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7965阅读
  • 5回复

佛祖统纪(54卷)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703
铜币
625
威望
175
贡献值
7
银元
0
好评度
0
— 本帖被 释迦真胜 从 ≡论藏≡ 移动到本区(2011-08-06) —
阅佛祖统纪说

佛以心印授之于祖。而祖祖相印以至师。其
间随机立解。以权示实。脉络分合。盖不可思
议焉。余顷憩乌瞻山。忽邑侯游公招至顾司
寇之澄心楼。以校阅事见委。询其所欲梓。则
佛祖统纪也。余夙志阐绎弗敢以不敏辞。甫
焚香展卷。有客进曰。吾闻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何有佛祖之异乎。道绝边表。理非数量。又
何统纪之一乎。若即心境为禅观本有醍醐
自味。何规规然寻牛[(壳-一)/牛]乳于村落耶。余曰。子
言似矣。犹未足语道也。夫道无统则散。统无
纪则乱。散乱之作道理焉依。然道因言显。理
假教明。讵离言教而觅道理乎。试将此典喻
村落也。能诠名句喻牛也。所诠诸义喻乳及
酥酪醍醐也。若谓直取醍醐上味勿劳牛乳
等义请君于牛乳外。别觅一醍醐味可乎。欲
明古圣之道。此统纪斯其至焉。子又何疑。所
以杨侍御为佛祖发心。游邑侯为众生垂手。
昱道人忍以帝虎误学人耶。客辗然作礼而
退
大明万历甲寅夏季月
        西蜀辅慈沙门明昱书

佛祖统纪叙

 志磐法师佛祖统纪一书历序。从上诸祖
 授受渊源支分派别。亦如一花五叶。传衣
 受记历历分明。自是天台一家眷属。又广
 之以华藏世界天宫地狱诸图。莲社诸贤
 往生僧尼其于法运通塞尤惓惓三致意
 焉。用心良亦勤矣。其意直欲薪尽火传灯
 灯相续。耳近日宗门盛行。讲律或废。不知
 如车双轮。如鸟双翼。后之绍统者。若真如
 天台深入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
 未散。棒喝狂禅皆当反走矣。是伊仲刻统
 纪意也
           德山杨鹤题
佛祖统纪序

参天地之才。司万物之化。同功而异位者。其
唯人道乎。故自有生以来。蚩蚩群氓。必立大
人。为之君牧。是以四轮统乎四洲。粟散占乎
异域。而南洲震旦。实为东方君子之国。伏羲
称皇。始画八卦。降及三代。文物大明逮吾世
尊出兴天竺。将施化于此方也。乃先遣三圣。
为世良导。以礼乐为前驱。以真道为后教。机
成时至。大法可行。于是汉皇致梦感之祥。摩
腾应东来之运。魏晋以降。盛译群经。矫矫诸
师。竞登讲席。虽各立义门。取名当世。而尚昧
乎如来一代之化意。笃生天台。绍隆法运。
以五时八教四种三昧。与夫事理即具境观
不二之旨。以为后学入道之本。历代师承。
宝兹大训。至于今七百年。守之弗坠。翰林梁
子之言曰。言佛法者。以天台为司南。则殊涂
异论。往往退息。诚然哉斯论也。志磐手抱遗
编。久从师学。每念佛祖传授之迹。不有纪述。
后将何闻。惟昔。良渚之着正统。虽粗立体法。
而义乖文薉。镜菴之撰宗源。但列文传。而
辞陋事疏。至于遗逸而不收者。则举皆此失。
于是并取二家。且删且补。依放史法。用成一
家之书。断自释迦大圣讫于法智。一佛二十
九祖。并称本纪。所以明化事而系道统也。至
若诸祖旁出为世家。广智以下为列传。名言
懿行。皆入此宗。而表志之述。非一门义。具在
通例。可以类知。既又用编年法起周昭王。至
我本朝。别为法运通塞志。儒释道之立法。禅
教律之开宗。统而会之。莫不毕录。目之曰佛
祖统纪。凡之为五十四卷。纪传世家。法太
史公。通塞志。法司马公。书成即负笈。诣白云
堂。仰求佛光法师为之考校。而同志之士。
共谋锓版以期流布。将令家藏其本。人观此
书。开人心之性灵。资国政之治化。岂不曰大
有益于世哉。自宝佑戊午。首事笔削。十阅流
年。五誊成[葶-丁+呆]。夜以继昼。功实倍之。仰报佛
恩。上酬
帝力。不负所学。其志在兹
宋咸淳五年岁在己巳八月上日。四明福泉
沙门志磐寓东湖月波山。谨序
 同校正吉祥安乐山教忠报国教寺首座沙
 门必升
 校正前住持华亭先福教寺传天台宗教沙
 门慧舟
 校正住持吉祥安乐山教忠报国教寺传天
 台宗教沙门善良
 校正住持东湖月波山慈悲普济教寺传天
 台宗教沙门宗净
 校正特赐佛光法师左右街都僧录主管教
 门公事住持上天竺教寺赐金[袖-由+兰]衣法照
  佛祖统纪通例(例者略也类也举略以知类也)
  释本纪
释迦如来。最初得佛之后。大悲利物。未来
不息。以故果后示权。数数出世。莫可以三
际求其始终。况于十方国土。唱生唱灭。处
处不同。岂当于此南洲一方毕其能事。然
今所录。但于此方。特举垂教之要会。而通
之则十方不离当处。三世秖在一心。尚何
有所异同者哉。今约如来在凡因行至今
出兴为大法王。明本迹。叙圣源。列大小八
相。分顿渐二始。经历五时。铺陈一化。作教
主释迦牟尼佛本纪四卷。自大迦叶下至
师子尊者。皆能仰承佛记。传弘大法。谓之
金口祖承。依付法藏。作西土二十四祖纪一

自北齐始开龙树之道。至于天台大弘法
华。章安集为论疏。荆溪制记申明。禀承教
观。实居震旦。是谓今师祖承。作东土九祖
纪二卷。自邃法师嗣荆溪之业。师师相承。
历晚唐五代。暨我本朝。教法散而复合。仰
惟四明法智。用能中兴天台一家教观之道。
同功列祖。作兴道法师下八祖纪一卷。上
稽释迦示生之日。下距法智息化之年。一佛
二十九祖。起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至宋仁
宗天圣六年戊辰。合二千二年。通为本纪。以
系正统。如世帝王正宝位而传大业
  释世家
自南岳旁出照禅师下至慈云诸师。皆传
教明宗。分镫照世。与正统诸祖。相为辉
映。作诸祖世家二卷
  释列传
自四明诸嗣最显著者十余师。子孙有继者
唯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为光。盛守家法。
御外侮。人能弘道。作诸师列传十一卷。背
宗破祖。失其宗绪者三数人。作杂传一
卷。有功教门。事远失记者。作未详承嗣传
一卷
  释表
考诸祖之授受。叙弈世之禀承。欲观千古。
必审今日。为明北齐下至法智述正统之
有来。作历代传教表。为明释迦列祖下至
今时诸师。示传镫之无尽。作佛祖世系表
共二卷
  释志
并陈文藻。交赞佛乘。各出义章。发挥祖业。
斯固法门之盛烈。作山家教典志一卷
人理教行。具足成就。由五浊以登九品者。
唯念佛三昧之道为能尔。末代机宜。始自
庐阜。作净土立教志三卷
达磨贤首慈恩灌顶南山诸师。皆一代之伟。
特虽共明此道。而各专一门。区别群宗。作
诸宗立教志一卷
观千佛绍隆。则知无尽之镫。即一洲纵广。
则识无边之土。为隘俗无闻者。作三世出
兴志三界名体志。凡三卷
香镫供养之具。礼诵歌呗之容。是盖缘因加
行之正辙。为但理之人。成就佛事。作法门
光显志一卷
大法东流。圣贤继世。所以住持三宝不令
断绝。然历年既久。或兴或废。此盖世事无常
之变。于此道何成何亏邪。考古及今具列
行事。用见法运通塞之相。至若儒宗道流
世间之教。虽随时而抑扬。而其事迹。莫不
昭然可训可戒。作法运通塞志十五卷
法运通塞。事变纭纭。系于编年。莫明始末。
为通练古今欲求类知者。作历代会要
志四卷
大儒高释。有能以文字铺张大道为法门
之标表者。是不可不略录也作名文光教
志二卷
  叙古制
徽宗政和间。吴兴颖师。始撰宗元录。述天
台一宗授受之事。自北齐至本朝元佑。为
之图以系道统。于是教门宗祖始粲然有
所考矣。宁宗庆元中。铠菴吴克己。因颖录
增广之。名曰释门正统。未及行而亡。嘉定
间。镜菴迁法师。复取颖本及铠菴新图。重
加诠次。增立新传六十余人。名宗源录
理宗嘉熙初。钱唐良渚鉴法师。取吴本。放
史法。为本纪。世家。列传。载记。诸志。仍旧
名曰释门正统。然镜菴则有不立体统之
失。良渚则有名位颠错之缪。至于文繁语
鄙事缓义乖。则皆有之。而题称释门。尤为
疏阔。要之草创。讨论。修饰。润色。非可以
求备于一人也。明今述
今之所述。盖是用宗源录释门正统。参对
文义。且删且补。而复取大藏经典。教门疏
记。儒宗史籍。诸家传录之辞。及琇师隆兴统
纪。修师释氏通纪。用助援引。依史氏法。为
四佛纪。四祖纪。二世家。十一列传。一杂传。
一未详承嗣传。二表。三十志。成一家之全
书。至若一传之后。赞以述德。一事之下。论
以释疑。及文有援古事有余义。则必兼注
于下。俾览者之易领云(若据此中并前释列传文。则知诸师列传原有十一
卷。本纪既遗其文。唯以十卷为数)
  用三例
近世诸师。立传之法。当用三例。一曰观行
修明。二曰讲训有旨。三曰著书明宗。非此
三例滥矣。至于经理法事旁赞教门者。又
将录之。俾后人有所怀仰。若夫搢绅名贤
儒生居士。能知此道者。非有宿熏之功。畴
克至是。以故时有所取云。释题义
佛祖者何。本教主而系诸祖也。统纪者何。
通理佛祖授受之事也(史记功臣表云。要以成功为统纪。汉高祖纪。颜师
古注曰。纪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本纪者何。始释迦终法智。
一佛二十九祖。所以纪传教之正统也。世
家者何。世守家业。以辅相祖道者也。列传
者何。载历代诸师之言行。俾有继于祖道
也。表者。所以表示传教之有时禀法之有
绪也。志者。所以记其事也。若山家教典。若
诸宗立教。若净土往生。若世界成毁。若法门
光显。若法运通塞。若会要以通古今。若述文
以光大教。皆于志有考云
  释师名
列诸师之名。考其例有八。或从国号。如
北齐高丽。或从山名。如南岳天台。或从师
号。如智者法智。或从生地。如章安仙城。或
从寺名。如法华天宫。或从自号。如草堂息
菴。或从郡名。如钱唐四明。或从著书之
名。如扶宗宪章。近世多以自号行。虽称
名之不一。而所以名乎其人。则各得其实

  息众疑
此书之作。或因旧文以删修。或集诸文以
补足。或取师友之论着。或考碑碣之撰述。
不复一一注所出者。修史之法当若是也。
其间关涉稍众者。则必时时有所引证。不
得已耳。又此书所用。藏典教文。非儒生居
士之所可易解。有能字字句句。研究其义。
以所疑难。质诸沙门。则精义入神。然后可
以知佛。若轻心疾读。不究所归。斯何益于
人哉。又世之为儒者。好举韩欧排佛之
论。而不知二公末年终合于释氏之道。今
人有能少抑盛气。尽观此书反覆详味。则
知韩欧之立言皆阳挤阴助之意也
  释引文 大藏经典
 法华经 华严经 维摩经 涅槃经 瑞
 应经 梵网经 楼炭经 药王经 普耀
 经 善权经 大权经 贤愚经 提谓经
  楞伽经 大集经 遗教经 因果经
  无量义经 大般若经 付法藏经 法灭
 尽经 大方便经 十二游经 佛本行经
  未曾有经 杂宝藏经 中本起经 首楞
 严经 法句喻经 阿育王经 八关斋经
  长阿含经 杂阿含经 妙法华经
  普贤行法经 菩萨处胎经 菩萨本行经
  优婆塞戒经 增一阿含经 分别功德经
  思益梵天经 殃掘摩罗经 净饭泥洹经
  升忉利天经 观佛三昧经 胜鬘师子经
  像法决疑经 佛母泥洹经 摩耶夫人经
  仁王般若经 文殊般若经
 昙无德律 十诵律 四分律 僧只律
  弥沙塞律 善见律 五分律
 大智度论 新婆沙论 大庄严论 萨婆
 多论 俱舍论 起信论 佛道论衡 译
 经图记 梁高僧传 唐高僧传 宋高僧
 传 弘明集 释迦谱 西域记
  天台教文
 法华文句 妙乐 法华妙玄 释签 心
 观论 辅行 涅槃玄义 观音别行 法
 界次第 四教义 南岳愿文 智者别传
  二师口义 四教义 国清百录 宝云振
 祖集 四明教行录 天竺别集 草菴遗
 事 翻译名义 九祖略传
  释门诸书
 周书异记 庐山集 国清碑 玉泉碑
  十八贤传 僧镜录 关王祠堂记 净土
 往生传 法华显应录 般若感验录 观
 音感应录 天人感通传 僧史略 林间
 录 僧宝传 护法论 景德传灯录 普
 灯录 大慧武库 湘山野录 欧阳外传
  石门文字禅 育王舍利传 禅门宝训
  儒宗诸书
 孔子家语 论语 礼记 孟子 荀子 杨
 子 史记 西汉书 东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南北史 唐书 五代史 稽古录
  续稽古录 国朝会要 皇朝类苑 皇朝
 龙飞记 本朝通鉴 皇朝景[企-止+丙]录 韩
 昌黎文 柳子厚文 白氏长庆集 颜氏
 家训 酉阳杂俎 宣室志 杨文公谈苑
  广陵志 蔡氏丛谈 钱氏洞微志 东坡
 文集 王氏小畜集 鲁直文集 太平广
 记 东坡指掌图 六一居士集 夷坚志
  洪容斋随笔 曾氏独醒志 东都事
 略
  道门诸书
 老子 列子 庄子 老子内传 老君实
 录 玄妙内篇 汉武内传 洞冥记 十
 洲记 云笈七签 天师家传 刘向列仙
 传 葛洪神仙传 续仙传 集仙传 仙
 苑遗事 皇甫高士传 真诰 悟真篇
  林灵素传
  修书诸贤
 元颖法师。吴兴人。政和间。居智者院。撰
 宗元录(有传) 吴克己。婺女浦江人。号铠
 菴。嘉定间。撰释门正统(有传) 志昭法师铠
 菴之侄。居婺女左溪。撰释迦谱历代宗
 承图(见铠菴传) 景迁法师。余姚人。受业东
 山广教。号镜菴。嘉定间。住天竺灵山。
 撰宗源录。增多吴本六十余传 宗鉴法
 师。钱塘良渚人。嘉熙初。居仁寿张寺。续
 铠菴释门正统。为本纪。世家。列传。诸志。
 载记
  修书旁引
 祖琇。隆兴初。居龙门。撰佛运统纪。放左
 氏。寓褒贬法。兼述篡[弑-术+木]反叛灾异之事。
 永嘉薛洽。叙释迦谱云。琇师统纪。多附
 小机所见。学最上乘者。尚深病之
 德修。淳熙间。居金华。撰释氏通纪。其纪
 释迦。则附以慈恩三时之教。一代化事。
 最为疏略。又以五运图。石柱铭。三宝录。
 言佛生皆不同。糅杂于佛纪正文。甚失
 撰述之体。其叙时事。与琇本互有出入。
 而徒取乎冗长之辞也
佛祖统纪通例(终)


  佛祖统纪目录

    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第一卷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一 明
      本迹 叙圣源 名释迦
第二卷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二 下
      兜率 托母胎 住胎宫 示
      降生 出父家 成佛道
第三卷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三 转
      法轮(五时) 华严 鹿苑 方
      等 般若 法华涅槃
第四卷   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四 入
      涅槃 分舍利 集三藏
第五卷   西土二十四祖纪二 大迦叶
      尊者 阿难陀尊者 商那和
      修尊者 末田地尊者 鞠多
      尊者 提迦多尊者 弥遮迦
      尊者 难提尊者 密多尊者
       胁比丘尊者 夜奢尊者 马
      鸣尊者 摩罗尊者 龙树尊
      者(已上十三祖系东土所承正祖) 提婆尊者
      罗睺尊者 僧佉尊者 邪舍
      尊者 鸠摩罗尊者 闍夜多
      尊者 槃驮尊者 摩拏罗尊
      者 鹤勒那尊者 师子尊者
第六卷   东土九祖纪三之一 龙树尊
      者 北齐禅师 南岳禅师
       智者禅师
第七卷   东土九祖纪三之二 章安禅
      师 法华禅师 天宫禅师
       左溪禅师 荆溪禅师
第八卷   兴道下八祖纪四 兴道法师
       至行法师 正定法师 妙说
      法师 高论法师 净光法师
       宝云法师 法智法师
第九卷   诸祖旁出世家五之一 南岳
      世家(僧照禅师下二十一人) 天台世家
      (真观禅师下六十五人)
第十卷   诸祖旁出世家五之二 章安
      世家(弘景禅师下六人) 天宫世家(真觉禅师一人)
       左溪世家(神邕禅师下二十八人) 荆溪世
      家(普门禅师下一十四人) 兴道世家(守素法师下二人)
       至行世家(良湑法师下五人) 正定世家
      (敬休法师下四人) 妙说世家(常操法师下五人) 高
      论世家(志因法师下十九人) 净光世家(宗昱法师
      下二十人) 宝云世家(遵式法师下八人)
第十一卷  诸祖列传六之一 慈云(下二十九
      人) 兴国(下二人) 钱唐(下二人)
第十二卷  诸师列传六之二 法智第二
      世 广智(下二十五人)
第十三卷  诸师列传六之三 法智第三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学浮石
      广慈六家(四十人)
第十四卷  诸师列传六之四 法智第四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七人)
第十五卷  诸师列传六之五 法智第五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五十二人)
第十六卷  诸师列传六之六 法智第六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五人)
第十七卷  诸师列传六之七 法智第七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四十人)
第十八卷  诸师列传六之八 法智第八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六十一人)
第十九卷  诸师列传六之九 法智第九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
第二十卷  诸师列传六之十 法智第十
      世 广智神照南屏三家(诸师列传
      本纪原文止有十卷。目录并通例俱编为十一。而以二十一卷当之。此述者
      之误矣。故后之卷卷排去目录。则有五十五。本纪止于五十四。今依本纪。
      既无列传第十一卷之文。目录中名即去之。将目录二十二卷。改为二十一。
      至五。十五改为五十四以合本纪之数)
第二十一卷 诸师杂传七 净觉 神智
       草菴
第二十二卷 未详承嗣传八 东阳大士
      (下四十一人)
第二十三卷 历代传教表九
第二十四卷 佛祖世系表十
第二十五卷 山家教典志十一
第二十六卷 净土立教志十二之一 莲社
      七祖 莲社十八贤 莲社百
      二十三人 不入社诸贤
第二十七卷 净土立教志十二之二 往生
      高僧
第二十八卷 净土立教志十二之三 往生
      高尼 往生杂众 往生公卿
       往生士庶 往生女伦 往生
      恶辈 往生禽鱼 往生续遗
第二十九卷 诸宗立教志十三 达磨 贤
      首 慈恩 灌顶 南山
第三十卷 三世出兴志十四 过去庄严
      劫千佛 见在贤劫千佛 小
      三灾 未来星宿劫千佛
       大三灾
第三十一卷 世界名体志十五之一 华藏
      世界图 万亿须弥图 九山
      八海图 大千三界图 忉利
      天宫图 诸天通论
第三十二卷 世界名体志十五之二 东华
      地理图 西域诸国图 西土
      五印度 八热地狱图 十六
      游增图 八寒地狱图
第三十三卷 法门光显志十六
第三十四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一 周
       秦
第三十五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二 西汉
       东汉 三国
第三十六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三 晋
       宋 齐
第三十七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四 梁
       陈
第三十八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五 北魏
       北齐 北周
第三十九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六 隋
      (文帝 炀帝 恭帝) 唐(高祖 太宗 高宗 武后)
第四十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七 唐
      (中宗 睿宗 玄宗 肃宗)
第四十一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八 唐
      (代宗 德宗 顺宗 宪宗)
第四十二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九 唐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景宗)
       五代 梁 唐 晋 汉 周
第四十三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 宋
      (太祖 太宗)
第四十四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一 宋
      (真宗)
第四十五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二 宋
      (仁宗 英宗 神宗)
第四十六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三 宋
      (哲宗 徽宗 钦宗)
第四十七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四 宋
      (高宗 孝宗 光宗)
第四十八卷 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五 宋
      (宁宗 理宗)
第四十九卷 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一 天台
      禅林寺碑(梁肃) 天台止观统
      例(梁肃) 智者大师传论(梁肃) 圣
      安寺无姓和尚碑(柳宗元) 无姓和
      尚碑阴记(柳宗元) 龙兴寺净土院
      记(柳宗元) 法智大师行业碑(赵抃)
       止观坐禅法要记(陈瓘) 三千有
      门颂(陈瓘) 与明智法师书(陈瓘)
       南湖净土院记(陈瓘)(自天台禅林寺碑。至与
      喻贡元书。共十七篇。南藏目录以第五十卷收之。始终心要至宗门尊祖议
      七篇。以第五十一卷收之。今从本纪改正。以第四十九卷收前十一篇。第
      五十卷收后十三篇)
第五十卷 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二 仁王
      般若经疏序(晁说之) 明智法师碑
      论(晁说之) 南湖智者大师赞(真隐居士)
       永嘉西湖法明寺疏(叶适) 重刊
      删定止观序(吴克己) 与喻贡元书
      (吴克己) 始终心要(唐荆溪禅师) 四十
      二章经疏序(孤山) 与骆御史
      书(孤山) 南岳止观序(慈云) 书绅
      (论语子张书诸绅) 圆顿止观十法界图(慈云)
       宗门尊祖议(沙门志磐)
第五十一卷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一 君上
      奉法 屡朝拜佛 天书御制
       圣君护法 试经度僧 特恩
      度僧 进纳度僧 士夫出家
       沙门封爵 僧职师号 不拜
      君父 不称臣僧 崇礼高行
       沙门著书
第五十二卷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二 宿命
      前身 放生禁杀 祈祷灾异
       国朝典故 诸国朝贡
第五十三卷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三 北天
      佛牙 鄮山舍利 凤翔佛骨
       陈留佛指 瑞像应世 圣贤
      出化 立坛受戒 设像置经
       建寺造塔 西天求法 东土
      译经 经目僧数 天台传教
       禅苑传灯 律宗垂范 神尼
      异行 名山胜迹 圣教感通
       持诵功深 西游乐国
第五十四卷 历代会要志十九之四 三教
      出兴 三教厄运 三教訞伪
       三教谈论 僧道角法 僧先
      道后 内律分财 僧制治罚
       僧籍免丁 赐諡封塔 褒恤
      终亡 临终瑞相 君臣慢法
       韩欧排佛 化胡伪经 事魔
      邪党 毁法恶报

