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5662阅读
  • 4回复

阿毘曇心論(4卷)法勝造 僧伽提婆共惠遠於廬山譯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 本帖被 释迦真胜 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09-10-01) —
阿毘曇心論目录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於廬山譯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界品第一
行品第二
業品第三
阿毘曇心論卷第二
使品第四
賢聖品第五
阿毘曇心論卷第三
智品第六
定品第七
阿毘曇心論卷第四
契經品第八
雜品第九
論品第十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0-01
阿毘曇心論卷第四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於廬山譯
 
契經品第八
 
[0826b11] 已說定品契經品今當說。
 
 一切智所說  契經微妙義
 此吾今當說  宜應善心聽
 
[0826b14] 雖有一切阿毘曇契經義。然諸契經應具分別今當說。世尊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問此云何。答。
 
 欲界十居止  色界說十七
 無色中有四  三有亦復然
 
[0826b19] 欲界十居止者。此欲界十居止。地獄畜生餓鬼人。六欲天。[6]四王天。三十三天。炎[7]摩。兜[8]師哆。化[9]樂。他化自[10]在。是眾生起欲想。此處所中若可得物盡[11]望婬欲所有。是以說[12]欲界。問色界云何。答色界說十七。色界說十七者。[13]居梵身梵富樓[14]光。少光無量光光曜。少淨無量淨遍淨。無罣礙受福果實。無想眾生不煩不熱善見善現色究竟。此處所不起欲想。但成極妙色。非男非女形是[15]故色界。無色中有四者。無色界四。[*]居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處所無色彼離色欲。是以說無色界。問世尊說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此云何。答三有亦復然謂前三界分別即是三有。問如世尊所說七識住。是云何。答。
 
 善趣是欲界  及色界三地
 無色亦如是  慧知諸識住
 
[0826c07] 此欲界中若趣善數。如人及六欲天。色界前三地無色前三地。初禪地上。二禪地三[16]二禪地上。三禪地三三禪地上。四禪地九。於中前三地及無色前三地。是說七識住。何以故。不壞識故惡趣中苦痛壞故。不得立識住。第四禪無想定壞故。亦不得立識住。非想非非想處。滅盡定壞故。不得立識住。是故不說。
 
 第一有無想  眾生居說九
 諸有漏四陰  是說四識住
 
[0826c17] 第一有無想眾生居說九者。此七識住及無想眾生非想非非想處。是說九眾生居。於中眾生居止是故說眾生居。諸有漏四陰[17]是說四識住者。有漏色痛想行。若識相續有此伴。是故說識住。問世尊說十二[18]枝緣起。此亦應當說相。答。
 
 諸煩惱及業  有體漸漸生
 是名說有[*]枝  眾生一切生
 
[0826c25] 於中煩惱是無明愛[19]受名說業者。行及有名說體者。餘[*]枝是一切眾生漸漸生依體立煩惱。煩惱所作業業所作體。是故十二種分別。問此[*]枝為一時行為漸漸。答非一時。十二[20]苦陰說十二[*]枝。無明為首。
 
 彼是次第立  受於生死中
 過[1]去及未來  處中說於八
 
[0827a03] 彼有[*]枝次第立。於中前生時一切煩惱。共有及伴說無明。由此故造業。業造果是行。彼生[2]種心是識。彼共生四陰相續是名色。於中所依眼為首。諸根是六入。根境界心和合是更樂。更樂所生受是痛。痛所著是愛。痛具所煩勞是受。彼所勞造業是有。於中更受果是生彼生中無量起災[3]患是老死。如是此有[*]枝一切生中。二攝過去世。二未來。八現在生中攝。問世尊說六界此云何。答。
 
 諸大謂有四  及與有漏識
 亦色中間知  是界說生本
 
[0827a14] 諸大謂有四及與有漏識亦色中間知者。四大地水火風有漏識及色中間可知。謂眼所受此六法說界。問以何等故於眾多法中說六界。答是界說生本。是六法生死之本。此中有士夫想。於中身地所生。水所潤火成熟除爛腐臭。風所起。空中間飲食。由風行出入識所立。此中起士夫想。是生死性故說界。問世尊說四聖諦此相云何。答。
 
 諸行若有果  有漏是說苦
 若有因是習  苦盡謂之滅
 
[0827a24] 諸行若有果有漏是說苦者。一切有漏[4]從行因中生。亦作一切苦患。是故一切行說苦諦。若有因是習者。一切有漏行[5]他因。是以一切行說習諦。如一女亦說母亦說女前後故。如是有漏行亦說苦諦亦說習諦。已生當生故。苦盡謂之滅者。一切有漏行滅休息止謂之滅諦。
 
 若有無漏行  是說為道諦
 彼為二事故  見著則知微
 
[0827b04] 若有無漏行是說為道諦者。一切無漏行說道諦。何以故。休息苦時盡是[6]具故。問何以故說諦。答彼為二事故。二事說諦。自相真實非顛倒。及見彼得非顛倒意。問如前因後果。以何等故。世尊前說果後說因。答見著則知微。聖諦雖有前習後苦。先修道後得滅。但應前見苦諦後見習諦。如是應先見滅諦後見道諦。何以故。苦麁習細滅麁道細。是故世尊先說苦諦後說習諦。先說滅諦後說道諦。問世尊說四聖沙門果此幾種。答。
 
 聖果有六種  最勝在九地
 第三在六地  二俱依未來
 
[0827b16] 聖果有六種者。六種四沙門果無漏五陰及數緣滅。問四沙門果何地所攝。答最勝在九地。最勝是無著果。是九地所攝。根本四禪三無色未來及中間。第三在六地者。不還果六地所攝。具足四禪未來及[7]中。非無色以無法智故。二俱依未來者。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未來禪所攝。以未離欲故。問世尊說四道。苦非速[8]通苦速[*]通樂不速[*]通樂速[*]通此何相。答。
 
 從信行諸法  無煩惱遲想
 從法行諸法  無煩惱速想
 
[0827b27] 從信行諸法無煩惱遲想者。從信行無漏法是非速。鈍根輩所攝是遲。若受此當知信解脫時解脫。亦受同鈍根故。從法行諸法無煩惱速想者。從法行無漏法利根輩所攝是速。若受此當知見到不時解脫亦受同利根故。
 
 根本禪地中  知假名樂想
 小及難得故  餘皆是苦想
 
[0827c05] 根本禪地中知假名樂想者。根本四禪中利根及鈍根法說樂道。何以故。止觀[9]導等故及樂行故。小及難得故餘皆是苦想者。餘地攝無漏是苦想。所以者何。以小故。未來禪中間禪止道小。無色中觀小。是故極苦一向難得及小故說苦。問世尊說四不壞淨。於佛不壞淨。於法僧聖戒不壞淨此云何。答。
 
 自覺聲聞法  解脫亦餘因
 清淨無垢信  聖戒及決定
 
[0827c14] 自覺聲聞法解脫亦餘因清淨無垢信者。自覺是佛。彼佛無著果所攝。無學功德是佛法。於此法若無漏信。是說於佛不壞淨。已取正證聲聞。彼學無學功德是說聲聞法。於此法若無漏信。是說於僧不壞淨。涅槃中無漏信及餘有為法。如苦諦習諦信。菩薩無漏功德信。學無學辟支佛法信。是說於法不壞淨。聖戒者無漏戒。是說於戒不壞淨。問以何等故不壞淨。一向無漏非有漏。答及決定此是決定。從正見中生故。無漏信無漏戒定無漏。有漏信者為不信所壞。有漏戒者為非戒所壞。是以不決定。無漏不壞至後生是以決定。故不壞淨一向無漏。問世尊說修定有四。有修定於現法中得樂居。有修定得知見。有修定分別慧。有修定得漏盡。此何相。答。
 
 初禪若有善  說現法是樂
 若知於生死  是說名知見
 
[0828a02] 初禪若有善說現法是樂者。淨及無漏初禪能得現法樂居。若知於生死是說名知見者。生死智通。是說修定知見共依五陰。
 
 慧分別當知  求得諸功德
 金剛喻四禪  是名為漏盡
 
[0828a07] 慧分別當知求得諸功德者。方便生功德名欲界戒。聞思修功德一切色無色界善法。一切無漏有為法。是一切修定分別慧。金剛喻四禪是名為漏盡者。金剛喻名最後學心共相應。共有第四禪所攝。是說修定漏盡。何義此如來自已說。問世尊說四如意足四正斷四意止。彼亦應當說相。答。
 
 善有為諸法  求方便等起
 佛說如意足  亦現正意斷
 
[0828a16] 善有為諸法求方便等起佛說如意足者。求方便等起如前修定分別慧。說是一切如意足。如意乘器故。亦現正意斷者。即此一切功德說正斷。
 
 彼亦是意止  四聖種亦然
 謂有恩力生  彼聖之所說
 
[0828a22] 彼亦是意止者。即此法亦說意止。問世尊說四聖種此云何。答四聖種亦然。即此法亦說四聖種。問何以故。此一切功德。說意止正斷如意足聖種。答謂有[1]恩力生。彼聖之所說。此諸法謂定[*]恩力生由定[2]住。是故說如意足。精進[*]恩力生故說正斷。念[*]恩力生故說意止。少欲知足[*]恩力生故說聖種。已共分別道品。自相今當說。
 
 淨信精進念  喜慧及[3]倚覺
 護思惟戒定  是法謂道品
 
[0828b03] 此十法說道品非餘。於中信是信根信力精進是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4]枝正方便。念是念根念力念覺[*]枝正念。喜是喜覺[*]枝。慧是四意止慧根慧力。擇法覺[*]枝正見。[*]倚是[*]倚覺[*]枝。護是護覺[*]枝。思惟是正志。戒是正語正業正命。定是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枝正定。問何以此法如是多種分別。答。
 
 處方便一意  [5]濡鈍及利根
 見道思惟道  佛說三十七
 
[0828b13] 處者。正念立緣中故說意止。方便者。正方便故說正斷。一意者。立一意故說如意[6]足。[*]濡鈍意得故說根。利根者。利根意得故說力。見道者。見道得故說道[7]支。思惟道者。思惟道得故說覺[*]支。是謂分別事故。佛說三十七。此十法事故佛說三十七。問此道品何地所攝。答。
 
 禪第二未來  是說三十六
 三四三十五  中間禪亦然
 
[0828b22] 禪第二未來是說三十六者。第二禪無正志未來禪無喜覺[*]枝。餘有三四三十五。中間禪亦然者。第三第四禪中間禪。無喜覺[*]枝無正志餘有。
 
 第一說一切  三空三十一
 最上二十一  欲界二十二
 
[0828b28] 第一說一切者。初禪具有三十七。三空三十一者。三空中有三十一。喜正志正語正業正命身意止彼中無餘有。最上二十一者。非想非非想處。無七覺八道及身意止。欲界二十二者。除覺[*]枝道[*]枝餘有。問世尊說四食揣食更樂食意思食識食。是何[8]想。答。
 
 諸食中揣食  是欲界三種
 識思及更樂  是食謂有漏
 
[0828c07] 諸食中揣食是欲界三種者。欲界揣食三種香味細滑。除飢渴故說食。識思及更樂是食謂有漏者。有漏識有漏思有漏更樂。是說食有何義。後生相續不斷故說食。問世尊說三三摩提空無願無相。此三摩提云何行幾行。答。
 
 無願有十行  [9]二行是空定
 聖行中四行  說是無[10]想定
 
[0828c15] 無願有十行者。無願三摩提行十行。無常行苦行習諦四行道諦四行。二行是空定者。空三摩提二行空及無我行。聖行中四行說是無[*]想定者。無[*]想三摩提滅諦四行。問世尊說四顛倒。於無常有常想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苦有樂想不淨有淨想非我有我想。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此何見斷為何性。答。
 
 曉了見苦斷  四種是顛倒
 三見性所有  捨見正見說
 
[0828c24] 曉了見苦斷四種是顛倒者。一切四顛倒見苦斷以行苦處故。三見性所有捨見正見說者。顛倒是見性三見中最上即是說顛倒。身見是說我見我是我見故。邊見見有常及斷。見盜不淨見淨彼一切行苦處。及見性所有心想見作亂故。說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但非性顛倒。問世尊說多見六十二[1]首。是何見所攝。[2]答一切見是五見所攝。身見為首。問云何知。答。
 
 誹謗於真實  此說為邪見
 非實而見實  是二見及智
 
[0829a06] 誹謗於真實此說為邪見者。謂見誹謗真實法無。此如說無施無[3]齊無說。如是一切說邪見。非實而見實是二見及智者。五陰中不真實我見。我觀有[4]是實見說身見。非真實樂淨觀有樂淨。是見見盜及餘邪智思惟所斷。如夜有見。謂是賊。如竪木人像。
 
 淨見謂戒盜  是非因見因
 受邊說此見  依斷滅有常
 
[0829a14] 淨見謂戒盜是非因見因者。謂法於法非因見是因。此見是戒盜。如苦行至解脫。受邊說此見依斷滅有常者。謂見無常事見常。是謂有常見。謂因緣相續不識已見斷。是謂斷見謂之受邊見。
 
 建立諸誹謗  因依於二邊
 若有事轉行  是正見應斷
 
[0829a21] 建立諸誹謗者。說邪見。彼若誹謗苦是見苦斷。若誹謗習是見習斷。若誹謗滅是見滅斷。若誹謗道是見道斷。身見建立於苦我是我是見苦斷。見盜建立苦為樂是見苦斷。[5]若習是見習斷。若滅是見滅斷。不受正法是故見滅斷道亦復然。戒盜若行有漏處是見苦斷。若行無漏處是見道[6]斷。見斷滅計常是亦見苦斷。現五陰受斷滅計常非不現。此中分別一切諸見。問世尊說二十二根。此云何。答。
 
