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5763阅读
  • 9回复

一道题引发的思考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55
铜币
61
威望
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有3个人去投宿,
一晚30元.
三个人每人掏了10元凑够30元交给了老板.
后来老板说今天优惠只要25元就够了,
拿出5元命令服务生退还给他们,
服务生偷偷藏起了2元,
然后,
把剩下的3元钱分给了那三个人,
每人分到1元.
这样,
一开始每人掏了10元,
现在又退回1元,
也就是10-1=9,
每人只花了9元钱,
3个人每人9元,
3 X 9 = 27元 + 服务生藏起的2元=29元,
还有一元钱去了哪里???
此题在新西兰面试的时候曾引起巨大反响.
有谁知道答案呢?

       这是在QQ空间里看到的一道诡辩问题。我的解析是这样的。一开始每人掏了10元,现在又退回1元,也就是10-1=9,每人只花了9元钱,3个人每人9元,3 X 9 = 27元 + 服务生藏起的2元=29元,还有一元钱去了哪里???                
       这个问题其实是诡辩术。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真是高明。现在看,每人开始的时候花10元,后来又退回来每人1元。这样每个人其实只花了9元,总共是27元。记住,现在他们一共花了27元,这27元包括了住店的25元和服务生私藏的2元。出题者是故意把他们花钱的总数再加上包含在他们花钱总数中的2元。明白了吗?举个例子就是,我花50块钱买条裤子,老板打7折,又退给我15块钱。而服务生又从中拿走5块。最后就给了我10块钱。然后问题就是我花了40块钱买条裤子+服务生黑我那5块=45块钱。那还有5块去哪了?
空间的主人看到我这样的解释之后说。“不是的    朋友     你看清楚问题是什么了吗    还有一元钱去了哪里???    你好象还有点没搞明白    他们每人出了9.3333333。。元     为什么    你自己想吧 ”
我又接着说“我说的那么清楚你没看明白吗??????
一开始每人掏了10元,现在又退回1元,也就是10-1=9,每人只花了9元钱!!!!一共花了27元,这27元包括了住店的25元服务生私藏的2元。明白了吗?
让你搞不明白的原因是你按照题设的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题设就是个陷阱,本来就是错的!你跟着错误的方向跑,能对吗? 要学会独立思考!人家给你设个套你就往里钻啊?”


空间的主人又说“呵呵  我坚持我的看法”



看到这样的回答,忽然就想起了师父说的话“没必要强求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师父说的是对的。就像有些人,师父把道理都给他讲得明明白白了,可他还是不接受。就只能随缘了。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5-11
我一见到数字就头大  算来算去我也算不明白  
不过搞明白了一道理 就是 您一旦陷入诡辩的陷阱  您就左右都不对

