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其实,紫磷供奉是位自恃很高的人,也很狂妄,慧忠禅师说得也不错,他也很慈悲的,不是为难紫磷供奉。他的这个机锋,其实,早就解释出来了,就是他说的,注解佛经要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这个,没什么不对啊,要注解佛经,就要契理契机啊。如果我是紫磷供奉,那么,他端来问我什么意思,我就一声不发,拿起筷子,沾沾水,然后点一下我正在注解的佛经。慧忠禅师的沉在碗底的七粒米,代表的就是七佛涅盘,一双筷子就是方便,所有的经典,都围绕着诸佛涅盘之理,知道了这一点,那就有择法眼,所有的经典,就会无惑。所以,注解经典,要明白诸佛涅盘盛义,也要知道所有经典都不离涅盘觉悟而说,还要有方便智慧,这样,就可以担当注解大任了。 其实,注释经典重点在于知道经典是说什么,经典的主旨就是引导众生离欲涅盘,而用了各种方便智慧来广演广利人天。知道了这一点,即便没有诸佛智慧,也不会疑惑不解,对诸多经典大惊小怪了。至少,合乎经典就合乎佛理,合乎机缘了。
禅宗的公案与机锋,虽然带有锋芒性,但也是修行开悟者之间的最直接砌蹉,也是对学人的应机说法,目的也不是徒增人迷惑,而是直指方便,不是到处棒喝的。后人不懂,觉得新奇有意思,所以,公案机锋被传得漫天飞了。这不是禅宗的错误。
紫磷供奉一向自恃,所以,慧忠禅师才打击他一下,是他自己说他当然理解佛意的。所以,慧忠禅师是看他是不是真的理解。真的理解,他自然知道注解佛经要契佛涅盘之意,还要有方便智慧,就自然马上明白慧忠禅师的意思。而事实上,注解经典,就应当本着这样一个态度去做,这也是所有经典之所以开示的因缘初衷,就是契诸佛之理,契众生之机。六祖大师,他也没有读过多少经,他听人说法华经,他没有读过,他让他给他读读看,别人一读,六祖并没有说法华经是假的,是伪经,六祖听问的人读了一下,读到譬喻品的时候,六祖说,好了,我明白了,这部经是以譬喻为宗的。就是以打比喻,比拟,引喻做为特点。六祖说,你不是问三车吗?三乘是假,一乘是真,出得火宅后,更于门外觅三车?不会了。这就是契理契机。六祖觉悟了,一个觉悟了的人,就不会动摇,他知道究竟是什么。一个觉悟而且有智慧的人,他也知道方便方法。而不知道涅盘空性的人,那就容易乱猜了,如果不知道空性,而且心量智慧又不够,那就惨了,即不契佛理,又不能善入法界,对众生机缘。
有一个公案,说是两个禅师,都已经开悟了,其中一个去访另一个,两个,谁也不说话,山上互相对面坐着,坐了一夜,第二天,要告辞了,一个禅师大声说:疑杀天下人也!真的是,大家要猜了,永远也猜不到两个人砌蹉了多高深的功夫,真是,天下人要想破脑袋也想不到了,就是这样,其实,我们读杂阿含,也知道,尊者,身心寂静,说世尊,寂如金山,六根寂静,这个空性,就是熄灭了烦恼执着,两个禅师互相不说话对坐,正是最究竟的契合空理。所以,两个都证得了这个空性,而这个空性,又真的是,言语道断,说是一物即不中,真的如那位禅师所说,疑杀天下人也!
所以,就是,知道了涅盘空性,诸经百千方便,不离此理。就有择法眼,如果还能广演广利,那就契众生之机,可以胜任注释佛经了。不能如此,也可以析经,事实求是,不断地修正自己,从闻思上圆满自己,也不是不可以。象师父说的,师父是谦下自己,无为的表现,佛法中没有英雄主义,师父这样讲,互相学习交流,是怕大家都不敢析经,断了闻思的积极性。所以,师父这样讲,就是不要怕错。要勇于研究,善自思维。这是师父无我无为慈悲的表现。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4-25 20:5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