 諸界在於內  身三及命根
 是根生死依  聖人之所說
 
[0829b03] 諸界在於內者。眼耳鼻舌意。身三者。身根三種身根男根女根。及命根者。命根第九。是根生死依聖人之所說者。此九根生死依故。說根眾生是生死想。
 
 從痛諸煩惱  信首依清淨
 九根謂無漏  是三依於道
 
[0829b09] 從痛諸煩惱者。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是諸痛從此諸煩惱故說根。信首依清淨者。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依此解脫故說根。九根謂無漏是三依於道者。信首五根三痛及意根。是若無漏依道故說根。謂從信行法行道所攝是未知根。謂思惟道所攝是已知根。謂無學道所攝是無知根。問此中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答。
 
 欲界四善八  色種性有七
 諸心數者十  一心慧所說
 
[0829b19] 欲界四者男根女根苦根憂根。是一向欲界繫。餘如界品說。善八者。信首五根及三無漏。色種性有七者。色根有七五色根男根女根餘者非色。問幾性心幾性心數幾非性心非性心數。答諸心數者。十信首五根及五痛。一心慧所說者。意根是餘根非性心非性心數。問幾有報幾無報。答。
 
 一及十有報  是慧之所說
 十三中是報  見實者分別
 
[0829b28] 一者憂根一定有報。一向善不善故。現在方便起是不從報生。非威儀非工巧。是以非無記故一向有報。及十有報是慧之所說者。信首五根謂有漏是有報。謂無漏是無報。意根及三痛謂無記及無漏是無報。餘善不善是有報。苦根謂無記是無報餘有報。問幾是報幾非是報。答十三中是報。見實者分別十三根中。或性是報或非色根。七命根意根及四痛無記法者。善不善中生故報。問生時幾根最[7]初得報。答。
 
 二或六七八  謂初時可得
 欲中有報[8]相  亦六及上一
 
[0829c11] 二或六七八謂初時可得者。謂漸漸成根。如卵生濕生胎生。是最初時二根生身根及命根。化生無形得六根。五色根及命根。一形七二形八。欲中有報想者。此說是一向欲界眾生。亦六及上一者。色界最初得六根。無色一根。彼爾時一向穢污心。是以一向穢污得心心數法非報。問命終時幾根最後捨。答。
 
 四捨八與九  或復捨於十
 死時漸漸滅  善捨各增五
 
[0829c20] 四捨八與九或復捨於十死時漸漸滅者。無記心漸命終時。最後捨四根身意命護根。無形一時無記心命終捨八根。一形九二形十。善捨各增五者。即彼善心加增信首五根。如是色無色界隨根可得亦如是。問幾見斷幾思惟斷幾無斷。答。
 
 二斷無斷四  二種根有六
 三微妙不斷  謂餘思惟斷
 
[0829c28] 二斷無斷四者。四根見斷思惟斷無斷意根及三痛。二種根有六者。信首五根及憂根。三微妙不斷者。三無漏是不斷。謂餘思惟斷者。九根思惟斷命根八及苦根。已說諸經[1]門今當說。問世尊說六識。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識識何法。答。
 
 若取諸根義  是五種心界
 受一切諸法  是謂意識界
 
[0830a07] 若取諸根義是五種心界者。義名五種色是五識識。眼識識色乃至身識識細滑。受一切諸法是謂意識界者。意識識一切諸法。此境界一切諸法。問有十法欲界相應不相應。色界相應不相應。無色界相應不相應。有為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為二種善及無記。此中應分別智。一一智境界幾法。答。
 
 五法應當知  法智之境界
 未知智為七  他心境界三
 
[0830a16] 五法應當知法智之境界者。五法法智境界欲界相應不相應。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為善。未知智為七者。未知智境界七法。色無色界及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為善。他心境界三者。他心智境界三法欲色及無漏相應。
 
 有漏智有十  因果境界六
 解脫智一法  道二謂餘九
 
[0830a23] 有漏智有十者。有漏智是等智。彼一切十法境界一切法境界故。因果境界六者。苦智及習智是境界六法。[2]三界相應不相應。解脫智一法者。滅智境界一法[3]唯無為善。道二者。道智境界二法。有為無漏相應不相應。謂餘九者。餘盡智無生智是境界九法。除其無為無記是謂智解。
 
 自地煩惱定  所使於自地
 一切遍是種  隨在於彼類
 
[0830b03] 自地煩惱定所使於自地者。欲界諸煩惱所使於欲界。梵世諸煩惱所使於梵世。如是至非想非非想處盡當知。一切遍是種隨在於彼類者。通一切遍不通一切遍。諸煩惱所使隨種通一切遍亦他種。如身見見苦斷。此中苦諦所斷一切使所使。及見習斷通一[4]切。如是至命根思惟斷。此思惟所斷一[5]切所使及通一切。
 
 三界煩惱定  定在於三界
 二界應當知  一界亦復然
 
[0830b13] 三界煩惱定定在於三界者。謂法三界所攝是定在於三界。此中三界一切使所使。如意根定在三界。此中一切使所使。二界應當知者。謂法二界所攝是定於二界。此中二界一切使所使。隨界可得。如覺觀定在欲色界。此中欲色界一切使所使。一界亦復然者。謂法定在一界。此中一界一切使所使如憂根。定在欲[6]界一切使所使。
 
 此佛說契經  顯示於諸法
 識智及諸[7]使  分別此三門
 
[0830b23] 此佛契經中。若說諸法是三門應分別。識門智門使門。如欲有中五根義是六識識。色界四識除鼻識舌識。相應不相應故七智知。五種故欲色界使所使。
 
雜品第九
 
[0830b28] 已說契經品雜品今當說。
 
 已說隨相應  一一分別法
 於上眾雜義  今略說善聽
 有緣亦相應  有行或與依
 心及心數法  是同一義說
 
[0830c04] 心及心數法此名差別。一切行一緣是故說有緣。更互相應故說相應。境界行故說行。由依生故說依。
 
 從緣生亦因  有因及有為
 說處有道路  有果應當知
 
[0830c09] 有為法中此名差別。由依緣故說緣。生他故說因。由依因故說有因。由依造有故說有為。多方便善顯現故說處。依過去未來現在道路故說道路。有轉成果故說有果。
 
 有惡亦隱沒  穢污下賤黑
 善有為及習  亦復名修學
 
[0830c15] 有惡亦隱沒穢污下賤黑者。不善及隱沒無記法此名差別。不可說輩中立故說有惡。煩惱所覆故說隱沒。煩惱垢污故說穢污。凡鄙故說下賤。無智闇亂故說黑。善有為及習者。善有為法此名差別。慧中生故說善行時。能得功德及可行故說習及修。已說心相應行。心不相應行今當說。
 
 無思想二定  亦眾生種類
 句身味名身  命根與法得
 凡夫性所有  及諸法四相
 非色不相應  說是有為行
 
[0830c26] 無思想者。生無想天心心數法不起。二定者。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定名厭於生死解脫想。由第四禪心相續一時斷。滅盡定名厭於勞務息止想。由非想非非想心相續一時斷。亦眾生種類者。生處已生於此處眾生依及心相似。句者名會所說如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味者句會事。廣說如偈及契經。名者字會說義如說常命根者。根及大等相續不斷。得者成就諸法不捨。凡夫性者。未取正證離聖法是凡夫性。所有四相者。生住老無常。非色者。此一切諸法如上所說。非色非色所攝。不相應者無緣故。說是有為行者。有為造故說有為行。問此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
 
 善二三種五  七應是無記
 二在色當知  一在無色地
 
[0831a12] 善二者。無想定滅盡定。三種五者。得生老住無常。善中善不善中不善無記中無記。七應是無記者。七無記無想天眾生種類。句味名命凡夫性所有。問此中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答二在色。當知一在無色地。二在色當知者。無想定及無想天是色界。一在無色地者。滅盡定在無色界。
 
 二界說於三  謂餘在三界
 有漏無漏五  其餘定有漏
 
[0831a21] 二界說於三者。句味名亦在欲界亦在色界。非無色界離言語故。謂餘在三界者。眾生種類命得凡夫性所有。及四相通在三界。問此中幾有漏幾無漏。答曰。有漏無漏五其餘定有漏五者。得生老住無常。在有漏中有漏。在無漏中無漏。其餘定有漏者。謂餘一切定有漏。問此離聖法假名凡夫三界中無記。此云何捨云何斷。答。
 
 初無漏心中  聖不成就捨
 凡夫流諸界  離欲時滅盡
 
[0831b02] 初無漏心中聖不成就捨者。第一無漏心中得聖法時得不成就捨。凡夫流諸界者。流諸界時謂處所命終此處所捨。謂處所生彼處所得無記故。離欲時滅盡者。謂地凡夫所有。若此地離欲爾時得滅凡夫性。已說心不相應行。無為今當說。三無為法數緣滅非數緣及虛空。於中數緣滅者解脫諸煩惱。依於數緣滅有漏法離煩惱解脫。數緣力智力計挍事有而無。是名數緣滅。無罣礙之相是名曰虛空。謂不障礙色是虛空。
 
 諸法眾緣起  亦從依與緣
 不具以不生  此滅非是明
 
[0831b14] 一切有為法從眾緣而生無緣則不生。如眼識依眼依色依空依明依地依寂然。若此一切共和者便得生。若餘不具便不得生。如眼時眠一切時生。爾時是餘事不具眼識不得生。若彼眼識應當生而不生。眼生已終不復更生離此緣故。是有未來不復當生。彼起具差違不和是非數緣滅。如是一切行盡當知。已說無為因今當說。問有為法說是因。此中云何因為誰[1]因。答。
 
 前因相似增  或俱依倚生
 二因及一緣  一向已生說
 
[0831b25] 前因相似增者。前生法後生相似因轉增。如[*]濡善於自地[*]濡善因。及中因上因中於中因。及上因上[*]唯上因。行法時有住有增終不減。以是故非為[*]濡因。或俱依倚生者。或因俱生如相應因及共有因。二因及一緣一向已生說者。自然因已生當言因。非不生前者後因。未生者無前後。若為有者應隨時生不從因。但不爾是故不有一切。遍因亦如是及次第緣。問謂此報者為是眾生數為非眾生數。答報是眾生數報者眾生。數法中。說非不眾生數。所以者何。眾生數者不共有。非眾生數共有是故非報。問是果法云何。答有為解脫果。一切有為法性果。所有由因緣故無為解脫亦應說道果。問有緣法云何行緣。答有緣者共俱有緣法是相應是共俱一緣中行不別。問何處行。答行於他境界。他境界中行非自性。離自行及緣差別故。問心心數法為有處所為無處所。答無處所。所以者何。普因故普因生心心數法。因二眼生一識。若有住處者應住一眼中一識故。若爾者第二眼不應見色而見。是故非一眼中住。如是一切盡知。若如是者。以是故無住處。問世尊說心解脫云何。心解脫為過去為未來為現在。答生時而解脫道生時解脫。所以者何。道生時諸煩惱滅。是故生時解脫。問道生時斷煩惱為不。答。
 
 道滅時滅結  明慧之所說
 
[0831c23] 道滅時斷諸煩惱非生時。所以者何。道生時是未來。未來道者不能行事。以是故無礙道滅時斷煩惱。解脫道生時解脫。問世尊說有愛無有愛。有愛幾種無[2]有幾種。答。
 
 有愛有五種  無有獨一相
 
[0831c28] 有愛有五種。有愛名於生不生物。若愛是名有愛。此五種[3]有苦斷見[4]習滅道斷及思惟斷。無有獨一相者。無有愛名已見斷。樂於斷是名無有愛。此一向思惟斷。所以者何。從見愛思惟斷。此是不轉行相續中。愛非愛見是故思惟斷。問世尊說三界斷界無欲界滅界此何相。答。
 
 愛處餘煩惱  滅盡是三界
 
[0832a07] 愛斷是無欲界。處斷是滅界。餘煩惱斷是斷界。問十心欲界。善穢污無記色界。善穢污無記無色界。善穢污無記及無漏。此心幾穢污心中可得。幾善心中可得。幾無記心中。答。
 
 穢污心得十  正覺之所說
 善心中得六  無記即無記
 
[0832a13] 穢污心得十正覺之所說者。穢污心中得一切十心界。及地來還時三界善穢污及無記。此心一切得退時得無漏。善心中得六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善求學得及身口行。亦變化心無記。色界善變化心無記。無色界善心及無漏。無記即無記者。無記心[*]唯[1]無記以劣故。問前已說道品十法。此中幾根性所有。幾非根。答。
 
 道品有六法  當知是為根
 
[0832a22] 此中六法根性。所有信首五根及喜餘者非根所有。問諸法為自性相應。為他性。答。
 
 相應於諸法  是說謂為他
 
[0832a25] 諸法他性相應不自性。非為自性於自性伴。問若此解脫當云何。答。
 
 緣中解於縛  大仙人所說
 
[0832a28] 諸煩惱於緣中愚即彼不起愚。緣中縛即於中解。不可以相應解相應。所以者何。以空故。問若斷即是解脫為[2]異。答如是若解脫者即是斷。問頗斷非解脫不。答有。或斷已故縛。見道及思惟。苦智已生習智未生。見苦所斷煩惱斷。而見習所斷煩惱縛。如是思惟所斷一切種。更互相緣故。問見四真諦云何得不壞淨。答。
 
