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6570阅读
  • 2回复

佛陀教给他亲儿子的修行法门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258
铜币
279
威望
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 本帖被 会舵悟道 从 ≡实修方法≡ 移动到本区(2011-08-28) —
佛陀教给他亲儿子的修行法门


  【『兹按』佛陀视一切众生为父母,也视一切众生为子女。所以说,佛陀对我们讲的法和对父母亲人所讲的法无二无别。但我辈凡人不免好奇,毕竟是亲人,总有些秘传吧。为了满足这个好奇心,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佛陀是怎么给他的亲人讲法的。先看看佛陀对他亲儿子罗睺罗的教诫,居然明明白白记载在《增一阿含经·安般品第十七之一》中,看完之后不禁要吓一跳,乖乖,不愧是佛陀的亲儿子,那么厉害!不过在转入正题之前,先插播另一段内容。也是在《增一阿含经》中,位于《火灭品第十六》的最后,下面紧接着的就是《增一阿含经·安般品第十七之一》。这两段经文,虽然分处于两品之中,但关系密切,应该一起看。】
《增一阿含经·火灭品第十六·十》
  【『兹按』佛教有三大系,各自有各自的经典,而“阿含”是三大系共有的经典,可见其重要。这一品位于《增一阿含经》的卷七,同卷的还有《五戒品第十四》、《有无品地十五》和《安般品第十七》,这次序本身就是有含义的:这里“五戒品”讲的是戒律,属于“戒”;“安般品”讲的是修行方法,属于“定”;“有无品”讲的是见地,属于“慧”。由此,戒定慧三学圆满,而“火灭品”讲得是熄灭烦恼,究竟解脱,则是目标所在。佛家用火来比喻烦恼,很多时候,也称“烦恼”为“热恼”。】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兹按』这一段是佛经的开场白,专用名词成为“序分”。“闻如是”的是阿难尊者,所有佛经都是经阿难复述后才得以传承下来的。这就好比是阿难记述佛陀讲法的“亲闻记”——阿难说,我是这样听闻的,从前有一个时候,佛陀在祗树给孤独园。
  叙事文有“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佛经有六要素,专业词汇是“六种成就”。“闻”是“闻成就”,表示这是从佛陀那里听来的,不是我阿难自说自话;“如是”是“信成就”,表示怎么听说,就这么复述,没有篡改;“一时”是“时成就”,相当于时间要素,意思是佛陀确实在某个时候讲过这些话;“佛”是“主成就”,佛经必须是佛说的,或者经由佛认可的;“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相当于地点要素,意在说明佛陀确实在某个地方讲过这些话;最后下文的“罗云”和皆大欢喜的“诸比丘”是“众成就”,和“主成就”一起构成人物要素。以上六种成就圆满,就是一部格式规范的佛经,而正文所述,则是事件要素。】
  尔时。尊者罗云奉修禁戒。无所触犯。小罪尚避。况復大者。然不得有漏心解脱。尔时。眾多比丘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眾多比丘白世尊曰。罗云比丘奉修禁戒。无所触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脱。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是故。诸比丘。常当念修治正法。无有漏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兹按』这一段是正文,专有名词称为“正宗分”。这里所说的“尊者罗云”就是佛陀的亲儿子“罗睺罗”,“罗云”是旧译,“罗睺罗”是新译。罗睺罗出家的时候还是小孩子,是第一个沙弥。在佛陀的诸多弟子中,称为“密行第一”,所谓密行就是悄悄的修行,别人看他都在玩,实际上他在悄悄用功呢。另一种说法是,佛教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罗睺罗都能了知,并且奉行。此外,罗睺罗也是受佛嘱托而住世的四个阿罗汉之一——佛陀不放心这个世界的众生,所以嘱托四个弟子不要入涅槃,好好的在这个世上活着,找机会救度一下烦恼众生,这四个弟子中就有罗睺罗。
  这段经文很短,说的是罗睺罗按照佛陀的教诲,严持戒律,连一些微细的戒条都不违犯,更不用说是大的戒条了。虽然罗睺罗持戒精严,但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这时候其他弟子就纳闷了——佛陀你总让我们持戒、持戒,现在你亲儿子持戒这么精严,却没有因此得到解脱,还是有烦恼在,这是怎么回事?言下之意,这戒律到底是不是必然的啊。佛陀就做了一个偈子说明问题,告诉那帮学生,严持戒律当然有用,你们别急啊,只管耕耘,莫管收获,慢慢的照着做,你的烦恼自然会减少的,到最后就是“烦恼尽”了。这里的“结使”是飞“烦恼”的旧译。最后佛陀告诉在场的“诸比丘”,戒律你们要好好的守,好好的学,我这里给你们打包票了,一定有用。】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兹按』这一段是结尾,专有名词称为“流通分”。这一段,一般交代与会的听众。而最后一句交代,与会者都是“闻法欢喜,信受奉行”,这就是佛陀的本事,佛陀讲了一次法,听众都很欢喜,也很当回事,并且照着做。这也是提醒阅读经文的人,别光看着好玩,快点照着做啊!】
《增一阿含经·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兹按』这一经紧接着《火灭品》第十,上面有人怀疑,罗睺罗持戒精严为什么还没解脱,佛陀打了包票,说照罗睺罗那样修行,一定解脱。而这一经就是具体讲,罗睺罗到底是怎么解脱的,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呢,还是佛陀把功力输入它的体内呢?都不是!这里明确的告诉各位,罗睺罗是通过修习安般而得究竟解脱的。那安般是怎么回事呢?看经文吧。】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兹按』这个是序分,和上一经一样,很简单的交代了一下。】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将罗云入舍卫城分卫。尔时,世尊右旋顾谓罗云:“汝今当观色为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色为无常。”
