顿断三界中的贪、嗔、痴等烦恼惑业,了脱生死。所以一个能在《法华会上》“不退席”的“阿罗汉圣者”,必然是“宿世善根深厚”,才是《法华经》所赞叹的“真阿罗汉”,实在稀有难得,堪受人天供养。

3.现代佛弟子对“初果”的“宿修积因”及对断“身见、戒取、疑”三结的解释各说各话没有共识

而佛出世时,才有证果的阿罗汉圣者可言,佛未出世时,若有了脱生死者,称为辟支佛,其根器必然高于“阿罗汉”圣者,才能在“佛未出世时”依其“宿修深厚的‘定慧’资粮”,于“无大解脱圣者”出世指导修学间,依“解脱经义”顿悟、证空、解脱。(见《杂阿含》所说)

这种根器优于阿罗汉的“辟支佛”圣者,在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就是三果、二果圣者也没有,因为若是于佛出世时已证初果者,现在已在欲界天上进修,不在人间。甚至证初果者,在这个世界恐怕也很难见到,因为现在已经是“末法时期”,现代佛弟子对“初果”如何修行才能具足顿断“身见、戒取、疑”三结的“宿修积因”及对断“身见、戒取、疑”三结的解释,各说各话,没有共识,看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大体来说“末法的根器”,只能在“禅修间”暂时压伏“贪、嗔、痴”的生起,若是不能将今生所修“定学”形成一种“无间定业”以及禅福果报成熟,犹不能上生“禅天”,何况证初果!?

相对的,依净土法义,发菩提心,以般若正见引导精进念佛,不但可以深入“正定”,还可以依仗佛力,上品往生,比今生“修禅者”临终更有保障!

4.色界天众为何皆具有一入禅定、慈心显发的证量?

而依《法华经》所说,在证阿罗汉果前的“久远劫中”的生生世世的辗转受生修行间,必然时而生天上,时而生人间……,时而在增劫世界中因大布施,在人间做转轮圣王,以四无量心利生治国……。时而在人间依观想法门修四无量心(《观佛三昧海经》及《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等所说修观),时而投生人间修禅定、行六度,因梵行成就而转生色界初禅天成为梵天众,或做大梵天王,以四无量心摄导梵众……。依《楞严经》所述,凡是色界天众走向正道的禅修路线者,均熏修过四无量心定(通一分外道所修),否则进入四禅时,会因为宿世及现生没有熏修过四无量心的深厚基础,而走入“无想天”及四空定的修定歧路而不自觉。而色界天众熏修四无量心定的基础,当然是源自于人间多生多世或者多生累劫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点一滴利益众生的“事行”及“观想法门”而来,否则不会有在成为色界天人果报身现前时,令色界天众,皆具有一入禅定,慈心显发的证量!相对的,过去、现在、未来任何一位具有“慈悲心行”的正道修行者,宿世皆一定因福泽深厚、禅修得力,做过“色界梵天众”,曾经在色界禅定间,熏修过“四无量心定”及在宿昔从善知识处接受过四无量心事行及“四无量心定学”的熏陶,才能在人间证入色界禅定时,如色界天众一样,一入禅定(正定),慈心显发!

5.释迦牟尼佛为何自述在宿世七年中修慈心三昧,成就慈心广大证境?

如《杂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宿世因地修行时,曾经于七年中修慈心三昧,成就广大慈心证境(宿世曾熏修深厚四无量心事行及多少熏修过四无量心定,以及熏修过四无量心定的观想法门,才能在当生因修慈心三昧,成就(色界禅定显发广大慈心证量,非初学者所能为之。)死后七劫生色界初禅天,统领梵众,作大梵天王……,又做帝释……,又投生人间做转轮圣王,续以四无量心利生、治国……。

这就说明了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未了脱生死前,曾经在无量劫的受生中,无数次重覆熏修过色界四无量心定,才能在某世七年中修慈心三昧,便顿时成就广大慈心证境,甚至经常在每一世受生中一进入色界禅定,慈心三昧自然显发。亦以此勉励声闻弟子步佛后尘,熏修四无量心,才能彻底对治无始以来的“嗔恚、争讼、躁斗习气”,顺利往“无嗔、无结、无怒”的解脱道上前进。(见《四阿含》所说)

