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7137阅读
  • 1回复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 張西鎮居士白話譯解          自依止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159
铜币
160
威望
98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
一三二二、本经叙一优婆夷之子受持八支斋而犯戒,为鬼所持,其母求鬼放人,鬼乃以持戒告诫。后其子感悟而出家,不久却又回来。其母悲而劝诫之,其子乃还去勤修,终证得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优婆夷的儿子,受持八关斋戒,可是不久就犯了戒,被鬼神所迷惑控制。
当时,优婆夷就诵偈说:
    「在每月的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每月的初八日,
或者在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通瑞应月,应善能正确受持八关斋戒。
      由于受持斋戒的缘故,就不会被鬼神所迷惑控制。
      我往昔曾多次请教世尊,世尊都是这样说。」
  那时,那位鬼神就诵偈说:
    「在每月的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每月的初八日,
      或者在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通瑞应月,应正确受持修习八关斋戒。
      由于斋戒肃敬,保持清净,善能守护戒德的缘故,
      就不会被鬼神扰乱戏弄,真好啊!妳能从佛陀处听闻到如此的教言。
      如妳说应放回妳的孩子,我当会放回妳的孩子。
      众生如偷懒不精进,或以染污心修行苦行,
      梵行不清净的话,终究是不能得到大果报的!
      譬如拔取菅草,把执太松缓,就会伤到手;
      沙门如果行作恶触,当会堕入地狱中。
      譬如拔取菅草,急紧捉取,就不会伤到手;
      沙门如果善于摄持,就能证得般涅盘。」
  这时,那位鬼神就放回了优婆夷的儿子。那时,优婆夷就诵偈告诫儿子说:
  「儿子啊!你现在听我来讲说那位鬼神的说法:
      如果有人偷懒不精进,以秽污的心去修习苦行,
      梵行不清净的话,他是不能得到大果报的!
      譬如拔取菅草,把执太松缓,就会伤到手;
      沙门如果行作恶触,当会堕入地狱中。
      如能急紧把执菅草,就不会伤到手;
      沙门能善于摄护,就能证得般涅盘。」
  当时,那位优婆夷的儿子如此觉悟后,就剔除了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可是心里却不能得到安乐,便又回到自己俗家。母亲遥见儿子回来了,就诵偈说:
    「你已迈步跨出世俗而出家去了,为什么还回到聚落来呢?
      房子着火时,急着搬出财物来了,那里会把它还投入火中去烧的呢?」
  她那当了比丘的儿子就诵偈答说:
    「我只因想到母亲如果命终了,那么存亡便不能再相见,
      所以才回来探视您,为什么您看见了儿子却不欢喜呢?」
  这时,这位优婆夷母亲就诵偈答说:
「既已舍弃爱欲而出家,却还想享受这爱欲;
      所以我才感到忧悲,担心你会随顺魔王的自在使唤了。」
  当时,优婆夷如此这样地开导他的儿子;因此,他的儿子就又回到空闲僻静处,精勤禅思,终于断除一切的烦恼结缚,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二二经注释:
1、优婆夷:译作近事女、清信女,七众弟子之一,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之在家女子。
2、八支斋: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戒斋,简称八戒。一不杀生,二不与取,三不非梵行、不行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八不非时食。
3、「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佛陀时代,印度一般宗教都有于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举行布萨集会的习惯。佛陀也因应此一宗教活动而成立布萨制。
4、神通瑞应月:又称神变月、神足月,为正、五、九月等三个长斋月之异名,在此三个月中,诸天以神足巡行天下,故得名。
5、诸有慢缓业:别译杂阿舍经卷十五第二七经此处作「诸有迟缓业」。
6、葌:为一种香草名。葌,丽本作「菅」,菅草叶细长,叶缘锐利,把握不紧,容易伤人,其花穗晒干,可为扫帚。

  一三二三、本经叙说佛陀夜宿阿臈鬼住处,为鬼讲说种种法,鬼皈依佛陀后,常随侍闻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夜里到阿臈鬼的住处歇宿。
那时,阿臈鬼外出与众鬼神集会。当时,有位竭昙鬼看见世尊在阿臈鬼的住处夜宿。看见后,就去到阿臈鬼处,告诉阿臈鬼说:「聚落主啊!你将要获得大利益了,因为如来就住宿在你的住处。」
阿臈鬼说:「有陌生人今天在我家歇宿吗?我现在应当了解一下,看他真的是如来呢?或者不是如来呢?」
这时,阿臈鬼和众鬼神聚会结束,便回到自己家里,告诉世尊说:「出去!沙门!」
那时,世尊因为知道这是该鬼之家的缘故,就依令走出房子。
阿臈鬼又说:「沙门!进来!」佛就听令而又进入,那是因为佛陀已断灭了我慢的缘故。就这样地再三命令佛陀出入。
这时,阿臈鬼又第四次告诉世尊说:「沙门!出去!」
那时,世尊告诉阿臈鬼说:「聚落主啊!你已经三次邀请我,我现在决定不再出去了。」
阿臈鬼说:「我现在要问沙门你,你就回答我,如果能使我感到欢喜就好,要是不能使我欢喜的话,我将会破坏你的心,撕裂你的胸口,使你的热血从颜面流出来,然后抓着你的两手,把你丢到恒河的对岸去!」
世尊告诉他说:「聚落主啊!我还不曾看见诸天界、魔界、梵界,和这沙门、婆罗门,天神与世人之中,有人能破坏我心,撕裂我胸口,令我热血从颜面流出,还又抓着我双手,然后把我丢到恒河对岸去的。然而,聚落主啊!你现在只管问,我将会为你解说,使你内心欢喜。」
当时,阿臈鬼就诵偈问佛陀说:
    「你说什么是世人最为宝贵的事物呢?
      遵行什么法,可得到安乐的果报呢?
      什么味儿最美?什么是最殊胜的寿命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清净的信仰是世人最为宝贵的事物;
      遵行正法,可得安乐的果报;解脱的味儿最美;
      智慧能除去老死的烦恼,是最殊胜的寿命。」
  当时,阿臈鬼又诵偈问说:
  「怎样才能得到如上所诵偈的名称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持戒才能使名称流布,就如上面所诵偈一样。」
当时,阿臈鬼又诵偈问说:
    「世间是由那些法生起的呢?与那些法相顺和合呢?
      世间取受那些法呢?有那些法会使世间损减而生苦呢?」
  那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世间是由六内处一同生起的,与六内处相顺和合,
      世间取受六内处法,六内处会使世间损减而生苦。」
  阿臈鬼又诵偈问佛陀说:
    「谁能度过生死的激流,昼夜精勤努力呢?
      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什么人却能不沉没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能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禅定),
      具正念而内心能思惟过患,这样的人就能渡过那难渡的生死激流。
      如不爱乐色声等五欲,也超越过对色(物质)的贪爱,
      这样的人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但是却能不沉没。」
  当时,阿臈鬼又诵偈问佛陀说:
    「要用什么法去渡过河流呢?用什么法去渡越大海呢?
      用什么法去舍离苦恼呢?用什么法去得到清净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用信仰去渡过河流,不放逸去渡越大海,
      精进能去除苦恼,以智慧去得到清净。
      你应当更去请问其余沙门、梵志的法门,
      他们的法门是不会有超过诚实、布施、调伏等法的。」
  当时,阿臈鬼又诵偈问佛陀说:
    「为什么还要麻烦更去请问其余沙门、梵志的法门呢?
      你就是所谓最殊胜的贤士,用以显扬大法炬。
      对于竭昙摩,我应当常报答您的恩惠,
      我要告诉您这位等正觉,无上的导师、调御的大师:
      我从即日起当随行云游,从这村落到那一村落,
      亲自服侍等正觉,听受您所说的教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臈鬼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三二三经注释:
1、阿臈鬼:又译阿咤婆拘鬼,及旷野夜叉。
2、取受:卷四十六第一二二一经作「取爱」。
3、真谛施调伏: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集相对经文此处作「实语、调御、舍、忍辱」。可见真谛乃指实语、诚实而言;施,即布施、施舍;调伏,即调御、自制之意。
4、竭昙摩:乔达摩的异译,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姓,简称瞿昙。