  世尊告曰:“罗云!痛、想、行、识,皆悉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识,皆为无常。”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此有何因缘,今方向城分卫,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诲我?今宜当还归所在,不应入城乞食。
  尔时,尊者罗云即中道还到祗桓精舍,持衣钵,诣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专精一心,念色无常,念痛想行识无常。
  【『兹按』故事是这样的,佛陀带着儿子罗睺罗托钵到舍卫城分头乞食。然后对罗睺罗说:“你要观色无常啊?”罗睺罗就回答说:“这样的啊,世尊,色是无常。”佛陀喊罗睺罗的时候没喊“儿子哎”,罗睺罗喊佛陀也没喊“爸爸啊”,而是和其他弟子一样称呼。佛陀说完了一句,接着说:“罗睺罗,你要观受想行识无常。”罗睺罗还是那个语调:“这样的啊,受想行识也都是无常。”《心经》一开始就说“时照见五蕴皆空”,而这里一开始佛陀就告诉罗睺罗“五蕴皆无常”。接下来,我们看看罗睺罗的反映,罗睺罗听了之后不是沾沾自喜:哈哈,今天佛陀给我新的开示了,我找机会到师兄弟面前显露显露去,显得我多有才啊。他不是那样的,他听了之后就想:“今天这是怎么回事啊,佛陀带我出来分头乞食,而且在路上的时候就和我说这些话。罗睺罗就想也别乞食了,干脆回去用功吧。”这个地方很重要,罗睺罗的态度是,想不明白吃什么饭,等想明白再吃饭吧。这和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发愿“我不成正觉,誓不起此座”在精神上是一致的,这是罗睺罗的精进之处,也难怪罗睺罗马上就悟道了。】
  尔时,世尊於舍卫城乞食已,食后在祗桓精舍而自经行,渐渐至罗云所。到已,告罗云曰:
  “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
  汝今复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
  汝今,罗云!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镇恚皆当除尽。
  汝今,罗云!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
  汝今,罗云!当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
  汝今,罗云!当行护心,已行护心,所有骄慢悉当除尽。”
  尔时,世尊向罗云便说此偈:
莫数起著想,恒当自顺法;
如此智之士,名称则流布。
与人执炬明,坏於大暗冥;
天龙戴奉敬,敬奉师长尊。
  是时,罗云比丘复以此偈报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恒复顺於法;
如此智之士,则能奉师长。
  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
  【『兹按』佛陀告诉罗睺罗五蕴无常,罗睺罗就回去观五蕴无常。佛陀乞食回来,吃完饭,在精舍里散步,走到罗睺罗居处的时候看到罗睺罗在用功。佛陀也不表扬,也不批评,直接说:“你要修安般法门啊,你还要修不净观啊,你还要修慈心、悲心、喜心、护心啊。”并交代了修这些法门有什么好处,接着又说了一首偈子,你用功很好,但不能执著啊,你要顺着来,对师长要恭敬。罗睺罗也作了一首偈子回答说,我不执著,我都顺着来,我会恭敬师长的。佛陀说完话,当下搞定走人,回自己住处去了。】
  尔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於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尊者罗云从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於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即从坐起,礼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馀念,系心鼻头,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兹按』罗睺罗想继续用功的时候,问题又来了:“佛陀让我修行安般法门,但是这个安般法门到底怎么修呢?还有怎么修道没有烦恼,没有胡思乱想呢?”照我们的想法,这佛陀也太逗了,每次都只告诉一点点,这回说要观五蕴无常,却不告诉用什么方法;这回说到方法了,又不说具体怎么操作……罗睺罗每次都满以为可以好好用功了,但一用功就知道,原来还不是那么简单,还有关键的地方没说。这不是成心折磨人吗?嘿嘿,要真这样想可误会佛陀了。佛教讲“闻思修”,听闻之后,如理思维,如法修行;修行中发现问题,再去求法,闻法后依然是如理思维,如法修行……这样一环紧接着一环,功夫才会上去。如果一下子把所有的修法都告诉你,你又不能一步一步照着做,这些修法不可能变成功夫,只能是知识而已。
  佛陀用两次开示吊足了罗睺罗的胃口。罗睺罗开始听闻应该观五蕴无常的时候,还安安稳稳坐下来用功;但听了佛陀说应该安般法门之后,这下坐不住了。因为罗睺罗知道,这下到了关键时刻了,所以他马上站起来去到佛陀那里去求法了。这是多么生动的场景再现,后世小说家对此津津乐道,《西游记》里孙悟空半夜三更到须菩提祖师那里求法的情景和这里何其相似。佛陀是等着罗睺罗前来提问,等罗睺罗提出问题之后,佛陀大加赞赏:“好啊,好啊,你能在我面前提出这样惊天动地的好问题来。你好好听,你好好听,我会为你认真解说的。”列位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热泪盈眶,此情此景,看到佛陀这样的悲心,我们能不感动吗?佛陀知道罗睺罗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真正用功了,功夫不到不会提出这个问题啊,现在到了关键时刻,只要帮罗睺罗解决这个问题,罗睺罗就解脱了。眼看又有人即将解脱,佛陀也忍不住连连说好,大喜之心溢于言表。
