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19019阅读
  • 57回复

四阿含最全面的系统审视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 本帖被 古莲子 执行提前操作(2010-06-30) —
(一)什么是原始佛教及经典结集的问题
(二)如是我闻的问题
(三)原始佛法的定义与定中持法的问题
(四)四无量心与六度的修持问题
(五)人间的佛陀无异凡夫生死之身吗?
(六)阿罗汉是不是佛的问题
(七)从《阿含经》看十方佛的真谛
(八)从业、缘、果、报的观点证明有十方净土存在
(九)净土众生修行内涵不离“三法印”的基本义
 
(一)什么是原始佛教?
凡是有看过佛教史的人,都会知道《阿含经》是目前学界依历史佛学文献的考据资料,所公认的原始佛教思想。研究原始佛教的佛学者,在判断任何从佛陀时代,也就是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由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从佛弟子口述佛所说的法,或者由佛在世的时候,弟子私自记录下来的佛法,甚至由祖师大德弘扬的佛法,辗转翻译成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乃至传译到泰国、斯里兰卡、缅甸、中国、日本、韩国等各个国家的大乘和小乘的佛教思想,到底是不是佛所说的法,都是用原始佛教的记录,也就是《阿含经》的思想来做分辨和印证。而什么是原始佛法?
就是从佛陀时代到佛涅槃以后,在佛弟子之间还没有分裂成个个部派的那个时期,就称为“原始佛教”,这是近代学者的意见。而依“四阿含”来看,在“原始佛教时期”,“菩萨法与声闻法是共存的,只是以声闻法义为主”。
现在先依“原始佛教的观点”来说,于佛涅槃以后,当时佛教界公认的原始经论的结集和公认佛说的最早期的圣典,就是现在于大藏经看到的《四部阿含经》和声闻藏中律藏的重要部分。而如果欲了解《四阿含》和“律藏”的来源,也就是了解原始佛法的来源,就要首先谈到“经典的结集”问题。
1.略谈历史上四次结集经典
  关于佛教经典的结集,事实上,在现存大藏经中,就可以看到当时“大、小经典结集的盛况”。但是依史学家考据的观点,最重要的有四次结集经典。其中佛弟子们第一次结集的经典,也就是著名的在王舍城刹帝山窟(灵鹫山上的山窟),或者称为五百阿罗汉结集(见《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等所载),也有的说是一千阿罗汉结集(见《大智度论》卷二所记),时间是大约在佛刚涅槃之后、西元前四百八十六年的夏天。第二次结集,就是在印度的毗舍离城结集,或称七百比丘结集,是由重戒律、年龄极高的上座部长老共同结集,时间大约在佛灭度后的一百年左右,西元前三百多年,这两次结集,都是在印度的佛教历史文献资料上找得到的结集事证。《四部阿含经》大体就是在这两次结集中完成的,这是近代学者的意见,当然也有别的说法。此外还有第三次结集及第四次结集的经典。
  第三次结集经典,是在佛涅槃以后的两百三十六年,大约在西元前二二六到二六四年之间,当时印度出现了一位阿育王,也就是于《杂阿含经》第二十三卷(六○四)经中记载阿育王出生于佛在世时以沙供佛得大果报的故事。就在阿育王住世的那个时期,由一千位比丘聚集在一座叫做摩揭陀国华氏城,完成了第三次的结集经典。在这次的结集当中,不但有《经藏》和《律藏》的结集,而且还多增加了祖师大德所写的论藏。而由阿育王的故事出现在《杂阿含经》中,可见《杂阿含经》的结集完成,已经涉及第三次结集经藏的内容,超过佛涅槃后的两百年。
  第四次结集经典,是在佛涅槃以后的四百多年至五百年,是在西元第二世纪之时,当时由五百位比丘在印度的迦湿弥罗国,完成了经藏、律藏和论藏的结集各有十万句颂词,三藏的颂词加起来总共有三十万句颂,合计有九百六十万言。(此依“大唐西城记”卷三所载,按又有另外的说法,不录)。现在于大藏经中看到的《毗昙部》所记载的龙树菩萨所写的《十住毗婆沙论》,就是在第四次结集中重要的宝典,可惜“论中大部分的经文已经遗失”。而第四次结集,又有南传的说法,即在第四次结集会上,诵出上座部佛教三藏,修订三藏注释,重新安排经典次序而完成巴厘文的三藏等。此外从西元一八七一年至西元一九五四年间尚有第五、第六、第七次结集,不录。
  以上所介绍的四次结集经典乃至第五、第六、第七次的结集,皆是古印度及现代印度的文献资料所保存下来的。
2.其他不同的结集
  但是在其他记事里,也有记载其他由佛在世时或者当佛涅槃后,由佛弟子私自形成一个个团体,纷纷将他们从佛陀那里所听闻过的佛法,私自用“具叶记录”和背诵起来的法义,结集起来,流传到后世,如传说中的“窟外结集”(后续自明),也就是说,《四阿含》中大部分的内容,是“五百阿罗汉”在洞窟内结集声闻藏的经典,然而“阿含经中”的某部分序文,也有记载“窟外结集的盛况”(后有说明),其听法大众涉及天众,就不仅只有“五百阿罗汉在场”。
  更须明白,《四阿含》的结集,最主要是出自“五百罗汉或千阿罗汉”之手,然而佛住世时,随佛出家或随佛的诸大弟子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超过数十万人,这点可从《四阿含》中及“大乘经典”内出现的出家人数做一考察。如《增一阿含》卷二十六(五)中叙述佛在世时,有一次曾有八万四千阿罗汉集在一处,受梵志供养,其他分散于印度各处的阿罗汉应当更多。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就说:“佛灭度后的两百年,当时宾头卢尊者尚在人间,那时于一次聚会中,仍然有三十万比丘悉来集会,彼大众中十万人是阿罗汉,二十万人是学人及凡夫比丘。”由佛涅槃后的两百年,尚有数十万比丘众住世,可以想见佛在世时出家比丘众的盛况,少说也有数十万。