 二解於三諦  四由見正道
 興起清淨信  修習於二世
 
[0832b09] 二解於三諦者。觀苦習滅得於法不壞淨。苦智習滅相應信。是名不壞淨得是及聖戒。四由見正道興起清淨信者。見道時具得四。問幾世修。答修習於二世。諸法修於二世。現在[3]修行未來者得修。問心共行法云何。答。
 
 一切心數法  說是心共行
 此相及餘法  作亦應當知
 
[0832b16] 一切心數法說是心共行者。一切心數法說心共行心近故。此相者。此心有四相生住老無常。亦心近故。及餘法者。餘心數法相亦心共行。作亦應當知者。無教戒如前說。問斷法云何。答斷諸有漏法。一切有漏法斷雜惡故。問知法云何。答知及諸無垢有漏及無漏。是一切知法一切智境界故。問遠法云何。答過去未來是說遠不辦事故。問近法云何。答餘說近。現在近[4]辦事故。無為近速得故。問定法云何。答。
 
 無間無救業  及諸無漏行
 慧者說是定
 
[0832b28] 五無間業是定必至地獄故。無漏行亦是定必至解脫果故餘不定。問見處云何。答見處必有漏一切有漏法見處五見處所故。問若成就根是成就幾根。答。
 
 說有十九根  謂成就極多
 少成就極八  曉了根所說
 
[0832c05] 說有十九根。謂成就極多者。十九根成就極多如二形。及具根者未離欲見諦。少成就極八曉了根所說者。成就八根如不具身根斷善根。及生無色中凡夫。問幾種更樂。答五種。
 
 增有對無明  處中明更樂
 聖道俱有二  能興起成果
 
[0832c11] 意識相應更樂是說增更樂。五識相應更樂是[5]謂有對更樂。穢污更樂是說無明更樂。無漏更樂是說明更樂。有漏非穢污更樂。是說非明非無明更樂。問何等道[6]德果為無礙道為解脫道。答聖道俱有二能興起成果。二道共得果。一者解縛。二者得解脫。此二道成果。問無著住何心般涅槃。答無[7]著心中得無為涅槃。無著一切事無所作[8]無為無所求住。從報心中便般涅槃。問幾有。答。
 
 生有及死有  根本亦復中
 
[0832c21] 生有者。始生時陰是謂生有。死有者死時陰是謂死有。根本有者。除生有及死有。於其中間陰是謂根本有。中有者。有所至陰是謂中有。問說有厭有離欲。云何厭云何離欲。答。
 
 諸智在苦因  此忍修於厭
 滅欲得無欲  說普在四中
 
[0832c28] 諸智在苦因此忍修於厭者。若智及忍緣苦習。是說厭行厭處故。滅欲得無欲。說普在四中者。四諦中智及忍說離欲能斷欲故。
 
論品第十
 
 威儀不威儀  若離復獲得
 不由此致勝  能決定者答
 
[0833a05] 答有從無色生色。
 
 頗得聖果時  一切離諸惡
 有為淨善法  得已而不修
 
[0833a08] 答有退時得過去。
 
 道者興起時  未遠離諸惡
 解脫時離惡  願答已必定
 
[0833a11] 答有謂當來[1]願。
 
 頗光曜煩惱  興起於定時
 清淨初禪中  獲得墮衰退
 
[0833a14] 答有無著果修及[2]勳修。
 
 頗見諦道中  逮得諸善法
 是法亦有緣  聖者不見緣
 
[0833a17] 答有欲界中修行等智。
 
 頗慧有漏果  遠離淨功德
 不離從於意  此亦是彼果
 
[0833a20] 答有欲界變化心。
 
 頗住無礙道  成就於諸滅
 諸煩惱從彼  非如無漏見
 
[0833a23] 答有修學諸[3]道時。
 
 頗結不解脫  無垢者獲得
 而不斷煩惱  謂此無垢盡
 
[0833a26] 答有從光曜中生梵天時。
 
 頗無漏淨地  未曾得已得
 不離欲非退  不依於見道
 
[0833a29] 答有離色欲取證時。得無漏無色思惟道。
 
 頗未得諸法  而逮得此法
 不捨彼不得  若能知者答
 
[0833b03] 答有餘初無漏心品。得餘無漏功德。捨凡夫事餘者一切不得。
 
阿毘曇心論卷第[4]四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0-01
阿毘曇心論卷第三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於廬山譯
 
智品第六
 
 智慧性能了  明觀一切有
 有無有涅槃  是相今當說
 
[0820b25] 謂智賢聖品已略說有無。有境界今當說。
 
 三智佛所說  最上第一意
 法智未知智  及世俗等智
 
[0820b28] 此三智攝一切智。於中法智名謂境界。於欲界苦習滅道無漏智境界。是初受法相故曰法智。從法智根現見已。非根現亦見未知智。未知智名謂境界。色無色界苦習滅道無漏智境界。是後受法相故曰未知智。等智名謂有漏智。是多取等諦[6]智男女長短為首。
 
 苦習息止道  二智如可得
 此名與四智  解脫師所說
 
[0820c07] 此二智法智未知智。若行於諦如是相似名所說。苦諦境界說苦智。習諦境界說習智。滅諦境界說滅智。道諦境界說道智。解脫師所[7]說。
 
 若智觀他心  是從三中說
 盡無生智二  境界在四門
 
[0820c12] 若智觀他心是從三中說者。他心智謂有漏境界。是等智境界。欲界道是法智境界。色界道是未知智。盡無生智二者。無學二智盡智無生智。於中所作已竟受無學智是盡智。不復更作受無學智。是無生智是亦法智未知智。問盡智無生智何諦境界。答境界在四門。此二智四諦境界苦習滅道。已說十智。行今當說。
 
 二智十六行  法智未知智
 如是行或非  是說為等智
 
[0820c22] 二智十六行法智未知智者。法智性是十六行四行受。苦四行習四行滅四行道未知智。色無色界亦爾。如是行或非是說為等智者。[8]煗頂忍第一法中攝等智行。無漏行二諦所攝。十六行第一法攝四行聞思。及餘思惟等智十六行。離此餘等智非十六行。謂施戒慈如是比。
 
 四智有四行  決定行所說
 正觀他心智  此或是或非
 
[0821a02] 四智有四行決定行所說者。苦智四行如上說。習滅道智亦如是。正觀他心智此或是或非者。無漏他心智四行如道智有漏非。
 
 盡智無生智  離空無我行
 說有十四行  受相為最勝
 
[0821a07] 盡智無生智離空無我行[1]說有十四行者。盡智無生智十四行除空無我行。所以者何。彼行等諦我已作不復更作。空無我者不以此行。受相為最勝者。非一切無漏智在十六行。十六行者是總行。更有無漏智受十六相。如身意止是自相智。不在十六行前受十六行。此自相行於諸無漏智前受故勝。已說十六行。如此智所得今當說。
 
 第一無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於上增益一
 
[0821a17] 第一無漏心或有成就一者。第一無漏心苦法忍相應。未離欲成就一等智。已離欲成就他心智。二或成就三者。第二無漏心苦法智相應。未離欲成就三法智苦智等智。已離欲成就他心智。於上增益一者。於上四[2]時增說一。四時得苦未知智。得未知智習法智。得習智滅法智。得滅智道法智。得道智。忍中不得智。問此智何地所攝。答。
 
 九智聖所說  依倚於上地
 禪中有十智  無色地中八
 
[0821a27] 九智聖所說依倚於[3]上地者。未來禪中間禪。無他心智根本禪攝故。禪中有十智者。根本四禪中有十智無色地中八者。無[4]色中有八智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境界。於欲界不以無色境界。於欲界他心智行。乘色無[*]色中無色。已說地。修今當說。修有二種得修行修。得修者。謂功德未曾得而得。得已諸餘功德彼所倚。亦得得已後時不求而生。行修者。謂曾得功德今現在前行。問此諸智云何修。答。
 
 若[5]以得為修  智者諸聖見
 彼即當來修  諸忍亦如是
 
[0821b09] 若已得為修智者諸聖見彼即當來修者。見諦道中謂智現在前修。即彼當來修法智乃至道智。諸忍亦如是者。忍亦如是苦法忍現在前修。即苦法忍當來修。非智非餘忍如是一切。
 
 是於三心中  得修於等智
 或修七或六  最後心所說
 
[0821b16] 是於三心中得修於等智者。即見諦道中。三心[6]須當來修等智。苦未知智。習未知智。滅未知智。行此三諦時得修等智。所以者何。此三諦[7]習已觀非道諦。謂地見道即彼地等智及欲界。或修七或六最後心所說者。道未知智離欲修七智。謂阿那含果所攝。未離欲修六智除他心智。彼中非想非非想道得沙門果。是以不修等智。
 
 十七無漏心  於上思惟道
 當知修於七  六修增益根
 
[0821b26] 十七無漏心於上思惟道當知修於七者。須陀洹果上思惟道。十七心[*]須修七智。此道未來禪所攝是以無他心智。盡智無生智是無[8]學。以故無餘七智必修。所以者何。彼意此功德常不空。若不修者曾得已捨復未更得。於其中間應空而不空是以必修。六[9]種增益根者。增益根名謂信解脫。增益諸根逮得見到。彼有九無礙道九解脫道。是一切無礙道一切解脫道修六智。此說未離欲是以無他心智。爾時學道不學斷煩惱。彼未曾得修功德非已曾得。是以不修等智。
 
 得不還果時  遠離於七地
 思學諸通道  解脫修習八
 
[0821c10] 得不還果時者。若得不還果修八智彼中要得根本禪是以修他心智餘智如[10]前。遠離於七地者。四禪三無色離欲時。一切九解脫道修八智。於中一切修下地禪。思學諸通道解脫修習八者。三通如意足天眼天耳。一切九解脫道修[11]八智。所以者何。攝根本禪故。
 
 此無礙道中  及滅第一有
 彼八解脫道  說者修習七
 
[0821c18] 七地離欲時一切無礙道中。修七智除他心智。所以者何。此無礙道修滅結。[12]智他心智非滅結。以故不修非想非非想處第一有。彼離欲時八解脫道中修七智除等智。所以者何。等智於非想非非想處轉。還以非[13]離故。
 
 離於第一有  六修無礙道
 乘上應當知  修習於下地
 
[0821c25] 離於第一有六修無礙道者。第一離欲時九無礙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及等智。乘上應當知修習於下地者。此修一切地當知修自地諸智。及下地所攝。謂依初禪離欲彼修二地功德。自地所攝及未來禪。如是至無所有處。
 
 漏無漏一切  諸地修功德
 初無學心中  此未知智意
 
[0822a03] 漏無漏一切諸地修功德初無學心中者。得無著果時九地及自地。亦一切諸地於中修。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處地煩惱相違。一切地有煩惱意不明淨。無煩惱意明淨。是以離彼修一切。問此無學初心何智相應。答此未知智意。是初無學心未知智相應。彼作是念我生已[1]滅。是非想非非想處生緣。所以者何。最後盡故是以苦未知智相應。問又世尊言見智慧此三為一種為種種。答此是慧之差別慧性所有。但以事故世尊或說見或說智。問此義云何。答。
 
 謂決定能知  諸忍非智性
 盡智則非見  無生智亦然
 
[0822a16] 謂決定能知諸忍非智性者。修行八忍能求故見能視故慧。但非智不決定故。所以者何。用始緣故。盡智則非見無生智亦然者。盡智無生智視故慧決定故智。但非見不求故無所為故。餘無漏慧種三性所有見智及慧。
 
 善俗有漏智  在意及諸見
 當知此則見  說一切是慧
 
[0822a23] 善俗有漏智在意及諸見當知此則見者。意識地中善有漏慧。三性見智及慧。五見煩惱性此見所有觀察故。亦不離智及慧。餘有漏慧種非見性所有。所以者何。無記意識相應慧種。非見性所有不觀察故。穢污慧種亦非見性。所有煩惱所壞故。五識相應慧種亦非見性。所有不觀察故亦不離智性。說一切是慧者。謂前所說離如忍中。離智盡智無生智離見。除善意識地及五見已餘有漏慧離見慧不如是。所以者何。一切智種一切見種即是慧種故。問一一智幾智緣。答。
 
 法智未知智  曉了於九智
 因智及果智  是二智境界
 
[0822b07] 法智未知智曉了於九智者。法智觀九智緣九智除未知智。所以者何。未知智者非欲界果非欲界因非欲界滅非欲界道。未知智亦如是九智緣除法智。因智及果智是二智境界者。習智是因智。彼有漏他心智及等智緣同習故。餘非緣無漏故。苦智亦如是此即果智。
 
 道智是九智  解脫智無緣
 餘一切境界  決定智所說
 
[0822b15] 道智是九智者道智境界九智不緣等智有漏故。餘盡緣同道諦故。解脫智無緣者。解脫智是滅智。非緣智緣無為故。餘一切境界決定智所說者餘有四智緣一切十智。等智緣十智境界一切法故。他心智亦緣十智。具他心境界故。盡智無生智亦緣十智。一切有為境界故。問又世尊言。未知智如離非想非非想處得無著果。未知智是彼道。非以此可知未知智。是彼道非餘耶。答亦有法智是色無色界道。問何者。答。
 
 若息止及道  法智之所行
 是滅於三界  非欲未知智
 
[0822b27] 若息止及道法智之所行是滅於三界者。謂滅法智及道法智。在思惟道是滅於三界結。或有法智離色無色界欲。謂此重見惡是於欲界思惟滅及道。離色無色界欲非苦智非習智。所以者何。不同苦習同於滅道故。問頗有未知智滅欲界不。答非欲未知智。無有未知智能滅於欲界。所以者何。無彼重見惡而[2]悲此。問神通智性所有彼。亦應當說一一幾智。答。
 
