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12341阅读
  • 10回复

巴利律藏(元亨寺版)第一册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律藏
经分别(Sutta-Vibhavga)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正觉
大分别
波罗夷
波罗夷   1
(一)尔时,佛世尊在毘兰若,住那邻罗 2 之滨洲曼陀罗树下,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毘兰若婆罗门闻:「从释迦族出家者----释子沙门瞿昙在毘兰若,住那邻罗之滨洲曼陀罗树下,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此尊贵之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扬之声名:『 此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于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门、婆罗门、人、天众中,自得证悟,为〔他〕宣说正法。彼说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教法,显示圆满清净之梵行。善哉!得见如是阿罗汉。」
(二)尔时,毘兰若婆罗门诣世尊处。至已,互相问讯,交换庆慰之言语后,于一面坐。一面坐已,昆兰若婆罗门如是白佛言:「友!瞿昙!我闻『沙门瞿昙,对耆宿长老婆罗门,不起立敬礼问讯或持座请坐。』 瞿昙!今正如是。瞿昙!汝实对耆宿长老婆罗门,不起立敬礼问讯或持座请坐。瞿昙!此非正当之事。」「婆罗门!我于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门、婆罗门、人、天众中,无有见我起立问讯敬礼或持座请坐。婆罗门!若如来起立敬礼问讯或持座请坐者,实彼头当破。」
(三) 「尊师瞿昙是无味之色 3 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而善言我事,云:『 沙门瞿昙是无味之色者。』 婆罗门!凡是色味、声味、香味、味味、触味,此等皆如来之所弃,如断本绝根之多罗树,归于无有,于未来亦无再生之法。婆罗门!依此理而善言我事,云:『沙门瞿昙是无味之色者。』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无享乐 4 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而善言我事,云:『沙门瞿昙是无享乐者。』婆罗门!凡是色乐、声乐、香乐、味乐、触乐,此等皆如来之所弃……无再生之法。婆罗门!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非作业论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门瞿昙是非作业论者。』婆罗门!我实说非作身恶业、语恶业、意恶业,说非作种种恶不善法。婆罗门!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断灭论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门瞿昙是断灭论者。』婆罗门!我实说断灭贪瞋痴,说断灭种种恶不善法。婆罗门!依此理…… 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厌弃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门瞿昙是厌弃者。』婆罗门!我实厌弃身恶业、口恶业、意恶业,〔厌弃〕成就种种恶不善法。婆罗门!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调伏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门瞿昙是调伏者。』 婆罗门!我实为调伏贪瞋痴而说法,为调伏种种恶不善法而说法。婆罗门!依此理…… 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苦行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 云:『沙门瞿昙是苦行者。』婆罗门,我实说烧灭 5 恶不善法、身恶业、口恶业、意恶业事。婆罗门!舍应烧灭恶不善法,如断本绝根之多罗树,归于无有,于未来亦无再生之法,此乃我所言之苦行也。婆罗门!如来烧灭恶不善法……无再生之法。婆罗门!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师瞿昙是离胎者。」「婆罗门!实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门瞿昙是离胎者。』婆罗门!已舍未来受入胎、再生,如断本绝根之多罗树,归于无有,于未来亦无再生之法,此乃我所言离胎者。婆罗门!如来已舍未来受入胎……无再生之法。婆罗门!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四)「婆罗门!譬如有或八、或十、或十二之鸡卵,由彼等母鸡抱温而孵化,其雏中,首以足爪尖或以嘴啄破卵壳安全而出者,应云最长者或最幼者?」「瞿昙!当云最长者,彼实此等中最长者。」「婆罗门!正如是也。我为陷于无明、被黑暗所覆盖之有情,于此世唯一破无明壳,证无上正等正觉者。婆罗门!我于此世界中,实是最长最胜者。」
(五)「婆罗门!我得不退之精进、正念现前、身之轻安、心定于一境。婆罗门!我离欲,弃不善法,成就有寻有伺,由远离生起喜、乐之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于心专一,成就无寻无伺,由三昧生喜、乐之第二禅而住。离喜而住舍,正念正智,身感快乐,成就唯圣者所说:『此是舍而有正念乐住者。』之第三禅而住。舍乐离苦,灭前之喜忧,成就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第四禅而住。」
(六)「我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适应所作,而达安住不动之状,心向宿命智。我如住于此世,忆念前生之种种住处。忆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几坏劫、几成劫、几成坏劫。『生于彼处,为如是名、如是族、属如是姓、取如是食、受如是苦乐,如是寿终。我由彼处灭而生他处,于其处又如是名……受如是苦乐,如是寿终。我于彼处灭,而生来此世。』如是忆念前世住处之种种形相、方处。婆罗门!于此夜之初分,当我安住于不放逸、热心、精进时 6 ,我证得第一智慧,无明灭而明起,暗去而光临,有如第一雏啄破卵壳而出。」
(七)「我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适应所作,而达安住不动之状,心向有情之生死智。我以清净、超越人界之天眼,见有情之生灭,知彼等有情,随业而至贵贱、美丑、善趣、恶趣。『诸贤!此等具身恶业、具口恶业、具意恶业、诽谤圣者、持恶见、恶见业之有情,身坏命终后,必堕恶趣、生地狱。反之,诸贤!具身善业、具口善业、具意善业、不诽谤圣者、持正见、成就正见业之有情,彼等身坏命终后,必生善趣天界。』我以如是清净、超越人界之天眼,见有情之生灭,知彼等有情,随其业而至贵贱、美丑、善趣、恶趣。婆罗门!于此夜之中分,当我安住于不放逸、热心、精进时,我证得第二智慧,无明灭而明起,暗去而光临。婆罗门!有如第二雏啄破卵壳而出。」
(八)「我如是心等持清净、离欲不净、柔软适应所作,而达安住不动之状,心向漏尽智。我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集』,如实证知『此是苦灭』,如实证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如实证知『此等是漏』,如实证知『此是漏集』,如实证知『此是漏灭』,如实证知『此是导至漏灭之道』。我如是知、如是见故,心解脱欲漏、解脱有漏、解脱见漏、解脱无明漏,而生『于解脱知解脱』之智,知『〔此〕生已尽,梵行已修,应作已作,不再有〔此轮回〕状态。』婆罗门!于此夜之后分,当我安住于不放逸、热心、精进时,我证得第三智慧,无明灭而明起,暗去而光临。婆罗门!有如第三雏啄破卵壳而出。」
(九)如是说法时,昆兰若婆罗门白世尊言:「尊师!瞿昙是最长者。尊师!瞿昙是最胜者。伟哉!瞿昙!伟哉!瞿昙!尊师瞿昙!譬如令倒者起,令覆者现,为迷者指示道路,亦如于闇中揭举灯火,〔令〕『诸具眼者见众物』。如是,尊者瞿昙!尊师瞿昙!以种种方便显说是法。我今归依世尊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僧,愿尊师瞿昙摄受我,自今以后乃至命终,为归依〔三宝〕之优婆塞。又为我,请尊师瞿昙及比丘僧共许于毘兰若安居。」世尊默然受请。时,毘兰若婆罗门知世尊已受请,从座而起,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二(一)尔时,毘兰若乞食难得,谷物因病菌,〔茎叶枯干〕如箸,依赖落穗(残食)活命非易。尔时,北路马商率五百匹马,于毘兰若度雨期。彼等于马屋,豫备分与各比丘拔陀量之麦。比丘等晨着下衣,持外衣与钵,入毘兰若乞食而不得,乞食于马屋,各得拔陀量之麦,持返僧园,以臼捣碎而食。长老阿难,以石捣碎拔陀量之麦,供奉世尊,世尊食之。
    世尊闻臼音。如来知而问,亦知而不问;知时而问,亦知时而不问;如来有义利而问,无义利而不问;无义利之事,于如来则如败坏之桥梁。以此二因缘故,佛世尊问诸比丘,或将说法、或欲为声闻弟子制戒。
尔时,世尊告长老阿难:「阿难!为何有臼音?」时,长老阿难向世尊白此事。「善哉!阿难!汝等信心者,〔少欲而〕胜〔饥馑〕,未来之人将会轻蔑粳米饭。」
(二)时,长老大目犍连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而坐于一面。于一面坐已,长老大目犍连如是白世尊:「世尊!今毘兰若饥馑,乞食难得,谷物因病菌茎叶枯干如箸,依赖残食活命非易。世尊!此大地之最下层平地具足〔味食〕,譬如纯粹蜂蜜之味食。善哉!世尊!我若转动此地,则诸比丘或可得滋养之食。」「目犍连!住此地之众生,汝如何安置?」「世尊!我将一手化现如大地,并将住此地之众生移往其上,而以他手转动大地。」「止!目犍连!汝勿欲转动大地,令众生颠倒 7 。」「善哉!世尊!使一切比丘僧至郁单越乞食。」「止!目犍连!汝勿欲使一切比丘僧至郁单越乞食。」
三(一)时,长老舍利弗于独坐静思时,心作如是念:「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住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如是,长老舍利弗于哺时从静坐处起,至世尊处,敬礼世尊,于一面坐。于一面坐已,长老舍利弗向世尊作是言:「世尊!我于独坐静思时,心作如是念:『…… 梵行久住耶?』世尊!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住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舍利弗!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之梵行不久住,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之梵行久住也。」
(二)「世尊!以何因缘,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之梵行不久住耶?」「舍利弗!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疲厌而不广为声闻弟子说法,虽彼等有少数契经、祇夜经、授记经、偈经、自说经、因缘经、本生经、未曾有经、方等经,但不为弟子制立学处,不教示波罗提木叉。此等诸佛世尊,及随佛觉悟之大声闻等灭后,由种种名、种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速灭。舍利弗!譬如置于板上之种种花,不以线串摄,则风将吹散破碎之。其因由为何?乃不以线串摄故也。舍利弗!正是如此,彼诸佛世尊、大声闻灭后,由种种名、种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速灭也。然此等诸佛以其心,知声闻弟子之心,不疲厌教诫。舍利弗!往昔毘舍浮佛、应供、等正觉,于某怖畏林中,以其心知千比丘众之心,而教诫之:『应如是思惟,不应如是思惟;应如是作意,不应如是作意;此应舍,此应具足而住。』舍利弗!受毘舍浮佛、应供、等正觉如是教诫之千比丘众,离执着,由诸漏解脱其心。舍利弗!其时,对于怖畏林之恐惧,凡未离欲者,入此林中,身毛皆竖。舍利弗!此是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之梵行非久住之因缘也。」
(三)「世尊!然而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之梵行能久住者,是何因缘耶?」「舍利弗!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不疲厌为声闻弟子广说正法,多为彼等说契经、祇夜经、授记经、偈经、自说经、因缘经、本生经、未曾有经、方等经,为弟子制立学处,教示波罗提木叉。此诸佛世尊、随佛觉悟之声闻等灭后,由种种名、种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也。舍利弗!譬如置于板上之种种花,以线串摄,则风不能吹散破碎之。因何而然?乃是以线串摄故也。舍利弗!正是如此,诸佛世尊、大声闻等灭后,由种种名、种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舍利弗!此是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梵行久住之因缘也。」
(四)  尔时,长老舍利弗,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向世尊处合掌而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世尊!为诸弟子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如此,能使梵行久住也。」「舍利弗!汝应待之!舍利弗!汝应待之!如来自知其时。舍利弗!于僧众中尚未发生何等有漏法时,如来不为声闻弟子制立学处,不教诫波罗提木叉。舍利弗!僧众中若生起某一类有漏法时,是时,如来当为声闻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舍利弗!僧众尚未历久 8 而庞大时,僧众中尚不生起某一类有漏法。舍利弗!若僧众已历久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某一类有漏法。是时,如来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舍利弗!僧众尚未〔于地域上〕扩展而庞大时,僧众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众已〔于地域上〕扩展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时如来当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舍利弗!僧众尚未得大利养时,僧众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众得利养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时,如来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舍利弗!僧众尚未得多闻而庞大时,僧众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众得多闻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时,如来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舍利弗!比丘僧实无垢秽、无过患、离黑法、住于纯净之真实地者。舍利弗!实然!此等五百比丘众中,最劣者亦证入须陀洹,不堕恶趣,已决定趣向正觉者。」
  尔时,世尊向尊者阿难道:「阿难!凡是受谁请而入安居者,无不向他告知后,方可外出游行诸国,此是如来之常法也。阿难!我等去告知毘兰若婆罗门。」「是!世尊!」阿难应诺世尊。是时,世尊着下衣,持外衣与钵,与侍从尊者阿难,至毘兰若婆罗门住处。至已,坐于已设之座席上。是时,毘兰若婆罗门至世尊处,顶礼世尊,于一面坐。于一面坐已,世尊向毘兰若婆罗门曰:「婆罗门!受汝请而于此过雨安居已,我等〔今〕来告暇,欲外出游行诸国。」「尊师!瞿昙!实受我请,来此安居;然应供养而未供养,此非无物,亦非无意供与。何故如是?乃是在家者应作之事务繁多之故也。尊师!瞿昙!应许我请,明日与比丘众来此应供。」世尊默然许之。尔时,世尊向毘兰若婆罗门开示教诫正法,令踊跃欢喜,然后,世尊从座起去。
    尔时,毘兰若婆罗门,其夜过已,于家令人备美味硬软之食后,报知世尊已至食时,「瞿昙!食事已备。」是时,世尊于晨着下衣,持外衣与钵,至毘兰若婆罗门家,与比丘众坐于已设之座席。是时,毘兰若婆罗门对以佛为上首之比丘众,亲手供奉美味硬软之食,令至饱满。食事毕,向已将钵离手之世尊,覆以三衣,于诸比丘,亦各覆以衣布一组。其时,世尊向毘兰若婆罗门开示教诫法语,令踊跃欢喜,然后,世尊从座起立而去。
    尔时,世尊随意住毘兰若后,入须离镇、僧伽尸国、干那屈奢国,更至波夜迦渡口,渡过恒河而至波罗奈。如是,世尊于波罗奈随意住已,又向毘舍离国出发游行,顺次游历而至毘舍离国。世尊于其处,住毘舍离国大林之重阁讲堂。
                                                 ───毘兰若品终───

五(一)尔时,毘舍离附近,有迦兰陀村,其处有长者子,名为须提那迦兰陀子。时,须提那迦兰陀子,因有事务,与众多同事共往毘舍离。是时,大众围绕世尊座处,静聆说法。须提那迦兰陀子见大众围绕世尊座处,静聆说法,而作是念:「我亦当闻法。」于是,须提那迦兰陀子至听众处,于一方坐下。于一方坐已,而作是言:「世尊所说之法,我如是知解,住在家者,欲修持梵行圆满无缺、清净无垢如磨后之真珠者,实非易也。我宜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
    尔时,彼大众闻世尊开示教诫之正法,欢喜踊跃,从座而起,礼拜世尊,右绕而去。时,须提那迦兰陀子,于众人离去后,即诣世尊处,礼拜世尊已,于一面坐。于一面坐已,彼白世尊言:「世尊!世尊之开示说法,我已如是知解,住在家者,能修梵行圆满无缺、清净无垢如磨后之真珠者,实非易也。世尊!我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世尊!请受我出家。」「须提那!汝欲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得父母之准许否?」「世尊!我欲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未得父母之准许。」「须提那!如来不受父母不许者出家。」「世尊!我当如是作,若得父母之许,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
(二)时,须提那迦兰陀子,于毘舍离事务作已,至迦兰陀村求父母之许。至已,向父母作如是言:「父母亲!对世尊之开示说法,我如是知解,住在家者,能修梵行圆满无缺、清净无垢如磨后之真珠者,实非易也。我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愿听我出家。」说已,须提那迦兰陀子之父母,谓彼曰:「吾儿须提那!汝实我等所宠爱之独生子,如意安乐,为幸福所围绕。须提那!汝不知苦是何物,我等宁死亦不欲离汝,何况生而听汝出家乎?」迦兰陀子须提那再次向父母作如是言:「父母!…… 听〔我出家〕。」再次彼父母向其云:「……不听〔汝出家〕。」
    如是,迦兰陀子须提那曰:「父母若不听我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者。」即卧倒于无任何铺物之地,「我于此处若无得出家者,至死不起。」如是,迦兰陀子须提那一日不取食、二日亦不取食、三日不取食、四日亦不取食、五日不取食、六日亦不取食、七日亦复不取食。时,彼父母向彼作如是言:「须提那!汝实我等所宠爱之独生子,如意安乐,为幸福所围绕。须提那!汝不知苦是何物,我等宁死亦不欲离汝,何况生而听汝出家乎?吾儿须提那!起!享受饮食!汝且一边享受饮食、爱欲,一边行福德之乐!我等不听汝出家。」如是言已,须提那迦兰陀子默然不动。二次……乃至……三次,须提那迦兰陀子之父母,向彼作是言:「…… 我等不听汝出家。」第三次,须提那迦兰陀子仍默然不动。
(三) 时,须提那迦兰陀子之友,至彼处而作是言:「友!须提那!汝为父母所宠爱之独生子,如意安乐,为幸福所围绕,汝不知苦为何物,汝父母宁死亦不欲离汝,何况生而听汝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耶?起!须提那!享受饮食!汝且一边享受饮食、爱欲,一边行福德之乐!汝父母不听汝出家。」如是言已,须提那亦默然不动,二次……乃至……三次,须提那之友向彼而言:「须提那!汝:……。」三次,须提那亦默然不动。
(四) 时,须提那迦兰陀子之友,至彼父母处。至已,言其父母曰:「父!母!须提那云:『我将死于此处,否则得出家。』 而卧倒于无任何铺物之地。卿等若不听须提那出家,彼必死于此而已。然,若听彼出家,彼虽出家亦得见彼。若须提那不乐出家时,彼无他趣,届时,彼必归来。请听彼出家。」「卿!我等听须提那出家。」如是,须提那之友至须提那处语是言:「友!须提那!起!汝父母已听汝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
尔时,须提那迦兰陀子思:「父母已听我出家。」欢乐欣喜,手拭己身而起。如是,须提那数日间回复体力后,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然后于一面坐。于一面坐已,须提那如是白世尊曰:「世尊!我父母已听我从家而出,成无家之身。世尊!请受我出家。」须提那迦兰陀子,得于世尊之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后未久,尊者须提那取头陀行而修行之。即:成为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次第乞食者或近住跋耆族村者。
(五)尔时,跋耆乞食难得,谷物因病菌,〔茎叶干枯〕如箸,依赖落穗(残食)活命非易。时,尊者须提那作如是思惟:「今跋耆乞食难得,谷物因病菌,〔茎叶干枯〕如箸,依赖落穗(残食)活命非易。然,毘舍离有我诸多亲戚,实是大富者,食物丰饶,金银财物盈溢,众多资具,谷物充裕。我宜依止亲戚而住,亲戚依我而行布施、作福德,〔如是〕 诸比丘可得利养,我亦不因乞食而疲劳。」如是,尊者须提那收摄房舍,持执衣钵,向毘舍离出发,次第游行而达毘舍离。于是,彼住于大林之重阁讲堂。尊者须提那之亲戚闻:「实然!须提那迦兰陀子已至毘舍离。」如是,彼等捧六十大盘食物,供养尊者须提那,尊者须提那将此六十大盘食物,转赠诸比丘。晨着下衣,持上衣与钵,为乞食而入迦兰陀村,于迦兰陀村次第乞食而行至父亲家。
(六) 尔时,尊者须提那亲戚家之婢,欲出舍前夜之残粥。因此尊者向婢作是言:「妹!若欲舍去者,倒我钵中!」如是,须提那亲戚家之婢,将残粥倒入其钵中时,由其手足声相而得识彼。
    于是,尊者须提那亲戚家之婢,往告须提那之母:「我主啊!请知贵少爷须提那已归来。」「汝言若是真实,我当舍免汝为婢。」时,尊者须提那依一墙下,食前夜之残粥。尊者须提那之父事毕归来,见须提那依一墙下,食前夜之残粥。见已,至尊者须提那处而作是言:「须提那啊!岂有食前夜残粥之事?须提那!岂非应去己家耶?」「居士!我已去汝家,于彼处得来残粥。」
    尔时,尊者须提那之父,捉须提那之手臂,而向彼作是言:「须提那!我等归去!」于是,尊者须提那到己父之家,坐于已设之座位上。时,尊者须提那之父,向彼言:「须提那!食耳!」「止!止!居士!我今日之饮食已取矣!」「须提那!〔若是〕承诺明日之食物耶!」尊者须提那默然承诺。尊者须提那从座起立而去。
    尔时,尊者须提那之母,其夜过已,以绿色牛粪涂地后,令作二积堆,一为金币,一为黄金。积堆之大,即立于此边之男子,不见立于彼边之男子;立于彼边之男子,不见立于此边之男子。以布类覆盖所堆积之宝物,四周围以帷幔,而设座于中央。然后,告尊者须提那之故妻曰:「媳妇!汝妆扮须提那所适意之装饰」「诺!母亲!」尊者须提那之故妻如是应诺其母亲。
(七)如是,尊者须提那,晨着下衣,持上衣与钵,至其父家。至已,坐于已设之座位上。时,尊者须提那之父至须提那处,令开显二积堆之宝物,然后,言尊者须提那曰:「我儿须提那!此是汝母陪嫁之财产,其他尚有汝父及祖父之财物。唉!我儿须提那!汝还俗可得享此财物,〔另方面〕可行功德。唉!须提那!汝应还俗享此财物及行功德!」「父亲!我非勉强务此,非冒险而行,我实喜修梵行。」
二次……乃至……三次,尊者须提那之父语须提那曰:「我儿须提那!此是汝母陪嫁之财产,其他尚有汝父及祖父之财物。须提那!汝还俗可得享此财物并行功德。唉!须提那!汝应还俗享此财物及行功德!」「居士!汝若不瞋怒,我欲语居士!」「须提那!汝说。」「然,居士!请汝令人作大麻布袋,装满此财货黄金,以车运出,投于恒河水流中。」「何以故?」「居士!汝因此而存有之恐怖、或不自在、或畏惧、或劳心,〔如是作〕汝即将不存此患也。」如是说时,尊者须提那之父不喜而如是言:「儿啊!须提那!为何作如是言耶?」尊者须提那之父告须提那之故妻曰:「然,媳妇!汝〔是须提那〕所喜爱之故,儿须提那殆愿与汝交谈。」于是,尊者须提那之故妻,捉须提那之两足,向彼作是言:「我夫!君修梵行之因,彼等天女是何模样耶?」「妹!我非为诸天女而修梵行也。」是时,尊者须提那之故妻,心念:「我夫须提那,今日呼我谓妹。」即闷绝倒地。
(八)尔时,尊者须提那言其父曰:「居士!若与我食,当与,勿困惑我也。」「我儿须提那!请食。」如是,尊者须提那之父母,亲手供养美味硬软之食,使食充足。时,须提那之母,于须提那食已,两手离钵时,语尊者须提那言:「我儿须提那!此家实是财丰食多,有充裕之金银、财货、资具、女婢等。须提那!汝还俗可得享此财物及行功德。唉!须提那!汝应还俗享此财物及行功德!」「母!我非勉强务此,非冒险而行,我实喜修梵行也。」
二次……乃至……三次,尊者须提那之母言须提那曰:「须提那!此家实是财丰食多,有充裕之金银、财货、资具、女婢等。故,须提那!请给与续种〔后嗣〕,勿使离车王没收我等无子嗣者之财产。」「母!此我能为也。」「须提那!汝住何处耶?」「母!我住大林中。」如是,尊者须提那从座起立而去。
(九)时,尊者须提那之母呼须提那之故妻曰:「然,媳妇!汝月事过后 9 ,受胎时期当告我。」「诺!母亲!」须提那故妻应诺其母。
未几,须提那之故妻月事过已,正是受胎期。须提那之故妻告其母曰:「母!我月事已过,正是受胎期。」「然,媳妇!汝妆扮须提那所适意之装饰。」「诺!母亲!」须提那之故妻应诺须提那之母。
    如是,须提那之母伴须提那之故妻,至大林尊者须提那处。至已,语须提那曰:「我儿须提那!此家实是财丰食多,有充裕之金银、财货、资具、女婢等。故,须提那!给与续种,勿使离车王没收我等无子嗣者之财产。」「母!此我能为也。」即捉故妻腕,入大林中,因未制戒,故不知有罪,与故妻三次行不净法。〔如是〕彼女有胎。
   〔时〕地居天大叫唤:「喂!实无垢秽、无过患之僧众,由须提那迦兰陀子生垢秽、起过患。」闻地居天之叫声,四王天亦叫唤……乃至……忉利天……夜摩天……乃至……兜率天……乃至……化乐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乃至……梵众天亦大叫唤:「喂!实无垢秽、无过患之僧众,由须提那迦兰陀子生垢秽、起过患。」如是,喊声达梵天界。
    时,尊者须提那之故妻,胎成而生男。尊者须提那之友为此儿取名为续种,称呼须提那之故妻为续种母,称呼须提那为续种父。彼二人后皆出家,均证得阿罗汉果。
(一○)然而,尊者须提那生疑悔,「我实不利、我实不益、我实恶利、我实非善利,我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终生实行圆满无缺、清净无垢之梵行。」如是,彼为此疑悔,形体枯瘦,容貌憔悴,四肢筋脉悉现,心沉重,意退缩,苦恼、后悔、悲痛。
    时,须提那之友诸比丘语须提那曰:「须提那!汝以前有好姿色,诸根肥满,容色光泽,皮肤明净。然而,汝今形体枯瘦,容貌憔悴,四肢筋脉悉现,心沉重,意退缩,苦恼、后侮、悲痛。须提那!汝是否不乐修梵行乎?」「诸友!我非不乐修梵行,乃因我为恶行,与故妻行不净法。诸友!我于此甚疑悔,『 我实……清净无垢梵行。」「友!须提那!汝实应当疑念,汝实应当后侮。汝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终生实行圆满无缺、清净无垢之梵行。须提那!世尊以种种方便为离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为离缚而说法,非为具缚;为无着而说法,非为有着。然而,须提那!汝实将世尊所说离欲法,以为具欲;所说离缚法,以为具缚;所说无着法,以为有着。友!须提那!世尊以种种方便,岂非为离欲而说法;为破憍慢、为调伏渴爱、为除去执着、为断绝轮回、为灭尽爱、为离欲、为证灭、为涅盘而说法耶?友!须提那!世尊以种种方便,岂非说诸欲之断灭、说诸欲想之遍知、说诸欲渴之调伏、说诸欲寻之灭除、说诸欲热之止静耶?须提那!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长也。友!须提那!此无宁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转向他去也。」
(一一)时,彼诸比丘以种种方便,呵责尊者须提那已,以此事白世尊。尔时,世尊以是因缘集比丘僧而问尊者须提那曰:「须提那!汝实与故妻行不净法乎?」「世尊!实然!」
佛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汝愚人!何故于如是善说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终生实行圆满无缺、清净无垢之梵行耶?我以种种方便,于此为离欲……愚人!我为说离欲……汝以为〔有执着〕。愚人!我以种种方便,岂非为离欲……岂非说诸欲之断灭……〔欲热〕之止静耶?愚人!宁入男根于恐怖毒牙口中,亦勿入于女根中。愚人!宁入男根于毒蛇口中,亦勿入于女根中。愚人!宁入男根于燃盛之火坑中,亦勿入于女根中。何以故?愚人!由彼因缘,实可能受死或等于死之苦,而身坏命终后,不生于恶处、恶道、苦趣、地狱。然而,愚人!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后,当生恶处、恶道、苦趣、地狱。汝愚人!汝实于此行不正法、在俗法、恶法、秽法、末水法 10 、隐处法、唯有二人成就法。愚人!汝乃众多不善之最初犯行者、先驱者。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长也。愚人!此实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转向他去也。」
    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呵责尊者须提那后,说难扶养、难教养、多欲不知足、参与众中、放逸之非。然后,以种种方便,说易扶养、易教养、清净少欲知足、好头陀行、端正而不参与众中、勇猛精进之美,并且为诸比丘说随顺适切之法后,谓诸比丘曰:「诸比丘!然,以十利故,我为诸比丘制立学处,为摄僧 11 、为僧安乐、为调伏恶人、为善比丘得安乐住、为防护现世漏、为灭后世漏、为令未信者生信、为令已信者增长、为令正法久住、为敬重律。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行不净法者,是波罗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须提那品终───
  尔时,一比丘在毘舍离大林中,以饮食诱惑猕猴,与彼行不净法。时,其比丘于晨着下衣,持上衣与钵,为乞食而入毘舍离。此时,众多比丘巡行房舍,至其比丘之精舍。彼猕猴遥见诸比丘来,见已,走近诸比丘,于诸比丘前振臀举尾,示现臀部而作淫相。时,诸比丘思:「其比丘必与猕猴行不净法。」而隐匿于一边。时,其比丘于毘舍离行乞食,得食持归。时,猕猴至比丘处,其比丘将所乞得之食自食一份,一份与彼猕猴。猕猴食已,向其示现臀部,比丘与猕猴共行不净法。时,诸比丘语彼比丘曰:「友!世尊岂非已制立学处耶?汝何故与猕猴行不净法?「友!世尊实已制立学处,乃对女人言,非指畜生。」「友!实然!友!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何故汝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终生实行圆满清净之梵行耶?友!世尊以种种方便,为离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乃至……岂非为说欲热之止静耶?友!此非令未信者生信……转向他去也。」
    如是,诸比丘以种种方便,呵责其比丘已,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集比丘众而问彼比丘曰:「比丘!汝实与猕猴行不净法乎?」「实然!世尊!」世尊呵责:「……行二人成就法。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 12「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行不净法者,即使与畜生行,亦是波罗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猕猴品终───

