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16823阅读
  • 48回复

阿罗汉会自杀和退转吗?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5-25
是啊,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就是观,身不净就是身不净,身体本来不净,观受是苦,什么是苦,无常即苦,阿罗汉讲,不受后有,这个受,不仅止于感受了,就是生命,重入胞胎,受是受轮回,这个受,什么样的苦?无常之苦。不仅是狭隘的感受,感受本身有苦,有乐,有不苦不乐受,这个观受是苦,是观重受生命,枉受轮回苦。观心无常,心本身就是无常的,一样的,不取不舍,不下定义,不下结论,不计,不先入为主有不如实的过患之见,观法无我,就是要关,凡见一切人事之善恶,尽皆不取不舍,所以,四念处,先观身,直到如实地认知不净,就是观身不净,先观受有,都不取不舍,直到能自然地下这个接轮,受是苦。观心,自然是,都是随一之法,认识无常的,观法,就是要宇宙大地人生地参看。直到最后,达到万法俱在,一切不染,不再对诸法有贪染之想,就是离诸法想,如果能够这样,自然的,出离诸法,唯趣涅盘,因为不取故不着,不着故自觉涅盘,如果还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达到万行俱备,圆满觉行,六度万行,圆满了,仍然不做得想,没有执着,那就是最上乘的佛果。
  谁如果能这样修行,那古莲随喜赞叹。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5-26
部分阿罗汉因为根器智慧的原因,而有对于退失果位的恐惧
有阿罗汉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下面的瞿低迦尊者就是于第七次证得阿罗汉后害怕退失而自杀取灭者 
杂阿含一○九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毘婆罗山七叶树林石室中。时。有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思惟。不放逸行。修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数数退转。一.二.三.四.五.六反退。还复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寻复退转。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独一静处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习。以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而复数数退转。乃至六反。犹复退转。我今当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时。魔波旬作是念。沙门瞿昙住王舍城毘婆罗山侧七叶树林石窟中。有弟子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六反退转。而复还得。彼作是念。我已六反退。而复还得。莫令我第七退转。我宁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若彼比丘以刀自杀者。莫令自杀。出我境界去。我今当往告彼大师。尔时。波旬执琉璃柄琵琶。诣世尊所。鼓弦说偈
 大智大方便  自在大神力
 得炽然弟子  而今欲取死
 大牟尼当制  勿令其自杀
 何闻佛世尊  正法律声闻
 学其所不得  而取于命终

时。魔说此偈已。世尊说偈答言

 波旬放逸种  以自事故来
 坚固具足士  常住妙禅定
 昼夜勤精进  不顾于性命
 见三有可畏  断除彼爱欲
 已摧伏魔军  瞿低般涅盘
 波旬心忧恼  琵琶落于地
 内怀忧戚已  即没而不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来。共至仙人山侧黑石室所。观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杀。尔时。世尊与众多比丘往至仙人山侧黑石室中。见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不。诸比丘白佛。唯然。已见。世尊。佛告比丘。汝等见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暗烟起。充满四方不。比丘白佛。已见。世尊。佛告比丘。此是恶魔波旬于瞿低迦善男子身侧。周匝求其识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执刀自杀。尔时。世尊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记。尔时。波旬而说偈言

 上下及诸方  遍求彼识神
 都不见其处  瞿低何所之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如是坚固士  一切无所求
 拔恩爱根本  瞿低般涅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百大阿罗汉所造论说:
上贴阿含经中的瞿低迦尊者六次退失阿罗汉果……:
契经中说。有阿罗汉名乔底迦。是时爱心解脱彼六反退失阿罗汉果已。第七反还得阿罗汉果时。恐复退失以刀自害。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六十二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0319c08] 阿罗汉有六种。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此中退法者谓彼应退。思法者谓彼思已持刀自害。护法者谓彼殷重守护解脱。安住法者谓彼不退亦不升进。堪达法者谓彼堪能达至不动。不动法者谓彼本得不动种性。或由练根而得不动。