  由此可知,在“五百阿罗汉”结集“声闻藏”的同时,尚有“数十万”比丘、比丘尼大众,皆未参加“结集经典”,难道不会有“因从佛所闻法义及所修法门与“声闻藏法义及与其所修法门不同”而形成许多“窟外结集”的情形吗?
3.从多方面的记录和多方面的经典内容了解诸佛所说法才不会有偏差
  众所皆知,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有正史和野史的记载。历史是强人所写的,世人可以从正史中,看到一个朝代兴衰成败的表相,但是并不一定代表那个时期兴衰因缘变化的“真实面”。相对的,从民间记载的野史,反而能够在与正史记录的相互比较、对照中,有更多的机会,从更多的层面,来了解一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因缘的真实性。
  相对的,佛教的经典结集,也应该从多方面的记录和多方面的经典内容,来了解诸佛所说修证法义的正确性,才不会有偏差。诸如由“律师”和“苦行者”主导的两大结集,享有当时僧团的主导权,可看做“古印度佛教中是以‘依律为师’为当权派”,大众比丘所结集的经典,可看做是古印度佛教中依法为师的“次佛教团体”。
  然而佛法与世间历史的记录及一般哲学思想不一样,佛教是以修证的“法”为根本,不是以“人”的领导为崇拜,历史是由强人而写,而佛教徒信仰的佛法,则是由证法的圣人所弘扬,其间“经典的弘扬的方式、时间,尚牵涉到‘因时、因地、契理、契机’等许多复杂问题,乃至说法、弘法的‘时机成熟先后问题’。”因而形成“南传佛教国家”重“声闻经律”及“北传佛教国家”重“菩萨经戒”的“弘法内容上”的明显差异。
  所以如何找到证法的觉者-佛,所修证法义的源头,也就是“原始佛法”的完整意义,应该从前述所说的四次结集的经典中,与从证法中获得大智慧的佛弟子多次的结集的经典内容中,也就是从《大乘经典》和《阿含经》所记载法的内涵的异同点来做分辨,就可以了解原始佛法的根本精神是什么!而不是以“凡夫背诵的原理”、“限定句数”来看“经典的结集”。
4.佛涅槃后经典结集的经过
(1)何谓窟内结集?
  首先来了解佛涅槃后“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典的过程,便更可明白“声闻藏”的缘起经过。
  佛涅槃后,结集经典的缘起,是由大迦叶所发起的。而《摩诃僧祇律》、《五分律》等均说为五百罗汉随大迦叶结集经典,只有《大智度论》说为千阿罗汉结集经典。如《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与《五分律卷》三十及《大智度论》卷一等,皆有记载经典结集的缘起。
甲、佛经内如是我闻的由来
  首先依《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说明结集经典的经过,如论上说:
(甲)佛涅槃时大迦叶不在佛侧
  佛住王舍城……乃至世尊在毗舍离于放弓杖塔边舍寿,向拘尸那竭城熙连禅河侧、力士生地坚固林中,双树间般泥洹,于天冠塔边阇维,乃至诸天使火不然,待尊者大迦叶故。时尊者大迦叶在耆阇崛山、宾钵罗山窟中坐禅,时尊者大迦叶作是念:世尊已舍寿,欲何处般泥洹,今在何处,少病少恼安乐住不?作是念已,即入正受三昧,以天眼观一切世界,见世尊在拘尸那竭城熙连河侧力士生地坚固林中双树间天冠塔边阇维,乃至火不燃,见已惨然不悦,复作是念:及世尊舍利未散;当往礼敬。寻复念言:我今往见世尊最后身,不宜乘神足往,宜应步诣。
  时尊者大迦叶语诸比丘言:诸长老,世尊已般泥洹,各持衣钵共诣拘尸那竭,礼观世尊。诸比丘闻已皆言:善哉。
  时尊者摩诃迦叶,即与众多比丘俱诣拘尸那竭,路经一聚落,聚落中有一摩诃罗比丘,先在中住。
  尊者摩诃迦叶告摩诃罗言:持衣钵来,共汝诣拘尸那竭城礼观世尊。摩诃罗言:长老大迦叶,且待前食后食讫,然后当去。
  迦叶答言:不宜待食,摩诃罗勤勤至三,迦叶故言不宜待。
  时摩诃罗恚言:沙门有何急事忽忽乃尔,如死鸟不直一钱,且待须臾,食已当去。
  尊者大迦叶复言:宜且置食,世尊今已泥洹,及未阇维宜应速往。
  时摩诃罗闻佛已般泥洹,语尊者摩诃迦叶言:我今永得解脱,所以者何?彼阿罗诃在时常言,是应行是不应行,今已泥洹,应行不应行自在随意。时大迦叶闻此语已惨然不悦,即弹右指火出,右足蹈地,摩诃罗见已大怖而走。
(乙)大迦叶到佛所、佛现两足从棺出
  乃至大迦叶往诣佛所,世尊即现两足,从棺双出。
  时尊者大迦叶见佛足已,偏袒右肩头面作礼,说此偈言:
如来足踝满,千辐相轮现;
指纤长柔软,合缦网文成。
是故我今日,顶礼最胜足;
最胜柔软足,曾游行世间。
大悲济群生,从今永不会;
是故我今日,稽首如来足。
如来救济我,解脱得应真;
我今最后见,永已不复觐。
断世众疑惑,离欲中最上;
利益一切众,无不得欢喜。
是故我今日,顶礼最胜足;
佛有如是德,善答决众疑。
今日时已过,慈慧光永灭;
是故我今日,稽首最胜足。
我证四真谛,说佛功德宝;
偈赞礼敬讫,还摄双足入。(按《长阿含》卷四亦有记载佛涅槃时,大迦叶不在佛旁,率领五百弟子赶回佛侧荼毗。而佛出三昧真火自焚,八王分舍利供养的经文)。
  诸比丘各议言:谁应阇维?
  时尊者大迦叶言:我是世尊长子,我应阇维。是时大众皆言:善哉。即便阇维。
(丙)大迦叶等讨论何处结集法藏?