佛祖统纪目录(终)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703
铜币
625
威望
175
贡献值
7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0-09
佛祖  统纪卷第一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一
  明本迹
序曰。如来圣人之利见于世也。则必有降
本垂迹开迹显本之妙存焉。夫本者。法身
之谓也。迹者。八相之谓也(义见释签)由法身以
垂八相。由八相以显法身。本迹相融俱不
思议。自非法华开近显远开迹显本之谈。则
不足以深知此旨。故通列八相。别叙五时
散引群经。会归一实。用明一代化事始卒
之义。则若本若迹。无余蕴矣
沙玄释本迹有六义。谓本者。理本。即是实
相一究竟道(大论佛言唯一究竟道无众多究竟道也)迹者。除诸法实
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又理之与事。皆名
为本(科云理真事俗)说理说事皆名教(签云真俗是理说此真俗为教)
又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之为
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寻迹可得处也
又行能证体。体为本。依体起用。用为迹。
又实得体用。名为本。权施体用。名为迹。又
今日所显者为本。先来已说者为迹。此之
六义。通论诸佛本迹也。其别论者。唯在今
佛。亦有六义。一约理事明本迹者。从无
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理即是本时实相。真
谛也。一切法即是本时森罗。俗谛也(此释本迹之相○签
云。无明为一切法作本。无明即法性。无明复以法性为本。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
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为本。故云从无住
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既通。是故真谛指理也。一切诸法事也)
由实相真本垂于俗迹。寻于俗迹即显真
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文云。观一切法空如
实相(以明本迹相显理融○签云。此理性之本迹。由此方有外用本迹)二明理教
明本迹者。即是本时所照二谛俱不可说皆
名本也。昔佛方便说之即是二谛之教。教
名为迹(释本迹相)若无二谛之本。则无二种之
教。若无教迹岂显谛本。本迹虽殊不思议
一(相显理融)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以方
便力故。为五比丘说(引文证)三教行为本迹
者。最初禀昔佛之教。以为本。则有修因致
果之行(释本迹相○应有以为迹三字)由教诠理。而得起行。
由行会教。而得显理。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相显理融)文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
道已。来世得作佛(引文证)四约体用明本迹
者。由昔最初修行。契理证于法身为本。初
得法身本故。即体起应身之用(释本迹相○应有以为迹
三字)由于应身得显法身。本迹虽殊不思议
一(相显理融)文云。吾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若
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作如此说(引文证)
五约实权明本迹者。实者。最初久远得法
应二身。皆名为本。中间数数唱生唱灭。种
种权施法应二身。故名为迹(释本迹相)若非初
得法应之本。则无中间法应之迹。由迹显
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相显理融)文云。是我方
便。诸佛亦然(引文证)六约今已论本迹者。前
来诸教已说事理乃至权实者。皆是迹
也(已即是迹。即指迹门。及诸迹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门。本门已前。皆名为已。涌出已后。方名为今)
今经所说久远事理乃至权实者。皆名为本
(释本迹相)非今所明久远之本。无以垂于已说
之迹。非已说之迹。岂显今本。本迹虽殊不
思议一(本迹相显理融)文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
实(引文证)最初之本。但本而非迹(最初实成。既未垂迹。故唯
属本)最后已说。但迹而非本(已说迹门。未显本时。故唯属迹)中间
亦迹亦本(中间相望。互为本迹。又中间垂迹。名为亦迹。显本之时。名为亦本)若无
本时之本。不能垂得中间最后之迹。若无
已说之迹(举今日迹门)不能显得今说之本(今日本门)
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已上并六重本迹文)若执迹为本
者。斯不知迹亦不识本。有言文殊观音调
达。或称为师。或称弟子。惑者未了。若拂中
间。无非是迹。则迹本可解。若执迹疑本。
则二义俱失。(玄文) 六重本迹之图
理事(观一切法空如实相(理)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事))安乐行迹
理教(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理)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教))方便品迹
教行(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教)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行))方便品迹
体用(吾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体)但以方便教化众生(用))寿量品本
实权(是我方便诸佛亦然(权)今当为汝说最实事(实))药草喻本
已今(诸佛法久后(已)要当已真实(今))方便品本
释签云。第六已今。已即是迹。即指迹门是诸
迹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门。本门已前。皆名
为已。涌出已后。方名为今。故云已说事理
乃至权实。名之为迹。今说事理。乃至权实。
皆名为本。故知若无迹中事理乃至权实。何
能显于长远之本。又已今之言。虽异前五。
亦是一往。指于寿量。名为今本。若望初本。
则应又简已今不同。法华已前。诸经已今。
仍属于迹。今经所明。乃是直明久远之本。
即是已说已今为迹。今说已今为本。方是实
说。所以六门引证之文。前三引迹。后三引
本者何。然前三复通本之与迹。俱有事理
乃至教行。体用等三。通中复别。既云本用本
权。非迹文能显。况以本门为今。灼然不可
引迹。为是义故。三引迹文。三引本文。又
前之三文。既在于因。本因狭故。但以迹例
本。故但引迹门
 读教记云。六重本迹。唯体用一重。是引本
 文。余五皆迹。签云前三引迹后三引本
 者。斯盖记主点经玄意。实权已今即指迹
 文为本门也。故云今说已今为本方是
 实说。然则前三不指本何也。曰前三既
 通。但以迹例本。后三既是通中复别。故
 须指迹为本。可观通别二字。此例甚多。
 如文句明本迹。初引寿量品。我成佛已
 来甚大久远。又方便品。我本立誓愿普令
 一切众生同得此道。又五百授记。内秘
 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妙乐释之云。初正
 引本文。次方便下引迹文。以迹中密示
 本意故。若显露说。即迹中本迹。下文显
 已。通得引用。又妙乐释方便品十双权
 实云。然此八中。前七迹门。第八本门。本
 虽未至。权实理遍。故下文云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故方便之名通于本迹。文既玄
 释不同。今诸家商略者。或云前三是从本
 垂迹。后三是发迹显本。故云三引迹文。
 或云前三是因为迹。后三是果为本。或
 云圆谈大旨不分本迹之文。或云别含本
 意。故云三引本文
观音别行玄记云。若理事。理教。教行。体用。
四重本迹。不独今经。诸部容有。若尘点劫
前。最初成佛。而为实本。中间今日示现成
佛。皆为权迹。此名权实本迹。本门开竟。
此身即本迹门已说。及诸部谈。皆名为迹。
是名今已本迹。此之二重。诸经绝议。故云
诸教不明。法华方说。菩萨地涌品云。佛
告诸菩萨。娑婆世界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
一一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于我灭后护持
读诵广说此经。时娑婆世界地皆振裂。有无
量菩萨同时涌出。闻佛音声从下发来。各
诣虚空七宝妙塔。向二世尊头面礼足。时
弥勒大众欲决所疑。以偈问佛。大众诸菩
萨。是从何所来。从谁初发心。修习何佛道。
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忽然从地出。愿
说其因缘。佛告弥勒。是诸菩萨。我得菩提
已。教化示导。令发道意(略开近显远动执生疑)时弥勒
等。心生疑惑。白佛言。如来得阿耨菩提。始
过四十余年。云何少时大作佛事(初疑成道近所化多此执
近以疑远)此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
能尽。斯等久远已来常修梵行(次疑所化众多行位深
妙。此执远以疑近)
寿量品。佛告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谓我出释氏宫。去伽耶不远。坐于道场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开近显远断惑生信)然我实
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破近显远)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
处阿僧只国。导利众生(玄云。初证之果。名本果妙本之娑婆。即本土妙。
文句云。上引譬甚大久居何处。故云常在此土。及于他国而作佛事)于是中间。我说
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皆以方便
分别(文句云。拂执迹上之疑也。昔教所说。处处行因。处处得记。即是果疑。今拂除此疑。指然灯佛者。即拂
因疑。言入涅槃者。即拂果疑。如此因果。非复一条。皆我方便非实说也。妙乐云。是释迦菩萨入灭。不得云是然
灯。涅槃亦非释迦。尔时于然灯佛世。已曾成佛。而般涅槃。不可二佛一时兴故。是故。但以得记弘法寿终为果)
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
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
年纪大小(非生现生)亦复现言当入涅槃(非灭示灭。此
为以形益物也)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此以声益物也)如来
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
说我少出家得阿耨菩提(现生)然我实成佛以
来。甚大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
入佛道。作如是说(非生。妙乐云。寿量久成尘点尚倍。中间被拂。伽邪非
真。此论身真实明远本也)
学无学品云。佛言。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
所。同时发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
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阿难护持我法(文句。昔与我同发大心。即是同学。由我精进。前超得佛。由彼
多闻。犹故持经)
常不轻品云。往古有佛名威音王。灭尽之
后。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是有二万亿
佛。皆同一号。最初威音王如来。有一比丘。
名常不轻。凡见四众。皆悉礼拜赞叹。而作
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
众之中。有生瞋恚恶口詈言。我等不用如
是虚妄授记。经历多年。众人或以杖木瓦
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
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
语故。增上慢四众。号之为常不轻。是比丘。
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
说法华经。即得六根清净。更增寿命。广为
人说。时增上慢四众。为作不轻名者。见其
得大神通。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
亿众。令住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
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复
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为诸四众。
说此经典。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说是经。
功德成就。当得作佛。时常不轻者。则我身
是(文句。释迦出世。踟躇不说。常不轻。一见造次而言。何也。答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
轻以大而强毒之)
达多品。佛言。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
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
求于无上菩提。为欲满足六波罗密。勤
行布施。不惜身命。捐舍国位。委正太子。宣
令求法。时有阿私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
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
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
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
座。身心无懈倦。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
遂致得成佛。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
者。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
我具足六波罗密
化城喻品。佛言。过去有佛。名大通智胜。灭
度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只劫。我
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其
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闻父得成菩提。
往诣佛所。请转法轮。皆以童子出家。而
为沙弥。时佛受请。过二万劫已。说是大乘
经名妙法莲华经八千劫。即入禅定八万
四千劫。时十六沙弥。各升法座。亦于八万
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法华。一一皆度六
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令发菩提心
(昔与说法结缘)一一菩萨。所化众生。世世所生与菩
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中间更相值遇)彼十六
沙弥。今皆得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
一名阿弥陀云云。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
(结师古今)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众生
从我闻法。为阿耨菩提(会弟子古今一。初会现在弟子。此章先明
不退者住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
教化阿耨菩提。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次明退转
者今住声闻)。所以者何。如来智惠。难信难解(释退住意)时
所化无量众生者。汝等诸比丘(正结古今)及我灭后。
未来声闻弟子是也(次会未来弟子。○玄云十六王子。弘经结缘。皆是中间所作非
本因也。过是已前。所行道者。名之为本。即本因妙也)
吾今来此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
华光王座(梵网经)(已上大机所明本迹之文)
瑞应经云。佛言。吾自念宿命无数劫时。本
为凡人。初求佛道以来。受形五道。生死无
量。计吾故身。不能以数(色主切)
菩萨本行经云。我于无量无边诸佛所。种诸
善根。为转轮圣王。值无量佛。最初值遇三
十亿佛。同名释迦(初阿僧只始。此佛以其在始故云最初○大论云。如来先世为
瓦师。名大光明。时有佛名释迦文。与弟子俱。到瓦师舍宿。瓦师施草座灯明密浆。便发愿言。我于当来作佛。
如今佛名)
 妙玄云。迹因多种。或言。昔为陶师。值先
 释迦佛。三事供养。发愿得记。名字皆如先
 佛。即是初阿僧只发心。既不明断惑。故
 知藏佛行因之相。或言。昔为摩纳。值然
 灯佛。五华奉散。布发掩泥。跃身虚空。得
 无生忍。佛与授记。号释迦文。既云断惑。
 故知通佛行因之相。或言昔为宝海梵志。
 删提岚国宝藏佛所。行大精进。十方佛送
 花供养。既为宝藏佛父。又是弥陀之师。
 称其功德。不可思议故。知是别圆佛行因
 之相
次值八亿佛。同名然灯。次值三亿佛。同名
弗沙。次值九万佛。同名迦叶。次值六万佛。
同名灯明。次值一万八千佛。同名娑罗王。
次值一万七千佛。同名度彼岸。次值一万
五千佛。同名日佛。次值二千佛。同名憍陈
如。次值六千佛。同名龙佛。次值一千佛。同
名紫幢。次值五百佛。同名莲华上。次值六
十四佛。同名螺髻(俱舍论。名为罽那尸弃。此云宝髻即此经螺髻是也。翻译名义
云。吾佛初僧只满值此佛。与七佛中第二尸弃。隔二僧只)次值一佛。名正行
(二阿僧只始此佛)次值八万八千亿辟支佛。次值一佛。
名善思。时弥勒为转轮圣王名毘卢遮那。
于彼佛所最初发心。先四十劫。次值一佛。
名示海幢。我为转轮圣王。名曰牢弓。于
彼佛所。发菩提心。愿于未来。得成佛果。
教化众生(空王佛所。同阿难最初发心。古释迦佛所。为瓦师时发心今值海幢佛所。为牢
弓圣王时发心。此等皆是如来方便之说)次无量劫。值帝释幢等无
量诸佛。次值一佛。名曰然灯(三只满时值此佛)我
为儒童。以青莲华。供养彼佛。为我授记。
过阿僧只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此即依瓦
师因地发愿。以授名号。自此之后。诸佛授记。皆同此名。金刚经云。我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十万亿那由他佛。
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法华云。中间我说然灯佛等。皆以方便分别)时然灯佛。住世
八百四十万亿岁。尔乃灭度。我上为四天王。
下为转轮王(此当银等三轮)乃至上为梵王。下为
圣王(此当金轮)各三十六返(此竖论菩萨受报之身)及其变化随
时而出。或为儒林之宗国师道士。不可称
纪(此横论菩萨变化之身不一)从是之后。又值胜一切佛。寿
八万亿岁。彼佛记我。过十亿劫。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三阿僧只始于此佛)次值莲花上佛。寿八
万岁。彼佛记我。过十万劫。当得作佛。号
释迦牟尼(此后当得作佛。下并有号释迦牟尼佛)次值最上行佛。
寿七万岁。彼佛记我。过一千劫。当得作佛。
次值上名称佛。寿七万岁。彼佛记我。过五
百劫。当得作佛。次值古释迦佛。寿八万岁。
彼佛记我。过一百劫。当得作佛(按古释迦。在初僧只。
当指最初三十亿同名者。此既在然灯后。不当安古字。恐以今释迦相望言之。故亦称古云)次值帝
沙佛。寿六万岁。彼佛记我。过九十五劫。当
得作佛。次值弗沙佛。寿六万岁。我翘一足。
说偈赞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
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
者。彼佛记我。过九十四劫。当得作佛(大论云。
以一偈赞弗沙佛。七日七夜。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后得成菩提○诸经多言。超九劫者。是毘婆尸佛)
次值见真义佛。寿四万岁。彼佛记我。过九
十三劫。当得作佛。次值毘婆尸佛。寿八万
岁。彼佛记我。过九十一劫。当得作佛。次值
尸弃佛。寿七万岁。彼佛记我。过三十一劫。
当得作佛。次值毘舍浮佛。寿六万岁。彼佛
记我。过三十劫。当得作佛
 述曰。世言七佛者。准药王经。过去庄严
 劫千佛。始自华光。终毘舍浮。现在贤劫。
 始俱留孙。终于楼至。是知毘婆尸至毘
 舍浮三佛。皆在过去庄严劫。拘留孙至
 释迦四佛。皆现在贤劫。七佛前后相继。
 止隔一劫。今诸经多言毘婆尸在九十一
 劫。余二佛在三十一劫相去远甚。似不
 在庄严劫之数。然三只满时。正值毘婆
 尸。自此百劫种相好。则九十一劫。于说
 自合。盖除前赞佛超越九劫故耳。如上两
 义。虽是方便分别。然恐此土翻译。部别不
 同。今姑并存。以为援文者之证(校阅者云。若
 谓七佛前后相继。止隔劫一者。则应毘婆尸佛。当记过六劫而得成佛。乃至迦叶佛。当记过一劫。而得成佛。
 何谓百劫种相好则九十一劫于说自合。下文又云。已上四佛。在贤劫中。第九减劫。相继出世。俱与止隔
 一劫之言相违。览者详之)
次值拘留孙佛。寿五万岁。彼佛记我。汝于
来世。当得作佛。次值拘那含牟尼佛。寿四
万岁。彼佛记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次
值迦叶佛。寿二万岁。彼佛记我。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已上四佛。在贤劫中。住二十劫。第九减劫。
相继出世。故此文通指来世)我如是。奉事诸佛。修学佛
意。尔乃生兜率天宫。住一生补处位(已上并菩
萨本行经○涅槃经。此天欲界最胜故。补处菩萨。皆示生其中。为教化众生故)我今出世。
人寿百岁。少出多减(中阿含经)释迦人寿一万岁
时合出。为观众生无机可度。乃至百岁。
见苦逼迫。劫将欲末故出乎世(大论○已上并小机所明
本迹文)
 按因果经云。过去无数阿僧只劫。有仙
 人善思(瑞应本行二经并名儒童)时灯照王太子普光(瑞应
 名定光。法华金刚本行诸经。并名然灯)启父出家。成菩提道。善
 慧初为五百外道讲论道义。各以银钱
 上之。与外道别。当往普光佛所欲施
 供养。见王家青衣持七茎青莲花过。追
 问此花卖否。答言。当送宫内欲以上佛。
 善惠请以五百银钱。顾五茎花。用以供
 佛。青衣从命。并寄二花。以献于佛。愿我
 后来。常为君妻。时王及大臣。礼佛散花。
 悉堕于地。善惠五花。皆住空中。化成花
 台。后散二花。住佛两边。佛赞善惠。汝
 过阿僧只劫。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
 (此经。与本行经。并作阿僧只而瑞应作九十一劫。如此延促不同。虽是方便分别。然诸经并以毘婆尸记九十
 一劫为正。则瑞应所出。亦可为用)善慧。见地浊湿。心自念言。
 云何令千辐轮足蹈此而过。即脱鹿皮
 衣以用布地不足掩泥。又解发以覆
 之。如来践已。因记之曰。汝后得佛。当于
 五浊恶世度诸天人。时善惠。以偈赞佛
 (文多不载)求佛出家。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
 袈裟着身。即成沙门。善惠命终之后。上
 生为四天王。下生为转轮王。乃至上生
 为第七梵天王。下生为圣王。各三十六
 返。或为仙人。或为外道六师婆罗门小
 王。各尽其寿。不可称数。时善惠者。即我
 身是。青衣者。邪输陀罗是(因果经○案瑞应经称瞿夷卖花女
 者。取第一夫人为言也。若本经与法华皆云邪输者。取罗[目*侯]生母也。今以后义为正)四教仪
 引大论云。如来修菩萨道时。从古释迦
 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只。
 常修六度。次从尸弃至然灯。值七万六
 千佛。名二阿僧只。此时用七茎莲华供
 养。布发掩泥受记号释迦文。次从然灯
 至毘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三阿僧
 只满。经如许时。修六度行。更住百劫。种
 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按优婆塞戒经。我于释迦最初发心。
 于迦叶佛。满三阿僧只。窃详三只满时。正在毘婆尸。今言迦叶者。兼百劫种相好言之也)
 述曰。窃考如来本迹之义。以由已今相
 望。互有久近本。不可以大小机见为之
 分别。今约诸部。共谈之。粗法华开显之
 妙。较而论之。则大小机见不容不审。例
 如秖一八相。而有大小之别。由机见之
 不同也
  叙圣源
序曰。如来之先起自大人。厥后转轮次第承
袭。夷考典籍。略陈氏族之源。盖将以表章
吾佛示生弈世圣王尊贵之家也
大劫之始世界初成。光音诸天化生为人云
云。于是议立一人有威德者。赏善罚
恶号平等王。众共供给。遂有民主之名
(长阿含经○详见三世出兴志)初民主王号大人。第二王名珍
宝。第三王名好味。第四王名静齐。第五王
名顶生。乃至三十三王名善思(长阿含。四分律。此三十三
王。皆子孙相承。诸王之名备见本经)自善思王后有十族转轮圣
王相续而出。第一真闍王子波延迦(真闍即阿含善思王)
有五转轮王。第二多罗业。有五转轮王。第
三阿波叶。七转轮王。第四犍陀利。八转轮王。
第五迦陵迦。九转轮王。第六瞻婆。十四转轮
王。第七拘罗婆。三十一转轮王。第八般闍罗。
三十二转轮王。第九弥尸利。八万四千转轮
王(案本行经。最后一王。即大茅草王仙是也)第十懿摩弥。百转轮王
(楼炭经弥沙塞名郁摩。长阿含。名懿摩。四分律。名懿师摩。即甘蔗王。为善生王之先也。梁佑律师。释迦谱云。释
种以懿摩为先)
  名释迦
序曰。世人皆知如来为刹帝利之圣种而终
莫能委瞿昙释迦前后立号之义。须知言
瞿昙者。有四义焉或纯淑。或最胜。此从本
德。以为称也。或甘蔗。或日种。此就本缘以
为言也。其称释迦者。则有三名。据德建
号。则曰能仁。依处称名。则云舍夷之与
直林。然释迦之起。实见于甘蔗王之四子。甘
蔗梵语。既为瞿昙。则释迦之称。实自瞿昙
出。前瞿昙。后释迦。虽有二称。其实一姓。
前人有以日种甘蔗舍夷并列为五氏者。
本末纷揉。无所取裁。今故备论后当毋