尔时,众多毘舍离出身之跋耆比丘,恣意饮食、恣意睡眠、恣意沐浴。恣意饮食、睡眠、沐浴,不如理作意、不舍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净之法。彼等于其后,因亲族不幸、财富之损失、疾病之折磨而有所感触,至长老阿难处而作是言:「大德阿难!我等非诽谤佛、非诽谤法、非诽谤僧也。大德阿难!我等乃谤己,非谤他人。我等实是德孤福薄,我等于如是善说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终生实行圆满无缺清净无垢之梵行。大德阿难!今,我等若得于世尊座前出家、受具足戒,愿我等今观察善法,于夜之初分、夜之后分力行修习菩提分法,专心修行而安住。大德阿难!愿代告此事于世尊。」「然!友!」长老阿难许诺毘舍离出身之跋耆子比丘,至世尊处。至已,以此事白世尊。
「阿难!为跋耆人或跋耆出身者,废除如来既制之声闻弟子波罗夷学处,无有是处。」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任何比丘,若不舍戒、戒赢不告示而行不净法者,彼还来,亦不得受具戒。诸比丘!若舍戒、戒羸告示而行不净法,彼还来,当可受具戒。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受比丘之学戒,不舍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净法者,即使与畜生行,亦是波罗夷不共住。」
八(一)所谓「任何」者,无论何者──由生、由名、由姓、由戒、由精舍、由行域之任何人── 或上腊、或下腊、或中腊,此即称为「任何」。
    「比丘」者,是乞求之比丘、从事于乞食之比丘、着割截衣之比丘、沙弥比丘13、自称比丘、善来比丘、由三归依受具之比丘、贤善比丘、真实比丘、有学比丘、无学比丘、由和合僧依白四羯磨无过、应理(如法)受具戒之比丘。此中由和合僧依白四羯磨无过、应理受具戒之比丘,即此处所谓「比丘」之意。
    「学」者,是三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此中之增上戒学,即此处所谓「学」之意。
    「戒」者,凡是由世尊所制立之学处,此名为「戒」,修学此〔戒〕者,称为「受
学戒」。
(二)「不舍戒、戒赢不告示」者,诸比丘,告戒赢非即舍戒,或告戒赢即舍戒。诸比丘!如何是告戒赢而非舍戒?诸比丘!此有比丘,由不满而不乐,欲去沙门法,以比丘状态为苦、嫌恶、羞耻;好乐在家之状态、好乐优婆塞之状态、好乐净人之状态、好乐沙弥之状态、好乐外道之状态、好乐外道声闻法之状态、好乐非沙门法之状态、好乐非释子之状态,言:「我今岂非应舍弃佛?」而告知〔人〕。诸比丘!如是告戒赢而非舍戒也。
    或忧愁不乐……好乐非释子,言:「我今岂非应舍法?」而告知〔人〕……乃至……「我今岂非应舍僧乎?」……乃至……「我今岂非应舍戒乎?」……乃至…… 「我今岂非应舍律乎?」……乃至……「我今岂非应舍学处乎?」……乃至……「我今岂非应舍说戒乎?」……乃至……「我今岂非应舍和尚乎?」……乃至……「我今岂非应舍阿阇梨乎?」……乃至……我今岂非应舍和尚弟子乎?」……乃至……「我今岂非应舍阿阇梨弟子乎?」……乃至……「我今岂非应舍同和尚乎?」…… 乃至……「我今岂非应舍同阿阇梨乎?」……乃至……言:「我今岂非应舍同梵行乎?」而告知〔人〕……乃至……言:「我今是否居士乎?」而告人……乃至……「我今是否优婆塞乎?」……乃至……「我今是否净人乎?」……乃至……「我今
是否沙弥乎?……乃至……「我今是否外道乎?」……乃至……「我今是否外道声闻乎?」……乃至……「我今是否非沙门乎?」……乃至……言:「我今是否非释子乎?」而告知人。诸比丘!如是告示戒赢而非舍戒也。
    或烦闷不乐……欲为非释子,而言:「我欲舍佛如何?」以告人……乃至……言︰「我欲为非释子如何?」以告人……乃至……言:「我可能将舍佛。」以告人……乃至……言:「我可能将为非释子。」以告人……乃至……言:「唉!我即舍佛矣!」以告人……乃至……言:「唉!我即为非释子矣!」以告人……乃至……言:「我思将欲舍佛。」以告人……乃至……言:「我思将为非释子。」以告人。诸比丘!如是告戒赢而非舍戒也。
    或烦闷不乐……愿乐非释子,言:「我忆念母也。」以告人……乃至……言:「我忆念父也。」以告人……乃至……言:「我忆念儿也。」……乃至……言:「我忆念姊妹……男儿……女儿…………亲属……亲友……………………………………技能。」以告人…………言:「忆念过去之谈笑游戏。」以告人。诸比丘!如是告戒赢而非舍戒也。
    或忧愁不乐……愿乐非释子,言:「我有母,我应养之。」以告人……乃至……言:「我有父,我应养之。」以告人……乃至……〔兄弟……姊妹……男儿……女儿…………亲属〕……乃至……言:「我有亲友,我应养之。」以告人。诸比丘!如是告戒赢而非舍戒也。
或忧愁不乐……愿乐非释子,言:「我有母,当养我。」以告人……乃至……言:「我有父,当养我。」以告人……乃至……言:「我有亲友,当养我。」以告人……乃至……言:「我有村,我将依其〔村〕生活。」以告人……乃至……言:「我有镇,我将依之而生活。」以告人……乃至…………………………乃至……言:「我有技能,依此我能生活。」以告人。诸比丘!如是告戒赢而非舍戒也。
    或忧愁不乐……愿乐非释子,言:「〔修行〕实难。」以告人……乃至……言:「非易也。」以告人……乃至……言:「我不精进。」以告人……乃至……言:「我不能。」以告人……乃至……言:「我不喜欢。」以告人……乃至……言:「我不乐。」以告人。如是亦告戒赢而非舍戒也。
(三)诸比丘!云何告戒羸亦舍戒乎?诸比丘!比丘于此,忧愁不乐……愿乐非释子,言:「我舍佛。」以告人。诸比丘!如是告戒赢亦舍戒也。
    或忧愁不乐……愿乐非释子,言:「我舍法。」以告人……乃至……言:「我舍僧。」以告人……乃至……言:「我舍戒…………学处……说戒……和尚……阿阇梨……共住者……舍阿阇梨弟子……师兄弟……同学。」……乃至……言:「我舍同梵行。」以告人……乃至……言:「令我受持居士。」以告人……乃至……言:「令我受持优婆塞。」以告人……乃至……净人……外道……沙弥……外道声闻……非沙门……乃至……言:「我受持非释子。」以告人。诸比丘!如是告戒赢亦是舍戒也。
    又忧愁不乐……愿乐非释子,言:「我不需佛。」以告人……乃至……言:「我不需同梵行。」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乃至……言:「我何需佛?」以告人……乃至……言:「我何需同梵行?」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或又……乃至……言:「佛于我无益。」以告人……乃至……言:「同梵行于我无益。」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或又……乃至……言:「我完全脱离佛。」以告人……乃至……言:「我完全脱离同梵行。」以告人者,如是……亦舍戒。
    其他凡佛之号 14 或法之号、僧之号或戒之号、……或同梵行之号、或居士之号、……或有非释子之号,由此等之行相、特相、现相以告人者。诸比丘!如是告戒赢亦舍戒也。
(四)诸比丘!云何不成为舍戒?诸比丘!于此,若有以其行相、其特相、其现相舍戒者。〔然而〕痴狂人以其行相、特相、现相舍戒者,不成为舍戒也。在痴狂人之前舍戒者,不成为舍戒也。心乱人舍戒者……于心乱人之前……恼痛人……恼痛人之前……在天神之前……于畜生之前舍戒者,不成为舍戒也。
中国〔语〕人在边地〔语〕人前舍戒者,彼若不理解者,不成舍戒也。边地人在中国人之前……中国人在中国人之前……边地人在边地人之前舍戒,彼若不理解者,不成舍戒也。
    为戏笑之舍戒……为骚扰之舍戒……不欲说而说……欲说而不说……向无智人说……向有智人不说……或不向所有人说者,不成舍戒。诸比丘!如是,不成舍戒也。
(五)a 「行」者,以〔男〕相对〔女〕相,以生支〔入其〕生支,即使入一胡麻子量,即名为「行」。
  a 「不净法」者,乃不正法、在俗法、秽法、粗恶法、末水法、隐处法、唯有二人成就法,此名为「不净法」。
    「即使与畜生行」者,与畜生女行不净法,非沙门亦非释子,何况人女乎?是故言「即使与畜生行」。
    「波罗夷」者,恰如断头之人,依彼躯体亦不得活。故,是比丘而行不净法者,非沙门亦非释子。是故言「波罗夷」。
    「不共住」者,共住者是同一羯磨、同一说戒而共学者,此名为共住。彼与此不共,是故言「不共住」。
九(一)有三种女!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也。有三种二根!二根人、二根非人、二根畜生也。有三种黄门 15 ──人黄门、非人黄门、畜生黄门。有三种男──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也。
    于人女之三道行不净法者,波罗夷;〔三道即〕大便道、小便道、口是也。非人女之……乃至……畜生女之三道……口是也。于二根人之……乃至……二根非人之……乃至……二根畜生之三道……口是也。
    于人黄门二道行不净法者,波罗夷;〔二道即〕大便道、口是也。非人黄门之……乃至……畜生黄门之……乃至……人男之……乃至……非人男之……乃至……畜生男之二道……口是也。
(二)比丘起淫心,于人女之大便道入生支者,波罗夷。比丘……小便道……乃至……于口入生支者,波罗夷。比丘……非人女之……乃至……畜生女之……乃至……二根人之……乃至……二根非人之……乃至……二根畜生之大便道……乃至……于小便道……乃至……于口入生支者,波罗夷。
    比丘起淫心,于人黄门之大便道……乃至……口入生支者,波罗夷。比丘于非人黄门之……畜生黄门之……人男之……非人男之……畜生男之大便道……乃至……口入生支者,波罗夷。
(三)比丘之冤家,伴人女来比丘前,令以大便道坐于生支,彼若入时觉乐、入已觉乐、停住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时不觉乐,入已觉乐、停住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时不觉乐,入已不觉乐、停住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时、入已、停住不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时、入已、停住、出时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伴人女来比丘前,令以小便道……乃至……令于口入生支,彼若入时觉乐、入已觉乐、停住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人女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乃至……醉者……乃至……狂者……乃至……颠倒者……乃至……死而未被〔鸟兽〕食者……乃至……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罗夷。将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彼若入时觉乐、入已觉乐、停住觉乐、出时觉乐者,偷兰遮……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非人女……乃至……畜生女……乃至……二根之人……乃至……二根非人……乃至……二根畜生带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二根畜生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罗夷。将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彼若入时觉乐……乃至……出时觉乐者,偷兰遮……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人黄门……乃至……非人黄门……乃至……畜生黄门伴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彼若……出时觉乐者,波罗夷……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畜生黄门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罗夷。将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彼若入时……出时觉乐者,偷兰遮……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人男……乃至……非人男……乃至……畜生男伴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已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罗夷。将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偷兰遮。不觉乐者,不犯也。
(四)比丘之冤家,伴人女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以有隔 16 对无隔……乃至……以无隔对有隔……乃至……以有隔对有隔……乃至……以无隔对无隔。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不眠之人女……乃至……已眠……乃至……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罗夷。将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来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于生支,以有隔对无隔……乃至……以无隔对无隔,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偷兰遮……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非人女……乃至……畜生女……乃至……二根之人……乃至二根非人……乃至……二根畜生〔……﹞以有隔对无隔……乃至……以无隔对有隔……乃至……以有隔对有隔……乃至……以无隔对无隔。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 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不眠之二根畜生……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罗夷。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觉乐者,偷兰遮……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人黄门……乃至……非人黄门……乃至……畜生黄门……乃至……人男……乃至……非人男……乃至……畜生男﹝……〕觉乐者,波罗夷……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 乃至……波罗夷。死而大部份已被食者﹝……〕觉乐者,偷兰遮……乃至……不觉乐者,不犯也。
(五)比丘之冤家,伴比丘至人女前,以生支置于大便道……乃至……小便道……乃至……于口,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带比丘至不眠之人女处……乃至……已眠者……乃至……醉者……乃至……颠倒者……乃至……狂者……乃至……死而未被食者……乃至……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罗夷。至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处,以生支置于大便道……乃至……于小便道……乃至……于口,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偷兰遮。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带比丘至非人女……乃至……畜生女…… 二根人……二根非人… …二根畜生……人黄门……非人黄门……畜生黄门……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之前,以生支置于大便道……乃至……于口,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带比丘至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罗夷。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之前,以生支置于大便道……乃至……于口,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偷兰遮。不觉乐者,不犯也。
(六)比丘之冤家,将比丘带至人女前,以生支置于大便道、小便道、口,以有隔对无隔,以无隔对有隔,以有隔对有隔,以无隔对无隔。彼若入时觉乐……出时觉乐者,波罗夷。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比丘带至不眠之人女处……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罗夷。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之前〔……乃至……〕以有隔对无隔……以无隔对无隔﹝……乃至……〕觉乐者,偷兰遮。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比反带至非人女前……畜生男前〔……乃至……以有隔对无隔……﹞觉乐者,波罗夷。不觉乐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将比丘带至不眠之畜生男之前……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罗夷。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之前……〔乃至……以有隔对无隔……〕觉乐者,偷兰遮。不觉乐者,不犯也。
(七)犹如详说比丘之冤家,亦如是详说王之冤家、贼冤家、暴恶冤家、干陀贼17冤家……乃至… … 如此广泛详细解说。
    以道入于道者,波罗夷。
    以道入于非道者,波罗夷。
    以非道入于道者,波罗夷。
    以非道入于非道者,偷兰遮。
    比丘对于已眠之比丘行淫,醒后觉乐者,当俱犯罪;醒后不觉乐者,污行者当犯罪。
    比丘对于已眠之沙弥行淫,醒后觉乐者,当俱犯罪;醒后不觉乐者,污行者当犯罪。
    沙弥对于已眠之比丘行淫,醒后……当犯罪。
    沙弥对于已眠之沙弥行淫,醒后……当犯罪。
(八)无知者、不觉乐者,痴狂者、心乱者、痛恼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广说品终───
-○ 猕猴、跋耆子、女居士、裸形、外道、少女、莲华色、续〔言〕根有二〔事〕。
母、女、姊妹、妻、弱〔脊〕、长根、疮二〔事〕、泥女像、木女像。
   顺陀罗五〔事〕、墓地五〔事〕、骨、龙女、夜叉、饿鬼、黄门、败根者、触。
于拔提城之阿罗汉、眠者、续于舍卫城四〔事〕、于毘舍离之三摩罗 18、于梦之   婆菟迦车。
    须拔婆、萨陀、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尼、游女、黄门、居士妇、互相、老出家、鹿。
(一) 尔时,一比丘与猕猴行不净法。彼生悔心,「世尊已制立学处,我莫非犯波罗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犯波罗夷。」
(二) 尔时,众多毘舍离出身之跋耆子比丘,不舍戒、戒羸不告而行不净法。彼生悔心,「世尊已制立学处,我等莫非犯波罗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诸比丘!汝等犯波罗夷。」
(三) 尔时,一比丘谓:「若如是者,我当不犯也。」以居士之生支行不净法。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谓:「若如是者,我当不犯也。」裸形以行不净法。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谓:「若如是者,我当不犯也。」着草衣……乃至……着树皮衣……乃至……着木片衣……乃至……着发毛织衣……乃至……着马毛织衣……乃至……着枭羽衣……乃至……着羊皮衣以行不净法。彼生悔心…………波罗夷。」
(四) 尔时,一行乞比丘见卧林上之少女而起欲心,以拇指入其生支,致彼女死。彼生悔心……乃至……「比丘!不犯波罗夷,而犯僧残。」
(五) 尔时,一青年对莲华色比丘尼有染着心。时,莲华色比丘尼为行乞而入村已,彼青年即入其草屋,隐坐一处。莲华色比丘尼行乞食后,归而洗足,入草屋坐其床。其时,彼青年捉莲华色比丘尼而犯之。莲华色比丘尼以此事告诸比丘尼,诸比丘尼又以此事告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若不觉乐者,不犯也。」
(六)尔时,一比丘生起女根,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其和尚、其受具戒、其腊数,听许与诸比丘尼易。凡比丘诸罪与比丘尼诸罪共通者,于比丘尼中亦罪。凡比丘诸罪与比丘尼诸罪不共通者,非罪。」
    尔时,一比丘尼生起男根,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其和尚、其受具戒、其腊数,听许与诸比丘易。凡比丘尼诸罪与比丘诸罪共通者,于比丘中亦罪。凡比丘尼诸罪与比丘诸罪不共通者,非罪。」
(七) 尔时,一比丘谓:「若如是者,我当不犯也。」与母……乃至……与女……乃至……与妹行不净法。彼生悔心……乃至……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犯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与故妻行不净法。彼生悔心…………波罗夷。」
(八) 尔时,一比丘是弱脊(背脊软弱),彼因忧苦而〔心〕碎,将己之生支以口含之,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有长根,彼由于忧苦而〔心〕碎,将己之生支入于大便道。彼生悔心…………波罗夷。」
(九)尔时,一比丘见死尸,其身之生支周围皆疮,彼以为:〔若如是者,我当不犯也。」以己生支入彼生支,由疮出。彼生侮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见死尸,其身之生支周围皆疮,彼以为:「若如是者,我当不犯也。」以己生支入其疮中,由其生支而出。彼生悔心… …… … 波罗夷。」
(一○ )尔时,一比丘欲念炽烈,以生支触泥女像之根。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是突吉罗。」
    尔时,一比丘欲念炽烈,以生支触木女像之根。彼生悔心…………突吉罗。」
(一一)尔时,有一从王舍城出家,名为顺陀罗之比丘,顺车道而行,有一女人云:一大德!请稍等,我顶礼。」彼女一边顶礼而一边举比丘之下衣,以口含其生支,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觉乐乎?」「世尊!我不觉乐。」「比丘!若不觉乐者,不犯也。」
(一二) 尔时,一女人见比丘而作是言:「来!大德!来行不净法。」「止!妹!不许如此。」「来!大德!师不用力,我用力,师即不犯。」其比丘如此作。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罗夷。」
    尔时,一女人见比丘而作是言:「来!大德!来行不净法。」「止!妹!不许如此。」「来!大德!师用力,我不用力,汝如是,师即不犯也。」其比丘如此作。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女人见比丘…………不许如此。」「来!大德!触内部泄于外……乃至……触外部泄于内,汝如是,汝即不犯也。」其比丘如此作。彼生侮心…………波罗夷。」
(一三)尔时,一比丘至墓地,见死尸未被〔鸟兽〕食坏,与之行不净法。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至墓地,见死尸大部分未被食坏…………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至墓地,见死尸大部分已被食坏…………非波罗夷,为偷兰遮。」
    尔时,一比丘至墓地,见一被切断之头,入生支于张开之口中而触〔肉〕。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至墓地,见一被切断之头,入生支于张开之口中而不触〔肉〕〔……乃至……〕「非波罗夷,为突吉罗。」
    尔时,一比丘对一女人有染着心,彼女死而被弃于墓地,其骨分散。时,彼比丘至墓地,集其骨〔作〕女根而入其生支。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为突吉罗。」
(一四) 尔时,一比丘与龙女行不净法……乃至……夜叉……饿鬼……黄门行不净法。彼生悔心…………波罗夷。」
(一五) 尔时,有一比丘根败。彼谓:「我不受乐、苦,如是者,我当不犯也。」而行不净法……乃至……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彼愚人,彼受或不受俱波罗夷。」
(一六) 尔时,一比丘将与女人行不净法,触之剎那,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为僧残。」
(一七) 尔时,一比丘于拔提城之奢提耶林,日中食后,休息而横卧,彼四肢中风。一女人见〔此〕,坐其生支上,随意作而去。诸比丘见其〔因汗或尿而〕湿〔以为漏精〕,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因五事生支勃起,即:欲念、大便、小便、风、毛虫吃咬,而生支勃起。诸比丘!依此五事而生支勃起。诸比丘!言彼比丘因欲念而生支勃起者,无有是处。诸比丘!彼比丘是阿罗汉。诸比丘!彼比丘无罪,不犯也。」
(一八) 尔时,一比丘于舍卫城安陀林中,日中食后,休息而横卧。一牧牛女见此,坐于其生支上。其比丘入时觉乐、入已觉乐、停住觉乐、出时觉乐,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于舍卫城……一牧羊女见之……乃至一采薪女见之……乃至……一取牛粪女见之,坐于生支上…………波罗夷。」
(一九) 尔时,一比丘于毘舍离大林中,日中休息横卧。一女人见此,坐于生支上,随意作已,于旁立而笑。其比丘醒后,如是言其女人:「汝为是乎?」「然!我为也。」彼生悔心……乃至……「比丘!觉乐乎?」「世尊!我不觉乐。」「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二○ 尔时,一比丘于毘舍离之大林中,日中休息,倚木而卧。一女人见此而坐于生支上,其比丘立即而起,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觉乐乎?」「世尊!我不觉乐。」「比丘!不觉乐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于毘舍离之大林中,日中休息,倚木而卧。一女人见此,坐于生支上,其比丘立即推开而起,彼生悔心……乃至…………觉乐乎……不犯也。」
(二一)尔时,一比丘于毘舍离大林之重阁讲堂,日中休息,门开而卧,彼之四肢中风。其时有多女人,持香、华、鬘来精舍巡观僧园。其时,彼女人等见此比丘,随意坐于生支上,随意作已,言:「此真是人牡牛(最上之丈夫)。」以香华供之而去。诸比丘见其〔 因汗或尿而〕湿,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因五事生支勃起……〔同(一七)〕……诸比丘!其比丘不犯也。诸比丘!日中独坐时,听许闭户而独坐。」
(二二) 尔时,一婆菟迦车之比丘,梦与故妻行不净法,谓:「我非沙门也,我当还俗焉。」而往婆菟迦车时,途中见尊者优波离,告以此事,长老优波离言:「尊者!由梦者,不犯也。」
(二三) 尔时,于王舍城有信佛之优婆夷,名须拔婆,彼女如是信解「施不净法为最上之布施」。彼女见比丘而作是言:「来!尊者!行不净法。」「止!妹!此不适宜。」「来!尊者!触胸前,如是者,汝不犯也。」……乃至……「来!尊者!触脐……乃至……触腹………………身穴……触毛发……触指间!」……乃至……「来!尊者!我以手击打,令泄之,若如是,师当不犯也。」其比丘如是作,彼生悔心。「比丘!非犯波罗夷,乃犯僧残。」
(二四) 尔时,于舍卫城有信佛之优婆夷,名萨陀,彼女如是见解「施不净法为最上之布施」。彼女见比丘而作是言:「来!尊者!来行不净法。」「止!妹!此不适宜。」「来!尊着!触胸前……乃至……来!尊者!我以手行,令泄之,如是者,汝不犯也。」其比丘遂听之。彼生悔心。「比丘!非犯波罗夷,乃犯僧残。」
(二五) 尔时,于毘舍离,离车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与比丘尼行不净,俱觉乐者,俱〔波罗夷〕当摈出。俱不觉乐者,俱不犯也。
    尔时,于毘舍离,离车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与式叉摩那尼行不净……乃至……沙弥尼行不净。俱觉乐者,当俱摈出。俱不觉乐者,俱不犯也。
    尔时,于毘舍离,离车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与游女行不净……乃至……黄门……乃至……居士妇行不净。比丘觉乐者,当摈出,比丘不觉乐者,不犯也。
    尔时,于毘舍离,离车族之青年等,捉诸比丘相互行不净。俱觉乐者,当俱摈出。俱不觉乐者,不犯也。
(二六) 尔时,一老出家比丘往见故妻,其妻语尊者曰:「来!尊者!我等行乐。」而捉之,其比丘退而仰面倒,彼妻举裙而坐于其生支上,彼生悔心……乃至……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觉乐乎?」「世尊!我不觉乐。」「比丘!不觉乐者,不犯也。」
(二七) 尔时,一比丘住阿兰若,幼鹿来饮彼小便,以口含其生支,其比丘觉乐,彼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犯波罗夷。」
                                                     ───波罗夷───终

1 此章参照Mahavagga VI315ffAnguttara NIVp172Mahavagga
2 Naleru于觉音注(Samantapasadika)为夜叉名。以下言注乃指觉音注。
3 arasarupa 依觉音注,以合掌尊敬之行礼为「有味」,故云瞿昙为无味者。《增支部》 译本中  Nyanatiloka译为rucksichtslosHare 译为laCkS taste · ,于《 善见律》中作色无味也。何以故?唯有色而实无味。」
4 注云:婆罗门敬礼长者,乃为社会之和乐,故如是说。但原语nibbhoga Hare《增支部》译为无财者,即无社会地位。今bhoga译为悦乐之意。《善见律》 则言为「贡高」,意指不敬礼、高慢。
5 原语tapaniya是与苦行者(tapassin )同一语。
6 日译〔南传〕依觉音注,译为甚深思念,精进而住于决定者。
7 原语vipallasa,注为颠倒妄见(viparitagaha),即住处颠倒,故言「非我住处也,是此也」,  又谓「此是我等之村,非我等之村」,如此倒乱,佛哀愍此颠倒,且将来众生饥馑时,无如目  连之大神通力者,故不许目连之愿。
8 原语rattannumahata是知夜,即出家以来,知甚多夜之意。即久出家有经验,即僧众产生以来,经过漫长时间。
9 原语utuni ahosi puppham te uppannam其实应是月事后,依觉音注,出血不绝者不成胎,言出尽即受胎。于《十诵律》言净洁者,于《四分律》、《有部律》言月期。
10 末水法(odakantika),不净法〔终而用水〕故言也。
11 摄僧(samghasutthutaya)觉音注作「善受如来语」(vacanasampaticchanabhhavo)。
12 同五(一一),但以「猕猴」代〔女人」。
13 samannaya bhikkhu,沙门比丘之意,但依注,檀那请比丘时,如未受具之沙弥亦在比丘数,于《善见律》亦作「沙弥亦名比丘」故如此译之。
14 Vevacana是形容词,今依《善见律》之译,若依觉音注,佛、法等有名(nama)、号,依名或号俱成舍戒,例如:言「舍佛」即依名;言「舍三藐三佛陀」、「舍无量意」为依号而舍戒。
15 黄门(pandaka),去势者。
16 有隔(santhata),以物包根。
17 干陀贼(uppalagandha),依觉音注,「取人之心脏者」之意,此盗贼取人之心脏以祀神,故言之。此贼若掠夺比丘时,因杀比丘者必获大罪,故捉女人来,令破戒而杀之。
18 原本malla,如校订者亦言应为mala。〔 参照一○ (二一)〕
[ 此帖被三藏在2011-07-26 20:43重新编辑 ]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6-27
波罗夷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其时,众多知识亲友比丘,于仙人山边作草屋而结夏安居。长老坛尼迦陶师子亦作草屋结夏安居。如是,诸比丘经结夏安居三月,拆除草屋,收藏草木,出游诸方。然而,长老坛尼迦陶师子,雨期住其处,冬夏亦住其处。
    当长老坛尼迦陶师子为乞食而入村时,采草者、采薪者坏彼草屋,取去草木。长老坛尼迦再集草木作草屋,再次入村乞食时,其间,采薪草者再坏其草屋,取去草木。长老坛尼迦第三次集草木作草屋,当入村乞食时,采薪草者 1 又破坏草屋,取草木而去。
    时,长老坛尼迦陶师子如是念:「我入村乞食时,采薪草者坏我草屋,取去草木有三次。我于师业陶师之技术精练熟达,我岂非可以自练泥,以作纯泥造之屋耶?」如是,长老坛尼迦自练泥,以作纯泥造之屋,然后,集草木牛粪烧其屋。其小屋恰如印达哦巴迦虫(赤色甲虫),赤色美丽而舒适,〔风吹之〕屋有如小银铃之声音。
(二) 尔时,世尊与众多比丘俱下耆阇崛山,见其美丽舒适之小屋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此赤色美丽而舒适,恰如赤色甲虫者乃何物?」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呵责:「诸比丘!彼愚人〔之所为〕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诸比丘!彼愚人为何作纯泥造之屋耶?诸比丘!彼愚人对有情实无怜愍、无慈悲、无不残害。诸比丘!汝等往坏其屋,勿使当来众生遭受残害 2 。诸比丘!不应作纯泥之屋,作者犯突吉罗。」「诺!世尊!」彼诸比丘承诺已,至其屋处,坏其屋。尔时,长老坛尼迦陶师子言诸比丘曰:「友!汝等何故坏我屋耶?」「友!世尊令坏。」「友!若是法王令坏者,坏之。」
(三) 长老坛尼迦陶师子如是念:「我为乞食入村时,采薪草者坏我草屋,取去草木有三次;我作纯泥之屋,又为世尊令人坏之。〔王之〕木材场主管是我知友,我宜向彼乞木材作木屋。」
    于是,长老坛尼迦至木材场主管处而作是言:「贤者!我为乞食入村,被采薪草者坏我草屋有三次……又为世尊令人坏之。友!与我木材,我欲作木屋。」「尊者!我无可与尊者之木材。尊者!王所有之木材,乃为灾害时修建城市所保存者。王若许与,尊者即持去。」「贤者!已由王施与。」
    时,木材场主管作是念:「彼等沙门释子是法行者、寂静行者、梵行者、实语者、持戒者、善法行者,王亦深信彼等,不应于不施与者,而言已施与。」如是,木材场主管言长老坛尼迦陶师子曰:「尊者!持去。」时,长老坛尼迦将其木材切成细片后,以车运出,供作木屋。
(四) 尔时,摩揭陀国之大臣雨行婆罗门,于王舍城调查业务,至管木材人处。至已,语主管曰:「我道,王所有之木材,备于灾害时修建城市用者,其木材今在何处?」「大臣!其木材已由王施与尊者坛尼迦陶师子。」时,摩揭陀之大臣雨行婆罗门兀自不喜曰:「何以王将备于灾害时修建城市之木材,施与坛尼迦陶师子耶?」
于是,大臣雨行婆罗门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处。至已,对王曰:「大王!据云,备于灾害时修建城市之所有木材,已由王施与坛尼迦陶师子。是实否?」「谁如是言乎?」「大王!木材场主管也。」「然则,婆罗门!将木材场主管缚来!」于是,大臣雨行婆罗门来缚木材场主管。长老坛尼迦陶师子见木材场主管已被缚,将带去,言彼主管曰:「贤者!汝何故被拘缚?」「尊者!为其木材也。」「去!贤者!我亦去。」「尊者!汝应在我被杀以前来耳。」
(五) 如是,长老坛尼迦陶师子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王住处。至已,坐在已设座位。时,频毘娑罗王走近长老坛尼迦,即向长老行礼,坐于一面。于一面坐之斯尼耶频毘娑罗王,言长老坛尼迦曰:「大德!为灾害时修建城市之备用木材,据说由我施与汝,是实否?」。「实然!大王!」「大德!我等国王实事多繁忙,与之亦无记忆也,愿大德令我忆起。」「大王!请卿忆起,王最初灌顶〔即位〕时,曾作如是言:『为沙门、婆罗门,给予草、木、水之用。』「大德!我忆起。大德!沙门、婆罗门有惭耻、有忏悔、有戒行。彼等于小事亦起悔过心,对彼等我有言,此乃关于阿兰若处之无主物。大德!汝以此类似事推想,运去不可与之木材一事,〔汝犯死罪;虽然如是,〕王当如何杀、或缚或逐住于国中之沙门、婆罗门。往矣!大德!汝由毛而逸脱 3 ,勿再如是作。」
(六) 众人讥嫌非难:「此等沙门释子,不知耻、不持戒、打妄语。彼等实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静行者、梵行者、实语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无沙门行、无梵行,彼等破沙门行、破梵行。彼等何处有沙门行、有梵行耶?彼等离沙门行、离梵行。彼等对王尚且欺瞒,何况他人耶?」
    诸比丘闻众人之讥嫌非难。彼等中,有少欲知足而知耻者,有忏悔心,有好修戒学者讥嫌非难:「长老坛尼迦陶师子,何以取不与之王材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集诸比丘而问长老坛尼迦陶师子曰:「坛尼迦!汝实取不与之王材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汝何以取不与之王材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长也。愚人!此无宁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转向他去也。」
    尔时,比丘中有一曾为司法高官而出家者,坐近世尊。时,世尊言此比丘曰:「比丘!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以盗几许即逮捕,或杀、或缚、或逐乎?」「世尊!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超过一巴陀之物也。」此时王舍城以五摩沙迦为一巴陀。
    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呵责长老坛尼迦陶师子,说难教养……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起盗心,不与而取者── 对于如是窃盗,诸王逮捕盗人而如是说:
   『汝为盗人、汝为愚者、汝为痴者、汝为盗贼。』 然后,或杀、或缚、或逐──
    丘!如是盗取者,亦是波罗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尔时,六群比丘至洗衣处 4 ,盗洗衣者之衣,运至僧园分与〔诸比丘〕。诸比丘如是言〔六群比丘〕曰:「诸师!汝等有大福德,汝等有多衣。」「诸师!我等何以有福德耶?我等今至洗衣处,取洗衣人之物而来。」「诸师!世尊岂非已制立学处耶?汝等何以取洗衣人之物耶?」「诸师!世尊实已制立学处。然,其乃于村落言,而非阿兰若。」「诸师!〔然而〕诸师!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汝等何以取洗衣人之物耶?诸师!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长也。此无宁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转向他去也。」如是,诸比丘以种种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以此事白世尊。
    尔时,世尊以是因缘集比丘众而问六群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实至洗衣处取洗衣人之物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汝等何以至洗衣处取洗衣人之物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转向他去也。」
    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后,说难扶养……勇猛精进之美,并且为诸比丘说随顺适切之法后,言诸比丘曰……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由村落或阿兰若,以盗心不与而取者,对于如是窃盗,诸王逮捕
    盗人而如是说:『汝为盗人、汝为愚者、汝为痴者、汝为盗贼。』然后,或杀、
    或缚、或逐──比丘!如是盗取者,亦是波罗夷不共住。」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处所谓「比丘」之意。
   「村落」者,有一屋之村落、二屋之村落、三屋之村落、四屋之村落、有人之村落、有屋无人之村落、有围篱之村落、无围篱之村落、又有随牛而住之村落、亦有商队住四个月以上之村落。
    「村落近郊」者,于有篱之村,人立于村门中,掷土块所及之处;于无篱村,人立于家轩中,掷石块所及之处。
    「阿兰若」者,除村落及村落近郊外,名「阿兰若」。
  a 「以盗心」者,盗心,夺取心也。
  a′「不与」者,凡是非施与物、非舍弃物、非永远放弃物、被守护之物、自己所有物、他人持有物,此皆名为「不与」。
    「取」者,夺、取去、盗、乱威仪、离本处、希冀指定物 5
    「如是」者,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一巴陀以上之物也。
  「王」者,地主、国王、郡主、村主、法官、大臣等,凡断罪之司,此等名为「王」。
    「盗人」者,以盗心取五摩沙迦或值五摩沙迦以上之不与物,此名为「盗人」。
b′「汝是盗人、汝是愚者、汝是痴者、汝是盗贼」者,此乃呵责之语也。
    「或杀」者,或以手、或以足、或以鞭、或以棒、或以半杖、或由拷问而杀也。
    「或缚」者,或以绳缚、或以锁缚、或以枷缚、或以家缚、或以城缚、或以村缚、或以街缚、或令人监视也
    「或逐」者,言或从村、或从街、或从城、或从郡、或从国而逐之也。
b「如是」者,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一巴陀以上之物而言。
    「盗取」者,夺、取去、盗、乱威仪、离本处、希冀指定物。
「亦是」者,以包括前面所述而言。
「波罗夷」者,恰如由枝节落下之枯叶不能〔再〕绿,如是,比丘于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一巴陀以上不与之物,以盗心取之,即非沙门、非释子,是故言「波罗夷」。
    「不共住」者,共住是同一羯磨、同一说戒而共同修学者,名为共住。不与彼共同,是故言「不共住」。
四(一)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处物、水中物、船物、乘物、担物、园物、寺中物、田中物、宅地物、村落物、阿兰若物、水、杨枝、树、持去、受寄、税处、有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侦察、看守、共谋偷、指定、现相。
(二)「地中物」者,覆藏于地中之财物。「我欲取地中物」如是想,而以盗心求第二者(同伴),或求锄、笼而往者突吉罗。伐取其中之生木或蔓草者突吉罗。掘地〔后〕或运或堆积者突吉罗。触〔地中之〕壶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移离本处者波罗夷。〔壶重不能持去时〕以己之容器入之,若过五摩沙迦或值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以己器物入之,若适取一握者波罗夷。〔壶中〕有穿线之宝物,或耳当、首饰、耳饰、腰带,或外套或头巾,以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捉住边缘举上者,犯偷兰遮,一边打碎一边取出者犯偷兰遮,即使如毛端〔之量〕由壶口而出者波罗夷。酥、油、蜜、石蜜之五摩沙迦或值五摩沙迦以上,以盗心方便饮者波罗夷。或打破之、或弃之、或烧之、或使之不得饮用者突吉罗。
(三)「地上物」者,置于地上之物。「我欲取地上物」如是想,而以盗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罗,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移离本处者波罗夷。
(四)「空中物」者,乃空中之物,即孔雀、嘉宾奢罗、鹧鸪、鹑,〔或被风吹扬之〕衣、头巾,或〔装饰〕金银之断坠者。「我欲取空中物」如是想,而以盗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罗,往而于中途停止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移离本处者波罗夷。
(五)「上处物」者,放置于上处之物。如卧床上、坐床上、或衣架上之物,或悬于衣绳、或桩木、壁钩、或树上等物,乃至钵中之物。「我欲取上处物」如是想,而以盗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罗,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移离本处者波罗夷。
(六)「水中物〕者,藏于水中之物。「我欲取水中物」如是想,而以盗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罗,或潜入、或浮出者突吉罗,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移离本处者波罗夷。生在其处之青莲华、赤莲华、白莲华,或莲藕、鱼、龟等之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移离本处者波罗夷。
(七)「船」者,言由此渡〔水〕之物,「船中物」者,置于船中之物。「我欲取船中物」如是想,而以盗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罗,触之……波罗夷。「我欲取船」如是想,而以盗心……往者突吉罗,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解绳者突吉罗,解绳而触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往上或下或横移动毛端程度亦犯波罗夷。
(八)「乘物」者,言轿、车、货车、战车。「车乘中物」者,置于车上之物。「我欲取车乘中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罗,触之……波罗夷。「我欲取车」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罗,触之……波罗夷。
(九)「担物」者,置于头上、或肩担、或系于腰及手持等物。置于头上之物,若以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若令下放于肩者波罗夷。担于肩之物,若以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令下至于腰者波罗夷。系腰之物,以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手取之者波罗夷。手持之物,以盗心置地者波罗夷,以盗心从地取者波罗夷。
(一○ )「园」者,言花园、果树园。「园中物」者,以四种状态存在于园中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处物。「我欲取园中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罗,触之……波罗夷。于此生长之根、树皮、叶、花、或果物,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量,以盗心触……波罗夷。
    对〔他人之〕园,〔以占有心〕负责任者突吉罗,令所有者起〔应取回乎?不取回乎?〕疑念者偷兰遮,所有者如是想:「此当非我物。」而舍弃责任者波罗夷。若以诉讼而胜所有者波罗夷,诉讼败者偷兰遮。
(一一)「寺中物」者,以四种状态存在于寺中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处物。「我欲取寺中物〕 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罗,触之……波罗夷。〔以占有心〕负责……败者偷兰遮。
(一二)「田」者,言生七谷或七菜 6 之处。「田中物」者,以四种状态存在于田中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处物。「我欲取田中物〕 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罗,触之……波罗夷。于此生之七谷或七菜,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之量,以盗心触之者……波罗夷。〔以占有心〕负责田者……败者偷兰遮。移动〔他人田地之〕标桩、绳、篱、畔者突吉罗,移之未完者 7 偷兰遮,移之已完者波罗夷。
(一三)「宅地者」,言园地、寺地。「宅地物」者,以四种状态存在于宅地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处物。「我欲取宅地之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罗,触之……波罗夷。〔以占有心〕负责宅地者……败者偷兰遮。移动标桩、绳、篱、墙者突吉罗,移之未完者偷兰遮,移之已完者波罗夷。
(一四)「村落物」者,以四种状态置于村落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处物。「我欲取村落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罗,触之……波罗夷。
(一五)「阿兰若物」者,若众人所有者为阿兰若。「阿兰若物」者,以四种状态置于阿兰若中者,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处物。「我欲取阿兰若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罗,触之……波罗夷。生于此之木、蔓、草,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量,以盗心触之者……波罗夷。
(一六)「水」者,谓入于瓶,或水槽,或池中之水。以盗心触之……波罗夷。装入己之瓶,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水,以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装入己之瓶而取去者波罗夷。断〔池〕畔者突吉罗,断〔池〕畔而放出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水者波罗夷,放出值一摩沙迦以上五摩沙迦以下之水者偷兰遮,放出值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之水者突吉罗。
(一七)「杨枝」者,言已切或未切者,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量,以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移离本处者波罗夷。
(一八)「树」者,言众人所有及受用之木。以盗心伐之,每一击突吉罗,〔最后〕一击未完者偷兰遮,伐击完者波罗夷。
(一九)「持去」者,言他人持去之物。以盗心触之……波罗夷。「我欲与持去者共取物」8 如是想,而〔共同〕移第一步者偷兰遮,移第二步者波罗夷。「我欲取掉落之物〕如是想,而令掉落者突吉罗,掉落物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者,以盗心触之……波罗夷。
(二○ )「受寄」者,被寄托之物。〔所有者〕言:「还我物。」时,若言:「我无受寄。」者突吉罗,使所有者起疑念者偷兰遮,所有者如是想:「不与我。」而放弃〔所有〕物者波罗夷。诉讼而胜所有者波罗夷,败诉者偷兰遮。
(二一)「税处」者,言在山之穿洞处、或渡河码头、或村之入口,由国王立〔告示〕「入此处者应付税」之处。入税处已,应支付与王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欲脱离〕而过税处第一步者偷兰遮,过第二步者波罗夷。立于税处内投〔税物〕于税处外者波罗夷,税之隐匿者突吉罗。
(二二)「有情」者,言人有情。以盗心触之……波罗夷。「我欲以步诱导之」如是想,而移第一脚者偷兰遮,移第二脚者波罗夷。
(二三)「无足」者,蛇、鱼也。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盗心触之……波罗夷。
(二四)「二足」者,人类、鸟类之谓。以盗心触之……波罗夷。「我欲以步诱导之」如是想,而移第一脚者偷兰遮,移第二脚者波罗夷。
(二五)「四足」者,象、马、骆驼、牛、驴马、家畜之谓。以盗心触之者……波罗夷。「我欲以步诱导之」如是想,而移第一脚者偷兰遮,移第二脚乃至第三脚者偷兰遮,移第四脚者波罗夷。
(二六)「多足」者,蝎、百足、毛虫之谓。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者,以盗心触之……波罗夷。「我欲以步诱导之」如是想,每移步,步步偷兰遮,移步毕者波罗夷。
(二七)「侦察」者,侦察货物,而告以「去夺取某物!」者突吉罗。彼取其物,两者俱犯波罗夷。
(二八)「看守」者,监视〔欲〕盗物之人,〔其所盗物中〕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者,以盗心触之……波罗夷。
(二九)「共谋偷」者,众多比丘共谋以取一比丘之物,俱犯波罗夷。
(三○ )「指定」者,作午前或午后,或昼或夜之指定约束,而言:「依此约束取来彼物。」者突吉罗。依其指定而取彼物,两者俱波罗夷。其指定之前或后,取其物来者,其指定者不犯也,取来者波罗夷。
(三一)「现相」者,谓作相示,言:「我覆眼、举眉或仰头,依此相示而取彼物。」者突吉罗。依其相示取去其物,两者俱波罗夷。于其示相之前或后,取去其物者,示相者不犯也,取物者波罗夷。
五(一)一比丘令他比丘:「取某物!」者突吉罗。彼想此物而取,两者俱波罗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取某物!」,彼想此物,而取他物者,令者不犯也,取者波罗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彼想他物而取其物者,两者俱波罗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彼想他物而取他物者,令者不犯也,取者波罗夷。
(二) 甲比丘令乙比丘语丙比丘,令丙比丘语丁比丘言:「丁比丘去取某物!」甲比丘突吉罗。乙比丘若告丙比丘者突吉罗,取者应诺,则甲比丘偷兰遮。丁比丘取其物者,四比丘俱波罗夷。甲比丘令乙比丘……乃至…………去取某物!」甲比丘突吉罗。乙比丘若告其他者突吉罗,取者应诺突吉罗;彼取其物者,甲比丘不犯也,令者〔乙比丘〕及取者波罗夷。
(三) 一比丘令他比丘:「取某物!」者突吉罗。其比丘往而再归来,言:「我不能取其物。」彼再令:「能取时,即取之。」者突吉罗,彼比丘取其物者,两者俱波罗夷。
(四)一比丘于他比丘令:「取某物!」者突吉罗。彼令已,心生后悔,而不言:「勿取!」彼若取其物者俱波罗夷。一比丘于他比丘……彼令已,心生后悔,言:「勿取其物!」彼比丘言:「我已受汝令。」而取其物者,令者不犯也,取者波罗夷。一比丘于他比丘……彼令已,心生后悔,言:「勿取其物!」彼:「诺!」而止者,两者俱不犯也。
六(一)以五事而不与取者波罗夷。他之所有物,知为他之所有物,贵重之物即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现起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偷兰遮,移离本处者波罗夷。
    以五事而不与取者偷兰遮。他所有物、他物想、轻物即一摩沙迦以上或五摩沙迦以下以下之物,现起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突吉罗,移离本处者偷兰遮。
    以五事而不与取者突吉罗。他所有物……轻物即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之物,现起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突吉罗,移离本处者突吉罗。
(二)以六事而不与取者波罗夷。非己物想,非近亲者之所有,非暂借,重物即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现起盗心,触之者……波罗夷。
  以六事而不与取者偷兰遮。非己物想……轻物即一摩沙迦以上或五摩沙迦以下之物,现起盗心……偷兰遮。
    以六事而不与取者突吉罗。非己物想……轻物即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之物,现起盗心……突吉罗。
(三)以五事而不与取者突吉罗。非他物,他物想,重物……五摩沙迦以上之物,现起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突吉罗,移离本处者突吉罗。
    以五事而不与取者突吉罗。非他物,他物想,轻物……五摩沙迦以下之物,现起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突吉罗,移离本处者突吉罗。
    以五事而不与取者突吉罗。非他物,他物想,轻物……一摩沙迦以下之物,现起盗心,触之者突吉罗,动之者突吉罗,移离本处者突吉罗。
(四)于近亲物、暂借、饿鬼物、畜生物作己物想、粪扫物想,痴狂者、心乱者、恼痛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不与取第一章终───