问退法阿罗汉必退耶。乃至堪达法阿罗汉必练根至不动耶。有作是说。阿罗汉中退法必退。思法必思持刀自害。护法必能守护解脱。安住法必能不退亦不昇进。堪达法必能练根至不动。以是事故。彼名退法。乃至名堪达法。若作是说。依六作用建立六种阿罗汉名。彼说欲界具有六种。色无色界唯有二种。谓安住及不动法。如是说者。退法阿罗汉不必退。乃至堪达法阿罗汉不必练根至不动法。问若尔何故彼名退法。乃至彼名堪达法耶。答阿罗汉中退法者不必退若退从此种性非馀乃至堪达法者不必练根至不动法。若能练根至不动者。决定从此种性非馀。若作是说。依六种性建立六种阿罗汉名。此说三界皆具六种。六种种性遍三界故。问云何建立如是六种阿罗汉耶。答依根建立。问根有九品。谓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云何依根建立六种不立九耶。有作是说。此六种中退法成就二品根。谓下下下中。思法成就一种根。谓下上。护法成就一种根。谓中下。安住法成就一种根。谓中中。堪达法成就一种根。谓中上。不动法阿罗汉成就一种根。谓上下。独觉成就一种根。谓上中。佛成就一种根。谓上上。评曰。彼不应作是说。无一成就二品根故。利根尚无具二品根者。况钝根者有具二品根。应作是说。阿罗汉中退法成就下下品根。思法成就下中品根。护法成就下上品根。安住法成就中下品根。堪达法成就中中品根。从时解脱练根至不动法。成就中上品根本种性。不动法成就上下品根。独觉成就上中品根。如来成就上上品根。

[0320a18] 有说。六种阿罗汉中。退法作一事。谓退。思法作二事。谓退及思。护法作三事。谓退思护。安住法作四事。谓退思护及安住。堪达法作五事。谓退思护安住及练根至不动。如是说者。退法作三事。一退住学根。二练根至思。三即住彼般涅槃。思法作四事。一退住学根。二退住退法根。三练根至护。四即住彼般涅槃。护法作五事。一退住学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练根至安住。五即住彼般涅槃。安住法作六事。一退住学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退住护法根。五练根至堪达。六即住彼般涅槃。堪达法作七事。一退住学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退住护法根。五退住安住法根。六练根至不动法。七即住彼般涅槃。问思法阿罗汉退住学根时得何学根。为得退法种性学根。为得思法种性学根。答彼得退法种性学根。非思法种性学根。所以者何。彼先于学位未得思法学根故。今若退得思法学根。是进非退不应正理。契经中说。有阿罗汉名乔底迦。是时爱心解脱彼六反退失阿罗汉果已。第七反还得阿罗汉果时。恐复退失以刀自害。问彼为是退法为是思法耶。设尔何失。二俱有过。所以者何。若是退法何缘自害。若是思法何故退耶。答应作是说。彼是退法。问若尔何故以刀自害。答彼厌退故以刀自害。若先不退而自害者乃是思法。有作是说。彼从退法练根至思。仍恐退故以刀自害。故不违理。若本性思至无学位决定无有退住学义。


参考:

【  六种阿罗汉  】  《 佛学大词典 》
  声闻四果中之第四阿罗汉果,由其种性之优劣分为六种。即:(一)退法阿罗汉,指遇疾病等恶缘即退失所得者,系最劣之种性。(二)思法阿罗汉,指忧惧退失所得之证果,恒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二
(三○)


[0382c09]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毘婆波世山七叶窟中。尔时有一比丘。名曰求[悳>慎]。独住仙山黑石窟中。处于闲静。勤行精进。以不放逸。断于我见。得时解脱。自身作证。复还退失。第二第三。乃至第六。亦还退失。比丘念言。我今独处。修行精进。六返退失。若更退失。以刀自割。魔王波旬知佛在王舍城毘婆波世山七叶窟中。瞿昙弟子名曰求慎。亦在王舍城独住仙山黑石窟中。勤行精进。心不放逸。得时解脱。自身作证。得已退失。如是六返。尔时魔王而作是念。求慎比丘若第七得。必自伤害。出魔境界。作是念已。捉琉[瑙>璃]琴。往到佛所。扣琴作偈。
 大智大精进  有大神通达
 于法得自在  威光极炽盛
 汝声闻弟子  今将欲自害
 人中最上者  汝今应遮断
 云何乐汝法  何故学他死

[0382c27] 尔时魔王说是偈已。佛告魔言。波旬。汝今乃是诸放逸者之大亲友。汝今所说自为说耳。乃不为彼比丘说也。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人不怯弱  坚修行精进
 恒乐于禅定  昼夜修众善
 乾竭爱欲使  坏汝魔军众
 今捨后边身  永入于涅槃

[0383a05] 尔时魔王忧悲苦恼。失琉璃琴。愁毒悔恨。还本宫殿。

[0383a07] 佛告诸比丘。当共汝等诣仙人山求慎比丘所。佛将诸比丘诣求慎所。见求慎尸东犹如烟聚。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烟聚已不。诸比丘言。已见世尊。尸南西北亦如是聚。佛告比丘。此是波旬隐形遶求慎所。觅其心识。佛告比丘。求慎比丘以入涅槃。无有神识。无所至方。尔时魔王化形[靡>摩]纳。而说偈言。
 上下及四方  推求求慎识
 莫知所至方  神识竟何趣