 如意足等智  天眼耳亦然
 六於宿命中  五說他心智
 
[0822c09] 如意足等智天眼耳亦然者。如意足說等智天眼天耳亦如是。無漏智不以此行。六於宿命中者。宿命通有六智。法智憶法智分未知智憶未知智分等智憶俗。苦智憶過去苦習智。憶過去習道智憶過去道。五說他心智者。他心智通有五智。法智知他心中法智及彼相應心心數法未知智亦如是。等智知他俗心心數法。道智知他無漏心心數法他心智五。
 
 九智漏盡通  聖人之所說
 八境界於身  法十九智二
 
[0822c20] 九智漏盡通聖人之所說者。漏盡通無漏九智。一切漏相違故。問又世尊言。身身觀意止觀者。是慧此意止何[3]智所有。答八境界於身八智觀身色假名為身。是八智所知除他心智及滅智。若智緣色者是身意止。此二智不緣色。法十者。法意止有十智離色痛心餘法。謂法是境界有十智自[4]相界。及一切總[5]如是法意止。九智二者。痛及心九智除滅智。謂智緣痛是痛意止。謂智緣心是心意止。問諸如來有智力。云何如來力施設智。及如來四無所畏智性。所有如所說我等正覺。此諸法未等正覺不見此相。如是一切此亦應當分別。一一幾智性所有。答。
 
 是處非處力  及無畏第一
 此是佛十智  餘此中差別
 
[0823a06] 是處非處力及無畏第一此是佛十智者。佛有十智是處。非處力。是處智名受諸法真實相真實行。受知此法如是相如是行。是謂是處智非處智。名諸法他相他行不可得。則知非此法如是相如是行是名非處智。是佛十智初無畏。亦十智等正受故。餘此中差別者。是處非處力差別有十力初無畏差別。有四無所畏處非處智。是境界差別故十種分別。初無畏亦境界差別故四種分別。問四辯亦智性所有。此亦應當分別。一一幾智。答。
 
 法辯辭辯一  應義辯俱十
 願智是七智  智最勝所說
 
[0823a18] 法辯辭辯一者。法辯名覺諸法名是等智。非以無漏智受名。世俗中名是假號。無漏智不以此行。辭辯名覺正說。此亦等是俗中假智號。應義辯俱十者。應辯名觀及現無所罣礙方便智是十智義辯名覺諸法真實。彼亦十智受真實相故([1]其人云辭應二[2]辭應一等智法義二辯十智[3]也)。問願智有幾智。答願智是七智智最勝所說。願智有七智除他心智盡智無生智。願智者利捷疾境界。於三世受一切諸法。是七智性所有(其人云一等智)。
 
定品第七
 
[0823a28] 問如是知諸智。此智當云何。答。
 
 智依於諸定  行無罣礙行
 是以思惟定  欲求其真實
 
[0823b02] 智依於諸定行無罣礙行者。如燈依油離風處光焰甚明。如是智依於定意離諸亂。智光甚明必定無疑行於緣。是以思惟定欲求其真實。
 
 決定說四禪  及與無色定
 此中一一說  雜味淨無漏
 
[0823b08] 決定說四禪及與無色定者。有八定四禪及四無色定。此中一一說雜味淨無漏者。初禪有三種味相應淨無漏。如是一切諸定[4]門。云何味[5]相應。云何淨。云何無漏。答。
 
 善有漏是淨  無熱謂無漏
 氣味愛相應  最上無無漏
 
[0823b14] 善有漏是淨者。謂善是淨故說淨。無熱謂無漏者。煩惱假名熱謂定無煩惱是無漏。氣味愛相應者。謂禪無色定愛相應。[6]是具足共相應共行是說味相應。最上無無漏者。最上非想非非想處彼中無無漏。不[7]揵疾行故是有[8]三種餘各三種。問禪何性所有。答。
 
 五[9]枝有覺觀  亦復有三痛
 若[10]干種四心  謂之是初禪
 
[0823b22] 五枝者。謂五[*]枝攝受初禪令堅固。亦從此得名覺觀。喜樂一心覺名。當入定時[11]生善功德。始麁心思惟觀名。令心細相續相連喜名。於定中悅樂名。已悅於身心中安隱快樂[12]一心名。於緣中心專不散。此種住定時是枝及[13]入時捨時是故五[*]枝。初禪有覺觀者。有覺有觀即是初禪。問以受五[14]枝今覺觀何用。答枝者謂善是於五枝中。說穢污及無記。亦有覺有觀而不是善。亦復有三痛者。初禪有三痛樂根喜根護根。於痛中樂根是身痛。喜根是意地。護根在四識。若干種者梵世中若干種有上有下。是說具足生處。四心者初禪有四心。眼識耳識身識意識。謂之是初禪者。此一切諸法謂是初禪。已說初禪。第[15]二今當說。
 
 二痛若干種  二禪有四枝
 五枝是第[16]三  此禪說二痛
 
[0823c10] 二痛者。第二禪有二痛喜根及護根。若干種者。於中身有若干種。已離覺觀有若干心。或時入喜根或時入護根。但喜是根本邊有護根。二禪有四枝者。第二禪有四枝。內淨喜樂一心內淨名。是信於離中生信。已得初禪離便作是念。一切可離餘枝如前說。此種於第二禪是枝。五枝是第三者。第三禪有五枝樂護念智一心。樂者意識地中樂根。護者已樂於樂不求餘(其人云護[17]雖有義不應[18]云枝[19]也)念者。是護方便不捨智者不令樂。一心者定此種於第三禪中是枝。此禪說二痛者。第三禪有[20]二痛。樂根及護根。樂根是根本。護根是邊。
 
 離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枝
 此枝謂說善  亦復分別種
 
[0823c24] 離息入息出者。息入者來息出者去。是第[21]四禪中無。所以者何。彼由定力故身諸毛孔合。第四有四枝者。第四禪有四枝。不苦不樂護淨念。一心[22]求離苦樂。不苦不樂餘如前說。問何禪是枝[23]相應。答此枝謂說善。善禪枝相應枝非穢污亦非無記。亦復分別種者。謂種隨處已說。當知是餘處不應有。如初禪有覺有觀。四心說此種餘一切地無。第四禪離息入息出。是三中無不應說。已說四禪四無色定。謂餘今當說。問如世尊言。有根本依。若未離欲。未有根本依。而有無漏功德。是無漏功德何地所攝。答未來禪所攝。又世尊所說有三定。有覺有觀無覺少觀無覺無觀。於中初禪是有覺有觀。第二禪是無覺無觀。謂無覺少觀。定是何地所攝。答是中間禪所攝。是未來禪中間禪相今當說。
 
 相應有覺觀  俱在未來禪
 觀相應中間  明智之所說
 
[0824a13] 相應有覺觀俱在未來禪者。未來禪中有覺有觀。觀相應中間明智之所說者。中間禪少有觀而無覺。彼漸漸心息止。
 
 無依而二種  除其味相應
 中禪有三種  俱為說一痛
 
[0824a18] 無依而二種除其味相應者。未來禪一向善有漏及無漏。有漏者淨。無漏即無漏。中禪有三種者。中間禪有三種味淨無漏生死居故。俱為說一痛者。未來禪及中間禪俱有一痛護根非根本地故。已說諸定餘功德。於中攝今當說。
 
 三摩提有通  無量修一切
 除入及諸智  解脫於中起
 
[0824a26] 三摩提者。三三摩提空無願無相。無漏心繫縛故。有通者。有六通如意足智天耳智他心通智憶宿命智生死智漏盡通智。無量者。四無量慈悲喜護。無量眾生境界故曰無量。修一切者。十一切入。地一切入。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無量空處一切入。無量識處一切[1]入。盡具解故一切入。除入者。八除入內未除色想不淨觀少境界。一無量境界。二除色[2]相少境界。三無量境界。四復除色想青黃赤白觀除入。除淨境界故故曰除入。及諸智者。諸智有十如前說。解脫者。八解脫未除色想不淨思惟一。除色想不淨思惟二。淨思惟三。四無色及滅盡定。境界背不向故說解脫。於中起者。此諸功德九地中可得及於中起(其人云應十地)。已說諸功德隨地可得今當說。
 
 一慧悲及護  慈亦有五通
 說遍四禪中  六中有現智
 
[0824b15] 一慧悲及護慈亦有五通說遍四禪中者。一慧謂他心智三無量。及五通是一切功德根本四禪中非餘。六中有現智者。現智是法智。六地中有根本四禪未來禪中間禪。
 
 除入中說四  於中亦有喜
 初解脫及二  功德初二禪
 
[0824b21] 前四除入喜等初第二解脫。此功德初第二禪中非餘。
 
 除入謂有餘  及與解脫一
 亦八一切入  佛說最上禪
 
[0824b25] 後四除入淨解脫前八一切入。是功德第四禪中非餘。
 
 餘脫即名說  二一切亦然
 滅盡最在後  餘九謂無漏
 
[0824b29] 餘脫即名說二一切亦然者。餘四解脫自名所說。及二一切入亦如是。無量空處解脫無量空處一切入。於無量空處中所攝如是至非想非非想處。滅盡最在後者。滅盡定非想非非想處所攝。所以者何。謂未離彼欲亦入。餘九謂無漏者。謂餘無漏法九地所攝。如三三摩提七智漏盡通是九地所攝。四禪三無色未來。及中間等智是十地所攝。此亦非想非非想處可得以定數故。問此功德幾有漏幾無漏。答。
 
 三解脫當知  有漏及無漏
 定智已分別  謂餘盡有漏
 
[0824c12] 三解脫當知有漏及無漏者。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解脫是有漏無漏。定智[3]無分別者。定如契經品說。無漏智及諸通如智品說。謂餘盡有漏者。餘一切功德一向有漏。如三通威儀法故色聲受相故。無量眾生緣故。一切入意解希望故。三解脫亦如是。非想非非想處非[*]揵疾行故。想智滅離覺觀故。除入亦意解希望故。已說諸功德。相成就今當說。
 
 未能度於欲  成就味相應
 度下未至上  成就淨諸定
 
[0824c23] 未能度於欲成就味相應者。謂地若未離欲。於彼地成就味相應度。下未至上成就淨諸定者。謂離欲界欲。若未生梵世上地。彼成就淨初禪。及初禪地有漏功德。如是一切盡當知。
 
 住上應當知  無漏成就禪
 求得諸功德  知非無欲中
 
[0825a01] 住上應當知無漏成就禪者。謂離下地欲彼住上地。亦成就下地無漏。如見諦離欲住梵世上地。成就無漏初禪。及初禪地定等諸無漏功德。如是一切盡當知。世俗功德繫在隨生處。無漏在斷中。是以離生處捨有漏功德不捨無漏。求得諸功德知非無欲中者。已說離下地欲成就上功德。當知非一切功德離欲時得。如如意足智天眼智天耳智無記[1]性。所有[2]欲及滅盡定[3]此求得。非離下地欲時得。已說成就因緣今當說。定種有二十三。八味[4]相應八淨七無漏。問此一一種幾種因。答。
 
 妙無漏無染  七種謂之因
 淨味相應禪  當知因有一
 
[0825a15] 妙無漏無染七種謂之因者。一一無漏七種自然因。自地相應因共因。淨味相應禪。當知因有一者。味相應初禪。於味相應初禪因非[5]餘。非善因不相似故。非餘地穢污因行相違故。淨初禪於淨初禪因。非穢污因不相似故。非無漏因亦不相似故。非餘地淨因自地果報故。及自地繫縛故。如是一切盡當知。已說因緣次第緣。今當說。問一一次第生幾種。答。
 
 無漏禪次第  興起六種禪
 七八九有十  起禪亦空定
 
[0825a25] 無漏初禪次第生六種自地淨及無漏。如是第二第三禪無漏。無所有處次第生七。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一。無漏第[6]三禪次第生八。自地二下地二上地四。無漏無量識處次第生九。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三。餘無漏次第生十。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四。
 
 淨六有七八  [7]九十生十一
 味相應諸禪  興二乃[8]已十
 
[0825b04] 淨六有七八九十生十一者。淨非想非非想處次第生六。自地味相應及淨下地四。淨無漏無所有處無量識處。非味相應離欲故。如是一切盡當知。一切自地味相應。味相應諸禪興二乃以十者。味相應禪次第生二。自地味相應及淨不生餘。各各相違故。如是一切自地二下地一淨(其人云不應有下地一淨)。一切味相應死時生。已說次第[9]緣緣。今當說問一一幾種緣。答。
 
 淨以無漏禪  必緣一切地
 穢污相應禪  獨緣於己地
 
[0825b15] 淨以無漏禪必緣一切地者。淨及無漏[10]禪一切地緣一切種。穢污相應禪獨緣於己地者。味相應禪緣於自地味相應禪及淨。非無漏愛無無漏緣。亦不樂於他地。
 
 無色無有力  緣下有漏地
 善有根本地  穢污如味禪
 
[0825b21] 無色無有力緣下有漏地者。無色定不能緣下地有漏法極寂靜故。問何謂無色不能緣下地有漏法。答善有根本地淨。及無漏根本無色。是自地緣及上地非下地緣。穢污如味禪者。如味相[11]應說無色亦然。
 
 謂餘於色界  無量等功德
 是必欲界緣  世尊之所說
 
[0825b28] 謂色界餘功德如無量等。一切入除入及解脫。[12]唯緣欲界緣無量苦眾生。青等諸色此則欲界。所以者何。神通二界緣故。問世尊所說[13]勳禪是云何。答[*]勳一切四禪無漏者。[*]勳有漏是無漏力故。受淨居果報。問若一切四禪[*]勳者。以何等故下三禪中無淨居果。答。
 