七〔言〕洗衣者有五事、〔言〕敷布有四事、〔言〕暗夜有五事、〔言〕搬运有五事、〔言〕对话有五事、〔言〕旋风有二事、未烂坏、投筹、〔言〕温浴室有一致之见。
    〔言〕残食有五事、欺五〔事〕、饥馑有古鲁肉、饼、萨加里、摩陀迦。
    续〔言〕共资具、钱袋、敷物、竹、不外出、嚼食、亲厚、己物想有二事。
    续〔言〕不盗七〔事〕、盗七〔事〕、〔言〕盗物有七事,续花有二事。
    传话三事、宝石之脱税三〔事〕、野猪、鹿、鱼、转车。
肉片二〔事〕、木材二〔事〕、粪扫、河流二〔事〕、〔其事虽〕续行之〔但其〕所行未足。
    于舍卫城一握四〔事〕、残食二〔事〕、茅草二〔事〕、僧物分配七〔事〕、非所有者七〔事〕
    木材、水、土、草二〔事〕,于盗心取僧物七〔事〕、有主物亦不可取、有主物得暂移。
    于瞻波、王舍城、于毘舍离之阿酬、波罗奈、憍赏弥、沙竭之陀如毘伽。
(一) 尔时,六群比丘至洗衣处取洗衣者之衣,彼等生悔心而如是思:「世尊已制立学处,我等岂非犯波罗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诸比丘!汝等犯波罗夷。」
(二) 尔时,一比丘至洗衣处见高贵之衣,而起盗心。彼生悔心……乃至……「比丘!心起者不犯也。
尔时,比丘……见衣,以盗心触之。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是突吉罗。」〔…………〕起盗心而摇之〔……乃至……〕偷兰遮。〔……乃至……〕以盗心移离本处,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罗夷。」
(三)尔时,一行乞比丘见高贵之上敷布,生起盗心……乃至……以盗心触之……乃至……以盗心摇之……乃至……以盗心移离本处,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罗夷。」
(四)尔时,一比丘昼时见物,作记号 9 而思:「我将于暗夜取之。」彼想其物而取其物……乃至……想他物而取他物……乃至……想他物而取其物……乃至……想他物而取他物 。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昼问见物,作记号而思:「我将于夜间取之。」彼想他物而取己物。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是突吉罗。」
(五)尔时,一比丘搬运他人物时,对头上之荷物,以盗心触之……乃至……以盗心摇之……乃至……以盗心放置肩上……乃至……对肩上之荷物,以盗心触之……乃至……以盗心摇之……乃至……以盗心放下至腰间;乃至……对腰间之物以盗心触之……乃至……以盗心摇之……乃至……以盗心用手捉之……乃至……对手中之物,以盗心置于地……乃至……以盗心由地捉之。彼生侮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罗夷。」
(六)尔时,一比丘展衣于露地而入寺中,另一比丘〔见此如是思:〕「勿失此衣。」而收藏之。其比丘出来,问诸比丘曰:「诸师!谁取我衣耶?」另一比丘作如是言:「我取之。」彼言:「汝取是衣,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以如何心?」「世尊!我唯以对话之道 10〔言之〕。」「比丘!唯于对话之道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置衣于床上……乃至……置坐具于床上……乃至……置钵于床下而入寺中,另一比丘〔见此如是思:〕「勿失此钵。」而收藏之。其比丘出,问诸比丘曰:「诸比丘!谁取我钵耶?」另一比丘作是言:「我取之。」「汝取其钵……」「……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尼展衣于篱上而入寺中。另一比丘尼〔见此如是思:〕「勿失此衣。」而收藏之。其比丘尼出,问诸比丘尼曰:「诸姊!谁取我衣乎?」另一比丘尼作是言:「我取之。」「汝取是衣,汝非沙门尼!」其尼生悔心,如是,比丘尼告诸比丘尼,诸比丘尼语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诸比丘!于对话之道者不犯也。」
(七)尔时,一比丘见被旋风吹起之外衣,〔思:〕「我将与所有主。」而捉之,所有主呵责其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起如何之心?」「世尊!我无盗心。」「比丘!无盗心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对被旋风吹起之头巾,「于所有主未见之前」如是思,而以盗心取之。所有主呵责此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罗夷。」
(八)尔时,一比丘至墓地,于未烂之死尸取粪扫衣,有死者之灵住其死尸。尔时,彼亡灵如是言比丘:「尊者!勿取我衣。」其比丘不听〔是言〕而去。时,其死尸起,追随比丘之后,如是,比丘入于寺中而闭其门。是时,死尸即倒于地上。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然,诸比丘!不可于未烂之死尸取粪扫衣,取者突吉罗。」
(九)尔时,一比丘分配众僧衣时,以盗心易筹而取衣。彼生悔心…………波罗夷。」
(一○ )尔时,长老阿难于温浴室,对一比丘之下衣以为己物而穿之。是时,其比丘如是言长者阿难:「尊者!汝何故着我下衣乎?」「尊者!我以为是己物。〕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己物想者不犯也。」
(一一)尔时,众多比丘下耆阇崛山时,见狮子之残食,〔以此〕煮而食之。彼等生悔心……乃至……「诸比丘!于残食者不犯也。」
    尔时,众多比丘下耆阇崛山时,见虎之残食……乃至……见豹之残食……乃至……见鬣狗之残食……乃至……见狼之残食,〔以此〕煮之……「诸比丘!于畜生物者不犯也。」
(一二)尔时,一比丘分配饭于僧众时,言:「与他〔比丘〕之分。」而欺取〔另一不在比丘之分〕。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故意妄语故,波逸提。」
    尔时,一比丘分配噉食于僧众时……乃至……分配饼于僧众时……乃至……分配糖蔗于僧众时……乃至……分配瓜果于僧众时,言:「与他〔比丘〕之分。」而欺取〔另一比丘之分〕。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故意妄语故,波逸提。」
(一三)尔时,一比丘于饥馑时入食肆,以盗心取饭满钵。彼生侮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饥馑时入肉店,以盗心取肉满钵…………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饥馑时入饼店,以盗心取饼满钵……乃至……以盗心取萨加里饼满钵……乃至……以盗心取摩陀加饼满钵。彼生悔心…………波罗夷。」
(一四)尔时,一比丘昼间见资具,作记号而思:「我将于夜间取之。」其比丘想其物而取其物……乃至……想其物而取他物……乃至……)想他物而取其物……乃至……想他物而取他物。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昼见资具……如是思:「我将要取之。」彼想他物而取己物。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是突吉罗。」
(一五)尔时,一比丘见床上有钱袋,「从其〔床〕取者,殆是波罗夷。」故连床移而取去。彼生悔心…………波罗夷。」
(一六)尔时,一比丘以盗心取僧众之敷物。彼生悔心…………波罗夷。」
(一七)尔时,一比丘以盗心取竹制衣架上之衣。彼生侮心…………波罗夷。」
(一八)尔时,一比丘于寺中取衣,以为「我如出此寺,殆是波罗夷。」故不出寺外。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此愚人!出与不出俱波罗夷。」
(一九)尔时,有二比丘是寮友,一比丘为乞食而入村,另一比丘在分配食物于僧众时,取寮友之分。然后,彼以亲厚想 11 而食之。其比丘知〔此事〕而呵责彼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世尊!我以亲厚想取之。」「比丘!于亲厚想取者不犯也。」
(二○)尔时,众多比丘在作衣。分配嚼食于僧众时,取〔比丘等〕所有之分而置之。有一比丘取他比丘之分,以为己份而食之,其比丘知之而呵责彼:「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世尊!我作己物想。」「比丘!作己物想者不犯也。」
    尔时,诸比丘在作衣。分配噉食于僧众时,〔有一比丘〕以他比丘之钵取另一比丘之分而置之。钵主比丘以为己物而食之。其比丘呵责彼……「比丘!作己物想者不犯也。」
(二一)尔时,诸盗庵罗果者,打落庵罗果而持去,所有主追诸盗者,诸盗者见所有主,投果而走。诸比丘以为弃物,拾而食之。所有主呵责诸比丘:「汝等非沙门!」彼等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存何心乎?」「世尊!我等以为弃物。」「诸比丘!以为弃物者不犯也。」
    尔时,盗阎浮果者……乃至……盗麪麭树果者……乃至……盗芭那沙果者……乃至……盗多罗果者……乃至……盗甘蔗者……乃至……盗瓜果者,集取瓜果而去。所有主……「诸比丘!以为弃物者不犯也。」
(二二)尔时,盗庵罗果者,打落庵罗果……而逃走。诸比丘〔思:〕「在所有主发现前。」以盗心食之。所有主呵责诸比丘:「汝等非沙门!」彼等比丘生悔心……乃至……「诸比丘!汝等犯波罗夷。」
    尔时,盗阎浮果者……盗瓜果者……逃走。诸比丘〔思:〕「在所有主发现前。」以盗心食之。所有主……「诸比丘!汝等犯波罗夷。」
(二三)尔时,一比丘以盗心取僧众之庵罗果……乃至……僧众之阎浮果……乃至……僧众之面麭树果……乃至……僧众之芭那沙果……乃至……僧众之多罗果……乃至……僧众之甘蔗……乃至……僧众之瓜果,以盗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罗夷。」
(二四)尔时,一比丘至花园,见已被摘下之值五摩沙迦之花,以盗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至花园,以盗心摘值五摩沙迦之花而取去。彼生悔心…………波罗夷。」
(二五)尔时,一比丘至乡村,如是言另一比丘曰:「友!我受〔汝〕托而告汝之檀越。」彼比丘至〔其檀越家传是言〕而其檀越令彼持一衣,却由己受用。另一比丘知之而呵责彼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然,诸比丘!不可说:『我欲转述传语。』 若说者突吉罗。」
尔时,一比丘至乡村。另一比丘对彼比丘如是言:「友!请汝将我所言,转述我檀越。」其比丘至已,〔檀越〕令彼持来两件衣,一以自用,一与其比丘。其比丘知之,呵责彼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然,诸比丘!不可说:『他人欲我转述。』 若说者突吉罗。」
  尔时,一比丘至乡村,如是言另一比丘曰:「友!我将受托之言转述汝之檀越。」彼亦作如是言:「汝应转述受托之言。」彼比丘至已,而〔其檀越〕令彼持来阿罗迦量之酥、多罗量之砂糖、陀那量之米,由彼自食用。其比丘知之而呵责彼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然,诸比丘!不可说:『 我欲转述受托之言。』亦不应说:『汝应转述受托之言。』若说者突吉罗。」
(二六)尔时,有持高贵宝石者与一比丘同于旅途行路。时,其人见至税处,以宝石入比丘之袋中,其比丘不知而行,过税处后取之。其比丘生侮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不知也。」「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尔时,有持高贵宝石者……至税处,假作有病,以己荷物给其比丘,如是,其人行过税处而言比丘曰:「尊者!还我宝石,我非有病。」「汝何故而作此事耶?」尔时,其人以此事言比丘。彼生侮心……「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与行商者长途同行。有人以饮食慰劳比丘,行至税处,以高贵之宝石托比丘,「尊者!请将此宝石通过税处。」如是,比丘将宝石通过税处。彼生悔心…………波罗夷。」
(二七)尔时,一比丘将桎缚之野猪,以慈悲心而放之。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以慈悲心也。」「比丘!以慈悲心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将桎缚之野猪,〔思:〕「于所有主不见时。」以盗心放之。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见桎缚之鹿,以慈悲心放之……乃至……被桎缚之鹿,〔思:〕「于所有主发现前。」以盗心放之……乃至……将被网之鱼,以慈悲心放之……乃至……被网之鱼,〔思:〕「于所有主发现前。」以盗心放之。彼生悔心…………波罗夷。」
(二八)尔时,一比丘见车上物,〔思:〕「由此取者波罗夷。」故使〔车〕超过,转而取之。彼生悔心…………波罗夷。」
(二九)尔时,一比丘见被鹰啄起之一肉片,取之,〔思:〕「将还与所有主。」所有主呵责比丘:「汝非沙门!」其比丘生悔心……乃至……「比丘!无盗心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见被鹰啄起之一肉片,〔思:〕「于所有主不见时。」以盗心取之,所有主呵责其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波罗夷。」
(三○ )尔时,诸人结筏并放于阿致罗筏底河,〔筏之〕绳结断而木材散乱流去。诸比丘以为弃物而取上岸,所有主呵责诸比丘:「汝等非沙门!」彼等生悔心……乃至……「诸比丘!作弃物想者不犯也。」
    尔时,诸人结筏并放于阿致罗筏底河,绳结断而木材散乱流去。诸比丘〔思:〕「于所有主不见时。」以盗心取上岸,所有主呵责诸比丘:「汝等非沙门!」彼等生悔心……乃至……「诸比丘!汝等犯波罗夷。」
(三一)尔时,一牧牛者将衣挂树上而去大便,一比丘以为弃物而取之。时,牧牛者呵责其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丘!弃物想者不犯也。」
(三二)尔时,一比丘正渡河,有衣离洗衣者手而缠〔彼〕足,其比丘取之,〔思:〕「还与所有主。」所有主呵责其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盗心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正渡河,有衣离洗衣者手而缠〔彼〕足,其比丘〔思:〕「于所有主不见之前。」以盗心取之。所有主呵责其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波罗夷。」
(三三)尔时,比丘见酥瓶而饮一小量。彼生侮心……乃至……「比丘!非波罗夷,乃突吉罗。」
(三四)尔时,众多比丘约定「吾等将欲取一物」而去。一比丘取其物,彼等作如是言:「我等非波罗夷,彼取其物之比丘犯波罗夷。」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犯波罗夷。」
    尔时,众多比丘谋取一物后,分配之。彼等每人分配〔所得〕不满五摩沙迦,彼等曰:「我等非波罗夷。」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犯波罗夷。」
(三五)尔时,一比丘于舍卫城饥馑之时,以盗心取商人一把米。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于舍卫城饥馑之时,以盗心取商人一把绿豆……乃至……一把蚕豆……乃至……一把胡麻。彼生悔心…………波罗夷。」
(三六)尔时,于舍卫城安陀林有盗者杀牛,食其肉,藏其残肉而去。诸比丘以为弃物,取而食之。盗人呵责诸比丘:「汝等非沙门!」彼等生悔心……乃至……「诸比丘!弃物想者不犯也。」
    尔时,舍卫城安陀林有盗人杀野猪…………弃物想者不犯也。」
(三七)尔时,一比丘往茅草田,有已被刈之茅草值五摩沙迦,以盗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往茅草田,刈值五摩沙迦之茅草,以盗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罗夷。」
(三八)尔时,诸客比丘分僧众之庵罗果而食。旧住比丘呵责彼等诸比丘:「汝等非沙门!」彼等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存何心乎?」「世尊!我等〔思〕为〔客比丘〕食用。」「诸比丘!〔思〕为〔客比丘〕食用者不犯也。」
    尔时,客比丘分配僧众之阎浮果……乃至……僧众之麪麭树果……乃至……僧众之芭那沙果……乃至……僧众之多罗果……乃至……僧众之甘蔗……乃至……僧众之瓜果而食之。旧住比丘……「诸比丘!〔思〕为〔客比丘〕食用者不犯也。」
(三九)尔时,庵罗园之守护人给诸比丘庵罗果。诸比丘思:「所有主为令〔彼等〕守护此〔庵罗果〕,非为令〔彼等〕给此〔而雇用彼等〕。」而畏惧不取。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守护人所给者不犯也。」
    尔时,阎浮园之守护人……瓜果园之守护人,给诸比丘瓜果。诸比丘思:「所有主…………「诸比丘!守护人所给者不犯也。」
(四○ )尔时,一比丘思暂借僧众之木材而取之,以支持己房之壁。诸比丘呵责其比丘︰「汝非沙门!」彼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思暂借。」「比丘!以暂借想者不犯也。」
(四一)尔时,一比丘以盗心取僧众之水……乃至……僧众之土……乃至……僧众之草堆,以盗心取之。彼生悔心…………波罗夷。」
(四二)尔时,一比丘以盗心取僧众之卧床。彼生悔心…………波罗夷。」尔时,一比丘以盗心取僧众之椅子……乃至……僧众之褥…………门板……窗扇……梁。彼生悔心…………波罗夷。」
(四三)尔时,诸比丘将一优婆塞于寺中用之坐卧具,而使用于他处。时,彼优婆塞讥嫌非难:「诸大德!何以将他人使用之物用于他处耶?」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不可将他人使用之物用于他处,使用者突吉罗。」
(四四)尔时,诸比丘移至布萨堂及集会堂亦疑惧〔坐卧具〕而坐于地,秽污身衣。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暂移者,可!」
(四五)尔时,瞻波城偷兰难陀比丘尼之弟子比丘尼,至偷兰难陀比丘尼之檀越家,〔言:〕「师冀望饮用三辛粥。」而令作之,持归而自食用。其师知之,呵责彼弟子比丘尼:「汝非沙门!」彼尼生悔心,如是,彼尼以此事告诸比丘尼,诸比丘尼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非波罗夷,故意妄语故,波逸提。」
    尔时,于王舍城,偷兰难陀比丘尼之弟子比丘尼,至偷兰难陀比丘尼之檀越家,〔言:〕「师冀望食用蜜丸。」而令作之,自食用。其比丘尼知之…………故意妄语故,波逸提。」
(四六)尔时,于毘舍离长老阿酬之檀越居士有二儿,即子与侄。时,其居士〔病〕如是言长老阿酬曰:「尊者!请向此二儿中信仰深者,示其〔藏财宝〕之处。」时,其居士之侄信仰深厚,如是,长老阿酬教示其处与侄儿,其侄儿依其财产而立家,又行布施。
    尔时,居士子如是言长老阿难:「大德阿难!谁是父之继承者,是子还是侄乎?」「贤者!子为父之继承者。」「大德!彼尊者阿酬,以我财产指示我堂兄弟。」「贤者!长老阿酬非沙门也。」尔时,长老阿酬言长老阿难曰:「友!阿难!让我判定之。」
   尔时,长老优波离乃长老阿酬之党,长老优波离如是言长老阿难:「友!阿难!若彼由所有主言:『此宝处示某者。』而彼示之有何罪乎?」「大德!无何罪,乃至突吉罗亦不犯也。」「友!此长老阿酬因所有主言:『此宝处示某者。』而彼示之。友!长老阿酬不犯也。」
(四七)尔时,于波罗奈,长老毕陵伽婆蹉之檀越苦恼两儿被盗贼夺走。其时,长老毕陵伽婆蹉以神通力带来其两儿置于阁楼上,诸人见其两儿,知「大德毕陵伽婆蹉有神通力」而深信长老毕陵伽婆蹉。诸比丘讥嫌非难:「何以长老毕陵伽婆蹉带回被贼所夺之两儿?」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神通者于神通力之境地者不犯也。」
(四八)尔时,有班陀伽和伽毘罗二比丘是朋友,一住于村落,一住于憍赏弥。其比丘由村落往憍赏弥途中,于渡河时有野猪之脂肉块离屠猪者之手而缠其足,其比丘取之,思:「还与所有主。」所有主呵责其比丘:「汝非沙门!」一牧牛女见彼上岸而作是言:「来!尊者!行不净法。」其比丘〔思〕:「我已非沙门。」遂与彼女行不净法。至憍赏弥,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于不与取者不犯也,而行不净法者波罗夷。」
(四九)尔时,于沙竭,长老陀如毘伽之同住比丘,因盗商人之头巾,而被忧愁所困。然后,如是言长老陀如毘伽:「大德!我非沙门,当出去。」「友!汝曾有何为乎?」彼语其事。持来〔头巾〕估价之,不值五摩沙迦。「友!汝非波罗夷。」而〔为他〕说法。其比丘甚欢喜。
                                                  ───波罗夷二终───
1 原本之katthakariyokatthahariyo之误。
2 勿使将来之比丘仿此而杀生之意。
3 omena tvam muttosi,依觉音注,见有人将杀多毛之羊以取肉,因想由此羊毛得利益,故以二羊换此多毛之羊而去之寓言。比丘之着袈裟亦如此毛羊,依此羊毛而脱死,汝亦依袈娑而脱死之意。。
4 rajakattharanam,依注是指洗衣人之岸;将所洗之衣展开(attharanti )曝晒,故称之。
5 以上之原文adiyeyyahareyyaavahareyyairiyapatham vikopeyyathana caveyyasamketam v1tinameyya,于《善见律》译为夺、将、举、断步、离本处、相要。夺是夺园林,将是取他人之搬运物,举是不还他人寄托之物,断步是取他人之物而离去,离本处是盗取地上物移离其处所,相要是准备于某时某处取此物、又谓于税关脱税。
6 七谷(pubbanna)者,言米等七种谷物;七菜(aparanna )者,言豆、甘蔗等七种菜。
7 ekam payoge anagate…;注谓:若田有二标桩以为界,想移动此而占取田地,移动一标桩是偷兰遮,移动二标桩是波罗夷。若有三标桩时,移动一标桩是突吉罗,二标桩是偷兰遮,三标桩是波罗夷。关于绳亦如是,移一端偷兰遮,移两端波罗夷。
8 sahabhandaharakam,于《善见律》作「盗偷人以及身上之衣,若将去时,初举一脚即偷兰遮」是也。
9 mimittam akasi,作记号,成为目标。
10 niruttipatho ,注谓:于会话时,言:「谁取乎?谁取去乎?」答:「我取,我取去。」是普通之语法。此时言「取」者,非「以盗心取去」之意,问者以「取」解为「盗取」而说是波罗夷。于《善见律》译为:「谁盗取?」 答:「我盗取。」佛言:「比丘!汝心云何?」比丘答言:「逐口语,实无盗心。」「若尔,无罪。」
11 亲厚想,原语是vissaseti 意为信赖,亲厚之问有信赖之意,故想食之亦不怒或可能欢喜。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6-29
波罗夷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毘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尔时,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不净法,叹不净,赞不净观,反复教示,赞叹入不净三昧。如是,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我欲静坐半月,除送食者,谁皆不得来我处!」「诺!世尊!」诸比丘应诺世尊,除送食者,谁皆不得至世尊之住处。
    诸比丘因「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法,叹不净,赞不净观,反复教示,赞叹入不净三昧,」彼等专念住于诸身分之无利益观、不净观行,彼等惭羞、困恼、厌恶己身,恰如善好严饰之少年男女,头已洗净,而以死蛇、死狗或死人缠系其颈,则惭羞、困恼、厌恶。如是,诸比丘惭羞、困恼、厌恶己身,以自断其命或互断其命,又至鹿杖沙门 1 处而作是言:「善哉!好友!汝断我等之命,此衣钵当归于汝。」如是,鹿杖沙门为衣钵,多断比丘之命,持染血之刀至婆裘摩河。时,鹿杖沙门边洗其血刀,边如是生疑悔:「我真实无利无益,我真实有恶利而无益利,我多作无功德行,我夺去甚多持戒有德之比丘命。」
    尔时,一魔神履于水面而来,言鹿杖沙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有利益,有善利。善男子!汝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汝与度之。」其时,鹿杖沙门〔思:〕「据云,我实有利益,我有善利。据云,我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我与度之。」故〔再〕持利刀,由寺至寺,由房至房,作如是言:「谁未度者,我与度之。」因此,诸比丘中之未离欲者,于是时心中惊惶恐怖,身毛皆竖。然而,诸比丘中之离欲者,于是时心无恐怖惊惶,泰然身毛不竖。如是,鹿杖沙门于一日夺一比丘之命,一日夺二比丘之命,一日夺三比丘之命,一日夺四比丘之命,一日夺五比丘之命,夺十比丘之命,夺二十比丘之命,夺三十比丘之命,夺四十比丘之命,夺五十比丘之命,于一日夺六十比丘之命。
(二)尔时,世尊过半月从静坐而起,告长老阿难曰:「阿难!何以僧众如是之少?」「世尊!实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不净法,叹不净,赞不净观,反复教示,赞叹入不净三昧。世尊!彼诸比丘思:『 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法,叹不净,赞不净观,反复教示,赞叹入不净三昧。』 彼等一心住于诸身分之无利益观、不净观行,彼等惭羞、困恼、厌恶己身,恰如善好严饰之少年男女,头已洗净,而以死蛇、死狗或死人缠系其颈,则惭羞、困恼、厌恶。如是,诸比丘惭羞、困恼、厌恶己身,以自断其命或互断其命,又至鹿杖沙门处而作是言:『 善哉!好友!汝断我等之命,此衣钵当归于汝。』 如是,鹿杖沙门为衣钵,多断比丘之命,持染血之刀至婆裘摩河。时,鹿杖沙门边洗其血刀,边如是生疑悔,『 我真实无利无益,我真实有恶利而无益利,我多作无功德行,我夺去甚多持戒有德之比丘命。』
    尔时,一魔神履于水面而来,言鹿杖沙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有利益,有善利。善男子!汝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汝与度之。』其时,鹿杖沙门〔思:〕『 据云,我实有利益,我有善利。据云,我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我与度之。』 故〔再〕持利刀,由寺至寺,由房至房,作如是言:『 谁未度者,我与度之。』 因此,诸比丘中之未离欲者,于是时心中惊惶恐怖,身毛皆竖。然而,诸比丘中之离欲者,于是时心无恐怖惊惶,泰然身毛不竖。世尊!如是,鹿杖沙门于一日夺一比丘之命,〔……乃至… … 〕一日夺六十比丘之命。愿世尊演说其他之方便,此比丘僧可得如此修行安住于其余〔观法〕。」「然!阿难!将住毘舍离附近之诸比丘皆集于讲堂!」「诺!世尊!」长老阿难应诺,将住毘舍离附近之诸比丘皆集于讲堂。〔阿难〕至世尊处,白是言:「世尊!比丘僧已集。世尊!若然时宜,即请说法。」时,世尊至讲堂,坐于已设之座位。世尊坐已,言诸比丘曰:
(三)诸比丘!若屡屡精进修此入出息念定,住于最胜寂静、纯粹安乐者,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恶不善法灭尽而寂静。诸比丘!譬如于夏季末月扬起之尘埃,若非时之大雨,立即灭尽之。如是,诸比丘!若屡屡精进修入出息念定,住于最胜寂静、纯粹安乐者,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恶不善法灭尽而寂静。
    诸比丘!如何精进修入出息念定,如何屡屡修习,住于最胜寂静、纯粹安乐〔之境〕,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恶不善法灭尽而寂静乎?诸比丘!于此,比丘或至阿兰若、或至树下、或赴空屋,结跏直身而坐,使正念现前,彼正念出息,正念入息;正长出息而知「我长出息」,正长入息而知「我长入息」;或正短出息而知「我短出息」,或短入息而知「我短入息」。修「以全身感受我出息」,修「以全身感受我入息」;修「身行镇静而我出息」,修「身行镇静而我入息」;修「喜感受我出息……我入息」;修「以乐感受我出息……入息」;修「心行感受我出息……我入息」;修「以心行镇静我出息……我入息」;修「心感受我出息……我入息」;修喜悦心……乃至……等持心……乃至……解脱心……乃至……无常观……乃至……离欲观……乃至……灭观……乃至……舍遣观我出息……我入息」。诸比丘!如是精进修入出息念定,如是屡屡修习,住于最胜寂静、纯粹安乐〔之境〕,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恶不善法灭尽而寂静。
(四)时,世尊以是因缘集比丘僧而问诸比丘曰:「诸比丘!据云诸比丘自断其命或又互断其命,又至鹿杖沙门处而作是言:『 善哉!好友!请断我等之命,此衣钵当归于汝。』 是实否?」「世尊!实然!」佛世尊呵责:「诸比丘!此诸比丘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诸比丘!何以诸比丘自…………言:『……衣钵当归于汝。』 耶?诸比丘!此乃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故意断人体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杀具者,此亦波罗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尔时,一优婆塞生病,彼夫人端正美丽。六群比丘爱慕其妇。时,六群比丘如是思惟:「若优婆塞活,我等不得其妇。我等往向优婆塞赞叹死之美。」如是,六群比丘至彼优婆塞处。至已,言优婆塞曰:「优婆塞!实如是,汝行善行德、行守护怖畏者;不行恶、不行贪、不犯罪;汝已行善,汝不行恶。此恶苦之生对汝有何〔益〕?汝实死胜于生。汝由此世死,身坏命终后,当生于善趣天界,汝可享受此天上五欲之乐。」
    尔时,其优婆塞言:「诸大德真实之言,我实行善行德、行守护怖畏者;我不行恶、不行贪、不犯罪;我行善,我不行恶。此恶苦之生对我何〔益〕?我之死胜于生,我由此世死,身坏命终后,当生善趣天界,我可享受天上五欲之乐。」彼唯食不良之软食、不适宜之硬食,尝不良之味,饮不良之物,为是而患重病,彼因患病而死。
    彼妇讥嫌非难:「此等沙门释子,不知耻、不持戒、打妄语。此等释子,实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静行者、梵行者、实语者、持戒者、善法行者。』〔然〕彼等无沙门行、无梵行,彼等破沙门行、破梵行。如何彼等有沙门行、有梵行耶?彼等离沙门行、离梵行。彼等对我夫赞叹死之美,我夫因彼等而死也。」其他诸人亦讥嫌非难:「……彼等离梵行,彼等对优婆塞赞叹死之美,优婆塞因彼等而死。」
    诸比丘闻众人之讥嫌非难。诸比丘中少欲知足者讥嫌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为优婆塞赞叹死之美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诸比丘!汝等实为优婆塞赞叹死之美乎?」「实然!世尊!」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汝等何以向优婆塞赞叹死之美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故意夺人体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杀具者、或赞叹死之美、或以
死劝导,云:『 咄!男子!此恶苦之生,于汝何〔益〕?汝死胜于生。』 如是心
意,如是决心,以种种方便赞叹死之美,以死劝导者,此亦波罗夷不共住。」

三「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于此处所谓「比丘」之意。
「故意」者,是认识、确知而存心违犯。
a ’「夺〔……〕生命」者,断绝命根,破坏生命之继续。
「人体」2 者,于母胎由初心生起、初识现起乃至死,此间之物名为「人体」。
a 「因此而求持杀具者」,谓求〔持〕剑、铁枪、投枪、木槌、石、刀、绳者。
「赞叹死之美」者,指示生命之过患,对死之赞美。
「以死劝导」者,或〔言:〕「持刀!」或〔言:〕「饮毒!」或〔言:〕「以绳绞死。」
「咄!男子!」者,此是呼叫之语。
「此恶苦之生,于汝何〔益〕」者,生实是恶。执取富者之生,贫者之生即恶; 执取荣者之生,穷者之生即恶;执取天人之生,人间之生即恶。对于手被斩者、足被斩者、手足被斩者、耳被割、鼻被割、耳鼻被割者而言,生活是困苦。由此恶苦之生而劝说:「于汝,死胜于生。」
「如是心意」者,于心之思〔死〕,亦即意之思也,意之思亦即心之思也。
「如是决心」者,想死、思念死、冀望死也。
「以种种方便」者,依种种之行相。
「赞叹死之美」者,示生之过患,赞死之美,言:「汝于此世死,身坏命终后,当生善趣天界,享受天上五欲之乐。」
「以死劝导」者,言:「汝持刀!或汝服毒!或汝以绳绞死!」或言:「汝〔投〕池、渊、深坑!」
「此亦」者,据前之谓。
「波罗夷」者,恰如大石破为二分,无有再合之可能。如是,比丘故意夺人体之生命者,非沙门、非释子,是故言「波罗夷」。
「不共住」者,共住是同一羯磨、同一说戒而共同修学者,名为共住。不与彼共同,是故言「不共住」。
四(一)自杀、教杀、使杀、重使杀、展转使杀、来往使杀。
不独独想、独不独想、不独不独想、独独想。
身赞叹、语赞叹、身语赞叹、使赞叹、书赞叹。
坑陷、倚发、安杀具、药、色持现、声持现、香持现、味持现、触持现、法持
现、说示、教示、指示、现相。
(二)「自杀」者,是依自身 3 或自身所持物,或自身投掷而杀。
「教杀」者,执取〔杀具〕而命令:「如此射!如此打!如此杀!」
「使杀」者,一比丘令他比丘:「杀某甲!」者突吉罗,其比丘想是彼而杀者,两者波罗夷。一比丘令他比丘:「杀某甲!」者突吉罗,其比丘想彼而杀其他者,令者不犯,杀者波罗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其比丘想其他而杀彼者,两者波罗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其比丘想其他而杀其他者,令者不犯,杀者波罗夷。
「重使杀」者,〔甲〕比丘令某〔乙〕比丘:「语某〔丙〕比丘,令某〔丙〕比丘语某〔丁〕比丘:『 令某某杀某某者。』 」〔甲比丘〕突吉罗。某〔乙〕比丘告某〔丙〕比丘者突吉罗。杀者应诺,命令者〔甲比丘〕偷兰遮,彼〔某某杀者〕杀彼〔某某〕者,诸比丘皆波罗夷。
「展转使杀」者,〔甲〕比丘命〔乙〕比丘:「语丙比丘,令丙比丘命某某〔丁比丘〕 言:『 令某某杀某某。』 」〔甲比丘〕突吉罗。乙比丘命〔杀〕他者突吉罗。杀者应诺突吉罗。彼若杀其〔他〕人,原命令者〔甲比丘〕不犯,〔第二〕命令者〔乙比丘〕及杀者波罗夷。
    「往来使杀」者,一比丘令他比丘:「杀某甲!」者突吉罗。彼往而复归,言:「我不能杀彼。」彼再令:「在可能时杀彼!」突吉罗。彼杀其人者,两者波罗夷。
    一比丘令他比丘:「杀某甲!」者突吉罗。彼令已,生悔心,而不言:「勿杀!」彼杀其人者,两者波罗夷。
一比丘令他比丘:「杀某甲!」者突吉罗。彼令已,生悔心,并言:「不可杀!」彼想:「汝已令我。」而杀其人者,令者不犯,杀者波罗夷。
一比丘令他比丘……彼令已而生悔心,并言:「不可杀!」。彼〔答:〕「诺!」而止者,两者不犯也。
(三)不单独 4 而有单独想者,言:「咄!某甲应被杀!」者突吉罗。
单独而无单独想者,言:「咄!某甲应被杀!」者突吉罗。
不单独而无单独想者,言:「咄!某甲应被杀!」者突吉罗。
单独而有单独想者,言:「咄!某甲应被杀!」者突吉罗。
(四)「身赞叹」者,以身示相〔而言:〕「如是死者,得财、得名誉、至善趣。」者突吉罗。依彼之赞叹〔而言﹕〕「我当死。」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语赞叹」者,以语言:「如是死者……」若死则波罗夷。
    「身语赞叹」者,以身示相又以语言:「如是死者……」若死则波罗夷。
    「使赞叹」者,令使者将言教传述:「如是死者,得财、得名誉、至善趣。」者突吉罗。闻使者〔所述〕言教〔而思:〕「我当死。」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书赞叹」者,作书叙述:「如是死者,得财、得名誉、至善趣。」每书之者突吉罗。见书〔而思:〕「我当死。」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五)「陷坑」者,指定某人而言:「彼陷落当死。」而掘坑者突吉罗,人陷于其中则突吉罗。陷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不指定某人而言:「何人陷落当死。」而掘坑者突吉罗,人陷于其中则突吉罗。陷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若夜叉、鬼、畜生之人形陷其中则突吉罗,陷而生苦受则突吉罗,死则偷兰遮。畜生陷入则突吉罗,陷而生苦受则突吉罗,死则波逸提。
(六)「倚发」者,置刀于倚处 5,或涂毒,或作薄弱处,或设坑、渊、悬崖而言:「陷于此,当死!」则突吉罗。若由刀、毒或陷落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七)「安杀具」者,设置剑或铁枪、掷枪、木棍、石、刀、毒、绳〔而言:〕「彼当因此而死。」则突吉罗。因是思:「我当死。」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八)「药」者,给与熟酥、生酥、油、蜜、砂糖〔而思:〕「食此当死。」则突吉罗。食之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九)「色持现」者,持来使人恐怖不快之色,思:「见此,将惊怖而死。」则突吉罗。见之而惊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持来快适之色,思:「见此,得不到,渴望而死。」则突吉罗,见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声持现」者,作出使人恐怖不快之声,思:「闻此当惊怖而死。」则突吉罗。闻之而惊怖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作出快适可爱而夺人心之声,思:「闻之,因得不到,当渴望而死。」则突吉罗。闻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香持现」者,持来不快、厌恶之香,思︰「嗅此,将厌恶至极而死。」则突吉罗。嗅之因厌恶至极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持来快适之味,思:「嗅此,因得不到,将渴望而死。」则突者罗。嗅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味持现」者,持来不快、厌恶之味,思:「尝此味,将厌恶至极而死。」则突吉罗。尝之因厌恶至极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持来快适之味,思:「尝此,因得不到,当渴望而死。」则突吉罗。尝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触持现」者,持来不快之触、苦触、粗硬之触,思:「触此当死。」则突吉罗。触此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持来柔软快适之触,思:「触此,因得不到,渴望而死。」则突吉罗。触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法持现」者,对当堕地狱者说地狱事,思:「闻此当死。」则突吉罗。闻之而生恐怖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对行善法者说天事,思:「闻此,当期望而死。」则突吉罗。闻之而渴望:「我当死。」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一○ )「说示」者,被问而言:「汝应如是死。」「如是死者,彼当得财、得名誉、或至天处。」则突吉罗,依其示说,思:「我当死。」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教示」者,无问而言:「汝应如是死。」「如是死者,彼当得财、得名誉、至天处。」则突吉罗。依其教示,思:「我当死。」而生苦受则偷兰遮,死则波罗夷。
    「指示」者,指定于午前或午后,或夜或昼,而命令:「依此指定,汝当夺彼命!」则突吉罗。依此指定而夺彼命,两者俱波罗夷。于此指定之前或后夺彼命,则指示者不犯也,杀者波罗夷。
    「现相」者,作相示,言:「我以手覆眼、举眉或仰头,依其相示,汝夺彼命。」则突吉罗。依其相示而夺彼命,两者俱波罗夷。于其示相之前或后,夺彼命者,示相者不犯也,杀者波罗夷。
(一一) 无知者、无识者、无杀意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人体波罗夷第一品终───

  赞叹、坐床、杵与臼、年老出家、充塞 6、第一味、试、毒。
   〔言〕营造有三〔事〕、〔言〕砖瓦有三〔事〕、斧、梁、瞭望台、下、坠、投。
    由热、鼻、摩、浴、涂油、起、倒、饮食而死。
    情夫之胎儿、并妇、杀母子、两者不死、压挤、热、无儿女、有儿女。
    胳肢、制裁、鬼、送恶夜叉、想彼、击、天及说地狱。
   〔言〕阿罗毘之木有三〔事〕、续〔言〕丛林有三〔事〕、勿苦、非汝言、达伽(酪浆)、斯维罗(酸粥)。
(一)尔时,一比丘患病,诸比丘愍之而赞叹死之美,其比丘死。彼等心生悔恨,思:「我等岂非犯波罗夷乎?」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诸比丘!汝等犯波罗夷。」
(二)尔时,一乞食比丘坐于床上以布覆盖幼儿之上而压死之。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非犯波罗夷。然,诸比丘!不检视床座不可坐,坐者突吉罗。」
(三)尔时,一比丘于室内之食堂,被指示取立于一边之杵为座,乃取其一杵,其次之杵倒下坠于幼儿头上,幼儿死矣。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非故意也。」「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于室内之食堂,被指示以臼为座,走近而转之,压死一幼儿。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四)尔时,有父子出家之比丘。告食时,子言其父:「往!大德!僧在等 7 汝。」而捉其背后推之,彼倒地而死。其〔子〕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无欲求其死。」「比丘!无欲求其死者不犯也。」
    尔时,有父子出家之比丘,告食时,子言其父:「往!大德!僧在等汝。」欲求其死而捉其背后推之,彼倒地而死。彼心生悔恨…………波罗夷。」
    尔时,有父子出家之比丘,告食时,子言其父:「往!大德!僧在等汝。」欲求其死而捉其背后推之,彼倒而不死……乃至……「比丘!非波罗夷,乃偷兰遮。」
(五)尔时,一比丘正食时,肉塞咽喉,他比丘打其颈,血与肉共落,其比丘死。彼心生侮恨……乃至……「比丘!无杀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正食时,肉塞咽喉,他比丘以杀意打其颈〔……乃至……〕「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正食时,肉塞咽喉,他比丘以杀意〔 ……乃至……〕其比丘不死〔……乃至…… 〕「非波罗夷,乃偷兰遮。」
(六) 尔时,一乞食比丘,得有放毒之团食而持归,当作第一味 8 施与诸比丘,其诸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不知也。」「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以试验之意,与他比丘毒,其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以试意。」「比丘!非波罗夷,乃偷兰遮。」
(七)尔时,阿罗毘邑诸比丘造寺之基。一比丘在下举石,在上之比丘不善取,致使石坠于在下比丘头上,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尔时,阿罗毘邑诸比丘造作寺宅。一比丘在下举石,在上之比丘以杀意,落石于在下比丘头上,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罗夷,乃偷兰遮。」
(八) 尔时,阿罗毘邑诸比丘正起造精舍之墙。一比丘在下举砖瓦,在上之比丘不善接,砖瓦落于在下比丘头上,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尔时,阿罗毘邑诸比丘〔……乃至……〕在上比丘以杀意,落砖瓦于在下比丘头上,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罗夷,乃偷兰遮。」
(九) 尔时,阿罗毘邑诸比丘作修治。一比丘在下举斧,在上比丘不善接,斧坠于在下比丘头上,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尔时,阿罗毘邑诸比丘……在上比丘以杀意,将斧掷于在下比丘头上,比丘死……其比丘不死……「偷兰遮。」
(一○ )尔时,阿罗毘邑诸比丘正修屋。一比丘在下举梁,在上比丘不善接梁……
〔三事如上〕……「偷兰遮。」
(一一)尔时,阿罗毘邑诸比丘正修屋,〔于建物之高处〕筑瞭望台。一比丘言他比丘曰︰「友!汝立于此结缚。」其比丘立此结缚时,坠落而死。彼心生悔恨……乃至…… 「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非杀意。」「比丘!非杀意者不犯也。」
    尔时,阿罗毘邑诸比丘正修屋,筑瞭望台。一比丘以杀意言他比丘曰:「汝立于此结缚。」其比丘立此结缚时,坠落而死……乃至……坠落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罗夷,乃偷兰遮。」
(一二) 尔时,一比丘覆盖精舍〔屋顶〕已,将欲下。一比丘言其比丘曰:「友!由此下!」其比丘由此下,坠落而死。彼心生悔恨……「比丘!非杀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盖精舍已,将下。一比丘以杀意言其比丘曰:「友!由此下!」其比丘由此下,坠落而死……乃至……坠而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罗夷,乃偷兰遮。」
(一三) 尔时,一比丘忧愁心碎,登耆阇崛山,于悬崖投身时,压死一造笼师。其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罗夷。然,诸比丘!不可自投身,若投者突吉罗。」
    尔时,六群比丘登耆阇崛山嬉戏而投石,压死一牧牛者。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诸比丘!非波罗夷。然,诸比丘!不可嬉戏而投石,若投者突吉罗。」
(一四)尔时,一比丘患病,诸比丘令热之,而比丘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诸比丘!非杀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病,诸比丘以杀意令热之,而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诸比丘!非波罗夷,乃偷兰遮。」
(一五)尔时,一比丘中暑,诸比丘施以鼻腔治疗法,而比丘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诸比丘!非杀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中暑,诸比丘以杀意施以鼻腔治疗法,而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诸比丘!非波罗夷,乃偷兰遮。」
(一六)尔时,一比丘病,诸比丘为其按摩,而比丘死……〔如上三事〕……「偷兰遮。」
    尔时,一比丘病,诸比丘令其沐浴,而比丘死……「偷兰遮。」
    尔时,一比丘病,诸比丘以油涂之,而比丘死……「偷兰遮。」
    尔时,一比丘病,诸比丘扶起之,而比丘死……「偷兰遮。」
    尔时,一比丘病,诸比丘令倒之,而比丘死……「偷兰遮。」
    尔时,一比丘病,诸比丘给与食物……给与饮物,而比丘死……「偷兰遮。」
(一七) 尔时,有一妇,其夫远行,与情夫通而有孕。其妇如是对其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请为我堕胎。」「善!妹!」即为其妇堕胎,而胎儿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波罗夷。」
(一八) 尔时,一男子有二妇,一者无儿女,另者有儿女。无儿女者如是对其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若彼妇生产,一切家产主权为彼妇所有。大德!请为其妇堕胎。」「善!妹!」为其堕胎,胎儿死而母不死。彼心生悔恨……「波罗夷。」
    尔时,一男子有二妇……为之堕胎,母死而胎儿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罗夷,偷兰遮。」
    尔时,一男子有二妇……为之堕胎,〔母儿〕均死……乃至……均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罗夷,乃偷兰遮。」
(一九) 尔时,一妊妇如是言其世交之比丘:「大德!请为我堕胎。」「然!大姊!压挤之!」彼妇压挤而堕胎儿。彼心生悔恨……「波罗夷。」
尔时,一妊妇……「然!大姊!热之。」其妇热之而堕胎儿。彼心生悔恨……「波罗夷。」
(二○) 尔时,一无儿之妇,如是对其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请与我妊娠药。」「善!大姊!」以妊娠药与其妇,其妇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罗夷,突吉罗。」
(二一)尔时,一有儿之妇,如是对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请与我避孕药。」「善!」……「突吉罗。」
(二二) 尔时,六群比丘对十七群比丘之一人,以指胳肢而令笑,其比丘不安,气绝而死。其比丘等心生悔恨……乃至……「诸比丘!非波罗夷。」
(二三) 尔时,十七群比丘〔思:〕「我等当制裁 9 六群比丘。」推倒〔坐其上〕而杀之。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诸比丘!非波罗夷。」
(二四)尔时,〔专门〕咒除鬼害之一比丘,断夜叉鬼之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罗夷,乃偷兰遮。」
(二五)尔时,一比丘送他比丘于恶夜叉之舍,夜叉夺其比丘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杀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以杀意送他比丘至恶夜叉之舍,夜叉夺其命……乃至……夜叉不夺其比丘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罗夷,是偷兰遮。」
(二六)尔时,一比丘送他比丘至猛兽险处……恶贼险处……。猛兽……〔恶贼〕……夺比丘命。彼心生悔恨……〔三事与前同〕……「偷兰遮。」
(二七)尔时,一比丘想彼而夺彼命……乃至……想彼而夺他命……乃至……想他而夺彼命……乃至……想他而夺彼命。彼心生悔恨……「波罗夷。」
(二八)尔时,一比丘被非人附身。他比丘击其比丘,其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杀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被非人附身。他比丘以杀意击其比丘,其比丘死……乃至……「比丘!非波罗夷,是偷兰遮。」
(二九)尔时,一比丘对善法行者说天事,彼信乐而死。彼比丘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杀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以杀意对善法行者说天事,彼信乐而死……乃至……彼信乐而不死。其比丘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罗夷,是偷兰遮。」
    尔时,一比丘对应堕地狱者说地狱事,彼惊怖而死……〔与上三事同〕……「偷兰遮。」
(三○ 尔时,阿罗毘邑之诸比丘,为修葺而伐木。一比丘如是言他比丘曰:「友!立此伐之。」彼立其处伐木,而被木压死……〔三事〕……「偷兰遮。」
(三一) 尔时,六群比丘于丛林放火,烧死数人……〔三事〕……「偷兰遮。」
(三二) 尔时,一比丘行至刑场,对执刑者如是言:「贤者!勿使彼苦,一击杀之。」「善!大德!」而一击夺命。彼心生悔恨……「比丘!汝犯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行至刑场,对执刑者如是言:「贤者!勿使彼苦,一击杀之。」执刑者曰:「我不依汝言而作。」而夺〔罪人之〕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罗夷,是突吉罗。」
(三三) 尔时,一男子〔因罪〕被断手足,于亲戚家为亲戚所围绕。一比丘如是语诸人曰:「贤者!汝等欲彼死乎?」「然!大德!我等愿之。」「若是,令彼饮酪浆。」遂令彼饮酪浆而致死。其比丘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犯波罗夷。」
    尔时,一男子手足被断,于亲戚家为亲戚所围绕。一比丘尼如是语诸人曰:「贤者!汝等欲彼死乎?」「然!大德!我等欲之。」「然,即令彼饮加盐之酸粥。」遂令彼饮加盐之酸粥而致死。其比丘尼心生悔恨。时比丘尼以此事告诸比丘尼,诸比丘尼语诸比丘,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其比丘尼犯波罗夷。」
                                                ───波罗夷三终───

