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统纪卷第七
东土九祖纪第三之二(本纪失此目今补出)
五祖章安尊者灌顶(其师。以此子非凡。故以地住极位。为立名字。将以进之也)
姓吴氏。临海章安人。始生三月(陈文帝天嘉二年生)能
随母称三宝名。有僧过门谓其母曰。此子
非凡因以为名。七岁入摄静寺。依慧拯日
记万言。年二十受具戒。天纵慧解一闻不
忘。陈至德初(陈后主)谒智者于修禅寺。禀受
观法研绎既久。顿蒙印可因为侍者随所
住处。所说法门悉能领解。祯明元年。随智
者止金陵光宅听讲法华(文句注云。二十七。听受金陵)
隋开皇十三年(隋文帝)夏受法华玄义于江陵
玉泉(时年三十三。次在江陵。奉蒙玄义是也)十四年夏。受圆顿止观
于玉泉(一夏敷扬二时慈[雨/注]是也)至于余处讲说。听受之次
悉与结集。大小部帙百有余卷。传诸未闻皆
师之功也。十八年正月。师与普明奉智者
遗书。自天台至扬州谒晋王。并奉净名义
疏。二月。王遣使王弘送还山。为智者设
千僧斋。始用工造国清寺。仁寿元年。晋王
为皇太子。师与智璪。奉表至长安称贺。并
谢造寺。右庶子张衡。宣令问智者亡后灵异。
对以五事(备见百录)皇太子悲喜交至。遣散骑常
侍张干震。入山设千僧斋。二年四月。遣扬
州参军张谐。入山宣令慧日道场道庄法论
二师(隋改寺曰道场。此寺在东都。二师见唐续僧传)于东宫讲净名经。
全用智者疏文判释。可令寺众谙委法华
玄义者。齎疏入京。众推师随使应令。八
月。遣使送师还山。炀帝大业十年(时年四十五)着
涅槃玄义二卷疏二十卷。时隋末兵兴寇盗
群起。师自序云。推度圣文凡历五载。何年
不见兵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斋冰床
雪被。其劳苦有若此云。疏成烈火焚之不
爇。师晚年于会稽称心精舍讲说法华。时
人赞之有跨朗笼基超云迈印之语(兴皇朗师
齐山阴慧基撰法华疏。梁光宅法云制疏讲经。并见唐续僧传。印师未详)。郡中有嘉祥吉
藏。先曾疏解法华。闻章安之道。废讲散众
投足请业。深悔前作之妄。唐贞观六年八
月七日终于国清。寿七十二。腊五十二。初示
疾。室有异香。临终命弟子曰。弥勒经说。世
尊入灭。多爇名香。其烟如云。汝今可多焚
香。吾将去矣。因委曲遗诫。辞理甚切。忽起
合掌如有所敬。称净土佛菩萨名。奄然而
化。先是贞观元年。同学智晞临终曰。吾生
兜率见先师智者。宝座行列皆悉有人。唯一
座空。彼天人曰。却后六年顶法师来升此座。
计岁论期审晞不谬。是月九日。窆于寺之
南山。居国清日。有老父染疾。百药不瘳。
其子求救于师。即焚香转法华经。病者闻
香入鼻。其疾遂愈。仙居乐安岭南曰安洲。
溪流湍急。岁常溺人。师誓之曰。若此溪坦平
当于此讲经。旬浃之间白沙遍涌。平如玉
镜。乃讲光明法华以答灵惠。尝于摄静寺
讲涅槃经。群盗突至。见寺门旌旗耀日神
兵执仗皆长丈余。贼众大惊奔走溃散。俗因
称为山兵寺。每诵经宴坐。常有天华飘坠
其侧。所著八教大意。智者别传。各一卷。观
心论疏二卷。国清百录五卷。涅槃玄义二卷。
涅槃经疏二十卷。真观法师传。南岳记各一
卷。吴越王。请諡为总持尊者(出百录。九祖传。高僧传。三部疏记)
赞曰。昔在智者为佛所使。以灵山亲闻法
华之旨惠我震旦。乃开八教明三观。纵
辨宣说以被当机。可也。至于末代传弘之
寄。则章安侍右。以一遍记之才(昔河南有一遍照。
蒲州有不听泰)笔为论疏垂之将来。殆与庆喜结
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
道将绝闻于今日矣
六祖法华尊者智威。姓蒋氏。处州缙云人。母
朱氏。家世业儒。年十八。为本郡堂长(郡学之职)
父母令归纳妇。路逢梵僧谓之曰。少年何
意欲违昔日重誓耶。因示其五愿曰。一愿
临终正念。二愿不堕三途。三愿人中托生。