夫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
以别子孙之所由出也。印度族姓。则有四
流。一曰刹帝利者。王种也。二曰婆罗门者。
净行也。三曰吠奢者。商贾也(旧云毘舍)四曰戍
陀罗者。众人也(旧云首陀)凡兹四姓。前二是贵。
后二是贱(此说出西域记)随时所尚。佛生其中释
迦出刚强之世。托王种以振威。迦叶生善
顺之时。居净行以标德(大论)昔阿僧只劫。有
菩萨为国王。父母早丧。逊国与弟。从婆罗
门瞿昙学道。受瞿昙姓(本经。翻纯熟。应法师。翻最胜。此皆从师
德为义)乞食还国。人无识者。谓之小瞿昙。于
城外甘蔗园中。以为精舍。贼盗官物。路由
园过。捕盗寻迹。执小瞿昙。王令以木贯
身射之。大瞿昙见。悲哀棺敛取血泥团之。
还置精舍。着左右器。大瞿昙言。是道士若
其至诚。愿天神有知。使血化为人。却后十
月。左化为男。右化为女。因名瞿昙氏纯淑
之姓(十二游经)过去有转轮圣王。名大自在(即第九族弥尸
利)子孙相承。八万四千王。最后王。名大茅
草。垂老无子。委政大臣。剃发出家。众号王
仙诸弟子时行乞食。王仙老不能行。遂以
草笼盛悬树上。虑虎狼也。猎人望见。谓是
白鸟。乃射杀之。血滴于地。后生甘蔗二本。
日炙开剖。一生童男。一生童女。弟子养护。
以报诸臣。众谓王种命相师占之。立名
善生。号甘蔗王。女名善贤。立为第一妃。又
以日炙甘蔗而生。亦名日种(菩萨本行)
 述曰。瞿昙一翻甘蔗。则当据本行。二本
 甘蔗之缘。一翻泥土。则当取十二游经
 血泥之事。是知诸经梵语则曰瞿昙。华言
 则称甘蔗泥土。华梵互出其实一义
甘蔗王第一妃善贤。生子名长寿。第二妃
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众。四
名别成(菩萨本行)
 述曰。弥沙塞云。郁摩王第四子尼楼。本行
 经尼俱。此翻为别成。佑律师。指懿摩王。
 是释种之先。第四子庄严。是白净所承。南
 山。指懿摩。即第十轮王。去菩萨一百
 世。第四子庄严。即白净所承。其说略同
 (别承庄严。两译不同。秖是尼俱一人)
时善贤妃欲立长寿。白王摈遣四子出国。
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不数年间郁为强国
(本行经。往灵山建国。城号迦毘罗。其王名别成。远近钦服)父王悔忆遣使往召
四子辞过不还。父王三叹之曰。我子释迦
(此云能仁本行经)到雪山边住直树林中。故名为释
迦(此云直林长阿含经)近雪山北舍夷林筑城营舍。因
名舍夷国(五分律)
 述曰。舍夷者。林名也。既以名国。又以名
 氏。窃详舍夷。恐翻为直。即前雪山直林
 之义。妙玄云。舍夷是西方贵姓。此但约
 义。未见所出
别成王子拘卢。拘卢子瞿拘卢(菩萨本行)
懿摩王第四子庄严(即别成)懿摩百轮王最后
王。名大善生(案四分律。懿师摩。次第百王。后有王。名大善生。南山释迦谱云大善生。即
如来七世祖也)自百轮王后。六世祖乌婆罗王。五世
祖泪婆罗王。四世祖尼求罗王。三世祖尼浮
罗王。二世祖师子颊王。一世父净饭王。师子
颊四子。一净饭王(诸经或云白净)有二子。长悉达太
子。次难陀。二白饭王二子。长调达(诸经或云提婆达多)
次阿难陀。三斛饭王二子。长摩诃男(或云俱利太子。五
比丘之一)次阿那律(或云阿[少/兔]楼驮)四甘露饭王二子。长婆
沙。次跋提(五比丘之一长阿含经)
劫初以来。嫡嫡相承。作转轮王。近来二世。
但作阎浮提王(大方便经○当知师子颊净饭二世。独王南洲。但铁轮王耳)
  法王正统世系图
平等王(民主平等王。亦名刹帝利。子孙嫡承凡三十三世。为善思王)
 善思王(平等王至此三十三世。后有十族)
 波延迦王(善思王子第一族有五转轮王) 多罗业王(此第二族亦有五转轮王)
 阿波叶王(此第三族有七转轮王) 犍陀利王(此第四族有八转轮王) 迦
陵迦王(此第五族有九转轮王) 瞻婆王(此第六族有四转轮王) 拘罗婆
王(此第七族有三十一转轮王) 般闍罗王(此第八族有三十二转轮王) 弥尸
利王(此第九族有八万四千转轮王。最后一王名大茅草王。亦名王仙。所生之子即懿摩弥王)
 懿摩弥王(此第十族有百转轮王。懿摩弥亦名甘蔗王。释种以此王为本始。此王有二妃。第
一妃生长子名长寿王。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王。二名金色王。三名象众王。四名别成王。已上皆第二世)
 拘卢王(第三世) 瞿拘卢王(第四世。展转至最后百世名善生王) 善生
王(悉达太子七世祖也) 乌婆罗王(六世祖) 泪婆罗王(五世祖)
 尼求罗王(四世祖) 尼浮罗王(三世祖) 师子颊王(二世祖所
生四王) 净饭王(生二子。一悉达。二难陀) 白饭王(二子调达。阿难)
 斛饭王(二子。摩诃男。阿那律) 甘露饭王(二子婆沙跋提。已上名四王。生八子
也)
 述曰。楼炭称懿摩百轮王。阿含四分。皆
 云最后王名大善生。言最后者。第一百
 也。南山指大善生为七世祖。此依长阿
 含。乌婆罗等六王至太子。为一百七世
 可也。而又云。去菩萨一百世者。当是脱
 去七字。自民主至善思。三十三世。正嫡
 相承。自波延迦十族已降。或嫡庶互立。
 或兄弟迭兴。分为十类。必有亲疏始终之
 义存焉。然受天明命。统王四洲。其所以
 得君道者。莫不同也。十族总之。凡八万
 四千二百十一王。并前民主三十三王。及
 六世祖王。至太子身。共八万四千二百五
 十王也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703
铜币
625
威望
175
贡献值
7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0-09
佛祖统纪卷第二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二
  下兜率
序曰。四明法师之言云。如来昔于大通之时。
覆讲法华。与无边众生作一乘之因矣。以
由中间退大乐五尘。如来大悲恐其堕苦。
于是更以小乘。而为救拔。或用衍三而为
导引。如此大小种种成熟。堪于今世悟入
佛乘。是故如来为此一事出现于世。然其机
发复少差殊。故于一代而分五时。有机堪
能直入于实者(有机但能迂入于实者。虽此二类。熟在一时)严于华
顿谈别圆被二种机者。此机从始即见胜
相。若其中间习小深者。虽于今世入一佛
乘。而于小先熟。故为此机示现劣身。初说
三藏诸味调熟。来至法华方开佛慧。此机
于始唯见劣身。故天台师曰。小机则示三
藏佛身说法。大机应以舍那佛身说法。是
故降神母胎。即示两相故。然华严顿后。方
施小化。譬如穷子急追不至徐语方来。前
顿后渐其义已成。今那忽云降神母胎即
示两相。须知诸文所论。初顿后渐。盖是化
缘施设之语。今此所说大小双应。终归一
乘。方尽鉴机始末之事。如方便品。思无
大机。念欲息化。诸佛劝谕。方施小乘。次文
却云无量劫来。赞涅槃法。生死永尽。我常
是说。是故思机。然后施小。此等之说。皆是
仪式。不可据此以难今文预鉴群机。原始
要终。度物之意也(并别行记)今观二圣师所论。
则知如来出兴。秖一八相。自大机而观之。
则始终无改。无非华严。自小机而观之。
则游化鹿苑。诸教次第。谓之舍那谓之释
迦。一体而两名。由机有不同耳。然则大小
二始。顿渐两说。五时施化。一乘会归。是皆如
来。随顺机宜。善巧方便。令入佛慧之道。今
故得以述之
菩萨从兜率天。将降神时。有十佛刹微尘
数菩萨。皆与菩萨。同愿同行。乃至普贤神通
行愿。悉皆同等。又以神通。普现兜率天宫。
一一宫中。悉现十方一切世界阎浮提内受
生影像(华严经○大机所见下兜率相)
  托母胎
序曰。如来降神母胎。双垂两应。大机则见
乘旃檀楼阁。小机则见乘六牙白象。大小
在机。而于如来应本。未始有动。此托胎之
相也
菩萨。已从此没。生于人间净饭王家。乘旃
檀楼阁。处摩耶夫人胎(华严经)从兜率下。法
身眷属。如阴云笼月。共降母胎。胎若虚空。
常宣妙法(妙玄○大机所见托胎相)
  住胎宫
序曰。华严云。如来住胎现大宫殿。示现住
兜率。乃至般涅槃。或见在兜率。乃至或见
入涅槃。此则于住胎一相之中备见八相。
此荆溪所谓一一相中皆八相故也
菩萨于母胎中现大宫殿种种严饰。而令
母身安隐无患。住母胎已。心恒正念。示现
在兜率天。初生为童子处王宫。出家苦行
成道转法轮般涅槃。或有见佛种种说法。或
见在兜率天或见来处母胎。或见初生。或
见出家。或见成道。或见转法轮。或见入涅
槃(华严经○荆溪云皆言或者一一相中皆八相故○大机所见住胎相)
  示降生
序曰。托胎降生。皆所以示同于人法耳。至
于出入右胁周行七步。俾大小两机所见各
殊者。斯示现降生之相也
夫人攀金园树枝而生菩萨。诸天王众。各
持香水。共以洗沐(华严经)初生之时。于十方
面各行七步(涅槃经○大机所见降生相)
  出父家
序曰。华严云。最后身菩萨。欲令着家众生
舍离家法。为现自在不属他故。宣扬出
家功德胜故。此示现出家之意有在于是

