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219阅读
  • 0回复

每日五问(9)------以科学的态度践行佛法续(根据吉祥祝福法师和弟子问答整理)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28
铜币
28
威望
20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1.问:法师好,这里有关心和心所的解释不知是否正确,弟子恳请师父慈悲解惑?---“心”就是所持万法之王,所以又叫“心王法”。这里的“心法” 指的就是心自体,心自体就是自力能够见到自境体性的知觉,譬如,眼识之心。心王与心所的差异,在于观照外境的方式不同,心王只观照对境的总体相;心所则观照外境与对境的总体相与个别相。例如当我们面对一束花的时候,“心王”只观照花的概观;“心所”则不但能观照花的概观,而且能分辨是红、是白、是多、是寡等细相。心的分类在小乘和大乘佛教里也有不同的分法,其一,以小乘佛法来讲,心法分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叫做六识。
答:关于心王与心所关系的这种解释不正确。心王与心所的关系类似于手与手的动作的关系,一个强调主体一个强调行为作用,但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你可以先思维清楚手与手的动作的关系,再考虑心和心所的关系就不会迷糊了。
       佛在世说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大多数宗派都认可六识之说。佛涅槃后只有个别宗派创立了一识说至十二识说。比如楞严经是一识说,据说大乘起信论是九识说,听说南传佛教和藏密格鲁巴是七识说,在佛涅槃约八百年有人创立了八识说……

2.问:法师好,原始佛教有三身佛观念吗?(即法身佛毗如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另“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此歇不仅仅指止或定吧?抑或放下、舍离?
  答:佛教基本思想是无我见,三身之说不仅仅有我了而且还不只是一个。佛陀在世时没有三身说法,是后人所造的概念。
        “歇即菩提”中“歇”是指烦恼停止。

3.问:法师好,弟子平时除了专修观五蕴和无我,睡眠时是否合适修睡禅?需要注意什么?
  答:睡眠时应该修睡禅,观放松,观心,观身,观呼吸,观轻微光明...都可以。与静坐要求类似,只是用心不要太强(太强会失眠)。

4.问:法师好,《杂阿含经》卷12(二八七经):“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弟子思维经中“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不得其解,望师方便时解惑?
答:我想造业轮回受苦根本就是识,大意如此。

5.问:法师好,弟子觉得世间有人福报好享福,有人福报差受苦,但福报好者若不知感恩珍惜,福报享尽,终会堕落。凡夫多自私自利,得意者忘形,落魄者失志,聪明者又多我慢……世人几人能知啊?为恶者张牙舞爪,受难者凄厉哀嚎,众生之苦非得以死解脱今生?
答:世间就是如此。人人有私欲,因为种种原因会有争夺。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人类设立了一些道德法规相对好一些。福报好坏都是个人的业力感召,所有的果必有前因。受难人可怜但也有其必然原因,一切有为法无常必定毁灭是真理。还是抓紧修正自己,随缘利益众生。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6-02-06 20:5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