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5964阅读
  • 9回复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1-20(30卷)尊者世親造 玄奘奉 詔譯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世品第三之四
 
[0057a07] 如是已說有情世間。器世間今當說。頌曰。
 
 安立器世間  風輪最居下
 其量廣無數  厚十六[1]洛叉
 次上水輪深  十一億二萬
 下八洛叉水  餘凝結成金
 此水金輪廣  徑十二洛叉
 三千四百半  周圍此三倍
 
[0057a14] 論曰。許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謂諸有情業增上力。先於最下依止虛空有風輪生廣無數。厚十六億踰繕那。如是風輪其體堅密。假設有一大諾健那。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又諸有情業增上力。起大雲雨澍風輪上。滴如車軸積水成輪。如是水輪於未凝結位深十一億二萬踰繕那。如何水輪不傍流散。有餘師說。一切有情業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飲食未熟變時。終不流移墮於熟藏。有餘部說。由風所持令不流散。如篅持穀。有情業力感別風起。搏擊此水上結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膜。故水輪減唯厚八洛叉。餘轉成金。厚三億二萬。二輪廣量其數是同。謂徑十二億三千四百半。周圍其邊數成三倍。謂周圍量成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踰繕那。頌曰。
 
 蘇迷盧處中  次踰健達羅
 伊沙馱羅山  朅地洛迦山
 蘇達梨舍那  頞濕縛羯拏
 毘那怛迦山  尼民達羅山
 於大洲等外  有鐵輪圍山
 前七金所成  蘇迷盧四寶
 入水皆八萬  妙高出亦然
 餘八[2]半半下  廣皆等高量
 
[0057b10] 論曰。於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餘八周匝繞妙高山。於八山中前七名內。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復有鐵輪圍山。周匝如輪圍一世界。持雙等七唯金所成。妙高山王四寶為體。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吠[3]琉璃頗胝迦寶。隨寶威德色顯於空。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如是寶等從何而生。亦諸有情業增上力。復大雲起雨金輪上滴如車軸。積水奔濤。其水即為眾寶種藏。由具種種威德猛風鑽[4]擊變生眾寶類等。如是變水生寶等時。因滅果生。體不俱有。非如數論轉變所成。數論云何執轉變義。謂執有法自性常存有餘法生有餘法滅。如是轉變何理相違。謂必無容有法常住可執別有法滅法生。誰言法外別有有法。唯即此法於轉變時異相所依名為有法。此亦非理。非理者何。即是此物而不如此。如是言義曾所未聞。如是變生金寶等已。復由業力引起別風。簡別寶等。攝令聚集成山成洲。分水甘醎令別成立內海外海。如是九山住金輪上。入水量皆等八萬踰繕那。蘇迷盧山出水亦爾。餘八出水半半漸卑。謂初持雙出水四萬。乃至最後鐵輪圍山出水三百一十二半。如是九山一一廣量。各各與自出水量同。頌曰。
 
 山間有八海  前七名為內
 最初廣八萬  四邊各三倍
 餘六半半陿  第八名為外
 三洛叉二萬  [5]二千踰繕那
 
[0057c10] 論曰。妙高為初輪圍最後。中間八海。前七名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如是七海初廣八萬。約持雙山內邊周量。於其四面數各三倍。謂各成二億四萬[6]踰繕那。其餘六海量半半陿。謂第二海量廣四萬。乃至第七量廣一千二百五十。此等不說周圍量者。以煩多故。第八名外。醎水盈滿。量廣三億二萬二千。頌曰。
 
 於中大洲相  南贍部如車
 三邊各二千  南邊有三半
 東毘提訶洲  其相如半月
 三邊如贍部  東邊三百半
 西瞿陀尼洲  其相圓無缺
 徑二千五百  周圍此三倍
 北俱盧畟方  面各二千等
 中洲復有八  四洲邊各二
 
[0057c27] 論曰。於外海中大洲有四。謂於四面對妙高山。南贍部洲北廣南陿。三邊量等。其相如車。南邊唯廣三踰繕那半。三邊各有二千踰繕那。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喻定。以無餘依及餘處所有堅固力能持此故。東勝身洲東陿西廣。三邊量等。形如半月。東三百五十。三邊各二千。西牛貨洲圓如滿月。徑二千五百。周圍七千半。北俱盧洲形如方座。四邊量等。面各二千。等言為明無少增減。隨其洲相人面亦然。復有八中洲。是大洲眷屬。謂四大洲側各有二中洲。贍部洲邊二中洲者。一遮末羅洲。二[1]筏羅遮末羅洲。勝身洲邊[2]二中洲者。一提訶洲。二毘提訶洲。牛貨洲邊二中洲者。一舍搋洲。二嗢怛羅漫怛里拏洲。俱盧洲邊二中洲者。一矩拉婆洲。二憍拉婆洲。此一切洲皆人所住。有說。唯一[3]邏剎娑居。頌曰。
 
 此北九黑山  雪香醉山內
 無熱池縱廣  五十踰繕那
 
[0058a18] 論曰。此贍部洲從中向北。三處各有[4]三重黑山。有大雪山。在黑山北。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無熱惱。出四大河。一殑伽河。二信度河。三徙多河。四縛芻河。無熱惱池縱廣正等。面各五十踰繕那量。八功德水盈滿其中。非得通人無由能至。於此池側有贍部林樹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5]贍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號。復於何處置[木*奈]落迦大[木*奈]落迦。何量有幾。頌曰。
 
 此下過二萬  無間深廣同
 上七[木*奈]落迦  八增皆十六
 謂煻煨屍糞  鋒刃烈河增
 各住彼四方  餘八寒地獄
 
[0058b03] 論曰。此贍部洲下過二萬。有阿鼻旨大[木*奈]落迦。深廣同前。謂各二萬故。彼底去此四萬踰繕那。以於其中受苦無間非如餘七大[木*奈]落迦受苦非恒故名無間。且如等活[木*奈]落迦中。諸有情身雖被種種斫刺磨擣。而彼暫遇涼風所吹還活如本。由斯理故立等活名。阿鼻旨中無如是事。有餘師說。阿鼻旨中無樂間苦。故名無間。餘地獄中有樂間起。雖無異熟而有等流。七[木*奈]落迦在無間上重累而住。其七者何。一者極熱。二者炎熱。三者大叫。四者號叫。五者眾合。六者黑繩。七者等活。有說。此七在無間傍。八[木*奈]落迦增各十六。故薄伽梵說此頌言。
 
 此八[木*奈]落迦  我說甚難越
 以熱鐵為地  周匝有鐵牆
 四面有四門  關閉以鐵扇
 巧安布分量  各有十六增
 多百踰繕那  滿中造惡者
 周遍焰交徹  猛火恒洞然
 
[0058b22] 十六增者。八[木*奈]落迦四面門外各有四所。一煻煨增。謂此增內煻煨沒膝。有情遊彼纔下足時。皮肉與血俱燋爛墜。舉足還生平復如本。二屍糞增。謂此增內屍糞泥滿。於中多有娘矩吒蟲。[此/束]利如針身白頭黑。有情遊彼皆為此蟲鑽皮破骨咂食其髓。三鋒刃增。謂此增內復有三種。一刀刃路。謂於此中仰布刀刃以為大道。有情遊彼纔下足時。皮肉與血俱斷碎墜。舉足還生平復如本。二劍葉林。謂此林上純以銛利劍刃為葉。有情遊彼風吹葉墜。斬刺[6]肢體骨肉零落。有烏駁狗[7]摣掣食之。三鐵刺林。謂此林上有利鐵刺。長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樹時。其刺銛鋒下上鑱刺。有鐵[此/束]鳥。探啄有情眼睛心肝爭競而食。刀刃路等三種雖殊而鐵[8]杖同故一增攝。四烈河增。謂此增量廣滿中熱醎水。有情入中或浮或沒。或逆或順或橫或轉。被蒸被煮骨肉糜爛。如大鑊中滿盛灰汁置麻米等。猛火下燃。麻等於中上下迴轉舉體糜爛。有情亦燃。設欲逃亡。於兩岸上有諸獄卒。手執刀槍禦捍令迴。無由得出。此河如塹。前三似園。四面各四增故言皆十六。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說名[9]增。本地獄中適被害已重遭害故。有說。有情從地獄出更遭此苦。故說為增。今於此中因論生論。諸地獄卒是有情不。有說。非情。如何動作。有情業力。如成劫風。若爾云何。通彼大德法善現說。如彼頌言。
 
 心常懷忿毒  好集諸惡業
 見他苦欣悅  死作[10]琰魔卒
 
[0058c23] 琰魔王使諸邏剎娑。擲諸有情置地獄者名琰魔卒。是實有情。非地獄中害有情者。故地獄卒非實有情。有說有情。若爾此惡業何處受異熟。即地獄中。以地獄中尚容無間所感異熟。此何理遮。若爾何緣火不燒彼。此定由業力所隔礙故。或感異大種故不被燒。熱[木*奈]落迦已說有八。復有餘八寒[木*奈]落迦。其八者何。一頞部陀。二尼剌部陀。三頞唽吒。四臛臛婆。五虎虎婆。六嗢鉢羅。七鉢特摩。八摩訶鉢特摩。此中有情嚴寒所逼隨身聲變以立其名。此八并居贍部洲下如前所說大地獄傍。此贍部洲其量無幾。下寧容受無間等耶。洲如穀聚。上尖下闊。是故大海漸陿漸深。如上所論十六地獄一切有情增上業感。餘孤地獄各別業招。或多或二或一所止。差別多種。處所不定。或近江河山邊曠野。或在地下空及餘處。諸地獄器安布如是。本處在下。支派不定。傍生住處。謂水陸空。本處大海。後流餘處。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國。縱廣量亦爾。從此展轉散居餘處。或有端嚴具大威德。受諸富樂自在如天。或有飢羸顏貌醜陋。如是等類廣說如經。日月所居量等義者。頌曰。
 
 日月迷盧半  五十一五十
 夜半日沒中  日出四洲等
 雨際第二月  後九夜漸增
 寒第四亦然  夜減晝翻此
 晝夜增臘縛  行南北路時
 近日自影覆  故見月輪缺
 
[0059a24] 論曰。日月眾星依何而住。依風而住。謂諸有情業增上力共引風起。繞妙高山空中旋環。運持日等令不停墜。彼所住去此幾踰繕那。持雙山頂齊妙高山半。日月徑量幾踰繕那。日五十一。月唯五十。星最小者唯一俱盧舍。其最大者十六踰繕那。日輪下面頗胝迦寶火珠所成能熱能照。月輪下面頗胝迦寶水珠所成能冷能照。隨有情業增上所生。能於眼身果花稼穡藥草等物。如其所應為益為損。唯一日月普於四洲作所作事。一日所作事為四洲同時不。不爾。云何。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時等。餘例應知。日行此洲路有差別故令晝夜有減有增。從雨際第二月後半第九日夜漸增。從寒際第四月後半第九日夜漸減。晝增減位與此相違。夜漸增時晝便漸減。夜若漸減晝則漸增。晝夜增時一晝夜增幾。增一臘縛。晝夜減亦然。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晝增。何故月輪於黑半末白半初位。見有缺耶。世施設中作如是釋。以月宮殿行近日輪。月被日輪光所侵照。餘邊發影自覆月輪。令於爾時見不圓滿。先舊師釋。由日月輪行度不同現有圓缺。日等宮殿何有情居。四大天王所部天眾。是諸天眾唯住此耶。若空居天唯住如是日等宮殿。若地居天住妙高山諸層級等。有幾層級。其量云何。何等諸天住何層級。頌曰。
 
 妙高層有四  相去各十千
 傍出十六千  八四二千量
 堅手及持鬘  恒憍大王眾
 如次居[1]四級  亦住餘七山
 
[0059b26] 論曰。蘇迷盧山有四層級。始從水際盡第一層。相去十千踰繕那量。如是乃至從第三層盡第四層亦十千量。此四層級從妙高山傍出圍繞盡其下半。最初層級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層級。如其次第。八四二千。有藥叉神名為堅手住初層級。有名持鬘住第二級。有名恒憍住第三級。此三皆是四大天王所部天眾。第四層級四大天王及諸眷屬共所居止故。經依此說四大王眾天。如妙高山四外層級四大王眾及眷屬居。如是持雙持軸山等七金山上亦有天居。是四大王所部封邑。是名依地住四大王眾天。於欲天中此天最廣。三十三天住在何處。頌曰。
 
 妙高頂八萬  三十三天居
 四角有四峯  金剛手所住
 中宮名善見  周萬踰繕那
 高一半金城  雜飾地柔軟
 中有殊勝殿  周千踰繕那
 外四苑莊嚴  眾車麁雜喜
 [2]妙池居四方  相去各二十
 東北[3]圓生樹  西南善法堂
 
[0059c19] 論曰。三十三天住迷盧頂。其頂四面各八十千。與下四邊其量無別。有餘師說。周八十千別說四邊各唯二萬。山頂四角各有一峯。其高廣量各有五百。有藥叉神名金剛手。於中止住守護諸天。於山頂中有宮名善見。面二千半。周萬踰繕那。金城量高一踰繕那半。其地平坦亦真金所成。俱用百一雜寶嚴飾。地觸柔軟如妬羅綿。於踐躡時隨足高下。是天帝釋所都大城。於其城中有殊勝殿。種種妙寶具足莊嚴。蔽餘天宮故名殊勝。面二百五十。周千踰繕那。是謂城中諸可愛事。城外四面四苑莊嚴。是彼諸天共遊戲處。一眾車苑。二麁惡苑。三雜林苑。四喜林苑。此為外飾莊嚴大城。四苑四邊有四妙[1]池。中間各去苑二十踰繕那。是彼諸天勝遊戲處。諸天於彼[2]捔勝歡娛。城外東北有圓生樹。是三十三天受欲樂勝所。盤根深廣五[3]十踰繕那。聳幹上昇枝條傍布。高廣量等百踰繕那。挺葉開花妙香芬馥。順風熏滿百踰繕那。若逆風時猶遍五十。順風可爾。云何逆熏。有餘師言。香無逆熏義。依不越樹界故說逆熏。理實圓生有如是德。所流香氣能逆風熏。雖天和風力所擁遏。然能相續流趣餘方。漸劣漸微近處便歇。非能遠至如順風熏。如是花香。為依自地隨風相續轉至餘方。為但熏風別生香氣。此義無定。諸軌範師於此二門俱許無失。若爾何故薄伽梵言。
 
 花香不能逆風熏  根莖等香亦復爾
 善士功德香芬馥  逆風流美遍諸方
 
[0060a20] 據人間香故作是說。以世共了無如是能。化地部經說。此香氣順風熏滿百踰繕那。若無風時唯遍五十。外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時集於彼詳論如法不如法事。如是已辯三十三天所居外器。餘有色天眾所住器云何。頌曰。
 
 此上有色天  住依空宮殿
 
[0060a27] 論曰。此前所說三十三天上有色諸天。住依空宮殿。云何名上有色諸天。謂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及前所說梵眾天等有十六處。并前合有二十二天。皆依外器。如是所說諸天眾中。頌曰。
 
 六受欲交[4]抱  執手笑視婬
 
[0060b04] 論曰。唯六欲天受妙欲境。於中初二依地居天。形交成婬與人無別。然風氣泄熱惱便除。非如人間有餘不淨。夜摩天眾纔抱成婬。覩史多天但由執手。樂變化天唯相向笑。他化自在相視成婬。毘婆沙師作如是釋六天皆以形交成婬。世施設中說相抱等。但為顯彼時量差別。以上諸天欲境轉妙貪心轉捷故使之然。隨彼諸天男女膝上。有童男童女欻爾化生。即說為彼天所生男女。初生天眾身量云何。頌曰。
 
 初如五至十  色圓滿有衣
 
[0060b15] 論曰。且六欲諸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歲人。生已身形速得成滿。色界天眾於初生時身量周圓具妙衣服。一切天眾皆作聖言。謂彼言詞同中印度。欲樂生別云何應知。頌曰。
 
 欲生三人天  樂生三九處
 
[0060b21] 論曰。欲生三者。有諸有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彼於如是現欲境中自在而轉。謂全人趣及下四天。有諸有情樂受自化諸妙欲境。彼於自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唯第五樂變化天。有諸有情樂受他化諸妙欲境。彼於他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第六他化自在天。依受如生現前欲境故。依受如樂自化欲境故。依受如樂他化欲境故。於欲界中分別欲生差別三種。樂生三者。三靜慮中於九處生受三種樂。謂彼安住離[5]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樂故。長時安住。長時離苦。長時受樂。故名樂生。生靜慮中間都無喜樂應思。何故亦號樂生天。所說諸天二十二處上下相去其量云何。頌曰。
 
 如彼去下量  去上數亦然
 
[0060c07] 論曰。一一中間踰繕那量。非易可數。但可總舉彼去下量。去上例然。隨從何天去下海量。彼上所至與去下同。謂妙高山從第四層級。去下大海四萬踰繕那。是四大王本所住處。從彼上去三十三天亦如彼天去下海量。如三十三天去下大海上去夜摩天其量亦爾。如是乃至如善見天去下大海踰繕那量從彼上去色究竟天亦與彼天去下海等。從此向上無復所居。此處最高名色究竟。有餘師說。彼名礙究竟天。彼謂。礙名目積集色。至彼礙盡得究竟名。於下處生昇見上不。頌曰。
 
 離通力依他  下無昇見上
 
[0060c20] 論曰。三十三天由自通力能從本處昇夜摩天。或復依他。謂得通者及上天眾接往夜摩。所餘諸天昇上例爾。若來若至下見上天。然下眼不能覩上界上地。非其境界故。如不覺彼觸。是故從上地來下地時非自身來。要作下地化。有餘部說。彼下地天隨樂亦能見上地色。如生此界下見上天。夜摩等天宮依處量有幾。有餘師說。此上四天依處量同妙高山頂。有餘師說。上倍倍增。有餘師言。初靜慮地宮殿依處等一四洲。第二靜慮等小千界。第三靜慮等中千界。第四靜慮等大千界。有餘師言。下三靜慮如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靜慮量無邊際。齊何量說小中大千。頌曰。
 
 四大洲日月  蘇迷盧欲天
 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  說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壞
 
[0061a09] 論曰。千四大洲乃至梵世。如是總說為一小千。千倍小千名一中千界。千中千界總名一大千。如是大千同成同壞。同成壞相後當廣辯。如外器量別。身量亦別耶。亦別。云何。頌曰。
 
 贍部洲人量  三肘半四肘
 東西北洲人  倍倍增如次
 欲天[1]俱盧舍  四分一一增
 色天踰繕那  初四增半半
 此上增倍倍  唯無雲減三
 
[0061a19] 論曰。贍部洲人身多長三肘半。於中少分有長四肘。東勝身人身長八肘。西牛貨人長十六肘。北俱盧人三十二肘。欲界六天最下身量一俱盧舍四分之一。如是後後一一分增。至第六天身一俱盧舍半。色天身量初梵眾天半踰繕那。梵輔全一。大梵一半。少光二全。此上餘天皆增倍倍。唯無雲減三踰繕那。謂無量光天倍增二至四。乃至色究竟增滿萬六千。身量既殊。壽量別不。亦別。云何。頌曰。
 
 北洲定千[2]年  西東半半減
 此洲壽不定  後十初叵量
 人間五十年  下天一晝夜
 乘斯壽五百  上五倍倍增
 色無晝夜殊  劫數等身量
 無色初二萬  後後二二增
 少光上下天  大全半為劫
 
[0061b06] 論曰。北俱盧人定壽千歲。西牛貨人壽五百歲。東勝身人壽二百五十歲。南贍部人壽無定限。劫減最後極壽十年。於劫初時人壽無量。百千等數不能計量。已說人間壽量長短。要先建立天上晝夜。方可算計天壽短長。天上云何建立晝夜。人五十歲為六天中最在下天一晝一夜。乘斯晝夜三十為月十二月為歲。彼壽五百年。上五欲天漸俱增倍。謂人百歲為第二天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彼壽千歲。夜摩等四隨次如人。二四八百千六百歲為一晝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如次彼壽二四八千萬六千歲。持雙以上日月並無。彼天云何建立晝夜及光明事依何得成。依花開合建立晝夜。如[3]拘物陀[4]鉢特摩等。又依諸鳥鳴靜差別。或依天眾寤寐不同。依自身光明成外光明事。已說欲界天壽短長。色界天中無晝夜別。但以劫數知壽短長。彼劫壽短長與身量數等。謂若身量半踰繕那。壽量半劫。若彼身量一踰繕那。壽量一劫。乃至身量長萬六千。壽量亦同萬六千劫。已說色界天壽短長。無色四天從下如次壽量二四六八萬劫。上所說劫其量云何。為壞為成。為中為大。少光[5]以上大全為劫。自下諸天大半為劫。即由此故說。大梵王過梵輔天壽一劫半。謂以成住壞各二十中劫六十中劫為一劫半。故以大半四十中劫。為下三天所壽劫量。已說善趣壽量短長。惡趣云何。頌曰。
 
 等活等上六  如次以欲天
 壽為一晝夜  壽量亦同彼
 極熱半中劫  無間中劫全
 傍生極一中  鬼月日五百
 頞部陀壽量  如一婆訶麻
 百年除一盡  後後倍二十
 
[0061c11] 論曰。四大王等六欲天壽。如其次第為等活等六[木*奈]落迦一晝一夜。壽量如[6]次亦同彼天。謂四大王壽量五百於等活地獄為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以如是年彼壽五百。乃至他化壽萬六千於炎熱地獄為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彼壽如斯萬六千歲。極熱地獄壽半中劫。無間地獄壽一中劫。傍生壽量多無定限。若壽極長亦一中劫。謂難陀等諸大龍王。故世尊言。大龍有八。皆住一劫能持大地。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成月歲壽五百年。寒那落迦云何壽量。世尊寄喻顯彼壽言。如此人間佉梨二十成摩揭陀國一麻婆訶量。有置巨勝平滿其中。設復有能百年除一。如是巨勝易有盡期。生頞部陀壽量難盡。此二十倍為第二壽。如是後後二十倍增。是謂八寒地獄壽量。此諸壽量有中夭耶。頌曰。
 
 諸處有中夭  除北俱盧洲
 
[0061c29] 論曰。諸處壽量皆有中夭。唯北俱盧定壽千歲。此約處說。非別有情。有別有情不中夭故。謂住覩史多天。[1]一生所繫菩薩。及[2]最後有佛記佛使隨信法行菩薩輪王母懷彼二胎時。此等如應皆無中夭。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一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0-06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二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世品第三之五
 
[0062a13] 如是已約踰繕那等。辯器世間身量差別。約年等辯壽量有殊。二量不同未說應說。此二建立無不依名。前二及名未詳極少。今應先辯三極少量。頌曰。
 
 極微字剎那  色名時極少
 
[0062a18] 論曰。分析諸色至一極微。故一極微為色極少。如是分析諸名及時至一字剎那。為名時極少。一字名者。如說瞿名。何等名為一剎那量。眾緣和合法得自體頃。或有動法行度一極微。對法諸師說。如壯士一疾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如是名為一剎那量。已知三極少。前二量云何。今且辯前踰繕那等。頌曰。
 
 極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塵
 蟻虱麥指節  後後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為弓量
 五百俱盧舍  此八踰繕那
 
[0062b01] 論曰。極微為初。指節為後。應知後後皆七倍增。謂七極微為一微量。積微至七為一金塵。積七金塵為水塵量。水塵積至七為一兔毛塵。積七兔毛塵[3]為羊毛塵量。積羊毛塵七為一牛毛塵。積七牛毛塵為[4]隙遊塵量。隙塵七為蟣。七蟣為一虱。七虱為[5]穬麥。七麥為指節。三節為一指。世所極成。是故於頌中不別分別。二十四指橫布為肘。竪積四肘為弓。謂尋。竪積五百弓為一俱盧舍。一俱盧舍許是從村至阿練若中間道量。說八俱盧舍為一踰繕那。如是已說踰繕那等。今當辯後年等量別。頌曰。
 
 百二十剎那  為怛剎那量
 臘縛此六十  此三十須臾
 此三十晝夜  三十晝夜月
 十二月為年  於中半減夜
 
[0062b17] 論曰。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有時等。三十晝夜為一月。總十二月為一年。於一年中分為三際。謂寒熱雨各有四月。十二月中六月減夜。以一年內夜總減六。云何如是。故有頌言。
 
 寒熱雨際中  一月半已度
 於所餘半月  智者知夜減
 
[0062b26] 如是已辯剎那至年。劫量不同今次當辯。頌曰。
 
 應知有四劫  謂壞成中大
 壞從獄不生  至外器都盡
 成劫從風起  至地獄初生
 中劫從無量  減至壽唯十
 次增減十八  後增至八萬
 如是成已住  名中二十劫
 成壞壞已空  時皆等住劫
 八十中大劫  大劫三無數
 
[0062c07] 論曰。言壞劫者。謂從地獄有情不復生至外器都盡。壞有二種。一趣壞。二界壞。復有二種。一有情壞。二外器壞。謂此世間過於二十[6]中劫住已。從此復有等住二十壞劫便至。若時地獄有情命終無復新生。為壞劫始。乃至地獄無一有情。爾時名為地獄已壞。諸有地獄定受業者。業力引置他方獄中。由此准知傍生鬼趣。然各先壞本處住者。人天雜居者與人天同壞。若時人趣此洲一人無師法然得初靜慮。從靜慮起唱如是言。離生喜樂甚樂甚靜。餘人聞已皆入靜慮。命終並得生梵世中。乃至此洲有情都盡。是名已壞贍部洲人。東西二洲例此應說。北洲命盡生欲界天。由彼無能入定離欲。乃至人趣無一有情。爾時名為人趣已壞。若時天趣四大王天隨一法然得初靜慮。乃至並得生梵世中。爾時彼天有情都盡。是名已壞大王眾天。餘五欲天例同此說。乃至欲界無一有情。名欲界中有情已壞。若時梵世隨一有情無師法然得二靜慮。從彼定起唱如是言。定生喜樂甚樂甚靜。餘天聞已皆入彼靜慮。命終並得生極光淨天。乃至梵世中有情都盡。如是名已壞有情世間。唯器世間空曠而住。餘十方界一切有情感此三千世界業盡。於此漸有七日輪現。諸海乾竭眾山洞然。洲渚三輪並從焚燎。風吹猛焰燒上天宮。乃至梵宮無遺灰燼。自地火焰燒自地宮。非他地災能壞他地。由相引起故作是言。下火風飄焚燒上地。謂欲界火猛焰上昇為緣引生色界火焰。餘災亦爾。如應當知。如是始從地獄漸減乃至器盡總名壞劫。所言成劫。謂從風起乃至地獄始有情生。謂此世間災所壞已。二十中劫唯有虛空。過此長時次應復有等住二十成劫便至。一切有情業增上力。空中漸有微細風生。是器世間將成前相。風漸增盛成立如前所說風輪水金輪等。然初成立大梵王宮乃至夜摩宮。後起風輪等。是謂成立外器世間。初一有情極光淨歿生大梵處為大梵王。後諸有情亦從彼歿有生梵輔。有生梵眾。有生他化自在天宮。漸漸下生乃至人趣俱盧牛貨勝身贍部。後生餓鬼傍生地獄。法爾後壞必最初成。若初一有情生無間獄二十中成劫應知已滿。此後復有二十中劫名成已住。次第而起。謂從風起造器世間。乃至後時有情漸住。此洲人壽經無量時至住劫初壽方漸減。從無量減至極十年即名為初一住中劫。此後十八皆有增減。謂從十年增至八萬。復從八萬減至十年。爾乃名為第二中劫次後十七例皆如是。於十八後從十歲增極至八萬歲名第二十劫。一切劫增無過八萬。一切劫減唯極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減時。量方等初減後增故。二十劫時量皆等。此總名為成已住劫。所餘成壞及壞已空[1]並無減增二十差別。然由時量與住劫同。准住各成二十中劫。成中初劫起器世間。後十九中有情漸住。壞中[2]後劫減器世間。前十九中有情漸捨。如是所說成住壞空。各二十中積成八十。總此八十成大劫量。劫性是何。謂唯五蘊。經說三劫阿僧企耶精進修行方得成佛。於前所說四種劫中。積何劫成三劫無數。累前大劫為十百千。乃至積成三劫無數。既稱無數何復言三。非無數言顯不可數。[3]解脫經說六十數中。阿僧企耶是其一數。云何六十。如彼經言。有一無餘數始為一。[4]一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末陀。十末陀為阿庾多。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為那庾多。十那庾多為大那庾多。十大那庾多為鉢羅庾多。十鉢羅庾多為大鉢羅庾多。十大鉢羅庾多為矜羯羅。十矜羯羅為大矜羯羅。十大矜羯羅為頻跋羅。十頻跋羅為大頻跋羅。十大頻跋羅為阿芻婆。十阿芻婆為大阿芻婆。十大阿芻婆為毘婆訶。十毘婆訶為大毘婆訶。十大毘婆訶為嗢蹭伽。十嗢蹭伽為大嗢蹭伽。十大嗢蹭伽為婆喝那。十婆喝那為大婆喝那。十大婆喝那為地致婆。十地致婆為大地致婆。十大地致婆為醯都。十醯都為大醯都。十大醯都為羯臘婆。十羯臘婆為大羯臘婆。十大羯臘婆為印達羅。十印達羅為大印達羅。十大印達羅為三磨鉢耽。十三磨鉢耽為大三磨鉢耽。十大三磨鉢耽為揭底。十揭底為大揭底。十大揭底為拈筏羅闍。十拈筏羅闍為大拈筏羅闍。十大拈筏羅闍為姥達羅。十姥達羅為大姥達羅。十大姥達羅為跋藍。十跋藍為大跋藍。十大跋藍為珊若。十珊若為大珊若。十大珊若為毘步多。十毘步多為大毘步多。十大毘步多為跋[5]邏攙。十跋[*]邏攙為大跋[*]邏攙十大跋[*]邏攙為阿僧企耶。於此數中忘失餘八。若數大劫至此數中[6]阿僧企耶名劫無數。此劫無數復積至三。經中說為三劫無數。非諸算計不能數知。故得說為三劫無數。何緣菩薩發願長時精進修行方期佛果。如何不許願長時修。無上菩提甚難可得。非多願行無容得成。菩薩要經三劫無數。修大福德智慧資糧六波羅蜜多多百千苦行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定應發長時願。若餘方便亦得涅槃。何用為菩提久修多苦行。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故求菩提發長時願。云何令我具大堪能。於苦瀑流濟諸含識。故捨涅槃道求無上菩提。濟他有情於己何益。菩薩濟物遂己悲心。故以濟他即為己益。誰信菩薩有如是事。有懷潤己無大慈悲。於如是有情此事實難信。無心潤己有大慈悲。於如是有情此事非難信。如有久習無哀愍者。雖無益己而樂損他。世所同悉如是。菩薩久習慈悲。雖無利己而樂他益。如何不信。又如有情由數習力於無我行不了有為。執以為我而生愛著。由此為因甘負眾苦。智者同悉如是。菩薩數習力故。捨自我愛增戀他心。由此為因甘負眾苦。如何不信。又由種姓異有此志願起。以他苦為己苦。用他樂為己樂。不以自苦樂為己苦樂事。不見異益他而別有自益。依如是義故。有頌言。
 