又见出家诣道场。成等正觉。坐师子座
(华严经大机所见出家相)
  成佛道。序曰。华严云道场始成者。且约
大始而言。既非本门实成则今此正是迹中
之迹耳
菩萨于菩提道场始成正觉(华严经)菩萨言。
吾三十成道。号为释迦牟尼。于寂灭道场。
坐金刚华王座说法(梵网经○宝藏经无相三昧经
并云三十成道)既成道已。梵天劝请惟愿如
来。当为众生广开甘露说无上法(涅槃经○
大机所见成道相)
或见菩萨住兜率天入胎出胎成道降魔转
法轮入涅槃(华严。新译此大乘有降魔今合在成道中)
 述曰。自昔依起信论。列大乘八相。存住
 胎而没降魔。依四教义。列小乘八相。存
 降魔而没住胎。今之所述。正禀二文。以
 为纲骨。自下兜率至成道降魔。皆先大
 后小。以列其相。而于转法轮中。则有五
 时顿渐之义。则大小二机。又蕴乎中矣。
 妙宗之言曰。佛应三土且说同居。化有
 始终须彰八相。大机所见八相难思。若
 应小机八种皆劣。此之谓也
  下兜率
菩萨功行满足。位登一生补处。生兜率天。
名曰圣善。为诸天主说补处行。期运将至。
当下作佛。即观五事。观诸众生。皆是我发
心已来所成熟者。堪受妙法。观此大千界。
阎浮提迦毘罗国。最为处中(此云黄色。言立德尚黄居中也)
观释迦第一甘蔗圣王之后观白净王夫妻
真正堪为父母(白净。或云净饭。梵云首图驮那。本行经云。谓财德纯备。然诸经未见
白净净饭其义何谓)观摩耶夫人怀抱太子。满足十月。
生七日已。其母命终。作此观已告诸天子。
我应下生白净王家。弃轮王位出家学道
成一切种智。转大法轮广利天人。汝等是
时亦当同会。诸天子闻各心念言。菩萨不久
当成正觉(因果经○小机所见下兜率相)
  托母胎
时菩萨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按普耀经云。沸宿应下。化为白
象。瑞应经云。化乘六牙白象。贯日之精○沸宿即鬼宿也)放大光明普照十
方。以四月八日明星出时降神母胎(向晓盛明。
故曰明星。即鬼宿也)时摩耶夫人眠寤之际。见六牙白
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入(按普耀经云所以处右者所行不左也)觉
已白王为说瑞相。王召婆罗门占之。曰今
此夫人胎中之子。必是正觉之瑞。若不出家
当为轮王。夫人日更修行六波罗蜜。天献
饮食。不乐人间之味。时兜率天众念言。菩萨
已生净饭王宫。我等亦当下生人间。得先
听法。于是诸天下生。数至九十九亿。又他
化自在天。下至四天王。上至色界天。与其
眷属。亦皆下生。不可称计(因果经)有一天
子。名曰速往至诸地狱。大声唱言。菩萨从
兜率天。下住母胎。汝辈速发誓愿。求生人
间。地狱众生闻此声已。各各相睹。复见光
明舍地狱身。即生人中。所有大千世界。往
昔已来种善根者。皆来于此迦毘罗城。四
面托生(佛本行经○小机所见托胎相)
菩萨在母胎。行住坐卧无所妨碍。晨朝为色
界诸天说法。日中为欲界天。晡时为诸鬼
神。于夜三时。亦复如是。成熟众生(因果经○
此经既云行住坐卧一日六时为诸天鬼神说法即小乘住
胎之文)护明菩萨。谓天人金团曰。往昔补
处菩萨托生之家。须具六十种功德。三代清
净。汝下阎浮为我观察(云云护明即圣善)
周 昭王元年(己丑)
 (周之先。后稷名弃。好耕农。帝尧举为农师。舜时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后四世□父。迁居周
 原。子季历。在殷为雍州伯。以在西故。称西伯。季历子昌。继父为西伯。殷纣失道。西伯受命称王。号曰
 周。昌子发。举兵灭纣。即天子位。号武王追尊西伯为文王。武王子诵为成王。成王子钊为康王。康王子瑕。
 为昭王。昭王子满为穆王)
  示降生
二十六年(甲寅)○(刘道原通鉴外纪。昭王元年己丑。二十六年甲寅。今诸书多称二十四年。相承
之误)夫人怀孕将满十月。其父善觉遣使白
王。我女怀藏圣胎威德甚大。虑产子后女
命不久。欲迎止岚毘园中尽父子情。王即
敕有司备仪礼。送至父家(佛本行经)时夫人即
升宝舆前后导从。往蓝毘尼园中。十月满
足。四月八日。日初出时(前言四月八日降胎。今言四月八日出胎。并出因果经。
南山云降胎出胎。皆言四月八日。则是十二月在胎文。今此文言十月满足者。且约人间十月怀妊为言。若佛所行
赞经。则云三月八日生。此皆译人用历。两土不同。然内外典籍。多言四月八日)夫人见
无忧树花叶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
萨渐渐从右胁出。时树下生七宝莲花。大
如车轮。身堕花上自行七步。举右手作狮
子吼云。我于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按瑞应经云。举右
手而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善权经云。为应七觉。故行七步。举手现相。为除外道自尊)时四天
王。即以天缯接置宝几。帝释执宝盖。梵王
持白拂。侍立左右。难陀兄弟二龙王。于虚
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以灌太子(按普耀经
释梵雨香。九龙下香水浴身)身黄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
照三千界。天龙八部空中作乐。歌颂佛德
散花乱坠。一切天人赞叹种智。速成佛道
度脱众生。唯有魔王不安本座。于时采女
以天缯[叠*毛]裹抱太子至夫人所。青衣还宫
说奇瑞相。王即严驾四兵(象马车徒)导从。入园
见相殊特。喜惧交怀。前抱太子置象舆上。
随从入城将诣天祠。梵释形像皆起礼足而
言曰。今此太子天人中尊。云何来此欲礼
于我群臣欢异即奉太子入王本宫。时诸释
同日生五百男。王家青衣亦生五百苍头。王
厩象生白子。马生白驹。牛羊亦生五色羔
犊。数各五百。宫中五百伏藏自然而出。有诸
商人入海采宝而还。各贡珍奇。王召诸婆
罗门。当为太子作何等名。答言。太子生时。
一切宝藏皆悉发出。所有诸瑞莫非吉祥。当
名萨婆悉达(此云一切义成又名顿吉)时八王亦同日生
太子。各怀欢喜。共制美名(因果经)王家青衣
亦生苍头。奴名车匿。厩生白驹。名犍陟。王
后常使车匿侍从。白马给乘(瑞应经)王访五百
聪明相师令占太子。相师言。若当出家成
一切种智。若在家者为转轮王。相师又言。
有一梵仙名阿私陀(此云无比瑞应经名阿夷)具足五通。
在香山中。能断疑惑。王思路险非人能到。
阿私陀。遥知王意腾空而来。相太子已悲
泣而言曰。恨我不久命终生无想天。不睹
佛兴不闻经法。若有具三十二相。或但非
处。又不明显。此人尚为转轮圣王。今观太
子。诸相得所又极明显。法定必成一切德
智。王闻仙说。虑恐出家。起三时殿七宝庄
严。城门开闭。闻四十里。五百婇女。宿卫殿
宇。花果众鸟。流泉浴池。光丽心目以悦太子。
生满七日。其母命终。以怀太子功德大故
上生忉利(法大权经云。前处兜率。观后余命十月七日。故托神来)时姨母摩
诃波闍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因果经)○
小机所见降生相
 述曰。如来降灵示灭之相。记年月者。其
 说纷然。今作正义。异说两番。以区别之。
 初正义者有六。其一。周书异记昭王二十
 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有五色光。入贯
 太微。遍于西方。太史苏由曰。有大圣人
 生于西方。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
 五日旦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太史扈多
 曰。西方有大圣人。终亡之相。其二。法本
 内传。摩腾法师对明帝曰。佛以甲寅之
 岁四月八日生。此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其
 三。魏书沙门昙谟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
 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
 五日灭。其四。南岳愿文云。佛以甲寅四月
 八日降生。其五。辅行云。悉达生净饭王
 宫。当周昭王甲寅之岁。其六。唐太宗。敕
 尚书刘德威。问法琳法师。佛降生入灭。何
 故传述乖乱。琳乃论定。周昭甲寅生。穆王
 壬申灭。次列异说有八。石柱铭。周桓王
 乙丑。法显法师传。殷武乙甲午。像正记。平
 王戊子。南山感通传。天人云夏桀世。度律
 师众圣点记贞定王甲戌。开皇三宝录。王
 简栖头陀寺记。皆以为周鲁二庄。甚至
 孤山亦作此说。其所注四十二章经。则
 取净名疏云。周时佛兴。星殒如雨。盖
 准瑞应经所言沸星下侍之事。天台秖
 言佛兴。未尝定指周庄。虽云如雨。乃是
 借文左传。孤山误认此语。遂作二庄以
 释。以致净觉作记。妄称天台正取二庄。
 然荆溪明言昭王甲寅。初无二庄之论。是
 知异说自此可息矣。若欲会同左传如
 雨之说。则如文殊般涅槃经云。佛灭度后。
 二百五十年。文殊至云山化五百仙人
 讫。还归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
 于涅槃。自昭王至庄王。正当二百五十
 余年。恒星之[马*念]其在此乎(左传。鲁庄公七年甲午四月辛卯。夜
 恒星不见。星殒如雨。即周庄王十年)又孤山垂裕记。依周历以
 十一月建子为正。言四月即今二月。今
 准因果瑞应本行诸经。并云四月八日。法
 本内传。魏书。亦皆四月八日。三经既非周
 译。二书亦非周世。则知非建子之正明
 矣。盖自汉武改寅为正。至于今日遵而
 用之。则经传之言四月。非为差错。不当
 远据周历改为二月也。此大略出翻译
 名义。今更增益文证。以祛昔人之异见
 云
二十七年(乙卯)先是太子生时。足行七步口
称独尊。言已便默。如诸婴孩不行不语。诸
母养育渐至长大(智论)二十八年(丙辰)二十九年
(丁巳)三十年(戊午)三十一年(己未)王为太子。辨象马
牛羊诸车童子玩具。举国人民皆行仁惠。五
谷丰熟风云以时。皆是太子福德之力。又
以青衣所生车匿等五百苍头给侍太子
(因果经)三十二年(庚申)太子年七岁。王令学书
访国中聪明婆罗门名曰选友。起大学堂
床榻学具。太子问师。书有几种。师默不答。
内怀惭愧礼太子足。惟愿为说阎浮提书。
凡有几种。太子答言。或有梵书(婆罗门书)或佉
娄书(驴脣仙人)有如是等六十四书(按佛本行经。太子八岁。学书。师
毘奢多罗。六十四书。中有提婆书。天也。那伽书。龙也。支那国书。大唐也。此下具有天地八部四洲鸟兽等音声
诸书)诺。白王言。太子是天人中师。云何欲令
我教。王闻欢喜。凡技艺典籍天文地理算数
射御。皆悉自然知之(因果经)时王复令释种
忍天教太子兵戎法式。为造一苑。名曰勒
劬。太子与五百释子入苑游戏。学一切典
籍。四年之中。及诸释种。皆悉通达(佛本行经)
三十三年(辛酉)太子在苑射戏。提婆达多。射着
一雁。堕于苑中。太子拔箭以酥蜜封疮。达
多遣使来言。宜速见还。太子报言。我已摄
受此雁。自我发菩提心来。我皆摄受一切
众生。况复此雁而不属我。自此与达多结
怨相竞(佛本行经)
三十四年(壬戌)
三十五年(癸亥)太子年十岁。王访国中善知射
者。令教太子。师与小弓。令射铁鼓。太子
更求如是七弓。一箭过七铁鼓。射师白王。
太子自知射艺。云何令我为师。王大欢喜。
击鼓唱令。太子七日。当出后园欲试武艺。
提婆达多最先出城。时有大象当城门住。
达多独前以手搏头。即便躄地。于是军众
次第得过。难陀继至。以足指挑象掷着路
旁。太子出城。以手掷象城外。还以手接。不
令伤损。象又还苏。时诸人民叹未曾有。达
多至园。最先发射彻三金鼓。次至难陀亦
彻三鼓。太子以弓力弱。取王库内祖王良
弓。即放一箭。彻过七鼓。然后入地。过大铁
围山。时提婆达多与难陀。共相扑戏。二人力
等无有胜者。太子手执二弟。躄之于地。以
慈力故。不令伤痛(因果经)
三十六年(甲子)三十七年(乙丑)三十八年(丙寅)三十九
年(丁卯)
四十年(戊辰)太子年十五岁。王会群臣诸小王
仙人婆罗门等。皆悉云集。至二月八日。以
七宝器。盛四大海水。各各顶戴。传授与王。
灌太子顶。付七宝印。立为太子。时八国王。
亦于是日同立太子(因果经)
四十一年(己巳)太子启王出游。前至王田。息
阎浮树下。见诸耕人。时净居天作壤虫。乌
随啄之。见已悲愍。即便思惟。得四禅地
(因果经)王寻太子。见在树下。一切树影悉移。
唯此树阴覆太子身。如重云间忽见明月
(菩萨本行经)
四十二年(庚午)太子十七岁(按本行经十九纳妃)释种婆罗门
摩诃那摩有女。名耶输陀罗。颜色端正智
慧过人。王即遣使往迎。为太子妃。太子常
修禅观。未尝与妃有夫妇道(因果经)太子有
三夫人。一瞿夷。二耶惟檀(即邪输也)三鹿野。以
有三妇。为立三时殿。殿有二万婇女(十二游经
○文句云。未曾有及瑞应。皆云罗[目*侯]。是瞿夷子。法华涅槃。皆云是邪输子。二义云何通。或可彼经举夫母。此经
举所生。释论瞿毘邪是宝女。不孕即是瞿夷。故知定是邪输子○瑞应经云。十七岁纳妃)
四十三年(辛未)太子白王将游园林。前后导从
出城东门。时净居天化作老人。头白背伛。
见已还宫。愁思不乐。念言老至如电。我岂
独免。云何世人而不怖畏。他日复从城南
门出。净居天化作病人。身瘦腹大不能自
持。太子念言。如此病苦云何不畏。即回车
入宫。少时复从城西门出。净居天化为死
人。四人舆行室家哭送。太子语臣优陀夷
曰。世间乃复有此死苦。云何于中而行放
逸。即敕回车。最后出城北门。净居天化作
比丘。法服持钵手执锡杖。太子问是何人。答
言。我是比丘。修学圣道永得无为。言已腾
虚空去。太子牵马还宫。而自念言。我先见
有老病死苦。常恐为此所逼。今见比丘。
开悟我情示解脱路。即思惟方便欲求出
家(因果经○按瑞应经云。十四岁游四门○本行经云。太子问何人。答曰。我佛弟子沙门也。问何名沙门。
答曰。三界兮扰扰。六趣兮昏昏。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四十四年(壬申) 四十五年(癸酉) 四十六年(甲戌) 四十
七年(乙亥) 四十八年(丙子) 四十九年(丁丑)
  出父家
五十年(戊寅)太子年二十五岁(妙乐云。若十九出家。则二十四成道。若三十
成道。则二十五出家○据宝藏经。二十五出家。三十成道。荆溪之言。有合于此)往父王所
作礼白言。恩爱集会必有别离。唯愿听我
出家学道。王执其手流泪言曰。国未有嗣
宜息此意。时相师白王。太子若不出家。过
七日后当得转轮王位。王闻益喜。于城四
门各置千人以为防护。王语太子。我昔曾
闻阿私陀仙说汝毕定不乐处世。若生一
子不复相违。太子即以右手。指其妃腹。便
觉有娠(按瑞应经云。指妃腹曰。却后六年汝当生男)二月七日思求
出家。身放光明照诸天宫。诸天皆知太子
出家时至。即来礼足白言。无量劫来所修行
愿今正成熟。太子答言。如汝等语。然父王
敕内外官属。严见防卫欲去无从。诸天即
以神力令诸官属悉皆淳卧使无知者。耶
输卧中即得三梦。一月堕。二牙齿落。三失右
臂。觉已具述。太子语云。月犹在天。齿又不
落。臂复尚存。当知此梦虚假非实。至于后
夜诸天白言。内外眷属皆悉睡卧。今正是
时。太子即令车匿被犍陟来。车匿流泪而
言曰。今非游观之时。云何中夜而忽索马。
即举声号泣欲令王宫眷属觉知。以天神
力昏卧如故。车匿牵马既至。诸天捧马四
足。并接车匿。帝释执盖从北门出。其门无
声自然而开。行至天晓已三踰闍那(三由旬也)诸天
事毕忽然不见。行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即
便下马语车匿言。我既舍国至间静处。汝
与犍陟俱可还宫车匿悲泣不能自胜。犍
陟舐太子足。泪落如雨。太子即就车匿。取
七宝剑自剃须发。而发愿言。愿共一切断
除烦恼及以习障。帝释接发而去。赞言善
哉。时净居天化作猎师身被袈裟。太子见
已而语之曰。汝所著衣是寂静服。云何着
此而为罪行。我今持此七宝之衣。与汝贸
易。答言善哉。即脱宝衣而与猎者。自被袈
裟(大论云。所贸得衣。粗布僧伽梨也)时净居天还复梵身。上
升虚空。于是车匿即牵犍陟。呜噎悲哽缘路
而还。跋伽仙人遥见太子。谓是天神。与众请
坐即问。问仙人。汝等苦行欲何所求。答言。
为欲生天。太子又问。汝等修诸苦因以求
苦报。终不离苦。言论往复。明旦辞去。车匿
牵犍陟还入宫城。具白父王。王爱念情深。
即遣王师大臣。寻至仙所仙云。已过中路。
遥见树下端坐思惟。大臣具告王意。太子
答曰。岂不知恩。但以生老病死四患为苦
耳。我今终无返步。大臣即留憍陈如等五
人。密令伺察。时太子北度(按西域记应云南度)恒河。路
经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按瑞应经作瓶沙王)闻太子
至。愿舍国相奉。太子答王。今可于身命财
修三坚法。不应以不坚之法劝奖余人。遂
即别去。时王告曰。若道成日愿先见度。太子
前行至阿罗逻仙人处。闻说从得初禅。乃
至入非想非非想处名为解脱。太子知非
究竟。即与仙别。次至迦兰住处。论议问答。
亦复如是。太子调伏二仙人已至伽闍山
苦行林中憍陈如等五人住处。于泥连禅河
侧。静坐思惟。宜应六年苦行以度众生
(因果经)天神进食一不肯受。天令左右自生
麻米。日食一麻一米以续精气。端坐六年。
形体羸瘦。寂默一心。内思安般(将思安住般涅槃故。修
此六妙门禅。故法界次第云。前三是定。后三是惠。爱惠察。能发真明。出离生死。妙门者。涅槃为妙。门谓能通。
六法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云妙门)一数(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二随(细心依息。知
入知出。故名为随)三止(息心静虑名之为止)四观(分别所证名之为观)五还(转心反照名之
为还)六净(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游止三四(止观二门)出入二
门。微妙神通。无分散意(瑞应经)太子日食一
麻一米。或七日一食。陈如五人供奉太子。遣
人白王。具说苦相。王与姨母及耶输。各严
五百车资生之物。令车匿领送皆悉不受
(因果经○已上并小机所见出家相)
 述曰.按瑞应.因果.中本起.大论。并云十
 九出家。十二游。增一中杂长四阿含。出曜
 经和须密论。并云二十九出家。当何所
 从。今以如来八十寿除五十说法。则定
 取梵网.无相三昧.宝藏经等。三十成道
 之言。若以三十成道除六年苦行。则定
 取荆溪二十五出家。上合宝藏之说。若
 约前后义定。则有二事可证。一者出家
 之后。六年苦行取成道之岁。其数正合。二
 者将出家时。指妃腹曰。却后六年。汝当
 生子。后于成道之年。果生罗[目*侯]。按贤愚
 经云。出家修道。六年苦行。得一切智。未
 曾有经云。太子逃至山泽。勤苦六年。得
 佛还国。普耀经云。父王闻太子得佛以
 来。六年令优陀耶往请云。[涧-日+舌]别以来十有
 二年。又云。佛还国入宫坐。罗云来问讯。
 群臣皆疑。太子捐国十有二年。何从有
 子。此等经文。并约出家六年成佛。又经
 六年还国。逆而推之。当以二十五为出
 家之年审矣。孤山颂。谓五岁游历。此语
 无凭。神智补注。备论异同。请以荆溪之
 言为正
五十一年(己卯) 穆王(满昭王之子) 元年(庚辰) 二年(辛巳)
降天魔 三年(壬午)
四年(癸未)太子心自念言。我今修于苦行垂
满六年。若以羸身而取道者。彼诸外道当
言自饿是涅槃因。我当受食然后成道。即
至泥连禅河。洗浴身体。时彼林外有一牧
牛女。名难陀婆罗。有净居天。来下劝言。汝
可供养。女人闻已大喜。即见地中生千叶
莲。上有乳糜即取奉上。太子咒愿受食。气
力充足(按佛本行经。善生村主二女。一名难陀。一名婆罗。聚一千牸牛。取乳饮牛。展转至十五牛。
取乳煮糜。以上菩萨。有龙女。奉天妙筌。提即坐上。如意饱食。身体相好。圆满如旧○普耀经云。龙女献妙床)
即趣毕钵罗树。自发愿言。我坐树下若道
不成要终不起(诸经多言菩提树。此翻为道。言坐此树下成道也。其树正名毕钵罗)
又思惟。过去诸佛。以草为座成无上道。释
提桓因化为凡人。执净软草至菩萨前。问
汝何名。答名吉祥。菩萨喜曰。我破不吉以
成吉祥。乃敷以为座结加趺坐。而自誓言。
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因果经)佛为太子时。
出家求道。净饭王父。遣释种五人随逐给
侍。憍陈如(此云火器)十力迦叶(亦名婆敷)是母亲。二人
执五欲乐。见太子初食麻麦。心不忍可即
便舍去。頞鞞(此云马胜)跋提(此云小贤甘露王次子)摩诃男俱利
(斛饭王子五人诸文不同。今用文句五卷所出。与此论无殊)此是父亲。三人执
苦行净。太子后知非道。舍而受食羹饭酥
乳。三人谓其狂乱失志。亦复舍去(新婆沙论。○因果经。
四教仪。先降魔后成道。华严经。先成道后降魔。妙乐云。既降魔已。应转法轮。此大小机见之异也。今文云降魔。
已入定。明星出时。霍然大悟。则当以降魔为先也)时魔王宫殿自然动摇。
魔王念言。瞿昙当成正觉。及道未成往坏
乱之。于是手执弓箭。与诸眷属俱往树下。
语菩萨言。汝应修转轮王业舍出家法。今
若不起我试射汝。菩萨怡然不惊不动。魔
王挽弓放箭。停于空中。其镞向下变成莲
华。魔王复遣三女。白菩萨言。仁者至德。愿
侍左右。菩萨答言。汝植小善。得为天身。不
念无常。而作妖媚。今便可去。吾不相须。
时三天女变成老姥。头白面皱。魔王即以软
语诱言。汝若不乐人间。我舍天位及五欲
具。悉持与汝。菩萨答言。汝先修少施今得
为自在天王。此福有期要还沈溺。非我所
须。魔曰。我之果报是汝所知。汝之果报谁复
知者。菩萨答言。唯此地知。于时大地六种震
动。地神涌出而语魔言。菩萨昔以头面髓脑
国城妻子象马珍宝。而用布施。不可称计。
为求无上正真之道。是故汝今不应恼乱。
魔闻怖惧。即自思惟。我今当更设方便广集
军众以力迫胁。时诸军众忽然来至充满虚
空。执戟操剑。多头多目。诸恶类形围遶菩
萨。四方烟起四海涌沸。是诸魔众各尽威力。
角目切齿横飞乱掷。菩萨观之如童子戏。
空中有神隐身而言。菩萨历劫修习善果
欲导众生。汝今云何恼乱导师。今日决定
树下成无上道。此地乃是过去诸佛金刚之
座。堪受妙定。非汝所摧。汝今宜应息憍慢
意而奉事之。是时魔王闻空中声即还本
宫(因果经)。恶魔波旬将八十亿众。欲来坏佛。语
云。汝不急去。我掷汝海水。佛语波旬。汝今
先能动此澡瓶。然后可能掷我海水。时波
旬不能令动。军众坏散(杂宝藏经)波旬长子商主
即顶礼菩萨求乞忏悔白言。我父无智触
忤大圣。愿得恕亮(佛本行经○已上小机所见降魔相)
 述曰。诸经云。魔波旬在六欲顶。别有宫
 殿。今因果经。乃指为自在天王。如此则
 当第六天。有此两异。盖是译者。用义之
 不同也
  成佛道
二月七日恶魔退散之时。菩萨心净湛然不
动。落日停光澄月映彻众星粲烂。天雨妙
花作众技乐。以用供养。菩萨既降魔已放
大光明。即便入定思惟真谛。悉知过去所
造善恶寿命短长。一切众生轮回五道。无有
真实。横生苦乐。明星出时霍然大悟(即八日天晓也)
得无上道为最正觉(因果经○此小机所见成道相)○佛成道
日斛饭王(第一弟)遣使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
