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001阅读
  • 0回复

修行得到的利益(大悲禅寺第1期禅修营开示-2018.4)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54
铜币
356
威望
301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感恩会理师兄发心整理法师开示录音文字版

佛祖当初出家的目的呢,是想彻底的究竟的得到离苦解脱,而且佛也真正做到了离苦解脱。佛建立佛法的目的呢,也是让我们得到究竟的离苦解脱。佛在世的时候曾经做过几次比喻,有一次呢,他从地上抓起一把土,他问这些比丘僧们,我手中的土多啊?还是大地的土多?比丘僧说,当然你手中土跟大地土比太少了!非常非常的少。佛说,我所知法如大地土;我所说法如掌中土。就是佛所知的法无穷无尽,但他只讲了一部分,讲了很少的一部分。佛到底讲了什么呢?佛说,我只讲苦和苦的出离。苦是世间的真相,我们每个人都必定会死,我们这么大岁数都经历了很多苦,即使是天,他最终也有死的一天,最终结局必定是苦。那么佛祖呢,苦的出离,就是我们通过修行证得离苦解脱的方法。但是我也不要求大家每个人都是以离苦解脱为目的,要以离苦解脱为目的,这是佛最愿意我们做的事情。但是每个人根器不同,因缘不同。只要不是恶的愿望,我都不反对,但是我们最正确的目标是获得究竟的离苦解脱。

那具体离苦解脱的方法呢?因为我们轮回的原因是烦恼和业,当我们死的时候,因为我们造了很多业,再加上烦恼的攀缘呢,就使我们进入下一个轮回,下一个轮回出生、衰老、疾病、死亡然后再因为业和烦恼又使我们进入下一个轮回。那么我们解脱的方法呢,就是通过修行戒、定、慧,也称作八正道,然后断尽所有的烦恼。断尽一切烦恼的人呢,当他的烦恼完全断尽就已经叫做涅槃了。什么叫做涅槃呢?佛的概念是:烦恼尽即是涅槃,就是你的贪嗔痴烦恼都尽了就是涅槃。涅槃的含义也是离苦解脱的意思。就是苦的熄灭,就是所有的苦完全熄灭了叫做涅槃。而一个证了涅槃的圣人呢,他临终的时候完全没有烦恼,他不会攀缘任何境界,使轮回的相续中断,而证得解脱。我们修行的方法呢,就是修行的戒律,持戒断身口的恶行,通过禅定调服自己的心。通过修智慧看透人生,最终使我们断尽一切烦恼,证得解脱。

那么我们今天就讲一下,我修行戒定慧会得到什么好处?首先我们说持戒,持戒的根本主要是四条,就是:不杀生,不偷盗,出家人是不淫欲,而在家人是不邪淫,再加上一个不忘语。实际戒律的精华呢最中心内容,大家发现了吗?它就让我们别作恶。别去伤害其他众生,也别自己伤害自己。那么我们假如真正能够持戒的话,能够受持好戒律,能保证我们什么呢?就不堕三恶道,还能保证我们有人身,即使下次轮回还是人。在这个基础上呢,我们再进一步呢做各种各样的善行,比如做各种各样的布施:财物的布施呀、好的语言呀,以各种方式帮助其他的众生积累福报的话,我们供养三宝啊、布施贫穷啊、各种各样的善行的话,在我们轮回中享受的福报就会多一些。你看我们人间有的人很富有,他生活啊做事情都很顺利;有的人就很贫穷,多灾多难,比如杀生多的人他就短命、多病。而爱伤害众生的呢冤家就多,做事情呢处处有障碍,他也跟别人处不好,别人看他也讨厌,也经常给他制造障碍。那么种种我们过去的恶行呢会使我们生活中不顺利。而假如多做布施,多和众生结善缘呢,生活中会顺利一些,那就是福报会大一些,假如增上的福报可以使我们升到欲界天,欲界有六重天。六道众生呢,我们人下面有畜生、有恶鬼、有地狱;人的上面有天,天包括有: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欲界天有六重,六重欲界天呢,是通过行善积德能够投生的,它分别叫四天王天,比如我们天王殿的四大天王,就是第一层欲界天的四个天王, 还有帝释天又称三十三天。有可能是我们常说的西游记里讲的玉皇大帝;还有夜摩天;再有兜率天。兜率天呢,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呢,他这一生的前世,就是兜率天的一个天,他天的寿命结束,他投生人间,在人间修行,最后证得佛果。据说呢,下一个佛就是弥勒菩萨,他现在还没成佛,就住在兜率天上。将来他因缘成熟的时候,他从兜率天降生人间,他也要修行,最后成佛。然后他也要度化众生;再有就是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这是六重欲界天。欲界天呢,他还享受五欲,什么叫五欲呢?眼贪色,眼贪这个美色,耳听好听的声音、鼻贪香臭、舌贪味、身贪舒服的触觉,这些呢就属于五欲。而欲界天的特征呢,它还属于欲界,我们欲界呢,有五欲的特征,欲界天呢,它生活很好,它的五欲享受的比较高级。他们也会生儿育女,也会产生后代。这是欲界天的特征。就是当我们持戒,增上行善的话呢,可以使我们升到欲界天。      
    