 若能[*]勳諸禪  是依第四禪
 三地愛盡故  淨居果實中
 
[0825c07] 若得第四禪是能[*]勳禪。第四禪者先[*]勳餘者後。謂得第四禪離三禪欲。以是故下地無有淨居果實中。有問世尊言。有願智是云何。答[14]謂。
 
 無著性不動  是得一切定
 彼由定力故  能起頂四禪
 
[0825c13] 於中若彼意生功德。願智不諍辯首諸功德。願智者如所願入定。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有為或無為是一切盡知。不諍者。欲令他意不起諍。便不起辯者。諸法義及味決定。無疑不罣礙無所畏。問是願智不諍及辯何地[15]攝。答。
 
 三地有願智  無諍依五地
 法辭辯依二  二辯依於九
 
[0825c21] 三地有願智者。願智三地所攝。第四禪初禪及欲界。入第四禪知初禪及欲界。說無諍依五地者。無諍五地可得根本四禪四及欲界。欲令一切不諍。法辭辯依二者。法辯名緣味是欲界及梵天世。非上地離覺觀故。辭辯名是味撰智。彼亦二地中可得。欲界及梵天世。二辯依於九者。義辯及應辯九地中可得。四禪四無色及欲界。已說初禪。當知已說未來及中間。此是初禪眷屬故。問云何得此定。答。
 
 斷欲亦復生  而得於淨禪
 穢污退及生  無漏[*]唯斷欲
 
[0826a03] 斷欲亦復生而得於淨禪者。淨初禪二時得。離欲時及上地沒生梵天世。如是一切盡當知。穢污退及生者。穢污味相應是退時得。若欲界及梵天世纏退於爾時得。味相應初禪生時得者。若上地命終生欲界及梵天世於爾時得。味相應初禪如是一切盡當知。無漏[*]唯斷欲者。無漏[*]唯斷欲時得。謂聖得離欲於爾時得無漏初禪。如是一切盡當知。問此功德誰能[1]除煩惱。答。
 
 無漏除煩惱  亦復定中間
 一切定中間  相應於護根
 
[0826a14] 無漏除煩惱者。無漏初禪八地除煩惱。如是一切盡當知。亦復定中間者。定中間名謂下地除欲。以方便道故終不得根本[2]生。未得離欲餘不能除。一切定中間相應於護根者。一切定中間護根相應終不得喜至不得義。問變化心有幾。謂有如意足能變化答八。四禪果欲界。四禪果初禪地。問彼誰成就。答。
 
 下地變化意  成就彼種果
 若合三種心  上地應當說
 
[0826a24] 下地變化意成就彼種果者。謂若成就禪是成就彼果下地變化心。問如說初禪有四心。住於上地欲聞欲見。彼云何見聞。答。
 
[0826a27] 梵世地識現在前。問彼幾時成就。答若合三種心上地應當說。若時彼識現在前。若眼識[3]若鼻識若耳識若身識。爾時成就彼識。若不現在前即滅爾時不成就。
 
阿毘曇心論卷第三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0-01
阿毘曇心論卷第二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於廬山譯
 
使品第四
 
[0815b15] 已說諸業。諸煩惱今當說。
 
 一切有根本  業侶生百苦
 九十八使者  文尼[6]當說思
 
[0815b18] 譬怨不識則害成。若識則得離。諸煩惱亦然。當知如怨家。問云何知。答。
 
 一切諸使品  當知立二種
 見諦所斷種  亦思惟所斷
 
[0815b22] 若有使者。盡見斷及思惟斷。謂從見道是見斷。從思惟道是思惟斷。於中。
 
 說二十八[7]使  是繫在見苦
 謂當見苦時  斷滅盡無餘
 見習斷當知  十九滅亦然
 增三見道斷  十說思惟止
 
[0815b28] 是謂九十八使已說。種界今當說。
 
 第一煩惱種  在欲當知十
 二種種有七  餘八見道斷
 在欲界當知  [8]四是思惟斷
 謂餘在二界  是亦當分別
 
[0815c04] 在欲界當知四是思惟斷者。此三十六使是欲界繫。謂餘在二界是亦當分別者。餘六十二使。於中三十一色界繫。三十一無色界繫。已說界諸使。今當說。
 
 受邊見邪見  及與[9]五我見
 二盜應當知  是煩惱說見
 
[0815c10] 從因相續不識諸法性。於中或有[10]常[11]相。或有斷[*]相。斷常是二邊世尊之所說。於中若見受邊是謂受邊見。誹謗真實義此見是邪見。若有情識類愚於中計我是謂身見。有漏法受第一此見是見盜。非因見因此見是戒盜。此五煩惱是[12]慧性故說見。
 
 欲猶豫瞋恚  慢癡說非見
 是界差別故  轉行種種名
 
[0815c18] 欲猶豫瞋恚慢癡說非見者。欲名[13]受念想思。於諸行中樂著猶豫名如前所見。於中或思惟瞋恚名所作相違忿怒。慢名自[14]舉。癡名所有不識。此五煩惱說非見。是謂一切諸煩惱。是界差別故轉行種種名者。是十煩惱或從苦行。或從習或從滅或從道。於中若從苦行者。是見苦斷如是至道。餘思惟斷。
 
 下苦於一切  離三見行二
 道除於二見  上界不行恚
 
[0815c27] 下苦於一切者。下苦是欲界苦。於中行一切十煩惱。凡愚於欲界苦不了因見斷。不了果見常謗果謗苦邪見。苦受第一見盜。謂法於法非因計因戒盜。自見欲他見恚從見中或[1]從自見舉慢。不了無明。離三見行二者。習及滅各七行。身見行於現五陰。習者細微不現。是故於中不行。滅亦如是。受邊見者亦行於現。戒盜行於[2]界彼亦非習滅。道除於二見者。身見邊見不行於道有漏境界。故戒盜者行於道。似道故終竟不解至不見正道。上界不行恚者。如欲界分別。色無色界亦爾。除其恚彼中無恚意止柔軟故。諸見及疑非思惟所斷。餘欲界四思惟所斷。色界三無色界二。問云何彼緣境界。答。
 
 普遍在[3]苦因  疑見及無明
 是一切種使  樂在一[4]地中
 
[0816a14] [*]苦斷種及見習斷。疑見及無明此煩惱是普遍。一切五種行於自地。所以者何。一切有漏法是苦習性。問何故行於自地非他地。答非境界故不行於上。離欲故不行於下。是謂欲界十一一切遍煩惱。色無色界亦爾。餘不一切遍自種境界故。
 
 初煩惱五種  四說為第二
 境界於上界  未離[*]慧所說
 
[0816a22] 欲界見苦斷邪見。謗色無色界苦見盜。受第一戒盜受解脫方便疑[5]惑無明不了。見習斷邪見謗色無色界因見盜。於因受第一疑[6]惑無明不了。如是色無色界一切地。乃至無所有處。
 
 邪疑是俱生  及不共無明
 息止道二斷  當知無漏緣
 
[0816a29] 見滅斷邪見謗於滅。是緣滅故無漏緣。如是疑[*]惑於滅。及彼相應無明無漏緣。如是見滅斷不共無明。謂不欲於涅槃。彼亦無漏緣。見道斷亦復如是。是十八使無漏緣。問云何有漏種諸使所縛。答。
 
 若種在欲界  一切諸遍使
 緣縛於[7]己地  在上界亦然
 
[0816b07] 諸一切遍使。是於自地中緣使一切種。
 
 其餘諸結使  當知自種緣
 所使於自界  及是相應品
 
[0816b10] 其餘諸結使當知自種緣所使於自界者。一切不遍使自於種中。緣諸法即彼所使。及是相應品者。一切遍及不一切遍是一切自品中相應所使。
 
 若無漏所行  及他地緣惱
 是相應所使  境界解脫故
 
[0816b16] 若無漏所行及他地緣惱是相應所使者。若使無漏緣及上地緣。是自品相應所使非緣使。所以者何。境界解脫故。此使不[8]緣於境界。無漏諸法解脫一切煩惱。上地諸法解脫下地煩惱。問此使當言不善為無記。答。
 
 己身見邊見  此相應無明
 是欲中無記  色無色一切
 
[0816b23] 己身見邊見此相應無明是欲中無記者。欲界身見邊見及相應無明是無記。所以者何。己身見數數行。若當不善者欲界眾生。應無有樂多作不善故。復次若不善者相違於福。此中計我人行福令我得樂。不善者相違於善。是以身見非不善。斷見是無常見厭於生死是亦非不善。是故非不善有常見亦不違[9]善。如身見是故非不善。餘欲界煩惱一[10]向不善。色無色一切者。色界無色界諸使盡無記。所以者何。正受所壞故。不善者受苦痛[11]報彼中無苦痛。問一切諸煩惱盡縛自所有境界為不。答。
 
 貪欲瞋恚慢  知或過去縛
 未來受一切  餘二世盡受
 
[0816c08] 貪欲瞋恚慢知或過去縛者。謂過去愛恚慢。是不必於前一切自境界起愛者。不能於前一切法中起。非以不見生故。未來受一切者。謂未來愛恚慢縛一切有漏法。所以者何。緣一切有漏故。餘二世盡受者。見疑及無明總緣一切法。是故縛過去未來諸有漏法。現在使不定故不說。若有者受自相彼應說如過去。已說諸使境界。次第今當說。
 
 次第是轉生  自地於自地
 上地亦生下  此事當分別
 
[0816c18] 次第是轉生自地於自地者。一切諸煩惱於自地煩惱次第緣。可得一一次第生一切。上地亦生下此事當分別者。梵天上命終次第生欲界一切。若彼中穢污心命終。此中一向穢污心相續。如是一切地。
 
[0816c23] 已說諸使自相。如此煩惱世尊教化故多種說今當分別。問世尊說七使。欲愛恚有愛慢見疑及無明。此云何。答。
 
 欲界五種欲  此說欲愛使
 色無色如上  有愛當分別
 
[0816c28] 欲界五種欲此說欲愛使者。見苦習滅道思惟斷。色無色如上有愛當分別者。色界愛五種無色界亦爾。
 
 恚即是恚使  五種如前說
 憍慢及無明  十五在三界
 
[0817a04] 恚即是恚使五種如前說者。瞋恚亦如是五種。憍慢及無明十五在三界者。慢欲界五種。色界五種。無色界五種。無明亦爾。
 
 見使三十六  說普在三界
 疑使有十二  此七有異名
 
[0817a09] 見使三十六說普在三界者。欲界十二見五見苦斷。二見習斷二見滅斷。三見道斷。色無色界亦爾。疑使有十二者。欲界有四見苦習滅道斷。色無色界亦爾此七有異名者。此煩惱說扼受流漏。問[1]何以等故答。
 
 扼縛及受流  漏一切無窮
 諸扼及受流  煩惱是說漏
 
[0817a16] 繫一切眾生故說扼。受生具故說受。流下一切眾生故說流。漏一切無窮故說漏。已說種種相。相應根今當說。
 
 諸使在三界  盡護根相應
 隨地諸根使  相應於色[2]身
 
[0817a21] 諸使在三界盡護根相應者。一切九十八使盡護根相應。諸煩惱後時依於無求而止。隨地諸根使相應於色有者。梵天及光曜有喜根。彼地諸使喜根相應及護根。遍淨有樂根彼地諸使。樂根相應及護根。
 
 邪見及無明  欲界中樂苦
 瞋恚疑[3]唯苦  謂餘一向樂
 
[0817a28] 邪見及無明欲界中樂苦者。欲界邪見無明樂根相應及苦邪見者作惡業為喜淨業為憂。彼相應無明亦爾。瞋恚疑[*]唯苦者。疑憂慼為本不決定故。不喜瞋恚亦爾謂餘一向樂者。欲界餘使一向樂相應非苦。彼歡喜為本。
 
 二[4]勳堅著身  見斷[*]唯應意
 欲界諸煩惱  此根是相應
 
[0817b06] 二[*]勳堅著。名諸煩惱思惟斷。彼身痛相應[5]心痛。於中身痛者樂根及苦根。心痛者喜根及憂根俱有。護根一切身痛思惟斷意俱有。見斷[*]唯應意者。見諦斷結[*]唯意相應。欲界諸煩惱此根是相應者。是謂欲界諸煩惱。已分別相應根。上煩惱今當說。
 
 無慚亦無愧  睡悔及與慳
 嫉掉眠煩盛  故[6]設上煩惱
 
[0817b14] 此八事說上煩惱諸使是煩惱。於中此上從中起此。是使垢依於使。問何者使垢。答。
 
 一切煩惱俱  說睡及與掉
 無慚不善俱  無愧亦復然
 
[0817b18] 一切煩惱俱說睡及與[7]掉者。[*]掉名於心不止息。是一切煩惱相應。煩惱是不止息[8]眠雖名沈意。彼亦一切煩惱相應。以沈心[9]使生煩惱。無慚不善俱無愧亦復然者。無慚名行惡時不慚他。無愧名自惡不厭不[10]著。此二上煩惱。一向不善相應非無記。
 
 謂苦在於意  悔思惟所斷
 眠[*]唯在欲意  餘各自建立
 
[0817b26] 謂苦在於意悔思惟所斷者。悔名作善作惡事不成而悔。不可說是喜故一向苦相應。是意憂根相應從惡行生故。說思惟斷苦相應故當知是欲界。眠[*]唯在欲意者。眠意閉故眠是一向欲界在意地。彼於欲界一切煩惱相應。一切諸煩惱行於眠時。餘各自建立者。謂餘二上煩惱嫉及慳。嫉名見他樂生熱。慳名守護惜著。彼俱自建立非餘煩惱相應。問諸煩惱幾識相應。答。
 