  阇维已,迦叶忆聚落中。摩诃罗比丘语:乃至欲行便行,不行则止。即语诸比丘言:长老世尊舍利非我等事,国王长者婆罗门居士众求福之人自当供养,我等事者宜应先结集法藏,勿令佛法速灭。
  寻复议言:我等宜应何处结集法藏。时有言,向舍卫者,有言向沙只,有言向瞻婆,有言向毗舍离,有言向迦维罗卫。时大迦叶作是言:应向王舍城结集法藏。所以者何,世尊记王舍城韦提希子阿阇世王声闻优婆塞无根信中最为第一,又彼王有五百人床卧供具,应当诣彼。皆言:尔。世尊先语尊者阿那律言,如来般泥洹。汝应守舍利,勿使诸天持去。所以然者?过去世时如来般泥洹,诸天持舍利去,世人不能得往,失诸功德,诸天能来人间供养,世人不能往彼,除其神足,是故应好守护。侍者阿难复以供养故不去。
(丁)大迦叶率领千比丘至王舍城结集法藏
  时大迦叶即与千比丘俱。诣王舍城至刹帝山窟。敷置床褥庄严世尊座,世尊座左面敷尊者舍利弗座,右面敷尊者大目连座,次敷大迦叶座,如是次第安置床褥已办四月供具,结集法藏故悉断外缘。大众集已,中有三明六通德力自在者,于中有从世尊面受诵一部比尼者,有从声闻受诵一部比尼者,有从世尊面受诵二部比尼者,有从声闻受诵二部比尼者,众共论言:此中应集三明六通德力自在从世尊面受二部比尼者。从声闻受二部比尼者,集已数少二人不满五百,复议言:应满五百。长老阿那律后到犹少一人。时尊者大迦叶为第一上座,第二上座名那头卢,第三上座名优波那头卢。时尊者大迦叶自升己座,唯留尊者舍利弗、目连、阿难座已,诸比丘各随次而坐。
(戊)诸阿罗汉闻佛已涅槃皆随佛灭度不愿受僧所请再出人间结集法藏
  时尊者大迦叶告尊者目连共行弟子梨婆提长老:汝至三十三天呼?提那比丘来,世尊已般涅槃,比丘僧集欲结集法藏。即受命往三十三天白长老,世尊已般泥洹,比丘僧集欲结集法藏故来相呼。比丘闻已,惨然不悦曰:世尊已般泥洹耶,答言尔。便言:世尊在阎浮提者当往,世尊已般泥洹世间眼灭,即以神足上升虚空,入火光三昧以自阇维。见已即还,来入僧中具说上事,乃至言入火光三昧。复遣至三十三天尸利沙翅宫,呼憍梵波提,次长老善见在香山,长老颇头洗那在游戏山,长老拔佉梨在瞻婆山,复有长老爵多罗在净山,尊者目连弟子名大光在光山,尊者舍利弗弟子摩薮卢在慢陀山,尊者罗杜在摩罗山,如是等乃至闻唤,皆般泥洹。复遣使往毗沙门天宫唤修蜜哆,使至已作是言:长老,世尊已般泥洹,比丘僧集欲结集法藏,故来相唤,比丘闻已惨然不悦言,世尊已般泥洹耶?答言尔,便言:世尊在阎浮提者我当诣彼,世尊般泥洹后世间眼灭,即以神足上升虚空,入火光三昧以自阇维,入于般泥洹。使还僧中具白僧如上。
  大迦叶言:诸长老且止勿复唤余,诸闻唤者便自泥洹,若更唤者复当般泥洹,如是世间便空无有福田。
(己)大迦叶最初不要阿难参与结集
  有比丘言:诸长老,尊者阿难是佛侍者亲受法教,又复世尊记阿难有三事,第一宜应唤来。大迦叶言:不尔,如此学人入无学德力自在众中,犹如疥瘙野干入师子群中。时尊者阿难料理供养讫,来到一聚落中作是言:我今此中宿,明日当往王舍城。时有天来语阿难言:大迦叶言:尊者是疥瘙野干,阿难作是念:世尊已泥洹,我今正欲依附,云何持我作疥瘙野干,心生不悦。复作是念:是大迦叶,足知我眷属姓字,正当以我结使未尽故作是言耳。时尊者阿难勤加精进经行不懈欲尽有漏,时尊者阿难以行道疲苦,又复世尊泥洹忧恼缠心,先所闻持不复通彻,寻作是念,世尊记我,于现法中心不放逸,得尽有漏用太苦为,心不舍定倾身欲卧,头未至枕得尽有漏,三明六通德力自在,即以神足乘空而去,到刹帝窟户外,而说偈言:
    多闻有辩才,给侍世尊者;
  瞿昙子阿难,今在门外立,
    由不与开门。
  又复说偈言:
    多闻利辩才,给侍世尊者;
    已舍结使担,瞿昙子在外。
  尔时大迦叶而说偈言:
    汝舍烦恼担,自说言得证;
    未入瞿昙子,来入瞿昙子。
(庚)阿难漏尽以神足通飞至窟内参加结集
  阿难入已,礼世尊座讫次礼上座,到己座处便坐。时大迦叶语阿难言:我不自高,亦不轻慢于汝,故作是言,但汝求道不进,欲使精勤尽诸有漏故,说此言耳。
阿难言:我亦知,但以我结使未尽,欲使勤进断诸有漏。
时尊者大迦叶问众坐言:今欲先集何藏?
众人咸言:先集法藏。
  复问言:谁应集者?
比丘言:长老阿难。
阿难言,不尔,更有余长老比丘。
又言:虽有余长老比丘,但世尊记汝多闻第一,汝应结集。
阿难言:诸长老若使我集者,如法者随喜,不如法者应遮,若不相应应遮,勿见尊重而不遮,是义非义愿见告语。
众皆言:长老阿难,汝但集法藏。如法者随喜,非法者临时当知。
(辛)阿难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五百阿罗汉上升虚空咸叹,我等亦闻佛如是说
  时尊者阿难即作是念:我今云何结集法藏?作是思惟已,便说经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爵毗罗尼连河侧菩提曼陀罗,尊者阿难适说是语,五百阿罗汉德力自在者,上升虚空咸皆喟叹,我等目见世尊,今已言闻,悉称南无佛已,还复本座。尔时阿难说此偈言:
  勤修习正受,见诣法生灭;
  知法从缘起,离痴灭烦恼。
  勤修习正受,见诸法生灭;
  知法从缘起,证诸法灭尽。
  勤修习正受,见诸法生灭;
  知法从缘起,摧伏诸魔军。
  勤修习正受,见诸法生灭;
  知法从缘起。如日除众冥。
(壬)结集《四阿含》
  尊者阿难诵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长者集为《长阿含》,文句中者集为《中阿含》,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觉杂道杂,如是彼等名为杂,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随其数类相从,集为《增一阿含》。《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尔时长老阿难说此偈言:
  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佛闻;
  所有八万诸法藏,如是等法从他闻,
  如是等法我尽持,是佛所说趣泥洹;
  是名撰集诸法藏。
乙、《大智度论》所说结集经典的经过
(甲)诸天请大迦叶建立法幢
  依论上说,佛涅槃后,诸大阿罗汉各各随意于诸山林流泉、溪谷处处舍身而般涅槃,更有诸阿罗汉,于虚空中飞腾而去。……六欲天乃至遍净天等,见诸阿罗汉皆取灭度。各心念言:佛日既没种种禅定解脱智慧弟子其光亦灭,是诸众生有种种淫怒痴病,是法药师辈今疾灭度谁当治者,无量智慧大海中生,弟子莲华今已干枯,法树摧折法云散灭,大智象王既逝象子亦随去,法商人过去,从谁求法宝如偈说:
    佛已永寂入涅槃,诸灭结众亦过去;
    世界如是空无智,痴冥遂增智灯灭。
  尔时诸天礼摩诃迦叶足,说偈言:
    耆年欲恚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
    上下端严妙无比,目明清净如莲华。
  如是赞已,白大迦叶言:大德迦叶,仁者知不?法船欲破、法城欲颓,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灯欲灭、说法人欲去,行道人渐少,恶人力转盛,当以大慈建立佛法。
  尔时大迦叶心如大海澄静不动,良久而答:汝等善说实如所言,世间不久无智盲冥,于是大迦叶默然受请。尔时诸天礼大迦叶足,忽然不现各自还去。
(乙)大迦叶发起结集法藏
  是时大迦叶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难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应当结集《修妒路》、《阿毗昙》、《毗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来世人可得受行。所以者何?佛世世勤苦慈湣众生故,学得是法为人演说,我曹亦应承用佛教宣扬开化。
  是时大迦叶作是语竟,住须弥山顶,种种神力,令挝铜揵稚。说此偈言:
  佛诸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莫入涅槃。
是揵稚音大迦叶语声,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闻知,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来集会大迦叶所。尔时大迦叶告诸会者:佛法欲灭,佛从三阿僧祇劫,种种勤苦慈湣众生,学得是法,佛般涅槃已,诸弟子知法、持法、诵法者皆亦随佛灭度,法今欲灭,未来众生甚可怜湣,失智慧眼,愚痴盲冥,佛大慈悲湣伤众生,我曹应当承用佛教,须待结集经藏竟,随意灭度,诸来众会,皆受教住。
尔时大迦叶选得千人,除善阿难,尽皆阿罗汉得六神通,得共解脱、无碍解脱,悉得三明禅定自在,能逆、顺行诸三昧,皆悉无碍,诵读三藏,知内外经书,诸外道家十八种大经尽亦读知,皆能论议降伏异学。
是时大迦叶与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告语阿阇世王:给我等食日日送来,今我曹等结集经藏不得他行。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说戒时,集和合僧,大迦叶入禅定,以天眼观:今是众中谁有烦恼未尽,应逐出者,唯有阿难一人不尽,余九百九十九人,诸漏已尽清净无垢。大迦叶从禅定起,众中手牵阿难出言,今清净众中结集经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
(丙)大迦叶斥责阿难六种罪过
  是时阿难惭耻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随侍世尊供给左右,未曾得如是苦恼,佛实大德慈悲含忍,念已白大迦叶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诸佛法阿罗汉者,不得供给左右使令,以是故我留残结,不尽断耳。
  大迦叶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听女人出家,汝殷勤劝请佛听为道,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岁而衰微,是汝突吉罗罪。
  阿难言:我怜湣瞿昙弥。又三世诸佛法者有四部众,我释迦文佛、云何独无?
  大迦叶复言:佛欲涅槃时,近俱夷那竭城脊痛,四叠沤多罗僧敷卧。
  语汝言:我须水,汝不供给是汝突吉罗罪。
  阿难答言:是时五百乘车截流而渡令水浑浊,以是故不取。
  大迦叶复言:正使水浊,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浊水清净,汝何以不与?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罗忏悔。
  大迦叶复言:佛问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欲住寿一劫若减一劫,汝默然不答,问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四神足好修,应住一劫若减一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罗罪。
