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38920阅读
  • 20回复

八段锦图解说明与口诀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6-16
少林八段锦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原传口诀1】
马步扑步可自选,双掌扶于膝上边,
头随呼气宜向左,双目却看右足尖,
吸气还原接右式,摇头斜看左足尖,
如此往返随气练,气不可浮意要专。
【原传口诀2】
马步下蹲臀收敛,先倾后旋向足看。
颈尾伸拉头上顶,头摇尾摆对称转。
【原传图谱】
【动作分解】
动作一:马步站立,两手叉腰,缓缓呼气后拧腰向左,屈身下俯,将余气缓缓呼出。动作不停,头自左下方经体前至右下方,像小勺舀水似地引颈前伸,自右侧慢慢将头抬起,同时配以吸气;拧腰向左,身体恢复马步桩,缓缓深长呼气。同时全身放松,呼气末尾,两手同时做节律性掐腰动作数次。
  ( 2 )动作与( 1 )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如此 (1) 、 (2) 动作交替进行各做 4 ~ 8 次。

【动作要领】
1、马步扶按时要悬项竖脊、收髋敛臀、上体中正。
2、侧倾俯身时,颈部与尾闾对拉拔长。
3、摇头时,颈部尽量放松,动作要柔和缓慢,摆动尾闾力求圆活连贯。
【易犯错误】
摇转时头部僵直,尾闾转动不圆活;摇转时挺胸展腹,上体后仰。
【纠正方法】
转头时,颈部肌肉尽量放松,不可主动用力,头部转动速度要慢于尾闾转动;向后转动头部时要含胸,抬头向上看,向前转动尾闾时要收腹,向后转动时要先塌腰,再敛臀立身。在马步状态下转动尾闾有一定难度,可以将动作分解练习,先体会头部摇转,再体会尾闾转动,最后将转头和转动尾闾结合起来。
【功理作用】
功法与作用:
1、下蹲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督脉等,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疏经泄热、去除心火的作用。
2、在脊柱腰段、颈段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既增加了颈、腰、髋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强了这些部位的肌力。
此式动作除强调松,以解除紧张并使头脑清醒外,还必须强调静。俗谓:静以制躁。“心火”为虚火上炎,烦躁不安的症状,此虚火宜在呼气时以两手拇指做掐腰动作,引气血下降。同时进行的俯身旋转动作,亦有降伏“心火”的作用。动作要保持消遥自在,并延长呼气时间,消除交感神经的兴奋,以去“心火”。同时对腰颈关节、韧带和肌肉等亦起到一定的作用,并有助於任、督、冲三脉的运行。
八段锦功法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主要通过对脊柱大幅度侧屈、环转及回旋,使头颈、腰腹及臀、股部、腿部等多种肌群参与收缩,既增加了颈、腰、髋、下肢的关节灵活性,也增加了肌力。同时,通过摇头,可刺激大椎穴(大椎穴为六阳经的汇总点),以提升阳气;摆动尾闾,可刺激脊柱和命门穴,“腰为肾腑,命门贯脊属肾”,肾在五行中属水,心在五行中属火,以水克火,只有壮腰强肾才能调理心火,所以刺激脊柱和命门穴,增强肾阴对人体各脏腑器官滋养和濡润的作用,进而达到去心火的目的。在这一摇一摆、一升一降中达到平秘阴阳、调理脏腑的作用。 
    “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也是八段锦中动作难度较大,运动方向较为复杂的一式。它不仅涉及了脊柱的侧屈、环转及回旋,而且还要求在马步状态下做脊柱两端的反向旋转。所以这一式不仅是习练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这一式的教学中,我们除了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如: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解、语言引导、肢体触摸等方法)外,还应掌握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将复杂的事物用最简练最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据我的教学体会,可概括为:找准“六个基本点”,抓住“六个重点”。 
    六个基本点是指健身气功运动过程中脊柱颈端的位置,分别是指:上、右、前、左、后、下。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的基本动作路线。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这些点的含义及相对应的动作规格和要求。
所谓“上”是表示动作开始阶段,身体重心要稍向上升起。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马步站立,身体重心位于两腿之间,收髋敛臀,立腰竖颈,下颌微收,百会上领,目视前方。     
所谓“右”是要求上体向右倾。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步型由马步转换为偏马步,右腿弯曲,左腿微屈,身体重心移向右腿,上体右倾,眼睛由目视前方转到用余光看右脚尖。      
所谓“前”是要求上体要从右旋转到前倾。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身体重心移向两腿之间,步型由偏马步转换为马步,颈部与尾闾对伸拉长,在上体前倾的状态下,下颌微收,眼睛的余光移到右脚的中内部。      
所谓“左”是要求上体向左倾。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步型由马步再转换为偏马步,左腿弯曲,右腿微屈,身体重心左移,眼睛的余光移至右脚脚跟。      
所谓“后”是要求向后摇头应与向前摆尾配合起来。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步型由偏马步转换为马步,颈部后旋,尾闾前旋,颈部后旋的速度要稍慢于尾闾前旋的速度,这样才能保证转正时速度的一致。眼睛视线由右脚看到了左脚,并伴随着尾闾的转动,从左脚的外侧看到左腿外侧至左肩,伴随着颈部的放松摇转,目视头上方。      
谓“下”是表示摇头摆尾动作结束时,马步正身,重心应稍往下降。动作的规格和要求是:身体重心位于两腿之间,收髋敛臀,立腰竖颈,下颌微收,百会上领,目视前方。
      在掌握好六个基本点之后,习练时还要抓住以下六个重点:

一是先求方、再求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应让学员明白动作路线的基本点找准了,动作路线正确了,基本身形掌握了,再将重点放在如何突出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的风格特点上。      
二是眼睛与身形的配合。眼为身之帅,眼睛定位准确了,身形也基本到位了。换句话说:当我们的躯干位置不正确时,我们很难看到正确的身体部位。在“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中,目光的转视如下:上体右倾,眼睛余光视右脚尖,上体前旋和左移,眼睛由右脚尖看到了右脚后跟,摇头时,眼睛从右脚转换到左脚,并伴随着尾闾的转动,从左脚的外侧看到左腿外侧至左肩至头上,最后转正,目视前方。      
三是脊柱上下两端的反向运动。在“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中,脊柱的颈端与尾闾除上升和转正外,都处于反向运动。上体右倾时,颈端向右,尾闾向左;上体前倾时,颈端向前,尾闾向后;上体左倾时,颈端向左,尾闾向右;摇头摆尾时,颈端后绕,尾闾前绕。脊柱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得以充分的伸展旋转。     
四是摇头时颈部肌肉要放松。颈部肌肉紧张会直接影响脊柱颈端和胸端的位置,不仅会给人不协调、动作僵硬的感觉,还会造成挺胸等错误动作,挺胸会造成力点前移至天突穴,不利于大椎穴的放松。所以,在做摇头时,不主动用力,用头部自身的重量来带动旋转,目视头上方,这样才能做到摇头时的颈部放松。     
五是摆尾时要强调收腹。很多习练者在前摆尾闾时塌腰、撅臀,这就是因为摆尾时没有收腹的原因。在摇头摆尾时,除颈部肌肉放松外,从胸到腹部都要有种肌肉的紧张感,即:胸微内含,腹肌收缩。这样摆尾时,才能保证尾闾内收转正。      
六是转正时要力达夹脊。夹脊是指背部的竖脊肌。它是连接头部与腰臀的纽带,也是动作是否有劲力感的关键,当夹脊松懈时,人的精神提不起来,动作也显得断劲。力达夹脊的关键是要立腰竖颈,百会上领、下颚微收、目视前方,这样气寓其中、神与形合,动作才会有协调感。在习练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时,掌握了以上六个重点,就可加深对整套动作理解的深度。
摇头摆尾去心火
    以前一式的结束动作为起点。重心稍向左移,右脚向右侧开半步,脚尖朝前站立,两膝关节缓缓自然伸直,同时两掌指尖斜相对,掌心向上,肩部下沉,缓缓上托。当手掌到达胸前时,两臂内旋,两掌随之内旋一圈,继续上托至头上方,肘关节微屈,掌心向上,目视前方。随后松腰沉髋,敛臀,两腿屈膝半蹲成马步,此时应保持身体中正,百会虚领,膝盖不应超过脚尖;同时沉肩坠肘,松腕舒指,两臂缓缓向两侧下落,两掌扶于膝关节上方,肘关节微屈,小指指向前内侧,目视前方。随后重心向上稍稍升起,随之重心右移,上体向右侧倾斜,身体以腰为轴向右前侧伏身,头不低于水平,颈椎与肌肉尽量放松伸长,目视右脚。重心左移,上体保持伏身,头部高于水平,腰部用力,引导上体由右向前、向左移动,同时脖颈与尾闾对拉伸长,目视右脚脚跟。此时应注意右膝依然弯曲,左膝不超过脚尖。重心右移成马步;同时意想放松大椎,头向后摇,尾闾随之向相同方向摆动,以刺激大椎穴和督脉等,达到疏经泄热,疏泄心火的作用。此处应注意尾闾摆动,宜大不宜小。正确的做法是上体左倾,尾闾右摆,上体前俯尾闾向后划圆,使尾闾与颈部对拉拔长,加大旋转幅度。另外,摇头的动作较尾闾摆动开始的早一些,所以摇头的速度要稍慢一些,以便能够使头尾同时归正。随后收髋敛臀,上体稍稍立起,随之下颏微收,使上身中正,做到松腰沉髋,重心下沉变成马步,目视前方。该势一左一右为1次,做完最后一遍时重心左移,右脚回收成开步站立,同时两臂经两侧上举,两掌心斜相对,重心上起,目视前方,两膝缓缓自然伸直。双臂到达两肩上方时,两臂屈肘,两掌经面前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指尖斜相对;同时松腰沉髋,膝关节随之微屈,目视前方。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足少阴肾经;督脉。
本经所主病候:
本经主治病证:
【古经脉图谱】
【现代经脉图谱】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大椎:
命门:
【经典穴位】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心。
是脏腑中重要的器官,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故《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各脏腑在心的领导下互相联系,分工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心的生理病理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等。现将其主要生理病理简述如下:
  (一)心主血脉《内经》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血行脉中,心与脉密切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的。心气的盛衰,可以从血脉的改变反映出来,故《内经》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脉细弱或节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则脉涩不畅或结代等。
  (二)心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灵枢·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就是担任,接受的意思,指出了接受外来事物而产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由心来完成的。
  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动,哭笑无常,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三)心主汗 汗是人体津液之一,汗与血同源,因心主血脉,心生血,故汗与心有密切关系。故有“汗乃心之液”的说法。
  当心阳虚脱时,汗液随心阳而脱,故大汗淋漓;心气虚时,表卫不固,自汗出;心阴虚时,阳无所附,心液失其敛藏而发盗汗。
  (四)心开窍于舌 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与“舌乃心之苗”的意思相同。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气血强与否,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上焱时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等。
  华,是光彩之义,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
【医学阐释】
心与肾的关系: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生理情况下,心阳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阴;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滋养心阳,阴阳互相制约,使心阳不亢,心与肾保持这种“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的关系。如果这种正常关系受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适用人群】
练习本动作主要适用于    等人群。
【养生之道】
【本式问答】
问题一:佛教中的“心”有什么含义
回答:主要有如下含义:(一)梵语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又作心法、心事。指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1、指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等四蕴。2、指心王,属五位之一,相当于五蕴中之识蕴。指统一心之主体─六识或八识而言。3、对心、意、识三者,小乘有部等主张三者为同物之异名,然在大乘唯识宗,‘心’则指第八阿赖耶识,含有积集之义,乃诸法产生之根本体,故亦称集起心,即阿赖耶识蓄积种子而能生起现行之意。对此,前六识称为‘识’,即了别、认识作用;第七末那识称为‘意’,即思惟作用。将心之主体与从属作用分开时,前者称心王,后者称为心所。上记之六识或八识即为心王,心所乃指随之而生起者,亦即细微之精神作用。此外,佛教对于心与物之存在,乃主张心与物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故佛教既非唯心论,亦非唯物论,而系一种空无自性论,称为色心不二。然自实践之方法而言,则佛教特别强调心之主体性,故每被视为唯心论。
  (二)梵语hr!d 或 hr!daya 之意译。音译作汗栗驮、肝栗大、干栗多、干栗陀多、讫利驮耶、纥哩陀耶、纥哩娜耶、纥伐耶。或译作肉团心、真实心、坚实心。原语乃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之中性名词。犹如树木之心,为凡物具有之本质,为中心之(即处中者)心;又如万法具有真如法性之真实心,即指如来藏心,而非具有思考作用之心(缘虑心)。据四卷楞伽经卷一举出,此心系指自性第一义之心。另据大日经疏卷四之说,则指肉团心(心脏)而言。般若心经所说之‘心’即意谓般若皆空之心髓精要。于密教,观想凡夫之汗栗驮(肉团心)为八叶莲华(即心莲),而教人开显自己之佛身,故众生之自性真实心称为汗栗驮。
  (三)从各种情形所作有关心之分类有:真心(本来清净之心,即自性清净心)与妄心(烦恼污染之心);相应心(与烦恼相应之心)与不相应心;定心(静止妄念杂想之统一心、修定善之心)与散心(散乱心、修散善之心)等二心。或贪、嗔、痴等三心。或贪心、嗔心、痴心、等心(三毒之心并起)等四心;及肉团心(心脏)、缘虑心(取对象加以思考之心;共通于八识)、集起心(阿赖耶识)、坚实心等四心。或卒尔心(始对外境所起之心)、寻求心(欲知之心)、决定心(决断之心)、染净心(生染污、清净念之心)、等流心(持续念念相续而前后无异之心)等五心。即意识触对外境时,顺次而起之五心。此外,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所谓八心(善心次第成熟过程之八心),即:种子心、芽种心、疱种心、叶种心、敷华心、成果心、受用种子心与婴童心等。又据大日经卷一之分类,瑜伽行者之心相可分成贪心等六十心。[入楞伽经卷九、解深密经卷一、旧华严经卷十、显扬圣教论卷十七、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十六、摄大乘论本卷上、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上]
问题一:人为什么会上火?
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我上火了"。那么,火到底从何而来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五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认为,五脏与五行相对应。用五行来界定五脏,一是可以形象地表达五脏的功能,二是可以表达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中医重整体观,它认为五脏同五行一样,要相互制约,人体才能良好地运行。
  比如,火性为"炎上"。"炎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炎","炎"是两个火,所以是热的意思;第二为"上",表示火是上行的。
  五行中的火与五脏中的心相对应,如果心火一直往上走,而没有其他因素来制约它的话,那就会"上火"。
  我们都知道,水的特性是"润下"。"润下"也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润",即它的特性是非常滋润的;另一个含义是"下",它的运动方向是往下行的。
  五行中的水与五脏中的肾相对应。如果肾水总是往下流,而没有其他因素来制约它的话,轻则腿发沉,重则腿水肿,尤其是脚踝、膝盖等大关节处,水肿会比较严重。
  所以,在人身体中,肾水与心火是互相制约的。健康的身体,肾水可以上行滋润心,这样心火才不会一直上炎;反之,心火也可以下行闻暖肾,这样肾水也就能上行滋润身体。所以,不上火的秘密就在于肾水与心火相平衡。
  当肾经经气不足,不能带动肾水上去滋润心,敛不住虚火的时候,心火就会一直上炎,人体就会"上火"。比如,患干燥症、口腔溃疡等病。所以在治疗上,我们就要从补肾阳这个角度去败火,而不是一上火就吃消炎药,那样越清火就越灭阳气,会加重病情。
  要想补肾阳,一可以用药,二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肾与膀胱相表里,我们可以通过锻炼膀胱经来补足肾气,降低患病的几率。
  去"火"妙法--"摇头摆尾去心火"
  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就是锻炼督脉、膀胱经、肾经的一个重要动作。可通过锻炼膀胱经,补足肾经经气,以使肾水上行,收敛住心火。
  具体做法是:右脚向右侧旁开一步,两掌上举,屈膝下蹲成马步(下蹲有困难的人,蹲得高一点也没关系)。
  起身,身体向右侧倾斜,然后俯身,胸口朝地,上体向右倾,眼睛看着右脚。
  身体重心左移,同时,头往前、左摇摆,身体也随着旋转,眼睛看着左脚。
  身体重心右移,成马步;同时,头向后摇,上体立起,随之下颌微收,眼睛看前方。
  同样的动作,在右边再做一次。这个动作,一左一右为一遍,共做三遍。
  "摇头"不算太难,这个动作的关键在于"摆尾"。"摆尾"真正动的点是督脉的根部尾闾处。所以,"摆尾"是通督脉的动作。古人把这个过程比喻为"过三关":即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人体气机从尾闾关到夹脊关运行缓慢,古人比喻为"羊车",就像羊拉车那样,慢,但有狠劲;从夹脊到玉枕关,气机运行快了起来,古人把它比喻为"鹿车",就像小鹿那样轻盈快捷;由玉枕关入脑则需大力,如同"牛车"。
  所以,动尾闾过"三关"是非常难的。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尾巴已经退化掉了,所以不能像小猫小狗那样,通过摇晃尾巴来锻炼督脉。我们平时就很少能活动到尾闾这地方。"摇头摆尾去心火"就重新教会了我们来很好地活动尾闾,可刺激脊柱、督脉,加上摇头可刺激大椎穴,从而达到疏泄心热的效果。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6-16
少林八段锦第六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原传口诀1】
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
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
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
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原传口诀2】
两脚并拢要沉肩,呼吸均匀把足颠。
脚跟抬起稍停顿,下落震地全身安。
【原传图谱】
【动作分解】
预备姿势: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或两脚相并。
动作一:两臂上提耸肩,脚跟提起,同时配合吸气。两臂自身前下落,脚跟亦随之下落,并配合呼气。