 下士勤方便  恒求自身樂
 中士求滅苦  非樂苦依故
 上士恒勤求  自苦他安樂
 及他苦永滅  以他為己故
 
[0064a14] 如是已辯劫量差別。諸佛獨覺出現世間。為劫增時為劫減位。頌曰。
 
 減八萬至百  諸佛現世間
 獨覺增減時  麟角喻百劫
 
[0064a18] 論曰。從此洲人壽八萬歲。漸減乃至壽極百年。於此中間諸佛出現。何緣增位無佛出耶。有情樂增難教厭故。何緣減百無佛出耶。五濁極增難可化故。言五濁者。一壽濁。二劫濁。三煩惱濁。四見濁。五有情濁。劫減將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說名為濁。由前二濁。如其次第。壽命資具極被衰損。由次二濁。善品衰損。以耽欲樂自苦行故。或損在家出家善故。由後一濁衰損自身。謂壞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無病故。獨覺出現通劫增減。然諸獨覺有二種殊。一者部行。二麟角喻。[1]部行獨覺先是聲聞得勝果時轉名獨勝。有餘說。彼先是異生。曾修聲聞順決擇分。[2]今自證道得獨勝名。由本事中說。一山處總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獼猴曾與獨覺相近而住。見彼威儀。展轉遊行至外仙所。現先所見獨覺威儀。諸仙覩之咸生敬慕。須臾皆證獨覺菩提。若先是聖人不應修苦行。[3]麟角喻者。謂必獨居。二獨覺中麟角喻者。要百大劫修菩提資糧。然後方成麟角喻獨覺。言獨覺者。謂現身中離稟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調不調他故。何緣獨覺言不調他。非彼無能演說正法。以彼亦得無礙解故。又能憶念過去所聞諸佛所宣聖教理故。又不可說彼無慈悲。為攝有情現神通故。又不可說無受法機。爾時有情亦有能起世間離欲對治道故。雖有此理。由彼宿習少欣樂勝解無說希望故。又知有情難受深法。以順流既久難令逆流故。又避攝眾故。不為他宣說正法。怖諠雜故。輪王出世為在何時。幾種幾俱何威何相。頌曰。
 
 輪王八萬上  金銀銅鐵輪
 一二三四洲  逆次獨如佛
 他迎自往伏  諍陣勝無害
 相不正圓明  故與佛非等
 
[0064b25] 論曰。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施設足中說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別故。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謂鐵輪王王一洲界。銅輪王二。銀輪王三。若金輪王王四洲界。契經就勝但說金輪。故契經言。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灑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受勝齋戒。昇高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淨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是[4]轉金輪王。[5]轉餘輪王應知亦爾。輪王如佛無二俱生。故契經言。無處無位非前非後有二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有處有位唯一如來。如說如來輪王亦爾。應審思擇。此唯一言為據一三千。為約一切界。有說。餘界定無佛生。所以者何。勿薄伽梵功能有礙。唯一世尊普於十方能教化故。若有一處一佛於中無教化能。餘亦應爾。[6]又世尊告舍利子言。設復有人來至汝所。問言頗有梵志沙門。正於今時與喬答摩氏平等平等得無上覺耶。汝得彼問當云何答。時舍利子白世尊言。我得彼問當如是答。今時無有梵志沙門得無上菩提與我世尊等。所以然者。我從世尊親聞親持。無處無位非前非後有二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有處有位唯一如來。若爾何緣梵王經說我今於此三千大千諸世界中得自在轉。彼有密意。密意者何。謂若世尊不起加行。唯能觀此三千大千。若時世尊發起加行。無邊世界皆佛眼境。天耳通等例此應知。有餘部師說。餘世界亦別有佛出現世間。所以者何。有多菩薩。現俱修習菩提資糧。一界一時可無多佛。多界多佛何理能遮。故無邊界中有無邊佛現。若唯一佛設住一劫時。尚不遍為一世界佛事。況同人壽能益無邊。然諸有情居無邊界。時處根性差別無邊。佛應遍觀此有情類。如是時處應見世尊。佛便應機現通說法。令其過失未生不生。諸有已生能令斷滅。令其功德未生得生。諸有已生能令圓滿。如何一佛此事頓成。是故同時定有多佛。然彼所引無處無位非前非後。有二如來出於世等。應共思擇。此言為說一界多界。若說多界則轉輪王餘世界中亦應非有。以說如佛遮俱生故。若許輪王餘界[1]別有如何不許別界佛耶。佛出世間具吉祥福。多界多佛何過而遮。謂多界中諸佛俱現。便能饒益無量有情令得增上生及決定勝道。若爾何故一世界中無二如來俱時出現。以無用故。謂一界中一佛足能饒益一切。又願力故。謂諸如來為菩薩時先發誓願。願我當在無救無依盲闇界中成等正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為救為依為眼為導。又令敬重故。謂一界中唯有[2]一如來便深敬重。又令速行故。謂令如是知一切智尊甚為難遇。彼所立教應速修行勿般涅槃。或往餘處。便令我等無救無依。故一界中無二佛現。如是所說四種輪王威定諸方亦有差別。謂金輪者諸小國王各自來迎作如是請。我等國土寬廣豐饒。安隱富樂多諸人眾。唯願天尊親垂教勅。我等皆是天尊翼從。若銀輪王自往彼土。威嚴近至彼方臣伏。若銅輪王至彼國已。宣威競德彼方推勝。若鐵輪王亦至彼國。現威列陣剋勝便止。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已各安其所居。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定得生天。經說輪王出現於世便有七寶出現世間。其七者何。一者輪寶。二者象寶。三者馬寶。四者珠寶。五者女寶。六者主藏臣寶。七者主兵臣寶。象等五寶有情數攝。如何他業生他有情。非他有情從他業起。然由先造互相屬業。於中若一稟自業生。餘亦俱時乘自業起。如是所說諸轉輪王。非唯有七寶與餘王別。亦有三十二大士相殊。若爾輪王與佛何異。佛大士相處正[3]明圓。王相不然故有差別。劫初人眾為有王無。頌曰。
 
 劫初如色天  後漸增貪味
 由墮貯賊起  為防[4]雇守田
 
[0065b18] 論曰。劫初時人皆如色界。故契經說。劫初時人有色意成。[5]肢體圓滿諸根無缺。形色端嚴身帶光明。騰空自在飲食喜樂長壽久住。有如是類地味漸生。其味甘美其香欝馥。時有一人稟性耽味。嗅香起愛取甞便食。餘人隨學競取食之。爾時方名初受段食。資段食故身漸堅重。光明隱沒黑闇便生。日月眾星從茲出現。由漸耽味地味便隱。從斯復有地皮餅生。競耽食之。地餅復隱。爾時復有林藤出現。競耽食故林藤復隱。有非耕種香稻自生。眾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麁故殘穢在身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遂有男女根生。由二根殊形相亦異。宿習力故便相瞻視。因此遂生非理作意。欲貪鬼魅惑亂身心。失意猖狂行非梵行。人中欲鬼初發此時。爾時諸人隨食早晚隨取香稻無所貯積。後時有人稟性嬾惰。長取香稻貯擬後食。餘人隨學漸多停貯。由此於稻生我所心。各縱貪情多收無厭。故隨收處無復再生。遂共分田慮防遠盡。於己田分生悋護心。於他分田有懷侵奪。劫盜過起始於此時。為欲遮防共聚詳議。銓量眾內一有德人。各以所收六分之一。雇令防護封為田主。因斯故立剎帝利名。大眾欽承恩流率土。故復名大三[6]末多王。自後諸王此王為首。時人或有情厭居家。樂在空閑精修戒行。因斯故得婆羅門名。後時有王貪悋財物。不能均給國土人民。故貧匱人多行賊事。王為禁止行輕重罰。為殺害業始於此時。時有罪人心怖刑罰。覆藏其過異想發言。虛誑語生此時為首。於劫減位有小三災。其相云何。頌曰。
 
 業道增壽減  至十三災現
 刀疾飢如次  七日月年止
 
[0065c23] 論曰。從諸有情起虛誑語。諸惡業道後後轉增。故此洲人壽量漸減。乃至極十小三災現。故諸災患二法為本。一耽美食。二性嬾惰。此小三災中劫末起。三災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飢饉。謂中劫末十歲時。人為非法貪染污相續。不平等愛映蔽其心。邪法縈纏瞋毒增上。相見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獵師見野禽獸。隨手所執皆成利刀。各[1]逞兇狂互相殘害。又中劫末十歲時人。由具如前諸過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又中劫末十歲時人。亦具如前諸過失故。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是世間久遭飢饉。既無支濟多分命終。是故說言。由飢饉故便有聚集白骨運籌。由二種因名有聚集。一人聚集。謂彼時人由極飢羸聚集而死。二種聚集。謂彼時人為益後人輟其所食置於小篋擬為種子。故飢饉時名有聚集。言有白骨亦由二因。一彼時人身形枯燥命終未久白骨便現。二彼時人飢饉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飲之。有運籌言亦二因故。一由糧少行籌食之。謂一家中從長至幼隨籌至日得少麁飡。二謂以籌挑故場蘊。得少穀粒多用水煎。分共飲之以濟餘命。然有至教說治彼方。謂若有能一晝一夜持不殺戒。於未來生決定不逢刀兵災起。若能以一訶梨怛雞。起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起。若有能以一摶之食起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飢饉災起。此三災起各經幾時。刀兵災起極唯七日。疾疫災起七月七日。飢饉七年七月七日。度此便止。人壽漸增。東西二洲有似災起。謂瞋增盛身力羸劣。數加飢渴。北洲總無。前說火災焚燒世界。餘災亦爾。如應當知。何者為餘。今當具辯。頌曰。
 
 三災火水風  上三定為頂
 如次內災等  四無不動故
 然彼器非常  情俱生滅故
 要七火一水  七水火後風
 
[0066b03] 論曰。此大三災逼有情類。令捨下地集上天中。初火災興由七日現。次水災起由雨霖淫。後風災生由風相擊。此三災力壞器世間。乃至極微亦無餘在。一類外道執極微常。彼謂。爾時餘極微在。何緣彼執猶有餘極微。勿後麁事生無種子故。豈不前說。由諸有情業所生風能為種子。或此即以前災頂風為緣。引生風為種子。又化地部契經中言。風從他方飄種來此。雖爾不許芽等生時是種等因親所引起。若爾芽等從何而生。從自分生。如是自分復從自分。展轉乃至最細有分從極微生。於芽等生中種等有何力。除能引集芽等極微種等更無生芽等力。何緣定作如是執耶。從異類生定不應理。不應何理。應無定故。功能定故無不定失。如聲熟變等從異類定生。德法有殊。實法不爾。現見實法唯從同類生。如藤生[2]枝及縷生衣等。此非應理。非理者何。引不極成為能立故。今此所引何不極成。非許藤枝縷衣別故。即藤縷合安布不同得枝衣名。如蟻行等。云何知爾。一縷合中曾不得衣。唯得縷故。有誰為障令不得衣。若一縷中無全衣轉。則應一縷上有衣分無衣。應許全衣唯集諸分。非更別有有分名衣。又如何知衣分異縷。若謂衣要待多所依合。於唯多[3]經合應亦得衣。或應畢竟無得衣理。中及餘邊不對根故。若謂漸次皆可對根。則應[4]眼身唯得諸分。不應說彼得有分衣故。即於諸分漸次了別。總起有分覺。如旋火輪。謂若離縷異色類業衣色等三不可得故。若錦衣上色等屬衣。則應許實從異類起。一一縷色等無種種異故。或於一分無異色等邊應不見衣。由彼顯衣故。或即彼分應見異色等。以衣必有異色等相故。彼許有分體唯是一而有種種色類業殊。審有如斯甚為靈異。又於一火光明界中。遠近不同燒照有異。觸色差別應不得成。各別極微雖越根境而共聚集可現根證。如彼所宗合能生果。或如眼等合能發識。又如瞖目視散髮時。若多相隣彼則能見。一一遠住便無見能。極微對根理亦應爾。又即於色等立極微名故。色等壞時極微亦壞。極微實攝。色等德收。異體不應定俱時滅。此二體別理必不然。以審觀時非離色等有別地等。故非體別。又彼宗中自許地等眼身所取寧異色觸。又燒毛[疊*毛]紅花等時。彼覺則無故。毛等覺但緣色等差別而起。熟變生時形量等故。猶如行伍記識瓶盆。若不觀形不記識故。誰當採錄愚類狂言。故對彼宗廣諍應止。此三災頂為在何處。第二靜慮為火災頂。此下為火所焚燒故。第三靜慮為水災頂。此下為水所浸爛故。第四靜慮為風災頂。此下為風所飄散故。隨何災上名彼災頂。何緣下三定遭火水風災。初二三定中內災等彼故。謂初靜慮尋伺為內災。能燒惱心等外火災故。第二靜慮喜受為內災。與輕安俱潤身如水故。遍身麁重由此皆除故。經說苦根第二靜慮滅。第三靜慮動息為內災。息亦是風。等外風炎故。若入此靜慮有如是內災。生此靜慮時遭是外災壞。何緣不立地亦為災。以器世間即是地故。但可火等與地相違。不可說言地還違地。第四靜慮何為外災。彼無外災。離內災故。由此佛說彼名不動。內外三災所不及故。有說。彼地有淨居天故。彼不遭諸災所壞。由彼不可生無色天。亦復不應更往餘處。若爾彼地器應是常。不爾。與有情俱生俱滅故。謂彼天處無總地形。但如眾星居處各別。有情於彼生時死時。所住天宮隨起隨滅。是故彼器體亦非常。所說三災云何次第。要先無間起七火災。其次定應一水災起。此後無間復七火災。度七火災。還有一水。如是乃至滿七水災。復七火災。後風災起。如是總有八七火災一七水災一風災起。何緣如是。由彼有情所修定因於上漸勝故。感身壽其量漸長。由是所居亦漸久住。由此善釋施設足[1]文遍淨天壽六十四劫。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二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0-06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三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一
 
[0067b07] 如前所說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各多差別。如是差別由誰而生。頌曰。
 
 世別由業生  思及思所作
 思即是意業  所作謂身語
 
[0067b11] 論曰。非由一主先覺而生。但由有情業差別起。若爾何故。俱從業生欝金栴檀等甚可愛樂。而內身形等與彼相違。以諸有情業類如是。若造雜業感內身形。於九瘡門常流不淨。為對治彼感外具生色香味觸甚可愛樂。諸天眾等造純淨業故彼所招二事俱妙。此所由業其體是何。謂心所思及思所作。故契經說。有二種業。一者思業。二思已業。思已業者謂思所作。如是二業分別為三。謂即有情身語意業。如何建立此三業耶。為約所依。為據自性。為就等起。縱爾何違。若約所依應唯一業。以一切業並依身故。若據自性應唯語是業。以三種中唯語即業故。若就等起亦應唯一業。以一切業皆意等起故。毘婆沙師說。立三業如其次第由上三因。然心所思即是意業。思所作業分為身語二業。是思所等起故。身語二業自性云何。頌曰。
 
 此身語二業  俱表無表性
 
[0067c01] 論曰。應知如是所說諸業中。身語二業俱表無表性。且身語表其相云何。頌曰。
 
 身表許別形  非行動為體
 以諸有為法  有剎那盡故
 應無無因故  生因應能滅
 形亦非實有  應二根取故
 無別極微故  語表許言聲
 
[0067c08] 論曰。由思力故。別起如是如是身形名身表業。有餘部說。動名身表。以身動時由業動故。為破此故。說非行動。以一切有為皆有剎那故剎那何。謂得體無間滅。有此剎那法名[2]有剎那。如有杖人名為有杖。諸有為法纔得自體。從此無間必滅歸無。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故不可言動名身表。若有為法皆有剎那。不至餘方義可成立。諸有為法皆有剎那。其理極成。後必盡故。謂有為法滅不待因。所以者何。待因謂果。滅無非果故不待因滅既不待因。纔生已即滅。若初不滅後亦應然。以後與初有性等故。既後有盡知前有滅若後有異方可滅者。不應即此而名有異。即此相異。理必不然。豈不世間現見薪等由與火合故致滅無。定無餘量過現量者。故非法滅皆不待因。如何知薪等由火合故滅。以薪等火合後便不見故。應共審思。如是薪等為由火合滅故不見。[3]為前薪等生已[4]自滅後不更生無故不見。如風手合燈焰鈴聲。故此義成應由比量。何謂比量。謂如前說。滅無非果故不待因。又若待因薪等方滅。應一切滅無不待因。如生待因無無因者。然世現見覺焰音聲。不待餘因剎那自滅。故薪等滅亦不待因。有執覺聲前因後滅。彼亦非理。二不俱故。疑智苦樂及貪瞋等自相相違理無俱義。若復有位明了覺聲無間便生不明了者。如何同類不明了法能滅明了同類法耶。最後覺聲復由誰滅。有執。燈焰滅以住無為因。有執。焰滅時由法非法力。彼俱非理。無非因故。非法非法為生滅因。以剎那剎那順違相反故。或於一切有為法中。皆可計度有此因義。既爾本諍[1]便應止息。許不待餘因皆有剎那故。又若薪等滅火合為因。於熟變生中有下中上。應生因體即成滅因。所以者何。謂由火合能令薪等有熟變生。中上熟生下中熟滅。或即或似生[2]上中因即能為因滅下中熟則生因體應即滅因。或滅生因應相無別。不應由即此或似此彼有。彼復由即此或似此非有。設於火焰差別生中容計能生能滅因異。於灰雪[3]酢日水地合。能令薪等熟變生中。如何計度生滅因異。若爾[4]現見[5]煎水減盡。火合於中為何所作。由事火合火界力增。由火界增能令水聚於後後[6]位生漸漸微。乃至最微後便不續。是名火合於中所作。故無有因令諸法滅。法自然滅。是壞性故。自然滅故。纔生即滅。由纔生即滅。剎那滅義成。有剎那故定無行動。然於無間異方生中如燒草焰行起行增上慢。既由斯理行動定無。身表是形理得成立。然經部說。形非實有。謂顯色聚一面多生。即於其中假立長色。待此長色於餘色聚一面少中假立短色。於四方面並多生中假立方色。於一切處遍滿生中假立圓色。所餘形色隨應當知如見火[火*曹]。於一方面無間速運。便謂為長。見彼周旋謂為圓色。故形無實別類色體。若謂實有別類形色。則應一色二根所取。謂於色聚長等差別。眼見身觸俱能了知。由此應成二根取過。理無色處二根所取。然如依觸取長等相。如是依顯能取於形。豈不觸形俱行一聚。故因取觸能憶念形。非於觸中親取形色。如見火色便憶火煖。及嗅花香能念花色。此中二法定不相離故因取一可得念餘。無觸與形定不相離。如何取觸能定憶形。若觸與形非定同聚。然由取觸能憶念形。顯色亦應因觸定憶。或應形色如顯無定。則取觸位。應不了形。而實不然。故不應說因取於觸能憶念形。或錦等中見多形故。便應一處有多實形。理不應然。如眾顯色。是故形色非實有體。又諸所有有對實色。必應有實別類極微。然無極微名為長等。故即多物如是安布差別相中假立長等。若謂即以形色極微如是安布名為長等。此唯朋黨。非極成故。謂若形色有別極微自相極成。可得聚集如是安布以為長等。非諸形色有別極微自相極成猶如顯色。云何得有聚集安布。豈不現見諸土器等有顯相同而形相異。為不已辯。即於多物安布差別。假立長等。如眾蟻等有相不殊。然有行輪安布形別。形依顯等理亦應然。豈不闇中或於遠處觀杌等物了形非顯。寧即顯等安布為形。以闇遠中觀顯不了。是故但起長等分別。如於遠闇觀眾樹人。但了行軍不知別相。理必應爾。以或有時不了顯形唯知總聚。既已遮遣行動及形。汝等經部宗立何為身表。立形為身表。但假而非實。既執但用假為身表。復立何法為身業耶。若業依身立為身業。謂能種種運動身思。依身門行故名身業。語業意業隨其所應立差別名當知亦爾。若爾何故契經中說有二種業。一者思業。二思已業。此二何異。謂前加行起思惟思。我當應為如是如是所應作事名為思業。既思惟已起作事思。隨前所思作所作事。動身發語名思已業。若爾表業則為定無。[7]表業既無。欲[8]無表業亦應非有。便成大過。如是大過有理能遮。謂從如前所說二表殊勝思故。起思差別名為無表。此有何過。此應名為隨心轉業。如定無表心俱轉故。無如是過。審決勝思動發勝思所引生故。設許有表。亦待如前所說思力。以性鈍故。毘婆沙師說。形是實故。身表業形色為體。語表業體謂即言聲。無表業相如前已說。經部亦說。此非實有。由先誓限唯不作故。彼亦依過去大種施設。然過去大種體非有故。又諸無表無色相故。毘婆沙說。此亦實有。云何知然。頌曰。
 
 說三無漏色  增非作等故
 
[0069a02] 論曰。以契經說色有三種。此三為處攝一切色。一者有色[1]有見有對。二者有色[2]無見有對。三者有色[3]無見無對。又契經中說有無漏色。如契經說。無漏法云何。謂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所有色不起愛恚。乃至識亦然。是名無漏法除無表色。何法名為無見無對及無漏色。又契經說有福增長。如契經言。諸有淨信。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成就[4]有依七福業事。若行若住若寐若覺。恒時相續福業漸增福業續起。[5]無依亦爾。除無表業。若起餘心或無心時。依何法說福業增長。又非自作。但遣他為。若無無表業不應成業道。以遣他表非彼業道攝。此業未能正作所作故。使作所作已。此性無異故。又契經說。苾芻當知。法謂外處。是十一處所不攝法無見無對。不言無色。若不觀於法處所攝無表色者。此言闕減便成無用。又若無無表應無八道支。以在定時語等無故。若爾何故契經中言。彼如是知彼如是見。修習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皆至圓滿。正語業命先時已得清淨鮮白。此依先時已得世間離[6]染道說。無相違過。又若撥無無表色者。則亦應無有別解脫律儀。非受戒後有戒相續雖起異緣心而名苾芻等。又契經說。離殺等戒名為隄塘戒。能長時相續堰遏犯戒過故。非無有體可名隄塘。由此等證知實有無表色。經部師說。此證雖多種種希奇。然不應理。所以然者。所引證中且初經言有三色者。瑜伽師說。修靜慮時定力所生定境界色。非眼根境故名無見。不障處所故名無對。若謂既爾如何名色。釋如是難與無表同。又經所言無漏色者。瑜伽師說。即由定力所生色[7]中依無漏定者即說為無漏。有餘師言。無學身色及諸外色皆是無漏。非漏依故得無漏名。何故經言有漏法者諸所有眼乃至廣說。此非漏對治故得有漏名。是則此應言有漏亦無漏。若爾何過。有相雜失。若依此理說為有漏。曾不依此說為無漏。無漏亦然。有何相雜。若色處等一向有漏。此經何緣差別而說。如說有漏有取諸色心栽覆事。聲等亦爾。又經所說福增長言。先軌範師作如是釋。由法爾力福業增長。如如施主所施財物。如是如是受者受用。由諸受者受用施物功德攝益有差別故。於後施主心雖異緣而前緣施思所熏習。微細相續漸漸轉變差別而生。由此當來能感多果。故密意說恒時相續福業漸增福業續起。若謂如何由餘相續德益差別令餘相續心雖異緣而有轉變。釋此疑難與無表同。彼復如何由餘相續德益差別。令餘相續別有真實無表法生。若於無依諸福業事如何相續福業增長。亦由數習緣彼思故。乃至夢中亦恒隨轉。無表論者。於無依福既無表業。寧有無表。有說。有依諸福業事。亦由數習緣彼境思故說恒時相續增長。若爾經說。諸有苾芻具淨尸羅成調善法受他所施諸飲食已。入無量心定身證具足住。由此因緣應知施主無量福善滋潤相續。無量安樂流注其身。施主爾時福恒增長。豈定常有[8]緣彼勝思。是故所言思所熏習微細相續漸漸轉變差別而生。定為應理。又非自作但遣他為業道如何得成滿者。應如是說。由本加行。使者依教所作成時。法爾能令教者微細相續轉變差別而生。由此當來能感多果。諸有自作事究竟時。當知亦由如是道理。應知即此微細相續轉變差別名為業道。此即於果假立因名。是身語業所引果故。如執別有無表。論宗無表亦名身語業道。然大德說。於取蘊中由三時起思為殺罪所觸。謂我當殺正殺殺已。非但由此業道究竟。勿自母等實未被害由謂已害成無間業。然於自造[9]不誤殺事。起如是思殺罪便觸。若依此說非不應理。何於無表偏懷憎嫉定撥為無。而許所熏微細相續轉變差別。然此與彼俱難了知。今於此中無所憎嫉。然許業道是心種類。由身加行事究竟時。離於心身於能教者身中別有無表法生。如是所宗不令生喜。若由此引彼加行生事究竟時。即此由彼相續轉變差別而生。如是所宗可令生喜。但由心等相續轉變差別。能生未來果故。又先已說。先說者何。謂表業既無寧有無表等。又說法處不言無色。由有如前所說定境無見無對法處攝色。又言道支應無八者。且彼應說。正在道時如何得有正語業命。為於此位有發正言起正作業求衣等不。不爾。云何。由彼獲得如是種類無漏無表故。出觀後由前勢力能起三正不起三邪。以於因中立果名故。於無表立語業命名。若爾云何不受此義。雖無無表而在道時。獲得如斯意樂依止。故出觀後由前勢力。能起三正不起三邪。以於因中立果名故。可具安立八聖道支。有餘師言。唯說不作邪語等事以為道支。謂在定時由聖道力便能獲得決定不作。此定不作依無漏道而得安立故名無漏。非一切處要依真實別有法體方立名數。如八世法。謂得不得及與毀譽稱譏苦樂。非此不得衣食等事別有實體。此亦應然。別解脫律儀亦應准此。謂由思願力先立要期。能定遮防身語惡業。由斯故建立別解脫律儀。若起異緣心應無律儀者。此難非理。由熏習力欲起過時憶便止故。戒為隄塘義亦應准此。謂先立誓限定不作惡。後數憶念慚愧現前。能自制持令不犯戒。故隄塘義由心受持。若由無表能遮犯戒。應無失念而破戒者。且止此等眾多諍論。毘婆沙師說。有實物名無表色。是我所宗。前說無表大種所造性。為表大種造。為有異耶。頌曰。
 