6.一类声闻弟子现世证入色界禅定、慈心显发的成果,绝对不是“初修所成”

在《四部阿含经》上有多处讲到声闻弟子现世熏修四无量心事行及现世熏修四无量定有成的声闻圣者(如以阿那律尊者为代表),而一类声闻弟子之所以会于现世之中证入色界禅定、慈心显发的成果,绝对不是今生“初修所成”,其基础当然是源自多生多世甚至多生累劫“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利益众生的“事行”及以四无量心对治贪嗔痴烦恼有成的结果。

《阿含经》中虽然有“四无量心定”的经文,如经文说,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遍游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广大无量。但是却没有明确记述实际的“四无量心定”的详细修法,只有零星的佛教导声闻弟子必须以四无量心游历人间的经文及富楼那尊者以“忍辱心、慈悲心”度化某国人民的事例……。

一般研究者也以“观想法”解释圣弟子在证入初禅后,广修“四无量心定”的经文,但是圣弟子在证入初禅后,已经进入“内在精神生命”的“觉观”中,其在正定中之中显发“四无量心定”的过程,必然与人间禅行者修学“四无量心”的观想法截然不同。

7.一类声闻弟子获得四无量心定的修行方法有三种

而综合“大、小乘经典”所述,声闻弟子获得四无量心定的修行方法,有三种:一是由事行得,二是由观想得,三是由心眼照见(报得),兹略述如后:

(1)事行

如从无始以来以凡夫身分皈依三宝起,便断断续续从善知识处以四无量心行布施法门,自利、利人,如做过慈善义举,诸如救贫、济急、行医、治病、志工……,于无形之中,潜移默化之间,消弭无数与宿世众生累积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怨结、怨业”,生生世世累积了自己的“慈悲心行及无数善缘”,令自己未来在解脱道上较无“恶缘”阻碍……。当知一位修行人、一位慈善家,为何在世的“慈悲心”比俗人深厚,自然是宿世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事行待人处世、利益众生一点一滴累积而来。如依《法华经》说,声闻行者在无量劫前行菩萨道时,必然积聚了无数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六度行门)利济众生的事行,回向佛道,才能在“法华会上”因佛循循诱导而启发宿世所修“菩萨道”的记忆,续发成佛心,为佛授记。承如前述所说,在证阿罗汉果前的“久远劫中”的生生世世的受生中,时而生天上,做梵天人修四无量心,时而在六道轮回中浮浮沉沉,时而在人间行菩萨道,因大布施,做转轮圣王,修四无量心及以十善业治理国家,时而修相似佛法,做大外道,仍然修四无量心投生欲界天上、色界梵天上……时而因成就大禅定、大慈悲,投生色界禅天,做大梵天王,仍然以四无量心摄导梵天众,时而又在六道轮回漂浮不定……,时而又投生人间依善知识,修声闻法,犹未能证空性、了脱生死……,而依然在“久远劫中”间间断断地在各处受生间,如在人间、或在天上或在鬼神道中熏修四无量心事行……。

(2)观想

甲、如果只修观想而不能将“观想中的慈悲心”表露在“日常行为上”,你的“慈悲心”仅呈现在“观想中得”“力量甚薄弱”

任何人皆在过去、现在、未来与众生“缠结了无数嗔恨、怨结”而不自知,已经受报者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未受报者如三千大千世界内无尽的大海量,不可称数,不可思议。若是与众生缠结太多“恶缘”,在未来的解脱上绝对不会顺利,而欲了断与无数众生所结下的“怨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断嗔”,欲断“嗔心”,不仅是坐在那里“观心”就能解决,更不是单靠以四无量心利益众生的事行,便能化解。原因是众生的“嗔恚心、报复心难断”!表面对“仇家”笑眼迎人容易,“内心的嗔恨意隐隐作祟”,在未来与“仇家”相遇时,仍然是一见面就讨厌,忿恨心生,很可能因细故而犯下“杀人的大错”,如现代人很容易因细故而起嗔忿心教训人,甚至杀人。故还要用“观想法”来消弭“内心的嗔结”,唯有“嗔心彻底斩除”,才能在逢遇“任何嗔恶因缘时”而不生“嗔怒之心”!而“嗔心”彻底去除的成果,展现在“慈悲心量”显发,以怨亲平等心对待一切与我们有恩、有怨的众生的行为表现上。如果只是修“观想”而不能将“观想中的慈悲心”表露在“日常行为上”,你的“慈悲心”仅呈现于“观想中得”,“力量甚薄弱”。当知“观想的目的”,是为了去除行者“内心的嗔业”,增长行者“内心的平等慈悲心”,进而在潜移默化间将“观想的慈悲心”融入日常的“心行”中,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亦能做到“无嗔、无恨、平等视一切众生”,这才是“观想修法”的目的。诸如《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及《大乘义章》中广说。