动作二:全身放松。如此起落 4~8 次。
背后七颠百病消
    以前一式的结束动作为起点。两腿并拢,脚趾抓地,提肛收腹,两脚跟尽力提起,百会穴上顶,沉肩坠肘,掌握好平衡,目视前方。停顿约两秒钟左右,两脚跟下落,放松肢体,轻震地面,同时沉肩舒臂,周身放松,目视前方。此时要全身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咬合,以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震动过大而产生不适感,从而通过震动全身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该势一起一落为1次,共做7次。
收势
    接上式动作,两臂内旋向两侧摆起,与髋同高,掌心向后,目视前方。上动不停,两臂屈肘,两掌内外劳宫相叠,左掌在内,对准关元穴叠于腹部,意守丹田,目视前方。停顿十秒左右,两臂缓缓垂于体侧,同时周身放松,气沉丹田,目视前方。最后,可以做一下整理活动,如搓手浴面和肢体放松动作。

【动作要领】
1、提踵时脊柱节节拉长,脚趾抓地,脚跟尽量抬起,两腿并拢,提肛收腹,头向上顶,略有停顿,保持平衡。
2、下落时沉肩,颠足时身体放松,咬牙,轻震地面。
【易犯错误】
1、提踵时耸肩,身体重心不稳。
2、下落颠足时速度快,用力过大。
【纠正方法】
1、提踵时五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项竖脊,百会上领
2、向下颠足时先缓缓下落一半,而后轻震地面。
【功理作用】
1、十趾抓地可刺激足三阴、足三阳等有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颠足可刺激脊柱与督脉,使有关经络气血通畅、阴阳平衡。颠足能拉长足底肌肉、韧带,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
2、落地震动可轻度刺激下肢皮脊柱各关节内外结构,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复位。
此式通过肢体导引,吸气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呼气下落,同时放松全身,并将“浊气”自头向涌泉引之,排出体外。“浊气”是指所有紧张、污浊病气。古人谓之“排浊留清”或“去浊留清”。由于脚跟有节律地弹性运动,从而使椎骨之间及各个关节韧带得以锻炼,对各段椎骨的疾病和扁平足有防治作用。同时有利于脊髓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进而加强全身神经的调节作用。
“背后七颠百病消”一势,从提踵、松踝(缓冲)、震地(颠足)三个环节对其疾病的康复机理进行剖析:
  1、脚趾部位为足之阴经与足之阳经的交会处,两脚十趾抓地,可刺激脚趾部位的阴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活动并改善其功能。如: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上行,入腹属于脾,络于胃。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含义,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传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其中肾阳起着关键作用。肾主纳气是指肾能帮助肺完成深吸气,吸入之气下纳入肾,对人体呼吸有重要意义。肺与肾是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的互利关系,其水液代谢均靠脾的传输作用。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传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两脚大趾抓地,通过刺激大趾末端的井穴、隐白穴等,可激活脾阳之气,使其气旺盛,增强水液运化的功能。长期坚持锻炼此势,可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功能,发挥其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
  2、做颠足运动,可震动人体的五脏六腑,改善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所谓“三焦”是六腑之一,其功能是通调水道和元气。三焦可按部位分膈上之上焦,包括心肺;膈至脐之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下之下焦包括肾、膀胱和大小肠。而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也就是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不仅有利于水液的正常运行,而且也有利于脾、肺、肾等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反复颠足,使人体在放松情形下,五脏六腑在胸腹腔中得到有规律地上下震动,使之气血得以充分的宣导,改善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以及膀胱排泄尿液的功能。
  3、颠足震动,可刺激督脉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保健康复的作用。众所周知,督脉循行部位是起于胞中从会阴而出,沿脊柱上行,至颈项沿头部中线,到上唇系带处。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而督脉的“督”字,是总督、督促的意思。又因为督脉循身之背——阳,并多次与手足之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所以督脉具有统率、督促全身阳经脉气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从现代医学来分析,支配脏腑的神经也从脊柱发出,脊髓和大脑神经是人体神经的中枢,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受神经影响。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颠足震动,其力由脚跟经下肢各关节向上传递,至人体脊柱的各椎体以及大脑,在传递中可震动脊柱和大脑,刺激人体中枢神经。从传统中医理论分析,其力的传递和震动都在督脉上,对督脉的刺激是必然的。又因督脉络两肾,故其对肾的刺激也在震动之内。由此可知,该动作可通过经络和神经两个不同的系统,改善人体各脏腑的气血运行,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体质。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督脉;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
 
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本经所主病候: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厥。邪犯督脉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虚衰可表现为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脊酸软,佝楼形俯,舌淡,脉细弱。
督脉阳虚可表现为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少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本经主治病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古经脉图谱】
【现代经脉图谱】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1、长强: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对应动作:踮脚尖,震脚后跟动作。