  下面的内容都是具体操作方法,其中“闲静无人之处”是指环境,“正身正意”是指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结跏趺坐”也就是俗称的双盘,再下来就全部是用心的方法了:一心关照鼻头的呼吸,呼是出息,吸是入息。这个“息”字,上面一个“自”,下面一个“心”,由此可知,安般法门是借观呼吸而观照自心的精妙法门。当然,一开始观出入息如果有难度,可以先“数息”,一呼一吸为一息,每次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始而复周。数错了,从一开始;数忘了,也是从一开始。数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可以修习安般法门了。出息长知道他是长的,入息长也知道他是长的;出息短也知道他是短的,入息短也知道他是短的;出息冷也知道他是冷的,入息冷也知道他是冷的;出息暖也知道他是暖的,入息暖也知道他是暖的,观照好出入息,对出入息的状态都能知道。有时候,出入息有,也知道是有;有时候出入息没了,也知道是没了。息从心出,也知道是从心出的;息从心入,也知道是从心入的。就这样修习安般法门,就能断除忧愁苦恼,得到相应的果位,得尝佛法的真妙味。安般法门的关键,只在“知息”;《大学》七证的核心,乃是“知止”——无怪乎,古人要感叹:“东方有圣人出,西方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
  罗睺罗听到开示,马上回去照着做。佛陀怎么说,他就这么做,一点也没有“创造发明”。】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维,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於初禅。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於二禅。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喜念,游於三禅。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於四禅。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亿载不可计,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此,此终生彼。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谛贤圣,行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或复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造正见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集,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
  是时,尊者罗云已成罗汉,便从坐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诸漏除尽。”
  【『兹按』罗睺罗修习安般法门后突飞猛进,最开始是欲心解脱,无有众恶。然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路攀升。并且得到了宿命通、他心通,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观四谛法而证得“漏尽通”。宿命通、他心通都可以通过修习禅定得到,关键的是凭借禅定的力量,关照四谛法,从而证得漏尽通,从此究竟解脱,成就阿罗汉道。罗睺罗成了阿罗汉后,就起坐,整理好衣服,到佛陀那里请求印证。他想佛陀礼拜后,说:“所求已得,诸漏已尽。”为什么,佛家称究竟解脱为“漏尽”呢?因为在佛家看来,我们的人身就是一个会漏的容器,污秽从七窍和毛孔露出,精气神则从眼耳鼻舌身意漏出,漏光了也就是死翘翘了。漏尽就是再也不漏了,也就是解脱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得阿罗汉者,无有与罗云等也。论有漏尽,亦是罗云比丘。论持禁戒者,亦是罗云比丘:所以然者。诸过去如来、等正觉,亦有此罗云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罗云比丘。亲从佛生,法之上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谓罗云比丘是。”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兹按』罗睺罗成就了阿罗汉道,佛陀为他证明。这段证明也可谓惊天动地。佛陀说,虽然好多人都成了阿罗汉,但这么多阿罗汉中,没有谁比得上罗睺罗的;如果要说漏尽通,虽然好多人证得了,但也没有谁比得上罗睺罗的。为什么罗睺罗这么厉害呢?只因为罗睺罗持戒精严,没有谁比得上他。而且,过去诸佛出世的时候,也有亲儿子的。但是那么多老佛爷的亲儿子中,还是没有谁比得上罗睺罗的。罗睺罗是佛的亲儿子,在佛法上也是最为尊上。
  我们看看佛陀接下来说了什么偈子?和《增一阿含经·火灭品第十六》第十经上说的那个偈子一模一样啊。为什么罗睺罗在佛弟子乃至佛子中厉害到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地步呢,只因为他在持戒上的功夫空前绝后、无与伦比啊。佛陀入灭的时候,弟子们问他:“你活着,我们把你当老师;你入灭了,我们找谁当老师啊?”佛陀的回答是:“以戒为师。虚云老和尚示寂的时候,也是说:“以戒为师。”】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兹按』我想认真阅读经文的人,读到这里一定已经欢欣鼓舞,那么下面一个功夫就是“信受奉行”了,如果这个功夫不做到,这么多话,就只是知识了。】

无我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46
铜币
52
威望
7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8-27
密行第一·····时刻修行·戒持的好?
[ 此帖被会雪在2011-08-27 14:53重新编辑 ]
级别: 禁止发言
发帖
13
铜币
13
威望
0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8-27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