乙、“大乘经典”中所记载修“慈心三昧”的具体观想法为何?

(甲)《观佛三昧海经》

而修“慈心三昧”的具体“观想法”,如《观佛三昧海经》说:“净饭王等一切大众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慈心三昧?惟愿世尊为我略说。’

佛告大众:‘夫慈心者,应当起想:先缘所亲。系念之时,念己父母受诸苦恼。有不孝者,念己妻子、所爱众生受诸苦恼。有见众生癞病疮,见已作念:当云何救?一想成已,应作二想;二想成已,应作三想;三想成已,满一室想;一室想成已,满于僧仿;一僧仿成已,满一由旬;一由旬成已,满一阎浮提;阎浮提成已,满弗婆提;弗婆提成已,满三天下,如是渐广满十方界。

见东方众生尽是其父,见西方众生悉是其母,见南方众生悉是其兄,见北方众生悉是其弟,见下方众生悉是妻子,见上方众生悉是师长,其余四维悉是沙门、婆罗门等,见是众生皆受苦恼,或遇重病,或见在于刀山剑树,火车炉炭,一切苦事;见已悲泣,欲拔其苦,自作我想(行者因观想而悲心显发)。乘宝莲华,诣谐人所,调身按摩,为洗癞疮;见地狱火,忧悲雨泪,欲灭其火;见诸饿鬼,刺身出血,化作乳想,供给饿鬼,令得饱满;既饱满已,为其说法,赞佛、赞法、赞比丘僧;作是赞已,益更忧悲,心无暂舍,如是慈心,极令通利,事事广说,如慈三昧,如是慈心,名习慈者。’”

(乙)《坐禅三昧经》

《坐禅三昧经》亦说:“若初习行者,当教言慈及亲爱,云何亲及愿与亲乐?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寒时得衣,热时得凉,饮渴得饮食,贫贱得富贵,行极时得止息,如是种种,乐愿亲爱,得系心在慈,不令异念,异念诸缘,摄之令还,若已习行,当教言慈及中人。云何及中人而与乐?行者若得种种身心快乐,愿怨憎得,得与亲同,同得一心,心大清净,亲、中、怨等,广及世界,无量众生,皆全得乐,周遍十方,靡不同等,大心清净,见十方众生皆如自见,在心目前,了了见之,受得快乐,是时即得慈心三昧。”

如释迦牟尼佛于宿世因地时,曾于七年中修慈心三昧,成就色界广大慈心证境,死后七劫生色界二禅光音天……。即是因为“因缘观想”及修持正定而成就“慈心三昧”的果报。

(3)照见(报得)

甲、若欲“深入慈心三昧”,尚须配合“正定力修持”,才能在“慈心”与“正定”同时成就时,投生色界禅天上

依《楞严经》及《阿含经》说色界天人各各具有四无量心事修的德行及宿修四无量心定的基础“深浅不同,通外道”,色界天人若是四无量心薄弱者会在四禅时走向“无想天”的歧路。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更是以四无量心(梵德)统领色界初禅天众。宿修四无量心定基础深者之禅天天人,一入禅定,慈心即发(一入禅定,慈心即发,亦是有因有缘,一种是深入禅定用天眼照见他方有缘众生受苦情形,慈心显发,欲拔其苦。一种是一入色界深厚禅定,照见慈心显发,照见自心具有广大慈心证量,用慈心智眼利益天人众生。)不似人间行者必须“观想、调心到一定纯熟的程度”,“慈心才能具体展露”,但多“仅止于观想中得”,若欲“深入慈心三昧”,尚须配合“正定力修持”,才能在“慈心”与“正定”同时成就时,投生色界禅天上。如释迦牟尼佛于宿世因地时,曾于七年中修慈心三昧,便是“观想”与“正定力”及具备“宿修四无量心定”的基础,才能于七年中成就色界禅定广大慈心证境,死后七劫上升色界二禅光音天……。

乙、阿那律尊者在了脱生死的过程中,经过色界深厚、坚固的四无量心定的修证历程,是“观想而得”?还是用“心眼照见”?