2、腰俞: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对应动作:同上。
3、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4、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5、悬枢: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6、脊中: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7、中枢: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8、筋缩: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9、至阳: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0、灵台: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1、神道: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2、身柱: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3、陶道: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4、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15、哑门: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
对应动作:同上。
16、风府: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对应动作:同上。
【经典穴位】
命门:命门穴(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不仅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也是益肾壮阳的要穴。用手指搓擦命门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每天锻炼10分钟,可提高御寒能力。
命门——“煽风点火”
  让生命之门火力更强劲
  命门在背后正中线,也就是腰部的两肾之间。肾我们知道,是人的先天之本,人体当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精,就藏在肾当中。肾精是不是充足,直接决定着人体是不是健康。肾阴肾阳(又称元阴元阳),分别藏在命门和肾当中,是人体生命的来源。肾阴的活动,就像水的流动一样,需要阳气的温熏,这里的阳气就是肾阳,而命门就是肾阳藏身的地方,也就是命门之火。如果火力不足的话,就不能推动水的运行,肾水就不能上行,滞留在那里,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浮肿,男性阳痿,女性宫寒不孕等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肾阳虚,这时候就需要温肾补阳。反过来,如果肾阴不足,肾阳过旺,也就是水不制火,火势过大的话,就会导致津液缺乏,干涸枯燥,男性会出现遗精的症状,而女性很可能月经量剧减甚至闭经等,这就是肾阴虚,需要滋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六味地黄丸就是滋阴的,它可以补充肾阴的不足。但是,肾阳虚就不能用它了。所以,我们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不能随便乱用。以我的临床经验看,现代人肾阳虚远远多于肾阴虚。所以,补肾壮阳,加大命门之火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大命门之火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着背后命门穴处“煽风点火”,那就是艾灸。
  取一定量的附子,切成细末,用黄酒调成大概0.4厘米厚的饼,中间用针刺出一些小孔,然后放在穴位上,用艾炷来灸,每次灸3~5分钟,每个月灸一次就可以了。这样的做法可以缓解很多阳虚的症状,比如女性手脚冰凉,老年人关节怕冷,男性尿频尿急等等。平时稍微感到有些不舒服,但没有特定症状的人,也可以时常用手掌心去按摩命门,按摩到发热即可,因为手掌心的劳宫穴是火穴,可以添加命门之火,壮大生命的火力!
  命门和我们腹部上的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是前后相对的。所以,我们在找穴的时候,只要以肚脐为标准围绕腰部做一个圆圈,在背后正中线的交点就是命门。
  至阳——阳气极致之处
  也是补阳的最佳地点
  至阳穴在后背第七胸椎之下。为什么一开始就强调这个七呢?因为“七”这个数字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在十二地支当中,阴阳的兴盛正好是六支,比如阳气从子时开始升发,到午时达到极点。第七支“午”在这里起着兴衰转承的作用。至也就是极、最的意思,至阳的意思就是说,到了这里,阳气就达到了一个顶点。另外,不知道大家听说过一句俗语没有,叫做“冬至饺子夏至面”。中国古人很重视这两天,尤其是冬至,甚至认为“冬至大如年”,就是因为这两天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夏至是夏天的极致,冬至是冬天的极致。过了夏至,阴气开始生发,白天渐短;而过了冬至,阳气开始生发,白昼渐长。人体当中也是这样,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至阳穴就是阳中之阴到达阳中之阳的地方,也就是背部阴阳交关的地方。所以一些寒热交杂的病,比如疟疾等找这个穴效果很好。这个原理也不难解释,寒热交杂就相当于阴阳相争,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这时候,我们刺激至阳穴,就相当于给阳方派去了一支生力军,又怎能不胜券在握?
  至阳穴是后背督脉上阳气最盛的地方,自然是阳光普照,全身受益,正所谓“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相接成和,而万物生焉”。所以,这个穴位能够治疗的疾病有很多。对于现在经常泡在酒桌上的人来说,这个穴更是随身携带的法宝,因为按揉它能够很好地改善肝功能,而且现代医学也证实,按摩至阳穴能够降低黄疸指数。但是,至阳穴最乐于“效忠”的还是我们的心,有的人经常感到心慌、胸闷、心跳时快时慢,尤其是心里有事的时候,这种现象很严重。这时候就可以按摩至阳穴来调整。如果身边有亲人的话,最好趴在床上让亲人帮忙按摩,那样可以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情,给身体多加入一分“爱心健康”。如果独自一人,也不用难过,自己动手一样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手弯到后背,用食指和中指合力使用,力度可以加强一点,给至阳多加一点动力,心慌气短的问题要不了多久就能解决了。每个人都有感到力不能及、无助的时候,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伸出手来,或许仅仅是强有力的一握,或许是拍一拍肩膀,都可以给茫然无措的人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至阳穴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坚定我们信心和正气的穴位,当我们心里慌张、混乱的时候,都不要忘了,在我们的身体上就有这样一位会随时给你打气加油的朋友!
  在我们的后背两侧有两块鼓起来的骨头,叫肩胛骨。在户胛骨的下角,就是最下面的那个点,将两个点结合起来画一条线,与后背正中结合的地方就是至阳穴。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6-16
少林八段锦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原传口诀1】
马步下蹲眼睁圆,双拳束抱在胸前,
拳引内气随腰转,前打后拉两臂旋,
吸气收回呼气放,左右轮换眼看拳,
两拳收回胸前抱,收脚按掌式还原。

【原传口诀2】
马步下蹲握固拳,单臂前冲瞪双眼。
拧腰顺肩趾抓地,旋腕握拳收腰间。
【原传图谱】
【动作分解】
预备式:两脚开立,成马步桩,两手握拳分置腰间,拳心朝上,两眼睁大。
动作一:左拳向前方缓缓击出,成立拳或俯拳皆可。击拳时宜微微拧腰向右,左肩随之前顺展拳变掌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於腰间。
动作二与动作一基本相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交替各击出 4 ~ 8 次。

【动作要领】
1、马步下蹲时要立身中正,马步的高低可根据自己腿部的力量灵活掌握。
2、左右冲拳时怒目瞪眼,同时脚趾抓地,拧腰顺肩,力达拳面,旋腕要充分,五指用力抓握。
【易犯错误】
1、冲拳时上体前俯,塌腰、耸肩、掀肘。
2、旋腕幅度不够。
3、拳回收时抓握无力。
【纠正方法】
1、冲拳时上体正直,百会上领,下颏微收,肩部松沉,前臂贴肋前送,力达拳面。
2、拳回收时,先五指伸直充分旋腕,再屈指用力抓握。 
【功理作用】
1、怒目瞪眼,可刺激肝经,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泻,有强健筋骨的作用。
2、十趾抓地、攒拳、旋腕、手指抓握动作,刺激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俞穴和督脉等,使全身筋肉结实,气力增加。
此式动作要求两拳握紧,两脚拇趾用力抓地,舒胸直颈,聚精会神,瞪眼怒目。此式主要运动四肢、腰和眼肌。根据个人体质,爱好、年龄与目的不同,决定练习时用力的大小。其作用是舒畅全身气机,增强肺气。同时使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兴奋,有利於气血运行。并有增强全身筋骨和肌肉的作用。
    以前一式的结束动作为起点。重心右移,左脚向左开步,松腰沉髋,根据自己的腿部力量,适当屈膝半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变拳抱于腰侧,握拳时大拇指压在无名指指根,拳眼向上,目视前方。随后左拳向前缓缓冲出,同时百会虚领,脚趾抓地,气力发于丹田,沉肩坠肘,力达拳面,怒目圆睁,目视左拳。随后臂内旋,左拳变掌虎口向下,展肩,目视前方。随后左臂外旋不停顿,肘关节微屈,同时左掌旋腕,向左缠绕,变掌心向上后握拳,同时大拇指压在无名指指根,五指逐节用力抓握,以刺激十二经脉的俞穴和督脉等,目视前方。左拳屈肘回收至腰侧,拳眼向上,目视前方。该势一左一右为1次,做完三次后,重心右移,左脚回收成并步站立,同时两拳变掌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对应经脉】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足厥阴肝经;手足三阴阳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本经所主病候:
本经主治病证: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古经脉图谱】
【现代经脉图谱】 
【对应穴位】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穴位是:
大敦:在足(足母)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类别】:井穴
行间:在足背,当第二、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类别】:荥穴
太冲: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类别】:输穴原穴
中封:在足背侧,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类别】:经穴
蠡沟: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类别】:络穴
中都: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类别】:郄穴
膝关:在足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
  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曲泉: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股骨向上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凹陷处
  【类别】:合穴
阴包:在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踝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足五里: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阴廉: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穴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急脉: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穴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章门: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类别】:脾募穴;八会穴(脏会),足厥阴、少阳经交会穴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类别】:肝募穴,足厥阴、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经典穴位】
【对应脏腑】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肝:
肝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肝脏是人内最大的腺体,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和。肝与胆本身直接相连,又互为表里。肝的经脉循行于胁肋、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故这些部位的病症多从肝论治。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来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将其归属于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
  1.调节精神情志。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这一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兴奋状态,如烦躁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
  2.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3.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症积、肿块,女子还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
  肝的疏泄功能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时还可出现腹水、水肿等。
  肝主藏血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病变。若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失于对筋脉的濡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肝开窍于目
  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之阴血的濡养;肝的经脉又上联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主筋。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前所述。若热邪炽盛,灼伤肝的阴血,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中医称之为”肝风内动”。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为筋之余”之说。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坚韧;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槁、软薄,或凹陷变形。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医学阐释】
【适用人群】
练习本动作主要适用于    等人群。
【养生之道】
【本式问答】
问题一:什么叫做握固?
回答:握固是中国传统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出自《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握固功”手的握法有两种:一种是“屈大指于四手指下”;一种是“以大指掐压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从古代典籍记载来看,握固有助于安魂定魄,收摄精气。主要作用的人体系统是肝经和肾经系统。现代研究发现作用如下:经常性握固,对改善“虚火”非常有好处。中医学指出:“瘦人多虚火”。经常性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且容易烦躁,长期坚持这个手势后,这些症状均得以明显改善。“握固”固的是肾精肾水,可以来滋阴降火(虚火)。所以对那些习惯性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以及容易上火生气的人士有帮助。其次,能乌发,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中,讲到《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时,提出应当“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一头乌黑亮泽的头发表明他(她)精血旺盛。握固能固精补肾,有利于乌须黑发。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6-16
少林八段锦第八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原传口诀1】
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
平分左右向后转,吸气藏腰撑腰间,
式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盘足圆,
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涌泉。

【原传口诀2】
以臂带身上抻展,转掌下按膻中前。
指顺腋下向后插,摩运脊背将足攀。
【原传图谱】
【动作分解】 
动作一: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掌分按脐旁。
动作二: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
动作三:上体缓缓前倾,两膝保持挺直,同时两掌沿尾骨、大腿后侧向下按摩至脚跟。沿脚外侧按摩至脚内侧。
动作四:上体展直,同时两手沿两大腿内侧按摩至脐两旁。如此反覆俯仰 4 ~ 8 次。

动作要求
  ①松静站立,两膝挺伸,两足相并,双手搭于后腰。
  ②上身前俯,同时两手从后腰命门开始沿双腿后侧下行攀握两足跟。
  ③双手绕足一周后,双手手心对双足内踝,上身慢慢直立,同时双手沿双腿内侧上行至脐下三寸丹田处,恢复直立。后双手向两侧分开环腰一周至后腰命门相合,重复动作②,循环反复。糖尿病兼肾虚患者可加练该动作100—500次。

【动作要领】
动作要领:双手反穿经腋下尽量旋腕,俯身摩运时脊柱节节放松,至足背时要充分沉肩;起身时两掌贴地面前伸拉长腰脊,手臂主动上举带动上体立起。
动作要领:
(1)卷地毯:本动作要点在于前俯时从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一节一节从上往下弯曲,好像卷地毯一样从上往下次第卷起,细心体会脊柱每节椎骨松开弯曲的感觉;直立时从下往上,将尾椎、骶椎、腰椎、胸椎、颈椎一节一节由弯曲而竖直,细心体会每节椎骨由弯曲而变竖直的感觉,直立后体会整个脊柱贯通一气的感觉。此外,要保证在两膝直立情况下,俯身前屈,这样才能充分的刺激脊柱、督脉等以及命门、阳关、委中等穴位。在身体充分前屈中,两掌尽力向下推摩,如果由于韧带原因,不能推至脚跟时,可在脚跟之上小腿处完成余下的导引动作,切不可弯曲膝关节。锻炼得法,会感到腰部温暖发热,整条脊柱轻松通畅而阳气充沛。
  (2)呼吸:开始时可以自然呼吸,练至熟练后,可配合上身前俯时呼气,直立时吸气,整个动作配合呼吸缓慢柔和。
    (3)
越慢越好:本功法练习中越慢越好,最好能体会到脊柱一节一节慢慢卷的感觉,一分钟6次为妙。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有一个网友来诊所找我看病,他说做固肾功没有效果,我让他做了一遍,发现原来是因为动作太快,气血精华根本没有收入督脉的缘故,我给他纠正后,每天做50下,结果效果出奇的好,可见的要领的重要性。 
收功:身体直立,气沉丹田,两手手心相合,扣于小腹,静养片刻。