1 鹿杖沙门(Migalandika samanakuttaka),虽言沙门而非沙门,着袈裟入寺中,拾比丘之残食为生。
2 人体(manussaviggaha),例如于《五分律》作「人若似人」,于《有部律》作「人类」,有「人及胎儿」之意。于梵语本,单是(manusya),于《四分律》及《僧祇律》亦唯「人」。
3 是以下之原语kayenakayapatibadhenanissaggiyena 。依觉音注,身者,以手或足等打杀。身所持者,是不离身之物,如剑等。投掷者,是从身或从身所持物放离之物,如矢、掷枪等。
4 依注,独者,于眼前无他人。以下之意,如供养时,暗中不知当前有怨敌比丘,言︰「我欢喜彼比丘被贼杀死,或被毒蛇咬死。」
5 apassena ,依注,谓常用之椅、卧床、靠板;或日中休息处所,坐者靠背之柱,或生于其处之木等。
6 原本bhisanno,其意难解,另一本作SinnoHermann Oldenberg 亦言此二者不知如何校订,暹罗本为santo,今依abhisanno译之。
7 原本patimanetipatimaneti 误。
8 aggakarika因重此比丘法,得最上之食先与同学,而后自己食。
9 原语kammam karissama 注言akaddhiyamana patito 因于序颂为niggaha ,故如此译之。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7-04
波罗夷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毘舍离大林重阁讲堂。其时,众多相识、亲友比丘等于婆裘河畔结夏安居。时,跋耆地方饥馑难以生活,〔以致白骨狼籍,〕谷物因病菌,〔叶茎干枯〕如箸,依赖残食,生存非易。
   其时,诸比丘曰:「今跋耆饥馑难以生活,〔以致白骨狼籍,〕谷物因病菌,〔叶茎干枯〕如箸,依赖残食,生存非易。我等由何方便,和合一致,无斗诤,安稳度过雨安居,亦无饮食之苦耶?」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友!我等为诸居士作事,如是,彼等当想施与我等,如是,我等和合一致,无斗诤,安稳度过雨安居,无饮食之苦。」或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止!友!何用为诸居士作事?为诸居士运送音信(委托书),于是,彼等当想施与。如是,我等和合一致,无斗诤,安稳度过雨安居,无饮食之苦。」或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止!友!何用为诸居士作事、为诸居士作使者?然,友!我等对诸居士互相赞叹上人法:『其比丘是得初禅者,其比丘是得第二禅者,其比丘是得第三禅者,其比丘是得第四禅者,其比丘是得预流果,其比丘是得一来果,其比丘是得不还果,其比丘是得阿罗汉果,其比丘是得三明,其比丘是得六神通。』 于是,彼等当想施与我等。如是,我等和合一致,无斗诤,安稳度过雨安居,无饮食之苦。友!于诸居士,互相赞叹上人法,乃最胜之〔策〕。」于是,诸比丘于诸居士前互相赞叹上人法:「其比丘是得初禅者……乃至其比丘是得六神通。」
    时,其诸人〔以为:〕「我等实有善利,我等实有功德,如是诸比丘为我等入安居。如是之诸比丘是持戒者、善法行者,未曾有如是之比丘,为我等入安居。」于是,彼等不自食其噉食,不供父母、不与子女、不与家婢、不与友人、不与同族亲戚,而将其〔食物〕施与诸比丘。彼等不自食嚼食、味食、饮物,不供父母、不与子女、不与家婢、不与友人、不与同族亲戚,而将具〔食物〕施与诸比丘。如是,诸比丘有美貌,诸根肥大,容貌光泽,充满喜悦。
(二)安居竟,往见世尊,乃诸比丘之常法。时,诸比丘安居三月竟,收摄坐卧处,持衣钵往毘舍离。渐行至毘舍离重阁讲堂,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而坐一面。其时,在毘舍离安居竟之比丘等,因饥渴所迫,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然,婆裘河边之诸比丘有美貌,诸根肥大,容貌光泽,充满喜悦。与客比丘相互亲切致意,乃诸佛之常法。其时,世尊问婆裘河边之诸比丘曰:「诸比丘!诸事堪忍否?足食否?和合一致,无斗诤,安稳度过雨安居,无饮食之苦耶?」「世尊!我等诸事堪忍,足食,和合一致,无斗诤,安稳度过雨安居,无饮食之苦。」
    如来知而问,亦知而不问……乃至……以此二因缘故,佛世尊问诸比丘,为说法,或为声闻弟子制立学处。其时,世尊如是问婆裘河边之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如何和合一致,无斗诤,安稳度过雨安居,无饮食之苦耶?」于是,诸比丘以是因缘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有〔上人法〕否?」「无有,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汝等何以为口腹故,于诸居士前,互相赞叹上人法耶?愚人!汝等宁以锐利牛刀割腹,亦勿为口腹而对诸居士互相赞叹上人法。所以者何?愚人!确实因彼而至〔饿〕死或受如死之苦,然于身坏命终后,不生于恶处、恶趣、恶生、地狱。〔然,〕愚人!以是故,身坏命终后,当生恶处、恶趣、恶生、地狱。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责已、说法已,语诸比丘曰:
(三)「诸比丘!世间有此五种大贼存在。何等为五?诸比丘!此世上有一类大贼,如是思惟:『我实被或百、或千徒众所围绕,当徘徊于村落、街市、王都,要杀、令杀,要切、令切,要烧、令烧。』 彼于其后,被或百、或千徒众所围绕,徘徊于村落、街市、王都,要杀、令杀,要切、令切,要烧、令烧。如是,诸比丘!此有一类恶比丘作如是思惟:『我实被或百、或千徒众所围绕,当游行于村落、街市、王都,受尊敬归依信仰,成为诸居士及出家者之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等之受者。』彼于其后,被或百、或千徒众所围绕,游行于村落、街市、王都,受尊敬归依信仰,成为诸居士及出家者之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等之受者。诸比丘!此乃存在于世间之第一大贼。
    诸比丘!此又有一类恶比丘于学得如来所教之法与律后,以为己有 1。诸比丘!此乃存在于世间之第二大贼。
    诸比丘!此又有一类恶比丘,以无根非梵行,诽谤清净梵行者之修圆满清净梵行。诸比丘!此乃存在于世间之第三大贼。
    诸比丘!此又有一类恶比丘,以僧众之重物、重资具,如园林、园林地、精舍、精舍地、卧床、座床、褥、枕、铜瓶、铜瓮、铜壶、铜花瓶、剃刀、斧、锄、锹、锯、蔓草、竹、文若草、婆婆草、草、土、木制具、陶磁器等,以此等〔物〕摄取诸居士(即当作恩惠送给诸居士)。诸比丘!此乃存在于世间之第四大贼。
    诸比丘!于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此最大之贼,即是说空无之上人法者。所以者何?诸比丘!以盗心食国家施与之食故。」
      未有言有者          一如诈欺师
      以诈而得食          彼亦以盗得
      外着袈裟衣          而不制恶法
      恶者依恶业          随业生地狱
      于其恶不制          而食国施食
      如火热铁丸          食之犹胜彼
    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呵责婆裘河边诸比丘难扶养、难教养……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未证知,而认为己有上人法,宣说〔己已得〕具足正智正见,而如是言:『 我如是知,如是见。』 彼于其后,或被追问、或不被追问,冀望清净其罪,而如是言:『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见而言见,言虚诳妄语。』 ,此亦波罗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尔时,众多比丘,未见以为见、未到以为到、未达以为达、未证以为证,因增上慢而对他人说。其后,彼等之心转向贪、转向瞋、又转向痴。彼等心生后悔〔而思:〕「世尊已制立学处,〔然,〕我等未见以为见……因增上慢而向他人说,我等岂非犯波罗夷乎?」以此事告长老阿难。长老阿难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阿难!此等比丘实未见以为见……由增上慢而对他人说,然,此非罪也。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未证知,而认为己有上人法,主张〔己已得〕具足正智正见,〔而作如是宣说:〕『 我如是知,如是见。』 彼于其后,或被追问、或不被追问,冀望清净其罪,而如是言:『 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见而言见,言虚诳妄语。』 者,除增上慢外,此亦波罗夷不共住。」
三「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此所谓「比丘」之意。
  「未证知」者,空无不实在,于己不知、不见善法,而言我有善法。
a ’「己有」者,将善法导入于己,或将己导入于善法。
  「上人法」者,即禅那、解脱、三昧、正受、智见、修道、证果、断烦恼、心离盖、乐静处。
a 「正智」者,三智也。
  「正见」者,此智即见,此见即智也。
「宣说」者,向或女、或男、或居士、或出家者言。
「如是知,如是见」者,言我知此等法、我见此等法、我有如是法、我入如是法。
  「于其后」者,谓于其时宣言,而经过剎那、顷刻、须臾之时。
  「被追问」者,凡是有自宣言之事,则对此事追问,云:「汝何故得耶?汝如何得耶?汝何时得耶?汝何处得耶?汝断何烦恼耶?汝得何法耶?」
  「不被追问」者,不被〔询问〕云:「如何等等。」
b ’「冀望清净」者,期望成为居士、或期望成为优婆塞、或期望成为净人、或期望成为沙弥。
「其〔犯〕罪」者,陷于不善之欲望,而宣说空无不实之上人法,犯波罗夷罪。
b 「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见而言见」者,我不知此等诸法、我不见此等诸法、我无此等诸法、我不入此等诸法之谓。
「言虚诳妄语」者,是由我说空言、由我说虚言、由我说无实、由我无知而说之意也。
「除增上慢外」者,增上慢除外。
「此亦」者,据前之谓。
  「波罗夷」者,如断头之多罗树,无再生长之可能。如是,比丘恶心贪求,宣说空无之上人法者,非沙门、非释子,是故言「波罗夷」。
   「不共住」者,共住是同一羯磨、同一说戒而共同修学者,名为共住。不与彼共同,是故言「不共住」。
四(一)「上人法〕 者,谓禅那、解脱、三昧、正受、智见、修道、证果、离恶、心离盖、乐静处。
   「禅那」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解脱」者,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
「三昧」者,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
   「正受」者,空正受、无相正受、无愿正受。
   「智」者,三明也。
   「修道」者,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也。
   「证果」者,证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也。
   「离恶」者,离贪、瞋、痴也。
   「心离盖」者,心由贪离盖、心由瞋离盖、心由痴离盖也。
   「乐静处」者,是由初禅乐静、由第二禅乐静、由第三禅乐静、由第四禅乐静之谓也。
(二)依三事言:「我得初禅。」如此故意妄语者,波罗夷。〔一〕彼于事前思:「我将语虚妄。」〔二〕语时思︰「我语虚妄。」异于所忍。〔三〕语已思:「我语虚妄已。」
    依四事言:「我得初禅。」如此故意妄语者,波罗夷。彼于事前思:「我将语虚妄。」语时思:「我语虚妄。」语已思:「我语虚妄已。」所说异于所见 2
依五事言:「我得初禅。」……思︰「语虚妄已。」所说异于所见,所说异于所忍。
    依六事……思:「……语虚妄已。」所说异于所见,所说异于所忍,所说异于所乐。
    依七事……思:「……语虚妄已。」所说异于所见,所说异于所忍,所说异于所乐,所说异于所想。
〔三〕依三事言:「我得初禅 3 。」……所说异于所想。
    依三事言:「初禅被我所得。」……所说异于所想。
    依三事言:「我是初禅得者。」……所说异于所想。
    依三事言:「我是初禅之主。」……所说异于所想。
  依三事言:「我已证初禅。」……所说异于所想。
(四) 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得第四禅……乃至……我得……乃至……被我得……乃至……我是四禅得者……乃至……我是…………乃至……我已证第四禅。」如此故意妄语者,波罗夷……乃至……。如细说初禅,所有〔之禅〕亦应如是细说。
(五) 依三事言:「我得空解脱……乃至……无相解脱……乃至……我得无愿解脱,我得……无愿解脱由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空三昧……乃至……无相三昧……乃至……我得无愿三昧……乃至……我得……被我得……我是得无愿三昧者……乃至……我是…………乃至……无愿三昧由我所证。」如此故意妄语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空正受……乃至……无相正受……乃至……我得无愿正受……乃至……我得……乃至……被我得……乃至……我是得无愿正受者……我是…………乃至……无愿正受由我所证。」如此故意妄语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三明……我是得三明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四念住……乃至……四正断……乃至……我得四神足……我是得四神足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五根……乃至……得五力……我是得五根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七觉支……我是得七觉支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八正道……我是得八正道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预流果……乃至……一来果……乃至……不还果……乃至……得阿罗汉果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已舍、除、脱、断、离、出、弃贪。」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瞋被我……痴被我……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心由贪离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心由瞋离盖……我心由痴离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
──彼于事前思… …所说异于所想。
───无杂章终───
(六)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第二禅……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第三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第四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空解脱……乃至……初禅与无相解脱……乃至初禅与无愿解脱……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空三昧……乃至……初禅与无相三昧……乃至……初禅与无愿三昧……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空正受……乃至……初禅与无相正受……乃至……初禅与无愿正受……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三明……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四念住……乃至……初禅与四正断……乃至……得初禅与四神足……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五根……乃至……得初禅与五力……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与七觉支……初禅与八正道……初禅与预流果……乃至……初禅与一来果……乃至……初禅与不还果……乃至……得初禅与阿罗汉果……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我已舍、除、脱、断、离、出、弃贪。」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乃至……由我所得……乃至……我是得初禅者……我是得主……乃至……初禅已被我证得,我已舍………… 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乃至……我得……被我所证,我已舍…………乃至……我已舍…………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乃至……我得……被我所证,我心离贪……我心离瞋……我心离痴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断片章终───
(七)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禅与第三禅……得第二禅与第四禅……我心离痴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禅与初禅……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结合章───
(八)如上,以各根展转结合章。
    依三事言:「我心离痴盖,得初禅……乃至……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第四禅……被我所证。」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心离痴盖,空解脱。」……依三事言:「我心离痴盖,离瞋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乃至……
                                                 ───一根章───
(九)二根、三根、四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根、十根亦应如一根之详说。此为全根章──
    依三事言:「我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空正受、无相正受、无愿正受、三明、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已被我证得,我已舍…………乃至……我已舍…………乃至……我已舍、除、脱、断、离、出、弃痴。由贪……由瞋……由痴,我心已离盖。」如此故意说虚妄者,波罗夷──彼事前思:「我将语虚妄。」语时思:「我语虚妄。」语已思:「我语虚妄已。」如此所说异于所见、所说异于所忍、所说异于所乐、所说异于所想。
                                                ───全根章终───
五(一)依三事,欲言:「得初禅。」而故意妄语:「得二禅。」对方承认则波罗夷,不承认则偷兰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得初禅。」而故意妄语:「得三禅……四禅。」……偷兰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得初禅。」而故意妄语:「我心已离痴盖。」……偷兰遮……乃至……。──事前思……所说异于所想。
                                             ───扩言一根断片章───
(二)依三事,欲言︰「得第二禅。」而「得第三禅……初禅。」……偷兰遮……乃至……
                                     ───扩言一根结合章要略───
(三)依三事,欲言︰「我心离痴盖。」而故意妄语:「得初禅。」……偷兰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心离痴盖。」……乃至……故意妄语:「我心离瞋盖。」对方承认则波罗夷,不承认则偷兰遮……乃至……
                                              ───扩言一根章终───
(四)二根、三根………十根亦应如是作。是为全根章。
    依三事,欲言:「初禅……乃至……我心离瞋盖。」而故意妄语:「我心离痴盖。」对方承认则波罗夷,不承认则偷兰遮。
    依三事,欲言:「我得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解脱……阿罗汉果,我已舍、除、脱、断、离、出、弃贪。我已舍…………我已舍…………由贪………由瞋……由痴,我心已离盖。」而故意妄语:「我得初禅。」对方承认则波罗夷,不承认则偷兰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得第三禅、第四禅……乃至……我心由痴离盖,我得初禅。」而故意妄语:「得第二禅。」……偷兰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心由痴离盖,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乃至……我心由贪离盖。」而故意妄语:「我心由瞋离盖。」对方承认则波罗夷,不承认则偷兰遮……乃至……
                                      ───扩言全根章、扩言章终───
六(一)依三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得初禅……乃至…………乃至………被得……乃至……其比丘是得初禅者……乃至…………乃至……初禅由彼比丘所作证。」如此故意妄语,对方承认则偷兰遮,不承认则突吉罗──事前思……所说异于所想。
    依三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得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第四禅……乃至……空解脱……阿罗汉果……乃至……所证。」如此故意妄语……突吉罗……乃至……
「其比丘已舍贪……乃至……已舍瞋……乃至……已舍痴,已除、弃痴,其比丘之心由贪……由瞋……由痴离盖。」如此故意妄语……突吉罗……乃至……
    依三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于静处得初禅……乃至……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第四禅……乃至…………乃至……被得……乃至……其比丘,于静处是得四禅者……乃至……第四禅由其比丘于静处所作证。」如此故意妄语……突吉罗──事前思……所说异于所想。
    十五句之进行如是详说。
(二)依三事言:「使用汝精舍……乃至……穿用汝衣……乃至……受汝施食……乃至……用汝房舍……乃至……受汝病资具药物……乃至……汝精舍被使用之……乃至……汝衣服被受用之……乃至……汝施食被受用之……乃至……汝卧具被受用之……乃至……汝病资具药物被受用之……乃至……汝施与精舍之……乃至……施与衣……乃至……施与食物……乃至……施与房舍、施与病资具药物之比丘,彼于静处得第四禅……乃至……第四禅由其比丘于静处所作证。」如此故意妄语,对方承认则偷兰遮,不承认则突吉罗──彼于事前思︰「我将语虚妄。」语时思:「我语虚妄。」语已思:「我语虚妄已。」所说异于所见、所说异于所忍、所说异于所乐、所说异于所想。
                                               ───十五省略章终───
  依增上慢者、无意妄语者,痴狂者、心乱者、痛恼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依增上慢、住阿兰若、乞食、和尚、威仪、缚、独、法、精舍、供养。
    非困难、精进、亦惧死、友疑悔者、依正修、依精进、依专念、为成就、为痛苦、言堪忍有二〔事〕
    于婆罗门有五事、他说三〔事〕、家、离欲乐、依乐、出发。
    骨〔者〕肉〔者〕俱是杀牛人、〔肉〕团〔者〕是捕鸟人、无皮〔者〕是杀羊人、剑〔毛者〕是屠猪人、枪〔毛者〕是捕鹿人、箭〔毛者〕是治罪人、锥〔毛者〕是御人。
    彼被针缝者是两舌恶口者、搬阴囊者是村里诈欺师、沈粪坑者是奸夫、食粪者是恶婆罗门。
    无皮女是奸妇、脸苍白之女是占卜者、被舍弃之女是〔因〕向敌人投烧炭、断头者是杀贼者。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彼等出家于迦叶佛之律而常为恶法。
    于王舍城有多浮陀河、斗、象之潜水徒涉、忆念输毘陀阿罗汉五百劫。
八(一) 尔时,一比丘依增上慢而向他人说。彼心生悔恨而如是思:「依世尊所制立之学处,我岂非波罗夷乎?」时,其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依增上慢者不犯也。」
(二)尔时,一比丘〔思:〕「如斯者,世人当敬重我。」如此,以欲求心住阿兰若,世人尊敬彼。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非波罗夷。然而,诸比丘!勿以欲求心住 4 阿兰若,住者突吉罗。」
    尔时,一比丘〔思:〕「如斯者,世人当敬重我。」如此,持欲心行乞食,世人敬重彼。彼心生悔恨……乃至……「诸比丘!不犯也。然而,诸比丘!勿持欲心行乞食,行者突吉罗。」
(三)尔时,一比丘如是言他比丘曰:「友!我等和尚之弟子,悉是阿罗汉。」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是有意妄语。」「比丘!非波罗夷,是偷兰遮。」
    尔时,一比丘如是言他比丘曰:「友!我等和尚之弟子,悉是大神力者、大威神力者。」彼心悔恨……「偷兰遮。」
(四)尔时,一比丘〔思:〕「如斯者,世人当敬重我。」如此,持欲心游行……持欲心而立………持欲心而坐……持欲心而眠。世人敬重彼。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非波罗夷。然而,诸比丘!勿持欲心而眠,眠者突吉罗。」
(五)尔时,一比丘言他比丘之上人法,彼亦如是言:「友!我亦舍缚。」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波罗夷。」
(六)尔时,一比丘独居而言上人法。他心智之比丘非难其比丘曰:「友!勿如是说,汝无此法。」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非波罗夷,是突吉罗。」
尔时,一比丘独居言上人法。天人非难是比丘:「尊者!勿如是说,汝无此法。」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非波罗夷,是突吉罗。」
(七)尔时,一比丘如是言一优婆塞曰:「贤者!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罗汉。」然后,彼住此精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有意说妄语。」「比丘!汝非波罗夷,是偷兰遮。」
    尔时,一比丘如是言一优婆塞曰:「汝以衣、食、房舍、病资具药物供养之比丘是阿罗汉。」如此,其比丘即令优婆塞以衣、食、房舍、病资具药物供养彼〔比丘〕。彼心生悔恨……「偷兰遮。」
(八)尔时,有一病比丘,诸比丘如是言彼曰:「长老有上人法。」〔病比丘曰:〕「友!得〔法〕不难。」彼心生悔恨,〔思:〕「凡世尊之诸声闻始可如是言。然,我非世尊之声闻,我岂非波罗夷乎?」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言之无意。」「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有一病比丘,诸比丘如是言彼曰:「长老有上人法。」「友!〔以法〕语他不难。」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言之无意。」「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九)尔时,有一病比丘,诸比丘如是言彼曰:「长老有上人法。」「友!法依精进而得。」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有一病比丘,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勿惧。」「友!我对死不惧。」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有一病比丘,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勿惧。」「友!若有疑悔者,彼可能惧。」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有一病比丘,诸比丘如是言彼曰:「长老有上人法。」「友!法依正修而得。」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友!法依精进而得。」彼心生悔恨……「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友!法依专念修持而成就。」彼心生悔恨……「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一○ )尔时,有一病比丘,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堪忍否?得过否?」「友!谁亦难忍〔,唯我能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友!非凡人所能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有意言之。」「比丘!非波罗夷,是偷兰遮。」
(一一)尔时,一婆罗门邀诸比丘而作是言:「大德阿罗汉!请来!」彼等心生悔恨,〔思:〕「我等非阿罗汉,而彼婆罗门呼我等为阿罗汉,我等应如何应对耶?」以此事白世尊……乃至… … 「诸比丘!于尊敬之语不犯也。」
    尔时,一婆罗门请诸比丘而作是言:「大德阿罗汉!请坐!」……乃至……「大德阿罗汉!请食!」……乃至……「大德阿罗汉!请满足!」……乃至……「大德阿罗汉!请行矣!」彼等心生悔恨……「于尊敬之语不犯也。」
(一二)尔时,一比丘言他比丘之上人法。彼亦如是言:「友!我已舍漏。」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波罗夷。」
尔时,一比丘……「友!对我现起此诸法。」彼心生悔恨……「波罗夷。」尔时,一比丘……「友!我亦见此诸法。」 彼心生悔恨……「波罗夷。」
(一三)尔时,一比丘之亲戚作是言:「大德!来住家〔还俗〕。」「贤者!如我不适住家。」彼心生悔恨……「比丘!无意而言〔上人法〕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之亲戚作是言:「大德!来享受欲乐。」「贤者!我离爱欲。」 彼心生悔恨……「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尔时,一比丘之亲戚作是言:「大德!汝欢乐乎?」「贤者!我欢乐最上之乐。」彼心生悔恨,〔思:〕「凡世尊之诸声闻始可如是言。然,我非世尊之声闻,我岂非波罗夷耶?」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无意而言之。」「比丘!言之无意者不犯也。」
(一四)尔时,众多比丘同意于一精舍入安居,「我等当知,由此安居最初出发者是阿罗汉。」一比丘:「应知我是阿罗汉。」而由此安居最初出发。彼心生悔恨,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波罗夷。」
九(一)尔时,佛世尊住王舍城迦兰陀尼婆波竹林园。时,长老勒佉菟及长老大目犍连住耆阇崛山。时,长老大目犍连于清晨,著内衣,持外衣与钵,至长老勒佉菟处而言:「友!尊者勒佉菟,我等往王舍城乞食。」「然!」长老勒佉菟应诺长老大目犍连。时,长老大目犍连下耆阇崛山,于一处微笑。其时,长老勒佉菟如是言大目犍连曰:「尊者目犍连!以何因缘而微笑耶?」「尊者勒佉菟!其问非时也,应于世尊前问我此问题。」
(二)如是,长老勒佉菟与长老大目犍连,于王舍城乞食,受食后,从乞食归,至世尊处。至已,向世尊顶礼而坐一面。一面坐已,长老勒佉菟对长老大目犍连曰:「长老大目犍连下耆阇崛山,于一处现出微笑。尊者目犍连!以何因缘而微笑耶?」「尊者!我下耆阇崛山时,见骨骨相连者行于空中,鹫、乌、鹰追逐彼,并啄其肋骨之间,彼〔骨锁者〕苦恼叫唤。尊者!于此,我作如是思惟:『真希有!真不可思议!有如是之有情,有如是之夜叉,亦有如是获得自体者!』 」诸比丘讥嫌非难:「长老大目犍连乱言上人法。」
    尔时,世尊对诸比丘言:「诸比丘!实有住天眼之声闻。诸比丘!实有住妙慧之声闻。是故,言声闻如是知、或见、或亲眼见。诸比丘!我亦曾见其有情,然而,我不言。我若言之,他人亦可能不信我,不信我者,当有长夜之不利、痛苦。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杀牛者,彼依业报,经许多岁月、或百年、或千年、或十万年之久,于地狱受苦,尚承业报之残余,感受如是自体之苦。诸比丘!目犍连言真实,目犍连不犯也。」
(三)  ……乃至……「我下耆阇崛山时,见肉片行于空中,鹫、乌、鹰追逐彼,而撕碎断分之,彼叫唤其苦。」……乃至……「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杀牛者。」……乃至……
   「尊者!我下耆阇崛山时,见肉团行于空中,鹫、乌、鹰追逐彼,而撕碎断分之,彼叫唤其苦。」……乃至……「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捕鸟者。」……乃至……
   「尊者!我下耆阇崛山时,见无皮者行于空中,鹫、乌、鹰追逐彼,而撕碎断分之,彼叫唤其苦。」……乃至……「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杀羊者。」……乃至……
   「尊者!我下耆阇崛山时,见剑毛者行于空中,彼之剑〔毛〕继续飞起,然后刺入其身,彼叫唤其苦。」……乃至……「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屠猪者。」……乃至……
   「尊者!我……见枪毛者行于空中,彼〔身上〕之枪继续飞起,然后刺入其身,彼叫唤其苦。」……乃至……「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捕鹿者。」……乃至……
   「尊者!我……见箭毛者行于空中,彼〔身上〕之箭……」「……是王舍城之治罪者。」……乃至……
   「尊者!我……见锥毛者行于空中,彼〔身上〕之锥…… 」「……是王舍城之御者。」……乃至……
   「尊者!我……见针毛者行于空中,彼〔身上〕之针向彼头入,然后从口出;于口入,然后从胸出;于胸入,然后从腹出;于腹入,从腿出。于腿入,从胫出;于胫入,从足出;彼叫唤其苦………………是王舍城之两舌恶口者。」……乃至……
   「尊者!我……见睪丸如瓦者行于空中,彼行时,其阴囊载于肩;坐时,坐其阴囊;鹫、乌、鹰追逐彼,而撕碎断分之,彼叫唤其苦。」…………是王舍城之村落诈欺师。」……乃至……
   「尊者!我……见〔身〕与头沈于粪坑者。」……乃至……「诸比丘!其有情是王舍城之奸夫。」……乃至……
「尊者!我……见〔身〕与头沈粪坑中,以两手食粪者。」……乃至……「诸比丘!其有情是王舍城之恶婆罗门,彼于迦叶等正佛说法时,以食事邀请比丘僧,以桶装满粪,报告〔食〕时如是言:『 大德!请尽量食并持去。』……乃至……
   「尊者!我……见无皮女行于空中,鹫……碎分其女,彼女叫唤其苦。」……乃至……「诸比丘!其女是王舍城之奸妇。」……乃至……
   「尊者!我……见颜色苍白之恶臭女人行于空中,鹫……碎分其女。」…………是王舍城之占卜者。」……乃至……
   「尊者!我……见被烧而舍弃之女人行于空中,彼女叫唤其苦。」……乃至……「诸比丘!彼女乃迦陵迦王之第一皇后,其女善妒,以炭火投向夫之情敌。」……乃至……
   「尊者!我……见无头之躯体行于空中,其胸有口、目,鹫……碎分彼,彼叫唤其苦。」……乃至……「诸比丘!其有情是王舍城名为哈利迦之刑吏。」……乃至……
   「尊者!我……见比丘行于空中,彼僧伽梨有火燃烧光辉,其钵亦有火燃烧光辉,其带亦有火燃烧光辉,其身亦如是,彼叫唤其苦。」……乃至……「诸比丘!此比丘乃迦叶等正佛说法时之恶比丘。」……乃至……
   「尊者!我……见比丘尼……乃至……式叉摩那……乃至……沙弥……乃至……沙弥尼行于空中,其女之僧伽梨有火燃烧……彼女叫唤其苦。尊者!于此,我作如是思惟:『真希有!真不可思议!有如是之有情,有如是之夜叉,亦有如是获得自体者!』 」诸比丘讥嫌非难:「长老大目犍连乱言上人法。」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实有住天眼之声闻。诸比丘!实有住妙慧之声闻。是故,言声闻如是知、或见、或亲眼见。诸比丘!我亦曾见其沙弥尼,然,我不言。我若言之,他人亦可能不信我,不信我者,当有长夜之不利、痛苦。诸比丘!其沙弥尼乃于迦叶等正佛说法时之恶沙弥尼,彼女因其业报,经许多岁月、或百年、或千年、或十万年之久,于地狱受苦。尚承业报之残余,感受如是自体之苦。诸比丘!目犍连言真实。诸比丘!目犍连不犯也。」
(四)尔时,长老大目犍连言诸比丘曰:「友!从多浮陀河流入之湖水,澄净而清冷,洁白而愉悦;堤防美观,鱼鳖多而美丽;绽开如车轮大之赤莲华。然,今之多浮陀河是沸热之流。」诸比丘讥嫌非难……乃至……「何以长老大目犍连如是言:『 友!从多浮陀河流入……是沸热之流。』耶?长老大目犍连乱言上人法。」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诸比丘!从多浮陀河流入之湖水,澄净……绽开……赤莲华。然,诸比丘!此多浮陀河流于二大地狱之间,是故,多浮陀河是沸热之流。诸比丘!目犍连言真实。诸比丘!目犍连不犯也。」
(五)尔时,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为离车族所败。而后,王集大军破离车族。军阵中欢喜「王破离车族」。时,大目犍连语诸比丘曰:「友!离车族破王,然而,于军阵中欢喜王破离车族。」诸比丘讥嫌非难:「何以长老大目犍连如是言:『 友!离车族破王,而军阵中欢喜王破离车族。』耶?长老大目犍连乱言上人法。」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诸比丘!最初王被离车族所破,而后王集大军破离车族。诸比丘!目犍连言真实,目犍连不犯也。」
(六)  尔时,长老大目犍连言诸比丘曰:「友!我于此叶毘尼河边入安阇三昧(第四禅),闻群象入流渡河之叫声。」诸比丘讥嫌非难:「何以长老大目犍连对我等如是言:『 入〔无取色声〕安阇三昧,闻群象入流渡河之叫声。』 耶?长老大目犍连言上人法。」……白世尊。「诸比丘!〔彼〕有此三昧,然彼还未纯净,目犍连言真实……不犯也。」
(七)  尔时,长老输毘陀语诸比丘曰:「友!我〔于一念〕忆念过去五百劫。」诸比丘讥嫌非难:「何以长老输毘陀如是言:『 我忆念……。』耶?长老输毘陀言上人法。」……白佛。「诸比丘!输毘陀有是事,然其五百劫 5 ,实〔彼之〕一生,输毘陀言真实……不犯也。」
                                                  ───波罗夷四终───
    诸大德!此四波罗夷法已诵竟。〔若〕比丘犯其中任何一项者,不得与诸比丘共
    住。如于〔出家 6 〕前〔不得共住,出家〕后犯波罗夷者亦不共住。于此,我
    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
    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不净不与取       人体上人法
       是四波罗夷       断头事无疑
                                                 ───波罗夷品终───

1 原语attano harati ,依觉音注,善比丘说佛法使人欢喜,恶比丘由善比丘所闻受之法,为他人说法,众喜而问:「大德善说妙法,由谁受来乎?」「我自知,非由他受。」偷如来之法为己有,以求利养。于巴利《善见律》 haratidahati 。于暹罗版hadati dahati 之误。
2 原语vinidhaya ditthim,于自己不同见解之处,伪作如己之见解而主张。以下之忍(khanti)、  乐(ruci )、想(bhava),皆言执思于心中,依其强弱之程度而区别。此语于V.P.IV.P.2,V.  P.II.P.205 亦有,于小品之英译,虽异今译,从意义上考察,又见北传汉译律藏「所见异」(《四分》)、「异见说过人法」(《五分》)等,皆说异见之意,故如此译之。尚且bhava 是想,非修之意。于巴利《善见律》bhava乃以sanna替代。
3 于此是用samapajjami之现在式,前面二处用samapajjim乃不定过去式,此点为二和三〔时  态〕之不同也。
4 原本vatthabba ,应为vattabbavasitabba。觉音注缺,暹罗本和原本同。
5 依注之译,声闻弟子一念中最多知一世而已,言忆念五百劫,故非难为妄语上人法。然,输毘陀之前生于无想天住五百劫,故彼五百劫为一生。此故事亦出于《十诵律》。
6 yatha pure tatha paccha parajiko hoti asamvaso于在家时不能与比丘共住,如不得共比丘布萨、自恣等,犯波罗夷后不共住,即成在俗者之意。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7-04
       诸大德!今诵出此十三僧残法。
              僧残一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施越不喜修梵行,是故,彼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长老优陀夷见长老施越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而作是言:「友!施越!何故汝形体枯瘦……筋脉悉现耶?友!施越!汝不喜修梵行乎?」「友!然!」「友!施越!然而汝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汝尚不安乐,生起欲念恼害心时,以手行泄不净。」「友!如此作适当乎?」。「然!友!我亦如是作。」于是,长老施越,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尚不安乐,生起欲念恼害心时,以手行泄不净。如是,长老施越其后诸根肥美,容貌光泽,充满喜悦。时,长老施越之同修比丘,对长老施越曰︰「友!施越!汝先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然而今日,诸根肥美,容貌光泽,充满喜悦。汝服何药耶?」「友!我非服药物也,但我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我尚不安乐,生起欲念恼害心时,以手行泄不净。」
(二) 「友!施越!汝为何以此手食信施,又以此手行泄不净耶?」「然!友!」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何故长老施越以手行泄不净耶?」如是,诸比丘以种种方便,呵责长老施越,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集比丘众而问长老施越曰:「施越!汝实以手行泄不净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何故以手行泄不净耶?愚人!我以种种方便,为离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为离缚而说法,非为具缚;为无著而说法,非为有著也。愚人!于此,汝于我为离欲而说之法以为具欲、为离缚而说之法以为具缚、为无著而说之法以为有著。愚人!我以种种方便,岂非为离欲而说法,为破憍慢、为调伏渴爱、为除去执著、为断绝轮回、为灭尽爱、为离欲、为证灭、为涅盘而说法耶?愚人!我以种种方便,岂非为说诸欲之断灭、说诸欲想之遍知、说诸欲渴之调伏、说诸欲寻之灭除、说诸欲热之止静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长也。愚人!此无宁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转向他去也。」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呵责长老施越难扶养……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故意行泄不净者,僧残。」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一) 尔时,诸比丘以食美味,失正念、不正知而入眠。彼等失正念、不正知入眠,在梦中漏不净。彼等心生后悔:「由世尊所制立之学处:『故意行泄不净者,僧残。』 我等梦中漏泄不净,其时心得〔受乐〕,我等非犯僧残罪耶?」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虽有心〔而无意识之目的者〕非犯罪也。」「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除梦中外,若故意行泄不净者,僧残。
a ' b 「除梦中外」者,梦中除外。
   「故意」者,是认识、确知而存心违犯。
b ’「泄〕 者,离本处也。
   「不净」者,有十种不净,黑、黄、赤、白、酪色、水色、油色、乳色、生酥色、酥色。
a 「僧残」者,僧众对于其罪而给与别住,令其返归原来〔之状态〕,给与摩那埵(赎罪之仪式),〔而后〕回复清净,非数人或一人〔之所业〕,是故云「僧残」。〔又初残 1 者〕,对其罪聚之羯磨之同义语,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于内色而泄、于外色而泄、于内外色而泄、动腰于空中而泄、驱使欲念而泄、为大便而泄、为小便而泄、为风而泄、为慰周伽虫所啮而泄、为健康而泄、为受乐而泄、为药而泄、为布施而泄、为福德而泄、为祭祀而泄、为生天而泄、为种子而泄、为自试而泄、为戏乐而泄。泄黑精、泄黄精、泄赤精、泄白精、泄酪色精、泄水色精、泄油色精、泄乳色精、泄生酥色精、泄酥色精。
(二)「于内色」者,于己身中之受触 2 身支。
   「于外色」者,于己身中以外之受触 3 或不受触物。
   「于内外色」者,于以上两者。
   「空中动腰」者,言于空中努力而使生支起作用。
   「驱使欲念」者,言以欲念而驱使生支起作用。
   「为大便」者,言由大便之迫压而生支起作用。
   「为小便」者,言由小便之迫压而生支起作用。
   「为风」者,言因风迫压而生支起作用。
   「慰周伽虫所啮」者,因慰周伽虫所啮而生支起作用。
   「为健康」者,我当有健康〔而泄〕。
   「为受乐」者,我得乐受。
   「为药」者,他当得药。
   「为布施」者,我要行布施。
   「为福德」者,他当有福德。
   「为祭祀」者,我当供牺牲。
   「为生天」者,我当生天。
   「为种子」者,我当得〔胎儿之〕种子。
   「为自试」者,当有黑精、当有黄精……当有酥色精。
   「为戏乐」者,戏乐之意。
(三) 思于内色〔泄〕,而行泄者僧残。思于外色……僧残。思于内外色……僧残。思于空中动腰……僧残。思驱使欲念……僧残。思迫压大便……思为戏乐而行泄者僧残。
    思黑精而行泄者僧残。思黄精……酥色精……僧残。
                                                  ──无杂章终──
114(四)思为健康、为受乐……僧残。思为健康、为药……乃至……为健康、为施与……乃至……为健康、为福德……乃至……为健康、为祭祀……乃至……为健康、 为生天……乃至……为健康、为种子……乃至……为健康、为自试……乃至……为健康、为戏乐而行泄者僧残。
                                             ───一根分断章终───
(五) 思为受乐、为药……僧残。思为受乐、为施与……思为受乐、为戏乐…… 僧残。思为受乐、为健康……僧残。为药、为施与……思为戏乐、为自试……僧残。
                                               ───根结合章终───