又如《阿含经》所载:“一类圣弟子,无论修‘安般法门’或者‘四念处成就’,心定已,必与慈俱,无嗔无结,广大无量。”请问:这是“观想而得慈心显发”?抑是因“宿修观想纯熟”及深具宿修四无量心定(事行)的基础,而令其于今世一入色界禅定,自然照见嗔结灭除,慈心显发?

如《阿含经》多处记载,一类圣弟子如阿那律尊者在了脱生死的过程中,经过色界深厚、坚固的四无量心定的修证历程,是“观想而得”?还是“用心眼照见”(报得)?

如经文说:“……圣弟子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定已)必与慈俱,遍满二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证无诤三昧),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其慈心证量与所证无诤三昧证量极其甚深、广大、无量、无边,并且将这颗在深厚正定中显发的慈心三昧守护起来,修习再修习“善修义”,令其增广、遍及、遍缘一切世间,遍及一切时空、无量、广大、不可思议),如是修习悲心三昧、喜心三昧亦复如是,修习再修习,令其增广、遍及、遍缘、普及一切世间众生,并且将次第显发修习的慈心三昧、悲心三昧、喜心三昧导入色界四禅舍心定中,苦、乐俱舍,能所双亡。”如经文说:“‘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怒、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丙、行者欲断无始嗔业而修“观想法”,若是修“慈心观”而未能在修观想中真正令其“慈心俱体显发”,则不能证入“慈心三昧”

如经文说,圣弟子所证“慈心三昧”是在深入“色界禅定中”才显发,如经文说:“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请问:圣弟子所证色界禅定广大慈心三昧证境,是“观想而得”?抑是“用心眼照见”(报得)?

当知“观想法”是在“入定前”所修学,因为行者欲断无始嗔业而修“观想法”,若是修“慈心观”而未能在修观想中真正令其慈心俱体显发,则不能证入“慈心三昧”!因“观想法”亦是“咒愿法”的一种,如净行人依《观无量寿佛经》修观,修观佛想成就有一个必备条件,即是“大慈悲心显发。”如《观经》说“诸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丁、“慈心三昧”不仅是“观想而得”更需有色界深厚禅定力,否则如何能因仅于“观想成就”而生色界二禅天?

当知净行人“观佛成就”,“在三昧中见佛”,是因“佛本愿力所致”,尚需“正念力、慈悲心”配合齐修,才能证入“念佛三昧”,才能在“观想中见佛”。禅行者修“慈心观”,没有佛力加被,必须靠自力观想纯熟,方能成就慈心三昧。而成就慈心三昧的“源动力”,就是“正念力、正定力与自己的慈心智眼”因“观想、慈视苦难众生”而在潜移默化间令其具体显发,否则虽然修“观想法”,而自心在行、住、坐、卧间“嗔心不淡、诤讼、是非心不除,何能显露“慈悲心量”?若是在日常行事间不能显发“慈心智眼”,仅止于“观想”,则不能成就“慈心三昧证量”!因为“慈心三昧”不仅是“观想而得”,更需有色界深厚禅定功力,否则如何能因仅止于“观想”成就而生色界二禅天?(如释迦牟尼佛因地于某一世七年中修慈心三昧成就,死后生色界二禅光音天。按二禅定境,已经是进入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之境。)

尤其末法众生,“心粗”、“境细”(按“大乘经典”所说“慈心三昧”观想法,非常微细难以观入),故末法众生不适合修“观想法”,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待人处世间熏陶“四无量心”的事行,已经不易,何况“静下心来修观想”?更何况如一分利根器的圣弟子能够在证入色界禅定时,一入禅定,慈心显发!?故请问:圣弟子证入色界禅定时所显发的“慈心三昧证量”是“观想而得”?抑是“用心眼照见”(报得)?