【注意事项】
两腿挺膝缓缓伸直站立,同时两掌指尖向前,两臂向前、向上举起,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前,目视前方。两臂屈肘,两掌下按于胸前,掌心向下,指尖相对,目视前方。两臂外旋,两掌心向上,随之两掌掌指顺腋下后插,目视前方。同时气息沉至丹田,两掌稍加用力向内沿脊柱两侧、向下摩运至臀部、随之上体前俯,两掌继续沿腿后向下摩运,松腰沉肩,两膝挺直,经脚两侧至于脚面,同时要保持抬头,避免低头,目视前下方,动作稍停。做这个动作时,要保证在两膝直立情况下,俯身前屈,这样才能充分的刺激脊柱、督脉等以及命门、阳关、委中等穴位。在身体充分前屈中,两掌尽力向下推摩,如果由于韧带原因,不能推至脚跟及脚背,便可在脚背之上悬空完成余下的导引动作,不可弯曲膝关节。随后两掌向前平移,两臂肘关节向上伸起,手臂主动上举,带动身体立起,掌心向前,该势一上一下为1次,做完最后一次时,上体立起;同时两臂向前、向上举起,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前,目视前方。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两掌向前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目视前方。

【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两手向下摩运时低头,膝关节弯曲;向上起身时,起身在前,举臂在后。
【纠正方法】
纠正方法:两手向下摩运时稍抬头,膝关节伸直,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自行调整动作幅度;向上起身时以臂带身,两臂贴近双耳。
【功理作用】
功理与作用:
1、通过前屈后伸可刺激脊柱、督脉以及命门、阳关、委中等穴,有助于防治生殖泌尿系统的慢性病,达到固肾壮腰的作用。
2、通过脊柱大幅度的前屈后伸,有效发展躯干前、后伸屈脊柱肌群的力量与伸展性,同时对腰部的肾、肾上腺、输尿管等器官有良好的牵拄、按摩作用。
    腰是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这一势主要运动腰部,也加强了腹部及各个内脏器官的活动,如肾、肾上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脏”。肾是调节体液平衡的重要脏器。肾上腺是内分泌器官。与全身代谢机能有密切关系。腰又是腹腔神经节“腹脑”所在地。由於腰的节律性运动(前后俯仰),也改善了脑的血液循环,增强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及各个组织脏器的生理功能。长期坚持锻炼,有疏通带脉及任督二脉的作用,能强腰、壮肾、醒脑、明目,并使腰腹肌得到锻炼和加强。年老体弱者,俯身动作应逐渐加大,有较重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俯身时头不宜过低。 
(1)从中医角度来看:
  肾是人体中极为重要的脏器,被称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纳气,主水液,主骨髓,主志。肾主藏,是生养身体的根本,五脏六腑之精华皆由肾所秘藏,是身体的“能量库”。肾主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决定人的性功能和生殖能力;肾精充养骨骼,滋生脑髓;肾脏合三焦、膀胱二腑,主津液,对血液有过虑和排泄废物和毒物的作用;其与肺、脾二脏配合共司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人的生、长、壮、老、死的过程,与肾的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肾气不足,则会出现精力下降、腰膝酸软、下肢无力、骨软无力、头发稀疏、健忘耳鸣、意志消沉、小便频数、阳痿早泄等诸多表现。
  八段锦该式动作,通过前屈后伸,刺激了人体脊柱、腰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在督脉傍开一寸五分)、命门穴、肾俞穴和腰阳关穴,并对肾脏起到了牵引按摩作用。肾脏受到牵引按摩,增强了生化肾精、肾气的功能,使位于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关系肾气出入和维系生命之命门穴的通达能力也增强;与之相关的位于命门穴外侧一寸五分处的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肾俞穴,其转输肾气的职能作用也会增强(此穴如因转输能力差就容易产生腰肌劳损的表现);而位于督脉上第四腰椎棘突下陷中、是人体督脉肾气、阳气必经的关隘的腰阳关穴(其是人体活动承受最大着力之外,肾气、阳气至此,最容易受到阻滞,容易产生腰椎间盘突出),此穴因受剌激而疏通及因肾脏功能的增强而使其通关的能力也增强。腰为肾之府,肾生髓主骨,肾气、肾精增强能温养腰部,腰部受温养,其所处经络和穴位能畅通,又有益于肾气、肾精的化生功能。双手从腰部往下一直摩运到足跟,环足一周后,沿足三阴经上行,加上呼吸吐纳和意念引气作用的结合,进一步刺激了该摩运路线的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特别是在两膀胱经上的委中穴(“四大总穴”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中的合穴,本穴处相与叠并,是足太阳膀胱经下行与足少阴肾经上行的交会处,故对腰部的保健和痛症有极好效果),其经络和重要穴位畅通,腰的保健强壮作用进一步加强。综上所述,八段锦该式动作在形、气、意三者的结合下,达到固肾壮腰的作用。
  (2)从西医角度来看:
  该动作通过脊柱大幅度的前屈后伸,可以充分伸展腰腹肌群;双手攀足,可以牵拉腿部后群肌肉,本节动作能提高腰腿柔韧性,防止腰肌劳伤和坐骨神经痛等病状。整个脊柱的运动,使脊椎及其两侧肌肉群都得到了锻炼,松柔的锻炼可使每节椎体位置正常,有效的防止了腰椎病、颈椎病的发生。腰部保护着重要的内脏器官、神经、血管,压缩、舒展脏器,具有内按摩功效,使肾上腺、前列腺、输尿管、膀胱等生殖泌尿系统方面的功能都得到了改善。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6-16
站式八段锦收势
 动作一:两臂内旋,向两侧摆起,与髋同高,掌心向后,目视前为。
动作二:两臂屈肘,两掌相叠置于丹田处(男性左手在内,女性右手在内)。
动作三:两臂自然下落,两掌轻贴于腿外侧,目视前方。
动作要点:体态安详,周身放松,气沉丹田,心情愉悦。
易犯错误:收功草率,心浮气躁,急于走动。
纠正方法:收功时动作要徐缓,周身放松,调顺呼吸,气归丹田。收功后可适当做一些整理活动,如搓手、浴面和肢体的按摩、拍打等放松运动。 
功理与作用:
气息归元,放松肢体肌肉,愉悦心情,进一步巩固练功效果,逐渐恢复到练切前安静的状态。
坐式八段锦
坐式八段锦对身体素质比较弱的人有特别的功效,例如久卧床病的人,行动不便者、老人等,针对各种病症有相应疗效,有助提高体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不论男女老幼,常年坚持床上八段锦练习,对保持精力充沛,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都有极实用的保健功效。
古传口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敲玉枕,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动舌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津液满口生。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脐轮。
    闭气搓手热,背后摩精门。尽此一口气,意想体氤氲。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翻掌向上托,弯腰攀足频。
    以候口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口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任督慢运毕,意想气氤氲。

    名为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去病又强身。
古传操作程序文言文解释:
十二段锦第一图:歌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解释:盘腿而坐,紧闭两目,冥亡心中杂念。凡坐要竖起脊梁,腰不可软弱,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闭关却邪也。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也。

 
 
 
十二段锦第二图:歌诀:
扣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解释:
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颈,即用两手掌紧掩耳门,暗记鼻息九次,微敬呼吸,不宜有声。
十二段锦第三图:歌诀: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解释:
记算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叉之手,移两手掌控耳。以第二捐叠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同弹,共四十八声。仍放手握固。
十二段锦第四图:歌诀:
微摆撼天柱
解释:
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左右招摆,各二十四次。
十二段锦第五图:歌诀:
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解释:
赤龙即舌,以舌顶上腭,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于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分作三次,要汩汩有声吞下。心暗想,目暗看,所吞津液,直送至脐下丹田。龙即津,虎即气,津下去,气自随之。
十二段锦第六图:歌诀: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解释:
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相搓擦极热,急分两手磨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手磨二十六遍,仍收手握固。
十二段锦第七图:歌诀: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解释:
闭口鼻之气,以心暗想,运心头之火,下烧丹田,觉似有热,仍放气从鼻出。脐轮即脐丹田。
十二段锦第八图:歌诀:
左右辘轳转,
解释:
曲湾两手,先以左手连肩,圆转三十六次,如绞车一股,右手亦如之。此单转辘轳法。
十二段锦第九图:歌诀:
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
解释:
放所盘两脚,平伸向前,两手指相叉,反掌向上,先安所叉之手于头顶,作力上托,要如重石在手托上,腰身俱著力上耸。手托上一次,又放下,安手头顶,又托上。共九次。
十二段锦第十图:歌诀:
低头攀足频。
解释:
以两手向所伸两脚底作力扳之,头低如礼拜状,十二次,仍收足盘坐,收手握固。
十二段锦第十一图:歌诀: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解释:
再用舌搅口内,以侯神水满口,再鼓漱三十六。连前一度,此再两度,共三度,毕。前一度作三次吞,此两度作六次吞,共九次,吞如前。咽下要汩汩响声,咽津三度,百脉自周遍调匀。
 