四愿童真出家。五愿不为流俗之僧。盖前身
为徐陵。听智者讲经。深有诣入。对智者亲
立此愿。师闻愿已不复还家。即往国清投
章安为师。受具之后咨受心要。定慧俱发
即证法华三昧。唐上元元年(高宗)欲卜胜地
说法度人。执锡而誓曰。锡止之处即吾住
所。其锡自国清飞至苍岭普通山(台婺分界)可
五百里。以隘狭不容广众。陵空再掷。至轩
辕炼丹山。师既戾止。翦棘刈茅班荆为座
聚石为徒。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于是名其
地曰法华。既而学者子来。习禅者三百人。
听讲者七百众。常分为九处安居。师身长七
尺。骨法古秀。每登座有紫云覆顶。状如
宝盖。鸟雀旁止有同家畜。众苦乏水。浚一
石井才三尺深。日给千众冬夏无竭。法华
至仙居上阪(仙居台州属色阪阪同坡也音反)约八十里。师每
日往反。斋粥禅讲未尝少违。咸谓有神足通。
永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禅堂而化。
异香七日不歇(自上元初建寺。至永隆初入灭。才七年耳)是日众见
坐逝于寺。而上阪之人见师赴檀越舍。至
人起灭其不可测识若此。传法虽众。唯天
宫威师为之正嗣。师在大宗朝。名德升闻。
召补朝散大夫封四大师(耆老相传云。唐有四大师。谓引驾大师。护
国大师。余二阙闻。今详考隋唐僧传。但有引驾之名。其员有四)吴越王。请諡玄
达尊者。宋朝皇佑初元。仙居令伍祑。于传道
处重修殿庭奉安真像。是夜有虎绕殿三
匝而去。元丰五年十三代孙忠法师。躬礼舍
利增饰其塔。录行实而记之曰。师与天宫
同时行化。俱受封官继祖之位。若横论秖成
八世。竖分则有九代也。昔如来涅槃。阿难
结集。出二弟子。一名商那。一名末田地。居
国虽异行化则同。故付法藏。横列二十三。
坚分二十四。今智者示灭。章安结集。出二
弟子。亦同其时。阿难结集之际。闍王送供
一夏。章安结集之日。炀帝送供十年。挹流
寻源。智者如东土一佛。章安有似阿难。
二威亦犹商那末田地。炀帝外护有同闍
王。可不信哉。师平日坐禅旧阯。至今不生
春草
赞曰。世谓徐陵对智者发五愿。转身得
出家学道。证法华三昧嗣承祖位。今详
观愿辞。何期心未深。而所获更胜。殊不
知灵鹫同会。咸为得入。故能以自在力
用。或现宰官身。或示比丘相。昔徐陵今
法华。大权益物随愿出兴。岂当以世间
仕宦因福受报者比量之耶。此意有权
实二义。唯明教者知之
七祖天宫尊者慧威。姓刘氏。婺州东阳人。总
角之岁深厌劳生。遂入空门祝发受具。闻
法华大弘天台之道。即往受业刻志禅法。
昼夜惟勤三观法门。顿获开悟。时人见其深
入威师之室。遂以小威师称之。后归止东
阳。深居山谷罕交人事。自法华入灭之
后。登门求道者不知其数。传法之的唯左
溪耳。师于高宗朝。与法华同封朝散大夫
四大师。吴越王。请諡全真尊者
赞曰。或见梁氏统例二威缄授其道不行
之言。则便以为缄默无言坐证而已。然
梁氏此言。将以张皇荆溪立言。弘道之
盛。故权为之重轻耳。要之讲经坐禅未
尝不并行也。不然法华听习千众。天宫
求道无数。为何事耶。是知其道不行亦
太过论
八祖左溪尊者玄朗(与本朝圣祖讳上下字同)字慧明。婺州东
阳人。姓传氏。双林大士六世孙也。母葛氏。
感异梦而有娠(唐太宗贞观十八年生)既产未尝作婴
儿啼。每见人则欣笑盈面。九岁(高宗永徽二年)肄业
清泰寺。受经日过七纸。唐武后如意二年
(时年五十)落发得戒。闻天台盛弘止观。即往求
学。未几一家宗趣解悟无遗。常以十八种
物行头陀行。依凭岩穴建立招提。面列翠
峰左萦碧涧。因自号曰左溪。每言。泉石可
以洗昏蒙。云松可以遗身世。常宴居一室。
自以为法界之宽。心不离定口不尝药。耄
耆之岁同于壮龄。揉纸而衣掬溪而饮。洗
钵则群猿争捧。诵经则众禽交翔。幽栖林谷
深以为乐。一日有盲狗。至山长嗥伏地。师