戊、具有正智、慈心证量的行者,不会不依“他心通、宿命通”等观察众生三世因缘可救、不可救的情况下而无缘随意为众生特别作意、咒愿、救拔

  如《禅法要解》说:“初习慈心,愿令得乐,深入慈心三昧已,悉见众生,无不受乐。”此仅止于“观想成就”,不能“实际令众生受乐”,真正深入慈心三昧者,是正念力、正定力与悲愿力齐修,证入色界禅定,至少初禅深厚,已经不是仅止于“观想成就”而见众生受乐,而是用报得“心眼”照见己心:无嗔、无恚、无嫉,显发广大慈心证量,从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到遍满十方虚空,引喻其所证“慈心三昧”广大如十方虚空;甚至只要用慈心智眼为众生咒愿、观想、祈福,可以遍及一切世界众生身;进一步说,当其用“慈悲心眼”为众生咒愿、祈福时,可减轻有缘众生的灾难。但是具有正智慈心证量的行者,不会不依“他心通、宿命通”等观察众生三世因缘可救不可救的情况下,而无因无缘随意为众生“特别作意咒愿、救拔!”就是八地以上大菩萨虽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愿力广度众生,亦是有因有缘,有一定的因、缘、时、节而随缘度众,不会“无因无缘”而“有悲无智”的“乱度”。

己、证入色界正定深厚者其心智与未入定前的人间的“心智、悲心证量”截然不同

  而声闻弟子在“证入色界禅定时”,用“慈心智眼”遍缘一切世界众生,仅止于为断除自心嗔业,守护、增长自心慈悲心眼而观想、修持(善修义),不是特别作意救度众生,不能实际利益众生。而声闻弟子“用慈心智眼”遍缘一切世界众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正定力深厚者,如证初果、二果、三果者,当其用‘天眼通’照见一方、二方、三方、四方有缘受苦众生时,顿时‘慈心显发’,而深入正定中用‘慈心智眼’为有缘众生观想、祈福。”如色界初禅大梵天王当大千世界中一滴雨落下时,即可用“天眼照见”,又如阿那律尊者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故在佛世时,当生证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弟子,在证阿罗汉果前游历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定时”,自可用慈心智眼照见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一切世界有缘众生,为彻底斩断己心嗔业显发无嗔、无恚、无嫉、无诤的广大三昧证境,而为众生观想、咒愿、祈福,如经文说:“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乃至一切世间成就游。”(成就游,就是成就游戏三昧之意。)

  一种是证入色界禅定照见慈心证量显发的声闻弟子(不能于当生了脱生死),或者多生累劫经常反覆修习色界禅定者(具备四无量心定深厚的行者),为“断除自心嗔业及守护、增长自心慈悲心眼”而修,“依观想法”为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乃至一切世界众生咒愿、祈福。但是不同于人间行者所修“慈心三昧观想法”。因证入色界正定深厚者,其心智与未入定前的人间“观想者”的“心智、悲心证量”截然不同,证入“色界禅定”深厚者,其“心智广大无量”,能够依其“慈悲心智”遍缘有缘众生,为众生观想、祈福,“虽修观想”,而其心智遍缘即至,不似未入定者“纯修观想而得”,但亦属断除自心嗔结,守护、增长、开发慈悲心眼而修持,属自修所得,不能“实际利益众生”,与菩萨行者实际去做“慈济众生的事行不同”。但是当阿罗汉回小向大时,其在过去“无尽宿世”于证入色界禅定中用慈心智眼为有缘众生观想、祈福、散播的“无尽悲愿种子”,未来一定会成为其实际度化众生的“广大事行”。(如《法华经》中广说)

庚、真证阿罗汉者宿世一定受持过“法华经”,依经奉行,熏修过佛道悲愿

  当知过去、现在、未来修四无量心定有成者(通外道,如转轮圣王亦修色界四无量心定),并不一定证初果。但是证初果者,宿世一定熏修过四无量心定的深厚基础,见《法华经》“授记品”中声闻弟子个个经过宿修菩萨道的事例即可推知。虽然佛在世时,有的证初果者没有明显熏修四无量心,但是任何一个于佛住世时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者,其内心证量皆是无嗔、无恚、无嫉、无诤,展现随缘而度的慈悲心,(见阿罗汉于佛住世时游化人间随缘度化众生的事例即知,如富楼那尊者、阿难尊者皆是具有深厚慈悲、忍辱心量的代表者。)而其心量之所以会展现“无嗔、无恚、无嫉、无诤”的成果,正是由宿世修学六度行门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定的事行基础及宿世重覆熏修色界四无量心定的深厚根基而来。