    二根等亦如是进行。
    思为健康、为乐、为药……为戏乐而行泄者僧残。
                                                  ───全根章终───
(六)思黑精、黄精而行泄者僧残……思黑精、酥色精而行泄者僧残。
                                              ───一根分断章终───
    思黑精与赤精……酥色精与酪色精而行泄者僧残。
                                              ───一根结合章终───
    二根等亦如是进行。
    思黑精、黄精、赤精……酥色精而行泄者僧残。
                                                  ───全根章终───
(七)思为健康与黑精而行泄者僧残。思为健康、为受乐与黑精、黄精而行泄者僧残。思为健康、为受乐、为药与黑精、黄精、赤精而行泄者僧残。
    如上应增大两者。
思为健康、为受乐、为药……为戏乐与黑精、黄精、赤精……酥色精而行泄者僧残。
                                                  ───复合章终───
(八) 思:「我当泄黑精。」而行泄黄精者僧残。思:「我当泄黑精。」而行泄赤精……行泄酥色精者僧残。
                                                      ───分断章──
    思:「我当泄黄精。」而行泄赤精者僧残。思:「我当泄黄精。」而行泄白精……酥色精……乃至……行泄黑精者僧残。
                                            ───根之简约结合章───
    思泄酥色精,而行泄黑精者僧残。思泄酥色精,而泄酪色精者僧残。
                                                    ───中腔章───
(九)思泄黄精,而行泄黑精者僧残。思泄赤精,而行泄黑精者……乃至……思泄白精,而行泄黑精……思泄酥色精,而行泄黑精者僧残。
                                            ───背面章第一进行───
    思泄赤精,而行泄黄精者僧残。白精……酥色精……乃至……思泄黑精,而行泄黄精者僧残。
                                            ───背面章第二进行───
    思泄白精,而行泄赤精……思泄黄精,而行泄赤精者僧残。
                                            ───背面章第三进行───
    思泄黑精,而行泄酥色精……思泄酪色精,而行泄酥色精者僧残。
                                            ───背面章第十进行───
                                                ───背面章句终───
  思,行而泄者僧残。思,行而不泄者偷兰遮。思,不行而泄者不犯也;思,不行而不泄者不犯也;不思,行而泄者不犯也;不思,行而不泄者不犯也;不思,不行而泄者不犯也;不思,不行而不泄者不犯也。
    梦中、无洩泄之意,痴狂者、心乱者、痛恼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梦、大小便、寻、温水、药、痒、道、膀胱、浴室、触。
    沙弥、眠、腿、拳握、空中、站立、忆念、孔穴、以木片触、于流水、玩水、
    走、玩花、莲、砂、泥、水、床、拇指。
(一) 尔时,一比丘因梦泄不净。彼心生悔恨,〔思:〕「我非犯僧残罪乎?」如是,彼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比丘!因梦者不犯也。」
(二) 尔时,一比丘行大便而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无泄意。」「无泄意者不犯也。」尔时,一比丘行小便……「诸比丘!无泄意者不犯也。」
(三) 尔时,一比丘以寻欲念而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寻而泄者不犯也。」
(四) 尔时,一比丘浴温水而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汝存何心乎?」「世尊!我无泄意。」「无泄意者不犯也。」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温水行浴而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残。」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温水浴而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是偷兰遮。」
(五) 尔时,一比丘之生支受伤,以药涂之而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无泄意者不犯也。」尔时,一比丘生支受伤,持泄意涂药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是偷兰遮。」
(六) 尔时,一比丘搔阴囊,而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无泄意者不犯也。」尔时,一比丘持泄意搔阴囊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偷兰遮。」
(七) 尔时,一比丘于行路时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无泄意者不犯也。」尔时,一比丘以泄意于行路时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偷兰遮。」
(八) 尔时,一比丘压膀胱而行小便……一比丘于浴室温下腹……一比丘于浴室洗师背……一比丘使〔人〕打腿……〔三事同前〕……「偷兰遮。」
(九) 尔时,一比丘持泄意,如是言一沙弥曰:「来!沙弥!汝握我生支。」其〔沙弥〕握其生支,其比丘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残。」尔时,一比丘握已眠沙弥之生支,彼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非僧残,乃突吉罗。」
(一○) 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腿压生支而泄不净……乃至……不泄。彼心生悔恨……「偷兰遮。」尔时,一比丘以泄意,以拳握生支……持泄意,于空中动腰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偷兰遮。」
(一一) 尔时,一比丘于〔他〕身上立……持泄意于〔他〕身上立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偷兰遮。」
(一二) 尔时,一比丘以染著心,忆念女人之生支而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然,诸比丘!勿以染著心忆念女人之生支,忆念者突吉罗。」
(一三) 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生支入锁孔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乃偷兰遮。」
(一四) 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木片触生支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偷兰遮。」
(一五) 尔时,一比丘逆流洗浴,而泄不净……〔三事同前〕……「偷兰遮。」
(一六) 尔时,一比丘玩水戏……一比丘走水中……一比丘玩花……一比丘走于莲丛中,而泄不净……〔三事同前〕……「偷兰遮。」
(一七) 尔时,一比丘持泄意入生支于沙中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偷兰遮。」尔时,一比丘持泄意入生支于泥中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偷兰遮。」尔时,一比丘以水浇生支而泄不净……〔三事同前〕……「偷兰遮。」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生支触卧床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偷兰遮。」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拇指触生支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偷兰遮。」
                                                 ───僧残一终───

1 初残,原语adisesa ,系对此罪之羯磨,由最初(adi)之别住,至最后(sesa )之回复权益,乃依僧团而执行,非多人或一人所能执行,故云僧残(僧初残)之意;但僧残为梵文samghavasesasamgha-avasesa)之译,非巴利语之严格翻译,今用北传汉译律藏惯用语。北传汉译律藏僧残释为尚有由僧团矫正之余地,即尚残比丘生命之意(相对于波罗夷)。
2 自己身中之受触(ajjhattam upadinnarupe),于觉音注作「如自己之手等之身支」,以自身中  之某部分触而泄。
3 觉音以为「受触」者,如他人之手等,「不受触」者,如多罗树之孔穴。

        僧残  
一(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陀夷住阿兰若。此长老之精舍优美华丽清净,中央有内室,四面有房舍围绕,甚善设卧床、座床、褥、枕,善置饮物 1 、洗净水,房屋扫洒清净。〔如是〕众多之人,来见长老优陀夷之精舍。一婆罗门亦伴其妇,至长老优陀夷处,如是言长老曰:「我等欲观大德之精舍。」「然!婆罗门!请看!」取钥启锁,开门入精舍中。彼婆罗门亦随长老优陀夷后而入,其妇亦从婆罗门后而入。时,优陀夷开一窗,闭一窗,走遍房舍,然后,往彼妇之后,触摩其身。时,彼婆罗门与长老优陀夷交谈而行,然,婆罗门大放欢喜赞叹之语:「如是住阿兰若之沙门释子甚是高贵,优陀夷尊师,亦住如是阿兰若之高贵者。」如是说时,其妇言婆罗门曰:「彼有何高贵?如汝摩触我身,此沙门优陀
夷亦摩触我身。」
    于是,其婆罗门瞋怒讥嫌非难:「此等沙门释子,不知耻、不持戒、打妄语。彼等实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静行者、梵行者、实语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无沙门行、无梵行,彼等破沙门行、破梵行。彼等何处有沙门行、有梵行耶?彼等离沙门行、离梵行。所谓沙门优陀夷为何摩触我妻之身乎?贵族之妇人、少女、童女、媳妇、侍女,实不能至此僧园,彼等若到此,当被此沙门释子所污辱。」
(二) 诸比丘闻婆罗门之讥嫌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何以长老优陀夷与女人身相触乎?」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众而问长老优陀夷曰:「优陀夷!汝实与女人身相触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痴人!汝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汝为何与女人身相触乎?愚人!我以种种方便,为离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乃至……说诸欲热之止静。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变心与女人身相触,或捉手、或捉发、或触其某身支者,
    僧残。
二(一)「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起欲情」者,言驱使欲念,恋著欲乐。
    「变心」者,欲情亦是变心、瞋怒亦是变心、迷乱亦是变心。此处所谓变心,是指欲情变心也。
a 「与」者,共也。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饿鬼女、畜生女。初生之女〔婴〕 亦云〔人女〕 ,何况长大者。
a   「身相触」者,猥亵之行为也。
    「手」者,由肘至指甲尖之谓。
    「发」者,纯发、或混合丝之发、或混合华鬘之发、或混合金银之发、或混合真珠之发、或混合宝珠之发也。
    「身支」者,除手及发外,其余皆云「身支」。
(二)  捉摩、重摩、顺摩、逆摩、下、举、牵、推、抱、抱捉、捉、捺摩。
    「捉摩 2 」者,惟捉触之程度。
    「重摩」者,从此至彼摩触也。
    「顺摩」者,由上而下。
    「逆摩」者,由下而上。
    「下」者,向下变曲。
    「举」者,持举于上。
    「牵」者,牵拉之。
    「推」者,推进也。
    「抱」者,捉抱身支。
    「抱捉」者,捉其任何一处。
    「捉」者,惟有捉之。
    「捺摩」者,惟触之程度。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身与〔己〕身捉摩、重摩、顺摩、逆摩、下、举、牵、推、抱、抱捉、捉、捺摩者僧残。有女人,若比丘疑是〔女人〕以起欲念,于女人身与〔己〕身捉摩、重摩……乃至……捉、捺摩者偷兰遮。有女人,若比丘作黄门想而起欲念,……偷兰遮。有女人,〔若比丘〕作男想……作畜生想而起欲念,……偷兰遮。
   有黄门,若比丘作黄门想而起欲念,于黄门身与……捺摩者偷兰遮。〔若比丘〕作黄门、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于黄门之身与……捺摩者突吉罗。
    有男,〔若比丘〕作男想……疑想……畜生想……女想……黄门想〔……乃至……〕突吉罗。
    有畜生,〔若比丘〕作畜生想……疑想……女想……黄门想……男想〔……乃至……〕突吉罗。
                                                   ───一根〔章〕───
(二) 有二女人,若比丘于二女人作女想以起欲念,对二女人之身与……捺摩者二僧残。有二女人,〔若比丘〕于二女人作疑想……黄门想……男想……畜生想……而起欲念,于二女人之身……捺摩者二偷兰遮。
    有二黄门,〔若比丘〕于二黄门作黄门想〔……二偷兰遮。有二黄门,于二黄门作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二突吉罗。
    有二男,〔若比丘〕于二男作男想〔……二突吉罗。有二男,于二男作疑想……畜生想……女想……黄门想……〕二突吉罗
    有二畜生,〔若比丘〕于二畜生作畜生想〔……疑想……女想……黄门想……男想……〕二突吉罗。
(三) 有女人与黄门,若比丘于两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于两者之身……捺摩者一僧残、一突吉罗。有女人及黄门,〔若比丘〕于两者作疑想而起欲念……一偷兰遮、一突吉罗。有女人与黄门,〔若比丘〕于两者作黄门想而起欲念……二偷兰遮〔……男想……一偷兰遮、一突吉罗……畜生想……〕一偷兰遮、一突吉罗。
    有女人与男人,〔若比丘〕于两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一僧残、一突吉罗。〔……疑想……黄门想……男想……畜生想……〕一偷兰遮、一突吉罗。
    有女人与畜生,〔若比丘〕于两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一僧残、一突吉罗。〔……疑想……黄门想……男想……畜生想……〕一偷兰遮、一突吉罗。
    有黄门与男子,〔若比丘〕于两者作黄门想而起欲念……一偷兰遮、一突吉罗。〔……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二突吉罗
    有黄门与畜生,〔若比丘〕于两者作黄门想而起欲念……一偷兰遮、一突吉罗。〔……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二突吉罗。
    有男子与畜生,〔若比丘〕于两者作男想而起欲念……二突吉罗。〔……疑想……畜生想……女想……黄门想…… 二突吉罗。
                                                 ───二根〔章〕───
(四)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身与〔比丘〕衣 3 捉摩……捺摩者偷兰遮。有二女人,若比丘于二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于二女人之身与〔己之〕衣捉摩……捺摩者二偷兰遮。有女人与黄门,若比丘于两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于两者之身与〔己之〕衣捉摩……捺摩者,一偷兰遮、一突吉罗。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之衣与〔比丘之〕身摩触……捺触者偷兰遮。二女人……二偷兰遮。女人与黄门……一偷兰遮、一突吉罗。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之衣与〔比丘之〕衣摩触……捺触者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以女人之舍物 4 触〔比丘之〕身者突吉罗。有二女人,若比丘作二女人想而起欲念,以二女人之舍物触摩己身者二突吉罗。有女人与黄门,若比丘于两者作女人想而起欲念,以两者之舍物触摩己身者,二突吉罗。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以女人之舍物触摩其衣者,突吉罗。有二女人,〔若比丘〕作二女人想〔……乃至……〕舍物捉摩衣者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以女人之舍物触〔比丘之〕舍物者,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比丘句终───
(五)有女人,〔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身捉摩比丘之身〔……乃至……〕捺摩时,〔比丘〕有依顺之意向,动身以受触乐者僧残。
   有二女人,于二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二女人……捉摩……受触乐者二僧残。有女人与黄门,于两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两者若……捉摩……受触乐者,一僧残、一突吉罗。
    有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比丘之身捉〔自己之〕衣……偷兰遮。有二女人……二偷兰遮,有女人与黄门……一偷兰遮、一突吉罗。
    有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比丘之衣捉摩己身者……偷兰遮。二女人……二偷兰遮也。女人与黄门……一偷兰遮、一突吉罗。有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比丘衣捉摩己衣者,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有女人,有女想而起欲念。女人以比丘之舍物捉摩其身,有摩触之意而动身受触乐者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以比丘之舍物与衣……二女人……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有女人,有女想而起欲念。女人若以比丘之舍物捉摩〔女人之〕舍物,比丘有摩触之意而动身受触乐者,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六) 有摩触之意,动身而受触乐者僧残。有摩触之意,动身而不受触乐者突吉罗。有摩触之意,不动身而受触乐者不犯也。有摩触之意,不动身而不受触乐者不犯也。〔被捉〕有求脱之意而动身,受触乐者不犯也。有求脱之意而动身,不受触乐者不犯也。有求脱之意而不动身,受触乐者不犯也。有求脱之意而不动身,不受触乐者不犯也。
(七) 无意者、无念者、不知者、不受乐者,痴狂者、心乱者、痛恼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母、女、妹、妻、夜叉女、黄门、眠女、死女、畜生女、木像女。
     强捉、桥、道、树、船、绳、棒、推钵、礼拜,努力而不触时。
(一) 尔时,一比丘对母以爱慕其母之情,……对女儿以爱护女儿之情……,乃至……对妹以爱护妹之情而触摩之。彼心生悔恨:「我,非僧残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非僧残,突吉罗。」
(二) 尔时,一比丘与故妻身相触。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残。」
(三) 尔时,一比丘与夜叉女……与黄门身相触。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偷兰遮。」
(四) 尔时,一比丘与眠女身相触,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残。」……与死女……偷兰遮……与畜生女……突吉罗……与木像女……「突吉罗。」
(五) 尔时,众多女人强捉一比丘,腕相钩而行,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受乐乎?」「世尊!我不受乐。」「不受乐者不犯也。」
(六)尔时,一比丘与女人渡桥,而动欲心,彼心生悔……「突吉罗。」
(七) 尔时,一比丘见女人前来,起欲心而以肩碰之,彼心生悔……「僧残。」
(八) 尔时,一比丘与女人上树……乘船而动欲心。彼心生悔……「突吉罗。」
(九) 尔时,一比丘因女人所持之绳,而起欲心。彼心生悔……「偷兰遮。」尔时,一比丘因女人所持之棒而起欲心。彼心生悔……「偷兰遮。」
(一○) 尔时,一比丘动欲心,以钵推女人。彼心生悔……「偷兰遮。」
(一一) 尔时,一比丘于女人礼拜时,起欲心而举足。彼心生悔……「僧残。」
    尔时,一比丘〔思:〕「我当捉女人。」努力而不接触。彼心生悔……「突吉罗。」
                                                ───僧残二终───

1 原本之supatthitam应为sutthapitam
2 捉摩(amasana),依觉音注如打触,而相触时手不动即言非抚摩。
3 衣(kayapatibaddha),谓著于身之衣或持物等。
4 舍物(nissahhiya),谓由手或手所持物投弃、放弃之物,如女人所投之球。

僧残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陀夷住阿兰若。其长老之房舍优雅美丽清净。其时,众多女人来园观游精舍。时,其诸女人至长老优陀夷处,而作是言:「大德!我等欲观大德之精舍。」于是,长老优陀夷使诸女人等入见精舍。然后,言有关彼等之大小便道,说好又说恶、或请或求、或问或反问、又解说、又教诫、又恶骂。其女人中,堕落无耻者,与优陀夷共谈笑戏乐。然,诸女人中,有惭耻者离去,而非难诸比丘。「大德!此非随顺行、非威仪。我等亦不欲我夫如是云耳,何况大德优陀夷耶?」
(二) 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为何长老优陀夷对女人言粗恶语乎?」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众而问长老优陀夷曰:「优陀夷!汝实对女人言粗恶语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汝,愚人!何故于女人言粗恶语耶?我以种种方便,为离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乃至……非为说诸欲热之止静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起欲情变心,对女人言粗恶语者,即如年轻男子向年轻女人言含淫
    欲法之语者,僧残。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起欲情」者,为欲念所驱而恋著欲乐之谓。
   「变心」者,欲情亦是变心、瞋怒亦是变心、迷乱亦是变心,在此处所谓变心是指欲情变心。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饿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语、恶语、粗语、非粗语者。
a  「言」者,如年轻男子对年轻女子、少年对少女,欲行之男子对欲行之女子之谓。
a′「粗恶语」者,有关大小便道淫欲法之语。
「含淫欲法」者,有关于淫欲之法。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 语二道,说好、说恶、乞、求、问、反问、解说、教诫、或恶骂。
   「说好」者,称说赞叹二道。
   「说恶」者,诋毁非难二道。
   「乞」者,说:「与我,应与我。」
   「求」者,说:「汝母何时与〔汝〕耶?汝父何时与耶?汝之天神何时与耶?何时有好事?何时汝得淫欲法?」
   「问」者,说:「汝如何与汝夫耶?如何与爱人耶?」
   「反问」者,说:「汝实如是与汝夫,如是与汝爱人。」
   「解说」者,被问而言:「当如是与,若如是与者,当得汝夫之宠爱也。」
   「教诫」者,不被问而言:「如是与,如是与者,汝夫当宠爱汝也。」
   「骂」者,说;「汝无形 1 、汝不全角、无血者、恒出血者、恒布者 2 、漏出
者、汝长崛 3 、汝黄门、汝出两边者 4 、汝破根者、汝二根者。」
(二)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之大便道、小便道,言其好恶……骂者,僧残。有二女人,若比丘于二女人作女人想而起欲念,于二女人之大便道……二僧残。有女人与黄门,若比丘于两者有女想而起欲念,于两人之大便道……一僧残、一突吉罗。
(三)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除女人之大小便道外,就其颈以下,由膝盖以上,言其好恶……乃至‥…骂者,偷兰遮。二女人……二偷兰遮。女人与黄门……一偷兰遮、一突吉罗。
(四)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就其女人之颈以上、膝盖以下,说好恶……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五)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之衣服,言其好恶……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六) 为义 5 而说、为法 6 而说、为教 7 而说,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赤染、粗、多、硬、长、播种、道终、笃信、布施、作业。
(一) 尔时,有一女人著新染之毛织衣。一比丘生起欲念,言其女人曰:「妹!实汝之赤染(血)。」其女不解,云:「然!大德!新染之毛织衣也。」彼心生悔恨,「我非僧残乎?」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比丘!非僧残,突吉罗。」
(二) 尔时,有一女人著粗毛织衣……如是言:「妹!实汝之粗毛。」其女不解,云:「大德!然!是粗毛织衣也。」彼心生悔……「突吉罗。」
(三) 尔时,一女人著新缝之衣……如是言:「妹!汝实毛多。」其女不解,云:「大德!然!新缝之毛衣也。」彼心生悔……「突吉罗。」
(四)尔时,一女人著硬毛衣……如是言:「妹!实汝之硬毛。」……「然!大德!硬毛之毛衣。」……「突吉罗。」
(五) 尔时,一女人著外衣……如是言:「妹!汝之毛长。」……「大德!然!外衣也。」……「突吉罗。」
(六)尔时,一女人于田园播种已而归,一比丘起欲心,言其女人曰:「妹!汝已播下种。」其女人不解,曰:「然!大德!我等已播下。」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突吉罗。」
(七) 尔时,一比丘见前来一出家女,起欲心而言其女曰:「妹!道终焉?」其女不解,曰:「然!比丘!汝应当前进。」彼心生悔……「偷兰遮。」
(八) 尔时,一比丘起欲心而对一女人曰:「妹!汝是笃信者,然而,与汝夫之物却不与我等。」「大德!何者?」「淫欲法也。」彼心生悔……「僧残。」
(九) 尔时,一比丘起欲心而对一女人曰:「妹!汝是笃信者,然而,却不与我等最上布施。」「大德!何物是最上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悔恨……「僧残。」
(一○)尔时,一女人正在作务。一比丘起欲心,而对彼女人曰:「妹!起,我作。」……乃至……「妹!坐,我作。」乃至……「妹!卧,我作。」乃至……彼女人不解。彼心生悔恨… … 「突吉罗。」
                                                 ───僧残三终───

1 无形(animitta),无女根者,不全角(nimittamatta)是根不完全者。
2 恒布者,是dhuvacola之译。依注云,恒常以布塞小便道防其血出者。
3 长崛(sikharani),是依《善见律》之译语。依注云,根长硬直外露。
4 出两边者(vepurisika),是依《善见律》之译语。若依《善见律》,女根中肉长出,有毛而两道合者。
5 为义而说(atthapurekkharassa, 依注,说含有粗语句之意义,并作其注释或读诵。
6 为法而说(dhammapurekkharassa),说含有粗语之经律或读诵者。
7 为教而说(anusasanipurekkharassa),为无根者或两根者,说来世不如是生,应精进行善事
等。
如以上以义、法、教为先而敬重解说者,不犯也。

     僧残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陀夷于舍卫城有檀越,往返于许多居士家。时,一寡妇端正美貌。其时,长老优陀夷于晨著内衣,持外衣与钵至其妇人家,坐于已设座位上。时,妇人至长老优陀夷处顶礼,而坐一面。妇人于一面坐已,长老优陀夷为说法,教示教诫,令踊跃欢喜。时,妇人听优陀夷说法……欢喜而对长老优陀夷曰:「大德!请云所需。我等当得供奉,诸如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等。」「妹!如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等,我等非所难得。然,与我等难获者。」「大德!何物耶?」「淫欲法也。」「大德!所欲乎?」「妹!所欲也。」「大德!请来。」而入幽室,解衣而仰卧床上。时,优陀夷近彼女人,〔言:〕「谁愿触其不净臭处耶?」之后,吐唾而去。时,其妇人讥嫌非难:「此等沙门释子无耻,虚言妄语而行恶行。彼等实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静行者、梵行者、实语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无沙门行、无梵行,彼等破沙门行、破梵行,彼等离沙门行、离梵行。何故沙门优陀夷自求淫欲法〔而言:〕「谁愿触其不净臭处耶?」之后,吐唾而去耶?我有何恶耶?我有何恶臭耶?以何故遗弃我耶?」其他妇女亦讥嫌非难:「此等沙门无耻……何故沙门优陀夷实自求其女之淫欲法〔而言:〕『 谁愿触其不净臭处耶?』 之后,吐唾而去耶?其女人有何恶耶?其女人有何恶臭耶?何故遗弃其女人耶?」
(二)诸比丘闻其诸女人等之讥嫌非难。彼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为何长老优陀夷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众而问长老优陀夷曰:「优陀夷!汝实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耶?」「世尊!实然!」佛世尊呵责:「愚人!汝行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汝为何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耶?愚人!我以种种方便,为离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乃至……非为说欲热之静止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变心,于女人前,为己 1 赞叹淫欲供养而言:『 妹!于如
    我之持戒者、梵行者、具善法行者,依此法供养,则此为供养中之第一。』
    有关淫欲法者,僧残。
二「任何」者,……〔见僧残三·二〕……谓知粗恶语、非粗恶语〔之智者〕。「女人前」者,于女人之邻或女人之近处。「为己〔……〕淫欲」者,是为己之淫欲、为己之因、为己之意志、为己之供养。
a  「妹」者,是剎帝利女、或婆罗门女、或吠舍女、或首陀罗女。
   「如我」者,或剎帝利、或婆罗门、或吠舍、或首陀罗。
   「持戒者」者,已离杀生、已离偷盗、已离虚言。
   「梵行者」者,已离不净法。
   「具善法行者」者,由其戒、其梵行而具足善法行者。
   「依此法」者,依淫欲法。
   「供养」者,能令人喜欢。
a′「此为〔……〕第一」者,言此是第一、此为最上、此为最胜、此为最善、此为最顶。
「若有关淫欲法」者,若有连结于淫欲法。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者,僧残。有二女人,〔若比丘〕于二女人作女想……二僧残。女人与黄门,〔若比丘〕于两者作女想……一僧残、一突吉罗。
(二)言:「请以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供养。」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为何不妊、得子、爱乐、幸福、应以何物供养、如何趣善趣。
(一) 尔时,一不妊女如是对所供养比丘曰:「大德!我如何能有妊乎?」「然,妹!当行第一布施。」「大德!何为第一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悔……「僧残。」
(二) 尔时,可妊女 2 如是对所供养比丘曰:「我如何能得子乎?」「然,妹!当行第一布施。」「大德!何为第一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悔……「僧残。」
(三) 尔时,一女人对所供养比丘曰:「大德!我如何得我夫之爱乐乎?」……「大德!我如何得幸福乎?」「然,妹!当行第一布施。」……「僧残。」
(四) 尔时,一女人对所供养比丘曰:「大德!我当以何物供养大德乎?」「妹!当以第一布施。」「大德!何为第一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侮……「僧残。」
(五) 尔时,一女人对所供养比丘曰:「大德!我当以何物供养大德乎?」「当以第一布施。」「大德!何为第一布施?」……「僧残。」
(六) 尔时,一女人对所供养比丘曰:「大德!我如何趣善趣?」「然,妹!当行第一布施。」「大德!何为第一布施?」……「僧残。」
                                                     ───僧残四终───

1 为自己之淫欲供养(attakamaparicariya),于觉音注为attano atthaya kamaparicariya,此语当视为atta kamaparicariya,今依此。T.W.Rhys Davids于戒本之译文亦作‘‘ministira-  tion to himself’’。但觉音注又云可视为attakma paricariya。在梵文戒本有atmanaatmanakayaparicaryam「以自己之身供养」,于北传汉译律藏《十诵律》亦为「以身供养」。以此义推之,宁可看为「以自己之淫欲供养」。又kama当是kaya
2 可妊女,是vijayin1 itthi之译。日译为不妊女。

       僧残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陀夷于舍卫城有施主,往返于许多家。于此,见未婚男子或童女,于男子之父母前赞叹童女:「某家童女端正美丽,贤慧而伶俐勤勉,其童女实适合此家之男子。」父母如是言:「大德!我等不知彼等为何人或属何家?若大德令与之,我等当为儿娶其童女。」又于童女之父母前赞叹男子:「某家男子端正美貌,有智而伶俐勤勉,彼男子实适合此童女。」彼等如是言:「大德!我等不知彼等为何人或属何家?我等如何能为童女之婚事?大德若有求者,我等之童女当与其男子。」彼以如是方便为婚姻嫁娶。
(二) 尔时,一村主之寡妇有一女,端正美丽。村外之邪命外道之俗弟子等,至其妇处作如是言:「大姊!此女请与我子。」彼女如是言:「诸贤!我不知汝等为何人或属何家?我唯一之女儿如何能往村外耶?我不与也。」诸人如是对邪命弟子曰:「诸贤!汝等何故而来耶?」「诸贤!我等为吾儿〔至〕某村妇家求其女。彼妇曰:『 诸贤!我不知汝等为何人或属何家?我唯一之女见如何能往村外耶?我不与也。』」「诸贤!汝等由谁求彼村妇之女耶?诸贤!宜告优陀夷,优陀夷应与之。」
    于是,彼邪命弟子等至长老优陀夷处而如是言:「大德!我等〔往〕某某村妇……『我不与之。』 愿大德!令彼妇之女,与我等之子。」如是,优陀夷至彼妇家而如是言:「何故女不与彼等耶?」「大德!我不知彼等为何人或属何家?我唯一之女儿如何能往村外耶?我不与之。」「与彼等,我知彼等。」「大德!若大德知之,我当与。」如是,其妇以女与邪命弟子。
(三) 如是,其邪命外道之俗弟子等,娶其女,一月令作妇事 1 ,其后即令作婢事 2 。如是,彼女遣使至母处言:「我实困苦而无乐。唯有一月作妇事,而后令作婢事。母!请来带我归。」如是,其妇至邪命弟子处而言:「诸贤!汝等勿令此女作婢事,应以作妇事。」彼等言:「我等之嫁娶非关于汝,我等之嫁娶乃与沙门所为,我等不知,汝走。」如是,彼妇被邪命弟子所侮辱,再归舍卫城。
    彼女再遣使至母处:「我实困苦而无乐,唯有一月作妇事,而后令作婢事。母!请来带我归。」彼村妇至长老优陀夷处而言:「大德!我女实困苦而无乐。唯有一月令其作妇事,其后令作婢事。大德!请往告:『汝等勿令此女作婢事,应令此女作妇事。』」于是,长老优陀夷至邪命弟子处而如是言:「诸贤!勿使此女作婢事,令作妇事。」彼等答曰:「我等之嫁娶非关于汝,乃与村妇所为,汝应是沙门,沙门不营务当是好沙门 3 ,我等不知,汝走。」如是,优陀夷被邪命弟子所侮辱,再归舍卫城。
    彼女再三遣使至母处:「我实困苦……带我归。」彼妇再至优陀夷处……「大德!请往告……令作妇事。」「先前,我亦被邪命弟子侮辱。姊!请去!我不去。」
(四) 尔时,其妇讥嫌非难:「犹如我女因恶翁姑及主夫而困苦无乐,大德优陀夷亦应如是困苦无乐。」彼女亦讥嫌非难:「犹如我因恶翁姑及主夫而困苦无乐,大德优陀夷亦应如是困苦无乐。」其他女人亦不满其翁姑及主夫而咒诅:「犹如我等因恶翁姑及主夫而困苦无乐,大德亦应如是困苦无乐。」然,诸女人中,满足翁姑及主夫者如是期愿:「犹如我等有好翁姑及主夫而幸福快乐,大德优陀夷亦应如是幸福快乐。」
(五) 诸比丘闻女人之咒诅或女人之期愿。彼等中少欲者亦讥嫌非难:「长老优陀夷何以为媒人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长老优陀夷曰:「优陀夷!汝实为媒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为媒人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为媒者,〔即〕为女子〔传达〕男子之情意,或为男子〔传达〕女人
      之情意,或令成夫妇,或令成情人者,僧残。」
二(一)尔时,众多赌徒游乐于园中,遣使招游女:「请来!我等在园中游乐。」彼女曰:「诸贤!我不知汝等是何人或属何家?我有甚多用物资具,岂可往市外乎?我当不去。」如是,使者以此语诸赌徒。如斯告时,有一人对诸赌徒言:「诸贤!汝等以何求游女乎?诸贤!宜语优陀夷,优陀夷者当使〔她〕来也。」如是言时,一优婆塞对其人言:「贤者!勿作是言,如此作非沙门释子所宜,大德优陀夷当不为也。」如此说时,以「当为」、「当不为」赌之。
    于是,赌徒等至长老优陀夷处而如是言:「大德!我等游乐于园中,遣使者往某游女处〔言:〕『 请来!我等在园中游乐。』 彼女言:『 我不知汝等是何人或属何家?我有甚多用物资具,岂可往市外乎?我当不去。』 愿大德使其游女来。」如是,长老优陀夷至游女处而言:「汝等何故不至彼处乎?」「大德!我不知彼等何人……我当不去。」「我知彼等,即至彼处!」「大德若知之,我当去。」如是,彼等赌徒,携游女行往园中。
(二) 尔时,彼优婆塞讥嫌非难:「何以大德优陀夷为一时之媒乎?」诸比丘闻优婆塞之讥嫌非难。比丘中少欲者亦讥嫌非难:「何以长老优陀夷为一时之媒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陀夷!汝实为一时之媒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乃至……「愚人!汝何以为一时之媒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为媒者,〔即〕为女人〔传达〕男子之情意、或为男子〔传达〕女人
    之情意、或令成夫妇、或令成情人,虽一时〔之关系〕,亦僧残。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为媒」者,被女人所遣而至男子处,或被男子所遣而至女人处。
   「为女人〔传达〕男〔……〕意〕者,将男子之情意报告女子。
   「为男子〔传达〕女〔……〕意」者,将女人之情意报告男子。
   「或令成夫妇」者,乃令成夫妻。
   「或令成情人」者,令成爱情。
   「虽一时」者,令成为一时之妻。「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四(一)有十种女人,即母护、父护、父母护、兄护、姊护、宗亲护、姓护、法护、自护、罚护。
    有十种妇,即买得、乐住、雇住、衣物、水得、镮得、婢取、执作、俘虏妇、暂住妇。
(二)「母护女」者,母为保护监督支配者。
    「父护女」者,父为……者。
    「父母护女」者,父母为……者。
    「兄护女」者,兄为……者。
    「姊护女」者,姊为……者。
    「宗亲护女」者,宗亲为……者。
    「姓护女」者,宗族为……者。
    「法护女」者,同法人为……者。
    「自护女」者,被带入内室,而说:「此女是我所有,乃至被花束围绕者。」
    「罚护女」者,由谁立杖,而宣言:「凡是至某某女人处者,〔当与〕此人罚杖。」
(三)「买得妇」者,以财物买之令住。
    「乐住妇」者,爱人令爱人住。
    「雇住妇」者,与物而令住之。
    「衣物住妇」者,与衣物而令住之。
    「水得妇 4」者,触水钵而令住之。
    「镮得妇 5」者,取去镮而令住之。
    「婢取妇」者,既是婢又为妇。
    「执作妇」者,既是作务者又为妇。
    「俘虏妇」者,俘虏中取来者。
   「暂住妇」者,一时之妇。
(四)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汝当为某人之买得妇。』」〔若比丘〕领受〔彼语〕,往语之,受彼语还报者,僧残。男子……语某父护女。……语某罚护女。……僧残。
                                                    ───摘要句───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及某父护女:『汝等当为某人之买得妇。』」领受〔彼语〕……僧残。男子……某母护女及某父母护女……某母护女及某罚护女……僧残。
                                                     ───分断章───
    男子……某父护女及某父母护女……某父护女及某母护女……僧残。
                                               ───省略结合根章───  
    男子……某罚护女及某母护女……某罚护女及某自护女……僧残。
                                                   ───一根章终───
    如是二根、三根乃至九根亦如是为之。此为十根法──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及父护女……某罚护女……者。」……僧残。
                                                 ───买得女章终───
(五)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汝为某人之乐住妇……乃至……雇住妇……乃至……暂住妇。』」领受彼语……僧残。
    男子遣使比丘〔……〕语某母护女及某父护女……某罚护女…… 为暂住妇。』」领受彼语者……僧残。
                                                 ───暂住妇章终───
(六)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汝为某人之买得妇。』」若比丘领受彼语,往语之,若还报者,僧残。男子……为乐住妇……乃至……为雇住妇……『暂住妇。』」……僧残。
                                                     ───摘要句───
    此为十根法──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罚护女:『汝为某人之买得妇与乐住妇……暂住妇。』」……僧残。
(七)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汝为某人之买得妇。』」……僧残。
    ……〕语某母护女及某父护女:『汝等为某人之买得妇与乐住妇。』」……僧残。〔……〕语某母护女、某父护女及某父母护女:『汝等为某人之买得妇及乐住妇、雇住妇。』 ……僧残。两者当如是增进。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某父护女……某罚护女:『汝等为某买得妇、乐住妇……暂住妇。』」……僧残。
                                                ───两边关说章终───
(八) 男子之母遣使比丘……乃至……男子之父遣使比丘……乃至……男子之父母遣使比丘〔……乃至………………宗亲……同姓〕,男子之同法人遣使比丘……乃至……
(九) 母护女之母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女:『为某人之买得妇。』」……僧残。母护女之母遣使比丘:「大德!往……『为乐住妇……乃至……暂住妇。』」……僧残。
                                                     ───摘要句───
    此为十根法─
    母护女之母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女:『为某人之买得妇、乐住妇……暂住妇。』」……僧残。
(一○) 父护女之父遣使比丘……乃至……父母护女之父母遣使比丘……乃至……兄护女之兄遣使比丘……乃至……〔姊护女之姊……宗亲护女之宗亲……同姓护女之同姓……法护女之同法人……〕以自护女为所有者,遣使比丘……乃至……罚护女之立杖者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女:『汝为某人之买得妇。』」……『为某人之买得妇、乐住妇……暂住妇。』」……僧残。
(一一) 母护女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某:『我应为某人之买得妇。』」……僧残。母护女……『当为乐住妇。』」……乃至……『当为暂住妇。』……僧残。
                                                      ───摘要句───
    罚护女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某:『我应为某人之买得妇、乐住妇……暂住妇。』」比丘领受彼语,往语之,还报者,僧残。
                                                  ───全根章句终───
(一二) 受语、传言、还报者僧残。受语、传言、不还报者偷兰遮。受语、不传言、还报者偷兰遮。受语、不传言、不还报者突吉罗。不受语、传言、还报者偷兰遮。不受语、传言、不还报者突吉罗。不受语、不传言、还报者突吉罗。不受语、不传言、不还报者不犯也。
(一三) 男子命众多比丘:「大德!往传言某女。」全比丘受语、传言、还报者,全比丘僧残。男子……「往传言。」全比丘受语、传言,一比丘还报者,全比丘僧残。男子……「往传言。」全比丘受语,一比丘传言,全比丘还报者,全比丘僧残。男子……「往传言。」全比丘受语,一比丘传言,一比丘还报者,全比丘僧残。
(一四) 男子命比丘:「大德!往传言某女。」受语、传言、还报者,僧残。男子命比丘:「大德!往传言某女。」受语、传言,令弟子还报者,僧残。男子命比丘……「往传言。」受语,令弟子往传言,而自还报者,僧残。男子命比丘……「往传言。」受语,令弟子传言,弟子传之,令他人还报者,两者偷兰遮。
(一五) 往时 6 ,受语传告;归时,不报者,偷兰遮。往时,不受语;归时,受语传报者,偷兰遮。往时,受语语之;归时,受语传报者,僧残。
(一六) 为僧、为塔、为病人而往理事务,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眠女、死女、外出、非女、黄门、争执和解,为黄门作媒。
(一) 尔时,一男子命一比丘:「大德!往语某女。」彼往问诸人:「某女住何处乎?」「大德!在眠。」彼心生悔,「我非僧残乎?」以此事白世尊。「比丘!非僧残,突吉罗。」
(二) 尔时,一男子命一比丘:「大德!往语某女。」比丘往而问诸人:「某女于何处乎?」「大德!死矣。」……乃至……「大德!外出。」……乃至……「大德!非女也。」……乃至……「大德!女黄门也。」彼心生悔……「突吉罗。」
(三) 尔时,或女人与夫争执而往母家。所供养比丘和解之。彼心生悔……乃至……「比丘!〔其女〕被离婚乎?」「世尊!无。」「比丘!〔其女〕非被离婚者,不犯也。」
(四)尔时,一比丘为黄门作媒。彼心生悔,「我非僧残乎?」以此事白世尊。「比丘!非僧残,偷兰遮。」
                                                    ───僧残五终───