(第一弟白饭王)王心欢喜语来使云。今日大吉。是男
当字为阿难(此云欢喜)举国欣庆。又名庆喜(大论)
○是岁耶输夫人生子名罗[目*侯]罗(此云覆障以在闭为障也)
时罗[目*侯]罗阿修罗食月。因以为名。初太子出
家之日。指妃腹曰。却后六年汝当生男。至
是在胎六年而生(瑞应经)
 述曰。大乘开住胎。合降魔于成道。小乘
 开降魔。合住胎于托胎。住胎见起信。降
 魔见四教义。此先达之论也。今观大小。
 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华严云。菩萨住
 母胎已。示现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
 也。因果经。菩萨在母胎。行住坐卧。一日六
 时。为诸天鬼神说法。此小乘住胎也。花
 严离世间品。菩萨出家成道降魔转法轮
 等。妙乐云。四佛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
 魔也。因果经。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
 时得最正觉。此小乘降魔也。今欲顺八
 相之言。且用起信四教义二文开合为
 证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703
铜币
625
威望
175
贡献值
7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0-09
佛祖统纪卷第三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三上
  转法轮
序曰。说法度人。如来出世之大要。人有利
钝。则法有顿渐。故闻法之人无不悟入。犹
夫医王应病与药。药能合宜。则病无不愈。
疏不云乎。今佛始终具转五味法轮。转此
法度人他心令得悟。斯转法轮之义也
如来转法轮。一代五时。则有八教
 转法轮者。轮以摧碾为义。如来说法。
 化转物心。于法自在。如轮王轮宝运转
 无碍。又如来三轮不思议。谓身轮现通。口
 轮说法。意轮鉴机。能与众生摧碾一切
 惑累。法苑云。轮王有二。财轮王者。有四
 等。金轮千辐。化被四洲。住劫八万岁时
 出。银轮七百五十辐。化三天下。除北洲。
 铜轮五百辐。化东南二洲。铁轮二百五十
 辐。唯化南洲。如阿育王是也。法轮王者。
 若减百年如来出世是也
 一代者。通指八相。别在五时。五时复有
 通别。妙玄云。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
 论通通于初后。若华严别但在初。通则
 至后。鹿苑已去例此云云。今论一化唯
 在别义。论五时者。义出三经。谓华严三
 照。涅槃五味。法华信解品。四大弟子领解
 等文。故文句云。四大弟子深得佛意探
 领一代五时之教。始终次第。其文出此
 八教者。妙乐云。化仪四教。是判教之大纲。
 化法四教。是释义之纲目。是知顿等是判。
 藏等是释。如判华严为顿。则以别圆释
 之。乃至判法华为非顿非渐。以纯圆
 释之。此今家消经之轨则也。妙乐又云。
 若消诸经。但用藏等。其文稍通。若释法
 华。无顿等八。举止失措。谓余经但论当
 部逗机得益。故未须顿等。若释法华。须
 明一代。故用顿等以括始终。辅行云。藏
 等四教。遍收一切大小乘经。因果显了。各
 立教主。各被机缘。始终备足。不过此四。
 顿等四教。但是如来不思议力。布措藏等。
 盈缩调停成熟物机。破邪立正引小归
 大。废偏显圆会权入实故。有诸部五
 味相生。利物无方适时出没
言五时者。一华严时
 具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譬具足立题。
 别行玄记云。大方广是法。佛是舍那果人。
 华严譬诸地因华庄严果德(文)此经总有
 七处九会。会处不一。故以经标名
二鹿苑时
 辅行引大论云。如来因地为鹿群主。波
 罗柰王入山游猎。有母鹿怀子。当差次
 供馔。母告鹿主。枉杀其子。鹿主诣王
 求代。王说偈曰。我实人头鹿。汝是鹿头
 人。以理而为人。不以形为人。我从今
 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亦可
 安汝意。鹿群所居。故名鹿苑。亦名柰
 苑。从树立名。亦名仙苑。二仙所住故。此
 以处标名酬昔行因之地
三方等时
 四教并谈曰方。四机俱被曰等。此从法
 得名。依部教立。故续遗纪云。方等之名
 有二意。若大经从酪出生酥。譬修多罗
 出方等。此约第三时。的从部教。即被三
 乘四教机也。若普贤观此方等经。是诸佛
 眼。乃直明圆理。非第三时也(文)普贤方等
 乃方广平等之义。诸部大乘谈圆理处。并
 名方等
四般若时
 此云智慧。五种不翻中尊贵不翻也。具云
 摩诃般若。此从经标名
五法华涅槃时
 二经同明开显并属醍醐。故合为一时。
 此并从经标名。法华具云妙法莲华经。
 由妙法有施开废三者之义。故以莲华
 为喻。涅槃者。具云摩诃般涅槃经。此翻
 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一
 经始终。纯谈三德
是为五时
 五时立名不出三义。华严从喻。鹿苑从
 处。方等般若涅槃从法。法华从法喻
亦名五味
 此有相生浓淡二义。言相生者。妙玄云。
 初顿之后。次开于渐。故涅槃云。从佛出
 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譬从
 牛出乳从乳出酪云云。次第相生不取
 浓淡。又云。呼为乳者。意不在淡。以初故
 本故。言浓淡者。义例云。经中五味。惟喻
 一代五时浓淡。浓淡虽殊皆从牛出。元草
 堂云。相生喻教。浓淡喻机。喻教则有次
 第。从顿开渐。渐入转深终会于圆。喻机
 则有优劣。初自聋哑弹诃淘汰。而卒
 至得记(文)秖一五味作两番譬。能譬虽
 通所譬则局。今论一化次第。唯取相生
 之义
  ○三照五时五味之图
华严四喻     妙玄合四为三 释签开三为五 华严例机为五 妙玄五时   涅槃五味 法华五喻
先照诸大王山○──○高山○───○高山○───○菩萨○───○华严○───○乳○──○即遣旁人
次照一切大山○─┐
        │○幽谷○───○幽谷○──○声闻○──┐
次照金刚宝山○─┘     ┌─○食时○──○缘觉○──┼─○鹿苑○───○酪○──○密遣二人
普照一切大地○──○平地○─┼─○禺中○──○决定善根○┘
              │             ┌─○方等○───○生酥○─○过是以后
              └─○正中○──○一切众生○┼─○般若○───○熟酥○─○长者有疾
                            └─○法华涅槃○─○醍醐○─○汝实我子
 华严性起品(旧译)譬如日出先照诸大山王。
 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
 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
 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山有高
 下照有先后。如来亦复如是。成就无量
 无边法界智光。先照菩萨。次照缘觉。次
 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
 (三藏菩萨)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云云。又云。譬
 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
 普照(玄文合大山宝山为幽谷。其文出此)
 涅槃经云。佛说二十五三昧。无垢藏菩萨
 白佛言。如佛所说。诸佛菩萨成就智慧
 功德。百千万亿。实不可说。我意犹谓不
 如此经能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
 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
 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
 最上。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
 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
 等典。从般若出大涅槃。醍醐譬于佛性。
 佛性即是如来。释签云。涅槃五味。转变而
 秖是一乳。华严三照。不同而秖是一日。今
 演华严平地之譬。以对涅槃后之三昧。数
 虽不等其义宛齐云云。又云。华严但云
 平地。今离彼平地。以譬方等般若法华。
 方等如食时。般若如禺中。法华如正中
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为化仪。藏通别
圆为化法。是为八教。化仪如世药方。化法
如辨药味
 言教者。诠理化物之义。圣人被下之辞。
 化仪四教。是如来化物之仪式。故喻如
 药方。化法四教。是众生除病之法度。故喻
 如药味。化仪等四教下义理。秖是藏通别
 圆。虽通名为教。其实无别有体
 八教文证者。初化仪四教。如华严云。初发
 心时便成正觉。妙玄云。如日初出。先照
 高山。此如华严缘得大益名顿教相。无
 量义经云。从一清净道施出二三四。妙
 玄。次照幽谷。此如三藏。次照平地。此如
 方等般若。并渐教相。大经或时说深。或时
 说浅。净名。佛以一音众生各解。此不定
 教。大品我见阎浮提第二法轮转。大论云。
 今转似初转。此秘密教也。次化法四教者。
 妙玄引长阿含云。佛说四大教。签云。但
 有四。非即藏等也。月灯三昧经明四种
 修多罗。其中有四种断无明智。章安私释
 以对四教。签云。与四教义甚相应。然此
 并是约义以对。未见立名之的。今准四
 教义引法华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成
 论我今正欲论三藏中实义。此并藏教名
 义。华严云。为说圆满修多罗。大品云。欲
 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学般若。法华
 以平等大慧为大众说。如所说者皆是
 真实。涅槃经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
 大般涅槃。大论三智其实一心中得此。并
 圆教名义
 (文)唯通别两名。遍在诸文。是大师之所
 义立。如四教义引大品云。萨婆若智三
 乘同得。中论诸法实相三人共入。此并通
 教义通者同也。三乘共禀。故名为通
 无量义云。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宣说菩
 萨历劫修行。涅槃经明五行。大论不共般
 若断于别惑。此并别教义。别者不共之名。
 八教名义者。直说于大。时部居初名顿。
 中间三味引小向大名渐。一音异解互不
 相知名秘密。闻小证大闻大证小名不
 定。经律论三含藏法义名三藏。三乘共
 行。利根菩萨通别通圆。故名通。独菩萨
 法次第断证。别前藏通别后圆教。故名
 别。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一切圆融。故名圆
  ○八教对会五时图
化○─┐ ┌─○顿○───────○华严○──乳○────○兼○          ┌─○半○─┐┌─○化
   │ │                                    │     ││
仪  │ │  渐○────┬──○鹿苑○──酪○────○但○     ○藏○─┐│     ││  法
   ├─┤        │                  【图】     ││     ├┤
四  │ │  秘密○─┐ │┌─○方等○──生酥○───○对○     ○通  ├┘     ││  四
   │ │      ├┐└┤                         │      ││
教○─┘ └─○不定○─┘│ └─○般若○──熟酥○   ○带○     ○别○─┘      │└─○教
     ┌───────┘                                  │
     │  二教遍       法华○──○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              │
     └─○            ○──○醍醐○──────────○圆○────○满○─┘
        前四时       涅槃○──○追说四教追泯四教
 妙玄释如是我闻云。若非超八之如是。
 安为今经之所闻(文)此当以部教分之。
 约部则非兼带之圆。故超八教。若但约
 教。则今昔圆义更无有二。故签云。八教
 中圆教。带偏明圆。犹属于渐。今法华圆。
 开偏显圆。圆外无法
初顿教者。即第一华严时。从部时味。得名
为顿。此谓如来始成正觉。在寂灭道场。四
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
时围遶。如云笼月。是时如来现卢舍那身。
说圆满修多罗。故言顿教
 顿教者。有约部约教二义。约部则别在
 华严。约教则通于余时。今此正当约部
 明顿之教。对下三渐化仪为言也。下文
 云。从部时味得名为顿是也。华严为
 部。先照为时。乳为味。合此三义为部
 时味。简余时也。下鹿苑时。亦可得云
 从部时味得名为渐初。此后可例
 始成正觉者。此约迹中大始而言。非本
 中初成也。寂灭道场者。寂五住烦恼灭
 二种生死。见惑一住。思惑分三。尘沙合
 无明为一住。同居土分段生死。方便实报
 土变易生死。得道之场。如世治谷之场。
 除五住糠显实相米。新译经菩提道场名
 异义同。四十一位者。妙玄云。华严明三十
 心十地佛地。为四十一位。以破无明显
 中道法性之理。故云法身。法身有二义。
 毘卢遮那。性德法身。分破无明。至究竟
 者。名修德法身。今文在修。义兼性德。四
 念处云。华严前无十信后无等觉者。玉
 慧觉云。不可将部中谈位而难经初列
 众。盖华严事事谈十。故合等觉在十地。
 如光明记云。华严不开等觉。十地即等
 觉也。今言经初列众。故有等觉。若前无
 十信者。华严明十梵行。即十信也。故四教
 义云。十种梵行与圆十信同。今文唯约
 法身大士。故不列十信
 宿世根熟天龙八部者。诸经列众有龙畜
 等者。当用涅槃四句料简。一乘急戒缓。
 四趣闻法悟道者。二戒急乘缓。着乐人
 天不闻法者。三乘戒俱急。天人闻法得
 道者。四乘戒俱缓。四趣不闻法者。今此
 众皆是宿世曾闻华严。或种或熟。今当得
 脱之众。止观云以三涂身值弥勒佛闻
 华严经。正此义也。八部如常论
 如云笼月者。妙玄云。法身眷属。如阴云
 笼月。共降母胎。此喻降胎之相。今四教
 仪。取喻转法轮眷属之相。其义两可。云以
 喻机。月喻教主。仁王经云。十五夜月。闇
 尽光圆。以喻如来智德渐圆惑闇究尽乃
 成断结。卢舍那者。此云净满。诸恶尽故
 净。万德圆故满。即自报身也。亦云光明遍
 照。如大论云。光明无边。色像无边。尊特
 之身。即他报身也。今明教主。依四明立
 义。正是树下释迦现起尊特。如解谤引
 经云。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
 升须弥向帝释殿说法。岂非华严是千
 百亿应身所说。修多罗者。此云契经。能说
 所说契理契机。亦十二部之总名也。文虽
 兼别。部意是圆
若约机约教未免兼权。谓初发心时便成
正觉等文。为圆机说圆教。处处说行布次
第。则为权机说别教。故约部为顿。约教
名兼(见妙玄十及四教仪)
 发心有三。一解行发心。五品也。二相似发
 心。十信也。三真证发心。初住也。今是真证
 发心。即是发理性三因之心分证三德之
 理。四教义云。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
 是发真无漏断无明入初品。起信论云。
 菩萨发是心。随其愿力能见八相。妙乐
 云。华严起信彰灼明文。初住八相等文者
 普贤普眼三无差别等。皆圆文也
 行布次第者。七处八会。故云处处。行列布
 措阶位浅深。故云行布。此经所说有圆
 融行布二门。释签云。华严会处。所明行位
 不出别圆。但经意多含义难定判。始从
 住前至登地来。全是圆义。从第二住至
 第七住。文相次第又似别义。于七住中
 又辨一多相即自在。次行向地。又是差别
 次第之义。又一一位皆有普贤行布二门。
 故知兼用圆文接引
华严云。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妙玄)
 日喻教主。高山喻别圆之机。大机当熟
 故。先蒙如来慧光所照
涅槃云。从牛出乳。譬从佛出十二部经
(妙玄)
 玄文言大机禀教即破无明行如醍醐
 者(文)此指华严高山王机也。涅槃言从牛
 出乳者。此约一化指声闻聋哑也。故玄
 文云三教分别。即名顿教。亦即醍醐五味分
 别即名乳教。今言从牛出乳者即初味也
信解品云。即遣旁人(如来为正。菩萨为旁。即是佛加被四菩萨说四十地。法
慧菩萨说十住。功德林说十行。金刚幢说十向。金刚藏说十地)急追将还(直约大教拟宜小机。故
曰急追。昔有大乘。故曰将还。又复性德本自有之。故曰将还)穷子惊愕(卒闻大教。乖心故惊。
不识故愕)称怨大唤(生死为苦。烦恼为怨。若闻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即苦痛称怨大唤)
使者执之逾急(为说怖畏。令其远恶。即是急切)强牵将还(内既无机外逼
大化)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众生罪故。入
生死狱。菩萨亦同罪入狱。二乘无大悲心。令入生死。即是而被囚执。永失三乘慧命)转更惶怖
(思此等事)闷绝躄地(小智不解溺无明地)父遥见之(小知大远故遥。是结缘子故见)
而语使言(菩萨为使)不须此人(不须现尊妙身令二乘见)勿强将
来(既无大机恐伤善根)使者语之。我今放汝(正明息化)穷子欢
喜(不为大教所逼)往至贫里。以求衣食(于四谛中欲求道法。○以上注文
并出文句)。此领何义。此为如来说圆顿教门。以
大拟小。机生闷绝(妙玄十卷)
 华严三名。述曰。旧以寂场时长尽未来际
 法界列为四种华严。又分前三属事。后
 一属理。此皆积代之谬。今笃论其义。秖
 有三名。一者寂场。妙玄引方便品始坐
 道场三七思惟。明释迦最初顿说是也
 (从初卷至三十六卷。为前分)二者时长。妙玄引法性论钝
 根三处入法界是也(从三十七卷以去为后分)三者尽未
 来际。文句云。华严末席始开于渐。妙乐云。
 此且寄娑婆一期设化。用通今意。应知
 华严尽未来际。即是此经常在灵山何殊。
 十方更互主伴(前二名见妙玄后一名见妙乐)虽有三名。而
 于所说之经。无非华严。所诠之理。无非
 法界。或言母胎者。妙玄云。佛从兜率下。
 与法身眷属共降母胎。常宣妙法(文)是
 时未转法轮。当属尽未来际实报土相。
 专被大机者所摄(此逸堂说)有言海空者。妙
 玄引无量义经。次说般若华严海空。文。
 此秖是因般若入法界。时长所收。然则
 母胎海空。不当别出二名也审矣
 时长通后。述曰。评时长通至三处者。谓
 般若海空法华佛慧涅槃心地法门是也。
 妙玄引无量义经云。次说般若历劫修行
 华严海空。法华会入佛慧。即是通至二经
 (签云。以般若亦得名华严。法华佛慧不殊初故。又妙乐云。当知法界论之无非华严。佛
 慧言之无非法华)
 此即通般若。通法华之证也。又引像法
 决疑经云。今日座中各见不同。或见如来
 入涅槃。或见报身生莲华藏海为千百
 亿释迦说心地法门。又妙玄云。日若垂没
 亦应余辉峻岭。故莲华藏海通至涅槃之
 后。此通涅槃之证也。又引法性论云。钝
 根三处入法界。此即通后之文也。今更论
 之。妙玄云。因般若入法界。即是华严海
 空(由历劫修学般若。今发空智得入法界。观华严藏海。皆毕竟空)又云。华严时
 节长。昔小机未入如聋如哑。今闻般若
 即能得入(此且举般若得入为端。法华涅槃亦当例此得入。后人欲据此文齐至般若者。
 不知通至二经及三处入法界之文。如何消释时长得名。正出此文)签云。一以法
 界为华严(此即寂场三七及尽未来际。独为利根大机常说华严圆顿之教。举所诠法界
 之理以为名也)二以时长。通至于后(即钝根三处入法界。其极钝者。
 至法华开显。方始得入也)二义并通。是故并存大机则
 华严不休(释上法界之义)小机则诸教次第。是故钝
 根犹存小见(释上时长由根钝存小见。故历诸教始得入大)又妙
 乐引入佛境界品(三十八卷)文殊语舍利弗
 等六千比丘。汝等善能成就十种大心则
 得佛地。自古共云。华严时长乃是结集
 后教至般若来。方可得云令诸比丘成
 十大心。此乃义当转教时也。结此等意
 入华严中。故云时长(文)有人据转教时之
 言。便谓华严齐般若者。殊不知荆溪引
 此经后分有声闻为时长至般若之证
 耳。初未尝的判但齐般若。不然。荆溪释
 玄文三处入法界。何云时长通至于后小
 机诸教次第耶。又有人云(车溪云师)纵通涅
 槃。不当通法华。谓有妨如来调机无
 功。为之难者。若能细思会入法华佛慧
 之言。则此意自销。何妨之有
 华严教主。述曰。论华严教主者。准四明
 解谤之说。于尊特身有须现不须现二者
 之分故。须现则如梵网华严及观经等相
 多身大。不须现即以力加。令于劣身不
 取分齐见三十一相即无有边。以知丈
 六是法界故。今详此说。考之经文。则有
 二义。一约补处。谓菩提树下初成正觉。若
 非补处。岂曰初成。又偈云。迦叶曾来住
 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如是十偈。赞过去
 十佛。既佛佛俱有补处。则知藏尘相好之
 佛。须是分段生灭之身。与同居应更无
 少异。二约上升。谓是时世尊不离菩提树
 下上升须弥(华严骨目云。不动而升。赴机得处)向帝释殿
 说法(即前迦叶十佛曾住之殿。上升即是现起之义)岂非华严是千
 百亿应身所说。此身既被别圆之机。见是
 尊特。何须独指华台受职身耶。此即破
 净觉指实报土藏尘尊特横应同居之说。
 盖大师说三品相海皆称机而现。别教则
 用别修缘了。成就此相。即修成之尊特。
 故名报身。圆教能了二修即性。修德无
 功。乃性具之尊特。故名法身。据此则知。
 即性而论本名法身。取土同居则名应
 身。被机现起则名尊特。永异净觉修成
 尊特横应同居之说。然则今师约机约教
 以定身者。正是树下生身现起尊特。以
 应别圆之机。正合妙玄释迦最初顿说
 (释迦是生身说顿是舍那)亦合四教仪如来现卢舍那身
 说法之言(如来是释迦生身现起尊特故转名舍那)世有取月堂
 之说云。境本定身则是释迦。机感见相则
 是舍那。盖有得于此云
然初顿未必纯教法身菩萨。亦有凡夫大根
性人。此有两义。若当体圆顿得悟者。即破
无明入圆初住。此是醍醐。若初心之人。虽
闻大教始入十信。最是初味。名之为乳。呼
为乳者。意不在淡。以初故本故(圆教内凡六根清净。即
