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律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把佛教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深入贯彻,随时随地作自我检查、努力以佛法改造自己,创造自己的身心净化,并且助成他人的离苦得乐,能达到究竟圆满的无上正觉。在家备览中‘持犯篇’细致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清净身、口、意三业,戒律的持犯因缘;‘别行篇’中更详尽地指出在家佛教徒们必须知道的出入进退一些重要常识。这两篇实在与‘宗体’、‘忏悔’有连贯性而分不开的。所以我想学习好比丘戒,愿意进一步作深入研究的话,我希望最好能够先直接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对戒律有一定的基研后,再学习比丘戒。
我们现代人的心大都散乱习惯了,心静不下来,如同一湖水一样,水面如果是很平静,就像镜子一样,有映照的功能。如果水乱动起波动、波浪,就失去了镜子的功能。这就好比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减弱了,如果安定的力量减弱,遇到事情就看不清楚,不知如何是好,心慌意乱,忘东忘西,意气用事,感情用事,办事情就办不好。遇到不好的境界,也惊慌失措。这就是内心拿不出安定的力量来判断事情。我们没有养成这种受持戒律的习惯,其实戒律就是教我们在生活中一些应用的原则和方法,将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重新找回来,让我们安定的力量活泼起来。随时能够安静下来,安定的水面就像一面镜,什么东西都能映照得清清楚楚。有安定的心,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处。这就是我们本来的智慧显现,也就是智慧的‘活泼’。四处乱跳,静不下来,这样的活泼是没有用处的,必须是要慈悲心、智慧,‘活泼’才有用。
所以说,戒律在生活中是很灵活的,只要我们能够‘遵守戒律’灵活起来。就能把心病医好,把心中的垃圾丢掉,将我们内心种种不好的想法,不好的作用降伏、消除。所以,戒律是内心健康安定的基础,也是开发最高觉悟的基础,也是成佛的基础。所以说:‘戒是无上菩提本’、意思就是,戒是无上菩提,也是无上觉悟的根本。如果我们任何人想要开发自己的内心,就必须要以戒律作为根本的法则,不然,对我们无限的生命没有多大帮助,反而损害自己。
佛教我们修心,就好像调琴弦,不可太松,也不可太紧。太松了就弹不出好的音声;太紧,则弹出来的声音就太高太尖,甚至会把弦弄断。必须要调整到不松不紧刚好,高低音对称才好。到底弦要调多紧,弹出来的声音才会刚好呢?这其中必定有个规律,这个规律就像戒律的中‘戒’,必须在生活中应用才能够深入的体会了解。
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也就像调弦、调音的过程一样。将我们的心弦调得刚刚好,才能弹出好听的曲子来。我们若能调得好,弹得好听,不但弹得人很快乐,旁边听的人也会很快乐。若是弦调得不好,弹得也不好听,不但旁边听的人很痛苦,弹的人也很痛苦。一堆音随便凑在一起,如果不合音律,不合乐理的原则,听起来就像杂音。所以一个好的曲子,冥冥之中都含蕴一定的乐理在其中。一般人如果没有接受过特殊的训练,就说不出乐理的原则。其实,我们受持戒律也是如此,太紧了受不了,太松了也不行,只能和琴弦一样不松不紧,才能够在生活中实践和受持戒律。所以我们受持戒律,一但失去了调和的方法和原则,就不可能产生对戒律的生起好感。
如同我们盖房子,如果不了解建筑的原则,不了解佛法的原则,盖好的房子也很危险。所以建筑的艺术,不但有外表美观的问题,实用的问题,还有生命安全的问题在其中。我们修行也是一样,不能只想外表美观好看,必须要用过来人的经验,用大德祖师教我们的法则做基础。佛就是过来人,佛说的戒律等于是地基的建筑原则。地基若是稳固,往上盖高之后,才不会危险。不能只想盖得高,而不考虑承受力的问题,不考虑地震可能的变化。一个人若是只想赶快盖房子,他可能就认为不必要依照建筑法来盖,以为那是很麻烦的规矩,以为建筑可以很自由,想怎样盖就怎样盖,想偷工减料就偷工减料,一旦房子倒塌,那就很不自由、很痛苦了。所以不依戒律的结果,就像被倒塌的房子压住一样,很不自由。就如同孔子说:‘随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很重要的事,不能说想要随心所欲,就违反规矩,妨碍别人。‘随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七十岁以后才达到的境界。
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我们学习律学,也应当先从研究学习戒法、戒体、戒行和戒相的基本知识下手,然后以作为我们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的依托。因为把戒体搞清楚,可以依律进修戒行,建立起菩萨因行,也自然感得菩提果报。所以明确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的理论和据以指导菩提心和菩萨行是有著很重要的联系。
虽然学习了比丘戒,但是对於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很莫生,在生活中行持的过程中,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内涵,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还得不断的学习,助于我们受持戒律的增上缘。自从今年学习了戒律以后,在生活中做事的过程,如以前的习性随便拿同学的东西,今年就不一样了,拿同学的东西就想起无主物犯盗戒,对境的时候就能转变内心,这是最大的突破。更希望来年的时侯,学习戒律之时更有大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