 欲瞋恚無明  當知依六識
 謂欲思惟斷  色中隨所得
 
[0817c08] 欲瞋恚無明當知依六識。謂欲思惟斷者。欲界思惟所斷。愛恚無明六識相應。色中隨所得者。愛無明色界隨所可得。梵天上四識彼中。此二煩惱四識相應。餘煩惱在意識中。已說諸煩惱。如所斷今當說。
 
 一時斷煩惱  而於中解脫
 無量時所得  正智之所說
 
[0817c15] 一時斷煩惱而於中解脫者。此煩惱無礙道一時斷。非已斷復斷。無量時所得正智之所說者。此得盡數數如欲界見斷。五時得盡證自分。及四沙門果如是。一切如賢聖品說。
 
 欲界中解脫  聖說四斷智
 離色無色界  當知五斷智
 
[0817c21] 永盡無餘謂之斷智。於中若欲界見苦習所斷。若盡得無餘解脫是一斷智。見滅斷二。見道斷三。思惟斷四。色無色界見[11]苦習斷一斷智。見滅斷二。見道斷三。色界思惟斷四。無色界思惟斷五。問以何等故於斷[12]分斷智。答智果故說斷智。如瞿曇[13]性中生亦名瞿曇。此亦復爾。問此諸使為心相應。為不相應。答相應。所以者何。
 
 心為使煩惱  障礙[14]清淨違
 諸妙善可得  當知相應使
 
[0818a02] 心為使煩惱者。若使心不相應不以煩心。若煩心者是故相應。障礙[1]名若使心不相應。不障礙諸善法。若障礙者善法不生。不障礙[2]使生是故相應。淨相違諸妙善可得者。若使不相應不與善相違。若不與善相違者善心亦應生。若不相[3]應是煩惱性亦不應作患。若相違常相隨不生善。不相隨則生善。因此事故是相應使。
 
賢聖品第五
 
[0818a11] 已說使品。賢聖品今當說。
 
 如此聖斷勞  眾恐怖之本
 等方便正智  今當說善聽
 
[0818a14] 不[4]亭心者無能起正見是以。
 
 始自身處所  繫縛心令定
 亦欲縛識足  及盡煩惱怨
 是方便於身  真實相常定
 諸痛及此心  法亦如是觀
 
[0818a19] 此身不淨相無常相苦相無我相。是相定真實彼自身一處繫心離心亂。始真實觀身相。次觀痛後觀心。彼伴彼依及彼相應餘心數法。觀亦諸心不相應行。如其性如其相所有如是。彼身痛心法意[5]正次第生。
 
 入法中總觀  同觀諸法相
 此四是無常  空無我非樂
 
[0818a26] 入法中總觀同觀諸法相者。入法意止中彼聖總觀諸行相。觀諸行相已增長養[6]止。生無垢智眼。一切身痛心法總觀。問云何。答。
 
 此四是無常  空無我非樂
 
[0818b01] 此身痛心法展轉相生。故無常不自在。故空非主故無我。惡災患故苦。
 
 從是名[7]煖法  即[8]是意中生
 行是十六行  正觀四真諦
 
[0818b05] 從是名[9]煖法即是意中生者。彼如是觀生善[*]煖。於中當生無漏智火能燒一切行薪。問彼何行何境界。答行是十六行正觀四真諦。彼行是十六行境界。四真諦四行觀苦諦。此苦性劣從因緣生故無常。無常力所壞故苦。內離人故空。不自在故無我。四行觀習此習成相似果故因。行相[10]續習。一切生死無窮可得故有。不相似事相續故緣。四行觀滅此滅覆一切患盡故滅。除一切煩惱火故止。勝一切法故妙。捨生死故離。四行觀道此道至非品故道。非顛倒故如。一切聖所履故迹。生死患轉出故乘。是謂彼行十六行境界。四真諦善根謂之[*]煖法。
 
 彼起已成立  生頂及于忍
 得世第一法  依倚於一相
 
[0818b20] 彼起已成立生頂及于忍者。若已成[*]煖法於中復於欲界生善根如頂。亦十六行觀四真諦。勝[*]煖法故說頂。已增上頂生善根名為忍。亦十六行觀四真諦堪任故說忍。若忍已成立。得世第一法依倚於一相。一切世俗功德中。最勝生善根名世間第一法。開涅槃門故。於凡夫意中最勝故。說第一法。問以何等故說依倚於一相。答於凡夫意中。更無有比二功德。若有者彼亦應開涅槃門而不開。是故說依倚於一相。[11]問彼幾行何緣何地所攝。答。
 
 彼行苦四行  說攝依六地
 
[0818c03] 彼行苦者。彼即緣苦諦非餘四行者。謂行苦諦境界無常為首。所以者何。如初無漏心緣彼亦復爾。說攝依六地者。彼法攝於六地。未來禪中間禪根本四禪。非欲界不定界故。非無色界無見道故。問餘善根何地所攝。答。
 
 忍亦攝六地  餘則依於七
 
[0818c09] 忍亦攝六地者。諦順忍六地所攝如世間第一法。餘則依於七者。[*]煖及頂七地所攝。此六及欲界未除欲。欲界已除欲色界。
 
 世第一法次  必興起法忍
 忍次生於智  俱觀於下苦
 
[0818c14] 世第一法次必興起法忍者。世間第一法次第。生無漏法忍名苦法忍。彼未曾觀今觀時堪任故曰忍。是謂初無漏無礙道。忍次生於智者。彼次第生苦法智。同境界受真實性解脫道。問彼忍及智何緣。答俱觀於下苦。下苦者欲界苦彼同緣。
 
 上苦亦如是  因滅道亦然
 是正觀諸法  說十六淨心
 
[0818c22] 上苦亦如是者。上苦是色無色界苦。彼亦如是生忍無礙道智解脫道。苦未知忍及苦未知智。因者是習諦彼亦如是生四道。如苦習法忍。習法智習未知忍。習未知智。滅者滅亦如是生四道。滅法忍滅法智滅未知忍滅未知智。道亦然者。道亦如是生四道。道法忍。道法智道未知忍道未知智。是正觀諸法說十六淨心者。是見法。見法者。謂之正觀是見異名。
 
 從法行利根  此在十五意
 從信行當知  鈍見亦在中
 
[0819a04] 從法行利根此在十五意者。彼十五心[1]頂若利根是說從法行。從信行當知鈍見亦在中者。即彼十五心[*]頂若鈍根是說從信行。
 
 未離欲界欲  趣向於始果
 捨六趣至二  三向九無漏
 
[0819a09] 未離欲界欲趣向於始果者。彼從信行及從法行趣沙門果時。若未離欲俱趣須陀洹果。捨六趣至二者。欲界煩惱九種。微微微中微上。[2]上中微中。中中上上微上中上上。彼若凡夫時已離六種。彼於後若趣證。是俱趣第二果。三向九無漏者。若已離九種是俱趣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  是名住於果
 信解脫[3]濡見  見到說利見
 
[0819a18] 若至十六心是名住於果者。十六心名道未知智心相應。彼生已說住於果。未曾離欲界欲俱須陀洹。已曾離六品俱斯陀含。盡離九品俱阿那含。信解脫[*]濡見見到說利見者。若彼趣時從信行鈍根是信解脫。若彼從法行利根是見到。
 
 未盡思惟斷  極生生死七
 家家有三盡  俱在道迹果
 
[0819a26] 未盡思惟斷極生生死七者。彼信解脫及見到未離欲界思惟所斷煩惱。是生生死七。彼有天上七生及人中。故說極生生死七。家家有三盡者。若三種盡上微上中上上是說家家。彼天上及人中。或生二家或生三家。後般涅槃故說家家。俱在道迹果者。極七有及家家當言俱住須陀洹。
 
 六盡一往來  離八謂一種
 九滅盡不還  已出欲污泥
 
[0819b06] 六盡一往來者。若有六種盡上三中三是斯陀含。彼餘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一往來已般涅槃。故說斯陀含。離八謂一種者。若八品盡是一種。彼餘[*]唯一生無餘故說一種。九滅盡不還者。若一切九品盡是阿那含。彼不復來欲界故說阿那含。所以者何。已出欲污泥。
 
 如是九煩惱  若在上八地
 彼雙道所滅  世尊之所說
 
[0819b14] 如是九煩惱若在上八地者。如欲界九種煩惱[4]煖[*]煖至上。上上界亦如是。八地中梵世。光曜。遍淨。果實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彼雙道所滅世尊之所說者。此一切煩惱欲界。及色無色界雙道所滅。以無礙道滅。解脫道得證。問此道為世俗。為無漏。答。
 
 有垢無垢道  俱能離八地
 住中說身證  謂獲滅盡定
 
[0819b23] 欲界地一。色界地四。無色界地三亦世俗道滅亦無漏。凡夫從世俗道尚得遠離。況復[5]聖住中說身證。謂獲滅盡定者。住於八地無欲中。謂學得滅盡定是身證。所以者何。法似涅槃身所觸故說身證。
 
 金剛喻定次  必逮得盡智
 生意我生盡  離於一切漏
 
[0819c01] 金剛喻定次必逮得盡智者。金剛喻定名非想非非想處。離欲時第九無礙道最後學心。於中一切諸煩惱永盡無餘。一切聖行畢竟故。說金剛喻三摩提。此次第生盡智最初無學智。生意我生盡離於一切漏者。彼生定意我一切生盡。彼於爾時無著。解脫於一切漏。問無著[6]幾種。答。
 
 無著有六種  是從信生五
 逮得於二智  當知時解脫
 
[0819c10] 無著有六種者。世尊說六無著。退法念法護法等住。必昇進不動法。於中若[*]濡智及[*]濡進。是得退具便退故說退法。[*]煖智及[*]煖進數數惡身。惡身已念壞故說念法。[*]煖智而廣進。進力常自護心故說護法。中智及等進是不[7]增不損等。住於中道故說等住。少利而廣進彼必得不動。故說必昇進利智。及廣進是始得不動故說不動。是從信生五逮得於二智者。於中五曾從信行彼有二智。盡智及無學等見。當知時解脫者。彼當知時解脫是求時。不能一切時隨所欲學善。
 
 不動法利根  是不時解脫
 獲得於三智  成就等解脫
 
[0819c23] 不動法利根是不時解脫者。謂一向利根是不動法。彼不時解脫能一切時。隨所欲學善不求時。獲得於三智者。彼有三智盡智無生智無學等見。成就等解脫者。謂此五無著時解脫。是成就等意解脫。謂不動法是成就不動解脫。
 
 慧解脫當知  不得滅盡定
 [*]唯有俱解脫  成就滅盡定
 
[0820a02] 慧解脫當知不得滅盡定者。此六無著若不成就滅盡定。是說慧解脫是慧力解脫非定力。唯有俱解脫成就滅盡定者。此六無著若得滅盡定是說俱解脫。彼俱力解脫慧力及定力。已說賢聖。人法今當說。
 
 從信行諸法  及從法行法
 聖道見諦道  是盡同一相
 
[0820a09] 從信行法從法行法是說[1]見道。
 
 於中諸根法  是名未知根
 謂餘有學法  佛說已知根
 
[0820a12] 於中諸根法是名未知根者。於見道法中謂根根數如心。及痛信[2]首五根是未知根。謂餘有學法佛說已知根者。離見道學法諸餘學法中。即彼根說已知根。
 
 當知無知根  在於無學中
 已得果便捨  前道應當說
 
[0820a18] 當知無知根在於無學中者。無學法中即彼根說無知根。已得果便捨前道應當說者。此無漏法昇進得果時。捨無礙道所攝及解脫道。
 
 已盡為解脫  得攝於一果
 不穢污第九  滅盡應當說
 
[0820a24] 已盡為解脫得攝於一果者。無礙道至解脫道。於其中間得煩惱盡。但得果時一切煩惱。盡得一解脫果。不穢污第九滅盡應當說者。說諸煩惱九種道所滅。但不穢污第九無礙道一時斷不漸漸。
 
 若有相似名  彼能獲不動
 無著及信脫  彼同性增道
 
[0820b02] 若有相似名彼能獲不動者。謂無著不能一切得不動。[3]性必昇進得彼是相似名。無著及信脫彼同性增道者。謂信解脫一向性必昇進。是增益諸根逮得見到非餘。問云何知漸漸見諦。答。
 
 建立功德惡  次第見真諦
 
[0820b08] 非以見功德時見惡。亦不以見惡時見功德。亦非初總觀彼惡。亦非一時一切厭。亦非總功德諸功德亦非一時合。是以建立功德[4]惡次第見真諦。問云何知有為無為果。答以無礙道力得有為無為果。無礙道力得有為果及無為果。是故以無礙道力。得有為無為果。
 
阿毘曇心論卷第二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0-01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於廬山譯
 
界品第一
 
 前頂禮最勝  離惱慈哀顏
 亦敬順教眾  無著應真僧
 
[0809a11] 說曰。法相應當知。何故應知法相者。常定知常定相。彼曰。定智有定智相則為決定。以是故說法相應當知。問世間亦知法相此極愚。亦知堅相地濕相水熱相火動相風。無礙相空非色相識。如是一切不應已知復知。若已知復知此則無窮。無窮者。此事不然。云何說法相應當知。答世間不知法相。若世間知法[7]相。一切世間。[8]亦應決定。而不決定。法相者常定不可說知法相而不決定。若然者不決定亦應決定。但不爾。是以世間不知法相。復次堅相地無常相苦相非我相。若不爾者。堅相應有常相樂相有我相。而不爾。是故堅相即無常相苦相無我相。若世間於地知堅相者。無常相苦相無我相亦應知而不知。是故世間不知地堅相。問前說法相應當知此法云何。答。
 