要想投生到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就必须要通过禅定才能够证得,戒定慧中我们修禅定,禅定的修法呢,实际上有众多无穷无尽的修法,禅定的修法,是通过使心专注于一个善境界,比如我们说的观呼吸、慈悲观、白骨观或者其他的像地遍一切处,空遍一起处等等。各种各样专注于一个善境界的修法,可以使我们降服欲界的烦恼,当我们把欲界的烦恼都除尽的时候,就进入到了色界天的境界。色界天可以分成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但是,初禅天又分三重天:梵众天、梵福天、大梵天;二禅天也分三重,三禅天也分三重;四禅天有三重天加上五不还天和无想天;四禅天可能有八到九重天。

我们专注于一个善境界,当我们把对欲的贪呢除尽,大家都以欲为乐,是不是?我们人都以欲为乐,实际上,你要是没有欲,他更乐!他更美!当我们通过修行,我们使欲减轻的过程呢,我们的身心就会越来越舒服,越来越安乐。当欲界的烦恼,也叫无盖,也就是欲界的贪心还有嗔心,嗔心只有欲界有,色界和无色界是没有嗔心的。所以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他不会做魔事,因为他没有嗔心,不会伤害众生,只有欲界的众生才会障碍其他的众生,才会伤害其他的众生,你证到初禅的时候是完全没有嗔心的;还有呢,没有疑心;就是我们犹豫不决那种怀疑的心态;还有就是散乱心;他心能专注于一境,还有就是昏沉;就是色界天不需要睡眠了,他完全没有昏沉,当我们通过专注于一境呢,降服了这五种烦恼之后,就达到了初禅的水平,佛在佛经中怎么描述初禅呢?叫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怎么个离欲恶不善法?刚才我们提到了五盖就是欲界的恶不善法,就是离了欲界的烦恼,欲界的欲,欲界的五盖。有寻有侍指的是他还有粗的心,这个是佛教的术语,就比喻呢,有一种比喻,比如:猫要抓老鼠,它要四处寻找老鼠的时候呢,这个过程叫寻,然后它发现老鼠洞了,发现老鼠在哪,它趴在那里,守着,等待着机会,去扑捉老鼠,这个时候叫做伺;还有一种比喻呢,就如同敲钟的比喻,有一种比喻寻伺呢,敲钟的时候呢,当的一声敲上了,当钟锤和钟接触刚出声音的时候叫寻;但钟声还有一段延续嗡。。。。。。的过程,这段时间叫做伺。比如我们在观呼吸的时候,我们找呼吸的时候,就是寻,找着了还能守一会儿,这就叫伺,然后又丢掉了,赶紧再找,再找,再守;再找,再守,总有这种心,就是初禅的时候,这是初禅的缺点。因为他刚刚进入定,刚刚进入定呢,定力很浅,所以它叫离生喜乐,离了欲界的烦恼,他得到的喜乐。那么他还需要努力的去守这个呼吸,还有其它的这些粗的心,所以说这是初禅的缺点。喜乐是什么呢?,喜乐是指的感受,就是我们众生呢可以把感受分成三种:不顺心的、不顺意的叫苦受;不舒服,痛苦我们都感受过,顺意的呢,叫做乐受,舒服我们也体会过,还有很多感受呢,既不苦也不乐叫做舍受。舍受不是舍弃感受,这是我们佛教的术语,与中文原来舍的概念不是一个概念。大家按我们佛学术语来理解这个舍字,这个舍字在佛学术语里不同位置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感受这里呢,它指的是既不苦又不乐的感受。然后这三受呢,我们要再细分的话,可以分成五受,怎么个五受呢?就眼、耳、鼻、舌、身,这五识的不顺意的感受叫苦受,这个五识的呢,顺意的感受叫乐受。