也罢  环视回来发挥我的特长  观察 思维 身心无常 苦 非我 生厌 离欲···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学士
发帖
655
铜币
755
威望
286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5-11
晕,晕,晕,我虽然是学数学的,现在没兴趣,研究这些数字游戏了,以前列方程,证几何题,证公式,推导公式,做难题,是能手,现在脑子空空的,知识还给老师了,嘻嘻。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72
铜币
77
威望
8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5-11
据马云说:当你根本回忆不起来都学了什么才算是真的毕业了,我对此观点深信不疑,所以,楼上的师兄,您不但是学数学的,而且您也许是唯一的一位毕业的幸运者,那些大数学家都没毕业,呵呵。
交了三十元,服务生拿了两元,只收了二十八元,他们每人的确是交了9。33333元。
唯一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72
铜币
77
威望
8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5-11
一共应收二十五元,每人应交8。33333元,
被服务员拿走二元,30元减去被服务员拿走的两元钱,实际三人出了28元,28除3,每人实际出了9。33333元。
如果如数退回5元,他们每人交8.333333元,一共25元,现在他们每人又都出了一元钱给回老板,实际交了28元,不是27元。
30-5+3=28元
退款的过程是:
30-2=28元。问答出在不能用30-3得出三人交款27,这是错误式子。
唯一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5-11
呵呵,这个问题的关健是总钱数到底是固定的还是变动的。在总钱数上找问题是正确的,从总钱数上理解也是清析的。出现了问题,一定是总钱数划定的不对,这个题限定的这个30元的不变量实际上是个变量。真实是变成了二十七元。由这个题应当知道,总钱数一直是变动的,开始的时候,确实是三个人每人十元,总数是三十元,但后来事实上总钱数是每个人九元,也就是二十七元,始终都是三位客人在凑这个总钱数,总钱数原来是每人十元,三十元,现在总钱数每人九元,已经少了三元,已经不是三十元,现在并不是三十元是总数,而是二十七元是总数。从老板那里也应当知道,他的收入是二十五元,已经不是三十元了,加上服务员的两元,正好是三位客人付的总钱数二十七元。
   因为总钱数变成了二十七元,三元已经退给了客人,所以,就不能从三十元中找总和了,并不存在三十元这个总和了。应当在二十七元中找总和。而服务员的两元,也并没有参与原始总和,因为他并没有同客人一样拿钱出来参与总和,所以,服务员不能与客人的钱相加找一个总钱数,因为服务员是个人所得,并不是个人付出,个人付出总和是三个客人付的钱,个人所得总和是老板与服务员得的钱,,这个总和,是三九二十七,或者老板的二十五加服务员的二元,也是二十七。 
  会义师兄的答案是对的。 老板和服务员,他们是一伙的,客人是一伙的,客人应当交二十五元,但服务员收了他们两元,老板收了他们二十五元,他们变成了交二十七元。唯一师兄这次失算了,呵呵,唯一师兄在审美感性上比较强一些,在数理上,还是差一些的。 不要以为三位客人交了三十元,他们实际上只交了二十七元,因为已经退给他们三元了。退钱的过程不是象你说的那样是三十元减去两元,老板退了五元。您认为是三十元减去两元,剩下的应当是老板的收入,也应当是客人交的总钱数,这就进入误区了,事实上老板的收入是三十元减去五元,再加上服务员收入了两元,共二十七元,才是客人交的总钱数,您把老板和服务员当成一回事,一个人了。当成一个人也不对。服务员不是老板娘,事实上如果服务员是老板娘,也是老板娘扣了两块,退了五元实际上是退了三元,还是三十减三,是二十七元。他们实际交款是十二五加二,或者三十减三。这是事实,他们每人交了十元,后一人退了一元,老板收了他们二十五元,但服务员收了他们两元,他们每人交的钱数是二十五除以三加二除以三,等于每人交了九元,这个是铁证的事实,客人才是总钱数的参与者,才是最终的不变量。老板与服务员只是总钱数的分割者。不应当在这上面迷糊。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5-11 22:41重新编辑 ]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5-11
   感性强感应体验能力就强,有一句很有意思的笑谈,说,不要以为狗不会识数,你拿三根骨头,只给它两根,把剩下的一根藏到背手试试看,就是这样,这就是实际经验,它用感性来认知,同样,修行不是理论,需要实际体验,理论搞得再好,没修行,这个不行,比如禅定等,它不是理论,但修行又需要正知见,需要理性,需要在境界面前时时分别,保持正念,所以,有些有理论的人,会时时拿着理论来到处当令箭,而有实修经验的人,任尔东南西北,我自岿然不动,我有境界,哈,确实应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际经验很丰富的人,就会越知道一切的博大与不可思义,越有智慧与方便,如果还能保持正念,就是时时不离第一义而能广演广利。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55
铜币
61
威望
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5-11
古莲子师兄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啊~~