 此能造大種  異於表所依
 
[0070a26] 論曰。無表與表異大種生。所以者何。從一和合有細麁果不應理故。如表與大[1]心同時[2]生。無表亦然。為有差別。一切所造色多與大種俱時而生。然現在未來亦有少分依過去者。少分者何。頌曰。
 
 欲後念無表  依過大種生
 
[0070b03] 論曰。唯欲界繫初剎那後所有無表從過大生。此為所依無表得起。現身大種但能為依。為[3]轉[4]隨轉因。隨其次第如輪行於地手地為依。何地身語業何地大所造。頌曰。
 
 有漏自地依  無漏隨生處
 
[0070b09] 論曰。欲界所繫身語二業。唯欲界繫大種所造。如是乃至第四靜慮身語二業。唯是彼地大種所造。若身語業是無漏者。隨生此地應起現前。即是此地大種所造。以無漏法不墮界故。必無大種是無漏故。由所依力無漏生故。此表無表其類是何。復是何類大種所造。頌曰。
 
 無表無執受  亦等流情數
 散依等流性  有受異大生
 定生依長養  無受無異大
 表唯等流性  屬身有執受
 
[0070b20] 論曰。今此頌中先辯無表是無執受。無變礙故。亦等流性。亦言顯此有是剎那。謂初無漏。餘皆等流性。謂同類因生。此唯有情。依內起故。於中欲界所有無表。等流有受別異大生。異大生言。顯身語七一一是別大種所造。定生無表差別有二。謂諸靜慮無漏律儀。此二俱依定所長養無受。無異大種所生。無異大言。顯此無表七支同一具四大種所生。所以者何。所依大種如心唯一無差別故。應知有表唯是等流。此若屬身是有執受。餘義皆與散無表同。表業生時為要破壞本身形量。為不爾耶。若爾何失。若破壞者。異熟色斷應可更續。是則違越毘婆沙宗。若不破壞如何得有一身處所二形量成。有別新生等流大種。造有表業不破本身。若爾隨依何身分處起有表業應大於本。新生大種遍增益故。若不遍增益。如何遍生表。身有孔隙故得相容。已辯業門二三五別。此性界地差別云何。頌曰。
 
 無表記餘三  不善唯在欲
 無表[5]遍欲色  表唯有伺二
 欲無有覆表  以無等起故
 
[0070c13] 論曰。無表唯通善不善性無有無記。所以者何。以無記心勢力微劣。不能引發強業令生。可因滅時果仍續起。所言餘者謂表及思。三謂皆通善惡無記。於中不善在欲非餘。已斷不善根無慚無愧故。善及無記諸地皆有。以於頌中不別遮故。欲色二界皆有無表。以無色中無大種故。隨於何處有身語轉。唯是處有身語律儀。若爾身生欲色二界入無色定應有律儀。如起無漏心有無漏無表。不爾以彼不墮界故。於無色界若有無表。應有無表非大種生。不可說言有漏無表以別界地大種為依。又背諸色入無色定故彼定中不能生色。由彼定有伏色想故。毘婆沙師作如是說。為治惡戒故起尸羅。唯欲界中有諸惡戒。無色於欲具四種遠。一所依遠。二行相遠。三所緣遠。四對治遠。故無色中無無表色。表色唯在二有伺地。謂通欲界初靜慮中。非上地中可言有表。有覆無記表。欲界定無。唯於梵世中可得說有。曾聞大梵有誑諂言。謂自眾中為避馬勝所徵問故。矯自歎等。上地既無言何得有聲處。有外大種為因發聲。有餘師言。上三靜慮亦有無覆無記表業。無善無染。所以者何。非上地生能起下地善及染心發身語表。劣故斷故。前說為善。復以何因二定以上都無表業。於欲界中無有有覆無記表業。以無發業等起心故。有尋伺心能發表業。二定以上都無此心。又發表心唯修所斷。見所斷惑內門轉故。以欲界中決定無有有覆無記修所斷惑。是故表業上三地都無。欲界中無有覆無記表。為但由等起令諸法成善不善性等。不爾。云何。由四種因成善性等。一由勝義。二由自性。三由相應。四由等起。何法何性[1]由何因成。頌曰。
 
 勝義善解脫  自性慚愧根
 相應彼相應  等起色業等
 翻此名不善  勝無記二常
 
[0071a22] 論曰。勝義善者。謂真解脫。以涅槃中最極安隱眾苦永寂猶如無病。自性善者。謂慚愧根。以有為中唯慚與愧及無貪等三種善根。不待相應及餘等起。體性是善猶如良藥。相應善者。謂彼相應。以心心所要與慚愧善根相應方成善性。若不與彼慚等相應。善性不成。如雜藥水。等起善者。謂身語業不相應行。以是自性及相應善所等起故。如良藥汁所引生乳。若異類心所起得等云何成善。此義應思。如說善性四種差別。不善四種與此相違。云何相違。勝義不善。謂生死法。由生死中諸法皆以苦為自性極不安隱猶如痼疾。自性不善。謂無慚愧三不善根。由有漏中唯無慚愧及貪瞋等三不善根。不待相應及餘等起。體是不善猶如毒藥。相應不善。謂彼相應。由心心所法要與無慚愧不善根相應。方成不善性。異則不然。如雜毒水。等起不善。謂身語業不相應行。以是自性相應不善所等起故。如毒藥汁所引生乳。若爾便無一有漏法是無記或善。皆生死攝故。若據勝義誠如所言。然於此中約異熟說。諸有漏法若不能記異熟果者立無記名。於中若能記愛異熟說名為善故無有過。勝義無記。謂二無為。以太虛空及非擇滅。唯無記性更無異門。於此應思。若等起力令身語業成善不善。則諸大種例亦應然。以作者心本欲起業。非四大種故不成例。若爾定心隨轉無表。非正在定作意引生。亦非散心加行引發。不同類故。如何成善。或天眼耳應成善性。於如是義應設劬勞。如上所言。見所斷惑內門轉故不能發表。若爾何緣契經中說由邪見故起邪思惟邪語邪業及邪命等。此不相違。何以故。頌曰。
 
 等起有二種  因及彼剎那
 如次第應知  名轉名隨轉
 見斷識唯轉  唯隨轉五識
 修斷意通二  無漏異熟非
 於轉善等性  隨轉各容三
 牟尼善必同  無記隨[2]惑善
 
[0071c04] 論曰。表無表業等起有二。謂[3]因等起。[4]剎那等起。在先為因故。彼剎那有故。如次初名轉。第二名隨轉。謂因等起將作業時。能引發故說名為轉。剎那等起正作業時。不相離故名為隨轉。隨轉於業有何功能。雖有先因為能引發。若無隨轉者如死業應無。若爾無心如何發戒。諸有心者業起分明故隨轉心於業有用。見所斷識於發表中唯能為轉。於能起表尋伺生中為資糧故不為隨轉。於外門心正起業時此無有故。又見所斷若發表色此色則應是見所斷。若許見斷斯有何失。是則違越阿毘達磨。又明無明不相違故。有漏業色非見所斷。如是道理應更成立。若爾大種亦應見斷。俱見斷心力所起故。無如是過失如非善不善。或復許爾理亦無違。不應許然。以諸大種定非見斷及非所斷。以一切種不染污法與明無明不相違故。彼經但據前因等起而作是說。故不相違。若五識身唯作隨轉。無分別故。外門起故。修斷意識通為二種。有分別故。外門起故。一切無漏異熟生心非轉隨轉。唯在定故。不由加行任運轉故。如是即成四句差別。有轉非隨轉。謂見所斷心。有隨轉非轉。謂眼等五識。有轉亦隨轉。謂修所斷三性意識。有非轉隨轉。謂諸無漏異熟生心。轉隨轉心定同性不。此不決定。其事云何。謂前轉心若是善性。後隨轉識通善等三。不善無記隨轉亦爾。唯牟尼尊轉隨轉識多分同性少有不同。謂轉若善心隨轉亦善。轉心若無記隨轉亦然。而或有時善隨無記轉。曾無無記為善隨轉時。以佛世尊於說法等心或增長無萎歇故。有餘部說。諸佛世尊常在定故。心唯是善無無記心。故契經說。
 
 [1]那伽行在定  那伽住在定
 那伽坐在定  那伽臥在定
 
[0072a11] 毘婆沙師作如是釋。此顯佛意。若不樂散心則於四威儀能常在定。然於餘位非無威儀及異熟生通果心起。諸有表業成善等性。為如轉心。為如隨轉。設爾何失。若如轉者。則欲界中應有有覆無記表業。身見邊見能為轉故。或應簡別非一切種見所斷心皆能為轉。若如隨轉惡無記心俱得別解脫表應非善性。於此徵難應設劬勞。應言如轉心表成善等性。然非如彼見斷轉心。修斷轉心為間隔故。若表不由隨轉心力成善等者。則不應言彼經但據前因等起非據剎那。故欲界中定無有覆無記表業。但應[2]說言。彼經唯據餘心所間因等起說故。見斷心雖能為轉。而於欲界定無有覆無記表業。
 
[3]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三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0-06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四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二
 
[0072b07] 傍論已了。復應辯前表無表相。頌曰。
 
 無表三律儀  不律儀非二
 
[0072b09] 論曰。此中無表略說有三。一者律儀。二不律儀。三者非二謂非律儀非不律儀。能遮能滅惡戒相續故名律儀。如是律儀差別有幾。頌曰。
 
 律儀別解脫  靜慮及道生
 
[0072b14] 論曰。律儀差別略有三種。一別解脫律儀。謂欲纏戒。二靜慮生律儀。謂色纏戒。三道生律儀。謂無漏戒。初律儀相差別云何。頌曰。
 
 初律儀八種  實體唯有四
 形轉名異故  各別不相違
 
[0072b19] 論曰。別解脫律儀相差別有八。一苾芻律儀。二苾芻尼律儀。三正學律儀。四勤策律儀。五勤策女律儀。六近事律儀。七近事女律儀。八近住律儀。如是八種律儀相差別。總名第一別解脫律儀。雖有八名實體唯四。一苾芻律儀。二勤策律儀。三近事律儀。四近住律儀。唯此四種別[4]解律儀皆有體實。相各別故。所以者何。離[5]苾芻律儀。無別[6]苾芻尼律儀。離勤策律儀無別[7]正學[8]勤策女律儀。離近事律儀無別近事女律儀。云何知然。由形改轉。體雖無捨得而名有異故。形謂形相。即男女根。由此二根男女形別。但由形轉令諸律儀名為苾芻苾芻尼等。謂轉根位令本苾芻律儀名苾芻尼律儀。或苾芻尼律儀名苾芻律儀。令本勤策律儀名勤策女律儀。或勤策女律儀及正學律儀名勤策律儀。令本近事律儀名近事女律儀。或近事女律儀名近事律儀。非轉根位有捨先得得先未得律儀因緣。故四律儀非異三體。若從近事律儀受勤策律儀。復從勤策律儀受苾芻律儀。此三律儀為由增足遠離方便立別別名。如隻雙金錢及五十二十。為體各別具足頓生。三種律儀體不相[9]雜。其相各別具足頓生。三律儀中具三離殺。乃至具足三離飲酒。餘數多少隨其所應。既爾相望同類何別。由因緣別相望有異。其事云何。如如求受多種學處。如是如是。能離多種憍逸處時。即離眾多殺等緣起。以諸遠離依因緣發故。因緣別遠離有異。若無此事捨苾芻律儀。爾時則應三律儀皆捨。前二攝在後一中故。既不許然。故三各別。然此三種互不相違。於一身中俱時而轉。非由受後捨前律儀。勿捨苾芻戒便非近事等。近事近住勤策苾芻四種律儀云何安立。頌曰。
 
 受離五八十  一切所應離
 立近事近住  勤策及苾芻
 
[0072c27] 論曰。應知此中如數次第。依四遠離立四律儀。謂受離五所應遠離。安立第一近事律儀。何等名為五所應離。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欲邪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若受離八所應遠離。安立第二近住律儀。何等名為八所應離。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非梵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六塗飾香鬘舞歌觀聽。七眠坐高廣嚴麗床座。八食非時食。若受離十所應遠離。安立第三勤策律儀。何等名為十所應離。謂於前八塗飾香鬘舞歌觀聽開為二種。復加受畜金銀等寶以為第十。若受離一切應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芻律儀。別解律儀名差別者。頌曰。
 
 俱得名尸羅  妙行業律儀
 唯初表無表  名別解業道
 
[0073a13] 論曰。能平險業故名尸羅。訓釋詞者。謂清涼故。如伽他言。受持戒樂。身無熱惱故名尸羅。智者稱揚故名妙行。所作自體故名為業。豈不無表亦名不作。如何今說所作自體。有慚恥者受無表力不造眾惡故名不作。表思所造得所作名。有餘釋言。是作因故。是作果故。名作無失。能防身語故名律儀。如是應知。[1]別解脫戒通初後位無差別名。唯初剎那表及無表得別解脫及業道名。謂受戒時初表無表。別別棄捨種種惡故。依初別捨義立別解脫名。即於爾時所作究竟。依業暢義立業道名。故初剎那名別解脫。亦得名曰別解律儀。亦得名為根本業道。從第二念乃至未捨不名別解脫名別解律儀。不名業道名為後起。誰成就何律儀。頌曰。
 
 八成別解脫  得靜慮聖者
 成靜慮道生  後二隨心轉
 
[0073b02] 論曰。[2]八眾皆成就別解脫律儀。謂從苾芻乃至近住。外道無有所受戒耶。雖有不名別解脫戒。由彼所受無有功能永脫諸惡依著有故。靜慮生者。謂此律儀從靜慮生。或依靜慮。若得靜慮者定成此律儀。諸靜慮邊亦名靜慮。如近村邑得村邑名故。有說言於此村邑有稻田等。此亦應然。道生律儀聖者成就。此復有二。謂學無學。於前分別俱有因中說二律儀是隨心轉。於此三內其二者何。謂靜慮生及道生二。非別解脫。所以者何。異心無心亦恒轉故。靜慮無漏二種律儀。亦名斷律儀。依何位建立。頌曰。
 
 未至九無間  俱生二名斷
 
[0073b15] 論曰。[3]未至定中九無間道。俱生靜慮無漏律儀。以能永斷欲纏惡戒及能起惑名斷律儀。由此或有靜慮律儀非斷律儀。應作四句。第一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所餘有漏靜慮律儀。第二句者。依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第三句者。依未至定九無間道有漏律儀。第四句者。除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所餘一切無漏律儀。如是或有無漏律儀非斷律儀。應作四句。准前四句如應當知。若爾世尊所說略[4]戒。
 
 身律儀善哉  善哉語律儀
 意律儀善哉  善哉遍律儀
 
[0073b27] 又契經說。應善守護應善安住眼根律儀。此意根律儀以何為自性。此二自性非無表色。若爾是何。頌曰。
 
 正知正念合  名意根律儀
 
[0073c02] 論曰。為顯如是二種律儀俱以正知正念為體故。列名已復說合言。謂意律儀慧念為體。即合二種為根律儀。故離合言顯勿如次。今應思擇。表及無表誰成就何。齊何時分。且辯成無表律儀不律儀。頌曰。
 
 住別解無表  未捨恒成現
 剎那後成過  不律儀亦然
 得靜慮律儀  恒成就過未
 聖初除過去  住定道成中
 
[0073c11] 論曰。住別解脫補特伽羅。未捨以來恒成現世。此別解脫律儀無表。初剎那後亦成過去。前未捨言遍流至後。無散無表有成未來。不隨心色勢微劣故。如說安住別解律儀。住不律儀應知亦爾。謂至未捨惡戒以來恒成現世。惡戒無表初剎那後亦成過去。諸有獲得靜慮律儀。乃至未捨恒成過未。餘生所失過去定律儀。今初剎那必還得彼故。一切聖者無漏律儀。過去未來亦恒成就。有差別者。謂初剎那必成未來非成過去。此類聖道先未起故。若有現住靜慮彼道。如次成現在靜慮道律儀。非出觀時有成現在。已辯安住善惡律儀。住中云何。頌曰。
 
 住中有無表  初成中後二
 
[0073c26] 論曰。言住中者。謂非律儀非不律儀。彼所起業未必一切皆有無表。若有無表即是善戒或是惡戒種類所攝。彼初剎那但成現在。然現在世處過未中。故以成中說成現在。初剎那後未捨[1]以來。恒成過現二世無表。若有安住律不律儀。亦有成惡善無表不。設有成就為經幾時。頌曰。
 
 住律不律儀  起染淨無表
 初成中後二  至染淨勢終
 
[0074a06] 論曰。若住律儀由勝煩惱作殺縛等諸不善業。由此便發不善無表。住不律儀。由淳淨信。作禮佛等諸勝善業。由此亦發諸善無表。乃至此二心未斷來。所發無表恒時相續。然其初念唯成現在。自茲[*]以後通成過現。已辯無表。成表云何。頌曰。
 
 表正作成中  後成過非未
 有覆及無覆  唯成就現在
 
[0074a14] 論[2]曰。諸有安住律不律儀及住中者。乃至正作諸表業來恒成現表。初剎那後至未捨來恒成過去。必無成就未來表者。如無表釋。有覆無覆二無記表。定無有能成就過未。法力既劣得力亦微。是故無能逆追成者。此法力劣誰之所為。是心所為。若爾有覆無記心等勿成過未。此責非理。表昧鈍故。依他起故。心等不然。無記表業從劣心起。其力倍劣彼能起心。故表與心成有差別。如前所說住不律儀。[3]此不律儀名差別者。頌曰。
 
 惡行惡戒業  業道不律儀
 
[0074a26] 論曰。此惡行等五種異名。是不律儀名之差別。是諸智者所訶厭故。果非愛故立惡行名。障淨尸羅故名惡戒。身語所造故名為業。根本所攝故名業道。不禁身語名不律儀。然業道名唯目初念。通初後位立餘四名。或成表業非無表等。應作四句。其事云何。頌曰。
 
 成表非無表  住中劣思作
 捨未生表聖  成無表非表
 
[0074b06] 論曰。唯成就表非無表者。謂住[4]非律儀非不律儀。以微劣思造善造惡。唯發表業尚無無表。況無記思所發表業。除有依福及成業道。唯成無表非表業者。謂易生聖補特伽羅。表業未生或生已捨。俱成非句如應當知。說住律儀不律儀等成就表業無表業已。此諸律儀由何而得。頌曰。
 
 定生得定地  彼聖得道生
 別解脫律儀  得由他教等
 
[0074b15] 論曰。靜慮律儀由得有漏根本近分靜慮地心。爾時便得。與心俱故。無漏律儀由得無漏根本近分靜慮地心。爾時便得。亦心俱故。彼聲為顯前靜慮心。復說聖言簡取無漏。六靜慮地有無漏心。謂未至中間及四根本定。非三近分。如後當辯。別解脫律儀由他教等得。能教他者說名為他。從如是他教力發戒。故說此戒由他教得。此復二種。謂從僧伽補特伽羅有差別故。從僧伽得者。謂[5]苾芻[*]苾芻尼及正學戒。從補特伽羅得者。謂餘五種戒。諸毘柰耶毘婆沙師說。有十種得具戒法。為攝彼故復說等言。何者為十。一由自然。謂佛獨覺。二由得入正性離生。謂五苾芻。三由佛命[6]善來苾芻。謂耶舍等。四由信受佛為大師。謂[7]大迦葉。五[8]由善巧酬答所問。謂[9]蘇陀夷。六由敬受八[10]尊重法。謂大生主。七由遣使。謂[11]法授尼。八由持律為第五人。謂於邊國。九由十眾。謂於中國。十由三說歸佛法僧。謂六十賢部共集受具戒。如是所得別解律儀。非必定依表業而發。又此所說別解律儀。應齊幾時要期而受。頌曰。
 
 別解脫律儀  盡壽或晝夜
 
[0074c09] 論曰。七眾所持別解脫戒。唯應盡壽要期而受。近住所持別解脫戒。唯一晝夜要期而受。此時定爾。所以者何。戒時邊際但有二種。一壽命邊際。二晝夜邊際。重說晝夜為半月等。時名是何法。謂諸行增語。於四洲中光位闇位如其次第立晝夜名二邊際中盡壽可爾。於命終後雖有要期而不能生別解脫戒。依身別故。別依身中無加行故無憶念故。一晝夜後或五[12]戒十晝夜等中受近住戒。何法為障令彼眾多近住律儀非亦得起。必應有法能為障礙。以薄伽梵於契經中說近住律儀唯一晝夜故於如是義應共尋思。為佛正觀一晝夜後理無容起近住律儀。故於經中說一晝夜。為觀所化根難調者。[13]旦應授與一晝夜戒。依何理教作如是言。過此戒生不違理故。毘婆沙者作如是言。曾無契經說過晝夜有別受得近住律儀。是故我宗不許斯義。依何邊際得不律儀。頌曰。
 
 惡戒無晝夜  謂非如善受
 
[0074c29] 論曰。要期盡壽造諸惡業得不律儀。非一晝夜如近住戒。所以者何。謂此非如善戒受故。謂必無有立限對師受不律儀如近住戒我一晝夜定受不律儀。此是智人所訶厭業故。若爾亦無有立限對師我乃至命終定受惡戒。勿盡形壽得不律儀。雖無對師要期盡壽作諸惡業。由起畢竟壞善意樂得不律儀。非起暫時壞善意樂。無師令彼得不律儀。故不律儀無一晝夜。然近住戒由現對師要期受力。雖無畢竟壞惡意樂。而得律儀。設有對師要期暫受不律儀者。亦必應得。然未曾見故不立有。經部師說如善律儀無別實物名為無表。此不律儀亦應非實。即欲造惡不善意樂相續不捨名不律儀。由此後時善心雖起而名成就不律儀者。以不捨此阿世[1]耶故。說一晝夜近住律儀。欲正受時當如何受。頌曰。
 
 近住於晨旦  下座從師受
 隨教說具支  離嚴飾晝夜
 
[0075a20] 論曰。近住律儀於晨旦受。謂受此戒要日出時。此戒要經一晝夜故。諸有先作如是要期。謂我恒於月八日等必當受此近住律儀。若旦有礙緣齋竟亦得受。言下座者。謂在師前居卑劣座。或蹲或跪曲躬合掌。唯除有病。若不恭敬不發律儀。此必從師無容自受。以後若遇諸犯戒緣。由愧戒師能不違犯。受此戒者應隨師教受者後說。勿前勿俱。如是方成從師教受。異此授受二俱不成。具受八支方成近住。隨有所闕近住不成。受此律儀必離嚴飾。憍逸處故。常嚴身具不必須捨。緣彼不能生甚憍逸如新異故。受此律儀必須晝夜。謂至明旦日初出時。若不如斯依法受者。但生妙行不得律儀。又若如斯盡晝夜受。具制屠獵姦盜有情。近住律儀深成有用。言近住者。謂此律儀近阿羅漢住。以隨學彼故。有說。此近盡壽戒住。如是律儀或名長養。長養薄少善根有情。令其善根漸增多故。如有頌言。
 
 由此能長養  自他善淨心
 是故薄伽梵  說此名長養
 
[0075b13] 何緣受此必具八支。頌曰。
 
 戒不逸禁支  四一三如次
 為防諸性罪  失念及憍逸
 
[0075b16] 論曰。八中前四是尸羅支。謂離殺生至虛誑語。由此四種離性罪故。次有一種是不放逸支。謂離飲諸酒。生放逸處。雖受尸羅若飲諸酒則心放逸。犯尸羅故。後有三種是禁約支。謂離塗飾香鬘乃至食非時食。以能隨順厭離心故。何緣具受如是三支。若不具支便不能離性罪失念憍逸過失。謂初離殺至虛誑語。能防性罪。離貪瞋癡所起殺等諸惡業故。[2]次離飲酒能防失念。以飲酒時能令忘失應不應作諸事業故。後離三種能防憍逸。以若受用種種香鬘高廣床座習近歌舞心便憍舉。尋即毀戒。由遠彼故心便離憍。若有能持依時食者。以能遮止恒食時故。便憶自受近住律儀。能於世間深生厭離。若非時食二事俱無。數食能令心縱逸故。有餘師說。離非時食名為齋體。餘有八種說名齋支。塗飾香鬘舞歌觀聽分為二故。若作此執便違契經。經中說離非時食已。便作是說。此第八支我今隨聖阿羅漢學。隨行隨作。若爾有何別齋體。而說此八名齋支。總摽齋號別說為支。以別成總得支名故。如車眾分及四支軍五支散等。齋戒八支應知亦爾。毘婆沙師作如是說。離非時食是齋亦齋支。所餘七支是齋支非齋。如正見是道亦道支。餘七支是道支非道。擇法覺是覺亦覺支。餘六支是覺支非覺。三摩地是靜慮亦靜慮支。所餘支是靜慮支非靜慮。如是所說不應正理。不可正見等即正見等支。若謂前生正見等為後生正見等支。則初剎那聖道等應不具有八支等。為[3]唯近事得受近住。為餘亦有受近住耶。頌曰。
 
 近住餘亦有  不受三歸無
 
[0075c20] 論曰。諸有未受近事律儀。一晝夜中歸依三寶。說三歸已受近住戒。彼亦受得近住律儀。異此則無。除不知者。如契經說。佛告大名。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齊是名曰鄔波索迦。為但受三歸即成近事。外國諸師說。唯此即成。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離近事律儀則非近事。若爾應與此經相違。此不相違。已發戒故。何時發戒。頌曰。
 
 稱近事發戒  說如苾芻等
 
[0076a02] 論曰。起殷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爾時即發近事律儀。稱近事等言便發律儀故。以經復說我從今[1]時乃至命終捨生言故。此經意說捨殺生等。略去殺等但說捨生。故於前時已得五戒。彼雖已得近事律儀。為令了知所應學處故。復為說離殺生等五種戒相令識堅持。如得苾芻具足戒已。[2]說重學處令識堅持。勤策亦然。此亦應爾。是故近事必具律儀。頌曰。
 
 若皆具律儀  何言一分等
 謂約能持說
 
[0076a14] 論曰。若諸近事皆具律儀。何緣世尊言有四種。一能學一分。二能學少分。三能學多分。四能學滿分。謂約能持故作是說。能持先所受故說能學言。不爾應言受一分等。理實約受等具律儀。以具律儀故名近事。如是所執違越契經。如何違經。謂無經說自稱我是近事等言便發五戒。此經不說我從今者乃至命終捨生言故。經如何說。如[3]大名經。唯此經中說近事相。餘經不爾故違越經。然餘經說。我從今[*]時乃至命終捨生歸淨。是歸三寶發誠信言。此中顯示[4]以見諦者。由得證淨舉命自要。表於正法深懷愛重乃至為救自生命緣。終不捨於如來正法。非彼為欲說近事相。故說如是捨生等言。設說亦非分明理教。誰能准此不明了文。便信前時已發五戒。又約持犯戒說學一分等尚不應問。況應為答。誰有已解近事律儀必具五支。而不能解於所學處持一非餘。乃至具持名一分等。由彼未解近事律儀受量少多故應請問。凡有幾種鄔波索迦能學學處。答言。有四鄔波索迦。謂能學一分等。猶未能了。復問何名能學一分。乃至廣說。若闕律儀得名近事。苾芻勤策闕亦應成。彼既不成。此亦應爾。何緣近事乃至苾芻所受律儀支量定爾。由佛教力施設故然。若爾何緣不許由佛教力施設雖闕律儀。而名近事非苾芻等。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不許闕律儀得成近事。此近事等一切律儀。由何得成下中上品。頌曰。
 