意识呢,特殊单列出来,它的不顺意的感受叫做忧,它的顺意的感受叫做喜,那么既不苦又不乐,既不喜又不忧的就叫做舍。那么离生喜乐是什么含义呢?假如望文解义的话,那我们进入了初禅,那个乐就应该是快乐,是不是?一般理解,实际上大错特错!这个乐不是快乐的意思,它指的是眼耳鼻舌身这五识的顺意的感受,那么大家应该知道是舒服感,我们身体不会快乐,对不对?我们身体会舒服,它是舒服的感觉,就是我们进入初禅的时候会得到遍满的舒服,那个喜呢,刚才讲了,是意识的顺意的感受,那个才是欢喜快乐的感觉,你刚得到初禅的时候,会升起一种欢喜心,刚接近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人控制不住,总想要笑,你心里在欢喜,假如再加上遍满的舒服的感受话,这个人可能已经进入初禅,假如还没遍满舒服,他可能在接近初禅的状态中。这个时候呢,五种感受中苦和忧没有了,所以初禅的境界基本上是个完全没有苦的状态。就是从当下的感受来讲,它完全没有苦,大家一生完全没有苦的状态没有体会过吧?所以要体会过初禅的话,你会发现世间的欲太差了,比禅定的乐要差很多,在初禅中呢,它只剩下了两种苦,一个呢它会坏的苦,就是呢你会从禅定里掉出来,掉出来呢你就失去了享受了,这个苦;还一个呢它是无常刹那的,它本身也是无常的苦。但实际当下的感受,心粗的人他感受不到那些苦,只感觉到喜和乐,只有欢喜和舒服,这是初禅。

然后,我们继续修禅定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贪住于喜乐;不贪住于寻伺。你假如贪住于这个就没法进步,不能进入到下一个更深的禅定,那么我们不要贪住它,还继续专注于这个善的境界,比如我们专注于呼吸,我们继续专注于善境界而不贪住于这些喜乐,那么继续专注下去的话,我们定力就会增强,增强之后呢,就进入到了二禅,二禅就叫做定生喜乐,它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就是它在我们观呼吸的时候,我们专注于呼吸就不需要很费力了,它自然而然能够守住呼吸,定力比较强了,而那个寻伺开始找啊守啊的那种费力的努力,不需要那样了,这时定力变强了,它的感受还是遍满的舒服和欢喜。然后呢,我们继续专注于一境,不要贪住于这个喜乐,继续专注的话,心就会变得更细,欢喜心相对是粗的,那么欢喜心变得消失了,只剩下舒服,只剩下遍满的舒服。这个时候就进入到三禅。佛说呢叫离喜妙乐。就是没有欢喜心了,它更清净了,更寂静了,佛说,世间乐没有比三禅乐更大的乐。这个乐可不是快乐啊!刚才讲了是舒服。没有比这个更舒服的,世间法中的舒服没有能超过三禅的,这是最高水平的乐了。然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继续专注于善境界,我们不要贪住于这个乐,你要贪住于这个乐的话呢,你不能进步,你要专注于这个善境界上,你要想保持住这个三禅,你就守住这个乐就好啦,你假如想进入更高的水平的话呢,你就不要贪住它而要继续专注于那个善境界,比如专注于呼吸,继续专注下去呢,那个乐呢变得更清净了,这个时候连这个舒服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个清净状态。佛给四禅的定义叫:舍念清净。舍念清净大多数人会误解,好像没有念头了,是大错特错,这个舍念是苦乐忧喜舍的舍,刚才我们解释了,这个舍不是舍弃念头,是既不苦又不乐;既不喜又不忧的的感受,是指的这个意思,它没有苦没有乐;没有喜没有忧,它只剩下清净感觉。清净的舒服感。刚才我们知道,进入初禅的时候,苦和忧就消失了,在初禅就没有苦和忧了。达到二禅灭了寻、伺。灭了寻、伺这两个心所有法。然后达到三禅的时候,灭了喜这个心所有法。然后达到四禅的时候呢灭了乐这个心所有法。只剩下舍,五受中呢只剩下舍受了。