唯一师兄错的地方就是按照题设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了。题设给的就是错误的逻辑,所以按照错误的逻辑思考,得出的答案也不会是正确的。重温“不要因为符合自己的逻辑就信以为真”。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5-11
呵呵,我很少迷糊。有时候不过是显得迷糊,当然,比不上师父清析,呵呵。从认识师父到现在,六七年的时间,师父还是点过我几次的,一点就醒了~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5-13
佛法虽然讲苦集灭道,一开始要知道苦,知道无常,有这个正知见,进而随着修行的深入,真实认识到无常,认识到苦因(苦集),进而实践苦灭,灭苦之道,如果我们从苦集灭道来看,似乎很悲观,因为似乎一切都是苦与苦的集和,只有最终的体认道谛,体认道谛,证得阿罗汉以后,仍然要观一切无常,一切是苦,名色如刺,如疮,而且,还要忍受名色的苦,似乎只有真正的舍生后的无余涅盘,才是最乐,或者也无所谓乐与不乐,其实,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诡论,令没有修行,或者修行欠佳的行者从听闻佛法到修行一始就带着完全的悲观情绪,从而使行者疲厌,理论上是正确的,无可指责,理性上,理论上是这样的,苦集灭道,没有错误,但这样的单纯的理论,为什么讲也容易形成诡辩,因为它忽略了感性。那么,我们就来说一说感性上,由感性上来讲,苦与苦集,实际上是存在着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种种苦受,种种乐受,种种不苦不乐受。这一切都无常的变化着,苦与苦集的含义仅止于无常,无常故苦,正是这种变动的,不安的必然,导致了苦成为圣谛。苦的必然性与无常的不常恒不稳定性决定了苦是圣谛,苦的原因就是苦集,这更是揭示这一切原因的圣谛,苦灭更殊胜,涅盘道谛就更是盛义广大常恒的真理了。
   事实上,从理论上来讲,一切皆苦,圣者也要思维一切无常,苦空,也要离吐熄灭执着,理论上来讲,似乎很悲观,这种理论上的悲观,虽然是圣谛,但也容易令行者陷入一个悲观的陷井,因为缺少感性的佐证,从感性上来讲,却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局面与情形,从感性上来讲,苦谛变成了苦,乐,不苦不乐,认知苦谛与集谛,从感性上来讲,升起的却是更殊胜的乐,也就是无惑,于正法中得大无畏,得法眼净,得乐,由听闻而欢喜,也就是法喜,随着进一步修行,体认苦谛,随着观照功夫的加强,认知集谛,实践灭苦,四禅八定的证得,贪嗔痴的减少,使行者在感性上感受到的是更进一步的殊胜的乐,如果彻底地熄灭了烦恼,那体认到的就是究竟的大解脱,大自在,也就是师父讲的,一法不取,当下体验涅盘之乐。而最终的解脱,无余涅盘,那就是究竟的盛义,广大,不可思义的至乐,而且是常恒的彻底的解脱之乐。道谛之乐非世俗可比,非六道无常。。。。
    那么,我们看到,四圣谛,从理论上与感性上,呈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就象这个诡辩题一样,从理论上,很容易陷入一种迷惑,可从感生上,却是知道,不应当有什么问题,这道题,感性与理论产生了矛盾,如果不是很有智慧,执着于理论,那就会陷入漫长的矛盾费解之中。
    修行佛法,学习解脱道也是这样,有一些师兄,理论很好,但是,偏执于理论,把苦空,无常,如刺如疮的声音喊遍了全天下,岂不知这种纯理论的偏执,不能讲没有一种可能,就是陷初学者与修行不力者于荆蒺,于疲厌。名色都是苦的,全世界都是苦的,你自己的身心也都是苦的,如剑如刺,到处都是刀山火海,岂不是由理论给自己营造了一个当下的地狱么?如此,还怎么样修行,如果行者还未体验道谛,不知道谛是何,那就更是即处水深火热,又是前途无望,一路凄凉,究竟悲凉了。所以,佛陀事实上,如果我们看阿含经,佛陀事实上,更侧重于不偏激的修行,把不净观开示出来之后,随着把不偏激的安般开示出来,弦紧的时候,把弦不紧不松的修行方法开示出来。更有,佛陀事实上还侧重于行者在善法乐受的基础上实践四圣谛,熄灭执着,这就是为什么阿含经中,多次提到十善,善法,赞叹善法,甚至如法的邪盛大会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佛陀说法,说戒,说施,说天,说涅盘休息,有这样一个次地。为什么,许多的尊者们,为什么有很多,很快地就成就了,事实上,也是因为他们的善法资粮,他们的智慧,神通,福报,波罗蜜功德,成就了他们离欲的胜任。这一点,不能不明查,善查哩! 以免造成修行上的中道偏离或者彻底疲厌失败,失却慧命解脱因缘,生死大事不能胜任解脱,实在是严重得很。
       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道了,实践佛法跟不上,感性的实修跟不上,真正的智慧就跟不上,就容易出问题,听闻正法难,实践正法更难,所以,更要侧重于在实践佛法的资粮上下功夫,懂得如何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而选择修行。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赞叹师父,让我们再好好审视一下师父的话吧,就在他老人家的发贴头象上方:以究竟觉悟为目的,以助人获得身心健康,理智不偏激,生活幸福,善业成就,和谐无斗争为快乐!会谦五体投地给师父顶礼!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5-13 02:4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