为行忏。不逾旬日双目俱明。每翘跪祈请。
愿生兜率内院。敛念之顷。忽感舍利从空
而下(天宝中建塔奉藏。会昌发毁寺。僧缄而閟之。至皇朝开宝六年。复建塔藏之本山东南隅)开
元十六年。州刺史王正容。屡屈入城冀亲法
喜。师不欲往教。辞之以疾。与永嘉真觉为
同门友。尝贻书招觉山居。觉复书千余言。
有喧不在廛。寂不在山之语(今永嘉集。有答友人书。近世有左溪
住山。清穆刊二书于山中。而序之曰。左溪永嘉同道也。左溪之言非不知也。彼将有激云耳。永嘉之言非责也。彼
将有说云耳。此常人所不能知也。反是而议者惑也)师所居兰若坐非正
阳。将移殿与像。用力实艰杖策指挥。工人听
命为日未久。旧制俨然山水频涸。众以为
患。举杖刺之岩泉涌出。尝累成二塔。绘事
悉煎香汁不用牛胶(此用观音诸陀罗尼经画像之法)天宝十
三载九月十九日。呼门人谓曰。吾六即道
圆。万行无得。戒为心本。汝等师之。即端坐
长别。寿八十二。夏三十一。弟子有梦。其居
宝阁第四重者。寤以告邻。邻梦亦协。时以
为表第四天慈氏内院也。荼毘已。门人分
舍利为二分。一塔左溪之西原。遵像法之
遗制。一塔东阳之东原。尉邑人之后思。司封
李华。为之铭云。禀法十二人。的嗣曰荆溪。
新罗传道者。法融。理应。纯英。撰法华科文
二卷。及修治法华文句。吴越王。请諡明觉
尊者
赞曰。刺史张成绮状其行曰。师诲人无
倦讲不待众。一郁多罗四十余年。一尼
师坛终身不易。食无重味居必偏厦。非
因讨寻经论不虚然一灯。非因瞻礼
圣容不虚行一步。未尝因利说一句
法。未尝因法受一豪财。遂得远域龙象。
邻境耆耋。争趋以前填门拥室。若冬阳
夏阴弗召而自至也(耋徒结反年八十也)
九祖荆溪尊者湛然。姓戚氏。世居晋陵荆
溪。时人尊其道因以为号。家本习儒。故幼
学夙成。在儿童中超然有迈俗志。年十七
(睿宗景云二年生。至玄宗开元十五年。当十七岁)访道浙右。遇金华方
岩。授以止观之法。开元十八年。始从学左
溪(时年二十)溪与之语知为道器。尝谓师曰。汝
曾何梦。答曰。畴昔之夜。梦披僧服掖二轮
游大河中。溪曰。嘻。岂当以止观二法度群
生于生死之渊乎。遂以处士服受教观之
道。天宝七载。始解缝掖着僧伽梨(时年三十八。受业
于宜兴君山乡净乐寺。缝掖儒士布衣。僧伽梨。翻为大衣。二十五条也)寻诣会稽一
律师博究律部。久之演止观于吴门。开元
左溪既没。师挈密藏独运东南。谓门弟子
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静以
观其复。动以应其物。二俱不住。乃蹈乎大
方。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
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大启
妙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
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着
为记文。凡数十万言。使一家圆顿之教悉
归于正。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余年
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
乘。初无单轮只翼之弊。而自唐以来。传衣
钵者起于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于长
安。是三者皆以道行卓荦(力角反卓荦超绝也)名播九
重。为帝王师范。故得侈大其学。自名一家。
然而宗经弘论判释无归。讲华严者唯尊
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至于教外别传