1 令作妇事(sunisabhobena),若依注,乃令作煮饭等家事,即以妇事待之。
2 令作婢事(dasibhogena bhunjanti),令作种田或清扫提水等劳役,即以婢事待之。
3 好沙门,原本为sumano,暹罗版本是sussamano,巴利《善见律》亦然,故从之。即沙门应如是不关爱欲事之意。
4 水得妇(odapattakin1),若依注,共取钵水灌手,共誓言:「愿此水和合不离」,而为夫妇,为最正当之结婚式。
5 镮得妇(obhatacumbata),若依注,如取薪等以镮(cumbata垫子)置头上而载物。取女镮掷去而言:「汝来住我家为我妇」。即成为妇也。
6 往时云云,依觉音注而译之。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7-04

       僧残  六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中。时,阿罗毘之诸比丘共乞造房舍,无主而自理,需建材无限量而此事无所终止。彼等乞求极多,言:「汝等与人、汝等与工人、与牛、与车、与刀、与斧、与锄、与锹、与锯、与蔓草、与竹、与文若草、与婆婆草、与草、与土。」诸居士为此乞求而烦恼。见诸比丘则恐怖战栗,或改道而走、或翻脸、或闭户,见牛误以为比丘而奔逃。
    时,长老大迦叶于王舍城安居已,向阿罗毘出发,渐渐〔游行〕至阿罗毘。于是,长老大迦叶住于阿罗毘之阿伽罗婆寺中。时,长老大迦叶晨著下衣,持上衣与钵,因乞食而入阿罗毘邑,诸居士见长老大迦叶,惊恐战栗,或改道而走、或翻脸、或闭户。如是,长老大迦叶于阿罗毘邑行乞已,食后,由行乞归,语诸比丘:「友!原此阿罗毘丰饶而易得食,依施与之食生活容易。然,今日阿罗毘,饥馑难得食,依施与之食生活非易。友!以何因缘,此阿罗毘饥馑难得食,依施与之食生活非易耶?」时,诸比丘以此事告长老大迦叶。
(二) 尔时,世尊随意住于王舍城后,向阿罗毘游行,渐渐游行至阿罗毘。于是,世尊住阿罗毘之阿伽罗婆寺中。时,长老大迦叶来至世尊处,顶礼世尊已,于一面坐。坐已,长老大迦叶以此事白世尊。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阿罗毘之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实共乞造房舍,无主而自理,需建材无限量而此事无所终止耶?汝等向彼等乞求极多,言:『汝等与人……』见牛误以为比丘而奔逃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汝等愚人!何以共乞造房舍……此等〔事〕无所终止,汝等于彼等……极多,言:『汝等与人……与土』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责已、说法已,语诸比丘曰:
(三)「诸比丘 1 !过去世有二兄弟仙人,住恒河边。时,名为摩尼健大龙王,渡恒河至弟仙人处,盘绕七圈 2 ,圈圈环绕彼,成大镰刀形立于彼头上。诸比丘!尔时,弟仙人恐怖其龙,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兄仙人见弟仙人之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而对彼曰:『汝何故形体……悉现耶?』『尊者!此摩尼犍大龙王,渡恒河来至我处,盘绕七圈,围绕我身成大镰刀形立我头上。恐怖其龙,〔故〕我形体……〔悉现〕。』『汝不欲龙王来乎?』『尊者!我不欲龙王来也。』『汝见其龙之何物耶?』『尊者!我见龙之颈饰有宝珠。』『然而,汝向龙王乞其摩尼:「与我摩尼!我欲摩尼!」』
    时,摩尼犍大龙王,渡恒河至弟仙人处,立于一面。龙王于一面立已,弟仙人如是言:『与我摩尼!我欲摩尼!』诸比丘!此时摩尼犍大龙王〔言:〕『比丘乞摩尼,比丘欲摩尼。』即去。摩尼犍大龙王再渡恒河……至〔弟仙人处〕。弟仙人遥见龙王,则对彼曰:『与我摩尼!我欲摩尼!』此时龙王言:『 比丘乞摩尼,欲摩尼。』 即由其处折回。诸比丘!龙王三次渡恒河,弟仙人见龙王渡恒河,即对龙王曰:『与我摩尼!我欲摩尼!』诸比丘!此时摩尼犍大龙王,以偈颂谓弟仙人:
   我丰饶饮食          皆由摩尼出
      不与汝贪人          不复来汝庵
      壮者剑在手          胁我乞摩尼
      不与汝贪人          不复来汝庵
    诸比丘!其时摩尼犍大龙王言:『比丘乞摩尼,欲摩尼。』即归而不复来。
    时,弟仙人,不见美丽之龙王,形体更枯瘦,颜貌憔悴,筋脉悉现。兄仙人见弟仙人形体更……悉现,如是对弟仙人曰:『汝何故形体更……筋脉悉现乎?』『尊者!我因不见美龙王,形体更……悉现也。』时,兄仙人为弟仙人说偈颂曰:
      勿求人之爱         贪求生憎怨
      梵士乞摩尼         龙去不复现
    诸比丘!彼畜生亦实不喜乞求,何况人乎?
(四) 诸比丘!昔一比丘住于雪山腹之一深林。近其深林处,有大深池。时,大鸟群日中寻食于此池,夜往宿深林。诸比丘!时,彼比丘受鸟群乱鸣所扰,来我处顶礼已,于一面坐。其比丘坐已,我对彼如是言:『比丘!诸事安适耶?易得食耶?长途涉旅不疲怠耶?汝由何处来耶?』『世尊!诸事安好。世尊!易得食,长途之旅不疲怠。世尊!雪山腹有大深林,近其深林有大深池,有大鸟群日中寻食彼池,日没回宿其深林。世尊!我为鸟群乱鸣所扰,故由彼处而来。』『比丘!汝不欲其鸟群来耶?』『 世尊!我不愿其鸟群来。』『然,比丘!汝往深林之处,于夜之初分,三次唱言:「住此深林中之所有众鸟听我言,我要汝翼,汝等各与我翼!」夜之中分亦……乃至……夜之后分亦……与我翼!」
    如是,诸比丘!其比丘入深林中,夜之初分三次唱言︰『住此深林中……与我翼!』夜之中分亦……夜之后分亦……「……与我翼!」』时,彼众鸟因『比丘乞羽翼,比丘欲羽翼。』而舍去此深林,从此,去不复还。比丘!彼畜生且不喜乞求,何况人乎?
(五) 「诸比丘!昔良家子赖咤婆罗之父,以偈对赖咤婆罗曰:
      彼众我不知         彼等且乞我
      汝是我之子         何故不来乞
      乞者人不爱 3       不得则憎怨
      故我不求汝         勿怨憎于我
    诸比丘!彼赖咤婆罗实是良家子,对己父且如是言,何况〔他〕人之对〔他〕人乎?
(六)诸比丘!诸居士之聚财,难集又难护。于此,愚人!汝等实如是于难集难护之聚财,多乞求而住,言:『汝等与人、与工人、与牛〔……乃至……〕与土。』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自乞造房舍,无主自理时,应如量而造。于此所谓如量者:长十二佛搩
    手 4 、内广七搩手也。应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应由此诸比丘于无难处、有行
    处指示作处;若比丘于有难处、无行处之作处,自乞造房舍,或不率同诸比丘
    指示作处,或过量者,僧残。」
二(一) 「自乞」5 者,自乞求人、工人、斧、车、铊、手斧、锄、凿……乃至……草、土。
a   「造」者,自造或令他人造。
a ′「房舍」者,内部有涂抹、外部亦有涂抹或内外均有涂抹者。
    「无主」者,无其他任何人为施主,即或男、或女、或在家、或出家者。
    「自理」者,为自己而作。
    「应如量而造。于此所谓如量者:长十二佛搩手」者,指外侧之量而言。
    「内广七搩手」者,指内侧之量而言。
(二)「应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者,造房舍之比丘,乞求房舍之作处时,应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诸大德!我自乞造房舍,无主而自理。诸大德!我今乞求僧伽检视指示作处。」
应二次乞请,三次乞请,若全僧伽能检视作处,得由全僧伽检视之;若全僧伽不能检视作处时,得乞求其中有聪明贤能之比丘,知有难处、无难处、有行处、无行处者之听许。「诸比丘!当如是认可。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自乞造房舍,无主而为己。彼求僧检视作处,
    若僧时机可者,请僧听许某甲、某甲比丘,检视某甲比丘之作处。』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求僧检查作处,请僧听许某甲、某甲比丘,
    检视某甲比丘之作处。诸大德中,对于某甲、某甲比丘,检视某甲比丘之作处,
    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
    僧已对于某甲、某甲比丘,检视某甲比丘之作处听许已。僧已忍,是故默然,
    我如是知解。』」
    彼被认准之比丘,往其作处检视,应知有难处、无难处、有行处、无行处。若是有难处、无行处者,应言勿作于此;若无难处、有行处者,应对僧伽报告无难处、有行处。「其造房舍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诸大德!我自乞造房舍,无主而自理。
    诸大德!我求僧指示作处。』
应二次乞请,三次乞请。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自乞造房舍,无主而自理。彼求僧指示作处,
若僧时机可者,僧当指示某甲比丘之作处。』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乞求……。僧指示某甲比丘之作处。诸大德
中,指示某甲比丘之作处,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由僧指示某甲比丘之作处
已。僧忍……知解。』」
(三)「有难处」者,谓或有蚂蚁之住处、或有白蚁 6 之住处、或鼠之住处、蛇之住处、蜴之住处、百足之住处、象之住处、马之住处、狮子之住处、虎之住处、豹之住处、熊之住处、鬣狗之住处,此中某一畜生之住处;或七谷之生处、七菜之生处;或屠杀处、刑场处、或冢墓处、园地处;或王地、象屋、马屋、监狱、酒坊、狱所、车道、四叉路、集会处、有幕处,此言「有难处」。
    「无行处」者,如牛车不得迥转,四周阶梯不得回转之处,此言「无行处」。
    「无难处」者,非蚂蚁之住处、非白蚁之住处……非有幕处,此言「无难处」。
    「有行处」者,于牛车……阶梯得回转者,此言「有行处」。
(四) 「自乞」者,谓自乞求人……土。
a 「造」者,自造或令他人造。
a ′「房舍」者,内部有涂抹、外部亦有涂抹或内外均有涂抹。
    「或不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或过量」者,不由白二羯磨指示作处,或长或广,其量超过毛发程度(甚微)。自造或令他造者,每所造 7 ,突吉罗。至〔最后之〕一泥团未涂者,偷兰遮。其泥团涂已者,僧残。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有行处者,一僧残、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僧残。
    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有行处者,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无行处者,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二) 比丘造房舍,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过量而于有难处、有行处者,一僧残、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过量而于无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过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一僧残。
    比丘造房舍,适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适量而于有难处、有行处者,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适量而于无难处、无行处者,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三) 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二僧残、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过量而于有难处、有行处者,二僧残、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过量而于无难处、无行处者,二僧残、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过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二僧残。
(四) 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有难处、有行处者,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无行处者,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五)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二突吉罗……造彼房舍,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六)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而不命:「应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二突吉罗……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七)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而不命:「应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二突吉罗……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八)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而不命:「应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二僧残、二突吉罗……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九)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亦命:「应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彼闻:「造我之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彼比丘应自往,或遣使云:「应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若不自往或不遣使者,突吉罗。比丘命……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有行处。彼闻……遣使云:「应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若……不遣使者,突吉罗。比丘命……「应被指示作处,而于有行处。」……乃至……「应被指示作处。」……乃至……「应于无难处、有行处。」……乃至……「应于无难处。」……乃至……「应于有行处。」……突吉罗……造〔彼房舍〕,被指
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一○)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应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彼闻:「为我造房舍,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彼比丘自往,或遣使云:「应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乃至……〕「应于有行处。」……乃至……不犯也。
(一一)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应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彼闻……不犯也。
(一二)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应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造房舍者,三突吉罗。……乃至……有难处、有行处造房舍者,二突吉罗。……乃至……无难处、无行处造房舍者,二突吉罗。……乃至……无难处、有行处造房舍者,一突吉罗。……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造房舍者,二突吉罗。……乃至……有难处、有行处造房舍者,一突吉罗。……乃至……无难处、无行处造房舍者,一突吉罗。…… 乃至……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一三)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应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应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不犯也。
(一四)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彼若于房舍未成时来,由彼比丘云其房舍应与他人,或拆坏再造;若不与他人或不再造者,一僧残、二突吉罗。……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造彼房舍,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一五) 自造而未成,由己成之则僧残。自造而未成,由他人成之亦僧残。他人造而未成,由己成之则僧残。他人造而未成,由他人成之亦僧残。
(一六) 造山窟、洞穴、草屋,为他人造,不犯也。除〔己之〕住屋,〔为公众者〕皆不犯也。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造房舍僧残六终───


1 此故事参照Jataka No. 253(南传藏‧第三十一卷)。
2 七圈,日译为七里,原语sattakkhattum 意为七次,此即卷七圈之意,故如此译之。
3 以下是赖咤波罗之回答,《五分律》于此间则加「赖咤波罗偈答」之语。
4 佛搩手(sugatavidatthi ,搩手亦作磔手。谓以手量物,以拇指及中指张开之长度,一般人是一尺二寸(姬周尺),而佛之?手为常人之二倍,故十二佛?手是二尺八寸八分,但觉音以佛搩手为常人之三倍。关于佛搩手之长度,北传汉译律藏及注释,异说甚多,尚有一说以sugatavidatthi ,解为标准之张手,Rhys Davids英译戒本用此。
5 「自乞」原本是samyacikaya,而前之戒文是sannacikaya,暹罗版亦是sannacikaya。
6 白蚁原语是upacika ,日译为白蛾。
7 造有关场所及量之不法房舍时,持斧往林而运木来,乃至造屋涂泥等动作,一一为突吉罗。以涂泥而言,以手每涂一回之泥团为突吉罗;在最后二回,涂其一者为偷兰遮;涂余一回,而屋成时则僧残。


        僧残  七
一  尔时,世尊在憍赏弥国 1 瞿师罗园中。尔时,长老阐陀之施主居士,如是对阐陀曰:「大德!请示精舍地,我为大德令〔人〕造精舍。」如是,长老阐陀求精舍地,伐村人、镇人、市人、洲人、国人所奉祀之一神庙树 2 ,诸人讥嫌非难:「为何沙门释子伐村人……国人所奉祀之神庙树耶?沙门释子伤一根 3 之生命。」
    诸比丘闻诸人之讥嫌非难。彼等中有少欲之比丘亦讥嫌非难:「为何长老阐陀砍伐村人……国人所奉祀之神庙树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阐陀!汝实砍伐村人……国人所奉祀之神庙树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乃至……「愚人!汝何以砍伐村人……国人所奉祀之神庙树耶?愚人!人人于此树作有生命想 4 。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造大精舍,有主而自理,应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由诸比丘指示无难处、
    有行处之作处。若比丘于有难处、无行处之作处,造大精舍;若不率同诸比丘
    指示作处者,僧残。」
二a′「造」者,是自造或令他造。
     「大」者,谓有主精舍。
     「精舍」者,内部有涂抹、外部亦有涂抹或内外部均有涂抹者。
  a  「有主」者,有其他任何人为施主,即或男、或女、或在家、或出家者。
     「自理」者,为自己而作。
     「应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者,应由造精舍之比丘,查察 5 精舍之作处……〔见第六僧残二(二)……云:「诸大德!我造大精舍,有主而自理。诸大德!我今乞请僧检视作处……此言「有行处」。
b′「造」者,是自造或令他造。
   「大」者,谓有主精舍。
   「精舍」者,内部有涂抹、外部亦有涂抹或内外部均有涂抹者。
b  「不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者,不由白二羯磨指示精舍之作处,自造或令他造者,每所造,突吉罗。至〔最后之〕一泥团未涂者,偷兰遮。其泥团涂已者,僧残。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 比丘造精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见第六僧残三(一),过量适量章于此不提〕……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二) 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处……有难处、无行处……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三) 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且不命:「应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处,于有难处、无行处。……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四)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又命:「应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处,于有难处、无行处。彼闻:「造我精舍,不被指示作处,于有难处、无行处。」由彼比丘自往或……不犯也。
(五)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又命:「应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处,于有难处、无行处造精舍者,三突吉罗……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六)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处,于有难处、无行处。彼若于未成时至……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七)自造而未成……〔同第六僧残三(一五)、(一六)〕……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造精舍僧残七终───


1 侨赏弥国,《四分律》作拘啖毘国。
2 一神庙树,《四分律》为尼拘律神树(《四分律》卷第三,大正二二· 五八六中)。
3 一根(ekindriya,草木也,草木唯有身根,故言一根。
4 有生命想,原文jivasannino,日译为「谓为有情」。
5 查察,原文sodheti ,日译为「乞」。


            僧残  八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时,长老沓婆摩罗子,生年七岁即证阿罗汉果,凡是诸声闻所应通达者,彼皆通达;于其上,彼已无更上之任何事可作为,于所作亦无可复加者。时,长老沓婆摩罗子独于静处坐时,心起如是思惟:「我生七岁而证得阿罗汉果,凡诸声闻所应通达者,我皆通达;无更上之任何事可作为,于所作亦无可复加者。我如何为僧众服务?」于是,长老沓婆摩罗子,作是思惟:「我当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
(二)时,长老沓婆摩罗子,晡时,从静坐而起,至世尊处。至已,顶礼而坐一面,摩罗子如是白世尊曰:「世尊!我在静坐时……为僧众服务。世尊!我如是思惟:『我当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 世尊!我欲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善哉!沓婆!然则,汝沓婆当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是!世尊!」长老沓婆摩罗子对世尊应诺。
(三) 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然而,诸比丘!僧伽当同意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诸比丘!应如是认可。最初,当乞请沓婆;请后,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若僧时机可者,请僧伽同意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
配请食人。』 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请僧伽同意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诸长
    老中,对于同意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忍者默然,不忍者
    请说。
    僧已认可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僧已忍……知解。』」
(四) 已被认可之长老沓婆摩罗子,即分配同类比丘于同一处之房舍。比丘中之诵经者,使彼等能相互合诵经,而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于比丘中持律者,使彼等相互裁决律,而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比丘中之说法者,使彼等能相互论法,则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凡坐禅比丘,使彼等互不妨碍,而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说粗语而身体强壮者,即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因此,彼等长老舒适而住。又,比丘中迟来者,为彼等入火光三昧,以其光分房舍。然而,诸比丘亦有故意迟来者,〔思:〕「我等将能见长老沓婆摩罗子之神通力。」至沓婆摩罗子处而如是言:「大德沓婆!为我等分房舍。」长老沓婆摩罗子对彼等曰:「长老!愿乐何处,我即分配于何处。」彼等即故意指示远方。「大德沓婆!为我等分房舍于耆阇崛山。大德!为我等分房舍于盗人岳;分房舍于仙人山黑石崛。〔……乃至……〕于毘婆罗山七叶崛〔……乃至……〕于尸陀林蛇须洞〔……乃至……〕于五摩陀崛〔……乃至……〕颠陀伽崛〔……乃至……〕浮陀崛〔……乃至……〕多浮陀园〔……乃至……〕耆婆伽梨园〔……乃至……〕分房舍于曼直林中之鹿园。」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彼等入火光三昧,由指头出火行于前面,彼等亦从此光随长老沓婆摩罗子后而行。长老沓婆摩罗子如是分房舍于彼等:「此是卧床、此是座床、此是褥、此是枕、此是大便处、此是小便处、此是饮用水、此是洗净水、此是杖、此乃僧伽之会议处、此时可入、此时可出也。」长老沓婆摩罗子如是分配房舍于彼等,再归竹林也。
(五)尔时,有慈比丘 1 与地比丘,为新出家小德者故,彼等于僧众中得恶房恶食。其时,王舍城中之众人喜欢供养诸长老比丘 2 熟酥、胡麻油、添味等备蓄食物。然而,对慈比丘、地比丘则随便给与屑米饭、酸粥等普通之食物。彼等食后,从乞食归来,问长老比丘曰:「尊者!于食堂,师等有何物耶?师等有何物耶?」部分长老言:「友!我等有熟酥、有胡麻油、有添味。」慈比丘、地比丘对诸比丘曰:「尊者!我等无有何物,唯有屑米饭、酸粥之常食,以应所需。」
(六)尔时,有一善饭居士,供养众僧四种常施食。彼于食堂与妻子站立而侍候,或捧饭、或捧汤、或捧胡麻油、或捧添味等。某日,善饭居士翌日请食,〔依顺次〕慈比丘、地比丘被指定应供。此日,善饭居士以事来僧园,至长老沓婆摩罗子处,向彼顶礼后一面坐。坐已,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善饭居士说法、开示……令欢喜。善饭居士对长老沓婆摩罗子曰:「大德!于明日我家供食,指定何人耶?」「指定慈比丘、地比丘。」时,善饭居士不悦而思:「为何有恶比丘将于我家食耶?」归家后令婢:「明日,受食者来,为彼等设座于谷仓,给与屑米饭添加酸粥。」「诺!主人!」彼婢如是对善饭居士应诺。
(七) 时,慈比丘、地比丘言:「友!昨日善饭居士请食,指定我等。明日,我等可受善饭长者及妻子共立侍候,或捧饭、或捧汤、或捧胡麻油、或捧添味等。」彼等欢喜,通夜不能如常入眠。
    时,慈比丘、地比丘,于晨著下衣,持上衣与钵,至善饭居士家。其婢见慈比丘、地比丘由远方来,设床座于谷仓,对慈、地比丘曰:「大德!请坐!」
    时,慈比丘、地比丘如是思:「必是食事未成,此时使我等暂坐谷仓也。」然而,彼婢持来屑米饭添加酸粥,言:「大德!请食!」「妹!我等来受常施食也。」「大德!我知也。然而,昨日受我家主人之命:『明日,受食者来,为彼等设座于谷仓,给与屑米饭添加酸粥。』大德!请食。」如是,慈比丘、地比丘言:「友!昨日善饭居士来僧园,至沓婆摩罗子处,必是沓婆摩罗子于善饭居士前中伤我等。」彼等忧恼,不能如常进食。
   时,慈比丘、地比丘食已,归至僧园,收摄衣钵,于门外之仓库蹲坐于僧伽梨衣,赤面屈肩,垂首悲愤而困惑。
(八) 时,慈比丘尼至慈比丘、地比丘处,如是对彼等曰:「我顶礼大德。」如是言时,慈比丘、地比丘亦不言。再次……三次,慈比丘尼对慈比丘、地比丘曰:「我顶礼大德。」三次,慈比丘、地比丘皆不答。「我于大德有何过耶?何故大德不答我耶?」「妹!我等如是被沓婆摩罗子所害,汝勿关心!」「大德!我能何为?」「妹!汝若愿意,今日,使世尊摈灭沓婆摩罗子。」「大德!我如何作?我能作何事乎?」「妹!汝至世尊处,应如是言:『世尊!此有非善、非适法。世尊!应无恐惧、无恼害、无危难之此处,而于此处有恐惧、有恼害、有危难。于无风处而起风,其水若火,我实为沓婆摩罗子所犯也。』」「然!大德!」慈比丘尼应诺慈比丘、地比丘,至世尊处,顶礼而立一面。于一面立已,慈比丘尼如是对世尊曰:「世尊!此有非善……所犯也。」
(九) 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沓婆摩罗子曰:「沓婆!汝记忆如其比丘尼所云之行为乎?」「世尊!如世尊之知我。」世尊再次……乃至……世尊三次问长老沓婆摩罗子……「如……知我。」「沓婆!汝不能如此答。汝若为者言为,若未为者当言未为。」「世尊!忆我生以来,梦中亦未曾行不净法,况于觉醒时乎?」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然,诸比丘!摈灭慈比丘尼,应查问〔教唆此尼之〕诸比丘。」言已,世尊起座而入精舍。于是诸比丘摈灭慈比丘尼。时,慈比丘、地比丘对彼诸比丘曰:「诸师!勿摈灭慈比丘尼,彼尼无有何过,因我等瞋怒不喜〔沓婆〕,欲摈斥之而教唆彼尼也。」「诸师!汝等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长老沓婆摩罗子耶?」「然!诸师。」
    诸比丘中少欲者亦讥嫌非难:「为何慈比丘、地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长老沓婆摩罗子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沓婆摩罗子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沓婆摩罗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对他比丘恶瞋不满,而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之,〔思:〕『可能令彼
    由此梵行退堕。』彼于后时,或被诘问或不被诘问,其事情 3 无根者,因比丘
    住于瞋恚故者,僧残。」
二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他比丘」者,是其他之比丘也。
「恶瞋」者,是怒而不快、不喜、愤懑不平。
    「不满」者,由瞋怒而不快、不喜、不满意。
    「无根」者,不见、不闻、无疑念。
    「〔以……〕波罗夷法」者,以四波罗夷之一。
    「诽谤」者,自非难或令人非难之。
    「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堕」者,令从比丘法退堕、令从沙门法退堕、令从戒法退堕、令从修德法退堕也。
    「后时」者,于彼诽谤时,经过剎那、顷刻、须臾者。
    「被诘问」者,究明其被诽谤之事柄。
    「不被诘问」者,不被追究所云何事。
    「事情」者,有四事,论事、非难事、罪事、行事。
    「因比丘住瞋恚」者,由我云虚事、由我云妄事、由我云无实,我以不知而言之。
    「僧残」者,……乃至… 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见汝犯波罗夷法。汝非沙门、非释子,不与汝共布萨、自恣、僧羯磨。」者,语语僧残。云彼犯波罗夷法,不闻而诽谤彼:「由我闻……」语语僧残。云彼犯波罗夷法,不疑而诽谤彼:「由我疑……」语语僧残。
(二) 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见之、闻之……」语语僧残。不见彼……诽谤彼:「我见之、疑之……我见之、闻之、疑之……」语语僧残。
    不闻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闻之、疑之……乃至……我闻之又见之……乃至……我闻之、疑之、见之……」语语僧残。
    不疑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疑之、见之……我疑之、闻之……我疑之、见之、闻之……」语语僧残。
(三)见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闻之……我疑之……我闻之、我疑之……」语语僧残。闻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疑之……乃至……我见之……乃至……我疑之、见之……」语语僧残。疑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见之……乃至……闻之……乃至……见之、闻之…… 」语语僧残。
(四)见彼犯波罗夷法,于见有疑,不确信所见、不忆所见、忘失所见;于闻有疑……忘失所闻;于疑有疑……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疑之、见之……乃至……我疑之、闻之……乃至……我疑之、见之、闻之……」语语僧残。
(五)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令〔他人〕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被见之……」语语僧残。不闻彼……不疑彼……。
(六)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令〔他人〕诽谤彼:「汝被见之、被闻之……乃至……被见之、被疑之……被见之、被闻之、被疑之。」……语语僧残。不闻彼……不疑彼……。
(七)见彼犯波罗夷法而令〔他人〕诽谤彼:「汝被闻之……乃至……被疑之……乃至……被闻之、被疑之。」……闻彼……疑彼……。
(八)见彼犯波罗夷法,于见有疑……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被疑之、被见之。」……乃至……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被疑之、被闻之。」……乃至……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被疑之、被见之、被闻之……」语语僧残。
四(一)于不清净有清净之见、于清净有不清净之见、于不清净有不清净之见、于清净有清净之见。
(二)有不清净人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清净之见,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则一僧残、一突吉罗。有不清净人……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僧残。
    有不清净人……不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有不清净人……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非难语罪。
(三)有清净人不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不清净之见,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突吉罗。有清净人……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不犯也。
    有清净人……不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有清净人……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非难语罪。
(四)有不清净人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不清净之见,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突吉罗……不犯也……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非难语罪。
(五)有清净人不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清净之见……犯一僧残、一突吉罗……僧残……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非难语罪。
(六)于清净人持不清净之见、于不清净持不清净之见,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无根僧残八终───


1 慈比丘、地比丘(Mettiya-bhummajaka bhikkhu),觉音注,此二比丘常作恶事,为六群比丘最初之二人。汉译多为慈地比丘,似乎是指一人,《五分律》云慈地兄弟。
2 「众人喜欢供养诸长老比丘」,原文manussa icchati theranam bhikkhunam……datum,日译为「诸居士长老供养诸比丘」。
3 其事情云云……原文amulakan c′eva tam adhikaranam hoti bhikkhu ca dosam pat1tt- hati samghadisesa依下文注释,且在梵文戒本有sa……adhikaranam bhaved bhiksus canudhvamsayita dose pratisthed dosen′avocam iti samghavasesah故依此译之。


         僧残   九
一(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其时,慈比丘、地比丘下耆阇窟山时,见牡羝羊与牝羝羊行淫。见已而作如是言:「友!然!我等以此牡羊名沓婆摩罗子,此牝羊名慈地比丘尼。我等当如是言:『诸师!前我等闻而谤沓婆摩罗子。然而,今我等自见〔彼〕与慈地比丘尼行淫。』」彼等以牡羊名沓婆摩罗子,其牝羊名慈地比丘尼,彼等语诸比丘曰:「诸师!前我等闻而谤沓婆摩罗子。然,今我等自见〔其〕与慈地比丘尼行淫。」诸比丘如是言:「诸师!勿作如是言,长老沓婆摩罗子不为如是也。」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长老沓婆摩罗子曰:「沓婆!汝忆如诸比丘之言乎?」「世尊!如世尊了知我。」再次,世尊……乃至……三次,世尊言长老沓婆摩罗子……「……了知我。」「沓婆!……」「……况于觉醒时乎?」时,世尊告诸比丘曰:「然,诸比丘!应检问此诸比丘。」如是言已,世尊起坐而入精舍。
(二)尔时,彼诸比丘检问慈比丘、地比丘之徒。被诸比丘检问,彼等以此事告诸比丘。「诸师!汝等取异事中之某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诽谤沓婆摩罗子耶?」「然!诸师!」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慈比丘、地比丘以异事中之……诽谤沓婆摩罗子耶?」时,彼等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以异事中之……诽谤沓婆摩罗子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以异事中之……诽谤沓婆摩罗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对他比丘恶瞋不满,唯取异事中之某种类似点1 ,以波罗夷法诽谤
     之,〔思:〕『〔由此〕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堕。』彼于后时,或被诘问或不被诘
     问,而言唯取其异事之某种类似点。因比丘住于瞋恚故者,僧残。」
二(一)「任何」者,……〔同第八僧残二〕……不满。
(二)「异事中之」者,或罪异事、或事异事。
    如何事为事之异事?言事是教诫事、犯罪事、行事之异事也。教诫事是……犯罪事……行事是言事、教诫事、犯罪事之异事也。如是事乃事之异事。
如何事为事之同事?言事是言事之同事、教诫事是教诫事之同事、犯罪事可能是犯罪事之同事或异事。
    如何犯罪事是犯罪事之异事?不净法波罗夷罪是不与取波罗夷罪、断人命波罗夷罪、上人法波罗夷罪之异事也。不与取波罗夷罪是……断人命波罗夷罪……上人法波罗夷罪是不净法波罗夷罪、不与取波罗夷罪、断人命波罗夷罪之异事。如是犯罪事乃犯罪事之异事。
    如何犯罪事是犯罪事之同事?不净法波罗夷罪是不净法波罗夷罪之同事……上人法波罗夷罪是上人法波罗夷罪之同事。如是犯罪事乃犯罪事之同事。行事乃行事之同事,如是事乃事之同事。
(三)「〔唯取〕类似点」者,类似有十种类似:种似、名似、种姓似、根似、罪似、钵似、衣似、和尚似、阿阇梨似、房舍似。
    「种似」者,见剎帝利种犯波罗夷法后,见其他之剎帝利种而诽谤:「由我见剎帝利种犯波罗夷法,汝非沙门、非释子,与汝不共布萨、自恣、僧羯磨。」语语僧残。见婆罗门种……乃至……见吠舍种……乃至……见首陀种……语语僧残。
    「名似」者,见佛护……乃至……见法护……乃至……见僧护犯波罗夷法,见其他之僧护……语语僧残。
    「种姓似」者,见瞿昙姓……见目犍连姓……乃至……见迦旃延姓……乃至……见婆斯达姓犯波罗夷法,见其他之婆斯达姓……语语僧残。
    「相似」者,见〔身〕高者……乃至……见矮者……乃至……见黑者……乃至……见白者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罪似」者,见犯轻罪而向彼以波罗夷法诽谤:「汝非沙门也……」语语僧残。
    「钵似」者,见持铁钵者……乃至……见持布钵者……乃至……持孙婆迦钵者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衣似」者,见粪扫衣者……乃至……著居士衣者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和尚似」者,见某和尚弟子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阿阇梨似」者,见某阿阇梨弟子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房舍似」者,见住某房舍者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四)「以波罗夷法」者,以四波罗夷之一……〔同第八僧残二〕……行事也。
    「唯取某种类似点」者,是对彼类似〔之部分〕,而取他人之类似〔部分〕。
    「比丘住瞋恚故」者,……〔同第八僧残二〕……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有比丘见犯僧残,于僧残有僧残之见,若对彼以犯波罗夷诽谤:「汝非沙门……不与僧羯磨。」如是,于犯罪异事取类似,语语僧残。
    有比丘见犯僧残,于僧残有偷兰遮之见……乃至……有波逸提之见……乃至……有提舍尼之见……乃至……有恶作之见……乃至……有恶说之见,若对彼……语语僧残。
有比丘见犯偷兰遮……乃至……波逸提……乃至……提舍尼……乃至……恶作……乃至……见犯恶说,于恶说有恶说之见,若对彼……语语僧残。有比丘见犯恶说,于恶说有僧残之见,于恶说有偷兰遮、波逸提、悔过、恶作之见,若对彼……语语僧残。
作一一之根,结成环轮以〔记〕之。
(二) 有比丘见犯僧残,于僧残有僧残之见,若对彼以犯波罗夷令〔他人〕诽谤:「汝非沙门……」……语语僧残。有比丘见犯僧残,于僧残有偷兰遮之见……乃至……有恶说之见……有比丘见犯恶说,于恶说有恶说之见,若对彼……语语僧残。
(三)谓有其罪而自谤之或令谤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残九终───


1 唯取某种类似点(kinci desam lesamattam upadaya),于觉音注有deso ti va lesamatto tiva。在《善见律》和《五分律》有「若片若似片」,《十诵律》有「片若似片事」。以desa和lesamatta 别译,但由文意上译之。Rhys DavidS 在戒本之译为some point or other of no。importance ,S. Gogerly译为any little thing ,《四分律》亦为「片取」。在梵本是kacid(sic)eva lesamatram dharmam,与巴利文稍有不同。又暹罗版在此,误以lesamattam为sesama-ttam。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1-07-19 15:03重新编辑 ]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7-04
         僧残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时,提婆达多至拘迦利迦、迦咤无迦利、骞陀毗耶子、娑勿陀达之处作如是言:「友!来!我等对沙门瞿昙作破僧、破〔法〕轮。〕拘迦利迦答提婆达多曰:〔友!沙门瞿昙是大神通者、大威力者,我等如何对沙门瞿昙作破僧、破法轮耶?」「友!来!我等至世尊处要求五事:『尊师!世尊以种种方便赞叹少欲知足、制欲、头陀行、乐住、灭漏、精进。世尊!此五法以种种方便成为少欲知足、制欲、头陀行、乐住、灭漏、精进之胜法也。愿世尊:
     诸比丘尽形寿应为住兰若者,至村落者罪。
    〔比丘〕尽形寿应为乞食者,受请食者罪。
    〔比丘〕尽形寿应为著粪扫衣者,受居士衣者罪。
     尽形寿应为树下住者,住屋者罪。
     尽形寿应不食鱼肉,食鱼肉者罪。』
沙门瞿昙当不许此五事,我等以此五事告知众人。友!我等由此五事,可以对沙门瞿昙作破僧、破法轮。众人实喜信贫苦行故。」
(二)如是,提婆达多与友徒同至世尊处,顶礼退坐一面。坐已,对世尊曰:「尊师!世尊以种种方便赞叹少欲知足……食鱼肉者罪。」「止!提婆达多!欲住兰若者应住兰若,欲住村落者应住村落,欲乞食者应乞食,欲受请食者应受请食,欲以著粪扫衣者应著粪扫衣,欲受居士衣者应受之。提婆达多!我许八个月住树下,亦〔许〕不见、不闻、不疑之三清净鱼肉。」
    其时,提婆达多知「世尊不听许五事」,甚喜而与友徒起坐,右绕世尊而去。如是,提婆达多入王舍城,以五事告知众人:「诸贤!我等至沙门瞿昙处,乞请五事:『师尊!世尊以种种方便赞叹少欲知足……食鱼肉者罪。』沙门瞿昙不听许我等修持此五事。」
(三) 尔时,众人中无信心、无净心、难觉者言:「此沙门释子等是头陀行者、是制欲行者。然而,沙门瞿昙是奢侈者,是著念奢侈。」然而,众人中有信心、有净心、有贤智、有觉者讥嫌非难:「为何提婆达多企图对世尊破僧、破法轮乎?」诸比丘闻众人之讥嫌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提婆达多企图破僧、破法轮乎?」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提婆达多!汝实企图破僧、破法轮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为何企图破僧、破法轮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公众〕而住立,诸比丘
    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
    公众〕而住立。尊者!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
  安稳而住。』诸比丘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
    其执,应三次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企图破」者,如何使其分裂、有异、不和合,而求党结众。
   「和合」者,僧伽是同住者,立于同一界者。
b′「取」者,提起也。
a  「导致破僧之事件」者,十八破〔僧〕事 1 也。
b  「揭示〔于公众〕」者,示说〔于公众〕
c  「诸比丘」者,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彼等应如是言:「尊者!勿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公众〕而住立。尊者!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安稳而住。」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企图破僧〕而不言者突吉罗。
    彼比丘当被引至僧中谏告:「尊者!勿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公众而住立。尊者!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安稳而住。」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
    彼比丘当于〔僧中〕被谏告之。「诸比丘!当如是谏告。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企图破和合僧,彼不舍其事。若僧时机可者,僧伽为使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不舍〔其事〕。僧为使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
   诸大德中,为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我二次言此
    ……乃至……我三次言此事……不忍者请说。
    某甲比丘为舍其事,由僧伽谏告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者僧残。僧残罪者,除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外。
c′「彼比丘」者,彼破僧比丘。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于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疑念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非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疑念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二)不被谏告者、舍者,痴狂者、心乱者、痛恼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破僧僧残十终───

1 十八破事,参照M.V.(大品)X.5,4.