是十信。初信断见。二信至七信断思。八信至十信断界内外尘沙惑。以未破无明。故但名乳)若小
根性人。大教拟小如聋如哑。小机未转全
生如乳(妙玄十)
 华严二味四机。述曰。自昔教初学者。为
 时味图。上言高上下对乳味。未尝有
 论之者。今案玄文。华严之时自有二味
 四机之别。一者纯教法身。即是分证中道
 四十一位。此名醍醐。二者凡夫大根。入
 圆初住证一分中道以去。亦名醍醐。三
 者始入十信。虽但四住未破无明。但
 名为乳。四者小根聋哑全生如乳。然则
 名醍醐者有二机。名为乳者亦有二机。
 玄云。于小如乳于大如醍醐。少分譬喻
 不可全求。如签云。华严分喻初味。而未
 得于华严之顿及别圆两教。但有五味
 次第之相(文)当知。谓华严为乳者。正约
 从顿开渐施设化事之意
 三七拟机。述曰。诸文谓三七是拟机者。人
 无异论。然玄文云。于彼初分永无声闻。
 后分则有。虽复在座如聋如哑。故义神
 智据此非之曰。初分永无。何所拟哉。今
 作二义释之方为尽理。一者三七初分
 永无。此如来拟宜之化意。二者后分则有。
 状如聋哑。此如来拟宜之化事。初言化
 意者。如方便品云始坐道场三七思惟。
 签云。初七思惟欲说圆。次七思惟欲说
 别。三七思惟欲说通。皆无机故但说三
 藏。签又云。约大机则寂场之时。约小机
 则成已思惟未说之时。妙乐云。小见三七
 停留。大睹始终无改。此皆如来拟宜之化
 意也。言化事者。如文句云。华严末席始
 开于渐。妙乐释之云。旧经云。佛在逝多
 林入师子频申三昧。舍利弗从只园出。
 不见如来自在庄严。不见诸大菩萨眷
 属。无智眼能见。亦不能赞叹。此即如聋
 如哑之文。于彼末会即当渐初(文)今考
 二祖之言。皆指聋哑在后分渐初。明知
 是鹿苑十二年中。例如妙玄谓方等弹诃
 应在十二年前。以此推之。则知逝多林
 末会正是如来拟宜之事。以由声闻先习
 小乘未堪闻大。状如聋哑。故假净名
 以激进之。是则拟宜弹诃。俱在十二年
 中。无可疑者。四教仪以聋哑在华严。弹
 诃在方等。此但约部中而论。其实未为
 正义。又经云。愿光明菩萨等。各说十偈
 以劝声闻。最初一偈。弹斥之曰。一切诸
 缘觉及彼大声闻。皆悉不能知菩萨行境
 界(此即后分摄入前例之文)此皆拟宜之化事也。昔人
 不能区别诸文。不知如来化意化事。混
 而观之。故多异说
 七处八会者。是旧经六十卷。晋跋陀罗译。
 天台所引用者。若新译八十卷。是唐实叉
 难陀译。更加普光明一会。是为七处九
 会。三十九品。唯阿僧只随好光明是佛说。
 余皆加被诸菩萨说
 第一会。菩提场说六品○世主妙严(佛在摩竭提国阿兰
 若菩提场中始成正觉。荆溪云。既异寿量久成。不同阿含菩提树下。任运在迹。别圆教也)如来现
 相(佛白高相有菩萨。说偈云。佛身充满于法界。云云)普贤三昧(普贤入如来藏尘三
 昧。现微尘佛刹)世界成就(普贤说世界成就。具十事十因缘)华藏世界
 (普贤说世界海。如天网分布安住虚空)毘卢遮那(普贤说此世界佛名。旧经释迦亦名卢舍
 那。而新经名毘卢遮那。妙乐云。法报不分二三莫辨者。正此之谓也)
 第二会。菩提场普光明殿说六品○如来
 名号(文殊说十方世界佛名)四圣谛(文殊说四谛名义)光明觉(文殊说偈
 赞佛放光)菩萨问明(文殊问觉首等破无明义。法首菩萨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
 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又贤首云。一切无碍人。一道
 出生死)净行(文殊答智首。一切行愿。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诸偈皆出此品)
 贤首(文殊问贤首。菩提心功德等。信是道元功德母)
 第三会。忉利天宫说六品。○升须弥山(佛坐菩提
 树。不起此座升须弥山。帝释赞云。迦叶曾来住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如是约过去十佛赞。皆言此处
 最吉祥。荆溪云。不动而升。赴机得处)山顶偈赞(佛坐帝释殿。法慧等十菩萨各说偈赞佛胜
 慧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十住(法慧说十住。一一住劝修十
 法)梵行(法慧说修习梵行有十法)发心功德(法慧答帝释问。发心功德。为佛种不
 断故。一念知广大世界长短劫故。有佛无佛一佛多佛故。一念知三际世界成坏劫故。众生种种差别故。
 荆溪云。发心所缘是所观境。具三谛无性空。一切假平等中)明法(法慧说初发心菩萨离十放逸
 修十种法具大功德成就佛智。荆溪云。明谓所证。法谓方法)
 第四会。夜摩天宫说四品○升夜摩天
 (佛升此天请佛入殿)夜摩偈赞(功德林等各说偈赞佛。觉林偈云。心如巧画师。造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莫过名与色。又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又若人欲了知。三世
 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十行(功德林说)十无尽藏(功德林说)
 第五会。兜率天宫说三品○升兜率天(佛升此天
 请佛入殿)兜率偈赞(金刚幢等赞佛)十回向(金刚幢说偈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
 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
 第六会。他化天宫说一品○十地(金刚藏说。用
 十地对诸天王。如发光地对忉利天王等)
 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十一品○十定(普贤说入
 十种三昧)十通(普贤说十种通)十忍(普贤说十种忍)阿僧只(佛为心王菩萨。说阿僧
 只无量至不可说不可说劫。称赞普贤功德无量)寿量(心王说比校世界劫数长短)菩萨
 住处(心王说东北方清凉山。文殊与万菩萨住处。又云震旦国有那罗延窟)佛不思
 议(莲华藏菩萨说不思议如来妙德)十身相海(普贤说如来十身。一一皆有十华藏世
 界海微尘数大人相)如来随好光明(佛告宝手。说随好光明照十佛刹尘界。地狱遇
 光息苦。咸生兜率天上)普贤行(普贤说修行十法等)如来出现(佛放光名如来出现
 普贤说遮那本愿)
 第八三会。普光明殿说一品○离世间(普贤说广
 列菩萨杂行)
 第九会。逝多林说一品(即给孤园)○入法界(时世尊入
 师子频申三昧。舍利弗等诸大声闻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亦复不见菩萨大会。以善根不同故。
 本不修习见佛善根。本不赞说诸佛神变。不能见闻念等。依闻乘而出离故○文殊辞佛南行人间。时舍利弗
 与六千比丘。往文殊所。文殊以十事劝之。令行菩萨道。即得无碍眼三昧。见一切佛境界。悉见诸佛。文殊
 劝已。南行至福城东。为善财童子说法。令求菩提近善知识。从此南行。一百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入普
 贤道场。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遍见普贤于十方界○此并依荆溪华严骨目出)
 签云。龙宫所藏三本。上本十三世界微尘
 数品。中本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下本十
 万偈四十八品。今但三十九品。则知经来
 未尽(龙树入龙宫阅经。以上中二本非世所堪。但诵下本流行于世)
二月九日。如来于七日中一心思惟观于树
王。而自念言。我所得法甚深难解。唯佛与
佛乃能知之。一切众生薄福钝根。云何能
解我所得法。我宁般涅槃。时大梵天王。即
发天宫至如来所。白言。世尊。始于今者成
无上道。云何默然而不说法。然有众生过
去世时植众德本堪任闻法。唯愿世尊为
斯等故。以大悲力转妙法轮。释提桓因乃
至他化自在天亦复如是。时梵王等乃至三
请。满于七日。默然受之。二七日。以佛眼
观诸众生上中下根及诸烦恼。三七日思惟。
今我当开甘露法门。谁先得闻。阿罗逻发
愿。道成先度。空中有言。昨日命终。又思迦
兰利根。亦应先闻。空中又言昨夜命终。又
思王臣所遣五人。过去发愿。应先闻法。即
从座起。诣波罗柰(因果经○文句引因果经。三七日与法华不异。又释签。备引诸
经明三七皆不同。唯因果经略同今师意。故今佛纪之文。多准此经。阿罗逻迦兰二仙。并陈如五人。并见本纪
二卷)
二月三十日。世尊到文鳞盲龙无提水边。坐
定七日。光照水中。龙目得开。自忆前见三
佛光明(贤劫中。拘留。那含。迦叶三佛也)目辄得视。乃出水见
佛。天雨七日。龙以身遶七匝。七头罗覆以
为障蔽。七日雨止佛从定寤。龙化少年道
人。佛即为授三自归法(应如提谓归依当来僧)诸旁生中
最先见佛(因果经)
三月七日。树神知佛七日坐定(此水边坐定树神非菩提
树神)未有奉食。适五百贾客从山面过。车牛
皆踬不行([跳-兆+盾]音至。[橐-(石/木)+是]同。碍不行也。跋前[跳-兆+盾]后)有两大人。提
谓。波利。俱诣树神请福。树神即为言。佛在
水边。汝曹幸先奉食。两人即和蜜糗上佛。
四天王取石中自然香钵。各用持上(因果经○按普耀经
云。四天王各奉一青石钵)佛念取一钵不快余王意。乃
悉受四钵。累置左手。以右手按成一钵。
令四际见(瑞应经)佛为咒愿。食讫即授贾人
三归。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将来僧
(因果经)佛先为辨五行六甲阴阳历数。既信服
已令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当来僧。时长者
得须陀洹(此云预流初果人也)复为说五戒曰。五戒者。
诸佛之母。欲求佛道读是经。欲求阿罗汉
(此云无生四果圣人)读是经时。提谓得不起法忍。三百
人得信忍。二百人得须陀洹。五百贾客四天
王得柔顺法忍(提谓经○补注云。据三宝录。旧有提谓经一卷。后因魏世昙靖撰
提谓波利经二卷。加五行五方。又云。东方泰山。汉言岱岳。不识梵魏。致后人以为伪。人当以一卷者。为正)
佛为提谓。授记未来成佛。号密成如来
(普耀经)
 提谓摄属。述曰。佛说五戒人天之教。正
 是显露。提谓得忍闻小证大。乃是不定。
 是为显露不定教也。若约时则当华严
 三七后。及水边七日后。是为第五七日。
 如因果经所云。若收经则人天之教。三
 藏所摄。如四教义所云
次渐教者有三时。鹿苑渐初。方等渐中。般若
渐末。总名为渐教
 述曰。此为身子等一类小机华严无益。从
 顿开渐次第引入渐初鹿苑。四谛十二因
 缘同证小果。渐中方等。弹偏折小同慕
 大法。渐末般若。转教付财领知家业。故总
 名为渐也
第二鹿苑时者。佛本以大乘拟度众生。其
不堪者。寻思方便趣波罗柰(此云江遶城。中印度境。鹿
苑在城中)于一乘道分别说三。即是开三藏教
也。非但释迦隐其无量神德作斯渐化。去
来诸佛亦复如是。当知初顿之后次开于
渐。渐机于顿全生如乳。三藏中转革凡成
圣。喻变乳为酪。次第相生不取浓淡
(妙玄十)为三乘根性于顿无益故。不动寂场
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弊垢
之衣。先为五人说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
教(四教仪○文句云。过去名根。未来名性○即大而小。故云不动。尊特胜应定慧庄严。譬珍御服。生身
劣应忍生法恼。譬以垢衣。佛生人中。倍胜人形。故长丈六。如弥勒三十二丈时人长十六丈)
若约时则次照幽谷(妙玄)若约味则从乳出
酪。此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妙玄十)
信解品云。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既息大化不欲孤弃)密
遣二人(隐实为密。用权为遣。声闻缘觉为二人)形色憔悴(二乘不修相好)无
威德者(无十力无畏)徐语穷子(小教迂隐为徐语)顾汝除
粪(苦集之粪)时二使人即求穷子(审知有机)既已得之
具陈上事(陈说顾作)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
粪(取道灭之价)其父见子愍而怪之(愍其取阿罗汉。怪其不求佛道。
已上并是齐教领。此下为探领)又以他日于窗牖中(偏见狭小)遥见
子身(小去大远为遥见)羸瘦憔悴(智福力少曰羸。内怖无常曰瘦。外遭入苦曰惟悴)
粪土尘坌(四住为粪土无知为尘坌)污秽不净(久知方便示是玩好)即脱
璎珞细软上服(隐报身戒定慧等璎珞寂灭忍上服)更着粗弊垢腻
之衣(丈六形为粗。生法二忍为弊。忍有情恼。名为生忍。忍无情恼。名为法忍。谓寒热风雨等属法○
粗作麤俗)右手执持除粪之器(治见思有漏之法。左喻实。右喻权)语
诸作人(亲教子作)汝等勤作。好自安意。我如汝
父(似像未实)汝今已后。如所生子(邻真逼圣即世第一位)时穷
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自知不任绍大)
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见谛一解脱一无碍。思惟九解脱。九无碍。共为二十○
已上注并出文句)此领何义。此为次顿之后隐舍那
身作比丘像说三藏教。二十年中常令除
粪。得一日之价。见思已断。无漏心净(妙玄十)
 二十年中。述曰。信解品。二十年中之文。凡
 三处所以表法。各有其意。初二十年中常
 令除粪(科追诱譬)见谛一解脱一无碍。思惟九
 无碍九解脱。故云二十(文句此有七释)二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科委领家业)住二乘位。转大乘教(文句)三
 自见子来已二十年(科定父子天性)有二乘之机而
 来感佛(文句)前一合二十数。即是用八忍八
 智断见。合为一解脱一无碍。用九无碍
 九解脱断思。通之为二十也。后二但合
 二义故。妙乐云。断见为一。断思为一。辅
 行云。约人则二乘。约理则真俗二谛。约
 惑则见思俱破。问云。二义可尔。十义云
 何。答二乘各有十智(十智者世智他心智等)此则前后
 三文。皆见二十之义
三月八日。世尊前行至波罗柰国鹿野园中
(因果经)
 佛自二月八日成道。自九日至二十九
 日。为寂场三七满。至三月六日。为水边
 定。四七日满。三月七日。受提谓长者食。
 然后至鹿野园。正五七日内。三月八日也。
 涅槃云。初生出家成道转法轮。皆以八
 日
初为憍陈如说四圣谛法。汝今应当知苦
断集证灭修道。当佛三转四谛十二行法
轮(因果经○法华经。大通受请。三转十二行法轮)
 藏教声闻人依生灭四谛。一苦谛者。二十
 五有依正二报(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趣。无想。五那含)
 别则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二集谛者。
 即见思惑(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灭谛者。灭前
 苦集显偏真理。四道谛者。略则戒定慧。
 广则三十七道品(合为七科。一四念处。至七八正道等)前二谛
 为世间因果(苦果集因)后二谛为出世间因
 果(灭果道因○此依四教仪)三转者。示转。劝转。证转。示
 谓示其相状。如云此是苦乃至此是道。
 劝谓劝令其修。如云此是苦汝应知。乃
 至此是道汝应修。证谓引己证彼。如云
 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轮以摧碾为
 义。唯教无行岂能摧惑。教行相循共能
 摧惑(妙乐八)十二行法轮者有二释。一约四
 谛教。谓三转四谛为教。十二即能转也。
 二约十六行。谓三转皆生眼智明觉四种
 之行为行。十二即所转也(文句○言十六行者。谓苦法忍为
 眼苦法智为智。比忍为明。比智为觉。余三谛亦然。共成十六行)
时憍陈如得法眼净(即初果也。妙经药王品得法眼净。妙乐云。岂王夫人与八
万皆持此经。而闻品得小果耶。名同义殊。善须斟酌○据此则知。法眼净之名。通大小乘)地神欢
喜唱言。如来今日于此转妙法轮。虚空诸
天。展转唱声至阿迦腻吒天(此云色究竟天)世尊知
四人心念。重为广说四谛亦得法眼净。时
五人白佛。欲求出家。世尊呼彼五人。善来
比丘。须[髟/火]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佛复
为说五阴无常苦空无我。漏尽意解成阿
罗汉。于是世间始有六阿罗汉。一阿罗汉
为佛宝。四谛法轮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
宝。三宝具足。是为人天福田(因果经)
五年(甲申)有长者子。名曰耶舍。聪明利根。于
中夜见空中光。开门寻光趣鹿野苑。佛说
四谛成阿罗汉。愿求出家。佛言善来比丘。
即成沙门。时耶舍父寻子佛所。佛为说法
得法眼净。受三自归。为最初优婆塞。又耶
舍朋类五十长者。闻耶舍出家。共诣佛所
愿求出家。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是时
始有五十六罗汉。佛告诸比丘。汝等宜各游
方教化众生。时诸比丘礼足辞去。世尊即
发波罗柰趣摩竭提国。日暮寄宿优楼频
螺迦叶住处。降伏火龙授三归依。置于钵
中以示迦叶。叹未曾有。佛知迦叶根缘渐
熟。即趣尼连河侧。时魔王求请入般涅槃。
至于三请。世尊答曰。所应度者。皆未究竟。
魔王闻已即还本宫。时频螺迦叶与五百弟
子愿求出家。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佛
说四谛。渐渐乃得阿罗汉果。以事火之具
捐弃河中。时频螺二弟。一名那提。一名伽
耶。在河下流。见兄火具逐流而下。心大惊
愕。即往寻兄。见兄身披袈裟。乃各与二百
五十弟子愿求出家。佛呼善来比丘。即成
沙门得阿罗汉。世尊即与频螺迦叶及千比
丘往王舍城。诣频婆娑罗王所(阿闍世王之父)。王
与百官出城迎佛。佛为说法。王及八万那
由他婆罗门大臣人民得法眼净(因果经)。国有
长者。名曰迦陵。往诣佛所奉上竹园(按西域记
灵山竹园。皆在王舍城旁五里)。可作精舍。王敕诸臣起诸堂
舍。迎佛入城俱往竹园。诸王见佛。频婆娑
罗。最为其首。诸僧伽蓝竹园为始(普耀经○案中本起
经。迦兰陀长者。先施尼犍。悔不奉佛。鬼师知其心念。召阅又。推逐尼犍。惊怖驰走。长者欢喜。请佛居之)
六年(乙酉)佛在象头山。为龙王鬼神说法(十二
游经)
七年(丙戌)婆罗门舍利弗。路逢婆耆比丘说偈。
得法眼净。归与亲友目犍连。宣说偈言。亦
得法眼净。即各将一百弟子往诣竹园。求
愿出家。佛呼善来比丘。须[髟/火]自落袈裟被
身。即成沙门。又复为彼二百弟子广说四
谛。亦成阿罗汉。时世尊即与一千二百五十
大阿罗汉。于摩竭提国广利众生(因果经)时有
婆罗门名曰迦叶。极为巨富舍家入山自
剃须[髟/火]。空中诸天语令见佛。迦叶即趣竹
园。佛为说法得阿罗汉。以有大威德智慧。
名之为大迦叶(因果经)迦叶于多子塔值佛。
乃求出家。即以弊衣奉佛为座。价直十万
两金。佛即授商那纳衣(阿含经○商那此云草衣。纳衣者头陀五纳衣也。
今言商那者。即是以草为衣耳)
八年(丁亥)冬。佛在毘舍利国。因须提那子持
信出家。后还本村与其故二(故者旧妻二者偶也)其
行不净。诸比丘举过白佛。即集众诃责云。
汝所为非威仪非净行所不应为。始制
婬戒。开初犯未结罪(僧只律)
九年(戊子)舍卫国波斯匿王(此云和悦)大臣须达家居
大富。喜济贫乏孤老之人。因名为给孤独。
尝往罗阅城(即王舍城)见世尊。即为说四谛法。
成须陀洹。乞如来降屈舍卫。世尊谓彼无
精舍。须达曰还国当立。佛敕舍利弗共往
案行诸地。唯太子只陀园地(只陀此云战胜。太子生时父王战胜。
故立此名)正得其所。须达白太子欲买之。太子
言。能以黄金布地间无空者便当相与。须
达使人象负金出。八十顷中须臾欲满。只
陀念言。佛必大德能使斯人轻宝如是。乃
令止勿出金。园地属卿。树木属我。乃自
起门屋。共立精舍。为佛作窟。别房千二百
处。白王遣使诣王舍城。请佛及僧。世尊放
光动地至舍卫国。一切大集各得道迹。以
二人同立精舍。号为太子只树给孤独园
(贤愚经)是年冬。佛在罗阅城。因檀尼迦在闲
静处。草屋坐禅。为人持去。乃作全成瓦屋。
佛令打破。便诈言。王教取彼要材。为王臣
人民。诃责无使入村。勿复安止。比丘以过
白佛。始制盗戒。佛在毘舍离城。为诸比丘
说不净观。习定已厌患身命。叹死劝死。难
提比丘受顾杀人(顾作雇俗。汉书顾山钱义同)遂制杀戒。
时因谷贵乞食难得。婆求河边有安居者。
便共称叹得上人法。信心居士减分施之。后
往佛所因问。诃责制妄语戒。自此以后随
犯随制(僧只律)时父王遥闻子得佛道已六年
来。令梵志优陀耶。往迎佛曰。别[涧-日+舌]以来十
有二年(自出家至成道六年。自成道至今六年。共十二年)思欲一见优陀
耶受教诣佛。愿求出家即得阿罗汉。佛念。
今将还国当度父母。乃先遣优陀耶。往至
本国。现十八变。王益悲喜。敕群臣万民。出
四十里亲往迎佛。佛身丈六相好光明。体紫
金色如星中月。见诸梵志久在山中。身体
黑臭。在佛边侍。如黑乌在紫金山。王乃敕
国中豪族。选五百人出为沙门。侍佛左右。
犹如凤凰在须弥山(普耀经)时佛入宫坐于
殿上。王及臣民日日供养百种甘馔。佛说经
法所度无量。耶输夫人携子罗[目*侯]罗来诣
问讯(时年六岁)时王僚属咸疑。太子去国十有二
年。何从生子。佛告群僚曰。耶输守节无
瑕。今当见证。于是世尊悉化众僧皆使如
佛。耶输即以指印信环与罗[目*侯]言。是汝父
者以此与之。罗[目*侯]应时直以印环而授世
尊。王及群臣。皆言善哉真佛子也(普耀经)时阿
那律调达难陀跋提难提等八人释子。出家
之日。脱宝衣付优波离曰。汝依我等以自
存活。今以此衣与汝资生。优波离亦愿出
家。即以宝衣悬之树上。共至佛所。那律乞
先度波离。以除憍慢(昙无德律)难陀次第作礼。
至波离前。念不当礼。佛言。但以受戒前后。
不在贵贱(大庄严论○难提是王子为贵。波离是臣仆为贱)佛语提婆达
多(即调达)汝宜在家分檀惠施。不宜出家。如
是再三。提婆便生恶念。此沙门妒心。我宜
自剃头善修梵行。后犯五逆。有大光风绕
提婆身。便发悔心称南无佛。适称南无便
入地狱。佛语阿难。提婆在地狱经一大劫。
命终生四天王。展转生他化自在。最后受
身。成辟支佛。名曰南无(增一阿含经○此言提婆出家始。自后犯五
逆。乃是后事。相带而言。皆是小乘经意。若法华中佛言。我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疾成菩提。又授记作天王
佛者。此即大乘开迹显本之意)
是年说殃掘摩罗经(妙玄云成道六年后说)
十年(己丑)佛于拘耶尼国。为婆陀和菩萨等八
人。说般舟经明苦行事(十二游经)
十一年(庚寅)阿难年八岁出家之日。得白四羯
磨具足戒(三羯磨通前单白故云白四。羯磨翻业。谓所作善业也)度一百十阿
罗汉。受三语戒。始以宝刀剪剃须[髟/火]。又
嘱憍陈如等。遍三天下为诸沙弥授戒
(僧只律)是年佛于柳山为纯真陀罗王弟说法
(十二游经)