 若知諸法相  正覺開慧眼
 亦為他顯現  是今我當說
 
[0809a29] 問佛知何法。答。
 
 有常我樂淨  離諸有漏行
 
[0809b02] 諸有漏行轉相生故離常。不自在故離我。壞敗故離樂。慧所惡故離淨。問若有常[9]我樂淨。離諸有漏法者。云何眾生於中受有常我樂淨。答。
 
 計常而為首  妄見有漏中
 
[0809b07] 眾生於有漏法。不知相已。便受有常我樂淨。如人夜行有見起賊相彼亦如是。問云何是有漏法。答。
 
 若生諸煩惱  是聖說有漏
 
[0809b11] 若於法生身見等諸煩惱。如使品說是法說有漏。問何故。答。
 
 所謂煩惱漏  慧者之假名
 
[0809b14] 煩惱者說漏。漏諸入故。心漏連注故。留住生死故。如非人所持故。是故說有漏。問此更有名耶。答。
 
 是名為受陰  亦復煩惱諍
 是法說盛陰
 
[0809b19] 說勞說諍。問何故。答。
 
 煩[10]受諍起故  是彼應當知
 
[0809b21] 身見等諸煩惱。勞於眾生故說煩惱。[11]惱受身故說受。忿怒心故說諍。從身見等生諸有漏法。是生勞故說勞。生受故說受。生諍故說諍。已說盛陰。陰相今當說。
 
 若遠離煩惱  無漏諸有為
 一切雜受陰  是陰聖所說
 
[0809b27] 謂法離身見等諸煩惱。亦解脫諸漏有為從因生故。是一切及前說盛陰。此總說陰。是五陰色痛(應云覺也)想行識。問色陰云何。答。
 
 十種謂色入  亦無教假色
 是分別色陰  牟尼之所說
 
[0809c03] 十種。謂色入者。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亦無教假色者。如業品說。此色是色陰。分別色陰時。是世尊說。
 
 所名曰識陰  此即是意入
 於十八界中  亦復說七種
 
[0809c08] 謂識陰即是意入。亦界中七種分別。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及意。
 
 餘則有三陰  無教三無為
 謂是說法入  亦復是法界
 
[0809c12] 餘則有三陰者。痛陰想陰行陰。無教三無為者。虛空。數緣滅。亦非數緣滅。此總說法入亦復是法界。如是此法說陰界入。但陰一向有為界。及入有為無為。已說陰界入。一一相今當說。
 
 界中一可見  十則說有對
 無記謂八種  餘則善不善
 
[0809c19] 界中一可見者。色界此可視在此在彼是故可見。當知十七不可見。十則說有對者。十界有對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是各各相對各各相障礙。處所若有一則無二是故有對。當知八無對。無記謂八種者。眼耳鼻香舌味身細滑。此非樂報可記。亦非苦報可記故曰無記。餘則善不善者。色聲意法及六識。善身動是善色。不善身動是不善色。餘色無記。如是聲口動淨心七識界。善不善煩惱相應是不善餘無記。法界[12]識心相應彼如心說。若不相應如雜品說。
 
 有漏有十五  餘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0810a03] 有漏有十五者。五內界五外界五識界漏止住故。餘二者。意界意識界法界。此或有漏或無漏。若漏止住是有漏。異則無漏。三三有者。意法識界是三有中可得。欲有色有無色有。欲有中有四者。香味鼻識舌識是一向欲有。中攝非色無色有。離欲揣食故一切香味是性揣食。十一在二有者。欲有色有十一界內五色聲細滑及是境界識。此非無色中以離色故。
 
 有覺有觀五  三行三餘無
 有緣當知七  法入少所入
 
[0810a13] 有覺有觀五者。五識界與覺觀俱麁故覺觀相應。三行三者。意法識界此三行。若欲界及初禪是有覺有觀。若中間禪是無覺少觀。是上無覺無觀。餘無者。謂餘界非覺。俱亦非觀。俱不相應故。有緣當知七者。七界有緣有此緣故故曰有緣。如人有子謂之有子彼亦如是。眼識緣色耳識緣聲鼻識緣香舌識緣味身識緣細滑意識緣諸法。法入少所入者。若心心數法。是有緣餘則無緣。
 
 九不受餘二  為無為共一
 一向是有為  當知十七界
 
[0810a24] 九不受者。受名謂若色根數。亦不離根是心心數法。所行於中止住故。異則不受。於中九界不受。聲心法界非於中心心數法止住。餘二者。五內界若現在是受。於中心心數法止住。過去未來不受。非彼心心數法止住。色香味細滑若不離根及現在是受。如心心數法根中止住。彼中亦爾。不離根故餘則不受。為無為共一者。一法界有為及無為。於中三種有常故不[1]可有為。餘法界無常故有為。有為無為合施設故。是以為無為共一。一向是有為當知十七界者。十七界無常故一切有為。是故一向有為。問如是分別法相已。云何攝法為自性為他性。答自性。問何故。答。
 
 諸法離他性  各自住己性
 故說一切法  自性[2]定所攝
 
[0810b10] 諸法離他性者。謂眼離耳。如是一切法不應說若離者。是攝[3]以故非他性所攝。各自住己性者。眼自住眼性。如是一切法應當說。若住者是攝。故說一切法自性之所攝。已施設自性所攝。於中可見法一界一陰一入所攝。如是一切法。復次此義契經品當廣說。
 
行品第二
 
[0810b17] 已說諸法自相。如法生今當說。問若諸法自性所攝者。亦當以自力故生。答。
 
 至竟無能生  用離等侶故
 
[0810b20] 一切法不能自生。所以者何。諸行性劣無勢力故。如羸病人不能自力起。問若不自力起。當云何起。答。
 
 一切眾緣力  諸法乃得生
 
[0810b24] 如羸病人由他扶起。彼亦如是。如心由伴生。今當說。
 
 若心有所起  是心必有俱
 心數法等聚  及不相應行
 
[0810b28] 心者意。意者識。實同而異名。此心若依若緣若時起。彼心共俱心數法等聚生。問何者心數法等聚。答。
 
 想欲更樂慧  念思及解脫
 作意於境界  三摩提與痛
 
[0810c04] 想者事立時隨其像貌受。欲者受緣時欲受。更樂者。心依緣和合不相離。慧者於緣決定審諦。念者於緣憶不忘。思者功德惡俱相違於心造作。解脫者於緣中受想時彼必有是。作意者於緣中勇猛發動。定者受緣時心不散。痛者樂不樂俱相違緣受。
 
 一切心生時  是生聖所說
 同共一緣行  亦復常相應
 
[0810c12] 一切心生時是生聖所說者。此十法一切心生時共生。是故說名大地。同共一緣行者。一切心共俱同一緣行不相離。亦復常相應者。各各共俱及與心俱常相應共行。離增減故故曰相應。已說心數法謂通一切心中。不通今當說。
 
 諸根及覺觀  信[4]猗不放逸
 進護眾煩惱  或時不相應
 
[0810c20] 諸根者。善根無貪無恚無愚癡。覺者於心麁相續。觀者於心細相續。信者成實真淨。猗者善心時於身心離惡故快樂。不放逸者。[5]信善時方便不捨。進者作事專著。護者作事。行以不行求以不求。自守無為。眾煩惱者。如使品說此法非一切心中可得。或時相應或時不相應。問何故說心數。答意謂之心。彼眷屬故說心數。已說諸心數法相。如所生今當說。
 
 不善心品中  心數二十一
 穢污[1]二損減  欲界非不善
 
[0811a02] 不善心品中。心數二十一者。不善名若心生欲界諸煩惱除欲界身見邊見。是轉成不愛果故謂不善。此心品中當知有二十一心數法。十大地覺觀。二煩惱無慚無愧。睡[2]調不信放逸懈怠穢污二損減。欲界非不善者。謂心品是欲界穢污非是不善。如身見邊見相應[3]心。此品中當知有十九心數法。除無慚無愧一向不善故。
 
 善不[4]共二十  無記有十二
 悔及於[5]眠心  是能以為增
 
[0811a12] 善不共二十者。不共名謂心獨一無明煩惱。生是二十心數。除一煩惱餘如前說。善名謂淨心能轉成愛果。此心共俱當知有二十。[6]十大地覺觀信進。猗不放逸善根護慚愧。無記有十二者。不穢污心品中有十二心數法。十大地覺觀。悔及於眠心是能以為增者悔名事不成恨為悔是善不善。彼相應心品中增悔餘心數法如前說。眠名滅心一向[7]合不自在為眠。是一切五品中生彼盡增益。餘心數法如前說。若悔眠不行三品中是增二。餘心數法如前說。問此欲界心相續說色界云何。答。
 
 初禪離不善  餘知如欲有
 禪中間除覺  於上觀亦然
 
[0811a26] 初禪離不善餘知如欲有者。初禪無不善彼中有四品。善穢污不共無記是如欲界說。善中二十無記十二穢污十九。已離不善當知亦離無慚無愧。一向不善故不共有十八。禪中間除覺者。中間禪無覺彼一向除覺餘如初禪說。於上觀亦然者。第二第三第四禪亦復無觀。及無色界於中一切除觀覺前已除。已說心數法由伴生色今當說。
 
 極微在四根  十種應當知
 身根有九種  餘八種謂香
 
[0811b07] 極微在四根十種應當知者。謂極微在眼中是知有十種。地種水火風種。色種香味細滑種。眼根種身根種。耳鼻舌極微亦如是。身根有九種者。謂餘身[8]根極微九種彼有一根種餘如上說。餘八種者。於中餘非根色中極微有八種。問此極微何界說。答謂香欲界中有香。色界中離香彼一切除香味種。餘種如欲界說問前已說若心生彼中[9]必心數法生。及心不相應行。於中已說心數法。心不相應行云何。答。
 
 一切有為法  生住變異壞
 
[0811b18] 一切有為法各各有四相生住異壞。世中起故生。已起自事立故住。已住勢衰故異。已異滅故壞。此相說心不相應行。問若一切有為法各有四相者是為相。復有相。答是亦有四相。彼相中餘四相俱生。生為生住為住異為異壞為壞。問若爾者便無窮。答。
 
 展轉更相為
 
[0811b25] 此相各各相為。如生生各各相生。如是住住各各相生。異異各各相異。壞壞各各相壞。是以非無窮。後四相各行一法。前四相各行八法。生者生八法。前三後四及彼法餘亦如是。已說諸行伴。如由伴生今當說。
 
 所作共自然  普遍相應報
 從是六種因  轉生有為法
 
[0811c03] 一切因盡在六因中。此因生一切有為行。於中所作因者。生法時不障礙不留住。由此故生不相似法。如由地萬物得生。共因者。諸行各各相伴由此故生。如心心數法心不相應行及極微種。自然因者謂彼自已相似如習善生善。習不善生不善。習無記生無記。如物種隨類相因。一切遍因者。謂諸煩惱轉相續生。如見我審入計著。由此見故於我有常無常審入計著。謗陰相審入計著。於陰相猶豫受有常樂淨等生。諸煩惱如是。說諸一切遍如。使品說相應因者。心及心數法。各各力於一緣中。一時行相離則不生。報因者。謂行生於生中轉成果。如善愛果不善不愛果由此故生。已說諸因。諸法隨因中生今當說。
 
 若心因報生  心數及煩惱
 是從於五因  興起應當知
 
[0811c19] 若心心數法因報生及諸煩惱。是從五因生。報因生者。從所作因生。[10]彼生時相似不相似物不障礙故[11]住。從共因生伴力故生。彼各各相伴。及心不相應行共伴從自然因生。彼有相似前生無記法從相應因生。俱一時一緣中行從報因生彼善不善。謂此果穢污心心數法除報因無記故。是從一切遍因生由此故生。餘四因如前說。
 
 是彼不相應  諸餘相應法
 除其初無漏  是從四因生
 
[0811c29] 是彼不相應者。若色從報生。及心不相應行是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報因自然因。穢污色及心不相應行亦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自然因一切遍因。諸餘相應法除其初無漏。是從四因生者。餘心心數法除其初無漏。亦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自然因相應因。
 
 謂餘不相應  [1]因生當知三
 及諸餘相應  初生無漏法
 
[0812a08] 謂不相應法前所說於中。餘若有自然因除初無漏。是從三因生。所作因自然因共因。初無漏相應亦從三因生。所作因共因相應因。是前無自然。
 
 於中不相應  應從二因生
 若從一因[2]中  生者必無有
 
[0812a14] 於中不相應應從二因生者。初無漏品中。色心不相應行從二因生。所作因共因。已說一切有為。於中若從一因生者必無有。已說諸因。如此因如來定知諸法相。覺力教化故說。緣今當說。
 
 次第亦緣緣  增上及與因
 法從四緣生  明智之所說
 
[0812a21] 次第緣者。一一心生相續無間。緣緣者。心心數法境界。緣彼故心心數法生。增上緣者。是所作因一切萬物。萬物生時不作罣礙。但自所作為要。是說增上緣。因緣者。共因相應因自然因報因一切遍因。已說諸緣。諸法隨緣生今當說。
 
 心及諸心數  是從四緣生
 二正受從三  謂餘說於二
 
[0812a29] 心及諸心數是從四緣生者。心心數法從四緣生。前開導故生是彼次第緣。境界是彼緣緣除其自已。餘一切諸法。是彼增上緣。二正受從三者。無想定滅盡定是從三緣生。於中入定心是彼次第緣。於中自地前生功德是彼因緣。及[3]餘俱生生住異壞。亦彼因緣彼增上緣如前說。謂餘說於二者。離彼餘心不相應行。及色從二緣生。因緣及增上緣。問以何故此諸法謂之行。答。
 
