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913阅读
  • 0回复

名词解释——什么是五蕴如实知?五蕴集、味、患、离如实知?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八七(四一)(4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我於此五受陰,五種如實知: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44)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云何色味如實知(45)?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云何色患如實知(46)?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云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云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47)是受集如實知。云何受味如實知(48)?緣六受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云何受患如實知(49)?若受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云何受離如實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云何想如實知(50)?謂六想身。云何為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實知。云何想集如實知?謂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云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實知。云何想患如實知?謂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云何想離如實知?若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云何行如實知(51)?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云何行味如實知?謂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云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云何行離如實知?若於(52)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53)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云何識集如實知?謂名色集,是名識集(54),如是識集如實知。云何識味如實知(55)?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云何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云何識離如實知?謂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是識離如實知
  「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離欲向,是名正向(56)。若正向者,我說彼入(57)。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實知、如實見,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諸漏,心得解脫;若心得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者,則梵行立;梵行立者,離他自在,是名苦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43)本經說明佛如實知五受陰,若沙門、婆羅門亦如實知五受陰,則能得解脫。相應部(S. 22. 56. Upādānaj parivattaj 取轉)
(044)四大(cattāro mahābhūtā)(巴),即地、水、火、風四種元素。
(045)「云何色味如實知」,巴利本無此語。
(046)「云何色患如實知」,巴利本無此語。
(047)宋、元、明三本均無「如」字。
(048)「云何受味如實知」,巴利本無此語。
(049)「云何受患如實知」,巴利本無此語。
(050)「云何想如實知……」,以下所說,和「受」的部份相同。
(051)「云何行如實知……」,以下所說,和「受」的部份相同。
(052)「於」,麗本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053)「六識」下面,宋、元、明三本又多出「六識」二字。
(054)
謂名色集,是名識集(Nāmarūpasamudayā vi??ānasamudayo)(巴),名色,名是受、想、行、識等心法,即指精神。色是色法,即指物質。人身即由色法(生理的)和心法(心理的)組合而成。
(055)「云何識味如實知……」,以下所說,和「受」的部分相等。
(056)正向(supatipanno)(巴),正確的趣向,正確的知見。
(057)「入」,宋、元、明三本均作「人」。考據巴利本亦作「入」,其原文為dhammavinaye gādhanti(入法及律)。

 