[0383a16] 尔时世尊告波旬言。如此健夫。破汝军众。以入涅槃。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阿罗汉人虽离内因不离外因。以外因缘故则生烦恼。生烦恼故则便退失。复有比丘名曰瞿抵。六返退失退已惭愧复更进修。第七即得得已恐失以刀自害。……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


[0566c14] 善男子。我于经中复说有退何以故。因于无量懈怠懒惰诸比丘等不修道故。说退五种。一者乐于多事。二者乐说世事。三者乐于睡眠。四者乐近在家。五者乐多游行。以是因缘令比丘退。

说退因缘复有二种。一内二外。阿罗汉人虽离内因不离外因。以外因缘故则生烦恼。生烦恼故则便退失。

复有比丘名曰瞿抵。六返退失退已惭愧复更进修。第七即得得已恐失以刀自害。

我复或说有时解脱或说六种阿罗汉等。

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有退。善男子。经中复说。譬如焦炭不还为木。亦如瓶坏更无瓶用。烦恼亦尔阿罗汉断终不还生。亦说众生生烦恼因凡有三种。一者未断烦恼。二者不断因缘。三者不善思惟。而阿罗汉无二因缘。谓断烦恼为不善思惟。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无退。

善男子。我于经中说如来身凡有二种。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言生身者。即是方便应化之身。如是身者。可得言是生老病死长短黑白。是此是彼是学无学。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佛身是有为法。法身即是常乐我淨。永离一切生老病死。非白非黑非长非短。非此非彼非学非无学。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


佛经中记载的尊者不能忍痛(怕痛)而自杀之事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二六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尊者阐陀。住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疾病困笃。

时。尊者舍利弗闻尊者阐陀在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疾病困笃。闻已。语尊者摩诃拘絺罗。尊者知不。阐陀比丘在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疾病困笃。当往共看。摩诃拘絺罗默然许之。

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摩诃拘絺罗共诣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至尊者阐陀住房。

尊者阐陀遥见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凭床欲起。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阐陀。汝且莫起。

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坐于异床。问尊者阐陀。云何。尊者阐陀。所患为可堪忍不。为增.为损。如前叉摩修多罗广说。

尊者阐陀言。我今身病。极患苦痛。难可堪忍。所起之病。但增无损。唯欲执刀自杀。不乐苦活。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阐陀。汝当努力。莫自伤害。若汝在世。我当与汝来往周旋。汝若有乏。我当给汝如法汤药。汝若无看病人。我当看汝。必令适意。非不适意。

阐陀答言。我有供养。那罗聚落诸婆罗门长者悉见看视。衣被.饮食.卧具.汤药无所乏少。自有弟子修梵行者随意瞻病。非不适意。但我疾病苦痛逼身。难可堪忍。唯欲自杀。不乐苦生。

舍利弗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阐陀。眼及眼识.眼所识色。彼宁是我.异我.相在不。

阐陀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阐陀。耳.鼻.舌.身.意及意识.意识所识法。彼宁是我.异我.相在不。

阐陀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

复问。阐陀。汝于眼.眼识及色。为何所见.何所识.何所知故。言眼.眼识及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阐陀答言。我于眼.眼识及色。见灭.知灭故。见眼.眼识及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复问。阐陀。汝于耳.鼻.舌.身.意.意识及法。何所见.何所知故。于意.意识及法。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阐陀答言。尊者舍利弗。我于意.意识及法。见灭.知灭故。于意.意识及法。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尊者舍利弗。然我今日身病苦痛。不能堪忍。欲以刀自杀。不乐苦生。

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阐陀。汝今当于大师修习正念。如所说句。有所依者。则为动摇。动摇者。有所趣向。趣向者。为不休息。不休息者。则随趣往来。随趣往来者。则有未来生死。有未来生死故。有未来出没。有未来出没故。则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纯一苦聚集。如所说句。无所依者。则不动摇。不动摇者。得无趣向。无趣向者。则有止息。有止息故。则不随趣往来。不随趣往来。则无未来出没。无未来出没者。则无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灭。

阐陀言。尊者摩诃拘絺罗。供养世尊事。于今毕矣。随顺善逝。今已毕矣。适意。非不适意。弟子所作。于今已作。若复有余弟子所作供养师者。亦当如是供养大师。适意。非不适意。然我今日身病苦痛。难可堪忍。唯欲以刀自杀。不乐苦生。尔时。尊者阐陀即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