 下中上隨心
 
[0076b16] 論曰。八眾所受別解脫律儀。皆隨受心有下中上品。由如[5]是理諸阿羅漢或有成就下品律儀。然諸異生或成上品。為有但受近事律儀不受三歸成近事不。不成近事除有不知。諸有歸依佛法僧者。為歸何等。頌曰。
 
 歸依成佛僧  無學二種法
 及涅槃擇滅  是說具三歸
 
[0076b24] 論曰。歸依佛者。謂但歸依能成佛無學法。由彼勝故身得佛名。或由得彼法佛能覺一切。何等名為佛無學法。謂盡智等及彼隨行。非色等身。前後等故。為歸一佛。一切佛耶。理實應言歸一切佛。以諸佛道相無異故。歸依僧者。謂[6]通歸依諸能成僧學無學法。由得彼故僧成八種補特伽羅。不可破故。為歸一佛僧。一切佛僧耶。理實通歸一切佛僧。以諸僧道相無異故。然契經說當來有僧汝應歸者。彼經但為顯示當來現見僧寶。歸依法者。謂歸涅槃。此涅槃言唯顯擇滅。自他相續煩惱及苦寂滅一相。故通歸依。若唯無學法即是佛者。如何於佛所惡心出血。但損生身成無間罪。毘婆沙者作是釋言。壞彼所依彼隨壞故。然尋本論不見有言唯無學法即名為佛。但言無學法能成於佛。既不遮佛體亦攝依身。故於此中不容前難。若異此者。應佛與僧住世俗心非僧非佛。又應唯執成苾芻戒即是苾芻。然如有欲供養苾芻者。彼唯供養成苾芻尸羅。如是有欲歸依佛者。亦應但歸成佛無學法。有餘師說。歸依佛者。總歸依如來十八不共法。此能歸依何法為體。語表為體。如是歸依以何為義。救濟為義。由彼為依能永解脫一切苦故。如世尊言。
 
 眾人怖所逼  多歸依諸山
 園苑及叢林  孤樹[7]制多等
 此歸依非勝  此歸依非尊
 不因此歸依  能解脫眾苦
 諸有歸依佛  及歸依法僧
 於四聖諦中  恒以慧觀察
 知苦知苦集  知永超眾苦
 知八支聖道  趣安隱涅槃
 此歸依最勝  此歸依最尊
 必因此歸依  能解脫眾苦
 
[0077a01] 是故歸依普於一切受律儀處為方便門。何緣世尊於餘律儀處立離非梵行為其所學。唯於近事一律儀中但制令其離欲邪行。頌曰。
 
 邪行最可訶  易離得不作
 
[0077a06] 論曰。唯欲邪行世極訶責。以能侵毀他妻等故。感惡趣故非[1]非梵行。又欲邪行易遠離故。諸在家者耽著欲故離非梵行難可受持。觀彼不能長時修學故不制彼離非梵行。又諸聖者於欲邪行一切定得不作律儀。經生聖者亦不行故離非梵行則不如是。故於近事所受律儀但為制立離欲邪行。勿經生聖者犯近事律儀。[2]不作律儀謂定不作。諸有先受近事律儀後[3]娶妻妾。於彼妻妾先受戒時得律儀不。理實應得。勿但於一分得別解律儀。若爾云何後非犯戒。頌曰。
 
 得律儀如誓  非總於相續
 
[0077a19] 論曰。如本受誓而得律儀。本受誓云何。謂離欲邪行。非於一切有情相續言我皆當離非梵行。由此普於有情相續唯得離欲邪行戒。非離非梵行律儀故後[4]納妻妾非毀犯前戒。何緣但制離虛誑語。非離間語等為近事律儀。亦由前說三種因故。謂虛誑語最可訶故。諸在家者易遠離故。一切聖者得不作故。復有別因。頌曰。
 
 以開虛誑語  便越諸學處
 
[0077a28] 論曰。越諸學處被檢問時。若開虛誑語。便言我不作。因斯於戒多所違越。故佛為欲令彼堅持。於一切律儀制離虛誑語。云何令彼若犯戒時便自發露能防後犯。復以何緣不於遠離遮罪建立近事律儀。誰言此中不離遮罪。離何遮罪。謂離飲酒。何緣於彼諸遮罪中不制離餘。唯遮飲酒。頌曰。
 
 遮中唯離酒  為護餘律儀
 
[0077b08] 論曰。諸飲酒者心多縱逸。不能守護諸餘律儀。故為護餘令離飲酒。寧知飲酒遮罪攝耶。由此中無性罪相故。以諸性罪唯染心行。為療病時雖飲諸酒不為醉亂能無染心。豈不先知酒能醉亂而故欲飲即是染心。此非染心由自知量。為療病故分限而飲不令醉亂故非染心。諸持律者言。飲酒是[5]性罪。如彼尊者鄔波離言。我當如何供給病者。世尊告曰。唯除性罪餘隨所應皆可供給。然有染疾釋種須酒。世尊不開彼飲酒故。又契經說。諸有苾芻稱我為師不應飲酒。乃至極少如一茅端所霑酒量亦不應飲。故知飲酒是性罪攝。又諸聖者雖易多生亦不犯故。如殺生等。又經說是身惡行故。對法諸師言非性罪。然為病者總開遮戒。復於異時遮飲酒者。為防因此犯性罪故。又令醉亂量無定限。故遮乃至飲茅端所霑量。又一切聖皆不飲者。以諸聖者具慚羞故。飲酒能令失正念故。乃至少分亦不飲者。以如毒藥量無定故。又經說是身惡行者。酒是一切放逸處故。由是獨立放逸處名。餘不立此名。皆是性罪故。然說數習墮惡趣者。顯數飲酒能令身中諸不善法相續轉故。又能[6]引發惡趣業故。或能令彼轉增盛故。如契經說。窣羅迷麗耶末陀放逸處。依何義說。醞食成酒名為窣羅。醞餘物所成名迷麗耶酒。即前二酒未熟已壞不能令醉不名末陀。若令醉時名末陀酒。簡無用位重立此名。然以檳榔及稗子等亦能令醉。為簡彼故。須說窣羅迷麗耶酒。雖是遮罪而令放逸廣造眾惡。為令殷重遮斷故說放逸處言。酒是放逸所依處故。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四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0-06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五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三
 
[0077c20] 此別解脫靜慮無漏三種律儀。從彼得一亦餘二不。不爾。云何。頌曰。
 
 從一切二現  得欲界律儀
 從根本恒時  得靜慮無漏
 
[0077c24] 論曰。欲界律儀。謂別解脫。此從一切[7]根本業道及從[8]加行[9]後起而得。從二得者。謂從二[10]類。即情非情性罪[11]遮罪。從現得者。謂從現世蘊處界得。非從去來。由此律儀有情處轉。去來非是有情處故。若得靜慮無漏律儀。應知但從根本業道。尚不從彼加行後起得此律儀況從遮罪。從恒時者。謂從過去現在未來蘊處界得。由此差別應作四句。有蘊處界從彼唯得別解律儀非餘二等。第一句者。謂從現世加行後起及諸遮罪。第二句者。謂從去來根本業道。第三句者。謂從現世根本業道。第四句者。謂從去來加行後起。非於正得善律儀時可有現世惡業道等。是故應言從現處得。理應但說防護未來。定不應言防護過現。諸有獲得律不律儀。從一切有情支因有異不。此定有[1]異相云何。頌曰。
 
 律從諸有情  支因說不定
 不律從一切  有情支非因
 
[0078a14] 論曰。律儀定從一切有情得。無少分理。支因說不定。支不定者。有從一切得謂苾芻律儀。有從四支得謂所餘律儀。唯根本業道名律儀支故。因不定者。謂或有義從一切因。或約餘義唯許從一。從一切者。謂從無貪瞋癡。必俱起故。唯從一者。謂從下中上心。不俱起故。此中且就後三因說。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事勤策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非一切因。謂以下心或中或上。受苾芻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支及一切因。謂以三心受近事勤策苾芻戒。或有一類住律儀者。於一切有情得律儀。由一切因非一切支。謂以三心受近事近住勤策戒。無有不遍。於諸有情得律儀者。以於一切諸有情所住善意樂方得律儀。異則不然。以惡意樂不全息故。若人不作五種定限方可受得別解律儀。謂有情支處時緣定。有情定者。念我唯於某類有情當離殺等。言支定者。念我唯於某律儀支當持不犯。言處定者。念我唯住某類方域當離殺等。言時定者。念我唯於一月等時能離殺等。言緣定者。念我唯除鬪戰等緣能離殺等。如是受者不得律儀。但得律儀相似妙行。於非所能境如何得律儀。由普於有情發起增上不損命意樂故得律儀。毘婆沙師有作是說。若謂一向於所能境方可受得別解律儀。則此律儀應有增減。以所能境與非所能二類有情有轉易故。如是便有別解律儀離得捨緣有得捨過。彼說不然。如生草等先無後起或起已枯於彼律儀無增無減。能不能境所得律儀。境轉易時例亦應爾。彼言不爾。所以者何。以諸有情前後性等草等前後性不同故。若爾有情般涅槃已。如前性類今時既無。於彼律儀如何無減。故如是釋於理不然。前所說因於理為善。若爾前佛及所度生已涅槃者。後佛於彼既不發得別解律儀。如何尸羅無減前過。以一切佛別解律儀皆從一切有情處得。設彼有情今猶在者。後佛從彼亦得律儀。故後尸羅無減前過。已說從彼得諸律儀。得不律儀定從一切有情業道。無少分境及不具支不律儀者。此定無有由一切因。下品等心無俱起故。若有一類由下品心得不律儀。後於異時由上品心斷眾生命。彼但成就下不律儀。亦成殺生上品表等。中品上品例此應知。此中何名不律儀者。謂諸屠羊屠鷄屠猪捕鳥捕魚。獵獸劫盜魁膾典獄。縛龍煮狗及罝弶等。等言類顯王典刑[2]罰及餘聽察斷罪等人。但恒有害心名不律儀者。由彼一類住不律儀。或有不律儀名不律儀者。言屠羊者。謂為活命要期盡壽恒欲害羊。餘隨所應當知亦爾。遍於有情界得諸律儀其理可爾。由普欲利樂勝阿世耶而受得故。非屠羊等不律儀人於己至親有損害意。乃至為救自身命緣亦不欲殺。如何可說普於一切得不律儀。由彼至親若為羊等於彼亦可有損害心。既知至親現非羊等。如何於彼可有害心。又聖必無作羊等理。如何於彼得不律儀。若觀未來羊等自體。於現相續得不律儀。是則羊等於未來世亦有至親及聖自體。於彼決定無損害心。是則應觀未來自體。不於現在得不律儀。於羊等現身既有害意。如何不於彼得不律儀。於母等現身既無害意。如何亦於彼得不律儀。於等事中應求異理。又屠羊等不律儀人。於一生中不與不取。於己妻妾住知足心。瘂不能言無語四過。如何彼亦得具支不律儀。彼遍損善阿世耶故。雖瘂不言而身表語所欲說義故得具支。若爾彼人或時先受二三學處。後但受殺。於餘不損善阿世耶。如何具發七支惡戒。毘婆沙者作如是言。必無缺支及餘一分可得名住不律儀人。經部諸師作如是說。隨所期限支具不具及全分一分皆得不律儀。律儀亦然。唯除八戒。由隨彼量善惡尸羅性相相違互相遮故。已說從彼得不律儀。得不律儀及餘無表。如何方便未說當說。頌曰。
 
 諸得不律儀  由作及誓受
 得所餘無表  由田受重行
 
[0079a10] 論曰。諸不律儀由二因得。一者生在不律儀家。由初現行殺等加行。二者雖復生在餘家。由初要期受殺等事。謂我當作如是事業。以求財物養活自身。當於爾時便發惡戒。得餘無表由三種因。一者由田。謂於如是諸福田所施園林等。彼善無表初施便生。如說有依諸福業事。二者由受。謂自誓言。若未禮佛不先食等。或作誓限。於齋日月半月及年常施食施。三由重行。謂起如是殷重[1]作意行善行惡。由此三因起餘無表。如是已說得律儀等。捨律儀等未說當說。具云何捨別解律儀。頌曰。
 
 捨別解調伏  由故捨命終
 及二形俱生  斷善根夜盡
 有說由犯重  餘說由法滅
 伽濕彌羅說  犯二如負財
 
[0079a26] 論曰。言調伏者意顯律儀。由此能令根調伏故。唯除近住所餘七種別解律儀。由四緣捨。一由意樂對有解人發有表業捨學處故。二由棄捨眾同分故。三由二形俱時生故。四由所因善根斷故。捨近住戒由前四緣及由夜盡。是故總說別解律儀由五緣捨。何緣捨戒由此五緣。與受相違表業生故。所依捨故。所依變故。所因斷故。過期限故。有餘部說。於四極重感墮罪中。若隨犯一亦捨勤策苾芻律儀。有餘部言。由正法滅亦能令捨別解律儀。以法滅時一切學處結界羯磨皆止息故。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言。犯根本罪時不捨出家戒。所以然者。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捨故。非犯餘罪有斷尸羅。然有二名。謂持犯戒。如有財者負他債時名為富人及負債者。若於所犯發露悔除名具尸羅。不名犯戒。如還債已但名富人。若爾何緣薄伽梵說犯四重者不名苾芻。不名沙門非釋迦子。破苾芻體害沙門性。[2]壞滅墮落立他勝名。依勝義苾芻密意作是說。此言兇勃。兇勃者何。謂於世尊了義所說以別義釋令成不了。與多煩惱者為犯重罪緣。寧知此言是了義說。[3]由律自釋有四苾芻。一名想苾芻。二自稱苾芻。三乞匃苾芻。四破[4]惑苾芻。此義中言非苾芻者。謂非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非此苾芻先是勝義。後由犯重成非苾芻。故知此言是了義說。然彼所說。非犯一邊一切律儀應遍捨者。彼言便是徵詰大師。大師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羅樹若被斷頭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諸苾芻等犯重亦然。大師此中喻顯何義。意顯於戒隨犯一邊根本重罪。令餘所受必不復能生長廣大。謂彼毀犯諸重罪時。違越苾芻根本行故。與極猛利無慚無愧共相應故。行根既斷。理應遍捨一切律儀。又犯重人世尊不許食僧祇食下至一摶。踐[5]毘訶羅一足跟地。擯出一切苾芻事業。大師依彼說如是言。應速拔除稻禾稗莠。應速簡棄腐朽棟梁。應速簸颺種中穅秕。如是應速驅擯眾中實非苾芻稱苾芻者。彼苾芻體其相如何。隨相是何體必應有。以世尊說准[6]他當知有四沙門。更無第五。所言四者。一勝道沙門。二示道沙門。三命道沙門。四污道沙門。雖有此說而彼唯有餘沙門相故名沙門。如被燒材假鸚鵡[此/束]涸池敗種火輪死人。若犯重人非苾芻者。則應無有授學苾芻。不說犯重人皆成他勝罪。但成他勝罪。定說非苾芻。謂或有人相續殊勝。雖犯極重戒而非他勝罪。由彼無有一念覆心。法主世尊制立如是。若犯他勝便非苾芻。何不重令出家受戒。由彼相續已為極重無慚愧[7]懷。無力能發出家律儀。如蕉種故。非觀彼有苾芻律儀故。不重令出家受戒。所以然者。設彼後時謂是苾芻更捨所學亦不許彼重出家故。於此無義苦救何為。若如是人猶有苾芻性。應自歸禮如是類苾芻。正法滅時雖無一切結界羯磨及毘奈耶。未得律儀無新得理。而先得者無有捨義。靜慮無漏二律儀等。云何當捨。頌曰。
 
 捨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捨聖由得果  練根及退失
 
[0080a01] 論曰。諸靜慮地所繫善法由二緣捨。一由易地。謂從下地生上地時。或上地沒來生下地。二由得退。謂從已獲勝定功德還退失時。等言為顯捨眾同分亦捨少分殊勝善根。如色界中所有善法由易地退捨。無色界亦然。唯無律儀與色界異。無漏善法由三緣捨。一由得果謂得果時捨前向道及果道故。二由練根。謂練根位由得利道捨鈍道故。三由退失。謂得退時退失果道勝果道故。如是已說捨諸律儀。不律儀云何捨。頌曰。
 
 捨惡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0080a12] 論曰。諸不律儀由三緣捨。一者由死捨所依故。二由得戒。謂若受得別解律儀。或由獲得靜慮律儀惡戒便捨。由因緣力得律儀時。諸不律儀一切皆斷。以善惡戒其性相違。善戒於中勢力強故。三由相續二形俱生。以於爾時所依變故。住惡戒者。雖或有時起不作思捨刀網等。若不受得諸善律儀。諸不律儀無容棄捨。譬如雖避發病因緣。不服良藥病終難愈。不律儀者。受近住戒至夜盡位捨律儀時。為得不律儀。為名處中者。有餘師說。得不律儀。惡阿世耶非永捨故。如停熱鐵赤滅青生。有餘師言。若不更作無緣令彼得不律儀。以不律儀依表得故。處中無表捨復云何。頌曰。
 
 捨中由受勢  作事壽根斷
 
[0080a27] 論曰。處中無表捨由六緣。一由受心斷壞故捨。謂捨所受。作是念言。我從今時棄先所受。二由勢力斷壞故捨。謂由淨信煩惱勢力所引無表。彼二限勢若斷壞時無表便捨。如所放箭及陶家輪。弦等勢力盡時便止。三由作業斷壞故捨。謂如所受後更不作。四由事物斷壞故捨。事物者何。謂所捨施寺舍敷具制多園林。及所施為罝網等事。五由壽命斷壞故捨。謂所依止有轉易故。六由善根斷壞故捨。謂起加行斷善根時。便捨善根所引無表。欲非色善及餘一切非色染法捨。復云何。頌曰。
 
 捨欲非色善  由根斷上生
 由對治道生  捨諸非色染
 
[0080b12] 論曰。欲界一切非色善法捨由二緣。一斷善根。二生上界。三界一切非色染法捨由一緣。謂彼但由對治道起。若此品類能斷道生。當捨此中所有煩惱及彼助伴。非餘方便。善惡律儀何有情有。頌曰。
 
 惡戒人除北  二黃門二形
 律儀亦在天  唯人具三種
 生欲天色界  有靜慮律儀
 無漏并無色  除中定無想
 
[0080b21] 論曰。唯於人趣有不律儀。然除北洲唯三方有。於三洲內。復除扇搋及半擇迦具二形者。律儀亦爾。謂於人中除前所除。并天亦有。故於二趣容有律儀。復以何緣知扇搋等所有相續非律儀依。由經律中有誠證故。謂契經說。佛告大名。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慈悲護念。齊是名曰鄔波索迦。毘奈耶中亦作是說。汝應除棄此色類人。故知律儀非彼類有。復由何理彼無律儀。由二所依所起煩惱於一相續俱增上故。於正思擇無堪能故。無有極重慚愧心故。若爾何故無不律儀。彼於惡中心不定故。又若是處有善律儀。則惡律儀於彼亦有。由此二種相翻立故。北俱盧人無受及定。及無造惡勝阿世耶。是故彼無善戒惡戒。猛利慚愧惡趣中無。故律不律儀於彼亦非有。與勝慚愧相應相違。方有律儀不律儀故。又扇搋等如醎鹵田故不能生善戒惡戒。世間現見諸醎鹵田。不能滋生嘉苗穢草。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有卵生龍半月八日。每從宮出來至人間。求受八支近住齋戒。此得妙行。非得律儀。是故律儀唯人天有。然唯人具三種律儀。謂別解脫靜慮無漏。若生欲天及生色界。皆容得有靜慮律儀。生無色界彼必非有。無漏律儀亦在無色。謂若生在欲界天中及生色界中。除中定無想皆容得有無漏律儀。生無色中唯得成就以無色故必不現起。因辯諸業性相不同。當釋經中所摽諸業。且經中說。業有三種。善惡無記。其相云何。頌曰。
 
 安不安非業  名善惡無記
 
[0080c25] 論曰。如是名為善等業相。謂安隱業說名為善。能得可愛異熟涅槃。暫永二時濟眾苦故。不安隱業名為不善。由此能招非愛異熟。與前安隱性相違故。非前二業立無記名。不可記為善不善故。又經中說。業有三種。福非福等。其相云何。頌曰。
 
 福非福不動  欲善業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動
 約自地處所  業果無動故
 
[0081a05] 論曰。欲界善業說名為福。招可愛果益有情故。諸不善業說名非福。招非愛果損有情故。上二界善說名不動。豈不世尊說下三定皆名有動。聖說此中有尋伺等名為動故。由下三定有尋伺等災患未息故立動名。不動經中據能感得不動異熟說名不動。如何有動定招無動異熟。雖此定中有災患動。而業對果非如欲界有動轉故立不動名。謂欲界中餘趣處業。由別緣力異趣處受。以或有業能感外內財位形量色力樂等。於天等中此業應熟。由別緣力所引轉故。於人等中此業便熟。色無色界餘地處業。無容轉令異地處受。業果處定立不動名。又經中說。業有三種。順樂受等。其相云何。頌曰。
 
 順樂苦非二  善至三順樂
 諸不善順苦  上善順非二
 餘說下亦有  由中招異熟
 又許此三業  非前後熟故
 順受總有五  謂自性相應
 及所緣異熟  現前差別故
 
[0081a26] 論曰。諸善業中始從欲界至第三靜慮名順樂受業。以諸樂受唯至此故。諸不善業名順苦受。過三靜慮上地諸善業。說名為順不苦不樂受。此上都無苦樂受故。非此諸業唯感受果。應知亦感彼受資糧。受及資糧此中名受。有餘師說。下諸地中亦有第三順非二業。由中定業招異熟故。若異此者。中間定業應無異熟。或應無業。以無苦樂異熟[1]果故。有餘師說。此業能感根本地中樂根異熟。有說。此業不感受果。二說俱與本論相違。故本論言。頗有業感心受異熟非身耶。曰有。謂善無尋業。又本論說。頗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耶。曰有。謂順樂受業色。順苦受業心心所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乃至廣說。由此證知下地亦有順非二業。非離欲界有此三業俱時熟故。此業為善為不善耶。是善而劣。若爾便與所說相違。謂善至三名順樂受。得可愛果名為善業。應知彼據多分為言。此業與受體性既殊。如何說為順樂受等。業與樂受體性雖殊。而能為因利益樂受。或復此業是樂所受。彼樂如何能受於業。樂是此業異熟果故。或復彼樂是業所受。由此能受樂異熟故。如順浴散。此亦應然。是故名為順樂受業。順餘二業應知亦爾。總說順受略有五種。一自性順受。謂一切受。如契經說。受樂受時如實了知受於樂受。乃至廣說。二相應順受。謂一切觸。如契經說。順樂受觸。乃至廣說。三所緣順受。謂一切境。如契經說。眼見色已。唯受於色不受色貪。乃至廣說。由色等是受所緣故。四異熟順受。謂感異熟業。如契經說。順現受業。乃至廣說。五現前順受。謂正現行受。如契經言。受樂受時二受便滅。乃至廣說。非此樂受現在前時有餘受能受此樂受。但據樂受自體現前即說名為受於樂受。此中但說異熟順受。由業能招受異熟故。雖業與受體性有殊。而得名為順樂受等。如是三業有定不定。其相云何。頌曰。
 
 此有定不定  定三順現等
 或說業有五  餘[2]師說四句
 
[0081c09] 論曰。此上所說順樂受等。應知各有定不定異。非定受故立不定名。定復有三。一順現法受。二順次生受。三順後次受。此三定業并前不定總成四種。或有欲令不定受業復有二種。謂於異熟有定不定。并定業三合成五種順現法受者。謂此生造即此生熟。順次生受者。謂此生造第二生熟。順後次受者。謂此生造從第三生後次第熟。有餘師說。順現法受業。餘生亦得熟。隨初熟位建立業名為順現等。勿強力業異熟果少。毘婆沙師不許此義。以或有業果近非勝。或有相違。譬如外種經三半月葵便結實。要經六月麥方結實。譬喻者說業有四句。一者有業於時分定異熟不定。謂順現等三非定得異熟。二者有業於異熟定時分不定。謂不定業定得異熟。三者有業於二俱定。謂順現等定得異熟。四者有業於二俱不定。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彼說諸業總成八種。謂順現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種。於此所說業差別中。頌曰。
 
 四善容俱作  引同分唯三
 諸處造四種  地獄善除現
 堅於離染地  異生不造生
 聖不造生後  并欲有頂退
 
[0082a04] 論曰。順現法受等三業唯定并不定為四。是說為善。此中唯顯時定不定。釋經所說四業相故。頗有四業俱時作耶。容有。云何。遣三使已自行邪欲俱時究竟。幾業能引眾同分耶。能引唯三。除順現受。現身同分先業引故。何界何趣能造幾業。諸界諸趣或善或惡。隨其所應皆容造四。總開如是若就別遮。於地獄中善除順現。無愛果故餘皆得造。不退姓名堅。彼於離染地。若異生類除順生受可造餘三。聖者雙除順生順後可造餘二。異生不退無次更生。後還生下。不退聖者必無還生下諸地故。隨所生地容造順現受。造不定業一切處無遮。然諸聖者若於欲界及有頂處已得離染。雖有退墮而亦不造順生後業。從彼退者必退果故。諸退果已必不命終。如後當辯。住中有位亦造業耶。亦造。云何。頌曰。
 
 欲中有能造  二十二種業
 皆順現受攝  類同分一故
 
[0082a23] 論曰。於欲界中住中有位。容有能造二十二業。謂中有位及處胎中。出胎[1]以後各有五位。胎中五者。一羯剌藍。二頞部曇。三閉尸。四鍵南。五鉢羅奢佉。胎外五者。一嬰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老年。住中有位能造中有乃至老年定不定業。應知如是中有所造十一種定業。皆順現受攝。由類同分無差別故。謂此中有位與自類十位。一眾同分一業引故。由此不別說順中有受業。即順生等業所引故。諸定受業其相云何。頌曰。
 
 由重惑淨心  及是恒所造
 於功德田起  害父母業定
 
[0082b07] 論曰。若所造業。由重煩惱或淳淨心。或常所作。或於增上功德田起。功德田者。謂佛法僧。或勝補特伽羅。謂得勝果勝定。於此田所雖無重惑及淳淨心亦非常行。若善不善所起諸業。或於父母隨輕重心行損害事。如是一切皆定業攝。餘非定受。現法果業其相云何。頌曰。
 
 由田意殊勝  及定招異熟
 得永離地業  定招現法果
 
[0082b16] 論曰。由田勝者。聞有苾芻於僧眾中作女人語。彼於現世轉作女人。此等傳聞其類非一。由意勝者。聞有黃門救脫諸牛黃門事故。彼於現世轉作丈夫。此等傳聞事亦非一。或生此地永離此地染。於此地中諸善不善業。於異熟定位不定者。此業必能招現法果。若有餘位順定受業。彼必定無永離染義。必於餘位受異熟果。若於異熟亦不定者。永離染故不受異熟。何田起業定即受耶。頌曰。
 
 於佛上首僧  及滅定無諍
 慈見修道出  損益業即受
 
[0082b28] 論曰。於如是類功德田中為善惡業定即受果。功德田者。謂佛上首僧。約補特伽羅差別有五。一從滅定出。謂此定中得心寂靜。此定寂靜似涅槃故。若從此定初起心時。如入涅槃還復出者。二從無諍出。謂此定中有緣無量有情為境。增上利益意樂隨逐。出此定時。有為無量最勝功德所熏修身相續而轉。三從慈定出。謂此定中有緣無量有情為境。增上安樂意樂隨逐。出此定時。有為無量最勝功德所熏修身相續而轉。四從見道出。謂此道中永斷一切見所斷惑得勝轉依。從此出時淨身續起。五從修道出。謂此道中永斷一切修所斷惑得勝轉依。從此出時淨身續起。故說此五名功德田。若有於中為損益業。此業必定能招即果。若從餘定餘果出時。由前所修定非殊勝修所斷惑未畢竟盡故彼相續非勝福田。異熟果中受最為勝。[2]今應思擇。於諸業中頗有唯招心受異熟。或招身受非心受耶。亦有。云何。頌曰。
 