一般世间经常有流传初禅二禅气住脉停,有这么一句话,可是我在佛经中看不是这么说的,佛经说:四禅呼吸停止,并不是初禅二禅呼吸停止,我们可以自己去检查佛经里的描述,因此呢我国禅宗不管哪个宗派的修行的时候,实际很多人都得过禅定。因为我们祖师流传的,把禅定的标准定的过高,你必须得呼吸脉搏都停止才叫初禅的话呢,大家得了禅定的呢也不敢说自己得过禅定,出现过这么一种特殊的现象。而实际上在佛经中可不是,佛经中初禅呢只是有寻有侍,离生喜乐。而到了四禅的时候,佛才说呼吸是停止的,没有呼吸了。所以它又叫不动定,从另一个理论上呢,也可以验证,就是四禅呼吸停止,大家知道我们世界上有三灾,就是有水、火、风三灾。水灾能灭初禅天,就是我们有劫嘛,一劫一劫世界的灭,水灾能灭初禅天,原因是初禅天有寻有侍,它灭不到二禅天,因为二禅天是无寻无伺;然后呢,火灾能灭二禅天。原因呢是它有喜,二禅天有喜;三禅天没喜,所以火灾灭不到三禅天。而风灾能灭三禅天,原因三禅有风,就是说有呼吸,这个风指呼吸,而风灾坏不到三禅天,所以三灾呀它最多能坏到三禅天;四禅天和无色界天是没法坏的,无色界天连物质都没有,它不可能被水火风三灾所坏。为什么坏不了四禅天呢?原因是四禅天没有风,你们要注意查一下这个论著中的描述,所以这个也能验证是四禅才没有呼吸,而初禅、二禅、三禅还是有呼吸的。然后在这种情况下,你想得到更深的定,就要换修法了,因为再向上的话呢,它到无色界了,无色界没有色法,呼吸也停止了,你想观呼吸,再想升更高的定只能往下退,不能往前进,下一个要修什么呢?要观色法皆空,我们的一切物质都空。观虚空,通过观虚空成就之后呢,就达到物质皆空的境界,叫做空一切处定,这开始叫无色界定了,无色界有四重天,叫空一处天,识一切处天,无所有处天和非想非非处天。然后达到空一切处定之后,再想提高怎么办呢?就要灭虚空,灭虚空怎么灭呢?就观想识遍一切处,你专注于识,当你的识专注成就的时候,虚空就不存在了,在你的心里,虚空是不存在的,这叫识一切处定。

达到识一切处定,修行人还嫌不清净,还想往更清净上努力,怎么办呢?他就要灭这个识,他灭这个识怎么灭呢?他观想这个识无所有,通过专注观想识无所有,最后修成就了,达到无所有处定。然后在达到无所有处定的时候,他这个时候还剩下什么呢?物质在空一切处定时都灭没了,然后到识一切定,虚空也灭掉了,到无所有处定连识也灭了,还剩下什么?只剩下无所有的想,这个想不是思想啊!记住我们佛教术语的想可不是思想,我们一般说想,我想点事,我思考点事?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想叫取相,他只剩下一个无所有的相,在他的精神中呢只剩下无所有的相。那么还有的修行人呢,还嫌这个不够清净,还想把它也灭掉,那么他就灭这个想,灭这个无所有的想,那灭这个无所有的想,假如一个没破我见的,再把这个想灭了,我不没了吗?他就会恐惧,有我见的人,他是不敢彻底灭掉它的,可以达到非想非非想还留了一点,这是世间禅的顶点了,佛在这个成佛以前呢,向外道学过这个禅定,他达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但是呢,外道没有破我见,他不敢破,你让他破,他不敢破。你告诉他还可以前进一步,他不敢,因为再破把自己破没了,他是不敢的,所以外道要想修禅定这是最高的境界。