时。尊者舍利弗供养尊者阐陀舍利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阐陀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云何。世尊。彼尊者阐陀当至何趣。云何受生。后世云何。

佛告尊者舍利弗。彼不自记说言。尊者摩诃拘絺罗。我供养世尊。于今已毕。随顺善逝。于今已毕。适意。非不适意。若复有余供养大师者。当如是作。适意。非不适意耶。

尔时。尊者舍利弗复问。世尊。彼尊者阐陀先于镇珍尼婆罗门聚落。有供养家.极亲厚家.善言语家。

佛告舍利弗。如是。舍利弗。正智.正善解脱善男子。有供养家.亲厚家.善言语家。舍利弗。我不说彼有大过。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等则有大过。若有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续者。我不说彼有大过也。无大过故。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

如是。世尊为彼尊者阐陀说第一记。

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欢喜作礼而去。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0616a10]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
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
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杂阿含经卷第十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二七八)

[0076a03] 如是我闻。
[0076a03]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0076a04]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退.不退法.六触入处。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0076a05] 云何退法。谓眼识色生欲觉。彼比丘欢喜讚歎。执取繫着。随顺彼法回转。当知是比丘退诸善法。世尊所说。是名退法。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0076a09] 云何名不退法。眼识色缘。不生欲觉结。彼比丘不喜.不讚歎.不执取.不繫着。于彼法不随顺迴转。当知是比丘不退转诸善法。世尊说是不退法。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0076a13] 云何六胜入处。眼识色缘。不生欲觉.结染着。当知是比丘胜彼入处。胜彼入处。是世尊所说。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若彼比丘于六胜入处胜已。贪欲结断。瞋恚.愚痴结断。譬如王者。摧敌胜怨。名曰胜王。断除众结。名胜婆罗门。
[0076a18]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六种阿罗汉  】  《 佛学大词典 》
  声闻四果中之第四阿罗汉果,由其种性之优劣分为六种。即:(一)退法阿罗汉,指遇疾病等恶缘即退失所得者,系最劣之种性。(二)思法阿罗汉,指忧惧退失所得之证果,恒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者。(三)护法阿罗汉,指能自己守护所得之证果者。(四)安住法阿罗汉,指不退不进,安住其果位者。即若无殊胜之退缘则不退其所得,若无胜缘则不转为较优之种性。(五)堪达法阿罗汉,指善修练根而达不动法者。(六)不动法阿罗汉,指根性最为殊胜,不退动所得之法者。此六种阿罗汉中,前五者皆属钝根,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诸缘具足,方证入灭尽定等,故称时解脱,仅能证得尽智。不动法阿罗汉则属利根,不待衣食等诸缘具足而能自解法理,随时得证阿罗汉果,故称不时解脱,能证得尽智、无生智。此外,不动法阿罗汉又分为二:其不动种性由修炼而得者,称为不动法;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此两者合上记之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等五种阿罗汉,为七种阿罗汉,若加上慧解脱、俱解脱,即称九无学。[杂阿毗昙心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阿罗汉’3692)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5-26 06:41重新编辑 ]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42
铜币
51
威望
2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5-27
掉进粪坑的出离者绝对不会再想掉进去。世间就是这样的粪坑。阿罗汉已经彻底觉悟,不会再轮回!那位自杀的阿罗汉是因为身苦,不是因为心苦而自杀的。他虽然自杀,但绝对不会轮回。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5-28