  当知“真阿罗汉者”在“法华会上”必不会退席,这就说明“真证阿罗汉者”,宿世一定受持过《法华经》,依经奉行,熏修过“佛道悲愿行”,虽然今世证空、解脱、忘失所发菩提心(其实是舍利弗等为引导“在学声闻”启发菩提心的方便说法)。但是经由佛循循善诱,终究在佛力摄持下记忆起宿世所发菩提心,导引继续往佛道上行进。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10-05-22
佛道与解脱道是贯通的?或是断层的,没有关连的?

  于此提出一个问题:

  佛道与解脱道是贯通的?抑是断层的,没有关连的?通常皆会以为佛道是佛道,解脱道是解脱道,了脱生死后再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如宗门有“证空性,发菩提心”的文句。问题是:如果佛道与解脱道是不相干的,完全没有关系的,了脱生死者就与佛道接不上线,如何回小向大?因为声闻行者若是宿世没有种下“成佛之因”,就与“佛道”根本无缘、无关,何能回小向大?而在《法华会》上,所有与会“在学声闻行者”及证阿罗汉果,皆回小向大,这就说明佛道与解脱道是贯通的,是由因至果法脉相连的,否则与会的声闻弟子,就不会在“法华会上”接受“佛陀授记”,发愿未来庄严净土,行菩萨道。此即说明了一件事实:修解脱道者,宿世必然曾经种下佛道的深厚修因,才能回小向大;修佛道者,一定要经过“了脱生死”的历程,才能于未来不退转于菩萨道的行持。而由解脱道连接佛道的重要“宿修积因”是什么?除了无我、空性外,尚有宿世发成佛悲愿心,以六度行门(四无量心)利益众生的事行及宿修色界禅定(四无量心定)的深厚基础,才能因佛视机缘成熟时,诱导声闻弟子启发宿世所发成佛悲愿心的殊胜因缘出现。

9.声闻弟子若是没有宿世逢遇“诸佛出世修声闻法”,就不能于今世再于佛出世时顿了生死

试问:每一位声闻弟子一定要有“宿发菩提心”的基础,才能在今生了脱生死吗?在《阿含经》中当然没有这么说。但是依《法华经》所说“任何一位于佛出世时随佛出家的声闻弟子的‘宿修解脱道的基础’,均是源自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前‘大通智胜如来’出世时受到十六菩萨最初化导种下最初成佛善根及解脱善根的经文而言,却是肯定的。”因为任何一位声闻行者之所以能了脱生死,皆不是“一生、多生就能成办”,虽然《阿含经》中有出家七日专修就了脱生死的事例(如舍利弗、目犍连),然而若是没有宿世逢遇“诸佛出世修声闻法,就不能于今世再于佛出世时顿了生死。”相对的,声闻行者若宿世没有经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历程,绝对不能逢遇诸佛出世及逢遇无数菩萨行者出世,经常延续修学声闻法的善根,最后得证阿罗汉果(见《大般若经》所说)。当知证阿罗汉果者,是因为佛出世时,因为听闻佛音声讲解三十七助道品,才能依三十七助道法熏修,证空、解脱,而称为声闻行者,故佛出世时,才有声闻行者可言,佛灭度后,若有解脱者,就称为“辟支佛”,比声闻行者“根器还利”,因不需要“佛出世时众善因缘和合而能在佛未出世时,续修声闻法或缘觉法而顿了生死,故知其慧根比在佛住世时需要众善因缘和合,需要佛循循诱导,依教奉行的一般声闻行者根器还利(见前述《阿含经》所说)。

就因为一位能证果的声闻弟子,宿世必然累积深厚的佛道资粮,才能在最后证阿罗汉后,立即于佛菩萨劝导下回小向大,“悲心显发”,继续发心行菩萨道。若是“在学声闻行者”没有宿修深厚的行菩萨道基础,也很容易在“证四禅时”误以为得证“寂灭乐”,而宣布自己已经证灭、解脱,其实非真证灭,甚至已经走向“无想定”、“四空定”的歧路而不自觉,不容易接受大乘佛法的熏陶,故在“法华会上”未说经时就有“宿修菩萨道薄弱、我慢深重、未证言证的五千比丘”退席的经文出现。