 諸善無尋業  許唯感心受
 惡唯感身受  是感受業異
 
[0082c21] 論曰。善無尋業。謂從中定乃至有頂所有善業。於中能招受異熟者。應知但感心受非身。身受必與尋伺俱故。諸不善業能感受者。應知但感身受非心。以不善因[3]苦受為果心俱[*]苦受。決定名憂憂非異熟。如前已辯。有情心狂何識因處。頌曰。
 
 心狂唯意識  由業異熟生
 及怖害違憂  除北洲在欲
 
[0082c29] 論曰。有情心狂唯在意識。若在五識必無心狂。以五識身無分別故。由五因故有情心狂。一由有情業異熟起。謂由彼用藥物呪術令他心狂。或復令他飲非所欲若毒若酒。或現威嚴怖禽獸等。或放猛火焚燒山澤。或作坑穽陷墜眾生。或餘事業令他失念。由此業因於當來世感別異熟能令心狂。二由驚怖。謂非人等現可怖形來相逼迫。有情見已遂致心狂。三由傷害。謂因事業惱非人等由彼瞋故傷其[1]支節遂致心狂。四由乖違。謂由身內風熱痰界互相違反大種乖適故致心狂。五由愁憂。謂因喪失親愛等事。愁毒纏[2]懷心遂發狂。如[3]婆私等。若在意識方有心狂。復許心狂業異熟起。如何心受非異熟耶。不說心狂是業異熟。但言是業異熟所生。謂惡業因感不平等異熟大種。依此大種心便失念。故說為狂。如是心狂對於心亂應作四句。謂有心狂而非心亂。乃至廣說。狂非亂者。謂諸狂者不染污心。亂非狂者。謂不狂者諸染污心。狂亦亂者。謂諸狂者諸染污心。非狂亂者。謂不狂者不染污心。除北俱盧所餘欲界。諸有情類容有心狂。謂欲天心尚有狂者。況人惡趣得離心狂。地獄恒狂。多苦逼故。謂諸地獄恒為種種異類苦具傷害末摩猛利難忍。苦受所逼尚不自識。況了是非。故地獄中怨心傷歎。猖狂馳叫世傳有文。欲界聖中唯除諸佛。大種乖適[4]容有心狂。無異熟生。若有定業必應先受後方得聖。若非定業。由得聖故。能令無果亦無驚怖。超五畏故。亦無傷害以諸聖者無非人等憎嫌事故。亦無愁憂證法性故。又經中說。業有三種。謂曲穢濁。其相云何。頌曰。
 
 說曲穢濁業  依諂瞋貪生
 
[0083b05] 論曰。身語意三各有三種。謂曲穢濁。如其次第應知依諂瞋貪所生。謂依諂生身語意業名為曲業。諂曲類故。若依瞋生身語意業名為穢業。瞋穢類故。若依貪生身語意業名為濁業。貪濁類故。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五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0-06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六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四
 
[0083b18] 又經中說。業有四種。謂或有業黑黑異熟。或復有業白白異熟。或復有業黑白黑白異熟。或復有業非黑非白無異熟能盡諸業。其相云何。頌曰。
 
 依黑黑等殊  所說四種業
 惡色欲界善  能盡彼無漏
 應知如次第  名黑白俱非
 
[0083b25] 論曰。佛依業果性類不同所治能治殊說黑黑等四。諸不善業一向名黑。染污性故。異熟亦黑。不可意故。色界善業一向名白。不雜惡故。異熟亦白。是可意故。何故不言無色界善。傳說若處有二異熟謂中生有。具三種業謂身語意。則說非餘。然契經中有處亦說。欲界善業名為[5]黑白。惡所雜故。異熟亦黑白。非愛果雜故。此黑白名依相續立。非據自性。所以者何。以無一業及一異熟是黑亦白。互相違故。豈不惡業果善業果雜故。是則亦應名為白黑。不善業果非必應為善業果雜。欲善業果必定應為惡業果雜。以欲界中惡勝善故。諸無漏業能永斷盡前三業者名為非黑。不染污故。亦名非白。以不能招白異熟故。此非白言是密意說。以佛於彼[6]大空經中告阿難陀。諸無學法純善純白一向無罪。本論亦言。云何白法。謂諸善法無覆無記。無異熟者不墮界故。與流轉法性相違故。諸無漏業為皆能盡前三業不。不爾。云何。頌曰。
 
 四法忍離欲  前八無間俱
 十二無漏思  唯盡純黑業
 離欲四靜慮  第九無間思
 一盡雜純黑  四令純白盡
 
[0083c20] 論曰。於見道中四法智忍。及於修道離欲染位前八無間聖道俱行有十二思唯盡純黑。離欲界染第九無間聖道俱行一無漏思。雙令黑白及純黑盡。此時總斷欲界善故。亦斷第九不善業故。離四靜慮一一地染。第九無間道俱行無漏思。此四唯令純白業盡。何緣諸地有漏善法。唯最後道能斷非餘。以諸善法非自性斷。已斷有容現在前故。然由緣彼煩惱盡時方說名為斷彼善法。爾時善法得離繫故。由此乃至緣彼煩惱餘一品在。斷義不成。善法爾時未離繫故。頌曰。
 
 有說地獄受  餘欲業黑雜
 有說欲見滅  餘欲業黑俱
 
[0084a05] 論曰。有餘師說。順地獄受及欲界中順餘受業如次名為純黑雜業。謂地獄異熟唯不善業感。故順彼受名純黑業。唯除地獄餘欲界中異熟皆通善惡業感。故順彼受名黑白業。有餘師說。欲見所斷及欲界中所有餘業。如次名為純黑俱業。謂見所斷無善雜故名純黑業。欲修所斷有善不善故名俱業。又經中說有三[1]牟尼。又經中言有三清淨。俱身語意。相各云何。頌曰。
 
 無學身語業  即意三牟尼
 三清淨應知  即諸三妙行
 
[0084a16] 論曰。無學身語業名身語牟尼。意牟尼即無學意。非意業。所以者何。勝義牟尼唯心為體。謂由身語二業比知。又身語業是遠離體。意業不然。無無表故由遠離義建立牟尼。是故即心由身語業能有所離故名牟尼。何故牟尼唯在無學。以阿羅漢是實牟尼諸煩惱言永寂靜故。諸身語意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淨。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說此二者為息有情計邪牟尼邪清淨故。又經中說有三惡行又經中言有三妙行。俱身語意。相各云何。頌曰。
 
 惡身語意業  說名三惡行
 及貪瞋邪見  三妙行翻此
 
[0084b01] 論曰。一切不善身語意業。如次名身語意惡行。然意惡行復有三種。謂非意業貪瞋邪見。貪等離思別有體故。[2]譬喻者言。貪瞋邪見即是意業。[3]故思經中說此三種為意業故。若爾則應業與煩惱合成一體。許有煩惱即是意業斯有何失。毘婆沙師說。彼非理若許爾者。便與眾多理教相違成大過失。然契經說是意業者。顯思以彼為門轉故。由此能感非愛果故。是聰慧者所訶厭故。此行即惡。故名惡行。三妙行者。翻此應知。謂身語意一切善業。非業無貪無瞋正見。正見邪見。既無故思欲益他損他。如何成善惡。能與損益為根本故。又經中言有十業道。或善或惡。其相云何。頌曰。
 
 所說十業道  攝惡妙行中
 麁品為其性  如應成善惡
 
[0084b17] 論曰。於前所說。惡妙行中若麁顯易知攝為十業道。如應若善攝前妙行。不善業道攝前惡行。不攝何等惡妙行耶。且不善中身惡業道。於身惡行不攝一分。謂加行後起餘不善身業。即飲諸酒執打縛等。以加行等非麁顯故。若身惡行令他有情失命失財失妻妾等說為業道。令遠離故。語惡業道於語惡行不攝加行後起及輕。意惡業道於意惡行不攝惡思及輕貪等。善業道中身善業道於身妙行不攝一分。謂加行後起及餘善身業。即離飲酒施供養等。語善業道於語妙行不攝一分。謂愛語等。意善業道於意妙行不攝一分。謂諸善思。十業道中。前七業道為皆定有表無表耶。不爾。云何。頌曰。
 
 惡六定無表  彼自作婬二
 善七受生二  定生唯無表
 
[0084c05] 論曰。七惡業道中。六定有無表。謂殺生不與取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如是六種若遣他為。根本成時自表無故。若有自作彼六業道。則六皆有表無表二。謂起表時彼便死等。後方死等與遣使同。根本成時唯無表故。唯欲邪行必具二種。要是自身所究竟故。非遣他作。如自生喜。七善業道若從受生。必皆具二。謂表無表。受生尸羅必依表故。靜慮無漏所攝律儀名為定生。此唯無表。但依心力而得生故。加行後起如根本耶。不爾。云何。頌曰。
 
 加行定有表  無表或有無
 後起此相違
 
[0084c18] 論曰。業道加行必定有表。此位無表或有或無。若猛利纏淳淨心起則有無表。異此則無。後起翻前。定有無表。此位表業或有或無。謂若後時起隨前業。則有表業。異此便無。於此義中如何建立加行根本後起位耶。且不善中最初殺業。如屠羊者將行殺時。先發殺心從床而起。執持價直趣賣羊廛。[4][捐-口+左]觸羊身酬價捉取。牽還養[5]飯將入屠坊。手執杖刀若打若刺。或一或再至命未終。如是皆名殺生加行。隨此表業彼正命終。此剎那頃表無表業。是謂殺生根本業道。由二緣故。令諸有情根本業道殺罪所觸。一由加行。二由果滿。此剎那後殺無表業隨轉不絕名殺後起。及於後時剝截治洗。若[1]稱若賣或煮或食讚述其美表業剎那。如是亦名殺生後起。餘六業道隨其所應三分不同。准例應說。貪瞋邪見纔現在前。即說名為根本業道。故無加行後起差別。此中應說。為所殺生住死有時能殺生者彼剎那頃表無表業即成業道。為死後耶。若爾何失。二俱有過。若所殺生正住死有能殺生者業道即成。即能殺者與所殺生。俱時命終應成業道。然宗不許彼業道成。若所殺生命終[2]以後。能殺生者業道方成。是[3]即不應先作是說。隨此表業彼正命終。此剎那頃表無表業。是謂殺生根本業道。又應違害毘婆沙師釋本論中加行未息。謂本論說頗有已害生殺生未滅耶。曰有。如已斷生命彼加行未息。毘婆沙[4]者釋此文言。此中於後起以加行聲說。應言於根本說加行聲。許命終後根本未息故。如無有過此中應說。此中說何名為無過。謂於根本說加行聲。若爾于時所有表業如何可成根本業道。何為不成。以無用故。無表於此有何用耶。故業道成非由有用。但由加行果圓滿時。此二俱成根本業道。又諸業道展轉相望容有互為加行後起。今且應說殺生業道以十業道為起加行。謂如有人欲害怨敵。設諸謀計合搆殺緣。或殺眾生祈請助力。或盜他物以資殺事。或婬彼婦令殺其夫。或為乖離彼親友故起語四過令生猜阻。設有勢力無救護心。或於彼財心生貪著。或即於彼起瞋恚心。或起邪見長養殺業然後方殺。如是名為以十業道為殺加行。殺怨敵已復於後時誅其所親收其財物婬彼所[5]愛。乃至復起貪瞋邪見。次第現前。此十名為殺生後起。所餘業道如應當知。貪等不應能為加行。非唯心起加行即成。唯起心時未作事故。又經中說。苾芻當知。殺有三種。一從貪生。二從瞋生。三從癡生。乃至邪見有三亦爾。此中應說。何相殺生名從貪生。問餘亦爾。非諸業道一切皆由三根究竟。然其加行不與彼同。云何不同。頌曰。
 
 加行三根起  彼無間生故
 貪等三根生
 
[0085b16] 論曰。不善業道加行生時。一一由三不善根起。依先等起故作是說。殺生加行由貪起者。如有為欲得彼身分或為得財或為戲樂或為拔濟親友自身。從貪引起殺生加行。從瞋起者。如為除怨發憤恚心起殺加行。從癡起者。如有祠中謂是法心起殺加行。又諸王等依世法律。誅戮怨敵除剪凶徒。謂成大福起殺加行。又波剌私作如是說。父母老病若令命終得免困苦便生勝福。又諸外道有作是言。蛇蠍蜂等為人毒害。若能殺者便生勝福。羊鹿水牛及餘禽獸。本擬供食故殺無罪。又因邪見殺害眾生。此等加行皆從癡起。偷盜加行從貪起者。謂隨所須起盜加行。或為別利恭敬名譽。或為救拔自身親友。從貪引起偷盜加行。從瞋起者。謂為除怨發憤恚心起盜加行。從癡起者。謂諸王等依世法律奪惡人財。謂法應爾無偷盜罪。又婆羅門作如是說。世間財物於劫初時。大梵天王施諸梵志。於[6]後梵志勢力微劣。為諸卑族侵奪受用。今諸梵志於世他財若奪若偷。充衣充食或充餘用。或轉施他皆用己財無偷盜罪。然彼取時有他物想。又因邪見盜他財物。皆名從癡起盜加行。邪婬加行從貪起者。謂於他妻等起染著心。或為求他財名位恭敬。或為救拔自身他身。從貪著心起婬加行。從瞋生者。謂為除怨發憤恚心起婬加行。從癡生者。如波剌私讚於母等行非梵行。又諸梵志讚牛祠中有諸女男受持牛禁吸水齧草或住或行。不[7]簡親疎隨遇隨合。又諸外道作如是言。一切女人如臼花果熟食階隥道路橋船。世間眾人應共受用。此等加行從癡所生。虛誑語等語四業道從貪瞋生。類前應說。然虛誑語所有加行從癡生者。如外論言。
 
 若人因戲笑  嫁娶對女王
 及救命救財  虛誑語無罪
 
[0085c24] 又因[8]邪見起[9]虛誑語[10]離間語等所有加行。當知一切從癡所生。又諸吠陀及餘邪論。皆雜穢語攝。加行從癡生。貪瞋等三既無加行。如何可說從貪等生。以從三根無間生故。可說貪等從三根生。謂或有時從貪無間生貪業道。從二亦然。瞋及邪見從三亦爾。已說不善從三根生。善復云何。頌曰。
 
 善於三位中  皆三善根起
 
[0086a04] 論曰。諸善業道所有加行根本後起。皆從無貪無瞋無癡善根所起。以善三位皆是善心所等起故。善心必與三種善根共相應故。此善三位其相云何。謂遠離前不善三位離惡加行即善加行。離惡根本即善根本。離惡後起即善後起。且如勤策受具戒時。來入戒壇禮苾芻眾。至誠發語請親教師。乃至一白二羯磨等。皆名為善業道加行。第三[1]羯磨竟一剎那中表無表業名根本業道。從此以後至說四依及餘依前相續隨轉表無表業皆名後起。如先所說。非諸業道一切皆由三根究竟。何根究竟何業道耶。頌曰。
 
 殺麁語瞋恚  究竟皆由瞋
 盜邪行及貪  皆由貪究竟
 邪見癡究竟  許所餘由三
 
[0086a20] 論曰。惡業道中殺生麁語瞋恚業道由瞋究竟。要無所顧極麁惡心現在前時。此三成故。諸不與取欲邪行貪。此三業道由貪究竟。要有所顧極染污心現在前時。此三成故。邪見究竟要由愚癡。由上品癡現前成故。虛誑離間雜穢語三許一一由三根究竟。以貪瞋等現在前時一一能令此三成故。諸惡業道何處起耶。頌曰。
 
 有情具名色  名身等處起
 
[0086a29] 論曰。如前所說四節業道。三三一三隨其次第於有情等四處而生。謂殺等三有情處起。偷盜等三眾具處起。唯邪見一名色處起。虛誑語等三名身等處起。有起加行定欲殺他。而與所殺生俱死或前死亦得根本業道罪耶。頌曰。
 
 俱死及前死  無根依別故
 
[0086b07] 論曰。若能殺者與所殺生俱時命終。或在前死。彼定不得根本業道故。有問言。頗有殺者起殺加行及令果滿而彼不為殺罪觸耶。曰有。云何。謂能殺者與所殺生俱死前死。何緣如是。以所殺生其命猶存不可令彼能殺生者成殺罪故。非能殺者其命已終可得殺罪。別依生故。謂殺加行所依止身今已斷滅。雖有別類身同分生。非罪依止。此曾未起殺生加行。成殺業道理不應然。若有多人集為軍眾欲殺怨敵。或獵獸等。於中隨有一殺生時。何人得成殺生業道。頌曰。
 
 軍等若同事  皆成如作者
 
[0086b20] 論曰。於軍等中若隨有一作殺生事。如自作者一切皆成殺生業道。由彼同許為一事故。如為一事展轉相教。故一殺生餘皆得罪。若有他力逼入此中。因即同心亦成殺罪。唯除若有立誓自要救自命緣。亦不行殺。雖由他力逼在此中。而無殺心故無殺罪。今次應辯成業道相。謂齊何量名[2]曰殺生。乃至齊何名為邪見。且先分別殺生相者。頌曰。
 
 殺生由故思  他想不誤殺
 
[0086c01] 論曰。要由先發欲殺故思於他有情他有情想作殺加行不誤而殺。謂唯殺彼不漫殺餘。齊此名為殺生業道。有猶豫殺亦成殺生。謂彼先於所欲殺境心懷猶豫為生非生。設復是生為彼非彼。後起決志若是若非我定當殺。由心無顧。若殺有情亦成業道。於剎那滅蘊如何成殺生。息風名生。依身心轉。若有令斷不更續生。如滅燈光鈴聲名殺。或復生者即是命根。若有令斷不續名殺。謂以惡心隔斷他命。乃至一念應生不生。唯此非餘殺罪所觸。此所斷命為屬於誰。謂命若無彼便死者。既標第六非我而誰。破我論中當廣思擇。故薄伽梵所說頌言。
 
 壽煖及與識  三法捨身時
 所捨身僵仆  如木無思覺
 
[0086c17] 故有根身名有命者。無根名死。其理決然。離繫者言。不思而殺亦得殺罪。猶如觸火設不先思亦被燒害。若爾汝等遇見他妻。或誤觸身亦應有罪。又善心者拔離繫髮。或師慈心勸修苦行。或因施主宿食不消。此等皆應[3]獲苦他罪。又胎與母互為苦因。應母與胎有苦他罪。又所殺者既與殺合。亦應如火能燒自依。不應但令能殺得罪。又遣他殺殺罪應無。如火不燒教觸火者。又諸木等應為罪觸。如舍等崩亦害生故。又非但喻立義可成。已分別殺生。當辯不與取。頌曰。
 
 不與取他物  力竊取屬己
 
[0087a01] 論曰。前不誤等如其所應。流至後門故不重說。謂要先發欲盜故思。於他物中起他物想。或力或竊起盜加行。不誤而取令屬己身。齊此名為不與取罪。若有盜取窣堵波物。彼於如來得偷盜罪。以佛臨欲入涅槃時哀愍世間總受所施。有餘師說。望守護者。若有掘取無主伏藏。於國主邊得偷盜罪。若有盜取諸迴轉物。已作[1]羯磨於界內僧。若羯磨未成。普於佛弟子得偷盜罪。餘例應思。已辯不與取。當辯欲邪行。頌曰。
 
 欲邪行四種  行所不應行
 
[0087a13] 論曰。總有四種行不應行。皆得名為欲邪行罪。一於非境行不應行。謂行於他所攝妻妾或母或父或父母親乃至或王所守護境。二於非道行不應行。謂於自妻口及餘道。三於非處行不應行。謂於寺中制多[2]逈處。四於非時行不應行。非時者何。謂懷胎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設自妻妾亦犯邪行。有說。若夫許受齋戒而有所犯方謂非時。既不誤言亦流至此。若於他婦謂是己妻。或於己妻謂為他婦。道非道等但有誤心雖有所行而非業道。若於此他婦作餘他婦想行非梵行成業道耶。有說亦成。以於他婦起婬加行及受用故。有說不成。如殺業道於此起加行於餘究竟故。於苾芻尼行非梵行。為從何處得業道耶。此從國王不忍許故。於自妻妾受齋戒時尚不應行。況出家者。若於童女行非梵行。為從何處得業道耶。若已許他於所許處。未許他者於能護人。此及所餘皆於王得。已辯欲邪行。當辯虛誑語。頌曰。
 
 染異想發言  解義虛誑語
 
[0087b05] 論曰。於所說義異想發言。及所誑者解所說義。染心不誤成虛誑語。若所誑者未解言義。此言是何。是雜穢語。既虛誑語是所發言有多字成言。何時成業道。與最後字俱生表聲及無表業成此業道。或隨何時所誑解義。表無表業成此業道。前字俱行皆此加行。所言解義定據何時。為據已聞正解名解。為據正聞能解名解。若爾何失。若據已聞正解名解。言所詮義意識所知。語表耳識俱時滅故。應此業道唯無表成。若據正聞能解名解。雖無有失然未了知。如何正聞可名能解。善言義者無迷亂緣。耳識已生名為能解。如無失者應取為宗。經說諸言略有十六。謂於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事中言實見等或於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事中言不見等。如是八種名非聖言。若於不見乃至不知言不見等或於所見乃至所知言實見等。如是八種名為聖言。何等名為所見等相。頌曰。
 
 由眼耳意識  并餘三所證
 如次第名為  所見聞知覺
 
[0087b26] 論曰。毘婆沙師作如是說。若境由眼識所證名所見。若境由耳識所證名所聞。若境由意識所證名所知。若境由鼻識舌識及身識所證名所覺。所以然者。香味觸三無記性故如死無覺。故能證者偏立覺名。何證知然。由經理證。言由經者。謂契經說。佛告大母。汝意云何。諸所有色非汝眼見。非汝曾見。非汝當見。非希求見。汝為因此起欲起貪起親起愛起阿賴耶起尼延底起耽著不。不爾。大德。諸所有聲非汝耳聞。廣說乃至諸所有法非汝意知。廣說乃至。不爾。大德。復告大母。汝於此中應知所見。雖有所見應知所聞所覺所知。唯有所聞所覺所知。此經既於色聲法境。說為所見所聞所知。准此定於香等三境。總合建立一所覺名。若不許然何名所覺。又香味觸在所見等外。於彼三境應不起言說。是名為理。此證不成。且經非證。經義別故。非此經中世尊為欲決判見等四所言相。然見此經所說義者。謂佛勸彼於六境中。及於見等四所言事。應知但有所見等言。不應增益愛非愛相。若爾何相名所見等。有餘師說。若是五根現所證境名為所見。若他傳說名為所聞。若運自心以種種理。比度所許名為所覺。若意現證名為所知。於五境中一一容起見聞覺知四種言說。於第六境除見有三。由此覺名非無所目。香等三境言說非無。故彼理言亦為無理。先軌範師作如是說。眼所現見名為所見。從他傳聞名為所聞。自運己心諸所思構名為所覺。自內所受及自所證名為所知。且止傍言應申正論。頗有由身表異想義不由發語成虛誑語耶。曰有。故論言。頗有不動身殺生罪觸耶。曰有。謂發語。頗有不發語誑語罪觸耶。曰有。謂動身。頗有不動身不發語二罪所觸耶。曰有。謂仙人意憤及[1]布灑他時。若不動身亦不發語。欲無無表離表而生。此二如何得成業道。於如是難應設劬勞。已辯虛誑語。當辯餘三語。頌曰。
 
 染心壞他語  說名離間語
 非愛麁惡語  諸染雜穢語
 餘說異三染  佞歌邪論等
 
[0088a11] 論曰。若染污心發壞他語。若他壞不壞俱成離間語。解義不誤流至此中。若以染心發非愛語毀[2]呰於他名麁惡語。前染心語流至此故。解義不誤亦與前同。謂本期心所欲罵者。解所說義業道方成。一切染心所發諸語名[3]雜穢語。所以者何。染所發言皆雜穢[4]語故。唯前語字流至此中。有餘師說。異虛誑等前三種語所有一切染心發言名雜穢語。此謂佞歌及邪論等。佞謂諂佞。如有苾芻邪命居懷發諂佞語。歌謂歌詠。如世有人以染污心諷吟相調。及[5]倡妓者為悅他情以染污心作諸詞曲。言邪論者。謂廣辯說諸不正見所執言詞。等謂染心所發悲嘆。及諸世俗戲論言詞。但異前三染心所發一切皆是雜穢語收。輪王現時亦有歌詠。如何不是雜穢語收。由彼語從出離心發能引出離非預染心。有餘師言。爾時亦有成嫁娶等所發染言。由過輕故不成業道。已辯三語。當辯意三。頌曰。
 
 惡欲他財貪  憎有情瞋恚
 撥善惡等見  名邪見業道
 
[0088b04] 論曰。於他財物惡欲名貪。謂於他財非理起欲。如何令彼屬我非他。起力竊心耽求他物。如是惡欲名貪業道。有餘師言。諸欲界愛皆貪業道。所以者何。五蓋經中依貪欲蓋佛說應斷此世間貪。故知貪名總說欲愛。有說。欲愛雖盡名貪。而不可說皆成業道。此惡行中攝麁品故。勿輪王世及北俱盧所起欲貪成貪業道。於有情類憎恚名瞋。謂於他有情欲為傷害事。如是憎恚名瞋業道。於善惡等惡見撥無。此見名為邪見業道。如經說。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母無父。無[6]化生有情世間無沙門。或婆羅門是阿羅漢。彼經具顯謗業謗果謗聖邪見。此頌舉初等言攝後。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六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0-06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七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五
 
[0088b28] 如是已辯十業道相。依何義名業道。頌曰。
 
 此中三唯道  七業亦道故
 
[0088c01] 論曰。十業道中後三唯道。業之道故立業道名。彼相應思說名為業。彼轉故轉。彼行故行。如彼勢力而造作故。前七是業。身語業故。亦業之道。思所遊故。由能等起身語業思託身語業為境轉故。業業之道立業道名。故於此中言業道者。具顯業道業業道義。雖不同類而一為餘。於世典中俱極成故。離殺等七無貪等三立業道名類此應釋。此加行後起何緣非業道。為此依此彼方轉故。又前說此攝麁品故。又若由此有減有增令內外物有增有減立為業道。異此不然。譬喻論師執貪瞋等即是意業。依何義釋彼名業道。應問彼師。然亦可言。彼是意業惡趣道故立業道名。或互相乘皆名業道。如是所說十惡業道。皆與善法現起相違。諸斷善根由何業道。斷續善相差別云何。頌曰。
 