对应的南传经文
 
[五六] 第四 取转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有五取蕴,以何为五耶?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
四诸比丘!我未如实证知此五取蕴之四转之间,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之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生界,不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
五 诸比丘!然则我已如实证知五取蕴之四转故。诸比丘!我于天、魔……乃至……人、天之众生界,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
六 以何为四转耶!我证知色、证知色集、证知色灭、证知顺色灭之道,证知受……想……行……识,证知识集、证知识灭、证知顺识灭之道。
七诸比丘!以何为色耶?诸比丘!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为色。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此顺色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者是。
八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证知如是色集,证知如是色灭,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而向色之厌患、离欲、灭尽,则为善向。善向者,则为入此法与律。
九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乃至……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于色厌患、离欲、灭尽,依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若得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一〇诸比丘!以何为受耶?诸比丘!是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是。诸比丘!此名为受,由触之集而有受之集,由触之灭而受之灭。此顺受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一一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受,证知如是集,证知如是受灭,证知如是顺受灭之道,而向受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入此法与律。
一二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而证知如是受……乃至证知如是顺受灭之道……乃至……则无以转之可施设者。
一三~一五诸比丘!以何为想耶?诸比丘!六想身是。[谓:]色想、声想、香想、味想、所触想、法想是,此名之为想。依触之集而有想之集,由触之灭而想之灭。此顺想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乃至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一六诸比丘!以何为行耶?诸比丘!六思身是。[谓:]色思、声思、香思、味思、所触思、法思是,此名之为行。依触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触之灭而有行之灭。此顺行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一七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行,证知如是行之集,证知如是行之灭,证知如是顺行灭之道,而向于行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入此法与律。
一八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行,证知如是行之集,证知如是行之灭,证知如是顺行灭之道,而对行之厌患、离欲、灭尽,由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得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者。
一九诸比丘!以何为识耶?诸比丘二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此名为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此顺识灭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是。
二〇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而向识之厌患、离欲、灭尽者,则为善向。善向者,则入此法与律。
二一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识,证知如是识之集,证知如是识之灭,证知如是顺识灭之道,而对识厌患、离欲、灭尽,不依取而解脱者,为善解脱。得善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
相應部22相應56經/使執取遍流轉經(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有此等五取蘊。
  哪五個呢?
  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比丘們!只要我對此等五取蘊之四種輪轉不如實證知,比丘們!我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的世代中,不自稱有無上遍正覺的現正覺。
  比丘們!但當我對此等五取蘊之四種輪轉如實證知,比丘們!我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的世代中,才自稱有無上遍正覺的現正覺。
  哪四種輪轉呢?
  我證知色,我證知色集,我證知色滅,我證知導向色滅之道跡。
  受……想……行……。
  我證知識,我證知識集,我證知識滅,我證知導向識滅之道跡。
  而,比丘們!什麼是色?
  四大,及出自四大的色,比丘們!這被稱為色。
  從食集而有色集,
  從食滅而有色滅。
  這八支聖道是導向色滅之道跡,即:正見……(中略)……正定。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婆羅門這樣證知色,這樣證知色集,這樣證知色滅,這樣證知導向色滅之道跡,對色為了厭、離貪、滅被修行了,他們是善修行者。那些善修行者,在這法、律中,就有著堅固的基礎。
  而,比丘們!凡任何沙門、婆羅門這樣證知色,這樣證知色集,這樣證知色滅,這樣證知導向色滅之道跡,從色的厭、離貪、滅,由不執取而解脫,他們是善解脫者。那些善解脫者,是完全成就者。對那些完全成就者[而言],沒有輪迴可說。
  又,比丘們!什麼是受?
  比丘們!是六類受: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比丘們!這被稱為受。
  從觸集而有受集,
  從觸滅而有受滅。
  這八支聖道是導向受滅之道跡,即:正見……(中略)正定。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婆羅門這樣證知受,這樣證知受集,這樣證知受滅,這樣證知導向受滅之道跡,對受為了厭、離貪、滅被修行了,他們是善修行者。那些善修行者,在這法、律中,就有著堅固的基礎。
  而,比丘們!凡任何沙門、婆羅門這樣證知受……(中略)這樣證知導向受滅之道跡……(中略)沒有輪迴可說。
  又,比丘們!什麼是想?
  比丘們!是六類想:色想、聲想、氣味想、味道想、所觸想、法想,比丘們!這被稱為想。
  從觸集而有想集,
  從觸滅而有想滅。
  這八支聖道是導向想滅之道跡,即:正見……(中略)正定。
  ……(中略)沒有輪迴可說。
  又,比丘們!什麼是行?
  比丘們!是六類思:色思、聲思、氣味思、味道思、所觸思、法思,比丘們!這些被稱為行。
  從觸集而有行集,
  從觸滅而有行滅。
  這八支聖道是導向行滅之道跡,即:正見……(中略)……正定。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婆羅門這樣證知行,這樣證知行集,這樣證知行滅,這樣證知導向行滅之道跡,對行為了厭、離貪、滅被修行了,他們是善修行者。那些善修行者,在這法、律中,就有著堅固的基礎。
  而,比丘們!凡任何沙門、婆羅門這樣證知行,這樣證知行集,這樣證知行滅,這樣證知導向行滅之道跡,從行的厭、離貪、滅,由不執取而解脫,他們是善解脫者。那些善解脫者,是完全成就者。對那些完全成就者[而言],沒有輪迴可說。
  又,比丘們!什麼是識?
  比丘們!是六類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比丘們!這被稱為識。
  從名色集而有識集,
  從名色滅而有識滅。
  這八支聖道是導向識滅之道跡,即:正見……(中略)……正定。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婆羅門這樣證知識,這樣證知識集,這樣證知識滅,這樣證知導向識滅之道跡,對識為了厭、離貪、滅被修行了,他們是善修行者。那些善修行者,在這法、律中,就有著堅固的基礎。
  而,比丘們!凡任何沙門、婆羅門這樣證知識,這樣證知識集,這樣證知識滅,這樣證知導向識滅之道跡,從識的厭、離貪、滅,由不執取而解脫,他們是善解脫者。那些善解脫者,是完全成就者。對那些完全成就者[而言],沒有輪迴可說。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參看《雜阿含42經》「經文比對」。
  2.「五受陰」,參看《雜阿含13經》及其「經文比對」。
  3.北傳經文「如實知」,南傳經文作「如實證知」,參看《雜阿含13經》「經文比對」。
  4.北傳經文的「六受身」,南傳經文作「六類受」(chayime……vedanākāy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類感受」(six class of feeling)。
  5.北傳經文的「六想身」,南傳經文作「六類想」(chayime……sa??ākāy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類認知」(six class of perception)。
  6.北傳經文的「六思身」,南傳經文作「六類思」(chayime cetanākāyā,直譯為「六思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類意志力」(six classes of volition)。按:這裡的「身」(kāya),不是指「身體」,而是「種類」的意思,其他「六受身、六想身、六識身」等亦同。「行」(sa?khār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意志的形成」(volition formations),經文中都分類為「身、口、意」三行,而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外處」的對應分類,就用「思」。
  7.北傳經文的「識身」,參看《雜阿含23經》及其「經文比對」。
  8.北傳經文的「苦邊」,參看《雜阿含234經》「究竟苦邊」「經文比對」。
  9.南傳經文的「四種輪轉」(catupariva??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四方面」(four phases)。
  10.南傳經文的「我如實證知」(yathābhūta? abbha??ās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我如其實貌地知道這全部」(I directly knew all this as it really is)。
  11.南傳經文「包括天、魔……的世代」,參看《雜阿含13經》「經文比對」。
  12.南傳經文「無上遍正覺的現正覺」,參看《雜阿含14經》「經文比對」。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