 多法生一法  一亦能生多
 緣行所作行  如是應當知
 
[0812b11] 多法生一法一亦能生多者。無有一法能自力生。但一法由多法生。多法亦由一法生。以是故謂緣行所作行如是應當知。
 
業品第三
 
[0812b15] 已說諸行己性及由諸因緣生。今謂此有因能嚴飾果種。生種生差別可得。今當說。
 
 業能[4]莊嚴世  趣趣在處處
 [5]以是當思業  求離世解脫
 
[0812b19] 業能莊飾世趣趣在處處者。三世於五趣中。種種身差別嚴飾。是世嚴飾事[6]唯業。是以當思業求離世解脫。
 
 身業及口意  有有之所造
 從是生諸行  嚴飾種種身
 
[0812b24] 身業及口意有有之所造者。謂身口意業生生所造作。從是生諸行嚴飾種種身。此業相今當略說。
 
 身業教無教  當知二俱有
 口業亦如是  意業[*]唯無教
 
[0812b29] 身業教無教當知二俱有者。身業性二種有教性無教性。於中有教者。身動是善不善無記。善從善心生。不善從不善心生。無記從無記心生。無教者。若作業牢固。轉異心中此種子生。如善受戒人不善。無記心中。彼猶相隨惡業人惡戒相隨。口業亦如是者。口業性亦二種。意業[7]唯無教者。意業性一向無教。所以者何。不現故思微相續故。問此五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
 
 教當知三種  善不善無記
 意無教亦然  餘不說無記
 
[0812c11] 教當知三種善不善無記者。身口教說三種善不善無記。於中善身教者。行[8]施持戒等善心作身動。不善身教者。殺生不與取非梵行等。不善心作身動。無記身教者。無記心作身動。如威儀工巧伎術。如是口動善者。如不虛言饒益相應。應時言等從善心生。口業不善者。如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從不善心生。口業無記者。從無記心生。口業意無教亦然者。意業無教亦三種善不善無記。善心相應思是善。不善心相應思是不善。無記心相應思是無記。餘不說無記者。餘有二身無教及口無教。彼二種善不善。無無記。所以者何。無記心羸劣。彼不能生強力業。謂轉異心中彼相似相隨。是故身無教口無教無無記。問無記業何[9]業性。何處繫。答。
 
 色有無記二  隱沒不隱沒
 隱沒繫在色  餘在於二界
 
[0812c28] 色有無記二隱沒不隱沒者。身口業是色性以業色性故。二種隱沒及不隱沒。隱沒者。謂煩惱所覆亦從諸煩惱生。異者是不隱沒。隱沒繫在色者。若隱沒一向繫色界。所以者何。思惟斷煩惱能起身口業。此欲界思惟斷煩惱一向不善。不以不善煩惱能起無記業。餘在於二界者。不隱沒無記業。亦繫在欲界。亦繫在色界。意業如心說是餘處分別。故今不說。
 
 身口業無教  當知善不善
 三相禪無漏  調御威儀戒
 
[0813a10] 身口業無教當知善不善者。業若色性於中若無教性是善不善。三相禪無漏調御威儀戒者。無教戒有三相。無漏禪生調御威儀。無漏者。謂戒道共俱行。正語正業正命。禪生者。謂禪俱行離惡。調御威儀戒者。謂欲界戒。
 
 無教在欲界  教依於二[1]有
 當知非心俱  謂餘心俱說
 
[0813a17] 謂欲界無教是非心共俱。所以者何。謂受[2]戒戒[3]雖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隨行。而不與善不善無記共。俱教者亦在欲界亦在色界。但非心共俱。所以者何。由身故色界無教。及無漏與心共俱。所以者何。由心故此非餘心中隨行。已分別諸業。若成就業今當說。
 
 無漏戒律儀  見諦所成就
 禪生若得禪  持戒生欲界
 
[0813a25] 無漏戒律儀見諦所成就者。見諦謂無漏見[4]見聖諦。初生無漏見時見於欲界苦諦。是故一切聖人成就無漏戒。禪生若得禪者。謂得禪是成就禪戒。持戒生欲界者。若受戒者[5]故成就欲界戒。已略說成就。如過去未來。現在可得。今當說。
 
 謂住威儀戒  無教在於今
 當知恒成就  或復盡過去
 
[0813b04] 謂住威儀戒無教在於今當知恒成就者。若住威[6]儀一切時成就無教戒。彼終不離至命盡所縛。或復盡過去者。或成就過去無教戒。若盡不失。謂初已盡是成就過去。過去者假名為盡。
 
 若有作於教  即時立中世
 當知成過去  已盡而不捨
 
[0813b11] 若有作於教即時立中世。若作身口教。爾時即成就現在教。現在者假名中世。當知成過去已盡而不捨者。若彼教已盡不失。爾時即成就過去。
 
 謂得禪無教  成就滅未至
 中若入正受  教亦如前說
 
[0813b17] 謂得禪無教成就滅未至者。若得禪彼成就過去未來。所以者何。如彼禪成就戒亦復爾。中若入正受者。現在假名中。彼若入定[7]空爾時成就現在無教。所以者何。與定俱故。教亦如前說者。如住威儀戒。若作教爾時成就現在教。若不作教爾時不成就教。若盡不失爾時成就過去。若不盡設盡便失。爾時不成就。住禪戒亦復如是。
 
 悉成就當知  得道若未[8]生
 中間在道心  盡不捨前世
 
[0813b27] 悉成就當知得道若未[*]生者。一切得道成就未來無漏無教。所以者何。如彼無漏心成就戒亦復爾。中間在道心者。已合道若入於定。爾時即成就現在。盡不捨前世者前世是過去彼於此無教。若盡不失如得聖果。及退者成就過去無教。
 
 若作惡不善  立戒成就二
 至彼纏所纏  盡已盡當知
 
[0813c06] 若作惡不善立戒成就二者。如此住威儀戒。或住禪戒或住無漏戒。或作不善濁重纏。爾時於不善中起無教。即成就教及無教。若非濁重纏不起無教。問幾時成就。答至彼纏所纏。若纏所纏隨可得成就。盡已盡當知者。彼纏若盡教及無教亦隨盡。
 
 處不威儀戒  無教成就中
 惡而不愛果  亦復過去盡
 
[0813c14] 處不威儀戒無教成就中惡而不愛果者。若住不威儀戒。爾時成就不善無教。不善名不愛果。亦復過去盡者。滅非不滅。
 
 有教現於時  是說成就中
 亦復盡過去  善於上相違
 
[0813c19] 有教現於時是說成就中亦復盡過去者。教謂如前說。善於上相違者。如住威儀戒說。不善如是住不威儀。說善至彼善心。
 
 若處中所作  即成就中世
 亦復過去盡  或二亦復一
 
[0813c24] 處中者。不威儀亦非不威儀住是居中容。彼如善住說善。或復二有教及無教。或一向教。或善不善。或一。問云何得色界戒云何捨。為根本禪得。為餘方便。答非一向根本[9]禪。
 
 [10]色界中善心  得定威儀戒
 是失彼亦失  無漏有六心
 
[0814a01] 色界中善心得定威儀戒者。若得色界善心[1]或離欲或不離欲。彼一切得色界戒。所以者何。一切色界善心中戒常共俱。問云何失。答是失彼亦失。問無漏云何。答無漏有六心無漏戒。無漏六地心共得。問云何失。答是失彼亦失。六地者。未來禪中間禪根本四禪。問此戒幾時捨。答。
 
 調御威儀戒  是捨於五時
 禪生及無漏  [2]二時覺所說
 
[0814a10] 調御威儀戒是捨於五時者。威儀戒五時捨。罷道犯戒死時。邪見增法沒盡。禪生及無漏二時覺所說者。禪戒二時捨退及上生。無漏戒亦二時捨退及得果。問餘業云何捨。答。
 
 不善戒有二  善無色亦然
 穢污說一時  若業[3]住於意
 
[0814a16] 不善戒有二者。不作方便及死時善無色亦然者。善無色業亦二時捨。善根斷時及上生。穢污說一時若業在於意者。穢污意業一時捨離欲時。已說諸業性及成就。如此業世尊種種分別。今當說。
 
 若業與苦果  當知是惡行
 意惡行增上  貪瞋恚邪見
 
[0814a23] 若業與苦果當知是惡行者。謂業是不善盡說是惡行。不善者苦果。意惡行增上貪瞋恚邪見者。不善思願[4]是意惡行。復三種說意惡行。貪瞋恚邪見。
 
 此相違妙行  最勝之所說
 若於中最上  是名為十道
 
[0814a29] 此相違妙行最勝之所說者。此相違一切善業及無貪無恚正見。若於中最上是名為十道者。若於不善業中。若業最上者是說業道。如殺生不與取邪行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於中殺生者。眾生想捨眾生意斷他命求方便成業。不與取者。物他所有他想不與輒取。邪行者。婦女他[5]所有犯於道。若自所有時時犯非道。妄言者。異想意欺誑他說。兩舌者。[6]憎他故親相離方便說。惡口者。以瞋於他不愛言。綺語者。不善心無義言。貪者欲界欲恚者忿怒。邪見[7]者謗因果此[8]是業道。餘者非業道。謂此行方便求及飲酒等。不正業思願者是根本業。此以彼十為道。
 
 若業現法報  次受於生報
 後報亦復然  餘則說不定
 
[0814b15] 謂業能成現法果時則不定。問如世尊說。三業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此云何。答。
 
 若欲界中善  及色界三地
 是應有樂報  受者定不定
 
[0814b19] 若欲界中善及色界三地是應有樂報者。欲界善業生報與樂俱。及色界初禪第二第三。亦生報與樂俱。此總說樂報。問此亦是定耶。答受者定不定。若定若不定是四地中。善一切有樂報。
 
 生不苦不樂  謂在於上善
 若受於苦報  是說不善業
 
[0814b26] 生不苦不樂謂在於上善者。第四禪地善業及無色中是不苦不樂報。是生報與不苦不樂俱。於中無樂痛。若受於苦報是說不善業者。不善業是苦報。必與苦痛俱。受報此亦定不定如上。問世尊說四業。黑黑報。白白報。黑白黑白報。不黑不白無報。[9]此云何。答。
 
 色中有善業  是白有白報
 黑白在欲界  黑報說不淨
 
[0814c05] 色中有善業是白有白報者。色界善業是白報一向不[10]淨故。及離不善故彼一向極妙報。是謂白有白報。黑白在欲[11]中者。欲界善業黑白黑白報。所以者何。是不善所壞羸劣故故說黑白。彼雜受報愛不愛故說黑白報。黑報說不淨者。不善謂不淨是黑增惡故。鄙賤故是說黑報。
 
 若思能捨離  是盡無有餘
 彼在無礙[12]道  謂是第四業
 
[0814c14] 謂道能滅此三業是無礙道。若有思此思是第四業。於中四思思惟道滅。第二業十三有二道。見諦道四。思惟道九。是無漏思不增惡故不黑。不[13]五樂故不白。與無窮相違故無報。問世尊說身口意曲穢濁。此云何。答。
 
 曲生於諂偽  穢從瞋恚生
 欲生謂為濁  世尊之所說
 
[0814c21] 曲生於諂偽者。若業從偽生。是曲欺誑故。穢從瞋恚生者。若業從恚生。是穢一向[14]諍故。欲生謂為濁世尊之所說者。若業從欲生。是濁一向塵垢故。問如世尊說三淨身口意。此云何。答。
 
 淨一切妙行  滿者是身口
 謂無學意滿  即是無學心
 
[0814c28] 淨一切妙行者。若有妙行是一切淨。離煩惱不淨故。問滿云何。答滿者是身口。無學意中身口妙行。是謂滿善除一切罣礙故。謂無學意滿即是無學心者。若無學意滿是無學心。所以者何。無學心者。已逮得[1]文尼相故。已說諸業假名果。今當說。
 
 善惡不善業  是俱有二果
 善或成三果  一果謂餘說
 
[0815a07] 善惡不善業是俱有二果者。善業成二果所依果及報果。無漏業亦有二果。所依果及解脫果。不善業亦有二果。所依果及報果。善或成三果者。謂善有漏業能除諸煩惱是三果。所依果報果及解脫果。一果謂餘說者。謂餘無記業是一果所依果。無餘。問造色相是身口業。是業何[2]四大造。答。
 
 自地若有大  依於身口業
 無漏隨力得  是彼謂之果
 
[0815a16] 自地若有大依於身口業者。若欲界諸業是依於欲界大此所造故。色界業亦如是。問無漏諸業云何。答無漏隨力得是彼謂之果者。無漏色若依四大得即依彼地。若住欲界得道。彼身口業欲界四大造。如是一切地謂力[3]除色界欲及無色界。彼若命終生無色中。若未得而得身口業。是身口業即彼地四大造。問如世尊說三障。業障煩惱障報障。是相云何。答。
 
 無間無救業  廣能生煩惱
 惡道受惡[4]業  障礙亦應[5]知
 
[0815a27] 此三法障礙者。必不受聖法是故說障礙。問此業何等最大惡。答。
 
 若業壞僧者  是說為極惡
 
[0815b01] 謂業壞僧是業最惡。是阿鼻大地獄住劫。問何者最大妙。答。
 
 第一有中思  當知彼最大
 
[0815b04] 非想非非想處於有第一。彼地攝思是大妙極。大果彼八萬劫壽報。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