  阿难言:魔蔽我心,是故无言,我非恶心而不答佛。
  大迦叶复言:汝与佛叠僧伽梨衣以足蹈上,是汝突吉罗罪。
  阿难言:尔时有大风起无人助,我捉衣时风吹来堕我脚下,非不恭敬故蹈佛衣。
  大迦叶复言:佛阴藏相般涅槃后以示女人,是何可耻?是汝突吉罗罪。
  阿难言:尔时我思惟,若诸女人见佛阴藏相者,便自羞耻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相种福德根,以是故我示女人,不为无耻而故破戒。
  大迦叶言:汝有六种突吉罗罪,尽应僧中悔过。
  阿难言:诺,随长老大迦叶及僧所教,是时阿难长跪合手,偏袒右肩脱革屣,六种突吉罗罪忏悔。
  大迦叶于僧中手牵阿难出,语阿难言:断汝漏尽然后来入,残结未尽,汝勿来也。如是语竟便自闭门。
(丁)先请住在天上的憍梵波提结集法藏
  尔时诸阿罗汉议言:谁能结集毗尼法藏者,长老阿泥卢豆言:舍利弗是第二佛,有好弟子,字憍梵波提,柔软和雅,常处闲居,住心寂燕,能知毗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树园中住,遣使请来。
  大迦叶语:下坐比丘,汝次应僧使。下坐比丘言:僧有何使?
  大迦叶言:僧使汝至天上尸利沙树园中憍梵波提阿罗汉住处。
  是比丘欢喜踊跃受僧敕命,白大迦叶言:我到憍梵波提阿罗汉所,陈说何事。
  大迦叶言:到已语憍梵钵提,大迦叶等漏尽阿罗汉,皆会阎浮提,僧有大法事,汝可疾来是。
  下坐比丘头面礼僧右绕三匝,如金翅鸟飞腾虚空,往到憍梵波提所,头面作礼,语憍梵波提言:软善大德,少欲知足,常在禅定。大迦叶问讯有语,今僧有大法事,可疾下来观众宝聚。
  是时憍梵波提心觉生疑,语是比丘言:僧将无斗诤事唤我来耶?无有破僧者不?佛日灭度耶?
  是比丘言:实如所言,大师佛已灭度。
  憍梵波提言:佛灭度大疾,世间眼灭,能逐佛转法轮将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所?
  答曰:先入涅槃。
  憍梵波提言:大师法将各自别离,当可奈何。摩诃目伽连今在何所?
是比丘言:是亦灭度。
憍梵波提言:佛法欲散大人过去,众生可湣?
问长老阿难今何所作?
是比丘言:长老阿难佛灭度后,忧愁啼哭迷闷不能自喻。
憍梵波提言:阿难懊恼由有爱结,别离生苦。罗睺罗复云何?
答言:罗睺罗得阿罗汉,故无忧无愁,但观诸法无常相。
憍梵波提言:难断爱已断无忧愁。
憍梵波提言:我失离欲大师,于是尸利沙树园中住,亦何所为,我和上大师皆已灭度,我今不能复下阎浮提,住此般涅槃。说是言已,入禅定中,踊在虚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现种种神变,自心出火烧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叶所,水中有声说此偈言:
  憍梵钵提稽首礼,如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
(戊)阿难定智等持速得漏尽
  尔时下坐比丘,持衣钵还僧。是时中间阿难思惟诸法,求尽残漏,其夜坐禅、经行,殷勤求道,是阿难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后夜欲过疲极偃息,却卧就枕头未至枕,廓然得悟,如电光出闇者见道,阿难如是入金刚定,破一切诸烦恼山,得三明六神通,共解脱,作大力阿罗汉。即夜到僧堂门,敲门而唤。
  大迦叶问言:敲门者谁?
  答言:我是阿难。
  大迦叶言:汝何以来?
  阿难言:我今夜得尽诸漏。
  大迦叶言:不与汝开门,汝从门钥孔中来。
阿难答言:可尔,即以神力从门钥孔中入。礼拜僧足忏悔,大迦叶莫复见责。
  大迦叶手摩阿难头言:我故为汝使汝得道,汝无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证,譬如手画虚空无所染著,阿罗汉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无所著,复汝本坐。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6-01 21:59重新编辑 ]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258
铜币
279
威望
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7楼 发表于: 2010-08-02
一、《四阿含》的结集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在拘尸那城郊外的娑罗双树下入涅槃。佛入灭后,弟子们觉得导师已去,茫然无归。当时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正在叶波国坐禅,他回来主持丧礼,默自思惟:应结集法藏,使佛法住世,利益众生。于是请阿?世王为施主,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五峰之最高者毗婆罗山侧的毕波罗窟(又名七叶岩),从6月27日开始结集。参加者为已证阿罗汉果的五百比丘,以迦叶为上首,先命持戒第一的优婆离结集律藏,所集者即现在的《八十诵律》。次命多闻第一的阿难结集经藏,所集者即是《四阿含》。    