 唯邪見斷善  所斷欲生得
 撥因果一切  漸斷二俱捨
 人三洲男女  見行斷非得
 續善疑有見  頓現除逆者
 
[0088c22] 論曰。惡業道中唯有上品圓滿邪見能斷善根。若爾何緣本論中說云何上品諸不善根。謂諸不善根能斷善根者。或離欲位最初所除。由不善根能引邪見。故邪見事推在彼根。如火燒村火由賊起故世間說[7]彼賊燒村。何等善根為此所斷。謂唯欲界生得善根。色無色善先不成故。施設足論當云何通。如彼論言。唯由此量是人已斷三界善根。依上善根得更遠說。令此相續非彼器故。何緣唯斷生得善根。加行善根先已退故。緣何邪見能斷善根。謂定撥無因果邪見。撥無因者。謂定撥無妙行惡行。撥無果者。謂定撥無彼果異熟。有餘師說。此二邪見猶如無間解脫道別。有餘師說。斷善邪見唯緣有漏。非無漏緣。唯自界緣不緣他界。由彼唯作相應隨眠。境不隨增。勢力劣故。如是說者通一切緣。隨因亦增。有強力故。有餘師說。九品善根由一剎那邪見頓斷。如見道斷見所斷惑。如是說者漸斷善根。謂九品善根由九品邪見逆順相對漸次而斷。如修道斷修所斷惑。即下下邪見。能斷上上善根。乃至下下善根。上上邪見所斷。若作是說符本論文。如本論言。云何名微俱行善根。謂斷善根時最後所捨者。由捨彼故名斷善根。若爾彼文何理復說云何上品諸不善根。謂諸不善根能斷善根者。彼依究竟密說此言。由此善根斷無餘故。謂若猶有一品善根。餘品善根因斯可起。未可說彼名斷善根。斷究竟時方名斷善。故唯說上品名能斷善根。有餘師言。斷九品善終無中出如見道中。如是說者通出不出。有餘師說先捨律儀後斷善根。[1]未易捨故。如是說者若彼律儀是此品心所等起果。此品心斷捨彼律儀。以果與因品類同故。為在何處能斷善根。人趣三洲非在惡趣。亦非天趣。所以者何。以惡趣中染不染慧不堅牢故。以天趣中現見善惡諸業果故。言三洲者。除北俱盧。彼無極惡阿世耶故。有餘師說。唯贍部洲。若爾便違本論所說。如本論說。贍部洲人極少成八根。東西洲亦爾。如是斷善依何類身。唯男女身。志意定故。有餘師說。亦非女身。欲勤慧等皆昧鈍故。若爾便違本論所說。如本論說。若成女根定成八根。男根亦爾。為何行者能斷善根。唯見行人非愛行者。[2]諸愛行者惡[3]阿世耶極躁動故。諸見行者惡阿世耶極堅深故。由斯理趣非[4]扇搋等能斷善根。愛行類故。又此類人如惡趣故。此善根斷其體是何。善斷應知非得為體。以斷善位善得不生。非得續生替善根得非得生位名斷善根。故斷善根非得為體。善根斷已由何復續。由疑有見。謂因果中有時生疑。此或應有。或生正見定有非無。爾時善根得還續起。善得起故名續善根。有餘師言。九品漸續。如是說者頓續善根。然後後時漸漸現起。如頓除病氣力漸增。於現身中能續善不。亦有能續除造逆人。經依彼人作如是說。彼定於現法不能續善根。彼人定從地獄將歿。或即於彼將受生時能續善根。非餘位故。言將生位。謂中有中。將歿時言。謂彼將死。若由因力彼斷善根將死時續。若由緣力彼斷善根將生時續。由自他力應知亦爾。又意樂壞非加行壞斷善根者。是人現世能續善根。若意樂壞加行亦壞斷善根者。要身壞後方續善根。見壞戒不壞見壞戒亦壞斷善根者應知亦爾。有斷善根非墮邪定。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5]布剌拏等。第二句者。謂[6]未生怨等。第三句者。謂[7]天授等。第四句者。謂除前相。已乘義便辯斷善根。今應復明本業道義。所說善惡二業道中。有幾並生與思俱轉。頌曰。
 
 業道思俱轉  不善一至八
 善總開至十  別遮一八五
 
[0089c08] 論曰。於諸業道思俱轉中。且不善與思從一唯至八。一俱轉者。謂離所餘貪等三中隨一現起。若先加行造惡色業不染心時隨一究竟。二俱轉者。謂瞋心時究竟殺業。若起貪位成[8]不與取或[9]欲邪行或雜穢語。三俱轉者。謂以瞋心於屬他生俱時殺盜。若爾所說偷盜業道由貪究竟理應不成。依不異心所作究竟故作如是決判應知。若先加行造惡色業貪等起時隨二究竟。四俱轉者。謂欲壞他說虛誑言或[10]麁惡語意業道一語業道三。若先加行造惡色業貪等現前隨三究竟。如是五六七皆如理應知。八俱轉者。謂先加行造作所餘六惡色業。自行邪欲俱時究竟。後三業道自力現前必不俱行故無九十。如是已說不善業道與思俱轉數有不同。善業道與思總開容至十。別據顯相遮一八五。二俱轉者。謂善五識及依無色盡無生智現在前時無散善七。三俱轉者。謂與正見相應意識現在前時無七色善。四俱轉者。謂惡無記心現在前位。得近住[11]近事[12]勤策律儀。六俱轉者。謂善五識現在前時得上三戒。七俱轉者。謂善意識無隨轉色。正見相應現在前時得上三戒。或惡無記心現前時得苾芻戒。九俱轉者。謂善五識現在前時得苾芻戒。或依無色盡無生智現在前時得苾芻戒。或靜慮攝盡無生智相應意識現在前時。十俱轉者。謂善意識無隨轉色正見相應現在前時得苾芻戒。或餘一切有隨轉色正見相應心正起位。別據顯相所遮如是。通據隱顯則無所遮。謂離律儀有一八五。一俱轉者。謂惡無記心現在前時得一支遠離。五俱轉者。謂善意識無隨轉色正見相應現在前時得[1]二支等。八俱轉者。謂此意識現在前時得五支等。善惡業道於何界趣處。幾唯成就幾亦通現行。頌曰。
 
 不善地獄中  麁雜瞋通二
 貪邪見成就  北洲成後三
 雜語通現成  餘欲十通二
 善於一切處  後三通現成
 無色無想天  前七唯成就
 餘處通成現  除地獄北洲
 
[0090a20] 論曰。且於不善十業道中。那落迦中三通二種。為麁惡語雜穢語瞋三種皆通現行成就。由相罵故有麁惡語。由悲叫故有雜穢語。身心麁強[怡-台+龍]悷不調。由互相憎故有瞋恚。貪及邪見成而不行。無可愛境故。現見業果故。業盡死故無殺業道。無攝財物及女人故。無不與取及欲邪行。以無用故無虛誑語。即由此故及常離故無離間語。北俱盧洲貪瞋邪見皆定成就而不現行。不攝我所故。身心柔[2]軟故。無惱害事故。無惡意樂故。唯雜穢語通現及成。由彼有時染心歌詠。無惡意樂故。彼無殺生等。壽量定故。無攝財物及女人故。身心軟故。及無用故。隨其所應。彼人云何行非梵行。謂彼男女互起染時。執手相牽往詣樹下。樹枝垂覆知是應行。樹不垂枝並愧而別。除前地獄北俱盧洲餘欲界中十皆通二。謂於欲界天鬼傍生及人三洲十惡業道皆通成現。然有差別。謂天鬼傍生。前七業道唯有處中攝無不律儀。人三洲中二種俱有。雖諸天眾無有殺天。而或有時殺害餘趣。有餘師說。天亦殺天。斬首截腰其命方斷。已說不善。善業道中無貪等三於三界五趣皆通二種。謂成就現行。身語七支無色無想但容成就必不現行。謂聖有情生無色界。成就過未無漏律儀。無想有情必成過未第四靜慮靜慮律儀。然聖隨依何地依止曾起曾滅無漏律儀。生無色時成彼過去。若未來世依五地身。無漏律儀皆得成就餘界趣處除地獄北洲。七善皆通現行及成就。然有差別。謂鬼傍生有離律儀處中業道。若於色界唯有律儀。三洲欲天皆具二種。不善善業道所得果云何。頌曰。
 
 皆能招異熟  等流增上果
 此令他受苦  斷命壞威故
 
[0090b26] 論曰。且先分別十惡業道各招三果。其三者何。異熟等流增上別故。謂於十種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由此力故。生那落迦是異熟果。從彼出已來生此間。人同分中受等流果。謂殺生者壽量短促。不與取者資財乏匱。欲邪行者妻不貞良。虛誑語者多遭誹謗。離間語者親友乖穆。麁惡語者恒聞惡聲。雜穢語者言不威肅。貪者貪盛。瞋者瞋增。邪見者增癡。彼品癡增故。是名業道等流果別。人中短壽亦善業果。如何可說是殺等流。不言人壽即殺業果。但言由殺人壽量短。應知殺業與人命根作障礙因令不久住。此十所得增上果者。謂外所有諸資生具。由殺生故光澤鮮少。不與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諸塵埃。虛誑語故多諸臭穢。離間語故所居險曲。麁惡語故田多荊棘磽确醎鹵稼穡匪宜。雜穢語故時候變改。貪故果少。瞋故果辣。由邪見故果少或無。是名業道增上果別。為一殺[3]業感那落迦異熟果已復令人趣壽量短促。[4]為更有餘。有餘師言。即一殺業先感彼異熟後感此等流。有餘復言。二果因別。先謂加行後謂根本。雖復總說一殺生言。而實通收根本眷屬。此中所說等流果言非越異熟及增上果。據少相似假說等流。此十何緣各招三果。且初殺業於殺他位令他受苦斷命失威。謂殺生時令他受苦故墮於地獄受苦異熟果。斷他命故來生人中受命短促為等流果。壞他威故感諸外物鮮少光澤為增上果。餘惡業道如理應思。由此應准知善業道三果。謂離殺等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由此力故。生於天中受異熟果。從彼歿已來生此間。人同分中受等流果。謂離殺者得壽命長。餘上相違如理應說。又契經說。八邪支中分色業為三。謂邪語業命。離邪語業邪命是何。雖離彼無。而別說者。頌曰。
 
 貪生身語業  邪命難除故
 執命資貪生  違經故非理
 
[0091a06] 論曰。瞋癡所生語身二業。如次名為邪語邪業。從貪所生身語二業。以難除故別立邪命。謂貪能奪諸有情心。彼所起業難可禁護。為於正命令殷重修故。佛離前別說為一。如有頌曰。
 
 俗邪見難除  由恒執異見
 道邪命難護  由資具屬他
 
[0091a13] 有餘師執。緣命資具貪欲所生身語二業方名邪命。非餘貪生。所以者何。為自戲樂作歌舞等。非資命故。此違經故。理定不然。[1]戒蘊經中觀象鬪等。世尊亦立在邪命中。邪受外境虛延命故。正語業命翻此應知。如前所言果有五種。此中何業有幾果耶。頌曰。
 
 斷道有漏業  具足有五果
 無漏業有四  謂唯除異熟
 餘有漏善惡  亦四除離繫
 餘無漏無記  三除前所除
 
[0091a24] 論曰。道能證斷。及能斷惑。得斷道名。即無間道。此道有二種。謂有漏無漏。有漏道業具有五果。異熟果者。謂自地中斷道所招可愛異熟。等流果者。謂自地中後等若增諸相似法。離繫果者。謂此道力斷惑所證擇滅無為。士用果者。謂道所牽俱有解脫所修及斷。增上果者。謂離自性餘有為法。唯除前生。即斷道中無漏道業唯有四果。謂除異熟。餘有漏善及不善業亦有四果。謂除離繫。異前斷道故說為餘。次後餘言例此應釋。謂餘無漏及無記業。唯有三果除前所除。謂除前所除異熟及離繫。已總分別諸業有果。次辯異門業有果相。於中先辯善等三業。頌曰。
 
 善等於善等  初有四二三
 中有[2]二三四  後二三[3]三果
 
[0091b11] 論曰。最後所說皆如次言。顯隨所應遍前門義。且善不善無記三業一一為因。如其次第對善不善無記三法辯有果數。後例應知。謂初善業以善法為四果除異熟。以不善為二果。謂士用及增上。以無記為三果。除等流及離繫。中不善業以善法為二果。謂士用及增上。以不善為三果。除異熟及離繫。以無記為四果。除離繫。等流云何。謂遍行不善及見苦所斷餘不善業。以有身見邊執見品諸無記法為等流故。後無記業以善法為二果。謂士用及增上。以不善為三果。除異熟及離繫。等流云何。謂有身見邊執見品諸無記業。以諸不善為等流故。以無記為三果。除異熟及離繫。已辯三性。當辯三世。頌曰。
 
 過於三各四  現於未亦爾
 現於現二果  未於未果三
 
[0091b28] 論曰。過去現在未來三業一一為因。如其所應以過去等為果別者。謂過去業以三世法各為四果。唯除離繫。現在業以未來為四果如前說。以現在為二果。謂士用及增上。未來業以未來為三果。除等流及離繫。不說後業有前果者。前法定非後業果故。已辯三世。當辯諸地。頌曰。
 
 同地有四果  異地二或三
 
[0091c07] 論曰。於諸地中隨何地業以同地法為四果。除離繫。若是有漏以異地法為二果。謂士用及增上。若是無漏以異地法為三果。除異熟及離繫。不墮界故不遮等流已辯諸地。當辯學等。頌曰。
 
 學於三各三  無學一三二
 非學非無學  有二二五果
 
[0091c14] 論曰。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三業一一為因。如其次第各以三法為果別者。謂學業以學法為三果。除異熟及離繫。以無學法為三亦爾。以非二為三果。除異熟及等流。無學業以學法為一果。謂增上。以無學為三果除異熟及離繫。以非二為二果。謂士用及增上。非二業以學法為二果。謂士用及增上。以無學法為二亦爾。以非二為五果。已辯學等。當辯見所斷等。頌曰。
 
 見所斷業等  一一各於三
 初有三四一  中二四三果
 後有一二四  皆如次應知
 
[0091c26] 論曰。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三業一一為因。如其次第各以三法為果別者。初見所斷業以見所斷法為三果。除異熟及離繫。以修所斷法為四果。除離繫。以非所斷法為一果。謂增上。[1]果修所斷業以見所斷法為二果。謂士用及增上。以修所斷法為四果。除離繫。以非所斷法為三果。除異熟及等流。後非所斷業以見所斷法為一果。謂增上。以修所斷法為二果。謂士用及增上。以非所斷法為四果。除異熟。皆如次者。隨其所應遍上諸門。略法應爾。因辯諸業應復問言。如本論中所說三業。謂應作業不應作業。及非應作非不應作業。其相云何。頌曰。
 
 染業不應作  有說亦壞軌
 應作業翻此  俱相違第三
 
[0092a13] 論曰。有說。染業名不應作。以從非理作意所生。有餘師言。諸壞軌則身語意業亦不應作。謂諸所有應如是行。應如是住。應如是說。應如是著衣。應如是食等。若不如是名不應作。由彼不合世俗禮儀。與此相翻名應作業。有說。善業名為應作。以從如理作意所生。有餘師言。諸合軌則身語意業亦名應作。俱違前二名為第三。隨其所應二說差別。為由一業但引一生。為引多生。又為一生但一業引。為多業引。頌曰。
 
 一業引一生  多業能圓滿
 
[0092a24] 論曰。依我所宗應作是說。但由一業唯引一生。此一生言顯一同分。以得同分方說名生。若爾何緣尊者無滅自言。我憶昔於一時於殊勝福田一施食異熟便得七返生三十三天。七生人中為轉輪聖帝。最後生在大釋迦家豐足珍財多受快樂。彼由一業感一生中大貴多財及宿生智。乘斯更造感餘生福。如是展轉至最後身生富貴家得究竟果。顯由初力故作是言。譬如有人持[2]金錢一。展轉貿易得千金錢。唱如是言。我本由有一金錢故獲大富樂。復有說者。彼於昔時一施食。為依起多勝思願有感天上。有感人中。剎那不同熟有先後。故非一業能引多生。亦無一生多業所引。勿眾同分分分差別。雖但一業引一同分。而彼圓滿許由多業。譬如畫師先以一色圖其形狀後填眾彩。是故雖有同稟人身。而於其中有具支體諸根形量色力莊嚴。或有於前多缺減者。非唯業力能引滿生。一切不善善有漏法有異熟故皆容引滿。以業勝故但標業名。然於其中業俱有者能引能滿。隨業勝故。若不與業為俱有者。能滿非引。勢力劣故。如是二類其體是何。頌曰。
 
 二無心定得  不能引餘通
 
[0092b20] 論曰。二無心定雖有異熟。而無勢力引眾同分。以與諸業非俱有故。得亦無力引眾同分。以與諸業非一果故。所餘一切皆通引滿。薄伽梵說。重障有三。謂業障煩惱障異熟障。如是三障其體是何。頌曰。
 
 三障無間業  及數行煩惱
 并一切惡[3]趣  北洲無想天
 
[0092b27] 論曰。言無間業者。謂五無間業。其五者何。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羅漢。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種名為業障。煩惱有二。一者數行。謂恒起煩惱。二者猛利。謂上品煩惱。應知此中唯數行者名煩惱障。如扇搋等。煩惱數行難可伏除故說為障。上品煩惱雖復猛利非恒起故易可伏除。於下品中數行煩惱雖非猛利而難伏除。由彼恒行難得便故。謂從下品為緣生中。中品為緣復生上品。令伏除道無便得生。故煩惱中隨品上下。但數行者名煩惱障。全三惡趣人趣北洲及無想天名異熟障。此障何法。謂障聖道及障聖道加行善根。又業障中理亦應說餘決定業。謂餘一切定感惡趣卵生濕生及女人身第八有等。然若有業由五因緣易見易知。此中偏說。謂處趣生果及補特伽羅。於諸業中唯五無間具此五種易見易知。餘業不然故此不說。餘障廢立如應當知。此三障中煩惱與業二障皆重。以有此者第二生內亦不可治。毘婆沙師作如是釋。由前能引後故後輕於前。此無間名為目何義。約異熟果決定更無餘業餘生能為間隔。故此唯目無間隔義。或造此業補特伽羅從此命終定墮地獄中無間隔故名無間。彼有無間得無間名。與無間法合故名無間。如與沙門合故名沙門。三障應知何[4]趣中有。頌曰。
 
 三洲有無間  非餘扇搋等
 少恩少羞恥  餘障通五趣
 
[0092c28] 論曰。且無間業唯人三洲。非北俱盧餘趣餘界。於三洲內。唯女男及造無間業。非扇搋等。所以者何。即前所說彼無斷善不律儀。因即是此中無逆所以。又彼父母及彼己身。如次少恩少羞恥故。謂彼父母於彼少恩。為彼缺身增上緣故。又由於彼少愛念故。彼於父母慚愧心微。以無現前增上慚愧可言壞故觸無間罪。由此已釋。鬼及傍生雖害母等而非無間。然大德說。若覺分明亦成無間。如聰慧馬。若有人害非人父母不成逆罪。心境劣故。已辯業障唯人三洲。餘障應知五趣皆有。然於人趣唯北俱盧。在天趣中唯無想處。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七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0-06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六
 
[0093a20] 於前所辯三重障中。說五無間為業障體。五無間業其體是何。頌曰。
 
 此五無間中  四身一語業
 三殺一誑語  一殺生加行
 
[0093a24] 論曰。五無間中四是身業。一是語業。三是殺生。一虛誑語根本業道。一是殺生業道加行。以如來身不可害故。破僧無間是虛誑語。既是虛誑語何緣名破僧。因受果名。或能破故。若爾僧破其體是何。能所破[1]人誰所成就。頌曰。
 
 [2]僧破不和合  心不相應行
 無覆無記性  所破僧所成
 
[0093b03] 論曰。僧破體是不和合性。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蘊所攝。豈成無間。如是僧破[3]因誑語生。故說破僧是無間果。非能破者成此僧破。但是所破僧眾所成。此能破人何所成就。破僧[4]異熟何處幾時。頌曰。
 
 能破者唯成  此虛誑語罪
 無間一劫熟  隨罪增苦增
 
[0093b10] 論曰。能破僧人成破僧罪。此破僧罪誑語為性。即僧破俱生語表無表業。此必無間大地獄中經一中劫受極重苦。餘逆不必生於無間。若作多逆罪皆於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隨彼罪增苦還增劇。謂由多逆感地獄中大柔軟身多猛苦具。受二三四五倍重苦。誰於何處能破於誰。破在何時。經幾時破。頌曰。
 
 苾芻見淨行  破異處愚夫
 忍異師道時  名破不經宿
 
[0093b20] 論曰。能破僧者要大苾芻。必非在家苾芻尼等。唯見行者非愛行人。住淨行人非犯戒者。以犯戒者言無威故。要異處破。非對大師。以諸如來不可輕逼。言詞威肅對必無能。唯破異生非破聖者。以諸聖者證法性故。有說。得忍亦不可破。為含二義說愚夫言。要所破僧忍師異佛。忍異佛說有餘聖道。應說僧破在如是時。此夜必和不經宿住。如是名曰破法輪僧。能障聖道輪壞僧和合故。何洲人幾破法輪僧。破羯[5]磨僧何洲人幾。頌曰。
 
 [6]贍部洲九等  方破法輪僧
 唯破羯[*]磨僧  通三洲八等
 
[0093c04] 論曰。唯贍部洲人。少至九。或復過此能破法輪。非於餘洲。以無佛故。有世尊處方有異師。要八苾芻分為二眾。以為所破。能破第九。故眾極少猶須九人。等言為明過此無限。唯破羯磨通在三洲。極少八人。多亦無限。通三洲者。有聖教故。要一界中僧分二部。別作羯[*]磨故須八人。過此無遮故亦言等。於何時分無破法輪。頌曰。
 
 初後皰雙前  佛滅未結界
 於如是六位  無破法輪僧
 
[0093c14] 論曰。初謂世尊轉法輪未久。後謂善逝將般涅槃時。此二時中僧一味故。於正戒見皰未起時。要二皰生方可破故。未立止觀第一雙時。法爾由彼[7]速還合故。佛滅後時無真大師為敵對故。未結界時無一界中分二部故。於此六位無破法輪。非破法輪諸佛皆有。必依宿業有此事故。且止傍論應辯逆緣。頌曰。
 
 棄壞恩德田  轉形亦成逆
 母謂因彼血  誤等無或有
 打心出佛血  害後無學無
 
[0093c25] 論曰。何緣害母等成無間非餘。由棄恩田壞德田故。謂害父母是棄恩田。如何有恩。身生本故。如何棄彼。謂捨彼恩。德田謂餘阿羅漢等。具諸勝德及能生故。壞德所依故成逆罪。父母形轉殺成逆耶。逆罪亦成。依止一故。由如是義故。有問。言頗有令男離命根。非父阿羅漢而為無間罪觸不。曰有。謂母轉形。頗有令女離命根非母阿羅漢而為無間罪觸不。曰有。謂父轉形。設有女人羯剌藍墮。餘女收取置產門中生子。殺何成害母逆。因彼血者身生本故。諸有所作應諮後母。能飲能養能長成故。若於父母起殺加行。誤殺餘人無無間罪。於非父母起殺加行。誤殺父母亦不成逆。如子執杖[1]擊父母。[2]蚊母隱在床謂餘而殺。若一加行害母及餘二無表生。表唯逆罪。以無間業勢力強故。尊者妙音說有二表。表是積集極微成故。若害阿羅漢無阿羅漢想。於彼依止起定殺心。無簡別故亦成逆罪。若有害父父是阿羅漢得一逆罪。以依止一故。若爾喻說當云何通。佛告[3]始欠持。汝已造二逆。所謂害父殺阿羅漢。彼顯一逆由二緣成。或以二門訶責彼罪。若於佛所惡心出血。一切皆得無間罪耶。要以殺心方成逆罪。打心出血無間則無。若殺加行時彼非阿羅漢將死方得阿羅漢果。能殺彼者有逆罪耶。無。於無學身無殺加行故。若造無間加行不可轉。為有離染及得聖果耶。頌曰。
 
 造逆定加行  無離染得果
 
[0094a26] 論曰。無間加行若必定成中間決無離染得果。餘惡業道加行中間。若聖道生業道不起。依止與彼定相違故。於諸惡行無間業中何罪最重。於諸妙行世善業中何最大果。頌曰。
 
 破僧虛誑語  於罪中最大
 感第一有思  世善中大果
 
[0094b04] 論曰。雖了法非法。為欲破僧而起虛誑語顛倒顯示。此無間中為最大罪。由此傷毀佛法身故。障世生天解脫道故。謂僧已破[4]乃至未合。一切世間入聖得果離染[5]盡漏皆悉被遮。習定溫誦思等業息。大千世界法輪不轉。天人龍等身心擾亂故招無間一劫異熟。由此破僧罪為最重。餘無間罪如其次第第五三一後後漸輕。第二最輕。恩等少故。若爾何故三罰業中。佛說意罰為最大罪。又說罪中邪見最大。據五無間說破僧重。約三罰業說意罪大。就五僻見說邪見重。或依大果害多有情斷諸善根。如次說重。感第一有異熟果思。於世善中為最大果。感八萬大劫極靜異熟故。約異熟果故說此言。據離繫果則金剛喻定相應思能得大果。諸結永斷為此果故。為簡此故說世善言。為唯無間罪定生地獄。諸無間同類亦定生彼。有餘師說。非無間生。同類者何。頌曰。
 
 污母無學尼  殺住定菩薩
 及有學聖者  奪僧和合緣
 破壞窣堵波  是無間同類
 
[0094b26] 論曰。如是五種[6]隨其次第是五無間同類業體。謂有於母阿羅漢尼行極污染謂非梵行。或有殺害住定菩薩。或殺學聖者。或奪僧合緣。或破[7]窣堵波。是五逆同類。有異熟業於三時中極能為障。言三時者。頌曰。
 
 將得忍不還  無學業為障
 
[0094c03] 論曰。若從頂位將得忍時感惡趣業皆極為障。以忍超彼異熟地故。如人將離本所居國一切債主皆極為障。若有將得不還果時。欲界繫業皆極為障。唯除隨順現法受業。若有將得無學果時。色無色業皆極為障。亦除順現。二喻如前。如上所言住定菩薩為從何位得住定名。彼復於何說名為定。頌曰。
 
 從修妙相業  菩薩得定名
 生善趣貴家  具男念堅[8]故
 
[0094c13] 論曰。從修能感妙三十二大丈夫相異熟果業。菩薩方得立住定名。以從此時乃至成佛常生善趣及貴家等。生善趣者。謂生人天。趣妙可稱故名善趣。於善趣內常生貴家。謂婆羅門或[9]剎帝利[10]巨富長者[11]大婆[12]羅家。於貴家中根有具缺。然彼菩薩恒具勝根。恒受男身尚不為女。何況有受扇搋等身。生生常能憶念宿命。所作善事常無退屈。謂於利樂有情事中。眾苦逼身皆能堪忍。雖他種種惡行違逆。而彼菩薩心無厭倦。如世傳有無價[13]馱娑。當知此言[14]目彼菩薩。由彼大士雖已成就一切殊勝圓滿功德。而由久習無緣大悲。任運恒時繫屬他故。普於一切有情類中。以無慢心皆攝同己。或常觀己如彼僕使。故於一切難求事中皆能堪忍。及於一切勞迫事中皆能荷負。修妙相業其相云何。頌曰。
 
 贍部男對佛  佛思思所成
 餘百劫方修  各[1]百福嚴飾
 
[0095a03] 論曰。菩薩要在贍部洲中。方能造修引妙相業。此洲覺慧最明利故。唯是男子非女等身。爾時已超女等位故。唯現對佛。緣佛起思是思所成。非聞修類。唯餘百劫造修非多。諸佛因中法應如是。唯薄伽梵釋迦牟尼。精進熾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業成。是故如來告聚落主。我憶九十一劫[2]以來。不見一家因施我食有少傷損。唯成大利。從此自性恒憶宿生。是故但言九十一劫。宿舊師說。菩薩出初無數劫來。離四過失得二功德。如前所辯。一一妙相百福莊嚴。何等名為一一福量。有說。唯除近佛菩薩所餘一切有情所修富樂果業名一福量。有說。世界將欲成時。一切有情感大千土業增上力為一福量。有說。此量唯佛乃知。今我大師昔菩薩位於三無數劫供養幾佛耶。頌曰。
 
 於三無數劫  各供養七萬
 又如次供養  五六七千佛
 
[0095a22] 論曰。初無數劫中供養七萬五千佛。次無數劫中供養七萬六千佛。後無數劫中供養七萬七千佛。三無數劫一一滿時。及初發心各逢何佛。頌曰。
 
 三無數劫滿  逆次逢勝觀
 然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
 
[0095a28] 論曰。言逆次者。自後向前。謂於第三無數劫[3]滿所逢事佛名為勝觀。第二劫滿所逢事佛名曰然燈。第一劫滿所逢事佛名為寶髻。最初發心位逢釋迦牟尼。謂我世尊昔菩薩位最初逢一佛號釋迦牟尼。遂對其前發弘誓願。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彼佛亦於末劫出世。滅後正法亦住千年。故今如來一一[4]同彼。我釋迦菩薩於何位中何波羅蜜多修習圓滿。頌曰。
 
 但由悲普施  被折身無忿
 讚歎底沙佛  次無上菩提
 六波羅蜜多  於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圓滿
 