一三二四、本经叙说王舍城受人恭敬的叔迦罗比丘尼,因吉星日人民欢集大会而断供,时有一鬼神乃挨家诵偈劝人供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叔迦罗比丘尼住在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被王舍城人民恭敬供养,有如阿罗汉一样。
有一次,王舍城人民在于吉星日欢集大会,就在于那一天,没有人去供养她。有一位鬼神,由于平时很敬重那位比丘尼的缘故,就到王舍城的里巷中,挨家诵偈说:
    「王舍城的人民,都醉酒而卧睡不醒,
不知勤供养那位叔迦罗比丘尼。
由于她善于修持诸根的缘故,所以名叫叔迦罗(白净);
她善于演说远离尘垢的法门,使人证入涅盘清凉处。
随顺听她的说法,终日就能安乐不厌烦,
乘着听法的智慧,就可渡过生死的激流;
就像四处经商的商人,需依附于有力的马王一样。」
    当时,便有一位优婆塞拿衣服布施给叔迦罗比丘尼;又有一位优婆塞拿食物来供养她。
这时,那位鬼神就诵偈说:
    「有智慧的优婆塞,将可获得丰富的福利,
      那是因为布施衣服给叔迦罗比丘尼,得以远离一切烦恼的缘故。
      有智慧的优婆塞,将可获得丰富的福利,
      那是因为布施食物给叔迦罗比丘尼,得以远离一切积聚的缘故。」
当时,那位鬼神诵完这首偈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二四经注释:
1、吉星日:别译杂阿含经作「俱蜜头星会」。为古印度的一种节日庆典活动,节庆期间,人民七日七夜欢娱聚集,热闹异常。
2、「善说离垢法,涅盘清凉处」: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十经此处作「比丘尼善定,永离于尘垢,寂灭到涅盘」。