十二段锦第十二图:歌诀: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解释:
心想脐下丹田中,似有热气如火,闭气如忍大便状,将热气运至谷道,即大便处,升上腰间,背脊后颈,脑后头顶止。又闭气,从额上两太阳,耳根前,两面颊,降至喉下,心窝肚脐下丹田止。想是发火烧,通身皆热。
古传操作程序白话文解释:①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端坐或单盘坐式,两手轻握置于小腹前,全身放松,意守丹田,目微闭下视或视前方,逐步改用腹式深呼吸,松静自然坐3~5分钟。?
    ②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叩齿36次,舌舐上腭或搅动,候唾液充满,分3次咽下,然后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下,双臂上升,经头顶下落到枕骨处,两掌心紧贴后脑向前用力按压头和颈,随后头颈用力后仰,反复20次,俯呼仰吸,动作要慢,伴有颈椎病或肩周炎者更要慢柔。?
    ③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原式不变,两手心压住两耳,五指松开,食指压在中指上,食指用力一弹,叩击在枕骨下玉枕穴处,两耳有咚咚之声,共叩24次。?
    ④微摆撼天柱,动舌搅水津:双手经胸前下放至小腹前大腿根处,手指交叉,手心向上,低头,扭颈,向左右转后看,肩亦随头左右摇摆,各24次。再闭口搅动舌,鼓漱36次,分3次咽津送丹田?
    ⑤背后摩精门,想火烧脐轮:双手搓热、双掌快速翻后按住后腰肾俞穴(即两侧腰眼),用力摩按36次,使腰部发热,再运胸腰部之火,下至丹田,使丹田发热。?
    ⑥左右辘轳转,双足可舒伸:两手自腰部移至胸前,臂肘 90°角,五指自然弯曲半握拳。两腿平伸坐,膝不弯,上身左右转圈,左转36次,再右转36次,上身随摇转前俯后仰,前后幅度不宜过大。?
    ⑦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两手指交叉,翻掌举头过顶,掌心朝天,提肛提腰用力上托9次。稍停片刻,双手分开弯腰身前屈攀住脚趾(膝不弯曲),共12次。再收足端坐或盘坐。?
    ⑧神水九吞咽,发火遍烧身:再次搅舌,咽津,心想脐下丹田热,传遍全身,身体轻微摆动转动,对丹田热不可刻意追求。?
现代操作程序
第一段, 干沐浴
1. 浴手,两手合掌搓热左手紧握住右手背用力摩擦一下,紧接着右手紧握住左手背用力摩擦一下。相互摩擦十几次为佳。
手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的起止点,所以,干沐浴从手做起。
2. 浴臂,右手紧握住左手腕里面,然后用力沿臂内侧向上擦到肩膀;在翻过肩膀,由臂外侧向下擦到左手背。如此往复共擦十几次为佳。然后换用左手如上法擦右手臂十几次。
臂部正当经络脉路的要道,稍有不适,会影响全身活动。
3. 浴头,两手掌心按住前额,稍用力向下擦到下颚,再翻向头后两耳上,轻轻擦过头顶,还到前额,这是一次,共擦十几次。接着,用十指肚或指甲均匀地轻柔整个头部的发根十到二十次。然后用两拇指由太阳穴附近向头上部捋;捋至头顶后,即五指靠拢向下捋,捋到顶部算一次。这样捋十几次,有助于降低血压。
头为一身主宰,是诸阳所会,百脉所通,浴头功可以促进诸阳上升,百脉调和,气血不衰,可使人面色红润,不生皱纹,既预防脑淤血,又引血上升,防止脱发。
4. 浴眼,两手轻握拳,两拇指弯曲,用拇指背分擦两上眼皮各十几次;然后用两拇指分按两侧太阳穴旋转揉动十次,再向相反方向揉动十次;最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两眉头中间部位,揪十几次,与此同时,用左手从后头发际向下捋到项部十几次;换手同上动作十几次。眼的功能同五脏有关,“包为脾病,皆主心,肺白,肝黑,肾瞳人”,故有肾病的人,其瞳子多昏暗。浴眼可使眼部气血畅通,保持丰满,眼脸不下垂,对预防近视、远视也有一定的作用,太阳穴附近毛细血管多,揉动此处可以抗风寒侵袭,有助于治疗头痛、头昏。揪两眼中部,可使眼内虚火外泻,有助于防止眼疾。
5. 浴鼻,两拇指微屈,其余四指轻握拳,用拇指背沿鼻梁骨两侧上下往复用力个擦十次(上擦到眼下部,下擦到鼻孔侧);冬天、天气骤冷时可增加三十次。该功有助于免除咳嗽,防止感冒,避免伤风。
6. 浴胸,先用右手掌按在右乳部上方,手指向下,用力推倒左大腿根部处;然后再用左手从左乳部上方,手指向下,用力推倒由右大腿根部处;如此左右手交叉进行,个十几次。此功卧着做时,可先把右手按住左乳部,手指向上,用力擦到右腿根部;然后把左手按住右乳部,手指向上,用力擦到左腿根部;一左一右为一次,可擦十几次。
7. 浴腿,两手先紧抱住左腿大腿根,用力向下擦到足踝,然后擦回大腿根。如此上下来回擦十几次(一上一下为一次)。擦右腿法同左腿,也擦十几次。如有不便可大腿小腿分开来擦。腿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的经络要路。浴腿可防腿疾,增强行动能力。
8. 浴膝,两手掌心紧按住两膝,先齐向外旋转十几次,后先齐向内旋转十几次。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一个关节,血管分布较少,故最恶湿惧寒,也易老损,此功,可以增高膝部温度,驱逐风寒,灵活筋骨,防止关节炎等疑难杂症。
第二段, 鸣天鼓
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孔,两手中间三指轻击后头枕骨(小脑部)十几次。然后手指紧按后头枕骨不不动,掌心掩按耳孔后,再骤然抬离,这样连接开闭十几次。最后,两中指或食指插入耳孔内转动三次,再骤然拔开,这算一次;这样共进行三到五次。后头枕骨内是十二经络的诸阳经聚会之所,又是小脑所在的部位,故轻击可清醒头脑,增强记忆,特别是早起、晚睡、疲劳之后。两耳内有前庭等神经直通大脑,通过开闭两耳鼓膜震荡,可以加强听觉,预防耳疾。

第三段,旋眼睛
端坐凝神,头正腰直,两眼向左旋转五到六次,然后向前注视片刻;再向右旋转五到六次,然后向前注视片刻。朝夕要认真做两遍,日久效果奇佳。
第四段,叩齿
先心静神凝,口轻闭,然后上下牙齿互相轻轻叩击三十几次。牙齿不仅是骨的末梢,同筋骨也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同胃、肠、脾、肾、肝等内脏也有密切联系。
第五段,鼓漱
闭口咬牙,口内如含物,用两腮和舌做漱口动作,漱三十几次。漱口时,口内多生津液。等津液满口时,再分三次慢慢下咽。久练津液自增。此功可解毒免疫、助消化,古人造字时取意“舌上的口水”为“活”字,这是很有道理的。
第六段, 搓腰眼
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分,然后再搓回两臂后屈尽处,这是一次;共用力三十几次。腰眼位居带脉之中,也是肾脏所在部位,最喜暖恶寒。增强肾功能,疏通带脉,久练腰不弯、不疼。
第七段, 揉腹

先用左手叉腰或放在左大腿根(仰卧做时手的位置不限);右手从心窝左下方揉起,经过脐下小腹向右擦揉,还原处为一次,共揉三十几次。然后右手*腰或放在右大腿根,左手再擦揉三十几次,揉法同上,只方向相反。此功不仅能增强肠胃消化功能,而且有助于医疗各种肠胃病。
由于妇女的生理特点,女性做法与男性不同。手掌搓热,左手叉腰(拇指在前,四指在后)。右手掌心由心口窝处,向左下方旋转;旋转一周为一次,共100次。然后。右手叉腰,左手掌心自肚脐处,向右下方旋转;旋转经过小腹耻骨边缘回到原处一周为一次,共100次。左右手揉转的部位不同:右手揉转于肚脐上方和心口窝下方之间,方向是向左下方开始转起,而左手则揉转于肚脐下方和小腹一带,方向是向右下方开始转起。女性久练此功,可增强脏腑,帮助消化,调经聚气。
第八段, 搓脚心
两手对搓发热后,搓两脚心,各八十几次。
脚心,属足少阴肾经。此经起于脚心,止于胸上部,是浊气下降的地方,所以搓此处可导引肾脏虚火及上身浊气下降,并能舒肝明目。热水洗脚后顺便使用此功,效果尤大。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06-16
具体练法:   

1、宁神静坐采用盘膝坐式,正头竖颈,两目平视,松肩虚腋,腰脊正直,两手轻握,置于小腹前的大腿根部。要求静坐3-5分钟。

2、手抱昆仑牙齿轻叩二三十下,口水增多时即咽下,谓之"吞津"。随后将两手交叉,自身体前方缓缓上起,经头顶上方将两手掌心紧贴在枕骨处,手抱枕骨向前用力,同时枕骨后用力,使后头部肌肉产生一张一弛的运动。如此行十数次呼吸。
        注:昆仑:养生术语。部位所指,说法不一。一指头。《黄庭内景经·若得章》务成子注引《洞神经》:“头为三台君,又为昆仑。”一指脑。《脉望》卷八:“脑为昆仑。”一指脐。《黄庭内景经·若得章》务成子注:“又云脐为太一君,亦为昆仑。” 此处具体指枕骨下的椎骨部位。

3、指敲玉枕接上式,以两手掩位双耳,两手的食指相对,贴于两侧的玉枕穴上,随即将食指搭于中指的指背上,然后将食指滑下,以食指的弹力缓缓地叩击玉枕穴,使两耳有咚咚之声。如此指敲玉枕穴十数次。
注:玉枕穴:亦省称“ 玉枕 ”。穴位名。位于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缘外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穴歌》:“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医宗金鉴·膀胱经分寸歌》:“承通络却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注:“从络却后行一寸五分,玉枕穴也。”


4、微摆天柱头部略低,使头部肌肉保持相对紧张,以左右“头角”的颈,将头向左右频频转动。如此一左一右地缓缓摆撼天柱穴20次左右。
注: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天柱穴的主治病征为:颈椎酸痛、落枕、五十肩、高血压、目眩、头痛、缓解眼睛疲劳等。该穴道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首选穴之一。



5、手摩精门作自然深呼吸数次后,闭息片刻,随后将两手搓热,以双手掌推摩两侧肾俞穴二十次左右。
注:肾俞穴: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6、左右辘轳接上式,两手自腰部顺势移向前方,两脚平伸,手指分开,稍作屈曲,双手自胁部向上划弧如车轮形,象摇辘轳那样自后向前做数次运动,随后再按相反的方向前向后作数次环形运动。

7、托按攀足接上式,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双手作上托劲;稍停片刻,翻转掌心朝前,双手作向前按推劲。稍作停顿,即松开交叉的双手,顺热作弯腰攀足的动作,用双手攀两足的涌泉穴,两膝关节不要弯曲。如此锻炼数次。
注: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此穴位的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推搓涌泉穴俗称“搓脚心”,它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养生保健按摩疗法之一。  
 

 

8、任督运转正身端坐,鼓漱吞津,意守丹田,以意引导内气自中丹田沿任脉下行至会阴穴接督脉沿脊柱上行,至督脉终结处再循任脉下行。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06-16
【原传口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原传图谱】
                                         

【口诀解释】
盘腿而坐,紧闭两目,冥亡心中杂念。凡坐要竖起脊梁,腰不可软弱,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闭关却邪也。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也。
【专门解释】
1、结跏趺坐:(图示)

梵语 nyas!i^dat-paryan%kam a^bhujya。坐法之一。又作结加趺坐、结跏跗坐、跏趺正坐、跏趺坐、加趺坐、跏坐、结坐。即互交二足,结跏安坐。白伞盖大佛顶念诵法要之“勇健坐”,即同于此。诸坐法中,结伽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半跏、贤坐;称交二足为全跏坐、本跏坐、全跏、大坐、莲华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其坐法即双膝弯曲,两足掌向上之形式,可分为降魔、吉祥二种:(一)先以右足压左股,后以左足压右股,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左手居上,称为降魔坐。天台、禅宗等显教诸宗多传此坐。(二)先以左足压右股,后以右足压左股,手亦右手压左手,称为吉祥坐。密宗亦称之为莲花坐。如来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印。此多于密教中行之,盖以右足表示佛界,左足表示众生界。以右足压左足,乃佛界摄取众生界,众生界归佛界之意,即表示生佛不二之义。多用于修法中之增益法或息灾法。(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一、不空罥索经卷九、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大智度论卷七、大乘起信论疏记卷六、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坐禅仪条、慧琳音义卷八、禅林象器笺礼则门)
2、握固:功法修炼中,手的一种姿态。握固的方法是,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或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
3、静思:是静思息虑,神不外驰。