[0095b12] 論曰。若時菩薩普於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捨但由悲心。非自希求勝生差別。齊此布施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被析身支。雖未離欲貪而心無少忿。齊此[5]戒忍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勇猛精進因行。遇見底沙如來坐寶龕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異於常。專誠瞻仰忘下一足。經七晝夜無怠。淨心以妙伽他讚彼佛曰。
 
 天地此界[6]多聞室  [7]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
 
[0095b23] 如是讚已便超九劫。齊此[8]精進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處金剛座。將登無上正等菩提。次無上覺前住金剛喻定。齊此定慧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能到自所[9]往圓德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羅蜜多。契經說。有三福業事。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三修類福業事。此云何立福業事名。頌曰。
 
 施戒修三類  各隨其所應
 受福業事名  差別如業道
 
[0095c03] 論曰。三類皆福。或業或事。[10]隨其所應如業道說。謂如分別十業道中有業亦道有道非業。此中有福亦業亦事。有福業非事。有福事非業。有唯是福非業非事。且施類中身語二業具福業事三種義名。彼等起思唯名福業。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類既唯身語業性故。皆具受福業事名。修類中慈唯名福事。業之事故。慈相應思以慈為門。而造作故。慈俱思戒唯名福業。餘俱有法唯受福名。或福業名顯作福義。謂福加行事顯所依。謂施戒修是福業之事。為成彼三起福加行故。有說。唯思是真福業。福業之事謂施戒修。以三為門福業轉故。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頌曰。
 
 由此捨名[11]施  謂為供為益
 身語及能發  此招大[12]富果
 
[0095c19] 論曰。雖所捨物亦得施名。而於此中捨具名施。謂由此具捨事得成故。捨所由是真施體。或由怖畏希求貪等捨事亦成。非此意說。簡彼故說為供益言。謂為於他供養饒益而有所捨。此具名施。具名何謂。謂身語業及此能發。[13]能發謂何。謂無貪俱能起此聚。如有頌[14]曰。
 
 若人以淨心  輟己而行施
 此剎那善蘊  總立以施名
 
[0095c28] 應知如是施類福業事。能招當現大財富為果。言施類福者。顯施為體義。如葉類器草類舍等。戒修類言准此應釋。為何所益而行施耶。頌曰。
 
 為益自他俱  不為二行施
 
[0096a04] 論曰。此中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生類。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為唯為自益非他。由此[1]有獲益故。若諸聖者已離欲貪。施諸有情除順現受。此施名曰唯為益他。以他由此獲饒益故。非為自益。超果地故。若彼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生類。持己所有施諸有情。此施名為[2]為二俱益。若彼聖者已離欲貪。奉施制多除順現受。此施名曰不為益二。以此唯為恭敬報恩。前已總明施招大富。今次當辯施果別因。頌曰。
 
 由主財田異  故施果差別
 
[0096a16] 論曰。施有差別由三種因。謂主財田有差別故。施[3]差別故果有差別。且由施主差別云何。頌曰。
 
 主異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廣愛  應時難奪果
 
[0096a21] 論曰。由施主成信戒聞等差別功德。故名主異。由主異故施成差別。由施差別與果有異。諸有施主具如是德。能如法行敬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謂若施主行敬重施。便感常為他所尊重。若自手施。便能感得於廣大財愛樂受用。若應時施感應時財。所須[4]應時不過時故。若無損施便感資財。不為他侵及火等壞。由所施財差別云何。頌曰。
 
 財異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眾愛柔軟身  有隨時樂觸
 
[0096b03] 論曰。由所施財或闕或具色香味觸。如次便得或闕或具妙色等果。謂所施財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眾愛。如味美妙眾所愛故。觸具足故感柔軟身及有隨時生樂受觸。如女寶等。果有減者由因闕故。如是亦由具色香等故名財異。由財異故。施體及果皆有差別。由所施田差別云何。頌曰。
 
 田異由趣苦  恩德有差別
 
[0096b13] 論曰。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別。故名田異。由田異故施果有殊。由趣別者。如世尊說。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由苦別者。如七有依福業事中先說應施客行病侍園林常食及寒風熱隨時[5]食等。復說。若有具足淨信男子女人成此所說七種有依福業事者。所獲福德不可取量。由恩別者。如父母師及餘有恩。如熊鹿等本生經說諸有恩類。由德別者。如契經言。若施持戒人受億倍果等。於諸施福最勝者何。頌曰。
 
 脫於[6]勝菩薩  第八施最勝
 
[0096b25] 論曰。薄伽梵說。若離染者於離染者施諸資財。於財施中此為最勝。若諸菩薩所行惠施。是普利樂諸有情因。雖不名為脫施於脫。而於施福亦為最勝。除此更有八種施中。第八施福亦為最勝。八施者何。一隨至施。二怖畏施。三報恩施。四求報施。五習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行惠施。隨至施者。宿舊師言。隨近己至方能施與。怖畏施者。謂見此財壞[7]相現前寧施不失。習先施者。謂習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餘施易了故不別釋。如契經說。施預流向。其果無量。施預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廣說頗有施非聖果亦無量耶。頌曰。
 
 父母病法師  最後[8]生菩薩
 設非證聖者  施果亦無量
 
[0096c12] 論曰。如是五種設是異生。但施亦能招無量果。住最後有名最後生。法師四田中是何田所攝。是恩田攝。所以者何。為諸世間大善友故。無明所盲者能施慧眼故。開示世間安危事故。令有情生起無漏法身故。以要說者。善說法師乃至能為佛所作事故。於彼行施便招無量果。欲知諸業輕重相者。應知輕重略由六因。其六者何。頌曰。
 
 後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樂
 由此下上故  業成下上品
 
[0096c22] 論曰。後起者謂作已隨作。田謂於[9]彼作損作益。根本者謂根本業道。加行者謂引彼身語。思謂由彼業道究竟。意樂者謂所有意趣。我應造作如是如是。我當造作如是如是。或有諸業唯由後起所攝受故得成重品。定安立彼異熟果故。或有諸業由田成重。或有於田由根本力成重非餘。如父母田行殺罪重非盜等業。由餘成重。例此應思。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業最重。翻此最輕。除此中間非最輕重。如契經說。有二種業。一造作業。二增長業。何因說業名增長耶。由五種因。何等為五。頌曰。
 
 由審思圓滿  無惡作對治
 有[1]伴異熟故  此業名增長
 
[0097a07] 論曰。由審思故者。謂彼所作業非先全不思。非率爾思作。由圓滿故者。謂諸有情中。或由一惡行便墮惡趣。或乃至三。或由一業道便墮惡趣。或乃至十。此中若有齊此量業應墮惡趣。未圓滿時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此已圓滿亦得增長名。由無惡作對治故者。謂無追悔無對治業。由有伴故者。謂作不善業不善為助伴。由異熟故者。謂定與異熟善翻此應知。異此諸業唯名造作。如前所明。未離欲等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為唯為自益。[2]既無受者福如何成。頌曰。
 
 制多捨類福  如慈等無受
 
[0097a20] 論曰。福有二類。一捨二受。捨類福者。謂由善心但捨資財施福便起。受類福者。謂所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於制多所奉施供具雖無受類有捨類福。彼既不受福由何生。復以何因知福生者要由彼受不受不生。不受於他無攝益故。此非定證。若福要由攝益他成。則修慈等及正見等應不生福。是故應許供養制多有多福生。如修慈等。謂如有一修慈等定。雖無受者及攝益他。而從自心生無量福。如是有德者雖已滅過去而追伸敬養福由自心生。豈不唐捐此施敬業。不爾發業心方勝故。謂如有一欲害怨家。彼命雖終猶懷怨想發起種種惡身語業。生多非福非但起心。如是大師雖已過去追伸敬養起身語業。方生多福非但起心。若於善田[3]殖施業種可招愛果。若於惡田雖施但應招非愛果。此不應爾。所以者何。頌曰。
 
 惡田有愛果  種果無倒故
 
[0097b10] 論曰。現見田中種果無倒。從末度迦種[4]末度迦果生。其味極美。從[5]賃婆種賃婆果生。其味極苦。非由田力種果有倒。如是施主雖於惡田而益他心殖諸施種。但招愛果不招非愛。然由田過令所殖種或生果少或果全無。施類福業事傍論已了。今次應辯戒類福業事。頌曰。
 
 離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壞  依治滅淨等
 
[0097b19] 論曰。諸不善色名為犯戒。此中性罪立犯戒名。遮謂所遮非時食等。雖非性罪而佛為護法及有情別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簡性罪故但立遮名。離性及遮俱說名戒。此各有二。謂表無表。以身語業為自性故。已略辯戒自性差別。若具四德得清淨名。與此相違名不清淨。言四德者。一者不為犯戒所壞。犯戒謂前諸不善色。二者不為彼因所壞。彼因謂貪等煩惱隨煩惱。三者依治。謂依念住等。此能對治犯戒及因故。四者依滅。謂依涅槃迴向涅槃非勝生故。等言為顯復有異說。有說。戒淨由五種因。一根本淨。二眷屬淨。三非尋害。四念攝受。五迴向寂。有餘師說。戒有四種。一怖畏戒。謂怖不活惡名治罰惡趣畏故受護尸羅。二希望戒。謂貪諸有勝位多財恭敬稱譽受持淨戒。三順覺支戒。謂為求解脫及正見等受持淨戒。四清淨戒。謂無漏戒。彼能永離業惑垢故。已辯戒類。修類當辯。頌曰。
 
 等引善名修  極能熏心故
 
[0097c10] 論曰。言等引善其體是何。謂三摩地自性俱有。修名何義。謂熏習心以定地善於心相續極能熏習令成德類。如花熏[6]苣蕂。是故獨名修。前辯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類所感云何。頌曰。
 
 戒修勝如次  感生天解脫
 
[0097c16] 論曰。戒感生天。修感解脫。勝言為顯就勝為言。謂施亦能感生天果就勝說戒。持戒亦能感離繫果就勝說修。經說四人能生梵福。一為供養如來馱都建窣堵波於未曾處。二為供養四方僧伽造寺施園四事供給。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於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頌曰。
 
 感劫生天等  為一梵福量
 
[0097c24] 論曰。先軌範師作如是說。隨福能感一劫生天受諸快樂是一福量。由彼所感受快樂時同梵輔天一劫壽故。以於餘部有伽他言。
 
 有信正見人  修十勝行者
 便為生梵福  感劫天樂故
 
[0098a01] 毘婆沙師作如是說。即於分別妙相業中。所辯福量此即同彼。等言為顯如是異說。財施已說。法施云何。頌曰。
 
 法施謂如實  無染辯經等
 
[0098a05] 論曰。若能如實為諸有情以無染心辯契經等令生正解名為法施。故有顛倒或染污心求利名譽恭敬辯者。是人便損自他大福。前已別釋三福業事。今釋經中順三分善。頌曰。
 
 順福順解脫  順決擇分三
 感愛果涅槃  聖道善如次
 
[0098a12] 論曰。言順福分者。謂感世間可愛果善。順解脫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已。令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法。若有聞說生死有過諸法無我涅槃有德。身毛為竪悲泣墮淚。當知彼已殖順解脫分善。如見得雨場有芽生知其穴中先有種子。順決擇分者。謂近能感聖道果善。即煖等四。後當廣說。如世間所說書印算文數。此五自體云何應知。頌曰。
 
 諸如理所起  三業并能發
 如次為書印  算文數自體
 
[0098a23] 論曰。如理起者。正加行生。三業應知即身語意。能發即是能起此三。如其所應受想等法。此中書印以前身業及彼能發五蘊為體。次算及文以前語業及彼能發五蘊為體。後數應知。以前意業及彼能發四蘊為體。但由意思能數法故今應略辯諸法異名。頌曰。
 
 善無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為應習  解脫名無上
 
[0098b03] 論曰。善無漏法亦名為妙。諸染污法亦名有罪有覆及劣。准此妙劣餘中已成。故頌不辯。諸有為善亦名應習。餘非應習義准已成。何故無為不名應習。不可數習令增長故。又習為果。此無果故。解脫涅槃亦名無上。以無一法能勝涅槃是善是常超眾法故。餘法有上義准已成。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八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0-06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一
 
[0098b18] 前言世別皆由業生。業由[1]隨眠方得生長。離隨眠業無感有能。所以者何。隨眠有幾。頌曰。
 
 隨眠諸有本  此差別有六
 謂貪瞋亦慢  無明見及疑
 
[0098b23] 論曰。由此隨眠是諸有本故業離此無感有能。何故隨眠能為有本。以諸煩惱現起能為十[2]種事故。一堅根本。二立相續。三治自田。四引等流。五發業有。六攝自具。七迷所緣。八導識流。九越善品。十廣縛義。令不能越自界地故。由此隨眠能為有本。故業因此有感有能。此略應知差別有六。謂貪瞋慢無明見疑。頌說亦言。意顯慢等亦由貪力於境隨增。由貪隨增義如後辯。及聲顯六體各不同。若諸隨眠體唯有六。何緣經說有七隨眠。頌曰。
 
 六由貪異七  有貪上二界
 於內門轉故  為遮解脫想
 
[0098c07] 論曰。即前所說六隨眠中分貪為二。故經說七。何等為七。一欲貪隨眠。二瞋隨眠。三有貪隨眠。四慢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欲貪隨眠依何義釋。為欲貪體即是隨眠。為是欲貪之隨眠義。於餘六義徵問亦爾。若爾何失。二俱有過。若[3]欲貪體即是隨眠。便違契經。如契經說。若有一類。非於多時為欲貪纏纏心而住。設心暫爾起欲貪纏尋如實知出離方便。彼由此故於欲貪纏能正遣除并隨眠斷。若是欲貪之隨眠義。隨眠應是心不相應。便違對法。如本論說。欲貪隨眠三根相應。毘婆沙師作如是說。欲貪等體即是隨眠。豈不違經。無違經失。并隨眠者并隨縛故。或經於得假說隨眠。如火等中立苦等想。阿毘達磨依實相說。即諸煩惱說名隨眠。由此隨眠是相應法。何理為證知定相應。以諸隨眠染惱心故。覆障心故。能違善故。謂隨眠力能染惱心。未生善不生。已生善退失。故隨眠體非不相應。若不相應能為此事。則諸善法應無起時。以不相應恒現前故。既諸善法容有起時。故知隨眠是相應法。此皆非證。所以者何。若許隨眠非相應者。不許上三事是隨眠所為。然經部師所說最善。經部於此所說如何。彼說欲貪之隨眠義。然隨眠體非心相應。非不相應。無別物故。煩惱睡位說名隨眠。於覺位中即名纏故。何名為睡。謂不現行種子隨逐。何名為覺。謂諸煩惱現起纏心。何等名為煩惱種子。謂自體上差別功能。從煩惱生能生煩惱。如念種子是證智生能生當念功能差別。又如[1]芽等有前果生能生後果功能差別。若執煩惱別有隨[2]眠心不相應名煩惱種。應許念種非但功能別有不相應能引生後念。此既不爾。彼云何然。差別因緣不可得故。若爾[3]六六契經相違。經說於樂受有貪隨眠故。經但說有。不言爾時即有隨眠。何所違害。於何時有。於彼睡時。或假於因立隨眠想。傍論且止。應辯正論。言貪分二。謂欲有貪。此中有貪以何為體。謂色無色二界中貪此。名何因唯於彼立。彼貪多託內門轉故。謂彼二界多起定貪。一切定貪於內門轉故。唯於彼立有貪名。又由有人於上二界起解脫想。為遮彼故。謂於上界立有貪名。顯彼所緣非真解脫。此中自體立以有名。彼諸有情多於等至及所依止深生味著故。說彼唯味著自體。非味著境。離欲貪故。由此唯彼立有貪名。既說有貪在上二界。義准欲界貪名欲貪。故於頌中不別顯示。即上所說六種隨眠。於本論中復分為十。如何成十。頌曰。
 
 六由見異十  異謂有身見
 邊執見邪見  見取戒禁取
 
[0099b02] 論曰。六隨眠中見行異為五。餘非見五積數總成十故於十中五是見性。一有身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五非見性。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疑。又即所說六種隨眠。於[4]本論中說九十八。依何義說九十八耶。頌曰。
 
 六行部界異  故成九十八
 欲見苦等斷  十七七八四
 謂如次具離  三二見見疑
 色無色除瞋  餘等如欲說
 
[0099b12] 論曰。六種隨眠由行部界有差別故成九十八。謂於六中由見行異分別為十。如前已辯。即此所辯十種隨眠。部界不同成九十八。部謂見四諦修所斷五部。界謂欲色無色三界。且於欲界五部不同乘十隨眠成三十六。謂見苦諦至修所斷。如次有十七七八四。即上五部。於十隨眠一二一一如其次第。具離三見二見見疑。謂見苦諦所斷具十。見集滅諦所斷各七。離[5]有身見[6]邊見[7]戒取。見道諦所斷八。離有身見及邊執見。修所斷四。離見及疑。如是合成三十六種。前三十二名見所斷。纔見諦時彼則斷故。最後有四名修所斷。見四諦已後後時中數數習道彼方斷故。如是已顯。十隨眠中薩迦[8]耶見唯在一部。謂見苦所斷。邊執見亦爾。戒禁取通在二部。謂見苦見道所斷。邪見通四部。謂見苦集滅道所斷。見取疑亦爾。餘貪等四各通五部。謂見四[9]諦及修所斷。此中何相見苦所斷。乃至何相是修所斷。若緣見此所斷為境名見此所斷。餘名修所斷。如是六中見分十二。疑分為四。餘四各五。故欲界中有三十六。色無色界五部各除瞋。餘與欲同。故各三十一。由是本論以六隨眠[10]行[11]部[12]界殊說九十八。於此所辯九十八中八十八見所斷。忍所害故。十隨眠修所斷。智所害故。如是所說見修所斷為決定爾。不爾云何。頌曰。
 
 忍所害隨眠  有頂唯見斷
 餘通見修斷  智所害唯修
 
[0099c12] 論曰。忍聲通說[13]法[14]類[15]智[16]忍。於忍所害諸隨眠中有頂地攝唯見所斷。唯類智[17]忍方能斷故。餘八地攝通見修斷。謂聖者斷唯見非修。法類智忍如應斷故。若異生斷唯修非見。數習世俗智所斷故。智所害諸隨眠。一切地攝。唯修所斷。以諸聖者及諸異生。如其所應。皆由數習無漏世俗智所斷故。有餘師說。外道諸仙不能伏斷見所斷惑。如[18]大分別諸業契經說。離欲貪諸外道類有緣欲界邪見現行。及梵網經亦說。彼類有緣欲界諸見現行。謂於[19]前際分別論者。有執全常。有執一分。有執諸法無因生等。非色界惑緣欲界生。於欲界境已離貪故。定是欲界諸見未斷。毘婆沙師釋彼經義。起見時暫退。如[20]提婆達多。由行有殊分見為五。名先已列。自體如何。頌曰。
 
 我我所斷常  撥無劣謂勝
 非因道妄謂  是五見自體
 
[0100a01] 論曰。執我及我所是薩迦耶見。壞故名薩。聚謂迦耶。即是[1]無常和合蘊義。迦耶即薩名薩迦耶。此薩迦耶即五取蘊。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要此想為先方執我故。毘婆沙者作如是釋。有故名薩。身義如前。勿無所緣計我我所。故說此見緣於有身。緣薩迦耶而起此見。故標此見名薩迦耶。諸見但緣有漏法者。皆應標以薩迦耶名。然佛但於我我所執摽此名者。令知此見緣薩迦耶。非我我所。以我我所畢竟無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諸有執我等隨觀見一切。唯於五取蘊起。即於所執我我所事執斷執常名邊執見。以妄執取斷常邊故。於實有體苦等諦中。起見撥無名為邪見。一切妄見皆顛倒轉並應名邪。而但撥無名邪見者。以過甚故。如說臭[2]酥惡執惡等。此唯損減。餘增益故。於劣謂勝名為見取。有漏名劣。聖所斷故。執劣為勝總名見取。理實應立見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見取。於非因道謂因道見。一切總說名戒禁取。如大自在生主。或餘非世間因妄起因執。投水火等種種邪行。非生天因妄起因執唯受持戒禁。數相應智等。非解脫道妄起道執。理實應立戒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是謂五見自體。應知。若於非因起是因見。此見何故非見集斷。頌曰。
 
 於大自在等  非因妄執因
 從常我倒生  故唯見苦斷
 
[0100b01] 論曰。執大自在生主或餘為世間因生世間者。必先計度彼體是常一我作者方起因執。纔見苦時於自在等。常執我執永斷無餘故。彼所生因執亦斷。若爾有執投水火等種種邪行是生天因。或執但由受持戒禁等便得清淨。不應見苦斷。然本論說有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士夫補特伽羅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淨解脫出離。永超眾苦樂至超苦樂處。如是等類非因執因。一切應知。是戒禁取見[3]苦所斷。如彼廣說。此復何因是見苦斷。迷苦諦故有太過失。緣有漏惑皆迷苦故。復有何相別戒禁取。可說彼為見道所斷。諸緣見道所斷法生。彼亦應名迷苦諦故。又緣道諦邪見及疑。若撥若疑無解脫道。如何即執此能得永清淨。若彼撥無真解脫道。妄執別有餘清淨因。是則執餘能得清淨。非邪見等。此緣見道所斷諸法。理亦不成。又若有緣見集滅諦所斷邪見等執為清淨因。此復何因非見彼斷。故所執義應更思擇。如前所說。常我倒生。為但有斯二種顛倒。應知顛倒總有四種。一於[*]無常執常顛倒。二於諸苦執樂顛倒。三於不淨執淨顛倒。四於無我執我顛倒。如是四倒其體云何。頌曰。
 
 四顛倒自體  謂從於三見
 唯倒推增故  想心隨見力
 
[0100b28] 論曰。從於三見立四倒體。謂邊見中唯取常見以為常倒。諸見取中取計樂淨為樂淨倒。有身見中唯取我見以為我倒。有說。我倒攝身見全。我倒如何攝我所見。如何不攝。由倒纏故。諸有計我。於彼事中有自在力是我所見。此即我見由二門轉。是我屬我。若是別見由我為我見亦應別。何故餘惑非顛倒體。要具三因勝者成倒。言三因者。一向倒故。推度性故。妄增益故。謂戒禁取非一向倒。緣少淨故。斷見邪見非妄增益。無門轉故。所餘煩惱不能推度。非見性故。由具三因勝者成倒。是故餘惑非顛倒體。若爾何故契經中言於無常計常。有想心見倒。於苦不淨[*]無我亦然。理實應知。唯見是倒。想心隨見亦立倒名。與見相應行相同故。若爾何故不說受等。彼於世間不極成故。謂心想倒世間極成。受等不然。故經不說。如是諸倒預流已斷。見及相應見所斷故。有餘部說。倒有十二。謂於無常計常倒中有想心見三種顛倒。乃至於[*]無我計我倒亦爾。於中八唯見斷。四通見修斷。謂樂淨想心。若謂不然。未離欲聖離樂淨想。寧起欲貪。毘婆沙師不許此義。若有樂淨想心現行。便許聖者有樂淨倒。聖者亦起有情想心。是則亦應許有我倒。非於女等及於自身離有情想心有起欲貪故。由契經說。若有多聞諸聖弟子。於苦聖諦如實見知。乃至爾時彼聖弟子。無常計常想心見倒皆已永斷。乃至廣說。故知想心唯取見倒相應力起。是倒非餘。然聖有時暫迷亂故。率爾於境欲貪現前。如於旋火輪[1]畫藥叉迷亂。若爾何故尊者慶喜告彼尊者辯自在言。
 
 由有想亂倒  故汝心燋熱
 遠離彼想已  貪息心便淨
 
[0101a05] 故有餘師復作是說。八想心倒學未全斷。如是八種[2]纏。由如實見知聖諦方得永斷。離[3]此無餘永斷方便。故此所說不違彼經。為唯見隨眠有多差別。為餘亦有。慢亦有。云何。頌曰。
 
 慢七九從三  皆通見脩斷
 聖如殺纏等  有脩斷不行
 
[0101a12] 論曰。且慢隨眠[4]差別有七。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令心高舉總立慢名。行轉不同故分七種。於劣於等如其次第謂己為勝謂己為等令心高舉總說為慢。於等於勝如其次第謂勝謂等總名過慢。於勝謂勝名慢過慢。於五取蘊執我我所令心高舉名為我慢。於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名[5]增上慢。於多分勝謂己少劣名為卑慢。於無德中謂己有德名為[6]邪慢。然本論說慢類有九。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無勝我慢類。八無等我慢類。九無劣我慢類。如是九種從前七慢三中離出。從三者何。謂從前慢過慢卑慢。如是三慢若依見生行。次有殊成三三類。初三如次即[7]過慢[8]慢[9]卑慢。中三如次即卑慢慢過慢。後三如次即慢過慢卑慢。於多分勝謂己少劣卑慢可成。有高處故。無劣我慢高處是何。謂於如是自所愛樂勝有情聚[10]雖於己身知極[11]下劣而自尊重。如是且依發智論釋。依品類足釋慢類者。且[12]我勝慢從三慢出。謂慢過慢[13]慢過慢三。由觀劣等勝境別故。如是七慢何所斷耶。一切皆通見修所斷。諸脩所斷聖未斷時為可現行。此不決定。謂有脩所斷。而聖定不行。如殺生纏是脩所斷。而諸聖者必不現行。殺生纏者。顯由此惑發起故思斷眾生命。等言為顯盜婬誑纏無有愛全有愛一分。無有名何法。謂三界[*]無常於此貪求名無有愛。[14]有愛一分謂願當為[15]藹羅筏拏大龍王等。此諸纏愛一切皆緣脩所斷故唯脩所斷。已說慢類等。有是脩所斷。何緣聖者未斷不起。頌曰。
 
 慢類等我慢  惡作中不善
 聖者而不起  見疑所增故
 
[0101b19] 論曰。等言為顯殺等諸纏無有愛全有愛一分。此慢類等我慢惡悔。是見及疑親所增長。雖脩所斷而由見疑背已折故。聖不能起。謂慢類我慢有身見所增。殺生等纏邪見所增。諸無有愛斷見所增。有愛一分常見所增。不善惡作是疑所增。故聖身中皆定不起。九十八隨眠中幾是遍行幾非遍行。頌曰。
 
 [16]見苦集所斷  諸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遍行自界地
 於中除二見  餘九能上緣
 除得餘隨行  亦是遍行攝
 
[0101c02] 論曰。唯見苦[17]集所斷見疑及彼相應不共無明力。能遍行自界地五部故。此十一皆得遍行名。謂七見二疑二無明十一。如是十一於自界地五部諸法遍緣。隨眠為因遍生五部染法。依此三義立遍行名。此中所言遍緣五部。為約漸次。為約頓緣。若漸次緣餘亦應遍。若頓緣者誰復普於欲界諸法頓計為勝能得清淨或世間因。不說頓緣自界地一切。然說有力能頓緣五部。雖爾遍行亦非唯此。以於是處[18]有我見行。是處必應起我愛慢。若[19]於是處淨勝見行。是處必應希求高舉。是則愛慢應亦遍行。若爾頓緣見脩斷故。應言此二何所斷耶。應言脩所斷。雜緣境故。或應見所斷。見力引故。毘婆沙師作如是說。此二煩惱自相非共。無頓緣力故非遍行。是故遍行唯此十一。餘非。准此不說自成。於十一中除身邊見。所餘九種亦能上緣。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顯無有緣下隨眠。此九雖[20]能通緣自上。然理無有自上頓緣。於緣上中且約[21]界說。或唯緣一或二合緣。故本論言。有諸隨眠是欲界繫緣色界繫。有諸隨眠是欲界繫緣無色界繫。有諸隨眠是欲界繫緣色無色界繫。有諸隨眠是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約地分別准界應思。生在欲界若緣大梵起有情見。或起常見。如何身邊見不緣上界地。不執彼為我我所故。邊見必由身見起故。若爾計彼為有情常是何見攝。對法者言。此二非見是邪智攝。何緣所餘緣彼是見。此亦緣彼而非見耶。以宗為量故作是說。為遍行體唯是隨眠。不爾。云何并隨行法。謂上所說十一隨眠并彼隨行皆遍行攝。然除彼得。非一果故。由此故有作是問言。諸遍行隨眠皆遍行因不。答言。於此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未來世遍行隨眠。第二句者。謂過現世彼俱有法。第三第四如理應辯。九十八隨眠中。幾緣有漏。幾緣無漏。頌曰。
 
