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887阅读
  • 0回复

经文解释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55
铜币
61
威望
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色,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师答:佛陀分析人的真相时常会分为五个方面。


色:物质,或身体。


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了别。


受:就是上六种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


想:就是上六种的取相的过程。


行:就是识所作的事情,如:贪、嗔、嫉妒、愚痴,取,舍,.......等。


因为这些都是由众多因素组成,随意叫蕴。分别成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总称为五蕴。


【五蕴】


    (术语)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为法自性。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参见:)),大别之五法:


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


二、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三、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四、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


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


以一有情征之,则色蕴之一即身,他四蕴即心也。


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为一种特别之作用,故名之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云心所),识之一者为心之自性,故名之为心王。盖五蕴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从五蕴而成,如无色界无身之有情,自四蕴(除色蕴)而成也。毗婆尸佛经上曰:五蕴幻身,四相迁变。


    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请教师傅《杂阿含经》里面还有什么比较重要的术语、名词?喜贪尽是不是术语?是什么意思?


师答:是喜悦欢喜。

是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这些就是造业受苦轮回的原因,它们尽了就解脱清凉,不受后有。




何为正思惟?如何才能算正思惟?

师答:随顺于减轻或断尽贪嗔痴烦恼的思维是正思维。反之,即使以善的理由而却能增上烦恼的思维都非正思维。




为人说法者,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盘。是什么意思?

师答:为人说法就是:所说法对人们各个方面都要利益,使趋向于涅磐。其中的”“可以解释但是还不敢肯定指的哪些方面。梵行就是清净行。明当然是非无明。慧是智慧。正觉是正确的觉悟。


 



何为一切事相应


师答:相应有恰好,正确,合适等意思。还有相关的意思。


 

 



苦、空、非我是什么意思?


师答:苦就是不喜欢的感受等。空是指非常有,不实有。非我就是不是常有不变、唯一、自在的我的意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无明为前相故,生诸恶不善法,时随生无惭、无愧;无惭、无愧生已,随生邪见;邪见生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如是圣弟子得正解脱已,得正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这篇经文是什么意思?


师答:佛对比丘们说:因为无明(愚痴),故行恶不善法时,同时就会有无惭无愧心(若有惭愧心的人就不愿意造恶了。);无惭无愧心生起来就会生邪见等八邪道法。

      若无无明有智慧为前提生善法时,也会生起惭愧心;有惭愧心就能次第生起正见等八正道,因此圣弟子们就正解脱于贪嗔痴,圣弟子如是得正解脱已,就会自己无误地知道:我的生死已尽,已成就清净行,该修得都已修成就,自己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再生三界了。


 

 



顶礼世尊、三宝!顶礼吉祥祝福法师!(合十敬礼)。愿师傅解释一下神识。它是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属于物质吗?它也是因缘和合,也是无常变化的吗?它白千万劫都存在吗?善哉!


师答:有情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所有的有情不外乎都是由物质的身体(色),和精神(名-受想行识)组成(无色界众生没有物质,纯是精神)。若有人说除此之外有其它的东西,都只是幻想。我们现在知道物质的身体(色)是和合而成无常变化的。精神不属于物质,分为苦乐舍的感受,取像的想,还有打妄想起烦恼的行,这三者很容易就知道是缘生缘灭是无常的;最后只有了别功能的识,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由眼耳鼻舌身根(眼耳鼻舌身的感受器神经)与外界环境接触时产生的,随生随灭也是无常的。还有意识是意根(前一念为后一念的根,所以意根就是念头)于前五识取法尘,和离开前五识单独的想像思维法尘和合所生,也是随生随灭无常无我的。除此之外再有所说都只是幻想了。


 

 



有关阿含经的四个问题


一:在南传阿含经当中,有这样的几个名词:现法开悟、命终开悟、中般涅盘、损害涅盘、无行般涅盘、有行般涅盘,请问师父,这些个涅盘做何解?


二:在南传阿含经神足相应篇幅中,有这样的话: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二果之随一果可期之,于现法得开悟、或为余依得不还果。还有七果,七功德可期....这是不是说,修行神通可以得到与四念处相同的效果?