  佛在“法华会上”发愿说,会继续在另外的十方世界因缘成熟时去度化这些“自称证灭,而非真证灭、解脱”的声闻弟子。如经文说:“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认为自己: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时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其实非真证灭、解脱),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故知《法华经》上的没有退席、不论证果、未证果的“声闻行者”,皆一定在宿世熏修过“佛道悲愿行”,熏修过四无量心事行及多少熏修过色界四无量心定,只是后来退失所修“菩萨行愿”,但是“因宿修基础深厚”,一经“禅修熏陶”,“慈心证量”便会显发。否则在证入色界四禅定时,因为“宿修及今熏四无量心证量”薄弱及觉照力不够,而不由自主的当下转进“无想定”歧路中,不容易了脱生死(见《楞严》所述)。故笔者在“菩萨修行次第”中册“禅定坚固愿”中说,须陀洹果不离“宿世佛道悲愿行”做基础及不离宿修四无量心定的事行及不离宿修四无量心定做基础(通外道),非指今世。虽然“慈心三昧证量”在色界初禅才会显发,但是没有宿修“四无量心定的基础”(一分声闻行者,如何能在证初果后,在进入色界禅定时,一入禅观,立即显发“慈心三昧”证量?)如任何一位曾经依正道知见精进修道者(包括外道行者),必然在宿昔无量劫的浮沉中,多少熏修过四无量心事行及四无量心定,投生色界禅天上,熏修过四无量心定,甚至做到转轮圣王、做到大梵天王,以四无量心化导人民及天人,然而外道所修“四无量心定”,远不及声闻行者的“四无量心定”的证量。)(见《阿含经》所说)

10.修四无量心事行不仅是针对嗔恚重者的对治法门而是任何一位声闻行者、菩萨行者历劫依“六度行门”“净化心性”显现“悲心佛性”的成果展现

故知修“四无量心事行”,不仅是针对“嗔恚重者”的对治行门而言,而是任何一位声闻行者、菩萨行者历劫依六度行门(如布施、持戒、忍辱属慈悲行门,精进、禅定、般若属“喜舍行门”),净化贪、嗔、痴的重要修因基础及重要“净化心性”“显现悲心佛性”的成果展现。

  如《楞严经》中亦说:“阿难自言: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此说证明初果者,皆亦启发成佛悲愿心,而此“愿度末劫一切众生”的成佛悲愿心之所以会在听佛诱导后显发,必然是“宿熏而来”。

  也就是说,任何一位在“法华会上”的声闻行者,必然宿世熏修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只是转入小乘,暂时忘失宿劫所修),才能在解脱因缘成熟时,于某佛出世时,再次熏修声闻法,而彻底依“定慧”之力斩断贪、嗔、痴,了脱生死。因为一类声闻行者有宿修与佛道悲愿行相应的四无量心定坚定基础,虽然证入灭尽定中,觉性不灭、悲、智不灭,“非指正在证入灭尽定中悲心显发”,而是指其具有宿修“佛道悲愿行”的基础,乃是不即、不离“菩提悲愿心”,故称其“悲、智不灭”,因为在其八识田中“悲、智不灭”,才能在“灭尽解脱后”,经由诸佛劝导,旋即启发宿熏“菩提悲愿心”,回小向大,行菩萨道。

  故知《法华经》虽说证阿罗汉者,“不受一切法”暂时忘失宿修菩萨行愿,但是亦不离宿世所修“佛道悲愿行”的深厚“积因”,才能于“法华会上”不退席,接受一乘法。如果有行者不同意阿罗汉具有宿熏四无量心定的深厚基础,而认为不需具有宿修“六度行门”及“四无量心”的“积因”,就能在今生“证空、解脱”,想必其人就是宿熏佛道种子薄弱及在“法华会上”未证言证、我慢深重、自称灭度而实未通证灭之法,只是禅定稍有成就者中的“五千比丘”中退席的其中一位“增上慢者”吧!?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77
铜币
81
威望
3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10-06-08
赞叹 这篇文章确实很全面,作者一定是研究了很多经论
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10-06-09
引用
引用第33楼古莲子于2010-05-22 20:09发表的 :
所有与会“在学声闻行者”及证阿罗汉果,皆回小向大,