佛祖统纪卷第三上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703
铜币
625
威望
175
贡献值
7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0-09
佛祖统纪卷第三下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三下
十二年(辛卯)佛遣目连。白父王及耶输曰。太
子罗[目*侯]。年已九岁。应令出家。耶输答曰。如
来为太子时。娶我为妻。未满三年逃至
山泽。勤苦六年得佛还国。今复欲求我子
何酷如之(还迦毘罗国也)。时目连方便喻晓。绝无听
意。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曰。汝颇忆以五
百银钱买五茎莲华上定光佛。时汝求我
世世为妻。我言菩萨屡劫行愿。一切布施不
逆人意。汝能尔者听我为妻。汝立誓言。
随君施与誓无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目*侯]
不令出家。耶输闻已还识宿命。如昨所见。
爱子之情自然消歇。捉罗[目*侯]手付嘱目连。
时净饭王。即集国中豪族。各遣一子随从
我孙。有五十人往到佛所。使阿难与其剃
头。及五十诸王公子。命舍利弗。为其和上。
目连为阿闍梨。罗[目*侯]不乐听法。佛为说
未曾有因缘。得受十戒即证四果(未曾有因缘经)净
饭王诣佛白曰。佛昔出家尚有难陀。今难
陀已复出家。余情所寄唯在此子。今当出
家国计永绝。佛即为王说法开慰。复集诸
比丘立制。父母不听不许出家(弥沙塞律)佛往
秽泽为陀掘摩说法(十二游经)佛为诸比丘说
八关斋戒(八关斋戒经)佛在罗阅城。有十七群童
子。大者年十七。小者十二。以信出家。比丘
即度。受大戒不堪一食夜啼。佛觉问知制。
年满二十应受大戒(四分律)佛半月说戒。
众集疲劳。许僧伽蓝各结大界(四分律)
十三年(壬辰)佛还摩竭提国。为弗迦沙王说
法(十二游经)楼至菩萨请立戒坛。为比丘受戒。佛
令于只园外院东南建立(四分律)戒坛从地
而立。三重为相。以表三空。帝释又加覆釜
以覆舍利。大梵王以无价宝珠置覆釜上。
是为五重。表五分法身梵王宝珠。大如五
斗瓶大福德者见之。光照八百由旬。薄福
者见之如聚墨(南山戒坛图经)
十四年(癸巳)佛往恐惧树下。为弥勒菩萨说本
起经(十二游经)
十五年(甲午)佛再还迦毘罗国。为父王说法。
度释种八万四千人得须陀洹果(十二游经)佛还
本土。足升空行。与人头齐。使父王接足而
已。不欲屈身(分别功德经○此即使父母反敬。为生福之证。然在佛则可。若末代比丘。
为行稍薄。恐未可以受父母之致敬)佛为父王大众说观佛三昧。
佛身金色光明无量。时五百释子以罪障故。
见佛色身犹如灰色羸婆罗门。佛为说往
昔邪见之罪。今称佛名作礼忏悔。即见
佛身金色如须弥山。求佛出家得阿罗汉
(观佛三昧经)初佛还国。大爱道求出家(佛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也)
再三不许。佛再还国复求出家。如前不许。
阿难白佛。大爱道至心欲受法律。愿佛听
之。佛令尽形寿行八敬法。时大爱道得出
家。为比丘尼始(中本起经)比丘尼受八敬法。一
者百岁比丘尼。礼初夏比丘足。二者不得
骂谤比丘。三者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
说尼过。四式叉摩那。应从众僧求受大
戒。五者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僧中。
求教授人。七者不应在无比丘处坐夏
安居(四分律)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正法一千
年。由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后为说八敬法。
还得一千年(善见论法住记)
 述曰。如来在十六大国于十二年中行
 化度人。说四阿含等经及七佛略教诫。
 至是年始说广戒。即比丘二百五十戒。
 尼五百戒。由夫二众随犯随制。而佛于后
 时结集条章。以为出家者持奉之本耳
第三方等时者。示一佛土令净秽不同。示
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说法随类各解。神力
不共故见有净秽。闻有褒贬。嗅有赡匐不
赡匐。华有着身不着身。慧有若千不若千。
此如净名方等(玄十○补注若千当作若干若万数也音干者无义)次说方
等者。即是次小说大。佛本授大众生不堪。
故抽大出小。令断结成圣。虽有此益
非佛本怀。次说方等维摩思益殃掘摩罗
(殃掘摩罗。此云一切世间现。婆罗门子。年十二色力人相具足第一。对佛说偈。佛言善哉。即成沙门。稽首佛足。成
阿罗汉。释梵四王十弟子文殊等皆被诃斥。佛云。南方有国。名一切宝庄严。有佛名大精进。即殃掘摩罗是也。
妙玄十云。殃掘之经。六年所说○此经说在成道后六年。今大师引证。第三时教。以故及此耳)弹诃
小乘保果之癖(偏在声闻)讥刺三藏断灭之非(兼于
钝根菩萨)故身子善吉。齐教专小。初不闻大乘
威德。善吉茫然失钵(净名经云。须菩提言。我昔乞食。维摩诘。取我钵盛满
饭。谓我言。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
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身子
怖畏却华(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谓舍利弗曰。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
不知是何言。不知以何答(签云。以空智为入道之主。故寄此二
人)然方等弹诃教。在三藏之后。被诃之时应
在十二年前(以鹿苑十二年在方等前也。旧云中者应是误)何以得
知。皆追述昔诃。验是前事。何者前已禀教
得道。证于无学。荷佛恩深。心相体信。不
复恚怒。自昔至今。恣殃掘之讥。任净名之
折。得为耻小慕大之益(玄十)弹偏折小叹大
褒圆(玄十○弹偏。如净名菩萨品。诃弥勒云。世尊授仁者记。为用何生授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
又云。一切众生习菩提相。若弥勒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又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摩罗经
云。殃掘阿罗汉。偏斥文殊十弟子释梵四王。是为以圆弹三教之偏○折小。如弟子品。目连为居士说法。净名诃
云。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无有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是用衍门三教。破目连三不当。一者外如
法相说。内如法相解。是用通教即空斥不即空。说法不当理。二者外解根缘。内善知见。得无罣碍。是用别破。三者
外慈念众生。内念报佛恩。是用圆破。又殃掘斥十弟子。是为以圣门三教之大折藏之小○叹大。如众生品。譬
如幻师见所患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如智者见水中月。镜中象。热时焰。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今通譬众
生者。即通圆二教意○褒圆。文殊白佛云。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此褒净名也。文殊入净
名室。净名曰。善来文殊。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此褒文殊也)四教俱说。藏为
半字。通别圆为满字。对半说满。故言对教
(涅槃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爱念昼夜殷勤。但教半字不教满字。良由其子力未堪故。半是小乘九部。满是
大乘十二部。约人约理。比说可知)
若约时则食时(辰时从平地一照开出)
若约味则从酪出生酥。此从修多罗出方
等经(玄十)信解品云。过是以后。心相体信。入
出无难(文句云。相者。互相信也。谓于三藏得涅槃价。此既不虚。今为菩萨说此大乘。亦复非
虚。此即子信父也。佛知此等见思已断闻必不谤。无漏根利闻微生信。此即父信子也。由此见尊特身。闻大乘教名
之为入。复被诃折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名之为出。大小出入而无疑难也)然其所止。犹在
本处(虽入出无难得入大乘。而谓是菩萨之事。非己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犹居罗汉。不言未来当得作佛)
此领何义。明三藏之后次说方等。已得道
果心相体信。闻大名入住小名出。苦言弹
诃名无难。又进至宅内。见群臣豪族大功
德力。故名为入。出者。止宿草菴二乘境界。
故名为出。心相体信者。得罗汉已。闻骂不
嗔内心惭愧。不敢以声闻支佛法化人也
(玄十○净名经云。阿难曰。时我实怀惭愧。法华经云。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此耻小也。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
慧。此慕大也)
 方等部教立名。旧说方等立名。但分事
 理未足以尽其义。今依经疏记文。以为
 之委释。光明经云。有一比丘读诵大乘
 方等经典。光明玄云。方等之教通于三乘。
 新本经云。欲生人天。欲得四果支佛。欲
 得佛。皆应忏悔灭除罪障安处方等。续
 遗记云。方等之名有二义。若大经从酪
 出生酥。譬修多罗出方等典。此约第三
 时名方等。即被三乘四教机。若普贤观
 称方等者。乃直明圆理。今所引方等。
 恐谓同普贤观从理立称。故引三乘忏
 悔之文。以定此名。的从部教方等不
 专事理。诸文论方等有三说。一者从事。
 大经从修多罗出方等。无量义经。次说
 方等。释签生酥调斥方等。光明经读诵
 大乘方等。光明玄。方等之教通于三乘。此
 皆指第三时教。二者从理。普贤观经。此
 方等经是诸佛眼。三事理并通。止观云。般
 若有四种方法。谓四门入清凉池。即方
 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即等也。今第三时
 准四明立义。的从部教以定此名故。不
 专于事理也
十六年(乙未)佛在毘耶离城菴罗树园说维摩
诘经(毘耶离。此云广博严净。菴罗。旧译为柰。其形似梨。华多子少。维摩诘此云净名。三惑垢尽。有大
名称。此即方等部主)
十七年(丙申)佛说思益梵天所问经(经云。东方有佛。号日
月光。有菩萨梵天。名曰思益。来此问佛○)
十八年(丁酉)佛在南海滨楞伽山顶说楞伽阿
跋多罗宝经。大慧菩萨问世尊言。外道尚遮
不许食肉。何况如来大悲含育。而许自他
令食肉耶。佛答菩萨。有无量因缘不应食
肉。谓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常为
六亲。以亲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
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怖畏如旃陀
罗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故不应食
肉(按华严钞云。楞伽山。夜叉罗婆所居。此云不可往。唯神通者能到。阿跋多罗。此云游入。谓佛大众
渡海彼岸。受夜叉王请。升空而往○签云。若大乘中。梵网已制之始。作此说。当知楞伽在四含之后。为渐制之
始。佛答菩萨不应食肉。故知仍存小教中开)。又说金光明经楞严三
昧经(楞严。此云健相。分别知诸三昧种多少浅深。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见旌累。次第)胜
鬘夫人经(具称胜鬘师子吼一乘方便大方广经。签云。胜鬘是末利夫人女。末利及王。既信佛已以
书与女。女对使者而说偈言。仰惟佛世尊。普为众生出。亦应愍我等。速来至此处。即发此念时。佛于空中现。又
说偈云。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信礼云云○末利是柰树生女。波斯匿王妃)
十九年(戊戌)佛成道始。十六年知诸菩萨任持
法藏。于欲色天二界中间出大宝阶。广集
十方诸佛菩萨大众。俱登宝阶上升虚空。
为说大方等大集经。诸菩萨欲来入会。各
随其德先现其相。空藏现空海藏现水。并
不见有。大众唯见空水(余菩萨现相者皆类此)时诸天
龙作如是言。我等从今以往护持正法。若
诸国王鞭打出家持戒毁戒者。我等不复护
持其国。声闻弟子悉向他国。使其国土空
无福田。令其国土疾疫饥馑刀兵俱起风雨
亢旱伤害苗稼。尔时世尊。付嘱毘首羯磨天
子。迦毘罗夜叉大将。双瞳目十七天女。各及
五千眷属。汝等护持震旦国土。于彼所有
斗争言讼。两阵交战。饥馑疫病。风雨寒热
悉令休息。令我法眼得久住世。佛告弥勒
诸菩萨。我今怜愍诸众生故。以此报果分
作三分。一分自受。一分与我灭后禅解脱三
昧坚固相应声闻令无所乏。一分与彼破
戒诵经声闻正法像法剃头着袈裟者。令
无所乏。勿令恶王共相恼害。复以彼诸施
主寄付汝手(大集经○案佛藏经。当一心行道。勿念衣食。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
诸末代一切出家弟子。俱不能尽)佛言。若有出家设不持戒。
彼人已为涅槃印之所印。若有打骂若夺
衣钵资生具者。是人则坏诸佛报身。挑一
切人天眼目。国王群臣诸断事者。如见出家
作大罪业大杀大盗大污梵行大妄语及余
不善。但摈出国。不听在寺同僧事业。不
得鞭打骂辱加其身罪。若故违法谪罚者。
是人远离人天必归地狱。何况鞭打出家
具足持戒者(大集经)
舍利弗等白佛言。我等虽获称为佛子。皆
是如来之咎。非我等过。何者若使如来誓
无三乘。我等岂不成于正觉。何为如来。而
不见听在于圣例。时身子等。脱衣悲泣。大
千震动(璎珞经)
 述曰。璎珞言。舍利弗被诃之后。心渐向
 大。然犹有怨佛之言。以为若无三乘则
 我等已成正觉。皆如来咎非我等过。逮
 至法华法说周。则云我等同入法性。云
 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
 非世尊也。是知璎珞不解方便则咎佛。
 法华已入法性则咎己
佛在只桓精舍。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
日。营斋请佛宫掖。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
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
阿罗汉。应诸斋主。惟有阿难。远游未还。不
遑僧次。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持应器。入
城循乞。遭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摄入婬
室。如来知彼婬术所加。斋毕旋归。顶放百
宝光明。千叶宝莲。有化佛趺坐。宣说神咒。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及摩登
伽。来归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
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般勤启请十方如
来得菩提最初方便。佛为阿难说法。名
大佛顶首楞严经(林间录云。智者闻天竺有首楞严经。每祈愿早至此土)
 述曰。一化终穷在乎开显。开显之妙功归
 法华。自余诸经有圆说者。皆方等四教并
 谈之义。而孤山乃欲以楞严同法华醍醐
 之味。是不思方等收经而有失法华淳
 一无杂之旨也
 述曰。佛说方等经典。至此凡八年。今但
 到当道诸经。以见四教并谈之义
第四般若时者。大人蒙其光用。婴儿丧其精
明。故文云。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
说斯真要。虽三人俱学。二人取证。具如大
品(女一签云。菩萨蒙般若光诸法之用。二乘如七日婴儿。若视日轮。令眼失光。以无明全在义之如丧。
○女曰婴。男曰儿)次说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历劫修行
者。此是方等之后而明大品。大品或说无常
无我。或说于空。或说不生不灭。皆历色心。
至一切种智。句句回转明修行法。又百千
比丘万亿人天。得须陀洹及阿罗汉。住辟
支佛者。验是共般若也。而言华严海空者
(签云。而言下。明不共般若。○共则共通二乘而说。不共则别圆。不共二乘)依法性论钝
根菩萨三处入法界。初般若。次法华。后涅槃。
因闻般若入法界。即是华严海空(妙玄十)次
说般若。转教付财融通淘汰(集解正作涛汰)此般若
中不说藏教。带通别二正说圆教(四教仪○集解云。
转教者。须菩提解空。舍利弗智慧。佛以般若空慧之法加被二人。转为诸菩萨说诸法空莫不清净。以此之后。转度
于它。经云。我等虽为诸涛汰时说菩萨法。而无希取。故云转教。付财者。世间长者七宝为财。出世法王般若为
财。若约佛意。以此般若加被二人。即是付财。其如二乘。但谓加说。故大品云。岂声闻人敢有所说。有所说者皆佛
力耳。若约化意。但是领知家业。密成别益。至法华时。方得名为付财。故经云。吾今所有皆是子有。融通若
般若会一切法悉摩诃衍。乃是三教融通之法。非谓圆融之融。如签云。若以圆斥三。及以圆斥藏。即圆融为圆。或
以三教斥藏。即融通为融。淘汰者。大论云。澄洗也。以空慧水涛淅[泳-永+简]择。说文。淅[泳-永+简]音析简。洗米也○签云。
方等弹诃共义稍殊。今此般若正当共部。辅行云。旁用通教正用别圆。加于二乘密成别益。又签云。前于方
等义已成通。故至般若唯须此二。明不共者。说部意也。意虽不共。然犹有方等新受小者。至此须通。亦
有衍门旁得小者。是故兼用○今约偏圆对论。故云带二说圆。若仁王般若。说四无常偈。劝普明王。舍国位者。
义似三藏。彼明助道。非部正意)
若约时则禺中(签一○禺亦作隅。巳时。日景将中。而尚在边隅。故曰禺中。又阴阳家。谓
寅申巳亥为四隅)若约味则从生酥出熟酥。此从方
等出般若(玄签一)信解品云。时长者有疾。自知
将死不久(文句。机应为生。机谢为死。化机将毕。应谢非久)语穷子言。我
今多有金银珍宝(理则非多。约种种门。故言多耳。金喻别教理。别在菩萨。即
不共般若。别圆二教所诠理也。银喻通教理。与二乘同证。即共般若。通教所诠理也。般若明理不出此二。珍宝
者。明一切法门)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
悉知之(仓是定门。即百八三昧。库是慧门。即十八空境。通别两种定慧仓库。包藏一切禅定
智慧。内充外溢。菩萨行般若。应知广略二门。故云多少。自行为取。化它为与)穷子受敕
领知众物。而无希取一餐之意(善吉虽说般若。自谓我
无其分)然其所止故在本处(犹居罗汉)此领何义。此
从方等后次说般若。般若观慧即是家业。
历于名色乃至种智即是众物。善吉等转
教即是领知。但为菩萨说。不自行证。故无
希取(玄十)
二十四年(癸卯)佛于灵鹫峰。给孤独园。他化自
在天宫。竹林园四处十六会。说大般若波罗
蜜经(鹫峰。在摩伽陀国王舍城五里。竹园在城旁。给孤园。在舍卫国。并中印土境)
  ○四处十六会图
大品(晋罗什译)─┐
        ├第一会鹫峰山说四百卷(七十七品单译)
放光(晋罗叉译)─┘
光赞○─────○第二会鹫峰山七十八卷(八十五品重译)
小 品(罗什)┐
道 行(竺朔)│ ┌第三会鹫峰山五十九卷(二十二品单译)
新道行(支谶)│ └第四会鹫峰山说十八卷(二十五品重译)
大明度○  ┘
         第五会鹫峰山说十卷(二十一品单译)
胜天王○────○第六会鹫峰山说八卷(十七品重译)
文殊○─────○第七会给孤独园说二卷(无品重译)
         第八会给孤独园说一卷(单译)
金刚(罗什)○──○第九会给孤独园说一卷(重译)
         第十会他化天宫说一卷(单译)
         十一会给孤独园说五卷(单译)
         十二会给孤独园说戒五卷(单译)
         十三会给孤独园说忍一卷(单译)
         十四会给孤独园说勤二卷(单译)
         十五会鹫峰山说定二卷(单译)
         十六会竹林园说慧八卷(单译)
 大品般若四十卷。案藏经目录云。摩诃般
 若三十卷。光赞般若十卷。龙树用此本。作
 智度论百卷。智者依此论。作疏二十卷
 (今在高丽未至)若放光金刚等十经。皆是晋宋间译。
 至唐奘法师。始译出大般若经六百卷。当
 知前十经。皆重译之文。智者诸部文所
 引。正大品中义。是晋罗什译。在唐译大
 般若之前也
 述曰。四教仪所列。般若诸经名。总别重
 出。难于分别。今但总标大般若经云。若
 大品。小品。天王。文殊。金刚十经。皆大般
 若中重译。别行之文。今故不列。盖摩诃即
 是大品。又释签云。古判般若有五时。一
 摩诃。二金刚。三天王。四光赞。五仁王。此未
 可用。光赞秖是大品上帙。案此则又知
 光赞不当重出也。此未可用之言。乃是
 荆溪。总破古师五时之失
二十五年(甲辰) 二十六年(乙巳) 二十七年(丙午) 二
十八年(丁未) 二十九年(戊申) 三十年(己酉) 三十一
年(庚戌) 三十二年(辛亥) 三十三年(壬子)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为舍卫国波斯匿
王说般若波罗蜜十四正行。复嘱王曰。当
国土欲乱。贼来侵国。日月星变大火大水五
谷不登。大风亢旱。应请百法师敷百高座。
一日二时讲读此经(今时早晚两讲文见于此)百部鬼神乐
闻此经。护汝国土万姓安乐。帝王欢喜。若
王行时。置经七宝案上。居前足一百步。若
王住时。置七宝帐座。日日供养如事父母。
时十六大国王。闻法欢喜。即以国事付弟
出家修道。证一切行般若波罗蜜(仁王问般若经○签仁王
云。如来成道二十九年。已为我说摩诃般若。故知般若在方等后。亦知仁王在大品后○长阿含经。十六大国者。
舍卫国。摩竭提国。波罗柰国。毘舍离国。迦毘罗卫国。拘尸那国。憍萨罗国。罽宾国。鸠留国。伽罗干国。干陀卫
国。沙陀国。僧伽罗国。揵拏国。掘闍国。波提国)
三十四年(癸丑)佛成道已过三十年。住王舍城
告诸比丘。谁能为我受持十二部经供养
左右。时憍陈如白言。我能供给。佛言。汝已朽
迈。云何为我给使。乃至五百阿罗汉。皆悉不
受。目连入定见如来心在阿难。如日初出
光照西壁。语憍陈如。陈如语阿难曰。汝今
当为如来给使。阿难言。愿如来与我三愿。
一者。不受如来故衣。二者不随如来受别
请。三者听我出入无时。佛言善哉。具足智
慧预见讥嫌。何以故。若有人言。汝为衣食
奉给如来。是故不受故衣。不随别请出入
有时。则不能广利四部。故求出入无时。我
为阿难。开是三事(涅槃经)
 述曰。涅槃经云。佛告文殊。吾弟阿难。给
 事我来二十余年。又后分经云。阿难偈
 曰。我为侍者二十载。故知此年始为侍
 者
三十五年(甲寅) 三十六年(乙卯) 三十七年(丙辰) 三
十八年(丁巳) 三十九年(戊午) 四十年(己未) 四十一
年(庚申)
四十二年(辛酉)佛赴王舍城。食讫令罗云洗涤。
失手扑钵以为五片。佛言。我灭后百年。诸
比丘分毘泥藏。以为五部。其后百年。鞠多
尊者有五弟子。各执一见。昙无德部。法名
四分(此云法密)萨婆多部。法名十诵(此云一切有)迦叶遗
部。法名五分(此云重空)弥沙塞部。法名五分(此云不着
有无观)婆蹉富罗部。律本不来(此云犊子)此五部律。
皆以僧只律为根本
四十三年(壬戌) 四十四年(癸亥) 四十五年(甲子) 述
曰。佛说般若诸经。至此凡二十二年
第三秘密教者。如来于法得最自在。若智若
机若时若处。三密四门无妨无碍(智谓大圣权谋。机谓不
同次第。不择时处。身口意密。随何四门。无碍自在。适时称会)此座说顿。十方说
渐说不定。十方说顿。此座说渐说不定。此
座不闻十方。十方不闻此座(十方此座相对)或俱
顿。俱渐。俱不定(依签文义。加三俱字。亦应作十方此座相对)各不相
知。于此是显。于彼是密(此即人不相见。法不共闻。互不相知。得益不定)
此约此座十方相对(签科)或为一人说顿。或
为多人说渐说不定。或为一人说渐。或
为多人说顿。或俱渐。俱顿。俱不定(如前义加三俱)
各不相知互为显密(此是人相见。法共闻。互不相知。得益不定)此
约一人多人相对(签科○签云。一方既尔。十方亦然)或一座默
十方说。十方默一座说。或俱默俱说。各不
相知互为显密。此约此座十方说默相对
(签科已上并妙玄释签)且寄三法况出其相
 秘密得名。玄云。显露不定。秘密不定。签
 云。为对秘密须安显露(云云)由前四味
 有一类机。显露不解宜秘密入。是故如
 来不思议力。隐覆密说。要令众生互不
 相知得渐顿益耳
 秘密立体。签释玄文云。身口意密。随何
 四门无碍。又签云。以秘密不出此七。逸
 堂以三密四门为当体体。真中二理为
 所依体。石坡以七教为所用体。虽皆
 有凭。要必以七教为义足
 秘密文证此有二义。一者义蕴经论。妙玄
 引涅槃经。迦叶菩萨设三十六问。如来
 赞云。我初成佛亦有菩萨来问斯义。所
 问句义功德亦皆如是(此佛亲宣)又般若经。
 诸天子唱言。我见阎浮提第二法轮转。
 今转似初转(此诸天叙出)二者名出龙树。大
 论释般若经云。诸佛法轮有二种。一者
 显。二者密。初转声闻见八万亿人(此显露不
 定教)诸菩萨见无量阿僧只人得无生忍(此秘
 密不定教)
 秘密不传。文句云。秘密者。隐而不传。记
 云。降佛七还非所述。故尚非阿难能受。
 岂弘教者所量。阿难非不传秘。赴机之
 密非所传耳。故秘密不用。全是显露。是
 故传秘密。名传显。诸师皆云。上圣赴机
 之密。互不相知故不可传。若涅槃中。如
 来亲宣般若。故天子唱出。皆结集为文。
 还成显露。故可传耳
 秘密横被。签云。秘密横被无时不遍(云云)。
 岂于法华有秘密耶。须知显露竖论。虽
 在四时。而有华严鹿苑大小之隔。若秘
 密横论。则隐显在机无时不遍。遍前四
 时。非遍法华时也。又签云。五味则一道
 竖进。皆有半满秘密不定。此释玄文破
 南师但用五味(但得方便)北师偏用半满(但得其实)
 今家以五味成半满半满成五味。故云
 味味皆有半满秘密不定。此相成释义。一
 往如此。非谓法华中有前四味秘密不
 定也。故玄文云。权实俱游如鸟二翼。虽
 复俱游(五味半满俱用)行藏得所(五味半满相成。谓之行。谓相成法华醍醐
 满字也。唯遍四味半满。谓之藏。谓不至法华醍醐满字也)
 法华非秘密是秘密。玄文。法华是显露
 非秘密。又云。法华是秘密。般若非秘密。
 签云。前是显非密者。谓非覆隐之密。如
 前教有二乘发心。不令未发心者知。是
 故覆密。今望般若为密者。此是秘妙之
 密。般若中无。法华为胜。又玄云。般若不
 明二乘作佛。故非秘密。又玄引大论。余
 经非秘密。法华为秘密。签云。非八教中
 之秘密。但是前所未说为秘。开已无复
 为秘(即四十余年不说也)
 秘密三义。签云。须知密秘语同意别(云云)。
 今列诸文具出三义。一者真秘。玄云。法
 华是秘密。签云。是秘妙之密。二者隐秘。自
 有佛弟子二义。玄引经云。四十余年秘而
 不说。此昔所未谈。约如来为秘也。妙
 乐云。三周之中。自论秘者。法说周时。密
 闻大车。此谓上周根利。预了譬喻因缘
 之事。对中下未悟。名之为密。此密有所
 闻。约弟子为秘也。三者秘密。即妙玄所
 立秘密教。如来隐密赴机互不相知者。
 签云。是隐密之密
第四不定教者。由前四味机发不定。闻大证
小闻小证大。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
中得渐益。此有部教二义分别。初约部竖
论者。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
(此处不定。签云。此不动不离。而升而游者。此指顿教渐初。不动于顿。而施渐化)虽说四
谛生灭。而不妨不生不灭(此法不定。鹿苑虽施渐化而不起于顿。二
味既然。诸味准此)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
断。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
(此人不定)当知即顿而渐(于顿得渐益)即渐而顿(于渐得顿益。
签云。虽为菩萨指方等般若。彼二时中俱有小果。新得旧得如常所明。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此
重指渐初。对般若为说。前文约法。此中约人。得果不同。证法不定)次约教横论者。
乳中得别圆相对以辨不定。酪中教门虽无
二别。乃与八万一人对辨。生酥熟酥三四对
辨(般若带通别圆为三。方等四教。并谈为四)故知不定。约部约教遍
前四时(并妙玄释签)
 不定得名。玄文。南北地通用三种教相。一
 顿。二渐。三不定。又古师立偏方不定。谓
 非次第。别为一缘。如金光明胜鬘等是
 也(云云)。知不定之名出于古师。天台更加
 秘密为四教。于义方足
 不定示体。止观。妙玄。四教仪引净名经。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
 证不定。今诸师以一音为当体体。真
 中二理为所依体(一音之义。通大小乘。备在集解)不定文
 证。玄引大经。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应问
 即遮。应遮即问(签。应问。谓开其问。端应。遮谓置其所问。开置同席。故成不定)。
 玄引大经。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能杀人
 (云云)。止观引净名经。佛以一音众生各
 解。或有恐怖(世界)或欢喜(为人)或生厌离(对治)
 或断疑(第一义)斯如来神力不共法(云云)。签
 引大论。初转八万得无生忍。陈如得初
 果。此皆证不定教也
 置毒不定。玄引涅槃五味譬四教位
 (前三教。教教皆成五味。备在玄文)故知前三教五味皆粗。圆
 教一味皆妙(有人云应云五味皆妙)经云。譬如有人置
 毒乳中则能杀人。乃至醍醐亦能杀人。
 此譬两用。一通约渐顿。明不定教。处处
 皆得见佛性。二约行不定。行人心行譬
 之如乳。实相譬之以毒。此毒有殒命之
 能。此智有破无明之力。久远劫来说实
 相毒。置于凡夫心乳。毒慧开发不可为
 定。或于初味发。或于后味发。不得次
 第往判。故言置毒乳中乃至醍醐。遍五味
 中悉有杀义(云云)。若圆教中发者。始闻
 经即破无明见佛性。是乳中杀人六根
 清净去。是酪生酥熟酥等杀人。若初住去。
 是醍醐杀人(玄文。先列前三教。随何位中。密见中道。即是乳中杀人。乃至醍醐杀人
 ○昔师云。毒喻佛性。置喻体具。五味喻五道。以一毒置众生心乳中。随于五道受身之殊。毒性不失。
 毒发性显之时。无局何身。若大道得发。即醍醐中发。义既不定。故于不定教明)一音不
 定。辅行引起信论云。圆音一演异类等
 解。又如如来八十好中一音能报众声。殊
 方异类莫不获益。如来本非一切音辞。
 而能遍赴一切音辞。并与此不定义同。
 签引华严云。佛以一妙音。周遍十方国。
 众声悉具足。法雨等充遍。又大论云。欲
 得一音遍十方。当学般若(此等皆大乘一音也)。毘昙
 论云。佛为四王作圣语说四谛。二解二
 不解(梵天音也)。又作毘陀罗语说四谛。一解一
 不解。又作梨车语说四谛。四王俱解。以
 此四王各念不同故。佛三说以赴彼念。总
 释秘密不定。签引大论。诸佛有二法轮。一
 者显。二者密。初转声闻见八万诸天得无
 生忍。陈如得初果(今家不定所据)。诸菩萨见无
 量阿僧只人得无生忍。乃至十地一生补
 处。是名为密(今家秘密所据)。签云。玄引大经。或
 时说深或时说浅等。名不定者。以由彼
 此互相知故。若秘密者。即互不相知。不
 定与秘密。并皆不出同听异闻(同禀如来一音之教
 故曰同听。互相知互不相知。故曰异闻)。又签云。不定与秘密。但
 有互知(不定)互不相知(秘密)以辨两异
 总释显密有定不定四句
 一显露定教。人相见法共闻。互相知得益
 定。玄云。如前分别。但约显露明渐顿五
 味之相。签云。通论显露。俱摄渐顿。二显
 露不定教。人相见法共闻。互相知得益不
 定。玄云。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
 此乃显露不定。三秘密定教。自分二。自
 有人不相见。法不共闻。互不相知得益
 定(此座十方对论)自有人相见。法共闻。互不相
 知得益定(一人多人对论)四秘密不定教。自分
 二。自有人不相见。法不共闻。互不相
 知得益不定(此座十方对论)自有人相见。法共
 闻。互不相知得益不定(一人多人对论)今之秘密
 及不定二教。但是秘密不定(秘密教)显露不
 定(不定教)玄云。今法华是显露非秘密是渐
 顿非渐渐是合非不合是醍醐非四味
 是定非不定
第五法华涅槃时
 述曰。玄云。今佛灵山八年说法。涅槃临
 灭。则已同在八年。此时同也。玄云。法华
 大王馔。涅槃醍醐。此味同也。又玄云。二经
 教意。起尽是同。此开显同也。四教仪引涅
 槃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故合法华
 为第五时也
言法华者。日光普照高下均平。若低头。若
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签云。总结散乱小善之
类。无不开之以成佛因)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
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玄一)良以。妙法
难解假喻易彰。为莲故华。喻为实施权
(签云虽复施权本为于实)文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两教因人。别教教道。五时八教。故云种种)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
文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指实为权。权指于实。名方
便门开今指权为实。于权见实。名方便门开。示谓指示。示其见道之处也)华落莲成。喻
废权立实。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舍是废之别名。开已俱实。无权可论。义当于废。权转为实。所废体亡。若留逗后缘。复属于施。非此中意○已上
迹门三譬之文)又莲譬于本。华譬于迹。从本垂迹。迹
依于本(迹不孤立本拟显本)文云。我实成佛久远若斯
(初先明本)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
三菩提(正明垂迹)又华敷譬开迹。莲现譬显本。文
云一切世间。皆谓今始得道(初述迷迹)我实成佛
那由他劫(正明开迹)又华落譬废迹莲成譬立本。
文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引同)为度众生皆
实不虚(正明废迹。废已无迹。故云皆实。实秖是本。权秖是迹。非莲华无以譬于权实。本迹妙法。非
此妙法。无以取喻于莲华。一部之旨不出本迹○已上本门三譬之文)入为莲故华。
华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为莲故华。华掩于实。为实施权。实在
权内。体复不异)华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机熟须开。开彼能覆。
情希近果。名之为覆。祛彼近果。名之为开。开何所开。即彼能覆)华落莲成莲成
亦落。可喻非权非实(华落譬非权。莲成譬非实。开已即废时无异途。开教行
人理。同一理故。故实立已。同冥三德故知三德不当权实)。如是等种种义便。故
以莲华喻于妙法(玄一)
言开权显实者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
(集解云。开华严之顿。三时之渐。四时三教咸为所开。不同华严聋哑。故非顿不同三时次第故非渐。今经开
显无不成佛。故云会入非顿非渐)言权实者。名通今昔义意
不同(前三教权实不即大小相隔。法华权实不二。权即是实。实外无权。此义不同昔经权实随顺机宜悉
檀逗会而已。今经为实施权意在于实开权显实。意在于权。此意不同)谓法华已前。权
实不同。大小相隔(华严大隔于小鹿苑小隔于大。方等同座大小各闻。般若融通
约人成隔。义见玄文)如华严时一权一实(权别实圆各不相即。且以华
严为论。三渐可知)所以者何。初顿部一麤一妙。一妙则
与法华无二无别。若是一麤。须待法华开
会废了。方始称妙(一妙无别者。约教显实是同。一麤方妙者。点前隔异见融即)
次鹿苑但麤无妙(但一藏教)方等三麤一妙(藏通别麤圆教为妙)
般若二麤一妙(通别二麤。圆妙此已上普昔时义意)来至法华会
上总开会废前四味麤(开前四味麤。会前四味麤。废前四味麤。故冠以
一总字。曰开会废)令成一乘妙(前四时两教二乘三教菩萨人理教行差别之麤。至今
法华咸皆微妙。别行记云。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会权归实废权立实。此之权实余部永无。此今时义意也)
诸味圆教更不须开。本自圆融不待开也
(在昔圆顿不开自妙华严之中普贤普眼三无差别大集染净一切融通。净名不思议毛孔含纳。思益网明无非法界。
般若诸法混同无二。此等圆妙。与今法华佛之知见。无二无别。岂可更开令成妙邪)但是部内
兼但对带。故不及法华淳一无杂。独得妙
名良有以也(华严兼于行布差别。鹿苑但一生灭之麤方等大乘对三藏半。般若所带通别
方便。此等四味。不及法华纯一佛乘。唯今称妙。其义如此)故文云。十方佛土
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有圆妙一乘。无通教半满相
对之二。无三藏中之三乘。无般若所带之二。无方等所对之三。此义出文句。偈见总诸佛章。此证教一文)正
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三教方便独谈佛慧。于诸世间为无有上。大直道
也。此释迦章中教一文。今取道义故以证行一)但为菩萨不为小乘
(昔日方便。谓化小乘。今时开显。实是菩萨。如彼穷子自谓客作。长者观之实为己子。开显小乘作佛。故云不为小
乘。菩萨上求下化。因必至果。故云但谓菩萨。此约义引文。以证人一。若据诸佛章偈。则云但教化菩萨)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众生正觉。一如无二。悉不出如。皆以如为
位也。出世正觉以如为位。亦以如为相。世间众生亦复如是。世间相既常住。岂非理一此见文句云云。韶云。
相可表帜。位可久居。众生正觉相位无二。显迷即理理即常住。佛已契常众生理是○未来佛章。以证理一)
时人未得法华妙旨。但见部内有三车穷
子化城等譬。乃谓不及余经。盖不知重举
前四时权独显大车。但付家业唯至宝所。
故致诽谤之咎(已上并四教仪○妙旨者。迹门三周开显之妙。初法说周重举四时
之权。会三归一。身子上根得记是也。次譬说周明三车一车。譬前法说。四大弟子设穷子喻获得家业。中根信解作
佛是也。三因缘周明十六王子下种中间调停今得授记。有化城宝所之喻。下根千二百声闻等获益是也。人不见
之。故致诽谤。如清凉师李长者等。不知此旨。便为不及也)
若约时则日轮当午。罄无侧影(法华开显。三乘九界咸皆悟
入。譬如日轮正午无处不明。是则先照高山寅时也。次照幽谷卯时也。次照平亩辰时也。禺中已时也。宋严观二
法师。与太史何承天。论中边之国。依周礼。用一尺五寸上圭。立八尺之表。夏至午时以测日景。犹有余阴。知
此方非中国也。天竺此时无余阴。知为中国也。地上寸影天上万里。今言侧影者余阴也。影古作景。晋葛洪字苑。
始改作影)
若约味则从熟酥出醍醐。此从摩诃般若
出法华(玄一○涅槃经。但云般若出涅槃。今玄文言出法华者。以二经同味故。义立此说)
信解品云。复经少时(去法华不远)父知子意渐
以通泰(机无隔异)成就大志(大心即发)自鄙先心(欲求大道)
临欲终时(化缘将讫)而命其子(二万亿佛所受化之徒)并会
亲族(十方法身菩萨影响者。多是释迦昔日同业)即自宣言此是我子
(从我受学是我所生)舍吾逃走(背此大乘遁入生死)五十余年(备经六趣)昔在
本城怀忧推觅(自昔法身地中。常以二智观。觅可化之机)忽于此
间遇会得之(始于今日感应道交)此实我子我实其父(我实
曾于二万亿佛所。常教大法。此结会父子。以定天性)今我所有一切财物(大乘
万行万德。行为因。德为果)皆是子有(先所出纳是子所知指昔日大品领教。所委广略般若共不
共法。此正付家业)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而作是
言。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三藏本心不求。方等耻小望绝。故不求。般
若虽领非己分。故不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如此不求而今自得)此领
何义。即是般若之后。次说法华。先已领知
库藏诸物。后不须说但付家业而已。譬前
转教皆知法门。不须重演观法。直破草菴。
赐一大车。授记作佛(玄十○授者授与。记者记事。开与授记皆有通别。通
开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别开当座悟入。通记阿耨菩提。别记劫国名号)
四十六年(乙丑)佛成道后。四十二年说法华经
(句记引法性论○说法华。凡二处二会。始在灵山次升虚空。后复还灵山。法华以无量义为序。普贤行法为结)
 法华教主。准四明立义。法华所明三十二
 相名尊特者。以即法身故。是则生身即
 法身者。便为尊特。此就开权即劣显胜
 而明尊特龙女欲彰开权妙相。故云法
 身具三十二相。此一一相全理显现。法身
 遍故三十二相相相周遍。法具万德相亦
 须具。此之妙身不名尊特。更指何身为
 尊特邪。此则永异净觉定是生身之义。
 至若即一论三者。秖三十二相如来妙
 力。为三藏示有分齐。名曰生身。秖三十
 二相如来妙力。为从通入别机示无分
 齐。名为尊特。秖三十二相如来妙力。为
 圆教机示一一相。即是本性所具法门。名
 为法身。由三种机感者如来。即于一
 身示三种相
四十七年(丙寅) 四十八年(丁卯) 四十九年(戊辰)
净饭王病重。念见诸子。佛在王舍城。去此
五十由旬(父王所治迦维罗国。王舍城在摩竭提国。并中印土。今言五十由旬。即相去二千里)
告难陀阿难罗云。即以神足至王宫所。涌
身虚空放大光明。光照王身患得安息。复
以手着父王额上曰。王是净戒之人心垢已
离。今应欢喜谛思经法。时王于卧合掌心
礼。忽就后世。诸释棺敛置师子座。佛及难
陀丧前肃立。阿难罗云。住在丧足。佛为当
来世人不孝。躬欲担棺。大千世界一切震动。
欲界诸天诸龙鬼神。俱来赴丧。时四天王跪
请担棺。各自变身如人形像。世尊手执香
炉前行。出诣墓所。千阿罗汉往大海渚。取
旃檀香举棺焚之。诸王收骨置于金函。起
塔供养。佛告众会。父王净行生净居天
(净饭王泥洹经○生五净居者。第三果阿那含人)初波斯匿王(舍卫国主)娉于释
氏摩诃男。以家中婢生女。妻之生子。名流
离。年八岁。令诣外家学射术。时新作讲
堂欲请佛僧。流离即升师子座。诸释嗔骂
之云。此婢生子敢入中坐。扑之着地。后
绍王位往征释种。目连三反白佛。佛言。宿
缘已熟今当受报。流离王既入城。取诸释
埋脚地中。以象踏杀之。凡九千九百九万
人。流血成河。选五百端正释女。欲与相接。
一女骂云。我今何故与婢生种通。乃至五百
女皆如此骂。王取五百女。刖手足掷阬中。
还至舍卫。兄只陀太子出见。流离王曰。吾
与诸释战何不佐我。只陀曰。我不堪杀害
众生。王即拔剑杀只陀。命终即生忉利。五
百释女称怨向佛。佛至其边说法得法眼
净。命终生天。佛还给孤独园告诸比丘。今
流离王及此兵众却后七日尽当磨灭。至七
日初。王将兵众诣河娱乐。天大雷震暴风
疾雨。王及兵众为水所漂。身坏命终入阿
鼻狱(此云无救鼻音毘)佛因为诸比丘。说释种宿世
捕鱼杀害因缘。今还受报之事(长阿含经○案兴起行经云。
过去罗阅城。有池多鱼。村人捕之。着岸而跳。一鱼名[麸-夫+孚]。一名多舌。相语曰。我等不犯。人横见杀。我后世当
报。时村人男女。今诸释种是。[麸-夫+孚]鱼者。毘娄勒王是。多舌者。今王相师名恶舌者是。我是时为小儿。见鱼跳而
喜。以杖打鱼头。王伐释种。时我得头痛)。流离杀诸释氏。阿难愁恼。
来佛所言。我与如来同一释种。云何如来
光颜如常。佛言。我修空定。过三年已还来
问我(涅槃经)目连。取知识四五千人盛着钵
中。举置虚空。流离军退。佛令取钵视之。人
皆死尽。佛为说无常法。无央数人得须佗
洹果(法句喻经)
五十年(己巳) 五十一年(庚午) 五十二年(辛未)
冬十一月既望。佛在毘舍离国大林精舍重
阁讲堂。告诸比丘。却后三月我当般涅槃。
即为说普贤菩萨行法经
 述曰。案神照经疏云。建子之月既望。告
 众行法。既是结经。则知说法华止七年
 耳。今约已经开显又二经同味。故通称八
 年也