  阿难是佛的徒弟,做佛的侍者二十五年,佛称其多闻第一。结集的程序极其复杂,先由阿难诵出一经,大迦叶提出质询,阿难答出说时、说处、因缘、对机、说法、领解,再由大众合诵,确认准确无误后,才完成一部经的结集。如是次第再诵第二部经。这次结集是佛涅槃后第一次结集。  

  阿含是梵文Agāma的音译,也译作阿?、阿伽摩、阿笈摩,意译法归、无比法、教传,意思是传承的教说,或结集教说的经典。释僧肇《长阿含经序》说:“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善见律毗婆沙》卷一说:“容受聚集,义名阿含。”《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说:“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唐释吉藏《法华论疏》说“阿含”名通大小,《四阿含》为小,《涅槃经》等大乘经称“方等阿含”。后来阿含专指小乘,在大藏经中属于小乘部。  

  二、《四阿含》的传授  

  《四阿含》结集之后,文字内容得到统一,但仍以师弟口传的形式流传,并没有记载下来。由于专恃谙诵不著竹帛之故,所传意义难免展转变迁。《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记载一个故事:阿难有一天到一个竹林,听到一个比丘诵《法句偈》:“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告诉他:“这不是佛语,原文应该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比丘因语音相近,将“生灭法”念成了“水老鹤”,意义全乖。阿难纠正他后,他回去将此事告诉他的师父。师父说:“阿难老朽,言多错谬,不可信矣。汝今但当如前而诵。”佛涅槃还没多久,佛经竟然错到这种程度,以阿难这么大的权威竟然纠正不过来,真叫人哭笑不得。  

  不仅如此,因为在七叶窟内结集佛经的只有五百上座比丘,当时还有一千多比丘欲参加会议,遭到迦叶的拒绝。富兰那长老、跋波等南方来的比丘未被邀请入窟。他们也曾从佛亲闻佛法,于是以跋波为上首,在叶窟外结集佛经,称为“窟外结集”。他们被后世称为“大众部”,结集的也是小乘经典。  