楼主在诽谤佛陀弟子  诽谤阿罗汉的道路上   真可谓是与日俱进

声闻 就是佛陀的弟子 佛陀的学生的意思  难道你闲佛陀这个果位还小 要让他们舍弃佛陀这个究竟觉悟解脱果而不学   去学虚无缥缈的大吗
阿罗汉在觉悟及解脱方面与佛陀无异  既然既然相同 阿罗汉还要回小向大   那是不是佛陀也要继续修行向大啊   你是不是认为佛陀在你的眼里也不如你圆满啊?

请不要在这个论坛里发表明显带有贬低阿罗汉 诽谤佛陀思想教导  毁灭正法的文章好吗?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10-06-09
   大乘者,广利人天,小乘者,唯得已利,这就是大小乘的区别,阿含经中说得很清楚了,阿罗汉还要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以得未得故,只要是证得解脱,再增加广演广利的智慧有什么不好?许多俱解大阿罗汉都有这个本事,所以,法华有什么不好?记得有一个公案,很有意思,有一位祖师圆寂了,他的大弟子来接衣钵,一位小弟子说,大师兄啊,你要接衣钵,可以啊,欢喜随喜,但是,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能答对了,那衣钵传你,如果答不对,不能传你,大师兄说好啊,你说吧,小弟子说,老祖师曾经说过,一念万年去,我不问你什么是一念万缘去,我想问一下,请问什么是一片白练去。一片白练去,就是虹化,大师兄说,一片白练去,犹是色尘边事,意思就是说,这个还只能算是着了神通这一边了。小弟子说,不许你接师父的衣钵,你不懂佛法,不会佛法,大弟子不高兴了,我不懂佛法,那好,把香点上,一柱香烧完,如果我能一念万年去,能坐脱立亡,那算我懂佛法,如果不能,就是我不懂佛法。然后点上香,香烧到一半,大师兄就坐化了。小弟子拍拍他肩膀说,大师兄啊,你坐化了,还是不懂佛法啊。。。。。
   为什么呢,许多大阿罗汉都是神变涅盘的,一片白练去与一念万年去没什么区别,一片白练去更殊胜,大师兄是个自了汉,他对神通广利存有根本的恐惧,所以讲,这样的人,唯逮已利,正是法华经中的增上慢比丘,一看佛说神通法华,马上受不了,离席了。证得涅盘,神通法华有什么不好呢?大乘,就是广演广利,就要有神通智慧方便,有些人偏偏看不了这个,非得说一片白练去,一看到方便智慧广演广利就不能接受,自己不能接受,还要非得说是外道。怎么不想想,佛就是一片白练去,许多大阿罗汉就是一片白练去哩,所以,许多大阿罗汉能接受法华,许多增上慢比丘不能接受,唉!。。。。。。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70
铜币
80
威望
17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10-06-16
好久没来跟帖子了,先说一句大家好!

最近个人较喜欢南传佛法,也赞叹弘扬北传佛法者。但比较讨厌分别南北优劣的文字,大约是我嗔心重的缘故吧? 哈哈哈

个人以为,分别往往带有很大逻辑思维成分,现阶段也并非当下觉照的状态,因此往往不如实。我以为只有在如实的基础上,进行分别才算得上思慧。
由于自我感觉自己还看不清当下,所以讨厌分别的人、事、物。目下我视分别为不净(不净观? ),厌恶做意啦!哈哈哈!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祥和,远离忧悲恼苦,究竟解脱自在!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10-06-18
喜欢分别南北优劣和讨厌分别南北优劣的文字可能都因为我和我所有的执着。认为我的宗派我的思想好而嗔它宗派,认为自宗被伤害而生嗔都是因为我和我的所有而生烦恼......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43
铜币
48
威望
2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10-07-28
楼主发这么多的文章就是想证明大乘是佛说。大乘是不是佛说的,我也没有资格来评价,只希望你们学大乘的能以佛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少喊口号,普度众生要落在行动上。少说怪力乱神,多行六婆罗密。少跟死人鬼魂乌龟王八打交道。多关注周围同胞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