僧残 十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其时,提婆达多企图破僧、破法轮。诸比丘如是言:「提婆达多非法语者、非律语者,为何提婆达多企图破僧、破法轮乎?」
  如是言时,拘迦利迦、迦咤无迦利、骞陀毘耶子、娑勿陀达对彼等诸比丘曰:「诸长老!勿言如是。提婆达多是法语者、律语者。提婆达多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乐而语,了知我等〔所欲〕而语。是故对彼,我等应忍可。」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有诸比丘对提婆达多之企图破僧,随顺与结党乎?」
    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诸比丘!实有比丘等对提婆达多之企图破僧,随顺与结党乎?」「世尊!实然!」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何以对愚人提婆达多之企图破僧,随顺与结党乎?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有比丘等,为彼比丘之随顺者、结党者,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而彼等
    如是言:『尊者!对彼比丘勿说何事,彼比丘是法语者,彼比丘是律语者。彼
    比丘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乐而语,知我等之〔所欲〕而语。是〔故〕对彼,
    我等应忍可。』诸比丘应对彼比丘等作如是言:『 尊者!勿作如是言,彼比丘
    非法语者,彼比丘非律语者。至于尊者等,亦勿欢喜破僧。尊者等应与僧伽和
    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安稳而住。』
    诸比丘对彼比丘等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
    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a 「有比丘等」者,其他〔结党〕比丘等。
a 「彼」者,其破僧比丘。
    「随顺」者,彼有此见、忍、乐,彼等亦有此见、忍、乐。
    「结党」者,是立于彼之类、彼之侧者。
    「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者,或有一人、或有二人、三人。
    彼等如是言:「尊者!对彼比丘勿说何事,彼比丘是法语者、是律语者。彼比丘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乐而语,知我等之〔所欲〕而语。是故,对彼,我等应忍可。
b  「诸比丘」者,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彼等应如是言:「尊者!勿如是言,彼比丘非法语者、非律语者。至于尊者等,亦勿欢喜破僧。尊者等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安稳而住。」再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而不言者突吉罗。
    彼诸比丘当被引至僧中说:「尊者等!勿如是言,彼比丘……安稳而住。」再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
    彼诸比丘当〔于僧中〕谏告之。「诸比丘!当如是谏告。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某甲、某甲比丘等,是某甲比丘企图破僧之随顺、结党者,
    彼等不舍其事。若僧时机可者,僧为令某甲、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如
    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某甲……不舍其事,僧为令某甲、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
    诸大德中,为某甲、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我二
    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不忍者请说。
    某甲、某甲比丘为舍其事,由僧伽谏告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者僧残。僧残罪者,除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外。
    二人、三人者,应于一处谏告之,以上者勿〔于一处〕谏告。
b′「彼比丘等」者,为随顺、结党之诸比丘。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于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疑念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非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疑念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而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二)不被谏告者、舍者,痴狂者、心乱者、痛恼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助破僧僧残十一终───

      僧残 十二 1
  尔时,佛世尊在憍赏弥〔国〕瞿师罗园。尔时,长老阐陀为不善行。诸比丘如是言:「友!阐陀!勿为如是,此非净法。」彼作是言:「友!汝等以为有何可言我乎?我可教汝等也。佛是我等所有,法是我等所有,我等之圣主已得此法。譬如,大风吹草、叶、树片之秽物,集于一处;又,犹如诸川流山间之水草、青苔,集于一处;如是,汝等由种种名、种种姓、种种生、种种家而出家,集于一处也。汝等以为有何可言我乎?我应教汝等。佛是我等所有,法亦是我等所有,我等之圣主已证法。」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长老阐陀由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己为不可言乎?」尔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阐陀!汝实由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己为不可言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由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己为不可言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恶口性,于系属教诚中之学处,由诸比丘如法语之,而作自身不可共语,
   〔言:〕『尊者!对我勿说任何事若善若恶,我对尊者亦不说任何事若善若恶。
    尊者等,应禁止语我。』 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 尊者!勿以己为不可
    共语。尊者!应以己为可共语。请尊者对诸比丘亦如法语之,诸比丘亦对尊者
    如法语之。如是,佛弟子众由相互语、相互勉励而增长。』
    诸比丘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谏
    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若比丘恶口性」者,恶语而具有恶语之行法,不认许、不受〔他人之〕教诫。
   「于系属教诫中之学处」者,于波罗提木叉中所含之学处。
   「由诸比丘」者,由其他之诸比丘。
   「如法」者,依世尊所说之学处名为如法。
    由彼等言之,而以己为不可共语,〔言:〕「诸尊者!勿以若善若恶任何事语我,我亦勿以若善若恶任何事语诸尊者等。诸尊者!应禁止语我。」之谓。
a 「诸比丘」者,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彼等应如是言:「尊者!勿以己为不可共语。尊者!己应可共语。尊者亦可如法语诸比丘,诸比丘亦如法语尊者。如是,佛弟子众实应如此相互语、相互勉励而增长。」
  应二次言……乃至……三次言……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而不言者突吉罗。彼比丘当被引至僧中劝告:「大德!勿以己为不可共语 ……乃至……大增。」应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
    彼比丘当于〔僧中〕被谏告之。「诸比丘!当如是谏告。应由一总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由诸比丘如法语之,而以己为不可共语。彼不舍
    其事,若僧时机可者,僧为令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者僧残。僧残罪者,除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外。
a′「彼比丘」者,彼恶口性之比丘。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一)于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疑念……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二)不被谏告者、舍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恶口僧残十二终───

1 此戒及下一条戒之顺次,唯与《五分律》同,其他北传汉译律藏诸律皆相反。

    僧残  十三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名为阿湿婆富那婆娑之无耻恶比丘,住鸡咤山邑。彼等行如是非法行──自植花树又教人植、自洒水或教人洒、自摘花或教人摘、自结花或教人结、作一华茎之华鬘或教人作、作二华茎之华鬘或教人作、作如枝华茎之〔华鬘〕或教人作、作花环或教人作、作耳环或教人作、作头饰或教人作、作胸饰或教人作;彼等为良家之妇、为良家之女、为良家之童女、为良家之媳妇、为良家之婢,运一华茎之华鬘或教人运、运二华茎之华鬘或教人运、运如枝华茎之华鬘或教人运、运花环或教人运、运耳环或教人运、运胸饰或教人运、运头饰或教人运也;彼等与贵家之妇、女、童女、媳妇、婢,同食一器、同饮一器、同坐一座、同卧一床、同卧一地毯、同卧一被盖、同卧一地毯被盖;于非时食、饮酒、挂华鬘、涂香油、或舞、或歌、或语、或戏乐、或彼等亦伴女人舞、女人以舞伴彼等歌、女人以舞伴彼等语、女人以舞伴彼等戏乐、女人以歌伴彼等舞……女人以语伴彼等舞……女人以戏乐伴彼等舞……女人以戏乐伴彼等戏乐。
(二)耽于八目碁、或耽于十目碁、或玩无盘碁、跳间游戏、拔取、掷骰、棒打、看手相、抛球、叶笛、玩锄、倒立、玩风车、玩竹、玩车、玩弓、猜文字、猜他心、占签;或学象 1 、学马、学车、学弓、学剑,又跑于象前、跑于马前、跑于车前,或跑去跑回、勇猛、拍手、摔角、拳斗;又于舞台上摊开僧伽梨,对舞女言:「妹!在此上舞。」又喝采 2 ,又行种种恶行。
(三)尔时,一比丘于迦尸安居已,为见世尊,往舍卫城之途中,至鸡咤山邑。时,其比丘晨著下衣,持外衣与钵,为乞食而入鸡咤山邑,于进退瞻前顾后,手之屈伸皆整齐端庄,细目低视,威仪具足。众人见彼比丘而如是言:「此是何者?似懦弱而愚直,常无笑容。彼至时,谁肯与食?我等之尊者阿湿婆富那婆娑之徒,温和可亲、有悦人之语、满面笑容而行,云:『来!善来!』面非无表情,明朗而自启话头,言易解有趣之语,正应与彼等食物也。」一优婆塞见其比丘乞食于鸡咤山,至其比丘处,顶礼而言曰﹕「大德!得食乎?」「贤者!不得食。」「大德!来!请至我家。」
(四)于是,优婆塞陪比丘至其家,供食已,作如是言:「大德!将往何处?」「贤者!我为拜世尊往舍卫城也。」「然,大德!代我礼世尊足,而请言如是:『尊师!鸡咤山邑之住处被污染。鸡咤山居住者,名阿湿婆富那婆娑是无耻之恶比丘也,彼等行如是之恶行……又为种种之非法行。尊师!众人先前有清净信心者,今已不净而无信心;又,前有布施僧伽之道,今已断矣!善比丘离去,只住恶比丘。尊师!愿世尊遣诸比丘于鸡咤山,重整鸡咤山之住处。』」
(五)「诺!贤者!」比丘许诺其优婆塞,从座而起,往舍卫城去。渐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至世尊处。至已,礼世尊而退坐一面。与诸客比丘相互亲切致意,乃诸佛世尊之常法。尔时,世尊问其比丘曰:「比丘!诸事安适耶?易得食耶?长途而来不疲倦耶?汝由何处而来耶?」「世尊!诸事安适,易得食,我长途而来不疲倦。世尊!我于迦尸住安居已,欲来舍卫城见世尊,途中至鸡咤山邑。世尊!时,我于晨著下衣,持上衣与钵,为乞食而入鸡咤山邑。一优婆塞见我行乞食,乃至我处,行礼而曰:『尊者!得食乎?』『贤者!不得食』『尊者!来!请至我家!』如是,世尊!其优婆塞陪我至其家,供食已,而如此言:『尊者!欲往何处耶?』『贤者!我为见世尊至舍卫城去。』『然……重整鸡咤山之住处。』世尊!我因此而来也。」
(六) 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众而问诸比丘曰:「诸比丘!实有鸡咤山邑之住者,名阿湿婆富那婆娑是无耻恶比丘,彼等如是行恶行──自植华树……乃至……行种种非法行耶?诸比丘!先前清净而……住恶比丘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为何彼等愚人行如是恶行──自植华树或教人植……乃至……行种种恶行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呵责已、说法已,告舍利弗及目连曰:「舍利弗等!汝等至鸡咤山邑,往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处,举行驱出鸡咤山之羯磨。盖彼等是汝等弟子故。」「世尊!我等如何与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举行驱出鸡咤山之羯磨?彼等比丘〔甚是〕凶恶粗暴也。」「然,舍利弗等!汝等与众多比丘去。」「然!」舍利弗及目连对世尊应诺。
(七)「诸比丘!应如是为。先警告阿湿婆富那婆娑之徒;警告已,使之忆念;使忆念已,而令其自白其罪;自白其罪已,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秽污俗家而行恶行,彼等之恶行被见
    且被闻,被彼等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若僧时机可者,举行羯磨,从鸡
    咤山驱出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鸡咤山。』 如是表
    白。
    『大德僧!请听!此……见且被闻。僧伽举行羯磨,从鸡咤山驱出阿湿婆富那
    婆娑比丘。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鸡咤山。诸大德中,,对于阿湿婆富那婆
    娑比丘不得住鸡咤山,并作驱出鸡咤山之羯磨,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我再
    言此事……乃至……三次言此事,大德僧!请听……请说。
    对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由僧伽举行驱出鸡咤山之羯磨。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
    不得住鸡咤山。僧已忍,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八)尔时,以舍利弗与目连为首之比丘众至鸡咤山邑举行羯磨,将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驱出鸡咤山。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鸡咤山也。彼等由僧伽作驱出羯磨而不如法离去,不落发、不赎罪、不乞求诸比丘恕罪。〔却〕反而责骂诽谤〔诸比丘〕是随爱、随瞋、随痴、随怖之行恶行。〔然后〕或离去〔住处〕,或还俗也。
    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由僧伽作驱出羯磨,而不如法离去,不行免罪之道,不乞求诸比丘恕罪;反责骂诽谤诸比丘是随爱、随瞋、随痴、随怖之行恶行,或离去或还俗耶?」
    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阿湿婆富那婆娑由僧伽举行驱出羯磨,而不如法离去……乃至……还俗耶?」「实然!世尊」世尊呵责……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依村或城镇而住,以恶行秽污俗家。彼之恶行被见且被闻,由彼所秽
    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是恶行秽污俗家
    者,尊者之恶行被见且被闻,又由尊者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尊者!请
    离去此住处!尊者!不得再住此处!』诸比丘如是言彼比丘已,比丘对诸比丘
    作如是言:『诸比丘是随爱、随瞋、随痴、随怖。对如是罪,或者驱出,或者
    不驱出。』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诸比丘非随爱、
    非随瞋、非随痴、非随怖。尊者以恶行秽污俗家,尊者之恶行正被见且被闻,
    由尊者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尊者!离去此住处!尊者!不得再住此
    处。』
    诸比丘对彼比丘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谏告。
    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若比丘依村或城镇」者,村和镇以及城市,即村和城镇。
   「依〔……〕住」者,依此而有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
a  「秽污俗家 3 」者,以花、果、粉药 4 、粘土、杨枝、竹、药、作使者,以秽污俗家之〔净信〕。
a′「俗家」者,有四家,即剎帝利家、婆罗门家、吠舍家、首陀罗家。
   「恶行」者,植华树、又令植,洒水、又令洒,摘花、又令摘,结花、又令结。
    「被见且被闻」者,被当前者所见,非当前者所闻。
    「由彼所秽污之俗家」者,以前清净,因彼而不清净,故由信而成不信。
    「被见且被闻」者,被当前者所见,非当前者所闻。
b   「诸比丘」者,应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言:「尊者是污俗家之恶行者,尊者之……勿再住此处。」彼比丘由诸比丘如是言之,而对彼诸比丘作如是言:「……不驱出。」
b ’  「彼比丘」者,云污秽俗家之比丘。
c   「诸比丘」者,应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言:「尊者!勿如是言……尊者勿再住此处。」应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而不言者突吉罗。彼比丘当被引至僧中而言:「尊者!勿如是言……尊者勿再住此处。」应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彼比丘当〔于僧中〕被谏告之。「诸比丘!当如是谏告。应由一总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由僧举行驱出羯磨,〔而言:〕「诸比丘随爱、
     随瞋、随痴、随怖之行恶行而不舍其事。」若僧时机可者,僧为令某甲比丘舍
     其执而谏告之。』 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知解。』」
由白突吉罗……除〔白突吉罗……〕偷兰遮外。
c ’  「彼比丘」者,被作羯磨之比丘。
「僧残」者,僧众对于其罪而给与别住,令其返归原来〔之状态〕,给与摩那埵〔而后〕回复清净,非数人、或一人〔之所业〕,是故云「僧残」。对其罪聚之羯磨之同义语,是故亦云「僧残」。
三(一)于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如法羯磨有疑念……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二)不被谏告者、舍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污家僧残十三终───

    诸大德!十三僧残法已诵竟。〔前之〕九是从最初即成罪,〔后之〕四是至三次
    方成罪。比丘犯以上任何一项,知而覆藏几日,则依其日数,彼比丘虽非愿意
    亦当别住。别住竟,比丘更于六夜,应入比丘之摩那埵。比丘摩那埵竟,此处
    若有二十人之比丘僧伽时,可许彼复权。若二十人,虽缺少一人(即十九人)
    之比丘僧伽,欲使其比丘复权,彼比丘亦不得回复。又其诸比丘应受呵责,此
    乃于此时之如法行也。
    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
    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僧残十三终───

      摄颂

出精身触粗语    为己赞淫欲法
媒嫁造房精舍    无根类似破僧
助破恶口污家    此为十三僧残

                                           ───十三〔僧残〕章终───

1 学象(hatthismim pi sikkhantiO, 依觉音注,是学占象术。次之学马、车亦同样。
2 喝采(nalatikam pi denti, Rhys Davids 之《巴英辞典》为「作不悦脸色」。若依注:「言【善哉!善哉!姊!】而以指立于己之额,更以指立于女人之额。」今依此译为喝采。
3 秽污俗家(kuladusako)由己之恶行秽污俗家之净信,以僧众之华果持〔取〕与一居士时,如俗情之交往,即是秽污。如第四波罗夷一(三)所说之第四贼是也。
4 粉药(cunna)、粘土(mattika),皆用于沐身、颜面之化妆品。若依大品六· 九,前者是用于病者,后者是用于无病者。
[ 此帖被三藏在2011-07-23 15:40重新编辑 ]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7-04

二不定法



   诸大德!今诵出二不定法



           不定  

  尔时,佛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陀夷往来于舍卫城甚多施主家。时,长老优陀夷之施主家女,已与一家之子。时,优陀夷晨著下衣,持上衣与钵,至彼家问曰:「某女在何处耶?」彼等答言:「大德!已与某家之子。」其家亦优陀夷之施主。如是,优陀夷遂至其家而问曰:「某女在何处耶?」彼等答言:「大德!彼女在室内坐。」时,长老优陀夷即至女人处。至已,与彼女人共同于秘密可淫屏处一对一而坐,见时闲谈,见时说法1

    时,毘舍佉鹿子母有多子多孙,子孙康泰,幸运多福。〔故〕诸人逢祭祀、飨宴、休日〔希望如其幸运多福〕而请毘舍佉最先进食。时,毘舍佉受请而至其家。毘舍佉见长老优陀夷与女人于秘密屏处一对一而坐,言优陀夷曰:「大德!师与女人共同于秘密可淫屏处一对一而坐,非如法、非随顺行也。大德!师虽非欲者,由此法而使人恶信,故诸人不信也。」

    长老优陀夷不接受毘舍佉鹿子母之所言。如是,毘舍佉鹿子母离去,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为何长老优陀夷与女人一对一共坐于秘密可淫屏处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优陀夷!汝实与女人一对一共坐于秘密可淫屏处耶?」「世尊!实然!」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与女人(……乃至……〕一对一而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与女人一对一共于秘密可淫屏处坐,被可信之优婆夷发现,以三法中

之任何一法说之,或波罗夷、或僧残、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认同坐,〔随其所说〕

依三法中之任何一法处罚之,或以波罗夷、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

之优婆夷所说,以处罚其比丘。名为不定法。

二(一)「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鬼女、畜生女。人女是指初生之女而言,何况长大者乎?

a’  「一对一」者,唯有一比丘、一女人也。

    「共」者,于同一处。

a   「秘密」者,见秘密、闻秘密也。见秘密者,目被遮掩,举眉抬头皆不得见。闻秘密者,常语之不得闻。

b’  「可淫」者,谓可行不净之处。

「屏处」者,以壁、或以户、或以铺物、或以围幕、或以木、或以柱、或以袋2 等任何物遮覆之处也。

b   「坐」者,女人坐处,比丘近坐或卧之。比丘坐处,女人近坐或卧之,或共坐、共卧之谓也。

    「可信」者,已达证果、得正见、解教法也。

    「优婆夷」者,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信女者。

    「发现」者,见到之意。

(二)以三法中之任何一法说之,或以波罗夷、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比丘承认同坐者,依三法中之任何一法处罚之,或以波罗夷、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优婆夷所说而处罚其比丘。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坐而行不净。」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坐而行不净。」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实与坐,但无行不净。」应依坐处罚之。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坐而行不净。」彼比丘若如是言:「我非坐,唯卧。」应依卧处罚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坐而行不净。」彼比丘若如是言:「我不坐,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卧而行不净。」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行不净。」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实卧,但未行不净行。」应依卧处罚之。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行不净。」彼比丘若如是言:「我非卧,唯坐。」当依坐处罚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行不净。」彼比丘若如是言:「我非卧,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坐而身相触。」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乃至……「我实坐,但非身相触。」应依坐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卧。」应依卧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卧而身相触。」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乃至……〕依卧处罚〔……乃至……〕依坐处罚〔……乃至……〕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一对一于秘密可淫屏处而坐。」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坐处罚之〔……乃至……〕依卧处罚之〔……乃至……〕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乃至……〕见卧〔……乃至……〕依卧处罚〔……乃至……〕依坐处罚〔……乃至……〕不应处罚。

    「不定」者,或波罗夷、或僧残、或波逸提,非确定也。

  认到、认坐、认罪者,当依其罪处罚之。

认到、不认坐、认罪者,当依其罪处罚之。

认到、认坐、不认罪者,当依坐处罚之。

    认到、不认坐、不认罪者,不应处罚。

    不认到、认坐、认罪者,应依其罪处罚之。

    不认到、不认坐、认罪者,应依其罪处罚之。

    不认到、认坐、不认罪,应依坐处罚之。

    不认到、不认坐、不认罪,不应处罚。

                                                 ───不定一终───



1 见时云云,若依觉音注,他人不接近时说世俗话,他人接近时即说法也。

2 袋(Kotthaliya,RhysDavids 之《巴英辞典》为sack?故如此译之。在暹罗版为kotthaliya



不定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优陀夷因世尊禁止于秘密可淫屏处与女人一对一而坐,而与彼女人〔于露处〕秘密一对一而坐,见时闲谈,见时说法。毘舍佉鹿子母又受请至其家。毘舍佉见长老优陀夷与彼女人秘密一对一而坐,即如是语长老优陀夷曰:「大德!师共女人秘密一对一坐,非如法、非随顺行也。大德!师虽非欲者,由此法而使人恶信,故众人不信也。」毘舍佉鹿子母虽如是言之,长老优陀夷亦不接受。于是,毘舍佉即离去,以此事告诸比丘。诸比丘中……〔同第一不定一,然于此省略〔可淫屏处」等语〕……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于非屏处坐,不是可淫处,而为适与女人语粗恶语处。若任何比丘于如是之

处,与女人一对一秘密而共坐,被可信之优婆夷发现,以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说

之,或僧残、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认同坐,依二法中之任何一法处罚之,或以

僧残、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优婆夷所说,以处罚其比丘。此亦不定法。

二(一)「若于非屏处坐」者,无壁、户、铺物、围幕、木、柱、袋等任何物所遮覆之处。

    「不是可淫处」者,不得为不净行处之谓。

    「适与女人语粗恶语」者,言可与女人语粗恶语处。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此所谓「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语、恶语、粗语、非粗语者。

    「共」者,于同一处……〔同第一不定二(一)〕……常语之不得闻。

    「坐」者,女人坐……

    「发现」者,见到之意。

(二) 以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说之,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比丘承认同坐者,依二法中之任何一法处罚之,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优婆夷所说而处罚其比丘。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坐而身相触。」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彼女人若如是言:「……大德……触。」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实坐,但非身相触。」依坐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卧。」应依卧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卧而身相触。」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乃至……「我实卧,但非身相触。」应依卧处罚之……乃至……「我非卧,唯坐。」应依坐处罚之……乃至……「我非卧,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闻大德与女人坐而语粗恶语。」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其罪处罚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闻大德……语。」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实坐,但不语粗恶语。」应依坐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卧。」应依卧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闻大德卧而与女人语粗恶语。」…………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见大德与女人一对一秘密而坐。」彼比丘若承认者,应依坐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卧。」应依卧处罚之……乃至……「我非坐,唯立。」不应处罚。

彼女人若如是言:「大德〔……乃至……〕卧〔……乃至……〕依卧处罚之〔……乃至……〕依坐处罚之……乃至……〕不应处罚。

    「此亦」者,继前而谓之。

    「不定」者,或僧残、或波逸提,是故云「不定」。

  认到、认坐、认罪,依其罪处罚之。

    认到、不认坐、认罪,依其罪处罚之。

    认到、认坐、不认罪,依坐处罚之。

    认到、不认坐、不认罪,不应处罚。

    不认到、认坐、认罪,依其罪处罚之。

    不认到、不认坐、认罪,依其罪处罚之。

    不认到、认坐、不认罪,依坐处罚之。

    不认到、不认坐、不认罪,不应处罚。

                                                    ───不定二终───



    诸大德!二不定法已诵竟。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

   「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

    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摄颂

      可淫处非然是不定

      是由佛世尊善制之
                                                    ───不定终───
[ 此帖被三藏在2011-07-23 15:41重新编辑 ]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7-15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



诸大德!今诵出三十尼萨耆波逸提。



    舍堕  

   尔时,佛世尊在毘舍离瞿昙庙中。

     尔时,世尊听许诸比丘〔受持〕三衣。六群比丘因世尊听许受持三衣,以一三衣入村,以其他三衣住僧园,以另外三衣沐浴。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何以六群比丘蓄持长衣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诸比丘!汝等实蓄持长衣耶?」「世尊!实然!」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蓄持长衣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蓄持长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尔时,长老阿难得长衣。长老阿难欲以此长衣奉赠长老舍利弗,适遇长老舍利弗住沙祇。时,长老阿难念:「世尊制『禁蓄长衣』学处。我得此长衣,欲赠长老舍利弗,长老舍利弗住沙祇,我当如何作耶?」于是,长老阿难以此事白世尊。

   「阿难!舍利弗几日还耶?」「世尊!应在九日或十日还来。」尔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限于十日内听蓄长衣。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限于十日内可蓄长衣。若过此者,尼萨耆

     波逸提。

三(一)「衣已竟」者,〔安居后之衣时而〕令比丘作衣,或失、或坏、或烧、或无得衣之望时〔令作衣〕 也。

「迦絺那衣舍已」1 者,从八事中之一事而舍,或由僧于中间舍。

「限于十日内」者,最长可蓄十日。

「长衣」者,非受持衣,未经说净也。

「衣」者,六种衣2 中之任何一衣,谓应说净3 之最下量。

(二)「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者,于十一日明相出时,为尼萨耆。应舍于僧、别众或人。「比丘!应如是舍:

    其比丘至僧伽处已,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诸大德!此衣由我蓄过十日,应舍之(舍堕衣)。我今以此舍于僧。』 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之忏悔〕,还与所舍之衣。

    『大德僧!请听!此衣乃某甲比丘之舍堕衣,已舍于僧。若僧时机可者,僧当以此衣〔还〕与某甲比丘。』  

    〔或〕其比丘,至众多比丘处,偏袒右肩……合掌白如是:『诸大德!此衣由我蓄过十日,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诸大德。』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还与所舍之衣。

    『诸大德!请听!此衣乃某甲比丘之舍堕衣,舍于诸大德已。诸大德!若时机可者,此衣当还与某甲比丘。』

    〔或〕其比丘至一比丘处,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如是:『大德!此衣由我蓄过十日,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大德。』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彼比丘摄受其罪,还与所舍之衣。〔言:〕『我以此衣与大德。』」

  于过十日有过想者,舍堕;于过十日有疑想者,舍堕;于过十日有不过想者,舍堕。

    于非受持有受持想者,舍堕。

    于不说净有说净想者,舍堕。

    于不舍有舍想者,舍堕。

    于不失有失想者,舍堕。

    于不坏有坏想者,舍堕。

    于不烧有烧想者,舍堕。

    于不被夺有被夺想者,舍堕。

    舍堕衣,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

    不过十日而有过想者,突吉罗;不过十日而有疑想者,突吉罗;不过十日而有不过想者,不犯也。

    受持十日以内、说净、舍、失、坏、烧、被夺而取〔衣〕4、以亲厚想5 取,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其时,六群比丘舍衣不还与。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大德!不得不还与舍衣,不还与者,突吉罗。」



舍堕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以衣托于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会及郁多罗僧出游诸国。其衣久置有污损,诸比丘晒其衣。长老阿难巡行诸房时,见诸比丘正在晒衣。见已,至诸比丘处作如是言︰「友!此污损之衣,何人之物耶?」尔时,彼诸比丘以此事告阿难。长老阿难讥嫌非难:「何以诸比丘以衣托于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会及郁多罗僧出游诸国耶?」如是,阿难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其诸比丘实以衣托于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会及郁多罗僧出游诸国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何以其愚人等以衣托于比丘等之手〔……乃至……〕出游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虽一夜离三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尔时,一比丘病于憍赏弥。亲戚遣使至其比丘处,「大德!请来!我等看护〔汝病〕。」诸比丘亦如是言:「友!请去!亲戚看护汝〔病〕。」其比丘言:「友!世尊制立学处,不得离三衣。我病不能带三衣去,我不去。」以此事白世尊。尔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为病比丘,听许给与不失〔三〕衣之认可。

    诸比丘!应如是与:其病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诸大德!我病不能持三衣去。诸大德!我乞僧认许不失三衣。』

应二次乞请、三次乞请。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因病不能持三衣去。彼乞请僧认许不失衣。若僧

时机可者,僧认许与某甲比丘不失衣。』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乞〔……不失衣〕,僧认许与某甲比丘不失衣。诸大德中,

    认许与某甲比丘不失衣,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依僧认许,与某甲比丘不失

    衣竟。众僧已忍……知解。』

    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虽一夜离三衣者,除僧之认许外,尼萨耆波逸

    提。

三(一)「衣已竟」者,比丘之作衣,衣或失、或坏、或烧,或无得衣之望而〔作衣〕也。

   「迦絺那衣舍已」者,八事中依一事舍之,或依僧于其中间舍之。

   「虽一夜离三衣」者,离僧伽梨、郁多罗僧或安陀会。

   「除僧之认许外」者,除比丘之许可者外。

   「尼萨耆」者,明相出现时即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

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三衣,僧无认许我离一夜,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乃至……〔僧6〕当还与。』……乃至…………〔别众〕当还与。』『……我还与大德。』」

(二) 聚落同界7 、异界,住处同界、异界,小屋同界、异界,塔同界、异界,帐幕同界、异界,重阁同界、异界,别屋同界、异界,船同界、异界,队商同界、异界,田同界、异界,谷场同界、异界,园同界、异界,精舍同界、异界,树下同界、异界,露地同界、异界。

(三)「聚落同界」者,一族之聚落有篱,若衣置于聚落内,〔身〕应住聚落内〔此为不失衣〕;若无篱,衣置一家,应住其家或〔身衣之距离〕掷石8 所及者,为不失〔 衣〕

    「聚落异界」者,多族之聚落有篱,衣置一家,应住于其家、或集会所、或村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至集会所,衣置于掷石所及处,应住集会所、住于村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衣置集会所,应住于集会所、村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聚落〕无篱,衣置一家,应住其家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四)一族之住处,有篱而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住处之内,应住住处内;无篱,衣置一室,应住其室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有多族之住处,有篱而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一室,应住其室、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无篱,衣置一室,应住其室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五) 一族之小屋,有篱而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小屋内,应住小屋中;若无篱……〔参照(四)〕多族之小屋……无篱……为不失衣。

(六)一族之塔(远望之瞭望台),衣置塔中,应住塔中。多族之塔,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一室,应住其室、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七)一族之帐幕,于帐幕内……〔参照(六)〕多族之帐幕……为不失衣。

(八)一族之重阁,于重阁内……多族之重阁……为不失衣。

(九)有一族之别屋,于别屋内……有多族之别屋……为不失衣。

(一○ )有一族之船,于船中……有多族之船,有种种幽室、种种内室,衣置于一内室,应住其内室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一)有一族之队商,置衣于队中,前后有七尺9 者,为不失衣;侧面有一尺者,为不失衣。有多族之队商,以衣置队中,若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二)有一族之田,若有篱,衣置田中,应住于田中;若无篱,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有多族之田,若有篱,衣置田中,应住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若无篱者,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三)有一族之打谷场,若有篱,衣置于打谷场内,应住于打谷场内;若无篱,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有多族之打谷场,若有篱,衣置打谷场内,应住于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若无篱,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四)有一族之园,若有篱〔……参照(一三)〕……若无篱……有多族之园……若无篱,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五)有一族之精舍,若有篱,衣置于精舍内,应住于精舍内;若无篱,衣置于精舍,应住于精舍中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有多族之精舍而有篱,衣置于一精舍,应住于精舍内、门下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若无篱,衣置于一精舍,应住其精舍内或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六)有一族之树下,日中〔树〕荫遍满之时,衣置于荫中者,应住于荫中。有多族之树下,掷石所及处者,为不失衣。

(一七)「露地同界」者,于无村之空处,周围以七尺为同界,其外者为异界。

(一八)于离衣有离衣想,除僧之认许者外,舍堕。于离衣有疑想,除僧之认许者外,舍堕。于离衣有不离衣想,除僧之认许者外,舍堕。

    于不捉有捉想者……乃至……

    于不舍有舍想者……乃至……

    于不失有失想者……乃至……

    于不坏有坏想者……乃至……

    于不烧有烧想者……乃至……

    于不被夺有被夺想者,除僧之认许者外,舍堕。

    舍堕衣,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

    不离衣而有离衣想者,突吉罗;不离衣而有疑想者,突吉罗;不离衣而有不离衣想者,不犯也。

(一九)夜明以前取衣、舍、失、坏、烧、被夺而取、以亲厚想取、比丘僧认许时、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一比丘得非时衣,于彼不足以作衣(不够长)。于是,其比丘〔欲令其延长而〕举其衣反复擦磨之。世尊巡行房舍,见其比丘举衣擦磨。见已,至比丘处言:「比丘!汝何故举此衣反复擦磨耶?」「世尊!我得此非时衣而不足为衣,故我举此衣反复擦磨也。」「比丘!汝尚有得衣之望乎?」「世尊!有也。」尔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得非时衣时,尚望能得衣者10 听蓄之。」

(二) 尔时,诸比丘〔思:〕「由世尊听许得非时衣时,尚望能得衣者可蓄之。」而彼等得非时衣,蓄过一月,其衣聚束存于衣竿。长老阿难巡行房舍,见衣聚束存于衣竿,言诸比丘曰:「友!聚束存于衣竿者是谁之衣耶?」「友!我等之非时衣,望得衣故而蓄之。」「友!此衣蓄几日耶?」「友!已过一月。」长老阿难讥嫌非难:「何以诸比丘得非时衣而蓄过一月耶?」尔时,长老阿难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诸比丘!比丘等得非时衣,实蓄过一月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何以汝愚人等得非时衣,蓄过一月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比丘若可得非时衣,当由冀望〔衣〕之比

    丘纳受。纳受之后应速作〔衣〕。若非满足时,唯限一月,其〔期限〕以内有望

    可满足者,其比丘得蓄其衣。若蓄过此,虽有望〔满足〕,亦尼萨耆波逸提。

二(一)「衣已竟」者,……〔同舍堕二· 三(一)〕于其中间舍之。

a′「可得」者,或由僧、或由别众、或由亲戚、或由友得,或得粪扫衣、或由己之财而得。

「非时衣11」者,非行迦絺那衣式时,于十一个月中得12者,于行迦絺那衣式时,在七个月中得者。又于〔衣〕时中指名为〔非时衣〕而与者,此言非时衣也。

a  「冀望〕 者,期望纳受者可纳受之。

   「纳受之后应速作」者,当于十日〔内〕作。

   「若非满足时」者,作而不足。

   「限一月〔……〕其比丘得蓄其衣」者,最长可蓄一个月。

   「其以内〔……〕满足」者,望于其期限以内满足。

   「有望」者,可望由僧、或由别众、或由亲戚、或由友得,或得粪扫衣、或由己之财而得之。

(二)「若蓄过此,虽有望」者,于得本衣之日得望衣,应在十日内作衣也。得本衣以后,二日得望衣,应于十日内作。得本衣以后三日……乃至……四日……乃至……五日……乃至……六日……乃至……七日……乃至……八日……乃至……九日……乃至……得本衣以后十日得望衣,应于十日内作之。

    得本衣以后,十一日……乃至……十二日……乃至……十三日……乃至……十四日……乃至……十五日……乃至……十六日……乃至……十七日……乃至……十八日……乃至……十九日……乃至……得本衣以后二十日得望衣,应于十日以内作之。

    得本衣以后,二十一日得望衣,应于九日内作。二十二日……乃至……二十三日……乃至……二十四日……乃至……二十五日……乃至……得衣后,二十六日 者,应于四日内作之。二十七日……乃至……二十八日……乃至……得本衣以后,二十九日得望衣者,应于一日内作之。

    得本衣以后,三十日得望衣,应于即日受持、说净或舍;若不受持、不说净或不舍者,于三十一日之明相出时,为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非时衣由我蓄过一月,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 『我当还与大德。』」

(三)得异于本衣之望衣,日限尚有余时,不冀望〔衣〕者不应作。

    于过月有过想者,舍堕;于过月有疑想者……乃至……于过月有不过想者……乃至……不受持而有受持想者……乃至……不说净而有说净想……乃至……不舍而有舍想……乃至……不失而有失想……乃至……不坏而有坏想……乃至……不烧而有烧想……乃至……不被夺而有被夺想者,舍堕。

    舍堕衣,不舍而受用者,突吉罗;不过一月而有过想者,突吉罗;不过一月而有疑想者,突吉罗;不过一月而有不过一月想者,不犯也。

(四)受持一月以内、说净、舍、失、坏、烧、被夺而取、以亲厚想取,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陀夷之故妻出家为比丘尼。其女常至优陀夷处,长老优陀夷亦常至其尼之处。时,长老优陀夷至其尼处给食。时,长老优陀夷于晨著内衣,持上衣与钵,至其比丘尼处,于比丘尼前露出生支而坐。其尼亦于长老优陀夷前露出生支而坐。时,长老优陀夷心起欲念,思念其尼之生支而泄不净。时,优陀夷言其尼曰:「妹!取水来,我欲洗安陀会。」「大德!取来!我洗。」即以一分不净以口取,一分投入于生支内,彼尼因此妊娠。

    诸比丘尼言:「此比丘尼行非梵行而有娠也。」「大姊!我非是行非梵行也。」以此事白诸比丘尼。诸比丘尼讥嫌非难:「何以大德优陀夷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如是,诸比丘尼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大德优陀夷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优陀夷!汝实令比丘尼洗故衣耶?」「实然!世尊!」「优陀夷!〔比丘尼〕 是汝之亲里耶?非亲里耶?」「世尊!非亲里。」「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女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令非亲里之比丘尼洗故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洗、染、打故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 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于二众之受具戒者。

    「故衣」者,已著过之衣。

    令浣者突吉罗,被浣者舍堕。令染者突吉罗,被染者舍堕。令打者突吉罗,虽一次被槌打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故衣由我令非亲里比丘尼洗之,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二)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浣故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浣、染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浣、打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浣、染、打故衣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染故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染、打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染、浣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染、打、浣故衣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打故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打、浣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打、染故衣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令打、浣、染故衣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疑念……乃至……于非亲里有亲里想……乃至……

    浣他人之故衣者,突吉罗。令浣尼师坛者,突吉罗。令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者浣之,突吉罗。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三)由亲里之比丘尼浣之、以非亲里比丘尼为助力时、不语而浣、令浣新衣、令浣衣以外之资具、令式叉摩那、令沙弥尼〔浣之〕,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尔时,莲华色比丘尼住舍卫城。时,莲华色比丘尼晨著内衣,持上衣与钵,为乞食而入舍卫城。于舍卫城乞食已,受食后归,为日中入定休息而至安陀林。入于林中,坐于一树下休息。时,巧于贼业之诸贼,杀牝牛,持其肉入安陀林。贼主见莲华色比丘尼于日中休息,坐于一树下。见已,作如是思惟:「若我子弟见之,可能害此比丘尼。」〔是故〕即由他路而行。时,其贼主取已煮熟肉中最佳之肉,而入于棕榈叶之笼,悬挂于莲华色比丘尼附近之树上,云:「施与沙门婆罗门中见者,请持去!」而离去。莲华色比丘尼由三昧起,闻贼主言此语。于是,莲华色比丘尼取其肉而归住房。时,莲华色比丘尼,过夜取其肉,以郁多罗僧包之,飞于空中再现于竹林中。

(二)时,世尊为乞食而入村落,留长老优陀夷以护精舍。时,莲华色比丘尼至优陀夷处,作如是言:「大德!世尊往何处耶?」「妹!世尊为乞食而入村落也。」「大德!请以此肉供奉世尊。」「妹!汝以此肉使世尊喜悦。汝若与我安陀会,我亦如是因安陀会而将得喜悦。」「大德!我等女人衣实甚难得,此乃我最后之第五衣,我不能与。」「妹!譬如人与象亦应与之草。如是,汝供奉肉于世尊,亦应与我安陀会也。」如是,莲华色比丘尼被长老优陀夷强索,即与安陀会而归住房。诸比丘尼受取莲华色比丘尼之衣钵,而对莲华色比丘尼曰:「大姊!汝之安陀会在何处耶?」莲华色比丘尼以此事告诸比丘尼。诸比丘尼……非难:「何以长老优陀夷受取比丘尼之衣耶?女人得衣甚难。」时,诸比丘尼以此事语诸比丘,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

「为何长老优陀夷受取比丘尼之衣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优陀夷!汝实受比丘尼之衣耶?」「实然!世尊!」「优陀夷!汝亲里耶?非亲里耶?」「非亲里也,世尊!」「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女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受非亲里比丘尼之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从非亲里比丘尼之手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尔时,诸比丘畏慎不受比丘尼之交易衣。诸比丘尼……非难:「大德!何以不受我等之交易衣耶?」诸比丘闻比丘尼等之讥嫌非难。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听许受五众之交易衣,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之交易衣〕也。诸比丘!听许接受此等五众之交易衣。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受非亲里比丘尼之衣,除交易外,尼萨耆波逸提。