你要想更高还可以,就是把那个非非想也给灭了。就达到了灭尽定,这是圣人才有的,下面四禅加上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不是四加八,而是禅定的八个水平。色界的四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加上无色界的空一切处定,识一切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为什么叫四禅八定呢?初禅、二禅、三禅既叫禅又叫定,而无色界的空一切处,识一切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呢只叫定不叫禅。所以四禅八定是这么回事,并不是四加八,而只是八个不同的等级。

实际可见呢,禅定呢是色界无色界天的一些心里状态,假如再加上刚才说的,最后圣人能够把非想非非想再灭掉的话呢,这个合称为九次第定。大家可能听说过这个,四禅八定再升一级叫九次地定,在世间禅呢,只有最高达到四禅八定,达不到第九层,就是达不到灭尽定。那么我们通过专注于一个善境界,可以使我们得到四禅八定,那么四禅八定呢,我们刚达到初禅的时候就完全没有苦了,寿命得多长呢?大家可以看,初禅天就能活一劫那么长,他的寿命非常非常长,二禅天能活两劫三禅天能活三劫,一劫有多长呢?佛在世时,有人问佛,劫有多长?佛说,我能说你听不懂。“你能给我做个比喻吗”?佛说,可以,比如一由旬一个立方的一块岩石,一由旬是多大呢?大概三十到五十里,(由旬是印度的长度单位)大概三十到五十里立方的一块岩石,比我们这个胜芳镇要大吧?那么每隔一百年,拿丝绸擦它一下,直到把这块岩石磨尽了,算一个劫的长度;还有一个比喻:也有比丘问过佛:劫有多长?佛还是说,我能说你听不懂,他说“那你能给我做个比喻吗?”佛说可以,佛说,就像一由旬立方的一个仓库,里面放满了芥子,我们都知道芥子非常小,他说,每隔一百年取出一粒,直到把所有的芥子取尽了,算一劫的长度,那么可见色界天的寿命非常非常长。到了四禅天,三灾都坏不了它,你想他寿命更长。而无色界呢,寿命就更长更长。但是呢,它有个问题,不管你多长,最终有一天他还会是死,他也是有寿命的,他死了之后呢,因为他的业的感应,他假如善业成熟可能又升天了,假如过去的恶业成熟,他完全可能堕入恶趣。所以他还是没有达到究竟的离苦。而众生贪住于色界的禅悦,他就会投生于色界;我们欲界众生是贪住于五欲而投生欲界;假如我们厌恶五欲,灭掉了五欲的话,我们贪住于禅悦的话就会生到色界天;假如我们贪住于空和断,我们贪住于物质空贪住于精神的空,我们贪住于这个空断的话,会投生于无色界。这个是禅定所能得到的果报。这些呢还不能究竟解脱,佛祖修到禅定的最高顶点之后,他的慧力很强,发现这个还没有达到究竟解脱,虽然非常非常寂静了,非想非非想天的时候,物质灭尽了,连虚空都灭掉了,识也灭掉了,就连无所有的想法都灭的差不多,你想他多么寂静。但是要我们感觉那已经顶天立地了。那一定是非常高明了,但是呢佛祖慧力非常强,他发现还没有达到彻底的解脱,那佛就在菩提树下通过思维观察呢,他放弃了这种修行,继续再努力观察呢,他通过观察人生,最后看透了人生,这个观察呢,就是说,我们还要修智慧,光是修禅定是不能够得解脱的