    一三二五、本经叙王舍城人民因吉星日欢集聚会,无人供养毘罗比丘尼,时有一鬼神乃到各处里巷道头诵偈劝人供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毘罗比丘尼住在王舍城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因为王舍城人民于吉星日都在欢集大会,就在于这一天,毘罗比丘尼没有人去供养她。
当时,有位鬼神非常敬重毘罗比丘尼,就进入王舍城中,到各处里巷四衢道头唱诵诗偈说:
    「王舍城的人民,都醉酒而卧睡不醒;
      毘罗比丘尼,没有人去供养她。
      毘罗比丘尼,他勇猛修持诸根,
      善于演说远离尘垢,证入涅盘清凉的法门。
      如果大家都能随顺听她说法,就能终日安乐不厌烦,
      乘着听法的智慧,就可渡过生死的激流」
那时,便有一位优婆塞拿衣服布施给毘罗比丘尼,又有一位优婆塞拿饭食去供养她。
   这时,那位鬼神就又诵偈说:
    「智慧的优婆塞,将可获得很多的福利,
      那是因为你以衣服布施给已断除一切结缚烦恼的毘罗比丘尼之故。
      智慧的优婆塞,你现在将获得很多的福利,
      那是因为你以饭食布施给已远离各种和合的毘罗比丘尼之故。」
    当时,那位鬼神诵偈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二六、本经叙说娑多耆利与酰魔波低二位天神共诣佛所问法,听法后俱欢喜皈依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娑多耆利天神与酰魔波低天神共作誓约说:「如果自己的宫中有宝物出现的话,一定要告诉对方;如果不告诉对方的话,就犯违约罪。」
  当时,酰魔波低天神的宫中有未曾有的宝物││波昙摩花(红莲花)出现,这花瓣有千片,大如车轮,为金色的宝茎。
  这时,酰魔波低天神就派人告诉娑多耆利说:「聚落主啊!现在我宫中忽然生出未曾有的宝物││波昙摩花,这华瓣有千片,大如车轮,金色宝茎,可来观看!」
  娑多耆利天神就派人到酰魔波低宫中,告诉他说:「聚落主啊!你有这百千的波昙摩花又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宫中也有未曾有的宝物││大波昙摩出现,那就是所谓的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你便可以来我这儿奉事供养他!」
    当时,酰魔波低天神就和五百个眷属前往娑多耆利天神宫中,诵偈问说:
    「在此十五日的良辰,天上的夜晚,我们彼此会面欢聚,
      应当说要受持什么斋戒呢?又应随从那位阿罗汉受戒呢?」
  那时,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今天佛世尊正在摩竭提国,
   就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演说微妙的佛法,能灭除众生的苦恼;
   所谓人世是苦及苦生起原因的真理,灭尽苦而自己能作证的真理,
   还有那出离苦的八圣道,能使人安稳地趋向涅盘。
   我们应当施设供养,前往供养我阿罗汉世尊!」
  酰魔波低天神诵偈问说:
    「那位尊者是否具有妙心,而愿乐慈济众生呢?
      那位尊者对于受与不受,心想是否平等呢?」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有微妙愿乐的慈心,能济度一切众生。
  对于一切的受与不受,他的心想常保持平等。」
  当时,酰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他是否具足明达一切法,已经成就正行了呢?
      他的一切烦恼都已永远灭尽,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了吗?」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已完善地具足明达一切法,也已成就一切正行。
      他的一切烦恼都已永远灭尽,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了。」
  酰魔波低天神又诵偈问说:
    「这位牟尼(寂静圣者)的意业,以及身业、口业都已修行圆满了吗?
      对于三明与正行他都已具足,能够以法而赞叹他吗?」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这位牟尼的心业,以及身业、口业都已具足圆满,
      对于三明与正行也都已具足,能以法而赞叹他!」
  酰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他是否已远离杀害众生,别人没给与的,他就不会妄取呢?
      是否已远离放荡,而不离于禅思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能常不害众生,别人没给与的,他就不会妄取;
      已远离放荡,日夜都常在禅思里。」
  酰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他是否能不喜乐色声等五欲,内心不会浊乱了呢?
      是否已具有清净的法眼,灭尽愚痴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的心常不喜乐于色声等五欲,也不会有浊乱的心。
      具有佛陀清净的法眼,愚痴已灭尽无余。」
  酰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他是否极为诚实不妄语,不说粗恶的话了呢?
      是否不说挑拨离间的话,也没有不诚实的绮语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极为诚实不说妄语,也不会说粗恶的话。
      不会挑拨离间别人的亲厚情谊,常说如法的言语。」
  酰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他是否受持清净戒,以正念而得到寂灭了呢?
      是否已具足了平等解脱,得到如来大智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已具足一切净戒,以正念而常得寂静。
      成就了平等解脱,得到如来的大智。」
  酰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他已具足明达一切法,正行也已清净,
      所有一切烦恼都灭尽,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了吗?」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已具足明达一切法,正行也已清净,
      所有一切烦恼都灭尽,不会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了。」
  酰魔波低天神又诵偈问说:
    「这位牟尼已具足善心业,以及善身、口业,
      三明与正行也都已成就,所以才赞叹他的道法吗?」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这位牟尼已具足善心业,以及善身、口业,
      三明与正行也都已成就,所以才赞叹他的道法。」
  酰魔波低天神又诵偈说:
    「有如伊尼延鹿王纤圆美好的大腿,这是仙人的胜相,
      他少食而舍弃身心的贪欲,这位牟尼在于林中修禅。
      你现在应该跟我同行,一起去礼敬那位得道的瞿昙。」
  这时,有百千个鬼神眷属围绕着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他们很快地来到佛陀面前礼拜供养,整理好衣服,偏裸着右肩,合掌敬礼,然后诵偈说:
    「有如伊尼延鹿王纤圆美好的大腿,这是仙人的胜相,
      少食而没有贪爱,您这位牟尼喜乐于林中修禅。
      所以我们今天来到这里,要请问瞿昙您。
      您有如狮子能独自自在地四处游走,又如大象不会有恐畏,
      所以我们今天来请问,希望您这位牟尼能解决我们的疑问。
      究竟要怎样,才能出离苦恼?要怎样苦恼才能得到解脱?
      希望您为我们讲说解脱法,苦恼将于何处息灭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对于世间色、声等五欲,以及所说第六个心意,
      如果对这六欲都没有贪欲的话,就能解脱一切的苦恼。
      如此才能从苦恼出离,如此才能解脱苦恼。
      现在回答你的问题,苦恼就从此而息灭了。」
    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泉水要从何处转还呢?在何处恶道就不会再辗转了呢?
      世间的一切苦乐,要于何处才能灭尽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如果眼、耳、鼻、舌、身,以及意入处,
      对那名(精神)及色(物质),都已永远灭尽无余。
      泉水就从那里转还;在那里,恶道也不再辗转;
      在那里,世间的一切苦乐,就能灭尽无余。」
  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又诵偈问佛陀说:
    「世间是由那些法生起的呢?世间与那些法和合呢?
      世间取受那些法呢?那些法会使世间损减而生苦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世间是由六内处生起,世间与六内处和合,
      世间取受六内处法,六内处会使世间损减生苦。」
  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又诵偈问佛陀说:
    「怎样才能渡过生死的激流,日夜精勤努力,
      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然而却不会沈溺于深渊中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禅定),
      如理思惟众过患,系心正念,这样就能渡过深渊。
      不喜乐各种爱欲之想,也超越过色(物质)的一切结缚,
      如此虽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还是不会沈溺于深渊中。」
  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又诵偈问佛陀说:
    「什么法能渡过河流呢?用什么去渡越大海呢?
      怎样才能舍离苦恼呢?怎样才能得到清净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正信能渡过河流,以不放逸去渡越大海,
      精进能断除苦恼,智慧能使人得到清净。」
  这时,世尊又诵偈说:
    「你们可以再去询问其它沙门、梵志的法门;
      除了这真实(诚实)、布施、调伏(自制)等法外,是不会再有它法的。」
  酰魔波低又诵偈说:
    「何须再去询问其它沙门、梵志的法门呢?
      您这位大精进的圣者,今天已具足开导的善巧。
      我现在应当报答这位娑多耆利的恩德,
      因为他能把您这位无上的导御师告诉我们。
      我将追随佛陀从一村到另一村,从一家到另一家,
      承事礼敬供养您,随从佛陀听闻正法。
      这百千位鬼神,全都合掌恭敬,
      一切都愿皈依于佛陀,您这位牟尼大师。
      您获得无上的名声,一定已彻见真实的义理,
      成就大智慧,对于各种爱欲都不染着。
      有智慧的人应当观察,能救护这世间,
      得到贤圣的道路(法门),就是这位大仙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娑多耆利和酰魔波低,以及众眷属五百名鬼神,听闻佛陀的说法,都感到很欢喜,随喜礼佛后离去。
第一三二六经注释:
1、波昙摩华:即红莲花。
2、十五日良时:古印度宗教习俗,十五日为斋戒布萨日。
3、「彼妙心愿乐……心想平等否」: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一经此偈作「普于群生类,若有慈等心,于爱不爱觉,为得自在不?」
4、明行悉具足:指具足一切三明与正行。明行足,为世尊十号之一。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正行,即身、口、意净行;或指戒、定、慧等。
5、伊尼延鹿 :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伊尼延,为鹿王之名。 ,一般作 ,股肉之意,此作大腿解。此句喻佛陀大腿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腿,纤好第一。
6、大龙:即大龙象,高大雄壮的象。
7、「泉从何转还……于何而灭尽」: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云何池流回?何处无安立?苦乐于何处,灭尽无有余?」
8、「眼耳鼻舌身……得无余灭尽」: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眼耳鼻舌身,意根为第六,此处池流回,此无安立处,名色不起转,此处得尽灭。」


  一三二七、本经叙说舍利弗具大德大力,遭鬼击头而不苦痛,佛陀诵偈赞叹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连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当时,舍利弗尊者刚剃除了须发。那时,有伽咤鬼及优波伽咤鬼。那位优波伽咤鬼看见舍利弗尊者刚剃除须发,就告诉伽咤鬼说:「我现在将去击打那位沙门的头。」
伽咤鬼说:「优波伽咤啊!你不要这样说。这位沙门具有大德大力,你不可因此而长夜得到极不利益的苦恼!」如此地再三劝说。
当时,优波伽咤鬼再三地不听伽咤鬼的劝告,就出手去击打舍利弗尊者的头。打了头后,不久自己就叫喊着说:「烧烫着我啊!伽咤!滚煮着我啊!伽咤!」再三呼叫后,就陷入地下,堕于阿毘(无间)地狱中。
大目揵连尊者听到舍利弗尊者被鬼所打的声音后,就去到舍利弗尊者住处,问候舍利弗尊者说:「怎样呢?尊者啊!你的苦痛尚可忍受吗?」
舍利弗尊者答说:「大目揵连尊者啊!虽然还会苦痛,但我心里尚能忍受,不至于太苦。」
大目揵连尊者告诉舍利弗尊者说:「真奇妙!舍利弗尊者啊!你真是有大德大力,那个鬼要是出手击打耆阇崛山的话,也能打破此山,使它碎如糠糟,更何况是打着人的头,竟然会不苦痛呢?」
那时,舍利弗尊者告诉大目揵连尊者说:「我真的不会感到很苦痛。」
这时,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连尊者便相慰劳着。
当时,世尊就以他的天耳听到了他们说话的声音,听到后,就诵偈说:
    「他的心如刚硬的石块,坚固屹立不动摇,
      已经远离了染着心,也不会还报瞋恚的众生;
      像他如此的修养其心,如何会有苦痛的烦忧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三二七经注释:
1、糠糟:糠是谷皮;糟是酒渣。比喻其碎细。