三:神足相应中还有这样的话: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这是不是说成就的方法不止是四念处、十二因缘,还有四神足等等或者其它的莫须有的方法?


第四:修行神通、四神足,是否可以成就等正觉无漏阿罗汉?


望师父慈悲开示。


师答:我没有学过南传佛教,对南传佛教的术语也搞不清楚。


1,涅磐都是相同的,但是根器机缘不同入涅磐的时期方法等有别。比如证了三果的圣人,有的现生就证四果阿罗汉命终时入涅磐;有的死时才断尽烦恼证入涅磐;有的死后还没有投生的中阴身入涅磐——中般涅盘;有的投生色界天后精进修行后证涅磐——有行般涅盘;有的投生色界天后不用精进修行就证涅磐或者不精进慢慢自动机缘成熟入涅磐——无行般涅盘;有的色界天死后一层层生上界天后才证涅磐——上流般涅磐....


2,四神足:又作四如意分、四如意足。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由想达到神通之意欲力发起之禅定。又作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欲神足、欲如意足。


()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由心念力发起之禅定。又作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念神足、念如意足。


()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由不断止恶行善力发起之禅定。又作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勤神足、精进神足、精进如意足、进如意足。


()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由思惟佛理之力发起之禅定。又作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观神足、思惟神足、思惟如意足、慧如意足。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载,思求诸所欲愿,一切如意,故称为神,引发于神,故称神足。即依欲、勤等力而引发等持,再依止等持而引发种种神用,故称四神足。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它们同属于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法)。




请问师父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中的问题。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邪婬。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婬犯不可悔。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师答:优婆塞是男信士(男居士)。

三处是大、小便道和口。

二处是大便道和口。

优婆夷是女信士(女居士)

道理相似。



十三

业报轮回与佛说无我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五阴十二因缘业报轮回的思想,在理论上可以概括为无常无我无常指法无常体,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事物:无我指人无独立永恒存在的实体。这无常、无我之说,也被视作的本质所在,是世间人生的真谛。

早期佛教的这些说法,反映了客观事物的部分真理,即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的方面,含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它否认相对稳定,否认整体有不同干部分的质,特别是否认人在改造物质世界上的能动作用,使这种辩证法导向屈从和悲观,是一种消极辩证法。

哲学理论上的无我说,与宗教教义上需要有一个轮回的承担者,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无我说可以使人对自己的行为完全不负责任,业报说则教人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对这些矛盾,佛教内部进行过多种调解,但始终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师答:这是因为您还没有正确理解,他们本身并没有矛盾。也因为佛教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加入了很多后来凡夫的思想,您没有看到佛陀原来是如何说的,认假为真造成的误解。

    用现在科学就很容易了知,组成我们有情的是物质和精神(五阴),而其中的物质和精神都是由众多因缘聚合而成的。这些与佛法的五阴聚合没有一个实有不变的实体正好吻合。

十二因缘业报轮回
的思想正好表示它并不否定相对稳定,请看下面的经文:“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

   您说的否认整体有不同干部分的质是否有错字,不敢肯定您指的是什么?

佛陀并没有否认不同的物质精神各有自己的特质,只是说它们都是相对成立的是无常变化的。比如火的热的特质是相对于冷成立的,若想对于更高的温度它就是冷。并且它的温度也是无常变化的最终要归于灭。就连物质和能量现代科学家也发现是非永恒不变的了。相对论中说虚空也是相对于物质才能成立。等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就越来越发现佛陀的缘起无常无我的思想的正确,不同于其它宗教随着科学越发展进步漏洞就显现的越多。但是对于执迷不悟的或者智力还不足于正确理解佛法的人,就是谁也没有办法扭转的了。

    《杂阿含经》(三三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个经文中也可以看出佛陀并没有否认一切。