佛祖统纪卷第三(下终)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703
铜币
625
威望
175
贡献值
7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0-09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入涅槃
序曰。如来所说一代法门。其意在乎开显大
事因缘而已。及乎人机既得大益。则又为
之说云。所应度者皆已度毕。于是唱入灭
度。以示化仪之有始卒。将以起懈怠者之
慕心以垂训未来之人尔。至曰我不灭度
常在灵山。斯则如来不生不灭大般涅槃之

言涅槃者。此有二义。一者为法华未熟人
追说四教。具谈佛性令知真常入大涅槃。
名捃拾残机教(四教仪)谓如来调熟渐机众
生。以法华涅槃。皆为后教后味。譬如田家
先种先熟先收。后种后熟后收。是以八千
声闻。无量损生菩萨。大德身子等。于法华
中得受记[卄/别]。见如来性成大果实。如秋
收冬藏更无所作。即是前番。从摩诃般若
出法华。若钝根人法华不入。更用般若淘
汰。如五千自起人天被移。此等未熟者。更
论般若入于涅槃而见佛性。即是后番。从
般若出大涅槃。故知法华前番。如秋成大
获。涅槃后番。如捃拾余残(玄十)
 述曰。法华开显已废方便。其未熟者尚劳
 调停。故于临灭度时。重施三教之权。用
 显一乘之实。此追说之意也(义在圣行品)然五
 千先已结缘略闻开显。今此会中复为追
 说。既于当座知常。故须即施即废。此追
 泯之意也(义在德王品)追说者重施也。追泯者
 重会也。法华已施已废。即是前番涅槃重
 施重废。即是后番。签之言曰涅槃重施方
 便。又云泯者会合。皆此义也
二者。为末世比丘畜不净物(失戒)乐诵外典
不教佛经(失乘)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
慧命亡失法身。使乘戒俱失。故更扶三藏
广开常宗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
谈常教(杂见大经玄签及四教仪)若言不许诸恶比丘畜八
不净。是戒门事门(此即扶律义。案律云。八不净者。一田园。二种植。三谷帛。四畜人
仆。五养禽兽。六钱宝。七褥釜。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此之八物显过不应)若说如来
实不毕竟入于涅槃。及遮外典。此是乘门
理门(此即谈常义。据经合云。如来实不毕竟涅槃。方是谈常。今签文云。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此脱实不
两字今用经补足)若末代诸恶比丘破戒。说如来无常。
及读外典。则并无乘戒。失常住命。赖由此
经扶律谈常。则乘戒具足。故知此经为赎
常住命之重宝(签引大经云。若人藏积七宝。为未来谷贵贱。侵值遇恶王。为用赎
命。乃当出用。诸佛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读诵外典不教
佛经如是等恶出现世时。为灭诸恶为说是经。是经若灭佛法则灭)
 述曰。法华开显之后。涅槃广开常宗。知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是末代无知。安于
 平等大慧之说。忽略戒律不复经怀。此
 戒缓之失也。至于不读佛经唯好外典。
 此乘缓之失也(是知读经要在解义。行行始可名乘。若秖循行数墨。但是人天福
 业。菩提远因。未足以为出世之近果也)乘戒俱缓。非三涂之归
 而何归。如来久鉴未来。唱商行寄金之
 典。重扶三藏圆会真常。顾命之言有在
 于是。然则扶律谈常之教。正被今日。凡
 在为学可不自勉。是以止观方便具五
 缘中。首明持戒以为助道。要令行人以
 圆三观。观察所持十种戒本相相清净事
 理俱持。乘戒俱急。非同十二年中不知
 圆常。唯明事相之戒。故义例有云。虽依
 法华三昧妙行。末代钝根。若无扶助。则正
 行倾覆。故须扶律谈常以显实相。若夫
 大经所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
 者乃名为缓。此即偏赞大乘。格量优劣
 之文。岂当恃此便忽事戒。止观谓乘急
 戒缓者。以三涂身见佛闻经。如华严涅
 槃。鬼神龙畜皆预列众。如是因果。差降
 升沈非一。云何难言理戒得道。何用
 事戒。幸于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涂
 (文句)不明此宗。未足与议涅槃最后之训。
 若但弘四分不读大乘。徒知专守鹿苑
 持犯之章。曾未获闻鹫峰开显之旨。此
 为弘道。良用悲心。如智者之灭。弟子问
 谁可宗仰。则答之曰。波罗提木叉(戒)四三
 昧在焉(乘)左溪之逝。则顾谓门人曰。吾六
 即道圆万行无得(乘)戒为心本(戒)汝等师
 之。是又知列祖弘道。未尝不取本于乘
 戒俱急扶律谈常之意
若论时味与法华同。谈其部内纯杂小异
(四教仪○句记以十六意辨异二经云。判味同时。而部有异云云。又玄云。涅槃犹带三乘。此经纯一无杂)
○然二经教意起尽是同。如法华三周说法。
断奠声闻咸归一实(开迹也○断丁乱反。奠如字。训决定。依经文。则是
决了声闻法之义)后开近显远明菩萨事(显本也)涅槃亦
是先胜三修(签斥夺三修。十仙小证○涅槃玄。邪三修者。世人随邪师教。相续为常。
适意为乐。动转为是我。劣三修者。声闻依半教。谓三界无常。诸有非乐。一切空无我无我所。胜三修者。依
佛胜教破于劣修。以常乐我。斥诸比丘无常苦空无我虚伪不真。法身常恒无有变易。欢娱受乐具入自在。
如是修者入秘密藏○涅槃经云。闍提首那等十外道)断奠声闻入秘
密藏(开迹也)后三十六问明菩萨事(显本也。签文。广
辨菩萨五行十功。已上释同)又涅槃临灭更扶三藏。诫约
将来。使末代钝根不于佛法起断灭见。
广开常宗破此颠倒。令佛法久住。如此
等事。其意则别(玄文已上释异。签云。起谓正说初分。尽谓正说末分。法华以本迹二
门为初后二分。初则开权显实断奠声闻。后明本门增道损生。重更辨前开权作主久远成佛。故涅槃正说。开为
四段。初纯陀品云。明涅槃施断奠二修。二长寿品去四品。明涅槃义。三现病品去五品。明涅槃行。四师子
吼品去三品。明涅槃用。故知初三断奠声闻。后但明于涅槃义用。是故二经起尽是同)
经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故合法华为
第五时(四教仪)
五十三年(壬申)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遣文
殊诣母所。暂屈礼敬三宝。摩耶夫人闻之。
乳自流出。直至佛口。即与文殊俱至佛所。
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三月将尽欲出涅
槃。帝释作三道宝阶。佛与母别。大众导从。
下还只洹(佛升忉利经)
 述曰。案行法经。却后三月我当涅槃。则知
 说行法。在辛未十一月望。案升忉利经。
 三月安居。则知说行法毕。即日往忉利。
 案此经。三月将尽欲入涅槃。则知此年
 二月十四日下阎浮提。十五日入涅槃
时优填王(拘睒弥国)恋慕世尊。铸金为像。闻佛
当下宝阶。象载金像来迎世尊。金像上下
犹如生佛。雨华放光为佛作礼。世尊合掌
语像。我灭度后。我诸弟子以付嘱汝(观佛三昧
经○案增一阿含经。帝释请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优填王思睹如来。即以旃檀作如来像。高至五尺。波斯匿王。
闻之以紫磨金作像。亦高五尺。时阎浮提始有二像。又西域记。优填王。请目连。以神力。接工人上天。亲[目*(日/目)]妙相。
用旃檀雕像)佛姨母摩诃波闍波提(此云大爱道)不忍见
如来灭度。与五百除馑女礼佛。退还精舍。
各在空中。作十八变。同时泥洹。佛令阿难
入城遍告理家(优婆塞受戒在家者)作五百梓材。闍维
毕取舍利。造庙供养(佛母泥洹经)佛躬举床一
脚。阿难举一脚。飞在虚空往至[蒙-卄]间。四部
大众各举五百比丘尼(增一阿含经○案智度论。四天王举床。佛在前擎炉
烧香供养。为报恩故)
 梁佑律师曰。姨母之德均为所生。是故持
 举之。重爰酬鞠育。将以厉后世无恩之
 人也(释迦谱)
舍利弗目犍连。不忍见佛涅槃。遂先入灭。
七万阿罗汉亦同时入灭。时四辈弟子莫不
荒乱。如来以神通力化作二弟子在佛左
右。众生欢喜忧恼即除(萨婆多论)
 述曰。身子不忍见佛涅槃。故先入灭。而
 涅槃疏引大经则云。身子见佛涅槃不
 忧。常住不喜。是知开显之义。不同附小
 之文
今日座中无央数众。或见如来入般涅槃
(像法决疑经)
二月十五日。佛在拘尸那城(此云三角)力士生地
娑罗双树间。临涅槃时。出大音声普告
大众。今日世尊将欲涅槃。一切众生若有
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时世尊晨朝从
面门放种种光。遍照十方。六趣众生共
相谓言。当疾往诣劝进如来。莫般涅槃
(涅槃经)
 述曰。如来以声光普告大众。而六趣之
 中。有能相谓劝请者。盖是大权示现主首
 之伦。故能次第转告三涂实报之众。故此
 经列众。有称诸天八部师象鸟兽。皆名为
 王者。此意可知
时弟子四众。诸大菩萨。阎浮诸王。大臣长者。
四天王诸天子。八部诸王。山海诸王。师子象
王。诸鸟兽王。唯除迦叶阿难二众及阿闍
世王(佛以声光召五十二众。时迦叶在耆山。阿难在娑罗林外。为诸魔所恼。闍王害父身生恶
疮。诸佛忏悔即还本宫。都不觉知如来涅槃○见涅槃后分经)各持供具诣佛
供养。皆默不受。是时会中优婆塞纯陀白
言。我等欲从如来求将来食。惟愿哀闵受
我微供。佛云。我今受汝最后供养。令汝
具足檀波罗密。纯陀白言。虽知如来方便
示现涅槃。而我不能不怀苦恼。佛赞善哉。
能知如来示同众生方便涅槃。时天龙八部
劝请如来。唯愿久住不入涅槃。世尊。为说
伊字三点。如来之身解脱般若三法。如世伊
字(梵书◇字三点不纵不横)时诸比丘请说无常苦空无我。
佛说出世常乐我净世间四颠倒法。诸比丘
言。如来永无四倒。了知常乐我净。何故不
住一劫半劫。教导我等舍离四倒。佛言。我
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当
为汝等作大依止。犹如如来(云云)。佛告大
众。今以正法付嘱国王大臣及四部众。应
当劝厉诸学人令得增上戒定慧。若有不
学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毁正法者。大臣四
部众应当苦治(涅槃经)
 述曰。佛告诸比丘。所有正法悉已付嘱迦
 叶。此为正付法。以迦叶能继世传持也。
 又云今以正法付嘱王臣四众。此是旁付
 法。以在官能治人护法也
佛告大众。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
(涅槃经)
 述曰。梵网制菩萨不应食肉。鹿苑之际
 小乘病开鱼肉。楞伽则不应菩萨食肉。
 释签谓在四含后为渐制之始。既云菩
 萨不应食肉。故知小教仍开。今涅槃始。不
 听声闻弟子食肉。从今日始。则知大小
 俱制。正是扶律之意。末代出家可不知
 奉
阿闍世王。既害父已身生恶疮。邪见六臣
惑言六师能治王病。耆婆白言。唯佛能治。
王闻佛欲涅槃。闷绝躄地。世尊大悲。入月
爱三昧放清凉光。往照王身身疮即愈。王
与夫人国民五十八万。往拘尸城。佛为说
法。所有重罪即时微薄。王及夫人婇女皆同
发菩提心。遶佛三匝辞退还宫
佛告憍陈如。阿难何在。陈如答言。在娑罗
林外。去此大会十二由旬。为六万四千亿
魔之所娆乱。是诸魔众悉自变身为如来
像宣说一切诸法示现神通。阿难念言。如
是神变将非佛所作邪。阿难入魔罥故。极
受大苦。以是因缘不来至此。佛告文殊。
阿难吾弟。给事我来二十余年。所可闻法
具足受持。喻如泻水置之一器。是故我今顾
问何在。欲令受持是涅槃经。今为诸魔所
恼。汝持是大陀罗尼可往救护。文殊受已
至阿难所。魔王闻咒。悉发菩提心舍于魔
业。即放阿难归至佛所(涅槃经)
 述曰。阿难初为摩登伽女所摄。佛敕文
 殊。将咒往救。所以为宣说首楞严大定
 之发起。后于娑罗林外为魔所娆。佛敕
 文殊。将咒往救。所以为魔王发菩提心
 舍于魔业之缘起。未可以声闻小果为
 之筹量。至言侍佛左右。唯证三果。灭后
 结集方证四果。此皆阿难用方便道特
 留残结耳。内秘菩萨外现声闻。佛为授
 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当约此意以为
 之论
佛告阿难。是娑罗林外有一梵志。名须跋
陀罗。年百二十。虽得五通未舍憍慢。汝
可往彼语云。如来出世如优昙华。于今中
夜当般涅槃。若用所作可及时作。阿难
受敕往作是语。须跋陀罗言。善哉。即与阿
难还至佛所。闻佛说法得阿罗汉(涅槃经)既
证果已白言。世尊。惟愿少住教诫莫般涅
槃。世尊默然不许。须跋陀罗不忍见如来
涅槃。即先入灭。佛告大众。自我得道度憍
陈如。最后须跋陀罗。吾事究竟无复施为
(涅槃后分)时阿难以阿泥楼豆语咨启四问。佛
告阿难。如汝所问。六群比丘。恶性车匿。行
污他家。云何共住。我涅槃后车匿比丘。渐当
调伏舍本恶性。佛去世后以何为师者。尸
波罗戒是汝大师。佛涅槃后依何住者。依四
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
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中间。名受念处。观心
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
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一切行者。应
当依此四念处住。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
切经初安何等语者。当安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涅槃后分)时
阿难请问。如来般涅槃后云何殡葬。佛言。当
如转轮圣王葬法。用白[叠*毛]缠身。涂以末香。
金棺铁椁。持盛王身。灌以酥油。香薪烧之。
火尽收取骨末。起塔表刹。见者悲喜。思王
正治。我今圣王亦复如是。我此国土未来众
生。水葬火葬塔冢之葬。其事为多。阎浮界内
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
礼义具足(冢墓因缘经○止观我遣三圣化彼振旦。辅行仁义先驱真道后启。清净法行经。光净
菩萨彼称孔子。迦叶菩萨彼称老子。月光菩萨彼称颜回)
佛说涅槃时。有万五千亿人。于是经中不
生信心。是人于未来亦当得信
 述曰。此见妙句。未知据何文。此等极钝
 根人。即是末代出家。具正信学佛法者。
 我辈何幸得预此流
如来临入涅槃。诸天大众皆来供养。唯螺髻
梵王不来觐省。时诸大众恶其我慢。使百千
咒仙往彼令取。乃见种种不净而为城堑。
犯咒而死。复策无量金刚持咒而去。乃至
七日无人取得。大众悲哀说偈。如来即以
大遍知神力。随左心化出不坏金刚。于大
众中显大神通。三千世界六反震动。即腾身
至梵王所。指彼秽物变为大地。报梵王言。
汝大愚痴如来欲入涅槃。汝何不去。即以
金刚不坏之力。微以指之。梵王发心至如
来所(秽迹金刚灵要门○题称秽迹者。如经云。金刚指梵王秽物变为大地。所谓以神通变其秽境。故得
名之为秽迹金刚)
世尊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
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
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
我住世无异此也(遗教经)
佛告众曰。我虽在此阎浮提中。数数示现
入于涅槃。实不毕竟涅槃。是故当知。是常
住法不变易法(涅槃经)时世尊于七宝床右胁
而卧。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
东方。如来中夜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
涅槃。娑罗树林四双八只。入涅槃已东西
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
宝床盖于如来。惨然变白犹如白鹤大众
哀声普震一切世界(涅槃后分)时一切人民即
入城中。作七宝金棺。栴檀沈水香花幡盖。
至如来前而申供养。大众悲哽。共扶如
来入金棺中。遣四力士请棺入城力不能
胜。乃至遣十六力士亦不能胜。时阿泥楼
豆语力士言。纵使尽城内人共举佛棺。亦
不可得。当须大众诸天助汝举棺。乃得入
城。所言未既。帝释即持宝盖。垂在空中。
乃至色界诸天。皆如帝释供养圣棺世尊大
悲。即自举棺升空。高一多罗树。从西门入
从东门出。从南门入从北门出。如是左
右遶城经于七匝。徐徐空行至荼毘所。下
七宝床。时四天王各持天上栴檀沈水各五
百根。乃至第六诸天世间大众。各持栴檀沈
水至荼毘所(涅槃后分)二月二十二日。如来涅
槃已经七日。将欲出棺。大众哀泣。共扶如
来至七宝床香水灌洗。妙兜罗绵。缠头至
足。白[叠*毛]千张。次第缠身。共扶如来入宝棺
中。以妙香木成大香楼。举棺楼上。大众各
持香炬至香楼所。皆悉灭没(后分)阿那律升
忉利天以告摩耶夫人。摩耶自天而下。棺自
为开。世尊起合掌曰。远屈下来。复语阿难
曰。汝当知为后世不孝众生故。从金棺出
问讯于母(摩耶夫人经)
时大迦叶与五百弟子在耆闍崛山。去拘
尸城五十由旬(案赴佛涅槃经云。迦叶在伊茶梨山。去舍卫二万六千里。教授一千弟
子。此盖部别不同。当以涅槃后分所出为正)迦叶于正受中心惊身颤。
从定中出见地大动。即知如来已入涅槃。
即将弟子往拘尸城至佛棺所。如来大悲。
为迦叶故棺自然开。显出真金紫磨坚固色
身。迦叶哀哽。即以香水灌洗。千[叠*毛]缠身。棺
开即闭。迦叶说偈。如来复现双足千辐轮
相出于棺外。迦叶礼赞金刚双足。还自入
棺。从心胸中火涌棺外。渐渐荼毘。经于七
日。香楼乃尽(后分○案处胎经迦叶执火以然香薪。此部别不同。当以后分所出为正)佛
灭度已。始经七日。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
令诣十方世界尽集六通阿罗汉。得八亿
八千众。于双树间听受法言(处胎经)
  分舍利
序曰。智者有言。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
熏修。究其为义。则有生法全碎之辨。我不
灭度常在灵山。此岂非法身全身乎。今论
涅槃之后八万四千。则唯示生碎二身尔。如
来久远劫来数数出现。盖将开生身之迹。以
显法身之本。即碎身之狭以见全身之遍。
大权益物可胜思议者哉
二月二十九日。如来荼毘已经七日。帝释开
棺取佛右牙。天上起塔。有二捷疾罗刹。盗
取佛牙一双。时城内大众收取舍利满八金
[土*昙]。入拘尸城七日供养(后分○舍利此云骨身)
三月六日。如来本生眷属迦毘罗国王(父王净饭
二子。一孙。既俱出家。父王问佛云。国嗣永绝。则知既崩之后无复继者。今此迦毘罗王。盖是国人。立兄弟之子为
其后。故今云本生眷属也)诸释种等。经三七日。知佛涅
槃入拘尸城。请求舍利不果所请。阿闍世
王诣佛忏悔。洗荡身疮极重罪灭。即还本
宫。于涅槃夜梦见月落。召问诸臣。答言。是
佛涅槃之相。王即将臣从至拘尸城。请求
舍利不果所请。时毘离外道名王。阿勒迦
罗王。毘耨不畏王。遮罗迦罗王。波肩罗王。各
将臣从入拘尸城。请求一分舍利还国供
养不果所请(后分○已上七国。并拘尸那为八国)时八国王共
争舍利。有大臣优波吉谏八国王。时帝释
化作人语。我等诸天亦应有分。阿耨达龙
王言。我等亦应有分。若不见与力足相敌。
时优波吉告言。诸君且止。此舍利宜共分
之。何须见诤。即分舍利而为三分。一分
诸天。一分龙王。一分八王(处胎经)八国共分
舍利。闍王得八万四千数。又别得口髭还
国。道逢难头禾龙王。从求舍利。闍王不与。
龙言。我力能坏汝国土。闍王怖畏。即以佛
髭与之。龙王于须弥山下起水精塔。闍王
还国。以紫金函盛舍利。作千岁灯。于五
洹河水中作塔藏之(阿育王经)
八国举兵争求舍利。姓烟婆罗门高声唱言。
当作八分。时拘尸城得第一分。乃至闍王
得第八分。各还本国起塔。姓烟婆罗门得
盛舍利瓶。还那罗聚落起塔。罗延婆罗门
得炭。还国起塔。是时阎浮提始有十塔
(十诵律)
  集三藏
序曰。荆溪论结集三藏。则有三处一千结
集。正当最初(佛灭后四月十五日)七百结集为灭后百
年。跋闍擅行十争(周厉王三十四年。见通塞志)五百结集
为四百年后。因伽昵吒王请僧论道不同
(未检所出)。然法苑珠林。李长者合论。并依处胎经
以灭后七日为五百结集。今案本文。迦叶
告五百。正是遣使集众。未为正结集则
当以荆溪之论为正
四月十五日。大迦叶如是思惟。应当结集
三藏令法久住。即住须弥山顶挝铜犍稚
(音[虔-文+ㄆ]地。声论翻为锺。五分律随有瓦木铜铁鸣者。皆名犍地。诸律多作犍槌)说偈曰。佛诸
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莫入涅槃。诸
弟子得神力者。皆来集会。迦叶选得千人。
皆阿罗汉。唯除阿难。闍王日给千人饭食。
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说戒时。迦叶入定
以天眼观。阿难一人烦恼未尽。手牵令出。
阿难惭泣白言。佛法阿罗汉者不得供给左
右使令。以是留残结不断耳。大迦叶复言。
汝更有罪。汝劝佛度女人出家。使正法减
五百年。阿难言。三世诸佛皆有四部。迦叶复
言。佛欲涅槃背痛卧言须水。汝不供给。阿
难言。是时五百乘车。截流而度水浊不取。
迦叶复言。佛问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
住寿一劫若减一劫汝应答云佛应住寿
一劫若减一劫。佛三问不答。故令世尊早
入涅槃。阿难言。魔蔽我心是故不答。迦叶
复言。汝与佛[埶/衣]僧伽梨衣([执/衣]徒颊及重衣。即是重叠之义)以
足踏上。阿难言。我捉衣时。大风吹堕脚下。
非不恭敬。迦叶复言。佛阴藏相。般涅槃后。
以示女人。是何可耻。阿难言。我思女人见
佛阴藏相。心羞耻女形欲得男身。修行种
种佛之德根。非为破戒。迦叶令作六种突
吉罗罪僧中悔过(突吉罗。此云恶作。又云应当学)迦叶复言。
断汝漏尽然后来入。阿难思惟诸法求尽
残漏。定力少故不即得道。后夜欲过疲极偃
息。仰卧就枕霍然得悟。入金刚定破一切
烦恼得六通。后夜到僧堂敲门。迦叶语云。
汝从门钥孔中入来。阿难即以神力从孔
中入。礼拜忏悔。迦叶乃云。汝莫嫌恨。还汝
本座。阿难礼僧已升师子床(智度论)迦叶告言。
佛所说法一言一字勿使有阙。时阿难最
初出经。第一胎化藏。第二中阴藏。第三摩诃
衍方等藏。第四戒律藏。第五十住菩萨藏。第
六杂藏。第七金刚藏。第八佛藏。是为经法具
足时。阿难发声。唱言。我闻如是一时佛住
所居处。迦叶大众。皆悉堕泪。咄嗟老死如
幻如化。昨日见佛今日已称我闻(处胎经)
阿难身与佛相似。短佛三指。初登高座众
起三疑。或疑世尊重出。或疑他方佛来。或
疑阿难成佛。及唱我闻三疑俱遣(妙句)阿难集
法藏自云。佛初转法轮。我是时不见。如是
展转闻(句引智论)旧云。阿难得佛觉三昧。力自能闻
(记云。佛加觉力。故名佛觉○舍利弗问经。阿难修不忘禅。得佛觉三昧。力自能闻)又未闻
经愿佛重说。故佛口密为说。阿难亲承佛
旨。如仰完器。传以化人。以泻异瓶。佛已涅
槃。从金棺出金臂。重为现入胎之相。诸经
皆闻(妙句)胎相尚闻。况后诸经(句记○此即追现入胎。乃至转法轮等相。
使阿难给侍。二十年已前诸经。皆得以闻之也)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
记。即时忆念过去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
所闻。亦识本愿(法华学无学记品)
如来在此铁围山外。十方诸佛并皆云集说
法。亦名说经。后时文殊召诸菩萨及大阿罗
汉。结集大乘法藏。各言某经我从佛闻。须
菩提言。金刚般若我从佛闻。故知不局阿
难。然阿难则遍闻诸经。余弟子则偏局当
部(净名疏引智论)
如来灭后。于毕钵罗窟立三座部主结为
三藏。阿难诵出经藏。迦叶诵出论藏。优波
离诵出律藏。此即上座部。更有一千贤圣。
命婆尸迦。于窟外结集名大众部。此二部
通称为僧只律。是为根本(僧只律○此文分三藏。为三部主。是小
乘所出)
阿难从佛请愿。二十年中所说尽为我说
(报恩经)
摩得勒伽论说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
藏。十一部是声闻藏。又佛为菩萨声闻说
出苦道。为菩萨藏声闻藏。智论云。大迦叶
与阿难在香山。撰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
与阿难。集摩诃衍经为菩萨藏。涅槃云。十
一部经二乘所持。方等部为菩萨所持。是以
经论略唯二种(妙玄)
众经论明教非一。若摩得勒伽有二藏。声
闻藏菩萨藏。又诸经有三藏。十一部是声闻
藏。方广部是菩萨藏。合十一部。是杂藏。又
有四藏者。更开佛藏。菩萨处胎经为八藏。
胎化藏。中阴藏。未为阿难说时。即是秘密
教。为阿难说后。即是不定教。摩诃衍方等
藏即顿教。戒律藏即二藏教。十住藏即方等
教。杂藏即通教。金刚藏即别教。佛藏即圆教
(胎化即是如来托胎所说诸经。中阴即是如来住胎所说一切诸法)
世尊灭后百年。毘舍离城。跋闍子比丘。擅行
十事听两指抄食。得聚落间。得寺内。后听
可。得常法。得受金银。彼于布萨日。檀越
有施金银。而共分之。如是简择一一检校。
乃至十事非法。非毘尼非佛所教。七百阿
罗汉。集论法毘尼。故名七百结集(四分律)
 赞曰。能仁寂默。成佛久远。仁贤劫波。乘时
 利见。一代施化。归宗开显。天人群生。咸开
 宿愿。所应度毕。示迹泥洹。不生不灭。常在
 灵山。未来修学。盈满世间。共期佛慧。爰独
 真丹

佛祖统纪卷第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