一三二八、本经叙说众比丘于一林中结夏安居竟,即将离去,林中有一天神因而愁忧苦恼。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比丘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住在一树林中结夏安居。那树林中住有天神,知道到了十五日,众比丘受岁增一戒腊后,就将分散离去,所以内心极为忧伤。
其它的天神就告诉那位天神说:「你为什么突然生起愁忧苦恼呢?你应当欢喜众比丘持戒清净,今天受岁后就增一戒腊了。」
林中天神答说:「我也知道比丘们今天受岁增一戒腊,不同于那些没有羞耻的外道受岁;可是这些精进修行的比丘受岁后,明天就将拿着衣钵,走到其它地方去,这树林就会变的空虚了。」
等比丘离去后,林中天神就诵偈说:
  「现在我心里很不安乐,只看见空虚的林树;
   这些能以清净心说法,多闻的众比丘们,
   都是瞿昙的弟子,现在他们到底都到哪里去了呢?」
  当时,有一位天子就诵偈答说:
    「他们有的去摩伽陀国,有的去拘萨罗国,
      也有到达金刚地这地方的,他们在各处修习远离之法;
      有如旷野的禽兽那样,随心所乐而游行。」
第一三二八经注释:
1、受岁:于夏安居竟时增一戒腊。


  一三二九、本经叙说有一比丘贪着睡眠,天神乃诵偈醒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居住在一树林中。他于白昼进入正受(禅定),可是身体极为疲惫,到了夜晚就在那里睡觉。
    当时,居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在这空旷林中白天入于正受,夜晚却贪着睡眠。我现在应当前往觉悟他。
这时,那位天神就去到比丘前诵偈说:
    「比丘啊!你快起来吧!为什么贪着于睡眠呢?
      睡眠有什么利益?生病时为什么睡不着呢?
      当被利刺刺到身体时,如何能安眠呢?
      比丘你原本舍俗家,不执着于家,出家学道是你的欲愿,
      那么就应该依照你本来的愿望,日夜求增进才对,
      不可贪着于睡眠,而使心灵不能得到自在。
      无常而不恒久的欲,会迷醉着愚夫,
      其它的人都被它所系缚,而你现在已解脱了这个系缚,
      正信佛法而出家了,为什么还贪着于睡眠呢?
      你已调伏了贪欲,内心解脱了贪欲,
      为了具足胜妙的智慧而出家,为什么还贪着于睡眠呢?
      你应该要勤勉精进,安住正受,常修习坚固之力,
      专心求得般涅盘,为什么还贪着睡眠呢?
      想要生起智明,断除无明,灭尽一切的烦恼,
      调伏那最后边身体的人,为什么还贪着睡眠呢?」
  当那位天神唱诵这首诗偈时,那位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就专心思惟,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二九经注释:
1、入昼正受: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三经此处作「昼日睡眠」。


一三三○、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昼正受,却心起不善觉,依于恶贪,林中天神乃诵偈开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住在拘萨罗国的树林中,进入白昼的正受(禅定),心里却生起不善的觉想,依止于恶的贪欲。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居住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却心生不善的觉想,依止于恶的贪欲。我现在应当前往开悟他。
    这时,那位天神就诵偈说:
    「你的心想要远离尘劳,才止住于空闲的林中,
可是你却放纵此心随逐外缘,纷乱的思绪到处奔驰。
要调伏喜乐尘世的心,常乐于心灵的解脱,
      就应当舍弃不乐的心,执受此远离之法而保持安乐。
      不可思非正念,不可执着有我与我所有的邪见,
      就如用尘土染污头一样,这种执着是很难遣除的,
不可使自己深染乐着,被欲心所浊乱。
      如国君所释放奔驰的大象,要奋迅除去尘秽一样,
      比丘对于自身,也应以正念除去尘垢。
      所谓尘垢,就是贪欲,不是指世间的尘土,
      聪慧明智的人,应当了悟那些尘垢,
      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摄持此心不放逸!
      所谓尘垢,就是瞋恚,不是指世间的尘土,
      聪慧明智的人,应当了悟那些尘垢,
      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摄持此心不放逸!
      所谓尘垢,就是愚痴,不是指世间的尘土,
      聪慧明智的人,应当舍弃那些尘垢,
      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摄持此心不放逸!」
  当时,那位天神唱诵这首诗偈后,那位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就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心,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O经注释:
1、入昼正受: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昼入房坐」。
2、「如释君驰象……正念除尘垢」: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四经此处作「如鸟为尘坌,奋翮证尘秽,比丘亦如是,禅思去尘劳」。


一三三一、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昼正受,却起不正思惟,林中天神乃诵偈觉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却生起不正的思惟。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居住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然而却生起不正的思惟。我现在应当去到他那儿,运用方便好好地觉悟他。
这时,那位天神就诵偈说:
    「你为什么不正思惟,觉察观照自己的睡卧、饮食呢?
      你应当舍弃不正的心念,专心修习正受(禅定),
      尊崇佛、法、僧三宝,并且自己能摄持净戒,
      常生随喜的心,使喜乐更为增进,
      因为内心欢喜的缘故,就能很快地脱离苦恼的边际!」
  当时,那位天神唱诵这首诗偈劝告启发他后,那位比丘便专心思惟,终于灭尽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一经注释:
1、入昼正受: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五经此处作「昼入房坐」。


    一三三二、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昼正受,日中时,心生不乐,林中天神乃诵偈觉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当时,那位比丘到了日中时分,心生不乐,就诵偈说:
    「在这日中时分,众鸟都很静默,
      空野忽然响起声音,使我心生恐怖!」
那时,居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在这日中时分,众鸟都很静默,
空野忽然响起声音,当然你会生起不乐之心。
然而你应该舍弃内心的不乐,专心乐于修习正受。」
  当时,这位天子诵偈觉悟那位比丘后,这时,那位比丘便专心思惟,终于舍除了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二经注释:
1、「于此日中时……令我心恐怖」: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六经此偈作「日中既盛热,林木甚郁蒸;众禽以热故,各自停不飞;布谷厉其声,我闻生惊惧。」