这是我们的第三部分,戒定慧的第三部分,叫修智慧,修智慧的方法呢,分四类:有观察身体的;观察感受的;观察心的和观察法的。这四类呢,因为我们佛经中提到的正念,就指的是这四类心。我们假如观察心、观察感受、观察身体、观察法的时候,是有正念;假如我们修行的时候没有观察这个,我们在干别的事,叫做没有正念。佛教的正念,将来你再看看佛教术语,正念就指的四念处。佛在经中讲了:这是唯一能让我们觉悟真理,唯一能让我们能够证得解脱的门。你要不修四念处,是不能够达到解脱的。我再说一个事,很多人都听过,佛在临近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问佛四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呢,就是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以佛为师,佛涅槃之后以谁为师?一般大家都听说过哈,以戒律为师,佛这么回答。那么假如以戒律为师,那刚才我们知道,持戒得什么果报?不堕三恶道。只能保人、天的果报。那这个不圆满啊?我们佛门是修解脱的。这个不圆满,实际还有个重要问题,被我们忽略了,还有个问题就是,佛在世时,我们依佛而住,那佛涅槃之后,我们依谁而住?这个答案知道吗?叫依四念处住。为什么呢?四念处是唯一解脱的门。只有戒律加四念处才能让我们证解脱。这样才圆满。我们管提到了戒律这个佛法不圆满。我们不修四念处,就没有觉悟的机会,没有解脱的机会,所以这两个合在一起才叫圆满的,才是圆满的佛法。那么具体修四念处的方法,昨天简单的介绍了名称。就是观察身体类的都属四念处。比如我们观察身体的结构,观察我们的行为,我们行禅的时候,径行的时候,我开始教大家观动作,观动作的就属于身念处的修法。还有像我们常听的不净观这个修法这个大家都听说过,不净观也叫墓园九想观,它就是人死亡之后腐烂的尸体的一个腐烂的过程。分九个阶段,其中最长用的不净观,就是白骨观,它也属于这个身念处的修法。还有观察身体的结构,通过观察我们身体的结构呢?知道我们只不过是这个器官组织,这里没有一个我,因此呢来破执着的,这叫三十六物或者叫三十二身分,还有呢,观察组成我们身体的基本的粒子,叫四大,这些都属于身念处的修法。

还有一种呢是观感受的修法,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跟境界接触,都有苦受、乐受或不苦不乐的舍受。那这个观察感受的变化,通过观察感受呢,也能认知人生的真相,也能最终断尽烦恼,证得解脱,这些修法叫受念处,将来有时间,再剩下几天,有机会呢,我们也修一下。

然后呢,还有观察这个心的,观察我们贪心的升起灭去,嗔心的升起灭去,不贪不嗔的心的升起灭去,还有在观察的过程中,你会越观察越细微,越观察越细微,那么我们心念的变化你都能够观察,最后看透了我们的身心呢,只是无常、苦、无我的,因此呢,也能觉悟。最终呢也能断尽烦恼,这种修法叫做心念处。还有就是观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十二因缘、十八处等等,五盖观察这些呢属于法念处。

那么我们通过修四念处呢,我们能够觉悟人生呢只不过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它是众多因缘的聚合体,在这里呢,你找一个主宰者是找不到的。我们都被这个自然规律所主宰,都被缘生缘灭的自然规律所主宰的,比如凡夫一般会认为我在主宰,我有主宰能力。我能够生气,对吧?我能够高兴,我能做好事;我能做坏事。好像我在主宰哈,实际上错了,我们为什么生气,因为我看见不顺心的事情了,再跟我这个烦恼的因缘和合,我就生气了,不是我能够主宰我要生气,大家就是想着我要不生气,到时都管不住,发现没,实际不是被自己主宰,是被因缘在主宰,为什么想做好事?因为碰到顺心的人了,我想帮他一下,有善缘。实际被因缘所主宰,并不是我在主宰,我们管不住自己,假如我们能管住自己,我们要能主宰的话,谁想受苦,对吧?大家都不想受苦,对吧?都不想死哈!假如我们能主宰的话,我坚决不受苦!呵呵,我们做不到,说明我们还是被因缘所驱使在主宰。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逐渐你能够透彻认识到被自然规律所主宰的这个现象,这里是无常、是苦的、是无我的,因为你看透了这个无常的、苦、无我,当你觉悟了人生的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时候就是算开悟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算作圣人了!就是初果的圣人,初果叫须陀洹,也叫入流。入什么流呢?入到圣流,也叫入到八正道流。

