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观呼息就是由呼息契入身心名色二法实相,更进一步契入十二因缘的逆观,这一切都是修行到一定程度自然呈现的,观呼息本身就是观嘛,所以,这不是修止,这是止观双运。这个,止观双运的观,是如实观,如实观,并不是讲要时时记得四念处的理论,比如,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就是观,静就是静,至于无常无我,这是观后的总结,事先要总结了,还用如实观吗?时时先以理论来说,苦啊,无常,无我,这样如实观还能展开吗?所以,看似要知道一切苦空无常是对的,但事际修行中却恰恰不能有这样的先入为主,就要如实,就是不见世间过。这样才能展开修行,体认实相。这就需要随一之法,开始是专注呼息,后来息冷息热,感受全身而出息,感受全身而入息,随着心念的平静,一切实相都将展开,观呼息不能理解得太狭隘,开始的时候是随呼息,进一步,自然的,呼息很轻微了,观照能力也更细微了,禅定轻安,自然现前观呼息是随一,后来自然转变,转成轻安禅定了,还是随一,什么叫如实观?是非善恶,如刺如疮这是有情的感受,这是有情认识到的名色的过患,这是如实的总结,请注意如实的总结并不就是如实本身,六祖说得好,腾腾不修善,巫巫不造恶,认为它是好的或不好的,这只是有情的感受,真实它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十二因缘的现象,轮回的形成,仅此而已,见因缘则见法,见法则见佛,这就要不见世间过,明白了,明明了了,这就是如实见,随着这种不见世间过,只是明明了了的下手修行功夫的进步,细微的观照就有能力了,观呼息就是这样,由呼息而契入与展开因缘法的明了,体认无常,体认是无明缘生,也体认行者的本来面目,就是涅盘空性。
世尊是因为看到生命的苦迫与过患,也就是见世间过而出家修道的,而最后的悟道,却是如实观,逆观十二因缘。能逆观十二因缘,首先就要先有能力认识十二因缘,要认识十二因缘,就要先不见世间过,只是如实认知,这个如实认知,就是不取不舍,不迎不拒,不作分辩,不下判断,这不就是不见世间过吗?不见世间过并不是迷糊,睡着了不见世间过了,闷绝了不见世间过了,我想,谁也不会认为六祖的不见世间过是迷糊,昏沉,闷绝吧?六祖的不见世间过就是如实观照。观呼息就是如实观,随一之法,如实观照,而禅宗六祖更伟大,他发扬了佛陀的这种开示,就是不仅是观呼息,他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了身心世界生活处事的时时处处,其实,佛陀也开示过的,比如大念住经,比丘时时彻知无常,我似乎是很久之前就说过,一切本来就是无常的,时时彻知无常就是明明了了,不取不舍,有的行者并不是时时彻知无常,而是反过来拿理论来印无常,他不能时时彻知,只是回过头来,说,是啊,苦啊,无常啊,这不叫时时彻知无常。而六祖的这种不见世间过的方法,就是发扬或者说弘扬时时彻知,弘扬如实观照。如实观照,功夫到家,体认到实相了,自然就知道无常了,也体认道谛了。这世上,都是先有体认,再有理论,苦集灭道也是如此。行者听佛陀圣者开示,只是从闻思上先明白这个道理,而要真实地体认与体验,还是要走圣者如实观照的路子,自己来验证,这就需要不见世间过,不取不舍。
所以啊,修行,真正的修行,有时候必须要抛开理论,哪怕是真理,也要抛开,暂时抛开,理论是一回事,修行是另一回事。时时拿着理论,过多地谈理论,那反而成了修行的障碍了。四念处也是这样,天天拿着四念处,喊这个,呵呵,可是,还没有修行哩,要修行,四念处还真得要放下哩,比如观呼息,你时时想着四念处的话,怎么样来观呼息呢?时时想着四念处,那就是散乱哩。
其实,很简单,要如实知见世间过,就要先如实知啊,要如实知就要不取不舍,体认了,才会知道世间过。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如实知,就是先不取不舍,凡见一切人事之善恶,尽皆不取不舍,这就是修行,六祖讲的是修行哩,这就是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5-14 20:1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