一三三三、本经叙说阇邻尼天神以三十三天的欲乐引诱阿那律陀,但彼不为所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那律陀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
当时,有位天神名叫阇邻尼,是阿那律陀尊者前世的善知识。他前往阿那律陀尊者住处,到了阿那律陀住处后,就诵偈说:
    「你现在可以发愿,愿还生于前世的生处││
      三十三天上。那里五欲的妙乐都齐备,
      有各种的音乐,常可提供自己作欢娱;
      每到睡眠时,又有音乐来唤醒,
      诸天的玉女众,日夜都常侍候于左右。」
  阿那律陀尊者诵偈答说:
    「诸天的玉女众,这些都是大苦的结聚,
      因为他们有颠倒的幻想,系着于有身的邪见之故;
      而那些想求生到那个地方的人,这也都是大苦的结聚。
  阇邻尼你应当知道:我是不愿往生那儿的,
      因为我生死已永尽,不再受未来生死果报的缘故!」
  阿那律陀尊者唱诵这首诗偈时,阇邻尼天子听闻阿那律陀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三三经注释:
1、阇邻尼:三十三天之天神名。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七经作「阿那律天上本妻」;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为三十三天天神之阇利仁」。可见阇邻尼乃阿那律的前生妻子。


一三三四、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精勤诵习,证得阿罗汉后,不再诵习,唯静默行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树林中。他勤于诵经,勤于讲说,精勤思惟,终于证得阿罗汉果。证果后,他就不再精勤诵经讲说了。
当时,有位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就诵偈说:
    「比丘你先前日夜勤于诵习佛法,
      经常为众比丘,和他们一同讨论决定法义。
      可是你现在对于法句,却寂然地不予讲说,
      也不和众比丘们一同讨论,决定法义了。」
  那时,那位比丘诵偈答说:
    「我本来还未能与离欲相应时,心里常喜乐于法句,
      现在我既然与离欲相应了,那么诵经讲说之事便已完毕。
      首先要知晓的道都已具备了,还须见道、闻道做什么?
      世间的各种闻见,不如全部把他放舍掉。」
  当时,那位天神听闻比丘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三四经注释:
1、法句:佛陀所说法的法义文句。


一三三五、本经叙说有一比丘因患眼疾,受其师教导而至池边闻花香。天神责其不求不舍而取,是为盗香,谓求清净远离者,虽小恶亦不可轻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当时,那位比丘患有眼疾,受他老师的教导,教他应去闻嗅钵昙摩花(红莲花)。这时,那位比丘接受老师的教导后,就去到钵昙摩花池边,就在池岸边,迎风坐下,随着吹来的风而闻嗅花香。
那时,有位主掌这池塘的天神告诉比丘说:「你为什么来盗花呢?你现在便是一个盗香贼了!」
当时,比丘诵偈答说:
    「我没有去破坏,也没有去夺取花, 我只在远处随风而闻嗅它的香气罢了。
      你现在为什么说,我是一位盗香贼呢?」
  那时,天神又诵偈说:
    「没有向主人求取,主人也没有说要施舍与你,世间就叫他为盗贼。
      现在他人并没说要给你,而你自己却向它闻取,
      这样就叫做世间真实的盗香贼。」
  这时,有一个人去拿取那藕根,很重地背负着离去。
  当时,比丘就向那位天神诵偈说:
    「像现在那个人,砍断了分陀利花(白莲花),
      拔取藕根很重地背着离去,这便是个奸狡之徒,
      你为什么不去遮止他,却反而说我是偷盗花香呢?」
  那时,那位天神就诵偈答说:
    「那狂乱奸狡的人,就如乳母喂儿时所穿的黑衣沾满污渍,
      何必再跟他多费唇舌,况且他哪里能跟你相提并论呢?
      袈裟沾污看不见,黑衣沾墨不觉污,
      奸狡凶恶的人,世人也不愿跟他说话。
      就像苍蝇的脚污染了白丝绸一样, 贤明的人即使是小小的过错,也会显现;
      又如同墨汁点染白色的珂贝,即使很小也都会被发现。
      应常从那些道理中去寻求清净,没有结使而远离烦恼;
      否则如同毛发一样的小过错,别人也会看得像泰山一样的重!」
  当时,那位比丘又诵偈说:
    「真好啊!说得真好!你用义理来安慰我;
      你可常为我,而频频唱诵这首偈!」
  这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我不是你所买来的奴仆,也不是送给你的人,
      为什么要常随着你,频频用这些话告诉你呢?
      你现在自己应当知道,那每一件有利益的事。」
  当时,那位天子诵完这首偈后,这位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独自在僻静之处,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五经注释:
1、不求而不舍: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九经此处作「不问其主取,檀越不施与」。
2、乳母衣: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譬如乳儿母,而着于黑衣。」乳母衣,因乳母喂食婴儿,恐易着污渍,故常着黑衣。此乳母衣,即指黑色之衣服。
3、「蝇脚污素帛,明者小过现」: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鲜白上有点,犹如蝇脚等,世人皆共见;设诸贤智人,有少微细过,其谕亦如是。」


一三三六、本经叙说十力迦叶尊者为猎师说法,猎师却不能悟解。天神乃告其为少智无德者说法无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蓝陀竹园里。
那时,十力迦叶尊者住在王舍城的仙人窟中。当时,有位猎师名叫尺只,他于距十力迦叶不远的地方张网捕鹿。那时,十力迦叶哀悯那位猎师而为他说法。当时,那位猎师并不了解他所说的法义。此时,十力迦叶就运用神通力,使指端燃起火来,然而那位猎师还是不能觉悟。
那时,住在仙人窟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深山中的这位猎师,缺少智慧有如没有眼睛的盲人,
      为何要为他非时而说法呢?他德薄又没有辨别的智慧,
      听闻了也不能了解,就是处于光明中他也是无所见。
      对于各种善胜之法,愚痴而不能了解,
      即使燃烧了十只手指头,他也是不能见到真谛的。」
  当时,那位天神诵完这首诗偈后,十力迦叶尊者就静默不语了。


一三三七、本经叙说金刚子尊者闻世间大会而生不乐心,天中天神乃诵偈劝慰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蓝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金刚子尊者,住在巴连弗邑的一处树林中。当时,巴连弗邑的人民于夏季四个月过后,就会举行憍牟尼(终夜祭)大会。
这时,金刚子尊者听到世间在举办大会,心生不乐,就诵偈说:
    「独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犹如被弃置的枯木,
      夏季四个月已满,世间的人快乐地庄严大会祭典,
      遍观一切世间,没有人会比我更痛苦!」
  那时住在林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独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犹如被弃置的枯木,
      这是三十三天的天神心中所愿乐的事,
      就像地狱中痛苦的众生,仰望着转生为人道一样!」
当时,金刚子尊者被那位天神所劝慰后,便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七经注释:
1、憍牟尼:即迦底迦月(阴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满月日。该日终夜行祭。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159
铜币
160
威望
98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8-24
一三三八、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只乐持戒,而不能追求更殊胜功德,林中天神乃诵偈启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他只喜好持戒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胜的功德。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树林中,只喜好持戒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胜的功德。现在我应当运用方法去启悟他,于是就诵偈说:
  「并不是一向只持戒,及修习多闻,
   或独自于静处禅思三昧,闲居而修习远离;
   比丘如果只偏于身心轻安的话,终究不能灭尽烦恼。
   平等正觉的安乐,是远离凡夫之法!」
 当时,那位比丘被天神劝进后,就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八经注释:
1、「唯好乐持戒,不能增长上进功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三十二经此处作「修持禁戒,已为满足,更不求胜」。
2、「非一向持戒……远非凡夫辈」: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不应以持戒,多闻及禅定,住于空静处,未尽诸漏结。不应作是事,用智自损减。远离凡夫法,逮得菩提乐。」