三(一)「任何」者,……〔见舍堕四· 二(一)〕……出家者也。

  「衣」者,六衣中之一衣,应说净之最下量〔以上〕之谓也。

     「除交易外13」者,交换除外也。

     〔决定接〕受而将要受14 时,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由我以非交易受于非亲里比丘尼,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二)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舍堕。于非亲里有亲里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舍堕。

    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之〔比丘尼〕受衣,除交易外是突吉罗。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三) 亲里者、交易物、与轻物得重物时、与重物得轻物时、比丘以亲厚想而取之、以暂取想而取之、除衣外而受其他资具、由式叉摩那受之、由沙弥尼受之,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

不犯也。



          舍堕  

一(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优波难陀释子善能说法。尔时,一长者子至长老优波难陀处,敬礼而一面。其长者子坐已,由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说法……而令欢喜。时,其长者子由于优波难陀释子之说法……欢喜而对长老曰:「大德!有所需要者请说,凡是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其中任何一种,我等得与大德。」「贤者!汝若有意与我者,请以汝此著用之一外衣与我。」「大德!待我回家。归家,从我著用之外衣或比此更好之衣送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再次对长者子如此曰……三次〔……乃至……〕「请……与我。」「大德!我等良家之子,唯〔著〕一外衣如何回去。大德!请待我归家,我归家即以此著用之一外衣或比此更好之衣送来。」「贤者!汝无施与之意而言乎?汝言出而不与。」如是,长者子由于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强索而与一外衣而去。

(二)诸人见长者子而如是言:「贤者!汝何故〔唯〕著一外衣而还耶?」时,长者子以此事语众人。众人……非难:「此等沙门释子多求不足,因彼等说法而请求施与,实非容易。为何说法被长者子请求施与时,而取长者子之衣耶?」诸比丘闻众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乞长者子之衣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乞长者子之衣耶?」「实然!世尊!」「优波难陀!是汝亲里或非亲里耶?」「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乞非亲里长者子之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于非亲里居士或居士妇乞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尔时,众多比丘从沙祇长途往舍卫城。于途中,盗贼出现而夺比丘〔之衣〕。时,彼诸比丘〔思:〕「世尊禁止向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乞衣。」故畏慎而不乞衣,恰如裸形外道而来舍卫城,向诸比丘致敬。诸比丘如是言:「友!邪命士好!彼礼诸比丘。」彼等言:「友!我等非邪命士,我等是比丘。」诸比丘如是言长老优波离曰:「优波离大德!请检问彼等。」如是,长老优波离检问诸比丘已,告诸比丘等曰:「友!彼等是比丘,以衣给与彼等。」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诸比丘裸形而行乎?宜以〔软〕草或〔树〕叶覆之而行也。」

    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被夺衣或失衣者,听许向非亲里之居士、居士妇乞衣。最先往〔僧〕之住处,若僧有精舍衣、卧布、敷布、褥覆(垫具之表层布)者,可受取以覆身。若僧无精舍衣、卧布、敷布、褥覆者,可以草或叶覆之而行,不得裸形而行。裸形而行者,突吉罗。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于非亲里之居士、居士妇乞衣者,除具其条件外,尼萨耆波逸提。

    于此所谓之条件者,比丘衣被夺时,或失衣之时,是其条件也。

三(一)「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谓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妇」者,谓住俗家之妇人。

「衣」者,六衣中之一衣,当说净之最下量之物。

    「除具其条件外」者,具其条件除外。

    「衣被夺」者,比丘之衣被王、贼、赌者或任何人所夺。

    「失衣」者,比丘之衣或被火烧、水流或为鼠、蚁所啮或著破之。

(二) 除具其条件外而乞者,将要乞时,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衣为我未具条件向非亲里之居士乞来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三)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除具其条件外,乞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除具其条件外,乞衣者,舍堕。于非亲里有亲里想,除具其条件外,乞衣者,舍堕。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四)具其条件时、亲里者、被招待者、为他而乞者、依己之财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至衣被夺之比丘处,作如是言:「友!被夺衣、失衣者,世尊听许向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乞衣。友!〔去〕乞衣!」「友!我等所得衣已足矣。」「我等为诸长老乞衣。」「友!去乞焉!」时,六群比丘至诸居士处,作如是言:「贤者!有衣被夺之比丘来,请与彼等衣。」如此乞甚多衣。时,一居士坐于集会处,言他居士曰:「贤者!有衣被夺之比丘来,我等已以衣与彼等。」彼亦如是言:「我等亦与之矣!」其他〔居士〕亦如是云:「我等与之矣!」彼等……非难:「何以沙门释子不知量而多乞衣耶?沙门释子可作布商或开商店矣!」诸比丘闻居士等……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不知量而多乞衣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不知量而多乞衣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何以不知量而多乞衣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彼比丘,非亲里之居士、居士妇有多衣供奉而令恣意择取,彼比丘最多亦当

    由其衣中取用内衣、外衣。若取用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一)「若彼比丘」者,意指衣被夺之比丘。

    「非亲里」者,……〔见舍堕六· 三(一)〕……谓住于俗家之妇人。

    「有多衣」者,有多量之衣。

    「供奉而令恣意择取」者,谓令师随所欲择取之。

    「彼比丘最多亦当由其衣中取用内衣、外衣」者,若失三衣者,当受二衣;失二衣者,当受一衣;失一衣者,任何物皆不可受也。

    「取用过此」者,乞此〔二衣〕以上,将要受用时,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衣为我从非亲里居士处过量求来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二)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乞衣过此者,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见舍堕六· 三(三)〕……不犯也。

(三) 云:「我取余额。」即取而去、云:「余额是汝物。」而与之、非被夺衣故与时、非失衣故与时、亲里者、受请者、依己之财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一居士对其妇作如是言:「以衣施与优波难陀大德。」一乞食比丘闻此居士语,即至优波难陀释子处,对彼如是言:「友!优波难陀!汝大福德之人也。某处一居士对其妇言:『施衣与优波难陀。』」「友!彼乃我檀越也。」如是,长者优波难陀释子至居士家而言彼曰︰「贤者!汝实欲以衣与我乎?」「大德!我实如是思惟:『我以衣与优波难陀大德。』」「贤者!汝若欲以衣与我者,应与如是之衣,如与我无著用之衣,与我何用?」

    时,其居士……非难:「此等沙门释子多求而不知足,以衣与彼等实非容易为何大德优波难陀未被我请,先来我处,于衣作指示耶?」诸比丘闻此居士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未受请先至居士家,于衣作指示耶?」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未受请先至居士家,于衣作指示耶?」「实然!世尊!」「优波难陀!汝之亲里或非亲里乎?」「世尊!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未受请,先至非亲里之居士家于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若为比丘豫备衣资,以此衣资购衣,使某甲比丘披覆,

    此时若其比丘未受请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贤者!以此衣资购如斯之

    衣与我披覆!』 望求好衣故,尼萨耆波逸提。

二(一)a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谓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妇」者,谓住俗家之妇人。

a 「若为比丘」者,为比丘,以比丘为对象,欲与比丘披覆。

    「衣资」者,或黄金、或钱、或真珠、或宝珠、或珊瑚、或铁板、或绵布、或丝、或绵。

    「此衣资」者,意指豫备〔交换之〕物。

    「购」者,交换也。

    「使披覆」者,施与之意。

    「此时若其比丘」者,指定比丘而豫备衣资时有关之比丘。

    「未受请先往」者,于未言:「大德!汝需如何之衣耶?要我购如何之衣耶?」之前。

    「往」者,往其家或至某处。

    「就其衣作指示」者,言希望或长、或宽、或厚、或软柔者。

「此衣资」者,豫备物之意。

b’  「购」者,交易也

    「如斯」者,或长、或宽、或厚、或软。

b   「与我披覆」者,施与我之意。

    「望求好〔衣〕故」者,冀望佳或冀望高价。

    由彼言购或长衣、或宽衣、或厚衣、或软衣,在令购之时,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当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衣由我未受请先至非亲里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而得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二)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于非亲里有疑想,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于非亲里有亲里想,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舍堕。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三)亲里者、受请者、为他人者、依己之财者、令欲购高贵衣者购便宜衣,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一居士对他居士如是言:「我将以衣令大德优波难陀释子披。」彼居士亦云:「我亦将以衣令大德优波难陀释子披。」一乞食比丘闻彼居士等之谈话。于是,其比丘至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处,而言彼曰:「友!优波难陀!汝大福德人也。在某处,一居士对他居士如是言:『我将以衣令大德优波难陀释子披。』彼亦如是言:『我将以衣令优波难陀大德披。』「友!彼等乃我檀越也。」如是,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至彼等居士家,对彼等如斯言:「贤者!汝等实欲以衣与我乎?」「大德!我等实如是思惟,我等将以衣与优波难陀大德披。」「贤者!汝等若欲以衣与我披者,应与如是之衣;若以我不欲披用之衣与我,何

用?」尔时,彼等居士……非难:「彼等沙门释子多欲而不知足,以衣与彼等实非容易。为何优波难陀大德,我等未请先来,就其衣作指示耶?」诸比丘闻彼等之……非难。彼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耶?」如是,其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耶?」「实然!世尊!」「优波难陀!汝之亲里或非亲里耶?」「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未受请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两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各自为比丘豫备衣资,思:『我等将各自以此衣

    资,各自购衣,与某甲比丘披覆。』此时若其比丘未受请先往,就其衣作指示:

   『善哉!贤者!以各自衣资,两人共同购如斯一衣与我披覆!』望求好衣故,

    尼萨耆波逸提。

二「〔若……〕为比丘」者,……〔见舍堕八· 二(一)〕……欲与比丘也。

    「两」者,二人也。

    「非亲里」者,非系属……

    「居士」者,谓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妇」者,谓住俗家之妇人。

    「衣资」者,谓黄金、或钱、或真珠、或宝珠、或珊瑚、或铁板、或绵布、丝、或绵。

    「此衣资〕 者,指豫备物之意。

    「购」者,交易。

    「与〔……〕披」者,施与之意。

    「此时若其比丘〕者,指定比丘而豫备衣资时〔被指定〕之比丘。

    「未受请先〔往〕」者,未受请而前来。

    「往」者,……

    「就其衣作指示」者,或长……

    「此衣资」者,为豫备之物。

a ’  「两人共同」者,二人一齐。

    「如斯」者!……

    「与我披覆」者,施与我之意。

a   「望求好〔衣〕故」者,冀望佳、冀望高价。

    由彼言购若长衣、若宽衣、若厚衣、若软衣,在令购时,突吉罗……〔同舍堕八· 二(一)─(三)。然「非亲里居士、居士妇」换为「亲里居士、居士妇」等〕……令欲购高贵之衣者购便宜衣,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

一(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之檀越大臣,遣使者送衣资于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言:「以此衣资购衣。然后,以此衣与优波难陀大德披!」如是,其使者至优波难陀释子处而作是言:「大德!此衣资乃为大德送来。大德!请取衣资。」如是说已,长老优波难陀对其使者曰:「贤者!我等不取衣资。然而,我等时机到时,当取净衣。」于是,使者对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曰:「大德!谁是执事人耶?」

    尔时,一居士为某事务来僧园。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谓使者曰:「贤者!其优婆塞为诸比丘之执事人也。」时,使者令优婆塞同意,至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处而对长老曰:「大德!长老所指示之执事人居士,我已得其同意。大德!届时,请往〔彼处〕,彼以衣施与师。」尔时,其大臣遣使者至长老优波难陀处,〔言:〕「大德!请受用此衣!我等冀望大德受用此衣!」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对其优婆塞亦不言何事。其大臣再遣使者至优波难陀释子处,〔言:〕「大德……冀望……。」优波难陀释子对其优婆塞亦勿语何事。大臣三次遣使者至优波难陀释子处。「大德!……冀望受用此衣。」

(二)尔时,市民有集会,由市民订规约:「后至者课五百钱。」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至优婆塞处而对他曰:「贤者!我要衣。」「大德!请待今日一夜。今日,市民有集会,由市民订规约,后至者课五百钱。」〔长老言:〕「贤者!今日,与我衣。」而执其衣带。如是,优婆塞因长老优波难陀之强索,为优波难陀释子购衣而后至。诸人对其优婆塞曰:「大德!汝何故后至乎?取汝五百钱。」

    尔时,其优婆塞以此事言彼等。众人……非难:「彼等沙门释子,多欲而不知足,为彼等之执事人实非容易。何以优婆塞言:『大德!请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诸比丘闻众之……非难。彼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于优婆塞言:『请待今日一夜。』 而不能待耶?」如是,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于优婆塞言:『大德!请待今日一夜。』 而不能待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为何于优婆塞言:『大德!请待今日一夜。』而不能待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三) 若王、若大臣、若婆罗门、若居士以使者为比丘送衣资,言:『以此衣资

购衣,与某甲比丘披。』其使者至比丘处而如是言:『大德!为长老送来衣资,

长老当领受此衣资。』其比丘对其使者而作是言:『贤者!我等勿领受衣资,

我等适当之时,当受净衣。』其使者如是言其比丘日:『长老有执事人乎?』

诸比丘!冀望衣之比丘当指示执事人、净人或优婆塞而言:『贤者!其人乃诸

比丘之执事人。』其使者得执事人之同意,至其比丘处而如是言:「大德!长

老所示之执事人,我已得其同意矣。长老!届时,请往〔彼处〕,彼当以衣与

尊师。」诸比丘!若有冀望得衣之比丘,可至执事人处,二三次催促:『贤者!

我要衣。』二三次催促,而得其衣者可;若不得者,四次、五次至六次,为〔其

衣〕而寂默立之;四次、五次至最多六次,寂默立之,得其衣者可;过此尽力

求得者,尼萨耆波逸提。若不得时,至送衣资之施主处,自去或遣使者。『诸贤!

汝等为比丘送来衣资,对其比丘无任何之利益。卿等当取还自己之物,以免汝

等失自己之物。』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也。

二(一)「〔若……〕为比丘」者,为比丘,以比丘为对象,要与比丘也。

   「王」者,为统治之人。

   「大臣」者,食王之俸禄者。

   「婆罗门」者,婆罗门种姓之人也。

   「居士」者,谓除王、大臣、婆罗门外,其他之居士。

   「衣资」者,为黄金、或钱、或真珠、或宝珠。

   「以此衣资」者,为豫备之物。

   「购」者,为交易之意。

   「与〔……〕披」者,施与之意。

    若其使者至比丘处而言:「大德!为长老而持来此衣资,请长老受领衣资!」其比丘如是对其使者曰:「……贤者!其人乃诸比丘之执事人也。」不应如是说:「与彼!」或「彼蓄之!」或「当交易!」或「彼当购之!」

    若彼使者得执事人之同意,至比丘处而作如是言:「大德!长老所指示之执事人,我已得其同意。请长老时机到来,往矣!彼当以衣与汝。」诸比丘!冀望得衣之比丘至执事人处,当二、三次催促。「贤者!我要衣。」当勿云:「与我衣!持我衣来!交易我衣!去购我衣!」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

    若得者善;若不得者,至彼处寂默〔为其衣〕而立,不得坐、不得取食、不得说法。若问:「汝为何而来?」之时,即云:「贤者!知之。」若坐、若取食、或说法者,即立破15 。应二次立、三次立。

    四次〔说〕催促者,可得四次〔默〕立;五次促之者,得立二次;六次促之者,不得立。

(二)若越过此限求得此衣,得之,突吉罗;至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衣由我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而得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若不得时,至送衣之施主处,当自往或遣使者:「诸贤!汝等为比丘送衣,对于比丘无领受何等之利益,卿等当取还自己之物,勿失自己之物。」

    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此乃于此时之随法行。

(三)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过想而得者,舍堕。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疑想而得者,舍堕。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减想而得者,舍堕。

    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过想者,突吉罗。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疑想者,突吉罗。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减想者,不犯也。

(四)三次催促、六次默立、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不催促而与、施主催促而与,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一迦絺那品───

           摄颂

      十日与一夜        一月及浣取

      非亲里指示        两人及使送



1 迦絺那(kathina ),施与安居三月间精进比丘之衣,得受持至十二月十五日之五个月间,至同日应舍之。持此迦絺那衣者,有得蓄长衣等五项优惠。「迦絺那衣舍已」是十二月十五日以后,又于「八事之因缘舍已」以后(参照大品七)。kathina是坚固之意,故北传汉译律藏作坚固衣或功德衣。

2 六种衣,依觉音注:khoma(驱磨衣,即麻布)、kappasika (劫贝衣,即绵布)、koseyya(高世耶衣,即绢布)、kambala (钦婆罗衣,即毛布)、sana(娑那衣,即粗麻布)、bhanga(婆伽衣,即大麻布、纻布)。

3 vikappanupagapacchimamvikappana ,北传汉译律藏为说净、净施、作净、分别等语译之。比丘得过分之衣时,行仪式转施一知友比丘,成为其比丘之物,而自己保管之,于必要时可使用。所以是形式的授与仪式。但,真实施与时,有时亦有说净。说净有二种(参照单堕五十九戒)。今所谓长衣,系指应说净之最下量以上之衣(财),其以下之衣虽有剩余者,不成为长衣。其量如何?觉音注云:长二搩手、宽一搩手,即佛之八指和四指之量。此语亦出于大品八· 二十一· 一,Rhys Davids 以此译为The limit forsize of a robe up to which it oughtto be habded over to another Bhikkhu.(校勘者注:日译所引觉音注系指衣大小之量,应说多少件数之量为适合文义。)

4 原本ganhanti暹罗本为ganhati,以下同。

5 以亲厚想捉(取)之(vissasam ganhanti,谓当使用亲友等之衣时,心里想:「彼不但不

怒,反而欢喜。」有如此信赖心。因非是己有,故非长衣。

6 以下,为舍于僧之衣当还与之、舍于别众之衣当还与之、舍于个人亦当还与之等三事之略说。各戒之下亦同此。

7 同界(ekupacara),在此中,虽身与衣相离,但此区域内不算离衣。异界(nanupacara)即为离衣区域。

8 掷石所及处(hattapasa),普通人投石之落石范围,但人力不同,《善见律》为十五肘以内。

9 abbhantara 注为十四肘;北传汉译律藏为七间、或七尺;依《四分律》为八树之中间即七间,各间七弓,故成四十九弓。

10 原本之c1varapaccasa,应如暹罗本作c1varapaccasaya

11 非时衣(akalac1vara),指衣时(是正式作衣之时期)以外所得之衣。衣时(c1varakala)者,在安居后一个月(七月十六日─ 八月十五日,即迦提月)得迦絺那衣时,即此一个月,再加四个月。今指以外之时,言十二个月及七个月。

12 原本upannamuppannam之误写。

13 交易(parivattaka),让度衣之交换时,交换后还所有主。

14 payoge ,依注:欲接受而伸手等动作,及至入手之动作。

15 立破(thanam bhanjati),依觉音等注,催促衣有语促(codana)和默立(thana)二种。可三次语促、六次默立;即一语相当于二默,故得六语十二默,若四语可得四默,若五语可得二默之理也。下文示此。今云立破,即失去默立之效果,只许默立一次之意。
[ 此帖被三藏在2011-07-23 15:43重新编辑 ]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7-15
舍堕    一一
尔时,佛世尊在阿罗毘邑阿伽罗婆精舍。其时,六群比丘至养蚕家如是言:「贤者!多煮蚕茧与我等,我等欲作杂绢丝之卧具。」彼等讥嫌非难:「为何沙门释子来我等之处而作是言:『贤者!多……欲作〔……〕卧具。』耶?此于我等亦是福薄不善之业,我等为生活、为妻子之故,而多造此小生物之杀生。」诸比丘闻众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亦非难:「何以六群比丘至养蚕家而作是言:『贤者!多……欲作卧具。』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至养蚕家而作是言:『贤者!多……欲作卧具。』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至养蚕家而作是言:『多 ……欲作卧具。』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以杂绢丝作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 「若以……作」者,虽杂一绢丝,自作或教人作者,突吉罗;作成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乃至……『诸大德!此杂绢丝之卧具,由我自作,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a ’「卧具1 」者,摊开而制作,非织物也。
(二)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舍堕;自作未成而他人令作成者,舍堕。
    他人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舍堕;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舍堕。
    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罗;由他人作而获得受用者,突吉罗。
作伞盖、地毯、幕、长枕、枕,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二
  尔时,佛世尊在毘舍离大林重阁讲堂。其时,六群比丘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诸人巡行精舍,见而……非难:「何以沙门释子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乎?宛如在家受欲者。」诸比丘闻彼等诸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令作纯黑……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令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任何」者,……「比丘」之意。
   「黑」者,有二黑,生黑或染黑也。
   「卧具」者,摊开而制作,非织物也。
「令作」者,自作或教他人作也。欲令作之……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纯黑色羊毛之卧具,由我所作。』……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三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思:〕世尊禁止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于是,彼等仅于边缘加白色羊毛,仍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唯边缘加白色羊毛,仍以纯黑色羊毛令作卧具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仅于边缘加白色羊毛而〔……乃至……〕令作卧具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仅于边缘加白色羊毛……令作卧具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作新卧具时,当取二分纯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
    毛。若比丘不取二分纯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而令作
    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新」者,取「作」而言。
    「卧具」者,摊开而制作,非织物。
    「作〔……〕时」者,正在自作或教他人作时。
    「取二分纯黑色羊毛」者,即加入二多罗量。
    「第三分白色羊毛」者,即一多罗量之白色羊毛。
    「第四分褐色羊毛」者,即一多罗量之褐色羊毛。
「若比丘不取二分纯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者,谓不入白色羊毛一多罗、褐色羊毛一多罗,而作新卧具,或令人作,欲作之时,突吉罗;作成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卧具由我不加白色羊毛一多罗,褐色羊毛一多罗而作,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自作未成而令作成之者……〔见舍堕一一· 二(二)〕……受用者,突吉罗。
入白色羊毛一多罗和褐色羊毛一多罗而作、入其以上之白色羊毛和其以上之褐色羊毛而作、以纯白色羊毛和纯褐色羊毛而作,作伞盖、地毯、幕、长枕、枕,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四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诸比丘年年令作卧具。彼等言:「与羊毛!欲羊毛!」而多求多乞。众人……非难:「何以沙门释子年年令作卧具,言:『与羊毛!欲羊毛!』而住于多求多乞乎?我等卧具,作一次存用五年或六年,我等有诸婴儿排大小便、或被鼠所啮。然而彼等沙门释子年年〔……乃至……〕住于多求多乞乎!」诸比丘闻众人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诸比丘年年令作卧具!……与羊毛……住于多求多乞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比丘等实年年令作卧具,……与羊毛……住于多求多乞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年年令作卧具!……与羊毛……住于多求多乞乎?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令作新卧具者,应持用六年。其卧具若于六年以内,或舍或不舍,而
    令作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尔时,一比丘病于憍赏弥。诸亲戚遣使至比丘处,〔言:〕「大德!归来!我等看护〔汝〕病。」诸比丘亦如是言:「友!去!亲戚要看护汝病。」彼比丘言曰:「友!世尊已制立学处,『若比丘作新卧具者,应持用六年。』我有病,不能持卧具去。我无卧具,不易安身,我不去。」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当听许与卧具认可。诸比丘!应如是与:其病比丘至僧众处已,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诸大德!我病不能持卧具而往。诸大德!我乞请僧认许卧具。』
应二次乞请、三次乞请。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因病不能持卧具而往,彼求僧认许卧具,若僧时
机可者,僧与某甲比丘认许卧具。』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求认许卧具,僧与某甲比丘认许卧具。诸大德中,与
    某甲比丘认许卧具,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僧与某甲比丘认许卧具竟。僧已
    ……知解。』
    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新作卧具者,应持用六年。其卧具若于六年以内,或舍或不舍,而作
    新卧具者,除僧之认许外,尼萨耆波逸提。
「新」者,……非织物。
   「作」者,自作或令他作也。
   「应持用六年」者,最少持用六年。
   「若于六年以内」者,六年以下也。
   「舍其卧具」者,施与他人也。
   「不舍」者,不与任何人也。
   「除僧之认许外」者,僧不认许,而自作或令他作新卧具,将要作者,突吉罗;作已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乃至……〕『诸大德!此卧具由我于六年以内,僧不认许而作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舍堕……他未作成而他令作成者,舍堕。
六年作、六年以上作、为他人作或令作、由他人作而获得受用,作伞盖、地毯、幕、长枕、枕、得僧认许,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五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我欲入静处三月,除一送食比丘外,任何人皆不应至我处。」「诺!世尊!」诸比丘应诺世尊,除一送食比丘,谁皆不至世尊处。
    尔时,舍卫城僧制规约:「友!世尊欲入静处三月2 。『除一送食比丘外,谁皆不许至世尊处。』若至世尊处者,应处以波逸提。」时优波斯那朋健陀子率众至世尊处,顶礼世尊,退坐一面。与客比丘互相问讯,乃是诸佛之常法。世尊对退坐于一面之长老优波斯那朋健陀子如是言:「优波斯那!诸事安稳否?乞食易得乎?长旅而来不疲倦乎?」「世尊!我等轻安,乞食易得,远路来而不倦也。」时,长老优波斯那之弟子比丘坐近世尊。时,世尊对其比丘曰:「比丘!汝喜粪扫衣乎?」「世尊!我不喜粪扫衣。」「比丘!汝何故是粪扫衣者?」「世尊!我和尚是粪扫衣者,故我亦是粪扫衣者。」尔时,世尊对长老优波斯那朋健陀子如是曰:「优波斯那!汝此徒众实甚可爱。优波斯那!汝如何教导此众乎?」「世尊!若来向我求出家者,我即如是言:『贤者!我是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若汝亦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我当许汝出家。』彼若应诺者,许出家;不应诺者,不得出家。来求依止我者,我即如是言:『贤者!我是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若汝亦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我与汝依止。』彼若应诺者,我与依止;不应诺者,不与依止。世尊!我如是教导此众。」
(二)「善哉!善哉!优波斯那!善哉!优波斯那之率众。优波斯那!汝于舍卫城知僧之规约乎?」「世尊!我于舍卫城不知僧之规约。」「优波斯那!舍卫城由僧自作规约:『友!世尊欲入静处三月,除一送食比丘外,任何人不得至世尊处。』若至世尊处者,当处以波逸提。」「世尊!舍卫城之僧自制规约乎?我等于〔世尊3 〕所未制不得制;又,已制者不得废,取〔世尊〕所制立学处而实行4 。」
    「善哉!优波斯那!未制者不应制,已制者不应废,取所制立学处而实行。优波斯那!诸比丘中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听许随意来见我。」
    尔时,众多比丘立于门外。「我等处分长老优波斯那朋健陀子以波逸提。」时,长老优波斯那率众从坐而起,顶礼世尊,右绕而去。其时,诸比丘对长老优波斯那如是言:「友!优波斯那!汝于舍卫城知僧之规约乎?」「友!世尊亦如是言我曰:『汝〔于舍卫城〕知……而实行。』友!世尊言:『诸比丘中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粪扫衣者,听许随意来见我。』」其时,彼等诸比丘〔言:〕「长老优波斯那所言是实,『未制者不得制,已制者不得废,取所制立学处而实行。』」
(三) 诸比丘闻世尊言:「阿兰若比丘、乞食比丘、粪扫衣比丘,听许随意来见我。」诸比丘因欲见世尊,舍其卧具,受持5 阿兰若者分、乞食者分、粪扫衣者分。时,世尊与众多比丘巡行房舍,见处处舍去卧具而言诸比丘曰:「诸比丘!何故此等卧具于处处舍之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然,诸比丘!以十利故,我为诸比丘制立学处,为摄僧、为僧安乐……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作座卧具,以坏色故,应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若比丘不从
旧卧具取人一佛搩手,而令作新座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a ’「作」者,自作或令他作之时。
    「座具」者,谓座垫。
    「卧具」者,摊开而制作者,非织物也。
b ’  「以坏色故,从〔……〕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者,为坚固而应切取周围或四隅,铺敷在〔新卧具〕之一处,或擘松而铺敷6
a   「旧卧具」者,铺过一次或用过一次。
b   「若比丘,不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者,若不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而自作或令作新座卧具,当豫备作时,突吉罗;作已,是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座卧具,由我非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而作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自作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舍堕……〔见舍堕十一〕……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罗。
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而作、不得时取入小量以作之、不得时不取入而作之、由他人作而获得受用者,作伞盖、地毯、幕、长枕、枕,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六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一比丘往舍卫城途中,于拘萨罗国得羊毛。时,其比丘将羊毛包于郁多罗僧而行,众人见其比丘而取笑曰:「大德!汝买若干,有若干利益乎?」其比丘被众人所嘲笑而有瞋恚。如是,其比丘至舍卫城〔已疲倦如投木材者〕,立掷羊毛而去。诸比丘对彼比丘曰:「友!汝何故立掷羊毛而去乎?」「友!我实为此羊毛被众人所取笑。」「友!汝从多远之地持来此羊毛乎?」「友!超越三由旬。」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比丘持羊毛过三由旬乎?」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实持羊毛过三由旬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汝持羊毛过三由旬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行路时得羊毛,有需要当可领受。领受已而无持者时,欲自持得限三
由旬。若持过此者,虽无持者,亦为尼萨耆波逸提。
234 二「若比丘行路时」者,正在道路行之意。
    「得羊毛」者,从僧、或别众、或亲戚、或友得,或自粪扫物得,或由己之财物而得。
    「需要者」者,谓希望之〔比丘〕。
    「可领受。领受已〔……〕自持得限三由旬」者,最远可自己持三由旬之意。
    「无持者时」者,无其他任何持者,或女子、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众者。
    「若持过此,虽无持者」者,过三由旬之最初一步,突吉罗;过第二步者,舍堕。立于三由旬内,掷于三由旬外者,舍堕。不令知而放置于他人之乘物或行李上,过三由旬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羊毛由我〔持〕过三由旬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 我当还与大德。』」
    于过三由旬,有过想而行过者,舍堕;于过三由旬,有疑想而行过者,舍堕;于过三由旬,有不足想而行过者,舍堕。
    于不足三由旬有过想者,突吉罗;于不足三由旬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不足三由旬而有不足想者,不犯也。
    持三由旬、持三由旬以下、持三由旬又持回、意欲停留而行三由旬之后由此处持往他处、被夺〔再〕获得而持、获得已舍物可再持、作为行李令他人持,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七
  尔时,佛世尊在释迦国迦毘罗卫城尼拘律园。其时,六群比丘令比丘尼浣、染、梳松羊毛。诸比丘尼为浣、染、梳松羊毛而怠废说教、质问、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时,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至世尊处,礼世尊已,退立一面。于一面立已,世尊对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作如是言:「瞿昙弥!诸比丘尼实热心精进,制约自己而住耶?」「世尊!比丘尼如何得热心耶?大德六群比丘令比丘尼浣羊毛……怠废于说教、质问、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也。」其时,世尊对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说法……令欢喜。时,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闻世尊之说法……欢喜,敬礼世尊,右绕而去。
    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六群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实令比丘尼浣、染、梳羊毛乎?」「实然!世尊!」「比丘!汝等之亲里耶?非亲里耶?」「世尊!非亲里也。」「愚人!非亲里对非亲里不知威仪、非威仪,净行、非净行。是故,愚人!汝等以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梳羊毛。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或梳羊毛者,尼萨耆波逸提。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非亲里」者,非系属父母亲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于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令「浣之!」如此命令者,突吉罗;浣之者,舍堕。令「染」者,突吉罗;染之者,舍堕。令「梳」者,突吉罗;梳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此羊毛由我令非亲里比丘尼浣之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浣羊毛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浣、染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浣、梳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浣、染、梳羊毛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羊毛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梳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浣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梳、浣羊毛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梳者,舍堕。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梳、浣羊毛者,一舍堕、一突吉罗。于非亲里有非亲里想,令染、浣、染羊毛者,一舍堕、二突吉罗。
    于非亲里有疑想……乃至……
    于非亲里有亲里想……乃至……
    令浣他人之羊毛者,突吉罗。
    令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者浣之,突吉罗。
    于亲里有非亲里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疑想者,突吉罗;于亲里有亲里想者,不犯也。
    由亲里比丘尼浣之、以非亲里比丘尼为助力者时、不语而浣时、令浣未使用之羊毛制品时,令式叉摩那、令沙弥尼〔浣之〕,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八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为王舍城一常施食檀越家之比丘,凡是在此家得嚼食、噉食,其中必留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之分。一日将晚,其家有肉,留优波难陀释子之分。其家之儿至夜晓时起而哭曰:「与我肉!」时,居士对其妇曰:「大德之分与儿,我等别购与大德。」
    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于晨著下衣,持上衣与钵,至其家,在已设座位上坐。尔时,其居士至长老优波难陀之前敬礼而退于一面坐。一面坐已,彼居士如是言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曰:「大德!昨晚得肉,从其中为大德留置一分。大德!至夜晓时,此儿起而哭曰:『与我肉!』故以大德之分与儿。大德!可以一钱持来何物耶?」「贤者!此一钱为我留存乎?」「然!为大德留存之。」「贤者!其一钱当与我。」如是,居士与长老优波难陀释子一钱而讥嫌非难:「恰如我等持金钱,彼等沙门释子亦如此受持金钱。」诸比丘闻居士之……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长老优波难陀释子欲受持金钱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波难陀!汝实受持金钱耶?」「实然!世尊!」 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欲受持金钱耶?愚
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自捉金银及钱,或令捉之,或受其留置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任何」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 「捉」者,自取者舍堕。
    「金银」者,言黄金〔等〕
    「钱」者,迦利沙盘钱、铜钱、木钱、树胶钱等,言一般所通用者。
a   「令捉」者,令他取之者舍堕。
    「受其留置者7 」者,云:「此乃大德之物。」而〔 为他〕留置(保存)者,受之,舍堕。
    应舍于僧中。「诸比丘!应如是舍: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诸大德!我捉(取)金钱,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舍已,自白忏悔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若此有净人或优婆塞来时,彼应如是言:『贤者!知此。』若彼虽言以此持来何物,亦不得言:『持来如斯如斯之物。』当示酥、油、蜜、石蜜等净物。若彼由其〔钱〕交换净物而持来,则除捉(取)金钱之比丘,所有之人皆可受用。如是得此者可;若不得者,彼当言:『贤者!应舍之。』 若彼舍即可;若不舍者,应选具足五法之比丘,任舍金钱〔之比丘〕。即无爱行、无瞋行、无痴行、无怖行、知舍不舍也。
    诸比丘!当如是选任。初,乞请其比丘,乞请已,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若僧时机可者,僧选任某甲比丘为舍金钱〔比丘〕。』如是表
    白。
    『大德僧!请听!僧选任某甲比丘为舍金钱比丘。诸大德中,选任某甲比丘为
    舍金钱比丘,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僧选任某甲比丘为舍金钱比丘竟。僧已
    ……知解。』」
    由其所选任之比丘,当不作相8 而投之,若作相以投者,突吉罗。
    于金银有金银想而捉金银者,舍堕;于金银有疑想而捉金银者,舍堕;于金银有非金银想而捉金银者,舍堕。
    于非金银有金银想者,突吉罗;于非金银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金银有非金银想者,不犯也。
于僧园内或于住处自捉或令捉而藏之言:「所有者当持去。」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一九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六群比丘买卖种种金银。众人……非难:「何以沙门释子恰如在家受欲之人,买卖种种金银耶?」诸比丘闻彼众人……非难。彼等中少欲者……非难:「何以六群比丘欲买卖种种金银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买卖种种金银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买卖种种金银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 … 乃至… … 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为买卖种种之金银9 者,尼萨耆波逸提。
  「任何」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   「为」者,以已成购已成者,舍堕;以已成购未成者,舍堕;以已成购已成未成者,舍堕。
a1  「种种之」者,言已成、未成、已成未成。「已成」者,〔已做成〕头饰、颈饰、手饰、足饰、腰饰。「未成」者,其整块物〔尚未制为成品〕之谓。「已成未成」者,言前面两者。
a2  「金银」者,谓黄金、迦利沙盘、铜钱、木钱、树胶钱等,一般通用之物。
    以未成购已成……以未成购未成……以未成购已成未成……
以已成未成购已成…………以已成未成购未成……以已成未成购已成未成者,舍堕。
    应舍于僧中。「诸比丘!应如是舍: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诸大德!我买卖种种宝物,应舍之。我今以此舍于僧。』  
    舍已,自白忏侮其罪。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摄受其罪。若此有净人或优婆塞……〔见舍堕十八· 二。「捉金钱之比丘、捉金钱」换以「购金银之比丘、购金银」〕……
    于非金银有金银想,而购金银者,舍堕;于非金银有疑想,而购金银者,舍堕;于非金银有非金银想,而购金银者,舍堕。
    于非金银有金银想者,突吉罗;于非金银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金银有非金银想者,不犯也。
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舍堕   二○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善巧作衣。彼由外衣布片作僧伽梨,调缀鲜艳赤色而披之。时,一游行者著高贵外衣至长老优波难陀释子处而对彼曰:「友!汝之僧伽梨实是好衣,与我!」「友!汝真知。」「然!我知。」「友!诺!」而与之。
    如是,游行者著其僧伽梨归游行者园。〔其他〕游行者如是对彼游行者曰:「友!此僧伽梨于汝真美好,汝从何处得此耶?」「友!以我外衣交换而来。」「友!此僧伽梨〔已旧〕已无几日可用,还是汝之外衣好。」
    时,其游行者〔思:〕「彼等言真实,此僧伽梨于我已无几日可用,还是我之外衣好。」即至优波难陀释子处作如是言:「友!此是汝僧伽梨,还我外衣。」「友!我已语汝,汝自知耶?我不还。」时,其游行者……非难:「在家对在家之后悔者尚可还,为何出家对出家而不还耶?」诸比丘闻此游行者之……非难。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优波难陀释子与游行者交换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优波难陀!汝实与游行者交易耶?」「实然!世尊!」「愚人!汝为何与游行者交易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交易种种〔物品〕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任何」者,……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   「若交易者,言以此与彼,以此取彼,以此交换彼,以此购彼、如此行动者,突吉罗。由是有买卖,己之物入他人之手,他人之物入己之手者,舍堕。应舍于僧、别众或人。「诸比丘!应如是舍:『诸大德!我以种种物作交换,应舍之。 我今以此舍于僧。』『〔僧〕当还与。』『〔别众〕当还与。』『我当还与大德。』」
a′「种种」者,衣服,饮食、卧具、病资具、药、乃至粉药丸、杨枝、未织之丝等之谓。
    于交易有交易想者,舍堕;于交易有疑想者,舍堕;于非交易有交易想者,舍堕。于非交易有交易想者,突吉罗;于非交易有疑想者,突吉罗;于非交易有非交易想者,不犯也。
    问价、言于造净物者、言此为我等之物,言我等要此物,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二蚕绵品───
         摄颂
      蚕绵纯二分         六年座卧具
      羊毛二捉取         并种种交易

1 北传汉译律藏皆为卧具(santhata),又作敷具。次句之「摊开而制作,非织物」,觉音注言,
「于平地,以绢丝重重展开,洒以酢浆作之。」又《善见律》(大正二四·七七六下)「憍赊
  耶敷具者,平地布置,以酢浆洒杂者……此敷具是毡作,非织物也。」关于卧具,古来中国
  日本异说极多,南山谓:「三衣即卧具,但应视为卧褥。」
2 世尊欲静处三月,《善见律》和《五分律》皆作「欲入静三月,唯《十诵律》作入静处四月。」
3〔世尊〕未制不得制,又,已制者不得废,由世尊所制,住为学处。《五分律》言,佛若不制,僧不得制;若佛制已,僧不得违。(大正二二· 二六○ 下)。
4 实行,原语为vattissama,有行使,、遂行等意,日译为住。
5 受持,原语为samadiyimsu,有取、受、受持等意。今译为受持,日译则为「取」。
6 vijatetva va santharitabbam,注若不能敷著(贴)时,细擘可杂其新物而作之谓也。
7 Rhys Davids之戒本,英译虽是〝or allow it to be kept in deposit for him〞,今依下注及从
  意义上译之。
8 不作相而投之(animittam katva patetabbam),若依觉音注,闭目、不想落在河、崖、丛林
  等处而投舍之。
9 rupiyasamvohara,在觉音注为jataruparajataparivattana ,即前戒所言金银及钱,即指贵
  金属及货币之交换买卖。在《五分律》谓:「以金银及钱、种种买卖。」《 四分律》 谓:「种
[font=&quot]  
种买卖宝物。」其次之第二十戒不是金钱,是禁止物品之交换。
[ 此帖被三藏在2011-07-26 15:1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