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观与正思维,古莲子谨以自我的理解,与师兄进行一下交流,其中有经文的佐证,也有个人的诠释,权为师兄提供一种一已之言的信息,不敢断言,以免误师兄慧命。
正观与正思维,两个确实在经文中很容易混肴。
杂阿含经中有这样的经文: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那么,正观就是真实观,在杂阿含经中,还有这样的经文: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所以,正观也叫如法真实观。
正观是对名色(色,受想行识)真实的认识,如实的认识。正观是修行,比如身体的组成,头发,皮肤等等,身念处的修法,就属于正观。真识地不带有感情色彩地认识色受想行识,叫正观。
行者对色受想行识如实体认的过程,叫正观,就象科学家要对一件事物进行科学考察,进行认识,这个时候,不带有任何的感情和偏见与即成结论,它是什么样子的,只需要认知它,了解它,正观是行者进行的修行。具体方法就是如实地认识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它不需要幻想,也不需要观想,以期它是什么情况,还原它的真实。
真实的情况是,名色二法都是无常的,行者通过正观的修行,体认到物质与身心现象,没有一样是恒常不变的。
上面提到的经文,色无常,无常即苦,即的意思是随即,正观的行者,会看到,物质现象一定是没有常恒的,因为没有常恒,所以,一定会变化,变化随之即一定会感受苦受。这些苦包括人生的八大苦。一定的,无常故。苦即非我,是说如果感受到苦受,那就不是常恒的我。即然是不断变化把握不得的,那也不是我的(我所)。这样认识叫作真实正观。
正思维是继而的思慧。也就是如理作意的思考。有了正观的体认,就有了如理作意的思考,这叫正思维。
阿含经中,有许多关于正思维与正观大抵相同的句子,以至于不能明白正观与正思维的区别,其实,也很容易区会,虽然句子相同,但正观是体认,正思维是思考总结。虽然有时候正观与正思维都涉及到名色的无常。
杂阿含经中,世尊往往会问:色是常还是无常?回答说无常,无常是苦否,回答是苦。这一问,行者一答的过程,就是正思维。而正观是观照认识。
解脱道的修行,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色受想行识的认识的修行,叫正观。正思维是正观后的如理总结,也包括对生活修行中任何色,受想行识现象的如理作意。比如,一种东西好看,好吃,然后思维,无常的,比如烦恼生起了,思维,无常的。
而如果说正观是如实观照体认的话,那正观也仍然包括正确看待,而正思维即包括了对正观体认的如理总结也包括对色受想行识的如理作意,所以,也难怪正观与正思维确实是不好分清了。
其实,也很简单,正观是如实体认的修行,正思维是如理作意的认识。
正观与正思维,它不是一个阶段的有限的修行,而是包括了行者的时时处处刻刻。静时修止,也可以照,动时也可以体认观照,而随即形成如实的思维,而有了正思维,也可以在非观照的时候,生活中遇到任何情况,都可以以正思维加以定性与纠正自己的行为,正行就提出来了。
杂阿含经中还提到: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实正观世间身心的形成集起呈现,它是真实的哦,所以,不否认没有色受想行识,所以,不生世间无见,那一切是无常的哦,也是真实的,会灭,真实地认识一切生成都会消失,所以,不生世间有见,生什么见呢,生无常见。无常就是没有常恒,所以,非有,非无,非断灭。不生有,不生无见,真实无常见就是正思维。而无常不应执着,所以,要熄灭贪嗔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维,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维,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维,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维,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维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里提出了正思维,观色无常如实也即是正观。那么,有了如实的真实的对身心世界的认识,无常就不应当执着贪爱,而正观与正思维真的达到了完全如实如是,如理作意的时候,那么,一定的,贪爱没有了,那就是心解脱。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不受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