  另外,传说在第一次结集中,阿难因没有离欲,受到迦叶指责,不准参预结集。阿难负气出走,与文殊师利、弥勒等菩萨在铁围山结集,由阿难诵出大乘经、律、论。小乘佛教认为这些大乘经典非佛所说,不予承认。也有传说阿难出走之后一夜之间证阿罗汉果,被允许入七叶窟结集佛经。  

  佛涅槃后100年,因东方僧伽所行十条规则,有人认为非法非律,乃由西方僧伽长老耶舍比丘领导,在吠舍离,重新结集一次。会众有七百人,经八个月之久,将正统派的经藏、戒律重新诵读,规定十条规则不合法,并将之增补进律文。此为第二次结集,也称“毗舍离结集”。  

  佛涅槃后235年,有六万比丘感到佛典混乱。在阿育王的支持下,选出精通经、律、论三藏的一千人,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在汲吒利弗城(即华氏城),诵出三藏,整理正法,使三藏纯洁,并淘汰魔僧。有人说诵出《四阿含》,使之最后定型。这是第三次结集,也称“华氏城结集”。  

  佛灭后四五百年间,印度佛教四分五裂,不断分化,最后形成二十派。他们都尊奉《四阿含》,而各派的阿含又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顺正理论》卷一说:“虽有众经,诸众同诵,然其名句,互有差别。”并且各派又有所侧重,如大众部重视《增壹阿含》,根本有部重视《杂阿含》。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之后,《四阿含》才逐渐被书写成文。到公元七世纪时,还存在上座部、大众部、正量部、化地部、饮光部、法藏部、有部的七种不同梵文本。而口头传承佛经的传统仍长久地保留着,例如到中国传教的一些印度、西域僧人仍能整部地诵读经律,然后由人写成梵文,再译成汉文。  

  三、《四阿含》的翻译  

  最早在我国流传的《四阿含》只是单品小经。东汉末年的安世高、三国时吴国的支谦、西晋时的竺法护、法炬、东晋时的昙无兰等人都翻译过单行本的《四阿含》,至今还收录在大藏经中。由于《四阿含》的丛书性质,各经独立成篇,不以割裂为病。至东晋初年,这种单行本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全译《四阿含》的要求应运而起。此后六十年间,《四阿含》陆续译出。  

  《中阿含经》翻译最早,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在道安主持下,由兜?勒(吐火罗)沙门昙摩难提诵出,竺佛念译成汉文,慧嵩笔受,五十九卷。译经时正值鲜卑人慕容冲攻占前秦王符坚的阿房城,进逼长安。在戎马之中进行翻译,又因译者汉语还不熟练,译文质量不高,次年道安去世,没来得及整理,因而这个译本流传不广,不久就佚失了。后来东晋隆安二年(398)又重译,由?宾沙门僧伽罗叉诵出,僧伽提婆译为汉语,沙门道慈笔受,六十卷。此经是应东晋尚书令卫将军东亭侯王?之请而译。他为他们建立精舍,提供一切所需。另据《高僧传·慧持传》记载:“时有西域沙门僧伽罗叉,善诵‘四含’,(王)?请出《中阿含经》,(慧)持乃校阅文言,搜括详定。”道慈《中阿含经序》说新旧译文“大不相同”,在他笔录的过程中尽管采用了旧译本的译文,但仍使用了一些新的译法。他还校注新旧译文,录为一卷,附在目录之后,今已佚失。  

  《增壹阿含经》也是在道安主持下翻译的。前秦建元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由兜勒僧昙摩难提诵出,竺佛念翻译,昙嵩笔受,共四十一卷。分上下两部。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失,下部十五卷,失掉每品或每大段末尾原有的摄颂末译,由道安与法和加以补订。此经也是在围城之中仓卒杀青,译文未善。后于东晋隆安元年(397年)?宾沙门僧伽提婆略加修改,道祖笔受,卷数改为五十一卷。而《出三藏记集》及《高僧传·僧伽提婆传》皆未言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事,某些大藏经也标明昙摩难提译。  

  《长阿含经》于后秦弘始十四年至十五年(412~413)?宾沙门佛陀耶舍诵出,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汉文,道含笔受,译于长安,二十二卷。  

  《杂阿含经》最后译出。南朝宋元嘉年间(435~453),中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口宣梵本,宝云传译,慧观笔受,译于建康,五十卷。与众不同的是,此经不是靠背诵,而是有梵文底本。《佛国记》记载,东晋释法显西行求法,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得到《弥沙塞律》,及《长阿含》、《杂阿含》、《杂藏》的梵文,使此次翻译有文可据。但传写时似乎未得到很好的整理,因而现存本子卷次不顺,并佚去两卷,误以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无忧王经》编入。  

  四、《四阿含》的特点与价值  

  读过《四阿含》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重复。每说一义,都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诠释,问答时彼此互牒前言,因此十几句话就能说明的问题,往往长达三、四千字。此其特点之一。  

  第二、译文拙涩。《增壹阿含》、《中阿含》在戎马之中仓卒译成,未暇润色。后虽重译,初译本的影响犹在。《长阿含》、《杂阿含》虽晚出,但当时译人的水平素养终究比不上后来的鸠摩罗什、玄奘等大翻译家。其所用术语,由于后来废弃不用,读来更觉生涩。  