一三三九、本经叙说那迦达多尊者住林中,却常与在家、出家常相亲近,林中天神乃诵偈启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有一位那迦达多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却经常和在家众、出家众应酬亲近。
当时,那居住在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树林中,却经常和在家众、出家众应酬亲近。我现在应当去到他那儿,方便启悟他,于是就诵偈说:
    「比丘一大早外出,到了傍晚才回到树林来,
      学道之人和俗人相习近,苦乐就一定会同享,
      恐怕就会生起居家之念,放逸于修行,而随顺魔王的自在役使了!」
当时,那迦达多比丘被那位天神如此这样地开觉后,他也如此这样地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一三四○、本经叙说有众多比丘住林中,却言语嬉戏,不摄威仪,林中天神乃诵偈劝谕他们。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他们彼此言语嬉戏,终日散乱,心不得定,放纵六根,逐求于六境。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看见这些比丘不能摄持威仪,心里觉得不欣悦,于是就诵偈说:
    「这里以前住有瞿昙的正命弟子大众,
      他们都是以无常的心理去乞食,无常的心理而受床卧;
      由于他们能观察世间无常的缘故,所以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现在这里住有很难奉养的沙门大众,
      他们到处去寻求饮食,遍游于他人之家。
      如此望求财物而出家,没有沙门真正的理想,
      虽穿着僧伽梨(大衣),却有如老牛拖着尾巴一样!」
  这时,比丘们问天神说:「你是在讨厌我们吗?」
  那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我并未指名道姓,也不讥称某个人,
      而总向那些群众当中的不善者说。
      有显现鄙漏之相的人,我就方便举说他的过错;
      对勤修精进的人,我就皈依恭敬礼拜他!」
  那些比丘们被天神劝谕后,于是就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一三四一、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因与长者妇女嬉戏,起恶名声,自己追悔而欲自杀,林中天神便诵偈使他开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当时,那位比丘因和长者的妇女言语嬉戏,而有坏名声(风评很坏)。
这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都是我不好,和他人的妇女言语嬉戏而有坏名声,我现在想在这树林中自杀。
就在这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不对也不好,这位比丘并不坏,也没有犯过,然而却想在树林中自杀,我现在应当以方便来开悟他。
当时,那位天神就变化作长者的妇女模样,然后告诉比丘说:「在所有巷路四衢通道中,世间的人都认为我和你有坏名声,说我和你彼此相习近,做出不正当的事。既然有这坏名声,现在可以还俗了,一起相娱乐吧!」
比丘答说:「因为那里巷四衢通道中,人们都认为我和你有关系而起坏名声,说我们互相习近,做了不正当的事。我现在只好自杀了!」
这时,那为天神就又变回天人之身,然后诵偈说:
    「虽然听到了很多恶名声,但是修习苦行的人应该要能忍耐;
      不应因痛苦而想杀害自己,也不应生起烦恼。
      如果一听到声音就会恐怖的,那是树林中的兽类,
      那是轻躁的众生,不能成就出家之法。
      仁者你应当要忍耐,不要执着于恶声,
      能够坚固持心,这才是出家之法。
      不可由于他人的诽语,而使你成为抢劫的恶贼;
      也不可由于他人的赞语,而使你成为阿罗汉;
      如果你自省知道无过后,诸天也会知道你是无过的。」
  当时,这位比丘被那位天神所开悟后,就专心思惟,终于断除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四一经注释:
1、「彼比丘与长者妇女嬉戏,起恶名声」: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三五经此处作「憍萨罗国有一比丘,林中住,与一长者共为亲友。是时,长者有一儿妇,年少端正。时,此比丘少共语言,众人皆谤谓为非法。」
2、「如汝自知已,诸天亦复知」: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汝今自审己,既无诸过咎;贤圣及诸天,亦知汝无过。」

一三四二、本经叙说见多比丘能寂静诸根,梵天王及七百梵天都来礼敬,林中天神见后,乃诵偈赞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尊者见多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穿着粪扫衣。当时,大梵天王与七百位梵天,乘着宫殿,来到尊者见多比丘处,恭敬礼拜奉事。
那时,有位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观察他已寂静诸根,所以能感动梵天而得到善的供养,
      他已具足三种神通智慧,得到不倾动之法,
      以方便度一切众生,少有杂事,只穿着粪扫衣。
      七百位梵天子,都乘着宫殿来奉事,
      拜见您这位最后生的阿罗汉,我现在也要礼敬您这位已度过生死果报边岸的圣者!」
  当时,那位天神诵偈赞叹见多比丘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四二经注释:
1、三明达: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这三种神通智慧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就叫做三达。
2、少事:指头陀行之阿兰若闲林住者,少作事务。
3、生死有边:生死果报的边际,此指最后生之阿罗汉。
4、度有岸:有,是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度有岸,即度过生死果报的岸边。

    一三四三、本经叙说一比丘贪着睡眠,林中天神乃诵偈觉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当时,那位比丘因身体极为疲累,便在夜里贪着睡眠。
那时,有位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为了觉悟他,就诵偈说:
    「比丘啊!可以醒来了!可以醒来了!为什么还贪着睡眠呢?
      睡眠有什么意义呢?赶快修禅不要贪着睡眠!」
  当时,那位比丘诵偈答说:
    「我不肯起来,又将如何呢?我偷懒不努力,
      是因为精力耗尽,四肢疲累,所以夜里就要多睡眠休息。」
  那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你也应当要执守着,不要出声大叫;
      你已经能够修习寂静,不要使它再退没了!」
  这时,那位比丘诵偈答说:
    「我应当听你的教诲,努力精勤修习,
      不被那睡眠,常常盖覆着心。」
  当时,那位天神就如此这样地觉悟那位比丘。那时,那位比丘便专心努力,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这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你哪里已能自己起来,专心勤勉努力,
      不被众魔军控制,而使你疲困贪着睡眠了呢?」
  那时,那位比丘诵偈答说:
    「我从现在起将连续七个夜晚,常坐着正确思惟,
      使身心生起喜乐,没有一处不满足的。
      在初夜时,即能观察宿命;中夜时,得到清净的天眼;
      后夜时,便除去无明,彻见众生的苦乐。
      众生上等、中等、下等的形类,是善色或恶色等事,
      都能知道是由于造了什么业的因缘,而受到这样的果报。
      像一个人他造了什么业,那么他所造作的业,定会自己看见果报,
      为善的话,就看见善报;为恶的话,自己就会看见恶报。」
  当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我能知道过去的一切事,有比丘十四个人,
      都是证得须陀洹,全都得到禅定正受。
      来到这树林中修行,当会证得阿罗汉果。
      然而却看见你一人怠惰偷懒,贪着睡眠仰卧着;
      为了不使你做个凡夫,所以才方便觉悟你。」
  那时,比丘又诵偈说:
    「真好啊!你这位天神!以真义来安慰我,
      以至诚来开悟我,使我能灭尽一切烦恼。」
  这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比丘应该要这样,正信佛法,不执着于家而出家,
抱愚而出家学道,以获得正见清净。
我现在摄受正法,应当尽己寿命之期作思惟。
如果你生病的时候,我当会给与你良药。」
当时,那位天神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四四、本经叙说狂醉尼揵子盛赞酒味,而舍利弗则赞叹空三昧法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依止于一聚落,居住在田边。当时,舍利弗尊者于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村中乞食。
这时,有一尼揵子(裸形外道门徒),饮酒狂醉,从聚落里走出来,遇见舍利弗尊者,就诵偈说:
    「米酒醉熏着我的身体,我拿着一瓶米酒;
      山地杂草树木,看起来全都是金色。」
  那时,舍利弗尊者这样想着:会说出这样的恶声,是这恶邪的米酒而使他唱诵这首偈,我难道就不能诵偈回答他吗?这时,舍利弗尊者就诵偈说:
    「我被无想之味所熏习,执持空三昧的法瓶;
      山地杂草树木,看起来都如涕唾一样的轻贱!」
第一三四四经注释:
1、米膏:用米酿造的酒,即米酒。
2、空三味:为三三昧之一。乃观察世间一切法都是缘生,虚妄不实,毕竟是空的三昧。
3、涕唾:喻轻贱之物。