 見滅道所斷  邪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六能緣無漏
 於中緣滅者  唯緣自地滅
 緣道六九地  由別治相因
 貪瞋慢二取  並非無漏緣
 應離境非怨  靜淨勝性故
 
[0102a17] 論曰。唯見滅道所斷邪見疑彼相應不共無明。各三成六。能緣無漏。餘緣有漏[1]准此自成。於此六中緣滅諦者。各以自地滅為所緣。滅互相望非因果故。謂欲界繫三種隨眠。唯緣欲界諸行擇滅。乃至有頂三種隨眠。唯緣有頂諸行擇滅。緣道諦者緣六九地。謂欲界繫三種隨眠。唯緣六地法智品道。若治欲界若能治餘皆彼所緣。以類同故。色無色界八地各有三種隨眠。一一唯能通緣九地類智品道。若治自地若能治餘皆彼所緣。以類同故。何故緣滅自地非餘。緣道便通六九同類。以諸地道互相因故。雖法類品亦互相因。而類智品不治欲界。故類智品道非欲三所緣。法智品既能治色無色。應為彼八地各三所緣。非此皆能治色無色。苦集法智品非彼對治故。亦非全能治色無色。不能治彼見所斷故。二初無故。非彼所緣。即由此因顯遍行惑有緣苦集諸地無遮。境互為緣因。非能對治故。何緣貪瞋慢戒禁取見取見。無漏斷非無漏緣。以貪隨眠應捨離故。若緣無漏便非過失。如善法欲不應捨離。緣怨害事起瞋隨眠。滅道非怨故非瞋境。緣麁動事起慢隨眠。滅道寂靜故非慢境。於非淨法執為淨因名戒禁取。滅道真淨故不應為戒禁取境。於非勝法執為最勝名為見取。滅道真勝故亦不應為見取境。是故貪等不緣無漏。九十八隨眠中。幾由所緣故隨增。幾由相應故隨增。頌曰。
 
 未斷遍隨眠  於自地一切
 非遍於自部  所緣故隨增
 非無漏上緣  無攝有違故
 隨於相應法  相應故隨增
 
[0102b21] 論曰。遍行隨眠。普於自地五部諸法所緣隨增。以能遍緣自地法故。所餘五部非遍隨眠。所緣隨增唯於自部。唯以自部為所緣故。此據總說。別分別者。六無漏緣九上緣惑於所緣境無隨增義。所以者何。無漏上境非所攝受及相違故。謂若有法為此地中身見及愛攝為己有。可有為此身見愛地中所有隨眠所緣隨增理。如衣潤濕埃塵隨住。非諸無漏及上地法為諸下身見愛攝為己有故緣彼下惑非所緣隨增。住下地心求上地等。是善法欲非謂隨眠。聖道涅槃及上地法與能緣彼下惑相違故。彼二亦無所緣隨增理。如於炎石足不隨住。有說。隨眠是隨順義。非無漏上境順。諸下隨眠故。雖是所緣而無隨增理。如風病者服乾澁藥病者於藥非所隨增。已約所緣辯隨增義。今次應辯相應隨增。謂隨何隨眠於自相應法由相應故於彼隨增。諸說隨增。謂至未斷故。初頌首標未斷言。頗有隨眠不緣無漏不緣上界而彼隨增但於相應非所緣不。有。謂緣上地諸遍行隨眠。九十八隨眠中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上二界隨眠  及欲身邊見
 彼俱癡無記  此餘皆不善
 
[0102c16] 論曰。色無色界一切隨眠唯無記性。以染污法若是不善有苦異熟。苦異熟果上二界無。他逼惱因彼定無故。身邊二見及相應癡欲界繫者亦無記性。所以者何。此與施等不相違故。為我當樂現在勤脩施戒等故。執斷邊見能順解脫。故世尊說。於諸外道諸見趣中此見最勝。謂我不有我所亦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又此二見迷自事故。非欲逼害他有情故。若爾貪求天上快樂及起我慢例亦應然。[2]先軌範師作如是說。俱生身見是無記性。如禽獸等身見現行。若分別生是不善性。餘欲界繫一切隨眠與上相違皆不善性。於上所說不善惑中。幾是[3]不善根。幾非不善根。頌曰。
 
 不善根欲界  貪瞋不善癡
 
[0103a02] 論曰。唯欲界繫一切貪瞋及不善癡不善根攝。如其次第世尊說為貪瞋癡三不善根。性唯不善煩惱為不善法根立不善根。餘則不爾。所餘煩惱非不善根。義准已成。故頌不說。於上所說無記惑中。幾是無記根。幾非無記根。頌曰。
 
 [1]無記根有三  無記愛癡慧
 非餘二高故  外方立四種
 中愛見慢癡  三定皆癡故
 
[0103a11] 論曰。迦濕彌羅國諸毘婆沙師說無記根亦有三種。謂諸無記愛癡慧三。下至異熟生亦無記根攝。何緣疑慢非無記根。疑二趣轉。慢高轉故。彼師謂疑二趣相轉。性動搖故不應立根。慢於所緣高舉相轉。異根法故亦不立根。為根必應堅住下轉。世間共了故彼非根。外方諸師立此有四。謂諸無記愛見慢癡。無記名中遮善惡故。何緣此四立無記根。以諸愚夫脩上定者不過依託愛見慢三。此三皆依無明力轉。故立此四為無記根。諸契經中說十四無記事。彼亦是此無記攝耶。不爾。云何。彼經但約[2]應捨置問立無記名。謂問記門總有四種。何等為四。頌曰。
 
 應一向分別  [3]反詰捨置記
 如死生殊勝  我蘊一異等
 
[0103a27] 論曰。且問四者。一應一向記。二應分別記。三應反詰記。四應捨置記。此四如次。如有問者。問死生勝我一異等。記有四者。謂答四問。若作是問。一切有情皆當死不。應[4]一向記一切有情皆定當死。若作是問。一切死者皆當生不。應[5]分別記有煩惱者當生非餘。若作是問。人為勝劣。應[6]反詰記。為何所方。若言方天應記人劣。若言方下應記人勝。若作是問。蘊與有情為一為異。應捨置記。有情無實故一異性不成。如石女兒白黑等性。如何捨置而立記名。以記彼問言此不應記故。有作是說。彼第二問亦應一向記非一切當生。然問者言一切死者皆當生不。理應分別記彼所問。總答不成。雖令總知仍未解故。又作是說。彼第三問亦應一向記。[7]人亦勝亦劣。所待異故如識果因。然彼問者一向為問。非一向記故應成分別記。但此應詰問意所方故此名為應反詰記。又作是說。彼第四問既全不記蘊與有情若異若一。云何名記。然彼所問理應捨置。記言應捨置。如何不名記。對法諸師作如是說。一向記者。若有問言世尊是如來應正等覺耶。所說法要是善說耶。諸弟子眾行妙行耶。色乃至識皆無常耶。苦乃至道善施設耶。應一向記契實義故。分別記者。若有直心請言。願尊為我說法。應為分別。法有眾多。謂去來今。欲說何者。若言為我說過去法。應復分別。過去法中亦有眾多色乃至識。若請說色。應分別言。色中有三。善惡無記。若請說善應分別言。善中有七。謂離殺生廣說乃至離雜穢語。若彼復請說離殺生。應分別言。此有三種。謂無貪瞋癡三善根所發。若彼請說無貪發者。應分別言。此復有二。謂表無表。欲說何者。反詰記者。若有諂心請言願尊為我說法。應反詰彼。法有眾多欲說何者。不應分別。乃至[8]令彼默然而住。或令自記無便求非。豈不二中都無有問唯有請說亦無有[9]記唯反詰言欲說何者。如何此二成問記耶。如有請言為我說道。豈非問道。即由反[10]詰記彼所問。豈非記道。若爾應俱[11]是反詰記。不爾。問意直諂有殊。記有分別無分別故。捨置記者。若有問言。世為有邊為無邊等。此應捨置不應為說。今依契經辯問記相。如大眾部契經中言。苾芻當知。問記有四。何等為四。謂或有問應一向記。乃至有問但應捨置。云何有問應一向記。謂問諸行皆無常耶。此問名為應一向記。云何有問應分別記。謂若有問諸有故思造作業已為受何果。此問名為應分別記。云何有問應反詰記。謂若有問士夫想與我為一為異耶。應反詰言。汝依何我作如是問。若言依麁我。應記與想異。此問名為應反詰記。云何有問但應捨置。謂若有問。世為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世為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如來死後為有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為命者即身。為命者異身。此問名為但應捨置。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九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0-06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二
 
[0104a07] 諸有情類於此事中隨眠隨增名繫此事。應說過去現在未來何等隨眠能繫何事。頌曰。
 
 若於此事中  未斷貪瞋慢
 過現若已起  未來意遍行
 五可生自世  不生亦遍行
 餘過未遍行  現正緣能繫
 
[0104a14] 論曰。且諸隨眠總有二種。一者自相。謂貪瞋慢。二者共相。謂見疑癡。事雖有多此說所繫。如應未斷流至後門。若此事中有貪瞋慢。於過去世已生未斷。現在已生能繫此事。以貪瞋慢是自相惑。非諸[1]有情定遍起故。若未來世意識相應貪瞋慢三遍於三世乃至未斷皆能繫縛。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可生唯繫[2]未來世。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不生亦能繫三世。所餘一切見疑無明去來未斷遍縛三世。由此三種是共相惑一切有情俱遍縛故。若現在世正緣境時。隨其所應能繫此事。應辯諸事過去未來。為實有無方可說繫。若實是有則一切行恒時有故應說為常。若實是無如何可說有能所繫[3]及離繫[4]耶。毘婆沙師定立實有。然彼諸行不名為常。由與有為諸相合故。為此所立決定增明應略標宗顯其理趣。頌曰。
 
 三世有由說  二有境果故
 說三世有故  許說一切有
 
[0104b05] 論曰。三世實有。所以者何。由契經中世尊說故。謂世尊說。苾芻當知。若過去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眾於[5]過去色勤脩厭捨。以過去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眾於過去色勤脩厭捨。若未來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眾於未來色勤斷欣求。以未來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眾於未來色勤斷欣求。又具二緣識方生故。謂契經說。識二緣生。其二者何。謂眼及色。廣說乃至意及諸法。若去來世非實有者。能緣彼識應闕二緣。已依聖教證去來有。當依正理證有去來。以識起時必有境故。謂必有境識乃得生。無則不生。其理決定。若去來世境體實無。是則應有無所緣識。所緣無故識亦應無。又已謝業有當果故。謂若實無過去體者。善惡二業當果應無。非果生時有現因在。由此教理。毘婆沙師。定立去來二世實有。若自謂是說一切有宗決定應許實有去來世。以說三世皆定實有故。許是說一切有宗。謂若有人說三世實有。方許彼是說一切有宗。若人唯說有現在世及過去世未與果業。說無未來及過去世已與果業。彼可許為分別說部。非此部攝。今此部中差別有幾。誰所立世最善可依。頌曰。
 
 此中有四種  類相位待異
 第三約作用  立世最為善
 
[0104c02] 論曰。尊者法救作如是說。由[6]類不同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由類有殊非體有異。如破金器作餘物時。形雖有殊而[7]體無異。又如乳變成於酪時。捨味勢等。非捨顯色。如是諸法行於世時。從未來至現在。從現在入過去。唯捨得類非捨得體。尊者妙音作如是說。由相不同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過去正與過去相合。而不名為離現未相。未來正與未來相合。而不名為離過現相。現在正與現在相合。而不名為離過未相。如人正染一妻室時。於餘姬媵不名離染。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由[8]位不同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至位位中作異異說。由位有別非體有異。如運一籌置一名一置百名百置千名千。尊者覺天作如是說。由待有別三世有異。彼謂諸法行於世時。前後相待立名有異。如一女人名母名女。此四種說一切有中。第一執法有轉變故。應置數論外道朋中。第二所立世相雜亂。三世皆有三世相故。人於妻室貪現行時。於餘境貪唯有成就。現無貪起何義為同。第四所立前後相待。一世法中應有三世。謂過去世前後剎那。應名去來中為現在。未來現在類亦應然。故此四中第三最善。以約作用位有差別。由位不同立世有異。彼謂諸法作用未有名為未[9]來。有作用時名為現在。作用已滅名為過去。非體有殊。此已具知。彼應復說。若去來世體亦實有應名現在。何謂去來。豈不前言約作用立。若爾現在有眼等根彼同分攝有何作用。彼豈不能[1]取果與果。是則過去同類[2]因等既能與果。應有[3]作用。有半作用世相應雜。已略推徵。次當廣破。頌曰。
 
 何礙用云何  無異世便壞
 有誰未生滅  此法性甚深
 
[0105a09] 論曰。應說若法自體恒有。應一切時能[4]起作用。以何礙力令此法體所起作用時有時無。若謂眾緣不和合者。此救非理。許常有故。又此作用云何得說為去來今。豈作用中而得更立有餘作用。若此作用非去來今而復說言作用是有。則無為故應常非無故不應言作用已滅及此未有法名去來。若許作用異法體者。可有此失。然無有異。故不應言有此過失。若爾所立世義便壞。謂若作用即是法體。體既恒有用亦應然。何得有時名為過未。故彼所立世義不成。何為不成。以有為法未已生名未來。若已生未已滅名現在。若已滅名過去。彼復應說若如現在法體實有去來亦然。誰未已生誰復已滅。[5]謂有為法體實恒有。如何可得成未已生已滅。先何所闕。彼未有故名未已生。後復闕何。彼已無故名為已滅。故不[6]許法本無今有有已還無則三世義。應一切種皆不成立。然彼所說恒與有為諸相合故。行非常者此但有虛言。生滅理無故。許體恒有說性非常。如是義言所未曾有。依如是義。故有頌言。
 
 許法體[7]恒有  而說性非常
 性體復無別  此真自在作
 
[0105b04] 又彼所言世尊說故。去來二世體實有者。我等亦說有去來世。謂過去世曾有名有。未來當有。有果因故。依如是義說有去來。非謂去來如現實有。誰言彼有如現在世。非如現世彼有云何。彼有去來二世自性。此復應詰。若俱是有如何可言是去來性。故說彼有。但據曾當因果二性。非體實有。世尊為遮謗因果見據曾當義說有去來。有聲通顯有無法故。如世間說有燈先無有燈後無。又如有言有燈已滅非我今滅。說有去來其義亦應爾。若不爾者去來性不成。若爾何緣世尊依彼[8]杖髻外道說業過去盡滅變壞而猶是有。豈彼不許業曾有性。而今世尊重為說有。依彼所引現相續中與果功能。密說為有。若不爾者。彼過去業現實有性過去豈成。理必應爾。以薄伽梵於勝義空契經中說。眼根生位無所從來。眼根滅時無所造集。本無今有有已還無。去來眼根若實有者。經不應說本無等言。若謂此言依現世說此救非理。以現世性與彼眼根體無別故。若許現世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是則眼根去來無體義已成立。又彼所說。要具二緣識方生故。去來二世體實有者。應共尋思。意法為緣生意識者。為法如意作能生緣。為法但能作所緣境。若法如意作能生緣。如何未來百千劫後當有彼法。或當亦無為能生緣生今時識。又涅槃性違一切生立為能生不應正理。若法但能為所緣境。我說過未亦是所緣。若無如何成所緣境。我說彼有如成所緣。如何成所緣。謂曾有當有。非憶過去色受等時。如現分明觀彼為有。但追憶彼曾有之相。逆觀未來當有亦爾。謂如曾現在所領色相。如是追憶過去為有。亦如當現在所領色相如是逆觀未來為有。若如現有應成現世。若體現無。則應許有緣無境識。其理自成。若謂去來極微散亂有而非現。理亦不然。取彼相時非散亂故。又若彼色有同現在。唯有極微散亂為異。則極微色其體應常。又色唯應極微聚散竟無少分可名生滅。是則遵崇[9]邪命者論棄背善逝所說契經。如契經說。眼根生位無所從來。乃至廣說。又非受等極微集成。如何可言去來散亂。然於受等追憶逆觀。亦如未滅已生時相。若如現有體應是常。若體現無。還應許有緣無境識。理亦自成。若體全無是所緣者第十三處應是所緣。諸有達無第十三處。此能緣識為何所緣。若謂即緣彼名為境。是則應撥彼名為無。又若緣聲先非有者。此能緣識為何所緣。若謂即緣彼聲為境求聲無者應更發聲。若謂聲無住未來[10]位。未來實有如何謂無。若謂去來無現世者。此亦非理。其體一故。若有少分體差別者。本無今有其理自成。故識通緣有非有境。然菩薩說世間所無我知我見無是處者。意說。他人懷增上慢亦於非有現相謂有。我唯於有方觀為有。若異此者則一切覺皆有所緣。何緣於境得有猶豫。或有差別。理必應然。以薄伽梵於餘處說善來苾芻。汝等若能為我弟子。無諂無誑有信有勤。我旦教汝令暮獲勝。我暮教汝令旦獲勝。便知有是有。非有是非有。有上是有上。無上是無上。[1]由此彼說。識有境故有去來者。亦不成因。又彼所言。業有果故有去來者。理亦不然。非經部師作如是說。即過去業能生當果。然業為先所引相續。轉變差別令當果生。[2]彼我品中當廣顯示。若執實有過去未來則一切時果體常有業於彼果有何功能。若謂能生則所生果本無今有其理自成。若一切法一切時有。誰於誰有能生功能。又應顯成[3]雨眾外道所黨邪論。彼作是說。有必常有。無必常無。無必不生。有必不滅。若謂能令果成現在如何令果成現在耶。若謂引令至餘方所則所引果其體應常。又無色法當如何引。又此所引應體本無。若謂但令體有差別。本無今有其理自成。是故此說一切有部。若說實有過去未來。於聖教中非為善說。若欲善說一切有者。應如契經所說而說。經如何說。如契經言。梵志當知。一切有者。唯十二處或唯三世。如其所有而說有言。若去來無如何可說有能所繫及離繫耶。彼所生因隨眠有故。說有去來能繫煩惱。緣彼煩惱隨眠有故。說有去來所繫縛事。若隨眠斷得離繫名。毘婆沙師作如是說。如現實有過去未來。所有於中不能通釋。諸自愛者應如是知。法性甚深非尋思境。豈不能釋便撥為無。有異門故此生此滅。謂色等生即色等滅。有異門故異生異滅。謂未來生現在世滅。有異門故即世名生。以正生時世所攝故。有異門故說世有生。未來世有多剎那故。傍論已了。今應思擇。諸事已斷彼離繫耶。設事離繫彼已斷耶。若事離繫彼必已斷。有事已斷而非離繫。斷非離繫其事云何。頌曰。
 
 於見苦已斷  餘遍行隨眠
 及前品已斷  餘緣此猶繫
 
[0106b14] 論曰。且見道位。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諸事已斷。見集所斷遍行隨眠若未永斷能緣此者於此猶繫。及脩道位隨何道生。九品事中前品已斷。餘未斷品所有隨眠能緣此者於此猶繫。斷非離繫。如是應知。何事有幾隨眠隨增。若隨事別答。便費多言論。是故應造略毘婆沙。由此雖勞少少功力。而能越渡大大問流。謂法雖多略為十六種即三界五部及無漏法。能緣彼識名數亦然但應了知何法何識境。易思何事何隨眠隨增。此中且應知何法何識境。頌曰。
 
 見苦集脩斷  若欲界所繫
 自界三色一  無漏識所行
 色自下各三  上一淨識境
 無色通三界  各三淨識緣
 見滅道所斷  皆增自識行
 無漏三界中  後三淨識境
 
[0106c02] 論曰。若欲界繫見苦見集脩所斷法。各五識緣。謂自界三即如前說。及色界一即脩所斷。無漏第五。皆容緣故。若色界繫即前所說三部諸法各八識緣。謂自下三皆如前說。及上界一即脩所斷。無漏第八。皆容緣故。若無色繫即前所說三部諸法各十識緣。謂三界三皆如前說。無漏第十皆容緣故。見滅見道所斷諸法。應知一一增自識緣。此復云何。謂欲界繫見滅所斷為六識緣。五即如前。增見滅斷。見道所斷為六識緣。五亦如前。增見道斷。色無色界見滅道斷。隨應為九十一識緣。若無漏法為十識緣。謂三界中各後三部。即見滅道脩所斷識。無漏第十。皆容緣故。為攝前義。復說頌言。
 
 見苦集脩斷  欲色無色繫
 應知如次第  五八十識緣
 見滅道所斷  各增自識緣
 無漏法應知  能為十識境
 
[0106c20] 如是了知[4]十六種法為十六識所緣境已。今[5]應思何事何隨眠隨增。若別疏條恐文煩廣。故我於此略示方隅。且有問言。所繫事內樂根有幾隨眠隨增。應觀樂根總有七種。謂欲界一即脩所斷。色界五部。無漏第七。一切無漏非諸隨眠之所隨增。如前已說。此中前六隨其所應欲脩所斷及諸遍行色界一切隨眠隨增。若有問言。緣樂根識復有幾種隨眠隨增。應觀此識總有十二。謂欲界四除見滅斷。色界五部。無色界二。即見道諦及脩所斷。無漏第十二。皆能緣樂根。此隨所應欲界四部。色界有為緣。無色界二部。及諸遍行隨眠隨增。若復有問言。緣緣樂根識復有幾種[1]隨眠隨增。應觀此識總有十四。[2]於前十二更加二種。即無色界見苦集斷。如是十四識能緣緣樂根。此隨所應欲色如上。無色四部隨眠隨增。准此方隅餘應思擇。若心由彼名有隨眠。彼於此心定隨增不。此不決定。或有隨[3]眠。謂與心相應。及緣心未斷相應已斷則不隨增。依此義門應作是說。頌曰。
 
 有隨眠心二  謂有染無染
 有染心通二  無染局隨增
 
[0107a14] 論曰。有隨眠心總有二種。有染無染心差別故。於中有染或有隨增。謂相應緣隨眠未斷。相應已斷則不隨增。仍說有隨眠。以恒相應故。若無染者。唯局隨增。緣此隨眠必未永斷。此唯據隨增名有隨眠故。如上所說十種隨眠次第生時。誰前誰後。頌曰。
 
 無明疑邪[4]身  邊見戒見取
 貪慢瞋如次  由前引後生
 
[0107a22] 論曰。且諸煩惱次第生時。先由無明於諦不了。不欲觀苦乃至道諦。由不了故。次引生疑。謂聞二途便懷猶豫。為苦非苦。乃至廣說。從此猶豫引邪見生。謂邪聞思生邪決定撥無苦諦乃至廣說。由撥無諦引身見生。謂取蘊中撥無苦理。便決定執此是我故。從此身見引邊見生。謂依我執斷常邊故從此邊見引生戒取。謂由於我隨執一邊便計此執為能淨故。從戒禁取引見取生。謂計能淨已必執為勝故。從此見取次引貪生。謂自見中情深愛故。從此貪後次引慢生。謂自見中深愛著己。[5]恃生高舉[6][夌*欠]蔑他故。從此慢後次引生瞋。[7]謂自見中深愛恃己。於他所起違己見中情不能忍必憎嫌故。有餘師說。於自見解取捨位中起憎嫌故。見諦所斷貪等生時。緣自相續見為境故。如是且依次第起。說越次起者前後無定。諸煩惱起由幾因緣。頌曰。
 
 由未斷隨眠  及隨應境現
 非理作意起  說[8]或具因緣
 
[0107b14] 論曰。由三因緣諸煩惱起。且如將起欲貪纏時。未斷未遍知欲貪隨眠故。順欲貪境現在前故。緣彼非理作意起故。由此力故便起欲貪。此三因緣如其次第即因境界加行三力。餘煩惱起類此應知。謂此且據具因緣說。或有唯託境界力生。如退法根阿羅漢等。即上所說隨眠并纏。經說為漏[9]瀑流軛取。漏謂三漏。一欲漏。二有漏。三無明漏。言瀑流者。謂四瀑流。一欲瀑流。二有瀑流。三見瀑流。四無明瀑[10]流。軛謂四軛。如瀑流說。取謂四取。一欲取。二見取。三戒禁取。四我語取。如是漏等其體云何。頌曰。
 
 欲煩惱并纏  除癡名欲漏
 有漏上二界  唯煩惱除癡
 同無記內門  定地故合一
 無明諸有本  故別為一漏
 瀑流軛亦然  別立見利故
 見不順住故  非於漏獨立
 欲有軛并癡  見分二名取
 無明不別立  以非能取故
 
[0107c05] 論曰。欲界煩惱并纏除癡四十一物總名欲漏。謂欲界繫根本煩惱三十一并十[11]纏。色無色界煩惱除癡五十二物總名有漏。謂上二界根本煩惱各二十六。豈不彼有惛沈掉舉二種纏耶。品類足中亦作是說。云何有漏。謂除無明餘色無色二界所繫結縛隨眠隨煩惱纏。今於此中何故不說。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言。彼界纏少不自在故。何緣合說二界隨眠為一有漏。同無記性於內門轉。依定地生。由三義同故合為一。如前所[12]說名有貪因。即是此中名[13]有漏義。准此三界十五無明義至已立為無明漏。何緣[14]唯此別立漏名。無明能為諸有本故。瀑流及軛體與漏同。然於其中見亦別立。謂前欲漏即[15]欲瀑流及[16]欲軛。如是有漏即有瀑流及有軛。析出諸見為見瀑流及見軛者。謂猛利故令住名漏。如後當說。見不順彼。性猛利故。由此於漏不[17]獨立名。但可與餘合立為漏。如是已顯二十九物名欲瀑流謂貪瞋慢各有五種疑四[18]纏十。二十八物名有瀑流。謂貪與慢各十疑八。三十六物名見瀑流謂三界中各十二見。十五物名無明瀑流。謂三界[19]無明各有五。應知四軛與瀑流同。四取應知體同四軛。然欲我語各并無明。見分為二與前軛別。即前欲軛并欲無明三十四物總名欲取。謂貪瞋慢無明各五疑有四并十纏。即前有軛并二界無明三十八物總名我語取。謂貪慢無明各十疑有八。於見軛中除戒禁取餘三十物總名見取。所除六物名戒禁取。何緣別立戒禁取耶。由此獨為聖道怨故。雙誑在家出[1]家眾故。謂在家眾由此誑惑計自餓等[2]為天道故。諸出家眾由此誑惑計捨可愛境為清淨道故。何緣無明不別立取。能取諸有故立取名。然諸無明非能取故。謂不了相說名無明。彼非能取。非猛利故。但可與餘合立為取。然契經說。欲軛云何。謂諸欲中欲貪[3]欲欲欲親欲愛欲樂欲悶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隨欲著纏壓於心。是名欲軛。有軛見軛應知亦爾。又餘經說。欲貪名取。由此故知。於欲等四所起欲貪名欲等取。如是已辯隨眠并纏。經說為漏瀑流軛取。此隨眠等名有何義。頌曰。
 
 微細二隨增  隨逐與隨縛
 住流漂合執  是隨眠等義
 
[0108a21] 論曰。根本煩惱現在前時行相難知故名微細。二隨增者。能於所緣及所相應增惛滯故。言隨逐者。[4]謂能起得恒隨有情常為過患。不作加行為令彼生。或設劬勞為遮彼起而數現起故名隨縛。由如是義故名隨眠。稽留有情久住生死。或令流轉於生死中。從有頂天至無間獄。由彼相續於六瘡門泄過無窮故名為漏。極漂善品故名瀑流。和合有情故名為軛。能為依執故名為取。若善釋者應作是言。諸境界中流注相續泄過不絕故名為漏。如契經說。具壽當知。譬如挽船逆流而上。設大功用行尚為難。若放此船順流而去。雖捨功用行不為難。起善染心應知亦爾。准此經意。於境界中煩惱不絕說名為漏。若勢增上說名瀑流。謂諸有情若墜於彼。唯可隨順無能違逆。涌泛[5]漂激難違拒故。於現行時非極增上說名為軛。但令有情與種種類苦和合故。或數現行故名為軛。執欲等故說名為取。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