  第三、《四阿含》多数篇幅短小,即使长者,与大部头的大乘佛经相比,仍是短篇。说理朴实,文学性的铺排渲染较少,最大程度上保存了佛语。  

  我国自隋唐之后,学佛者耻谈小乘,认为《四阿含》是佛对机浅的人说的法,不屑于阅读,“阿含”被束之高阁。这实在是一种盲目自高自大的心理。无论是研究佛学还是修证佛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小乘佛教的基础,妄希大乘,实际上是越级逾等,好比上楼者不上第一层就上第二层一样。真要脚踏实地地学习,当从《四阿含》开始。  

  首先,《四阿含》是一种言行录的体裁,以对话的形式记载了现实中的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活动,尽管有少量超人的成份。欲体验释尊现实的人格,除读《四阿含》外,别无他途。  

  第二、佛教的基本教理,如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论、四念处、八正道、轮回观等,在《四阿含》都中有生动详细的说明。如果不对此有准确的理解,读大乘经论便不知所云。  

  第三、《四阿含》涉及到印度的社会风俗、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在印度历史文献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四阿含》的文献价值更加珍贵。它对四姓制度的记载、对种种祭祀法的记述、对尼乾子等哲学流派观点的转载,都有助于我们了解古印度的社会历史风貌。  

  第四、《四阿含》完整地记载了释迦牟尼破斥各种学派的过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释尊所处的环境、其应机宣化的苦心,还可以学习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其独特的辩论术、其卓越的智慧,从而启迪我们的人生。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四阿含》都是一个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研究。
无我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70
铜币
80
威望
17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6楼 发表于: 2010-07-31
“再补缺圆满贴一句,呵呵——
      对于古莲来说,入定静坐已经不是一种证空的方式,空就是空,定是空,不定也是空,何以空?不执着就是空,入定是一种达到不执着的手段,什么手段,压服烦恼,认识无常,容易放舍,达到不执,而对于慧解阿罗汉来说,他不用亲眼看,凭自己的知道就能了达一切无常,就能放舍执着,所以证空,这份自在就是空。
入定对古莲来说,是一种休息的方式,观照因缘法界微妙的方式。入定是游戏三昧。。。。。 ”

不做评论,

祝您吉祥、快乐啦!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70
铜币
80
威望
17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5楼 发表于: 2010-07-31
"您还真实不太清楚空与色的关系啊。
   我常打一个空与色的比喻,来说明空与色的关系,我说的是一个很老掉牙的比喻,但也是很恰当的比喻,有人问我什么是心经中的空,我说这样说吧,比如吃了五个包子,饱了,这件事就可以比喻空与色的关系,五个包子比喻五蕴,吃代表行深般若波罗蜜,饱代表空。吃了五个包子饱了,此时,饱就是五个包子,空就是色,五个包子就是饱,色就是空,五个包子不见了,只剩一个饱,饱中无包子,就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一路的无下去。这就是不一,不异的关系。"

不做评论,哈哈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4楼 发表于: 2010-07-29
再补缺圆满贴一句,呵呵——
      对于古莲来说,入定静坐已经不是一种证空的方式,空就是空,定是空,不定也是空,何以空?不执着就是空,入定是一种达到不执着的手段,什么手段,压服烦恼,认识无常,容易放舍,达到不执,而对于慧解阿罗汉来说,他不用亲眼看,凭自己的知道就能了达一切无常,就能放舍执着,所以证空,这份自在就是空。
入定对古莲来说,是一种休息的方式,观照因缘法界微妙的方式。入定是游戏三昧。。。。。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7-29 23:05重新编辑 ]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3楼 发表于: 2010-07-29
发贴毕~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70
铜币
80
威望
17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2楼 发表于: 2010-07-29
“心中无一芥子,入内观自在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一路都是无,敞开遍四方心空世界空,因缘就是空。万法万相就是空,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不予评论啦!
我的评论也是我执、我障!呵呵呵
师兄早点休息,知道你不仅其他方面好,入定功夫更好!我可不成,和您聊得高兴,估计我不是晚上失眠,就是静坐时会胡思乱想啦!哈!
所以就到这里!发帖了,发帖毕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10-07-29
您还真实不太清楚空与色的关系啊。
   我常打一个空与色的比喻,来说明空与色的关系,我说的是一个很老掉牙的比喻,但也是很恰当的比喻,有人问我什么是心经中的空,我说这样说吧,比如吃了五个包子,饱了,这件事就可以比喻空与色的关系,五个包子比喻五蕴,吃代表行深般若波罗蜜,饱代表空。吃了五个包子饱了,此时,饱就是五个包子,空就是色,五个包子就是饱,色就是空,五个包子不见了,只剩一个饱,饱中无包子,就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一路的无下去。这就是不一,不异的关系。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10-07-29
心中无一芥子,入内观自在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一路都是无,敞开遍四方心空世界空,因缘就是空。万法万相就是空,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70
铜币
80
威望
17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10-07-29
“我不恨谁,但我不一定不骂谁”只需留下前半句,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