佛陀一直反对宿命论者,严格禁止出家弟子为他人算命求活。佛教的缘起思想正好表现了人在改造物质世界上的能动作用,而且佛陀处处要求弟子们要精进于改变身心趋向自他离苦解脱,喝斥懈怠懒惰,即使他自己已是究竟的成就者也从不放散,无有一时不忘精进。如何能说是否认人在改造物质世界上的能动作用,使这种辩证法导向屈从和悲观,是一种消极辩证法。

    但是精进又分正精进和邪精进。世间的俗人因为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虽然也在精进努力于解脱痛苦获得快乐,追求财产的聚积,感官的刺激,名誉地位的争夺,鬼神的祈求......(有识之人都能看到,不需要我多作举例)不但自己不能真正离苦也造成他人痛苦,这种精进是邪精进是佛门所舍弃的。您若是希望我们也这样精进我们就不能满足您的要求了。相反,要是实际体验过佛法修持的人就会发现,只要是能够如法正确地修行,修一点儿就可以获得一份身心的安乐,同样也会利益他人。这才是正确离苦的方法,是正确的精进主动。

(
六三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罗聚落,疾病涅槃,纯陀沙弥瞻视供养。尔时,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时,纯陀沙弥供养尊者舍利弗已,取余舍利,担持衣鉢,到王舍城,举衣鉢,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礼尊者阿难足已,却住一面,白尊者阿难:尊者当知,我和上尊者舍利弗已涅槃,我持舍利及衣鉢来。于是尊者阿难闻纯陀沙弥语已,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举体离解,四方易韵,持辩闭塞。纯陀沙弥来语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余舍利及衣鉢来。佛言:云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阿难: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觉所说,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涅槃耶?阿难白佛:不也,世尊。虽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精勤方便摄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别智慧、大智慧、广智慧、甚深智慧、无等智慧,智宝成就,能视、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赞叹,为众说法。是故,世尊,我为法故,为受法者故,愁忧苦恼。佛告阿难:汝莫愁忧苦恼。所以者何?若坐、若起、若作,有为败坏之法,何得不坏?欲令不坏者,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所爱念种种诸物、适意之事,一切皆是乖离之法,不可常保。譬如大树,根、茎、枝、叶、华、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宝山大岩先崩,如是,如来大众眷属,其大声闻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然其彼方我则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说故。汝今,阿难,如我先说,所可爱念种种适意之事,皆是别离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阿难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异洲不异依?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洲依。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看这段经文就可以知道,佛陀要求大家不要迷信他力及宿命,要靠自己如法精进努力来离苦。

    您说宗教教义上需要有一个轮回的承担者每个宗教都不相同,甚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肯定有正确有错误。错误的我们当然就该放弃了。您自己以什么作为这个承担者,是正确还是错误?

    佛教也不是完全没有说有承担者。看上面的经文就知道........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这个自然法则就是承担者。

    您说对这些矛盾,佛教内部进行过多种调解,但始终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实际上不是调解,是无知的人不能正确理解佛陀的教言,以世俗的错误思想歪曲佛法。后人所造的经文和思想比佛陀原来所讲得都不知要多出多少来了,这也就是当今佛教界思想混乱互相矛盾,很难再看到佛教正确思想的原因。您自己也因此造成误解也是可以理解的。



十六

「诸比丘,这三种东西是亳无隐瞒的照耀给人们看的。三者为何?一为明月、二为炎阳、三为如来经律也。」《增支部.3.13.129经》请问师父,佛说如来经律是亳无隐瞒的照耀给人们看。而现状是在家人不可以看比丘戒。这有冲突吗?

师答:这里所说的律是亳无隐瞒的照耀给人们看可能指的是受持戒律的功德。实际上在家人也不是完全不允许了解比丘戒。但是在家人不受持比丘戒学习后大多用来挑剔出家人的毛病而生嗔心对自他甚至对佛法住世造成障碍。
若在家人偷听羯摩今生不允许出家受戒。


十七

关于《杂阿含经(九)》的问题

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请问师傅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是因为色无常所以才苦(无常、苦、非我依次类推)还是无常、苦、无我、无我所是并列的关系?

师答: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在思维上是因为色无常所以才苦(无常苦非我依次类推)在事实上无常苦无我无我所是并列的关系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0-06-21 17:2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