就是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呢,在觉悟之前叫做资粮道,加行道。我们前面烧香啊、磕头啊、学习啊、请法啊这段时间是在积累资粮,是在加工用行,还不算修行。当我们觉悟真理之后,才开始上了修行路。然后后面呢,再证到二果、三果这叫做修道。证道四果呢叫无学道。证到顶点了,不需要再学什么了,都修圆满了,不需要再修了。所以严格来讲,开悟之前不叫修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不严格的说,我们现在也趋向那个方向,所以勉强叫做修行。实际勉强的啊!大家别以为自己有修行,我们还没找着,还没上路呢。大家要惭愧!我们还没上路。然后,一个觉悟真理的圣人,他继续努力,当他把欲界的烦恼降服了一部分呢,就叫做证了二果,就叫斯陀含。证了初果的圣人呢,就算他最不努力的,最笨的一个初果圣人,最多在人、天往返七次,毕证涅槃,注定他永远不堕入三恶道。所以呢,不退转最初指的是这个概念。证初果的人,他永远不可能再入三恶道。最终就算他最懒的、最不精进的一个初果圣人,他最多呢,人天往返七次,必定证入涅槃。怎么个人天往返七次呢?就是升到天界享受完了,到人间投生,然后在天再到人间。。。。。。再天。。。。。。再人间,有说这样十七生,最后必定入涅槃。然后他初果的圣人,降服了部分的欲界烦恼,欲贪和嗔呢,就是二果。二果呢叫一来果。翻译成汉语呢叫一来果。他最多呢,就一次,升天了,然后再到人间,最懒的啊二果圣人,他升天享受完了再到人间一次,必定入涅槃,叫一来果,必定证三果四果。然后呢,二果圣人继续修行,假如把欲界的烦恼全都除尽,就是欲贪和嗔心全都除尽了,就是三果。因为他完全没有欲界烦恼了,他死了之后永远再不会来欲界。所以叫不还果。叫阿那含,不再还生人间。不再到欲界来了,就永远不还了。他假如继续很快证了阿罗汉果他就入涅槃,他假如这一生没证阿罗汉果,他死了之后,他要升到五不还天,刚才说的四禅天的五不还天。五不还天唯独只有圣人。唯独只有圣人在那里,那里只有三果四果的圣人。其他的初果二果的圣人都到不了那里。其他的众生都到不了,唯独只有圣人,五不还天只有圣人,没有其他的众生。

然后呢,三果的圣人呢继续努力呢,他再把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除尽,就达到了阿罗汉果。阿罗汉果翻译成汉语叫应供,为什么叫应供呢?因为他断尽了一切的烦恼。前面的圣人们呢,因为他还有烦恼,受供养的时候还有点惭愧心,而阿罗汉果不需要有惭愧心,因为他烦恼完全断尽了,你供养他你会得到无尽的福报。因此呢他叫应受人天供养,他不需要有那种惭愧心,他受供的时候,不需要有惭愧,所以叫应供,像我这凡夫,更应该惭愧了啊!真正要受供不惭愧,那得证到四果的时候。

还有一个证悟的途径,这个就是通过这样的证悟呢,最后证得究竟解脱,然后证悟涅槃。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有佛住世时,不许觉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他曾经亲近过定光佛,甚至在过去的佛那里他出过家,但他没有觉悟。而当他今生降生的时候,世间没有佛法,他便参学习了外道,修行了外道的修法,最后自己在菩提树下觉悟了,这种人叫做佛,实际佛也是阿罗汉,佛的十号中呢,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的第二号应供,印度话就是阿罗汉,但是,我们把无师自证的阿罗汉尊称为佛,第二个阿罗汉就不能再称为佛了,都是佛的弟子,所以佛不会同时有两个,在我们娑婆世界,佛法弘扬了两三千年了,我们都想成佛,成了几尊?除了骗子和精神病外,只有一尊佛。对不?敢称佛的,不是骗子,就是精神有问题。所以到哪个世界,佛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佛在经中说呢,好比一个国家中,有两个转轮王,一个时期同时出两尊佛,无有是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关于修行的成就,就简单的介绍这些,以后大家慢慢学习,愿大家都能真正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