解脱的圣者没有一个想要再轮回,但确实有一种情况,属于时解脱,这是最劣之种性,比如一个人上岸,但岸徒泥滑,或双腿被外力扯住,身不由已又落入水中,自己身单力薄,智慧不足,资粮太差,外缘侵扰,重落水中,就又烦恼从生,颠倒起来,明而又无明了,接着又往岸上努力,上岸后又掉入水中,但并不是他想再掉入水中,最后没有办法,想到唯有上岸时自杀,以保解脱,证解脱退转而自杀的阿罗汉也是如此。以不住心自杀,也就是解脱后为了保证不再退转而自杀。就象上岸斩断牵绊自己的水草一样。不管是哪一种阿罗汉,证解脱后终会涅盘,自杀也是一种入涅盘的方式。所以,应当讲,只要是阿罗汉,入涅盘是必然的,都不会再轮回。 上岸的情况有种种,有的上岸又掉下水,没办法,此生短时间再没有能力上岸了,有的然后再三地上岸,最后想到上岸后自杀是唯一不再落入水中的办法,所以,恒思自害,有的上岸后就是小心地离岸,这就是护解脱,有的上岸后唯有休息,这就是不思讲法,唯住静寞,有的上岸轻而易举,他们可岸后观观水中风景,有的有多种方便,深喑水性,熟悉水中种种情况,可以在岸上指导别人如何上岸,有的上岸后知种种绳,索,救生圈,船,可以拿来救众生上岸。知道某人在水中某地,沉溺深浅,水中情况,如何脱险,知道种种众生根器,种种方便救生, 这就是般若法船,觉者行菩萨道。佛的慈悲喜舍就是菩萨,解脱者的慈悲喜舍智慧救度就是菩萨行。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5-28 00:47重新编辑 ]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5-28
回 13楼(古莲子) 的帖子
请不要用假设  请您明确的说出他们退转的因缘条件  说不出来的话  就是在诽谤阿罗汉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05-28
阿含经与阿毗达摩中已经讲得很明白了,还有佛学大词典。我所说的是如实的,这并不是抵毁阿罗汉,事实上,阿罗汉证得解脱,已经逮得已利,真正体验了涅盘解脱,平常人认为阿罗汉自杀是可怕的,认为阿罗汉自杀那是阿罗汉的污点,那是因为他们除了生命境界之外无所依渚,并没有体验到非断灭的盛义涅盘,所以,认为阿罗汉似乎应当顺应老死再行入涅盘才显得有脸面,事实上,许多俱解脱阿罗汉,也是选择自己结束生命行入涅盘的,这样的有很多。如果体验到解脱,就知道,就象正向师兄所说的世间如粪坑,放弃生命保证涅盘的阿罗汉也是如此,对生命弃之如敝帚。所以,世尊默许解脱的阿罗汉按自己的意愿行入涅盘,有的阿罗汉非常年轻就要求行入涅盘,世尊默许了。而更有更多的阿罗汉在世尊涅盘前后选择主动结束生命行入涅盘,而对于为了保证解脱而要求自杀(行入涅盘)的尊者,世尊是赞同的,对于忍不了病苦而自杀的阿罗汉,世尊说,我不说他有大过。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05-28
再补充一句,非断灭并非讲就是有,如果有人说非断灭那就是大我,就是有,也不对,所以,涅盘是非断灭,非非断灭,不是断灭,也不是不断灭,都不能诠释,因为这都是头脑的识的认为,都不能这样说涅盘。就象大乘经中讲的,非什么,非非什么,也是一样的意思。许多人不同意非断灭这种说法,那是因为这样的行者他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无,一说非断灭,就认为是指大我。 只有有所体验或者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涅盘是脱离戏论的,这样的人说涅盘是非断灭,也不是有大我见。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0-05-28
回 16楼(古莲子) 的帖子
没问你阿罗汉有没有自杀   问的是 你说阿罗汉有退转 那么请你明确的说出他们退转的因缘条件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0-05-28
并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会退转,而这种退转,也仅是讲于心解脱不能稳定保持,属于时解脱时不解脱,若于解脱时以不住心自杀,则可以安住涅盘。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界,有因有缘世间灭,有因有缘灭世间,证得涅盘解脱也不离因缘,以因缘来解释比较明确,比如禅定,有的时得定时不得定,有的可以得不退失,有的会得而退失,如果有人时得禅定时不得禅定,若得禅定时失命,必然往生相应禅天,退转禅定是因为外缘内缘业缘烦恼自己智慧福德根性浅劣,退转阿罗汉也是如此,不能由于自己的能力加上内缘外扰(包括魔扰),而重生烦恼,失去自在,不要把证得涅盘解脱神秘化,您即然一向称自己是清醒的行者,就应当清醒地认识涅盘与阿罗汉,您也同意师父所说以心理缺陷减少的程度来分别圣人的高低。当完全没有心理缺陷时就是圣的极致——佛,阿罗汉(http://buddh.cn/bbs/read.php?tid=1575),就应当知道,心理缺陷有一种情况,是有时候完全没有了,而有时候又重新旧病复发的情况存在。特别是刚刚康复,若有外缘困扰,根据个人的心理承受程度与体质,会有旧病复发的情况。而身体棒的人,心理强的人,就不容易再重新生病,有的还产生了免疫力,有的久病还成了医生,正是存在这一点,数数退转而决定知道自己不能恒久保持解脱,所以,在解脱时自杀,摆脱身心世界外缘内扰而行入涅盘。 行入涅盘不再有名色内外缘,就不会再退转了。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0-05-29
请您不要兜圈子好吗?
我只想知道,您说有些阿罗汉会退转。那么请问:他们是因为什么而退转?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