但任胸臆而已。师追援其说辩而论之。曰
金錍。曰义例。皆孟子尊孔道辟杨墨之辞。
识者谓。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沈矣。天宝
大历间(玄肃代三宗)朝延三诏。并辞疾不起。师始
居兰陵。尝与江淮名僧四十人。同礼五台。
有不空三藏门人含光白师曰。顷从不空
游历天竺。见梵僧云。闻大唐有天台教迹。
可以识偏圆简邪正明止观。可能译之
至此土耶。师闻之叹曰。可谓中国失法求
之四维(左传。孔子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后汉东夷传序。中国失礼求之四夷)晚归台
岭。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
倦。大兵大饥之际。学徒愈蕃。瞻望堂室以
为依怙。建中三年(德宗)二月五日。示疾于佛
陇。语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
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等
谈道而决。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
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
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
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汝其志之。言
讫隐几而化。寿七十二。夏四十三。门人奉
全身塔于智者茔域之西南隅。所著法华释
签。文句记。止观辅行。止观搜玄记。各十卷。
止观文句一卷。为司封李华说。止观大意一
卷。释签别行十不二门。金刚錍。止观义例。三
观义涅槃后分疏。观心诵经记。授菩萨戒文。
始终心要。各一卷。略净名疏十卷。记三卷。净
名广疏记六卷。治定涅槃疏十五卷。文句科。
止观科。各六卷。华严骨目二卷。法华三昧补
助仪。观心补助仪。各一卷。方等忏补助仪
二卷。门人梁肃撰师碑铭。而论之曰。圣人
不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出。自智者以法付
章安。安再世至于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
发。乘此宝乘焕然中兴。盖受业身通者三十
九人。搢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承教者又数
十人(史记。孔子世家云。弟子盖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今言。受业身通。谓通教观之道。有言见
身发通者无义)吴越三请諡圆通尊者。本朝元佑初。
永嘉忠法师遣门人扫塔。草棘荒芜不能
辨。即案梁氏碑。去大师茔兆百步寻识之。
其龛已空。唯乳香一块耳。夜梦玄弼山君
谓曰。昨者天神遣多人。取全身去也。不须
犹豫。于是即旧基建石塔以识之
赞曰。疏以申经记以解疏。夫然故旨义始
归于至当。而后人得以守其正说。大哉
释签妙乐辅行之文。其能发挥天台之道。
畴不曰厥功茂焉。不有荆溪。则慈恩南
山之徒。横议于其后者。得以并行而惑众
矣。师之言曰。将欲取正舍予谁归。诚然
哉。宝训也。本记言搢绅受业者数十人。知
当时儒宗君子学此道者。若是之盛。今
所闻梁李三四人耳。惜哉
佛祖统记卷第七(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