一三四五、本经叙说有一比丘虽得他心智,但烦恼未尽,后见一被罐钩钩颈野干,知其急于求脱,心念而大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已得到他心智,但是还有一些烦恼未尽。在距树林不远的地方有一口井,有一只饮水的野干被罐子的钩子钩到了脖子。
当时,那只野干运用各种方法求脱,而自己这样想着说:天色快要明亮了,农夫如果出来,当会使我心生恐怖。你这汲水罐已经恐怖我很久了,可让我脱离了吧!
这时,那位比丘已知那只野干心里的想法,就诵偈说:
    「如来的智慧就如晨出的太阳,离开丛林说空法;
      此心长久地恐怖着我,现在可放舍而使它离去!」
  当时,那位比丘教授自己后,便灭尽一切结缚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四五经注释:
1、他心智:能知他人心想的神通智慧。
2、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如狼。

    一三四六、本经叙说有一林中天神见佛足迹而修念佛法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教化,住在一树林中。
那时,有位依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看见了佛陀行走的脚印,就低头仔细观察,并修习念佛之法。当时,有一只优楼鸟(枭)在于道路中,想要践踏佛陀的脚印。
这时,天神就诵偈说:
    「现在你这只优楼鸟啊!你应该张大眼睛栖息在树上,
      不可乱毁如来的脚印,破坏我念佛的心境!」
    当时,那位天神唱诵这首诗偈后,便静默的忆念佛陀。
第一三四六经注释:
1、团目:团,圆也。圆睁着眼睛。

    一三四七、本经叙说一天神因林中落花而诵偈赞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依止于波咤利树下。
当时,有位依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诵偈说:
    「今天忽然起了一阵风,吹向波咤利树来,
      将波咤利花吹落,供养于如来!」
  当时那位天神唱诵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第一三四七经注释:
1、波咤利树:又作波咤罗树、波罗罗树、波罗利树、波罗树。意译作重叶树、重生华、青桐。类似楸树、紫葳之乔木,春季开紫花,富有香气。

一三四八、本经叙说山神诵偈谓修诸头陀行比丘,应随时以孔雀妙声而得开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很多的比丘住在支提山边,他们都是修习头陀行(苦行)的阿练若比丘,穿着粪扫衣,常行乞食之法。
    当时,依住于那座山的山神,唱诵诗偈说:
    「身体羽毛绚丽的孔雀鸟,栖息在鞞提酰山,
      随时叫出美妙的声音,觉悟那些乞食的比丘。
身体羽毛绚丽的孔雀鸟,栖息在鞞提酰山,
随时叫出美妙的声音,觉悟那些穿着粪扫衣的比丘。
身体羽毛绚丽的孔雀鸟,栖息在鞞提酰山,
随时叫出美妙的声音,觉悟那些依树下而坐的比丘。」
  当时,那位天神唱诵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第一三四八经注释:
1、鞞提酰山:山名,位于王舍城东方。

一三四九、本经叙说那娑佉多河岸崩,压杀三个营事比丘,天神乃诵偈劝诫诸头陀行比丘,莫营事造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众多比丘住在支提山,他们都在修持阿练若行,穿着粪扫衣,常行乞食。当时,那娑佉多河岸崩毁了,因而压死了三个正在做事的比丘。
这时,住在支提山的天神就诵偈说:
    「行乞食、住阿兰若的比丘们,千万不要营造事业,
      难道没有看见那娑佉多河的旁岸忽然崩倒了,
      因而压死那三个正在营造事业的比丘吗?
      穿着粪扫衣的比丘们,千万不要营造事业,
      难道没有看见那娑佉多河的堤岸忽然崩倒了,
      因而压死那三个正在营造事业的比丘吗?
      依止于树下而修行的比丘们,千万不要营造事业,
      难道没有看见那娑佉多河的旁岸忽然崩倒了,
      因而压死那三个正在营造事业的比丘吗?」
  当时,那位天神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一三五○、本经叙说火烧频陀山,一俗人见后诵偈感叹火烧竹林;一比丘则诵偈说:如为烧灭诸受欲,则此焚烧不为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住在频陀山中。
当时,山林忽然烧起了大火,火焰照彻全山。这时,有位俗人见了诵偈说:
    「现在这座频陀山,大火炽烈,光焰照彻全山,
      焚烧着那片竹林,也烧毁那竹子的花实。」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现在那位俗人能诵出这诗偈,我现在为何不也诵首诗偈答和他呢?于是就诵偈说:
    「一切的有〈存在〉都会炽烈的燃烧,并没有智慧能去救灭它!
      如果是焚烧掉那一切感受爱欲的话,虽然也是燃烧着,但是并不会令人痛苦。」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一三五一、本经叙说有一良家女常被公婆责备,到恒河边诵偈表示欲投恒河。比丘闻之,乃诵偈劝谕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住在恒河边的一座树林中。
当时,有一位良家妇女常被公婆责备,到了恒河岸边,她诵偈说:
    「恒河啊!我现在想要投入河中,随那水流慢慢流入大海,
      不再使公公和婆婆一再地厌嫌责备我了!」
  那时,那位比丘看见这位良家妇女,听她唱诵诗偈,这样想着:那位良家妇女还能诵偈,我现在为什么不也诵偈答和她呢?于是就诵偈说:
    「净信啊!我现在想要随那八圣道的流水,
      慢慢地流入涅盘之境中,不再看见恶魔的自在捉弄了。」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第一三五一经注释:
1、族姓女:指良家妇女。
2、舅姑:丈夫的父母,即公公、婆婆。