【动作操作】
采用跏趺坐式,正头竖颈,两目平视,松肩虚腋,腰脊正直,两手握固,置于小腹前的大腿根部。要求静坐3-5分钟。也可以单独抽出来练习,要求时间每天不能少于两个小时。
【养生道理】
1、静坐(禅定)的益处:
(一)坐禅即财富
近世以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为人类解决了不少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但是,等待着我们去解决的难题,也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展而越来越多。实际上,直到地球毁灭的那天为止,自然环境加诸于人类的难题是不可能全部克服的,直到我们的肉体死亡的那一瞬间为止,对于身体的机能是无法完全控制的。至少,人类无法阻止太阳热能的渐渐消失,所以,地球的衰老与毁灭,将是无可避免的事。又由于人类无法阻止生理机能的渐渐老化,所以,肉体生命的必将死亡,也是无可避免的事。
然而,当地球尚可为人类居住的一天,我们应该设法改善自然环境,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存;当我们的肉体生命尚继续活着的时候,我们就该设法改善身心的健康,使我们生活得更舒适愉快。这虽是现代科学的课题,但却不能将此责任交给现代科学因为推动科学,要仰赖人类的智能和体能,要想发掘潜在于人类身心深处的最高智能和体能,唯有坐禅才是最好的方法。
坐禅的方法,虽是渊源于东方人的智慧,事实上,不论东方或西方,凡是伟大的宗教家、哲学家,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多少均须得力于若干禅的功能,即使未必采取特定的坐禅姿势或坐禅的名称,就他们发挥出超乎常人的智力和毅力的本质上说,与坐禅的功能是相应的,只是他们不知道那是出于禅的功能而已。由于他们的天赋高于常人,故在不自觉的情形下,能够得到若干禅的功用,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伟人。
我们既已知道,坐禅是发掘并发挥人类潜在智能和体能的最佳方法。所以透过禅的训练不难把普通人改造为杰出的伟人:将天赋低的人变优秀,体魄差的人变强健,优秀者使之更优秀,体魄强健的变得更强健,使人人皆有成为完人的可能。所以,坐禅是健全生、建设社会、改善一切环境的最佳方法。对常人而言,坐禅可以坚强意志,改变气质。在生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活力;在心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希望,对周遭的一切环境方面,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因此,坐禅能使你获得一个崭新的生命,能使你发现你是多么的幸福、自由和生气蓬勃。
坐禅的功能,主要是由于心力或念力的集中于某一个抽象或具象的念头而来。所以,在行、立、坐、卧的任何姿势,均可能发生禅的反应。不论是沈思、默祷、礼拜、读诵,乃至细心的审察、凝神的倾听等心无二念之时,均有发生禅之反应的可能。然而此等状态下的禅的反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是不易发生的,纵然在极少数人的身上,偶然发生一两次,却无法求其经常发生。
正因如此,发源于东方的禅的修习方法,便成为必要。如果你希望得到它,而去跟随一位禅的老师学习的话,这方法将使得可遇而不可求的禅的经验,成为人人皆有机会获得的财富。
(二)可贵的人身
求取禅的经验,不限定采用某种特别的姿势,比如正在病中的人,生理机能有残障的人,或者工作特别忙碌所谓席不暇暖的人,他们可以躺在床上、坐在轮椅上,或在巴士站、电车站、车上、工作房等的任何地方,或立或坐,均可照着老师所教的禅的方法,做数分钟乃至数小时的实习。
效果最大、见效最快的方法,当然是采取双腿盘坐的姿势。初开始学坐禅的人,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若想把双腿盘坐的姿势,坐到驯熟,并且享受到坐禅的乐趣的程度,必须先有忍耐两腿疼痛及麻痹的心理准备,两腿的痛和麻,也正是初坐禅者和他自己的怯弱面,作坚苦战斗的一段历程,当他通过了这段历程时,至少他的意志力,已战胜了他的畏惧艰难而不敢面对现实的退缩心理,在人生的境界上,他已悄悄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所有的动物之中,唯有人体的构造,能够采取盘腿而坐的姿势。所以,坐禅的方法,只对人类而设,坐禅的利益,只有人类才有机会享受。
我们应该庆幸,能够生而为人,也该珍惜我们得到了的人身。因为,从坐禅的实习之中,可以得到三大利益:(1)坚勒的体魄,(2)敏捷的头脑,(3)净化的人格。所以释迦牟尼佛,经常对其弟子们赞叹人身的可贵,并且强调,从天上至地下的各类众生之中,唯有得到了人身的众生,最适合修行佛道。
(三)科学家所见坐禅的功效
坐禅的好处,是从身心的反应而被发现。根据日本京都大学Kyoto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佐藤幸治(SatoYukimasa)博士所着《禅のすすめ》(ZeoNosusume)中的报告,坐禅有十种心理方面的效果。
(1)忍耐心的增强。
(2)治疗各种过敏性疾患。
(3)意志力的坚固。
(4)思考力的增进。
(5)形成更圆满的人格。
(6)迅速地使得头脑冷静。
(7)情绪的安定。
(8)提高行动的兴趣和效率。
(9)使肉体上的种种疾病消失。
(10)达到开悟的境地。
又根据日本的医学博士长谷川卯三郎(HasekawaUZaburo)所着《新医禅学》(Shinizengaku)中的报告,提出了坐禅的十二种功效,治十二种疾病:
(1)治疗神经过敏症
(2)胃酸过多及胃酸过少症
(3)鼓肠疾
(4)结核病
(5)失眠症
(6)消化不良
(7)慢性胃下垂
(8)胃、肠的Atonie
(9)慢性便秘
(10)下痢
(11)胆结石
(12)高血压
坐禅的最高目标,固然在于转迷成悟。如果一开始便高谈迷悟的问题,除了极少数根机深厚明利的人之外,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借助科学的研究报告,向读者介绍坐禅对于身心所能产生的效果。此对于已有实际坐禅体验的人,没有用处;对于希望尝试坐禅经验的人,则有若干诱导作用。
(四)身心安全的保障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身心了解的程度,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人在心理活动方面,每天究竟有过多少的念头波动起伏,固然无暇审察,即使刚刚滑过的一分钟之间,有过多少什么样的念头?主要的一两个,或尚有点印象,许多微细的、一闪即逝的念头,就弄不清楚了。再从生理的活动方面探讨,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生灭不从常识上说,你是知道的,从感觉经验上说,你是无法知道的。当然,我们也没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的必要。
重要的是,处身于现代工商业社会中的人们,不论从事学问或其他职业、不论为个人谋生活或为大众谋福利,处处均需要运用高度的智能及强勒的体能。但是,人们却很少知道,在其智能及体能的宝库深处,有着很大的漏洞,将大量的能源,无谓地漏掉,同时,又不能生产出应该可以生产的足够的能源来。这可称为能源的浪费,也是生产量的停滞,既未尽力开源,也未能适当地节流,实在是极其可惜的事。
这个漏洞是什么?就是各种杂乱的妄念,消耗了体能,降低了智能,妄念之中尤其是使情绪激动的强烈的欲望、忿恨、傲慢、失望等,均能使得生理组织,发生震撼而失去平衡的作用。假如学会了坐禅的方法,你就能够减少那些杂乱及无益的妄念,使你的头脑经常保持轻松与冷静的休闲状态,当需要用它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便得以充分地发挥它的最高功能。又能使你的全身各种内分泌腺,保持着相互调配、合作无间的工作状态,促成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相互为用。
比如,交感神经系统的脑下垂体、松果腺、耳下腺、胸腺等,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使得全身的兴奋机能活跃的作用,表现于外,则为反应机警敏感等的功效。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副肾、卵巢、睾丸、胰脏等的内分泌腺,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缓和兴奋机能的作用,表现于外,则为沈着稳定等的功效。两者的优点相加,便可形成完美的人格,偏于任何一边,均有它的缺陷。
我们知道,由于工作紧张、用脑过度,或者由于某种外来因素的剌激,不论是□喜、暴怒等,均能使得血管收缩、脉膊跳动的次数增加、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结果,便可能形成脑溢血、失眠、心悸、耳呜、神经过敏、消化不良等的病症。这是因为,当你的情绪在剧烈地激动之时,你的血液中,由于内分泌腺的工作,失去了平衡,所以出现了毒素。
内分泌腺在正常状态下是促进人体健康的。若失去平衡,便会对于人体健康亮起警报的红灯。坐禅的功效,能使人将浮动的情绪,转化为清明而平静的情操,临危险,不恐惧;逢欢乐,不□喜;得之不以为多,失之不以为少;逆之不以为厌,顺之不以为欣。所以它能成为你身心安全的保障。
(五)身心的调和及解放
说得更清楚些,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应该经常保持平衡发展,否则,除了在生理上的不健康之外,在心理及性格的发展上,也是不健康的。如果偏于前者,他将是敏感、自私、急躁、易怒、和缺少友善、不得人缘的人。如果偏于后者,他将是浑厚、老成、乐天、和善的人。
前者发展的结果,好的一面,可能成为孤傲的哲学家、精明刚强的军事家、愤世嫉俗的书生;坏的一面,则可能成为刚愎自用、暴戾成性、顽劣不悛的人物。后者发展的结果,好的一面,可能成为悲天悯人的宗教家、宽宏大量的政治家、胸襟开朗的艺术家等;坏的一面,则可能成为没有理想、不辨善恶、不明是非、为人处事缺乏原则的滥好人。
当然,如果仅仅偏于一边的发展,那是决定倾向坏的一面,如已从好的一面现出特色,必定多少是得力于两者的调和。
坐禅,是协调全身的组织机能,步上正常的工作,并助其发挥最高功能的方法。下手处,是以调身、调息和调心的方法,减轻交感神经系统的负荷,冲淡主观意识的影象,将自我中心的界限,渐渐向外扩大,乃至忘却了自我的存在,主观意识便会消融于客观意识之中,到了这种境界的人,种种的烦恼,虽未彻底解除,对他已不会构成身心健康的威胁。
贪欲、镇恨、不反省自己、不原谅他人、不分析事理而形成为烦恼的原因,即在于主观的意识太强烈。以为他虽与一切事物相对立,一切事物均不应与他的主观意识相违背。未得之时,他要追求;求得之后,可享受之事物唯恐失去,可厌的事物又唯恐脱不了手。求不到时,固然烦恼,求到之后,依然受着各种烦恼的包围。
唯有坐禅的方法,可将人们从自我中心的主观心态,渐渐地转变为客观心态,从主观的烦恼陷阱之底,提救着冉冉上升至客观的自由世界,得到身心的解放。
(六)长寿.愉快
减轻交感神经系统的负荷,与呼吸很有关系,常人均以肺部为呼吸的重心,坐禅的人,则将呼吸的重心,移至小腹,我们称它为丹田、气海,目的在以腹压为媒介,再以意志支配副交感神经系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松弛兴奋机能、大量分泌Acetylcholine,产生镇定、安静、解毒的功能。
呼吸的重心,由胸部移至小腹,不是一两天的工夫可以办到的。有些教瑜伽术及气功方法的人,即主张以腹式呼吸,来达成这个目的。不过,那种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人,有些人的生理机能,出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如果用强制手段,作腹式呼吸的实习,便可能导致疾病。
安全的方法,是顺乎自然,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勿求急功,保持平常呼吸,继续实习下去,日子稍久,呼吸的速度自然缓慢、次数自然减少、长度也自然向下延伸。有一天,你将会发现你的呼吸重心,已从胸部下降到小腹去了。
腹部呼吸,能使储蓄在肝脏及脾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心脏,发挥其功能。肝和脾有造血并储血的功能,在这血库之中,藏有人体总血量的三分之一,心脏及全身的肌肉内,各占三分之一。肝和脾的血液,平常不进入循环系统,只有必要时,始适量地补充心脏内血液的不足。腹部呼吸,则等于为人体增加一个辅助心脏,使得循环系统内的血液量增加一倍。
血液量增加,输送营养的功能加强,能使已经萎缩了的细胞组织,赋予活力而健全起来,使得闭塞而将死的细胞组织,渐渐地复苏而赋予再生的机能。正因如此,坐禅能够治病,能够破除种种所谓奇难杂症、慢性病的病灶。
当你患了医药不易奏效的怪病之时,不妨学习坐禅。坐禅虽不能像割除盲肠那样,使得患者手到病除,但是它能安定你的情绪,减少对疾病的恐慌及恐惧,也能减轻疾病加诸你痛苦的感受。纵然,人的生理机能,有其一定限度的寿命,坐禅不能使你永远不老不死,但它能够使你活得较久、活得比较愉快有趣,乃是可以办到的事。
(七)培养完美的人格
完美的人格,可从教育、艺术、宗教等的薰陶之中养成,但那并不完全可靠。有些人迫于名利及权势等欲望的诱惑,接受了教育、艺术、宗教的薰陶,在人前也能表现出高尚的人品和圣洁的行为,他们的内心,却包藏着不可告人的熊熊野心和阴谋诡计。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双重人格。
因此,世间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伪君子,也有藏形于教会之内、列身于教士群中的魔鬼。因为,不论是宗教的教条、教育的伦理、艺术的欣赏,均系由外来的灌输,甚至是权威的高压,这些与个人内在的欲求,未必都能够吻合。
坐禅,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最好方法,它是由于内发的自觉,而达到人格升华的目的。不需教条来施予任何压力。伦理、道德,对于坐禅的人是没有用处的东西。而且,宗教的教条、伦理的标准、道德的尺度,均会由于时代、环境及对象的不同而失却其可通性。所以,近世以来的新兴宗教之出现,几乎如雨后春笋,乃至佛教也不例外。
禅虽脱胎于佛教,因其不假外缘,不立文字,故系万古长青的修行法门。坐禅的实习,是将「自我」这样东西,像剥芭蕉树一样地,一层妄念又一层妄念剥光之后,不但见不到一个装模作样的我,连一个赤裸裸的我也见不到的,起初是将自我暴露出来,最后则根本无物可让你暴露。
所以,坐禅的人,不必向别人掩饰什么,也不必为了改造自己而感受到来自外在的压力,更不需像忍受着痛苦割除毒瘤那样地挣扎的必要。
坐禅,只是循着修习的方法,渐渐地将妄念减少,乃至到了无念的程度,你自然会发觉你的过去的存在,只不过是存在于一连串的烦恼妄念的累积之上,那不是真正的你。
真正的你,是与一切客观的事物不可分割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你主观存在的各部分而已。所以你不必追求什么,也不必厌弃什么,你的责任是如何将你的全体,建立得更有秩序、更完美。
坐禅的人,到了这样的程度时,他将是一个热爱人类的人,也将是热爱一切众生的人。他的性格,将会开朗得如春天的阳光;纵然为了接吊及教化方法的运用,在表情上也有喜怒哀乐,他的内心则必是经常平静而清澈得如秋天的明潭。这种人,我们称他为开了悟的人,或称之为贤者、圣者。
释迦牟尼佛曾说:「一切众生无不具备佛的智慧和功德」,如果你向往坐禅者可能得到的利益,你的愿望必将成为事实。不论男、女、老、少,不别智能的优劣、体能的强弱,也不问职业、地位和宗教信仰,禅的大门是为一切人开放的。
2、握固与养生: 
握固的历史溯源
  将握固与练功结合起来的,是晋朝的著名道士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上倡导“握固守一”。隋朝太医令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上也有介绍:“〈养生方〉导引法云: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法屈大拇指,着小指内抱之。”随后,道书《云笈七签》上记载:“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与魂魄安户也,此固精明目,留年还魂法,若能终日握之,邪气百毒不得入。”意思是说,握固之法,就好像关上房门一样可以静心安魂;同时握固可以固护精气,明目延年;整天进行握固,还可以辟邪防毒。可见,握固对于“精气神”的固守具有一定的作用。
握固的具体方法
  对于握固的具体方法,许多养生功法书上都有记载。《道枢•众妙篇》说:“握固者何也?吾以左右拇指掐其三指之文,或以四指总握其拇,用左右手以拄腰腹之间者也。”“握固”就是将左右手的大拇指掐在其它三个手指的掌指横纹上,或者是置于手心,用其余四个手指握牢,然后可以将左右手拄按在腰腹部或背部。
  《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记载:“两手当屈,两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为两手握固。”
  《诸病源侯论》说:“两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
  《苏沈良方》认为:“以拇指掐第二指手纹,或以四指都握拇指。”
  《道门通教必用集》则记载:“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
  这些说法大同小异,都是将大拇指握在四指当中,不同之处在于大拇指尖位于哪个手指根部,有的认为是食指,有的认为是中指,还有就是无名指和小指。在四套健身气功当中提倡的握固法: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为什么是无名指根部呢?古人认为此处正是肝魂关窍之所在,中医学理论也提出“肝主握”。我们看新生的小孩子肝经气特别充足,小孩子出于自保,往往会本能地紧握拳头以“固魂”。当人的生命结束的那一瞬间,却是“肝魂尽失,撒手而去”的。
握固的具体功效
  从上述的前人记载来看,握固有助于安魂定神,收摄精气。因此,可以认为握固所作用的人体系统应当是肝经系统和肾经系统。中医学理论认为:“肝肾同源”,肝属性为木,主升发,能疏泄情志、调畅气血,其中肝经系统包括肝、胆、眼睛、筋、爪甲等组织器官。肝经系统的经脉运行在身体侧旁。肾属性为水,主封藏,是生长发育之本,肾经系统包括肾、膀胱、耳朵、骨、头发等组织器官。肾经系统的经脉运行在身体内侧。肝经系统和肾经系统平时互相协调配合,可以使人体精气收藏、气血布散,长期坚持可以安定神魂、辟邪防疾。中医学指出:“瘦人多虚火”。经常性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且容易烦躁,长期坚持这个手势后,这些症状均可得以明显改善。“握固”固的是肾精肾水,可以来滋阴降火(虚火)。握固对那些习惯性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以及容易上火生气的人士会有很大帮助的。在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中,讲到《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时,提出应当“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一头乌黑亮泽的头发表明他(她)精血旺盛。握固能固精补肾,有利于乌须黑发。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0-06-16
【原传口诀】
扣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口诀解释】
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颈,即用两手掌紧掩耳门,暗记鼻息九次,呼吸要求慢细匀长,不宜有声。
【现代相关图片】
叩齿:

【专门解释】
1、扣齿:又被称之为叩齿,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种较常见的牙齿保健方法,现代医学认为这样可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发挥咀嚼运动所形成的刺激,增强牙体本身的抵抗力。以往的养生论述各有出入,总之,叩齿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齿数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异。叩齿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须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方可见成效。

2、昆仑:养生术语。部位所指,说法不一。一指头。《黄庭内景经·若得章》务成子注引《洞神经》:“头为三台君,又为昆仑。”一指脑。《脉望》卷八:“脑为昆仑。”一指脐。《黄庭内景经·若得章》务成子注:“又云脐为太一君,亦为昆仑。” 此处具体指枕骨下的椎骨部位。
【动作操作】
手抱昆仑牙齿轻叩二三十下,口水增多时即咽下,谓之"吞津"。随后将两手交叉,自身体前方缓缓上起,经头顶上方将两手掌心紧贴在枕骨处,手抱枕骨向前用力,同时枕骨后用力,使后头部肌肉产生一张一弛的运动。如此行十数次呼吸。
【养生道理】
1、叩齿的养生保健作用:
叩齿是一种较常见的牙齿保健方法,现代医学认为这样可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发挥咀嚼运动所形成的刺激,增强牙体本身的抵抗力。以往的养生论述各有出入,总之,叩齿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齿数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异。叩齿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须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方可见成效。
  传统养生保健方法是"叩齿三十六",就是每天早晚起床睡觉前叩齿三十六下,同时将产生的口水咽下,从小坚持一直到老,可以使牙齿坚固,不生牙病,相传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方法。现代科学认为叩齿能兴奋牙体和牙周组织的神经、血管和细胞,促进了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其抗病能力。
叩齿与咀嚼的区别:叩齿主要目的是健齿、固齿,属于保健性质;咀嚼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齿将食物研碎,属于生理功能。如果不正确使用牙齿和使用过大力量,就会造成牙齿损伤,如咬瓶盖、咬筷子等。叩齿与咀嚼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1).力量不同:叩齿是轻微的力量,叩齿震动牙根周围的组织,有利于提高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咀嚼力量可大可小与咀嚼的食物种类、软硬度有关;
  (2).作用效果不同:叩齿效果是健齿、固齿,减少疾病发生,具有预防效果。咀嚼不具有叩齿效果,如果长期使用一侧牙齿咀嚼可产生牙合创伤。
什么情况不宜叩齿:有些医家认为,叩齿法对已患牙病者可能不合适,主要中叩齿力大,恐有损伤牙齿.如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介绍了他亲自实践的护齿、健齿经验:古有晨昏叩齿之说,虽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动,终非尽善之道。余每因劳因酒,亦尝觉齿有浮突之意,则但轻轻咬实,务令渐咬渐齐,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时必先咬定牙根而后解。则肾气亦赖以摄,非但固精,亦能坚齿,故余年逾姑息,而齿无一损,亦大得此二方之力。张氏提出的咬齿,可视为叩齿法的一个轻量级的改变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异。叩齿与咬齿,都属于牙齿的自我按摩运动。他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提出牙齿保健经验,值得重视。
  补肾方法之一:叩齿____吞津保健法 
  “叩齿吞津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据文献记载 ,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时的医家陶弘景 ,年过八旬 ,齿紧完好,身体健壮 ,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齿法 ,他认为“齿为筋骨之余” ,叩齿则会筋骨健壮,精神爽快。  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
  明朝有位长寿者叫冷谦 ,史载活了一百五十岁 ,他的长寿经验就是 :“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叩齿健身的习惯 ,他曾说:“一过半夜 ,披上上衣面朝东南 ,盘腿而坐 ,叩齿三十六下,当会神清气爽。”
  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他的长寿秘诀之一也为“齿宜常叩”。
  古谚语曰:“晨起,叩齿三百响,齿坚固”。
  人随着年龄的曾站,身体各器官由成熟逐渐走向老化,其功能渐渐衰退,牙齿也不例外。
  对中老年人来说,牙齿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这里向广大糖尿病患者及中老年朋友介绍一些牙齿保健的方法。
  1功法要领:
  1.1叩齿:
  早晨醒来后,先不说活,心静什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徽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为完成一次叩齿。
  1.2吞津:
  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来看,叩击结束,要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击后,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当感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1.3时间及次数以上为完整一次的“叩齿吞津保健法”,每当做时以十次为佳,一天当中早、中、晚各叩齿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即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2保健机理:
  2.1从西医的角度来看:
  现代食物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使牙齿的咀嚼功能相对减弱 ,经常叩齿就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欧美发达国家,牙医是最吃香的行业,那里人的牙齿都干净健康 ,而国人走出国门 ,牙齿外观丑陋肮脏、口腔异味及牙病丛生成为了一大标志。所以,在普及护牙和治牙的同时 ,经常叩齿,做好牙齿的自我保健也不可忽视。人们一般都认为 ,牙痛不是病 ,而世界卫生组织则把引起牙痛的龋齿和牙周病列为全世界重点防治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口腔健康是关系到全人类健康水平的大问题。现代医学证实,口腔疾病可引发多种疾病 ,如心脏病和胃病就与牙周炎有关。
  从现代医学对牙齿功能研究的认识来看,牙齿的牙腔内有由血管等组织构成的牙髓,是牙的营养通道。牙所需要的营养在血液里,叩齿产生的生理性刺激,可以振动牙髓及牙床,巩固牙齿和牙周组织,兴奋牙神经、细胞和血管,促进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牙齿的营养供应,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和再生能力,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发挥类似咀嚼运动形成的刺激,提高牙体本身的抵抗力,使牙齿变的坚硬稳固、整齐洁白,有益于口腔健康。经常叩齿,还可以使咬肌及牙齿的咬肌部保持和增强机能,并维持其一定体积的充盈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因年老机体萎缩造成的凹脸瘪肋状。已经有牙病的患者,经常叩齿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叩齿时,嘴、舌充分活动,血液循环加快,这对延缓面部皮肤衰老大有裨益。
  叩齿后跟着做吞津,所谓“津”,就是口腔活动后所产生的唾液。唾液能维持口腔的清洁,帮助浸湿、软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淀粉酶,对食物有消化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种酶和维生素等,这些物质能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强免疫机能。
  2.2从中医的角度来看:
  在叩齿过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曰:“脾归涎,肾归唾”。唾液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长寿、摄生保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时珍认为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红炉点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叩齿吞津所发挥的的养生作用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
  健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东坦《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叩齿能健脾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叩齿能健齿。齿健,则食物易被嚼细,胃负减轻,从而养胃;二是脾“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轻清稀的部分,具有帮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齿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水分 (饮食物 )”和脾的“运化、升清”(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减轻脾胃的负担,达到健脾胃的目的。
  补肾: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齿健肾的机理有二:一是“齿者,肾之标”(《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牙齿健否是肾健否的标志之一,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二是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叩齿催生唾液,是谓“金津”,又称“玉液”,“津”通于“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故可健肾。
  强骨益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为肾精所养。叩齿能健肾,充盈肾精,利及骨骼,持恒进行,能致骨坚,故可健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而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失养。叩齿能健肾,使肾中精气得充,故可健脑。
  聪耳明目:《灵柩·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耳鸣甚或耳聋。又“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柩·大惑论》),精气充盈则目能辨五色。叩齿能充盈肾精,故可聪耳明目。
  美颜荣发:叩齿可活动面肌,加强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肤的营养,进而美颜。发的生长赖于精血,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精血虚衰,则发白而脱落。肾藏精,“其华在发”,叩齿可使肾精充盈而荣发。
2、颈项争力的作用?
1、加强颈部肌肉的运动,提高肌力,增强对颈椎的保护功能。2、改善颈、肩、背部血液循环,辅助消炎、消肿、止痛。3、恢复颈部功能,松解粘连,改善肌肉、神经、韧带、椎间孔与神经之间的不平衡,缓解对神经的压迫与刺激。4、减缓骨质退变,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5、经络通畅、血气顺通、阴阳平衡。颈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除了颈间盘退变之外,骨质增生也是重要病理机转。尤其长期固定在特定姿势下(如伏案、打电脑)生活或工作的人,使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压力、应变能力改变,局部成骨占优势,出现骨刺。颈椎保健功通过改变颈部姿势、应力及应变能力,使局部成骨与破骨趋向动态平衡,不但能使骨质增生停止,而且可使原来的骨刺吸收消退。其次,在颈部慢性劳损和急性外伤作用下,颈肌紧张、痉挛,颈椎保健操可以改善肌肉的兴奋性,达到解痉止痛、调整颈部内外平衡之效。二、注意事项1、颈椎保健操基本上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包括对颈椎手术后的患者,均有辅助疗效。至于颈椎破坏性疾病,如肿瘤、结核、骨折、脱臼及脊髓型颈椎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完成。2、保健操动作可以整套练习,也可以个别练习以加强功效,如伏案工作感到颈部疲劳时,随时加练“颈项争力”可立刻缓解症状。3、规定的节数是基本练习量,急性发病期可根据症状、体能从最低练习量做起,随着病情的改善、体质的好转、耐力的增强,增量,作为预防复发和强壮身体之用。4、做操的动作要和缓,忌猛烈、快速和闭气练习。根据试验研究,将颈椎病涉及的肌肉群伸展练习达到“酸¦”而不至于“痛”的程度,即有最好的效果。练功中如果发现某个动作容易诱发症状,可暂停该动作,过一段时间再追加此一动作。5、颈椎保健操贵在坚持,因为颈椎病症状出现之前,病因已经累积,病理变化通常已历数年甚至一二十年;颈椎内外平衡失调之纠正需要一定的时间,骨刺之吸收消退更非短期可以见效。若能坚持练习,三至五周必有显著效果。6、颈椎病是一项综合多因素和急慢性损伤,累积日久所致的病变,因此,在自我练功保健的同时,切莫轻视破坏颈部平衡的各种因素。以上所介绍的各种相关措施,若能联合应用,就能从根本上防治。
【附加知识】颈椎保健操介绍如下:
“与项争力”:像公鸡打鸣一样把脖子向前探。
“回头望月”:尽量回头向左右侧上方看。
“哪吒闹海”:努力向呈45度角的左右侧下方探头。
“以头书凤”:这个凤字必须是繁体的笔划复杂的“凤”。以头写时动作一定要夸张,使颈部尽量活动开。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0-06-16
【八段锦口诀】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原传口诀】
左右敲玉枕(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口诀解释】
记算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叉之手,移两手掌控耳。以第二捐叠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同弹,共四十八声。仍放手握固。
【现代相关图片】
 