一三五二、本经叙说一盗瓜者,见月欲出而诵偈求愿,比丘闻之,乃诵偈答和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距树林不远的地方,有一块种瓜的田地。
当时,有位小偷在夜里要来偷摘瓜果,看到月亮快出来了,就诵偈说:
    「明月啊!你不要出来吧!等我截断了瓜蒂,
      拿着瓜果离去后,再随便你要不要出现。」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那位盗采瓜果的小偷还能诵偈,我难道不能诵偈答和他吗?于是就诵偈说:
    「恶魔啊!你不要出现吧!等我断除了烦恼,
      断除了那烦恼后,再随便你要不要出现。」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一三五三、本经叙说有位沙弥诵偈解说常、无常、直、曲,比丘闻之,乃诵偈答和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
当时,有位沙弥诵偈说:
    「怎样叫做常呢?乞食就是常。
      怎样叫做无常呢?僧食就是无常。
      怎样叫做直呢?只有帝释天的幢是直的。
      怎样叫做曲呢?弯曲的只见是那钩子。」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那位沙弥能唱诵这首诗偈,我现在为何不也诵偈答和他呢?于是就诵偈说:
    「怎样叫做常呢?能恒常就只有涅盘。
      怎样叫做无常呢?就是那一切因缘和合的有为法。
      怎样叫做直呢?就是神圣的八正道。
      怎样叫做曲呢?只有恶道才叫曲。」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第一三五三经注释:
1、因陀罗:释迦提婆因陀罗的简称,华译天帝。

一三五四、本经叙说舍利弗尊者为生病的弟子去向瓦师乞瓦瓯〈陶杯〉,瓦师初不与,闻法后才欲布施,舍利弗以说法故不受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当时,有位舍利弗的弟子,生病服药后,不久就要食粥。
那时,舍利弗尊者就到瓦师〈陶师〉家,向他求乞陶杯。当时,那位瓦师就诵偈说:
    「怎样得到好名声,但却不用施舍一文钱呢?
      怎样能获有美好的实德,但却不用减损财物呢?」
  那时,舍利弗就诵偈答说:
    「如果对于不吃肉类的人,而用肉类去布施给他;
      对于不坐高床的人,用高广的豪床去布施他;
      对于那即将远行的人,布施他休止处;
      像这样去布施给人,就不会减损自己的财物。
      这样就能拥有好名声,而不必施舍一文钱,
      实德的名声到处流布,但对于财物却能无所损减。」
  这时,那位瓦师又诵偈说:
    「舍利弗你现在说得实在很好,
      我现在就布施给你一百个杯子,而其余的也不是不能得到〈意即其余你要的话,也可以再给你〉。」
  舍利弗尊者诵偈答说:
    「那三十三天,和炎摩天、兜率陀天,
      还有化乐天,以及他化自在天等天人们,
      如要布施钵,也必须具备虔信,我才会纳受,然而你并未生信敬之心!」
  舍利弗尊者诵完这首诗偈后,就从瓦师家静默地离去。

    一三五五、本经叙说一贫士诵偈说其所欲;一比丘闻之,亦诵偈说其所愿。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
当时,有位穷人在树林边做这样的希望思惟,而诵偈说:
    「如能得到一头猪,美酒满一瓶,
      盛酒的杯一个,人们常常持与你;
      如能如此的话,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这位穷人能唱诵诗偈,我现在为何不也诵偈一首呢?于是就诵偈说:
    「如能得到佛、法、僧三宝,以及比丘善能说法,
      而我也不病常得闻法,那么就不会畏怖众魔怨了!」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一三五六、本经叙说一比丘思得劫贝衣,天神乃化成骷髅,并诵偈警诫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
当时,那位比丘如此思惟着:如能得到一疋好质料的劫贝棉布,长七肘,广二肘,裁制成衣后,我就会高高兴兴地修习善法了。
那时,依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树林中,竟做这样的思惟,希望获得这样好衣服。
当时,天神就变化成全身是骷髅,然后在那比丘前跳舞,并诵偈说:
    「比丘想要得到劫贝棉布,长七肘广六尺,
      白天这样想着,可知你晚上都是在想什么了!」
这时,那位比丘便心生恐怖,身体怕得发抖,便诵偈说:
    「算了!算了!我不需要什么好毛衣了,现在穿着粪扫衣就好了;
      白天看骷髅跳舞,也就知道夜间又会看到什么了!」
  当时,那位比丘心里受到惊怖后,就正确思惟,专心修习,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五六经注释:
1、劫贝:又作劫贝娑,树名,属于棉之一种,可制成布衣,质细软。
2、全身骨锁:全身骨骼如链锁,即骷髅。

一三五七、本经叙说一女人跌到深泥中,弄乱头发,断环钏而感到懊恼;比丘则以断烦恼为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他已证得阿罗汉果,一切烦恼都已灭尽,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已舍离了重担,断除一切结缚,具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当时,有一位女人在暗夜中,天空正下着毛毛雨,电光不断闪照着。她从林中走过,想去到她的丈夫处,却跌倒于深泥中,手臂上的环钏断坏了,花鬘、璎珞也散落于泥中。这时,那位女人就诵偈说:
    「我的头发都散开来了,花鬘、璎珞掉落深泥中,
      手臂上的环钏也都毁坏了,这可要如何到丈夫那儿呢?」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这位女人还能诵偈,我难道不能诵偈答和她吗?〈于是就诵偈说:〉
    「我的烦恼都已断坏,已渡过生死的淤泥,
      执着缠缚都散落了,十方尊〈世尊〉能见证我。」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第一三五七经注释:
1、丈夫何所著:着,到也,如沈佺期•杂诗:「妾家临渭北,春梦着辽西。」
2、十方尊:为十方所尊崇,指世尊而言。

    一三五八、本经叙说有夫妇以纵情嬉戏为乐;一比丘则以持戒修学为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河边一处树林中。
当时,有一位丈夫和他的妇人相随渡河。他们停在河岸边,弹琴嬉戏着,然后诵偈说:
    「由于爱念而纵情奔放,彼此逍遥于青树间,
    流水清澈,琴声极为和美,
      在这春气调适的季节里出游,这种快乐还有什么能胜过的呢?」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那个人还能唱诵诗偈,我难道就不能诵偈答和他吗?〈于是就诵偈说:〉
    「受持清净的戒律,爱念真正平等的觉悟。
      沐浴于三解脱,美善而又极清凉,
      入于正道,具足庄严,这种快乐哪里还有胜过它的呢?」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静默不语。
第一三五八经注释:
1、等正觉:真正平等的觉悟,即佛的觉悟。
2、三解脱:即空解脱,由观诸法无我而入;无相解脱,由证涅盘而得;无作解脱,由观诸行无常而入。又也可指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

    一三五九、本经叙说鸽鸟应积粮结巢以备雨;凡夫则应积善、恭敬三宝,以备命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处树林中。
当时,有位天神看见很多鸽鸟,就诵偈说:
    「鸽鸟啊!你们应积聚胡麻、米、粟等谷物,
      在山顶的大树上,高显之处筑巢窟;
      当天空下雨时,你们才能极安稳地饮食、歇宿。」
  那时,那位比丘这样想着:那也是在觉悟我!于是就诵偈说:
    「凡夫能积聚善法,恭敬佛、法、僧三宝;
      那么身坏命终之时,就能资助心神得安乐!」
当时,那位比丘诵完这首诗偈后,便即觉悟,于是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