 
【专门解释】
1、玉枕穴:亦省称“ 玉枕 ”。穴位名。位于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缘外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穴歌》:“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医宗金鉴·膀胱经分寸歌》:“承通络却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注:“从络却后行一寸五分,玉枕穴也。”

2、鸣天鼓:自我推拿方法名。
  ①即击探天鼓。《河间六书》:“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
  ②即叩齿。《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养性书》曰:……叩中央齿,名鸣天鼓。”
  “鸣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意即击探天鼓。该法最早见于邱处机的《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在后世的《河间六书》、《圣济总录》、《修龄要旨》和《养生十六宜》中都有“鸣天鼓”练习的记载;被称为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八段锦”和“易筋经”也都采用了这个方法;现代也有采用此法治疗耳部疾患的报道。由此,其重要性和实用性可见一斑。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共60下。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这时耳中有放炮样声响,如此连续开闭放响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易致头晕、耳鸣。练习时的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刺激,因此,该练习可以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之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练习时要求顶平项直,这可使人体的经络及肾气得到调理,督脉得到疏通。督脉贯脊属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海,与人的生长代谢息息相关,因此,补益肾气有利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动作操作】
以两手掩住双耳,两手的食指相对,贴于两侧的玉枕穴上,随即将食指搭于中指的指背上,然后将食指滑下,以食指的弹力缓缓地叩击玉枕穴,使两耳有咚咚之声。如此指敲玉枕穴十数次。 【养生道理】
1、强肾增智“鸣天鼓”:“鸣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意即击探天鼓。该法最早见于邱处机的《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在后世的《河间六书》、《圣济总录》、《修龄要旨》和《养生十六宜》中都有“鸣天鼓”练习的记载;被称为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八段锦”和“易筋经”也都采用了这个方法;现代也有采用此法治疗耳部疾患的报道。由此,其重要性和实用性可见一斑。
  一、“鸣天鼓”的原理与作用
  (一)原理
  从现代解剖生理的角度分析,鸣天鼓时“鼓声”的形成与声音在耳内的传导密切相关。而声波在耳内的传导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条途径。骨传导是指声波经颅骨(骨迷路)传入内耳的过程。当空气传导途径被阻断时(如外耳和中耳疾患),骨传导可部分代偿,故不会产生完全性耳聋。
  练习时,双手将耳廓完全覆盖,其收集声波作用被大大削弱,因此声波在耳内的空气传导效应大为降低。声音的传导以骨传导为主,食指叩击在枕骨上,由骨传导形成声音。骨传导是固体传声,效果好,我们听到的“咚咚”声,声音响宛如“天鼓”。
 (二)作用
  1.调补肾气
  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易致头晕、耳鸣。练习时的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刺激,因此,该练习可以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之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练习时要求顶平项直,这可使人体的经络及肾气得到调理,督脉得到疏通。督脉贯脊属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海,与人的生长代谢息息相关,因此,补益肾气有利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2.缓解症状
  练习时应叩击“玉枕”,也可根据情况叩击“风池”、“脑户”等穴位。根据针灸原理,上述三个穴位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按摩和针灸它们可以起到防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中风、口眼歪斜等作用。因此,“鸣天鼓”的练习可以缓解以上症状,提高练习者的健康水平。
  3.开慧增智
  叩击动作对手指的运用可以有效的刺激末端神经和微循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经常活动手指关节与健脑关系密切,经常活动手指可预防大脑痴呆;大脑中很多部位与手指对应,手关节的活动能促进大脑内的血液循环,对大脑起到明显保健作用。
  4.现代临床应用
  “鸣天鼓”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在现代临床医学中也得以证明。据中外健康文摘杂志报道,对35例主观性耳鸣患者的观察发现,通过“鸣天鼓”对其护理30天后,大部分患者耳鸣减轻消失;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对部分神经性耳聋患者施以“鸣天鼓”配合针刺治疗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鸣天鼓”在防治神经衰弱方面的功效也得到证实。由此可见,“鸣天鼓”法作为一种传统保健方法,在现代社会疾病防治方面发挥了实际作用。
  二、练习方法
  (一)专门练习:每天早晚进行“鸣天鼓”的专门练习。
  (二)保健练习:穿插于各种保健术中练习,如可在坐式八段锦、易筋经等练习中。
  (三)配伍练习:在进行上述两种形式的练习之余,可配合对涌泉、太溪、委中和肾俞等穴位的点揉按摩或与其他补肾练习结合进行。
  三、注意事项
  (一)掩耳:双掌掩住耳廓,在屏蔽掉环境声音的前提下,适度用力。
  (二)鸣鼓:
  1.找准穴位;
  玉枕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风池位于颈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大筋外侧凹陷处。
  脑户穴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2.此动作叩击的轻重要视自身耳部所能承受的程度而定,不能一味强调力度,否则反而容易造成耳部不适或者意外伤害的发生;
  3.叩击次数20-40次。
  (三)时间及环境
  1.根据子午流注原理,练习时间最好选择在酉时(每天17点至19点)肾气充盛之时,也可根据情况选择其他时间;
  2.姿势可或坐,或站,或行进间,但注意身体保持顶平项直,中正安舒;
  3.开窗通气;
  4.呼吸自然;
  5.思想集中,意在动作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0-06-16
【八段锦口诀】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原传口诀】
微摆撼天柱(加黑为关键语),动舌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津液满口生。
一口分三咽,以意送脐轮。
【原传图谱】
                     

【口诀解释】
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左右招摆,各二十四次。
【专门解释】
1、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天柱穴的主治病征为:颈椎酸痛、落枕、五十肩、高血压、目眩、头痛、缓解眼睛疲劳等。该穴道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首选穴之一。


2、脐轮又译作正道轮,梵文叫 Nabhi Chakra,位于腹部中央肚脐的地方。这个轮穴的颜色是绿色,有十块花瓣。(见图)
   脐轮在身体上相应于太阳〔腹腔〕神经丛(Solar Plexus),掌管着我们的胃部和肠脏。如果一个人的家庭出现问题,或过份担忧钱财,便会出现胃病,表现在左手的中指上。如果是事业上的问题,则表现在右手的中指。若两手都有刺痛,便是整个脐轮出了问题。
   这个轮穴的特性是追求,它也掌管着满足感。自从进化伊始,深植在生命之内的是一种追求的需要。为了得以延续,生命首先要追求的是食物和水,越是高等的动物,他们所需要的也越多,越复杂。
   像现代的人,很少以得到温饱为满足,有了稳定的生活,还要去追求大量的财富。有了财富,便追求名誉、地位和权力。过去许多大圣大贤均指出,这种对世俗财富和权力的追求是没有出路的。这些带着功利目的、不纯洁的欲望是不能得到真正满足的,就像一个无底的深谷,一个人拥有多少钱,多少权力,还是觉得不足够。现代的经济学认为人就是这样的,于是说人的欲望是不能完全被满足的。
   如果一个人是敏感的话,他应该可以从自己的经验知道。当他没有钱没有权力时,他以为有了钱有了权力,便可令自己快乐,但那些有了钱有了权力的人却一样生活得不快乐,他们的问题可能比没有钱没有权力的人还多。当一个人明白了这一点,他便知道所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都不能真正令他感到满足,他要追求一些有永恒价值的事物。这时他便在进化的过程中迈进了一步,他成为一个真理的追求者,这种真理的追求者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而在现今这个时代尤其多。
   脐轮的另一特性是平衡,所谓平衡,就是过着一种中正平和的生活。过去的大圣大贤都教导世人要过一种中庸的生活,避免走向极端。 
   如果一个人的脐轮受到启发,生活方面便会受到照顾,不愁衣食,在物质生活上也感到满足。这是因为那个人得到了瑜伽,是一种不求而得的结果。
【动作操作】
微摆天柱头部略低,使头部肌肉保持相对紧张,以左右“头角”的颈,将头向左右频频转动。如此一左一右地缓缓摆撼天柱穴20次左右。